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專業博士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綜合改革目標、方案與實施
4.培養數學專業師范生TPACK的實驗研究
5.數學專業英語的詞匯句法特征及其翻譯
6.對數學專業進行專業英語教學的探討
7.高校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誤區及解決途徑
8.數學專業拓辦金融數學方向教學改革的探索
9.應用型本科高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10.地方高師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研究與實踐
11.數學專業師范生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現狀調查與分析
12.麻省理工學院與北京郵電大學數學專業課程設置比較
13.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大眾化教育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4.數學專業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調查研究——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
15.目前高中數學教改現狀及高師院校數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研究
16.影響地方高校數學專業大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調查
17.地方院校數學專業課程改革的探索
18.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19.高師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教學改革——以高中新課程為視角
20.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與課程改革的實踐
21.數學專業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2.昌吉學院數學專業少數民族學生課程學習狀況的調查及對策
23.關于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24.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數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探討
25.高師院校數學專業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探析
26.地方本科大學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27.新課改背景下數學專業師范生專業素養的提升研究
28.理工類高校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探析
29.新疆高等師范學校數學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分析——以昌吉學院數學系為例
30.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河南科技學院為例
31.淺談數學專業學生閱讀英語數學文獻的方法
32.依托數學建模競賽 提升數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
33.提高數學專業學生考研成績的幾點體會
34.數學專業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的調查與分析
35.普通高師院校《數學專業英語》教學調查研究
36.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方向建設教學改革探索——淺談在高校數學系開設金融數學本科專業
37.西部地區金融數學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38.金融數學專業《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討
39.論新課改視閾下的數學專業學生的能力結構
40.面向就業的高校數學專業建設研究
41.高校數學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42.金融數學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質量分析
43.工科院校數學專業導論課的實踐與思考
44.數學專業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45.基于數學專業的數學實驗課程研究
46.基于實踐能力培養的數學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47.對金融數學專業教學改革問題的思考
48.高校數學專業本科生就業結構優化的探索與實踐——以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為例
49.談數學專業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50.《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與高師數學專業課程改革
51.高師院校數學專業師范生專業素質的調查與研究
52.如何搞好普通高師院校數學專業英語教學之探討
53.面向21世紀師專數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
54.數學專業拓辦統計與金融數學方向的教學改革
55.高師數學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的構想
56.高職師范院校數學專業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57.數學建模與高師院校數學專業教學改革探討
58.地方高校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59.地方師范院校數學專業數學實驗教學內容研究
60.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61.數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模糊評判模型
62.地方高師院校數學專業師范生數學素養的調查研究
63.數學專業分類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64.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分析及對策研究
65.關于幼兒教師數學專業素養的調查研究
66.西藏高校數學專業英漢雙語教學的研究——以西藏大學數學專業為例
67.數學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探討
68.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
69.大數據時代數學專業就業前景分析及培養研究
70.數學專業雙語教師培訓課程設置研究
71.河北省數學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與對策研究
72.數學專業“離散數學”課程的教學探討
73.數學專業培養金融人才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的研究
74.師范類數學專業大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75.MOOC發展與數學專業課程的改革探索
76.地方師范院校數學專業人才分類培養的現狀及對策
77.地方高師院校金融數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探索
78.民族師范類數學專業的數學分析教學研究
79.高校師范類數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80.地方院校數學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關系的量化分析
81.基于MS-EEPO有效教育的高校數學專業師范生教學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82.對地方本科院校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83.構建學習產出新體系以加強數學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
84.數學專業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方案設計研究
85.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研究——以保山學院為例
86.高校數學專業雙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基于“抽象代數”的雙語課程改革實踐
87.地方綜合性高師院校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88.數學專業學生在數據分析行業發展的SWOT分析
89.新疆高校數學專業師范生教學技能現狀調查分析與策略研究
90.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數學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研究
91.關于數學專業師范生數學史知識的調查與研究
92.關于提高我校數學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研究
93.利用累積logistic混合模型研究考研因素對數學專業免費師范生學習動力的影響
94.以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培養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95.數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平臺的構建
96.非數學專業線性代數教學改革探討
97.基于崗位職業能力的數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初探
98.大學數學專業課程教與學模式的改革研究
99.數學專業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00.數學專業主干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101.中學數學教學方法對本科數學專業教學的啟示
102.金融數學專業“概率論”課程教學例題選題研究
103.數學專業大學生學習心理與興趣調查研究
104.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數學專業基礎課的課程設計——目標與內容
105.關于增強非師范數學專業就業競爭力的若干問題的研究
106.關于高師院校數學專業學生創新性問題提出的研究
107.數學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108.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數學專業課程教學的探討
109.高校數學專業學生作業抄襲原因及對策分析
110.金融數學專業實變函數教學方法探析
111.師范類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12.數學專業師范生基于GeoGebra的動態幾何教學能力培訓
113.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數學專業英語教學探討
114.本科生數學專業英語教學問題研究
115.關于完善數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管理的思考
116.大學非數學專業數學類課程設置的實踐與改革
117.高師專科數學專業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策略
118.“數學建模”在非數學專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19.高校數學專業全程化、分層式實踐教學探析
120.地方工科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西安工業大學為例
121.芻議金融工程與金融數學專業的培養方案
122.數學專業設置交叉學科課程的研究
123.地方高校數學專業課程國際化探討
