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人民幣國際化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人民幣國際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石油市場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衍生品市場的聯動成為復合的金融體系,擴大了傳統金融市場的外延和內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體化趨勢。當前的石油危機與30多年前的石油危機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國際石油金融屬性正在不斷得到強化。石油安全本質上已轉變為“貿易—金融”型的“價格安全”模式。這種“價格安全”模式的實質是一國如何參與國際石油定價,對國際石油定價權的影響力問題。

理論上講,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應該是石油價格上漲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歐佩克國家雖然擁有石油壟斷的供給權,卻不具備石油壟斷的定價權。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與歐佩克達成協議,將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結算貨幣。這不僅使美國經濟在無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國控制世界石油生產、運輸和價格,進而主導國際經濟秩序的一張獨有王牌。因此,由于“石油—美元”的貿易結算機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權與定價權相分離,石油供給者卻不能成為定價者。

而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嚴峻的形勢是,有“中國需求”卻沒有“中國價格”。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進口國,但由于沒有定價權,我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進口外匯成本,就是所謂的“亞洲溢價”。2003年平均“亞洲溢價”為2.56美元/桶。根據測算,近兩年“亞洲溢價”給我國GDP造成的損失達到0.08%~0.20%。

在當前金融全球化及國際貨幣體系不斷變化整合的進程中,一些產油國政府已開始要求其石油買家用美元以外的貨幣與其結算,故而“石油歐元”、“石油日元”等陸續登場,國際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多樣化趨勢開始形成。這次金融危機又進一步對傳統的國際石油計價定價體系造成嚴重沖擊,進一步推進了非美元化的石油交易發展。如今海灣的產油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在與他國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尋求非美元化。

中國在較短時間內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國,人民幣近幾年來幣值保持穩定,不少國家都表示愿意接受用人民幣結算的方式,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其他國家在石油交易中逐步尋求非美元化,以人民幣結算。從嚴格意義上講,面對國際上關于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的爭奪,中國有必要逐步嘗試建立“石油人民幣”體系。

人民幣國際化“第二戰場”

信用貨幣的國際化歸根到底需要有資源支撐。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也許還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資源(能源計價功能)。事實上,貨幣既是一種價值符號,也是一種價值和財富獲取的手段。人民幣國際化要真正引領中國由貿易大國、金融小國走向貿易強國和金融強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一國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通常遵循“計價結算貨幣—儲備貨幣—錨貨幣”的基本路徑,而與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的計價和結算綁定往往是貨幣崛起的起點。從19世紀的“煤炭—英鎊”體系,到20世紀的“石油—美元”體系,其中都演繹了一條國際貨幣在能源貿易中的崛起路徑。

當前,全球的石油等能源金融市場交易幾乎全部以美元定價,無論是場內市場,還是場外市場;無論是現貨市場,還是期貨市場及其衍生品市場;無論是西德州中級原油還是北海布倫特原油。由于“石油—美元”的貿易結算機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權與定價權相分離,石油供給者卻不能成為定價者。石油與美元掛鉤的機制,也使美國擁有強大的石油定價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機制,更讓美國獲得了巨大的資本利得。

據相關統計,當前國際市場流通的“石油美元”達1.4至1.8萬億美元之巨。而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變成美國的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填補美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使美國長期保持經常項目逆差和資本項目下順差的平衡。多年來,歐佩克巨額“石油美元”與東亞國家出口型經濟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撐著美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由此構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這樣一個穩固的資本流動封閉環,也進而影響著全球財富分配的流向。

篇2

一、關于人民幣國際化概述

自從金融危機過后,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了全球熱點問題之一。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也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大沖擊,但不可否認其也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開辟了道路。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究竟會對我國乃至世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及這段逐步國際化的道路是否會走的順利,不禁都引起業界的關注。

隨著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浮動匯率的時代,匯率的波動已然成為外匯市場上的常態表現。又由于相比戰后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以及諸如日本、歐盟的發展,由此行成了目前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國際貨幣格局。而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金融危機過后,更加展現了中國在國際上經濟大國的面貌。人民幣有望成為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種儲備資產。

二、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分析

(一)它必須是自由兌換貨幣。

自由兌換也稱貨幣可兌換。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一個國家或貨幣區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制,按照市場匯率自由地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兌換,用于對外支付或作為資產來持有,包括貨幣完全可兌換和部分可兌換。可兌換不一定能成為國際化貨幣,但國際化貨幣必定是可兌換的。例如,港幣,加拿大元都是可兌換的但它不能作為國際貨幣。而已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歐元則一定是完全可兌換的。

(二)國際收支上需保持一定逆差。

貨幣國家的國際收支上應有逆差,逆差是指滿足對方國際收支表上對該國貨幣的投資儲備持有。如果國際收支沒逆差,貨幣就不能輸出,對方國家也即無法持有該國貨幣。但這不是要求國際收支的全面逆差,而是至少在國際收支某個項下有一個長期穩定的逆差。這在美國當時就表現為經常項目的持續逆差,金融與資本賬戶的持續順差。

(三)金融體系的完善。

國際貨幣發行國應具有相對健全的金融體系,開放的金融市場,且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及流動性。從英、美、德、日這些國家的發展來看,健康穩定完善的金融體系都為他們貨幣的國際化提供了便利的通道。中國雖在金融體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比起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中國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四)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

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是由該國經濟實力相對決定的,人民幣的國際化當然也必須要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后盾,逐步樹立起中國經濟強國的形象。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經濟規模、金融實力、金融市場發展完善程度以及其他歷史因素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一定可能。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分析

人民幣的國際化將對中國濟濟產生怎樣影響,中國在從中獲取好處的同時也要承擔應的風險。其好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是獲取鑄幣稅收入。

鑄幣稅收入即發行成本和發行收益之差,人民的印刷成本很低,而票面價值很大,其間差值就稱作鑄幣稅收入。如果人民幣實現了國際化則用很小的紙幣發行成本來占用別國的物品與資源,也就相當于獲得了無息貸款,從中得以獲取國際資金來源。

(二)增加人民幣穩定性,減少不確定性,降低匯率波動風險。

中國現在已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匯率風險的降低使我國進出口商都可從中獲益。這將有利于促進中國對外經濟的健康發展,提高中國國際金融競爭力。人民幣國際化也可減少中國對美元等其他國際儲備貨幣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從而減輕高額外匯儲備的壓力。

(三)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人民幣成為了國際貨幣就可以部分的參與國際金融資源的配置,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與影響力也會隨之增加,這對于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至關重要。

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貨幣的國際化將對本國經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其中必然掩藏了一定的風險。

(一)首先,將面臨“特里芬難題”( Terffin paradox)。

什么是特里芬悖論?就是指貨幣提供國際流動性與其匯率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權衡。當時就出現了對美元的信心危機潮。國際上普遍以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導致美元不斷流出,對美國來說就必須是保持長期的貿易逆差,這樣匯率就無法保持穩定;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前提就是須保持美元的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順差國。如此便形成了一個悖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在所難免也會遇到這個難題。

(二)宏觀調控的難度將加大。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之后,就會有大量的人民幣在國際上流通。人民幣的流入或流出境內,都將增加或者減少國內的貨幣供給。這就有可能擾亂中國國內貨幣政策,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效力的發揮。

(三)人民幣升值的信心危機。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過程中一般都會伴隨著一定的對外升值。對貨幣發行過來說,持續的,大幅度的處于升值狀態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對外貿投資及進出口企業的影響尤為顯著,而且我國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也會由于升值的原因遭受巨大的儲備縮水。

終上所述,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利弊兼有,風險與收益同在。但總的來看利大于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的迅速提高,資本項下人民幣可兌換性正在穩步推進,以及區域性合作項目中人民幣的使用。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應以其帶來的最小負面影響為前提,不斷地進行利弊比較,積極地推動這一進程。(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若谷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9

[2]鄒平 鄭會榮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 當代經濟 2011(11)

[3]高海紅 余永定 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 國際經濟評論 2010(1)

[4]曹遠征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 金融市場 中國市場第3期

[4]王思程 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若干思考 現代國際關系 2008(8)

[5]李偉軍 人民幣國際化條件 新財經 金融資本 2011

篇3

[

關鍵詞 ]人民幣國際化;貨幣儲備;匯率市場化

一、引言

人大國際貨幣研究所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顯示,據初步匡算,截止今年二季度人民幣國際化指數預計為2.9%,人民幣與日元的差距不足一個百分點,與英鎊的差距大約兩個百分點。2014年,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這四種主要國際貨幣的份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人民幣、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及其他新興國際貨幣的份額有所上升。

根據各國機構的預測,在2027年-2030年間,中國GDP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4年,美元國際化指數是55.24,歐元是25.32,英鎊4.94,日元3.82,中國盡管經過了很多的努力才是2.47。夏斌指出,因此人民幣的理想目標應該是,當中國經濟趕超美國之時,人民幣和美元、歐元應該是三分天下,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和今天相比是要成倍增長,起碼應該在20以上。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并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的功能,即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含義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第二,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世界多數國家接受人民幣作為本國的儲備貨幣。這是衡量貨幣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其中最主要的是后兩點。

換句話說,定義國際化貨幣至少要具備三項基本職能,即結算職能、投資職能和儲備職能。其中,結算職能只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三、人民幣國際化歷程與現狀

