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國學美文‘真善美’系列”之一。《有夢不覺人生寒》從自我修煉的角度,將于丹私家美文結集成書;不斷反思共勉:人在事上磨,不是要圓滑到偽善,而是在秉持一團真氣里,學會隨緣。
全書分為“真命氣象”、“真回山水”、“真如本性”、“真心歡喜”等八個側面,求真問道;并配以“國學小站”和經典美圖,讓讀者在一次次豐美的國學滋養中,邂逅自我,重建生命,得一己清歡。
1、新作:于丹私家美文,重磅推出。部分稿件更新于2015年春節。
2、十年:于丹自《論語心得》開始,十年國學普及路上,未盡之言,未解之意,和盤托出。
3、國學:從儒釋道原典,到經史子集各部,于丹從生活中感悟國學精神,乃十年回歸之作。
4、美文:不同于過去長篇講稿式寫作。8個單元,62篇獨立成篇的千字美文,講出“人在事上磨”的求真方方面面。每篇輔之以精致、生動的“國學小站”。從生活談國學,以國學悟哲思。字字珠璣,篇篇錦繡,圖美情濃。既適合青少年閱讀學習,又宜于女性撫慰心靈。
5、于丹2015年年度滿意作品,親自作長序。
推薦:人生之謎令我入迷—周國平哲言錄(精裝典藏)周國平執筆35周年經典隨筆全新合集。雙重好禮:1.限量版周國平扉頁親筆簽名。2.精美硬筆行楷描臨字帖。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只愿生命從容。
推薦:《中華民族的故事》。《另一半中國史》青少版,高洪雷老師給你生動講述一個個民族的傳奇故事。 周國平、阿來、張煒、聶震寧聯袂推薦。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的必讀之書。
于丹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先后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余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并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
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游園驚夢——昆曲藝術審美之旅》《于丹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溫最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及《于丹 字解人生》,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余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余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僅外文版銷量已近40萬冊。
真我出發: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有夢不覺人生寒
善意的衣裳
流放磨洗的天真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齋心天府以葆光
敬畏大自在
走在明月盈缺中
離人心上秋
真命氣象:世間稀奇事,獨坐大雄風
獨坐大雄風
窯變人生
明朝有意抱琴來
懂得的緣分
詩酒天真
留一份寂寞給生命
大江東去
天地入我心
真回山水: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生命是一場邂逅
乘物以游心
讓人變小的地方
一葉一如來
人歸草木間
草木有本心
琴到無人聽時工
行走中覺悟
真愛家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還來就菊花
喬木繁花
克制的柔情
權當死別作生離
半生放下
不錯過,不辜負
偏方溫柔
淡味回甘
真如本性: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點浩然氣
看見我的心
百姓日用即是道
大化天成
酒至微醺,花看半
千古文人俠客夢
人在事上磨
真品人生: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流光浮沉一曲中
情不重,不生娑婆
冷暖自知,豐儉由人
茶余真自在
雁去寒潭不留影
不亦快哉
最燦爛的遺像
回不去的樸素
真珠流年:菊花開日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
漸覺年華堪送目
虛靈處的寫意
心如棋
尊天親地平常心
風清景明
端午的柔軟記憶
相信愛情
真心歡喜: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念舊惡
煙火神仙
雕刻時光的深情
讀出歡喜
養心如鏡
懷念手工時代
打開糾結
凡人慈悲
1、有夢不覺人生寒
一向迷戀鈞瓷的窯變。中原大地,造化神工,聚到許昌禹州一帶,傳下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上好面釉、底釉的瓷器,不動聲色,一片純白。關上窯門,特有的“倒焰”竄上去,倒撲下來,浩蕩鍛煉,要達到一千三百度的高溫,不間斷燒足十六七個小時。冷卻,開窯,那一瞬間,多少風驚,多少脫釉,爆裂,塌坯……所有意料之中與意料之外的失敗都承受住了,才可能撞見那一瞬間的驚艷:不可思議的艷紅里,含著千秋碧血;讓人心顫的青藍中,雜糅了從蒼天到大海的顏色。這種迷人異彩,就是“窯變”。
窯變也是人生之一種,妙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失控的人生是一種失敗,而可控的人生則是另一種無聊。行走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才是創造。所以,敢于承受失敗的人,才能相逢較大的驚喜;敢于在失敗中一次一次摸索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
陶瓷也是能講故事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火、水、風”,佛家的四元素都在陶瓷里。陶瓷以高嶺土,高溫或是低溫,經由我們的筆觸,呈現出來的整體,一定承載著一份秘密的觀念故事。
