在本書中,作者闡述了在課堂創造一種思考的文化的重要性,它能夠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群體,促進學生參與,推動深入理解,這不僅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還能助力學生發展成為的思考者和學習者。
本書以哈佛大學教授十余年的國際教研成果為基礎,以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國案例為藍本,提煉出打造思考的課堂的8個方面,介紹了大量技巧、指導方法、課堂活動和豐富的現實課堂案例,幫助學生培養必備的性情與能力,使他們成為積極的學習者和有效的思考者,渴望且有能力創造、創新、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教學成效,終使師生共享高質量的教育成果。
打造思考的課堂、提升學習效果的8個方面: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如何塑造學生行為:獲取知識vs.培養理解力?
教師怎么使用教學語言,學生更主動、開放、學會思考?
教師如何安排與利用教學時間,如果給思考留出時間?
教師如何通過示范培養思考、學習和獨立性?
如何為學生創造學習機會,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如何建立教學常規,讓思考成為課堂常態?
師生如何互動(提問、溝通),讓學生愛上學習,提升思考深度?
如何利用教室環境幫助學生學習與思考?
為什么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現代,孩子仍受到快餐式教育和填鴨教學法的傷害?
為什么熱心的教師應用了的教學法,教學質量卻沒有明顯提升?
該如何改變這樣矛盾的教育現狀?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方案”給出的答案:在學校與課堂中創建思考的文化,使學生成為高效思考者和學習者。
品質教育遠不止于考試分數的體現,而在于讓學生成為思考者和學習者。
中國教育報》“教師喜愛的100本書”獲獎作者、美國教學總統獎得主重磅新作。
霍華德 加德納、約翰 哈蒂、丹尼爾 平克 盛贊推薦。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十余年國際教研成果,大量技巧和豐富的現實課堂案例。
羅恩 理查德是教育學博士、哈佛大學“零點方案”(Project Zero)的博學研究員,同時也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老師。在成為研究員之前,羅恩先后在新西蘭和美國做任課教師,擁有14年的一線教學經驗。1993年,他獲得了“美國教學總統獎”。
羅恩 理查德出版了《智力的特征》一書,提出品質教育遠不止于考試分數的體現,而在于讓學生通過在校學習成為思考者和學習者。后又與馬克 丘奇和卡琳 莫里森共同完成了《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思維訓練課》一書,這本暢銷書入選了《中國教育報》“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前 言 熱愛思考的學習群體是什么樣的
當代教育的新標準
八大力量,在課堂中塑造思考的文化
為課堂乃至整個學校帶來改變的有效工具
及時章 學校的教學目的和責任是什么
何為高質量的教育成果
幫助學生培養思考者和學習者必備的性情
教學理念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實現教育轉型,給學校和學生不一樣的未來
活動 :反思學校和課堂的現狀
第二章 期望 :教師的信念如何塑造學生的行為
讓學生如思想家般自主學習 vs. 讓學生如工人般機械學習
教學以理解為目的 vs. 教學以獲取知識為目的
鼓勵深度學習策略 vs. 鼓勵表層學習策略
提倡獨立性學習 vs. 提倡依賴性學習
培養發展的思維方式 vs. 培養固定的思維方式
