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初一下冊英語學習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幫助學生選取英文名字,鞏固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剛上初一的學生,對英語學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英語教師也因此大受學生歡迎。此時,老師可以幫助他們選取一個寓意高雅、脫俗不凡的英文名字,引導學生逐步融入英語。這是培養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愛好的起點,也是初一英語教學工作中最容易、最關鍵而又最重要的一步。初一學生不僅要求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中文名字,同時還應有自己的英文名字。
在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開列一些英文名單讓學生自由選取,如:Aaron(涵意:巍然的高山,受神啟示的)、Abner(睿智,有智慧)、Doris(海洋女神)、Diana(光亮如畫,月亮女神)、Erin(鑲嵌在大海中的翡翠,和平、安寧之源);男生可取名為Angelo(上帝的使者)、Irvin(大海的朋友)、Devin(詩人、學者);女生可取名為Judith(文靜的女子)、Angela(天使,報信者、安琪兒)、Athena(智慧女神)、Michelle(蜜雪兒、紫菀花)、Rosalind(盛開的玫瑰)、Sylvia(森林少女)、Venus(愛與美的女神)等;天蝎座男生可取名為Richard(勇猛大膽的)、James(取而代之者),獅子座男生可取名為Robert(輝煌的名聲)、Carl(偉大的人、男子漢),天秤座男生可取名為Elliot(虔誠信仰上帝的人)、Charlie(有男子氣概的);雙魚座男生可取名為Albert(高貴聰明的,人類的守護者)、Jack(上帝仁慈的贈禮);白羊座女生可取名為Betty(上帝的誓約)、Linda(美麗的人);雙子座女生可取名為Judy(贊美)、Shirley(來自草地的、靈空的聲音);水瓶座女生可取名為Sally(公主)、Rita(勇敢誠實的),處女座女生可取名為Emily(勤勉奮發的)、Lillian(百合花,純潔)等。
學生選取自己的英文名字后,要求他們制作自己的座位牌。座位牌要有兩面,一面寫上自己的中文名字如Lan Jiaoyan(藍嬌艷),另一面寫上自己的英文名字如Diana。上課時把座位牌放在課桌上的右上角,在提問對話、互助互動、交流合作、開展小組比賽等活動時要稱呼英文名字。此外,學生的課本、作業本、試卷上也要寫上英文名字并用括號附注中文名字,老師分發作業和試卷時要叫其英文名字。這樣,老師就悄然無聲地將“英語”植入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開展班級英語達人競賽,鞏固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在初一英語教學中,開展班級英語達人展示競賽(English Talent Talk Show),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英語才能,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則更能激起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班級英語達人展示競賽,其文稿內容不宜太多太難,可以是自我介紹、家庭介紹,也可以是介紹班級或學校生活等簡單的話題。學生能夠自己擬寫展示文搞的盡量自己寫,部分學生不能自己寫的由老師代擬文稿格式,再由他們根據自己實際填寫,完成自己的展示文稿。總之,要盡量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文稿內容做到“有話可說”、“說即流利”。 如老師代擬文稿格式:
Hello!Everyone!Let me introduce myself to you.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My name is______,my English name is______.I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in 19______,my birthday is on______,and I am______years old now.My net name is______,my telephone number is______,my QQ number is______.I study at______Middle School and I am in Class______,Grade______.
……
That’s all.Thank you!
競賽活動的主持人由學生擔任,評委也由學生組成,可以邀請校長或其他學校領導、本校英語教師、同年級其他班英語科代表以及所有參賽學生家長等作為特邀嘉賓參加,賽前要強化訓練并進行彩排,確保展示競賽圓滿成功。展示比賽過程中要拍攝相片和視頻,賽后每個參賽選手都要頒發給“英語達人”獎勵證書,同時把競賽過程的相片、視頻上傳到校園網上展示表彰。
三、創辦英語角定期組織活動,鞏固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大多都會對英語感到新鮮與好奇,大多都有表現自我的強烈欲望,所以,創辦英語角,定期組織、指導學生開展交際交流活動,是提高初一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英語角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英語教學的必要補充。它是英語課堂知識在課外的一種拓展和延伸,更是鍛煉英語思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趣味性和真實性,不僅能提供一個純英語語言環境,也是將英語帶出課堂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途徑。英語角活動的頻率最好每周一次,活動的話題可以出自課本或課外讀物,也可以是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
英語角的魅力在于它像一個舞臺,為學生提供交流實踐、展示自我、充實自我、實現自我的平臺。它能滿足初一學生口語表達的強烈愿望,使得每個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可見,英語角是初一學生學習英語的樂園,是鞏固和提高他們英語學習興趣的理想營地。
四、運用多媒體實施輔助教學,鞏固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篇2
人們學習外語的目的就在于進行跨文化交際,然而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對話雙方經常發生交際障礙,其根本原因還是和對目的語背景文化的掌握與理解有關。語言和文化緊密聯系,語言是人類文化和知識的載體,它反映了每個民族特定的生活習俗、交流方式、文化禁忌等;文化又是語言的底座與支撐。結合到外語教學,目的語背景文化的教授自然顯得很有必要,否則外語教學便是不完整的。
初中新課程標注和新大綱明確提出:“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的要求。在人教版的Go for It教材中,不僅每單元中插入了文化知識點,而且教材最后還專門編寫了兩個文化單元,讓中國學生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這點是人教版舊教材所沒有的。但是,筆者發現還有大部分的教師遇到課文中的文化知識點時,要么照著教參一念而過,要么回避不提,后面的文化單元更是不會花課時去講解。遇到考試要考文化交際題型,教師就找些固定的搭配語句讓學生死背,可見目的語背景文化教育還沒有引起中學教師的足夠重視。
2教授初中英語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中學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引領和支持學生以后學習的重要動力。很多學生開始對英語感興趣就是源于英美國家的文化吸引,以及對這些國家生活方式的向往。筆者在學校教書實習期間,曾到高中聽課,發現高中教師在講新課前都會介紹與本單元話題相關的背景知識,以講故事、放幻燈片、觀看小片段、提問等的方式,這不僅增長了學生的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所以,中學教師如果能利用文化打開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視野,開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和交際意識,那么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主性意識就會增強,就會逐漸地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更加渴望學習好英語并應用到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從而樹立起以后深入學習的信心,這對他們上大學走入社會繼續學習英語都有持久的影響。
2.2適應新課標英語學習的要求
人教版Go for It按照話題任務來編寫每個單元,倡導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將話題、功能、結構和任務融為一體,著眼于文化教育,設計科學的、循序漸進的、滾動式的學習鏈條。這樣的教材編寫方式和標準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像以前那樣把握教材,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同時還要仔細琢磨課文所反映的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文化背景,把文化知識作為語言知識的一部分融入到語言教學過程中。只有這樣,學生的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才能得到全方面的發展,語用能力才能提高,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下才能應付自如。
2.3適應中考英語考試的需要
縱觀歷年中考英語試題,我們會發現純語法的試題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試題融和了語用和語法兩種知識,尤其在聽力和閱讀方面,注重考察真實語言的應用和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有關跨文化語用方面的內容逐漸增多。比如在閱讀中,考察英國人見面的寒暄知識,美國人吃飯的餐桌禮節,西方飲食文化等,如果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接觸到這些知識,在做閱讀試題的時候就會游刃有余。
在中考中,對話搭配的試題也很多,這就考察學生的語用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就要基于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察表示感謝及其答語。在機場有一個乘客幫助了一個老外,老外說:——Thanks for helping me. 乘客回答:——You are welcome. I should do it. 這種答語明顯不合適,因為在中國文化中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老外聽了就不太高興了,以為那個乘客不是自愿的,而是職責使然。這些都是不同民族文化造成的差異。