124.論經濟類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和諧發展戰略
125.基于SPSS對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生成績分析
篇2
1.3倒逼了導師的實踐能力專業型研究生的實驗課一部分由校外實踐型導師來上,但大部分實驗課是由校內理論型導師和一部分非導師來上。校內導師一般理論水平較高,但媒體實踐經驗、操作技能相對缺乏,帶學術型的研究生還能湊合過關,帶專業型的研究生就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導師必須適應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要求,強化技能。新聞類的實驗課要掌握電視片的拍攝、剪輯、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傳播類的實驗課要掌握廣告的設計和制作,圖書的裝幀設計、排版和印刷等技能,報紙、雜志的排版,雜志的封面設計,網頁的制作等相關技能,這對學術型的導師來說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虛心學習并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達到。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倒逼理論型導師強化自己的實踐技能,使導師自身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雙贏。
2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中的實施方案
2.1實驗室的配備要實現全媒體模擬培養職業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沒有裝備精良的實驗室是難于奏效的,實驗室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一是從規模上看,實驗室要實現全媒體模擬。也就是說媒體有什么設備,實驗室也要有什么設備。媒體大體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實驗室也需要具備同樣的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只是程度、精準度不同而已。二是從水平上說,實驗室設備的型號、參數、配置要與現代媒體同步,至少要不低于當下媒體的水平。具備了這2個要件,學生才能把媒體的工作拿到實驗室來做,才能實現媒體與實驗室的“兼容”。實驗室的全媒體模擬,為相關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關高校要高度重視,舍得投入,要像建設工科實驗室一樣建設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如果仍然沿用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方法來建實驗室,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便無法實現。
2.2完成平時作業、結課成果和社會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專業碩士生考查的重點,因而教師在布置平時作業和結課成果時,一般是選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題目供學生選擇,既可以是媒體或導師課題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擬題目完成一項應用性的成果,而這些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室又為專業碩士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必備條件。學術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個別研究生找個單位開個證明蒙混過關。專業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須扎扎實實做好。依托實驗室這個平臺可以很好地完成社會實踐的任務。實驗室既是學校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專業型研究生可以在學校的新聞中心兼職,擔任主持人、編輯、記者,通過在實驗室拍攝制作節目,為校報、雜志社排版,承擔校報和雜志社的部分編輯任務,設計、校園公益廣告等社會實踐活動,使研究生親身感受校園傳媒的實際情況,增長見識,積累經驗,為進入社會媒體崗位實習打下基礎。
2.3完成畢業論文專業碩士生的畢業論文大致分為畢業設計和調研報告2類。其中畢業設計可以采取“作品+報告”的形式,如新聞學專業的可以是“新聞調查片+報告”,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可以是“專題片+報告”,廣告專業的可以是“廣告設計+報告”,編輯專業的可以是“圖書裝幀設計+報告”等,這些離開了實驗室是難于完成的[9]。調研報告可以以媒體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選題,重點考查研究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報告不僅要有調研采訪,更要有相關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這些內容也離不開實驗室。實驗室是畢業論文的出產地和加工廠。
2.4吸納社會資源,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保障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的長遠發展,學校要樹立服務意識,切實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如實驗室與社會媒體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學生學習、實踐、創業等提供良好條件;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建立“實驗室+媒體”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這是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長效機制[11]。另外,聯合培養基地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應該在掛牌之后切實發揮基地的培養作用。導師在平時作業、崗位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要加強和社會媒體培養基地的合作,多吸納先進的社會經驗,與時俱進。
篇3
2.1培養目標定位的創新
依據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媒體運行的實際需求,提出以專業教育為基礎,實踐能力為中心,一專多能為目標的“1+8”人才培養模式。所謂“1+8”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就業質量為出發點,加強學校與傳媒機構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緊密對接,著力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即1個應用型專業對接行業內8個重點工作崗位的人才培養,力求通過四年的專業學習與實踐能力訓練,分階段、漸進式培養學生從事傳媒行業的多種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地完成傳媒機構的工作,具體涉及攝像、影視劇編創、專題片創作、節目策劃、新聞采編、導播、后期制作以及節目總體編排等8項工作,力爭做到專業技能培養核心化、職業素質培養具體化、創新能力培養專業化。
2.2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
1)創新授課方式。傳統授課方式為先灌輸理論,后進行實踐,這不單禁錮了學生思維的創新性,還阻礙了學習興趣的培養。所以授課方式必須要創新,既要激發學生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要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實踐能力。在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導入品牌意識,培育優質示范課程,待成熟之后推薦為高一級別的精品課程,并分批次培育形成梯隊,力爭在一個教學周期內將本專業的主干課程全部打造成有影響力的精品課程。同時,通過精品課程建設,自主培養一批教學骨干以切實提高專業整體教學水平。另外,在部分實踐性較強的單元中,可采取翻轉課堂教學試驗,讓課堂和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通過學生事先的自行學習,使課堂變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從而達到因材施教、強化實踐的教學效果。
2)注重教材甄選。傳媒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知識更新的速度隨之加快。這亦導致傳統教材的內容業已滿足不了學生實踐學習的需求。所以,對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也須注重教材的甄選。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從教材創新的層面進行判別,比如實用性、趣味性、時效性等,同時教材涵蓋的內容也要范圍寬廣,既符合時代潮流和創新要求,又關聯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向。換句話說,教材的選用必須能夠引領學生走在傳媒行業的最前沿。
3)實訓方案設計的創新。針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訓方案的設計,首先應確定設計思想———強化實踐教學,凸顯就業需求,以培養實踐能力為重點,將實訓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其中,將實訓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雙軌并行,用理論指導實訓操作,以實訓推動理論學習。在執行時,應緊緊圍繞8項業務能力進行訓練,遵循自淺入深、由內而外、從單人界面升級至聯合協作的基本原則,逐步落實該專業通用的實訓教學模塊、硬件設施配置標準和聯合實訓操作流程。具體實施方案包括:
1)建成標準配置的校園實驗電視臺,以此為依托,創建仿真崗位體系,合理分配實訓學時和學分,形成目標控制、量化分解、測評跟蹤的循序模式。
2)確立全程實訓內容的設計主線,即圍繞8個重點專業技能打造全部課程,把具體的實訓項目量化設計到每一門課程中,打破純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
3)因人制宜,根據學生的特點劃分出不同的專業走向,并有指向性的開設兩到三門獨立的實踐課程,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訴求。
4)將畢業論文調整為畢業設計,鼓勵學生作品選題與形式的多樣化,提倡用作品進行畢業答辯,同時須結合作品編創完成導演闡述。
篇4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培養目標表明英語專業需要培養的是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了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國家教委《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也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的教學任務是“繼續打好語言基本功,進一步擴大知識面,重點應放在培養英語綜合技能,充實文化知識,提高交際能力上”。
英語專業四級與八級考試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證明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全國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8)自1991年起由教育部實行,考查全國綜合性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到目前已經成為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同時也是求職者進入企業的敲門磚。自2005年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加入人文知識試題以來,人文知識越來越受到學生、老師,各試卷編寫者和教材編寫者,以及各相關方面的關注。
