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生態作文中作文有效教學的必然訴求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三年級一次測試,其中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如下:最美人間四月天,又逢稻香蛙鳴時。當久違的蛙鳴“呱呱”響起時,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觸?請以“又聞蛙鳴”為題,寫一篇作文。這樣的文題來自身邊的鄉村生活,青蛙是農村孩子比較熟知的事物,蛙鳴也是夏季鄉間熟悉的聲音。我校作為一所農村初中,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這樣的作文命題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合乎其胃口的,應該會有一番感想、感觸。然而,批閱時才發現我有點想當然了?!坝致勍茗Q”,如此富有詩意的選題,人間四月天,千里稻花香,清風明月夜,又聽到一陣陣“呱呱”蛙鳴,久違的感覺又涌上心頭,想起了過去種種生活場景,想起了曾經的人或事。初中學生可以以“蛙鳴”為線索,展現過去的美好景色和優美環境,甚至可以對比當下,體現環境的改善,引發感慨,如謝大光的《鼎湖山聽泉》;可以以“蛙鳴”為載體,回憶溫情過去,過去的溫馨生活場景,過去的恬淡生活,像魯迅的《雪》那樣;當然,也可以借助“蛙鳴”展現自己的成長經歷,從“呱呱”蛙鳴中獲得積極的人生感悟,如朱自清的《春》那樣。這樣命題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寫作要求:“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薄耙龑W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惫P者在批閱時發現一些學生的作文內容是如此缺少生活體驗,缺少詩意情感,缺少生命感悟。有學生開頭提及“蛙鳴”,而后文卻與“蛙鳴”毫無關聯,寫自己生病父母深夜送醫院治療,寫自己深夜獨行父母暗地護送,寫自己兒時與伙伴的某些趣事等。有學生借“蛙鳴”寫青蛙,寫自己過去與小伙伴捉青蛙、玩青蛙,甚至殺青蛙取樂。更有甚者,有學生連青蛙是怎樣,蛙聲是如何都不清楚,以為蛙鳴“吱吱”,一“吱”到底。這樣的作文,一湊二抄三套,湊材料,抄范文,套格式,模式千篇一律,內容空洞乏味,弄虛作假,文散無心,成了完成任務的填鴨式活動,沒有生活的豐富多彩,沒有生命的自由呼吸,何談詩意的棲居?呼喚生態作文,應是當務之急?!墩Z文課程課標》中對學生的作文明確提出了以下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敝挥姓鎸嵉伢w驗感悟生活才能寫出真切感人的文章。作文應該是表達者的“心聲”,應該是表達者的“有感而發”,作文表現的應該是生活的“原生態”。
二、分析與思考
作文有效教學呼喚中學生生態作文。原生態就是最初的生態,未受人類活動影響或破壞的自然本態。生態作文指沒有經過他人強制、命令的影響,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悉心體味,是對非人類的生命情有獨鐘,以切身的體驗與感情的表述見長,以人文的生態思考與感悟穿插其間。世界著名詩人歌德曾說:“世界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我的全部詩都是應景而興詩,來自現實生活中……”大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要回歸自然”,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態”,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地寫,有個性地寫,寫出生命的真實。傳統封閉式作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現代生活系統脫節,學生被禁錮在狹窄的教室里和有限的教材中,缺乏觀察與積累,寫作素材匱乏,導致原本生動自然、豐富多彩、情趣十足的生活,被涂抹得空洞、單調,乏味;原本使人情感愉悅、吟詠成趣的寫作活動變成了學生搜腸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
(一)學生生活單調,缺少生活體驗。當下,隨著新農村建設及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孩子隨著成人遷居城鎮,漸漸遠離阡陌田園,遠離荷塘月色,很多孩子早已不分五谷,不知節氣,徜徉于城市的霓虹街道、游戲網吧。同時,因為學業壓力,很多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兩點一線,24小時到晚就是吃飯、上課、作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四季變換,不知山清水秀,生活機械單調,缺少對自然的領略、對生活的體驗、對社會的關注。
(二)學生認知不夠,缺乏情感體悟?!扒橐晕镞w”,習作應該是學生基于生活而作的個體生命心靈的獨白、情感的宣泄、悟性的折射,是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內心世界體驗后的文字呈現。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盡顯其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又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淋漓渲染出其寂寥思鄉的愁思情懷。這些都是作者情感體悟的結果。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對生活中的事物認識水平不高,缺乏發現“美”的眼力,不能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不能判明生活事件的價值。這種不足致使學生難以激發對生活事物的熱情,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對社會萬象的感觸。沒有切實的情感體悟,何談“辭以情發”?
