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繼《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20年來對迷失的中國文明的心靈叩問。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謂文化》一書中,作者在深邃的觀察之后,用親身經歷和鮮活的感受來解讀這一根本的問題。分別從學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個層面來解析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從精英界到公眾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所有篇章均為次公開出版。本書可謂是一次文明巡閱之后的思想結晶有價值的。
部分《學理的回答》,系統化地論述了何謂文化,何謂中國文化的本性等等問題,針對社會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見的直言不諱的批評,揭示了各階層對文化本源的迷失,響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義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謂發聾振聵。。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鮮活的筆觸,追溯了對和那些已經離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謝晉、黃佐臨、巴金等,因為他們幾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門》,則寫了三位依然健在的臺灣文化耆宿林懷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寫他們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對待傳統,家國和人類精神穹廬的。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寫作中的自珍篋藏。
第三部分《大地的回答》中,則是收錄了余秋雨生命中撰寫過的一些碑文。其中,還包括他為他的好友、大導演謝晉先生撰寫的墓碑。
在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中,則是精選了四個的經典文本(分別是《心經》《離騷》《赤壁賦》和《逍遙游》),將它們翻譯成盡可能優美的白話散文。之后還附印了一些余先生的書法真跡,彌足珍貴,以饗讀者。
文化苦旅》出版20年之后,余秋雨振聾發聵的思想表達!
何謂文化》是余秋雨教授繼《文化苦旅》之后,又一部重量級作品。何謂文化,文化的目標是什么?聽余秋雨誠懇、隆重的回答!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中華文化的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所有篇章均為首次公開出版,中國人不可不讀的文化自省錄。
何謂文化》中飽含深情的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回憶七位文化巨匠的七篇文章,此乃余秋雨一生散文寫作中的自珍篋藏,均為首次與讀者見面,字字飽含敬意。他認為這些大師親身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層奧秘,對“何謂文化”作出了生命的回答——聲稱自己“六十歲才成熟”的大導演謝晉,蕭伯納的中國學生、戲劇大師黃佐臨,堅持“斥棍子”“說真話”的巴金老人,四十年前為文化重建作出貢獻的總理,在受到誣陷時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大學者章培恒先生,以及臺灣文化大家林懷民、白先勇和余光中。
首度披露往事,回應媒體諸多質疑。
“余秋雨到底是不是石一歌?詐捐門真相到底是什么?余秋雨在時期是個什么樣的人?”在中國文化圈,再也找不到一個像余秋雨這么“飽受爭議”的作家了。而在本書中,余秋雨將澄清和駁斥歷年來媒體和個人針對他的各種質疑、誹謗與爭議。比如在《尋石之路》中,他就以尋找“石一歌”這個帶給他許多困擾的名字為主題,來詳細道出自己如何被誤解為“石一歌”的成員,從而一步步蒙受不白之冤的經過。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測驗和專家推舉,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并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就此受到保護和弘揚,他也被公認為當代中國重新梳理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寫作品,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追摹者眾多。
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作為國際間親身完成這種穿越的人文教授,他及時判斷了新一輪恐怖主義的發生地,預言了歐洲不同國家的經濟危局,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在這過程中所寫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在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以高層級的思考性作品持續二十年受到社會各族群的廣泛歡迎,他創造了驚人的閱讀奇跡。直至二○一○年一月,國內發行量的《揚子晚報》和江蘇教育出版社在全國各省青年學生中票選“誰是您最喜愛的當代作家”,他仍然名列及時,且經驗豐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中外文化對比史”等課題,廣受好評。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最近幾年,兼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奠基教授、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莫言,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二月河,南陽作家群代表人物,現任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
王安憶,中國當代文學女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被視為結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
董橋,臺灣著名作家。歷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制作人及時事評論、《明報月刊》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等職,現任《蘋果日報》社長。
李歐梵,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
學理的回答
何謂文化
利瑪竇說
世界報告
身上的文化
向市長建
生命的回答
謝家門孔
Let them say
巴金百年
四十年前
尋石之路
欠君三拜
仰望云門
大地的回答
炎帝之碑
法門寺碑
采石磯碑
鐘山之碑
大圣塔碑
金鐘樓碑
秦長城博物館
云岡石窟
都江堰
昆侖及時城
謝晉墓碑
古典的回答
心經》今譯
離騷》今譯
逍遙游》今譯
赤壁賦》今譯
謝家門孔
直到今天,謝晉的小兒子阿四,還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大家覺得,這次該讓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釋,他誠實的眼神告訴你,他還是不知道。
十幾年前,同樣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兩個月前,阿四的大哥謝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現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歲的媽媽,阿四已經不想聽解釋。誰解釋,就是誰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著走,去找。
二
阿三還在的時候,謝晉對我說:“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門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
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面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平日聽到敲門或電鈴,先在這里看一眼,認出是誰,再決定開門還是不開門。但對阿三來說,這個閃著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種永遠的等待。
他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松懈,因為爸爸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在那里出現,他不能漏掉及時時間。除了睡覺、吃飯,他都在那里看。雙腳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脫落了,他都沒有撤退。
爸爸在外面做什么?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謝晉與我長談,說起在封閉的時代要在電影中加入一點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產生聯想,說:“謝導,你就是阿三!”
