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英語教學設計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英語教學所設定的目標不合理
教學目標是教學方案制訂的核心,也是教學效果評定最終的目標,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整體編排、難點重點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等,都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在教學任務的設定中,要著重對三方面進行考量:第一,課程任務的設置;第二,設計單元性的任務;第三,設計章節任務。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很多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不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課堂結構和教學任務之間的關系。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全面清楚地了解學生情況、課程設教學內容等各方面的情況。
二、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的措施
(一)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大學英語的教學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特征,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只是知識體系的完善,而且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完善。首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要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再次,要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注重師生交流;最后,通過課堂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結合學生固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相關完善,而且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英語教學水平,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二)把教學語言和教學內容列為教學重點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許多高校由于各方面硬件設施的不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網絡化還不能夠完全實現,這樣的硬件不足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重點,重視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和資源等,將課堂教學盡量設計得有趣、生動。同時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將語言和內容放到同樣的位置,選取適當的內容進行教學,進行適當的語言情境設置,保證學生的語言學習時間、空間。語言情境的設置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固有知識體系和認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篇2
廖莉芳等在專業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高達49%的教師反映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為缺乏合適的教材。[5]Hutchinson&Waters指出教材編寫是專業英語教學區別于一般英語教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筆者總結近幾年專業英語教學實踐經驗,在教學材料開發過程主要遵循內容的多樣化、趣味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教學資料的整合和編寫過程中,吸收了以下素材:國外生物和微生物專業權威原版教材、醫藥專業口語教材、制藥時事新聞雙語網站(生物谷),在大量搜集資料的基礎上的自編教材《藥品說明書讀寫譯》,以及結合筆者在澳大利亞CSIRO微生物研究所為期一年的留學經歷,編寫的《生物實驗室英語—BiolaboratoryEnglish》等。另外英文原版教材光盤中的教學動畫,BBCdiscovery系列--史上100個偉大發現中的生物學、醫學和化學,都是非常好的聽說訓練材料,內含大量生物制藥領域需要掌握的專業詞匯。另外,教學導入環節常采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和感染力較強的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從多個角度刺激大腦視聽功能區,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打消學生的學習顧慮,引起興趣;教學過程力求松弛有度,遵循記憶三個過程識記、保持、回憶,靈活插入包含專業詞匯和知識的音樂或者廣告MV,使學生陶醉和放松,并體會創意無處不在,設計問題和任務使學生思考和與人合作。鑒于此,還需要開發一些趣味性較大、與專業相關的教學材料,如英文生物產品推廣廣告歌、MV等,并設計創意操,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看、聽、說、做,反復操練,在加強形象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教學材料或訓練材料的開發需要在教學實踐和積累過程中不斷完善,現將筆者近幾年開發的教材繪制框架圖展示如表2。
三、執行(Implementation)
執行是指講授或分配教學材料,評估是指確信達到預定目標。執行過程具體到每節課,針對工作任務,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精心備課和準備教具,一堂好課必須追求細節,課堂上實施接近真實職業工作領域的專業英語使用情境,使學生獲得工作過程體驗的同時,靈活掌握專業英語的運用,如藥店對話,醫生與醫藥代表的對話,走入實驗室根據英文實驗手冊操作試驗,并用英語與實驗合作者進行交流等。在這個階段不僅學生可以體會到學習英語對的樂趣而且教師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和體現。筆者主要采用模塊教學,在模塊大方向的指導下,每次課采用話題教學,以話題引入教學,話題可以來源于制藥行業時事新聞中英文對照(附英文原文,如盤點:跨國巨頭中國研發中心哪家強?在引導學生關注制藥世界十強企業的同時,帶領學生朗讀世界十強的英文名字,如輝瑞Pfizer,拜耳Bayer,羅氏Roche,強生Johnson&Johnson,諾華Novartis等)、焦點話題(如中國仿制藥質量低于印度?埃博拉Ebola將入侵中國?等),以上話題主要來源于生物谷網站(/,中國專業的生物醫藥學網站,提供生物醫藥領域的資訊信息,以及與生物產業,新藥開發,生物醫藥行業報告,生物醫藥人才招聘等綜合服務),指引學生用英語關注行業發展和動向,站在國際視野提高頭腦的敏銳性,在增強就業意識的同時擴寬專業英語學習渠道,體現語言的實用性。并運用思維導圖法,在教案中繪制教學框架圖,理清教學思路,使教學語言做到簡單清晰明了,這樣也可以鍛煉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正確發音的引導,首先帶領學生朗讀單詞表,掌握單詞的發音有利于記憶和運用詞匯;然后給出充分時間讓學生張口練習,糾正學生只會拼單詞(spell),不會讀單詞(read)的不良學習習慣,告訴學生見到單詞,fisrtreadit,thenspellit。掌握發音后重點解釋和分析常用的生物學詞匯,對單詞進行構詞分析,并舉一反三。專業英語詞匯的構成有一定的特點,通過構詞分析講授能幫助學生掌握認識單詞的方法。下面以Unit1:LabEnglish(單元1:生物實驗室英語),Module3: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模塊3: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為例,談談筆者教學中的執行實例,主體內容的實施過程如下:準備:課前5分鐘,分發PCR之歌和GTCAsong兩首廣告歌的歌詞。導入:(1)Drama話劇(故事吸引):《policestory警察故事》:故事線索,hair—lab—DNA—amplyfyDNAinvitro—Xtechnique—matchuptheDNAinthehairwithasuspect—Arresthim!提問Xtechnique是什么?留下懸疑!(2)GTCAsong廣告歌曲(試聽陶冶):①給出三個關鍵詞概括廣告歌詞中心大意,enzyme,GTCA,Xtechnique;②問題:數3個關鍵詞出現次數?找出“GTCA創意操”動作?③看廣告;④快速朗讀歌詞,邊朗讀,邊回答問題,自然而然找出Xtechnique就是PCR技術,警察偵破案件就是用PCR技術。開始新課:通過視頻和圖片演示教學,展現PCR實驗全過程,結合Bio-Rad公司PCR操作流程學習相關英文表達。穿插GTCA創意操:(A-T,G-C)健身操。學唱PCR之歌:Bio-Rad的另一首廣告MV,囊括PCR技術整個過程和主要專業詞匯,作為本節課總結和課后作業。整堂課以故事開始,在歌曲中結束,讓學生感受到創意無處不在,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專業英語的無限樂趣。
篇3
學生在進入英語氛圍后要使其較快進入對新知識的學習,引入方法較多,有音樂導入方法、直觀導入方法、背景知識導入方法、游戲導入方法、疑問導入方法,在實際的課堂中,一般需要多種方法的交叉進行。直觀導入的方法,包括實物導入、卡片導入、多媒體導入等,在講解“Whatabeauty…?”這種句型時,省略部分可為:pen、book、house等單詞,一般book和pen這種單詞,因為較為常見,可使用實物導入的方法,而house這類單詞因為不能隨身攜帶,就可采用圖片或多媒體的導入方法。而教師在導入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在實物導入中,可讓學生以品嘗、觸摸等方法來感受,以加深對單詞的理解和認識。若使用卡片和多媒體的引入方法,可使用藏卡、閃卡和摸卡等游戲來導入。游戲導入的方法屬于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如一些日常用語“Oh,Ilost./Oh,Iwin.”教師可通過掰手腕和跳卡的方法,使其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比賽中,贏了的學生說:“Oh,Iwin.”而輸了的學生則說:“Oh,Ilost.”。這種有目的的游戲或對話,也可使學生練習發散思維,總之,在使用導入法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合學生的,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針對內容合理設計游戲教學