活動 :培養利于學習的教學期望
第三章 教學語言 :如何利用教學語言提高學習效果
用語言暗示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用語言信號建立合作共贏的班級關系
全局式教學法 :用語言環境打破考試的局限
用積極的語言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用引導的語言提高教學的開放性
通過贊揚和反饋幫助學生進步
用傾聽的語言維護教學的長期效果
避免不利語言的煩惱 :讓課堂語言與教學目的相匹配
活動 :成為課堂語言的熟練使用者
第四章 教學時間 :如何合理利用教學時間,獲得較大收益
畢業班案例分析 :讓時間分配體現你的教學理念
高效教學計劃安排 :始終將學習放在首位
健康的課堂設計 :給思考留一些時間
提高教學效率 :為有效活動合理投入時間
教學管理成功的關鍵 :調節教師的精力分配
讓計劃為學習服務 :重新思考時間的教學價值
活動 :培養看待時間的新視角
第五章 示范 :學生眼中的老師是什么樣的
展示教師的真性情 :做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榜樣
通過示范提高認知力 :讓思考看得見
減少教學輔助 :用示范讓學生獨立學習
提高靈活性 :通過范例、練習和反思進行學習
榜樣的作用 :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活動 :通過示范培養思考、學習和獨立性
第六章 學習機會 :如何創造機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建構角色 :用數學來理解《奧賽羅》中的伊阿古
華盛頓國際學校案例 :結合現代科技創造積極學習的機會
密歇根中學案例 :用社會環境提高教學的深度
為學生制造學習機會的三大要素
活動 :如何區分和創造學習機會
第七章 教學常規 :如何為學習和思考提供支撐和框架
合理建立教學常規,提高學生學習的深度
數學案例 :用“主張—支持—提問”程序教授五年級數字理論
數學游戲活動 :用“主張—支持—提問”程序教授奇偶和數值
高一年級數學案例 :用“主張—支持—提問”程序教授一元二次函數
利用工具、結構和規律提高課堂效率 :設立課堂常規
活動 :讓思考成為課堂的常態
第八章 互動 :怎樣建立緊密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信心
初二年級特殊教育課 :用思維游戲法,解開教學束縛
悉尼高三年級歷史課 :
告別滿堂灌,用“籃球”式互動提高考試成績
為人師者 :互動中教師必備的情感和行為特質
科學提高互動性 :通過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愛上學習
提“好”的問題 :用交流提升學生的思考深度
有效溝通 :轉變單向對話模式,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同盟
活動 :建設帶來思考和學習的互動模式
第九章 教室環境 :如何利用空間幫助學習和思考
美國高中教室 :重構傳統教室,創造全新學習體驗
澳洲一年級教室 :像展覽館一樣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美國學習工作室 :讓教室設計為思考服務
從四個方面創造提升學習和文化的環境
活動 :創造發揮學習者較大潛力的環境
第十章 案例 :怎樣改革教育,創造思考文化
奧克蘭校園建設案例 :描繪教育變革的宏圖
社區學校建設案例 :讓教育工作者共建思考文化
威爾小學建設案例 :全校一起學習創建思考文化
特洛伊學區建設案例 :創造建設思考文化的機會
華盛頓國際學校建設案例 :培養老師之間互相學習的能力
悉尼學校建設案例 :用“提問—行動”項目深化思考文化建設
六大思考文化建設案例的異同
附 錄 275
附錄A 測測我對課堂學習活動的思考
附錄B “反饋梯子”法的應用方式
附錄C 分析教學案例的操作細則 :把握有效的學習機會
附錄D “觀察學生思維(LAST)”法操作規則
附錄E 在教學中建設思考文化的六大原則
附錄F 清單 :為學校的思考文化建設奠定基
