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統闡釋人生修行的歸結性著作,用優雅的哲理散文寫成。他把修行分為“破惑”、“問道”、“安頓”三大環節,并由此構成本書的三個部分。
“破惑”部分,仔細分析了人人都會遇到的“災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財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誘和危險。作者逐一回顧自己在破除這每一個“惑”而達到“不惑”的過程中,如何使艱難的修行變得切實可行。
“問道”部分,作者從佛、道、儒和魏晉思想家的多重智慧中篩選出直接有助于修行的精神助力,這也使個人修行融入了千年共修。這一部分,又可看作是對中國宗教文化的當代萃取。
“安頓”部分,是全部修行的總結,也就是追蹤修行者在經歷了重重“破惑”、“問道”之后如何實現心靈安頓。本書提出了“生存基點”、“因空而大”、“天地元氣”、“本為一體”、“相信善良”、“我在哪里”、“日常心態”這七個方面,概括了一個修行者終于上升為一個覺悟者的精神構建。
近年來網絡上不斷涌現標有余秋雨教授名字的大量詩句、美文、格言,內容全都有關人生修行。余教授說,只有這一本才是真的。
(1)余秋雨全新散文著作,所有篇目從未公開;
(2)當代巨匠現身說法,在合適的年紀談修行,豐厚的經歷讓余秋雨的人生感悟都帶有開示之義。看他的人生哲理,如何使人生真正抵達自在的境界。
(3)余秋雨說:“網絡上標有我名字的大量詩句、美文、格言,內容全都有關人生修行。但只有這一本才是真的。”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金石堂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近十年來,他憑借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2002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上部 破惑
難在不惑 003
正覺的種子 008
迎災實修 016
位之惑 026
名之惑 033
財之惑 044
潮之惑 055
仇之惑 063
終極之惑 076
中部 問道
問道魏晉 087
何晏 089
王弼 090
嵇康 092
參拜佛門 097
群山問禪 104
天臺宗(法華寺) 105
唯識宗(法相宗) 107
華嚴宗 109
禪宗 112
慧能 112
頓悟 118
機鋒 120
溈仰宗 124
臨濟宗 124
曹洞宗 125
云門宗 127
法眼宗 129
天理良知 132
朱熹 135
王陽明 136
曾國藩 143
大道巍峨 145
道教路線 146
老子 146
莊子 154
清心戒殺 164
參贊天地 165
養氣護生 166
下部 安頓
引 言 171
生存基點 176
因空而大 181
天地元氣 188
本為一體 195
相信善良 203
我在哪里 212
日常心態 219
余秋雨文化大事記 227
我們逃離了那么多錯覺之山,叩問了那么多正覺之門,最終,應該在何處安頓心靈?
你看,不管是道家、儒家、佛家,每家里邊有那么多門派,每個門派都足以留駐長久。但是,在他們近旁,還有很多別致的庭苑。更讓大家心旌搖曳的是,既然來自印度的佛教如此深厚,那么,同樣滋生在域外的大量精神叢林,又會怎么樣呢?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尤其是歐洲自文藝復興之后產生的近代文明……
每一處都可以安頓,但安頓的時間一長又會想念別處;如果轉移到別處,又有另外的信號吸引目光。這就證明,任何一處都難以對自己產生多方位的籠罩。
而且,那些門派產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確實與此時此地有極大的差別,硬行籠罩必生虛假。有了虛假,又怎么能讓心靈安頓呢?
