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選的都是與戲曲有關的文章,是汪曾祺在做北京市京劇團編劇時,二十多年來與戲曲打交道的見聞與思考,每一篇的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每一篇都透著理性、睿智和從容。內容涵蓋“樣板戲”的談往、名人軼事、戲曲與文學的關系、習劇札記等等,這些談戲文章同他的游記、民俗類散文一樣,無不瀟灑有致,頗有看頭。
1、原汁原味 精裝典藏,著名學者徐城北傾心作序。
2、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中國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一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值得回味的藝術與生活代表作。
3、呈現汪老爺子散文與雜文的浪漫與精髓。
關聯推薦:《人間草木》 《人間滋味》 《汪曾祺圖文珍藏版精裝套裝全三冊:人間草木,人間滋味,人間有戲》
著者:汪曾祺(1921-1997)江蘇高郵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京派小說的傳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一個士大夫”。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序言 戲夢人生人間有戲
001 我的“解放”
002 我是怎樣和戲曲結緣的
009 兩棲雜述
017 聽遛鳥人談戲
021我的“解放”
030 《去年屬馬》題記
033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035 且說過于執
041 蘇三監獄
043 再談蘇三
045 蘇三、宋士杰和穆桂英
047 建文帝的下落
050 楊慎在保山
053 關于《沙家浜》
059 太監念京白
061 打漁殺家
064 動人不在高聲
065 《一捧雪》前
066 探皇陵
067 京劇伶人 粉墨人生
069 裘盛戎二三事
073 難得最是得從容——《裘盛戎影集》前
077 名優之死——紀念裘盛戎
080 馬譚張裘趙——漫談他們的演唱藝術
093 譚富英佚事
095 藝術和人品
099 名優逸事
104 關于于會泳
107 晚翠園曲會
115 退役老兵不“退役”
117 淺處見才
119 中國戲曲和小說的血緣關系
123 戲曲和小說雜談
132 京劇格律的解放
135 從戲劇文學的角度看京劇的危機
141 用韻文想
145 淺處見才——談寫唱詞
157 應該爭取有思想的年輕一代——關于戲曲問題的冥想
163 動人不在高聲
163 讀劇小札
167 京劇杞言——兼論荒誕喜劇《歌代嘯》
173 筆下處處有人——談《四進士》
187 川劇
190 戲臺天地——《古今戲曲楹聯薈萃》
194 《西方人看中國戲劇》讀后
198 關于“樣板戲”
202 “樣板戲”談
我的“解放”
我是怎樣和戲曲結緣的
有一位老朋友,三十多年不見,知道我在京劇院工作,很詫異,說:“你本來是寫小說的,而且是有點‘洋’的,怎么會寫起京劇來呢?”我來不及和他詳細解釋,只是說:“這并不矛盾。”
我們家鄉是個小縣城,沒有什么娛樂。除了過節,到親戚家參加婚喪慶吊,便是看戲。小時候,只要聽見哪里鑼鼓響,總要鉆進去看一會兒。
我看過戲的地方很多,給我留下較深的印象的,是兩處。