所以,在每個單元的話題中,把其中的文化背景挖掘深一點,以各種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浸潤其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2.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本文前面提到很多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來源于對英美國家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的向往,這只能作為教師引領學生入門的一個有利因素。在以后的文化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將我們的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類比和對比,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比如,在初一下冊Unit 9 When was he born?中,其人文主題是 “You are never too young to start doing things”。其中舉例人物有國外的體育運動明星、藝術名人,這些都是學生追捧的對象,但是如果教師能介紹或者讓學生自己查找關于我國的科學文學藝術巨匠的資料,再讓學生用英語發現總結中外名人的不同經歷以及他們的感受,那么學生總會對我國名人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刻苦精神有所觸動,這樣就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意識。
3文化背景教學設計
目前,中學英語課程中是不可能有專門的文化課,而且考試出現的題型就那么幾種,在大部分地區沒有增設口語考試,這就意味著教師對背景文化知識的教授不是很重視,教學的方法可能比較單一。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學重點就只集中在了分析語法結構和講解大量的詞匯上,這肯定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隱患。一些成績好、語音標準、語法應用正確無誤的學生一旦進行英語交際便常常出現由目的語文化缺失造成的語用錯誤。他們總是喜歡把漢語和英語等同起來,以漢語文化,漢語思維來套用英語,這就造成了理解偏誤和語用失誤。那么,教師如何多方面地設計文化教學,讓文化融入語言學習之中就成了教授文化知識的焦點。
3.1文化比較
比較英語國家與本民族文化的異同是最能引起學生注意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每個單元的新課上做一個文化導入,加大輸入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布置任務讓他們動手完成。
新目標初一下冊Unit 7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介紹了西方人的飲食烹調方法。在這個單元中,筆者建議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烹調詞匯句型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用英語介紹一道中國菜的制作方法,并查找西方人與中國人飲食習慣、餐桌禮儀的不同;而后教師列出一些常用的新單詞、句子補充給學生;最后教師可在黑板上板書出兩欄,一欄寫上“the Western”,另外一欄寫上 “the Chinese”,并讓學生起來用英語口頭表達不同,并串成一段話。這樣,既能使學生應用語言知識,在表達過程中通過對比,他們對兩種文化的差異就會有深刻的印象,又能喚起學生對本族文化的熱情。
3.2應用多媒體營造逼真的交際環境
形象生動的音像畫面是吸引初中生的最好方式。教師備課的時候也會做很多有趣生動的幻燈片,吸引學生,加大輸入量,營造語言交際環境。每個單元新課的文化引入大部分也主要是通過這種教學手段。教師通過畫面或者短片介紹一些背景知識,然后自己提問,或者學生互相提問,讓學生在觀看中有所思考。
新目標初二上冊有一個教學單元談論的是天氣。教師通常先用天氣的圖片引入天氣的詞匯,教授詞匯拼讀,然后再是句子的使用。他們沒有通過天氣聯想到英國人的寒暄禮節。筆者建議首先教授單詞,播放一些英國人打招呼的短片,然后過濾出一些他們常用的句子,讓學生發現英國人寒暄禮節和中國的不同,此時再由教師介紹英國人的寒暄文化,強調真實的交際中的禁忌。學習完詞匯句子后,讓學生扮演兩國人進行見面寒暄的對話,這就使文化融入了語言知識的學習中。最后,教師用幻燈片制作一些其他國家的天氣情況的圖片和一張中國地圖,模擬天氣預報的播放現場,讓學生扮演一次播音員報道中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這樣的活動讓教學語境化,發揮了句子的交際價值。
3.3創造課外學習英語的條件和活動
學習英語文化僅靠課堂上的輸入還很不夠。教師在課外就應該有目標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化語言知識的學習。
首先,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在周末、寒暑假布置課外閱讀任務,讓學生做閱讀筆記,然后課堂上在以值日報告或者講小故事的方式檢查閱讀情況。
其次,在下午的空閑時間,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文化故事電影的片段,引導學生觀看提問;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習英文歌曲;參加演講比賽,并在過圣誕的時候,讓學生收集英語國家的節日文化資料并做成幻燈片介紹給同學,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舉辦圣誕英語晚會,讓學生表演課本劇,演唱英語歌曲,使學生在表演中發揮特長,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最后,有條件的學校聘請來自國外的專業英語教師,給各班每周上一節口語文化課,以游戲講座的方式讓中國學生參與直接的跨文化交際,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
4結論
從以上論證來看,只要教師具有提升目的語社會文化背景的意識,那么文化教學完全可以融入語言教學中,并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但是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學生在接受目的語文化的同時,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正確地對待兩個民族的差異,不能極端地否定一方,培養愛國意識,教育學生在交際中正確地選擇符合對方文化標準的表達方式以達到交際目的。另一方面,文化的教授也應該融入語境中,不脫離語言知識教學。
總之,建議中學教師加強自身跨文化交際的素養,多學習了解各方面的文化知識,使自己的教學多樣化,讓語言教學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篇3
興趣是一個人探究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積極態度,是一個人優先對一定事物發生注意的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部分,是學習的動力,也是發展智力潛能的契機。本人認為,初中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興趣、打好語言基礎,關鍵是興趣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本人認為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他們從被動的語言學習中解脫出來,化被動為主動。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本人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 初中學生的興趣培養應從初一開始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在小學期間便接觸了英語,對英語并不陌生。但對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真正學習英語這門語言的還是從初中開始的。所以對剛踏入初中校門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這門功課充滿了好奇心與自信心。而且初一學生模仿能力強,心理障礙較少,參與性高,喜歡表現自己。他們對一種新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但初一學生注意力又較易分散,唯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能集中注意力并能持久。對于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我有幾點體會。
1.給每個學生取一個英文名,創造英語的氛圍
學生對自己的名字尤其是“洋名”往往很感興趣。他們也喜歡用英文名稱呼同學。即使課后也如此。如果課文中的對話中恰好有同樣的名字,他們就會感到更加親切。
2.引用生動有趣的故事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用“填灌式”教法,單純以灌輸語言材料為目的,而應通過創造各種較貼近生活實際、自然愉快又令學生感興趣的情景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消除他們過于緊張的焦慮情緒,使他們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在這十幾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把課堂知識串成一個小故事,邊講故事邊學知識就是其中的一個好方法。比如教到《Come and meet my family》這一課時,我就從自己家人發生的某些故事開始,然后涉及其他人物,再讓學生談談他們家人的一些小故事,使得原本枯燥又易混淆的幾個名稱的單詞具體清晰了起來,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3.導入歌曲與順口溜
初中生大多好奇心、好勝心強,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真研究教材,以激揚規范的語言表達、整齊的儀表姿態,吸引學生進入英語世界。具體而言,第一節課老師不必急于教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可以用英語給學生們先唱幾首他們熟悉的兒童歌曲。如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The more we get together,the happier we will be”“Hello,my dear friend”等。順口溜除課文中涉及的以外,還可以根據相應的內容添加。例如在講授英語七年級下冊中的關于身體部位的單詞時,我就把各部位名稱編成了順口溜eye-eye-nose,ear-ear-mouth,hand-hand-face,leg-leg-foot,arm-arm-neck。在做示范的時候我還加上了動作,邊說邊夸張地用手觸摸自己或學生的相應部位,然后帶著全體同學跟我一起邊說邊做動作,先慢后快。重復幾遍之后進行比賽,看誰說得最好,動作最準。通過這樣的安排,使原本枯燥又難記的幾個單詞一下子就變得簡單易學多了。短短20分鐘,全班幾乎每一個學生都能熟練地說出這幾個單詞并準確地指出來。有的同學課后甚至跑到我的身邊一邊大聲說著順口溜,一邊在自己的臉上和手上摸來摸去。
