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本科德育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自然首先要關注聽、說、讀、寫四大能力。本真語文課首先要關注學生讀的能力。杜甫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是學習一門語言的主要手段,這里的“讀”不是指狹義的朗讀,而是指廣義的閱讀。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固然是經典,但是樣本單一且數量太少,起不到啟迪思維的效果。每節語文課老師都應該有補充閱讀的文本,這一工作甚至需要延伸到課外。只有厚積才能薄發,閱讀品質養成,閱讀量不斷增加,語文學習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比如在《江南的冬景》課堂上可以補充《故都的秋》,課后可以補充《浙東景物記略》,補充了這兩篇,學生們對郁達夫的散文會有較為全面的理解,比老師條分縷析地講解會高明許多。讀書有“不求甚解”一說,所以閱讀切勿急功近利,必須允許合理誤讀。比如,有同學認為葛朗臺節儉,有生意頭腦,老師也應當允許。
中學語文教育一直忽略了學生聽的能力,實際上人對信息的獲取視覺占60%,聽覺占20%。詩歌可以通過朗誦,體會其節奏美感,體會作者的情感蘊藉;散文通過品讀,體會散文所營造的意境美。小說則通過聽故事去構建自己的理想情境。聽是一種直接感官能力,其所帶來的感性認識甚至超過視覺;且聽比看更為抽象,所以學生體悟到的往往是個性化的,對文本的理解便會趨于多元化。因此,本真語文課需要充分運用相應教學手段,充分發展學生聽的能力。
寫的能力在語文教育中被過度強調。作文被某些學生深惡痛絕,實際上是語文教育正在逐步削弱漢語的生命力。其實寫作之所以被推到如此高的地位,就是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剝離這層功利色彩,寫作應該讓學生獲得身心的愉悅,沒有目的,沒有技巧,沒有分數。只有先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和厭惡才能開始談寫作。中學的語文課應該鼓勵學生去寫。比如,文中哪個人物你喜歡,哪句話讓你有聯想,甚至課上哪個同學表現好,都可以隨時隨地寫下來。老師只要鼓勵得當,學生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性而寫,寫作水平會在點滴的積累過程中不斷提高。而本真語文課堂就是應給學生滴滴活水。
中學語文課堂上,學生“說”的能力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這里的說不同于回答問題,也不等于小組合作討論。雖然隨著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不斷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說的能力仍然不甚樂觀。在此,可以借鑒蘇格拉底“詰問”的方法,即指出回答中矛盾的地方,使回答者直面自己的錯誤,從而思慮出更為準確的答案。這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得出答案。這才是說的真諦。
除了這四大能力之外,我覺得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思的能力。多媒體的誕生使得課堂豐富多彩,音樂圖片等直觀的形象固然能讓學生快速的理解,但代價卻是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這樣造成了同學們的感受趨同。一想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跳出老師PPT上的那副畫。而現代教育尤其強調人的個性化,所以本真語文課需要的是簡約,而不是用直觀形象替代想象。一支粉筆的語文課未必就不好,原始的有時最能接近事物本質。
學會“思”比學到知識更為重要,思考是一種手段,而知識只是一個結果。以古希臘三賢思想為奠基的西方文化是崇智的文化,而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崇德的文化。在知識極速更新的時代,中學教育對“學會思考”這一品質的追求前所未有,本真語文課堂要承擔起“啟思”的重任。
篇2
“活動”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且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何謂“活動”?認為,活動是人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以滿足主體需要的過程,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方式。其基本形式是實際的感性的活動,即變革自然、改造社會的外部實踐活動,然后是其他形式的活動,如內部意識的、思想的活動等。主動與能動是活動的特征?;顒蛹戎妇唧w的行為,又指抽象的行為;既指外部的人與物、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也指人的內部的心理過程。具體到教學領域,活動指在教育情境中學生認識世界與發展自身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吸收間接經驗的活動,二是取得直接經驗的活動?;顒诱n中的“活動”指的是后者?;顒诱n程最初是作為學科課程的替代物提出來的。其創立者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他認為傳統的分科教學忽視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割裂了知識間的聯系,也割裂了兒童生活與認識世界的過程,因此提出了“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的口號,主張“從做中學”,并進行教育實驗,試圖用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課程取代學科課程。在課程發展史上,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由于矯枉過正,犯了“有我無你”的錯誤,改革沒有成功。但其理論對各國課程編制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人們發現,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并非冰炭難容。學科課程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人類積累的大量知識,活動課程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溝通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實現兩類課程的優勢互補,是我國新的課程計劃設計的基本思路。經過近年來的研究,關于活動課的基本特征,人們已取得較為一致的認識,這就是“四性”。趣味性:活動設計以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為主要依據,活動本身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綜合性:活動課涉及多種知識技能,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實踐性:注重與生活的聯系,通過知識技能的運用,在做中學,學中做,不斷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自主性:活動目標、內容及形式的確定,符合學生的意愿,活動過程主要由學生組織,教師扮演顧問和協助者的角色。很明顯,活動課是一種與傳統學科課程相對的新型課程。其基本特征的抽象與概括,是以學科課程為參照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活動課中的“活動”有著特定的含義(“活動”的狹義):它不是指以文字、符號、圖片為主要媒介的接受性、傳承性活動,而是指變革現實的操作性活動。按照這一認識來考察當前的語文活動課,我們會發現其中許多不具備“活動”的特點。下面是幾則摘自報刊的起示范作用的實例。修改病句。發給學生有病句的試題,學生當“醫生”修改病句,對了給予獎勵。唱讀結合。教完了《富饒的西沙群島》,師生齊唱《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溫故學新。教學《一夜的工作》時,指導學生回顧《的睡衣》、《溫暖》和《一個降落傘包》。填字游戲。設計一些縱橫交錯的方格,填上一些字,留一些空格,讓學生填字組詞?!@里僅從“實踐性”角度作一簡析。乍一看,上面這些“活動課”均具備“實踐性”,但其實踐方式并未超出語文學科課程教學的范圍。換句話說,這些“活動課”算不上真正的語文活動課?!皩嵺`”是與“認識”相對的一個概念,指人們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感性活動。對數、理、化等學科來說,學科課程的教學主要是認識過程,即通過接受方式,掌握間接經驗的過程;而語文學科課程的教學雖然也要學習間接經驗,但主要是培養言語實踐能力。聽、說、讀、寫是一種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葉圣陶語)。故“實踐性”是語文學科課程和語文活動課的共性。二者在實踐方式上有區別:轉貼于
第一,二者對象不同。學科課程中的“實踐”圍繞教材進行?;顒诱n中的“實踐”要解決的是課本以外的聽、說、讀、寫問題。
第二,二者難度不同。學科課程中的實踐過程是間斷的,任務是單一的,且有教師指導;而活動課中的實踐過程是連續的,任務是綜合的,實踐中的問題基本上由學生獨立解決。為發揮語文活動課的特有功能,設計語文活動課時應體現這種“區別”。
篇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5707(2010)07-0022-04
一、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的提出
德育銜接是指德育在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的有機聯系和持續發展?!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學校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毒V要》所提出的“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具體到高校德育工作,又突出體現為本科生德育與研究生德育銜接的問題。因此,在高等教育分階段發展的管理模式下,需要將不同階段的德育銜接作為關鍵環節來加以考量。如何實現高校本科生與研究生兩個德育階段之間的自然過渡與順利銜接,使整個德育過程體現系統性、階段性、層次性和發展性,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亟需探索與破解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
然而,當前高校不同教育階段的德育銜接問題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在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中,部分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集中探討。有人從當前我國德育工作的內在因素出發,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但在對影響德育銜接的外在成因論述上顯得比較單薄。[1]還有人從心理學、經濟學和德育本身等角度出發,綜合探討與分析了當前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但在提出的解決方法上仍失之簡略。[2]此外,許多從事研究生德育的工作者也認識到,當前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本科生到研究生過渡階段的德育工作不完善。綜合以上內容,關注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論研究者和具體開展德育工作的一線工作者已經在德育銜接問題上達成共識,初步形成一些理論成果和實踐探索,但大體都是在宏觀方法論和教育學原理基礎上進行的對策研究和方法論評述,其研究和探索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
本文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現有的理論研究為基礎,探究高校德育銜接工作的現實意義、具體成因和解決辦法,梳理德育銜接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力求在解決德育銜接問題、建立一體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上形成認識突破。
二、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工作有效銜接的現狀分析
高校教育中,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續和發展,二者本應是有機銜接的兩個過程。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高校德育工作往往將關注焦點集中于本科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生到研究生過渡階段形成了“盲區”。由于教育目標上的短視,使德育在本科階段的許多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遺留到研究生階段。因此,應當把整個大學德育視為有機整體,而不是依據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將其人為割裂、孤立看待,使高校德育工作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不合理局面。
(一)人為割裂研究生與本科生教育,本應有機銜接的教育過程“各自為政”
許多高校在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德育工作“各自為政”的現象,即把兩者割裂為相互獨立的教育工作領域,或者將研究生教育看成是本科生教育的簡單延續,造成了德育工作的“脫節”。出現這種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把高校學生簡單劃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不同的身份群體。這種表面化、符號化的判定,看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質上割裂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者間的內在聯系,造成德育工作在學生的大學生涯中不能完整地貫徹實施。例如,部分理科院系的五年制直博生,其學業生涯本身就是由本科生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緊密銜接組成,但相應的德育工作卻并沒有完全契合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又如,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迅速轉換以及教育風格和內容的巨大變化,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認知失調、成長受挫等問題,也需要相應的德育工作加以疏導和緩和。
(二)本科生德育工作存在短視現象,德育內容體系缺乏可持續性
當前高校對于本科生的德育,往往只著眼于對學生四年本科學習生活的教育和引導,而缺乏一個在長時期內逐漸實施的人格、品德塑造機制。作為德育工作的受眾,本科生往往將德育簡單等同于接受“兩課”教育,將德育目標等同于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取得高分。本科階段德育工作的簡單化設置,往往不能使受教育者認識到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涵養的形成需要持續努力和不斷學習,因此在思想上缺乏不斷進步的動力。這一問題存在明顯的后續影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階段往往也無法對德育工作形成應有重視。因此,本科生德育工作往往不能在較長時期持續發展,缺乏砥礪學生品格、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長遠規劃和戰略眼光。這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德育工作者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與塑造,高校德育的整體育人環境和機制也容易趨于保守和僵化。
(三)對于本科生德育中的死角和空白,研究生德育缺乏應對措施
目前,部分德育工作者往往對研究生德育工作采取消極態度,認為研究生在思想觀念和人格養成層面已經趨于成熟,其主要任務是進行專業學習和科研創新,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于沒有在本科生階段獲得良好德育的研究生,只是一味責備和批評學生在本科階段缺失的精神指導與人格培養,而不重視在研究生階段適當補充相關的教育內容,因而導致部分研究生的道德意識淡薄等問題長期不被重視,德育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實現全員覆蓋。在德育工作的實施方略上也缺乏具體有效的實施手段,以彌補本科生前期教育遺留下的死角和空白。
三、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不暢的成因探討
(一)理論認識上,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論演進明顯滯后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和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進程,在校研究生數量的增長速度已經明顯超過了在校本科生數量的增長水平,高校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分布比例呈現出“倒金字塔”式的發展趨勢。在研究生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的認識高度、研究深度以及同現實工作的結合程度都還處于“低位徘徊”,明顯滯后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
(二)實踐發展上,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明顯滯后于本科生德育的發展水平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始于本科生階段,并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積累和總結起相當豐富的經驗。相比之下,研究生德育工作起步晚、發展慢,受重視程度不高。我國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的起步構建從一開始就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1999年本科生招生規模開始擴大,2009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開始擴大,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機制的成熟更是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2002年,碩士研究生學制全面改革,研究生學習年限由普遍的三年制變為兩年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經歷了較大程度變化,也使得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仍然處在探索階段,穩定性較弱,持續性較差,不容易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德育工作體系。這些都導致高校研究生德育的發展歷程短、步調慢、水平低,在發展模式上也往往陷入本科生德育工作的窠臼。
(三)教育效能上,研究生自身特點導致研究生德育難度大、見效慢、實效差,影響了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高校研究生群體的顯著特點是學生年齡較大,來源較廣,地域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明顯,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其接受德育的自覺性不高、可塑性不強。[2]受教育者的這些自身因素,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德育本身存在更大的難度,導致高校德育工作者容易將工作重點放在可操作性較強的本科生德育方面,忽視乃至放棄研究生德育工作,形成“避難就易”的工作傾向。
四、促進本科生與研究生德育科學銜接的應對策略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過渡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時期,也是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過渡階段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適當增加銜接性的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式,將會有效促進高校育人環境的整體效能,實現高校育人機制的一體化建設。最近幾年,北京大學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思想?!熬禄笔紫瘸珜А翱茖W管理”與“人本管理”的優勢互補,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內在價值;其次將德育視作動態發展的系統工程,強調不同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最后將德育看作一種“過程教育”和價值追求,提倡教育者應當在德育過程中不斷自我激勵、積極進取。從教育方法論來看,“精致化”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出實現本科生和研究生德育工作順暢銜接的新路徑。