一處是螺螄壩。壩下有一片空場子。刨出一些深坑,植上粗大的杉篙,鋪了木板,上面蓋一個席頂,這便是戲臺。壩前有幾家人家,織蘆席的,開茶爐的……門外都有相當寬綽的瓦棚。這些瓦棚里的地面用木板墊高了,擺上長凳,這便是“座”——不就座的就都站在空地上仰著頭看。有一年請來一個比較整齊的戲班子。戲臺上點了好幾盞雪亮的汽燈,燈光下只見那些簇新的行頭,五顏六色,金光閃閃,煞是好看。除了《趙顏借壽》、《八百八年》等開鑼吉祥戲,正戲都唱了些什么,我已經模糊了。印象較真切的,是一出《小放牛》,一出《白水灘》。我喜歡《小放牛》的村姑的一身裝束,唱詞我也大部分能聽懂。像“我用手一指,東指西指,南指北指,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到現在我還認為寫得很美。這是一幅畫,提供了一個春風淡蕩的恬靜的意境。我常想,我自己的唱詞要是能寫得像這樣,我就滿足了。《白水灘》這出戲,我覺得別具一種詩意,有一種凄涼的美。十一郎的扮相很美。我寫的《大淖記事》里的十一子,和十一郎是有著某種潛在的聯系的。可以說,如果我小時候沒有看過《白水灘》,就寫不出后來的十一子。這個戲班里唱青面虎的花臉很能摔。他能接連摔好多個“踝子”。每摔一個,臺下叫好。他就跳起來摘一個“紅封”揣進懷里——臺上橫拉了一根鐵絲,鐵絲上掛了好些包著紅紙的“封子”,內裝銅錢或銀角子。凡演員得一個“好”,就可以跳起來摘一封。另外還有一出,是《九更天》。演《九更天》那天,開戲前即將釘板豎在臺口,還要由一個演員把一只活雞拽釘在板上,以示鐵釘的鋒利。那是很恐怖的。但我對這出戲興趣不大,一個老頭兒,光著上身,抱了一只釘板在臺上滾來滾去,實在說不上美感。但是臺下可“炸了窩”了!
另一處是泰山廟。泰山廟供著東岳大帝。這東岳大帝不是別人,是《封神榜》里的黃霓。東岳大帝坐北朝南,大殿前有一片很大的磚坪,迎面是一個戲臺。戲臺很高,臺下可以走人。每逢東岳大帝的生日——我記不清是幾月了,泰山廟都要唱戲。約的班子大都是里下河的草臺班子,沒有名角,行頭也很舊。旦角的水袖上常染著洋紅水的點子——這是演《殺子報》時的“彩”濺上去的。這些戲班,沒有什么準綱準詞,常常由演員在臺上隨意瞎扯。許多戲里都無緣無故出來一個老頭,一個老太太,念幾句數板,而且總是那幾句:人老了,人老了,人老先從哪塊老?人老先從頭上老:白頭發多,黑頭發少。人老了,人老了,人老先從哪塊老?人老先從牙齒老:吃不動的多,吃得動的少。
他們的京白、韻白都帶有很重的里下河口音,而且很多戲里都要跑雞毛報:兩個差人,背了公文卷宗在臺上沒完沒了地亂跑一氣。里下河的草臺班子受徽戲影響很大,他們常唱《掃松下書》。這是一出冷戲,一到張廣才出來,臺下觀眾就都到一邊喝豆腐腦去了。他們又受了海派戲的影響,什么戲都可以來一段“五音聯彈”——“催戰馬,來到沙場,尊聲壯士把名揚……”他們每一“期”都要唱幾場《殺子報》。唱《殺子報》的那天,看戲是要加錢的,因為戲里的聞(文?)太師要勾金臉。有人是專為看那張金臉才去的。演聞太師的花臉很高大,嗓音也響。他姓顏,觀眾就叫他顏大花臉。我有24小時看見他在后臺欄桿后面,勾著臉——那天他勾的是包公,向臺下水鍋的方向,大聲喊叫:“××!打洗臉水!”從他的洪亮的嗓音里,我感覺到草臺班子演員的辛酸和滿腹不平之氣。我一生也忘記不了。
我的大伯父有一架保存得很好的留聲機——我們那里叫做“洋戲”,還有一柜子同樣保存得很好的唱片。他有時要拿出來聽聽——大都是陰天下雨的時候。我一聽見留聲機響了,就悄悄地走進他的屋里,聚精會神地坐著聽。他的唱片里最使我感動的是程硯秋的《金鎖記》和楊小樓的《林沖夜奔》。幾聲小镲,
“啊哈!數盡更籌,聽殘銀漏……”楊小樓的高亢脆亮的嗓子,使我感到一種異樣的悲涼。
我父親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會畫畫,會刻圖章,還會弄樂器。他年輕時曾花了一筆錢到蘇州買了好些樂器,除了笙簫管笛、琵琶月琴,連嗩吶海笛都有,還有一把拉梆子戲的胡琴。他后來別的樂器都不大玩了,只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是“留學生”——跟著留聲機唱片拉。他拉,我就跟著學唱。我學會了《坐宮》、《起解 玉常春》、《汾河灣》、《霸王別姬》……我是唱青衣的,年輕時嗓子很好。
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一年級時,都唱。西南聯大的同學里有一些“票友”,有幾位唱得很不錯的。我們有時在宿舍里拉胡琴唱戲,有一位廣東同學,姓鄭,一聽見我唱,就罵:“丟那媽!貓叫!”