日常課堂上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討論教學法、談話教學法、講讀教學法、講演教學法,小學英語為特殊學科,因此有時還會用到情境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動作教學法,其中游戲教學法效果最顯著。在游戲教學法中會對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進行綜合運用,采用手偶、卡片和PPT等教具,使其理解詞義并可在學習中進行良好的運用,這種詞匯教學方法,簡單易操作。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采用影片、圖片和光碟等方法來學習英語,因此教師在教授句型和單詞時,可選擇卡片、實物、多媒體等方法來展示目標詞匯,采用游戲方法可使學生掌握得更好,并得到傾聽能力的練習。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要在游戲中來使學生記憶句子,如“Therewasariver.”這句話,教師就可安排一些拋球、傳球的游戲來加深句子的記憶。在教學中遵循虛席規律,做到張弛有度,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加強復習和檢驗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在每堂課中講解新知識,還要適當地鞏固復習。首先使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明確,在教學中穿插游戲,可使某個學生來扮演老師,具有提問權利,點名學生來回答問題,因為小學生比較喜愛扮演年齡大的角色,還可通過這種方法,練習和復習句子和單詞。在每節課結束時,教師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每個小組有一個小組長來替老師來檢查所學的單詞和句型,達到良好的效果。通過復習和檢驗環節,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篇4
1.1情境主題:你是如何慶祝西方的圣誕節和中國的春節的,他們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圣誕節快到了,我們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過個圣誕節,我們應該如何慶祝這個圣誕節?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定出一個慶祝方案。
1.2任務(1)基礎性問題。①中西方的主要節日都有哪些?②中西方一些重要節日的背景及主要慶祝方式是什么?③你最喜歡的節日是哪個?④比較中西方節日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⑤通過網絡等資源,小組合作探討出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的根源是什么?(2)資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本、因特網、百度等信息資源渠道獲取所需信息。教師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網絡網址資源。
1.3成果你和你的團隊將創作一個視覺作品PPT或文字成果。(1)以多種形式學習、查找、收集資料,討論初步的結果,經過分析、歸類和整理并制作出反映中西方節日文化的演示文稿。(2)以小組為單位,派一名代表交流探究的成果,邊播放邊講解。交流時也要說明獲得資料的方式。(圖書館查詢?上網搜索?進行社會調查?)等。(3)做出一份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根源的分析報告。
2用MiniQuest進行教學設計的策略
2.1主題設計扣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主題即本質問題,是MiniQuest教學設計的對象和核心。主題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設計的成敗。為此主題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主題設計緊扣課程標準,確保主題切中目標。二是設計的主題是可細化的。三是主題設計具有挑戰性或決策性。四是主題的設計對學生和社會是有意義的。
2.2情境創設從生活切入,產生共鳴MiniQuest的情境是自然引出本質問題、驅動任務完成的源頭。情境的設計注重從生活切入,現實主題與真實情境有機結合,促進情境與學生主體共鳴,引發更持久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典型的情境是,讓學生扮演一個特定的社會角色,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2.3高度建構基礎性問題,設計層層深入MiniQuest的學時一般為1~2課時,為此任務中的基礎性問題設計是高度建構的、層層深入的,保證學生圍繞主題高效獲得知識。這些基礎性問題設計首先是基于本質問題的,學生可以通過基礎性問題獲得回答本質問題的事實性信息。其次基礎性問題的設計一般根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來設計。學生通過“是什么”問題了解本質問題的內涵,而“為什么”傾向于讓學生知道本質問題的原因和影響,“怎么做”則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參考意見。最后,問題的設計要精煉、簡潔。基礎性問題的目的是要解決本質問題,而不在于其多少。精簡的問題設計一方面減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流程,減少了學生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采取最優方案的科學態度。
篇5
課程整體目標是以能力為本位,實際工作為導向,以行動導向為基本出發點,遵循“應用為主、學以致用”以及學習者為主體,教授者為主導的教學準則,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訓練學生聽說表達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掌握相當的詞匯量和口語表達策略方法,提高興趣,拓寬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總目標涵蓋下屬五個子目標。知識目標:各個交際語境模塊中的語言知識點,包括詞匯、短語、句型、主題相關知識點等;能力目標:學生能聽懂第一母語者的語言并且能適應不同語境和地方口音的變化,能流利表達觀點,根據不同語境靈活運用語言交流技巧,并能適當使用常用非正式場合的口語,能熟練使用自主學習系統,在課外增加對聽說的訓練;情感目標:通過電影片段的引入和視聽感覺帶動,拉近學生與語言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愛上學習;策略目標:利用語用策略,如對會話涵義的理解,對語碼的切換,對于合作、禮貌、順應等語用原則的遵循,以達到最佳交際目的;素質目標:提升語言文化素養,全方位體味跨文化交際,拓寬視野。
三、課程體系內容設計
該課程以視聽說為核心,分為六大模塊,每個大板塊又由下級具體的交際小板塊構成,小板塊中的主題覆蓋真實交際各個層面。它們分別是:生活模塊(包括孩子、成長、家庭、節日、健康、運動、音樂等主題)、工作與學習模塊(涵蓋學校生活、學習、留學、找工作、升職等主題)、社交模塊(涉及娛樂休閑、旅游、冒險、信息交流、聚會、社會儀式、特殊場合、社交禮儀等主題)、自然環境模塊(包括人與自然、自然災害、環境保護)、科技模塊(涵蓋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魔力等主題)、人文模塊(涉及戰爭與和平、偉人與英雄、夢想、神秘現象、信仰與宗教)。每一個板塊的主題由不同的教學單元來承載,課程體系的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主題與主題間的語言文字和聽力表達的難度等級呈現遞增的趨勢,有助于能力層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個交際主題音樂為例具體介紹實施步驟。主題引入:教師以文化為切入點,為學生介紹與音樂相關緊密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對該交際主題有大致了解。電影片段視聽:教師先對整部電影的劇情和所選片段的場景簡要介紹,使學生明確剪輯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片段中的重點難點詞匯短語并講解所含文化負載詞;以任務型習題(簡答、選擇、填空、復述、判斷、連線等)為導向使學生進行視聽,促進學生對片段內容的理解和對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口語交際:基于該主題所涉及的文化內容設計口語交際活動,形式力求多樣靈活,例如角色扮演、電影對白配音、小組討論、辯論、陳述報告、給題目演講、即興表達、詩朗誦等。表達拓展:補充與該主題語境相關聯的口語句型和表達法,可以是教師講授,也可以是學生預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結合,由此而強化拓展學生的言語輸入。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或課堂外對提供的電影片段進行自主學習,完成設置的學習任務,鞏固和加強該主題相關信息。
四、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方法中,教師應遵循靈活、互動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能力主體進行工作和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交替并進。讓學生盡可能成為課堂的積極元素,而不只是被動接納知識。因此有必要在教學中靈活地貫穿各種教學法,如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站位法、關鍵詞卡片法、旋轉木馬法等。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時,課程實施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功。在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中,教師的主旨應是授之以漁。好的學習方法的形成是達到學習效果的必經之路。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模式,合理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意識把聯想記憶、循環法、歸納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學之中,而指導學生自己通過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手段方面,本課程主張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多媒體課件作為本課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進行支撐。此外,教師還可通過網絡的方式與學生分享優質教學資源。