“什么?”他奇怪地看著我。
我說:“你就像你家阿三,在關閉著的大門上找到一個孔,便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亮光,等親情,除了睡覺、吃飯,你都沒有放過。”
他聽了一震,目光炯炯地看著我,不說話。
我又說:“你的門孔,也成了全國觀眾的門孔。不管什么時節,一個玻璃亮眼,大家從那里看到了很多風景,很多人性。你的優點也與阿三一樣,那就是無休無止地堅持。”
三
謝晉在六十歲的時候對我說:“現在,我總算和全國人民一起成熟了!”那時,結束不久。
“成熟”了的他,拍了《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清涼寺的鐘聲》、《高山下的花環》、《的貴族》、《鴉片戰爭》……。那么,他的藝術歷程也就大致可以分為兩段,前一段為探尋期,后一段為成熟期。探尋期更多地依附于時代,成熟期更多地依附于人性。
一切依附于時代的作品,往往會以普遍流行的時代話語,籠罩藝術家自身的主體話語。謝晉的可貴在于,即使被籠罩,他的主體話語還在頑皮地撲閃騰躍。其中最頑皮之處,就是集中表現女性。不管外在題材是什么,只要抓住了女性命題,藝術也就具有了亦剛亦柔的功能,人性也就具有了悄然滲透的理由。在這方面,《舞臺姐妹》就是很好的例證。盡管這部作品里也帶有不少時代給予的概念化痕跡,但中批判它的較大罪名,就是“人性論”。
謝晉說,當時針對這部作品,批判會開了不少,造反派怕文藝界批判“人性論”不力,就拿到“階級立場最堅定”的工人中去放映,然后批判。沒想到,在放映時,紡織廠的女工已經哭成一片,她們被深深感染了。“人性論”和“階級論”的理論對峙,就在這一片哭聲中見出了分曉。
但是,在謝晉看來,這樣的作品還不成熟。讓紡織女工哭成一片,很多民間戲曲也能做到。他覺得自己應該做更大的事。的煉獄,使他獲得了浴火重生的機會。以后的他,不再在時代話語的縫隙中捕捉人性,而是反過來,以人性的標準來拷問時代了。
對于一個電影藝術家來說,“成熟”在六十歲,確實是晚了一點。但是,到了六十歲還有勇氣“成熟”,這正是二、三十年前中國最知識分子的良知凸現。也有不少人一直表白自己“成熟”得很早,不僅早過謝晉,而且幾乎沒有不成熟的階段。這也可能吧,但全國民眾都未曾看到。謝晉是永遠讓大家看到的,因此大家與他相陪相伴地不成熟,然后一起成熟。
這讓我想起云南麗江雪山上的一種桃子,由于氣溫太低,成熟期拖得特別長,因此收獲時的果實也特別大,大到讓人歡呼。
“成熟”后的謝晉讓全國觀眾眼睛一亮。他成了萬人矚目的思想者,每天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既符合自己切身感受、又必然能感染民眾的描寫,然后思考著如何用鏡頭震撼全民族的心靈。沒有他,那些文學描寫只在一角流傳;有了他,一座座通向億萬觀眾的橋梁搭了起來。
于是,由于他,整個民族進入了一個艱難而美麗的蘇醒過程,就像羅丹雕塑《青銅時代》傳達的那種象征氣氛。
那些年的謝晉,大作品一部接著一部,部部深入人心,真可謂手揮五弦,目送歸鴻,云蒸霞蔚。
就在這時,他禮賢下士,竟然破例聘請了一個藝術顧問,那就是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我。他與我的父親同齡,我又與他的女兒同齡。這種輩分錯亂的禮聘,只能是他,也只能在上海。
那時節,連蕭伯納的嫡傳弟子黃佐臨先生也在與我們一起玩布萊希特、貧困戲劇、環境戲劇,他應該是我祖父一輩。而我的學生們,也已成果累累。八十年代“四世同堂”的上海文化,實在讓人難以忘懷。而在這“四世同堂”的熱鬧中,成果最為顯赫的,還是謝晉。他讓上海,維持了一段為時不短的文化驕傲。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謝晉較大的成果在于用自己的生命接通了中國電影在一九四九年之后的曲折邏輯。不管是幼稚、青澀、豪情,還是深思、嚴峻、浩嘆,他全都經歷了,摸索了,梳理了。
