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chuàng)造學》原名為《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本是作者的一份課堂講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藝術教育的線進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卻把古今中外對藝術的至高認知溶于一爐,既有奧義,又有實例,既是入門性文本,又是歸結性文本,極有重量卻又十分好讀,足以切實指導藝術創(chuàng)作,也足以細致引領審美。因此自舊版出版至今,不管是大陸版還是臺灣版都一直廣受歡迎。
這次新版,作者親自刪改過于冗長的表述,重新琢磨全書行文,使之更加干凈、簡明,全書搭配精彩圖片30余幅,以求適合藝術領域之外的更多讀者。余秋雨編寫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為藝術表現(xiàn)尋找觀眾的心理依據(jù)。這個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為藝術表現(xiàn)找到美學自覺。
本書是真正的"內行秘本"
它的副標題為:歷來一切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千年一嘆》《中國文脈》《山河之書》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內地年輕的高校校長,并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yè)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yè)教授評審組組長。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后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shù)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萊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
作為迄今完成全部現(xiàn)場文化探索的人文學者,他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余秋雨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引論 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一 無結論的兩難結構
二 半透明的雙層結構
本論 藝術創(chuàng)造論
及時章 藝術本性
一 培根的定義
二 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chuàng)造
三 創(chuàng)造的說服力
第二章 藝術眼光
一 不是歷史眼光
二 不是政治眼光
三 不是道德眼光
第三章 人生意識
一 人生況味
二 人生命題
第四章 哲理品格
一 從整體到哲理
二 傳統(tǒng)名作的現(xiàn)代困境
三 藝術哲理示范
第五章 未知和兩難
一 平庸作品驗證常識,偉大作品探索未知
二 兩難結構解析
第六章 集體深層心理
一 深層潛意識
二 “集體無意識”
第七章 直覺
一 直覺也能深刻
二 直覺是靈感的“黑箱”
三 發(fā)現(xiàn)式直覺和頓悟式直覺
第八章 造型
一 直覺需要變成藝術形式
二 情感的直覺造型
三 讓哲理直觀
四 “佛像效應”
五 內容不是問題,形式才是
第九章 象征
一 符號象征
二 寓言象征
一 培根的定義
這是一部適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的簡要教程。但一開始,還應該是從藝術的定義說起。
大學者弗蘭西斯 培根曾用拉丁文為藝術下過一個定義:
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
(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
這個定義看似簡陋,但幾百年來,一直被藝術家們看成是“一個不朽的培根公式”。
連不喜歡理論的大畫家凡高,也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寫道:
對藝術,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比下面更好的定義:藝術,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
這里所說的人和自然,按照西方近代的概念,也可稱為主體精神和客觀現(xiàn)象。按照中國古典的概念,則可稱為“人”與“天”。
確實,這是公認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兩大支柱。黑格爾說,藝術的難點在于“使外在的現(xiàn)象成為心靈的表現(xiàn)”。運用自然和人的概念來表述,也就是使自然人化。
但是,自然的人化是不容易的。歌德認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一個永恒矛盾是藝術家這個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一會兒是自然的主人,一會兒是自然的奴隸。可見這兩大支柱常常處于矛盾的不平衡狀態(tài)。
對于這兩大支柱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論有更深入的論述。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里把這種關系歸納成三個層次,即:一、人事之法天;二、人定之勝天;三、人心之通天。
這三個層次里的“人”與“天”的關系,也就是培根所說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及時層次,“人事之法天”,也就是人對于自然的被動效法狀態(tài)。到了第二層次,這種被動狀態(tài)被否定,“人定之勝天”,人以進取的態(tài)勢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驅使和釋放。但到了第三層次,否定之否定,天人合一,不分彼此,自然與人,共臻化境,于是稱為“人心之通天”。
錢鐘書曾這樣描寫這個境界:
蓋藝之至者,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師天寫實,而犁然有當于心;師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莎士比亞嘗曰:“人藝足補天工,然而人藝即天工也。”圓通妙澈,圣哉言乎。人出于天,故人之補天,即天之假手自補,天之自補,則必人巧能泯。造化之秘,與心匠之運,沆瀣融會,無分彼此。
談藝錄》
在這個境界中,屬于“天”的范疇的“造化之秘”,與屬于“人”的范疇的“心匠之運”,融合了。結果“造化之秘”也就成了“心匠之運”,即我們在生活中偶爾見到的,一個人為的好構思像是上天授予,相反,一派天生的好江山卻倒像是出自誰的手筆。
到了這種境界,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心理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呢?或者說,培根所說的“相乘”,是如何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呢?