篇6
學前教育高職專業英語課堂普遍以兩小節為單位,設計第一小節講授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技巧,第二小節以活動為主,講授為輔,設計課堂活動,協助學生完成活動,及時進行課堂點評,并做以形成性評價。
1、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
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教授在學前教育高職專業英語課堂上占有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是培養幼兒英語教學能力的基礎。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針對高職學生普遍語音較差的學習特點,著重語音的訓練,側重于元音、輔音、破擦音的練習,首先教師對語音進行示范,再進行詞語發音練習,學生熟悉糾正過語音后再引入英文詩歌兒歌繞口令的練習。現如今英語課堂還是班級授課制,教師一對多,目前班級人數以四十人居多,教師一對多很難做到對學生逐一糾音,只能分小組進行小組指導、小組練習,另外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效果評價。詞匯方面主要鞏固學生的幼兒園常用詞匯,從動物類、植物類、和人體部位、數字等方面著手鞏固學生的詞匯量,并且在鞏固詞匯量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幼兒園英語詞匯教學能力進行培養。幼兒園詞匯教學方法以游戲為主,讓幼兒沉浸在游戲的樂趣當中,并且教學內容要盡量少而精,簡單有趣,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這樣就需要培養學前教育高職專業的學生組織幼兒學習詞匯游戲活動的能力,同樣通過教師課堂示范,學生實際操練來達到教學目標。語法主要涉及英語時態、語態的知識,實際教學中無需對幼兒過多解釋說明語法知識,需要鞏固幼兒教師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并且傳授給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語法的教學方法,幼兒可通過活動、歌曲、游戲能感知語法即可,作為學前教育高職專業的學生首先自己要清晰掌握這一部分語法知識,另外還要掌握組織語法活動的能力,能夠讓幼兒沉浸在正確的語法環境中,逐漸能夠習得正確的句法表達和正確的語法。
2、教學方法
目前,對于學前教育高職專業的英語課堂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傳授給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游戲教學法、歌曲感知法、浸入式教學、全身反應法這些在幼兒園應用最為廣泛,也是最為實用的幼兒教學方法。針對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天性,游戲是他們最喜歡也最能接受的活動形式,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幼兒園開展英語游戲教學是最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比如擊鼓傳花游戲(passingdown)、木頭人等游戲都是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既學習鞏固了語言知識又鍛煉了幼兒的反應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歌曲感知法運用音樂輔助,幼兒學習兒歌,在兒歌音樂中感知語法,感知句型的使用。浸入式教學是指讓兒童浸入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從而自然習得英語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在幼兒階段,這一方法是非常有益的。全身反應法是廣泛應用于低齡外語學習者的教學方法,通過語言和行為的協調來進行語言教學,在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習者對動作、表情和肢體語言做出反應,接受信息,再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
3、學校的硬件設施
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課堂,大部分學校只是配備了多媒體設備,而學前教育高職專業英語教學的課堂活動應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與學生的未來崗位需求接軌,在傳統教室,桌椅固定,設講臺黑板,能夠滿足一般的班級授課制的需求。但是學前教育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所要求的多種形式的活動就很難展開,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展開活動。所以合適的活動室就非常需要,最好是能夠在學校建立一個仿真的實訓幼兒園課堂環境,給學生空間和機會來進行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利于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后更快地適應崗位角色,提高學校的專業競爭力。
篇7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一般情況下,分析教學內容必須先理清、確定知識點,技校專業英語的知識點一般分布在專業術語識記、文章閱讀、語言表達等方面。接著,從知識點中分析、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其中應特別考慮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應用。最后是對教材進行加工,根據社會發展動態、學生特點,根據教材存在的難、繁、舊、乏味、實用性不強等問題,對教材進行取舍、補充、簡化、加工,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第一步。
2.分析教學對象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進行分析是為了了解學生目前所達到的水平及存在的問題,以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最終順利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任務開始前教師做到以下兩點,就是對課堂教學設計做好了從實際出發的準備:
(1)分析學生認知、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水平,掌握這個初始能力,才不至于使所設計的課堂教學偏離學生實際,導致課堂教學設計無法順利實施。
(2)對主體進行層次分析。層次分析的目的在于預防整個課堂教學設計出現片面性。
3.闡明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育目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對專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理解與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目標的分類。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成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及動作技能領域三大類。專業英語教學也應該學習基礎教育從維度出發,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的編寫。目前,大多數技校專業英語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編寫停留在模仿水平。依據《現代教育技術教程》筆者編寫了專業英語教學目標的例子加以說明:例: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能迅速準確地翻譯出句子意思。完整的教學目標包含條件、對象、行為及程度四個部分。條件是學生形成某個行為結果時所處的情境。對象是某個、某部分或全班學生。行為是學生在完成學習后應該達到的某個能力。而程度就是對學生所應達到目標的標準的具體描述。以上四個部分并無順序上的限制,可根據教師需要自由排放。
4.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依據學生的發展需要,以教學效率為導向,對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及教學媒體等措施做出的合理選擇、系統決策及綜合安排。教學策略的制定應注意:教學策略的執行能否真正在省時低耗中,讓學生習得最多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獲得最有效的發展。除了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制定專業英語教學策略還須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組織形式。常用的現代教學組織形式有全班授課、小組學習、個別化教學三種。現代化專業英語課堂提倡以自主體驗、合作交流、實踐探究的組織形式來發揮學生主體性,挖掘學生潛能。教育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
(2)教學方法。教無定法,教學有規。技校專業英語選擇教學方法的宗旨應該是:營造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釋放壓力、積極探究、快樂創造,“在做中學,在學中用,為用而學”。教師可遵循以下幾點選擇教學方法,力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一是以技校教育目的、技校專業英語教學目標為依據;二是以技校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為基礎;三是以技校學生特點、認知規律為出發點;四是與英語教學法(語法翻譯法、聽說法、視聽法等)相結合;五是以教師自身性格特點及特長為前提條件;六是注意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只有通過科學、合理地選擇和系統、有效地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才能設計出成功的課堂教學。