他不是散落在岸邊的一片美景,而是一條完整的大河,使沿途所有的景色都可依著他而定位。他是一脈彩色的光纜,為很多并不彩色的歷史過程提供了審美可能。
我想,當代中國的電影藝術家即便取得再高的國際成就,也不能輕忽謝晉這個名字,因為進入今天這個制高點的那條崎嶇山路,是他跌跌絆絆走下來的。當代藝術家的長輩,都從他那里汲取過美,并構成遺傳。在這個意義上,謝晉不朽。
四
謝晉聘請我做藝術顧問,旁人以為他會要我介紹當代世界藝術的新思潮,其實并不。他與我最談得攏的,是具體的藝術感覺。他是文化創造者,要的是現場設計,而不是云端高論。
我們也曾開過一些研討會,有的理論家在會上高談闊論,又明顯地缺少藝術感覺。謝晉會偷偷地摘下耳機,出神地看著發言者。發言者還以為他在專心聽講,其實他很可能只是在觀察發言者臉部的肌肉運動狀態和可以劃分的角色類型。這好像不太禮貌,但高齡的他有資格這樣做。
謝晉特別想說又不愿多說的,是作為文化創造者的苦惱。
我問他:“你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較大苦惱是什么?是劇作的等級,演員的悟性,還是攝影師的能力?”
他說:“不,不,這些都有辦法解決。我較大的苦惱,是遇到了不懂藝術的審查者和評論者。”
他所說的“不懂藝術”,我想很多官員是不太明白其中含義的。他們總覺得自己既有名校學歷又看過很多中外電影,還啃過幾本藝術理論著作,怎么能說“不懂藝術”呢?
其實,真正的藝術家都知道,這種“懂”,是創造意義上而不是學問意義上的。
那是對每一個感性細節小心翼翼的捧持,是對每一個未明意涵恭恭敬敬地讓它保持未明狀態,是對作品的有機生命不可稍有割劃的萬千敏感,是對轉瞬即逝的一個眼神、一道光束的震顫性品咂,是對那綿長多變又快速運動的鏡頭語匯的感同身受,以及感同身受后的氣喘吁吁、神馳心飛。
用中國傳統美學概念來說,這種“懂”,不“隔”。而一切審查性、評論性的目光,不管包含著多少學問,都恰恰是從“隔”開始的。
平心而論,在這一點上,謝晉的觀點比我寬容得多。他不喜歡被審查卻也不反對,一直希望有夏衍、田漢這樣真正懂藝術的人來審查。而我則認為,即使夏衍、田漢這樣的藝術家再世,也沒有權利要謝晉這樣的藝術家在藝術上服從自己。
謝晉那些最重要的作品,上映前都麻煩重重。如果說,前的審查總是指責他“愛情太多,女性話題太多,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太多”,那么,后的審查者已經寬容愛情和女性了,主要是指責他“揭露革命事業中的黑暗太多”。
有趣的是,有的審查者一旦投身創作,立場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認識兩位職業審查者,年老退休后常常被一些電視劇聘為顧問,參與構思。作品拍出來后,交給他們當年退休時物色的徒弟們審查,他們才發現,這些徒弟太不像話了。他們憤怒地說:“文化領域那么多誹謗、偽造、低劣都不審查,卻總是盯著一些好作品不依不饒!”后來他們捫心自問,才明白自己大半輩子也在這么做。
對于評論,謝晉與他的同代人一樣,過于在乎,比較敏感,容易生氣。
他平生最生氣的評論,是一個叫朱大可的上海評論者所揭露的“謝晉模式”。忘了是說“革命加女人”,還是“革命加愛情”。謝晉認為,以前的審查者不管多么胡言亂語,也沒有公開發表,而這個可笑的“謝晉模式”,卻被很多報紙刊登了。
他幾乎在辦公室里大聲咆哮:“女人怎么啦?沒有女人,哪來男人?愛情,我在《紅色娘子軍》里想加一點,不讓;《舞臺姐妹》里也沒有正面愛情。只有造反派才批判我借著革命販賣愛情,這個朱大可是什么人?”