靜坐在陶瓷大家的身邊,我總有種想流淚的情愫。他們的一生伴隨中國,飽經風雨,歷遍滄桑,臉上卻看不出絲毫憤怒、焦慮,言語中也聽不見只字抱怨、攻擊,永遠一派磊落祥和,謙遜感恩。
所謂“百變陰晴不變天”,有一顆愿意接受開窯一刻任何結果的不變心,才配擁有萬千窯變超乎尋常的精彩。
國學小站: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華民族文化史。
新石器時期,那些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記錄著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馬俑,那張揚著力量和神勇的軍陣,展現著秦國軍隊風卷殘云、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唐三彩”的瑰麗多姿、恢宏雄俊的格調,生動再現了唐代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的時代之音;還有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明清陶瓷藝術的斑斕與柔麗…… 1、有夢不覺人生寒
“行走到底帶給我什么?”流連山水,捫心自問。
行走在不同的地方,我們可能完成三種不同的邂逅。
及時重邂逅,是一種經驗。陌生的山水風情,讓我們驚訝,讓我們震撼,讓我們感慨,這一切開了我們的眼界,給我們嶄新的體驗。
第二重邂逅,是一種生活,一種理念,一種人的態度。同樣的日子,為什么那些人跟我們過的不一樣呢?
第三重邂逅,是我們的夢想,觸摸到一個從來不曾相遇的自己。人在旅行中,有時會開懷大笑,像一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會放聲痛哭,我們穿著職業裝在寫字樓里、甚至在自己家人面前都無法釋放出的眼淚,這一刻迸發出來。還有的時候,我們會酩酊大醉,我們會像李太白那樣“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無論如何,這些時候我們邂逅到的,是那個陌生的自己。
我們邂逅風景,邂逅他人的生活坐標,最終我們邂逅了夢想中的自己。因為行走讓我們勇敢。當我們觸摸他人夢想的時候,這一切也變成自己面對現實的力量。
有些人會說:現實壓力大,夢想太奢侈。把夢想當作奢侈品,只會覺得夢越來越奢侈。因為關注現實越多,夢想的空間就被擠壓得越小。
還有另外一些人:夢想是他的糧食,相當于空氣。生活中,所有出發的理由和的歸宿都只是為了這個夢想。當夢想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它就能引領我們的現實。
我鐘情于沙畫。只是一把手中沙,組成一個非常美妙的圖案,轉瞬之間就消失了。這些沙粒一幅一幅圖案演繹過去,最終歸于一片空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就是這么一粒流沙。只要我們曾經演繹過這些畫卷,它就實現了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價值。“無跡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憾。”人生沒有痕跡,就像光陰流水一樣都走完了。幸虧還有夢,有夢就不會覺得人生太寒冷。只要有夢,哪怕我們是一粒輕沙,越過千山萬水,去演繹這一幅一幅沙畫;到最終,夢想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真正無可剝奪的資源。
直到那24小時,錢不能帶走,房子不能帶走,孩子不能帶走,我們帶走的是這些曾經,這些生命的畫卷;而鼓勵我們去走過,去作畫的,是夢想。
國學小站:
上李邕
唐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2、流放磨洗的天真
流放,是個不祥的符咒。一旦與之聯結,財產、功名、榮譽、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瞬間墮入深淵。但是中國文人一世功名中少不得遇著流放,一次次遠謫,再一次次歸來。
比如劉禹錫。
公元805年,劉禹錫33歲,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參與國家財政管理。然而,“永貞革新”僅維持百余日即告流產,革新派遭受重創,劉禹錫被貶出京城,開始長達23年的“貶官”生涯,創造了有唐一代甚或是中國古代文人貶謫時間之“吉尼斯”記錄。
貶官生涯及時站,原是廣東連州。劉禹錫初貶連州,途中有詩云:“謫在三湘最遠州,邊鴻不到水南流。如今暫寄樽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連州距都城長安3415里,以當時的交通工具,當然要“步步愁”了。人還沒到連州,朝廷又以連州刺史“不足償責”為由,再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
在朗州的第十年,公元814年,劉禹錫得以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執政者豈容被“戲”,他再貶至播州(今貴州貴陽)。虧他人奔走,改任連州刺史。 連州是第二站。
在連州近五年后,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821年冬,劉禹錫赴第三站,任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后調任第四站和州(今安徽和縣)任刺史。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
一貶二貶,繼之三貶四貶,任你鋼筋鐵骨,難免消磨;而年華老去,理想蒙塵,縱有多少天真激越,也難免心灰意冷。“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只是一葉沉舟,身邊千帆競逐。當我靜臥于水中,多少風帆悄無聲息,劃過了煙云。我就是一棵病樹,面前萬木崢嶸。相比我的枯朽,到處都是春天。以樂景寫哀,倍增哀痛。
跨越大半個中國的行走,歷時二十三載。這樣的行走,該有多少悲涼和無奈,惶惑與惱恨?一個人能有多少個二十三載的“棄置身”?