人民幣國際化茁壯成長從2009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政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目的:一是試圖讓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經濟(特別是中國國際貿易)的國際地位相匹配;二是試圖降低政府積累的外匯儲備,從而降低美元匯率貶值可能給中國外匯儲備造成的購買力損失;三是試圖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及其相應的資本賬戶開放來倒逼國內結構性改革。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種“三管齊下”的策略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一是鼓勵在跨境貿易與投資中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與結算;二是大力發展以香港為代表的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三是通過央行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央行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方式來滿足境外人民幣流動性需求。從2009年至今,人民幣國際化在上述三個維度均取得了顯著進展。首先,人民幣已經成為中國在跨境貿易與投資結算領域中使用的重要貨幣。2014年,經常賬戶與貨物貿易的人民幣結算規模已分別達到6.6萬億與5.9萬億元。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占中國跨境貿易的比重則從2010年初的聊勝于無上升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超過25%。根據SWIFT提供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國際結算貨幣。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外商來華投資的人民幣結算規模分別達到1866億與8620億元。

迄今為止,香港、新加坡、倫敦、臺北等地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其中尤以香港為最。截至2014年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余額已達1萬億元,占香港總存款余額的10%。根據央行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球主要離岸市場的人民幣余額已經接近兩萬億元(尚不包含存款憑證在內)。根據BIS的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球以人民幣標價的國際債券的余額達到5351億元,其中境外機構在離岸市場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余額高達5305億元。

從人民幣已經取得的國際地位看,被納入SDR是水到渠成的。據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介紹,人民幣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以及全球第六大交易貨幣,有許多的國家和地區貨幣當局也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當然,IMF的審查還將涉及具體的技術問題。IMF將主要考察兩個標準,“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的比重”這一點人民幣應該已經滿足,但第二個標準,是否已經“可自由使用”,對這一點的認定可能會存在爭議。同時,在IMF占有相當高份額的美國的態度也將是一個影響因素。當然,可以期待IMF在審查時采取靈活的態度。

同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以及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申請加入,這對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一個利好消息。不過,亞投行將發揮多種功能,不僅限于人民幣國際化,而且目前主要是打造一個制度基礎,以人民幣作為對外投資的幣種,實質性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在未來變為現實。

四、人民幣國際化三步走

戴相龍認為: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占世界1/4,外匯儲備占1/3,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必然趨勢[1]。人民幣國際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實現人民幣的計價結算功能,進一步發展貨幣互換,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持有,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第二階段,擴大境內外合格投資者的數量,全面推進國際貨幣的雙向流動,使人民幣成為全球重要的投資貨幣。第三階段,實現人民幣的匯率、利率市場化,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展望未來,人民幣能否真正成長為國際儲備貨幣,取決于以下三個問題能否得到解決:其一,中國經濟能否在未來10年繼續維持6%~7%的增速;其二,中國金融市場能否持續發展壯大;其三,中國能否避免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而這也正是中國政府今后應著力作為的三個方向。為了讓人民幣國際化之路變得更加可持續與可預測,第一,中國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與利率形成機制,大力發展、完善以直接融資為代表的金融市場,逐步實現金融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第二,中國政府應大力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來防范潛在的金融風險。在人民幣匯率與利率形成機制尚未充分市場化、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尚未真正到位、國內既有金融風險尚未得到根本性緩釋的前提下,中國政府應該在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的問題上繼續抱持漸進、審慎、可控的態度。

五、結語

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無疑將會越走越寬,但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波動與風險。中國政府應在推進結構性改革、壯大金融市場、防范金融危機三個方面著力,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給;應構建多層次合作機制,盡快簽署貿易投資協定和全面稅收協定等;并為盡快實現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創造有利條件;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努力推動中國標準和人民幣使用;產業園區建設應當重視旗艦項目和配套人民幣使用;跨境電子商務應當消除壁壘并實現人民幣計價結算,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要盡快投入使用。

參考文獻

篇4

在過去的兩年之中,中國批放的RQFII投資額度一直坐在一輛高速汽車上,總額度從初期的人民幣200億元增至2700億元。

截至1月末,這些投資額度中的700億元人民幣已批放給了24家境外投資者。7月底開始審批剩下的2000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已經累計審批超過了1200億元的額度。

上述舉措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正在尋求有效路徑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在這件事情上,看起來如今央行以及外管局都已下定決心。這也是為什么今年3月,RQFII的投資范圍擴大到了既可以投資股票、證券,也可以做股指期貨。

RQFII的全稱是 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試點于2011年12月推出,初期參與試點的機構僅限于境內基金管理公司以及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

此次電話會議并未透露更多細節內容,比如除了RQFII外還有什么方式放開人民幣資本項目。而一個貨幣要想國際化起碼得經歷三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結算、投資以及儲備。人民幣現在已經建立了四個離岸結算中心,那么就必須朝投資更進一步。

在沒有RQFII之前,在香港、臺灣、新加坡和倫敦這四個離岸中心里,人民幣賬戶除了能夠用來購買屈指可數的在香港發行的點心債—一種人民幣債券外,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用途。

并且在跨境貿易結束后,這些錢除了換成當地貨幣外,沒有任何官方回流渠道可以進入中國,唯一做法是全身綁滿現金并不被海關人員察覺。

這必然會減少人們持有人民幣的意愿。人們更愿意持有歐元、美元正在于這些錢可以非常方便地投資。

建立RQFII賬戶,并且擴大它的額度能讓更多的人愿意持有人民幣。如果他們對中國的前景看好的話,可以直接拿這些錢在中國購買債券、股票和期貨,并獲得更大的收益。

資本項目放開可能會涉及一些投資的其他領域,這將讓人民幣更具備吸引力。

篇5

《新財經》:金融危機發生后,人們普遍擔心美元貶值,因為中國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推出人民幣跨境結算,是不是也會降低儲備美元的風險?

趙忠秀:肯定有這方面的考慮。如果美元貶值,真實的購買力對于美國本土的資產而言,差距不大,我曾經問過一個美國人,他說在美國感受不到美元貶值對他們的影響。美國物價便宜了,是外國人到美國旅游感覺到便宜了,但對于美國資產沒有影響。人民幣也一樣,升值也好,貶值也好,國內的購買力是一樣的。但是,對于中國的外匯儲備來說,美元貶值就意味著國內資產的大幅縮水,對外貿企業的影響比較大。

《新財經》:人民幣跨境結算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譚雅玲:人民幣跨境結算是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人民幣地位的提升,并不只是由于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原因。近段時間,美國等西方國家都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在這種形勢下,相對于中國經濟及中國的匯率,人民幣表現比較強勢。這種強勢主要是由于經濟的影響力,還有人民幣的短期價值魅力所致。所以,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推出,是與前期人民幣地位的提升直接相關的,而不是因為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推出,才擴大了人民幣的影響。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想,其實我們只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或者說是因為我們過去的措施(匯率改革)得當。可是,恰恰是在推出新措施(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時候,把過去的措施給否定了。當2005年7月21日匯率改革的時候,改的就是放棄單一制美元,新的匯率機制模式是參考一攬子貨幣,人民幣國際結算也是參考一攬子貨幣的組合。但目前,我們的一攬子貨幣還沒有組成,所有的貨幣交易還是以美元為主。人民幣跨境結算是對過去推出對策的一個否定,因為人民幣被別人綁架了,無論現在人民幣是升值還是貶值,都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最近兩個月,人民幣走勢太異常了,美元在貶值,亞洲貨幣、一攬子貨幣都在升值,人民幣不僅沒有升值,還在貶值,我們在這個時候推出人民幣跨境結算就是非常好的嗎?人民幣價格是可控的嗎?如果是不可控的,不是按照我們的意愿走的,不是穩定和升值的,那么,其他國家會接受人民幣跨境結算嗎?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對中國而言,人民幣跨境結算應該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舉措,但對于人民幣跨境結算過于樂觀、操之過急是不可取的。在這個措施的重要和有效的背后,還有很多纏繞的東西更為重要。我們不能從眼前看眼前,應該把眼光從眼前放到未來,這個政策對未來有什么樣的影響,這更為重要。西方的問題總會解決,人家的問題解決了以后我們怎么面對。我們還是應該把憂患意識、準備意識和應對意識準備充分一點,遇到千變萬化的形勢就會主動應對。我覺得,人民幣國際化的路還很長,不是短期或中期就能解決的。

試點階段影響不大

《新財經》:人民幣跨境結算推出后,對于國內的貿易以及經濟有多大的推動作用?是否也面臨著各種壓力?

