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曾經失意、貧寒,但從未喪失信念。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成功,聲名日隆,但從未忘記那些像自己一樣走在漫長道路上的畫家朋友,更未忘記,那個以自己的畫筆為人們帶來快樂的幽默小伙。他的風格創造石破天驚,他的刻苦勤奮堪為表率。他對世界的進步和新鮮事物總是滿含激情,火車站、新街區、工業化的城市。但是,戰爭、動蕩流離的生活、親眼看著所愛的人一個一個離去,誰能無動于衷,而不渴慕寧靜和快樂的田園時光。所有這些感情,在晚年揮寫成一池池光影迷離、黯淡憂郁的睡蓮。在轉瞬即逝的世界里,莫奈畫出了他的“印象”……
凡 高的情感強烈,行為怪誕;他的作品中透露著生命的迷狂和絕望;同時代的人以為他發了瘋。我們不知道因為他是瘋子才創作出那些偉大的作品,還是因為他創作了那些不朽的作品所以被稱為瘋子。文森特 凡 高,這個從荷蘭鄉下走出來的平民子弟,因其對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悲憫和同情,對精神超越和靈魂救贖的追尋,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對孤獨的深刻體驗和對藝術的執著,在37年的短暫生命里,他創作了《向日葵》、《星夜》、《奧維爾小鎮的教堂》、《有烏鴉的麥田》諸多傳世名作。他以畫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渴望的不是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千古流芳,他只是將繪畫當作自己的生命,并且以為在無盡星空中那些炫麗的光芒里,有每個生命應有的位置和歸宿……
保羅 高更(Paul Gauguin),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及版畫家。他與凡 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代表畫家。他遵從內心的藝術信念,放棄安逸的生活,遠離巴黎,前往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島尋找創作靈感。在那座神奇美麗的小島上,高更創作了一幅幅具有原始性和象征性的藝術作品,展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和藝術體驗。本書以輕松易讀的語言,獨特生動的插圖,為讀者重現了一代藝術大師高更的傳奇一生。
保羅 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法國著名畫家,是后印象派有代表性的畫家,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塞尚十分注重表現物象的堅實感和畫面的深度,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堅實的幾何體感,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系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獨立和真實性。
« 本系列圖書邀請多位世界知名插畫家繪制插畫,風格獨特、妙趣橫生,并和藝術家的作品相互呼應,輕松品讀藝術家的傳奇人生。
« 文字部分亦由相關領域的專家撰寫,簡明易讀。作者圍繞藝術家生平和創作的關鍵節點,生動解讀這些天才人物的藝術魅力。
« 印制精美,采用獨特的平切三邊的精裝方式,易于翻閱,無論是假日休閑還是旅途閑暇均可隨手翻讀,讓藝術與您相伴。
文字作者
薩拉 帕普沃斯(Sara Pappworth),一位藝術史家、教師和攝影家,她在美術館和畫廊教學二十多年,目前在泰特不列顛、泰特現代藝術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華勒斯典藏館和國家美術館工作。
喬治 羅達姆(George Roddam),在英國和美國的一些大學里教授藝術史。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國現代主義藝術領域,并圍繞這一課題發表了論文若干。他和他的妻子、兩個孩子生活在英國東南部。
約瑞拉 安德魯斯(Jorella Andrews)是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視覺文化系的博學客座教授。她學習純藝術出身,然后變成了一位藝術理論學者,她熱衷于研究藝術與哲學、知覺以及藝術實踐這幾者的關聯性。她還是《炫耀!圖像的哲學》一書的作者,以及叢書“視覺文化”的編輯,這套叢書的頭三本已經于2013年出版。
插畫作者
奧德 范 萊恩(Aude Van Ryn),曾就讀于倫敦的中央圣馬丁和皇家藝術學院。她的作品包括劇院海報、“每日面包”糕點店的外包裝,以及為英國心臟基金會等客戶設計的廣告宣傳畫。她的插圖曾在倫敦和東京的若干展覽及畫廊展銷會中展出。
施洛瓦 哈拉西莫維奇(SlawaHarasymowicz),一位在倫敦發展的波蘭藝術家。繼2012年《狼人》(據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的著名案例完成的插畫小說)出版后,她計劃在倫敦的弗洛伊德博物館做一個個人展。她取得了2008年藝術基金會獎學金和2009年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插畫獎。
帕特里克 韋爾(Patrick Vale)是一位國際知名插畫師,他以城市和建筑畫作品聞名。他近期的作品是一部延時攝影電影《鋼筆帝國》,他目前在倫敦工作和生活。
中文譯者
北寺,自由譯者,本名徐蓓思,納西族,出生于云南昆明,現旅居美國。先后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衛斯理學院和倫敦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史。譯有《紐約往事》等。
吳嘯雷,杭州人。畢業于浙江大學心理學系、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曾供職于中國美術家協會,現為自由學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古典藝術和當代藝術。譯有《藝術史寫作原理》(合譯)、《藝術的終結》等。
大師作品集 學習再學習
發貨非常快。對于讀者來說,更重要的有時是書評,因為書評才能真正反映這本刊物所涵蓋的各個方面。我們翻看一本雜志時所獲取的知識,有時并不在于論文,而在書評,這是和西方學術刊物的書評制度相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