劉禹錫卻是個例外。盡管青春不再,年華蹉跎,做真人的氣質風骨,卻在磨礪中得到了無可企及的成長。二十三載歸來,劉禹錫走進人生晚秋,重游京郊,慨慨然又一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增廣賢文》中說:“未經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可偏偏這位“前度劉郎”,不改“天真”。
這種天真,不是未諳世事的單純、輕快,而是櫛風沐雨后的灑脫、超拔。他還可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如果沒有閱盡繁華,又遍嘗苦難,沒有這些倒霉、跌宕,沒有重識一個個崢嶸的人生坐標,凄涼地里的無奈行走,一直在王叔文的集團中倜儻春風,劉禹錫,還是我們傳頌的那位響的詩豪么?
天堂何往,地獄何方?天堂地獄,不過一念之間。沒有哪個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沒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毀滅你。比如金門大橋,是人類奇觀,也是自殺圣地。
人生苦短,相逢的狂喜,必經的崩潰,所有的境遇,自在人心。你若匍匐驚惶,即使走到好的地方,仍是毀滅;不改堅定天真,則任憑何處,都是成全。
國學小站:
論語》曰:“學而優則仕。”然而,入世為官也屬高風險。許多文人經世濟國的宏圖尚未展開,就因或貶、或謫、或遷、或黜,而不得不中止。好在文人多雅興。貶謫途經異鄉,寄情山水,往往而有佳作。于是,發于屈原,盛于唐宋,一部貶謫文學史,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屈原忠君愛國卻遭讒被逐,“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離騷》表現的怨愁、憂傷和憤懣,奠定了貶謫文學的主題。初唐名相張九齡被罷為荊州長史后,“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托諷禽鳥,乃拘囚之思;豪情萬丈的李白,一朝流放夜郎,“愿結九江流,添成萬行淚”,淚雨滂沱,是夢醒之痛;而韓愈遭貶后,囑咐侄孫“好收吾骨瘴江邊”,似已萬念俱灰;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更是“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 ,于放浪中現堅守……及至杜甫、劉禹錫、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等,可謂“憤怒出詩人”,不妥協的天真和激情,釀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藝術傳奇。
3、窯變人生
在英文里,中國是China,瓷器也是china。不過小寫的china是百姓的日用之物,而當這一切匯聚成一個大寫的字母,就是我們在世界上的名字。一個民族為何尋找這樣一個符號,為自己代言?
