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圖像》對當代藝術家以各種手段實施新的再現技術進行了探索,它們從模擬攝影技術到最近的各種藝術實踐,包括數字圖像化、行為藝術、機器人技術、電影和錄像裝置,以努力探求和清楚表達各種變動不居的主體性樣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理論的轉型。這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藝術史研究的對象不再局限于"精英藝術"和"高雅藝術",而逐漸擴展到"大眾藝術"和"通俗文化圖像";二、藝術史研究的視野不再局限于西方藝術,而擴展到亞、非、拉美等世界范圍的藝術圖像上;三、藝術史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本學科的理論方法,而選擇和吸收了其他相關學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論體系,如符號學、現象學、闡釋學、社會學、心理學、解構主義、女性主義以及文化研究理論等。這意味著傳統經典的藝術史正在向一種跨學科和多元性的新藝術史轉向。這一轉向被稱為"圖像的轉向"。《自我與圖像》一書,正是此背景下較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研究專著。
艾美利亞·瓊斯 著名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專攻女性藝術、身體和行為藝術、視頻藝術和達達主義。本書寫作出版期間(2003-2010年),她任教于應該曼徹斯特大學藝術史與視覺研究學院,之前曾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濱河分校藝術史系和南加州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另外,她還是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杰出客座教授和榮譽客座教授,并有更加眾多的外聘學術職位,如斯坦福大學等十幾所大學終生教授、提升聘用外聘評委,以及英國藝術研究委員會顧問成員等。主要著作包括《后現代主義與使性別化的馬歇爾?杜尚》、《身體藝術/行為主體》、《非理性的現代主義:一部紐約打打的神經衰弱史》、《行為身體與行為文本》、《女性主義與視覺文化讀本》、《1945年以來的簡明藝術》。
劉凡,藝術學博士,任教于武漢紡織大學,副教授。柏林自由大學訪問學者。出版有《消失的建筑》(合譯)、《另類準則》(合譯)。英國威爾士大學駐地藝術家、德國薩克斯-安哈特文化基金會駐地藝術家,主持2011年德中同行武漢站藝術項目。作品入選瑞、美、德、法、西、墨、捷等國的國際展覽。
谷光曙,現任教于武漢紡織大學,出版有《消失的建筑》(合譯)、《另類準則》(合譯)等著作。
插圖目錄1致謝1中文版序言4前言71身體與再現,再現中的身體19
引子:"這是基督的身體"終結版552"這個面具下面的另一個面具"(模擬攝影和數字攝影)63
引子:"沒有電影"……(沒有)身體,(沒有)城市1213(后)城市化的自我圖像(城市)130
引子:"你偉大的創造是你所引領的生活"1814電影中的自我圖像化與新的電視身體(電影、錄像、數字錄像)189
引子:"幸福被高估了"2275身體沒有過時(機器人學)234
引子:"欲望和行動,數字時代"2796電視構筑的夢幻身體(錄像和數字錄像裝置)284結語:鮑勃·弗拉納根的尸體與再現的局限性329譯后記339索引341插圖目錄插圖目錄
1希波利特·巴耶爾,《扮演溺死男人的自我肖像》,1840年10