4.加入誘人的小游戲
游戲向來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游戲的類型很多,教師在設計游戲類型時,可以根據初一學生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的特點,要及時把握他們對英語的好奇心理,努力創設說英語的氛圍,盡量增加說英語的機會,使學生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每個話題的具體內容,教師可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游戲活動。如教學水果單詞時,可以設計“猜袋中物”這一游戲,教師把新鮮水果放入書包,由每組的第一名學生輪流猜,可以問:“Is it a banana(an apple,orange)?”猜對了為優勝,并作為獎品獎勵給學生。這個活動將背單詞轉化成一種游戲,學生潛移默化地把學習演變成一種較為自然的交流活動。同時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情境,使學生感到學單詞也會很愉快。在教學人體部位時可用“聽單詞做動作”,如在Shopping時,我買了許多水果及蔬菜把學生分成四組進行現場Shopping,這種新奇而又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把他們帶到一種主動學習的意境之中。當他們得到了本應在課堂中得不到的東西時,他們就格外的開心,即使是課后也欣然自喜。興趣的產生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我覺得外語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Learning English by doing,Doing things with English.
初一的學生如果對英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對他們初二初三的英語學習都是極好的鋪墊。反之,如果學生在初一就開始對英語產生了厭惡感,則在之后的學習中很難喚起他們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 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任課老師有很大的關系。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教學中,對教師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心目中的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具有親和力、親切感的教師。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卓著。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一堂高質量的英語課的前提。盧梭說:“只有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 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當然,這并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揚是出于愛護他們的目的。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從內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創造一個師生和諧的良好環境,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這樣,學生就會由愛英語老師到愛上英語學科,使學生從喜歡學、愿意學到自覺學,由“苦學”到“樂學”。也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學生才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三 巧妙運用幽默,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中學生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向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匯,他們便會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需要興趣,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
但在日常的實踐教學中,相當多的一線英語教師反映在上英語課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缺乏興趣,學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甚至一堂課沒有幾個人聽課,老師教的乏味,學生學的缺乏激情甚至師生關系緊張等等。這種現象往往是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模式缺乏吸引力,唱獨角戲,無法激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大幅提高英語教學成績了。分析和探索幽默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使用形式,使中學英語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模式趨于藝術化——幽默化在當前的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我覺得幽默是改善學生與英語學科之間關系的黏合劑,每個學生都喜歡幽默風趣的老師,使得課堂里時時有笑聲,和諧輕松地度過每一節課。
記得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幽默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激情的一劑良藥。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著力培養和形成自己獨特的幽默藝術并使之在英語教學舞臺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師就會像磁鐵一般吸引著學生,使學生對英語課由喜之,好之到主動學之和用之;使學生對英語有難以割舍之感,達到英語教學的最高境界。讓我們相信幽默的英語教學藝術是學生與英語之間關系的黏合劑,因為它能使學生“積極情態,高效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切實有效的。
四 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充滿情趣
幽默是英語教學中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但單一的教學方法又是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為了激發并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英語老師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如實物、圖片、錄像、幻燈、模型、簡筆畫等,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可以用實物巧設情境,用動作表演情境,用語言描述情境,用音樂伴隨情境,用圖畫烘托情境,用電教模擬情境,用表演體會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不斷探索,不斷追求。
比如教單詞的過程中,我們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教師可制作與教學有關的實物,讓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比如一些小椅子、小鞋子、小車等更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聽得懂和大致聽懂了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話或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的預熱活動。一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不僅要有一個好的開始和發展,也要有一個好的結尾。下課前可根據不同情況給學生設置一個新的“懸念”,留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放一遍課文錄音,讓學生小結一下課堂主要內容,唱一首歌曲等。
篇4
一、建立協調、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學生心情放松,在愉快的情景中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去施教。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局面:課堂上,英語教師精心設計了語言交際的模擬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對話操練,但總有學生羞于開口。特別是叫他們站在教室前面演示對話時,眾目睽睽之下,不遠處還站著英語教師監督著,他們更顯得局促不安。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在課堂上,老師努力為學生創造說和練的機會,模擬各種情境,力圖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但苦惱的是:學生不參與!其實,課堂情境僅僅靠模擬是不夠的,它畢竟是在課堂中,所以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從心理上分析學生的愿望,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建立起一種協調、和諧、互補的師生關系。親其師,必信其道。