(一)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以人為本”
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不是將受教育者看作一個個靜止孤立的“人”,而是將他們看作相互聯系、不斷發展的“人”。因此,要將本科生與研究生兩個階段作為緊密銜接的整體,從青年個體出發,促進本科德育與研究生德育的緊密銜接;要認識到青年學生是處在廣泛社會聯系網絡中的個體,要充分把握其豐富的社會背景和個性特征,增強德育工作的包容性和對不同背景學生的廣泛適用性,提高德育工作對青年學生的整體培養效能。
可以設計一套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攬子”成長方案,應用于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整體求學過程,在德育理念和育人方法上實現可操作、重延伸。既為本科生作出宏觀規劃,關注發展需要,了解思想實際,又不劃定德育引導的時間邊界,為其在研究生階段的自我進步和品格提升留足發展空間,增強德育工作的延伸性和發展性,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原動力。
可以嘗試以畢業教育作為德育銜接的重點環節。目前在畢業教育中“一鍋端”的教育方式較為明顯,畢業教育的關注對象多集中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部分學生群體,較少關注繼續深造的學生。與此相對應,畢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往往是職業意識培養,較少關注繼續升學后的品德教育培養。在研究生教育普遍發展的形勢下,應當避免這種“片面化”的處理方式,對畢業教育進行“精致化”的菜單式設計,針對不同去向的畢業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務。具體到由本科階段過渡到研究生階段的畢業生,應當設計包括研究生階段學習方法、學術誠信、與導師關系處理、職業發展觀等一系列配套的教育內容。此外,還應在本科畢業生群體中大力開展研究生階段的學生骨干培養,提早做好學生骨干代際傳承的工作準備。
(二)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科學原則
堅持科學原則,就是要使德育銜接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符合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實現高效率和高產出。
德育銜接的科學性,就是要使德育工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與較為成熟的、經實踐驗證的科學理論相符合,自覺運用過程教育、人生教育和導師教育等相關理論指導德育銜接的工作實踐。要深入貫徹“過程教育”的理念,認識到高校德育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和復雜性的“過程教育”,其教育效果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客觀評價和充分顯現,需要教育者將其視作人生使命,持續不斷地傾注全部智慧、激情和創造力,在整個過程中保證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水平。要普遍貫徹“人生教育”的理念,認識到人生教育是關于人的生存與生活的教育,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進行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教育。[4]在“人生教育”的原則下,無論是研究生階段還是本科生階段,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評判是每個人的正常教育需求,應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秉持這種理念,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接受德育對于培育積極健康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狀態、進而提升人生整體幸福感的重要意義,從而使其在整個德育過程中增強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5]要充分重視研究生導師的德育功能。研究生在研究型學習的起步階段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導師的教誨,導師在研究生最初的角色轉向和自我定位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導師最初的引導教育得當、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順暢,則會在人際交往、道德養成方面給學生受用無窮的寶貴精神財富。導師在指導研究生進行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的同時,其思想品德、作風情操和學術水平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應當充分調動導師的積極性,使導師充分認識到教育與育人相結合的重要性,既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又要積極關注研究生的思想動態,引導研究生強化自我約束與管理,既在學術科研上高標準、又在思想道德上嚴要求。
德育銜接的高效性,就是要實現德育銜接工作手段的現代化。針對本科生與研究生過渡階段的學生,要大力加強學生信息化管理,為后續的德育工作提供良好基礎。例如,通過開發高校學生管理系統,建立學生信息平臺,為德育銜接工作的“精致化”創造良好條件。通過學生短信平臺系統,建立與廣大學生的良好交流溝通途徑,更好地實現信息有效傳播和德育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在輔導員中大力推廣使用校內BBS、人人網等交互式網絡工具,提高基層學生工作在學生中的認可程度,有效掌握德育工作的現代化手段。
(三)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
堅持德育銜接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德育工作科學發展的應有之義。在這方面,尤其要做好工作方法的推廣、成熟經驗的傳承和工作隊伍的持續建設。
在工作經驗的推廣延續上,要切實將好的教育經驗加以傳承和延續,保證德育銜接工作經驗的代際傳承。如北京大學工學院在直博生群體中探索開展的學生培養方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以宿舍為依托開展的德育工作等,都是在工作實踐中積累形成的成功經驗,應該得到延續和推廣。
在工作隊伍的梯隊建設上,要著力加強管理人才的專業化培養,促進新老德育工作者之間、本科生德育工作者和研究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良好交流和溝通,促進彼此感性認識和理性生經驗的共享,加強對德育銜接問題的共同研究和探討,保持德育工作隊伍結構的持續優化和整體工作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華榮.論研究生德育與本科生德育的銜接[J].懷化學院學報,2006,(11).
[2]董秀燕,等.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芻議[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0).
篇4
(一)
自1904年中國語文單獨設科以來,國內學者對于其性質的探討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百余年的時間內,人們對語文學科屬性的認識大致經歷了工具說、思想說、人文說、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說等。這表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研究的發展,人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同時也反映出這一問題的復雜性。
近十幾年來,關于語文學科人文性逐步引起人們的關注,此項研究的成果也很多?!吨袑W語文教學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義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應當是多年來對語文學科性質探討的總結的體現。
但是,不可否認,我們對語文學科人文性質的闡述只是停留在一個較含糊的一般認識上,缺少對這一命題的深刻的實證分析,也就是說對這一命題還不能作出明晰、系統、既有一定理論高度又能指導語文實踐的令人信服的闡釋;另外,筆者認為關于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如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語文人文性的層面、語文人文性的時代特征等,我們的研究還沒有很好地將其解決。
所以,探討語文學科人文性質、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對于語文學建設、對于語文教育,對于培養更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筆者一直非常關注這一問題,并作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寫成此文,以求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
什么是“人文性”?語文的“人文性”同人類社會中其他事物所體現的“人文性”有何不同?語文的人文性的本質特點是什么?
“人文”這一概念,既古老而又年輕。成書于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周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苯鞣降摹叭宋摹眮碓从谖乃噺团d的“人文主義”概念,是指與中世紀神學對立的一種以人為中心審視世界的文化思潮,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反對神學對人的精神控制。
有學者把“人文性”定義為“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筆者認為不無道理。人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才能更充分地參與人類的社會活動,也才能真正地實現人的價值,這即是“人的文化性”;但這只是“人文性”的一方面,可以說是一種極不健全的方面,因為文化畢竟是一個復雜而多義的概念。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所以這種解釋的后半部分“文化中的人性”可以說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張岱年先生在《中國文化概論》中把文化分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他認為廣義的文化結構包括四個層次:
(一)由人類加工自然創造的各種器物,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物態文化層。
(二)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的制度文化層。
(三)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行為文化層。
(四)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長期浸蘊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的心態文化層。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與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為“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亦屬于“小文化”的范疇.
(三)
筆者認為,語文學科反映出的人文性具有多層含義,主要包括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兩方面:
(一)物質形態性的,如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教室、教案、教學設備、作業、語文讀物等語文教育資源;
(二)關系性質的,如語文學科的歷史沿革、制度規范、語文課程和語文教育與社會生活及學生的關系、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的關系、漢語教育與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的關系等;
(三)活動性的,如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語文課外活動、語文教研活動、語文實際活動;
(四)觀念性的,如語文知識、思想、心理活動、倫理觀念、語文審美、信仰等。
這四方面人文性的含義,哪一種揭示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呢?很顯然,前三種只是揭示了語文學科所具有的人文性的一般特征,具有其他學科的共同特征,因此,應屬于廣義的人文性,不能叫做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是通過文本來反映人類生活中物質形態的人文性、制度形態的人文性、行為文化形態的人文性,同時也反映人類觀念形態的人文性。它的存在絕對離不開其他形態的人文性,它區別于其他人文性的本質特征在于其觀念性。第四種含義,即語文是一種體現在人類觀念中的人文性或者說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觀念形態的人文性,這類形態的人文性應是語文學科性質的本質特征。
總之,語文學科正是由于其觀念的人文特征,從而使得其本身真正負起體現、承載、反映人類文化的任務,使語文真正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人文性質的本質特點是指語文主體在從事以解讀和創造文本為主的語文活動過程中接受、感悟、體驗透過文本所反映、折射出的人文性的觀念性活動。這一定義包含如下含義:
第一,語文的人文性是一種觀念性的人文性,它是外部世界的人文性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也包括語文主體自身對這些反映的反映。
第二,語文人文性的實現以語文主體解讀文本為主,還包括語文主體所從事的其他活動如口語交際活動、寫作活動、傾聽等等。
第三,語文的人文性是人類文化的綜合反映,正因為此,決定了語文學科教育的任務、目標、內容、過程、方法、原則、評價都應具有人文特色。
參考文獻:
[1]張岱年 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王文彥 蔡名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一、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一)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
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和多樣化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利,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發展。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根據國家課程標準選定、補充的內容及創編的新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到了本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特點。經過連續幾年對學生體質的健康測試表明:身體強壯的學生多了,肥胖的學生少了;在體育課及其他體育活動中,合作的場面多了,旁觀的人數少了,學生都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
(二)加快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已經表明,校本課程開發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因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享有專業的自,而校本課程開發給教師松綁,讓教師自主決策。這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另外,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有各方面人士參加的合作和探究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在課程專家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找到問題的答案。學校的每一個體育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而不是旁觀者或隨從,所經歷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研究活動”,他們需要學習新的理論,自主構建體育課程體系,編寫教材及教學方案,學習新的運動技能。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的研究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專業思維能力和教學業務能力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專業發展就落到了實處。
(三)帶動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體育學科的校本課程不僅針對課堂教學進行開發和研究,也將課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等其他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到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的范疇,整體定位學校各類體育工作對學生身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逐漸形成了學校自己的特色,帶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目前,學校的大型體育活動,如體育節、田徑運動會、跳繩比賽、運動隊的訓練等各項體育工作已經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規化。
(四)推動學校課程的協調發展
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課程相同,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都是針對國家和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適應性改造,同時也自主進行一定范圍的特色課程開發,在此過程中發現和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使學校課程資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學校課程的整體結構更加豐富和完善,推動學校課程的協調發展。
二、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
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可劃分為選擇模式、調適模式、整合模式、創新模式?;跂|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實際情況,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主要采用了課程調適、課程整合和課程創新等模式。
(一)課程調適模式
課程調適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學科教學規律對課程的目標、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和教學方式的修改、補充和調整。這種課程開發模式主要是以一種教材為藍本,針對學科課程的某一領域或某個知識點,教師對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增加、刪減和改變順序與重點等方式對已有課程加以修改,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根據國家課程總體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教材內容體系為參照,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著重進行了“跳繩”和“軟排”兩單元內容的補充和改編。具體的調適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課程內容的階段劃分。在年級的確定和內容選擇上,確定“跳繩”在2-6年級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調整后的教學內容主要是2-4年級跳短繩,包括并腳跳、單換跳、單搖雙跳、花樣跳、合作跳等;5-6年級跳長繩,包括“8”字跳、正搖反跳、多人跳、雙繩跳等?!败浥拧眲t參照排球的課程內容標準及教學要求,在1-6年級按照3個水平進行內容改編:水平一階段的內容是玩軟排,通過拋接球、地滾球等游戲熟悉軟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階段的內容是學軟排,即掌握發球和墊球的基本動作,學會下手發球、自墊和互墊球;水平三階段的內容是賽軟排,即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制訂比賽規則,組織學生進行小型比賽。