2彼得·蓋布瑞爾在《在地上挖掘》中將攝像機設置在頭上的行為展示,2003年11
3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的作品《那喀索斯》,約1597—1599年20
4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的作品《梅杜莎》細部,1598—1599年22
5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的"網格"或"格柵"(格子工作臺),大約1450年24
6皮皮洛蒂·瑞斯特,《吮吸著我的海洋》,1996年34
7梅爾·吉布森執導的《耶穌受難記》,2004年38
8皮皮洛蒂·瑞斯特,《吮吸著我的海洋》,1996年49
9蘇珊·西爾頓,《自畫像第6號》,1995年56
10奧蘭,《神圣的裹尸布第21號》,1993年58
11奧蘭,《有毛/無毛(光禿禿的沒有毛)》,1978年59
12克勞德·卡恩(和馬歇爾·摩爾),《自尊》,來自《無效的懺悔錄》,1929年64
13克勞德·卡恩,《自畫像》,大約1939年70
14辛迪·舍曼,《無題電影劇照第2號》,1977年77
15辛迪·舍曼,《無題第153號》,1985年79
16漢娜·威爾克,《內在的維納斯》系列的《無題》,1991—1992年80
17來自雅克·拉康《什么是圖像?》的圖解,1964年82
18辛迪·舍曼,《無題第357號》,2000年84
19辛迪·舍曼,《無題電影劇照第30號》,1979年87
20萊爾·阿什·哈頓里斯和瑞妮考·克斯,《女王、愛麗阿斯和愛迪:孩子》,1994年92
21萊爾·阿什·哈頓里斯,《第12號造型》,1988年93
22瑞妮考·克斯,《霍屯督》,1994年94
23瑞妮考·克斯,《圣母懷抱殉難耶穌憂傷圖》,1996年95
24瑞妮考·克斯,《的天主教小女孩》,2001年96
25瑞妮考·克斯,《帶子緊束的黑皮衣》,2001年97
26勞拉·阿吉拉爾,《自然的自畫像第4號》,1996年100
27妮基·S.李,《西班牙計劃(25)》,1998年103
28漢娜·威爾克,《內在的維納斯第3號,1992年8月17日/1992年2月15日/1992年8月9日》(細節),1992—1993年109
29阿斯卡,《淤血》,1974年;"沒有電影"123
30阿斯卡,《沒有幻覺》,1980年;"沒有電影"123
31阿斯卡,《白癡壁畫》,1974年;"沒有電影"125
32森寶李,《600 W.杰弗遜林蔭大道1號的風景》,2003年132
33《波那文奇酒店使人迷惑的室內空間》,洛杉磯133
34俯瞰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和高速公路138
35波那文奇酒店的旋轉酒吧,洛杉磯141
36波那文奇酒店外墻的"墨鏡",洛杉磯142
37《怒火風暴》的電影劇照,1993年144
38《波那文奇酒店的擦鞋工》,洛杉磯147
39《波那文奇酒店的女清潔工》,洛杉磯147
40蘇珊·萊西與萊斯利·拉波維茨,還有從洛杉磯女子大廈來的比亞·洛與眾多婦女們,《哀悼與憤怒》,1977年148
41《波那文奇酒店陰影下的自行車信使》,洛杉磯148
42阿斯卡,《行走的壁畫》,1972年151
43阿斯卡,洛杉磯郡立藝術館的涂鴉,1972年153
44居伊·博德和艾斯格·約恩,《裸露的城市:地理中心假說的心理學示意圖》,1957年155
45索菲·卡萊,照片來自《威尼斯套房》的圖書版本,項目始于1980年;圖書1988年出版157
46愛德華·魯沙,《日落大道上的每一棟建筑》,1996年157
47波博特·弗利克,《LD SV9703201,沿著第七大街向南看,在林蔭道與比科斯勒之間》,1997年158
48查爾斯·拉貝爾,《黎明的日落:上維斯塔(向東眺望)》2001年160