例如,每當學生回答完問題,無論對錯,我總會先說一聲:"Thankyou!",對課堂提問答不出的同學說一聲:"Nevermind",而不是讓他長久地站著;對回答錯的同學說一聲:"Canyouthinkitoveragain?"。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不會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挫。課堂中教師也難免會出現小差錯,我總會抱歉地說聲:"I'msorry!"。言傳身教,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還有,教師要認識到課堂就是情感場,教師應該面帶微笑,親切、和藹地與學生交流。一進教室,我總會與碰面的學生親切地說:"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這樣的課堂總會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間無心理距離,學生就能輕松大方地交流。可見,溫暖而有鼓勵性的教學氣氛能夠在心理上給學生一種安全感。另外,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2Isthereapostoffice?”時,我避開傳統的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方法,而采取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場景,然后提出問題:假設是你,你將如何問路,指路?學生分小組討論(Groupwork),接著每組向全班匯報,匯集各組方式,由教師作最后的總結。在學成語言技能后,我還讓學生聯系本校的地理環境,自編自演對話。在教學中,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有的"Askthelibrary"有的"AskW.C",氣氛很活躍。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因人施教,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仔細琢磨學生的個性,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體相結合。比如,課堂提問時,簡單單一的問題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回答,力爭使全班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不是想法讓學生考不出,而是讓學生感到跳一跳能夠得著,多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去年我們班從另外的學校新轉入一名男同學,來我們班重讀初一下學期。剛來時英語成績很差,對學習英語毫無興趣,但別的科目卻很優秀。他告訴我以前他的英語成績從未超過30分,他也不知道如何學習英語。我跟他說:“忘記過去,重頭開始吧,我相信你能行,我幫你。”。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不斷指導他學習英語的方法,教他記單詞,落實每節課的要求,告訴他:"Joinus!"。他每背完單詞一次,我就及時鼓勵他"You'vedoneagoodjob!",并在課堂上故意提問他會的單詞與知識點,讓他在同學面前有自豪感,有成功的體驗。我漸漸發現了他的變化:上課很專心,發言很積極,甚至敢主動上臺表演。一學期結束,他居然能考62分。我相信他會越來越好的。可見,學生一旦有了成功的體驗,就會激發學習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后的成功顯而預見。因此,教師只有成為學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學生所接納,彼此才會溝通,課堂氣氛才會融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被喚醒。
三、情感性處理教學評價
教師從情感著眼對教學評價進行優化處理,使教學評價在對學生教學中的反應作出認知反饋的同時,還給予情感上的影響,以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情感方面的積極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每個學生在學校里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積極性評價是激發學生情感的最好的激勵詞。如"good""wonderful""fantastic""great""excellent"等等。甚至可以對平時較差的學生說:"Welldone!"這種鼓勵的話語,加之教師溫和的眼神,總會在學生的心理涌起一股股暖流。例如,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不少學生會因老師的突然提問而緊張;單獨用英語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覺得難于啟齒,結結巴巴;課堂上因為怕老師叫上臺表演對話而局促不安。這種焦慮、憂愁、挫敗感等等心理負擔會是學生失去信心,處于心理預制狀態,嚴重影響學習效果。而鼓勵,成功的體驗則會萌發學習的興趣、增強信心、激發學生的內動力,大大增強認知效果,使學生自覺、自愿、主動地學習英語。有時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相應難度的問題,盡量給予具體、有針對性的特色性評價,使學生了解區別于別人的特點和優點,產生一種真正被老師重視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水平。
在教學評價中我們還應發揮主體性評價的功能,通過學生的互評和自評,讓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評價,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和主體意識,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主動精神。可見,使用人文關懷的評價體系,它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教師能夠重視他們,并合理地利用它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教材,處處滲透人文關懷
《新目標英語》“Goforit!”具有內容豐富、色彩鮮艷、設計精美、實用性強的特點。教材以話題為主線,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注重能力培養。所涉及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時代性,科學性,啟發性和創造性。如:問候、購物、問路、看病、提建議、詢問職業等。這些內容中都滲透了德育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挖掘這些德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在教學中滲透人際關系、思想品質、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講文明、講禮貌、尊敬別人、關心他人、遵守社會公德、熱愛學習和勞動等等。
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12Don'teatinclass.”,九年級“Unit11Couldyoupleasetellmewheretherestroomsare?”,八年級下冊“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告訴了學生要遵守學校紀律,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語言習慣。八年級下冊“Unit4reading中Shesaidhelpingotherschangedherlife.”,九年級“Unit8I'llhelpcleanupthecityparks.”都談到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及做自愿者的偉大意義等等。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思想得到熏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培養良好的品質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
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發展教育和諧統一的現代教育。作為外語教師,我們應該更新教育觀念,充分認識人文關懷對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學,教學中體現人文關懷,以情優教,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是當代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技能之一。
參考文獻:
[1]《英語學習策略論》.文秋芳(1996)
篇5
本班學生共有--人,上學期英語考試成績如下:
及格人數--及格率--優秀人數--優秀率--人均分
這次英語考試成績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對新教材還沒有很好的適應。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第一個學期,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走了許多的彎路。
二、教材分析
這套教材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融匯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與原教材相比還增加了文化背景和學習策略等部分,并增加了任務型學習成份和語篇的輸入。本書每個單元都列出明確的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與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和B兩部分。
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運用。這套教材是基于城市學生的狀況編寫的,對于我們農村學生來說,由于小學基礎不好,到初中以后學起來的確有些吃力,光是一千多個單詞就嚇退了不少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我們還必須知難而上,為了提高農村的英語教學成績而努力。
三、教學重難點
1、Modal
verb can, must, have to, would like; Yes/No questions and shortanswers
2、What
time questions, when questions, Adverbs of frequency;Prepositions ofTime
3、How
questions, How long questions, How far questions;Prepositions ofPlace
4、Imperatives(Don't),
Can for permission
5、Why,
What, Where questions; Adjectives of quality
6、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How, What questions; Yes/No questions andshort answers
7、There
be structure, Where questions, prepositions of place
8、Adjectives
of description; Affirmative statements;
9、Simple
past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verbs; How was your weekend?