(3)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是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呈現的載體,是師生傳遞信息的媒介,是教學環境設計的一部分。目前,黑板與計算機多媒體是兩大主流教學媒體。計算機多媒體具有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增加信息量等優勢。教師設計課件時應針對專業英語特點,變枯燥難學為生動直觀、變陳舊脫軌為現代實用、變照本宣科為學以致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而黑板可以為學生長時間展示重點內容,方便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因此板書設計也是課堂教學設計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5.建構教學過程
確立了教學目標,分析了教學任務、教學對象,選擇了教學媒體與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設計到此僅僅完成了零零散散的組成部分,要想將它們設計成一個整體,可以遵循以下幾個步驟對教學過程進行構建:
(1)根據技校學生自身特點和學習專業英語的認知規律,設計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各個環節、步驟。
(2)根據技校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科學選擇各種教學方法,并處理好與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之間的兼容性;同時注意體現教師的“導”、學生的“學”。
(3)科學安排每個環節、每個步驟、每個層面,并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連貫性與層面關系;最后簡明扼要地表述設計意圖及預期效果。
(4)科學分配課堂教學的時間。
(5)板書設計。
6.進行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價值判斷和評定的活動。評價方式主要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等方式。它具有反饋信息、鑒別質量、指導教學新方向等功能。進行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反思,讓教師知道自己的成功與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篇8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課是一種基本課型,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目的的去獲取信息、預測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廣大英語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但不少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當前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不高等現象,與問題設計單一、問題內容不夠深入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果,必須優化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藝術。
1 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
初中英語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是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進行的,在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閱讀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行教材中有大量的閱讀板塊,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課時緊的特點。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問很重要。問題設計的得體、巧妙,能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英語教師不重視問題設計藝術,致使問題設計存在一些誤區。
1.1無效設問
從問題質量上來看,設計的問題多但能力訓練目標不具體,有的甚至是無效提問。問題涉及到文章的主旨、脈絡、目的的比較少,忽視了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
1.2問題形式單調
一些教師為了方便,問題設計時常采用對或錯的形式,學生的聽覺、視覺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不利于開啟學生的思維活動。
2 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藝術
2.1讀前設問,激發興趣
閱讀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教學8A Unit 4 Reading Giant pandas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熟悉的圖片,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猜Who is it?并讓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學生很容易就能猜出It is Po,a hero panda。師:Yes.In the film,which is his favourite food?生:Noodles.師:In the film,what can he do?生:Play Kungfu.師:Good!What dou you think of Po?生:Lovely,brave…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教師引入本節課的主題:Today,we will meet another lovely giant panda named Xi Wang.Let's see wether the two giant pandas are different or not.通過這樣的一問一答,學生對大熊貓的認識有了初步的印象,為有效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讀中巧問,逐層推進
2.2.1讀中設問,層層遞進
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問題設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層層遞進,體現知識結構的嚴密性、條理性,深化學生思維。如教學8A Unit 5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時,可以先設計一級問題:where is ZhaLong?What makes ZhaLong special?What problem does ZhaLong have?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分別在文章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可以促使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弄清文章大意;再設計二級問題:Why are there so many birds and wildlife there?這個問題是在前面一級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關鍵信息;最后再設計一個開放式的討論題: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protect wetlands?要問答這個問題,學生需要回讀課文。這樣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2.2.2讀中追問,開啟思維
閱讀課堂教學中常會出現一些即時生成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追問,開啟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8A Unit 4 Reading Giant pandas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前三段,并根據the growth of Xi Wang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本部分細節。What did Xi Wang look like when she was ten days old?What did she start to do at four months old?這樣的問題容易吸引學生,學生會透徹了解“希望”的成長過程。然后教師追問:Why does the writer give the giant panda the name Xi Wang?這個問題稍帶有深度,能引起學生深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促使學生不斷的深入閱讀材料體會作者的意圖,從而開啟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2.3讀后設問,注重應用
閱讀教學中可以設計知識性問題,這類問題一般都有明確的答案并且學生的答案基本上趨同,雖然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不利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開放式問題則沒有固定的答案,容易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因此,閱讀教學中要加大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比例,激發學生的參與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語言輸出,使師生課堂互動更具有交際性。如教學7B Reading A ghost in the zoo后,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What will you do if you meet something unusual?提示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社會經驗給出答案。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會給出很多答案如call 110 for help;shout loudly for help等。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能激發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他們在積極的參與中能張揚個性,體驗成功的喜悅,實現閱讀的交際化。