49森寶李,《從唐人街1015號W.菲格羅阿露臺眺望》,2003年166
50蘇珊·西爾頓,《六十四分音符》,2000年169
51蘇珊·西爾頓,《六十四分音符》,2000年169
52喬納森·卡烏特的《詛咒》的電影劇照,2003年182
53保羅·麥卡錫,《擠壓》,1973年191
54琳達·本格麗絲,《屏幕上》,1972年191
55卡若琳·史尼曼,《鉛垂線》,1968—1971年203
56卡若琳·史尼曼,《保險絲》,1967年207
57卡若琳·史尼曼,《保險絲》,1967年208
58漢娜·威爾克,《姿勢Ⅱ》,1974—1976年210
59維托·阿康西,《御前演出》預備草圖,1974年214
60維托·阿康西,《御前演出》,1974年215
61莫娜·哈透姆,《異體》(裝置內部進行觀看),1994年218
62莫娜·哈透姆,《異體》(裝置內部進行觀看),1994年219
63吉麗安·維爾瑞,《序幕》,2000年221
64丹尼爾·約瑟夫·馬丁內斯,《為了這些他曾經看見的事物使一個盲人去謀殺,或者幸福被高估了》,2002年228
65斯蒂拉克,《第三只手》,東京、橫濱、名古屋,1980年235
66卡若琳·史尼曼,《眼睛身體:供相機選用的36種變形動作》,1963年240
67斯蒂拉克,《支持結構的事件》,田村畫廊,東京,1979年7月9日—15日249
68羅恩·阿塞,《太陽肛門》,1999年,來自塞瑞爾·庫恩的紀錄片,"羅恩·阿塞的太陽肛門"250
69鮑勃·弗拉納根作為"蘭德爾·特里",見鮑勃·弗拉納根和雪莉·羅斯的《選擇的麻煩》,1992年251
70斯蒂拉克,《胃雕塑》,墨爾本,1993年254
71斯蒂拉克,藝術家胃里的微型膠片圖像,來自《胃雕塑》,1973年,東京255
72斯蒂拉克,《砰身體:一個網絡驅動和上傳的行為》,1996年259
73吉列爾莫·戈麥斯佩納作為"瘋狂的墨西哥人"在他與拉·波卡·諾斯特拉合作的《人種技術:一幅盲目崇拜他者的生動透視圖》,2002—2003年261
74吉列爾莫·戈麥斯佩納和拉·波卡·諾斯特拉"透視圖"來自《人種技術:一幅盲目崇拜他者的生動透視圖》,2002—2003年262
75吉列爾莫·戈麥斯佩納,《斯蒂拉克在提華納》,大約2000年264
76骨頭迷宮,通過聽覺反應予以展示的后退移動的形式,《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部分;洛杉磯280
77骨頭迷宮,嘗試個體發生學的刺激——生命周期的復制與完成,《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部分;洛杉磯280
78骨頭迷宮,的解剖學特征,生物發光,轉基因插入變異,《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部分;洛杉磯281
79皮皮洛蒂·瑞斯特,《智人》,2005年285
80皮皮洛蒂·瑞斯特,《打開我的沼澤地(被壓扁了)》,2000年290
81皮皮洛蒂·瑞斯特,《喜瑪拉雅妹妹的起居室》,2000年296
82阿爾布雷特·丟勒,版畫,一位藝術家正在用透視繪畫儀器描繪一位躺著的裸體女性,大約1500年300
83吉加·維爾托夫的《持攝影機的人》的電影劇照,1929年300
84皮皮洛蒂·瑞斯特,《打開我的沼澤地(被壓扁了)》,2000年303
85瓊·喬納斯,《垂直滾動》,1972年305
86皮皮洛蒂·瑞斯特,《(寬恕)皮皮洛蒂的錯誤》,1998年305
87戴著觀看設備的女性,維姆·文德斯的電影《直到世界末日》,1991年307
88夢境圖像來自維姆·文德斯的電影《直到世界末日》,1991年307
89安娜·門迪塔,《無題(身體上的玻璃)》,1972年308
90皮皮洛蒂·瑞斯特,《打開我的沼澤地(被壓扁了)》,2000年309
