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英語文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謂文化,它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各種各樣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故英語教育中的教學目的決不只在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組成。對于語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語言看成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者僅僅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另一種是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中約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失誤迭出,歧義誤解頻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口語中的“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警察誤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語言教學是以文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為目標。為什么高中英語教學卻只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層,而不能培養文化意識,挖掘其深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1)考試內容所起的決定作用。長期以來,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對語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別單詞的發音,改寫單詞的語法形式,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等,很少涉及語言背后所附帶的文化內容,學生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知識。2)高中的英語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真正與外國人進行交際的機會。如中國人見面常問“您去哪兒”,這本是極其平常的寒暄用語。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隱私觀念,在和他們打招呼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勢必會引起對方不必要的誤解,以為問者圖謀不軌,有意探詢隱私。
3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
首先,教師必須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中國稱上年紀的人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目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old people)。一位美國老太在中國旅游,艱難地爬山時,有人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老人養成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這樣兩個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其次,從英語教師本身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具有對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文化意識的氛圍,并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4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教學兩個方面分析高中英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4.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此,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統一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4.2挖掘課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在語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 Curie”,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r.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
1)姓名。①名+姓,~John 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HMarieCurie。
2)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 Wang;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DavidR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 Tom。
篇2
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內容相對來說要豐富一些,難度也會大一些,所以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學習,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是會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教師還應在努力創設濃烈的英語文化氛圍的第二課堂的同時,重視構建第二課堂,激發學生體驗西方文化氛圍的自覺性,進而使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延展,為學生提供一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舞臺才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正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為輔助教學的多媒體技術是教學的工具,教師在構建第二課堂的過程中應該善用多媒體技術。外語教學需要大量的信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了解文化背景和常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捕捉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文化傳播意識的培養。例如,在學習《牛津高中英語》模塊3的第三單元“Backtothepast”中reading“Lostcivilizations”這一主題有很多的信息可以挖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在互聯網上搜集背景信息如布達拉宮、泰姬陵等,了解相關歷史習俗和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一些經典的電影片段的播放,例如《HarryPotter》、《TheTitanic》等經典的電影,學生會從中了解西方文化的習俗、藝術以及行為規范,接觸到一些語言交際的方法,有利于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達到西方文化滲透的效果。
三、創設實際語言環境,分方面進行練習
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就在于運用,高中英語教師應該抓住機會創設實際的語言環境,營造文化感知的氛圍,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體會文化的不同。這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語用的能力。課堂教學是寶貴的資源寶庫,可以供學生進行嘗試和探索。例如,可以在每天上課前5分鐘介紹一個英語諺語、名言,分析其文化典故和所包含的內涵,或介紹一個節日的起源和慶祝方式,讓學生去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欣 賞能力和消除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際障礙很有幫助。也可以介紹一個典型的城市,讓學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并與本地相對比,從而讓學生處于西方文化的氛圍中去感受,從而學會許多課堂上不曾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進行分方面的區別練習,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存在于價值觀與社會標準、社會禮儀以及社會習俗、文化內涵這幾個方面,教師可以依據以上幾個方面來相應營造不同的語言環境供學生體驗。首先是價值觀與道德標準,西方人一般不會掩飾自己的自豪感,當有外國人夸獎你“YourEnglishisverynice”,而你卻回答“No,myEnglishisverypoor”,這樣的話容易被認為是十分虛偽的表現;其次是在社會禮儀上,若你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作為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被認為是侵犯隱私的行為而招致討厭,用“Howdoyoudo?”這樣的句子打招呼會比較好;再次是在社會習俗方面,西方人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婚禮上傳白色的婚紗,而中國的婚禮主要是大紅色,象征喜慶與吉祥;最后,在文化內涵上,在中國龍被公認為象征著吉祥、神圣,而在西方國家,“dragon”則象征著邪惡,人們常用用“dragon”來形容那些兇暴的女人。教師應該善于為學生創設不同的語境,讓學生分層次進行不同方面的針對性練習,這樣學生的理解才會更加透徹,運用也會更加熟練。