張 斌:短期內,由于是試點,限制比較多,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量不會很大。另外,現在在香港對人民幣的需求不是很多,香港的企業和居民拿了人民幣之后,沒有太好的投資渠道,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也非常低。所以,對于人民幣作為資產的需求是很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包括銀行和一些貿易型的企業,對于人民幣的需求不是很大。

人民幣跨境結算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過渡,未來也會面臨很多壓力。但現在還沒有必要太擔心,因為從規模上看,試點期間處于嚴格的監控當中,即使有負面影響也不會很大。

如果人民幣跨境結算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不但不應該放慢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而應該加快匯率改革的步伐,不能因為匯率沒有改好,人民幣國際化的其他改革都不做了,金融市場的改革應該與之配套,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

趙忠秀:試點階段的規模非常小,參與的企業也非常有限。實際上,人民幣結算在周邊國家的民間早就存在,現在無非是把原來的民間自發行為,擴展成正常的貿易結算。人民幣跨境結算是長遠戰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長遠意義比較大。金融危機實際上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契機,現在我們已經與周邊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等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試點的意義還是非常大的。

但目前的跨境結算額非常有限,2萬億的進出口額,真正用于結算的也就幾十億,所以,短期的影響有限。作為一個長期戰略,人民幣要分三步走,如果將來人民幣成為一個國際儲備貨幣,應該還需要十至十五年時間。但在這之前,我們可以在周邊國家把人民幣變成一個硬通貨,從貿易環節擴展到金融投資領域,使人民幣成為一個投資的貨幣。

將來,當外資企業能在華發行人民幣股票、債券的時候,人民幣國際化就又邁了一步,人民幣等于成為一個價值儲藏手段了。

譚雅玲:未來,人民幣跨境結算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應該是雙邊的。也就是說,中國要推出人民幣跨境結算,其他國家是否愿意接受,中國面對的環境是一相情愿。目前,由于中國經濟相對于其他國家經濟比較強,人民幣處于順境時期。如果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反思的話,其實人民幣現在的強勢有很多不正常,現在美元在貶值,人民幣不僅沒有升值,反而也在貶,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我覺得,我們應該把困難、問題和未來的風險想得多一點,準備就會充分一些,我不贊成大家把人民幣跨境結算看得太樂觀。其實,人民幣跨境結算解決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我們的進出口、我們的貿易都在明顯下降,我們是在了解了自己的處境和優勢后,推出了人民幣跨境結算,實際上是在救我們自己。未來,是不是代表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成功,這是不確定的。

《新財經》:人民幣跨境結算推出后,對于進出口的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張 斌:總的影響肯定是正面的,因為多了一個選擇。但目前外方對于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因為他們拿了人民幣之后除了做結算用,不能把人民幣作為一個很好的資產投資工具。所以,人民幣不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貨幣。

譚雅玲:對于進出口企業而言各有利弊,還是要分產業鏈、市場貿易結構、出口的目的地等幾方面來看。現在整個市場非常復雜,美元匯率變化以后,大宗商品價格在漲,所有的價格都在變動,產業鏈與價格的鏈接,出口與所有價格的鏈接,所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人民幣國際化不見得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現在采用了人民幣,可能暫時規避國際市場的風險,但未來會怎么樣誰也無法預測。

匯率改革是關鍵

《新財經》:人民幣跨境結算推出后,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中國輸出通脹壓力。但是,是否也面臨著海外的人民幣資產回流到境內的風險?對于“熱錢”,在監管上是不是有一定的難度?

譚雅玲:從宏觀調控的角度來看,應該有很大的通脹壓力,因為今年的貨幣投放量很大,會帶來一定的投資和投機的沖動,這種沖動會隨著價格的高漲而推波助瀾。之前,當大家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就會找利潤空間來彌補這個損失,肯定要追價格。追價格的過程中肯定需要資金,恰恰我們現在的資金非常充分,信貸投放那么大。有人說美國開著直升機撒鈔票,其實中國比美國還嚴重。實際上,這些貨幣應該解決的是需求問題,可是,中國市場現在又不是需求問題,是供給的問題,供給問題帶來了產能過剩、流動性過剩,應該用供給問題來調整結構問題。

張 斌:“熱錢”進入中國,現在來看還不太明顯。這種說法,有點太高估人民幣跨境結算的作用了,兩者的聯系是非常微弱的。

趙忠秀:“熱錢”通過貿易渠道進入還是有限的,除非企業簽一個假合同,先把錢打過來,最后這個交易根本沒有實施,再把錢退回去,相當于資金在國內流通了。在“熱錢”監管上應該有一定的難度,資金到了以后就變成了企業的預收款,要怎么用是企業自己的事,這種情況在過去也有。我覺得“熱錢”進入的可能性不會很大,因為要進入的話一定是大規模的,分散的小資金交易成本很高。要把資金集中起來再通過貿易的渠道進來,其實挺麻煩的。

《新財經》:人民幣跨境結算后,會不會改變國內的經濟增長方式和財富積累方式?

譚雅玲:不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因為我們前一輪擔心的結構問題現在被否定了,還在用規模推動經濟增長,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是反思過去的問題,而是保過去的成績,這種做法不能解決問題,可能還會使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拖延。大量的信貸投放使結構調整往后推了,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和困難會越來越大。

現在看來,財富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財富越來越多地積累到國家手中,百姓的財富越來越少。從西方的經驗來看,無論是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體系還是就業體系的完善,都是靠百姓的財富充足才達到的。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他們的社會保障體系很好,那是在人均GDP2萬美元以上的水平上建立起來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實實在在往老百姓錢包里增加錢,這樣做,樓市問題、股市問題都會解決。應該把民間市場充分調動起來,使價格的彈性或價值的有效性都會體現出來。

張 斌:當前要做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資本項目怎么改,匯率怎么改。單單是貿易結算的話,規模很有限,作用還不會太明顯。

關鍵是看我們的改革能不能跟上,如果人民幣匯率改革能跟得上,前提條件是境外持有人民幣除了做實體經濟的貿易結算外,還能作為很好的投資工具來使用,這樣的話,人民幣的國際化就會有突飛猛進的進步。

趙忠秀:對于國內流通中的幾十萬億資金來說,即使有“熱錢”進來,這個數字也非常小。今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這么多錢并沒有完全注入到經濟體中,很多貸款貸給企業,企業又把這些錢變成了銀行存款,走了一圈又回到了銀行。所以,通脹的壓力其實沒那么大。

《新財經》:人民幣跨境結算實施過程中,是不是還需要制定一些相關的配套政策和增加一些衍生金融產品?

譚雅玲:推配套政策要考慮人民幣跨境結算是要解決什么問題,如果是解決貿易問題的話,其實貿易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1997年的時候就有,至今也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推出人民幣跨境結算是解決企業的問題,要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的關系,這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他們理解的救市政策其實是振興政策,振興經濟、振興產業,是一個產業鏈的調整,而不是簡單的數量堆積。通用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后,只用了40天就反轉過來了,這太說明問題了。

趙忠秀:從國內來講,針對人民幣衍生品還是比較謹慎的,不太可能借人民幣跨境結算來發展很多基于人民幣的衍生產品,因為整個金融體系還不足以承受這種衍生品。實際上,我們用本幣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衍生品的出現,早期出現衍生品交易就是為了回避貨幣風險。

日元國際化失敗教訓應吸取

《新財經》:當初日元國際化的失敗,是因為日元的金融體系無法提供日元增值、保值的功能。另外,日元所追求的結算貨幣的目標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規模效應,這可能也是日元國際化失敗的一個原因。那么,人民幣在國際化過程中怎樣才能避免出現類似情況?

趙忠秀: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是因為當時完全依賴歐美市場,日本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并不緊密。當時,日元產生了大量盈余,導致了日元流動性泛濫,形成了日元的超量供給。日本在上世紀60、70年代擴張得非常快,到1987年“廣場協議”的時候就高處不勝寒了。

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的模式不一樣,所處的發展階段也有比較大差異。我曾經與一位日本教授談過,他說當日經指數到了3萬多點的時候,就等于日本的資產都證券化了、泡沫化了。這么多年來,日本一直在減持,日本資產被外國人買去,換回很多美元,然后再發日元對沖。日本現在發展得比較精致,沒什么新的增長點。中國實際上還相當于十幾歲的初中生,還在長個子,不斷地更新,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應該像日元那么快,應該慢慢走。

譚雅玲:這種借鑒作用太重要了,所有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國家告訴我們,貨幣升值一定有很大的風險,貨幣升值以后使價格高估,所有的價格都會往上走,泡沫會越來越大。另外,貨幣升值過程中會削弱自身的競爭力。現在媒體上談的最多的是中國經濟今年會超過日本,為什么不談一談中國經濟已經落到了墨西哥和印度后面?這種思維非常可怕。

現在更多的思維方式是談人民幣升值,不談人民幣貶值,認為人民幣升值的好處比貶值的好處要多,甚至認為人民幣貶值就是倒退。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應該展開討論,讓大家有一個比較清醒的思維方式。美元為什么從2002年開始不斷貶值?因為美國在不斷地消化自己的問題,使風險不斷釋放。包括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實際上是美國起的事,現在美國的問題已經比別的國家小,這說明了什么?

匯率應該是雙邊的,如果匯率成單邊的一定會有問題。匯率本身應該反映國家利益,反映企業的需求,所以,沒有匯率操縱是不可能的,但這個過程不是行政操縱的,而應該是市場行為。另外,還要認清我們現在是發展中國家,人民幣不能與發達國家貨幣相比。

張 斌:日元國際化失敗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日本國內的經濟結構問題,另一個是日本市場的發育程度問題。另外,與日元的匯率也有關系,過度干預降低了日元的吸引力。我覺得,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還是國內的市場改革,真正的國際化還是要提供一個能夠有吸引力的資產,這方面非常重要。目前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阻礙著我們提供好的資產。市場化的進一步改革,匯率政策的改革,結構的調整,這些改革跟得上,我們才能提供好的資產,增加對西方的吸引力。

《新財經》:前段時間提出的超貨幣的想法,是不是也在為人民幣國際化做準備?