(三)作文教法單一,忽視學生主體。生態作文要展示的是學生生命的“原生態”,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需求、探索精神及表達欲望的本來面目,是“學生生命力創造力的自由釋放”。寫作是學生心靈的震顫、悸動與傾訴表達,是生活化、個性化的精神活動,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是學生主體的體現。但當前作文教學“為考是圖”、“唯分是瞻”,作文教學淪為應試的手段,教師的作文教學方法往往比較單一。一些教師的作文指導是:怎樣審題立意,如何提綱選材,怎樣謀篇布局,如何遣詞造句等。學生在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潛移默化下,漸漸功利、浮躁,借助作文法寶———作文選,參考立意,套用結構,改編題材,摘抄名言,構成一篇篇虛假作文、投機作文,沒有主體體驗,更勿說情感迸發。
三、實施建議
“語文寫作應該追求體驗、創新、分享、合作、努力。我們應該刻意打造、打磨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提升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的敏銳性,提升學生將原有生活再現出來的表現力”。因為寫作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生活、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白魑倪@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的預備方法”。這些是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中表明的觀點。
(一)走進生活,生態體驗。作文的源泉源自學生真實、豐厚而厚重的生活,“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是生態作文的前提條件。茅盾先生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感隨時記下來?!弊魑慕虒W應該更多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入生活;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領略自然,觀察生活,親身體驗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為此,學生的作文才能少一些虛假、捏造,多一些真實細膩的生活本真。如有學生在這次習作中作如下描繪:黃昏時的蟬靜了不少,萬物開始疲了,就連一向熾熱太陽也變得溫和。如果說,白天的舞臺是蟬的齊唱;那么,夜晚的時間便是蛙的合唱。夏夜的星光與月光相映,明亮的連水底似乎都一覽無遺。萬物都在休養,唯獨蛙偏愛這時鳴叫,蛙鳴聲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整個世界都是它們的。
(二)書寫真情,生態寫作。生態的課堂追求的是自然本真,生態作文則強調“以人為本”,“我手寫我心”,讓寫作者情動于中、文發乎外。生態作文就是依據《語文課程課標》,強調作文來源于生活,強調作文是學生的真切體驗和感悟。因此,生態作文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經歷、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原汁原味地寫出自己生活感悟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只有這樣才可能寫出具體的過程之真、情感之真,思想之真,才可能成為真正的生態之文、綠色之文。這次習作中有同學這樣寫道:獨自徜徉在綠蔭小道上。路兩旁是秀頎的青山,潺潺的溪澗。倏地聽見幾聲蛙鳴,空谷傳響,眼里已是止不住地閃爍了……蛙塘里的蛙日益成長,菜畦中……小白菜,黃花菜,還有些長的快的馬蘭頭,爭妍斗艷,千姿百態。小番茄提著火紅的燈籠,照著花菜身上的露珠。幾只山雞在其間踱步,真是好不愜意。我總是纏著爺爺在這蛙塘邊的綠畦里玩耍。有時拔上一株未長大的小青菜,有時捉一會小螞蚱,有時又追著山雞滿地跑……黃昏下,我和爺爺坐在田埂,隨手摘下幾根小黃瓜,在衣服上擦幾下就塞進嘴里盡情咀嚼,滿嘴的陽光味……蛙塘里的“呱呱”聲此起彼伏,一會兒高亢激昂,一會兒幽靜綿長,一會兒跌宕起伏,頗有阿炳《二泉映月》的味道。一切如畫一般優美。
(三)自由創作,生態模式。生態作文教學最核心的標志是作文教學的所有活動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符合作文教學本身的特點與規律,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當下的作文教學往往出現種種“非生態”現象,一味為迎合“高、大、上”的功利化目標,教師給予了很多“指令性”要求,而脫離了學生身心,背馳了生態語文學習規律,束縛了學生思維,僵化了情感體悟。學生在“唯分是瞻”的思想作祟下不問皂白,弄虛作假,假話、大話、空話、廢話連篇,“言而無物”,千人一面。生態作文教學應該盡可能地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不壓制學生的思想,不限制學生的手腳,盡可能營造自由的、民主的、寬松的寫作環境,在和諧自在的氛圍中愉快寫作,使學生在寫作中敞開心扉,彰顯心靈,張揚個性,使學生“有感而發”,真正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如學生習作所寫:……已經很久未聞蛙鳴,但當我看到舊時的池塘,心中泛起一股酸楚。池塘早已填滿泥土,蓋上新房,那棵濃密的大樹也早已變成一塊腐朽的木樁。唯有蛙鳴縈繞在耳邊,我一邊聽著蛙鳴,一邊沿著土路,走向家。總之,生態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學的必然訴求。生態作文教學旨在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的大舞臺,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悉心體味,指導學生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加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理解,感情真摯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引導學生寫出骨血豐滿、思想深刻的富有靈氣之作、真正的生態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