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包括六個部分:聽力理解、校對與改錯、閱讀理解、人文知識、翻譯和寫作。在這六個部分中增加了人文知識這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得出人文知識的重要性。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人文知識試題包括三個方面:英語國家概況、英語文學知識和語言學知識。人文知識部分采用多項選擇題形式,要求學生在每題的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佳答案。在文化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試題為例,按考查的國別分,英美部分1題,其他英語國家2題;按考查內容分,歷史1題,地理1題,常識1題。在文學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試題為例,按國別分,英國文學2題,美國文學1題。在語言學的考查方面,幾乎涵蓋了語言學的各主要領域,考查了句法學、語用學、語義學、詞匯學等。比照新考綱對人文知識項目測試的要求有三點:(a)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現狀、文化傳統等;(b)能初步具備英語文學知識;(c)能初步具備英語語言學知識。
二、國內目前的研究
近幾年來,國內部分學者對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人文知識試題的反撥效應進行了有效研究。李瑞奇(2007)結合兩年的專八試題,從必要性、信度、效度和反撥效應幾個方面針對專八人文知識做了評析。肯定專八增加的人文知識測試顯而易見的正面反撥效應,指出目前在《教學大綱》和考試中存在的差距。《教學大綱》對新題型涉及的幾門課程的具體要求都說明教學大綱要求的主要以能力培養為主,而事實上專八人文知識試題主要以識記為主。由于識記性學習可以脫離知識的系統性而孤立進行,自TEM-8題型改革以來各類相關輔導書的出版鋪天蓋地,如《英語專業八級閱讀與人文知識200訓》(常駿躍2003)、《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及改錯》(何樹,2004)、《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劉寶權2005)、《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張鑫友,2006)等,不勝枚舉。這類輔導書的針對性強,即幫助學生應對考試,以文學為例,它們往往不系統講解文學史上的各個時期,而以作家與著作的羅列為主,有的甚至還是用中文寫成的,迎合了學生應對考試、急于求成的心理。這種輔導書更加助長了應試教育,使學生們由主動的學習變成被動的接受,這就違背了大綱的要求。
嚴丹萍、梁麗(2008)通過對華中科技大學英語專業178名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進行的人文知識調查,了解了學生對專八考試所涉及的人文知識方面,如文學、語言學和英美概況三方面的掌握情況。最后的調查研究表明:(1)人文知識各部分的通過率、社會與文化部分的通過率比較低,而文學的通過率比較高。這可能是由于文學知識在文學課和閱讀課都有涉及,而語言學的課程要到大四上學期才開課。英語國家概況的部分主要是由于學生課外閱讀量不夠導致的。(2)各年級的通過率的對比可以看出,英美國家概況在大二到大三中間有較高的增長,得益于英美概況課程的開設。文學的通過率也顯示了大三的學生是學得最好的時候,而大四就開始倒退。(3)在語言學上,大四學生學習了語言學課程,自然比其他年級掌握的好。從三個方面正確率分布來看,學生的英美國家概況正確率都不高,可以推斷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與文化知識的重視不夠,相關的課程也沒有達到效果;文學方面的正確率分布中顯示出大三學生在文學課上學到了很多,但是大四學生過分依賴文學課,沒有課外閱讀,導致文學知識的倒退;語言學的正確率分布可以看出語言學課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大部分人的正確率還是不高,這主要是因為語言學涉及面廣,理論性強,學生理解不夠導致的。最后作者針對研究中發現的情況提出建議,如完善課程設置、強化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加強英語專業的課外閱讀等。
高云、靳丹寧(2009)為了解人文測試這項改革對學生的影響,以Alderson Wall提出的15條后效假設為理論基礎,對2005、2006、2007及2008年參加改革后專八部分考生做了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調查分析。研究發現:人文測試的增加總體上對學生學習存在著很強的后效作用,但后效作用在學生學習時間和重視度上逐年減弱;人文測試的新增對學生產生的后效作用有差異,學生知識面越廣,此改革后效作用反而越小;此外,筆者還發現人文測試的題型———多項選擇,是制約該測試積極后效作用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的研究主要發現了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測試對學生學習時間、重視度。學習途徑、學習動力及記憶方式的一些反撥效應:(1)參加考試的學生對人文知識和人文知識測試更重視了,平均值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2)學生花在人文知識測試上的時間逐年增加,2005年考生對人文知識學習的頻率最高,大部分人經常抽出時間學習人文知識。(3)在增加人文測試后學生采用的學習途徑的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4年來考生學習途徑數量平均值都下降了,人文學習途徑呈現單一化的趨勢。(4)在考生學習動力方面,各年的考生的學習動力也下降了。(5)增加人文知識測試后學生選擇在理解基礎上記憶方式的平均值呈顯著下降趨勢。從市場上大大小小的專八人文知識輔導書就可以看出,這些輔導書都在羅列各種知識,特別是一些書還是用中文寫的,更加針對人文知識的識記。由于考試的范圍廣學生必須記憶很多知識點,不可能在理解上花很多時間。另外,考試是以選擇題型出現的,受到題型的限制,只能考一些諸如國家地理位置、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等固定的知識,而這些都不需要去理解,只需死記硬背。在這方面,人文測試對學生產生了消極的后效作用。
三、結語
目前國內對于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測試的反撥效應研究還較少,李瑞奇、高云、靳丹寧、嚴丹萍和梁麗等都是這方面的先行者。他們的研究表明英語專業八級人文知識測試產生很多正面反撥效應,同時也產生不少負面反撥效應。這就需要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出題組繼續研究,為英語專業本科生出好題,并正確引導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和英語專業教師教學。鑒于此,筆者給英語專業教師和學生提出了如下建議:英語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課堂知識,學好文學課程、語言學課程和英美概況課程,還要加強這三方面的課外閱讀和學習,學會總結歸納。英語專業老師不僅要教好課內知識,還要教好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多給學生介紹課外閱讀物。學院要設置好英語專業的相關課程,不能顧此失彼,同時課程也要顧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必要時可延長課程時間。
參考文獻:
[1]高云,靳丹寧.人文測試及其后效作用[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7(3):88-91.
篇5
針對國內普遍存在的影視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在總結分析國內高校在影視實驗教學中的經驗,根據自身條件和環境,提出了新聞傳播學專業影視實驗教學的改革創新之路的具體方案要點,并分析指出這是一條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影視教學實驗教學改革創新影視類課程是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設置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考察現有的新聞傳播學課程體系設計和實際教學效果,在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大學生中能夠通過有限時間的學校學習掌握較高的影視制作技巧并且具備靈活動手能力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這種影視教學中的“眼高手低”和“紙上談兵”的現象,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根據著名影視教育專家周星教授的研究,在全國600多個影視專業教學點中,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在影視實踐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影響了整個影視專業教學的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影視實驗教學已經成為影視教學的“短板”,正確面對影視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并切實加以解決,迫在眉睫。一、當前新聞傳播學專業影視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根據全國影視教育實驗教學學術研討會和同行交流的實際情況看,當前影視實驗教學依然存在一些“老大難”問題。例如,一種典型看法認為當前影視實驗教學中存在三個方面主要問題:一是實驗室設備缺乏,二是實驗設計落后,三是實驗教學管理滯后。有些高校的實驗室建設雖然有一定的投入,但在開放實驗室方面卻有各種限制,以至實驗設備無法發揮效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還有就是傳統的影視實驗教學中存在“重共性訓練,輕個性培養;重模仿,輕創新”等問題。以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為例,可以發現目前影視實驗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有三點。第一,實驗設備總體不足,難以開展豐富多樣的實驗教學。影視是一個設備建設投入高、實驗運轉費用高的雙高學科。一個完整的影視制作流程包括攝影攝像、演播室現場錄制、畫面編輯、聲音錄制、制作合成等等。目前文化傳播學院實驗室盡管有一定的財政投入積累,但現有設備依然顯得相對簡單和落后。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只能通過觀摩和理論講解來代替部分實驗,學生很難真正掌握影視專業技能。現有的影視攝像和畫面編輯實驗設備,只能開展演示實驗和簡單的設備操作實驗,難以普遍開展影視藝術創作創新實驗和綜合應用。第二,實驗設備總體利用率不高,實驗設計落后。現有的影視設備的總體利用率不高,有不少新進設備閑置,沒有充分挖掘其教學潛能,實在可惜。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高水平、貼近實戰的實驗設計特別匱乏,整個實驗設計水平落后。從全國高校范圍看,目前還缺乏真正原創的、權威的影視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計劃和實驗教學指導書。在具體的實驗設計中,操作性、驗證性的實驗較多,綜合性、創新性和應用性的實驗較少,學生畢業后依舊不能獨立承擔較為復雜一點的影視節目攝、編、錄、剪、制作、特效等綜合型任務。另外,在整個實驗設計的體系上,實驗課程的相互銜接以及系統性還存在較大問題。第三,實驗教學管理滯后,教學雙方都難得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全心投入。相對于實驗教學設備和實驗教學設計而言,實驗教學管理是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最為滯后的環節。從對象上講,實驗教學管理包括對教師的管理和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單個實驗成績的評定、整個操作類課程的考核。相比影視課程中的其他文字作業而言,影視實驗作業批改的難度很大,例如,一份5~10分鐘的視頻作業,一位老師要做詳細的分析和評價,至少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一個教學班以30人計算,將至少需要30個小時,教學工作量較大。