大學二年級以后,我的興趣轉向唱昆曲。在陶重華等先生的倡導下,云南大學成立了一個曲社,參加的都是云大和聯大中文系的同學。我們于是“拍”開了曲子。教唱的主要是陶先生,吹笛的是云大歷史系的張中和先生。從《琵琶記 南浦》、《拜月記 走雨》開蒙,陸續學會了《游園 驚夢》、《拾畫 叫畫》、《哭像》、《聞鈴》、《掃花》、《三醉》、《思凡》、《折柳 陽關》、《瑤臺》、《花報》……大都是生旦戲。偶爾也學兩出老生花臉戲,如《彈詞》、《山門》、《夜奔》……在曲社的基礎上,還時常舉行“同期”。參加“同期”的除同學外,還有校內校外的老師、前輩。常與“同期”的,有陶光(重華)。他是唱“冠生”的,《哭像》、《聞鈴》均極佳,《三醉》曾受紅豆館主親傳,唱來尤其慷慨淋漓,植物分類學專家吳征鎰,他唱老生,實大聲洪,能把《彈詞》的“九轉”一氣唱到底,還愛唱《瘋僧掃秦》;張中和和他的夫人孫鳳竹常唱《折柳 陽關》,極其細膩;生物系的教授崔芝蘭(女),她似乎每次都唱《西樓記》;哲學系教授沈有鼎,常唱《拾畫》,咬字講究,有些過分;數學系教授許寶,我的《刺虎》就是他親授的;我們的系主任羅莘田先生有時也來唱兩段;此外,還有當時任航空公司經理的查阜西先生,他興趣不在唱,而在研究樂律,常帶了他自制的十二平均律的鋼管笛子來為人伴奏;還有一位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童心猶在、風趣非常的老人許茹香,每“期”必到。許家是昆曲世家,他能戲極多,
而且“能打各省鄉談”,蘇州話、揚州話、紹興話都說得很好。他唱的都是別人不唱的戲,如《花判》、《下山》。他甚至能唱《繡襦記》的《教歌》。還有一位衣履整潔的先生,我忘記他的姓名了。他愛唱《山門》。他是個聾子,唱起來隨時跑調,但是張中和先生的笛子居然能隨著他一起“跑”!
參加了曲社,我除學了幾出昆曲,還酷愛上了吹笛——我原來就會吹一點,我常在月白風清之夜,坐在聯大“昆中北院”的一棵大槐樹暴出地面的老樹根上,獨自吹笛,直至半夜。同學里有人說:“這家伙是個瘋子!”