我勸他:“這個人沒有什么惡意,只是理論上幼稚,把現象拼湊當作了學問。你不要生氣,如果有人把眼睛、鼻子、嘴巴的組合說成是臉部模式,你會發火嗎?”
他看著我,不再說話。但后來,每次研討會我都提議讓朱大可來參加,他都不讓。而且,還會狠狠地瞪我一眼。
直到有24小時,朱大可發表文章說,有一個妓女的手提包里也有我的《文化苦旅》,引起全國對我的訕笑。謝晉也幸災樂禍地笑了,說:“看你再為他辯護!”
但他很快又大聲地為我講話了:“妓女?中外藝術中,很多妓女的品德,都比文人高!我還要重拍《桃花扇》,用李香君回擊他!”
我連忙說:“不,不。中國現在的文藝評論,都是隨風一吐的口水,哪里犯得著你大藝術家來回擊?”
“你不恨?”他盯著我的眼睛,加了一句:“那么多報紙。”
“當然不恨。”我說
他把手拍在我肩上。
五
在友情上,謝晉算得上是一個漢子。
他總是充滿古意地反復懷念一個個久不見面的老友,懷念得一點兒也不像一個名人;同時,他又無限興奮地結識一個個剛剛發現的新知,興奮得一點兒也不像一個老者。他的工作性質、活動方式和從業時間,使他的“老友”和“新知”的范圍非常之大,但他一個也不會忘記,一個也不會怠慢。
因此,只要他有召喚,或者,只是以他的名義召喚,再有名的藝術家也沒有不來的。
有時,他別出心裁,要讓這些藝術家都到他出生的老家去聚合,大家也都乖乖地全數抵達。就在他去世前幾天,上海電視臺準備拍攝一個紀念他八十五歲生日的節目,開出了一大串響亮的名單,逐一邀請。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在一般情況下是“八抬大轎也抬不動”的,因為有的也已年老,有的非常繁忙,有的片約在身,有的身患重病。但是,一聽是謝晉的事,沒有一個拒絕。當然,他們沒有料到,生日之前,會有一個追悼會……
我從旁觀察,發覺謝晉交友,有兩個原則。一是拒絕小人,二是不求實用。這就使他身邊的熱鬧中有一種干凈。相比之下,有些同樣著名的老藝術家永遠也擺不出謝導這樣的友情陣仗,不是他們缺少魅力,而是本來要來參加的人想到同時還有幾雙忽閃的眼睛也會到場,借故推托了。有時,好人也會利用小人,但謝晉不利用。
他對小人的辦法,不是爭吵,不是驅逐,而是在最早的時間冷落。他的冷落,是炬滅煙消,不予互動。聽對方說了幾句話,他就明白是什么人了,便突然變成了一座石山,邪不可侵。轉身,眼角掃到一個朋友,石山又變成了一尊活佛。
一些早己不會被他選為演員和編劇的老朋友,永遠是他的座上賓。他們誰也不會因為自己已經幫不上他的忙,感到不安。西哲有言:“友情的敗壞,是從利用開始的。”謝晉的友情,從不敗壞。
他一點兒也不勢利。再高的官,在他眼中只是他的觀眾,與天下千萬觀眾沒有區別。但因為他們是官,他會特別嚴厲一點。我多次看到,他與官員講話的聲調,遠遠高于他平日講話,主要是在批評。他還會把自己對于某個文化高官的批評到處講,反復講,希望能傳到那個高官的耳朵里,一點兒不擔心自己會不會遇到麻煩。
有時,他也會發現,對那個高官的批評搞錯了,于是又到處大聲講:“那其實是個好人,我過去搞錯了!”