總之,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只有優化問題設計,改革英語閱讀教學,才能真正落實新課標的目標。
篇9
2.任務型教學法的本質。
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就是一種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是語言用來表達思想,對于學習者語言的習得不是通過形式為中心的機械訓練達成的,而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獲得語言的一種教學法。該教學法所倡導的是:學習者語言學習的目的不是要掌握語言知識和培養語言技能,而是學會用語言來做事情。這也是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在外語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該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學生不是逐一學習各個語言目標,而是通過多種語言活動完成不同的交際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根據需要可以使用己經很熟悉的語言目標,也可以嘗試使用一些不太熟悉的語言目標,另外還可以從對方那里學習一些新的語言目標。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專業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筆者所在的單位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是重慶大學城14所高校中唯一一所民辦高校,學院占地面積950畝,現有在校學生9127余人,教職工人數602人,其中英語教師20多名;英語教學班有30個;每個英語教師擔任2個以上班級的英語教學任務。本文以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13級學生使用的《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學生用書第六單元的任務設計為例,闡述我們在配合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對目標語言結構進行的任務型教學實踐。教學內容:Followyourpassionstoacareer。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能夠回答有關問題并能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作簡要復述;(2)培養概括分析能力學習記筆記;(3)活化教材對課內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培養發散思維能力;(4)學會從各種媒體獲取所需信息的技能引導學生欣賞英語詩歌的魅力。教學步驟:Pre-task:引出話題“Career”,說明“任務”的設計以及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Question:Inthetitleofthetext,whatistheexpression“passionstoacareer”means?分析:這是進入新課前的一個導入步驟,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任務的具體認知。使學生能夠對這一階段的任務感興趣。在此階段教師要有目的地設計任務板塊。在此教學實踐過程中,為激發生的興趣,教師將各個任務板塊分配給每個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到任務活動中。學生正式進入課文學習時,老師利用學生對“Career”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完成任務時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Eachgroupreporttheresultofdiscussiontothewholeclass.通過討論結果,學生既完成了任務,又習得了知識。但在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牢記教學是人的活動,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人的因素應當成為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習者外語習得的條件使學生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際運用語言并掌握語言。
篇10
1.明確實訓項目設施的目標
商務英語實訓實踐教學是一個培養學生商務溝通能力、豐富學生商務知識、提高學生商務技能的實踐體系。實訓教學的一個主要運作形式就是實訓項目,其目的就是要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轉換為能力,換句話來說在國際商務環境下要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商務溝通能力,同時在實訓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到商務工作的環境、熟悉國際貿易業務流程的主要環節等。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實訓項目來促使學生的綜合技能得以提高。在設置實訓項目的時候,教師要仿真模擬現場的操作環境,促使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創造能力得以提高。教師在制定實訓項目的實施計劃以及實訓項目大綱的時候,要將設置實訓項目的目的作為出發點,選擇合適的實訓項目方式,防止實訓項目過于形式化。
2.設置實訓項目應該遵循的原則
設置實訓項目應該遵循的原則如下:
(1)人性化原則。在設置實訓項目的時候,要詳細的分析學情,全面把握血色灰姑娘的知識能力結構以及個體差異,比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生的認知傾向等。通過實訓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也可以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
(2)企業參與原則。當前往往都是由高校商務英語任課教師來設置實訓項目,然而大部分商務英語任課教師自身的商務背景知識不夠全面,并且也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在設置實訓項目的時候往往會與實際需要相偏離。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這就要求商務英語任課教師要從相應的崗位去實習,不斷增加自身的實戰經驗。此外商務英語任課老師可以去企業參加調研,了解到一線現場對本專業的要求。教師將對企業的各種認識作為依據,總結實習心得,然后再按照實習心得出發來對實訓計劃、實訓內容進行調整。現階段,有一部分高校開始與企業簽訂了訂單培養,然后學校與企業共同確立了培養目標,并且制定了合適的教學計劃,促使人才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得以順利實現。
(3)“一線”應用性原則。當前企業用人的重要標準,那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執行力”,換句話來說企業希望其招聘的員工不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就可以直接上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就業作為主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設置商務英語實訓項目的時候,要滿足“一線”工作的需要,在項目內容上往往要圍繞商務貿易活動的技能,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操作流程。
(4)適應性原則。在實訓教學過程中要將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作為依據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這樣做既保證了實訓教學的穩定,又更新了實訓內容以及形式。
(5)融合性原則。在實施實訓項目的時候,要與專業知識所需要的課程融合起來,重視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性,不斷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要將商務知識與英語技能充分融合起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所有的實訓項目應該圍繞著貿易過程展開的,但是每一位實訓項目應該聯系起來,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6)全方位評價原則。要想了解到教師的實訓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掌握情況,這就要正確評價整個實訓項目實施過程,所以教師要進行全方位評價,在評價方式上要將老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學生相互評價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慢慢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
三、高校商務英語實訓教學的策略
在商務英語實訓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這就要求學校要構建實訓教學改革的策略,促使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以提高,并且也有助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1.明確教學目標,規范實訓過程