趙忠秀:超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三步目標,當初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是一種聲東擊西的戰略。當時,面臨美元貶值的壓力,我們是為了警告美國要好自為之,否則我們會搞一個新的貨幣出來代替美元的地位,美國如果不同意,那就要保持美元穩定。這是用一個戰略手段,達到一個戰術目標。但實際上,建立超貨幣不太現實,而讓人民幣替代美元也是不可能的。人民幣如果能躋身于儲備貨幣行列,就已經不錯了。

專家觀點

李揚:人民幣國際化的五個條件

第一,中國必須形成對他國的長期持續貿易順差,由此形成他國對中國在實體經濟層面上的依賴。

第二,在貿易項目保持對多數國家順差的前提下,通過以人民幣為載體的對外借貸、資本輸出和援助,即通過資本與金融項目,將人民幣推向世界。

篇6

鄂志寰:不是所有國家都愿本幣國際化

我們先要澄清兩個概念:貨幣境外流通與國際化。最近有報道說,僅蒙古就有3億元人民幣流通,越南、新加坡也都有。1996年時,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一個規定,允許出境人員攜帶6000元人民幣,此規定現在沒有變化,但實際上海關很少檢查。然而,只能是將人民幣現鈔帶出去,不能在境外存起來。這點很重要。如果境外銀行可以吸收人民幣存款,并對其進行資金運用的話,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可就不是目前的現鈔流通問題了。現在允許人民幣出去,出去后自生自滅,有的流入地下渠道,有的用來買我們的貨物。而講到貨幣的國際化,則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要在國際貿易中承擔一定的結算貨幣職能,還要在國際資本流動中承擔一定的職能。

美國在美元國際化中取得了巨大收益(如鑄幣稅收益)。日本前兩年也大力推進日元國際化,但最后也不了了之。新加坡不鼓勵自己的貨幣――新加坡元國際化,在這方面管得很嚴。新加坡擔心,自己的經濟規模狹小,新元被別人掌握后,會影響其金融市場穩定。所以,本幣國際化,有人愿做,有人不愿做。一個貨幣國際化,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的確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果人民幣國際化,那么它帶來的正負影響各有多大,就必須做具體分析研究了。所以,目前我還不能回答人民幣要不要國際化的問題。

但是,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前奏――完全可自由兌換,盡管沒有時間表,卻有迫切性。完全可自由兌換需要這么幾個條件:宏觀經濟穩定、外貿基本平衡、匯率有彈性,等等。但從我們1994年開放經常賬戶的經驗來看,所有必要條件都不是絕對的,事情并非萬事俱備了才去做。當然,資本賬戶的開放比經常賬戶的開放要復雜得多,而且,一些國家資本賬戶開放很可能是迫于無奈――經常賬戶開放后,資本賬戶管理必然面臨資本外逃等一系列管理上的麻煩,管也管不住了,索性放開資本賬戶。這也正是很多國家開放資本賬戶的考慮之一。因此,這里面變數很多,是我們現在做理論分析所看不到的。我估計,中國資本賬戶開放,可能不會超過十年。

王建:現在國際化,等于給自己找上吊繩

我們討論資本項目開放時,很大程度上是沖著引資去的。現在美國金融市場動蕩,股市跌了,歐洲、日本股市也沒見漲。同時,歐元、日元升值時,日本資產、歐洲資產價格沒有漲,這說明資金并沒有進到這兩個地區。美國、日本、歐洲都呆不住,資金可不可能到中國來?我最近接觸美國、歐洲一些做基金的朋友,他們很想到中國來投資,但他們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另外,入世后,人民幣國際化的壓力來自那些國外大公司:要求外國公司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而且錢還要向外匯出。這個前提就是要開放資本市場;而開放資本市場的前提,又是人民幣的國際化。這是從資本市場這條線上來的壓力。

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非常重要的目標。我們的人民幣現在是釘住美元,但人家制定政策時決不會考慮我們的情況,美國人不會把美元當成公共產品。美國的貨幣政策是緊縮還是擴張,完全是從美國經濟的需要出發。結果是,釘住美元的國家,必然要因人家的變動而倒霉。阿根廷、巴西危機都是這么來的,亞洲金融危機也與此相關。所以,釘住大國貨幣不得好。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搞經濟自由化,開放金融,雖然經歷了一段發展,但最后還是深受其害。

70年代后,國際資本主義進入到虛擬資本主義的階段,國際資本市場上,大量虛擬資本存在。德國人統計,現在全球貨幣存量相當于物質財富的60倍,全球一年的GDP不足40萬億美元,而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則有200~300萬億,如此不成比例。現在匯率的決定因素,已經遠不是國際貿易、宏觀經濟,而是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在上述情況下,很多經濟運行規律都改變了。搞外匯儲備,原本是出于外貿的需要,為了穩定經濟,但現在我們的儲備早已超過外貿的需求;日本儲備不可謂不多,但經濟仍然垮到今天這樣的地步;美國那么多逆差,可美元依然堅挺;等等。這些都是為什么?所以,按過去的理論套今天,來設計我們的貨幣開放,將使自己深受其害。美國現在是金融泡沫,國際金融體系也正醞釀著巨大的金融風暴,這時貨幣開放,等于給自己找上吊繩。

侯若石:“貨幣將從黃金變成空氣”,流動性會越來越強

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要從幾個角度區分開。

第一,將中短期管理與長期趨勢區分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近的一個研究報告說,貨幣將電子化,它從黃金變成空氣是個歷史過程,流動性也越來越強,這是長期趨勢,人民幣也不例外。作為大國貨幣,人民幣自然要國際化。但從中短期來看,需要進行管理。特別是周邊國家,有相當數量的人民幣在流通,同中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強。怎么管理,要想辦法。

第二,將政府的政策行為與市場行為區分開。由政府進行的金融體制改革方向是一個問題,但市場經濟行為本身又是一個問題,不一定受到政府政策的左右,而且會推動政策的調整。過去,我們沒想到周邊國家大量持有人民幣,這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將來,市場經濟行為還將推動政府政策調整。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很重要部分,就是要在個人收入中保留一部分作為未來消費使用――教育、住房、退休金。這部分會變成資本,規模將越來越大。這么大規模的資本,必然要給它一個空間。你可以說不要人民幣國際化,但老百姓的行為是另一回事。民間的力量,不管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都將迫使政府改革。如果是非理性的(如資本外逃),我們就要加強管理;如果是理性的,就會推動改革,改晚了不行。

第三,事前管理還是事后管理區分開。這里有一個政策設計和制度設計的問題。要搞事前管理,就要事先設計人民幣國際化,否則,就要滯后于市場經濟行為,風險也就不好防范了。人民幣在周邊國家流通,是因為中國制成品的競爭力強,進入了這些國家的市場。因此,研究人民幣國際化,首先就要研究中國國際貿易競爭力的變化。中國的國際貿易究竟發展到什么程度,競爭力有多強,中國產品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這是決定人民幣未來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考慮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總之,人民幣國際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要為此做好準備,而增強國際競爭力是關鍵。

能不能國際化

畢吉耀:我們還沒有走到可完全開放的地步

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討論時間很長了,時冷時熱,說明這一問題的復雜性。這個問題涉及面很廣,我說兩點看法。

第一,從提出這個事情十幾年來的變化看,這個事很難。貨幣從不可兌換走向可兌換,要求的條件還是很多的。首先,要求資本項目開放和貨幣的自由流動,要求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相一致。同時,中央銀行和監管當局有足夠能力來控制資本流動和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眼下,我們金融改革相對滯后,金融市場發展、監管等都需要很長時間來完善。所以,目前來看,人民幣走向完全可自由兌換,走向國際化,國內銀行和金融體制以及各種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不健全。其次,與一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相關。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首先面臨的是要求用人民幣兌換硬通貨的需求激增,而不是人家拿硬通貨來換你的人民幣。這至少意味著,我們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要有足夠的強大出口產業與創匯能力,有足夠的資本流入。這些年,盡管我們的外貿出口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用于生產出口產品的機器設備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同時加工貿易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我們的出口很大程度上還是在進口基礎上的出口。你只有成為真正的貿易出口大國,你的貨幣才能逐漸走向國際社會,被人家接受,同時才有更多硬通貨來滿足人民幣自由兌換的要求。我們在這方面的問題,制約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事實上,一種貨幣要成為可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首先就要成為國際貿易中可接受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成為可接受的國際支付貨幣,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國際金融交易和投資貨幣以及國際儲備貨幣。

第二,1994年以來,我們在推進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上,還是取得了很大成績的。1994年進行外匯體制改革時,我們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但這是有條件的可兌換,是在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以及外貿經營權和其他經常項目下用匯實行審批制度下的可兌換。盡管這幾年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很快,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外匯市場供求關系似乎也比較平衡,但這是在并沒有真正實現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條件下的市場表現,事實上仍有很多潛在的進口需求和外匯需求,并未在外匯市場表現出來上。盡管目前我們還說不清這個潛在需要有多大,但也不能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我們現在外匯充裕、人民幣堅挺,即使放開了,人民幣也不會貶值,甚至還會升值。這簡直是癡人說夢。目前來看,只要放開,對外匯的需求肯定是大于對人民幣的需求,保持匯率穩定難度是很大的。我們還沒有走到可完全開放的地步。普遍看法是,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應是個漸進過程,急不得,只能隨著機制、體制的完善,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對外開放度的增加,逐步向前推進。