第二,進行了課時的總體調整與分配。經過試驗和調整,將“跳繩”和“軟排”確定為每學期8課時,同時為了解決總課時不變而這兩個單元課時增加的矛盾,重新調整學期教學計劃。例如:將一年級的軟排內容與體育游戲內容有機整合,以軟排作為游戲教具;將中年級跳繩內容與投擲內容進行整合,把跳繩卷起來當作投擲的教具等。這些新的調整與分配,為學生的技能學習提供了較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練習時間,確保了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專項技能。
第三,編寫“跳繩”和“軟排”單元教材及教學方案。在確定內容、劃分課時后,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學校體育教師集體研討,編寫了“跳繩”和“軟排”兩個單元各個年級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內容制訂了教學方案,對各個動作要點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及操作建議,為學科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了保證。
第四,進行學科校本課程的實施,并逐步建立評價標準。學校體育學科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內容,進行了3年多的教學實踐,采用邊實踐、邊反思、邊修改的方式,對調適的內容進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評價標準。例如:“跳繩”單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制訂了具體的評價量表,用以檢測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情況。
學校在選擇和確定課程調適內容及進行實踐時,堅持了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全面性原則。學校體育課程包含多方面的內容,進行課程內容調適時,要充分考慮各個領域所占的比重,以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另外,開發的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掌握。二是遷移性原則。學生在開發和調適的內容學習中所掌握的體育常識、獲得的基本運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發生的變化等應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體育學科其他相關技能,遷移到其他體育教學內容及活動內容中。三是實用性原則。在改編和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時,要考慮經濟條件、場地環境、時間空間限制等,所選擇的內容應簡單易學,適合于全體學生學習與掌握。
(二)課程整合模式
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課程的開發活動。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割裂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體育學科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也積極探索了課程整合模式,既有在體育學科內部進行的學科本位的課程整合,也有與其他學科相聯系進行的社會本位的課程整合。課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同學科異年級的課程整合。體育學科的教學內容由幾個領域構成,一些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發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點,同一個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需要在各個年級進行不同程度的學習才能熟練掌握,這就為學科內進行不同年級的課程整合提供了條件。例如:在學習“并腳跳遠”內容時,讓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一起來學習,在五年級學生的幫助下,二年級的學生逐漸掌握了“并腳跳遠”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級也在對二年級學生的幫助和指導過程中對此運動技能進行了鞏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級異學科的課程整合。同年級異學科的課程整合主要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來進行。例如:與數學學科整合完成二年級教學內容《認識10000》,在體育課上由教師協助,家中由父母協助,讓剛剛學習并腳跳小繩的二年級學生每天累計跳小繩的數量,直至達到1萬次為止。這個過程學生既加深了對10000這個大數的體驗,更強化和鞏固了并腳跳小繩的技能,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另外,體育學科還與音樂學科進行整合,在學生練習籃球運球動作的同時,加入不同節奏的音樂,體驗節奏在運球中的重要性,使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和節奏感得到發展。
(三)課程創新模式
課程創新是指創造性地開發全新的課程或者課程單元,它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以充分體現學校課程的特色。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調整已有學科課程內容的同時,加強了對學校體育活動、運動訓練、運動競賽等其他學校體育活動內容的研究,將這些內容作為學校體育學科活動課程的領域,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全新的開發和探索。
第一,特色課間操及課間活動。課間操是增強學生體質、完成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目標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學生人數較多、操場面積有限,所以將學生按年級特點劃分為兩組,在兩個時間段分別做課間操,這就滿足了不同年級學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國家規定的廣播體操和在全國推廣的小交警韻律操之外,學校自主創編了時尚動感的搏擊操、剛柔并濟的武術操、活潑歡快的韻律操,在冬季還增加了各種形式的體能運動。學校將滾圈、捉尾巴等傳統體育活動納入到學生課間活動中,由學校制作和提供相應的運動器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并組織活動。這些形式多樣的課間操和課間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課間體育活動模式。
第二,體育節系列活動課程。學校本著“我參與、我快樂、我運動、我健康”的體育精神,對傳統的體育競技項目及運動會形式進行了全面改造,已經形成了以“金秋體育節”為載體的系列體育活動課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個星期進行的體育節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身體耐力、速度和柔韌性等特點,設計開發了適合全體學生參與、體現團隊合作精神、具有兒童趣味的學生體育運動項目,如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穿越隧道”“春種秋收”“迎面接力”,適合中年級段學生的“手舞足蹈”“傳遞圣火”“喜獲豐收”,適合高年級段學生的“中國龍”“龍騰虎躍”“寸步不讓”等游戲項目,同時,增加了適合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的游戲項目,如“團結一家親”“二人同心”“運球接力”等。形式新穎的游戲項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與家長的參與積極性,真正實現了家校一體、共融同樂的體育運動精神。
第三,體育興趣活動小組。學校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需要,成立了體育興趣活動小組10余個,包括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繩等一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也包括獨輪車、輪滑、跆拳道等近年來新興的體育項目。興趣小組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特長發展的需要,又能為各級體育競賽做好準備。在這些興趣小組里,獨輪車、輪滑等項目備受學生們的青睞,已成為學校的特色體育活動小組。以獨輪車這項運動為例,正因為它對鍛煉學生的平衡協調能力、發展下肢力量、磨煉意志品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雖然國內鮮有學校開展此項運動,但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借鑒國外經驗,大膽開發并設計了該運動在學校的具體實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學生中推廣。
三、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基本保障
(一)組建團隊,賦權增能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民主開放的課程決策過程。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開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之前,先組建了學科委員會,各學科委員會被賦予課程自主決策的權力,全面負責本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規劃、設計、組織和實施,自主地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并進行內部的分工與協調,最大限度地激發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科研引領,提升質量
篇6
根據本?!敖ㄔO一流創新性研究型醫科大學”的辦學目標,本部近年來組織廣大師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師生歡迎。本部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主要通過以下5種形式來開展:(1)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在上一年級的時候,選擇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教師當自己的本科生導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教師都是具有博士學位的中級職稱以上的優秀教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向自己的導師求教。學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的變化更換自己的本科生導師。(2)本科生進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室,在實驗室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和技術培訓。通過這種活動,學生可以在多個不同的實驗室間進行輪轉,使之對不同領域的科研活動有了進一步了解,便于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有靈感的科研領域。(3)本科生學術論壇。通過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進行全校范圍的本科生學術論壇,這既是對這些優秀學生的一種鼓勵,也是對全校學生一種宣傳,從而讓更多的有科研潛質的學生投入到科研活動中。(4)本科生奇思妙想活動。該活動提供了一個本科生成才的平臺,只要有好的想法,在本活動中經過相關領域的專家論證后,就會給本科生提供實驗平臺,并提供一筆啟動經費以及相關領域的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的科研活動。成績優秀的學生其作品還會被送去參加全國“挑戰者杯”本科生創新大賽。(5)本科生進課題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室培訓之后,對那些表現突出且對科研活動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帶教教師可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課題中來,直接參與嚴肅的科學研究,甚至在帶教教師的支持下進行獨立的研究,進行研究論文的撰寫和發表。
通過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本部第二課堂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首先,學生的科研興趣與熱情得到顯著提高。以往的醫學本科生都想著畢業之后就去當醫生,重視臨床知識的獲取和臨床技能的培訓,對科學研究興趣不高。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醫學生對科研活動有了直接的認識,很多學生一改過去對科研工作不了解、沒興趣的狀態,表現出對科研活動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其次,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醫學院校很多課程都開設有實驗課,然而由于受我國國情所限,很多實驗課也是以大班授課形式。教師把所有實驗儀器設備都準備好,所有相關試劑都制備好,所有實驗步驟都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就像一個機械臂,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做完實驗交上實驗報告就了事,而學生做完后很快就忘了。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所有的實驗前準備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步驟必須爛熟于心。通過自己準備實驗物品、操作實驗步驟、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技術就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一項技能。同時學生對利用所學技能去解決科學問題也會產生極大興趣,這就產生了獲得技能-產生興趣-獲得新的技能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得到顯著提高。再次,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的科研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第二課堂學習中,學生要進行專業文獻的閱讀,要進行科研綜述的撰寫,還要進行科研思路的匯報。這些科研活動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研表達能力得到了有益的鍛煉,為他們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很多本科生成了本部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2013年度本部發表的103篇SCI論文中,約25%是本科生發表的。同時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的水平也不斷提高,2013年度本部本科生發表SCI文章最高影響因子超過8.0,論著最高影響因子超過5.0。因此,本部舉辦的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既使學生受益匪淺,也對本部科研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達到了雙贏。
篇7
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在設計畢業論文時由于主客觀因素,完成任務常會感到困難??陀^因素包括:我國大多數高校把畢業論文設計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學期。雖然理論上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本科四年所積累的知識與能力,但是在第八學期,有的學生在忙于找工作、面試求職,時常奔波在全國各地;有的學生在準備各種考試,比如公務員考試、研究生入學復試;找到工作的學生也要在單位實習一段時間。由此,指導教師很難期望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上投入時間與精力。
另外,畢業論文設計是一個系統任務,要完成查閱文獻、論文選題、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撰寫、畢業答辯,需要學生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和訓練,絕不能在短期突擊而速成。在本科的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于習得教師傳授的知識,被動接受,自主性學習能力有限,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查閱文獻,也不知道怎樣閱讀文獻,對文獻的閱讀既沒有歸納總結,也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見解。而且,歷屆來,寫文學、文化方向的論文居多,文學、文化吸引力強,但學生心中有個重要的主觀印象,認為文學文化方面的文獻豐富,文獻易懂,投入的工作量相對數據收集統計、實證研究要少一些。黃春梅(2007)曾對武漢四所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撰寫現狀的調查,88.1%的學生認識到撰寫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卻寫不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論文拼湊及抄襲現象嚴重。李淑琴(2012)課題組曾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08—2010年三屆英語專業畢業生近300篇畢業論文進行了調查分析,優秀率不及 6%。存在的問題包括:選題缺乏新意、論證缺乏邏輯、語言表達欠流暢、英文參考文獻短缺、論文存在拼湊現象、非正當引用等等。(卜友紅,2009;王春,2010)
(二)論文寫作應對策略
針對以上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現狀,應采取應對的策略:首先,建立“大論文觀”的理念(蔣亦華,2009)。“大論文觀”與“小論文觀”有別,前者認為本科畢業論文工作應視為“一個必須謹慎規劃的、長期的、動態的教學過程”,后者只是把本科論文設計視為本科階段的最后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四年的學習中,打好寫作基礎,掃除寫作語言障礙是畢業論文寫作的前提,“做到寫作課程四年不斷線” (李淑琴,2012)。比如,為了避免母語負遷移,擺脫中式思維習慣寫作英文,其他課程的教師也可以結合具體文段篇章,從文化思維模式的視角給學生以指導,啟發學生意識到漢英思維模式的差異,使學生了解漢英兩種思維對語言的不同影響,了解漢英語言表達差異,使學生逐漸克服母語遷移心理,逐步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熟悉英語地道表達法。
篇8
一、自主性(Independence)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難有成效。杜威主張“學生中心”強調學生活動體驗對知識的獲得,并且課堂活動狀況又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自主程度。在教學設計中,應把學生主體意識滲透到各個教學階段。從字母教學起,到加強音標、讀音規則教學,教會學生拼讀記憶單詞、音形對應,歸納詞匯、總結句型等,都要強調學生主體角色的參與性,在課堂的表現形式上,也應努力滲透這一要素。例如在初一下期就堅持值日生報告(dutyreport)。在英語課前三分鐘左右,報告內容有日期、天氣、出勤、當天的課程科目,以及近一周內所學的內容。報告的實施是讓值日生事先準備好材料,用對話、表演的形式再現出來。教師再根據表演者的語言、語調及表演的內容當場評分,并作平時成績記載。這就加大了值日生報告的量和質,從調動學生的自主活動人手,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口語交際能力。
交際英語教學的實踐,要啟迪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側重訓練交際項目的主要句型和詞匯(mainideasandkeywords)作為重點教學信息出現在課堂上。例如寫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讓學生根據該項目的交際套路,通過教師揭示自編對話或短文,并關上書,讓學生兩人一組練習(pairwork),然后再請幾組學生起來表演,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這比讓學生照書念對話,背對話更能提高學生對英語課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初二Unit9Findtherightplace!學生自主意識通過下列交際套路來實現:
然后用一張市區圖(標有街道、商店等),關上書,再用以上的交際套路,讓學生進行兩人一組的練習(pairwork):
①Findthenearplace.②Findthefarplace.
