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說了“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書法、昆曲、普洱茶”。任何文化都會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標牌,但在隱秘處,卻暗藏著幾個“命穴”,幾處“胎記”。這三項,就是中國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記”。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個提醒性的學術行為,借以申述一個重大趨勢:從當前到未來,文化的重心正從“文本文化”轉向“生態文化”。普洱茶,只是體現這種趨勢的一個代表?!镀疯b普洱茶》這篇文章曾在《普洱》雜志上發表過,一下子就轟動了整個普洱茶行業。從生產者、營銷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讀。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級別序列,也引起了廣泛重視。全國的茶莊、茶客在品鑒和流通那些普洱茶時,都會來參考這篇文章??梢?,在今天,生態文化的地位確實已經提高。
為此,余秋雨教授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一個顛倒。先奉上一杯好茶,再聽一些曲子,以筆墨收尾。
此外,由于余秋雨教授特別看重文化的感官確認,所以本書專門精心配了200余幅插圖,讓讀者可以更加直觀地品味、感知中國文化的“之美”。
文化學者余秋雨沉淀30載,執筆開講“文化美學”
這本書主要選取了我國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書法、昆曲、普洱茶來講,為什么會選取這三項呢?所謂“文化之美”,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達到了等級,一直被公認共享的那些具體作品。而書法、昆曲、普洱茶這三項,既不怪異,也不生僻,但是卻無法讓一個遠方的外國人全然把握。任何文化都會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標牌,但在隱秘處,卻暗藏著幾個“命穴”,幾處“胎記”。這三項,就是中國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記”。
200余幅高清插圖,小巧典雅、雙封包裝,為你呈現直觀的文化盛宴
余秋雨教授特別看重文化的感官確認,所以本書特意配了不少圖片,有很多資料圖片如今已經相當罕見,比如《品鑒普洱茶》里面選了“福元昌號七子圓茶”“宋聘號”以及一些古董茶的大票和內飛等等。《書法史述》這一篇,圖片豐富。書法其實是中華文化的生命線,是中國文化人格抽象的一種描繪方式。那些流動的線條正好對應著歷來追求的君子風范,他們的舉手投足,他們的風雅品貌,都在這個線條當中體現出來了。一個人從小每天在書法當中慢慢地磨煉,就是在修煉自己的精神品格。只要懂書法,從滿紙云煙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中國文化人格。所以這一篇選取了大量具體的書法作品來呼應全文,以便讓讀者有一個整體而直觀的感受。
帶你品味東方文化精粹書法、昆曲、普洱茶的靈性之美
書法是我們進入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簡要讀本,是中國文化人格抽象的一種描繪方式。那些流動的線條正好對應著歷來追求的君子風范,他們的舉手投足,他們的風雅品貌,都在這個線條當中體現出來了。一個人從小每天在書法當中慢慢地磨煉,就是在修煉自己的精神品格。只要懂書法,從滿紙云煙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中國文化人格。
而昆曲是中國古典戲劇中的“第 一范型”,也就是“戲中之戲”,堪稱東方美學格局的標本。昆曲整整熱鬧了二百三十年。說得更完整點,是三個世紀。這樣一個時間跨度,再加上其間人們的癡迷程度,已使它在世界戲劇史上獨占鰲頭,無可匹敵。
余秋雨教授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只是一個提醒性的學術行為,借以申述一個重大趨勢:從當前到未來,文化的重心正從“文本文化”轉向“生態文化”。普洱茶,只是體現這種趨勢的一個代表。普洱茶這一篇曾在一個雜志上發表過,沒想到驚動了整個普洱茶行業。從生產者、營銷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讀,現今全國的茶莊、茶客在品鑒和流通那些普洱茶時,大多會翻閱這篇不短的文章。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千年一嘆》《中國文脈》《山河之書》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內地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并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后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萊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作為迄今全球完成全部現場文化探索的人文學者,他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余秋雨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自 序
品鑒普洱茶
昆曲縱論
書法史述
自 序 書法、昆曲、普洱茶
本書名為《極端之美》,還有一個副題,叫“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對此我要作一些解釋。
在商業廣告上,“極品”的說法到處可見,但在文化領域就不一樣了。文化極品,必須具有五個特性:
一,獨有性;
二,頂級性;
三,具體性;
四,共知性;
五,長續性。
概括起來說,所謂“文化極品”,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達到了最等級,一直被公認共享的那些具體作品。
精采的學說,算不算?不算。因為那不具體,不成“品”;
國際的贊譽,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獨有;
本土的特產,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
高雅的秘藏,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公認和共享;
……
——經過這么多的篩選,能夠全然通過的中國文化極品就很少了。在我眼前只剩下了三項:書法、昆曲、普洱茶。
當然還可能有別項,我一時沒想出來。
這三項,既不怪異,也不生僻,但是卻無法讓一個遠方的外國人全然把握。如果他能把握,那我就會上前摟住他,把他看成是文化上的“手足同胞”。
任何文化都會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標牌,但在隱秘處,卻暗藏著幾個“命穴”,幾處“胎記”。
這三項,就是中國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記”。由于地理原因,它們也曾暈化、滲透到臨近地區,因而也可以把中國極品稱之為東方極品。
二
只要上了年紀就會明白,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那些可以被感官確認的具體作品。甚至,也可以說是“產品”。
這種沉淀著生命的文化,是精神價值的實現方式。
與這種實現方式相比,種種以“文化”的名義出現的抽象講解、艱深論述,只是一種附屬性、過渡性、追隨性的存在,似高實低,并不重要。
對于文化的事,不管看上了哪一項,哪一品,都應該盡快地直接進入。千萬不要在概念和學理上苦苦地繞了幾年,累累地兜了幾年,高高地飄了幾年,還在外面。
就拿我所說的這三項來說吧:要寫字,就磨墨;要聽戲,就買票;要喝茶,就煮水。寫了,聽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細細比較,四處請教,終于,懂了。
“懂”,簡簡單單一個字,卻是萬難抵達。在文化上,懂與非懂,是天地之別,生死之界。
這一懂非同小可。自己的懂,很容易連接別人的懂。今人的懂,很容易連接古人的懂。當上下左右全都連成一氣,抬頭一看,文化真神笑了。
三
我把書法、昆曲、普洱茶選為“文化極品”的三元組合,估計會有讀者對第三項普洱茶投以疑惑。它,也能成為三元之一?
其實,我把普洱茶列入,是一個提醒性的學術行為,借以申述一個重大趨勢:從當前到未來,文化的重心正從“文本文化”轉向“生態文化”。普洱茶,只是體現這種趨勢的一個代表。
從宏觀看,在這三元組合中,書法是純粹的“文本文化”,昆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態文化”,而普洱茶則是純粹的“生態文化”。前兩種主要代表過往,普洱茶主要代表未來。
我看重文化的感官確認,所以本書配了不少圖片。寫書法的那一篇,也曾收入另書,但在這里可以直接面對一個個具體的書法作品,整體就活了。
對這三項極品的闡述,書法和昆曲兩篇在海內外演講時曾獲得很高的學術評價。但在社會各層面影響較大的,倒是普洱茶那一篇。它曾在一個雜志上發表過,沒想到驚動了整個普洱茶行業。從生產者、營銷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讀。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級別序列,也引起了廣泛重視。據我所知,現今全國的茶莊、茶客在品鑒和流通那些頂級普洱茶時,大多會翻閱這篇不短的文章。由這篇文章印成的小冊子,已在陣陣茶香中發行了幾十萬本??梢姡诮裉?,生態文化的地位確實已經提高。
為此,我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一個顛倒。先奉上一杯好茶,再聽一些曲子,以筆墨收尾。
這也給了我一種信心,因此,敢于在本書前面作兩個保障——
及時,固守這三項極品的專業尊嚴,不發任何空泛的外行之論;
第二,因為已經懂得,所以隨情直言,不作貌似艱澀的纏繞和掩飾。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學上,“極品”呈現的是“極端之美”。這種美已經精致到了“鉆牛角尖”的地步,再往前走,就過分了。因此,“極端之美”有一種臨界態勢,就像懸崖頂處的奇松孤鶴。我把這種美在這本書里集中呈現,也算是獨特的美學示范。
在《君子之道》一書中,我論述了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于極端化的防范,但那主要是指人格結構和思維定勢。藝術文化,正是對這種結構定勢的突破和補充,因此并不排斥極端性。只不過,中國的傳統思想畢竟對藝術文化保持著潛在的掌控,這就使極端之美尤顯珍罕。
在世間大量論述中國文化和東方美學的著作中,本書以小涵大,三足撐鼎,作了一個大膽嘗試。感謝讀者參與這個嘗試,我期待著你們的指正。
作者于癸巳年初春
很喜歡余秋雨的文章,以前大致看過,現在有時間細細地讀者。
雖然老余人品極差,這是眾所周知,但不得不說他的文章是極好的。編輯在扉頁介紹他是當代巨匠,沒說是大師,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美學貫穿于生活,所以我們應該不斷提高審美情趣。
從幾個方面展現作者眼中的至美,也確實讓人感受到了那種美。
行,這個書還好,但是有三分之一是發表過的文章。余秋雨就愛干這個,來回發表
第一次是從初中英語老師的口中知道了有一個叫余秋雨的作家,此前看過的書太少居然不知道這位文學大家。后來在青年歌手大獎賽的舞臺上看到了作為綜合知識考核環節的評委的余秋雨先生的真容,連著看了好幾天深深地被余秋雨先生淵博的知識折服了,后來就開始買來先生的佳作拜讀,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啊,家中已經有了很多先生寫的書了,這次又新添這本極端之美,很期待!