一向迷戀鈞瓷的窯變。中原大地,造化神工,聚到許昌禹州一帶,傳下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上好面釉、底釉的瓷器,不動聲色,一片純白。關上窯門,特有的“倒焰”竄上去,倒撲下來,浩蕩鍛煉,要達到一千三百度的高溫,不間斷燒足十六七個小時。冷卻,開窯,那一瞬間,多少風驚,多少脫釉,爆裂,塌坯……所有意料之中與意料之外的失敗都承受住了,才可能撞見那一瞬間的驚艷:不可思議的艷紅里,含著千秋碧血;讓人心顫的青藍中,雜糅了從蒼天到大海的顏色。這種迷人異彩,就是“窯變”。
窯變也是人生之一種,妙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失控的人生是一種失敗,而可控的人生則是另一種無聊。行走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才是創造。所以,敢于承受失敗的人,才能相逢較大的驚喜;敢于在失敗中一次一次摸索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
陶瓷也是能講故事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火、水、風”,佛家的四元素都在陶瓷里。陶瓷以高嶺土,高溫或是低溫,經由我們的筆觸,呈現出來的整體,一定承載著一份秘密的觀念故事。
靜坐在陶瓷大家的身邊,我總有種想流淚的情愫。他們的一生伴隨中國,飽經風雨,歷遍滄桑,臉上卻看不出絲毫憤怒、焦慮,言語中也聽不見只字抱怨、攻擊,永遠一派磊落祥和,謙遜感恩。
所謂“百變陰晴不變天”,有一顆愿意接受開窯一刻任何結果的不變心,才配擁有萬千窯變超乎尋常的精彩。
國學小站: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華民族文化史。
新石器時期,那些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記錄著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馬俑,那張揚著力量和神勇的軍陣,展現著秦國軍隊風卷殘云、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唐三彩”的瑰麗多姿、恢宏雄俊的格調,生動再現了唐代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的時代之音;還有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明清陶瓷藝術的斑斕與柔麗……
“青白釉傳色澤美,方圓形似器容珠。”燦爛的陶瓷藝術品以“泥的精神,玉的品質”承載著中國人強烈的生命熱望和對美的追求與塑造,令人嘆為觀止。
4、權將死別作生離
姑姑去世那年,實歲七十九。兒女們給她剛過完八十壽誕。十天以后,姑姑走了。
周五晚上,姑姑臨終。姑父、兒女們都守在她的床前。姑父和姑姑大學相戀,少年結發,恩恩愛愛大半個世紀。姑父悲不自勝,淚流滿面。姑姑卻淡淡地:“別難過,都知道有這24小時。你只管把自己照顧好,別給兒女添麻煩,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然后又對跟兒女們說:“我是搞水利的,一輩子跟水打交道,骨灰就撒在水里吧。你們不用去看我,也不用掃墓。帶好各人的孩子,把日子過好就行了。”姑姑始終微笑著,后事一點點交代。周六上午,護士來敲門,姑姑心愿已了,和孫輩們隨意聊著,笑著。中午11點多鐘,姑姑安靜地逝去了。此后,兒女們總有莫名的心結:為什么媽媽說走就走?沒有搶救?沒有彌留?為什么不多折騰大伙兒幾天呢?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人們都是感恩相遇的,但最了不起的人是能把握告別。每個人每天都在不斷地相遇和離別,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也是再一次分手。路到盡頭,誰沒有遺憾?誰不會迷惘?只是,的,我們能否做到不倉皇?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如同年輕人的戀愛,遇見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往往是一個人的決定。面對他們的期期艾艾,我只能說:不要讓曾經的美好消失殆盡,保留一點克制。只為多年后,這段曾經全心投入的感情,可堪回首。
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向歲月借來一段或長或短的光陰,結下幾份或深或淺的俗世緣。終其一生所有的告別,我們是否做得到優雅與從容?告別也是應該有儀式的,用心一點,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少些遺憾。作為獨生女兒,我送走的長輩親人不少,從我的姥姥、舅舅、爸爸、姨媽,直到叔叔、姑姑……真正鐫刻在我心里的,是他們的從容不迫。明明是生死易界,他們溫暖的話別,卻云淡風輕,宛如生命赴一趟遠行而已。
國學小站: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臨路歌》