鄂志寰:大國經濟與小國心態

我們客觀上有能力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嗎?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經濟規模能否支持一個國際化的貨幣。這里有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我們有一種大國心態――亞洲金融危機時,人民幣發揮了大作用;另一方面,我們的GDP不足美國的1/10,具體執行政策時,又體現出一種小國心態,如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緊密聯系。理論上來說,釘住(聯系)匯率制度有一個前提――小規模開放經濟,香港最典型。所以,我們在具體制定匯率政策時,又在向小規模經濟靠攏。人民幣本身具備國際化的能力嗎?現在國際化的貨幣有美元、歐元等,但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導作用非常明顯。我們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也沒什么可借鑒的經驗。對貨幣本身來說,其一,它的使用程度――方便使用嗎?人家愿用你嗎?在貿易與投資中便利嗎?其二,有很強的信譽嗎?匯率穩定嗎?會不會帶來突發的損失?是否具備價值貯藏功能?這些都是人民幣國際化要考慮的前提。再說我們的貨幣管理制度。現在境外人持有人民幣,最大的擔心是我們外匯政策的不穩。我們的匯率形成、外匯管理制度都有待繼續完善。所以,從經濟規模、貨幣本身來看,人民幣國際化都是一個漫長的進程,不是十年八年,可能更遙遠。

要不要采取措施,推動這一進程

畢吉輝:有一個間接渠道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在地區經濟中的作用已越來越大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人民幣匯率的持續穩定,以及進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中國越來越成為帶動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美、日、歐三大經濟體仍未真正實現復蘇,中國市場對拉動東亞地區經濟復蘇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要在東亞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那我們的貨幣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呢?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問題。人民幣――一個大經濟區的貨幣,不能總與其他貨幣掛在一起,讓自己的貨幣政策總受美元匯率和利率的牽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使人民幣擴展到周邊去。中國參與地區經濟合作,以及入世后的變化,使人民幣國際化的緊迫性加強了。

那么,人民幣怎樣走出去呢?要讓人民幣先走向地區,讓人民幣成為周邊國家愿意持有的一個支付手段。靠什么做到呢?就是中國市場的開放。可以采取鼓勵政策,有步驟地擴大人民幣在境外流通,允許境外人民幣作為購買中國出口產品的支付手段,允許用境外人民幣到國內進行直接投資,但不允許兌換中國的外匯,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這樣,既可進一步加強我們同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又可暫時避免開放資本項目和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可能造成的沖擊,并為今后資本項目的開放和最終實現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創造條件。

王建:利用貨幣來整合區域經濟

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區域化。日、港、臺、韓與中國大陸這一大塊,90年代的出口增加了2萬億美元,其中1萬億是在這五家間進行的。最近區域整合的速度又加快了。歐洲區內貿易量較高,歐洲人用貨幣――歐元來整合自己的經濟。亞洲經濟正在發生類似的變化。目前,韓、日、臺對美歐貿易都是負增長,但對中國內地的出口速度上升很快。再過幾年,我們的區內貿易也可以到達像歐洲那樣的60%(現在40%)所以,要考慮用貨幣來整合的問題,以使中國聯合其他亞洲國家,共同對付北美、歐洲。此外,中國與周邊國家擴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大量結算用的人民幣在當地沉淀下來,就像歐洲形成美元市場一樣。如果不管,就會發生很多問題。由此而言,人民幣走向區域化是首先需要考慮的。

人民幣匯率

鄂志寰:匯率調整不能只考慮外貿因素

目前,對人民幣匯率影響最大的,還是市場供求。但這又是怎樣的一個市場供求呢?實際上,我們的匯率決定是同外匯分配制度攪在一起的,目前,人民幣的匯率形成受到外匯分配制度的很大影響。最早是全額結售匯,其必然結果就是,中國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求主要體現貿易收支的狀況。而且,外貿企業、外資企業進不到市場里,只能是外匯指定銀行或被特許的市場參與者在那里活動。這種外匯市場供求的代表面是很小的。在這樣的市場上,匯率構成基本上看不到購買力平價的影子。

從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變化來看,購買力平價的影響力也是日漸衰微。全球外匯市場上,最高時每天大約有1.5萬億美元在流動,其中絕大部分與國際貿易無關,更多的是虛擬資金的流動,排除了實體經濟的背景。所以,匯率波動必然脫離貨幣實際購買力,有可能完全不考慮購買力平價。

至于人民幣的匯率調整,更多地是考慮出口因素,圍繞出口來調整匯率,這幾年,也加進了其他因素。人民幣的匯率制度改革是必須的,長期釘住美元的確不是辦法,即使我們內部沒有改的動力,外界也來了要我們改的壓力。人民幣也有被外界要求升值的壓力。IMF希望我們釘住一攬子貨幣,而不只是美元。當然,匯率調整要糾正過去不規范的做法,而且要考慮資本流動這一塊,不能只考慮外貿。相對于貿易來說,中國利用外資產生的資本流動規模有限,但兩者之間的相對差距在縮小。隨著入世,金融市場開放已是箭在弦上,大進大出、大流通局面將來臨。這時的匯率決定如果只考慮外貿因素肯定不行,一定要將資本流動、金融機構因素考慮進去,做一個全面調整。

畢吉耀:匯率穩定必然是政策取向

1994年匯率并軌后,人民幣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人民幣匯率基本上以釘住美元為主。這不僅是因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是最主要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國際金融交易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具有最廣泛的可接受性,而且也因為美國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元是我國企業最廣泛使用的貿易結算貨幣,包括同歐洲、亞洲、拉美等地區的貿易往來也都采用美元結算。因此,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保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穩定,不僅有助于企業進行成本核算和降低匯率波動風險,而且也有助于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營造更加穩定的環境,從而有助于促進中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此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也有助于東亞地區經濟金融形勢的穩定,這也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對東亞經濟恢復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當然,我們也要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范圍,增加靈活性,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雖然人民幣匯率以釘住美元為主確實存在風險,但在現行的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實行人民幣釘住一攬子貨幣的做法實際上是行不通的。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國際貨幣都是獨立浮動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關系往往出現較大的波動,并且變動的方向和幅度也不盡相同,釘住一攬子貨幣可能反而造成人民幣匯率的扭曲和不穩定。從中長期看,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是我國匯率政策的基本取向,而且也是可以做到的。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對外貿易和吸收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香港的作用

王建:將企業推到香港上市,對香港、內地都有利

我剛才談到中期內不考慮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就是要回避這中間的風險。但引資問題怎么解決呢?可以利用香港,圈世界的錢。改革開放20多年,我們利用香港作為融資途徑,取得了很大成功。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資本市場,90%的上市公司都對中國內地做投資,形成中國概念股,在香港很被看好。美國市場如果崩潰的話,資金就要外逃,日本、歐洲都不行,外資就會往中國看。做FDI的是小資金,而做間接投資的是大基金,產業投資與資本市場投資是兩回事。要讓大的基金來,只有利用香港的資本市場,由香港的上市公司將錢拿來對內地做投資。我最近對外國基金管理人談到這個辦法,他們認為可行。而且,他們不相信內地對金融市場的管理,認為假賬厲害,而香港法制環境好。

畢吉耀:僅有香港是不夠的

到目前為止,我國利用外資仍以直接投資為主,其中又主要集中于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入世后,中國在擴大利用外資方面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不僅國際著名大跨國公司進一步看好中國,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紛紛增加對中國的投資,而且各種形式的投資基金也期待著到中國來投資。從我們自身來講,不僅繼續大力鼓勵跨國公司增加對中國投資,包括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甚至地區總部,同時也在探索采取收購、兼并、海外上市,以及證券投資等多種方式擴大吸收外資。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要求我們加快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可兌換的步伐。隨著入世后市場開放的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大企業到中國投資,甚至設立研發中心、財務中心和地區總部,他們對方便資金往來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大跨國公司,既然將生產基地甚至研發中心放到你中國來,那么就希望像在其他地區一樣,有方便的資金流動。所以,即使在利用直接投資方面,如果要想上層次,在外匯管理和資本流動方面沒有相應的改革,提供不了相應條件,就必然會滯緩這一進程。另外,與資金流動相伴的就是匯率、利率波動會帶來風險,人家就要利用一些金融工具來避險。所以,不管是擴大產業投資,還是證券投資,都面臨資金的流出流入,對金融市場改革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逼迫我們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一步一步向前走。中國經濟的規模很大,需要資金量很大,層面也多,不可能僅盯著一個香港。假若有一天,香港上市公司都以內地公司為主的話,那么為什么不將這個市場移到內地來呢?