篇3
英語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一個交流平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還處在基礎積累的時期,與文化背景的聯系還不太緊密。到了高中階段,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語言現象與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離開文化背景的學習,會給學生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帶來一系列障礙,影響學生英語進步的速度。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在內的復合體。其中,與英語教學聯系緊密,影響較大的關于文化的提法有兩種:成就文化(包括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地理、建筑及科技等)和行為文化(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準則,以及社團組織等)。后者對語言的學習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代表,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應從其文化人手,對其進行研究。高中階段是青少年學習的黃金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其今后的綜合性發展。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向其進行西方文化的介紹,另一方面,還應對其進行中式文化的鞏固。
中式文化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穿插有利于學生首先對中國的文化有一個較為深刻的了解,并對中式文化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國外文化的同時,掌握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在對英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國外的文化習俗,一方面可拓寬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對文化進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文化教育的策略
新實行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首次明確將“文化意識”列為課程學習目標之一,較之以往,更突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符合跨文化交流時代的發展需求的。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即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而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錯誤的文化理解所導致的。雖然近十幾年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廣泛的討論并獲得共識,但過去英語教學中強調的是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同時要強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即通過學習,使高中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國和外國文化,具備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充分理解、共同合作、共同發展的能力。那么怎樣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呢?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1.充分利用教材,系統學習文化知識
教材是英語課堂中最有效的資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對實施新課標、貫徹新理念,體現教學改革的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材意味著教師能更有效地提供給學習者大量的英語資源。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所提供的語言材料不僅滲透著思想情感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提高。新課標下的新教材內容普遍比以往更加豐富生動,呈現方式更靈活多樣。這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對其他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理解,而且會加深他們對祖國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而且新教材話題范圍廣泛,內容貼近現實生活,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如涉及到科技、航天、地理、名人、醫學、環保、自然、新聞及文化遺產保護等。而且新教材語言真實、地道、自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思想共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重點突出,評價機制更加科學合理。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的學習平臺,教師必須做到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提高其文化素養。
2.合理安排課外閱讀,培養文化意識
篇4
2. 母語文化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現狀分析
母語文化在高中英語中的最基礎的體現,就是學生掌握了多少漢語的英文表達方式,英語的學習從小學開始到高中,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掌握了常規的語法、詞匯、行文書寫方式,卻不知道如何表述一些最基本的用語,如食品類、生活類、社會類等。在英語考試中,對中國文化的涉及比較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學生往往在這一部分反而失分率較高,究其原因是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母語詞匯量不夠,像一些傳統節日清明節(Tomb- sweeping Day)、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 )的表達方式都存在問題。
3. 母語文化植入高中英語教學的策略
3.1深入挖掘教材,進行比較研究
對教材的深入發掘,是指在詞匯、語法及課文的講授上,進行文化層面的分析。現行的英語教材其文化性多偏向與語文學習的習慣,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時對英文的內涵把握不清晰,介于英文語境和漢語學習方式的夾縫中。對教材的分析,應該將一部分精力放在文化分析上,給學生一個拓展的平臺,一個詞匯的詞源意義,讓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給學生展示母語文化的不同之處。在對教材的深入挖掘過程中,會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可以讓學生擴大視野,放開眼界,用更加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其他的不同文化,也更加重視我們的母語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視野。
3.2結合地域文化,開發校本課程
傳統的英語教育更加偏重知識的考查,而不重視與母語的融合、交流的意義。新的英語評價標準改變了英語評價的方式,開口說英語不再是一句空話,但是,如何讓已經習慣了做題的學生開口說英語,在學習中融會自己的母語文化呢?當地的文化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一種母語文化,開展地方特色明顯的英語文化活動,在校園中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將母語文化滲透到高中英語教學的不二方式。具有特色的文化交流最能激發學生心底的學習熱情,好的學習氛圍是帶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最佳方式。