一生瀟灑恣意如李白,尚以孔子泣麟來惋嘆自己的大鵬折翅,死亡、告別帶給每一個人的都是無盡的思考。然而,死亡并不是終結,告別也不能因悲痛而被簡略。誠如老子而言,“所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哉?”人們擔心生死,無非因著這肉身罷了,如果連這肉身都沒有了,又有何可擔心的呢
多年之前我也是于丹老師的粉絲,我們喜歡于丹,喜歡于丹講國學,是因為于丹老師在她的涉及傳統文化的面非常的廣泛,既有道家的返樸歸真,也有佛家的慈悲,也有道家的大美。還因為我們喜歡于丹是因為于丹講國學的時候,娓娓道來,能夠讓我們在輕松美的享受中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我們的閱讀模式:兒子朗讀,我聽,在郎朗聲中一輪明月徐徐展開,從王昌齡的蒼莽、李白的浪漫、張若虛的紛遠到蘇東坡的豁達,一萬個民眾心頭,有一萬輪不同明月,明月折射了我們思情的背影。緬懷明月,祝福明月,只要明月還在,中秋就美好,我們就都還好。
于丹的國學美文入心,活在當下,塵世繁華,我們應該遇見真自我。人生有夢不覺寒,不負今生。
“今生遇見真自我。”這是一個奢侈的夢想,多少人錯過了,多少人還在追尋。所以,我們回歸國學,追慕風雅,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響應號召,那是我們中國人任何時候都能觸摸的態度和能力,是一經喚醒,便自然流淌而出的氣質。
于丹并不是妥協犬儒主義,她在書里告訴我們:人只有在十來歲的時候保持用心愿去憧憬,對所有問題尋求答案,長大之后你才會知道你被怎么樣修理的萬念俱灰,你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心存夢想,并且對過去的生活有質疑的能力。
好書。《克制的柔情》讓人心痛心酸。“我的父親走了十幾年了,這么多年越來越頻繁在夢見他。我在想,我做的事情,父親會怎么說呢?我孩子做的事情,我父親又會怎么說呢?什么叫做傳承?如果對他的眷戀、敬畏長留在你的血脈里,也是一種活著的方式。”
“有夢不覺人生寒。”不避諱這句話真的意義就是那個“寒”字,生命里有寒冷,才能需要夢,這個夢不是錦上添花,妝點炫耀,而是給自己取暖的。于丹從《論語》解讀以來,十年了。什么是她這十年一直堅持的東西?她說,每天早上我面對我的生活,我有我今天要做的心愿,我可以不失望。
兒子朗讀,我聽,在郎朗聲中一輪明月徐徐展開,從王昌齡的蒼莽、李白的浪漫、張若虛的紛遠到蘇東坡的豁達,一萬個民眾心頭,有一萬輪不同明月,明月折射了我們思情的背影。緬懷明月,祝福明月,只要明月還在,中秋就美好,我們就都還好。
一直都很喜歡于丹老師的書,喜歡她講的論語,喜歡她的游園驚夢,而這本有夢不覺人生寒,那些不斷消失的中國古典文化,那些漸漸被人們忘記的古詩詞,我們都應該有一顆“詩心”。在這個鋼筋水泥的城市里,能泡上一杯清茶,品一闕古詩,似乎已經成了漸行漸遠的渴望。
于丹,一位浸透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女子,以其細膩和很深的文學造詣成就了這本書。對國學有了解興趣無研究興趣的朋友,應該讀一讀,這是理解國學的一條捷徑 ,是條陽光的捷徑 。跟著于丹一起,重溫那些無邊的浪漫!
每次讀于丹老師的書、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可能現在的我太過年輕、對書的內容和情感領悟的并不透徹、所以待我成家立業時、我依然會讀。人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喜歡這本--《有夢不覺人生寒》
第一次讀于丹的書,好喜歡,只有博覽群書的人才有如此的見識和文采。第一次讀于丹的書,好喜歡,只有博覽群書的人才有如此的見識和文采。第一次讀于丹的書,好喜歡,只有博覽群書的人才有如此的見識和文采。
有沒有什么書你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帶在手邊?于丹教授的書。就是我的答案之一。每次心煩意亂時,拿來讀一小節,就像做了一次“心靈瑜伽”,內心瞬間平靜很多。人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本書,而一個人和一本書的相遇與纏綿也是一種緣分吧。
我的學生經常向我提問:這個夢想還可以怎么樣變成理想呢?我每天都在想夢這個東西要分化成幾個部分,一部分是鏈接成行動變成聯理想。另外一部分停留在天邊成為幻想,還有一部分就是用各種心機剝奪別人的利益成為一種妄想。
說起于丹,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對于于丹,心里滿懷敬意,因為她獨特的見解,因為她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因為她敢于喚醒心中對文化的熱忱,從莊子,論語,昆曲中她能品味到為什么這么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因為在于他們的韻味。
喜歡于丹的書,讀這本書讓我又回想起伴隨自己成長的古典文學。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匆匆的腳步感悟國學帶給我們的悠然和啟迪。我們需要給心靈充氧,讀書是不錯的選擇,當我們再次從書中汲取力量后,將踏著更堅實的步伐前進!