91皮皮洛蒂·瑞斯特,《火山巖浴池里的自我》,1994年312
92皮皮洛蒂·瑞斯特,《火山巖浴池里的自我》,1994年313
93比爾·奧維拉,《激情》,2003年314
94詹妮弗·施泰因坎普,《吉米·卡特》,2002年314
95澤尼博·瑟迪拉,《母親、父親和我》,2003年315
96澤尼博·瑟迪拉,《母親、父親和我》,2003年316
97皮皮洛蒂·瑞斯特,《非常手段(光滑,光滑)》,1999年317
98選自《一條安達魯狗》的劇照,1928年319
99選自《一條安達魯狗》的劇照,1928年320
100皮皮洛蒂·瑞斯特,《益生菌》,1996年321
101馬克·奎因,《自我》,1991年330
102鮑勃·弗拉納根和雪莉·羅斯,《影像棺材,土歸土》,1994年334
103鮑勃·弗拉納根和雪莉·羅斯,《影像棺材,土歸土》,1994年334
"巴耶爾的圖像演繹了我們對諸多身體與各種xv圖像的另外一種關切,并且就我們希望身體和圖像兩者都被顯然"誤讀"為其他事物——人或事——的一種"征兆"而言,他的圖像還因此揭示出存在于兩者之間的那些銜接關系。我們喜歡通過別人的外表來解析和體察他們;在其他因素之中,這是種族歧視與其他各種成見產生的基本原因。在更加新近的條件下,憑借著各種不受約束的互聯網的主體性手段,有關以純粹思想去超越身體的種種笛卡爾或者高技術的奇思妙想,成為身體作為一種可以與自我分離的圖像或征兆這種邏輯的自然延伸。可是,就像巴耶爾滑稽的自我表演所表明的那樣,身體可以簡單地表現為自我的一個符號或者可以拋棄的一個外殼,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將它(或者它的各種再現形式)作為自我的物質表現形式和保障者。
圖2彼得?蓋布瑞爾在《在地上挖掘》中將攝像機設置在頭上的行為展示,2003年。
還有……
2003年6月,在南加利福尼亞一個巨大的戶外音樂會現場,xvi英國搖滾歌星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憤怒地、昂首闊步地橫穿舞臺。他的頭上戴著一個看上去像礦工頭盔一樣的東西,還包括從他的金屬臂上伸出的一支電筒。他一邊狂野地、爆發式地唱著"挖土"歌("我正在地上挖土/尋找我曾經受傷的那些地方/……我看的越多,發現的就越多/當我靠近的時候,我卻如此茫然"),一邊操縱著那只金屬臂,觀眾們這才知道它的一端裝的不只是一盞燈,還有一臺微型攝像機。蓋布瑞爾將它指向他自己的臉,舞臺后面的巨大屏幕上于是便傳送出他的鼻子、一只怒目,以及在顯微鏡下被拍到的、以電影方式被表現出來中年人皮膚上那些奇異而巨大的毛孔圖像。然后他將它朝外指向樂隊,他的身體在舞臺上移動著、扭動著,屏幕上顯示的是從他頭上伸出的攝像頭拍攝的、同步的身體移動和表演的彌補性畫面。,他將攝像頭朝外直接指向了觀眾,隨著他手臂的猛烈轉動,我們所有的3萬名觀眾都可以在屏幕上看到xvii我們自己。然而,屏幕上的我們是如此的眾多、如此的渺小,根本就無法看得清楚。我們在視覺的海洋里迷失了我們自己。
因此——
本書是關于歐美文化中積極有效地利用各種視覺再現技術,以表現和/或證實自我(自相矛盾的是:為了證明自我作為主體的存在,而使其客體化),以及以這種方式暴露出,要想以這些視覺再現技術呈現一個前后一致的、清晰可知的整體的自我,它不可避免的失敗命運。從模擬攝影最早那幾個年頭[從巴耶爾將自我裝扮成一個死亡的男人開始,就顯露出這種自我沖突(self?encounter)的那些極限9]到今天飛快的,實際上是急速發展的、數字圖像流大爆炸的、全球網絡化的各種文化下的每一個公民(即,那些與互聯網和數字通訊的其他形式打交道的人們,或者那些負擔得起昂貴的、高標準制作的搖滾音樂會的人們),我們不斷地創制和理解并觀察圖像,好像在完成我們自己的照片。如果在沒有將我們自己想象成照片時,我們不知道將如何生存!