3.3改變教學方略,重視文化審美
將母語文化滲透到高中的英語教育中,最直觀的方式不外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知識進行碰撞的平臺,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桎梏到單一的知識學習中來,更不要說母語文化的深入理解了。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本身,接受力強的青少年一代,每天都會在網絡和生活中觸碰到各種文化的沖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加母語文化的對比學習,就成為了深入母語文化的方式之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情景對話,加入最平常的母語文化,在新的高考評價方式中,這樣的改變無疑是一種效率高、效果好的教學實踐改革,結合該地的校本課程進行課后的英文社團、合作小組的活動,使學生活學活用,在一個平和的環境中將母語與英文進行結合。
3.4明確教學目的,提升教師素養
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壓力較大,而且作為學生跨文化學習、交往能力的直接傳遞者,肩上的擔子更加重。課堂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地方,高中英語教師的文化底蘊、知識水平、文化視野對學生的文化歷程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明確了英語的社會功能之后,教師要制定明確的教學計劃,在紛繁的知識點中找到母語文化的最佳滲透點,英語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還需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要有著自己獨特的見地。與此同時,能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靈活的分析,給學生提供對比文化,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機會。高中英語教師,還要加強業務進修,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母語文化知識積累以及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4. 結語
母語文化在高中英語課堂的滲透,其意義不僅是新高考標準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東西方文化交往能力的要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文化修養,還應改進教學方式,強化母語文化的教學,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母語文化學習能力、表達能力。
篇5
跨文化意識不僅要求語言學習者能夠對異國文化進行主動了解,還要求其將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進行對比,發現兩者間的相同點和差異化,進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英語語言反映了英語國家的價值觀念和人文風情,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化,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英美文化與英語學習的關系
根據教學實踐發現,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學習詞匯和語法結構,同時對其傾聽、口語表達、閱讀、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還能夠間接地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具體地說,對于英美文化的學習也就是一種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民俗習慣、語言方式的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現實中,跨文化交際中最大的困難不在于語言的不同,而在于雙方文化的差異性,一旦在交談中把握不好,則極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比如,中國人在見面問候時慣于使用:“吃飯了嗎?”“要去哪里?”“干什么去?”之類的疑問句式,以此讓人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和隨意感;然而,此種問候方式在英美文化中則涉及個人隱私,屬于一種干預舉動,所以,在與英美國家友人相互問候時,應選擇類似于“今天天氣不錯”這樣的寒暄句式,這就是文化差異。如果不了解上述文化差異,學生不僅難以理解英語學習與交流中詢問天氣的行為,而且容易在與外國友人的交際中出現不禮貌的冒犯行為。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英美文化滲透路徑
(一)中西文化禮儀差異比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照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更多有意義、有趣味性的深層次文化教育素材,并將素材與教材知識連接起來,有機地進行語言知識技能教學與文化意識培養教學。據調查,目前高職英語教材一般是按照功能、結構的順序編排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容易被學生理解并接受,且重點知識也較突出,素材基本來源于日常生活,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實踐鍛煉。而且,課文旁注的相應插圖亦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相關英語的文化背景或內涵。如,在學習英語禮貌用語時,可以發現,其反復出現的次數要比漢語多得多,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盡量多地使用“Excuse me”“Thanks”等禮貌用語,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歐美文化禮儀知識;又如,在介紹西方食物時,可以舉例說明西方人們喜愛的hamburger、sandwich等,與中國傳統食物rice、noodles進行對比,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在。
(二)創設文化情境,深化認知
僅依靠簡單的課堂學習是無法讓學生真正完整地了解英語文化的。對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課外有利渠道積極學習英語文化,例如英語雜志、英文歌曲、英語頻道節目等,幫助學生鞏固英語語法知識,同時鍛煉其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拓展英語文化知識,使其對英語文化的形成進行更加全面細致的了解。比如,遇到西方國家節日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真實的文化情境,親身體驗外國文化氛圍,實現對英美文化知識的內化。
(三)名著賞析,端正文化傾向
英美文化雖不比中國傳統文化一般博大精深,卻也是十分廣博,無所不包。教師可以通過欣賞英文類書籍來使學生全面了解英美國家的名人逸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科學發展等,并積極開設閱讀課,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種體裁的文章,使學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英美文化。當然,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一般,詞匯量較少,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淺顯的英文類書籍,比如“書蟲系列”等有中英文對照的書籍,并適時進行指導,以便擴展學生英美文化知識,使其更深入地了解英美國家的語言思維與文化習俗。
四、結語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各國之間的文化滲透與融合,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為了順應時展要求,避免異國交流中因缺乏對彼此文化了解而產生誤解,適時地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是尋求自身獲得更好發展的必然需求。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單單是詞匯的簡單組合,還包含了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使用該語言的民族長期的文化積淀。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對其學習并非僅是單詞的識記和句型的運用,其中還包括英美文化的體現,是不同于東方文化的一種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發揮所長,巧妙靈活地對學生進行英美文化的滲透,以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其跨文化意識,從不同維度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溫晶晶.英美文學研究與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J].長城,2013(08).