對于受到挫折的人,他特別關心,包括官員。
有一年,我認識的一位官員因事入獄。我以前與這位官員倒也沒有什么交往,這時卻想安慰他幾句。正好上海市監獄邀請我去給幾千個犯人講課,我就向監獄長提出要與那個人談一次話。監獄長說,與那個人談話是不被允許的。我就問能不能寫個條子,監獄長說可以。
我就在一張紙上寫道:“平日大家都忙,沒有時間把外語再推進一步,祝賀你有了這個機會。”寫完,托監獄長交給那個人。
謝晉聽我說了這個過程,笑瞇瞇地動了一會腦筋,然后興奮地拍了一下桌子說:“有了!你能送條子,那么,我可以進一步,送月餅!過幾天就是中秋節,你告訴監獄長,我謝晉要為犯人講一次課!”
就這樣,他為了讓那個官員在監獄里過一個像樣的中秋節,居然主動去向犯人講了一次課。提籃橋監獄的犯人,有幸一睹他們心中的藝術偶像。那個入獄的官員,其實與他也沒有什么關系。
四年以后,那個人刑滿釋放,及時個電話打給我,說他聽了我的話,在里邊學外語,現在帶出來一部五十萬字的翻譯稿。然后,他說,急于要請謝晉導演吃飯。謝導那次的中秋節行動,實在把他感動了。
六
我一直有一個錯誤的想法,覺得拍電影是一個力氣活,謝晉已經年邁,不必站在及時線上了。我提議他在拍完《芙蓉鎮》后就可以收山,然后以自己的信譽、影響和經驗,辦一個電影公司,再建一個影視學院。簡單說來,讓他從一個電影導演變成一個“電影導師”。
有這個想法的,可能不止我一個人。
我過了很久才知道,他對我們的這種想法,深感痛苦。
他想拍電影,他想自己天天拿著話筒指揮現場,然后貓著腰在攝影機后面調度一切。他早已不在乎名利,也不想證明自己依然還保持著藝術創造能力。他只是饑渴,沒完沒了地饑渴。在這一點上他像一個最單純、最執著的孩子,一定要做一件事,罵他,損他,毀他,都可以,只要讓他做這件事,他立即可以破涕為笑。
他當然知道我們的勸說有點道理,因此,也是認認真真地辦電影公司,建影視學院,還叫我做“校董”。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消解他內心的強烈饑渴。
他越來越要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他的精力充沛、步履輕健。他由于耳朵不好,本來說話就很大聲,現在更大聲了。他原來就喜歡喝酒,現在更要與別人頻頻比賽酒量了。
有一次,他跨著大步走在火車站的月臺上,不知怎么突然踉蹌了。他想擺脫踉蹌,掙扎了一下,誰知更是朝前一沖,被人扶住,臉色發青。這讓人們突然想起他的皮夾克、紅圍巾所包裹著的年齡。
不久后一次吃飯,我又委婉地說起了老話題。
他知道月臺上的踉蹌被我們看到了,因此也知道我說這些話的原因。
他朝我舉起酒杯,我以為他要用干杯的方式來接受我的建議,沒想到他對我說:“秋雨,你知道什么樣的人是真正善飲的嗎?我告訴你,及時,端杯穩;第二,雙眉平;第三,下口深。”
說著,他又穩又平又深地一連喝了好幾杯。
是在證明自己的酒量嗎?不,我覺得其中似乎又包含著某種宣示。
即使毫無宣示的意思,那么,只要他拿起酒杯,便立即顯得大氣磅礴,說什么都難以反駁。
后來,有一位熱心的農民企業家想給他資助,開了一個會。這位企業家站起來講話,意思是大家要把謝晉看作一個珍貴的品牌,進行文化產業的運作。但他不太會講話,說成了這樣一句:“謝晉這兩個字,不僅僅是一個人名,而且還是一種有待開發的東西。”
“東西?”在場的文化人聽了都覺得不是味道。
一位喜劇演員突然有了念頭,便大聲地在坐位上說:“你說錯了,謝晉不是東西!”他又重復了一句:“謝晉不是東西!”