對昆曲沒有研究,但喝過普洱、見過書法。讀來清心靜氣,別樣的清涼。但便攜本顯得有些簡陋,與高雅的內容不太相稱,如經濟寬裕,建議買精裝本。
余秋雨老師的文字大氣渾然,從三個方面去講,真好。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看了世界遺產在中國其中一集講了昆曲,感覺很喜歡就買了這本書想看一看。
第N次買了,早就看完了。只不過總是拿了送人,而自己很喜歡余秋雨的書,所以再買,只為收藏。
中國的文化很深,但有好文字描述的卻少,期望他更多的作品
余秋雨的著作看過不少,文脈清晰,筆觸流暢,娓娓道來,生動有趣讓人愛不釋手,百讀不厭。
這本書從昆曲,普洱等三個方面講述了中國文化的極端之美,以小見大,反映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很久之前就想買了,但是一直覺得之前的版本好貴= =這個版本的價格很適合我這個窮學生QAQ。感覺余秋雨先生是多才多藝的,否則怎么會寫出這三種極端之美呢~
非常好,書質量一如既往的好,沒送還沒有拜讀,余秋雨的東西不能差。
很有詩意的一本書,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所幫助
一年多,余秋雨算是收集齊了,這本便攜本設計的翻不太開,也對得起這個價了
余秋雨的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以他獨有的視角寫了他認為的我國文化的三個極品:普洱茶、昆曲和書法。介紹了三者的歷史發展與獨特之處。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書法部分:書中每介紹一個書法家,都有他們相應的書法作品附在書上,雖然影印的不是特別清楚,但也能看出神韻。大致了解了每個書法家不同的特點與擅長的書法。對自己練習書法,有挺大幫助的。
路啦啦啦啦啦嚕啦啦嚕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非常好 余秋雨大師對中國特色文化的精辟解讀 值得用心欣賞
初聞此書——極端之美,旨在贊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所以,對余秋雨老師將昆曲、普洱茶置于中國美的最高端,心里還是有點異議。畢竟在戲曲里,京劇是國粹;在茶文化里,普洱的歷史也不算悠久,惟獨書法當之無愧。但除卻排名,昆曲和普洱確也有它的獨特韻味兒。余秋雨老師對于普洱、昆曲和書法的"韻"描寫的細致入微,待我們細細來品。
帶你品味東方文化精粹書法、昆曲、普洱茶的靈性之美
余秋雨教授的著作看過不少,文脈清晰,筆觸流暢,娓娓道來,生動有趣讓人讀來愛不釋手,百讀不厭。這次讀了《極端之美》,才有了答案,原來余教授品鑒普洱老茶有如此深厚的造詣!難怪他的文章如此深刻,從容,淡定讓人讀了回味無窮。原來有著普洱茶的風骨,真是文如其人啊。
書法,昆區,普洱茶。寫這三樣東西的文化。寫的最好的是普洱茶。真的是文采飛揚,令人驚嘆。書法寫的一般。
這本書主要選取了我國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書法、昆曲、普洱茶來講,為什么會選取這三項呢?所謂“文化**”,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達到了**秀等級,一直被公認共享的那些具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