篇6
高中生學習英語的另一個難點就是對于課堂學習的英語印象不深,而課后很少有人會去復習。之所以學生對于課上所講的內容印象不深是因為課堂上所講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聯系不深,這樣即便是我們在課堂上已經記得很牢靠,但是如果我們不及時進行復習鞏固,就會很快將知識點遺忘,因此我們要結合鄉土文化加深課堂學習的印象。利用鄉土文化與我們生活之間的聯系使英語知識點更加豐富的同時也更加親近生活,這樣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想起課堂上所講過的知識點。比如,我在講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中短語的講解時都會讓學生進行造句,這可能是大部分教師在講短語是常用的教學方法,而我們會重點要求學生在造句的過程中聯系日常生活結合鄉土文化,比如對argueabout/oversth.withsb.進行造句時我可能會要求學生聯系各地區之間的性格特點來進行。這樣不僅會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短語的理解和認識,自然也就會印象深刻很多。
三、鄉土文化資源融入高中英語教學的深遠影響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的信仰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標志,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中國特有的鄉土文化發揚光大。而英語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地交流和溝通,我們總認為學習英文要結合當地的語言環境,這的確是學好英文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了解國外文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傳統文化,甚至要懷有將中國鄉土文化弘揚世界的抱負。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學習英文的同時融合鄉土文化,目前已經有很多中國特有的文化被翻譯成英文,比如IChing的意思是易經,Tofo是豆腐,Kylin是中國的麒麟等。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將這些鄉土文化發揚光大,因此我們要注意在英語教學中融合鄉土文化,要讓學生們明白學習英語并不是因為崇洋,相反的是要將中華文明推向世界,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我們今后走到哪里,說著什么話都要時刻記住自己是華夏子孫,并為這個身份感到驕傲和自豪。
篇7
(一)導入異國文化
中西翻譯的差異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翻譯的認識度和理解度,教師需要在英語翻譯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們導入到量的異國文化。通過將英語翻譯與文化學者進行有機地結合來提高學生們英語翻譯的水平。但是特別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教師在導入異國文化的過程中要始終本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此外,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識外,還需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習俗的來源。例如,英語中有“raincatsanddogs”的習語,這句話用漢語可以表述為“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譯就會理解為“下貓跟狗”,這樣就明顯偏離了翻譯的本意。這句習語主要來源于北歐的神話傳說,傳說貓跟狗對于風和雨等天氣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壯如牛),但是如果單純的按照意思來理解則成了“壯如馬”了等。如果學生對于這個文化背景不了解,則會出現上述可笑的誤譯現象。
(二)介紹英漢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性
英語結構區別于漢語結構,其重視主題句和主體結構的構成以及句子結構連接過渡詞的作用,并且側重用介詞和連詞來表示句子和詞組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則很少用或幾乎不用。另外,英語表述別忌諱重復,如果出現重復的問題,通常用省略、替換或代詞的形式來加以表示,但是我們漢語中常用重復來表示強調。
篇8
1、文化滲透影響著民族精神、國民素質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依存特定文化背景而產生的,只有深入了解語言所處地的文化才能正確理解語言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能夠全方位地幫助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身文化,從而更加全面了解英語。能夠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有效地滲透文化,能夠更深地理解所學語言的深層含義,能夠準確把握具體話語的潛在內涵,增進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對民族精神的深層體會。
2、實施文化滲透是語言教學目的的關鍵
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通過介紹英語所在國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對英語文化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恰當、有效地運用語言。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基本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滲透英語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這種文化滲透方式可以強化學生直接理解和記憶英語,更好地完成英語的學習。教師在高中英語課堂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成語、諺語、典故、傳說等等,并且給學生詳細解釋來由和原委,引導學生通過透徹領悟英語所處國的文化內涵之后,通過比較與評價中西方文化,發現中西文化的融合與差異。在逐步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前提下,讓學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英語課堂的魅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策略分析
1、圖式理論法
圖式理論一般被用來解釋閱讀理解的心理機制,基本上沒有直接用于文化滲透課堂之中。本文筆者提出的圖式理論法指的是,通過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激活學生掌握的背景知識,不斷豐富新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的英語課堂教學,從而達到理解的最終目的一種教學方法。
