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英語專業文學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英語專業文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英語專業文學

英語專業文學:英語專業文學教學論文

一、英美文學教學現狀中經典閱讀分析

當前的英美文學教學中經典閱讀存在以下有待完善之處:首先,教師定位于表面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偏重時期、流派、文體、重要作者和經典作品的概括性介紹,讓學生了解背誦那些他們認為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常識。讓學生機械背誦名詞解釋、現有賞析等考試常考內容,提高其“教學質量”。教師忽視學生自主性的經典閱讀。沒有作品閱讀這一基礎,如何能學好英美文學!其次,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在進行文學經典閱讀教學時往往重視賞析語言、內容與結構,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對于作品內涵與精神價值的分析。教師偏向借助輔助教材照本宣科,導致課堂形式單一并缺乏師生互動,只有傳統的提問與回答。教師依賴傳統僅僅對現有理論進行傳授與印證,限制了教師審美創造力的發揮,更致使學生思維模式固定,不能有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低沉、課堂內容枯燥無味。此外,教師個人能力與文學素養不高。參加工作后,部分教師把文學教學看作不可拒絕的工作任務,對文學的深入研究失去了興趣。不再堅持對經典原著的閱讀,也很少去深入研究一些與作品相關的問題,不再關注文學發展,文學素養停留在大學或研究生所學知識范圍內。這些因素都極大地限制了教師對學生文學知識的教導。

“英語專業文學教學與專業學生文學論文撰寫能力調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一項主要針對“英語專業大學生英美文學教學之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顯示,近200名被調查的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對經典閱讀有如下問題:

1.興趣問題。文學經典圍繞人、自然、社會三個中心進行大量創作研究世界的根本性問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經典閱讀的選擇,因學生的文學素養、興趣愛好、個人追求等多種因素而不同其豐富內涵也因讀者的差異而豐富多彩,等待著廣大讀者與學者更深層地挖掘。興趣是好的老師,興趣為經典閱讀樹立了燈塔。對同學們學習文學的初衷的調查(可以多選),“專業課要求不得不學”與“陶冶情操,提升文學素養”,這兩個選項受歡迎分別占35%和占34%;緊隨其后的是“應試心理反應,學習趨勢”,占24%;排在的是“未來的潛在實用性,潛在知識”,占15%。由此可見,很多學生在閱讀英美文學名著的主要目的是應付考試做準備。在閱讀英美文學經典時抱有急功近利思想,只閱讀老師側重,考試頻頻涉及的“經典”作品。當然為了欣賞與感受這些文學經典含蓄而深沉的美的學生也是很多。這似乎是對于文學經典閱讀很可觀的一種現象。對于學生看過幾本英文原著小說的調查中,“閱讀過5本以上”的僅占19%,而選擇“無”的也占到了17%。由此可見,學生對經典的閱讀總體上數量甚少。他們感覺經典枯燥乏味,更傾向于現代流行小說、雜志等。還有部分學生因對作家懷有敬畏之感,對滿篇生詞和復雜句式,產生厭煩與畏難情緒,逐漸失去閱讀興趣;有些由原著轉向簡單易懂的文學經典縮略本或漢譯本。

2.作品選擇問題。在對“限制您文學學習因素有哪些”的調查顯示:最多的選擇“內容多而泛,不知如何取舍”的占到了58%。由此可見,大多學生雖然很想提高文學素養,卻并不知該閱讀什么。加之礙于有限的時間和較重的學習任務,學生也只能在文學經典作品中進行篩選。被選擇于閱讀經典則多為教材中老師引導的作品。還有很多學生認為那些所謂的成為經典的文學都是極深刻、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而青睞于閱讀自己所愛的草根作品或雜志期刊。

3.閱讀效率問題。在對學生閱讀文學原著后效果的調查中發現,“掌握內容情節能復述作品”的和“對故事梗概有大概了解”的分別占36%和41%,然而,“能對作品進行細致評價分析”的僅占12%。由此可見,靜心欣賞暢游于作品小世界、靜心分析了解作品深層內涵的學生總是不太多。當代很多學生豐富快節奏的生活使他們重速度,重數量,重應試而囫圇吞棗,大致瀏覽,略知一二卻并未讀懂其深刻內涵感受其美其樂。文學經典的消費化趨勢,按自身的喜好渴求,把經典的神圣性與性打破,對經典盲目從眾地分析學者頻繁分析的視角,偏向閱讀對經典進行翻譯、改寫的版本而提高應試效率。

4.作者與讀者地位問題。學生處于與作者截然不同的時代中,必然依據自己的價值觀來閱讀欣賞作品。在經典閱讀中,學生把作者、經典作品置于不可侵犯的地位,造成學生個人觀點、主體地位的喪失,缺乏獨立思考,盲目背誦其它專家學者的文學評論與賞析。學生把個人理解看得不可置疑,導致作者意圖的扭曲與經典文本意義的偏離。

5.方法與策略問題。據對近200名學生經典閱讀方法的調查表明,“精讀細讀原著后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的學生僅占7%。閱讀經典文學時很多學生文學經典的廣博與深邃會查閱各種數據。部分學生還會邊讀邊做筆記寫文學評論。然而,自主性閱讀經典寫研究評論的較少,多在教師布置任務下才寫評論,在課堂討論活動中才會積極對某一經典作品進行深層研究,擴散思維。在經典閱讀深度這一問題上,學生往往只對前人關注較多的篇章或角度做深層閱讀,其余則多為一目十行。

二、提高英美文學教學中學生經典閱讀質量的有效方方法

要提高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中經典閱讀的質量,首先討論關于從教師角度經典閱讀教學的改進。首先,教學模式多樣化。打破傳統授受模式,不簡單地照本宣科,而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經典閱讀十分重要。利用多媒體資源,以影像等為引導以課堂及課后閱讀、課堂文本講解為核心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英美文學閱讀教學質量。采用課件、視頻、影像、音頻等數字資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強化主動進行文學賞析意識。更好地開展教學,引發自主思考、主動學習、深度研究。在帶領學生經典閱讀,賞析優美詞句,解析文本內容,學習經典作品高超獨特的寫作技巧,并在分析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探討深刻分析經典作品背后的精神及意義。

其次,課堂形式多樣化。為豐富課堂、活躍教學氛圍,教師應合理設計課堂小組討論、經典自選角度賞析小論文、經典閱讀感受個人演講等形式的活動。鍛煉學生自主思考與賞析的能力,促進學生間相互進行經典作品閱讀的交流。以幫助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到經典作品的精華,領略經典不可撼動的美。還可以根據經典作品組織、編排、演出情景劇。讓同學在積極參加、認真準備情景劇的過程中對經典作品內容有更加真實的體驗和更深刻的認識。談到文學教學,不得不提及教師個人素養。教師個人魅力的發揮,文學素養的提高意義非凡。如果教師擁有豐富的文學知識,有很高的文學鑒賞能力,會感染到學生的文學興趣。學生求知的欲望被刺激,會更加主動地進行經典閱讀,以向老師一樣擁有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的英美文學素養。因此,教師應保持文學閱讀的習慣,提升文學修養,切不可使自己審美感受力鈍化。在教學前,首先應確保自己較深刻、較的掌握了經典作品的內容及靈魂。

,正確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學生自主閱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與功利性。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目標,培養健康的文學心態,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學文學,讀文學。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進行經典閱讀,并指導學生在有限的課余時間如何高效的閱讀,豐富文學知識,提高文學素養。以切實地基于文本,有度地超越文本為原則,指導閱讀,幫助學生制定合理計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學生個性的發揮文學才華的施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經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分析。對他們的個性觀點與多元角度的理解要予以肯定并進行合理指導。緊靠教師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經典閱讀質量,那么從學生個人自主閱讀角度的改進方法如下。

及時,對經典有正確意識。經典是經過漫長的歷史而沉淀下來的文化,閱讀文學經典是一種帶有思考性和創造性的活動,每一次的閱讀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想法和體會。同時閱讀英美文學經典不僅可以提高你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你的氣質,陶冶你的情操,增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我國學者袁湛江說過:“經典,一定是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可以跨越民族和文化領域的作品。豐富的內涵以及作家的模糊處理賦予其‘說不盡’的主題,而且很多經典作品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景下閱讀會帶給人們不同的啟示和回味。”但是當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快餐文化得到更多人的青睞。越來越少的人能靜下心來去認真閱讀一篇經典,又何談思考經典呢?閱讀文學經典的深遠意義無疑被漠視,呼吁大家樹立對經典的正確認識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學者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開發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文學經典閱讀目的。興趣是好的老師,教師利用網絡媒體如播放原著改編電影給學生進行了經典作品的引導;教師在課堂上對經典作品相關知識簡單介紹;小組討論任務的布置;都會啟迪到學生去主動查閱資料、閱讀經典賞析作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基礎上,也應該自己培養興趣,主動擺脫應試等被動情緒。在閑暇之時,找到一本自認為值得讀的經典慢慢品味,啟迪智慧陶冶情操,都可以開發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興趣。發揮圖書館在經典閱讀中的作用,圖書館自然和諧的閱讀氛圍,浩瀚的英美文學資源書香四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人以熏陶和回味空間,激發學生對文學經典的好奇心與提高文學素養的欲望,從而主動閱讀經典,有正確的閱讀目的,而不是盲目應試、隨大流。

第三,對文學經典閱讀進行的合理的計劃。合理的計劃或布局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經典原著閱讀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精力,僅利用課堂時間閱讀教材往往不能達到經典閱讀的教學目標。因此,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經典的不同體裁,應該有對應的合理計劃。在經典閱讀時,如果時間充分在正式閱讀英美文學原著前,應首先進行整體閱讀,即先不看正文,而是看看書籍的簡介,對作者背景及作者創作時生活狀態等有大致了解。這樣更有助于學生閱讀時感受經典的靈魂欣賞它的美或其它精神。目錄和序言的閱讀有助于篇章整體的把握不至于在字里行間迷失方向。正文閱讀應該靜心,不驕不躁。當沒有充足的時間那么細致的閱讀,可以利用網絡等多種媒介通過相關視頻或者文學評論了解一下作品的主旨大意,然后再去解讀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第四,作者與讀者兩者地位的把握問題。閱讀經典,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會導致文學對話的中斷,達不到文學經典閱讀的目的。任何一部經典的創作,都是作者個人思想情感的流露,寫作技藝的展示。根據教師所教授的基本文學知識與閱讀方法,在切實地基于文本,有度地超越文本的原則指導下認真閱讀。在查閱數據了解作者及經典作品背景知識、結合作者創作意圖及文本透露的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弘揚主體精神,個性分析多元解讀。即客觀分析經典作品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依據自己的價值觀來閱讀欣賞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第五,經典閱讀方法與策略問題。

1.打牢文學語言基礎,擴大自己的文學詞匯量。教師對文學流派、文學時期等進行了講解,學生一定要積極配合老師、認真學習這些基本常識。豐富自身文學常識,對不同時期基本文學特點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時的理解深度與廣度、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與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淺層如故事情節等。對文學作品中高頻詞匯要加強記憶。這是降低閱讀難度、克服文字障礙的基本方法。

2.要想提高經典閱讀的質量,還應充分合理的利用經典原著外的數據。利用其它數據,不是一味背誦其它總結概括分析,而是以幫助理解擴展視野為目的豐富閱讀范圍更好地閱讀經典,感受其經典魅力。

3.培養文學審美意識、提高文學鑒賞能力。針對很多同學僅僅關注字面意思、情節發展、人物命運等現象,要求學生對文學閱讀的目標與方向有更正確的認識,學會分析其寫作特點、風格、反映的社會問題、精神實質等。從經典文學的美來閱讀與欣賞并獲得學生個人自己的見解。

4.增加個人體驗,更好地從經典中作者角度思考文本的精神內涵。如教師在課堂組織的小組討論、情景劇等一定要積極參加、踴躍發言。

三、結語

文學經典是經過漫長的歷史考驗具有性、獨特性、超越性的廣泛流傳人們推崇的文化。經典閱讀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是增長學生文學知識的基礎,是展開一切文學分析的前提。對學生英美文化知識的了解、文學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對經典閱讀的指導是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是學生必須重視的學習任務。然而在快餐文化影響下教師注重指導學生經典原著閱讀指導以及學生做到靜心閱讀經典、思考經典的深遠意義無疑被漠視。文學教學中教學方法老套,教師對學生經典閱讀要求很低,自身文學素養的提高也被忽略。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充滿困惑,功利性強,大多服從于老師或教材的指向,盲目閱讀考試頻考的作品。因此改革英美文學教學十分迫切且意義重大。

為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經典閱讀,否則不可能達到預期教學目的。并且堅持閱讀,豐富自身文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以切實高效高質教學、科學指導學生經典閱讀。學生要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對經典閱讀有正確認識,排除功利性、樹立正確的目標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閱讀文學“經典”,進行合理的計劃或布局以提高閱讀效率、增強對經典作品的學習效果。英美文學教學中的經典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氣質,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希望學生可以在教師科學指導下主動去感受經典的靈魂欣賞它的美或其它精神,從而學習到文學經典的靈魂、提高文學素養,做一名合格的英語專業學生。

作者:周思琦單位:安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專業文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論文

一、注重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文學研究能力,即“三個培養”。

1)文學鑒賞能力。文學鑒賞是基于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的一種審美活動。文本理解是鑒賞的前提,鑒賞是理解的必然要求。學習英美文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階段,必須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在英美文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主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敦促學生廣泛閱讀,廣聞博見,在此基礎上攝取錄制。二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文學作品的鑒賞,必須經歷想象創造的過程。一點是學生要對作品產生真實感悟。讀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喚起內心對真善美的向往,將讀書升華為靈魂之間的交流,這才是讀書的較高境界。