除此之外,還存在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科學性及專業教師影視技術實踐技能能力提升層面上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到影視實驗教學環節的質量。二、影視實驗教學改革創新之路具體方案要點的論證分析為了拓展、深化和加強影視實驗教學的改革創新,筆者借鑒國內高校的一些先進理念和做法,根據文化傳播學院的現實條件和發展潛力,設計了針對傳播學專業的一個實驗教學改革項目的方案,這一方案將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綜合應用、創新提高”的原則,安排實驗內容,全面實施教學改革措施,擔任相關課程的教師要緊密協調配合完成整體的教學實驗成果。具體要點如下:第一,編制并完善一系列影視實驗的基本操作手冊和初級實驗內容。這就猶如蓋房子,要先打下最基礎的樁基。這項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編制《非線性編輯系統的基本操作與應用技巧》《演播室基本操作》《攝像攝影設備基本操作》等實驗室基本操作手冊和初級實驗內容,形成模塊,充實到各個學期的相關影視教學課程中。第二,編制并完善《影視制作實踐》課程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這就猶如一個簡單的標準樣本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過解剖一個典型作品,讓學生鍛煉多方面的綜合技能,讓他們從這里開始獨立進行影視創作。第三,協調現有的涉及影視實驗教學的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整體設計,將影視實踐和影視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課程體系設置中形成一條“線”。這些涉及影視實驗教學的相關課程包括:《影視藝術概論》《電影語言》《影視精品賞析》《電視欄目策劃與編導》等,學生在上一門課程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斷地滲透、遷移到新的課程當中,并得到循序漸進的技能提高。第四,開展影視實驗教學的綜合型講座、比賽等活動,豐富提高學生第二課堂的影視實踐內容。在完成基本的影視實驗教學內容設計和安排后,充分挖掘現有實驗設備的潛力,鼓勵和積極開展有助于提升整個影視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和實踐活力的各種活動,包括講座、比賽、實習、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等,鼓勵創作和發掘出一批有傳播價值的影視作品。第五,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提升教師整體的影視教學水平。可以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例如,積極安排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教師到影視機構培訓深造或鍛煉兼職,提升教師隊伍的影視創作實踐能力,同時,適當引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影視導演、編輯、獨立制片人等到本院開設講座和實訓課程。三、結語在以上這些方案要點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學生校外實訓的學時數,提高校內影視實驗教學中的創新型、設計型、綜合型的實驗數量;在參加各種校內外競賽過程當中發現“苗子”,鼓勵學生創作出一批有創意、有質量的影視作品,獲得好成績;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鼓勵教師研究問題,就一些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可以設想,在影視實驗教學的師生互動和教學相長過程中,經過這樣一條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內外結合、軟硬相稱,并且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可行之路,就一定能取得教學改革的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1]周星.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狀況調研分析[J].大連大學學報,2006,(5):64-65.
[2]羅自文.當前影視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5):135-139.
[3]周建青,朱輝.實驗,影視教學通向成功的橋梁――2007年中國高校影視教育實驗教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4):133-135.本課題受到浙江理工大學教改項目“影視制作實驗的創新設計與綜合應用”(e11170)和“媒介融合趨勢下創新型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y11105) 資助。
篇6
碩士論文是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應能反映出作者廣泛而深入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對所研究的題目有新的獨立見解,論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較好的科學價值,對本專業學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3、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是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導的指導下,能夠自己選擇潛在的研究方向,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掌握相當淵博的本學科有關領域的理論知識,具有相當熟練的科學研究能力,對本學科能夠提供創造性的見解,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學位論文是高等院校畢業生用以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提出作為考核和評審的文章。學位論文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個等級。
1、學士論文:
學士論文是合格的本科畢業生撰寫的論文。畢業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準確地掌握大學階段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題目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文題目的范圍不宜過寬,一般選擇本學科某一重要問題的一個側面或一個難 點,選擇題目還應避免過小、過舊和過長。
2、碩士論文:
篇7
2、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篇8
在俄羅斯的教育系統中有十分完善的醫學教育體系,其大致可分為高等教育階段、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1.1 高等教育階段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在俄羅斯一般專業學制是五年,醫學專業學制則長一些。近年來俄國預防醫學專業學制是六年,臨床醫學專業學制是六年或七年,除口腔和兒科是單獨專業設置外,其它各臨床專科在醫學院校的一至三年級均歸于普通臨床醫學專業,自四年級開始普通臨床專業的學生就開始劃分內、外、婦、神經等不同臨床專科,分別學習直到畢業,而后從事所學專業工作。與中國不同的是,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后僅獲得俄國醫學學歷教育證書。
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在俄國院校學制六年以上畢業的本科生(不包括預科學習俄語時間)及學制五年畢業的本科生繼續學習兩年研究生課程其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因而在俄國留學六年以上學制醫學專業畢業生已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
1.2 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根據俄羅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頒布的《關于統一學位和職稱的決定及學位授予程序的條例》,俄國的學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獲得俄羅斯的普通高等醫學教育學歷教育證書畢業后的研究生教育,屬于學位教育,有醫學副博士和醫學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
1.2.1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其學制是3~5年。在俄國大學本科畢業工作一個階段后,可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醫學專業要更嚴格些,通常要在醫學院畢業后從事3~5年以上臨床工作才能申報研究生進入醫學副博士教育階段。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后實際工作經歷。這與目前國內流行的大學本科畢業后先考研、研究生畢業后再找工作的狀況,有著極顯著的差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需經過一定的國家規定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通過國家規定課程與專業課程考試,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副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副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俄國的副博士學位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
1.2.2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學制是3~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工作一個階段后,在導師指導下,選定博士學位專業科研課題,由導師推薦,向學院(大學)的學位委員會提出申請,在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投票通過,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予注冊許可后,可進入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并通過國家規定的專業課程考試,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其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紹俄國的副博士學位教育與博士學位教育。
2 學位培養過程
2.1 副博士學位培養過程
2.1.1 課程學習階段
一般為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這一階段須完成國家規定的外語課、哲學課課程學習,還要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副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十分嚴格,其程序為:首先由導師提出某門課程考試申請,該書面申請由教研室主任簽署意見,而后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學院副院長(大學副校長)簽署意見,最后由學院院長(大學校長)批準并簽署同意后,由相關課程教研室主任組織實施。課程考試委員會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組成。每門課程的考試由筆試與口試兩部分,考試結束后由考試委員會出具考試證明書和成績單,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后存檔。