簡單說來,就是領悟天意,自如創(chuàng)造,既不強求于“人”,也不強求于“自然”。
在這方面,說得最細致的還是中國古代的文論家。下面,我從陸機《文賦》和劉勰《文心雕龍》里各意譯出一段,來看看他們的相關描述。
陸機是這樣說的:
藝術的感應,創(chuàng)作的開竅,來的時候抑制不住,去的時候也阻擋不了。它會像亮光一樣突然熄滅,又會以宏大的聲音突然鳴響。
在藝術的天性敏捷活躍的時候,再紛亂的素材也能理得清楚。
這種時候,思想會像疾風一般從胸中升起,語匯會像流水一般從唇中流出。再繁盛壯美的景象,也能在筆端呈現(xiàn)。這種時候,藝術家滿目都是文采,滿耳都是音韻。
在藝術的情思阻塞的時候,神志也就停滯不前,恰似一截枯死的朽木,恰似一條干涸的河床。于是,藝術家只有把持魂魄去探尋底蘊,重振情思去努力求索,直到隱蔽著的文理漸漸萌動,包裹著的文思慢慢抽出。
所以,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太用力的構思常常失敗,而隨意為之卻較多成功。創(chuàng)作是我在進行,但我的力卻不能強求。為此我們常常捫心嘆息:最終還是搞不清創(chuàng)作開竅和阻塞的原因。
劉勰則是這樣說的:
所以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調節(jié)得當,使內心清和,氣息舒暢。一旦心煩便立即放手,不要老是膠滯在那里。感受到了意蘊就暢懷執(zhí)筆,把握不住文理就悠然擱筆。以逍遙自在來對付辛勞,以談笑風生來消除疲倦。經(jīng)常要讓才華的鋒芒安閑處之,讓創(chuàng)作的沖動留有余地,這樣便可使藝術的刀刃永遠鋒利,使藝術的機體順理無礙。到了這種地步,與氣功無關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能收到養(yǎng)氣健身功效。
陸機和劉勰把藝術家天人合一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寫得淋漓盡致,盡管從概念到表述是東方古典形態(tài),卻能與培根的定義遙相呼應。
這些表述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座能夠讓“人與自然相乘”的“煉丹爐”就在藝術家心間,而藝術家抵達的這個創(chuàng)造境界又是一個極神秘的所在,外部力量很難介入。按照羅曼 羅蘭的說法,這是一個“單房”。他說任何作家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為自己保留一間單房,離開人群,單獨幽居”。陸機和劉勰所說的一切,只能發(fā)生在這樣的“單房”里。
于是,人、天、自然、心靈、美,這些宏大的概念全都匯聚到一個最隱蔽、最深幽的小地方了。
這正是我們需要窺探的起點。
二 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chuàng)造
最隱蔽、最深幽的小地方,展開的是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chuàng)造。
在人類的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中,唯有藝術的創(chuàng)造最為純粹。美學家蘇珊 朗格在《藝術問題》一書中詳盡討論了這種特性。她認為,藝術創(chuàng)造和物質產品的創(chuàng)新有本質的區(qū)別。物質產品離不開特定的材料、形狀、功能、名稱,因此無論如何算不上純粹意義的創(chuàng)造;而藝術則要構建一種原來并不存在的虛像。它即使與現(xiàn)實相關,也是一種主觀經(jīng)驗和情感生活的表現(xiàn),因此是一種真正的創(chuàng)造。
哈佛大學哲學教授閔斯特堡則在《藝術教育原理》一書中論述了藝術作為創(chuàng)造物的自足孤立性質。他認為,科學發(fā)明與藝術創(chuàng)造看起來差不多,實質上卻不同。及時,科學發(fā)明是科學家和同行們一起,合力建造一個總體知識系統(tǒng),而藝術家則在營造一個不與旁人雷同的獨立天地;第二,科學發(fā)明具有明顯的上下繼承性,而藝術創(chuàng)造則永遠是一個不與前人重復的新鮮行為;第三,科學發(fā)明一旦產生就已解決,從第二天開始便形成重復,而藝術創(chuàng)造則需要不斷重新伸發(fā),從頭開掘,即便是老題材也應該出現(xiàn)新格局。因此,藝術創(chuàng)造展現(xiàn)出一種罕見的特殊性:因創(chuàng)造的純粹而孤立。