2)審美能力。文學作品具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以閱讀原汁原味的英語文本為中心。無論文本難易與否,都要要求學生堅持讀下去,不能半途而廢。“兩個基本點”即在“一個中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藝術美以及內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會美以及生活美等。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皆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師應教會學生去發現、模仿文本中的音韻美、修辭美、文體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總之,“美”是文學藝術的較高境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文學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英美文學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對于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認識能力,更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學課程擔負起提高學生素質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可謂相依為命。文學作品一旦問世,文學研究便隨即產生。因此在英美文學課堂,教師除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上述能力之外,還應注重培養其從事一般文學研究的能力。鄭秀戀、吳俊等人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中,選英美文學的人數最多,分別占30%、39.75%。這表明,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大類,英美文學研究因容易獲取研究資料和研究切入點而備受學生青睞。因此,教師要因勢利導,加強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研究能力時,首先,告訴學生要注意點面結合。也就是說,做學問要注意點面結合,既要系統地掌握文學史,又要深入研究一兩名作家,發展自己的專長。其次,要注重培養其批判精神。學術問題允許有不同意見,學生不必接受教師或者其他學者的見解,要善于發現新問題,敢于質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須有理有據,自圓其說。第三,注意學習經典作家和批評家對英美文學作家作品的論述。這是提高自己理論水平的極好途徑。此外,還要“勤練”,指要求學生必須經常寫作小論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寫作論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結合,中西結合,內外結合以及詳略結合,即“四個結合”。

1)文史結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見文學與歷史關系緊密。按當今的學科分類,文學和史學,共同構成了人文科學的主體。英美文學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學作品欣賞與英美文學史結合起來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國,文學專業的學生進校不久就得修各歷時一年的英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史,這兩門課不僅有框架,而且有縱向線索。它們幫助學生通曉兩國文學的起源、發展、交際和互動,同時也為他們選修以后按時段、區域、文類和流派開設的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在課時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即使沒有開設《英美文學史》,教師也應注重文史結合,相互穿插滲透,這是實現《大綱》規定的目標的必由之路。

2)中西結合。《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規定,“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更加注重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政策水平和組織紀律性,注重訓練學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傳承弘揚中國文化傳統的能力。”毋庸置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和“外語熱”浪潮的撲面而來,我國在與外國相互滲透和融合進一步加強的同時,民族文化主體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現在的挑戰就是:在今天的中國,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認識越來越少了。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不難想象,一個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蘊的人一定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主體性和歸屬感也更強。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卻對祖國的傳統文化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險而可悲的。筆者曾就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常識問題做過一項試驗。結果顯示,多年的英語學習已造成學生中國文化常識嚴重缺失,英語專業學生“去中國文化”的趨勢日益凸顯。這是一個十分令人堪憂的現象。

3)內外結合。根據《大綱》規定,英美文學在高年級開設。但當前許多高校都將大四學年用于畢業論文寫作或者實習。這種安排導致專業知識課程的課時被人為壓縮。因此,英美文學教學必須注重課堂內外的結合。對于需要在課堂上處理的材料,教師要敦促學生自覺補充相關背景知識以補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語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識。課外閱讀方面,要求每人每學期都要在老師指導下讀一本英國小說,閱讀過程中要摘記小說的要點,讀后要撰寫英文評論。對那些意義重大,但課堂上沒有時間處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過撰寫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評價等措施進行監督,促使其課外進行廣泛閱讀。

4)詳略結合。英美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內容必須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兩個原則進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則因為“今”的東西離現實生活更近,書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二則因為“今”的均采用現代標準英語寫成,利于學生閱讀,理解和模仿。再則學生們對古典文學越來越意興闌珊,研讀文本的能力每況愈下。教師為迎合這種趨勢,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觀地講,凡選入文學教材的皆為精品,要再次遴選很難割舍。但是課時所限,必須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線有面有點。“主”即主要內容,“次”即次要內容。“線”是串連整個教學內容的線索,即文學史的發展脈絡;“面”是各個時期文學發展一般情況,包括文學發展的歷史條件,主要文學思潮、文學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點”指的是重點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須抓“主”帶“次”,以“線”為綱,抓“點”帶“面”。

三、結語

文學藝術關乎人生的終極意義,給人生以目標和方向,豐富著人生、美化著人生,是人生在最本能的層面變得比較容易忍受,而在比較高級的階段使人生變成一種精神和心里的滿足,生活的有意義、有價值。因此,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程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對激發學生的文學興趣、拓展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實現完滿豐富的人生具有重要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無用之用”價值。因此,每一個英美文學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思考如何上好這門課。本文所述的“一二三四”問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學序鏈。其中,“一”是目的,“二三”是目標,“四”是方法和手段。這“四個結合”既是切實可行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二三”目標的實現,“二三”又有利于“一”目的的實現。如能把這個問題模式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將既有助于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又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作者:覃承華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語系

英語專業文學:高校英語專業的文學教育論文

一、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文學教育的現狀

1.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心態和想法的錯誤。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及我國大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學生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學生畢業后就業難。就業壓力導致學生對英語專業的文學教育失去興趣和積極性,更傾向于學習那些畢業后就業容易,符合市場和企業需求的商務英語及旅游英語等課程。學生這種錯誤的心態和想法使得英語文學教育備受冷落,逐漸邊緣化。

2.英語文學課學習的時間少,內容安排不合理。國內部分院校的英語文學課程在教學計劃中所占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外語院系,普遍是在本科三年級時才開設英語文學課,學習時間也長短不一,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大多數學校每周只開設兩節課,這在非重點高校的外語院系表現得尤為嚴重,甚至一些院校將英語文學教學課程設為無足輕重的選修課。很明顯,學生在極少的時間里欣賞學習一定數量的英語文學作品就會變成“走馬觀花”式的瀏覽,自然就沒時間挖掘文學作品的內涵。

3.由于多年學習漢語的緣故,高校英語專業文學學習存在很濃的漢語思維。由于中西語言習慣用語的差異,受漢語常用思維的影響和干擾,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習慣從漢語詞匯中尋找和英語所需詞匯相同或類似的詞語代替,他們并不知真正在概念意義上等同的詞匯很少。所以,學生學習英語不能只理解和掌握課本語境中出現的意義、用法和搭配,還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且了解其他的常見用法和詞語搭配。這樣不僅能地掌握詞匯的用法,而且會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運用,從而排除漢語習慣的干擾和影響。

4.教學方法和模式陳舊,教師水平有限或知識儲備不夠。由于英語文學課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地多掌握文學知識,教師經常一股腦地全灌輸給學生,也不管學生能不能吸收,這樣的方法太單一、陳舊,時間久了,學生就失去了熱情,產生了厭煩情緒。英語文學課的師資力量也跟不上,英語文學的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復雜的文體結構且內容涉及面廣等特點,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需要加強英語文學教學的師資力量建設,要有與之對應的師資力量和一系列硬件設施。

二、高校英語專業文學教學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議

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學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英語文學對學生來說不是熟悉的,學習起來有難度,學生難免會有枯燥和厭煩感。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思路,鼓勵學生查找有關材料,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他們相互協助彌補個人欠缺之處,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共同進步。除此之外,老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互動教學,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習英語文學的熱情。其次,有效安排英語文學的學習時間和合理調整課程內容。英語文學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應該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文學,并為他們提供條件。在不影響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安排學習英語文學的課時,有條件的院校可以將這門課程設立為必修課;學校在英語文學學習的內容上也要精心調整設置,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挖掘出作品更深的內涵。

,開拓思路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文學教師水平或增加知識儲備。在當今的教學中,高校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師是“百科全書”,什么都知道。教師要有開放的思路,積極創新出適合當下的教學方法,比如進行互動教學,老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都可以相互溝通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學習進步。此外,對于高校英語文學教員,只理解和通曉中國文學和熟悉英美兩國文學是遠遠不夠的,要滿足學生學習英語文學的需求,教師還要具備廣泛的與文學相關的歷史、哲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知識,要盡可能多涉獵,熟悉其中的一門,當然必須有一門要精通,經常中西對照,充分了解認識中西文化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作者:付卉單位: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專業文學: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啟示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

【摘要】《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其人文素養。但在教學實踐中,此目標常難以實現。基于此,論文從分析邵陽學院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的常見問題入手,探討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內容和方向。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 常見問題 改革

《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課程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專業必修課。該課程的學習目標是通過簡要介紹英美文學歷史階段的特點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使學生對英美文學有總體的認識和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進而感受英美文學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學生在結束該課程學習后,并未達到課程學習目標。以邵陽學院為例,很多學生在結束《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課程學習后,且不說他們的人文素質得到了提升,就連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都沒有顯著提高。可見,英美文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然而,該從何下手?這也本文討論的重點所在。本文擬從分析邵陽學院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的常見問題入手,探討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內容和方向。

一、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的常見問題

畢業論文寫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學生思維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學術研究能力高低的直接反映。通過分析邵陽學院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的常見問題,不僅能看出學生在思維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學術研究能力上的不足,更能發現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問題。

1.選題范圍狹窄。筆者以邵陽學院2016屆學生的327個畢業論文題目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和分析,發現327個畢業論文題目中以文學研究作為論文研究方向的有139個,這些題目絕大多數涉及的是對十八、十九世紀英美文學作品的研究,如:“The Passwords of Happiness to Jane Eyre’s Marriage in Jane Eyre從《簡愛》看簡愛婚姻的幸福密碼”、“Pure Woman’s Tragic Fate:Study of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純潔女人,悲慘命運――《苔絲》的宿命論解讀”、“On Human Nature in Oliver Twist論《霧都孤兒》中的人性”、“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淺析《傲慢與偏見》中的不同婚姻”、“On the Source of the Heroine’s Tragic Fat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還鄉》中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等。從這些題目可見,學生的選題范圍相對狹窄,且研究視野不夠開闊,大部分學生的研究重點都是婚姻和女性。

2.內容深度不夠。內容深度不夠是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的又一常見問題。多數學生僅對文學作品中的某一問題進行表層討論,未涉及文學作品內涵的深層次探討,如:“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淺析《傲慢與偏見》中的不同婚姻”,此論文實際上就是對小說里四對青年男女愛情和婚姻的梳理,是小說主要故事情節的重述。這樣的論文不僅內容深度不夠,也沒有任何研究價值,因為它沒有給讀者帶來任何有實質意義性的啟示。

3.語言表述欠佳。論文的語言表述欠佳主要體現為語法錯誤過多、中式英語表述明顯、論述的重點不突出以及文章層次混亂等。如:“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position of Macbeth. Finally, a brief view is give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nd the great meanings of the study.”此段來自一個學生畢業論文的摘要,是語言表述欠佳的典型。語法錯誤、中式英語表述、論述重點不突出以及層次混亂問題在該段都有體現。

二、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啟示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

選題范圍狹窄、內容深度不夠、語言表述欠佳是邵陽學院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的常見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啟發了英美文學教學,為其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擴展教學內容。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之所以出現選題范圍狹窄的問題,就是因為學生閱讀量過小,視野不夠開闊,僅知道幾本談論得最多的文學作品。基于此,文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擴展教學內容,如在講授簡?奧斯丁及其作品時,除了重點講授奧斯丁最有名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也可涉及她的其他作品的簡紹,如《理智與情感》、《諾桑覺寺》、《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以及《勸導》。此外,奧斯丁的作品多探討女主角自我發現、自我成長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女性主義意識,因此,教師也可以適當介紹一些其他帶有女性主義意識的小說,如英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女作家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的作品――《夏日鳥籠》、《登臺表演》、《金色的耶路撒冷》、《瀑布》、《針眼》、《冰期》、《中途》、《閃光的路》、《自然的好奇心》、《象牙門》、《磨盤》等。通過教學內容的擴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了解數量會大幅增加,其畢業論文的選題范圍也會得到相應擴展,選題不會再局限于那幾部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

2.開展研討式教學。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的內容深度不夠主要是因為學生本身對文學作品缺乏深層次思考,因此,在文學課堂上,教師應開展研討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反思能力,盡量避免教師一人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被動吸收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

研討式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如分組式研討教學。教師將全體學生分成幾個討論組,每次課前先布置要講授內容的一些思考題,讓各討論組自行探討思考題的答案,下一次上課時,各組就這些思考題進行回答和討論。通過分組式研討,學生的視野能夠更為開闊,因為每一個小組都有可能對同一問題做出不同的回答,這些不同的回答會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有更多更為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師也可以采用啟發式研討教學。每次上課時,讓一個學生對某個作家的作品做一個十至十五分鐘的陳述,然后啟發其他學生找出該學生所講內容的不足,并通過討論進行進一步的內容擴充。

研討式教學能讓學生主動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層次思考,讓他們找到文學作品與現實世界的關聯,發掘學習文學的意義所在。但是研討式教學也有其弊端,少數學生可能會在研討式課堂上濫竽充數,沒有積極地參與到研討之中。因此,教師需要更合理地設計課堂活動,保持課堂討論氣氛的活躍,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是討論的主體。

3.以文學作品為范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畢業論文里出現的一系列語言表述欠佳問題歸根結底是學生英語基本功過于薄弱。因此,在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以文學作品作為范文,進行仿寫訓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仍以簡?奧斯丁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為例,小說的及時段就是一段很好的仿寫范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學生可仿照此段寫出一些屬于自己的段落,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或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life.”這樣的仿寫既能避免各種語言表述欠佳問題,也能讓寫出來的文章更具文采。再如弗朗西斯?培根的經典散文――“Of Studies”,這也是一篇相當好的仿寫范文。散文從“讀書”的功用立論,分析了“讀書”對人生不同凡響的意義。學生可以仿照散文的篇章結構和經典語句,寫出一篇屬于自己的散文,如“Of Life”、“Of Success”、“Of Failure”等。

三、總結

總言之,在邵陽學院英語專業文學類畢業論文常見問題的啟示下,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有了思路和方向。首先,英美文學教學需要擴展教學內容;其次,英美文學教學需以研討式模式展開;再次,教學中可督促學生以文學作品作為范文進行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英語專業文學:論文學對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摘 要: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教育教學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培養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責任感、一定審美情趣、知榮知辱的有理想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文學是一門對人的自我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定義最貼切、最直接的一種學問。通過對文學的學習與感悟可以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文學 人文素質 和諧統一