再過渡到小組活動(teamwork)或者全班練習(classwork).
二、情境性《Circumstances)
皮亞杰的認識發生論認為,通過圖、物、情境與語言概念的應答性確認(即圖式階段),是認識發生的最初過程,它不能被代替,更不能被超越,并圖式過程又對同化、順應、平衡的穩定性起著基礎作用。英語學習也應遵從這一規律,而傳統的讀寫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這一點,在交際英語教學中,圖式過程的通常方法就是情境性。如在教詞、句時,就應充分利用圖片、簡筆畫、實物進行教學,并在較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演練所學的詞匯、句型、語法。而很多教學障礙的出現(如語詞遺忘、句型演練生硬、閱讀理解的錯誤等)都與情境教學不到位有直接關系。
如在初二Unit20的教學中,先用簡筆畫給出meat,vegetables,fruitandotherfood,采用音、形對應教學,讓學生拼讀記憶這些單詞后,設置在餐館,家里就餐的情境,再過渡到下列交際會話。
情境誘導認知,讓學生就所給交際對話進行5分鐘左右的兩人練習,再請4-6組同學起來表演他們的對話。這就使學生們對能離開書本,在較真實的情景中,懷著濃厚的興趣,充分演練他們本節課所學的詞匯和句型,并得以牢固的掌握,靈活地運用。這樣,充分發掘情境性教學功能,促進交際英語的順利實施。
三、問題探索(Questionexploration)
“問題、困難、矛盾是誘導探索的第一動力”。在英語交際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先提出二、三個問題,再讓學生關上書,帶著問題聽錄音或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再回答老師所提問題。這樣可了解學生對短文的理解程度,訓練學生的聽力或快速閱讀能力,也可利用圖片、幻燈,就課文內容提問。在課文中教詞匯、句型、精講精練,不要逐句翻譯,而是通過問答來了解學生掌握、理解文章的程度。就課文內容提問一般有:A、就課文逐句提出問題;B、就幾句話或一段話提出概括性問題;C、就課文里的生詞、知識點提出問題。D、對課文里的句子一連提出幾個問題,我們應根據文章實際靈活運用問題教學。要點在于一問一答,要多重復而又富有變化,既便于記憶,又生動活潑,有利于提高興趣,這比逐句翻譯,講解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篇9
This system is composed of fore-channel, Backward-channel,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system and the periphery circuit, up-bit machine and down-bit machine soft. The fore-channel will make the signal amplify, filter and A/D transform, then store the signal to the RAM by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he step-channel will amplify ,filter, and D/A transform the data from the RAM, then impel the louDSPeaker. This article uses th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s core and extends the RAM of 512k. It applies the keyboard to control and LCD to display.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uses RS232 to communicate with up-bit machine and realizes the data transmission.
Up-bit machine program uses VC++ as the developing platform , Down-bit machine based on C51 language designs the software and the hardware to collaborate.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前言 1
1.2語音信號處理的發展與前景 2
1.3總體設計思路 2
第二章 數字語音存儲與回放的通道設計 4
2.1整機結構框圖和電路圖 4
2.2 前向通道 8
2.2.1前向通道的組成框圖 8
2.2.2前向通道各個單元的介紹 8
2.2.3前向通道的單元電路設計 12
2.3后向通道 19
2.3.1 后向通道的組成框圖 19
2.3.2后向通道各個單元介紹 20
2.3.3后向通道的電路設計 20
第三章 系統其它部分電路設計 24
3.1單片機電路設計 24
3.2 LCD顯示器設計 27
3.3數據存儲電路設計 30
第四章 程序設計介紹 33
4.1下位機程序介紹 33
4.2 上位機程序介紹 34
第五章 用V[,!]C ++實現上位機的編程 36
5.1 VC++簡介 36
5.2 ActiveX控件簡介 36
5.3通訊控件MSComm介紹 37
5.4程序設計總方框圖 39
5.5通信控件串口編程的說明 40
5.5.1 初始化并打開串口 40
5.5.2捕捉串口事件 41
5.5.3串口讀寫 41
5.6串行通訊協議程序 41
5.6.1主窗口 41
5.6.2運行窗口 43
5.6.3錯誤窗口 44
篇10
新建院校受先天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與重點高校相比缺乏競爭優勢,只有以“文化育人”為統領,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深厚內涵,助推其科學發展。培育、構建和創新大學文化是社會賦予高?!拔幕恕钡呢熑危谴龠M高校優化育人環境的時代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過挖掘校史資源、融合地方文化、追求特色發展、培育校園文化特色,不斷夯實底蘊,豐富內涵,展現嶄新的精神風貌,從而產生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維系學校存在和推動學校發展的內在力量。
二、“文化育人”工作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校園文化的現狀
1.新建本科院校環境文化分析。
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學校升本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都比較注重校園環境、基礎設施等“硬件環境”建設,但是文化設施的使用、文化陣地的內容、視覺識別系統等“軟件環境”建設卻普遍較“軟”:首先,在校園環境上,各新建本科院校都優先加強了校園規劃、校舍建筑、文化景觀的建設,形成了具有文化氣息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大學實力。但是,在較強“硬實力”的背后,卻凸顯出文化“軟實力”薄弱。如對許多校園建筑、景觀設施的文化內涵挖掘、宣傳不夠等;其次,文化陣地方面,各新建本科院校均注重校園網、電視臺、廣播臺、校報、櫥窗、宣傳欄、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文化陣地的建設,但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相應的組織結構和專門工作人員及對高校文化陣地的重視度不夠等原因,管理欠規范,出現了部分文化陣地利用率低、內容吸引力不強等情況。
2.新建本科院校人文文化分析。
人文文化主要包括:教風學風建設、校園文化活動、校風校貌等。首先,在學風教風方面,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師資普遍緊缺,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難有時間和精力進修提高,因此學校教學能力提升、教學風氣改善任務迫切;其次,校園文化活動方面,雖然各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生文化活動方面開展了形形的校園活動,但部分學校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各新建本科院校應全面規劃、整合校園文化活動,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再次,在校風校貌方面,優良校風的形成需要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注重創新方式、方法加強對師生的教育,多措并舉地促進良好校風形成,初步營造崇尚學術、勤學務實、敬業創新的校園風氣。但是,校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地建設和積累,表述準確、獨具特色的校風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尚不多見。
3.新建本科院校內涵文化分析。
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對以前的不適合學?,F實和時展的舊制度進行了改革和修訂,將學校發展中好的經驗和做法上升到制度層面,建立起了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的新的制度體系,并逐漸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辦學特色。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更精細化、專業化、高標準的趨勢。因此,各新建本科院校要不斷地對人才培養的規格進行新的定位,并不斷地修改和制定各項制度和培養方案。
4.新建本科院校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表現為對文化育人工作缺乏認識不夠,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自身大學文化的建設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僅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更沒有認識到自身建設大學文化的必要性;其次為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基本都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改善辦學條件、規范辦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確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因而,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搞大學文化建設。而且,其辦學資金只有靠校方自己解決。因而,許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創辦初期的辦學經費主要用于改善辦學條件等硬件建設方面,而在大學文化等軟件建設方面所投入的人、財、物卻明顯不足;存在對于工作存在盲目性、創新意識薄弱和育人工作方式單一等問題。
三、新建本科院校加強“文化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強文化育人工作建設,是提煉辦學特色、合理定位的基礎。
一所大學給人的印象往往來自這所大學里面的人,這里面每一位大學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品格構成了大學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大學精神文化能夠以其強大的影響力與感染力滲透于學校事務的方方面面,大學文化的建設對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以及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定位、規章制度、學術規范、教學體系等的確立和選擇都具有重要意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時間不長,在社會上的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因而更需要通過加強大學文化建設,不斷總結、提煉自身的辦學特色,以特色求發展,樹立學校良好的社會形象。因此,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就應成為其當前學校建設的重要課題。
2.加強文化育人工作建設,是實現大學育人目標的關鍵。
大學文化本身的育人功能及大學的職能的需要促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大學文化對每一位大學人都具有潛在的、無形的,卻是深遠的影響。文化使人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樣式和樣法,而一個人怎樣生活,他就成為怎樣的人。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真正形成對他們一生有決定意義的價值追求、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要靠這種文化。比如,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的大學文化的潛移默化。通過大學文化建設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師生在這種氛圍中思考、理解、感悟,凈化靈魂,升華人格,提高素質。
3.加強文化育人工作建設,是大學內涵體現的保障。
一所大學的發展與社會是息息相關的。大學不僅應傳承社會文明,更應承擔引領社會文化的責任。尤其是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它們往往是地方的為數不多的高等學府,更應為社會樹立文化之榜樣,弘揚社會文明之風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正在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支生力軍。對于正在發展壯大過程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它們將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四、結語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育人建設,既要弘揚現代大學精神,又要在繼往開來中秉持自身的文化理想、信念和追求,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新建本科高校在文化育人的過程中,既面臨著選擇,面臨著挑戰,又面臨著新的機遇。新的文化追求,將會帶來新的校園文化內涵和嶄新的精神風貌,從而產生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維系學校存在和推動學校發展的內在力量。
參考文獻:
[1]胡仁東.大學定位研究述評[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2]王運來.從英美名校的大學文化看創新人才的形成條件[J].現代教育管理,2009(2).