附錄G 自我測評 :在學校倡導思考的文化
附錄H 自我測評 :在課堂上培養思考的文化
附錄I 評價階梯分類 :學生能力排序及對應輔助法
時間 :如何合理利用教學時間,獲得較大收益
雖然內森的課堂讓我激動不已,但更讓我驚奇的是當天內森接下來的“個人反饋環節”。從教學的第二 年開始,內森開始在每周課后與他12年級的學生見面,給他們每個人單獨講評他們的寫作作業。學期剛開始的幾周,內森就安排好了與每個學生見面的時間,課前、課后、午餐時間、自由活動課,甚至就連放學后的時間都不放過。而這樣有規律的見面時間就自然成為學生各自交作業的期限了,學生會帶著寫作作業來,內森就當著他們的面點評并給分。學生會做筆記或用手機記錄“個人反饋環節”的情況,然后會拿到下一篇作業的題目。內森的每一次作業都有明確的訓練目標。
一開始聽說內森的“個人反饋環節”時,我的及時個想法是,他哪兒來的時間呢?誠然,隨著他教的12年級班級數的增加,內森也不得不在原先安排的基礎上稍作改動。比如,他現在是每兩周安排一輪“個人反饋環節”,而原先的一對一指導也不得不變成一對二了。即便如此,還是需要很多時間。在設計這個系統的時候,內森仔細考慮了他現在使用時間的情況。他用時間投入和成果產生之間的比值來衡量這個活動的效果。同時,他也考慮自己的精力管理,而不僅僅是時間的分配。很少有老師會覺得,帶一大沓作業回家批改是一件令人神清氣爽的事情。相比之下,內森更愿意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學生。此外,感覺自己的努力得到欣賞,而且能夠為學生提供實在的幫助,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
內森解釋說 :“給學生寫的作業評語,他們真的會看嗎?他們能理解我的意思嗎?他們知道如何進一步改善嗎?這是我對于作業批改的一些疑問。因此我創造了‘個人反饋環節’系統,就是為了能更真實、更有效地給學生反饋。”他也坦承他在時間分配上的一些調整 :“雖然許多教員反映‘個人反饋環節’‘非常耗時’,白天擠不出時間,但實際上最終‘個人反饋環節’是幫我們節省時間的。因為我不需要把12年級學生的作業帶回家!”,他提煉了一下他想要向學生傳達的關于學習的看法 :“我用自己私下的時間來輔導學生,這讓他們知道,我相信這些作業對他們大有好處,因而值得他們花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我在他們身上花了時間,他們知道我愿意把自己的時間投資在他們的學習上,但前提是,他們自己必須愿意花時間學習。”
當我在一旁看著內森和希凡進行他們本學年及時次“個人反饋環節”的時候,我清楚地看到了師生關系的發展、對個人目標的支持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一開始,內森就問希凡這個學期的選課情況和她未來的目標。當她表示她的興趣在藝術和攝影上時,內森評論 :“那么,下次帶你的作品來我們的“個人反饋環節”吧,我很想看看你的作品。”然后,他問她覺得英語課怎么樣,她回答 :“有趣,但也挺有挑戰性。我覺得自己不太有條理,經常覺得不知道怎么下筆。”
內森試著問 :“你具體是指什么呢?”
希凡解釋說 :“就是把腦子里的想法寫下來。”
內森回答 :“不要太著急,一步一步來。到第7周的時候,我保障你就能分析露絲(《女人心》劇中角色)這個角色了。”希凡接著又說她不知道怎么引用,內森立刻回答 :“課上我們會講這個問題的。”
接著,內森向希凡解釋了“個人反饋環節”的形式:“每次我們見面時,我都會帶上一個檔案袋,你的寫作作業和其他材料我都會放在里面。所以你打印寫作作業的時候,記得給我也打印一份。“個人反饋環節”結束的時候,我會給你布置新的作業。至于每次作業的截止日期嘛,在我們見面之前做好就是了,很容易記住吧。如果到時候你沒做好作業,那我們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緊接著,他們就開始處理及時次的寫作作業,那就是分析《女人心》中露絲這個角色。
手里拿著鉛筆,內森開始默默閱讀希凡的作文,偶爾會停下,發出關于用詞方面的評論,同時也會把意見寫在紙上。“作文中用詞非常重要,不要老是重復用一個詞。你看看,這里還可以用別的什么詞?”