而且,就在照片的整個意義和價值朝著某種新事物轉變的時候,我們正在逐漸認同這種依賴。由于一個世紀以來視覺理論和主體哲學的創新,我們現在認識到了作為鞏固世界發展和激發我們命運基礎的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模式通常所具有的破壞力。我們自己的圖像化從外部是達不到預期目的的,當我們被他者看到時,或者我們以消極的投射影響著他者時,將它從我們自己的"內心"里擠壓出來。10但是我們察覺到這些破壞模式正在異化,就在此時,正如列夫?莫諾維奇(Lev Manovich)曾經所論述的,從這個符號指向其自身之外一個指示物的一種相互作用方式,轉變為這個符號作為電子數據存在的一種相互作用方式,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意義正在使得圖像本身——就這樣,自我是如此地被它依賴/依賴著它——變化無窮。11
在本書結束之前,我將會通過許多事例啟發人們去思考:自從現代各種圖像化技術的產生開始(粗略地講,是在19世紀早期),正是一直被我們稱之為藝術家的那些人,他們將這些技術推到了極限。人們在過去卻不曾愿意或者沒有可能為了質問主體性它本身的極限,去想象這種極限。然而,并不是所有這些圖像和作品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自我肖像",它們全部都是在視覺與表演藝術(包括電影、錄像,以及數字媒體)的背景下表現著自我(而且,它通常就是藝術家她或他本人)。所有這些都歸入我稱之為"自我的圖像化"——以各種再現技術或者通過各種再現技術來進行自我的表現。
因此,本書每一章都有主要議題,而且每一章之間都穿插有"引子",這些引子對一些視覺作品提供了長篇的、刻意過度投入的和具體的解析,這些章節同時也詳盡闡述了各種具體的再現技術和當代主體性的諸多方面。第1章是對本書幾個主題的概括性介紹,xviii它探討的僅僅是再現的那些結構,(我正在討論的)新技術既參與了又促進了各種主體性新模式的接合。第2章關注從辛迪?舍曼到勞拉?阿吉拉爾(Laura Aguilar)等藝術家,所創作攝影的自我圖像化作品,在這一章前面的引子中,我舉了這樣兩個使用數字技術自我圖像化的極端例子。第2章和第3章之間的引子,深入地探討了20世紀70年代居住在洛杉磯的行動主義藝術家團體——阿斯科(Asco)的一些都市項目,從而引發了一段篇幅更長的關于后都市文化以及通過各種具體化和技術干預模式將它加入進來的藝術家,例如森寶李和蘇珊?西爾頓的學術討論。
第4章和第6章深入分析了各種運用錄像或者其他的"電視"策略和技術手段所進行的項目[從第4章中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錄像作品到第6章中由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新近創作的數字錄像裝置],而第5章卻探討了澳大利亞的身體藝術家斯特拉克(Stelarc)的機器人技術的那些執行極限,以呈現(正如他所主張的)身體已經過時,他以其作品表演來反對藝術家們如吉列爾莫?戈麥斯佩納(Guillermo Gómez?Pe?a)的各種行為項目,他采用假肢來增強這種效果。章與章之間的這幾個引子以更為理論化和更加展開的表達方式,在其他視覺文化的事例之中,對《詛咒》(Tarnation)這部電影、丹尼?馬丁內茲(Danny Martinez)的那些機器人作品,以及那些骨迷路(osseus labyrint)怪異的、內部被重新塑造的機器人身體,提供了深刻的、述行性的分析,進一步闡述了這幾章本身所論證的那些觀點。
本書是以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結語"來收尾的,它試圖去推動,在21世紀之初我們如何思考再現與自我的那些界限問題。
……
一個外表看上去像是南亞族裔的男人,他纏著頭巾,髖部系著束帶,以蓮花座的姿勢盤腿坐在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一個平臺上。12一個小型攝像機放在他的前面,以實時播放的形式將他的圖像投射在這個平臺正對面的大屏幕上。當他以最為直接的、不假他物的和超凡脫俗的慈愛逗留于某地時,他也許首先給人的印象是,像甘地一樣(Gandhi?like),充滿著和平與博愛的思想。而且,他飄逸的靈氣被他以其面前的筆記本電腦巧妙地處理他的圖像這樣的事實所破壞。與在平臺上的、同樣屬于這個裝置作品的另一些其他"種族的"人物形象不同,比如,吉列爾莫?戈麥斯佩納極為滑稽的穿裙子的墨西哥人、"瘋狂的墨西哥人"(El Mad Mex),他以其"種族的"身份與習俗和觀眾互動或者以別的方式沖擊著觀眾的感官。