2.1.2 開題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完成后,首先在教研室全體成員會議上作開題報告,要求參加人員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參加人員提出修改意見并形成教研室會議決議上報系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再次由導師審改,而后在系學術委員會(出席學術委員在15人以上)宣讀,各位學術委員(均為教授)發表意見后舉手表決通過,系學術委員會出具證明書上報院校科研處,由院校科研處按國家規定的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生部、教育部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2.1.3 課題科研過程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科研過程一般需要3~4年時間,1991年12月俄國獨立后,由于經濟不景氣,科研經費緊張,除極少數基礎學科國家給予少量經費外,大部分俄國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都結合工作實際選擇課題,由此保證了俄國相當多的科技行業的技術領先。但是在醫學領域,基礎醫學研究已出現滯后局面。近十余年來,不少攻讀醫學學位的俄國研究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為保證課題研究水平,自費購買試劑甚至小型實驗儀器。
在臨床醫學專業,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評價,一般疾病臨床治療研究都要求必須要有一定的遠期臨床療效觀察隨訪資料。這與我們國內在課題研究中往往側重于通過一、兩個新指標來解釋機理、體現水平的特點確有不同,俄國人似乎更講究實際。
2.1.4 論文書寫
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定。目前醫學副博士論文的書寫格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一般書寫格式順序為:
摘要:一般占一頁。
前言:一般4~6頁。內容包括現實問題,研究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新,實際工作,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學術會議與發表的論文,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論文結構(包括論文頁數,組成結構,俄文文獻數目,外文文獻數目,論文表格數目,示意圖數目)等。
第一章 綜述 要求不超過30頁。
第二章 一般資料介紹。
第三章 治療前(實驗前)檢測結果。
第四章 治療結果(實驗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結論:對論文的結果得出扼要的結論,一般不超過2頁。
實際建議:根據論文研究結果,提出工作建議,一般1頁。
參考文獻: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獻,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獻。
(2)論文首頁的格式:
按以下順序自上而下排列:
醫學院校名稱(居中);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居右;)
地點,時間(居中)。
(3)其它要求:
論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號,用A4頁打印,頁數在150~180頁;論文上邊距2.5厘米,下邊距2~2.3厘米,右邊距1.5厘米;論文要求必須精裝訂。
2.1.5 論文摘要書寫格式
(1)封一封二書寫格式:
①首頁(封面)書寫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摘要(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地點,時間(居中)。
②封2書寫格式自上而下:醫學院校名稱;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兩位主評人學位,職稱,姓名;主評單位名稱;答辯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名稱,代碼,醫學院校名稱,地址,郵編;論文存閱于醫學院圖書館的名稱,地址,郵編;論文摘要印刷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秘書的學位、職稱、姓名及簽字。
(2)論文摘要內容
①研究工作總特征:現實問題,工作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新,實際工作,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相關學術會議與發表的論文,論文結構。
②觀察對象與研究過程總特征:研究工作時間,地點,觀察對象選擇特征,排除標準,觀察對象一般情況(例數、性別、平均年齡、疾病分型),試驗(研究)方法(檢查指標、儀器方法、統計學方法、分組方法、各組一般情況、試驗處理因素、處理方法)。
③研究實驗結果及討論。
④結論。
⑤實際建議。
⑥近五年內已發表的與課題相關的論著。
(3)封3格式:作者姓名(居中),論文名稱(居中),論文專業代碼、名稱(居中),論文摘要(居中),論文類別(居中),印刷許可證號(居中),印刷時間、數量,排版號(居中),印刷廠名稱、地址、電話(印刷廠需具備學位論文印刷許可證資質)。
(4)論文頁數:不得多于24頁,采用B4紙印制裝訂。
(5)論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號字體。
2.1.6 教學工作
在攻讀副博士學位過程中,還需完成普通大學教師(相當于講師)教學的工作量,臨床醫學專業需擔負醫學院的臨床教學課程和實習帶教,這也是副博士學位答辯考評內容之一。
2.2 博士學位培養過程
博士學位培養過程與副博士學位比較,要求更為嚴格,科研工作量更大,除學位論文外,還往往要求有俄文相關專業學術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中國學者在前蘇聯、俄羅斯就幾乎都是攻讀副博士學位,極少有人攻讀博士學位。現將其博士學位培養過程特點簡介如下。
2.2.1 開題
博士學位開題報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會議進行,要求參加會議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副教授不少于5人,提出修改意見形成決議后上報院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由導師審改后在全院(校)學術委員會做正式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舉手表決后形成決議,上報國家最高學位委員會批準立項給予許可證,此后才能進入博士學位課題研究。
2.2.2 科研過程
博士學位科研工作量明顯超過副博士學位,從事臨床研究,所要求的觀察病例數量、檢測指標種類及水平均明顯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學位。
2.2.3 論文書寫
論文書寫一般格式與副博士論文相同,但要求博士論文頁數為A4紙250~300頁。論文摘要格式也與副博士論文相同,頁數為B4紙36~38頁。
2.2.4 教學工作
攻讀博士學位論文期間,需完成相當于副教授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定,臨床醫學專業要完成相當于副教授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
2.2.5 科學論著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要求在國家級核心學術期刊發表不少于5篇的科學論文,有的專業還要求有相關的俄文科學專著出版。
3 答辯過程
3.1 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副博士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
3.1.1 教研室答辯
在完成副博士論文后首先由導師修改,在俄國的大學,導師對修改自己帶教學生的論文十分重視,通常都要修改3~5遍,而后提交給兩位與論文相關的專業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正教授)審閱,其審閱后提出進一步修改意見,并頒發同意進行教研室答辯的許可證。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組織進行教研室答辯。按規定教研室答辯由論文相關專業的3個不同教研室的人員參加,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答辯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擔任,可由其它教研室相關專業教授擔任,但必須是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研室答辯會首先由導師介紹論文完成情況,此后由答辯人在播放電腦幻燈片的同時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15分鐘,然后由頒發答辯許可證的兩位正教授宣讀答辯許可證及審閱意見,接著進行提問答辯,答辯后由參加人舉手表決,最后由主持人進行總結,總時間約90~120分鐘。答辯后由教研室秘書起草打印答辯會記錄與決議兩個文件。答辯會記錄內容有答辯時間,答辯人姓名,論文名稱,完成時間、地點,答辯會參加人員姓名、學位、職稱,主持人姓名、學位、職稱,審閱論文頒發許可證教授的姓名、學位、職稱,答辯過程提出的問題、怎樣回答的問題,答辯會對論文的評價等。答辯會決議主要是對論文的評價、表決結果,同意推薦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該答辯會記錄與決議由答辯會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書簽字后上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這兩個文件是進行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在教研室答辯會后導師要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修改5~6遍,此外還常請教研室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然后開始書寫論文摘要。在俄國對論文摘要的書寫十分重視,因為無論是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在答辯會上,還是國家學位委員會各分委員會在審批學位時,首先閱讀的就是論文摘要,一般論文摘要書寫完成后,導師都要修改6~8遍,還請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
(1)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
在導師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修改過程中要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其包括:
①個人正式答辯申請書,要求必須手寫。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進行正式答辯的證明書。
③教研室主任與導師關于答辯人工作學習簡歷介紹信。
④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課程學習,接受各種考試考核的證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⑥醫學專業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所在醫院相關科室主任與高年資醫師、主管醫療科研副院長、院長,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學副院(校)長簽字的考試成績證明信。
⑧個人的各種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專業證書,外國學生的這些證書必須經俄羅斯國家教育部認證。
⑨教研室答辯會的兩位相關專業教授審閱與許可證證明。
⑩教研室答辯會記錄與決議。
上述文件均需上報給學院院長(大學校長)親自審閱。
(2)院校長審閱答辯人相關文件,簽字批準進入正式答辯程序。
將準備好的上述文件、導師修改后認為滿意的論文與論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給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都要親自再次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他們認為一個大學(學院)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論文代表這個學校的學術水平,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要對此負責。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均認為論文符合要求,在由院校長主持的辦公會上給予簽字批準后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可在一個月后答辯,通常約有20%~30%的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答辯。