10、Past
tense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verbs ; was/were;
四、教學目標(參見新課程標準)
(一)、英語三級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目標
對英語學習表現出積極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語段和簡短的故事。能與教師或同學就熟悉的話題(如學校、家庭生活)交換信息。能讀懂小故事及其他文體的簡單書面材料。能參照范例或借助圖片寫出簡單的句子。能參與簡單的角色扮演等活動。能嘗試使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能意識到語言交際中存在文化差異。
(二)、語言技能三級目標
五、教學方法
這學期仍然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Task-Basedlearning;簡稱TBL)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該模式是20--年來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國際上廣泛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方法,教育部制訂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第一冊均強調了以任務為基礎的語言學習。
這學期主要通過任務型教學來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任務型教學是從活動中獲取知識。任務完成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轉化的過程;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小組活動,學到新的知識,即完成從陳述性知識到程序性知識的轉變。教師備課時重點考慮;如何設置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這個大語言環境又是由各個小語言環境組成,其中一部分是陳述性知識,另一部分則是程序性知識。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通過活動把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完成了知識遷移過程。常用的訓練活動有以下幾項:
(1)Daily report:值日生介紹自己、家庭成員或朋友的情況,其它學生可互相提問題,詢問個人職業。
(2)Play a guessing game:用問題“what does hedo?”引入任務,讓學生猜測多媒體課件中人物的職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Ask the way :創設問路情景,根據實際情況 telling the way,eg, I want to go thehospital 完成對話活動。
(4)See the doctor、go shopping等:學生可扮演角色,進行對話。
(5)Have a discussion :學生分小組討論
(6)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up?通過訓練把課內的語言學習與課外的語言活動結合起來,改變了過去老師一言堂的模式,變學生為主體,課堂主要是提供了一個學生獲取知識的平臺。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六、主要措施
1、加強詞匯教學。
包括單詞拼寫,詞義記憶,語用功能的訓練,在平常的教學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詞匯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單位,詞匯量的大小,將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流利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能否熟練地用英語讀和寫;能否順利地用英語思考。從去冬期末考試所反映的問題看,在今后的教學中,在加強拼讀與拼寫的同時,應幫助學生進行有意識記,應加強對詞的用法及內在含義的理解,要培養學生用英語解釋單詞的能力,逐步啟發引導學生用英語思考。單詞教學一定要做到詞不離句,這樣,學生在學會了單詞的同時,也學會了詞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語法教學一定要與語境相結合。
進行語法操練時,要堅持“四位一體”,即話題、語境、結構、功能相結合。抓住話題,聯系語境,確定語法結構,明確語法功能(交際功能)。要重視語法知識對于培養語言運用功能的基礎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課堂上一定要有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枯燥的題海戰術已不能適應現今的英語教學。
3、加強交際用語教學。
用英語進行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在教學語言功能項目時,要盡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應變能力。
4、進一步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又一重點。閱讀能力的培養在于平時。教師在平時講解閱讀理解題時,應著力幫助學生分析語言材料,而不是核對答案。
5、大力加強對新課程、新標準的學習和研究。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抓住重點,理解英語課程的性質,把握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我們必須明白: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初一英語新學期教學計劃書范文2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本人將繼續遵循以人為本,關注全體學生,凸現學生個性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英語素質和應用英語的能力,寓培養學習興趣、學習樂趣于教學之中。特別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方面的培養,結合課堂有效教學模式,進行文化意識方面的滲透。同時,遵循學校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宗旨,全面實施30+15課堂教學模式,注重精講精練。教學中,重點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在小學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多與學生溝通,及時了解他們學習英語方面的困難,并做到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認真備課,備教材,備學生,上好每一堂課;作業全批全改。
二、教材分析
初一英語(上),共有14個模塊,其中起始級有4個模塊,主要是復習鞏固小學的英語基礎知識。初一英語教學正式教學內容有10個模塊,每個單元均以“話題”為中心,在真實的情境中呈現基本日常用語和簡單對話,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精心設計各種練習,幫助學生均衡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國力,每個模塊都有對重點知識的總結,方便學生和和教師查詢;又安排了語音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英語語音的規律和單詞的讀音規則。此外,本冊書的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抓語音過關
學習英語中,語音是學習的基礎。如果語音過關,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學生的語音過關,能幫助學生提高記憶詞匯的效率,能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自學能力,能幫助學生正確地讀出單詞,讀出英語句子,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自信心。
2、注重詞匯過關
初一許多詞匯是在小學階段已學過的,重現率高,便于學生記憶復習和鞏固。在學習單詞時,可采用以舊引新的方法,在單詞學習繼續鞏固音標知識,可以注出每一個新詞的讀音,有利于幫助學生記憶新的詞匯,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做到詞不離句,活學活用。做到詞匯天天清,周周清,對有學習能力的學生,每個單詞的聽說讀寫譯五會能力必須過關.