篇11
二、答辯過程
本科論文答辯是答辯委員會成員即答辯老師與撰寫畢業論文的畢業生面對面,由答辯老師就論文提出的有關問題,讓學生當面回答,它有“問”有“答”,還可以有“辯”。為了保證論文答辯的質量,我校實行答辯過程一分為三的形式,即指導老師指導、評閱老師評審和論文答辯3個環節。
(一)宣講論文
在答辯會上,先讓學生用1”-15分鐘概述論文的標題及選擇該論題的原因,較詳細地介紹論文的主要論點、論據和寫作體會。可以事先準備好講稿,講稿是答辯學生在答辯時宣講的稿子,它比摘要詳細一些,根據所限定的宣講論文的時間而定,最好能在規定時間內宣講完,否則會影響評委對論文的總體評價。同時,可借助多媒體或幻燈片,盡可能脫稿宣講。
(二)問題答辯
主答辯老師一般提2-3個問題。老師提問完后,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準備1”-15分鐘,再來回答;或由主答辯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立即作答,隨問隨答??梢允菍υ捠降?也可以是主答辯老師一次性提出數個問題,學生在聽清楚記下來后,按順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主答辯老師和其他答辯老師隨時可以適當插問。
(三)成績評定
畢業論文成績包含畢業論文評閱成績和答辯成績,其中論文評閱成績由導師評閱成績和1-2位論文評審人評閱成績組成。評閱成績依據包括開題報告的情況、學生的業務水平、畢業論文的總體質量和整個畢業論文環節過程中的工作態度等。評閱成績和答辯成績在總評成績中所占分值比例,由各學院根據專業特點確定。畢業論文的成績按百分制記分,其中優秀比例控制在2”%左右,優秀的畢業論文必須參加學院的大組答辯,各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成績總體應呈正態分布。各學院根據本學院制定的評選細則評選院級優秀畢業論文,申報后,教務處組織專家組參照相關規定對申報的優秀畢業論文進行評審。教務處公示評審結果,公示時間為1周。經公示無異議并報分管校領導批準后公布評選結果,并由教務處將優秀畢業論文匯編成冊。
(四)論文存檔
學生畢業論文的資料要以紙質形式裝入學生畢業論文資料袋;同一專業所有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匯總資料,要以紙質形式和電子文檔形式(光盤)裝入畢業論文專業匯總資料袋。學生的畢業論文要長期保存。學生個人畢業論文資料袋材料包括: (1)畢業論文任務書; (2)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3)指導教師中期檢查報告; (4)畢業論文正文; (5)導師評閱表及評閱人評閱表; (6)畢業論文答辯成績表; (7)畢業論文成績評定表。專業匯總的畢業論文資料袋材料包括: (1)按專業匯總的畢業論文任務安排情況表; (2)學院有關畢業論文的補充規定; (3)畢業論文評分標準; (4)畢業論文組織安排(包括答辯委員會的組成名單及參加大組和小組答辯教師名單、學生分組名單和答辯時間安排表等); (5)同一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成績匯總表; (6)同一專業所有學生畢業論文正文的電子文檔(光盤若干張)。
三、答辯技巧
答辯是審查論文寫作質量的一種補充形式。教師在答辯會上提出一些問題,讓答辯學生回答,以便進一步了解答辯學生立論依據及處理課題的實際能力。答辯學生為取得滿意的成績,應掌握必要的答辯技巧。
(一)答辯前的準備
答辯前的準備,最重要的是答辯學生的準備。要保證論文答辯的質量和效果,關鍵在于答辯過程的表現。答辯學生在提交了論文之后,不能有所松懈,而應抓緊時間積極準備論文答辯。
1.認真做好幻燈片。幻燈片主要內容應包括論文的題目,指導教師姓名,選擇該題目的起因,論文的主要論點、論據和寫作體會,以及本論題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學位論文答辯一般要求將講稿與多媒體或幻燈片緊密結合在一起?;脽羝瑑热菀啙?控制在1”-2”頁。宣講用的圖表宜精簡且具有代表性。圖要選可視性強、趨勢明顯,不同曲線最好用不同顏色加以區別。在論文中使用的表格如不適合宣講時,表格項目盡量簡化。一般行不超過4項,列以1”項以內為宜。說明趨勢、表示差距的表格可改用圖表示,因為圖比表更易理解,解釋起來節省時間。
2.熟悉論文全文。要熟悉論文的主體和結論部分的內容,明確論文的基本觀點和論題的基本依據;弄懂弄通論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確切涵義,所運用基本原理的主要內容;同時還要仔細審查、反復推敲文章中有無自相矛盾、謬誤、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無與黨的方針政策相沖突之處等[8]。如發現有上述問題,就要及時補充、修正和解說等。只要認真設防,在答辯過程中,就可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慌和沉著應戰。
3.掌握相關知識。如自己所研究的這個論題學術界的研究已經達到的程度,存在的爭議,自己傾向哪種觀點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處和版本;論證材料的來源渠道等。這些方面的知識和材料都要在答辯前做到有比較好的了解和掌握。
4.總結不足之處。論文有哪些應該涉及或應該解決,哪些在論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很少等,要認真總結和分析。是在研究過程中確已接觸到并有一定的見解,還是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觸的問題,只是由于覺得與論文表述的中心關聯不大而沒有寫入的問題等。
(二)答辯會的表現
1.攜帶必要的資料。首先,學生參加答辯,要攜帶論文的底稿和主要參考資料。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允許翻看自己的論文和有關參考資料,答辯時雖然不能依賴這些資料,但帶上這些資料,如果一時記不起來,稍微翻閱一下有關資料,就可避免出現答不上來的尷尬和慌亂;其次,應帶上筆和筆記本,以便把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意見和見解記錄下來。通過記錄,不僅可減緩緊張心理,而且還可更好地理解老師所提問的要害和實質,同時可邊記邊思考,使思考的過程變得自然。
2.樹立良好的信心。在作了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大可不必緊張,要有自信心。樹立信心,消除緊張慌亂心理很重要,因為過度的緊張會使本可回答出來的問題也答不上來。只有充滿自信,沉著冷靜,才會在答辯時有良好的表現,而自信心主要來自事先的充分準備。
3.聽清問題再作答。老師在提問時,學生要集中注意力認真聆聽,并將問題回答思路略記在本子上,切忌未弄清題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對所提問題沒有聽清楚,可以請提問老師再說一遍。如果對問題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請提問老師做些解釋,或者把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說出來,并問清是不是這個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再作答。只有這樣,才會避免答非所問。
4.答題要簡明扼要。在弄清老師所提問題的確切涵義后,要在較短的時間內作出反應,要充滿自信地以流暢的語言和肯定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講述出來,不能猶豫。回答問題,一要抓住要害,簡明扼要,不要東拉西扯,使人聽后不得要領;二要力求客觀、全面和辯證,留有余地,切忌把話說“死”;三要層次分明;此外,還要注意吐詞清晰,聲音適中等。
5.答題時不可強辯。有時老師對答辯學生所作的回答不太滿意,還會進一步提出問題,以求了解論文答辯學生是否切實搞清和掌握了這個問題。遇到這種情況,答辯學生如果有把握講清,就可申明理由進行答辯;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審慎地試著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講得不是很確切也不要緊,只要是與問題有所關聯,老師會引導和啟發答辯學生切入正題;如果確是自己沒有搞清問題,就應實事求是地講明自己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認真研究這個問題,切不可強詞奪理,進行狡辯。學生在答辯會上,某個問題被問住是不奇怪的,因為答辯委員一般是本學科的專家。當然,所有問題都答不上來,一問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6.有沖突展開辯論。答辯中,有的老師會提出與論文基本觀點不同的觀點,然后請答辯學生談談看法,此時就應全力為自己的觀點辯護,反駁與自己觀點相對立的思想。答辯老師在提出的問題中,有的是基礎知識性問題,有的是學術探討性問題。
對于前一類問題,是要答辯學生作出正確和全面回答,不具有商討性;對于后一類問題,是非正誤并未定論,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可互相切磋商討[9]。如果答辯學生所寫論文的基本觀點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又是言之有理和持之有據,能自圓其說的,就不要因為答辯老師提出不同的見解,就隨聲附和,放棄自己的觀點。否則,就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苦寫成的論文。要知道,有的答辯老師提出與論文不同觀點,并不是他本人的觀點,他提出來無非是想聽聽答辯學生對這種觀點的評價和看法,或者是考察答辯學生的答辯能力或對自己觀點的堅定程度。退一步說,即使是提問老師自己的觀點,答辯學生也應該抱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據理力爭,與之展開辯論。不過,與答辯老師展開辯論時要注意分寸,運用適當的辯術。一般說,應以維護自己的觀點為主,反駁對方的論點要盡可能采用委婉的語言、請教的口氣,用旁說、暗說和繞著說的辦法,不露痕跡地把自己的觀點輸入對方,讓他們明理而誠服或暗服。讓提問老師感受到雖接受答辯學生的意見,但自己的自尊并沒受到傷害。這樣的辯論,答辯老師不僅不會為難答辯學生,相反會認為其有水平,基礎扎實。
篇12
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基礎教育進行根本性改革。同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包括兩個《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內的18個課程標準,在全國38個實驗區正式啟動建國以來第八次也是最為徹底的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與以往七次課程改革相比,設置綜合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最重要特征。[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綜合文科課程標準,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由分科教學進入到了分科與綜合教學并行的時代。
對于目前的基礎教育課改的綜合性趨勢,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由于目前開設的綜合文科課程———《歷史與社會》在我國起步較晚,改革的步履比較艱難。新課程的實施面臨如何把各社會學科知識融合到一門新的課程中,也就是說向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瓶頸”主要是師資問題。我們分析目前綜合文科課程的試驗情況,可以發現:原來分科培養的教師無論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等方面,都難以承擔綜合課程教學的任務。
隨著課程實驗工作不斷普及推廣,最終將全部開設綜合文科課程,致使綜合性的專任教師需求日益增多,預計幾年后,基礎教育急需大量掌握綜合性學科知識、具有較高素質、具備綜合性課程教學能力和課外活動(綜合實踐課)組織能力的專職教師。為此,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2]可見,綜合文科教育專業的誕生正是適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綜合性的發展需要,是順應社會發展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
如何應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綜合課程的設置,已成為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科綜合化決定了中學課改的趨勢必然是學科課程綜合化。課程綜合化,是指從整體聯系出發設計課程的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綜合化包括四個層面的內涵:相鄰知識系列的綜合、學科之間的綜合、課程與社會的綜合、課程與學習者的綜合。課程綜合化作為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貫穿于課程改革的所有環節。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師范院更應發揮好自身“母機”的作用。因此,高等師范院校必須對其課程進行相應地調整,重新構建適應中學教學改革的課程體系,研究并設置為基礎教育發展所需的新型綜合專業,才能使未來的教師對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論理解和實踐體會。
(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發展失衡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便利,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地球已濃縮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但科學時代的人類也面臨種種困境,致使人們也意識到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發人深思的問題,諸如人類道德修養的缺失、價值觀念的扭曲、自然環境的污染等,這一切都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缺乏人文關懷的科學追求必然背離人類發展科學的終極精神。因此,所有類似問題的解決,單靠科學教育是無能為力的,必須要依賴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文教育的實施,需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失衡正是當前人類文化與經濟的沖突在高等教育中的真實反映。高等教育不僅要通過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科技和經濟的進步提供強大動力,也要通過對先進文化的繼承、宣傳和創新,引領社會主流文化健康、有序地發展。所以,人文教育專業是綜合文科教育專業改革與時俱進的產物,從綜合文科教育專業過渡到人文教育專業,是對現代社會呼喚人文精神的領會。
二當前人文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應該說,無論是我院還是其他省份的師范院校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就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探索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課程設置方面。本人想借此提出以下問題和建議,以供有關人員思考,并改革和完善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第一,如何科學合理地整合分科課程,以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學科課程的綜合是世界性課題,至今還沒有能夠形成具有真正綜合意義的科學模式。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突出綜合性特點,既體現在學科內部的縱向的綜合,也體現在各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及橫向綜合上。也就是說,人文教育專業的各門課程要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更注重學科內部及學科之間的知識整合,形成一個新的專業體系。而各學科的課時比例分配也是整合分科課程急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呈現綜合課程,對于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可采取“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的方法進行大膽地探索,力求創新,又講究科學,從而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文教育專業改革的不斷深化。
第二,如何保障人文教育專業中綜合課程的順利實施。目前,人文教育專業都是由原來的分科教學教師,即由政治教師、歷史教師、地理教師任教,許多教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科本位”的思想。他們由于長期的分科教學,無論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上、知識體系和結構上,都存在著不適合新專業教學的問題。由于目前的教學實際不能適應對學生跨學科訓練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超越分科教學的傳統模式,確立適應人文教育課程內容的教學組織方式,通過跨學科的融合從總體上、本質上去把握課程的體系與內容,盡快適應這一新專業的教學特點。同時要求教師具有協作精神,與其他教師精誠合作,由以往各門學科的“獨立作戰”轉向學科之間互相協作的“主體作戰”,這也是保證人文教育專業課程實施的關鍵所在。此外,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和相關高等師范院校應該高度重視人文教育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中學課程改革、新的教學理論和相關人文學科專業知識的培訓。