(3)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后要立即進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國規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校或有評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一般也異地異校聘請,如本院校教授擔任主評審教授最多一位,不允許兩位主評審教授均為本單位。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不一定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的著名權威教授。
②將院校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修改過的論文摘要馬上付印,并按照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簽字的通知,將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和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掛號郵寄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這些單位收到后會馬上給答辯人所在院校科研處(學術委員會)復函,15所相同專業大學的復函還要明確表示該論文是否達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進行答辯。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保存著二次大戰后前蘇聯與俄羅斯全部的副博士與博士學位論文摘要,政府與學者均認為這是難得的寶貴科學技術財富。
③盡快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往主評審單位與主評教授,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評單位與主評教授處到取回評審證明書,交給所在院校學術委員會。俄規定,院校學術委員會在答辯會前10天應收到這些評審證明書。每份評審證明書均為A4紙打印,一般5~7頁。
④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院校學術委員會與科研處,由其分發給院校學術委員會各位委員。
⑤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圖書館,由其出示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院校圖書館內保存著本院校歷史上所有的論文與論文摘要。
⑥準備好答辯用電腦幻燈片。
⑦導師可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教授寫2份一般評語。
(4)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過程。
院校學術委員會的正式答辯是在院校的學術答辯大廳進行,在俄每所院校都有這種一個內裝修十分莊重、掛俄國科學家畫像的學術答辯大廳,所有的學位答辯都在該大廳舉行。俄國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博士學位的正教授,按俄國相關法規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該數目的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名發函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參加答辯。
答辯過程約需120分鐘,具體過程如下:
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宣布答辯會開始,并宣讀院校長關于批準答辯的文件。
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與答辯人有關的包括個人簡歷、考試成績、教研室及醫學專業研究過程所在醫院的各項證明文件。
然后由答辯人根據電腦幻燈片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為15分鐘。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與中國的研究生答辯宣讀論文答辯所不同的是,俄國的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
接下來是由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自由提問由答辯人回答,其既可能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也可能對研究結果、結論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學術觀點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方法技術問題提問,問題往往多種多樣。與中國不同的是,參加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常互相比著進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這種提問大約要持續50分鐘。
此后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主評單位的評語,接著由兩位主評教授分別宣讀評語并對答辯人提問3~5個問題。
接著由導師對答辯人的簡歷、研究過程、工作態度、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術水平、受到過的表彰和獎勵等,進行簡介。
接下來是在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下,各位學術委員對答辯人的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術水平自由發表意見約10分鐘。
此后由兩位投票監票委員手持投票箱,所有在場學術委員進行投票表決。
最后由主任委員宣讀學術委員會答辯結論和表決結果。
根據俄國規定,在2小時答辯過程中必須進行錄音,錄音帶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同時錄有答辯用電腦幻燈片的3.5寸磁盤、光盤、連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辯后交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
(5)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按俄國規定,在答辯會后2~3周時間內由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起草兩份報告,一份是關于答辯人通過答辯、院校學術委員會同意授予學位的報告約6~8頁,其中包括對論文的評價;還有一份是答辯記錄約20頁左右。答辯記錄是根據錄音帶整理記錄了整個答辯會中答辯人與各位學術委員說的每一句話,包括提問與回答過程。答辯人認可后這兩份報告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連同論文、論文摘要、考試成績證明信,及主評單位評語和主評教授評語等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其審批。
3.2 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博士論文的答辯也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比較難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辯
答辯人書寫正式教研室答辯申請書,經導師與教研室主任簽署同意后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批準才能進行教研室答辯,其中5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教研室答辯。進行教研室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要超過60分鐘。相當一部分答辯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辯過程中因提出的問題太多,只有在論文中改正這些問題,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辯得到通過。
3.2.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5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都要超過60分鐘,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提出的問題往往都十分尖銳。通常3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博士論文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4 學位審批過程
在俄國只有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俄文縮寫BAK)有權批準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學位,這是一個非常權威性的政府機構。經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與相關專業學位答辯許可的各個大學、科研機構學術委員會,必須按要求把答辯人通過答辯后的論文及其它各項文件上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據稱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過程有二十多道手續,十分嚴格,一般審批時間約需6個月至1年,最長的甚至超過2年,經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查批準后由其授予學位證書。在中國碩士、博士學位證書由各院校批準授予,是有季節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而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學位的審批授予是一項年度日常性工作,夏季的7、8月份則是其工作人員與專家教授的休假時間。
5 俄羅斯醫學學位教育特點
總結上述俄羅斯教育系統醫學學位教育培養、答辯及審批授予過程,其具有以下特點:
5.1 注重以往實際工作經驗
俄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的醫務人員通常在實際工作3~5年后,才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后實際工作經歷。
5.2 嚴格的培養過程
(1)其學位的課程考試認真,有完善的考試管理程序。
(2)開題立項批準規范化。副博士與博士學位開題報告要在系、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表決通過,由院校科研處按國家規定的學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生部、教育部及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3)在臨床醫學專業,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觀察。
(4)論文格式一致。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定,使各院校論文書寫格式達到了統一。
(5)注重實踐。在攻讀學位期間,需完成規定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定,臨床醫學專業要完成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鍛煉了實際工作能力。
5.3 科學化、規范化的答辯過程
(1)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有利于提高論文質量。