抗戰勝利后,聯大分校北遷,大家各奔前程,曲社“同期”也就風流云散了。
一九四九年以后,我就很少唱戲,也很少吹笛子了。
我寫京劇,純屬偶然。我在北京市文聯當了幾年編輯,心里可一直想寫東西。那時寫東西必須“反映現實”,實際上是“寫政策”,必須“下去”,才有東西可寫。我整天看稿、編稿,下不去,也就寫不成,不免苦悶。那年正好是紀念世界名人吳敬梓,王亞平同志跟我說:“你下不去,就從《儒林外史》里找一個題材編一個戲吧!”我聽從了他的建議,就改了一出《范進中舉》。這個劇本在文化局戲劇科的抽屜里壓了很長時間,后來是王昆侖同志發現,介紹給奚嘯伯演出了。這個戲還在北京市戲曲會演中得了劇本一等獎。我當了右派,下放勞動,就是憑我寫過一個京劇劇本,經朋友活動,而調到北京京劇院里來的。
一晃,已經二十幾年了。人的遭遇,常常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
我參加戲曲工作,是有想法的。在一次齊燕銘同志主持的座談會上,我曾經說:“我搞京劇,是想來和京劇鬧一陣別扭的。”簡單地說,我想把京劇變成“新文學”。更直截了當地說:我想把現代思想和某些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引進到京劇里來。我認為中國的戲曲本來就和西方的現代派有某些相通之處。主要是戲劇觀。我認為中國戲曲的戲劇觀和布萊希特以后的各流派的戲劇觀比較接近。戲就是戲,不是生活。中國的古代戲曲有一些西方現代派的手法(比如《南天門》、《乾坤福壽鏡》、《打棍出箱》、《一匹布》……),只是發揮得不夠充分。我就是想讓它得到更多的發揮。我的《范進中舉》的一場就運用了一點心理分析。我刻畫了范進發瘋后的心理狀態,從他小時讀書、逃學、應考、不中、被奚落,直到中舉,做了主考,考別人:“我這個主考最公道,訂下章程有一條:年未滿五十,一概都不要,本道不取嘴上無毛!……”我想把傳統和革新統一起來,或者照現在流行的話說:在傳統與革新之間保持一種張力。
我說了這一番話,可以回答我在本文一開頭提到的那位闊別三十多年的老朋友的疑問。
我寫京劇,也寫小說。或問:你寫戲,對寫小說有好處嗎?我覺得至少有兩點。
一是想好了再寫。寫戲,得有個總體構思,要想好全劇,想好各場。各場人物的上下場,各場的唱念安排。我寫唱詞,即使一段長到二十句,我也是每一句都想得能夠成誦,才下筆的。這樣,這一段唱詞才是“整”的,有層次,有起伏,有跌宕,渾然一體,我不習慣于想一句寫一句。這樣的習慣也影響到我寫小說。我寫小說也是全篇、各段都想好,腹稿已具,幾乎能夠背出,然后凝神定氣,一氣呵成。
前幾天,有幾位從湖南來的很有才華的青年作家來訪問我,他們指出一個問題:“您的小說有一種音樂感,您是否對音樂很有修養?”我說我對音樂的修養一般。如說我的小說有一點音樂感,那可能和我喜歡畫兩筆國畫有關。他們看了我的幾幅國畫,說:“中國畫講究氣韻生動,計白當黑,這和‘音樂感’是有關系的。”他們走后,我想:我的小說有“音樂感”么?——我不知道。如果說有,除了我會抹幾筆國畫,大概和我會唱幾句京劇、昆曲,并且寫過幾個京劇劇本有點關系。有一位評論家曾指出我的小說的語言受了民歌和戲曲的影響,他說得有幾分道理。
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沈從文
汪曾祺有過《沙家浜》或《杜鵑山》的高峰,也有《凌煙閣》及《一匹布》的寂寞。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特別是與裘盛戎的相知,是很值得總結的。但另一方面也證明,像汪這樣資質與聲望的編劇,在劇團里也不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的。——著名學者 作家 徐城北
喜歡作者的文字風格,也喜歡字畫結合的排版,在冬日暖陽下細細品讀這本書,一種享受。
總說京劇是國粹,只是一個概念,讀完后有點喜歡上了戲曲!
喜歡作者寫的文章,也想了解一下時的生活。
人間有戲,人間滋味,人間草木都買了,可惜不是一個版本。
對戲劇不懂,看看大師眼中的京劇是怎么樣的,那個年代的人對京劇的感情是怎么樣的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親切自然,給人以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看了這本書,覺得戲劇藝術還是值得大家去欣賞的!愿戲劇永垂不朽!