第三,新專業與傳統教材之間的矛盾。教材是課程的基礎與起點,是制約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傳統的分科教材還不能滿足人文教育專業綜合性的需要。為了保證人文教育專業課程整合的順利實施,學校應該重視新課程的開發和舊課程的更新,強調綜合性與嚴密性,處理好綜合與特色、個性與共性等的關系,盡快地研究和編寫出適合新專業的新教材,以此完成所承擔的教學任務?,F代的教材開發方興未艾,除教科書之外,還有形形的電子教材,而信息技術革命給學校教育帶來的一個顯著變革就是多媒體走進課堂。高等師范院校應該利用其課程資源的優勢使多媒體與教科書更好地互補,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的教材結合方式。譬如:新課改在基礎教育中搞得熱熱鬧鬧,但在師范生中卻沒有引起強烈地反響,究其原因,師范生在校內缺乏感知新課改的良好氛圍。針對這一問題,高等師范院校可借助信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將優質的課堂教學和課程專家講座攝錄下來,將優秀的教學案例和課程資源開發的經驗等內容整理出來,從而擴大了解新課改的窗口,這樣也就使師范生在新課改理論的學習基礎之上,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
第四,教育實習時間和方式的問題。教育實習可以檢驗師范生掌握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程度,促使師范生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從教能力。世界各國都把教育實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實習時間的安排為例,美國的教育實習時間為15周,德國最短為16周最長為兩年半,而我國實習一般為有6-8周,現在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時間更是由于開設的課程較多而得不到保障。此外,我國的教育實習就像是一次性作業,缺乏有力的實習指導,使得師范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并未得到及時地解決;有的學校因種種原因,又常常讓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學校,自我完成實習任務,這樣的實習就更難達到預期目的。所以,人文教育專業應該加大教育實習的比重,可采取分階段進行教育實習的方式,將教育實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學生初步了解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后開展教育實習,返校后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總結第一階段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再開展第二階段的實習。同時,可根據課程培養目標和目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并按照學生就業需要和自身興趣自主選擇,將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分成兩部分實習,一部分派往在初中已經設置了綜合課程的中學實習,檢驗學生勝任初中等綜合課程的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組織課外活動的能力,一部分派往仍然實行歷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課程教學的中學實習,每人同時實習至少兩門分科課程,檢驗學生適應中學政治、歷史、思想品德等分科課程的教學能力。由于綜合課程教學在全國范圍內起步不久,現有的大多數教師接受的是專才教育,在中學也長年執教分科課程,對綜合課的教學仍處于熟悉、探索、提高的過程之中。所以,人文教育專業的教育實習不能完全委托給實習學校,高師應鼓勵教師走上實踐教學第一線,派遣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習,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實習的質量和實效,還能使教育科學研究根植于基礎教育實踐之中。
總之,人文教育本科專業作為一個新的專業,在許多方面特別是課程設置方面還有待做進一步地研究。以上只是立足于我院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針對一些問題做的初步探討,懇請各方面專家賜教,以使這一新的專業盡快完善。
篇13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1-0087-12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亞洲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及本科生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DIA070112;上海市教委2012年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教學改革項目 “本科課程設置的整體設計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復旦大學亞洲大學研究中心資助項目“亞洲五國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與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2013-11-30
作者簡介:樂 毅(1960-),男,江蘇蘇州人,教育學博士,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從事課程管理與評價、考試與招生制度、教育政策研究;王 霞(1988-),女,山東日照人,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上海,200433。
近年來,我國研究型大學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一種來自國內外同類大學相互競爭的壓力,且競爭日趨激烈。眾所周知,大學的競爭力主要是通過教學質量來體現,其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課程。招生、培養、就業,是大學教育的三個主要環節,缺一不可,而課程則是培養環節中的主要內容。課程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甚至就業。這也是為什么各國都注重大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緣故。本文選取首批進入“985工程”建設的九所高校(即“九校聯盟”)為案例學校,試圖通過分析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的課程設置改革及課程實施現狀,去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徑。九校聯盟是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各校辦學實力、課程與教學資源相對較強,又各具專業學科特色,都重視本科教育改革,其實踐具有參照、借鑒價值和示范意義。
一、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的校際比較:構成要素、內容、特點
課程設置指學校等教育機構對各類課程的編制、篩選、設定與實施計劃。大學的課程設置涉及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各類課程結構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課程的修讀要求與學分及課程實施的具體規定等方面,也涉及課程的性質、類型(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劃分等,并通過本科培養方案的制定,以文本的形式體現出來。其中,課程結構變化是大學課程設置改革最直觀的體現,反映了學校對本科教育的理念和價值取向,而課程結構則是課程設置的骨架,包括各類型課程(如通識課、大類平臺基礎課和專業課等)的組織、比例分配、領域范圍相互關系等內容。課程結構的合理化程度支撐并影響學校課程設置改革的推進。
(一)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主要由三類課程構成
通過對九校聯盟的2010-2012年本科教育培養方案、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學校本科生院、教務部/處網站公布的學校管理、教學等相關文件分別進行搜集、整理、比較、分析,筆者發現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主要由三類課程構成,即全校性課程(國家課程/通識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其中,“全校性課程”是指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開設的課程。雖然有些大學的結構尚不太清晰,有些設置也存在重疊,難以簡單歸類,但這三大課程板塊結構還是各校所共有的特征,其構成已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專才培養模式所采用的“思想政治等公共課+專業必修課”的課程結構。(見表1)
從上表可看出,九校聯盟的本科課程結構不再單一,相對多元的課程體系構建逐步形成。同時,我們還可發現,九校聯盟課程結構呈現出很大的相似性。結構相似,說明了九校聯盟在本科課程設置改革方面都認識到了以往課程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期望通過課程改革來達到大學所制定的培養目標;也意識到課程結構在課程設置中的綱領性意義和框架作用,以及對具體課程的編制和教材編寫的影響。課程結構變化也必然影響大學所希望本科生獲得的知識、能力結構的要求,這又從另一面反映了九校聯盟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具有共性、趨同性。趨同的本科課程體系表明,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九校聯盟一方面不斷借鑒國外著名高校課程改革模式,同時也在相互學習國內同類高校的改革實踐經驗。
樂毅王霞 :試論本世紀以來“九校聯盟”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的現狀與問題(二)九校聯盟各校通識課程的具體課程構成存在差異性
出于對通識教育重要意義的認同,九校聯盟各校均重視設置通識課程,但具體課程名稱及內容構成不盡相同。與“通識教育課程”名稱相似的有通選課、通識課程、通識通修課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通修課程等。就字面上來看,這些課程都可歸于通識類課程。但通過對九校聯盟的這類課程結構進行對比后,筆者發現,其課程結構還是存在諸多不同與問題(見表2)。
從表2看,九校聯盟通識類課程的具體課程構成差異較大,如北京大學通選課由七大領域課程組成,而復旦大學通識課程由通識核心、專項、選修和國際課程四部分組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英語類、物理類、體育類等九類課程組成;其次,各校通識課程領域劃分不同,如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同樣是通識教育六模塊,但彼此差異顯著;再次,除思政、軍事、體育、計算機、外語等課程外,九校聯盟通識課程內容選擇不同,如清華大學通識課程中的新生研討課,復旦大學的暑期國際課程,上海交通大學的通識教育實踐課程等。
九校聯盟通識類課程構成的不同,一方面說明各校依據自己的理念、價值觀、理解、辦學特色來設置通識課程,并非隨波逐流;另一方面,課程結構和領域劃分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缺標準、不規范的現狀。以北京大學通選課為例,就存在著“未能主動建設,呈現自發狀態;課程數量失衡,教學質量懸殊;定期審核不嚴,缺乏表彰制度”等問題。[14]為什么九校聯盟的通識類課程呈現出如此紛雜的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對通識教育的定義、內涵和知識領域等尚缺乏清晰界定,對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尚缺乏明確闡述,對通識教育課程還沒有明確的準入界線等等。當然,通識教育起步晚,課程體系構建尚未成熟也是影響因素。
(三)九校聯盟均重視大類/基礎課程的構建
九校聯盟在本科課程改革都很重視大類/基礎課程設置,但各校該類課程的具體課程構成也存在明顯差異。大類課程、文理基礎課、學科平臺課、學科群基礎課等課程均屬于同一類課程,這類課程通常為一級學科或跨一級學科課程,面向同一類學科內各專業的學生以及其他學科的部分專業,如復旦大學的文理基礎課。為什么要設置這類課程?筆者認為,開設這類課程是實施“寬口徑、厚基礎”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如實施大類招生,就需要這樣與之相匹配的大類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另外,一定意義上,大類/基礎課程也為編制和實施通識教育課程創造了前提和基礎。因此,也可以說,此類課程也可被視作為介于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學科間領域互補的“共通性基礎課程”,是學校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2002年復旦大學開始實施《復旦大學文理教育方案》,明確提出課程建設目標是“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并逐步向按文理大類實施全校性基礎教育過渡”[15]。正因有這種全校開放的課程實施經驗,使得復旦大學能夠在2006年平穩地實施面向所有本科生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九校聯盟目前均開設了該類課程,足見其重要的課程功能及意義。
從該類課程的實質意義和作用看,九校聯盟是基本相同的,但各校劃分此類課程的學科領域存在較大差異(如表3所示)。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既與各校所依據的具有本校特色大類劃分標準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學科優勢與專業側重。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與“寬口徑、厚基礎”的理念和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是達到目標的有效載體;九校聯盟各校無論在通識類課程,還是在大類/基礎課程的設置和管理方面,都有較充分的課程權力。但同一類課程的不同課程構成和領域劃分,也使學生在理解大學課程和教育內容方面產生困惑。因此,明確各類課程的定義、領域邊界、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規范課程的準入制度,是課程設置與管理改革需要考慮的內容。
(四)九校聯盟各校的全校性課程的設置及存在問題
第一,全校性課程內涵與具體構成。
如上所述,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主要由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組成,其中,我們所指的“全校性課程”主要包括思政等公共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有必修課與選修課之分。就目前設置而言,筆者注意到,大部分九校聯盟高校把思政、外語、體育等公共課歸類到通識類課程之中,只有少數學校,如北京大學,將思政等公共課和通識類課程分開列出。因大學思政等公共課由國家統一規定,政策支撐并組織實施,所以,課程設置各校相同。此類課程統一大綱、材、統一考試、統一管理等特點,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國家的要求,國家的標準,其實施面覆蓋我國全部高校,顯示了課程的國家性質。為此,筆者將這類課程統稱為“國家課程”。
第二,“國家課程”在九校聯盟課程改革中面臨的挑戰。
本世紀以來,“國家課程”在九校聯盟高校課程設置改革中已面臨多重挑戰。挑戰一是,國家課程受到通識教育課程的沖擊,主要體現在本科課程結構中,國家課程以從屬于通識教育課程的形式存在?;蛟S是課程結構分類的緣故,或者是通識教育日益受到推崇,除北京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外,九校聯盟其余七所高校均把五類公共課程列入通識教育課程中。這似乎隱含這樣的概念界定與劃分:通識教育課程包含“國家課程”。但問題是,我國沒有在國家層面明確規定要在各大學實施通識教育,它不是“國家課程”。不得不提的是,在通識教育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理解方面我們也存在認識分歧:有學者認為文化素質教育即通識教育,據此詮釋,通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也就包含國家課程。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據此釋義,通識教育課程不應包含國家課程,即國家課程不從屬于任何一類課程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滲透于國家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大學的其他課程之中。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值得商榷,但由此引出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在國家層面制定明確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目標,構建系統的課程體系,編制相關的課程標準等,以便在已授權建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正式課程的形式參照實施?