在商務英語實訓教學過程中,高校的商務英語任課教師應該對該行業的具體特點進行分析,還要將商務英語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作為基礎,與本校的教育資源充分結合起來,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然而外貌行業中所包括的業務范圍包括了交換、售后服務等。因此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商務知識,還要具備商務英語表達能力以及商務英語應用能力。大部分外企都希望都可以聘請到能夠直接上崗的畢業生。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只有將商務英語實訓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完善實訓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其一,不斷完善課程實訓。教師應該保證課堂實訓與課堂教學保持同步,尤其是口語、寫作等課程,必須要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實訓,鞏固學生以前所學的內容,促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以提高。然而對于國際貿易實務、商務談判等技能型課程,應該將商務技能作為重點。在設置課程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到課程模塊與課程模塊之間的聯系,通過這種關聯式的教學與實訓來促使學生的商務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且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其二,重視各個技能之間的綜合實訓。商務英語專業實訓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商務技能。在實際實訓過程中,教師要模擬公司的實際情景,然后有教師來擔任虛擬公司的負責人,學生擔任不同的職位,在整個實訓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技能,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篇11
1.對比
1,1.問題設計
教師A:1.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popular during the 1990s?
2.Was it about city life?
3. Did people think money was important in the 1950s?
4. Were young students angry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5. How much money can country music bring in?
6. Are country music singers all from Tennessee? Where are they from?
7. Why did the first country singers like to sing to the guitar?
8. Does country music change a lot today? Why?
教師B:1.Di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first appear in the early 1990s? Is it still popular today?
2.Why has country music become a big business now?
3.What do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USA mean?
4.Wer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n the 1960s about the same subjects? Wha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60s? Why?
5.Do country music singers sing to the guitar? Are they all from Ten nessee?
1.2.問題類型及參與人數
問題類型
(約占問題總數%) 提問人數(人) 群體參與率(約%)
A班 B 班
A 班 B 班
A 班 B 班
直接獲取信息型
50% 3%
4
3
14% 40%
間接獲取信息型
32% 44%
5
4
20% 94.3%
探究型
30% 33%
4
6
32% 98%
學生插問(質疑)
4% 26%
2
9
4% 28%
1.3.學生在后繼活動中的表現
課堂活動
參與人數(約占總人數%)
A 班
B 班
Note Taking(閱讀筆記)
全部照搬課文
35%
5%
部分照搬課文
45%
15%
參照課文簡明扼要
15%
46%
基本上不再翻閱課文,簡明扼要
5%
35%
Summarizing The Text (概述課文)
重點不突出,近似朗讀課文
35%
8%
能說出主要內容,但基本上摘錄課文中
55%
25%
的相關句子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主要內容
10%
67%
Topic Discussion: Music, People and society(討論:音樂、人和社會)
不參與
A班沒有此項活動
0.01%
參與,但不太開口
12%
積極參與
78%
2.分析
兩位教師的問題設計數量相差無幾,但A班的問題缺少探究性,學生很容易在課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且在難度方面沒有遞進。從量化統計結果看,群體參與率不高,問答過程中幾乎沒有學生質疑。后繼課堂活動中大部分學生的閱讀筆記和課文概述抓不住重點,且不能用自己的話語陳述要表達的內容。
B班的問題設計具有很強的探究性,難度上層層推進,且沒有按照課文的順序提問,學生必須在對課文有完整透徹的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此外,由于問題本身具有一定深度,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所以提問人數雖然不多,但群體參與率較高,且因為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節中很活躍,所以也容易發出質疑。由于問題設計的導讀作用很到位,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較準確,所以在后繼課堂活動中,學生表現積極,活動質量高于A班。
轉貼于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的問題設計產生的課堂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從上面兩組問題設計可以看出,兩位教師對問題設計的預定目標各不相同。教師A的預定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取一定的信息。我們還可以看出,這位教師潛意識里在追求一種非常形式化的“課堂效果”,那就降低問題的風險性,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率高。這種做法顯然是受“為教而設計教”的傳統理念的影響所致。教師B的預定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分析處理信息,并通過分析、處理信息,探究課文的深層涵義,并形成自己的看法。這是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的。該教師并沒有刻意追求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率,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參與、思維以及學習方法的滲透等。
3.討論
3.1.教師應準確領會閱讀的真正意義
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搜尋信息,語言無論是以口語形式還是書面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交際。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讀者對文意的捕捉、剖析、感悟、發揮等。教師的提問,要促使學生盡可能好地完成這一過程,就要設法使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便引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潛能,使他們對課文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師還應注意問題的設計應在為被提問者提供闡述觀點的機會的同時,能給未被提問者提供評價、指正別人的機會,這樣,才能保證這項課堂活動的參與率。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搜尋信息,而沒有促使其參與處理信息、整合信息的過程,提問就很容易變成“指定任務”,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答案在課文的哪個位置?”、“我是否找到了那個位置?”上。提問一旦變成任務,閱讀就變成被動活動。我們知道“Reading is anything but passive…It involves processing ideas generated by others that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D.Nunan,1999)。這種“指揮棒”式的問題,還有可能使未被提問的學生產生“這個問題與我無關”的想法,長期如此,思維的萌芽畏縮,參與意識漸弱,而學習一旦變成旁觀活動,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3.2.不可忽視語言的輸出量問題
語言學習需要輸入和輸出相結合(H.D.Brown,1987),否則就達不到學會運用之目的,而運用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因此,課文教學的任務就不僅僅是閱讀課文,它還包含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而運用能力的訓練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語言的輸出量。那么,課文教學中問題設計就應考慮到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語言輸出量問題。以上列舉的兩個問題設計,學生在作答時的語言輸出量顯然是有差異的,也正是這個差異,導致學生在后繼課堂活動中的表現大不相同。這也反映出教師對語言習得規律的認識存在著差異。
3.3.教師角色轉換的形式化在問題設計中的反映
問題設計過程中出現提問過于簡單的現象,不僅是因為教師對課文教學及閱讀的實質或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不準,另一個原因是有些教師反感學生出錯,反感學生“遲鈍”,希望學生對提問快速作出反應,而且最好是正確的反應,以求體現“課堂氣氛”或“課堂效果”。看上去教師在問答過程中引而不講,讓學生“自己去做”,但實際上學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這種追求表面效果的做法,反映出教師本身并沒有真正進入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師生之間實際上是這樣一種關系:
Teacher:questioner, task assigner, inspector, controller
Student: information hunter, correct answer pursuer, careful error-protector
流于形式的教師角色轉換對于構建師生間的合作關系,促進教學沒有任何積極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是:
Teacher: facilitator with the tool of necessary questions, task presenter, organizer, participant and monitor
Student: question user, finder and active player, motivated risk taker
4.建議
4.1.問題設計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促使其在對文章進行感悟、釋義、質疑、評價以及與同伴交流過程中達到與作者互動的目的。
4.2.問題設計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出機會,讓他們通過表述對課文的理解、評判、感想等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
4.3.問題設計應考慮到與后繼課堂活動的整合,為學生參與后繼活動作好語料準備。
4.4.問題設計不是指揮棒和檢測儀,關注師生間的合作關系,創設自主學習的課堂環境是問題設計的兼容價值之一。 參考文獻
1. H.D. Brown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Hall, Inc.
2. D. Nunan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篇12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集體主義本身是對社會主義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關系、經濟關系的概括,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它不但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個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集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群體中,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地域,受到過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個人在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時,就會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觀開放的年代,大學生對個人、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都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待集體和社會的態度已經超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范圍,甚至已經滑向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深淵。這就要求高校應該及時地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積極的引導,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堅決杜絕學生個人利益至上的不良習氣,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在實際生活中養成集體主義至上的觀念。
(二)幫助大學生提高現實交際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從小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較為習慣“唯一”的生活狀態。進入大學之后,臥室由在家時的一人間變為了四人間或六人間,以前的屬于自己的私人區域變為四個人或六個人的私人區域。環境的突然改變沒有立即帶來大學生心理上的變化,當代獨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溝通障礙和個人主義思想在大學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溝通更是成為了阻礙宿舍里、室友間深厚友誼養成和寢室良好學風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善于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通過網絡來學習和生活。同時,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寧可選擇不相信寢室的室友,反而將這種情感的宣泄和釋放通過網絡來實現,從而使得本來應該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往,嚴重淡化了學生的現實感,忽略了構建現實良好人際關系的生存守則,導致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缺乏現實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進而導致不少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長時間適應不了現實社會生活,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和社會融合力。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群居生活,幫助大學生在集體中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逐漸淡化著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成長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導致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在很多大學中都存在著大學生為得獎學金、評先進資格、入黨資格等進行明爭暗斗、撕破臉皮的現象,對學校的校風、學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值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
(二)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非常困難。其原因就在于書本上的內容和現實的發展有時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發現書本上闡釋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是脫節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都會白費。同時,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往往僅限于課堂,走出課堂后,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成了鞏固課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員。但是,一個輔導員往往要帶幾百個學生,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現實狀況是大部分的輔導員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瑣事,往往忽視掉對學生至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也僅體現在每年定期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中,并沒有將這項工作細化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造成學生在形成集體主義意識的過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喪失了這種思想認識。
四、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大學里的各個學院(系)相對比較獨立,學生群體主要有學生宿舍、班級、年級、學院(系)等四種群體組織。其中,宿舍是大學生四年中呆的時間最多的場所和活動區域,生活里的瑣事閑聊、學習中的奮進拼搏、情感中的歡樂悲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同寢室的人。因此,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就成為了當前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寢室文化的構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意識,努力增強他們的凝聚力。例如,舉辦寢室美化大賽、寢室才藝大比拼等活動,充分釋放和挖掘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打造完美寢室的過程中,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感悟到集體的溫暖,讓大學生明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寓教育于活動中,把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與自身的實踐統一起來,才能使集體主義教育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才能更好地弘揚集體主義精神。
(二)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試金石
當前,各高校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但是,對于如何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情況,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來得出結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發展階段,探索寢室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風建設的方向正好賦予了寢室文化建設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情況的這一重要使命。寢室文化建設的優劣直接反映著這一寢室凝聚力的高低,體現著寢室個體最基本的集體主義意識和集體榮辱觀。一個寢室的文化氛圍營造的特別好的話,相對來說,該寢室在寢室之間的感召力、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就要強得多;相反,該寢室各種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各項指標都是呈負增長的趨勢。同樣的,如果一個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強的話,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寢室文化的構建。