當我在有他物介入的、靠機械維系的南亞人面前轉悠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沉溺于屏幕中神秘而美麗的古怪樣式,而不是他那活生生的身體;我發現,越是與這種屏幕圖像打交道,我就會愈發感到困窘,也許是作為一種對這xix種真人現場遭遇的逃避方式,也就愈發驅使我去接近數字主體/客體的好奇心。看著這種屏幕圖像,我被迷住了,沉浸于這種被技術強化了的瑜伽(Yogi)之中——那個自我圖像,他通過他的各種電腦指令(他以此方法接近著"超然"狀態,它既是笛卡爾信徒所渴望達到的境界,也是瑜伽術所追求的目的)13正在將他自己歪曲為各種華麗的視覺組織體。我自己對這種景觀的參與——以此方式,所有的身體都被各種想象的和欲望的屏幕過濾著,既有心理上因素也有技術上因素——展開了。當我的身體可能阻礙了那個男人的圖像投射,并且可能在這個屏幕上(一個空白的空間,它在他的身體/圖像之前自相矛盾地指出了我的"在場")形成陰影時,通過這些新的再現符號14,我自己的介導特性被表演性地展現了出來。
當所有傳統意義的因素好像都在那里時——所指、能指,等等——它們都從它們傳統的作用中被分離了出來,而且它們的確不再擔當一個可認知的意義體系的組成部分。這個所指(那個印度男人的身體?)逐漸融入它被數字化描繪的投射上;這個能指(那個被投射的圖像?)分解為顯現的像素(pixels),不斷地被其正在意義化的這人身體的動作所打亂;這個接受者(我的身體、我的感官,通過我的各種欲望和想象而被收緊)被變為再現的。巴耶爾以其作品《扮演溺死男人的自我肖像》指明了這種使用方法;而彼得?蓋布瑞爾混淆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限;通過抓拍和投射同時作為觀眾的圖像背景,戈麥茨皮拿的作品幾乎(但從來不充分)以其身體表達意義。不是因為地通過這個行動,他和他的同仁們提醒我們,除非某件事情(當身體被卷入其中時)總是已經被這種正在意義化的過程所遺落,否則任何事情都是再現的。15
自我與圖像》恰恰是針對這些矛盾而創作的。與其說這本書只是簡單地調查它們,或者更糟糕地認為是給它們進行歸類和嘗試著通過標記它們的圖像來弄清其意義的話,我更希望通過各種再現技術的運用,對藝術家在這種意義化過程中的各種干預行為進行實質性的研究,以徹底地剖析它們。甚至于,我還希望揭示這些矛盾所指涉的,那些時常困擾著我的,本體論的、認識論的和心理學上的困境,包括:真實性信仰的缺失;自我與他者之間各種差異性的垮塌,而在全球化移民潮和后殖民時期那些貿易格局形成之前,歐洲憑借這種差異性一直堅守其霸權地位;像男人與女人等等之類過去常常被考慮的各種界線已日漸模糊。
,我想以這種方式審視我們在哪里,并且追問我們為什么在這里——以盤點再現的各種技術的變化特性和自我不斷在更替的各種概念(已經通過再現被過濾了的)相互作用的方式——至少,我可以通過這的視角xx任意發揮。通過的探討,我只能看到我的思想/身體的混合體(由于各種技術對它進行了滲透、包圍和拓展,它本身深深地和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技術的制約)定格了我觀看的方式。事實上,這就是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引導我們去認識的內容。這就是它們的價值,也是我們在此思考它們的價值所在。"
"自從現代各種圖像化技術的產生開始(十九世紀早期),正是一直被我們稱之為藝術家的那些人,他們將這些技術推到了極限。
然而,并不是所有這些圖像和作品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自我肖像",它們全部都是在視覺與表演藝術(包括電影、錄像,以及數字媒體)的背景下表現著自我。所有這些都被作者稱為"自我的圖像化",本書從此角度對當代藝術史進行了極為有價值的梳理。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曉凌
對于了解美術理論,是有價值的書。
這個商品不錯~
非常不錯的啊
很好
下次還來買
當代影像藝術的理論讀物。
很有收獲,贊!
好書
書很好,需要仔細看看。
非常好
好
藝術學理論必讀書目,確實不錯
很不錯的書,明智開悟!
書籍紙張內容都很好,喜歡在當當買紙質書。
好書
好
現代藝術研究,藝術史名作,值得一讀。
多讀書,讀好書
這套書真的很不錯,其實一直只想買,但是國內出版社不好買,所以決定全部拿下。結果一看,裝幀這么不錯,還挺意外的
這本書不賴
不錯不錯滴87491
一次買了很多,慢慢看吧
內容不錯,就是圖片是黑白的,無法完全體現原作面貌。
價錢貴,但是值這個價。推薦此書 的深圳閔志念 老師永垂不朽!!
關于錄像藝術中的圖像學問題,選題比較新,還沒有細看,希望能夠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