是否安頓了,只有自己知道。只要還有一些隱隱約約的異光雜色,就很難安頓;只要還有一些濃濃淡淡的陳霉氣息,就很難安頓;只要還有一些邊邊角角的夾生和夸張,就很難安頓;只要還有一些絲絲縷縷的纏繞和糾結,就很難安頓。
安頓,不能全靠已有經典,而必須由自己出場。一遍又一遍,再叩山門,再訪庭苑,反復比勘、選擇、重組。最終,尋找到一種最自在、最簡約的精神圖譜,這就是心靈安駐的地方。
這就像一個成熟學者終身不離的私人藏書室,看來只是對世間已有圖書的選取,但選取就是營造,營造自己的精神棲息地。
這就出現了精神修行的完整程序——
我們破惑,
我們問道,
我們營造,
我們棲息,
我們安頓。
二
我本人在畢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希望找到一種與很多經典密切相關、又不相同的精神圖譜。然而總是顯得過于龐大,一直在努力精簡。
精簡是一件大難事,但又有點迫切,因為很多學生總想讓老師用精簡的方式告訴他們人生的秘密,他們拒絕龐大。
就在這時,一些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自從互聯網行世不久,網上不斷出現以我的名義發表的格言和美文,近幾年越來越多。
我回故鄉時,小鎮的廊柱上就張貼著不少寫著我名字的這種格言。一問,都是從網上抄下來的。
見到新認識的年輕朋友,他們一見面就大聲背誦這樣的網上美文。
更夸張的是,據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任職的何勇先生來電,紐約一家中國餐廳舉辦我的“詩文朗誦會”,包括歌手演唱。他前去聽了,發覺也都是這樣的格言和美文,因此用電話來驗證……
這事我開始并沒有太當一回事,每次聽到都一笑了之。幾十年深受盜版之害和謠言之害,對于“橫搶”和“硬塞”這兩件事早已習慣。后來,我請朋友們選一些以我名義發表的格言和美文過來看著玩玩,但一看,心情立即發生了變化。
這些文字,盡管與我的筆墨風格南轅北轍,但在內容上卻沒有什么污漬,都在談論“人生哲理”。它們的出現,絲毫不存在過去那些謠言的不良企圖,倒是處處閃動著一種涂了粉彩、戴了面具出場的可愛天真。因此,當中央電視臺撒貝寧先生采訪我時談到了這件事,我就說:“我是一個通透的山谷,一會兒,飄進來幾朵烏云,一會兒,又飄進來幾朵白云,都不必驚訝。來過的云,都會悄然離去。”
但是,說是這么說,心底還是納悶。他們顯然是熱愛這種文句的,卻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好東西”如此源源不斷地送給一個他們并不認識的大叔?
我想,誤會的起點是他們的語文老師對我的過度推薦。這讓他們產生誤會,以為借我的名字,可以讓他們每天寫出來的“人生哲理”引起廣泛關注。
如果是這樣,那么,他們對“人生哲理”的孜孜矻矻,如醉如癡,正反映了當代青年對一個重大命題的憧憬和饑渴。
我覺得應該珍重他們的這種情懷。
一般說來,人一上了年紀,就不太愿意再談“人生哲理”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人生的極其復雜、詭異、多變,簡直無理可講。因此,凡是還在談的,一定還比較年輕。但是,這種陰差陽錯,實在是人世間最荒唐的“話語顛倒”。那就是把一個最艱深問題的話語權,交給了最不應該具備這種話語權的人,而真正有可能具備話語權的人群,卻在沉默。
我想改變這種狀態。
歲月確實像一道道厚墻,堵著我的嘴,但我相信真正有力的話語一定能把這些厚墻穿越。我修行大半輩子,破了那么多惑,問了那么多道,理應留下一些成果,否則就對不起那些惑,對不起那些道了。
試想,如果換一個人,也像我這樣從頭來一遍,吃那么多苦,走那么多路,讀那么多書,看那么多人,經那么多事,終于熬到了我這樣的年歲,卻只扯別的,拒講人生,那是多么浪費!