這是一個毫無惡意的喜劇花招,全場都笑了。
我連忙扭頭看謝晉導演,不知他生氣而走,還是靄然而笑。沒想到,我看到的他似乎沒有聽到這句話,只是像木頭一樣呆坐著,毫無表情。我立即明白了,他從這位企業家的講話中才知道,連他們也想把自己當作品牌來運作。
“我,難道只能這樣了嗎?”他想。
他毫無表情的表情,把我震了一下。他心中在想,如果自己真的變成了一個品牌,丟失了親自創造的權利,那謝晉真的“不是東西”了。
從那次之后,我改變了態度,總是悉心傾聽他一個又一個的創作計劃。
這是一種滔滔不絕的激情,變成了延綿不絕的憧憬。他要重拍《桃花扇》,他要籌拍美國華工修建西部鐵路的血淚史,他要拍《拉貝日記》,他要拍《大人家》,他更想拍前輩領袖的女兒們的生死恩仇、悲歡離合……
看到我愿意傾聽,他就針對我們以前的想法一吐委屈:“你們都說我年事已高,應該退居二線,但是我早就給你說過,我是六十歲才成熟的,那你算算……”
一位杰出藝術家的生命之門既然已經第二度打開,翻卷的洪水再也無可抵擋。
這是創造主體的本能呼喊,也是一個強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種尊嚴。
七
他在中國創建了一個獨立而龐大的藝術世界,但回到家,卻是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天地。
他與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個小孩,腦子正常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謝衍。謝衍的兩個弟弟就是前面所說的老三和老四,都嚴重弱智,而姐姐的情況也不好。
這四個孩子,出生在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這十年間。當時的社會,還很難找到輔導弱智兒童的專業學校,一切麻煩都堆在一門之內。家境極不寬裕,工作極其繁忙,這個門內天天在發生什么?只有天知道。
我們如果把這樣一個家庭背景與謝晉的那么多電影聯系在一起,真會產生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憊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門的圖像,不能不讓人一次次落淚。不是出于一種同情,而是為了一種偉大。
一個錯亂的精神漩渦,能夠伸發出偉大的精神力量嗎?謝晉作出了回答,而全國的電影觀眾都在點頭。
我覺得,這種情景,在整個人類藝術史上都難于重見。
謝晉親手把錯亂的精神漩渦,筑成了人道主義的圣殿。我曾多次在他家里吃飯,他做得一手好菜,常常圍著白圍單、手握著鍋鏟招呼客人。客人可能是好萊塢明星、法國大導演、日本制作人,但謝晉總會搓搓手,通過翻譯介紹自己兩個兒子的特殊情況,然后隆重請出。
這種毫不掩飾的坦蕩,曾讓我百脈俱開。在客人面前,弱智兒子的每一個笑容和動作,在謝晉看來就是人類最本原的可愛造型,因此滿眼是欣賞的光彩。他把這種光彩,帶給了整個門庭,也帶給了所有的客人。
他自己成天到處走,有時也會帶著兒子出行。我聽謝晉電影公司總經理張惠芳女士說,那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輛面包車,路上要好幾個小時,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謝晉過一會兒就要回過頭來問:“阿四累不累?”“阿四好嗎?”“阿四要不要睡一會兒?”……過幾分鐘就回一次頭,沒完沒了。
每次回頭,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八
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家后代的正常人,那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兒子謝衍,竟先他而去。
謝衍太知道父母親的生活重壓,一直瞞著自己的病情,不讓老人家知道。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后穿上一套干凈的衣服,去了醫院,再也沒有出來。
他懇求周圍的人,千萬不要讓爸爸、媽媽到醫院來。他說,爸爸太出名,一來就會引動媒體,而自己現在的形象又會使爸爸、媽媽吃驚。他一直念叨著:“不要來,千萬不要來,不要讓他們來……”
直到他去世前一星期,周圍的人說,現在一定要讓你爸爸、媽媽來了。這次,他沒有說話。
謝晉一直以為兒子是一般的病住院,不知道事情已經那么嚴重。眼前病床上,他可以對話的兒子,已經不成樣子。
他像一尊突然被風干了的雕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久。
他身邊,傳來工作人員低低的抽泣。
謝衍吃力地對他說:“爸爸,我給您添麻煩了!”
他顫聲地說:“我們治療,孩子,不要緊,我們治療……”
從這天起,他天天都陪著夫人去醫院。
獨身的謝衍已經五十九歲,現在卻每天在老人趕到前不斷問:“爸爸怎么還不來?媽媽怎么還不來?爸爸怎么還不來?”