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搖籃。高師畢業生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未來的中小學生。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廣博而深厚的人文素質的教師將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于中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且模仿性強,易受到教師的感染與熏陶,因此,在中小學里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尤為重要的。此外,作為未來的教育者的高師學生必須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方能更好地教育學生。打好了孩童時代的人文基礎必將帶來未來事業上的成功。

為此,教育部明確指出:英語學習不僅是“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更是學生“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業、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質的過程”。[1]P2

身為未來中小學教師的高師學生若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若自己只有“半桶水”或“半瓶子醋”,那么他們將如何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教育呢?那么,我們就必須給高師學生足夠多的人文教育,為其大腦這個水桶中注入足夠多的人文知識,才能讓他們勝任教師崗位。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使命

人文素質通常是指一個人應當要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主要是指在現今的人文科學、人文氣氛熏陶下而建立起來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學識才能等精神收獲的總和。要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就離不開對人文知識的學習。一般而言,人文知識是對文學、文化、歷史、哲學和藝術等學科的知識的總稱。由于文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集體的記憶與智慧,是一個民族思想的脈搏;又由于其包容性極廣,它本身就蘊含著對歷史的回顧、對哲學與人文的思考等。因此,文學位列人文知識之首。

清華大學提出培養“博雅之士”。北京大學的李賦寧教授就曾指出“英語專業屬于人文科學門類,目標是培養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養和素質,樹立社會責任感,造就德才兼備的外語人才。”

因此,從培養德才兼備的外語人才以及從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未來師資來看,人文素質的培養對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

二、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隨著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維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有關教育家的考察,人文教育已有普遍被“邊緣化”的現象。[2]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自我主義和實用主義工具論等不良思想在一些人心里滋生、蔓延,造成有些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扭曲:他們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唯我獨尊。現在的大學生更由于急功近利等思想的作怪而越來越耐不住讀書、做學問的清苦生活,認為人文學科是一門“可有可無的”、“浪費時間的”、“老土過時的”的學問。外語專業的學生注重聽說讀寫等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無可厚非,但現在外語系的學生更傾向于學一些“實用”的東西,如外貿函電、旅游英語等。他們一般重實用性、技巧性的技能的學習,如BEC;輕人文素質學科/課程的學習,如文學。問及中外的傳統文化知識,竟不能答!因此,社會上的不少單位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不少質疑,常抱怨學生的素質低下。傳統的“工具理性”讓外語專業的學生認為學習外語僅僅是為了能看得懂外文,聽得懂老外說的話,能利用外語與老外談生意等。長此以往,勢必造成中國學生“文化認同感”的缺失。

教育部指出:“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等觀念,使學生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了解世界文化、英美文化,增強世界意識,擴展知識。”[3]P18

文化是一個包含性極廣的詞。廣義上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國家、民族的法寶。失去文化,國將不國。文學是文化的一部份。文學語言又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現;文學集民族智慧、哲學、情感、生活習俗于一體,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文學是一門融“經史子籍”為一身的社會百科全書。文學中常見智慧,文學是人學,文學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狀態。

三、文學思想與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文學無國界,具有思想上的相通性。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學習各種文學思想,夯實文學、文化基礎,既可拿外國文學之精髓為我所用,又可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還可培養出具有大我的民族情感、世界意識的人才。

1.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觀念

愛國主義是一種道德情感和價值的觀念。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代歷史上的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有屈原“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其憂未悔”的民族大義;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義的高尚情操;有近代歷史上林則徐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憂患的深刻思考;也有秋瑾的大義凜然。先輩們努力為締造一個民主、和平、統一的國家的精神鼓舞著歷代的文人志士。先輩們的豪言壯語讓我們如何能忘卻?

在講授美國文學的時候,我們發現美國也有不少的作家以自己對祖國不同角度的感悟來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與眷戀。菲利普?弗瑞諾(1752-1832)對新生的美國大自然風光的細致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華爾特?惠特曼(1819-1892)通過對新生的美利堅民族的贊美與熱愛將他的愛國情感貫穿于《草葉集》的始終。卡爾?桑德伯格(1878-1967)則通過對新興的工業城市芝加哥普通大眾所擁有的巨大創造力的歌頌,暗示著美國新興城市的美好未來和新生的美國具有的強大生命力。這又讓我們想起的《沁園春?雪》中所表達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深情眷愛。

2.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我們認為,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統一關系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基石。我國的古人很早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孔子在《論語》中及時次提到了“中庸”的概念并將它上升到哲學的思想高度。對孔子而言,“中庸”的本義即是“尚中”(“用中”)。所謂“中”就是不溫不火,不過及、不欠缺;“庸”就是不突出、不失常;“中庸”就是“無過不及”,就是掌握狀態、恰到好處。[4]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這種尚“中”的辯證思想,他強調的是“注意維護總體生命的和諧統一,避免矛盾的極端化而走向事物的反面”。[5]P15現在國家提倡建立和諧統一的社會主義中國不失為這一思想的深刻體現。

美國超驗主義思想的實踐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曾歷時兩年零兩個月蟄居沃爾登湖畔,潛心思索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最終著成《沃爾登,林中生活》一書,用最真摯的情感探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當前,由于一些人無視自然規律造成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追求金錢至上主義、物質享樂主義,破壞生態的平衡。人類應該對大自然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沒有必要去征服一切大自然。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梭羅研究專家哈丁直言不諱地說:梭羅的書既是“一部自然與人的心靈探索之書”,又是“一部批評現代生活的諷刺作品”,還是一種“簡單生活方式的偉大宣言”。[6]P4此外,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重點。人口的無限制發展將造成世界上糧食的短缺,人類生存空間的縮小;或許,終有24小時人類就會成為現今易拉罐里的沙丁魚。好在世界上始終有一些關心人類的生存命運的作家在不斷思索人類命運的走向,為我們展現了許多潛在的危機,引發全人類的思考。沒有哪個時代的人會比現代人更多地考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了。因此,只有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堅定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讓學生對當代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如: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人口生育與教育等,進行帶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在內省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實踐,深刻感悟人類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子孫后代的命運負責。以博愛之心推廣于天下,方能顯示出當代的人文關懷,才能讓人的生命和重視人的生命成其自身的完滿。

3.提高對人性的認識

文學是人學。“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上的。

古往今來,文學大師中不乏對人關心的話題。人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因素。以人為本就必須首先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縱觀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發現人類歷史上不少的歲月是在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中度過的。從及時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來看,其規模、死傷人數、對人類文明的破壞程度等,都是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造成了人性的缺失,甚至于毀滅。戰后不少作家創作的矛頭直指向戰爭的罪惡、發掘戰爭產生的根源,痛思戰爭帶來的毀滅性災難。這之中有以海明威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對戰爭的痛訴,宣揚反戰的情緒;有在約瑟夫?海勒(1923-1999)的《第22條軍規》中對戰爭、對現代社會的異化,對人性的毀滅,使人異化、妖魔化的批判;有在威廉?戈爾丁(1911-1993)的《蠅王》中描述未來核戰爭中,孩子童真的迷失,而導致孩童之間的“準人類社會”的戰爭等。有以艾略特(1888-1965)為首的作家對人類精神世界荒蕪而殫精竭慮的豐碑之作――《荒原》。這些都證明了文學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普遍關注。

在莎翁的筆下,我們看到了這位思想的巨人對人類本性的另一種關注。奧賽羅因聽信讒言置善良美麗純真的妻子于死地的故事是莎翁對摧殘純真的痛訴;李爾王的女兒們對他的冷漠無情是莎翁對親情冷漠、人性丑惡面的有力鞭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則向我們展示了仇恨帶來的對真摯情感的毀滅。此外,莎翁對人性貪婪的一面的控訴也是強有力的。在《威尼斯的商人》一劇中,莎翁一邊對貪婪成性、無情無義的猶太守財奴夏洛克進行無情的暴露,一邊對巴薩尼奧和安東尼奧患難與共的友誼的稱贊,一邊又對巴薩尼奧與鮑西婭情誼有加的愛情注入絢麗的火花。本劇中,莎翁將兩種不同的、對立的人性的兩個方面并排擺放在我們的面前讓讀者從比較中領悟人生的真諦。

羅伯特?李?弗羅斯特(1874-1963)在《火與冰》一詩中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指出象征“仇恨”的“冰”和象征“欲望”的“火”都可以毀滅世界,從詩中“從我對欲望的體驗”(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一句看,似乎作者從切身的體會中向我們展示了仇恨和欲望的可怕:它會不斷誘惑人類走向一個無底的深淵,甚至最終會導致人類文明世界的毀滅。正如意大利詩人但丁(1265-1321)在其著作《神曲》中借用冥河上的船夫開隆所說的“……步入永恒的黑暗,步入烈火和寒冰”;“我們沒有希望地生活在欲望之中”。[7]P124人類和人類世界的命運是否會像但丁向世人展示的那樣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走向烈火與寒冰呢?世間的人們是不是都沒有希望地生活在欲望之中,成為欲望之奴呢?詩人在引發人類進一步思考:人與人之間是要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發展,還是要受欲望支配去不斷地挑起紛爭并最終走向毀滅呢?文人們通過對人性丑陋面的揭露與批判,其寓意是深刻的;文學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它不希望人類世界走向毀滅、消亡。同時告誡世人:人要知足常樂,減少本能欲望,正常、節儉的生活;抵御物質世界的誘惑、克制人性中“惡”的一面,步入精神伊甸園,以獲得人類社會的長足發展。

4.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增強人際之間的交流

再以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為例,詩歌反映了人生路上總會面臨著許多的十字路口,人們必須經常為選擇而苦惱。魯迅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詩人在一個交叉路口,面臨選擇一條大眾所走的路,還是選擇走一條較少人走的路時,躊躇滿志,最終選定了一條較少人走的路,為此,“生活就大不同了”(弗羅斯特,1916)。詩人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到自己撒手人寰之前必須完成未盡的事業。約翰?羅斯金(1819-1900)的《兩條道路》向我們展示了與弗羅斯特不同的兩條路:一條是光明大道,通往充滿陽光、鮮花、歌聲的天堂;另一條是通往黑暗深淵,一個充滿毒蛇、荊棘的地獄。[8]P6-7文中歷經滄桑的老人在生命彌留之際回想一生所走過的路,不禁黯然神傷、感慨萬千、后悔莫及,痛恨自己年輕時未聽父親的勸告走上了一條歧路,從此踏上了不歸路。時間的一維性決定了逝去的東西是永遠不可能回來的。世上沒有后悔藥這種東西存在,因此,別指望它的出現。未來是不確定的。人生所走的道路關鍵就在于選擇。領會這層意思,便完成了人心靈的一次旅行。不能走上歧路,慎重選擇自己的路;選擇一條既能實現個人理想,又能為社會作貢獻的康莊大道;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林清玄在《探索人生的方向》一書中說到:“……生命底蘊好是謙卑的,懂得學習和溝通”。[9]P248(林清玄,2001:248)現代虛擬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聯系少之又少,甚至阻礙、隔絕了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弗羅斯特是一位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入詩的偉大詩人。他的《修墻》一詩道出了人們在閑暇時間修筑墻和籬笆,將兩家的院子阻隔起來,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實際上反映了人們修筑墻后內心深處已有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墻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擋在墻外了。因此,“墻”的隱喻性也明朗了。現代社會的企業文化大都重視員工之間的交流與互助,注重的是團隊合作的精神;因此,那些能打破固步自封的心理之“墻”的人,那些能夠沖破思想牢籠的、善于跨越“城墻”的人必有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際關系網,必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這一切的關鍵就在于:善于學習,懂得如何去構建跨越鴻溝的橋梁,懂得如何去打破筒子墻的技巧。

深刻研讀文學作品可以讓我們領會到擁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人性的弱點所在,可以引導我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還可以增強我們明辨是非、知榮辱的免疫力,提高我們審美的品味。但如果一個人不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就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就不能達到一種對生命體驗的感悟和關照。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所說的一個人的“一切成長、一切知識、一切發展都來自內部”。這是因為,“玄鑒者,內心之光明,為形上之鏡,能照查事物”。[10]P24即:人們在心靈深處有一面“心鏡”[5]P13,透過這面生命之“鏡”我們便可以對事物加以明澈透徹地體認,只有這樣才能超越對事物的感性的認識,最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理性認識。然而,對本質理性的、的認識又必須依靠人們不斷的內省才能逐漸日臻完善。因此,“素養尚未完善,君仍需努力啊!”