我想了多次,決定反對浪費。
既然經歷如此豐厚,那么,我要寫出來的句子,一定與那些年輕人的文筆有很大不同。簡單說來,由于年齡和經歷,我的人生感悟都帶有某種終極意義。
終極意義是什么樣子的?在形態上很容易產生一個誤會,以為那是幾組復雜的公式、一堆深奧的結論。其實,在我看來,只要一涉終極,便有梵唄圣樂響起。天地大道的歸結處,必是空寂詩境。
由此也喚起了我內心一個小小的欲望,即試著用我自己的筆墨,讓那些一直對我充滿好意的年輕人看一看,這個長期被他們冒名的真身如果親自動手,寫他們很想寫的那種句子,將會是什么模樣。
我已經老了,但他們也會漸漸老去,我用我的文字在路邊等候。
忽然想起,他們冒充我的名字發表的句子中有這么兩句:
你的過去我無法參與,
你的將來我奉陪到底。
這是口語化的質樸情詩,據說已經流傳很廣。我想借用來告訴這些美文的作者:奉陪到底的“底”,就帶有終極意義。
“底”,就像是嚴冬雪原,不見了花,不見了樹,不見了水,不見了鳥,不見了路人與足跡。也就是說,一切安慰性、誤導性、干擾性的因素都刪除了,天地間只剩下了終極生存的理由,人類生滅的支撐。
下面,就是我安放在路邊等候,決定奉陪到底的文字。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區的讀書會讀得多的“一書目”。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跡,我們應該向他致以的敬意。
——白先勇
余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賈平凹
北京有年青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里還有魯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鐘書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臺,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臺,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聯合國中文組組長 何勇
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他對于我這樣的讀者,正用得上李義山的詩:“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 汪班
喜歡余秋雨,喜歡他所有的書
不錯 值得閱讀
速度的快遞很滿意
陸游的書值得一看
余老師的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味,就像一杯珍藏多年的陳釀一樣,需要用心去回味。
發貨挺快,讀了不錯的書。
這本書真的非常好,還都是塑封的呢,是正版的,非常開心的一次購書。
秋雨老師的文章縱橫捭闔,行云流水,但是不足之處也是非常明顯
從《文化苦旅》到《泥步修行》,我一路追過來,人生經歷,細細品味。
收到,還沒看
為嘛覺得這個簽名不是真的。。。
以親身經歷詮釋修行
紙質不錯。很滿意。跟想象的一樣
Satisfied
很好的書籍
包裝是一層塑料,但幸好沒壞。
書很好,非常愛看,當當發貨也及時
此為經典之作
書還是可以看的。特別是有余先生的親筆簽名,很好。
還是那句老話,買書上dangdang,沒錯的!
修行,也是我的人生選擇。我曾以xx行者自況自勉自號之……
有簽名 挺好 就算是印刷的 那也是余秋雨自己簽了再印出來的啊
余秋雨老師的新書,值得拜讀,而且還有簽名版啊!
特意選了簽名版 打開里面是有簽名,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余老師親筆簽的哈哈
內容挺好 就是剛開始那本有一個角好像發霉了還是怎么,然后就換了一本 。挺好的
非常好的書,喜歡!先在圖書館借的,后來買本收藏了。喜歡他的書。
余老師是中國文化的實踐者,他的書基本看過了,非常好。
今天在弟子謝建峰全家的陪同下,參觀了紀念清末民初蘇繡藝術大師沈壽女士的藝術館,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然后游覽了“濠河風景區”,濠河環繞南通老城區,形如葫蘆,宛如珠鏈,被譽為南通城的“翡翠項鏈”。傍晚到“居士林素食坊”用餐,包括我在內的幾位男士頭型各異,著實令人忍俊不止!
很快就收到了,預售商品單獨發貨所以封面碰撞產生不少凹槽,其他還好。不太喜歡這種紙張,印刷還是清晰的,有余秋雨先生的簽名。
最開始看書名,以為是傳記類的,看了才發現,既不是論文也不是記事,而是“對話式”的哲思類散文,是需要用心“傾聽”的一本書~
上學的年紀就在讀余先生的作品。初初只是因為散文的美,驚嘆一個作家驅車找尋文化遺址的壯舉。走遍中國山川大河,尋跡歐洲古國遺址,發出文明的吶喊。
毫不疑問,這本書值得再三品味。智人智言,經由作者文字轉化,羅列安排,清晰明了!其中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其他人物的只言片語都值得細細品味!
我的人都有一個人的時候我就不想再去看了一個人的時候就想知道自己在想我天各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你在哪里!你說了什么東西是可以被稱為最多只是朋友了
豐厚的經歷讓余秋雨的人生感悟都帶有某種終極意義,他寫出來的句子也與那些年輕人的文筆有很大不同。《泥步修行》的問世,將讓這些善意但披著偽裝的“語錄”不攻自破,也讓人們得以一覽余氏人生箴言的廬山真面目。非常不錯,雖然還沒開始閱讀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一本看的是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 在高中的時候就深深喜歡這樣的風格 第二本就是千年一嘆,當時沒有當當網 只能去書店購買。要說余秋雨老師最好的作品集 就是 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