高中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知識,文化的差異會阻礙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所以筆者認為,以圖式理論方法給學生指導,經常使用圖式理論讓學生接觸更多國外的文化背景知識,這種方式有助于高中英語課堂閱讀教學。在一定的積累之后,越來越多的文化背景知識能夠被學生所認識,掌握,知識就會在學生大腦中形成無數個圖式,這些圖式令讀者在遇到類似的文化時起到幫助理解的作用。
篇9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不能孤立在文化背景之外而進行單純的詞匯、語法等的講解。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詞匯量、培養語法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對文化意識的滲透。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仍然不夠理想。本文探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一、精選信息,培養文化意識
教師在進行英語詞匯教學的時候,對于文化信息要加以甄別。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思想水平對文化信息進行篩選,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首先,教材是英語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信息的源頭,在進行文化意識教學的時候不能脫離教材。其次,教師要留意一些時事和生活中的文化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社會性。經過精心選擇,結合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的時候,學生會更感興趣,學習也會更積極主動。例如,教學“Earthquake、Erupt、Tsunami、Typhoon”等與自然事件相關的詞語時,教師可以選擇地震、火山、海嘯、臺風等照片展示給學生。然后解釋這些自然現象的產生原因,讓學生在記憶單詞的同時對這些自然現象的產生和背景有所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探討用法,感受文化語境
對于英語詞匯學習,除了需要記憶它的寫法,還需要探討英語詞匯的用法,因為不同的詞所表達的含義也是有所差別的。像介詞“on、at、in”一樣,有些英語單詞要在特定的語境下才可以使用。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對詞匯進行深入分析與對比,分析它的使用環境和使用方法,讓學生在學會詞匯用法的同時,感受其文化語境。例如,牛津版教材模塊7中介紹了單詞“command”的具體用法和文化背景。這個單詞的含義是“要求、請求”,在英語中可以用于祈使句。教學這個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其引申講解,與學生一起探討英語文化中的“祈使語氣”,建立“以點帶面”的英語知識網絡,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一些詞語進行文化知識的講解時,教師要注意語境的區分。課本內的單詞一般都應用于比較大眾化的語境,其針對性不強。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特點,對詞匯的含義有選擇地進行講解。
三、追根溯源,體驗文化背景
對于英語俚語、熟語和習語的教學,不能只為學生單純地講解單詞的結構和意義,還要為學生深入講解文化背景。這些詞,與西方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以及地理位置等相關。教師要從詞匯的來源入手,為學生講解詞匯的深刻含義,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例如,2016年江蘇高考英語單項選擇第35題:―Jack still can’t help being anxious about his job interview.―Lack of self-confidence is his( ),I am afraid:A. Achilles’heel,B. child’s play,C. green fingers,D. last straw。這是典型的對于習語的考查,答案A如果按照字面翻譯是“阿基里斯的腳踵”,很顯然這樣的翻譯與題目所給的意思不相符。事實上,這個俚語源于一個希臘神話里的典故。Achilles 是希臘聯軍的戰將,傳說他的母親是海神的女兒,母親生下他后,想讓他健壯永生,就把他放在火里鍛煉,又捏著他的腳踵在冥河圣水中浸泡。因此,Achilles身體的其他部分刀槍不入,只有母親捏住的腳踵因為沒沾到冥河圣水而變成他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戰爭中,Achilles 英勇無敵,而后來太陽神阿波羅把Achilles的弱點告訴特洛伊王子,Achilles就這樣被殺死。了解這一詞語的來源,這道題的答案就很明顯。
四、比較差異,促進文化交流
學生的母語是漢語,而英語在文化背景、表達方式等很多方面與漢語是有一定差異的,這也是學生學習英語比較難以解決的一個難題。開展英語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英語交流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將中華文化傳播出去。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單詞與漢語的讀寫和表達方式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從母語的角度去理解英文,進而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具體來說,英語教師在教學時要為學生多創造交流途徑,加強對英漢詞語的比較學習。通過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的比較,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英語詞匯學習。比如“perfect”表示“極好的”,教師可以設計多個不同的語境,將這個詞應用到其中,再讓學生比較“Excellent、Wonderful、Great”等,實現英語詞匯的比較與理解。
五、結束語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詞匯,教師要深入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從源頭去學習英語,并在此基礎上對英語的語言背景、語言文化和地域文化有充分了解。只有這樣,學習英語才可以成竹在胸,英語教學效率才能切實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篇10
1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組成。對于語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語言看成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者僅僅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另一種是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中約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失誤迭出,歧義誤解頻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口語中的“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警察誤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認識不足的分析