英語專業文學:分析概念隱喻理論對大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影響

一.概念隱喻的基本理論

自Lakoff & Johnson(1980年)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以來,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則。Lakoff和Johson(1996:3)認為,我們賴以思考和行動的概念系統就本質而言都是隱喻性的,他們(1996:ix)明確指出,“無論在哲學和語言學領域,傳統的做法都把隱喻的研究邊緣化了,而我們卻直觀地覺得它是個中心問題,可能是解釋理解能力的關鍵”。在大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堂上,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語言,更需要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文學作品,學生就需要解讀好其中隱喻的使用,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把隱喻作為英美文學學習的橋梁,從隱喻的角度理解文學作品語言,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英語專業學生高英美文學欣賞水平。

二.概念隱喻對大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影響

1、概念隱喻對詞匯教學的影響 詞語的發生和成長都具有隱喻性,概念隱喻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隱喻是人類締造新辭書主要的手段,人類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經由隱喻過程發生的。很多復合詞和派生詞都是通過隱喻產生的,如漢語中:鵝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車、黃金時代等等,同樣英美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詞匯是由隱喻組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等等。詞語成長的隱喻性是指詞匯的多義性得益于隱喻,隱喻是詞義成長、轉變和引申的主要手段。在講解多義詞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多義詞之間的聯系,讓他們知道隱喻是詞義發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把隱喻意義的教學作為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機結合起來。

2、概念隱喻對翻譯教學的影響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隱喻翻譯效果的好壞對整部作品譯文效果的影響很大,隱喻翻譯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教師在隱喻翻譯過程中,培養學生轉化喻體形象、把隱喻轉換為明喻、把喻體形象進行加注、或者省略喻體形象、添加喻體形象等方法進行隱喻的翻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用法差異,在漢語中不能一一找到與英語對應的詞語。例1. That man is another Shylock.那個家伙是又一個夏洛克, 為人吝嗇。因為夏洛克是文學作品中吝嗇的形象角色。所以在翻譯文學作品隱喻的過程中,譯者可本著上述“映射對等”原則結合文本具體語境靈活地選擇翻譯方法,包括音譯法、音譯加注法、字面直譯法、直譯加注法、意譯法、用譯語中的文化意象轉換源語喻體以及擴展源文隱喻的喻體以補充喻體的蘊涵等方法。例2.張培基先生所譯茅盾的《白楊禮贊》:“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 (茅盾《白楊禮贊》)“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 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ever, 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 ” (張培基,1999:197~ 201)對整個語篇的隱喻性,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隱喻作為最常見的文學創作手段要求人們更加注重文學作品中隱喻翻譯的研究,教師應當在隱喻翻譯研究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讓學生理解好文學作品中隱喻的翻譯。

3、概念隱喻對語篇教學的影響

研究中發現,英美文學作品語篇中包含了隱喻性的表達。篇章從一句話,到一整篇著作,都蘊含了大量的隱喻成分。概念隱喻理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深入觀察篇章內部結構的立足點,使篇章研究與認知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深化了人們在篇章銜接連貫以及篇章理解方面的認識。

例如:詩歌《未選擇的路》是弗羅斯特詩集《山間》中的經典詩歌之一,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哲學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抉擇。詩歌《未選擇的路》中運用了大量的的隱喻、象征等寫作技巧。在這首詩中,“LIFE IS A JOURNEY” 就是用了隱喻的表達方法,作者把 “roads” 作為論述的主體,用“路”來 比喻人生的里程。再如詩中的一些詞或者句子的使用 “travel”, “stood”, “looked down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passing there”,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come back”,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作品中“roads”“travel”“way”“JOURNEY”“travel”等詞的銜接,使詩歌在表達上看似簡單,實則包含智慧與賢言。所以在分析這首詩的意思時,要幫學生理解好“沒有走過的路”的潛在的意思。作者用路徑選擇來比喻人生。隱喻是有助于表達詩歌主題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哲學在其深層含義滲透。在語篇中,概念隱喻的使用能夠保障語篇的連貫,同時能夠使語篇描寫更加形象生動,從而更容易理解。將隱喻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英美文學篇章銜接及連貫功能的分析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三. 結論

本文討論了概念隱喻的認知功能在大學英美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即在詞匯、 翻譯和語篇結構三個方面的應用。綜上所述,概念隱喻理論對大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要深刻理解作品內容, 領悟作品主旨, 提高隱喻能力, 就需要理解概念隱喻語言的使用。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理解透過表面的語言現象,捕捉作品蘊含的文化信息 ,逐步培養學生形成對概念隱喻的隱喻化的表達能力。

英語專業文學:分析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 作品文化修養

論文摘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中國教育界對于英美文學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這不能不令人遺憾。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文學經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英美文學就像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英語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照亮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學對人類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將愉悅帶給閱讀者,同時,其特有的屬性也決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學課程擔負著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識的雙重職責。的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品味、有情趣、有鑒賞力的人。英美文學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啟迪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英美文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社會形態,汲取思想的精髓,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培養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英美文學不同于中國文學,強調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提高英美文學修養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能力。英美文學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觀念則與中國文化不同。所以,通過英美文學教育研習異域文化,領略異域文化風采,是培養文化寬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學習英美文學可以使學生對世界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及歷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徹。

二、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學修養的途徑

1.在教學中適當增加文學素材

高校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增加文學素材,包括詩歌、戲劇等,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文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了解了英美文化。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學理論及各家流派,但還是需要閱讀部分經典作品或者選讀,把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臺,而不只是學語法、做習題的場所。

2.補充文學知識,閱讀經典作品

高校英語老師可以在現有教材基礎上,利用每節英語課

上課前幾分鐘的時間補充課外知識,指導學生在課下閱讀英美作品。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風俗、語言習慣、人生哲理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對某部作品某個或人物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擴展思維。老師也可以留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3.觀看英文原聲電影

好的英美國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銀幕,電影教學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實而地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可讓學生擺脫母語羈絆,可以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覺,進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同時,電影語言彌補了一些課本、教學片等刻意為語言而語言的不足,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視聽說的積極性。看英美影片是學生學習“地道”表達方式的理想途徑。教師可以適當播放部分電影,讓學生寫出觀后感,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觀看的英語電影,并寫出評論。這樣既充實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又可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水平。

4.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高校英語教師可以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師生互動,談論某部英文作品,使學生各抒己見,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單憑教師一言是不夠的,學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學的內涵,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來了解。這樣就能在有效的時間里,達到師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時,也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消費需求。

三、結語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大學老師和學生必須有一個較高的定位,即把英語課堂作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場所。因此,應該在公共英語課堂上加入適當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

英語專業文學:英美文學教學中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探究

我國高等教育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素質的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的是人文素質教育”。[7]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出臺后,國內很多高校都認識到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已經開展了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然而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專業在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以英語專業為例,探索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研究如何解決人文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一、人文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研究和實踐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將人文素質簡單等同于人文知識,使得人文素質的培養走上了人文知識傳播的道路;[10]二是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分離,人文素質教育就等同于開設一定數量的人文選修課,兩者并沒有緊密結合。

針對及時個問題,人文素質的內涵有必要進一步探究。人文素質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即人文知識、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簡單來說,人文知識是對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的了解;人文技能是在運用人文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則體現為一種對自己與他人以及人類命運強烈關注的思想,是對人的價值在集體、社會、國家、時代、未來中如何體現的理性思考和積極實踐,是人類對真善美永恒追求的表現,是人文素質的較高境界。[8]因而,不能簡單地將人文素質教育理解成人文知識的傳播,而應該在傳授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人文技能,在前兩者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啟發人文精神,“三者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知識的運用,而人文精神則是知識和技能的升華”。[8]

針對第二個問題,教育部[1998]2號文件《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給出了明確的方法。文件建議在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將人文素質培養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一方面專業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應該將人文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始終;另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也要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去,學生可以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7]由此可見,專業課教學應該和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而不能把人文素質教育簡單地理解成開設幾門人文素質課程。

二、人文素質培養融入英美文學教學的改革實踐

英美文學是教育部規定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知識必修課,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大多數英語專業學生更注重外貿英語、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等實用性課程的學習,對英美文學重視程度不高。[4,9]在外部環境因素對教學產生影響的同時,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更應該尋找自身的不足,并針對不足進行課程改革和創新。本文探討的人文素質培養融入英美文學教學[3]改革和創新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三個方面。

1.更新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教學目標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基本目標不應該是培養英美文學研究和批評的專業工作者,而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增加人生閱歷、豐富英美文化知識、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提高英語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環境。[4]范誼和苪渝萍兩位學者依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將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五個基本層次:一是英美文學原著的閱讀體驗;二是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三是英美文學批評基本知識和方法;四是英美文化的理解認識;五是英美文學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揚。[4]其中,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及文學批評的知識屬于人文知識層次,英美文學批評的方法及英美文化的理解認識屬于人文技能層次,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揚屬于人文精神層次。

2.重組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

英美文學教學應該從英語專業學生一進入大學就開展起來,[1]突破專業課程的限制。[4]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高級階段開設的專業必修課,[5]一般高校英語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才開設“英美文學”課程。事實上英語專業學生基礎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以及高級階段的精讀課程中涉及大量英美文學作品,因此,英美文學教學一方面可以滲透到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中,[4]成為啟迪思想、開發思維潛能的人文素質教育課;另一方面可以在英語專業本科學生高年級階段開設“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選讀”兩門課程,系統地了解英美文學史,重點閱讀英美當代經典作家的文學作品,深入了解其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了解文學思潮和流派。

3.創新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教學設計

(1)本科階段精讀和泛讀課程中的英美文學教學設計。英美文學教學可以滲透到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中,一方面可以在精讀課程教師的幫助下精讀教材中英美文學作品,以閱讀體驗和文本分析為主,以文學文化知識為輔;另一方面在泛讀課程教師的指導下泛讀幾部與之水平相當的英文經典名著的原文,以閱讀體驗為主,以文學文化知識和文本分析為輔,[4]實現英美文學本科階段教學目標的所 有層次。

英語專業文學:論對新形勢下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 英美文學教學 教學改革 人文素質教育 比較文學

論文摘要: 英美文學一直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學習英美文學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從英美文學課程中人文素質教育、比較文學教學和文化意識的導入三個方面提出了英美文學教學內容改革的新思路,并嘗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借助互動式教學模式探索出一條英美文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1.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從20世紀初英美文學課進入大學課堂以來,已經走過了百年歷史。但是,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文學課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課時少、內容多、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各個高等院校外語專業的教學重點也已由文學轉為語言教學、翻譯實踐等。在當今社會中該如何定位文學課?如何讓英美文學教學適應新形式下英語專業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已成為英語教學工作者日益關注的焦點。

英美文學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備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養的高素質外語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首先,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的文學作品,不僅是作家個人的一種藝術創作,而且體現了一定時期藝術發展所達到的水平,具有長期的藝術魅力。經常學習和欣賞這些作品,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其次,文學是一個國家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時代的紀錄、民族的心聲。英美文學發展史上出現的無數作品,為學生們提供了無比豐富的藝術形象、生活畫面和社會知識,是他們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的寶貴材料。,文學史與文學選讀相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大大提高學生們的英語水平。的文學作品中詞匯豐富,語言精煉,表達,形式靈活。學生經常閱讀這些作品,對擴大詞匯量、完善語法知識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英美文學教學的新思路

2.1英美文學課程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如何處事。英美文學學習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

閱讀和學習文學作品,不是簡單的獵奇尋古、消遣娛樂、消磨時光;文學是人類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深度、有廣度的文學學習。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散文和詩歌,學生可以通過深入學習這些散文和詩歌,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例如,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詩歌《雪夜停林邊》(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韻詩。在這首詩中,詩中人趕著馬車來到一片樹林邊上,盡情地欣賞著夜色中的樹林和白雪。美景醉人,他久久不愿離去。但他最終還是不得不選擇離去,因為他的人生道路還未走完,他的任務還未完成,還有許多事情正等著他去做。正如詩中所言“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師在對這首詩歌進行分析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面對人生中使命與誘惑的問題,這樣,學知識與學做人就有機地統一起來。

2.2引入英美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教學

在教學中適當地進行中外文學對比分析,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評價中外文學的價值,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同時,樹立對本國悠久燦爛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英國作家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和中國作家曹雪芹的作品進行比較。前者的代表作《湯姆·瓊斯》標志著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較高成就。小說內容豐富復雜,人物眾多,但結構布局精巧嚴密,情節生動,幾乎構成了18世紀英國社會生活的全景,具有詩史般的規模和氣勢。而就在同時期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一個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于完成了《紅樓夢》——這部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語言藝術的巔峰,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小說。它那現實主義的高超手法,達到了文學創作的頂點;它那憂國憂民的思想深度,打破了狹隘的文人情懷。《紅樓夢》一書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代的社會生活畫面,是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由此可以看出,亨利·菲爾丁和曹雪芹兩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會生活等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同時期中外文學作品的比較,可以幫助學生以中國文學為參照體系來分析和評價外國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象,從而更地評價中外文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以上比較之外,筆者認為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湯姆·瓊斯》和《紅樓夢》兩部文學巨作雖有以上相似之處,但菲爾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詩史般地表現18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生活的整體,抒發他的觀感,因此小說中所寫的社會生活對于人物的行動、人物之間的沖突以及人物的命運的影響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致使人物的思想行為與社會矛盾缺乏內在的聯系。小說的結局是美和善終于戰勝丑和惡,其樂觀主義情緒是很明顯的,其內容和思想傾向是對18世紀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的反映。與此相比,《紅樓夢》中曹雪芹對現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而這些理想和主張正是當時正在滋長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過以上深入的對比分析,既有利于學生認識外國文學的成就,了解當時的歷史與社會,也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中國文學傳統的價值,了解本國的文學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以及學習、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和文學傳統的自覺性。

2.3文化意識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導入

文學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則給中國的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設置了不小的障礙。因此,教師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要注意文化的導入。這樣,學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時,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提高文學鑒賞力。例如,從一些英美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中西國家地理環境的差異。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天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里把愛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過學習文學作品從而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會增加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從而主動地將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當成是了解英美國家文化的有效途徑。這樣一來,文學學習和文化意識的樹立兩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3.對英美文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效率高、覆蓋面廣等特點。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直觀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難點,凸現教學的重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較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去搜集將要進行比較的兩位作家的相關資料,如作家生平、寫作背景、相關作品及寫作風格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相關圖片、播放聲音和影像等資料,對兩位作家及作品進行更加直觀的對比講解。現在,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已被拍成電影、電視劇。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文學選讀教材中選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經典部分所對應的影像資料作為課堂的導入給學生播放。這種更加直觀、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從而充分調動他們學習英美文學的積極性,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學作品。

此外,筆者認為多媒體技術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在課外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也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譬如,在學生閱讀完有關作品后,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網站,有計劃地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在線學習系統自己閱讀相關作品的信息,觀看由英美文學名著改編成的電影。觀看電影前可以先給他們準備一些思考題,看完后要求他們就這些問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寫成觀后感。這樣,在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使英美文學課堂教學得到了有效延伸,從而既擴大了課堂容量,又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前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課時少(一般每周2-4節課)、內容多的問題。

3.2建立互動式教學模式

英美文學教學也應該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充分展現自己能力的舞臺,讓學生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如理解能力、語言藝術和表演才能,等等。筆者把互動式教學模式分為課前準備、課堂展現和課后總結三部分。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查找相關資料、閱讀作品和提出問題等,為接下來的課堂展現部分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進行課堂講解之前,教師可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誦所要講解的詩歌和散文片斷;在講解的過程中可進行討論式教學,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避免生搬硬套公式化的理論講解;在分析講解之后還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分角色進行戲劇表演,也可以選取由文學名著改編的經典電影片段,讓學生進行跟讀、模仿和配音,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文學的過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是課后總結,譬如讓學生在課下花一定的時間(幾周或一個月)來閱讀課堂上講解過的文學名著,同時給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寫成讀書筆記,并嘗試著對某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文學評論。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外進行文學鑒賞實踐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英美文學自學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筆者對于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而要真正實現英美文學課的價值,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則需要每位英美文學課教師的共同努力。