3、重視對課文的理解
用淺顯的語言把它們改編成小故事,講時配以表情、動作來幫助理解課文,這樣能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新課知,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還可采取多媒體創設情景、或利用實物投影等形式學習新課。
4、注重對學生進行培優扶差
多與后進生溝通,教學上和生活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到“一視同仁”,對其循循善誘,耐心教育;并幫助其克服自卑,增強信心,利用課余時間輔導其學習。要及時檢查,及時補救。做到所學知識天天清,周周清。
5、多與學生的溝通與合作
平時多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思想動向,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情況.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諧,緊密合作的融洽師生關系。
6、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平時多與同行交流,多向有經驗有水平,能力強的教師學習,比如多聽課,多看書,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時,多與備課組成員密切合,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向科組其他老師請教,做到勤學好問,認真做好日常的英語教學工作。
7、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認真備課、上課,認真實施30+15的文華教學模式,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將有效課堂教學改革繼續深入下去。
四、教學內容和時間
由初一備課組成員統一安排
初一英語新學期教學計劃書范文3一、指導思想
根據初一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發展需求,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用新課標理念,結合新課標精神,進行課堂改革,實行教與學的互動。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努力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二、基本情況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掌握了英語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夠積極主動認真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好。但還有少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缺少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自覺性較差,相應的學習習慣也差。主要原因是沒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一部分學生沒有掌握記憶單詞的方法,連基本的單詞聽寫也不過關,導致看不懂,聽不懂,學不懂。學生的聽力也還有待提高,在這方面失分也較多。主要是聽的時間太少,接觸英語的時間不多。針對種種問題,在本學期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加強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詞匯、語法、句型等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要采取多種措施,注意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掌握記憶單詞、聽力、寫作等英語學習技藝,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初一下冊共10個單元,加上復習單元1個。全書采取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融匯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每個單元都列出明確的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與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B兩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運用。每個單元還有selfcheck部分,供學生自我檢測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之用。它采用“語言的輸入——學生的消化吸收——學生的語言輸出”為主線編排的。通過確定languageGoal,采用聽、說、讀、寫,自我檢測等手段,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本學期主要是繼續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同時要求學生懂得課堂上的用語和一些基本的對話、短文,能夠看圖說話,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初步獲得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語言運用能力的遷移和拓展。
四、教學措施和方法
措施:1.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習效率;2.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3.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協調課堂氣氛,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勇氣和信心;4.引導學生實現語言的遷移,加強日常生活中英語口語的運用;5.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共同提高。6.加強聽力訓練,擬每天晚上課進行20分鐘聽力訓練。
方法:合作探究教學:教師設計好導學案,學生自學討論。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綜合訓練,扎實雙基。抓好英語的常規教學,確保基礎知識過關
1、單詞過關
利用自習時間、早讀時間,由科代表主持聽寫、默書。
2、詞組過關
把學過的詞組歸納,方便學生記憶。用詞組造句和中譯英訓練。在各個教學班內進行競賽。
3、句型過關
組織學生結對子,一有空就你問我答,營造學習氛圍,同時加強筆頭的練習,使學生能熟能生巧。
4、課文過關
把課文分段,按學習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比賽,對學過的課文盡量做到人人會背,有些課文還要求學生會默寫。
教學工作及課時安排
第一周:Unit 1
第二周:Unit 2
第三周:Unit 3
第四周:復習月考
第五周:Unit 4
第六周:Unit 5
第七周:Unit 6
第八周:復習期中考試
第九周:Unit 7
第十周:Unit 8
第十一周:復習7、8單元
第十二周:Unit 9
第十三周:Unit 10
第十四周:復習9、10單元
第十五周:復習考試
初一英語新學期教學計劃書范文4一、指導思想:
堅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育宗旨,關心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愛崗敬業,以身作則、使學生了解英語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合格的中的學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教的本屆七年級新生基礎很差,由于在小學英語課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在寫的技能方面基本上沒有得到過訓練,連音標沒講過,甚至有一半的學生26個字母的拼讀都沒有掌握好。經過上學期我和學生的不懈努力,他們的基礎知識得到了加強,學習態度也有所好轉。部分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整體的惰性還是很強,我要積極主動的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學習興趣。
另外,學生在學習策略方面還存在很多需要進一步體會掌握的地方。很多學生不能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學在學習中缺乏小組合作意識,不愿和其他學生交流,不能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大多數同學不能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學習沒有計劃性,完全在老師的指揮棒之下學習,沒能力做到總結語言規律和知識的鞏固、積累。這些都是我和學生要長期作戰艱苦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我會慢慢給學生們信心去完成這些任務的,急是沒有用的。讓學生們樂于接受我的教學指導,并找到自成體系的辦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三、教材分析:
本冊書主要介紹了日常生活的交際用語以及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教材通俗易懂,旨在使七年級學生基本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本冊書由兩部分組成,即預備篇(3個單元)和正式篇(9個單元)。本書除提供語言材料外,還配有大量插圖和原聲錄音磁帶。
四、教學目標:
通過努力,力求每一位學生能開口講英語,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會話。通過努力使大部分學生繼續保持學英語的興趣。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英語興趣和積極主動參與實踐,以點帶面,力爭達學校教學質量的要求。
五、教學措施和方法:
措施:
1、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2、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
3、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協調課堂氣氛,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勇氣和信心;
4、引導學生實現語言的遷移,加強日常生活中英語口語的運用;
5、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6、加強聽力訓練。
方法:任務型教學:教師提出指令,學生規范操作。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綜合訓練,扎實雙基。
初一英語新學期教學計劃書范文5一、本學期教學時間安排:
本學期我校從9月3號正式開學,預計到1月20號左右進行期末測試,教育教學時間大約只有20周,在這期間還要進行期中測試,時間相對緊張。對本學期所要進行的教育教學進行了合理的安排,以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就必須抓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來進行教育教學,,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學,很少系統學習過英語,所進行的教學必然會很緩慢,要順利的完成本學期任務有一定的難度,要考好期末考試就更加不容易。
二、本學期教育教學內容:
仁愛英語七年級上冊有4個單元和12個話題以及2個復習單元,一共是6個單元,其中第2、第4單元后面分別設置了一個復習單元,無新的語法和句式。
三、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可以分為兩大塊來看:
一、語法知識點、
1、一般疑問句及回答;
2、指示代詞、人稱代詞、物主代詞
3、名詞復數的變化;
4、方位介詞;
5、特殊疑問句的構成、回答和對劃線部分提問
6、實義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及變化;
7、名詞所有格;
8、一般現在時
9、時間表達法;
二、交際用語(略)
四、本學期將采用的教育教學方法:
英語的教育教學方法很多,各有優、缺點,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加以彌補。針對我教的班級,本學期本人打算用下列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教學:
1、用英語教英語(Teach
English in English);
英語畢竟是一門語言,訓練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進行很多的訓練,這就要求我們用英語來教英語,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各種能力的訓練。
2、用英語想英語(Think
English in English);
用英語想,也就是用英語思考。學英語而不用英語思考,一定學不好。用英語思考就是在用英語進行表達和理解時,沒有本族語思考的介入,或者說本族語思考的介入被壓縮到了極不明顯的程度。這是真正流利、熟練的境界和標志。
3、背誦和多種練習結合
實事求是的說,大量背誦課文與大量多種練習的結合,乃是對于一切各不相同條件下的英語教學的普遍有效的方法。
4、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英語的內容較多,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交際等等內容,如果對每一項內容都采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教育教學,那么即使是再好的學生也不可能學好,再好的教師也不可能教好。因而,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是不可違背的。
五、本學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了解和掌握記憶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3、盡量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母語。
4、備好學生、課本、課標,確立最佳教案。
5、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創新,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6、語言點講解要做到精講多練,舉一反三,使學生理解準確、深刻、透徹。
7、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一、增強語感,二、循序漸進,逐漸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8、加強書面表達訓練,每一單元結合內容布置相應的書面表達練習,擇優選讀,講解技巧,使學生逐漸找到英語寫作的竅門。
9、實行分層次教學。
制定出培優扶差的目標生,分層次輔導,分層次練習,分層次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
10、合理利用課外資料,重點題要重點練習、重點講解,做到主次分明,講求實效。
篇6
一、小組合作操作
1.分組。將學生按其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個性等因素分成4層(ABCD),然后混合分成四人一組,每一組都包含ABCD四層的學生,讓每個組盡量均衡,盡可能處于同一個水平,具有同樣的竟爭力,有助于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使每個成員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督促、相互支持、互相合作,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并達成團體目標。
2.分工。每個小組內設立組長、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人等各一名,確定每個成員的職責,明確每個成員的任務。如組長負責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資料員負責搜集學習資料,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的意見和觀點,合作學習活動發言人負責代表小組,匯報小組合作學習成果。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匯報。也就是說,對于新的知識,新的信息,每個成員應該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將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在小組內交流;小組交流后,各小組將本組的信息歸納、總結,由小組發言人向全班匯報。
4.競爭。章志光教授曾經說過,“競爭歷來被當作激發斗志、爭取成績的手段之一,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的效率有很大提高”。因此,將競爭機制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更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用。評選出最佳小組,排出小組名次。由于以小組為單位,參與面更廣,競爭更激烈,獲勝人數也更多,后進生也有了獲獎的機會,能體會到成就感。而且,這種競賽很能在小組間形成一股凝聚力,大家齊心協力為小組榮譽而努力,有利于平時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每節課都給小組記分數,一個月評比一次,分多者為優勝組,并給予一定獎勵。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
1. 小組合作,讓差生也有參與的機會。
每一個班,總有那么部分學生是英語學習困難戶,他們不是真的不想學,而是有時候真的力不從心,因為他們基礎太差了,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種自卑心理,不敢發言。小組合作,讓差生有了參與的機會。以七年級英語外研版下冊Module7 Unit1為例:
本課主要學習形容詞的最高級形式及“by+交通工具”的用法,圍繞“旅游與交通”這一話題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達到能夠描述自己或他人旅行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以下的幾種四人小組活動:
1)觀察圖片。
四人小組共同討論圖片內容,小組齊心合力,做到盡可能多地了解、討論圖片上的信息。
2)Free talk in four.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由一個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問3名組員“How do you go to school?”。記錄員記錄答案,最后由發言人匯報,自己的組員是如何上學的。
3)比比哪個組讀得最快,最響亮,最整齊。
四人小組齊讀4句話,看哪個組讀得最好。
(1)Tony lives farthest from the school.
(2)Daming has the fastest journey because he goes by bicycle.
(3)She has the most expensive way, but it’s the most comfortable way.
(4)It’s the most uncomfortable way to go to work.