很棒,書也沒有磕壞。很喜歡汪曾祺,喜歡他筆下閑散而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字。他的書我買了好多(?'?')ゞ?
感受汪老爺子的另一面才華,其實哪怕不是初心,認真去做了,也能成為專業的,值得稱贊的。
很好的印刷質量和排版布局,名家作品,質優價廉,值得珍藏
文字很棒,敘述也很棒,汪老的散文十分值得一讀
文章沒得說,不過要有一定的喜劇欣賞能力方能讀得有滋味。
早前已買過《人間草木》和《人間滋味》,趁這次當當搞活動打折,將這套湊齊了!留著閑暇時慢慢看
汪曾祺的書還是值得一看的,如果有興趣的話推薦讀一讀
很喜歡這套書,設計的好,紙質不錯,內容也挺豐富的。喜歡汪曾祺的文章。汪老先生的書 總給人一種來自過去的清新 讀來回味無窮 心頭留香。前段時間買了汪老的人間草木。很多人說汪老是個生活家,看了他的那本書,汪老的細心無處不見。生活中的點點小事在她的筆下變得那么美。這本書還沒看,看了介紹 跟戲曲有關,到我們這一代 很多傳統知識已經沒有多少了,以前過年的時候還有戲曲看,而現在過年冷冷清清。到底是什么在改變?
需要較高的審美品位,看過之后才知道原來“人走茶涼”這個成語就是汪曾祺創的,厲害了
買了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是很好玩的,人間草木,很喜歡,看看汪先生從其他領域闡述有趣的生活
雖然好看,但現在好多個汪先生的作品集都是重復的,只是名字不一樣,里面選的文章多為雷同
一直大愛汪曾祺,喜歡他的風格,原來買過受戒,一輩古人,邂逅。今天在書店又看到《家常酒菜》,喜歡的不得了,有空買來看。
朋友推薦的,每篇文章很短,適合初次涉及散文的孩子,我也喜歡看。
最喜歡《人間滋味》,讀的人都會不由得想品嘗一下書中提到的滋味,都從心里感受著每一種食品在每一個時代不同的滋味。也想領略如戲人生的不同,就再來一本《人間有戲》。
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最近也喜歡聽京劇,剛好這本書可以看看。
四本當中我選了兩本,其它有重復。很喜歡,這套書篇目選的算比較全吧,不同時期的文章進行了歸類,所以有些相同內容會在不同的篇目里出現。
收齊了這個版本的三本。汪曾祺的文章特別好看。
都說人生如戲,想來看看汪老眼中不一樣的戲曲世界
汪老對于期間樣板戲的在場與思考,直接指出京劇唱詞中的粗糙地方和閃光名段,可見作為一個劇作家,并不是敷衍了事,有文人一種擔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迫于時代的尷尬,或許可以有更好的名段流傳于世,又或許大成若缺,留待后人來增補。
這本我覺得才是精品 另外兩本也很受關注 但人間有戲寫的非常有趣了 有戲曲大家 也有市井民眾 還非常坦誠地聊了很多樣板戲年代的事情 推薦這本
不錯,裝幀很漂亮。汪曾祺的人間系列,我買了三本。怪不得汪的文章那么有畫面感,原來和他戲曲創作的老本行有關。
買了一套,人間草木已讀完,人間滋味正在看,人間有戲在后面排隊。值得擁有,不論是從藏的角度,還是從讀的角度。而且我覺得,能搜汪曾祺先生的人,應該也是走過浮躁,內心漸漸澄明了吧
完美呈現汪老爺子散文與雜文的浪漫與精髓。這本書所選都是與戲曲有關的話題,有“樣板戲”談往,名優軼事,戲曲與文學的關系,習劇札記等等。
通過老人樸實的記敘,讓我們了解他的經歷,了解更多關于京劇文化圈發生過得鮮為人知的事情,我想,這不在于讓我們產生什么樣的感情,而在于讓人心平氣和的、選擇性的學習一些藝術的規律,這對于京劇這么藝術的愛好者來說,是一本值得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