英語專業文學:淺析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 作品文化修養

論文摘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中國教育界對于英美文學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這不能不令人遺憾。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文學經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英美文學就像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英語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照亮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學對人類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將愉悅帶給閱讀者,同時,其特有的屬性也決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學課程擔負著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識的雙重職責。的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品味、有情趣、有鑒賞力的人。英美文學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啟迪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英美文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社會形態,汲取思想的精髓,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培養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英美文學不同于中國文學,強調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提高英美文學修養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能力。英美文學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觀念則與中國文化不同。所以,通過英美文學教育研習異域文化,領略異域文化風采,是培養文化寬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學習英美文學可以使學生對世界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及歷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徹。

二、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學修養的途徑

1.在教學中適當增加文學素材

高校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增加文學素材,包括詩歌、戲劇等,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文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了解了英美文化。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學理論及各家流派,但還是需要閱讀部分經典作品或者選讀,把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臺,而不只是學語法、做習題的場所。

2.補充文學知識,閱讀經典作品

高校英語老師可以在現有教材基礎上,利用每節英語課

上課前幾分鐘的時間補充課外知識,指導學生在課下閱讀英美作品。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風俗、語言習慣、人生哲理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對某部作品某個或人物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擴展思維。老師也可以留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3.觀看英文原聲電影

好的英美國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銀幕,電影教學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實而地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可讓學生擺脫母語羈絆,可以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覺,進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同時,電影語言彌補了一些課本、教學片等刻意為語言而語言的不足,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視聽說的積極性。看英美影片是學生學習“地道”表達方式的理想途徑。教師可以適當播放部分電影,讓學生寫出觀后感,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觀看的英語電影,并寫出評論。這樣既充實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又可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水平。

4.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高校英語教師可以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師生互動,談論某部英文作品,使學生各抒己見,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單憑教師一言是不夠的,學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學的內涵,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來了解。這樣就能在有效的時間里,達到師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時,也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消費需求。

三、結語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大學老師和學生必須有一個較高的定位,即把英語課堂作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場所。因此,應該在公共英語課堂上加入適當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

英語專業文學:淺談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 教材內容 學習興趣 學習效果

論文摘要:通過調查包頭師范學院英美文學課的教學現狀和英語專業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的期望及學習體驗,探討文學課程改革的新策略。文學課的教學應改變舊的單純為文學而教學的目的,而應把文學作為一種傳播文化精神的載體,適應世界發展,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使高校英語專業教學能夠成為提升英語專業人才素質的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中明確規定“文學課為專業知識必修課,提出英美文學課旨在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修養和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專業的本科生須學習兩個學年的英美文學課程,同時在四、八級考試中也有明確規定對文學閱讀的測試。但當前大部分學校的英美文學課現狀卻不容樂觀。由于文學課為知識性課程,其實用性不易顯現,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學習亦受到就業市場的沖擊,學生對文學學習缺乏足夠的耐心,對應用性強、技能性的如文秘、外貿、旅游英語等則表現出極大的熱忱。學校為滿足市場需求也不斷地擠占文學課時,增設應用型課程。所以,現在高校英語專業文學課的處境普遍較為尷尬,既不宜取消又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在這樣的大環境大下,我校英語專業文學課程的狀況如何?存在著哪些問題?本文將英美就文學課的課程設置、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學生的學習體驗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試圖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探討一些可行性策略。

二、研究方法及調查對象情況

課題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數據分析法來進行研究。調查問卷設計主要圍繞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課程的期待程度,學生課前課上和課后的學習表現,以及學生對外教與中教英美文學課程教師科教學效果的反饋等幾大類問題展開。問卷的調查對象為包頭師范學院英語專業2006級和2007級本科學生,2006級本科生即將畢業,已經上完三個學期的英美文學課,對文學課程的學習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認識;2007級本科生已經開設過兩個學期的文學課,對文學課也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所以對他們的調查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學性。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調查問卷采取在課堂上分發,當場收回的形式。共發放167份調查表,回收167份,其中有效答卷160份。統計后各類問題的結果如下:

1.學生在對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目的的認識這一問題上,認為豐富文學知識拓展文化視野的占27%,認為增加詞匯量提高語言水平的占25%,認為是必修課拿學分的占30%,而認為是考研所需的占18%。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目的的理解是達不到《大綱》的要求的。他們把文學課簡單地理解為提高語言技能的工具,抑或是實現畢業和考研的敲門磚,這種認識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2.在對教材內容設置的滿意度問題上,45%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厚古薄今,語言艱澀生僻,偏重史料敘述,缺少近代經典作品賞析;60%的學生最喜歡學的部分是教材中關于名家代表作品選讀;38%的學生建議文學教材中應該適量加入文學批評理論的介紹,以便更好地培養文學欣賞能力。

3.從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作出的自我評價中,非常感興趣的的占24%,一般感興趣占54%,不感興趣占22%.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習態度和學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學習興趣不高,是難以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的。

4.關于學生學習文學課程的努力程度,有45%的學生根本不作課前預習,21%的學生偶爾預習,只有34%的學生經常預習,通讀全文,查閱生詞。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問卷顯示,接近1/3的學生感覺生詞太多,容易迷失。半數以上的學生則認真聽講做筆記,另1/3的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至于學生在課后的復習和閱讀情況,16%的學生課后不復習和閱讀,52%的學生復讀教材和筆記,32%的學生上網查閱相關文學作品及作家信息。并且,在比較本年度在對文學課與其他專業必修課上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這一問題上,學生絕大多數的回答是文學課相對較少。另外,在學生對自我學習效果的評價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效果一般,與大綱要求的文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差距較大。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學生文學課程積極性低的主客觀原因,并合理引導,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5.鑒于包頭師范學院英語專業文學課程教學自2005年開始就主要由外籍教師擔任,問卷廣泛地涉及了學生對外籍教師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的評價。85%的學生認為外籍教師通曉英美國家歷史文化背景,具備深厚的文學素養,能夠傳播給學生原汁原味的西方本土文化。但也有極少數同學認為外籍教師上課起點太高,文學理論性太強,缺乏與漢語文化的溝通,難于理解,并建議由外教主講,中國教師助教。近50%的學生對文學課的知識含量非常滿意,但認為文學課堂師生互動過少,形式單一,課堂上僅限于提問對文學常識的理解,教學模式類似傳統的一言堂。25%的學生建議師鼓勵學生課前搜集相關文獻資料,組織課堂交流活動。70%以上的學生建議文學課使用多媒體教學以便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對包頭師范學院英語專業2006級、2007級本科生及任課教師的調查問卷的總結與分析。任課教師最為苦惱的問題便是中國學生在課堂上不善于思考和發問,對課堂活動不感興趣,只喜歡埋頭做筆記,無法形成活躍的課堂互動局面。此外,目前采用的教材內容較為陳舊枯燥,理論觀點相對狹隘和偏頗。

四、討論與建議

通過對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的分析和歸類,課題組結合包頭師范學院英語專業教學的實際,廣泛借鑒其他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教改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我校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教材問題

國內現有的英美文學教材達十余種,它們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如有的重史、有的重文、有的文史并重,所收錄的作家作品盡量滿足“”、‘經典”、‘重要”等幾個方面的要求,按照這樣的標準選擇的材料不符合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能力,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教材無法體現靈活性性、啟發性、個面性、系統性、實用性和可讀性等特色。包頭師范學院外語專業所使用的英美文學教材在體系、內容或觀點上比較陳舊,可讀性不強,但幸運的是我們的教師不拘泥于使用統一的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結合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底蘊,合理篩選教學內容,引經據典,從西方本土意識角度來講授文學課程,使學生領略到了原汁原味的文學批評和鑒賞。這大大彌補了現有文學教材內容的缺欠和不妥。

(二)師資問題

包頭師范學院是地處邊遠的西部地區院校,師資問題是困擾著文學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經濟、交通等相對不發達,難以吸納的外語人才,這使得我校英語專業的文學教師極其缺乏,師資比例失調,教學受到影響,教學改革難以開展。包頭師范學院的英語專業教師絕大多數都是中青年教師,加強她們的理論水平、文學修養和科研能力,提高她們的教學水平,也是當務之急。就師資隊伍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首先,學校(除引進外籍教師外)應該多引進一些學術水平高、文學造詣深的教師,讓他們主講文學課程;其次,應繼續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創造更多機會選派一些教師到英美國家進修文學課程;再次,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應經常邀請一此國內外專家來校講學,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會,掌握國內外英美文學研究的新動態,有分析地吸取新的文學理論及研究方法。

(三)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方面的問題

在教學內容上,我校在文學課的講授上,史、選并重,教學手段較靈活、但也存在幾點問題:1)古典作家作品居多,現當代作家作品偏少;2)教學方法陳舊,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3)沒有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解決好以上問題,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及興趣愛好選擇教學材料。文學是一門有關人的學科,如果我們在文學課上忽視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實際需要,那么無論我們以何種理論為依據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到頭來還是收效甚微。其次,將課堂教學與課后閱讀結合起來,把好課堂教學關,一堂課自始至終都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積極鼓勵學生提問,把課堂教學變成課堂討論,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形成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再次,隨著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普及,教學時應盡可能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如計算機軟件或課件、錄像機、投影儀、光盤等,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名家名作改編的電影、錄像,或用光盤播放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英美文學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用藝術的魅力去陶冶和感染學生。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這次問卷調查,我們細致地分析了包頭師范學院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一此想法或建議。英美文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而作為文學教師,我們首先必須要設法將學生引領到文學的藏寶之地,希望這次調查能為今后我校英美文學教學改革,尤其在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改革、師資培養等力面提供有益的參考。

英語專業文學:淺析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 作品文化修養

論文摘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中國教育界對于英美文學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這不能不令人遺憾。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文學經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英美文學就像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英語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照亮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學對人類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將愉悅帶給閱讀者,同時,其特有的屬性也決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學課程擔負著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識的雙重職責。的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品味、有情趣、有鑒賞力的人。英美文學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啟迪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英美文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社會形態,汲取思想的精髓,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培養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英美文學不同于中國文學,強調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提高英美文學修養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能力。英美文學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觀念則與中國文化不同。所以,通過英美文學教育研習異域文化,領略異域文化風采,是培養文化寬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學習英美文學可以使學生對世界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及歷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徹。

二、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學修養的途徑

1.在教學中適當增加文學素材

高校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增加文學素材,包括詩歌、戲劇等,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文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了解了英美文化。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學理論及各家流派,但還是需要閱讀部分經典作品或者選讀,把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臺,而不只是學語法、做習題的場所。

2.補充文學知識,閱讀經典作品

高校英語老師可以在現有教材基礎上,利用每節英語課

上課前幾分鐘的時間補充課外知識,指導學生在課下閱讀英美作品。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風俗、語言習慣、人生哲理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對某部作品某個或人物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擴展思維。老師也可以留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3.觀看英文原聲電影

好的英美國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銀幕,電影教學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實而地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可讓學生擺脫母語羈絆,可以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覺,進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同時,電影語言彌補了一些課本、教學片等刻意為語言而語言的不足,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視聽說的積極性。看英美影片是學生學習“地道”表達方式的理想途徑。教師可以適當播放部分電影,讓學生寫出觀后感,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觀看的英語電影,并寫出評論。這樣既充實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又可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水平。

4.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高校英語教師可以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師生互動,談論某部英文作品,使學生各抒己見,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單憑教師一言是不夠的,學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學的內涵,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來了解。這樣就能在有效的時間里,達到師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時,也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消費需求。

三、結語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大學老師和學生必須有一個較高的定位,即把英語課堂作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場所。因此,應該在公共英語課堂上加入適當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

英語專業文學:英美文學教學中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探究

英美文學教學中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探究

我國高等教育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素質的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的是人文素質教育”。[7]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出臺后,國內很多高校都認識到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已經開展了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然而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專業在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以英語專業為例,探索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研究如何解決人文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一、人文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研究和實踐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將人文素質簡單等同于人文知識,使得人文素質的培養走上了人文知識傳播的道路;[10]二是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分離,人文素質教育就等同于開設一定數量的人文選修課,兩者并沒有緊密結合。

針對及時個問題,人文素質的內涵有必要進一步探究。人文素質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即人文知識、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簡單來說,人文知識是對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的了解;人文技能是在運用人文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則體現為一種對自己與他人以及人類命運強烈關注的思想,是對人的價值在集體、社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會、國家、時代、未來中如何體現的理性思考和積極實踐,是人類對真善美永恒追求的表現,是人文素質的較高境界。[8]因而,不能簡單地將人文素質教育理解成人文知識的傳播,而應該在傳授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人文技能,在前兩者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啟發人文精神,“三者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知識的運用,而人文精神則是知識和技能的升華”。[8]

針對第二個問題,教育部[1998]2號文件《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給出了明確的方法。文件建議在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將人文素質培養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一方面專業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應該將人文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始終;另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也要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去,學生可以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7]由此可見,專業課教學應該和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而不能把人文素質教育簡單地理解成開設幾門人文素質課程。

二、人文素質培養融入英美文學教學的改革實踐

英美文學是教育部規定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知識必修課,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大多數英語專業學生更注重外貿英語、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等實用性課程的學習,對英美文學重視程度不高。[4,9]在外部環境因素對教學產生影響的同時,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更應該尋找自身的不足,并針對不足進行課程改革和創新。本文探討的人文素質培養融入英美文學教學[3]改革和創新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三個方面。