希凡想出幾個替代詞,內森接著讀 :“我注意到你經常用人名做句子的開頭,如果一篇長文章都是這樣的句子,會容易讓讀者感到疲倦。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復雜句型吧,去年你學過復合句式吧?”希凡搖搖頭。“真的沒有嗎?”內森再次確認,然后說道,“那也沒關系。我們可以好好說說這個問題。要不了多久,你閉著眼睛都能寫復合句式了。你如果看新聞,就會注意到新聞節目主持人都是用復合句式開頭的。”
內森一邊繼續讀,一邊不時評論 :“這個引用非常順暢,就像爵士樂一樣。嗯,這里的例證用得很好。嗯,這里的諷刺也用得很好。”讀了一會兒后,內森評論說 :“哦,看看這兒,你寫道‘露絲是一個頑固的現實主義者’,這是什么意思呢?”希凡弱弱地說 :“其實,我也不知道。”內森會意地笑了笑,然后回應說 :“我知道,所以我才問的。我想告訴你的是,不要‘偷’別人的話。我們仔細瞧瞧,這不過是花里胡哨的話罷了。”然后,他們兩人聊了聊露絲對于細節、真相和活在當下的執著。
內森一字一句地看著剩下的作文,用嘴和筆頭做評論,他們兩人也一起討論一些觀點。內森經常在作文上標注一些問題,比如復合句式、用詞等,但卻不急著處理。因為這是希凡的及時次“個人反饋環節”,兩人的對話要持續一節課的時間。隨著學期的深入,見面時間也會根據內容和需要相應地變化,但今天是及時次,內森的目標就是認識希凡(一名學校的新生),制定目標和確立規矩。
結束的時候,內森和希凡都覺的很振奮,希凡更是有一種信任和釋然的感覺。雖然在寫作的時候還是有點拘謹,但希凡現在知道內森會幫助她提高。在自己的文章里評價“個人反饋環節”和自己與學生的互動時,內森說明了為什么他相信這種做法的有效性,他寫道 :“人們都希望感到安全,被周圍的人支持、肯定,并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我發現‘個人反饋環節’能夠實現這些需求,而且一年多以來,學生們更愿意挑戰自己的思考能力,并在學習中承擔更多風險,與此同時,他們也能獲得支持和鼓勵”。
跟內森相處了24小時,我和他探討了對于教學的看法,他十分看重通過互動和創造學習機會來發展師生之間的關系,這令我印象深刻。這是教學的重要方面,我在后面的章節會再講述。但讓我覺得收獲較大的,同時也具顛覆性的,是內森對于時間的獨特思考。簡單回顧內森的做法,我們可以提煉幾點關于時間的態度和方法,
它們能夠幫助我們在學校、課堂和其他機構內創建思考文化 :
● 認識到時間體現了你的理念
● 學會以學習為中心和重點
● 為思考騰出時間
● 投資時間,從而獲得更多時間
● 管理精力,而不是時間
我們已經看到這些原則如何支撐了內森的教學,并塑造了個體和團體的學習風格。接下來我們要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原則,并且了解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些原則是如何幫助我們善用時間,并從時間的奴隸翻身成為時間的主人。在我們的探索中,我會分析在爭取更多時間的時候,我們經常面臨的緊張和沖突。然而,我并不能保障有什么靈丹妙藥能一下就化解當今社會施加給我們個人和學校的壓力。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會提供一些認識時間、思考時間的角度和方法,讓我們在利用時間這一文化塑造力的征途上,能夠走得更踏實,也能更積極主動。
關于教育的書一般要么講述幾個大概念,要么是充滿學術氣息的相關文獻綜述,要么是有效實踐的行動指南。本書是一個特例,它將以上三者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了一起。所有教師都能從這本書中獲益良多。
——霍華德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創始人,暢銷書《多元智能新視野》作者
這本書直擊真正改變教與學的核心,尤其是能真正改變教師、學校領導和學生的思維模式,從而對學習產生持續、深刻、有力的影響……如果你的目標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改變,那么這本書是一個的選擇。
——約翰 哈蒂,暢銷書《可見的學習》作者
羅恩 理查德闡釋了在學校創建“思考的文化”是開啟更好學習成績、更高學生參與度和更強幸福感的鑰匙。如果書中描述的課堂得到了實踐,這種思考的文化可能會從教室的門窗中溜出來,影響到更大的世界。這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嗎?
——丹尼爾 平克,暢銷書《全新思維》《驅動力》作者,全球50位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