五、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作用發揮
(一)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
良好的宿舍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靈。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員打造好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同時還需要大學生與宿管人員一起維護,將基本的物質環境盡量最優化,使得宿舍環境為學校的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真正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邊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要求,宿管人員要在衛生干凈整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宿舍布局,將不同學院和專業劃定在不同的區域,這樣便于開展個性化宿舍建設評比活動;同時,根據以學院和專業為單位的寢室劃分,不同專業的同學根據他們的專業特色,從整體色調、墻貼內容、物品擺放、綠化美化等方面進行寢室風格的設計,力爭打造專業特色鮮明、格調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文明風氣,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強化科學的宿舍管理
篇13
語文教學法的含義可以從兩個維度體現。廣義的語文教學方法是指針對教材和教學過程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例如任務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狹義地說,其含義是指各種具體單一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法、隨機提問法和課外閱讀法等。在語文教學方法中,例如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因其科學的方法設計,效果顯著,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和推崇。本文從魏書生老師的語文教學法為理論支點,進行英語教學法的改革研究。
一、魏書生語文教學法概論
魏書生老師首創的六步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生生合作為手段的教學方法。具體內容是指第一步制定學習目的;第二步:提前布置自學任務;第三步:上課先討論;第四步:出題測試;第五步:課后學生自覺測試;最后一步是對于本課學習的每日總結。通過這樣六步教學法的持之以恒的鍛煉,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高校英語課堂研究現狀
由于高校的擴招,導致全國多數高校學生數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師資力量不夠,最終導致多數高校英語課堂為大班授課。本人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已將近六年,在這六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在積累了很多好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也發現了大學英語課程現存的許多問題。而有些問題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到底應該設計哪些課堂活動能夠重建學生的主導地位,通過什么樣的教學手段能夠順利組織并開展這些課堂活動,如何科學有效地設計有意義的課堂活動等問題,是擺在我們高校英語教師面前的棘手問題。新課程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個性需求,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歷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通過觀察、體驗、實踐、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提高人文素養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三、語文教學法在高校英語課堂活動設計中的應用
魏書生語文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中主要應用在以下兩個方面:反復磨練法和雙力鍛煉法。
(一)反復磨練法―反復聽、大聲朗讀、模仿
在六步語文法中,最值得高校英語借鑒的就是其中的反復磨練法。語文教學注重多寫,多記,多背誦,通過心里默念和書面重復書寫的形式輸入重要的有用信息。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會通過讓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來提高記憶力。同樣,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英文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選取有代表性的英語報紙、雜志和書籍里面的精彩段落,先進行示范朗讀,然后分小組進行多種多樣的朗讀活動,例如分角色、分性別、分段落、自由朗讀等。另一方面,選擇名篇佳作安排學生課后背誦或者課堂改寫,或者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們在多維度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聽力、口語和寫作翻譯等英語綜合水平。通過反復磨練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聽,大聲朗讀和模仿這些形式手段,積累口語和書面表達方法并記憶了大量的英文詞匯。通過對每年我校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外研社演講比賽、外研社寫作比賽中名列前茅的學生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他們成功的關鍵除了個人基礎水平之外,反復磨練法是他們取得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他們都是通過大量朗讀并背誦優美的文章,演講并且跟讀模仿來學習英語。反復磨練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成功應用和推廣,證明這是一種成功有效的學習方法,值得引起國內外語教師的關注。在我國英語教學中,發現許多教師過于注重花哨的外國教學法,來指導中國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但是針對我國外語教學改革趨勢,像語文教學法中的反復磨練法指導下進行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才是真正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展的特色之路,成功之路。它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功鍛煉,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
(二)雙力鍛煉法―注意力,思維力
雙力鍛煉法指的是在有效的課堂活動中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力。這種教學法也是在六步語文教學法中提煉出的精華部分。在英語課堂活動中,娛樂性的教學活動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注意力。娛樂活動指的是通過娛樂的方式讓學生達到英語學習的目的。例如:在每堂課的開始5分鐘,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才藝展示,講個英語笑話,唱首英文歌曲,做一個簡短的英語介紹和發言。在同學表演的過程中,其他同學會非常專注于他所說的信息,并給予鼓勵。在娛樂中學習到了知識。在高校英語課堂活動實踐中發現,最能夠提升學生注意力的方法是通過學習唱一首英文歌,欣賞英文原聲電影,進行配音比賽,心有靈犀游戲,繞口令練習,英文成語接龍,腦筋急轉彎等喜聞樂見的英語課堂活動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鍛煉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達到了提高學生聽說技能。
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力的訓練與開發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夠鍛煉高校學生思維力的課堂活動主要是指通過小組形式進行的團隊合作活動形式,在這種團隊活動中開發出每個人的潛力,學習別的同學的長處和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目標。例如,比較成功地提升思維力的英語課堂活動包括戲劇表演,首先教師在課前搜集幾部適合練習的英文戲劇或者話劇,提前把學生分成小組,給每個小組課前布置好任務,并由組長進行組內角色安排。提前排練,備好臺詞。在戲劇表演課上,展示他們的成果,并由教師和其他組員對于表演組進行點評和錯誤分析。最后評選出最佳表演組。在這個過程中,口語差的同學可以向口語好的同學請教發音,不會的單詞課前查好背下來,讓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回到主體地位。還有另一項有效的課堂活動英語辯論賽也能在鍛煉思維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辯題,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辯論,在正式辯論會前可以為學生播放優秀的辯論會視頻,幫助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學生在課下必須搜索大量的準備資料,進行語言掃盲,選手交流等。在這樣的團隊合作中,學生們的表現欲望被激發出來,同時還能夠體現出他們的創造力。思維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高校教師應根據高校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教學法中的精華,進行優化組合,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方法在英語課堂活動中最優化的目的。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