挑戰二是國家課程的實施存在問題頗多,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提升,具體表現為:學生對課程的目標與價值意義認識偏差,課程學習動力缺乏;教師課程教學形式單一,重講輕學,缺少方法吸引學生;課程考評不力,學生逃課嚴重等現象。筆者在復旦大學所實施的課題“本科課程設置的整體設計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專項問卷調研(以下簡稱《復旦大學問卷》)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些問題的存在?!稄偷┐髮W問卷》項目主持人為樂毅。2012年12月,筆者在復旦大學采用當場發放填寫收回的方式,對大一至大四部分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236份問卷,收回236份問卷,有效問卷228份。問卷內容共包括五部分:課程設置、大學生科研/創新、招生、就業、助教等。本文僅涉及課程設置、大學生科研/創新和就業三個方面的部分題目。在問及對國家課程持何改進建議的時候,《復旦大學問卷》的統計顯示,有48.2%的同學希望縮減國家課程學分在學校總學分中所占比重。此外,網絡及各類媒體上也不時出現大學生對國家課程的諸多不滿言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未能適時變革課程管理模式,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以滿足90后大學生知識需求。因此,關注國家課程設置與實施,改革相應的學分制管理方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同時,也不可忽視系統思考國家課程師資/教材建設等問題。
二、九校聯盟各類課程比例的校際比較:課程總量、學分比例
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實施的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直接外顯于課程結構的變化中,如復旦大學為實施通識教育,其課程結構也隨之作出調整,目前通識教育課程板塊已取代原綜合教育課程板塊。調整課程結構,也就意味著各類課程在學??倢W分中所占比例有所變動。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學校課程設置的改革取向及對某類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學校各類課程結構學分比例設置的合理性,不僅影響課程的順利實施與管理,而且對學生能力結構也產生重要影響。
(一)九校聯盟各類課程學分比例的設置狀況
各類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首先反映在課程結構的三大板塊中。筆者通過對復旦大學64個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文理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學分綜合統計分析,又隨機抽取八所大學某個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相關課程學分比例統計,整理結果顯示,九校聯盟同一類課程在不同學校中所占的學分比例不同(如表4所示)。從表格中我們可看出同類課程在九校聯盟各校中的具體比例數值不同,如同為專業課程,復旦大學約占47.32%,而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均不超過12%,數值相差較大;而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大類/基礎課程所占學分比例,高于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全校性課程約占校總學分的30.44%-32.85%之間,學分也相差不大??梢姡n程學分比例不同,與學??倢W分設置以及課程結構相關。
表格中的北京大學專業課程學分,是指金融學專業課程27學分,以及光華管理學院課程(不含大類平臺課)39學分,合計66學分。筆者依據培養方案中學院課程的具體構成,暫將其學分計入專業課程學分;南京大學專業課程學分,包括歷史學專業核心課程40學分,專業選修課30學分(不含跨專業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第二課堂),合計70學分;上海交通大學專業課學分,包括專業教育專業類課18學分,專業核心課程3學分,專業選修課程15學分,專業實驗課程6學分,合計42學分;西安交通大學專業課程學分,包括專業主干課程45.5學分,專業課程必須課程15學分,專業進修課程6學分,合計66.5學分。
表4乃針對三類課程研究所得,權加不滿100%的高校,或因任選、實踐、論文等課程不包含于三類課程中的緣故。另外,表格中復旦大學的??倢W分、各類課程學分是所有專業的平均分,而其他八所高校因筆者暫未找到全部相關的公開資料等原因,所以此處均選擇隨機抽取的各校某一具體專業的培養方案作為替代進行案例分析,所選的各校相關專業已在表1的相關注釋中有具體說明。表5、表6中的情況相同。
基于上表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這三類課程在九校聯盟各??倢W分中所占比例整體上趨于相似。筆者對九校聯盟各類課程學分比例作進一步梳理,發現全校性課程所占比例低于30%的有四所,包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大類/基礎課程學分比例低于30%的有五所;九校聯盟專業課程學分比例低于30%也有四所高校。也就是說,九所高校有一半以上的學校,其全校性課程在??倢W分中所占比例超過30%,大類/基礎課程所占比例低于30%。另有四所大學的專業課程所占比例均低于21%。這種比例結構表明,九校聯盟各校都比較重視全校課程建設,而全校性課程主要包括國家課程和通識課程,在國家課程學分固定不變的情況下,則反映出各校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
由此引出的問題是,九校聯盟這三大板塊課程的比例結構設置是否合理?如果說,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是衡量課程比例設置合理性的重要標準之一的話,那么,學生又贊同怎樣的課程學分比例結構呢?針對九校聯盟目前課程設置中一半以上的學校全校性課程學分比例高于30%,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比例小于或接近30%的現狀,筆者在《復旦大學問卷》中設置了相關題目,獲得的數據分析結果與各校的改革現狀似有相悖:希望增加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例的學生占15.4%,希望增加文理基礎課程學分比例的學生占9.2%,希望增加專業課程學分比例的學生占53.1%,希望三類課程比例均衡的學生占21.4%。歸而納之,一半以上的同學希望學校今后增加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雖然筆者所實施的樣本較小,但管中窺豹,相信其他同類高校的學生也有類似的需求,即希望增加專業課程的比重。然而,九校聯盟在課程設置改革過程中,大多表現為壓縮總學分,減少專業課程比重,增加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如北京大學2002-2003年將畢業總學分數由150學分壓縮到140學分以內;清華大學自80年代以來,進行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的表層特征為減少專業和學分總量,增加通識教育的內容與份量。[17]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學校的課程設置改革措施似乎與學生的需求背道而馳。這一現象反映了什么問題?是結構及學分比例調整不合理?是專業教育影響的根深蒂固,還是社會需求、就業要求強化了專業的作用使然?
(二)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之爭
本世紀以來我國高校課程存在三大主要矛盾,“專業性和綜合性的矛盾、規定性和選擇性的矛盾、學術性和實踐性的矛盾”。[18]就“規定性和選擇性”而言,問題就主要集中體現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中。從課程分類的角度看,各類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同樣也反映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重中。增加選修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是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但課程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達到這一目標的做法只能是減少必修課的學時。因此,由于各種客觀因素與各方利益等原因,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所占學分比例增減就成為九校聯盟各校課程設置改革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學校、院系和教師都各有各的訴求,致使博弈難分伯仲。
第一,九校聯盟本科全校必修課程學分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地位。
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雖重視選修課建設,但必修課仍然占主導地位。筆者對九校聯盟各校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學分進行統計整理,發現其必修課比例均高于60%(見表5),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校更加重視必修課。實際上,九校聯盟在本世紀的課程設置改革中,正逐步提高選修課在??倢W分中所占比例,如浙江大學提高選修學分比例至25%-30%。[19]
學校課程設置改革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需求,據此推理,學校必修課學分比例占絕對優勢的課程設置現狀,也應是學生期待的結果。筆者在《復旦大學問卷》中設置相關題目驗證這一假設,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僅有14%的學生希望減少選修課比例,大部分學生都表達了希望增加選修課的意愿,甚至有10.5%的學生希望全校選修課學分高于必修課學分。但有趣的是,統計顯示,總體上學生依然對學校必修課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地位的現狀表示滿意。
第二,九校聯盟各類課程中的必修課學分相對選修課占優勢地位。
通識類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選修課與必修課學分比例設置,是大學本科課程編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這不單顯示了大學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和理念,也反映出一所大學的課程管理和師資水平。九校聯盟不僅總的全校必修課程學分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其他各類課程(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必修課學分也均超過選修課,雖然同類課程必修課在不同學校中的具體比例數值不同,但均高于50%(詳見表6)。
從下表可以看出,九校聯盟必修課程學分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的結論是有案可稽的。這也是目前我國大學中仍然存在的普遍現象。那么,除了全校性課程必修課學分的設置,學生對其他類課程中必修課學分比重也占優勢地位的現狀又是怎么看的呢?從筆者所實施的《復旦大學問卷》數據統計分析,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中選修課的期待持相反的兩種觀點,即希望增加通識教育課程選修課比重,同時卻希望增加專業課程必修課比重。學生對專業選修課的態度與通識選修課的態度截然不同。
綜上,九校聯盟各校的三大板塊課程(本科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設置整體上趨于相似。相對而言,全校性課程的學分比例差異不大,有增加的趨勢;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差異略大;而同一類課程在不同學校中所占學分比例的具體數值不同;全校必修課程以及各類課程中的必修課學分比例均占絕對優勢地位,學生對目前全校必修課高于選修課學分比例的設置表示認可,但同時又希望增加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專業教育必修課。當然,這里也僅是《復旦大學問卷》所涉及的部分學生的意見,九校聯盟全部在校本科生是否持同樣觀點,還有待進一步了解。九校聯盟課程學分比例的現狀,一方面體現了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增加并重視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縮減專業課程學分比重,注重大類/基礎課程建設的課程改革走向;另一方面,雖九校聯盟正試圖提高選修課學分比重,但依然不能改變必修課在校課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局面。課程改革任重道遠。
三、九校聯盟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課程結構及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清晰地反映了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在不同程度上進行的課程設置改革,而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可小覷:如全校性課程中“國家課程”與通識課程關系模糊對深化結構改革會造成困難;同一類課程中的具體課程構成及領域劃分在各校存在顯著差異,課程性質定義及準入標準不清既影響課程質量,也不利學生選課及校際交流;專業課程學分縮減與通識學分增加之間的博弈可能導致課程權力難以劃分;大學院系培養目標與各類課程目標缺乏一致性會使得改革目標失效等等。針對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與各類課程所占學分比例等問題,我們以為可嘗試如下改進舉措:
(一)重新規劃本科課程,頂層整體設計課程結構
破除二元組織結構中的壁壘,理順大學與院系之間的管理職能與課程權力,協調各方的權利和需求,打通學科與專業之間的隔閡,是頂層設計本科課程的組織保證和制度環境。大學層面本科課程頂層整體設計,應基于“寬口徑、厚基礎”理念,統籌通專結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倡導學生的自主與探究學習能力培養。重新規劃本科課程,應闡明國家課程、通識課程、文化素質教育三者關系,明確國家課程與通識課程互不隸屬,均可包含于全校課程,明確界定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區別及聯系,強調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應滲透到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課程中;應調整課程結構與各類課程比例,合理設置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學分比例,按照學生需求和課程特點調整各類課程中必修課與選修課學分比重,以及課程實施、教學方式、學分制管理等相關的修讀規定。限于篇幅,僅擇如下闡述之。
就合理設置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比例而言,涉及的問題就頗多:
由于九校聯盟重視通識課程和大類/基礎課程的建設,通識課程學分不斷增加,原有的專業課程就受到影響,學分不得不減少。在國家課程學分不變的情況下,通識課程學分增加,總學分本應隨之增加;若總學分不變,專業課程學分必然相應的縮減。擠壓專業教育課程學分,則會引發抵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教育的教學與質量。因此,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學分比例問題,就是需要解決的矛盾之一。這里首先應確定合理的通識課程學分。那么,什么樣的學分比例才是合理的?哈佛大學(Havard University)本科總課程數為32門,通識教育課程8門,占總課程數的25%(新的通識教育要求學生選8個分類的8門課程,另外第一年必修寫作一門)。通識教育、寫作課和語言要求總計9-11門課程,占學生總課程數的30%-35%。[20]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要求本科生畢業前修滿42門課程(42學分),其中通識課程15門(人類、文明研究與藝術6門,自然與數學科學6門,社會科學3門),學生要修的通識課程約占畢業總課程數的35.7%。[21]他們的比例顯然比我們大。這是一種參照;我國香港中文大學123個學分中,通識教育課程占21個學分(不含中英文、體育等);[22]香港科技大學120學分中,共同核心課程占36個學分。[23]這是又一參照。九校聯盟受“國家課程”(思政與軍訓課等)23個學分的影響,總學分居高難下;若除去“國家課程”學分,通識教育課程學分相對較少,如北京大學為12學分(通選課),復旦大學是12學分(通識核心六模塊),均低于列舉對比的上述其他一流大學。顯然,適度提高通識教育課程學分似乎必要,但根據國情和目前的政策,又不太現實。需指出的是,高通識學分并不能說明就是合理設置標準。因此,充分利用通識課程有限學分,重視課程實施與管理,抓教學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助教制,不失為解決矛盾的有效舉措。
已有研究對化解通識課程學分增加與專業課程學分銳減這一矛盾提出了設想:一是“從課程視角找尋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的最佳結合”[24]。實現兩者“最佳結合”的措施有兩種:一是“專業課程融合通識性”[25],將通識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內容中。但兩者結合實施起來有較大難度,對授課教師的要求高,教師即需要有專業方面的“良知”,又需要有崇高的“良心”;[26]因此,這里就需要考慮如何整合兩類課程的問題?!皬娬{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對的,但以什么樣的人文來教育學生,這卻是需要特別慎重的”。論及課程整合,我們不能顧此失彼,同時“應防止出現對科學教育的輕視”。[27]此外,難以量化考評教師教學效果等也是現實問題。二是實行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交叉開課的方式。如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實行獨具一格的雙計分政策,即同一門課程修得的學分可同時分別計入兩門不同類型的課程學分。例如通識教育基本能力課程“交叉文化分析課”所獲學分即可作為通識教育基本能力課程學分,也可計入通識模塊學分或者滿足某主修課程學分要求。[28]賓夕法尼亞大學這種協調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設置措施,值得研究借鑒。
同樣需考慮的,是必修課與選修課比例的合理設置問題。提及增加選修課,人們往往會想到減少專業必修課。但對九校聯盟這樣的大學,是否存在可能?有研究通過比較發現“理科專業必修課并沒有很大的削減空間”,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可以適當精簡專業課程”,[29]這只是一種意見。改變只關注專業必修的傳統,要加強選修課建設,尤其增加通識教育選修課。其他研究也表明:“我國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所占比例小于美國大學”,但“必修課比例遠遠超過美國大學,選修課則比例非常小”。[30]在學校總學分、“國家課程”學分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如何增加通識教育選修課呢?增加通識課程總學分是一種方法。有研究表明,美國[31]、韓國[32]的著名高校通識課程學分比例均在學校總學分中占20%左右。通過設置通識與專業交叉課程,改革學分制也是一種辦法。這樣做可擴大通識選修課范圍,即對本專業學生來說是專業課程,對其他專業同學來講是通識課程(即采用雙代碼管理)。專業選修課也可采用相似舉措,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擴大學生的選課范圍。但需充分考慮該專業學生的課程資源權利,避免其遭遇選課失敗現象。學校與院系要協調,適度開放,并做好課程開發。
(二)明確界定學校、院系、專業培養目標與各類課程目標的關系