1.更新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教學目標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基本目標不應該是培養英美文學研究和批評的專業工作者,而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增加人生閱歷、豐富英美文化知識、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提高英語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環境。[4]范誼和?渝萍兩位學者依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將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五個基本層次:一是英美文學原著的閱讀體驗;二是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三是英美文學批評基本知識和方法;四是英美文化的理解認識;五是英美文學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揚。[4]其中,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及文學批評的知識屬于人文知識層次,英美文學批評的方法及英美文化的理解認識屬于人文技能層次,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揚屬于人文精神層次。

2.重組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

英美文學教學應該從英語專業學生一進入大學就開展起來,[1]突破專業課程的限制。[4]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高級階段開設的專業必修課,[5]一般高校英語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才開設“英美文學”課程。事實上英語專業學生基礎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以及高級階段的精讀課程中涉及大量英美文學作品,因此,英美文學教學一方面可以滲透到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中,[4]成為啟迪思想、開發思維潛能的人文素質教育課;另一方面可以在英語專業本科學生高年級階段開設“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選讀”兩門課程,系統地了解英美文學史,重點閱讀英美當代經典作家的文學作品,深入了解其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了解文學思潮和流派。

3.創新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教學設計

(1)本科階段精讀和泛讀課程中的英美文學教學設計。英美文學教學可以滲透到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中,一方面可以在精讀課程教師的幫助下精讀教材中英美文學作品,以閱讀體驗和文本分析為主,以文學文化知識為輔;另一方面在泛讀課程教師的指導下泛讀幾部與之水平相當的英文經典名著的原文,以閱讀體驗為主,以文學文化知識和文本分析為輔,[4]實現英美文學本科階段教學目標的所有層次。

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中英美文學作品與英美文學專業課程相比,最突出的應該是以與現實生活相關主題為綱這一特點。正是由于這些話題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每個人對它們都有著相同或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文學作品也對這些話題有不同的闡釋。精讀和泛讀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組織學生表達自己對這個話題的感受和經歷,進而引導學生去分析作品中對這個話題的展現,然后與自己的體驗進行比較,最終得出對作品的深刻體會,[6]屬于人文精神的范疇。

(2)本科階段“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選讀”課程中的英美文學教學設計。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本科學生高年級階段開設了“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選讀”兩門課程,先開設“英美文學史”,從宏觀角度介紹了英美文學發展的歷史和規律,并分析和評價各個時期出現的主要文學現象、流派;又開設 “英美文學選讀”,從微觀的角度講述了文學史中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將其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考察,對其思想和寫作手法進行分析比較,[1,2]重點閱讀英美當代經典作家的文學作品,可以實現英美文學本科階段教學目標的所有層次。

首先,英美文學教學要重視學生英美文學作品原著的閱讀。教學大綱選定當代經典作家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自己體驗閱讀過程,逐步培養對文學的興趣和欣賞能力。其次,英美文學教學要求學生課下閱讀時注意文學作品的主題、情節和人物等內容,還要求學生了解英美文學的基本知識如英美文學史的發展概況、重要文學現象、流派、作品和作家,這屬于人文知識的范疇;英美文學教學要求學生課堂上發表自己對文學作品以上方面的理解,并根據具體的英文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要求他們有選擇地寫出摘要、讀書報告、人物分析、主題分析、語言特點分析等文章,同時培養他們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這屬于人文技能的范疇。再次,英美文學教學要求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英美文化,并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發現與大家分享和探討,屬于人文知識和人文技能的結合。,英美文學教學要求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聯系現實生活,并將自己的體會與大家共同討論,屬于人文精神的范疇。

簡而言之,英語本科專業學生的基礎階段和高年級階段都應該接觸英美文學教學,重視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共同分享閱讀體驗和體會,從而使英美文學課程成為增加人生閱歷、豐富英美文化知識、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提高英語語言和思維能力的人文素質課程。

三、結論

本文針對現階段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英語專業為例,探索如何將英美文學專業課教學與培養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人文素質相結合。研究發現:一是英美文學教學不僅可以在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設置“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選讀”課程,而且可以滲透到英語專業學生本科階段的精讀和泛讀課程中;二是英美文學本科階段的教學目標在不同層次體現了人文素質的三層次內涵,英美文學專業課程本科階段教學目標的逐層實現逐步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質,體現了兩者的結合。本文為專業課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實踐依據,對英語專業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專業都有所借鑒。

英語專業文學:淺析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 文學教師素質 互動原則

論文摘要:本文從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出發,針對英美文學課的學習意義、課堂教學內容和文學教師的素質三方面進行闡述,并提出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互動教學原理,從而提高英美文學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教學大綱還分別在四級、六級和八級的考試中對文學的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文學課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現階段高校英語專業文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

1.教學內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編年史的體例編排,從14世紀一直延續到20世紀。雖脈絡清楚,有利于學生認識文學的源流關系,卻存在時間跨度過長、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大多側重傳統的經典作家,對當代作家很少問津。由于英語詩歌語言和現代英語語言有很大的區別,加上教師和學生的畏難心理,詩歌教學并未與小說、戲劇教學并重。此外,文學史與文選教學脫節,并沒有將文選融入到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學習文學史或選讀作品。

2.教學方法單一

絕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講解, 對學生參與度要求不高。教師一味地單方面灌輸,甚至照本宣讀, 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不能及時吸收、消化教學內容,從而不能將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真、善、美等價值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就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3.教師知識結構存在相對的不合理

目前,擔任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師存在著專業局限性,比如專功文學專業的教師,對于語言學、翻譯、哲學與歷史等相關人文類學科的知識儲備不足,沒有將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發揮出來。文學是社會的鏡子,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學作品中反映的所有問題,都與人文類學科相關。因此,英美文學課教師在相關人文知識領域的欠缺,導致英美文學課教學在深度、度與廣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1.文學史應與文學作品選讀并重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英美文學存在著語言障礙。作家與作家之間的寫作風格迥異,語言特色更是千差萬別。為了使學生地理解原著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文學史和文學作品有機結合起來。

其一,聯系歷史背景來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是作家對社會境況的一種深沉反思。文學史教材一般按照時間順序編寫,不僅具有文學學科的特點,還具有歷史學科的特點。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歷史環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內涵和社會意義。以英國文學為例,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即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維多利亞時期和現代主義時期。其文學流派分別為人本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文藝復興時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義代表;新古典主義時期,fielding刻畫了tom jones等道德說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義時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維多利亞時期,dickens筆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受害者,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罪惡;現代主義時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學教師應該搜集相關的文學背景和歷史背景資料,力求把最能說明問題的貼切而又生動的材料介紹給學生,并使學生在學習文學史的過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兩國歷史。

其二,導入文化語境,輔助文學史與作品教學。文化語境“三源泉”,即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圣經》故事和亞瑟王傳奇故事,是貫穿整個英美文學的脈絡。因此,闡明文化語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縱觀英美文學歷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間接借用這些文化語境源泉。文學教師本身應該熟悉并研讀這些文化語境源泉故事,并向學生講述這些故事,否則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不能吃透原文的內涵,特別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經》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園、偷食禁果等。如果沒有文化語境知識,學生在閱讀時很難跨越文化鴻溝。

其三,結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學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須聯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當中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創作思想。例如在學習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時,學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親是一位粗俗的煤礦工人,母親是一位有教養的教師,對婚姻不滿,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傾注到她的兩個兒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親的愛全部給了d.h.lawrence。母親的愛超過了母親對兒子正常的愛,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與異性發展正常的關系。他后來與一位已婚女子結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之中,可以說《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寫照。

2.采取互動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所謂的“百科全書”,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學生往往具有較高程度的焦慮感和被動感。在教學中,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是表現在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決語言認知方面的問題,而且也表現在包括師生情感、人格在內的精神整體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相信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學習的潛力和能力。這對于學生增強自信心、消除焦慮感、解決被動學習尤為重要。英美文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學生不免會產生畏懼感和枯燥感。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要求他們根據自己所查找的資料和信息進行陳述和發表意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的創造性。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思路,或對學生的陳述進行評論,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思維的獨特之處和欠缺之處。另外,研究表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教學模式,即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查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學時期的相關資料。學生在課堂上,將所掌握信息講述出來,并加以自己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可解決語言問題并進行思想溝通。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生之間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學生會對某一作家或作品從不同的視角來認識和評價。教師要認識到這種差異,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雖然一個人的視野是有限的,但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可以豐富和拓寬自己的視野。

3.教師完善知識結構

作為一名高校英美文學教師,首先不僅要熟悉英美兩國文學,還要了解和精通中國文學及熟悉其他國別的文學,以便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滿足學生學習文學專業知識的需求;其次,除文學專業知識外,教師應具有淵博的人文學科知識,要做到精通一門、熟悉幾門、涉獵多門。對人文學科中的歷史、哲學、心理學等與文學緊密相關的學科具有廣博的知識;再次,教師須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具有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現代多媒體等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授學生如何查閱文獻,并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的能力;,英美文學教師須掌握豐富的本國文化知識,使學生了解英美文學史和作品的同時,提高對本國文化的熱愛。努力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并能進行中西對比,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認識中西文化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

三、結論

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英美文學教學需要改革,其中教學過程的改革尤為重要。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文學史與文選的互動,才能使整個教學系統順利地運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英語專業文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摘要】鑒于當前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筆者從文史結合、文論結合、講讀結合、中英結合四個角度,闡析了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文史結合;教學策略

高校英語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應當把提高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發展專業技能。因此,文學課程的設置,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美文學,在教學大綱中都處于必修課程的。但是,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高年級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大多對實用性較強的翻譯或商務英語情有獨鐘,而對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學敬而遠之。英語專業的學生步入社會,居然會屢屢出現被問及英美文學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尷尬場景。

我們首先探求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心態。是什么使得他們對文學課程不屑一顧呢?一方面,商業社會下的“文學無用論”造成部分學生心態浮躁。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深奧枯燥也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學生普遍認為文學課沒意思而且脫離實際,就這樣,英美文學課逐漸被丟棄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文學課程的教學出了問題。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主張以史為主,認為讓學生了解文學史的發生、發展是文學課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閱讀不利于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另一種則認為文學貴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賞,提倡側重具體的作品選讀。就這樣,及時種傾向造成一種局面,一學期下來,學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種則相當于給學生多開了一門高級閱讀,結果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這樣,兩種傾向導致了兩個極端。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后的多媒體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活躍氣氛,但卻轉移了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如何才能獲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成為教師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文史結合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強調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個別作品的獨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為主的文學教師大多是中國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往往拿起一個作品便將作者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甚至一些與作品毫無關聯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為主的文學教師則大都是外籍教師,他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傳達信息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大多隨心所欲,或根據歷史順序,或拋開歷史,憑個人喜好選擇作品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兩者皆有利弊。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創作固然有很大影響,然而拋開作品本身談背景則毫無意義;作品分析雖是文學研究必需的過程,但歷史背景的缺乏也勢必會對文本分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鑒于英美文學課的獨特性,教學中應該首先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經緯。在理清了文學史的線索,獲得一個整體的文學發展觀念和整體態勢后,再加以文學精品的賞析,通過細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

2文論結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包括一些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識流。沒有基本文學理論的支持,簡單的文本分析就會流于膚淺,難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沖突、社會矛盾,進而更深層次的了解作品內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影響了勞倫斯和喬伊斯等許多作家。在教學中如果不介紹這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學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語專業本科教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初級階段,絕不能把文學理論凌駕于文本之上而去作專門研究,畢竟文學理論的根本還是用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文與論的關系。畢竟本科生處在學習語言的階段,英美文學的教學目的依然還是語言教學,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只應處在一個初步的啟蒙時期。

3講讀結合

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文學課的課時卻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講完課本上的選讀材料亦不可能。教師除了講授文學史料和作品創作背景外,還要充分傳達對于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學、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常識以及初步的文學批評理論,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課后閱讀。

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并非毫無組織。教師除了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定期檢查之外,每堂課還要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體會,通過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指導,閱讀實踐,討論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中英結合

文學和語言一樣是相通的,不分國界。學習英美文學首先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文學素質和修養,而這些基本則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如果連本國的文學都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文學底蘊,又如何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學呢?

我們要積極幫助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樹立重視本國文學的意識,引導他們去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結合和對比,生動的教學方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中英結合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文學修養為出發點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

英語專業文學:淺析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 文史結合 教學策略

【論文摘要】鑒于當前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筆者從文史結合、文論結合、講讀結合、中英結合四個角度,闡析了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高校英語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應當把提高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發展專業技能。因此,文學課程的設置,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美文學,在教學大綱中都處于必修課程的。但是,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高年級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大多對實用性較強的翻譯或商務英語情有獨鐘,而對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學敬而遠之。英語專業的學生步入社會,居然會屢屢出現被問及英美文學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尷尬場景。

我們首先探求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心態。是什么使得他們對文學課程不屑一顧呢?一方面,商業社會下的“文學無用論”造成部分學生心態浮躁。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深奧枯燥也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學生普遍認為文學課沒意思而且脫離實際,就這樣,英美文學課逐漸被丟棄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文學課程的教學出了問題。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主張以史為主,認為讓學生了解文學史的發生、發展是文學課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閱讀不利于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另一種則認為文學貴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賞,提倡側重具體的作品選讀。就這樣,及時種傾向造成一種局面,一學期下來,學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種則相當于給學生多開了一門高級閱讀,結果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這樣,兩種傾向導致了兩個極端。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后的多媒體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活躍氣氛,但卻轉移了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如何才能獲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成為教師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文史結合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強調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個別作品的獨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為主的文學教師大多是中國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往往拿起一個作品便將作者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甚至一些與作品毫無關聯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為主的文學教師則大都是外籍教師,他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傳達信息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大多隨心所欲,或根據歷史順序,或拋開歷史,憑個人喜好選擇作品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兩者皆有利弊。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創作固然有很大影響,然而拋開作品本身談背景則毫無意義;作品分析雖是文學研究必需的過程,但歷史背景的缺乏也勢必會對文本分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鑒于英美文學課的獨特性,教學中應該首先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經緯。在理清了文學史的線索,獲得一個整體的文學發展觀念和整體態勢后,再加以文學精品的賞析,通過細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

2文論結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包括一些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識流。沒有基本文學理論的支持,簡單的文本分析就會流于膚淺,難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沖突、社會矛盾,進而更深層次的了解作品內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影響了勞倫斯和喬伊斯等許多作家。在教學中如果不介紹這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學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語專業本科教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初級階段,絕不能把文學理論凌駕于文本之上而去作專門研究,畢竟文學理論的根本還是用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文與論的關系。畢竟本科生處在學習語言的階段,英美文學的教學目的依然還是語言教學,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只應處在一個初步的啟蒙時期。

3講讀結合

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文學課的課時卻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講完課本上的選讀材料亦不可能。教師除了講授文學史料和作品創作背景外,還要充分傳達對于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學、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常識以及初步的文學批評理論,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課后閱讀。

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并非毫無組織。教師除了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定期檢查之外,每堂課還要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體會,通過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指導,閱讀實踐,討論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中英結合

文學和語言一樣是相通的,不分國界。學習英美文學首先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文學素質和修養,而這些基本則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如果連本國的文學都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文學底蘊,又如何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學呢?