侯若石:不能再零敲碎打了

談這個問題,涉及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問題。利用香港,如同我們當年搞經濟特區:從局部開放到全面開放。我們現在的改革要有系統全面的戰略,零敲碎打解決不了問題。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們整體開放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改革開放中有一條教訓,就是不能總是零敲碎打,我們入世后,不得不考慮系統開放問題。例如,金融市場體制改革心須是全面的,首先要統一市場。A、B股分開,B股就不會有人理。如果一個市場是分割的,市場體制不充分,不發達,人家怎么信得過你?政府操縱市場,人家是不會來的。

鄂志寰:最關鍵的是控制好外債

只所以說利用香港,我們考慮的是開放后的風險問題。其實,對這種風險也要客觀分析。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研究發現,作為重災國的印尼,危機期間證券市場波動并不大,外資在證券市場上的撤離并不明顯。IMF的研究表明,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資本流動方面波動最明顯的是“銀行貸款”一項,即各類企業、居民對外通過正常、非正常途徑獲取的商業貸款,這部分跑得最快。所以有人說,罪魁禍首是商業銀行家。這與傳統理解差別很大。

證券市場開放后的確涉及很多問題:居民的錢怎么出去,非居民的錢怎么進來,說穿了就這兩條。我們的錢會被炒家控制,用本幣打本幣。至于說到因市場不規范,就不開放,這倒是個古怪的邏輯。從中國經濟看,越保護的產業倒是越不規范。證券市場會在開放中逐漸規范,我們引入國外的監管,可加快這一進程。當然,要控制這中間的風險,最要注意的是外債風險,東南亞、拉美危機都提供了反面教材。

關于亞元

篇7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

人民幣要成為區域和全球的結算貨幣,首先要實現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

在匯率問題上,這些年來中美摩擦不斷,西方國家對人民幣低估的喧囂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總是抓住這個“把柄”說事,不無攻訐之言,動輒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

中國央行目前采取的是以“一籃子”貨幣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這對保持中國金融的安全起到了防火墻的作用。中國政府需要力保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以最大限度挽救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出口行業,堅守人民幣兌換美元不吃虧的底線。因此,人民幣匯率在當前的形勢下不太可能做出大幅度升值的“犧牲”。

而央行副行長蘇寧也對外公開表態:我們不會人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能做的是盡量減少制度障礙,給使用人民幣創造便利條件。弦外之音就是匯率穩定第一,其次才是國際化。

這樣一來,人民幣匯率就面臨更大的壓力。在G20峰會上,中國試圖以人民幣打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卻遭到西方國家極力阻撓,就是因為人民幣匯率沒有市場化的緣故。

因此,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勢在必行。要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機制,推動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的市場化。要放棄人民幣匯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實行市場化匯率。

在利率問題上,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程度還很低。迄今為止,幾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都要看央行的臉色,不能越雷池一步。

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們的觀點,只有一國宏觀經濟穩定和銀行監管充分有效并同時存在時,才可迅速實現利率自由化,否則需要有一個創造條件的過程。

我國目前的經濟正在打“保八”攻堅戰,經濟復蘇趨勢尚未明朗,中國的實體經濟,還沒有真正意義強大到足以支撐人民幣國際化。而銀行監管水平還比較低,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步伐還不能太快,需要采用漸進式。

平心而論,人民幣要想實現國際化,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至關重要,而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應當是健全的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以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的現狀,人民幣國際化尚需漫長的時日。

而人民幣國際化不可避免地要以犧牲一定民生為代價,所以在眼下步子不能邁得太大。

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指出,要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二步即讓人民幣成為區域問的投資貨幣,其前提是必須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目前我國人民幣僅在經常項目下實現了自由兌換,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還沒有實現,這成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障礙。

人民幣國際化,必須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因為一種無法自由兌換的貨幣在國際上活動的范圍將是十分有限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逐步向市場化邁進,尤其是1994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逐步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完全可兌換。在市場匯率基礎上,正式確立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外匯實行管制”的現行外匯管理框架。

現階段,我國之所以對資本項目仍然實行嚴格管制,是由于我國目前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都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還不具備放開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條件。

考慮到中國經濟尚處于金融危機余波之中,國內金融體系還不完善,企業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有必要繼續完善宏觀調控,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資本項目有序開放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還需要與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金融市場發展、企業制度改革等相協調、相配套,同時加強金融監管,完善跨境資本監測預警體系,防止跨境資本流動的沖擊和可能的風險。

雖說資本項目下有序對外開放能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發展及其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便于市場主體擴大對外投資,分散風險、提高收益。但受企業競爭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對外直接投資和金融投資整體規模仍較為有限,放松資本管制,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一項長遠的制度安排。

4月11日,在泰國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改革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歷史短暫,缺乏經驗和人才,制度也需要完善。目前中國實行的是貿易項目下人民幣自由兌換,實行資本項目下人民幣自由兌換還需一個較長過程。

中國人民銀行也一再強調,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沒有時間表。何時開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最終取決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和金融監管水平與之相適應的程度。

但中國央行4月11日公布,中國第

季度末外匯儲備刷新歷史新高,達1.9537萬億美元,這為人民幣自由兌換鞏固了物質基礎。

創新金融產品

人民幣國際化,要求我國必須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場,有能力為周邊國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必須推動人民幣計值的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為形成儲備貨幣職能奠定金融市場基礎,減輕對美元債券市場的過度依賴,給國外的人民幣持有者創造投資的渠道。

花旗集團金融運營副總裁尚楠指出,中國金融系統相對落后,金融產品單一,無法與國際先進金融系統接軌。這使得銀行系統的風險控制很弱。如果中國的銀行業有各種各樣金融產品的融合,系統健全,那么銀行業國際化就很容易了。比如中國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在紐約都建立了分支機構,但是只有存取款系統,沒有辦法融入美國的金融系統。

但監管層對金融產品創新持謹慎態度。4月23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

(ISDA)第24屆北京年會”上表示,銀監會堅決贊成金融創新,但堅決反對在高杠桿率下搞金融創新,去賺取自己的獎金;堅決反對產品的復雜化,在沒有透明度的情況下推進金融創新:堅決反對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和實際需要的金融創新。

劉明康指出,中國銀行業要創新,要積極參與到衍生產品的發展推進過程中,但是必須遵循風險可控原則、成本可算原則,以及增加產品透明度原則。

“在這三個條件下,根據中國市場的發展條件和我們交易對手的實際情況,以及中國市場架構下的法規制度,有序地開展衍生產品的創新和發展。”

篇8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社會開始反思美元占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國為了保證其自身經濟利益,實行的貨幣你量化寬松政策嚴重損害了其他國家利益,重構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歐元危機也愈演愈烈,使得人民幣的價值得到體現。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應抓住機遇,重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一).資本項目開放的可行性

1996年,我國接受了IMF的第八條條款實現了國際收支平衡表經常項目的可兌換,但對資本項目卻一直保持了較多的控制。2011年底我國的國外金融資產達47182億美元,對外金融負債29434億美元,金融凈資產達17747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國目前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資產,完全可以應付其全部債務義務,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應對開放資本項目相關風險的影響。因此,在資本項目的管理上政府逐漸放開,力圖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開放的資本賬戶”,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軟控制。資本流動的自由化為健全的金融體系和強有力的監管手段是有效抑制投機資本頻繁流動、引導資金有效合理配置的必要條件。

(二)金融市場的發展

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是一國貨幣國際地位關鍵決定因素。而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挑戰正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狀況,金融體系的缺陷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的加快可能有一定的阻礙。

1. 銀行業

目前銀行業仍是我國的金融體系的主體,國有銀行或國有控股銀行又占主要部分。國家通過控股的方式對貸款方向和規模施以控制,信貸對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傾斜。雖然2011年是信貸控制年,信貸管控進一步趨嚴、銀信合作受限,有利于直接融資的加速發展,特別是債券融資規模擴張加快。社會融資總規模在12萬億元左右,但是總體來看銀行信貸部門8萬億的貸款,仍是我國金融融資的主體。銀行業的規模和結構均不利于促進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使用。未來銀行業的改革才能給新興金融市場帶來更多的機會。

2. 證券市場

自2005年以來,我國股票市場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到2010年股票市值和周轉量僅次于美國。雖然證券市場給國內外的投資者提供了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工具,但是外國投資者投資這些市場還是有較大的限制。另外,中國股票市場的波動性較大而且易受政策影響。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股票市場的幫助不大。

3. 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比較落后的一個領域,發展速度卻很快,尤其是信用類市場發展迅猛,截止2010年底,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已達20.4萬億。當然,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都遠遠落后于國際儲備貨幣國家。以未償還債券的市場價值來計算,2010年底為2.4萬億,而美國約為8.9萬億。中國的債券換手率為1.0,而美國為14.3。中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國投資者投資本國債券市場,這也影響著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廣度。

(三)國際貿易的發展與地位

一國的貨幣能否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該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狀況及其與其他國家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目前,中國占世界貿易總額的9%,僅次于美國和歐元區。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無疑對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地基礎。同時,一直以來我國都保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公共債務水平也較低,這些都意味著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非常安全。

(四)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

自2009年我國政府啟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來,幾年時間時間里人民幣國際化通過多元路徑向前推進。尤其是去年,人民幣國際化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人民幣實現了跨境結算和投資、區域貨幣互換、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等都取得了較快增長的態勢。依托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政府可以在香港逐步推動資本賬戶的自由化,比如授予金融機構在香港開立人民幣賬戶的權限,同意香港銀行進入境內同業拆解市場,允許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在香港發行;2010年12月,在新疆實行跨境貿易與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推進人民幣走向中西亞;2010年底,人民幣對盧布交易在俄羅斯莫斯科銀行間外匯交易所掛牌上市,俄羅斯成為首個在我國境外實現人民幣直接掛牌交易的國家。雖然人民幣還沒有實現自由兌換,但菲律賓、白俄羅斯、韓國以及日本等多個國家相繼把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人民幣國際化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