一直在讀于丹。讀這本書讓我又回想起伴隨自己成長的古典文學。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匆匆的腳步感悟國學帶給我們的悠然和啟迪。我們需要給心靈充氧,讀書是不錯的選擇,當我們再次從書中汲取力量后,將踏著更堅實的步伐前進!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 只要我讀書我一定要筆記 可能是天生記憶就差的原因 我'總想把美好的下來 ,我敬佩的人不多,在文學上我只喜歡于丹, 看她的趣品人生 ,讓我愛上如此大智慧的女人,喜歡她波瀾不驚 。有夢不覺人生寒,讓我愛上了這個真性情的女人。
錦瑟年華誰與度?若問閑情都幾許?一盞春茶,手捧《有夢不覺人生寒》讓我們在于丹老師的指引下,讓她帶我們去看一看那一片情意盎然的景象吧,那里也許有你的依托,那里也許有你的眷戀,那里也許更有你曾經的一片美好回憶……
中國的古文化就像歷史長河中顆顆璀璨的珍珠,經過幾百年的水拍浪打,依然奪目。而于丹就像一位靈巧的繡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穿針引線,穿出的每一串都詩意盎然,于丹用自己的文字帶我們徜徉在國學的世界,這些國學經典在她的筆下散發出別樣的韻味。
喜歡于丹的書,一直沒有讓我失望過。看過《最美古詩詞》的,一定也會喜歡這本書,風格有相似的,但是還有點小清新的味道,既有古詩拓展,也有于丹自己的生命的感悟,是她的一貫個性:萬暖而讓你長見識!書的質量,正版,漂亮,還有一張書簽,很有中國味兒!
一直特別喜歡于丹老師的文章,這本書也是一樣,不僅紙特別的光滑細膩,而且韌度很好,畢竟都是個看顏值的時代,這本書的“書值”很很高,每一篇文章過后,都有一個國學小知識站。我想,在這個快速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的讀一篇這樣的文章,很幸福。
值得推薦正版書。內容讓人受益匪淺,值得推薦。原來一直沒有買這本書,總覺得磚家些說得話讓人想拍磚。結果內容很詳細,描述很細致,不僅很有導向性,也讓人很有共鳴。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快遞也不錯,送貨上門。23952
如果視全書為一部國學引子,國學內里還有大戲可參。于丹的解讀若是不能解渴,我們是可以參照本書順藤摸瓜,找到良藥的。因為“在今天的這個時代,也許比莊子的時代,更需要內視反省,更需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
在每一個月色如水的夜晚,和于丹老師一起慢慢感悟國學之美,寄情山水江河,流連彩云歸處、沐浴月華流照,任時光漫溯,靜水深流,讓心一點點沉靜下來,獲得內心的喜悅,傳遞正能量。帶著這樣的寧靜入睡,明天又是活力充沛的一天。深謝老師的分享!
值得推薦正版書。內容讓人受益匪淺,值得推薦。原來一直沒有買這本書,總覺得磚家些說得話讓人想拍磚。結果內容很詳細,描述很細致,不僅很有導向性,也讓人很有共鳴。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快遞也不錯,送貨上門。272971
如果說參考是一種建議,那么于丹是一個最好的導師。翻開書就可以看到一個女人帶著感性的情感來解讀這個世界,我認為這是一本女性的書。古人的文字我們是永遠解讀不了的,但我們可以用今天的感悟和自己的學識來茍同,于丹就做到了。
不同于過去長篇講稿式寫作。8個單元,62篇獨立成篇的千字美文,講出“人在事上磨”的求真方方面面。每篇輔之以精致、生動的“國學小站”。從生活談國學,以國學悟哲思。字字珠璣,篇篇錦繡,圖美情濃。既適合青少年閱讀學習,又宜于女性撫慰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