(2)醫學院校領導直接對本單位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辯前都要親自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負責人要對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本院校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因為這些學位論文代表了該院校的學術水平。
(3)有一定比例的學位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學位論文答辯,通常其比例達到20%~30%。從而有利于對學位論文水平的客觀評價與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
(4)對學位論文認真評審。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涉及專業,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規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校或有評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可不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的著名權威教授。
(5)保存論文措施得當。學位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論文與論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圖書館,在收到回函后才能進入下一步答辯程序。從而使這些寶貴的科學技術資料得以完整保存。
(6)論文答辯內容必須是研究工作的核心關鍵問題與創新之處。俄國的學位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體現了多年來在俄羅斯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強調解決關鍵問題、抓住問題核心的思維方式。
(7)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俄國的學位論文答辯是在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按規定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達到該數目的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名發函聘請外院校該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參加答辯。這與我們國內由5位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進行答辯,有明顯不同。
(8)答辯委員提問嚴肅認真。在俄國參加學位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常互相比著進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更多的體現出學術民主氣氛。
篇9
一是以SCI收錄論文數量評價教育機構和大學教師的職業成就。這一過程成為主導完成于上世紀90年代中葉,也就是211計劃啟動的前后。這一評價模式,把資深教授的職業意見排除于職稱晉升和學術評價之外。
至此,中國大學剝奪了教授對年輕教師提拔和晉升的發言權。
二是以數量作為博士論文申請的依據,剝奪了教授推薦博士學位的權力。這個里程碑式的變化,在大學里的完成年代基本與985計劃的啟動時間相合。
三是在211工程和985計劃啟動的時間段,相當多的大學完成了另外兩個步驟,一個是博士論文的盲審,導師退出博士生的答辯委員會;一個是取消了導師建議博士學位論文評審人的權利,取消了導師對博士生論文質量評定的參與權。
至此,中國大學剝奪了教授對博士生論文質量的監督權,同時也剝奪了對博士論文的指導權。
四是最近3~5年,這一過程還沒有完成,相當多的大學和學院,開始規定碩士生授予學位,必須以公開作為依據。這一要求正在推廣到所有大學和學院。完成以后,中國的大學就幾乎完全剝奪了教授對碩士論文的質量控制和對碩士生論文的發言權。
五是大概在5年以前,中國的大學開始對新入學的碩士生貼上標簽:“專碩”和“學碩”,或者表達為“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有時也被稱為“工程碩士”和“專業碩士”。這兩個概念十分費解,不少教授有疑問。大學里設置的專業本來就是“專業”,攻讀同一專業的“專碩”和“學碩”怎么區分?直接的、唯一的區分就是“專碩”只能以碩士畢業,不能轉博士生。“學碩”則可以走到博士畢業。
這一區分的根本含義,是剝奪了教授對低年級研究生的職業發展進行指導、建議的職業權力。
這些年,經常有歐美同行教授來華訪問,或者專程來參加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答辯。第一個問題總是問擔任導師的相關教授:“你怎么不是答辯委員會委員?”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篇10
在CNKI網博士論文數據庫中,以學科專業為“幼兒教育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1999年到2010年)共找到155篇,其中部分文章在數據上傳過程中重復上傳,剔除重復文獻后,共有112篇博士論文。從思想觀念的整體上進行研究,高屋建瓴的把握教育學的脈絡,如《幼兒教育的范式研究》、《幼兒教育的價值研究》、《幼兒教育實證分析范式的變遷及影響研究》、《從隔離到全納》、《高等教育多元化與學生權益保護》、《教師專業標準研究》等。結合地域進行研究,選取教育發展比較前衛的國家為實體,實際進行論證,主要有澳大利亞,如《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中的大學——政府——市場關系研究》、《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研究》等。
碩、博專業論文對“幼兒教育”的研究之比較
與其他學科類似,幼兒教育學碩士階段論文研究范圍較廣,可以說各個方面有所涉及。博士階段論文其涉獵范圍相對更加集中,但其研究更加深入。總體上研究相對較多、實證研究也多集中研究教育發展較為突出的國家、如美、澳、德、而不是各類國家均有所涉及。博士論文以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學校為龍頭,其導師各有其研究領域,在各自研究深入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體系,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現狀,如華東師范大學注重幼兒思想教育的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在基礎性教育方面有所側生、西南大學則在教育理念高度方面有所加強。其各院校有其風格、特點,導師不同,研究方向各有差異。
篇11
當前商務漢語教學在理論和規模方面獲得顯著成績:
1.理論建樹已形成規模。由基礎理論(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等)和應用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法)兩部分組成的商務漢語教學理論有一定發展;2.教學規模進一步擴大。開辦商務漢語專業的院校越來越多,且安排的課程也有所增加。
有關商務漢語教學的一些問題仍有待于解決。如:
1.對學習者基礎層次劃分不明確,沒有區別教學;2.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學習者需求;3.教師水平有待提高,商務漢語教學對老師的商務基礎知識有很高要求;4.關于華裔留學生商務漢語需求的研究較少。
本文在ESR理論指導下對學習者商務漢語需求進行實證研究,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學方法,以提高商務漢語的教學質量。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華裔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因為高校一般針對漢語中高級水平的學生開設商務漢語課,所以選取的對象主要是漢語中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其中中級漢語水平的問卷35份,高級水平的問卷35份。
(二)研究方法
問卷以Hutchinson和Waters(2002)的需求分析模型為基礎,但本文的研究對象與之不一樣。對學生需求分析進行了修改,并不是完全按照其模型設置問卷,而是參考了倪傳斌(2004)的“外國留學生漢語需求分析調查問卷(學生問卷)”,并考慮實際情況和研究目的,設計了本文的調查問卷。
(三)結果分析
1.年齡結構:≤20歲的占20%;21~25歲的占53%(最多);26~30歲的占12%;≥30歲的占15%。
2.被試者男性為41人,約占60%;女性為29人,約占40%。
3.國別地域情況:歐美居多,占43%;日韓次之,占32%;東南亞占25%。
4.職業背景:學生(占78%)最多,從事商貿(占7%),從事教育工作的(占4%),從事管理工作的(占2%)最少。其中獲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有55人,占96%。
5.學習漢語的時間:少于2.5年的有5人,占8.33%;時間為2.5~3年的有19人,占31.6%;時間為3~4年的有29人,占48.3%;時間超過4年的有7人,占11.6%。
6.學習動機及目的:
為研究方便,將“符合”與“完全符合”合并,設為“有學習動機”,并按比例從高到低排列如下:
在這些動機中,“滿足父母要求,有利于將來工作和覺得自己是華人”等方面占比重最大,這與他們所處的文化生活背景分不開,反映出他們學習漢語時有強烈的融入性傾向,這些方面與非華裔學生有著本質區別。華裔學生多受家庭環境影響,學習漢語的興趣較高,且大部分學生的父母掌管家族企業,主要從事旅游、貿易等工作。他們學好漢語后可幫助父母打理生意。
學生自身對漢語的興趣等內在動因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出于興趣學習漢語,他們的積極性較高,學習也較為認真。學生出于出國留學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目的而選擇學習漢語的人數較少。綜上所述,在學生具有強烈學習愿望的同時,家庭等外在因素也對學生的漢語學習起著推動作用。
7.漢語交際情況分析
被試的商務漢語需求由比例高到低排列如下所示:
這個項目在被試使用頻率中出現兩極分化,前半部分交際項目對漢語需求很大,如“購物問價”“訂票”等。后半部分需求很小,如“介紹公司”“參加聚會”等。筆者認為這和被試言語交際能力有關。本次被試學習漢語4年以上的不多,多為學生群體,專業術語雖然在課堂上學習了,但在實踐中操練的機會很少。言語交際能力以禮節際技能和生活類交際技能為主。
三、對商務漢語教學的建議
(一)提高教師商務專業知識
一些商務漢語教師并非商務專業出身,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商業知識,以便能給學生做詳細解釋,這是漢語教師努力的方向。
(二)教材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
當前商務漢語教材已經有很多版本,在挑選教材時要符合被試學生的中高級漢語水平,選用相應層次的教材版本。
(三)教學內容引入文化教學
教學內容要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學習商務漢語是為了解決商務過程中的交際問題,因此有必要學習跨文化知識。
(四)采取綜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習者的不同特點采取綜合的教學方法。
1.會議式課堂教學,能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多互動交流,并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2.辯論賽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競賽中提高商務知識水平;3.商務情景模擬,在這種商務環境下進行師生對話、交流和學習,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實際談判水平。
四、結語
本文采用ESP教學理論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為基礎,通過問卷形式對70名上海高校的華裔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調查,并分析歸納出被試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根據所得出的結果,提出了一些對商務漢語教學的建議。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Mub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London:Longman,1987.