截止2011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3.2萬億,雖然政府沒有公開外匯儲備的構成,但“美元獨大”的狀況確實存在,且持有大量的美國政府債券。美元在國際上仍是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盡管近年來歐元的國際地位上升,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在國際儲備體系中的份額仍然高達63%。人民幣的國際化應注重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人民幣資產,而不是挑戰美元的地位。

三、總結

雖然我國快速的經濟發展有助于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但欠發達的金融市場制約了人民幣在國際儲備體系中的地位形成,在資本賬戶不能完全放開的情況下,人民幣不足以對美元的地位形成有力的影響。在今后的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要加快資本項目的開放和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深化利率市場等的配套機制改革,逐步提高其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 李秀芳 劉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問題與方向》 《理論探索》2012第三期

篇9

人民幣國際化是把“雙刃劍”,在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產生風險。

一是宏觀調控的難度將加大。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之后,將會有大量的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通,這就有可能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二是維護國內經濟金融穩定的難度將增大。人民幣國際化將會使中國金融市場、經濟體系遭受外部沖擊的可能性變大。另外,人民幣國際化還面臨諸多的挑戰。比如國內金融市場尚不發達、資本項目尚未完全放開、金融衍生產品比較匱乏,以及利率與匯率的市場化尚未實現等,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約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盡管如此,人民幣國際化從整體上講,是利大于弊,機遇大于挑戰。可行性路徑

立足亞洲,穩步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首先,提高我國對外經濟活動的質量。我國出口產品的替代性強,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競爭力不強。其次,將地攤銀行等“民間銀行”納入正軌結算體系,規范人民幣的流通渠道。地攤銀行等非法機構根據央行公布的人民幣和周邊國家貨幣對美元現鈔的比價,算出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的交叉匯率,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浮動,經營靈活,實力雄厚,實際上成為了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市場匯率的制定者。將地攤銀行規范化、合法化是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必要措施。

大力發展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首先,人民幣國際化在貨幣供給與需求上需要人民幣資產池的支持,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使人民幣持有者能夠自由兌換外幣,同時也可滿足國際上對人民幣的需求,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對沖風險的平臺,從而增強了人民幣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第二,人民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資本項目開放前,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完善有利于提前釋放資本自由化的風險,獲得對資本自由化的管理經驗。第三,國內企業可以藉此拓寬融資渠道,有助于提高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國際貿易比重。第四,有利于人民幣衍生產品的定價權的回歸。

篇10

Key words: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RMBproblem

After the sub-crisi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China. Public interest in this issue was attracted not only by the problem of US dollars, but also by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Recently, RMB has been accepted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by some of neighbor countries, but these countries treat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not because they take RMB as a valuable currency but because their foreign trades closely link to China. Most of the import products in the countries that use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are come from China. In addition, their major destination of their export products is China. Taking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is much more convenient than using a third transaction currency and saving a lot of transaction cost. Thus, that’s the reason why some countries have already taken RMB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Once RMB is internationalized and accepted by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s a major reserve currency, there will be some obvious benefits. The first one is benefit from seigniorage. Seigniorage revenue is come from the devaluation of a currency that held by other countries and this concept has been known to most of Chinese people, owing to a book named the currency war that written by Song Hongbing. The seigniorage is available to every currency, but the amount is very small and ignorable. When a currency is accepted as a major currency by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uch as US, the amount of seigniorage will be very huge and directly relate to the number of the currency that held by foreign counties.

Second benefit is that China’s prestige would be much higher than that at present if RMB becomes a major currency. This point is also very obvious that we can just examine what US dollars benefit US.

Another benefit is that China can reduce a lot co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f RMB is accepted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Nowadays, most foreign trades use US dollar as transaction currency, thus there will be two issue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one is the costs that come from the exchange of two currencies. Another one is the risk at the change of exchange rate when a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and the money has been paid. This risk actually made a lot of companies bankrupt during the year 2006 when RMB appreciated very quickly. Most of those firms were in Jiangsu or Zhejiang and their major business is to manufacture products and export them to foreign countries. What’s more, their revenue was a very small percentage of their sale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RMB takes away their little profit, so they have to stop manufacturing and close their firms. If these firms don’t have to change the price into US dollars and pay their employees and suppliers of raw materials with RMB, there won’t be exchange rate risk.

The last benefit that 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is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ould help China develop his capital market. This is another big issue, but it is a must for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ized capital market to make RMB become a major reserve currency.As a matter of fact, the opennes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apital must be based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Before China benefi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we have to solve some problems. The very first issue is that RMB is still can’t be exchanged freely; so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o face this issue if they want to make RMB Internationalized. The term “exchange freely” not only means opening the exchange market to enterprises but also opening the exchange market to individuals. The consideration that ope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means to turn to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and China will lose his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consideration is not completely correct. For there’re a lot kinds of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s, a totally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do have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that it is easy to be attack, that frequent floating in exchange rate would hurt the export industry. However,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under the cautious and careful supervisions such as the system in America does not have these advantages. The huge foreign reserve currency in China makes it’s very difficult to attack RMB, and the cautious and careful supervisions can make sure that th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would not hurt those export firms.

Another issu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to face is the inflation. Chinese government intended to take the GDP growth as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 in their policies in the past, and the inflation rat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GDP growth. But if they want RMB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wild economy and finance,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make the object that maintain the stabilization of RMB’s valu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keeping GDP growth. If Chinese inflation rate remains as high as that at present, very few countries would take RMB as a major reserve currency.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make balance between domestic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fter all,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hat need to do before RMB is truly internationalized. It is a very attractive issue about what would be if RMB become a super currency. But it is not a good time for RMB now, and it is not a good time in the expectable futu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requires a health economy and a well-working finance system and being supported by a real strong-probably the strongest-economy in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ould not be a government act but be a step-by-step process of accompanies with the economy’s development in China.

Reference

[1]張明(Zhang Ming), Development and secret worry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2]李豫(Li Yu),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篇11

其目的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如保持本國國際貿易競爭力、維護本國經濟內外部平衡等)。當全球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高漲之時,2014年以來我國人民幣匯率(美元兌人民幣)從1月份的1∶6.0665下降到了10月份的1∶6.1168,這是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的首次大幅貶值,也預示著人民幣單邊升值走勢結束。縱觀整體,人民幣匯率走低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人口老齡化現狀催生經濟狀況。我國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從而導致國內真實儲蓄率邊際遞減。第二,涌入中國熱錢過多,對外部融資的依賴強度增大。國外熱錢涌入中國主要是對人民幣抱持升值預期。一旦貶值苗頭出現,熱錢會迅速撤離,從而影響整個國內經濟走勢。雖然本次人民幣匯率短期回落,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國經濟利好走勢中的發展隱患。例如,2013年外資銀行在華債權共計1萬億美元,該數據和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折射出兩個信號:其一,目前涌入我國的熱錢更多是國內經濟實體的隱性外債;其二,我國信貸增長和經濟穩定增長過分依賴熱錢。由此可見,如果人民幣貶值不可控,資金外流現象將會一發不可收拾,國內的公司債和地方債也會迎來兌付高峰,信用違約問題將會把我國經濟推向一個更加難以控制的局面。

(二)貨幣政策調節無法得到預期效果人民幣

在國際市場的大量流通會影響我國央行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從經濟學角度上來講,央行上調基準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主要是為了收緊市場,減少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流動。但是這樣也會直接導致為了追求更高回報,全球人民幣流入中國,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預期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央行在管理和監控海外人民幣流通過程中問題很多,如販毒、走私等利用人民幣工具的非法活動等,不僅會阻撓我國相關部門對洗錢活動的追查,更會增加我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對策及前景

(一)維護金融安全

穩定我國宏觀經濟人民幣想要變成國際貨幣,最根本的就是人民幣自身的保值性,這就需要我國整個宏觀經濟大環境穩定。第一,加強金融監管,進一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需要全面考慮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銀行、證券與保險監管之間的關系,對于實際中分業經營一定程度上已經被打破的情況,在現行分業監管框架下強化央行的協調職責和主導作用,理順央行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的分工協作關系。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夠在現有監督機制的基礎上,逐步融合功能性監督的理念,尤其是針對創新性金融業務,必須要強化監督管理能力,甚至在未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考慮建立金融風險監督委員會,并實現金融業統一化、規范化監管。第二,謹慎推動金融自由化。我國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神話已經打破,要充分重視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國際資金外逃引發嚴重流動性不足、金融危機或者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尤其在金融開放方面,資本項目開放不宜過快,延緩經濟泡沫生成和破滅的速度,減輕經濟發展的沖擊,以防范人民幣出現強烈貶值的預期。第三,控制通貨膨脹的幅度。通貨膨脹幅度過高會不斷侵蝕人們的個人收入、惡化我國的投資環境,并將社會財富更多地轉移到壟斷集團的手中,破壞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從而使人民幣貶值或者產生貶值預期,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引發金融動蕩。