(5)采訪。五一節快到了,采訪你的組員,看他們將會去哪里,和誰一起去,乘什么交通工具?為什么選擇這種交通工具。然后發言人匯報。
在這些小組活動里面,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上來。在第3個朗讀的活動里,學生是最有熱情的,讀得又大聲又整齊,使全班同學都振奮起來,每一組都想試試,都想超越前一組,希望可以讀得更整齊,更大聲,更快!在最后一個采訪活動中,基礎最差的學生可以充當journalist(記者)這個角色,這樣就可以照讀給出來的問句,他們就算基礎差也可以參與到學習中來,不會在課堂上無所事事。這樣久而久之,他們會從照讀句子過渡到回答問題中來,不斷取得進步。
2、小組合作,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激情。
初中生,雖然活潑,但大多數還是比較害羞,怕在回答問題時出錯,怕尷尬。小組合作學習由于人數比較少,避免了學生在課堂上當場答錯時的尷尬,提供了一個相對輕松和愉快的學習空間,緩和了學生的緊張情緒,在沒有包袱和壓力的環境下,組員敢問敢說,暢所欲言。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利更多,語言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他們更主動更積極地學習,大大激發了他們參與課堂的熱情和激情,因此在分配到任務后,他們能夠自發地積極地去完成。
3、小組合作,在競爭中進步。
小組中以合作為主,組間以競爭為主,競爭與合作相伴進行,使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愉快。為小組而奮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集體榮譽感,組員十分珍惜時間,緊張而密切合作。參與對于英語學習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組員們就會在不斷參與中取得進步,在競爭中取不斷進步。
4、小組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每位學生對每個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見,又可以從組員的發言中獲得其它意見或看法,從而不斷受到啟發,拓展了想象的空間,通過小組的集體智慧,往往會有創新的解決辦法。另外,很多時候,英語后進生只是在英語方面學習接受能力相對比較弱,他們的思維是很好的,往往他們的想法更有創意,小組合作,后進生的創意加上其他的組員的分析,這樣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不足
盡管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的優勢,但是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初中生,特別是初一生,相對來說比較活潑好動,當他們四人一組聚在一起時,總有那么幾分鐘時間要先討論一下與課堂無關的東西,然后再專注到分配到的任務上來。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有很強的駕馭和管理能力,避免讓學生浪費太多時間。另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有時候免不了會擔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于是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沒有給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或者有時候在一兩個小組展示完成果后,教師就匆匆忙忙結束任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長久下來,沒有展示成果的小組就容易失去興趣,失去熱情,從而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進入初中英語課堂,無疑是給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更大程度上把課堂的自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英語學習“困難戶 ”更多的參與機會,讓他們有了貢獻自己力量的機會,克服自卑心理。面對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不足,教師應該合理安排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任務,使合作學習這種教學形式真正發揮它的優勢。
參考文獻:
篇7
一、最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中學英語教學是基礎教學,而初中英語教學則是基礎的基礎。面對教學任務,教師常常感嘆“新課本太難教,學生太差”。而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S.Bloom的實驗研究證明:世界上除了2%的超常兒童和3%的低常兒童以外,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并無明顯差別。另外,根據K.S.Bloom等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的觀點,只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95%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也有此體會。只有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避免“初一朵朵紅花,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應該調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氣氛和良好的心境,用最少的時空表達最吸引人的內容,變被動的和強迫式的學習為學生自主的學習。在如何使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和興趣的實踐中,我做了以下三點嘗試:
1.精心創設情景,提高學生興趣
教師要善于創造能激發學生情感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情感上被深深打動,受到感染,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達到教育目的。上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課時,我帶了一個盒子到課堂。同學們都很好奇,立刻展開了猜想:What’s inthe box?Maybe a shirt?Is it a box of sweet?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老師帶來的是一個空盒子。因為本課要教授的是next to,behind,in front of,near等介詞的用法。學生于是一下子精神振奮,干勁十足,甚至于在課堂上齊聲朗讀的聲音比平時都大一倍。再例如,在上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1課時,我帶了香蕉、冰淇淋、果汁機、酸奶等到教室,親自和同學們一起制作了香蕉奶昔,并在制作的過程中用英語把每一個步驟都詳細地告訴學生,讓他們復述幾遍,直到記住為止。
關于對話的學習,我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表演節目。表演節目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意思。學習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3課時,在課前我告訴學生要表演小品。課堂上我和另外兩名預先做了準備的學生進行表演,表演時面帶表情并且伴有動作,同學們看得很認真,結果課上得出乎意料的順利。表演之前的排練過程也是一種很好的積極學習過程。有時我故意告訴學生要評選最佳男、女演員。學生興趣高漲,各小組幾個同學積極準備,互相指點、提詞,這樣對話很快就學會了。
運用“節目表演法”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教師的評判一定要公正,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2.創辦英語樂園,拓寬學生興趣
課堂教學要別出心裁,處處有新意。我在教初中英語八年級上be going to do句型這個單元時,經過大量的口語練習,讓學生們體會并總結出這個句型的意義、結構,而需要注意的地方,我用彩色粉筆勾出。總之,努力創設一種英語學習的氛圍,使學生愛上英語課,盼上英語課。
3.進行分層次教學,保持學生興趣
教師應當學會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
初中生到二年級時,由于心理、生理的變化,學科負擔加重,學習內容加寬和深化等原因,各科學習成績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掉隊。而大面積掉隊的原因則是教師“教不得法”帶來的“學不得法”。據我了解,差生學習差的原因主要有五點:(1)差在學習興趣上。(2)差在學習方法上。(3)差在學習習慣上。(4)差在語音上。(5)差在能力上。
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
學習是需要人全身心參與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身體器官參與外,還需要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多種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和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支持和推動。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效應,才能提高學習的成效。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幾點:
1.在有效的鞏固中,滲透身體素質的內涵
身體是心理素質的物質基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必須考慮身體素質。學生的身體素質在英語中表現為:(1)促進學生語言器官的發育。(2)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快捷反應的能力、準確度和耐力。我在激活課堂的同時,訓練了學生反應的敏捷性、準確性。
2.在頻繁的操練中,滲透心理素質的內涵
中學生的情緒和感情常常不夠穩定。一些學生不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有時為一點小事而傷心或大發脾氣,有時為某次考試不理想而沮喪。而有的學生則時常被悲觀、憂郁、孤獨、緊張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導致學習沒興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針對中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適當地變換一下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樂觀的心情,可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效果比單純的“擠”時間和板著臉“壓”更好。
3.在形式多樣的復習中,滲透審美素質的內涵
美與和諧是心理素質的最高境界。英語中美育滲透無處不在:在班上展示字跡優美的作業,讓學生效仿;繪聲繪色表演節目。編、教、唱英文歌曲以復習某一內容。布置學生每人出一份英文小報,表揚優秀編輯等。這些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動口、動手的能力。教學能讓學生獲得一種美的享受,這對他們明天的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積極的影響。
4.在課堂45分鐘里適當地引進“心理調節術”
聽過魏書生報告的人都知道他課堂上常常會來一些“小游戲”——課前起立時讓學生大喊:“我是強者!”課堂上用幾分鐘時間讓小學生“冥想”(他稱其為“精神旅游”),或是左手練字五分鐘……乍看他的這些方法有點類似于小孩子的游戲,殊不知,就是這些“游戲”讓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得到了短暫的放松和調整——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強度高,每天處在一種超負荷的緊張和忙碌中,這必然影響到他們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有時適當地插入一些心理調節方法,學生的收獲會比一節課全部由老師滿堂灌要大得多。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到現在已經12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對自身精神世界的認識也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相關知識引進教學,我們的英語課堂必然會變得豐富多彩。我們在傳授知識、關心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應逐漸發掘出學生的潛能,幫助其完成良好人格的塑造。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介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是個深刻而浩繁的課題,我愿意與廣大同仁一起共同思考和探討這個課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