那天,他實在太痛了,要求打嗎啡,但醫生有猶豫。幸好有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來唱佛曲,他平靜了。
謝晉和夫人陪在兒子身邊,那夜幾乎陪了通宵。工作人員怕這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撐不住,力勸他們暫時回家休息。但是,兩位老人的車還沒有到家,謝衍就去世了。
謝衍是二○○八年九月二十三日下葬的。第二天,九月二十四日,杭州的朋友就邀請謝晉去散散心,住多久都可以。接待他的,是一位也剛剛喪子的杰出男子,叫葉明。
兩人一見面就抱住了,嚎啕大哭。他們兩人,前些天都哭過無數次,但還要找一個機會,不刺激妻子,不為難下屬,抱住一個人,一個經得起用力抱的人,痛快淋漓、回腸蕩氣地哭一哭。
那天謝晉導演的哭聲,像虎嘯,像狼嚎,像龍吟,像獅吼,把他以前拍過的那么多電影里的哭,全都收納了,又全都釋放了。
那天,秋風起于杭州,連西湖都在嗚咽。
他并沒有在杭州住長,很快又回到了上海。這幾天他很少說話,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有時也翻書報,卻是亂翻,沒有一個字入眼。
突然電話鈴響了,是家鄉上虞的母校春暉中學打來的,說有一個紀念活動要讓他出席,有車來接。他一生,每遇危難總會想念家鄉。今天,故鄉故宅又有召喚,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給駕駛員小蔣說:“你別管我了,另外有車來接!”
小蔣告訴張惠芳,張惠芳急急趕來詢問,門房說,接謝導的車,兩分鐘前開走了。
我一生投過稿的報刊不計其數,但我始終覺得《明月》令我有親切之感。自由、獨立、中國情味大概是我對《明月》欣賞的幾點特色。——余英時(著名學者)
明報月刊》不在場的時候臺上冷場、臺下蕭條,他每再一次在場,鑼鼓絲竹便應著幕起而響起,無他,文化的價值觀也。——鄭愁予(詩人)
明月》是一本真正的知識分子刊物,她的價值中立立場和中性態度是一貫的。——劉再復(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榮譽教授)
明月》是海內外華文世界中,更多人文關懷、更嚴謹、更公道、更可信賴、可讀性又更高的刊物之一。——柏楊(作家
余秋雨這個人一直圍繞他的是非不少,最近又出來一篇他當年拋棄前妻的報道。反正他從來不接招、不辟謠的。這么些年一直看他的書也習慣了。反正文字比我的境界要高得多,所以每每開卷也有收獲。
一直很喜歡余秋雨的文筆,這本書里有很多他自己的見解,值得一讀。同時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了那個看似溫順的余秋雨其實也是很有性格的。值得一閱,對文化,中國文化的分析鞭辟入里。
一直是余秋雨老師的粉絲,他能有細膩的故事來講述沉重的歷史,并設身處地的描寫人物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下的做法,感覺歷史很近。這本書是關于“文化”這個大話題,相較于之前的書有部分板塊可能會更專業些,更學術些。值得好好看
余秋雨先生是當代中國最有份量的大家 他把歷史 現實 文化 完美嫁接 已感化天下蒼生 追尋人性最原始的善 是現實生活中指引人的燈塔 請在繁雜的生活中駐足小憩:---何謂文化 她會觸動你日益迷茫冰冷的心靈,她會讓你少一份浮躁多一些恬靜。謝謝你秋雨20年的陪伴。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我很喜歡的一類,出類拔萃的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但憑心而論,以后的作品卻遜色了不少,但由于閱讀慣性,還是買了。
讀完此書,方知許多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太差,只會炒作,其實是文化素養不行。大師們站在高高的山頂,而我等卻一直在山澗徘徊,這樣永遠也不會有與大師們的對話機會,對話是有等級的。只有不斷地向上攀登,方有接近的機會,努力吧。
這個時代,酒也文化,煙也文化,盜、娼等等也粉飾為文化登場。本書給你一個真正詮釋,什么才能堪配文化二字。的的確確是最誠懇、最隆重的回答,可以讓我們具備甄別真正文化的能力。
還是初中的時候看的《文化苦旅》,之后就再沒怎么看過余秋雨的文字了,也沒對余秋雨有什么特別的關注。買這本書,純屬“沖動”,似乎自己喜歡的書大部分都是源于這種“沖動”呢。。國慶不想出門了,好好看一下書吧。
這是余秋雨先生繼《文化苦旅》出版20年之后又一有重大影響的一本書,時隔20年后,作者又對文化一題作了更深刻的闡述,這是一本哲理很深的書,但又通俗易懂,值得每個文化人好好一讀。
一直很喜歡余秋雨,不管別人如何評價他,我始終認為一個敢于放棄的人,一個勇于行走的人,一個樂于思考的人,一個文筆那么好的人,我們應該好好讀讀他的書和他的思想,這本書為我們分析了中國文化的特點,我很喜歡
我想他很有可能會成為歐洲的那些偉大的作家,這個人是為數不多的文化大家,當然人們還期待他也寫出一些小說來,或者自傳體的書出來,或許那樣更全面一些,不過現在的一些已經確立他的地位是夠了,我期待他更多的好作品出來,因為是種享受