我們要積極幫助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樹立重視本國文學的意識,引導他們去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結合和對比,生動的教學方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中英結合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文學修養為出發點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

英語專業文學: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英美文學課教學在傳統的英語專業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英語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據相關調查,早在1953年我國高校開始設立英美文學課,在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專業必修課,2000年新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把英美文學課重新確立為必修課,提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開闊思維,拓寬知識結構。通過閱讀和分析一定數量的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

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沖擊,急于培養實用型外語人才的思想在很多高校占據了主導地位。“實用英語” 理念泛濫,文學課課時逐漸被實用性強的課程,諸如商務英語、外貿英語、文秘英語等取代,許多學生還對其冠以“不實用”的稱號。針對這一現象,作為一線教師應當深思,如何在當今的形勢下,實施文學課的教學。本文針對目前教學現狀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調整和改革的策略。

一、英美文學的教學困境

(一)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時數量相對不足

省內同類院校英美文學課程設置在教學計劃中已被“邊緣化”,外語院系一般都在本科三年級開設英美文學課,學習時間從半年至兩年時間不等,每周開設兩節課的學校很多,尤其是非重點高師院校的外語院系;而另一些院校將英美文學課程設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顯而易見,在有限的課時里欣賞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就變成“蜻蜓點水”式的解讀,忽略了文本內涵的挖掘。a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

英美文學課因為課時緊、任務重,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多掌握文學知識,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方法。從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寫作風格、藝術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教師講得累,學生為了跟上老師的思路也手忙腳亂的。組織課上討論,學生也總是不能進入角色,無論教師怎樣鼓勵,學生都反應冷淡,萬般無奈之下,教師只能按照四段式模式進行獨白式授課。于是,課堂上缺乏熱情,對教師的授課產生厭煩情緒,久而久之,從內心深處將英美文學打入冷宮。

(三)英美文學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近年來,許多學校只是因為英語專業較為熱門才功利性地開設了這一專業,但與之配套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均跟不上,文學課的師資尤為落后。英美文學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廣,內涵豐富,文體結構復雜,這些特點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加強英美文學方面的師資建設是一項長遠、艱巨而又不可不為的任務。

(四)學生本身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多數學生擱置社會理想,個人主義至上,進而對文學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此外,學習方法不當,依賴心理嚴重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實際上,較多的學生,由于基礎階段語言基本功不夠扎實,閱讀文學作品顯得很吃力。

二、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針對上述高等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探尋提高英美文學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對英語專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進行課程設置調整

英美文學的課程規劃需要實現從“一人言”到“眾人議”的轉變,即英美文學課程在整體規劃上可以采用講座型的方式,由多位教師共同承擔英國文學或美國文學的教學任務。這種設計模式既實現了教師研究成果之間的互取所長、互補所短,又為學生提供了更為的文學知識。,可適當增加文學課的課時量。

(二)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

教師可以提前一周或兩周給學生布置一個討論主題,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或段落寫讀書報告,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圖書館來查找相關資料。這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尋找和發現自己在英美文學方面的興趣點,還可以讓學生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優勢調劑英美課堂教學,根據英美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等都可以成為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的一部分。

(三)多渠道提高英美文學教師的素質

好的教師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對文學課的學習興趣,學校方面要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首先提前廣泛地搜集材料,精心備好 教案,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此外,教師本身也必須拓寬自身的人文知識和文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主動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時刻關注學科發展的近期信息,有效地提升專業素質。

(四)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對文學的正確認識

王守仁教授提出:“英美文學是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當今教育的重要問題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文學教育則是弘揚人文精神的途徑。因此,英美文學教學應在實用主義的策略支持下尋求永恒的人文精神,要同時正視學生的需求,將學生的“功利心”激發成為學習的動力。

三、結語

英美文學作為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校英語專業在顧及商務英語、口筆譯等實用課程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英美文學教學,培養復合型的高級人才。英美文學教師應該積極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技能和人文素質修養,為新時期的高等教育多作貢獻。

英語專業文學:對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英國文學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

摘 要: 如何通過課程改革提高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國文學課程的效率,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及綜合能力,已成為英語界有識之士共同關注的問題。本課題通過分析英國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英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提高文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 英國文學 教學模式 教學創新

民辦高校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其教學大綱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英國文學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及鑒賞能力。通過學習英國文學課程,一方面學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拓展知識面,加深對英國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情感智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1]。

一、英國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作為英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的英國文學課程在各高校英語專業的高年級開設,旨在通過文學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陶冶學生情操,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為將來從事英國文學研究、英語教學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礎。文學課程教學大綱設定的目標很好,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很多高年級學生表示雖然學了一兩年的文學課程,但是對英國文學仍然不是很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方面。

1.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課堂上還是主要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而不進行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為了完成教學計劃,許多教師會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導致學生對課程產生厭煩情緒,這樣一來,不僅忽視了對學生智能的開發,同時不利于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2]。

2.有的教師英國文學素養有所欠缺,對英國文學了解甚少,面對學校分配的教學任務,只好照本宣科,教學內容也僅限于課本知識,不能適當地向學生拓展課外知識,對文學背后的英國文化鮮有涉及,學生對于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很容易產生反感情緒。

(二)教材方面。

1.英國文學歷史悠長,內容繁多且錯綜復雜,對于學生來說,要求學習掌握的知識點太多,想要地掌握英國文學知識并非易事。此外,有些文學知識并不具有太強的趣味性,想要了解掌握此類知識,多數學生只得選擇機械地死記硬背,這在很大程度上再度使得學生覺得文學知識枯燥乏味。

2.部分文學作品比較難懂,以莎士比亞作品為代表,作品大多采用中古英語,與現代英語有較大差別。部分學生本來就不具備較強的語言功底,閱讀現代英文小說或劇本都還存在不小問題,如若再遇上中古英語,他們就會倍感頭疼。

3.部分高校現在采用的教材只是單純地介紹英國文學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主要作品。由于課時限制,雖然經過了一兩年文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幾部完整的英文名著,沒能學會如何欣賞和分析文學原著。

(三)學生方面。

1.多數學生對文學課程重視不夠,認為學習文學課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于提高英語水平沒有多大實際幫助。現今面臨就業難的局面,很多學生更傾向于學習語言“工具化”的課程,如外貿英語、英語口譯等實用性很強的課程。

2.對于英語非及時語言的中國學生,一看到篇幅較長、生詞較多的英國文學著作,難免心生畏懼產生抵抗情緒。雖然英國文學課程在英語專業高年級進行開設,學生也進行了兩年的基礎課程學習,但是英文名著本身還是比較有難度的,學生在閱讀并理解英國文學作品上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3.當今時代的大學生處在網絡發達、娛樂方式眾多的時代,很多大學生經不住網絡的誘惑,沉迷于電影、電視、網絡游戲之中,過于注重感官享受而忽視了培養內在素養,文學對于他們來說無足輕重。

4.對文學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對文學背景知識要有一定的了解,背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與英國歷史有很大聯系。現今生源廣泛,英語專業招生文理兼顧,理科背景的同學對于文科知識如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等科目的掌握十分欠缺。雖然在大一大二階段學校有開設相應的課程幫助學生學習相關文科知識,但大多數同學仍然感到缺乏支撐學好文學課程的背景知識。

(四)傳統考核方式。

傳統的考核方式是一卷定成績,即只要學生卷面作答得好,就可以在期末考試中取得高分。這種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學生學會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采用考前突擊方式,短時間內快速地將整學期的文學知識記在頭腦中。采用這種方式,學生在死記硬背的過程中并不能對文學知識較好地消化,也不能將有關知識點聯系在一起,考場上憑借記憶將考卷答完之后很快就會將大部分知識拋于腦后。這樣一來,學生雖然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優異的成績,但這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違背了考試的真正目的即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二、英國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根據對英國文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出的上述原因,筆者認為要提高教學效率,應從教師、教材、學生、考核方式四方面入手,針對各方面的具體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方案,提高教學建設質量,讓學生通過文學課程的學習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一)教學方法改革。

1.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導。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不再是老師滿堂講課,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老師應該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帶動學生多參與小組討論。課堂上老師只是作為引出知識點的引子,更多的知識要讓學生通過課上討論,課下分工合作,搜尋相關資料得出,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向大家分享展示。這樣一來,老師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又學到了知識,還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識點更容易掌握牢固。

2.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文學著作,培養學生對原著的鑒賞能力。針對部分采用中古英語的英文名著,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細細品味作品,適當采用雙語教學,結合的中文譯文,減輕學生對賞析難度較大的英文名著的抵觸心理。課后老師應布置學生預習文學作品的任務,課堂上讓學生提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疑惑,老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如此,課堂上老師在對名著進行分析的時候,學生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而是提前做好了準備,在經過自己的一番獨立思考之后,接受老師的正確指點。這樣既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學作品,掌握文學鑒賞的能力,又有助于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3.改變傳統考核方式,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針對傳統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學校可以將考試分為幾項測評方式,然后取其綜合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判。例如評判標準可以分為學生平時表現、撰寫論文與報告,以及期末考卷成績等幾方面。通過這種較為公正的評判方式,學生明白學習一項課程不只是期末苦下工就足夠,考試的真正目的在于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是應考能力。同時,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學生以往考前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更注重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下工夫,從而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掌握文學知識。

(二)文學課程老師要注重自身文學素養的培養。

針對部分文學課程老師自身文學修養不足的情況,要想有效地帶領學生學習文學知識,老師應該在這方面加強自身文學素養的培養,多充電讀書。另外,學校應該重視文學老師素質的提高,可以適當地派遣個別文學老師出國,感受英國文化,直觀地了解英國的風土人情,如此,文學老師對英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勝任文學課程的教學任務。

(三)在選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增加教材配套讀本,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英文原著讀本。

教材是課堂的核心部分,對學生學好英國文學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課堂上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多閱讀配套教材讀本,欣賞原汁原味的文學作品,而不是僅僅講述作者生平及重要著作。通過閱讀文學原著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作品精髓和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同時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

三、結語

英國文學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英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的英國文學課程,其重要性對英語專業學生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完善英國文學課程教學是當前的首要任務。改革的道路漫漫長遠,我們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不斷完善改革模式,通過不斷實踐,深入調研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為培養具有閱讀鑒賞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高度審美情趣和高素質的人才作貢獻。

英語專業文學:如何有效提高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文學素養

摘 要:為了提高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需要教師與學生要面對現實,共同努力,從實際出發,加強基礎訓練,培養積極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文學素養;學習成效

隨著社會的發展,英語作為重要的國際語言將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交流任務,社會對當代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提高也面臨更大的挑戰,需要我們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還得不斷研究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認真分析學生現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并加以正確引導,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及學習成效。

一、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師文學教學需不斷改進提高

(一)主動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為提高自身的文學教學水平,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師必須積極參加各項培訓,積極聽課學習,平時,經常查閱有關英語文學教學的資料,閱讀英文報紙雜志,了解英美國家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及時事要聞,在語言教學中隨時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根據教學內容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情習俗和有關文學常識,從而增加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文學學習的聽課興趣。

(二)觀看英文原聲電影

好的英美國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銀幕,電影教學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實而地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可讓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擺脫母語羈絆,可以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覺,進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同時,電影語言彌補了一些課本、教學片等刻意為語言而語言的不足,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視聽說的積極性。看英美影片是學生學習“地道”表達方式的理想途徑。教師可以適當播放部分電影,讓學生寫出觀后感,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觀看的英語電影,并寫出評論。這樣既充實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又可以培養學習英語文學的興趣,從而提高了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

(三)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課余生活

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師可以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師生互動,談論某部英文作品,使學生各抒己見,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單憑教師一言是不夠的,學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學的內涵,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來了解。這樣就能在有效的時間里,達到師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時,也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消費需求。

二、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文學學習現狀

(一)英語文學學習的積極性不夠

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英語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實踐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在英語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更多語言實踐的機會,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對于高職院校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有濃厚英語文學學習興趣的學生不占多數,很多學生只是抱著一種應付課堂的態度,在課堂上“人在曹營心在漢”,根本就不會真正參與到教師的講解和互動中。因此,培養學生濃厚的英語文學學習興趣和保持這種興趣是提高英語文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二)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英語文學學習的計劃性不夠;缺乏對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使用的學習材料的控制權;缺乏主動調控學習進度的意識和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念,變學習被動為主動;確立英語文學自主學習目標。當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正確指導也是分不開的。

(三)有效運用各種輔助設備的能力較低

在科技和信息發達的今天,許多先進的教學輔助設備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學習空間。但調查得知: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利用互聯網來幫助自己學習英語,只有個別學生會用互聯網認真學習或者收看英語文學方面的視頻。英語文學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它需要平時的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積累,但學生很少有人注意平時知識的積累,很少會真正思考相關知識點的文化背景。學生有效運用各種輔助設備能力較低也是我們英語文學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結束語

總之,提高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關鍵在于教師幫助學生培養濃厚的學英語的興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并適時地予以學習指導。只要我們面對現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基礎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效就一定會得到提高。