[3]Pauline Robinson.A practition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97.
[4]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5]程世祿,張國楊.ESP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
[6]HODAN OSMAN ABDI(和丹).商務漢語教學現狀及總體設計研究――以ESP理論為依據[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7]廖陳林.在華商務人士漢語使用情況的個案調查――目標情景需求分析理論和方法在漢語中的應用[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
2007.
[8]劉靜萱.基于ESP理論研究旅游漢語教材問題[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9]蘆薇.商務漢語教材內容評估及編排探討[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10]王建國.ESP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D].濟南:山東大學
博士論文庫,2007.
[11]吳潔.商務漢語教材建設問題研究――與商務英語相比較[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博士論文,2012.
[12]王靜.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標漢語教學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5).
[13]王樂.ESP理論對商務漢語的啟示[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
篇12
揚州大學是全國首批具有博、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培養單位。近年來,該校學位點建設成效顯著,研究生教育規模快速增長,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培養體系。
揚州大學研究生院下設綜合辦公室、招生辦公室、學位與培養辦公室、專業學位教育辦公室、教育管理與就業指導辦公室等5個辦事機構。
目前,全校在籍研究生近8000人,擁有一級博士點11個,一級碩士點43個;二級博士點53個、二級碩士點225個;博、碩士專業學位14種。先后有4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5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3
引言
環境會計的研究對于我國而言還處于初級階段,為了防止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重蹈覆轍,實施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博士論文,會計體系。我國必須加緊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通過上文對環境會計的探討,結合我國國情,針對目前我國在環境會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我國開展環境會計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 制定和完善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為了保障環境會計在我國真實有效地推行實施,這就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強有力的支撐。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環境會計相關法律體系,以強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環境會計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約束、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使之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保證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在制定和完善相關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時,可以在考慮我國特有國情的前提下,適當地借鑒、吸收國際上的理論成果和成功的實踐經驗。
目前,環境會計在目標上還很不明確,對其目標的正確認識是完善和發展環境會計的前提;環境使用者的群體還不夠普及,到現今為止,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對其比較重視,并且依據企業在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的行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獎懲措施。博士論文,會計體系。除此以外,大多數企業部門和個人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意識還不夠強烈。我國要發展環境會計必須增強和國外學者以及相關部門的交流,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的案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深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方面和實務方面的研究探討,使我國的環境會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都跟上國際的步伐。
2遵循環境會計發展的循序漸進原則
按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和我國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想讓環境會計的實施在我國一下子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我國的環境會計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萌芽、發展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對于不同階段,環境會計的應用要求也有所不同,從形式到內容,從核算方法到應用范圍,都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1、形式上,將復式記賬和單式記賬兩種方法的核算相結合,然后由單式記賬慢慢轉變成復式記賬;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財務報表中補充資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漸向正規的報表披露模式轉變。2、內容上,對比較容易操作的內容先確認、計量和披露,當發展成熟時對其全部內容進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暫時對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嚴格的要求,之需要從現有的會計資料中獲得環境信息就可以,不過當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逐步發展成熟時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體系。4、推行范圍上,先在一小部分進行試點,然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狀況比較嚴重或者國家重點建設的企業和行業進行試點,通過對其反映效果的觀察從中進一步改善,總結其中經驗,然后逐步推廣到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最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博士論文,會計體系。
3加強政府管理部門對環境會計的監督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環境會計的監督顯得尤為重要。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社會公眾監督和社會中介監督都屬于社會監督的一部分。博士論文,會計體系。其中,社會公眾監督不具有法律效應,但是它的輿論影響不能忽視,它往往決定著媒體對企業的輿論導向,所以社會公眾的監督對企業在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這是促進環境會計完善的一個重要部份。然而,國家有關機構對環境會計的監督主要體現在強制性和專業性上,當前,我國國家審計機構還沒有環境審計這個組織,在相關的審計法律法規中也沒有對環境審計方面的內容作具體的規定。審計是一個重要的監督組織,在環境會計體系中建立環境審計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環境審計首先要了解環境審計法規建設;其次為建立環境審計做好物力人力和財力準備如配備環境審計人員;最后出具環境審計報告,這是我們進行環境審計得出的書面證明,是促進企業環境會計穩步前進的有效推進力。環境審計部門可以從核查原則、核查內容和核查材料上這三個方面對環境審計進行定義確認和披露。
4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素質
作為會計處理的實際操作者,會計人員的會計專業技能極大程度地直接影響到國家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實際貫徹執行是否合法真實有效。作為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還沒有被我國廣大會計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國大力推行實施環境會計,非常有必要培養一批高專業技能素質的會計人才,同時也要提高現有會計工作者在環境會計相關方面的專業技能。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增強,高新技術的出現,環保措施的進步以及綠色產品的產生,企業對環境管理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我們雖然經常強調生產商對其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物的排放,但是沒有改變其根源,污染源還是不斷擴散開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想回到過去清新的環境,必須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個階段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只有從管理思想上徹底變革了才能保證每個環節的改變。對于會計的主要核算人員——財務人員就必須樹立起積極的環保思想,另外,環境會計是由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環境學多門學科相結合的應用學科,傳統會計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財務人員就需要對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財務人員在加強對環保認識的基礎上更要在專業水平方面下功夫。
參考文獻
[1]辛鑫.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及計量[J].雞西大學學報,2010,(03):76-77
[2]劉潔亮,忻琦,査林蓉.環境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張曉會.芻議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