這里所說的“孤立”容易產生誤解,因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后期展開階段很可能產生一種萬眾匯聚的熱鬧,似與“孤立”相異。其實,就其創(chuàng)造程序的核心部位而言,無論是創(chuàng)造者的精神活動、心理處境,還是創(chuàng)造物的個體性、初生性、獨特性,都是極其孤立的。孤立,是創(chuàng)造者和創(chuàng)造物的首要生存原則,也可稱為“性原則”。
但是,確實遇到了一個根本問題:這種純粹而孤立的創(chuàng)造,對人類社會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任何創(chuàng)造都有可能為人類社會增添新質,卻更有可能隨風飄散。藝術創(chuàng)造,如何才能成為前者而不是后者呢?
性原則固然珍罕,卻又何以使這種原則打動人心,吸引萬眾匯聚,取得社會價值?
回到培根的定義上來,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那么,這里的“人”是純粹的創(chuàng)造者個體嗎?其中是不是也包含著各種接受者,因此包含著人類的整體生態(tài)?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個體創(chuàng)造者有沒有可能撬動更多人的心靈?被“人”相乘的“自然”,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形式意義上的“自然”,成為個體創(chuàng)造者撬動更多人的心靈的支點?
——這種種問題,使古典的培根定義,需要加入新的內容,成為一種現(xiàn)代形態(tài)。
……
很滿意所買商品。
喜歡先生的文學
余秋雨的書必讀!
女兒特別喜歡
6月活動購買的
兩難說,確是高見。
留著慢慢看,喜歡他的書
包裝是塑封,邊角略有折印,畢竟買了四本書,如果能用小紙箱裝就更好了
很好,不好意思買的書多了,評價的時候疏漏了,非常好的書。
為了今年考研買的,因為對考研的流程還是有盲點。最主要也是為了那本介紹專業(yè)排名的小冊子,但不可全信,需要多方搜集這方面的信息。考研還是要早做和做全打算。
到底的名家,出口不凡,好書
余秋雨的這幾本教材。
買了余秋雨老師很多書了
很好的書。
余秋雨先生名著,比散文讀起來專業(yè)
值得一看的書,內容不錯 余大師的見解 可以學習下。就是書紙質一般
非常喜歡,他的書幾乎每次都讓我看的心血澎拜
書籍很好,但是這本印刷有誤,且有幾頁占有污漬。
我個人也熱愛創(chuàng)造,故對這本書寄予厚望,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收獲很多感動和感悟!
內容還可以,比較簡單的梳理,稱不上很嚴肅的學術性書籍,只能說是文化普及本!
還行,就是轉了圓通沒通知我直接顯示簽收。以后通知一下
對于每一個搞藝術的人來說都需要去學習的書目
幫別人買的,不錯,下單后第二天就送到,物流一流,超贊!
在當當購買了一批書,整體質量很好,支持當當,國慶繼續(xù)努力。
余老師的散文落伍了,更早的專著卻價值依然如故。
我是個文藝青年,從學生時代到社會工作者,一直以來都對文藝藝術深愛永久,余秋雨老師是我一直都尊敬的學者!
這本書原名《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10年前,我從朋友那里借來復印。第一次閱讀時充滿喜悅。這次買來修訂本,看看能否讀出一份感動。
余秋雨,早年讀散文,現(xiàn)在讀學術,一如既往有幫助
余秋雨散文堪稱經(jīng)典,句句讀來沁人心脾,喜歡讀書就是從余秋雨文化苦旅開始,并一發(fā)而不可收拾,購進秋雨系列,支持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