當當的老客戶了,家里有學生,每年都要購很多的書,這里是不錯的選擇,經濟實惠,質量也好,沒有動手的放心購書,一定在有活動時多多入手,折扣相當給力。這書是老師要求必看的,總體不錯。
余秋雨的文筆依舊雋永,也依舊能用普通人能讀懂的語言刻畫貌似艱深的文化,還依舊能讓很多人收益,讓我能夠推薦給自己的老師和朋友。只是希望秋雨不再為時的舊事而糾結了,無論是于人還是于己,說放下了就真放下吧。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學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講;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對一些名人的追憶;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寫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對一些古文的翻譯。讀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讀完了學理的回答,一部分生命的回答,略略看了下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走馬觀花,但也獲益匪淺了。
在何謂文化這樣的大命題下,也只有像余秋雨這樣的作家才敢置喙,但感覺四種類型的回答中,關于“生命的回答”和“大地的回答”有些意思,也從碑帖中發現作者的書法寫的也不錯,算是傳統文人的一點遺風吧。只是關于作者的歷史,好像這么多年來一直糾纏不清,令人費解!
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看到這本書,尤其是政府機構的人員,你們應該深刻的反省一下你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你們為這個社會貢獻了什么,你們是否意識到了文化危機。你們是否重視過文化的發展,你們又將把文化引向何處
文化是個很大的標題。我不否認很多人也會偶爾黑一下余秋雨先生。雖然我不是NC粉,但是我確實還是很關注先生的東西。中國的文人到現在來說,剩下的不多,很多東西是沉淀出來的。好好學習中國的文化,才是正途
喜歡,其實我對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一直不錯。何謂文化,多宏大的命題,值得我們一起探討!
閱讀了余秋雨老師所有文化散文,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啟發了我對文學的愛好和對中國文化的喜歡,我有兩位人生導師,一位是余秋雨,一位是孔慶東。這本《何謂文化》比起余老師的早期作品,力度顯然沒有那么深刻,但是因為喜歡所以喜歡。如果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同志可以買來看看,不錯的書。
文化這個詞博大精深,曾經錢鐘書先生說過“作概述的人是傻瓜”,畢竟每個人看待問題都可以說是片面的,都不可能顧局到全局。但是,人讓更多的人喜歡文學,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作家就要做出很多努力,讓大量的讀者接受,從而可以鼓勵更多的人暢游書海。
剛買,因為是在書店看好的,應該不錯,另外這不是一本專門談論文化的書,是一本從各地作講演的文章集子,讓作者和在一起拿來賣,有點討乖討巧,不過作為一個比較有文化的人,文章還是有深度的,從序言看,有點矯情和傲氣,但愿文章沒有這些氣息。
《何謂文化》是趁滿1000減300時候果斷出手買下的,接近五折了。這是余秋雨一本最新著作,余秋雨是當代中國最有份量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筆向來就很好,很擔心他侵入文化后會攪亂文化。
余秋雨是有些東西的,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他,但畢竟他寫出過一些讓人有感悟的書,最早接觸的是《文化苦旅》,到《霜冷長河》再到《我等不到了》不能說通篇都那么精彩,但總有璣珠,這一本提前試讀了幾段,感覺又回到了最初的余秋雨。希望讀完之后能有不同的感悟。
文化傳統、傳統文化,這在當代的社會,當代的中國都是缺失的,作者從“學理”“生命”“大地”“古典”這四個方面做了回答,講了自己,講了已故的文學巨匠,講了各種碑文匾額,也翻譯了古代詩詞,讓人細細品味了一番,很有收獲
出版20年之后,余秋雨最振聾發聵的思想表達!《何謂文化》是余秋雨教授繼《文化苦旅》之后,又一部重量級作品。何謂文化?文化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聽余秋雨最誠懇、最隆重的回答!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