語言教學是以文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為目標。為什么高中英語教學卻只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層,而不能培養文化意識,挖掘其深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1)考試內容所起的決定作用。長期以來,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對語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別單詞的發音,改寫單詞的語法形式,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等,很少涉及語言背后所附帶的文化內容,學生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知識。2)高中的英語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真正與外國人進行交際的機會。如中國人見面常問“您去哪兒”,這本是極其平常的寒暄用語。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隱私觀念,在和他們打招呼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勢必會引起對方不必要的誤解,以為問者圖謀不軌,有意探詢隱私。
3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
首先,教師必須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中國稱上年紀的人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目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old people)。一位美國老太在中國旅游,艱難地爬山時,有人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老人養成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這樣兩個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其次,從英語教師本身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具有對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文化意識的氛圍,并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4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教學兩個方面分析高中英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4.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此,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統一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4.2挖掘課文的文化信息
現
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在語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 curie”,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r.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
1)姓名。①名+姓,~john 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hmariecurie。
2)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 wang;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davidr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 tom。
5結論
篇11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卻呈現出了幾種消極的態度。
首先,從心理接受層面來說。由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內容龐雜,如一字多義的現象在中國傳統詩歌和文言文中出現很多,學生往往不能有效掌握,只能死記硬背,無法自由思考,從而產生抵觸心理。其次,相比現代的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學習缺乏時代感,不符合對新時期學生的精神要求。
這樣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如下的狀況。一、學生通過參考書或者網絡上的翻譯直接學習文言文,學生自己不具備解釋文言文的能力;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注重詩詞、文言文的解釋以及存在其中的一些語法內容,從而忽視了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的精髓――情感。三、追求現代流行文化,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以及民族文化的學習。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與學生文化道德素質要求相匹配
高中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脫離了初中生的稚嫩,形成了自己的思考體系和價值取向,但是均不夠成熟,因此可塑性的空間仍然很大。
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改善學生價值取向以及完善學生獨立性格的重要方式。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其能量和精華都是無法言表的。因此將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聯系在一起是必要的。
(二)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定義越來越細化。目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優秀的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格和專業的知識相結合的綜合型人才,其條件缺一不可。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彌補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道德意識的滯后,因此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三)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
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將文化精華傳承到底,不可拋棄,不可懈怠。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推動社會發展,民族富強,同時也是培養符合中國發展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徑。