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有賴于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皠撔氯瞬排囵B的使命最終要靠‘課程系統創新’的踐履來達成”,課程系統創新涉及課程理念、內容、制度和技術等多方面。[33]因此,在課程設置改革過程中,我們應首先明確學校、院系、專業、各類課程等培養目標,以及各目標間的關系,并以文本的方式明確體現在學校及院系的專業培養方案中。然而,我們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普遍存在“培養目標與實現目標手段脫節”等現象,“對人才整體素質要求細節不清楚”,即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不清是問題根源之一。[34]只有培養目標清晰,才能有合理的課程設置體系;只有明確的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總目標,院系、專業才能制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只有明確國家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等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圍繞目標合理設置課程,并選擇實現該目標的最優教學范式。這是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亞洲一流大學(如我國臺灣香港地區著名大學)在推行通識教育時,也都制訂了極其詳細的目標,并在院系逐級分解,形成了比較理想的校院系三級目標分類體系。這些大學在課程設置、選修、學分等方面都滲透這樣的理念和目標,并體現在具體的修讀規定和教學實施方法中。目標是綱,直接關系到大學本科課程設置的方向與人才培養的規格。大學培養目標的達成有賴于一套科學的目標分類體系。
(三)關注課程設置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問題研究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顯。從外部因素看,主要原因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社會對人才需求發生變化,大學專業也隨之冷熱變化,影響了就業選擇;從大學內部看,學科和專業調整、課程設置相對滯后是一個因素,而課程與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學生,提高競爭力直接相關。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開發,可通過大學課程設置與實施來達到。課程結構可塑造人的能力結構,能力結構是否合理則可影響學生日后的科研與就業,甚至個人的生活與社會活動。因此,如何協調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合理設置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比例等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培養學生就業與科研兩種能力問題。
在就業能力培養方面,有研究者對專業課程設置與各專業就業率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專業課程設置比率應該與該專業畢業生從事專業型工作的就業率正相關。[35]但同樣需指出的是,我們不僅要強化專業課程,也要重視提高通識教育、文化素質課程的質量,更需設置有針對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類課程,并成立具有專業素質的專門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固然重要,但就研究型大學而言,科研能力更不可忽視。筆者對九校聯盟部分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與讀研情況進行統計,發現超過一半的本科生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而非直接就業。如浙江大學近五年來國內、國外讀研人數占本科畢業生總人數的50%左右,[36]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五年來一直保持在60%以上。[37]
如何有效培養就業與科研兩種能力?值得借鑒的國際經驗有:
一是設置頂峰體驗課程。美國在研究總結了十年本科教育改革之后,設置并實施了“頂峰體驗課程”,即“以一個頂峰體驗來完成對大學生本科教育的終結”。[38]從該課程的實施途徑和培養目標上來看,這類課程不僅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且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交流等能力。在本科大四學年設置該類課程,不僅能夠彌補縮減專業課程對專業教育質量產生的影響,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研究、交流等能力,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做好基礎準備。
二是設置科研創新課程。本科生參與科研是提高本科生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九校聯盟似有共識并已開始這方面的實踐探索,主要通過設置各類創新計劃,資助并鼓勵學生參與項目等方法,如清華大學推出的大學生訓練計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復旦大學的復旦大學學術研究資助計劃(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等。遺憾的是,目前無論何種科研創新計劃/項目都有一定的申請限制條件,設置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與科研創新的學生數量。同樣,學生對科研創新項目信息的獲取和了解程度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我們不妨與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麻省理工大學(Massachusetts of Technology)等一流大學一樣,嘗試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科研創新課程,并規定相應學分,實施嚴格的學分制管理。
(四)特別關注課程實施,注重課程評價的實效性
本世紀以來,九校聯盟各校都比較重視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相對而言,對課程實施關注不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同步實施不同環節的改革。課程實施所涵蓋的內容既包括學校層面的培養方案的執行與效果評價,也涉及微觀層面的教學過程和方法、課程評價(包括教學和考試評價)等等。它是檢驗課程設置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單一的課程評價已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學生評教中的走形式、缺反饋、輕問責、管理權邊界不清等。因此,我們應強化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關注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應讓教師明晰課程目標,獲得其認同及廣泛支持,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功能。
課程實施也與教學范式的改革密切相關,涉及諸多領域:包括助教制、教師教學評價、學生考評規定和學分制改革等。課程設置影響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方式的采用需結合不同類型的課程進行。目前九校聯盟已在積極探索,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討論課、助教制等等。[39]但遇到的問題也頗具挑戰性,如小班化的師資與物理空間,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的組織實施評價,研究生助教管理權分割的不利影響等等。實施教學范式改革,旨在更有效地實現預定的教學和課程目標;關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充分發揮主講教師的學習引導作用,使學生養成探究性學習所必需的批判思維、獨立研究與創新能力。
總之,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發現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尋找縮小差距的改革路徑與方法,是我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做的功課。我們既要關注世界一流大學的改革動向,也要了解其改革發展的歷程與經驗。事實上,世界一流大學從未停止過本科課程改革的步伐,博耶報告(Boyer Report )即是例證。本世紀以來,美國本科教育改革尤其重視課程結構的調整(如增加通識教育課程比例),強調“本科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將“人文學科的學習作為本科教學戰略的基礎”,把“學習跨學科課程”作為本科生的基本要求,等等。[40]提出并實施這些改革舉措之目的,歸根結蒂,還是為了探索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途徑與方法,追求卓越。而所有這些方面都值得我們進行跟蹤研究。學習、研究、借鑒其改革實踐的成敗,有利于我們早日達到預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 2012年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EB/OL].培養方案.清華大學.(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tsinghua.edu.cn/publish/ce/6495/6495/003.pdf.
[2]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經濟方向)培養計劃[EB/OL].培養計劃.北京大學.(2012-11-06) [2013-10-26].http://gsm.pku.edu.cn/resource/uploadfiles/docs/20130207/201302071011193577.pdf.
[3]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關于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的意見[EB/OL].“三三制 ”教改專區.南京大學教務處.(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jw.nju.edu.cn/NJUEducation/files/guiderplan/pdf/qxjxgwj.pdf.
[4]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EB/OL].“三三制”教改專區.南京大學教務處.(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jw.nju.edu.cn/NJUEducation/files/guiderplan/pdf/lsxx.pdf.
[5]復旦大學.2012年本科教學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復旦大學教務處. (2012-06-23) [2013-10-26].http://jwc.fudan.edu.cn/picture/article/67/da/fc/8ec4041c45d1920d0164647d5dfb/49a17bff-4656-4e36-a1b6-4417a8c6531e.pdf.
[6]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專業培養計劃 [EB/OL].培養計劃.上海交通大學. (上載時間不詳) [2013-10-26].http://me.sjtu.edu.cn/bkjx/userfiles/file/2012%20Mechanical%20Engineering.pdf.
[7]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選課手冊(2012-2013-2)[EB/OL].通識教育/通識課程.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2012-12-19) [2013-10-26].http://ge.jwc.sjtu.edu.cn/web/sjtu/GESJTU/198339.htm.
[8]西安交通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 [EB/OL].培養方案.西安交通大學. (2011-12-19) [2013-10-26].http://nd.xjtu.edu.cn/article/uploadfile/201112/20111219123742440.pdf .
[9]浙江大學. 2011級浙江大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浙江大學本科生院. (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 http://ugrs.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713426.
[10]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本科生手冊(2010年版)[EB/OL].指導手冊.浙江大學本科生院. (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ugrs.zju.edu.cn/attachments/2010bkssc/2010nbbkssc.
[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物理專業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2-03-03) [2013-10-26].http://scms.ustc.edu.cn/jypy/bksjy/pyfa/201103/P020110303356003896779.pdf.
[12]哈爾濱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EB/OL].本科生培養方案.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2-11-24) [2013-10-26].http://seie.hit.edu.cn/news/Show.asp?id=4147 .
[13]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2級本科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清華大學.(2012-07-20) [2013-10-26].http://cms.sem.tsinghua.edu.cn/semcms/res_base/semcms_com_www/upload/article/file/2012_3/7_20/hyknh4v0b7yk.pdf.
[14]北京大學老教授教學調研組.北京大學通選課的現狀、問題和建議[J].現代大學教育,2011(2):96.
[15]《復旦大學百年志》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百年志(1905-2005):上卷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56.
[16]北京大學. 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本科生課程手冊(含通選課、平臺課、公共必修課介紹)[EB/OL].教務部通知/公告.北京大學教務部. (2013-01-10) [2013-10-26].http://dean.pku.edu.cn/notice/inform_show.php?id=1357796855.
[17]史靜寰. 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礎及走向[J]. 現代大學教育,2008(1):62-68.
[18]謝維和.高校課程的變化與特點[J].教育研究,2005(2):68-69.
[19]袁本濤. 中國高校教學改革的現狀與趨勢分析——來自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報告[J]. 大學教育科學,2006(2):44-51.
[20]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EB/OL].Academics/Planning You Deree. (sine die)[2013-10-26].http://college.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61161&pageid=icb.page284442.
[2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 Curriculum. [EB/OL].2013-2014 College catalog. (sine die) [2013-10-26].http://collegecatalog.uchicago.edu/thecollege/thecurriculum/ .
[22]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Curriculum structure.[EB/OL]. New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from 2012. (sine die)[2013-10-26].http://cuhk.edu.hk/334/english/curriculum?structure/index.html.
[23]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on Core Requirements?For students admitted in 2013-14 (4-Year Programs) .[EB/OL].University Common Core Program . (sine die) [2013-10-26].http://uce.ust.hk/web/courses/course_curriculum_6.html.
[24]王偉廉.從課程視角找尋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的最佳結合[J].教育發展研究,2003(7) :24-27.
[25]蔣紅斌,梁婷.通識教育的彰顯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
[26]王義遒.再談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3):19-23.
[27]杜作潤.課程整合的現實性解說[J].現代大學教育,2001(1):23.
[28]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olicies Governing Credits. [EB/OL]. Policies & Proceduress/Courses. Grades& Credit. (sine die) [2013-10-26].http://college.upenn.edu/credit-policy.
[29]金頂兵.中美兩所一流大學本科課程比較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3):37.
[30]熊耕.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比較分析——以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文學和數學專業為例[J]. 現代大學教育,2012(2):75.
[31]李曼麗.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46-50.
[32]樂毅. 首爾國立大學的通識教育及啟示[J]. 世界教育信息,2007(5):40-43.
[33]薛天祥,周海濤.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系統創新[J].現代大學教育,2001(1):11.
[34]王偉廉.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 教育研究,2009(12):30-34.
[35]徐鈞,等. 面向就業市場的本科課程結構設置:一種經濟學觀點[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5):22-28.
[36]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年鑒(2007-2011).[EB/OL].浙大電子書.浙江大學. (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zju.edu.cn/c2021535/catalog.html.
[37]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優越的畢業前景.[EB/OL].科大概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生網.( 2010-05-21) [2013-10-26].http://zsb.ustc.edu.cn/zjkd/kdgl/201005/t20100521_17126.html.
[38]劉少雪. 從博耶(Boyer)委員會的“3年后報告”看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學改革[J]. 中國大學教學,2004(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