英語專業文學: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理念與方法分析

【摘要】目前我國多數高校都將英美文學納入到英語專業教學中,而英美文學英語教學促進作用的發揮也驗證了其教學重要性。但是基于某些客觀原因,英美文學在目前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呈現出邊緣化的發展趨向,教學實效性與教學質量得不到切實保障。因此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本文主要就其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創新展開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導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

【關鍵詞】英美專業 英美文學 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研究分析

英美文學作為高校英語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對學生英語專業素養及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針對近幾年出現的英美文學淡化趨勢,加強高校師生對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關注,做好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改革成為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而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改革也是當前英美文學專業教學改革的核心與關鍵,直接決定著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質量與實效。只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才能實現英美文學英語教學主導地位的回歸。

一、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理念的創新解讀

1.進一步明確英美文學課程的目的與意義,增強課程關注意識。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個人私利主義與社會功利主義盛行,在許多師生眼里英美文學成為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特別是在多數高校學生看來,英語僅僅為一門工具,所謂的英語專業其實就是語言知識的學習與把握,重點在于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因此其學習的重點往往更側重于語言的翻譯與詞匯的表達,對于英美文學課程其很難認識到文學與英語學習的內在關系,加上英美文學對未來就業的影響并不明顯,多數學生對英美文學缺乏基本的關注與重視,部分學生認為文學閱讀與評論難度大,學習該門課程會浪費其他專業課程學習的時間,從整體上降低學習效率。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得英美文學難以真正開展起來。因此應該引導高校師生樹立正確的英美文學課程目的與意義認識,充分認識英美文學與英語學習的內在關系,認識到英美文學在人文素養提升及語感積累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藝術的殿堂里呼吸外國文學的芬芳。而通過大量的英美文學作品閱讀可以豐富詞匯,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技能,摒棄英美文學等同于語言技能的錯誤思想,充分發揮英美文學的藝術熏陶作用。教學理念方面應讓英美文學真正融入到英語專業教學中,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思考問題,鍛煉思維能力,只有將英美文學的關注落實到英語專業實際教學中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做好理念上的正確解讀,才能明白英美文學的教學價值與意義,從而引導師生增強對英美文學的關注意識,自覺將英美文學的學習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師生從心理上克服英美文學“雞肋”的誤解,從而激發學生英美文學閱讀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英美文學課程學習中去。理念上的正確樹立是學好英美文學的前提與關鍵。

2.加強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人文素養關注,做好人文素養培養。我國現行的素質教育機制使得人文素養培養與英美文學的教學結合日益緊密,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制約了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對教學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加劇了道德滑坡,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使得部分人產生“文科無用論”的錯誤觀點,因此人文素養缺失嚴重,針對這種錯誤的教學理念我們理應認識到英美文學對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英美文學多元的展現形式,小說、詩歌、散文等都是人文素養培養與教育的絕好素材,將這些素材借助英美文學教學實踐傳遞給學生,可以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與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為一門體現人文學科的典型性學科,英美文學課程自身具有明顯的人文素養教學優勢,因此我們理應將英美文學教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通過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帶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教學實效性的提升與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3.加強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美育教學關注,積極推進美育教育。多元的表現形式使得英美文學蘊含自然與人文的雙重美,這也為英美文學教學打上了美育教育的烙印。英美文學本身作為一種語言實踐課程,在提升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交際能力與民族差異敏感性的培養,因此英美文學課程教師理應挖掘作品中美的元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借助英美文學的美育功能實現育人的目的。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我們理應認識到文學作品的美育感召力,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從而學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取舍。英美文學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技術的教學,更是美育教育引導的重要渠道,通過特殊的美育功能的發揮實現與英語專業教學各個環節的結合與緊扣,從而相輔相成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分析

1.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課程教學優勢,提升課程教學趣味性。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得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因此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我們理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借助多媒體教學優勢凸顯英美文學的教學價值與意義。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適當融入多媒體教學可以讓英美文學作品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枯燥的英美文學閱讀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圖文資料帶動下激發英美文學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而多媒體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的融入也使得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得到徹底顛覆,學生課堂主體參與意識得到增強,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英美文學的課程教學中,在興趣指引下英美文學枯燥乏味的歷史講解也變得豐富有趣,使得英美文學與學生日常實際結合起來。而多媒體教學的英美文學課堂融入也調動激發學生的視覺聽覺,以更加立體化、真實化與情景化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英美文學“學習”向“習得”的轉化。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方法創新時,應首先應用多媒體技術做好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將紙質教學材料與音視頻教學材料充分結合,從而奠定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資源基礎。此外多媒體教學技術承載及表達方式的多元也使得教學效率大為提升,節省了板書時間,學生課堂討論時間更加充分,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更加高效。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英美文學教學時,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學習實際,基于學生的英美文學興趣點制作針對性強的教學課件,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共享優勢實效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的共享。

2.以學生為中心開展互動式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單向的知識傳輸,教師占據課堂教學主導地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帶有很強的被動色彩,學生主體意識與自主參與意識難以真正調動起來,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也引發了師生互動之間的尷尬。滿堂灌使得教學氣氛沉悶,英美文學在沉悶的課堂氛圍中難以提升教學實效。而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課堂教學則是對傳統英美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顛覆,教師的課堂主導色彩明顯弱化,在發揮精彩獨白講解優勢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教學互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鍛煉提升。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也激發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得到極大提升,交互式教學模式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使得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與文學鑒賞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從教學原理上說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更符合學生的人文認知規律。大量的實踐證明,what和why等類型問題的探討更能激發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并且更容易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對于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來說,文學文本本身是既定的,但是我們可以實現觀察角度與評判方法的轉變,在互動與探討的過程中引導做好思維的碰撞,從而在互動教學中發掘新穎的文學觀點與作品審美認知,這也是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熱情的關鍵。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如果沿襲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只能使得課堂教學變得趣味索然,因此互動式教學模式作為新型的教學嘗試,在與英美文學教學結合的過程中使得英美文學課堂更加鮮活生動,教學實效性大為增強。

3.任務型教學方式注重學習動機調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興趣是好的教師,而英美文學課程本身的不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與熱情的缺乏。因此要想實現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從興趣的調動與培養為出發點。興趣的調動得益于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去共同關注探討英美文學課程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從而激發學生英美文學課程學習的動機并使之在較長時間段內得以維持。而興趣動機的激發要著眼于三個問題的探討。首先是借助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賞析提升藝術欣賞水平與審美能力。其次是借助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一定的社會知識并了解既定的生活畫面。再次是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賞析與學習,可以使得自身的英語語言表達技能得到提升。此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推廣也是實現學生英美文學動機持久的途徑。讓學生直接參與任務制定與,讓學生自由安排任務學習的進度,通過主動選擇任務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閱讀文學作品,并且鼓勵學生親自制作課件,在任務并解決任務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尋找既定英美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與分析價值,從而實現英美文學審美知識的內化。任務型教學模式可以使得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發生調整,學生尋找閱讀素材的過程也是拓寬視野的過程,不再是單純的課本知識,閱讀層面更加廣闊,閱讀深度也顯著提升,而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與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結合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提升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親力親行,學生在任務的驅動引導下有目的地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鑒賞,學生可以自主安排閱讀進度,在閱讀自由的基礎上得到真正的閱讀體驗,而這也是英美文學教學的最終落腳點。

三、結束語

英美文學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理應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發揮價值引導與語感培養的積極作用,實現學生英語學習的促進與帶動,并且實現學生審美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提升。但是我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卻并不理想,課程開設不受關注,課程教學理念陳舊單一,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英美文學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因此做好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創新勢在必行。本文分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兩大層面就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調整建議,在教學理念上應增強課程關注意識,融入德育與美育教育,實現英美文學教學理念的更迭完善。在教學方法上應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作用,引入互動式教學與任務型教學,開啟英美文學教學的新方向。借助理念與方法的創新實現新時期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推進。

英語專業文學:英語專業本科生閱讀課與文學課一體化教學初探

摘要:“英語閱讀”和“英美文學”是我國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兩門必修課,前者由于教授方法、教材選用、評估方式等問題備遭學生冷遇和詬病;而后者則在“實用主義”“重技能、輕人文”教育思想的沖擊下在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遭遇邊緣化的局面。本論文旨在響應《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立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結合兩門課程的長處,規避短處,探索出一條“英語閱讀”和“英美文學”一體化教學的道路。

關鍵詞:英語閱讀;英美文學;一體化教學

“英語閱讀”和“英美文學”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必修課,前者屬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所劃分的英語專業三大板塊課程中的“專業技能”課程,一般開設于低年級階段,重在擴充學生的詞匯量,訓練學生的基本閱讀技能;而后者則屬于《大綱》所劃分的“專業知識”課程,通常開設于高年級階段,是在學生經過基本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訓練之后,具備一定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所設置的課程,其目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大綱》)

而這兩門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必修課程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中逐漸被邊緣化、形式化。前者由于授課方式、教材選定、測試評估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往往教學效果不佳;而后者則在“學以致用”“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理念影響下逐漸被冷落、邊緣化。為扭轉這兩門課程在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尷尬局面,針對這兩門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優勢,本論文試圖探索出一條取此家之長補彼家之短,實現閱讀課與文學課一體化教學的道路。

一、英語閱讀課程的現狀

(一)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

在英語專業本科生閱讀課程的教學教師往往以基本閱讀技能訓練為導向,教師常常是知識的輸出者,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學中過分注重語言點等細節的講授,把閱讀課上成了小型“精讀課”。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和基本的交際能力有一定作用,卻導致學生難以主動參與到閱讀過程,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習慣的培養,在學生知識面的擴展,人文素質的提高,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方面也存在嚴重缺陷,最終使得教學效果與課程開設的目的相脫離。

(二)教學題材缺乏人文積淀,課后練習拘泥于技能訓練

目前市面上的英語閱讀教材從選材上看涉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科學方方面面,滿足了《大綱》對于“培養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人才的要求,但文學作品方面的選材依然較少。且教材中的課后練多倚重閱讀技能訓練,沒有體現對學生語言的分析、綜合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難以達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的目的。

(三)考試評估方法單一

當前英語專業閱讀課的考試評估方法往往以測試為主,題型固定,主要考查學生詞匯量的積累和閱讀技巧的掌握,常常是期末考試一錘定音地判定了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成果,忽略了學生表達能力、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二、英美文學課程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多,課時量有限

英美文學作品星羅棋布、卷帙浩繁,文學課的教材時間跨度長、涉及范圍廣,而文學課的課時卻非常有限。文學課內容多和課時少之間的矛盾一直未受到重視和得到解決,教師常常在教學內容的詳略和主次選擇中困窘為難。結果往往是走馬觀花,既做不到從宏觀上俯瞰英美文學經典的全貌,也無法做到對作品進行細品和深究。

(二)教學方法單一守舊

英美文學課大多還固守傳統的文學史加選讀的教學模式,文學史則以教師講授為主。作品選讀的教學中教師把多數時間用在字詞和篇章解讀上,忽略了對作品的深度品鑒和文學、文化解讀,學生在學習過程很難構建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認知,這也就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

(三)教材建設滯后

英美文學教材版本眾多,多數是以文學史為主線、以作者為中心的經典著作的節選和片段的羅列,很少有涉及古今中外評論家對于作品的解讀,導致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難以深入,只能停留在字詞、篇章和情節的表面。此外,厚古薄今也是文學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對當代作家的不重視使得眾多文學教材落后于時代,也落后于學生的興趣。

三、英語閱讀課程與英美文學課程一體化教學的可行性

由于中小學階段,學校、家庭和社會對于外語教育的重視,本科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已普遍提升,鑒于此,許多教育專家提出建議,在英語專業本科生教育的基礎階段減少英語技能課課時,增加英語專業知識類課程的課時,以達到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這事實上為閱讀課和文學課的一體化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土壤。

(一)用文學作品作為閱讀課素材

在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程階段,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篇幅適中、難易得當、內容生動的文學作品作為閱讀課素材,一方面可以改善閱讀材料的單一性,增加趣味性,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英美文學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瑰寶和精髓,接觸原汁原味的英美原著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也為高年級階段的文學史和文學作品品鑒類課程打下感性基礎。此外,英美文學作品中風雅卓絕的文字,妙筆生輝的刻畫,力透紙背的論述,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

(二)將閱讀技巧融入文學作品的閱讀

有了低年級階段的感性基礎和閱讀興趣,到了高年級階段的英美文學類課程,教師同樣可以用閱讀技巧來指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賞析。對于篇章大意的理解,整體風格主旨的把握,詞義句意的推斷等,都可以運用相應的閱讀技巧來實現。還可以以讀促寫,指導學生在閱讀后對文學作品進行效仿、改寫,撰寫概要、讀后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

(三)語言教學與文學教學相結合

文學作品的學習要建立在語言教學的基礎上,而語言教學也離不開文學作品。語言教學為文學教學提供語言基礎、學習策略和技巧。文學教學為語言教學提供素材和審美導向。英美文學經典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流芳于世的文化瑰寶,語言豐美,用詞精到,作為教學素材可以增加語言教學的趣味性、知識性和人文性,能使課堂增色,提升教學成效,對于改善聽、說、讀、寫這四項基本的語言技能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結論

英語閱讀和英美文學課程共同承擔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這兩門課程相輔相成,前者為后者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后者為前者提供豐富的素材。兩門課程的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語言學習、技能習得的過程中完成人文知識的積累和文學素養的沉淀。這一模式符合《大綱》對于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反映了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顺义区| 德庆县| 莫力| 宣威市| 贵阳市| 肃北| 鸡东县| 博乐市| 炉霍县| 合山市| 山东省| 如皋市| 石阡县| 大埔县| 岐山县| 梅河口市| 吉隆县| 青州市| 政和县| 顺义区| 安图县| 兴隆县| 华安县| 临清市| 澄迈县| 分宜县| 临沂市| 龙游县| 西贡区| 大英县| 南丰县| 桐城市| 阳江市| 汉沽区| 洛阳市| 汝阳县| 保山市| 迁安市| 科尔|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