三、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和注意事項
(一)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教學策略
1.教師要對教材的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注重傳統文化中情感的滲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講授古典詩歌時,配上一些古典的背景音樂,使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有代入感,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享受其中的情意。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短劇,模擬一些場景,讓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能與主人公感同身受。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使學生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精神氛圍。
2.培養學生多閱讀一些國學經典,開展古典名著的拓展教育
國學除了擁有莊重的名字以外,其內容也具有很多的神秘色彩。雖然,在閱讀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一些困難,如文字障礙、語言障礙等,但是不會影響到學生對核心內容的把握。教師要通過引入經典故事到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傳奇故事的魅力,從而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古代經典。
具體的方式可以采用一些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可以開展“誰是故事王”的講演活動,以名著核心內容為主題的話劇表演,或者組織一些課堂分享環節,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3.學校可以利用假期開展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為了從生活中找到學習知識的樂趣,這一點可以利用到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都知道,現在被我們踩在腳下的土地曾經留下過許多英雄的足跡,每一方土地都蘊含著美麗的故事,因此可以通過這樣的角度來尋找學生家鄉的故事,讓學生因為自己的家鄉而驕傲。
4.學校應該加強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價值的教育
教育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方面是教師,另一方面是學生,使教授主體與客體都能感受到學校對其的重視程度。生活在這個先進的時代,很多的學生都有自己學習上的小聰明,學校重視什么,就研究什么,這是學生一般的想法。因此學校的教育宣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的注意原則
篇12
2.交互性。
交流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網絡具有全面的互動功能,能夠實現個別與個別、個別與群體之間的充分互動,通過論壇、互評等形式,實現多角度對話;由于網絡的儲存功能與開放特點,教師可以對別人的觀點、教學資源等進行深度研究,加深對話的深度。例如:通過網絡博客群,可以建立英語組博客群的互評交流平臺。在集體教研活動中,還可以通過網絡把網上存在的很多資料與觀點展示出來,進行進一步的辯論等。同時,可以通過網絡上的學習軟件如:單詞發音、表達訓練等,讓教師在網上進行自我學習訓練,提高教學技能與知識技能。
3.開放性。
英語教學對教學資料的要求比較多,一些生動的課件與案例、影像材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機構與學校建立的高中英語網站如“天津北辰高中英語教研網”等等,這些網站上的資料都是可以在活動中利用的。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教師不僅可以享用網絡資源,還可以把觀點與資源隨時添加到網絡空間上,實現資源的共享。同時,教師的觀點是公開的,評論是公開的,資源是公開的,而且校園網絡與互聯網是對接的,所以具有極強的開放性。高中英語的校本教研經常會涉及到聽、說、讀、寫等各種內容,有了網絡資源與多媒體技術的配合,教研活動更加生動活潑,更加能夠調動教師學習研究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濃烈的校園教研活動氛圍。
二、高中英語網絡化校本教研模式與方法
校本教研的方式非常多,各有特點。在網絡技術條件下,高中英語學科的校本教研活動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呢?下面對校本教研方式進行歸類,對主要方式進行闡釋。
1.構建教研管理平臺
網絡可以成為校本教研的管理平臺。教學部門或英語教研組可以通過校園網站或網絡辦公平臺,開通“英語教研之窗”,開展教研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建立每個英語教師的個人教學主頁,讓教師在自己的主頁上自由撰寫教學內容與反思;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備課組為單位實現分類管理,讓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上,實現資源共享。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網絡可以成為通知、進行發動、過程通報、結果展示的平臺。通過網絡可以對教師的課題、論壇、博客、資源、教案等進行集中管理,對好的觀點與資料進行推薦,對教案與反思進行檢查與通報等,這樣可以逐步建成教研組的網絡資源中心,成為教師教研資源與成果展示的平臺。另外,網絡還可以成為評價督查的平臺。在開展教學沙龍、公開課活動、外出學習參觀活動之后,在網絡上設立專題,讓教師把沙龍中的觀點進一步澄清,把對課堂的評價與建議寫出來,把外出學習反思心得寫出來,既有利于教研管理,也有利于研討活動打破時空的限制,使問題與思考得到延伸與深化。
2.促進資源交流
網絡可以成為教學的資源庫。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搜集各種教學案例、各種試卷、教學背景素材、各種影像視頻資料、教學課件等等,這些資料可以讓所有教師從中下載,為備課工作打下基礎。更為主要的是:教師在次基礎上可以上傳一些資料,共享資源。通過“網上主題帖”引發問題討論。可以由英語教研組開展調查研究,教師共同收集本學科內所有教師在教學中的困惑和真實問題,篩選后確定為活動主題。例如:在網站上開辟“如何讓學生學會每天用零星時間記單詞?”、“如何提高學生英語課堂學習的主動性?”、“高中英語課堂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語銜接問題?”等,讓老師在帖子后面跟帖,進行討論與辯論,可以讓一些特級教師與教研員參與討論當中,邊討論邊學習。博客是教師校本教研的良好平臺,能夠培養教師系統思考、動筆反思的習慣。英語教研組可以構建自己的教師博客群,定期進行點擊率、評價率評比,促進教師形成寫反思的習慣,同時激發教師在博客群中互相留言、互相評價交流,讓網絡教研的交互性得到進一步發揮。
3.推進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教師教研的重要方式,但傳統的集體備課要定時間、定地點、等人員,備課的成本高昂,反復修改的時候需要反復集中,效率低下。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讓集體備課在網絡中進行。
3.1把教案設計過程放到網絡上。