(二)實現人民幣升值或貶值可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繼續吸引外部融資,這就要實現人民幣升值或貶值可控,以避免人民幣匯率的邊際利差過低,減少資金外流風險產生。第一,提高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推動利匯率市場化改革,讓人民幣利匯率真正發揮杠桿作用,實現資金的效益最大化。第二,均衡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目前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在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比例并不高。由此可見,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輻射比較有限,需要有關部門積極拓展空白市場,逐步實現人民幣結算范圍的擴大化、全球化。第三,改善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央行應與相關部門協調(發改委、商務部、證交所、商業銀行等)共同維護資金池運行,設定資金池蓄存量限額,建立并完善人民幣回流統計監測體系,實現我國央行與國外央行的信息交換機制建設,將回流人民幣資金作為變量予以高度關注。

篇12

近10年來,相對于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而言,中國經濟保持了更高的增長率,這意味著人民幣在中長期具有升值趨勢,增強了其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內在魅力”。另外,中國已成長為舉足輕重的世界貿易大國,特別是作為一個巨大的進口市場,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盡管當局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動作比較謹慎,但面對世界各國綜合實力在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此消彼長的國際經濟新格局,受沖擊相對較小的中國沒有理由不搶抓機遇。危機倒逼決策者調整戰略和戰術,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順勢提速。自2008年底以來,中國政府先后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等6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總額6500億人民幣、期限3年的雙邊本幣互換。2009年4月國務院批準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作為第一批跨境貿易人民幣試點結算城市。2009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署補充合作備忘錄,推動內地與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相關工作。200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和銀監會六部委共同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2009年9月4日,國家外管局的QFⅡ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稱,擬將單家機構申請額度上限由8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并將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QFⅡ投資本金鎖定期縮短至三個月。2009年9月28日,財政部在香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系中國政府首次在內地以外地區發行人民幣國債)。上述一系列跡象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正在駛向快車道。

人民幣國際化的“道”

人民幣國際化并非中國一廂情愿的事情,人民幣究竟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以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取決于主要國家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博弈。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引發了各國對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積弊的深刻反思,普遍認為這種單極的國際貨幣體系權利與義務不對稱,缺乏約束制衡機制,只對極少數國家有利,紛紛要求改革這種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打破美元“一幣獨大”的格局。不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尚未徹底動搖美國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強勢地位,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美元仍將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同時可能呈現歐元與美元爭奪主導權,日元和人民幣伺機謀求應有地位,國際貨幣體系從“單極”走向“多極”的態勢。至于最終出現什么樣的多幣鼎立格局,還要看各主要國家經濟和政治力量的消長與對比。人民幣目前雖然不是國際儲備貨幣,但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并擁有美國政府最多的債權,客觀上使得中國在爭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以及凝聚各新興經濟體力量方面有更多的話語權。運用“巧實力”(smart power)充分整合人民幣國際化所需要的相關資源,爭取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應該成為我們規劃經濟全球化戰略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強國造就強幣,強幣支撐強國。一方面,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是確立和鞏固發行國貨幣地位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大部分時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1979-2007年,我國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高達9.8%。即便在遭受特大自然災害襲擊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仍達到9%),成為發展中國家陣營中最具活力的經濟體。加入WTO后,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經躋身于國際貿易大國的行列(2007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突破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2008年,盡管下半年開始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全年進出口總額仍達到2.56億美元,在逆勢中增長17.8%)。與此同時,人民幣在不少國家或地區廣受歡迎(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在2008年3月披露,境外流通的人民幣估計超過300億元)。另一方面,一國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地位的提高,反過來也會給發行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和日益強盛帶來諸多有利條件(就人民幣而言,除了可以給中央政府帶來巨額的鑄幣稅收益之外,至少還有利于減少中國在“大中華”經濟圈內貿易的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中國要實現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必須解決貿易大國與金融小國的矛盾,致力于延展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生態位。人民幣國際化的“道”,從根本上說就是將其作為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逐步將人民幣打造成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與強國地位相適應的強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術”

作為強國戰略要義的人民幣國際化。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我們認為,穩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拓寬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生態位,需要通過以下步驟和配套措施,采取由易而難、由淺入深、漸進探索、步步為營的策略,此乃人民幣國際化的“術”。

第一,逐步建立雙(多)邊貨幣互換關系,并在試點的基礎上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范圍。

同經貿往來密切的國家或地區訂立雙(多)邊本幣互換以及將人民幣作為跨境貿易結算的貨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國對資本項下貨幣兌換的某些限制,迂回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前中國政府可以探索與所有“東盟10+3”國家以及其他經貿往來密切的國家或地區(如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某些拉美國家和非洲國家等)簽署雙(多)邊本幣互換,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范圍,營造方便外國人使用人民幣的基本環境,從而使人民幣潛移默化地成為這些國家或地區廣受歡迎的流通貨幣和儲備貨幣。

第二,建立方便外國投資者兌換人民幣、投資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和規避匯率風險的離岸金融市場。

為了讓境外政府與投資者愿意長期持有和儲備人民幣,中國需要建立和完善如下三大離岸金融市場。一是離岸人民幣結算市場。只有當境外投資者能夠

便利地將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相互轉換時,其持有人民幣的兌換成本才可能降低。二是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市場。只有當境外投資者能夠便利地購買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時,他們才愿意在較長的時期內大量持有人民幣,人民幣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儲備貨幣。三是功能完善的離岸人民幣遠期外匯市場。只有當境外投資者能夠通過遠期交易有效規避和對沖匯率風險時,他們才愿意長期持有人民幣資產或負債。

第三,進一步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

香港應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最重要的“試驗田”。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在經濟和貿易上已經形成不可分割的聯系。目前廣東若干跨境貿易人民幣試點結算城市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配套的。另外,香港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自由港與貿易集散地,是境外人民幣流通最活躍的地區。以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境外人民幣遠期外匯市場以及境外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市場的“試驗田”,進一步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是步步為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健策略,如果進展順利,可為日后人民幣在包括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和新加坡組成的“在中華區”自由流通積累經驗。

第四,漸進實現資本賬戶的對外開放。

在實現經常項目的對外開放之后,漸進實現資本賬戶的對外開放,成為中國全面開放金融市場的重要步驟。長期以來。管理當局對資本賬戶的對外開放比較謹慎,但一直主張創造條件逐步加快人民幣資本賬戶的開放步伐。2009年9月4日,國家外管局的QFⅡ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稱,擬將單家機構申請額度上限由8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并將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QFⅡ投資本金鎖定期縮短至三個月。此舉表明管理當局希望放松管制引進更多國外優秀的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在保證國內資本市場運行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漸進實現資本賬戶的對外開放。

第五,推動各項配套的金融改革,開放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大門。

篇13

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已經有計劃地推出了一系列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措施(如人民幣互換規模擴大、跨境貿易開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在境外發行、人民幣成為境外居民存款貨幣和官方儲備貨幣、人民幣跨境流通的區域日益擴大等)。這一切對降低未來在對外貿易與投資中對美元的依賴程度,全面參與國際金融競爭并爭取國際金融秩序的話語權都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加速對外流通,使之在世界范圍內被認可并廣泛使用,而這需要流通的市場和落腳點。此時,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一條必經之路。

我國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優勢

一、經濟穩定增長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我國政治穩定,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己成為世界最有市場潛力的地區之一。過去幾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長期穩定保持在 8%左右。持續穩定的增長帶來積極的未來預期,而且人民幣穩定的幣值為離岸金融市場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持。

二、經營成本具有比較優勢

經營離岸金融業務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存貸款利率的差。因此,其他方面經營成本的大小對于離岸金融業務有很大的影響。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選擇在成本較低的地方開展離岸金融業務是客觀的選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多數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與固定資產租金等物質成本較低,所以在我國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將具有經營成本較低的比較優勢。

三、中國的金融市場環境不斷改善

各種金融業務不斷對外開放,利率逐步取消管制,正在循序漸進的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和國際接軌的速度,同時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挑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取得了令人艷羨的成績。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的經濟和金融業發展水平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還有一些不足條件。主要可以歸結為三大方面。

首先是司法體系尚不健全。離岸市場的根本要求是契約精神體現在合同中,投資和資產能受到保護。強有力的司法制度對企業和個人、對股東和投資者都是平等的。但我國司法體系仍不健全,離岸銀行、離岸保險、離岸證券、離岸稅務等金融法規仍未制定,這無形中就阻礙了國際資金進入離岸市場,不利于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

其次是監管體系亟待改進。離岸金融中心的特點之一就是基本不受政府政令管轄, 交易自由, 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沒有監管。一個監管得力的離岸金融中心不僅不會趕走離岸資金, 還有利于中心的長期發展。監管應達到國際標準,并貫徹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制度, 推動市場自律, 形成公平競爭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金秀| 湟源县| 珲春市| 额尔古纳市| 益阳市| 庆元县| 抚远县| 英山县| 晋州市| 林西县| 涟水县| 清丰县| 舞阳县| 灵丘县| 高雄市| 马公市| 阳谷县| 榆中县| 漠河县| 陆丰市| 都匀市| 宁陕县| 政和县| 阿鲁科尔沁旗| 台东县| 苗栗市| 息烽县| 开阳县| 巴南区| 华蓥市| 安阳市| 长岭县| 潮安县| 江山市| 裕民县| 句容市| 日土县| 大冶市| 汕尾市| 周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