通過一次性的集中集體討論,由專人將集中了集體智慧的教學案整理出來,并上傳到網站專門的教案目錄中,同時提供一些教學課件、視頻、案例等資料供教師下載。教師可以打開這個教案并進行進一步修改,在教案的一側預留空格讓教師進行個性化備課,以便將集體教案與個人風格相結合。同時,在教案的下方留下教學反思欄,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3.2把教學研討與評議過程放到網絡上。
篇13
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尤其是微電子技術通訊網絡迅速發展,以“交叉”或“綜合”為特點的世界性的“大科學”相繼誕生。一個全球性的交往和溝通正在形成,人們開始意識到,他們正面對一種新的國際生活,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和合作已經是回避不了的現實。而語言作為最重要的一種交流工具,體現著民族的文化。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詞語,而是學會把詞和客觀的事物聯系起來。詞語體現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度,記載了使用語言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除了可以觀察它的實際行為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研究他們的語言,尤其是語言中的詞匯部分來了解他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內容。
語言是一種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質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際功能。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初步的語言交際能力。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兩種實際知識,一是英語的基礎知識,二是運用英語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規則。只有讓學生們同時掌握以上兩種知識,英語的社會交際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我認為這正是母語教學與外語教學的根本區別。只重視前者,忽視后者,往往會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因為只掌握了書本知識的學生,他們的英語是在不具備社會和文化環境的情況下學習的,一旦面向社會,進人一種陌生的文化環境,他們在實際運用語言的時候,就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交際。
由于文化的差異,用母語互譯的方式錯誤地理解和翻譯某些句子和詞匯,往往會鬧出許多笑語。如:"You are thesaltoftheearth.”正確的理解是“你是位社會精英。”卻被按照字面意思誤譯為“你是地球上的鹽。”“狼吞虎咽”,英語是“Eatlikeahorse,”卻被錯誤地翻譯成“EatLikeawolfandatiger".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還應當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達到高職英語教學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化修養。
2、加強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習慣。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寒暄,稱謂、道歉、致謝等用語,就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傳統外語教學只是培養“純語言能力”,亦即“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技能”。通常只注重語言形式,忽視語言運用。然而大量事實證明,僅有這樣能力遠不足以保證我們在實際情景中進行有效的交際。因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一一語法和意義都正確的句子中,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會)運用規則一定會被摒棄。成功的英語學習應該是我們掌握語言的社會運用規則方面的知識并能夠運用他們,即應有意識的培養英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語言文化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我們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2.1從教材中學習,課堂中了解
我們的英語教材是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精心挑選的,教材的選擇盡量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側面,采用了不少體現英語民族文化特點,原汁原味的語言,同時還兼顧了所選內容的趣味性。這不但大大降低了課文的難度,而且抓住了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我們學習者保持持續的興趣和對學習活動的參與。有些課文還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材料,特別適宜于揭示文化的各個方面,因為說話人都遵守規定的文化行為。其中有許多部分涉及場合、身份、相互關系等,都是從實踐活動中選取的。有了教材,加上老師在課堂中有目的地進行文化因素的講解,我們就會獲得相關的知識。
2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中,語言形式運用的正確、恰當是教與學成功的保障而教師會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課堂藝術,增強英語課本身的吸引力。如通過對話、表演、競賽、唱歌、看錄像、做游戲,背誦小詩歌,學習成語、諺語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大量地進行雙邊交際。利用各種直觀手段組織模擬訓練,使學生把自己置身于英語語言中,置身英語文化之中,反復操練,爭取達到運用自如,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
2 .3開辟第二課堂
交際能力并不是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大量實踐的結果。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不論教師在課堂上對社會文化知識的境界多么詳盡,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反復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并在較集中內化所熟記的社會文化知識,那么我們的文化能力和整個交際能力肯定是滯后的。因此在搞好課堂學習的同時,還應多讀一些英語報刊、多聽一些英語廣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視資料來逐步豐富文化背景知識。還應盡可能多的組織和參加英語沙龍和英語角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力求在多學英語、多用英語的交際實踐中學好英語、用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