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黨性教育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教師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動的具體形狀或姿態。不同的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視角對"教師形象"進行界定,這些概念涵蓋了以下方面內容:第一,教師形象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具有歷史性和文化差別;第二,教師的職業形象是教師形象的核心內容;第三,教師形象是對教師個體特質和群體特質的表征,體現為社會公眾對教師角色的印象,并且,教師形象通過教師個人和群體的內在特質及行為方式的外化與社會公眾對教師行為的評價、期望和規范二者相互作用形成。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具有鮮明的社會形象,這個形象是其氣質、品格、學識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教師形象是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環境下,社會公眾對教師的外觀形象和內在素質的印象、看法、認識的綜合體現。
2.教師形象的構成要素
眾多學者都不同程度地分析了教師形象的構成要素。殷堯認為教師形象包括外顯層面-體態形象,智能層面-職業形象,個性層面-人格形象三個層面,其中外顯層面由端莊的儀表、良好的教態、健康的體魄構成,智能層面由廣博的科學知識、較強的教育能力構成,個性層面由高尚的道德、強烈的師表意識、完善的人格構成。張德山指出教師形象包涵著視覺、理念、行為三大識別要素。張燁認為教師形象主要包括教師的理念特征、行為特征、個性特征和成果特征四個有機組成部分。張小光也認為教師形象包括三層,分別是表層形象、中層形象和深層形象,表層形象由儀表、談吐、舉止構成,中層形象由知識(專業知識、文化基礎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能力、行為構成,深層形象由心理、觀念、情操構成。
3.語文教師形象的具體內涵
3.1 外顯形象
3.1.1 語言形象。語言是一種藝術,它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然而又最難用好的一種工具,它用聲音再現人的思想和智慧。 "語一言是師生靈魂碰撞的媒介,是文化傳遞的橋梁。教育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語言。"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借助的主要工具就是語言。我們可以將教師的課堂語言大體分為審美的語言、引導的語言、評價的語言和維序的語言。語文教師的語言自然要做到生動形象、循循善誘、節奏鮮明、飽含激情。
3.1.2 非語言形象
(1)服飾語言。服飾指人們的穿著打扮,是重要的非語言手段之一。服飾包括服裝、鞋帽、發型、化妝等等。因為服飾是附著于人體而顯示其意義的,所以我們說服飾是人體語言之一。
(2)目光語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最富有表現力的身體語言。教師的眼神是共鳴、微笑,是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眼神成為最基本卻又是最高級的教育力。所謂"眉目傳情"、"畫龍點睛"正說明了目光的表現力。
(3)面部表情語言。面部占人體表面面積不足八分之一,但卻可以作出人體所發出的80%以上的表情,是肢體語言的"稠密區"。
(4)手勢和身姿語言。
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得體大方的儀表。特別是女教師,端莊優雅的教姿教態,是每個女教師需要具備的。
3.2 內隱形象
3.2.1 教師信念。信念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從事一切活動的激勵力量。教師信念:指教師對有關教與學現象的某種理論、觀點和見解的判斷,它是長期積累的一種教育價值觀系統并指導著教師個人的行為。
3.2.2 敬業精神和人格魅力。所謂高度的敬業精神,就是從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這種強烈的情感出發,對事業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心一意,勤奮進取,想方設法地做好、完成好。這種敬業精神對服務于現代學校中不斷面臨新情況、新變化的教師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而人格魅力則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
3.3 教師專業素質。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師的能力結構三方面構成了教師專業素質的核心。
不僅如此,語文教師還需要具備獨特的、創新的而又不失科學性的教風教法。高中生迫于高考壓力,對語文學習的重視普遍較低,更別談對文學的熱愛。讓學生能體會到文本的美、感知到文學的美的所在,成了很重要的一點。教師對教材文本嫻熟的把握,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的美之所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甚至讓他們產生在課外閱讀文學經典的欲望。而科學的、創新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比如有可行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等,能鍛煉學生對文本美的把握能力,讓他們不僅愛上文學,同時能夠具備獨立正確把握文本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獨立閱讀觀點。
作為一個教師,還需要時刻具備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愛學生需要三個詞:友好,保護和表揚。正確地處理師生關系,用友好的笑容面對他們,一個平易近人的老師才更容易打開學生大的心扉,獲得學生的喜愛和尊敬。保護,則是要保護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獨特閱讀體驗,不要用自己主觀的看法或是教參上條條框框的分析束縛了學生自由閱讀文學的心。表揚,就是要多看到學生的優點,每個同學身上都有閃光點,特別是后進的學生,更加需要老師表揚的呵護,在教學中,表揚的力量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1] 史曉蓉.語文教科書中的教師形象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 肖秀華.小學語文教師課堂形象及其教學效能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篇2
二、如何在當前形勢下做好高職聲樂的職業化教學
在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的看到了高職聲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想要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就一定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開展職業化教學,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制定與職業化教學相關的聲樂教育計劃教學計劃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內容,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的教學策略。高職聲樂教學一定要根據專業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在具體教學方案制定之前必須要充分調研市場,明確各單位對聲樂畢業生專業能力的需求,結合教學時間、學習能力等編制科學的教學手段,并在計劃制定中融入職業化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實現職業化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與職業化要求相契合“職業化教育”是市場經濟運行下勢必要推行的教學形式,它符合社會的用人新標準。為了提高高職院校聲樂畢業生的就業率,各學校一定要完善教學內容,選擇科學的教學模式,并將它們與職業化要求相契合。具體而言,教學內容在傳統學習形式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創新,增加不同聲樂的唱法。在教學模式上也要積極創新,不拘泥于一種形式,將現代化設施運用到實際教學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職業化教學。
(三)教與學都要跟隨職業化教學趨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職業化教學的實現勢必要以這兩方面主體為核心,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對此,高職聲樂教師要積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調研市場現狀,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制定職業規劃,在教學中融入職業取向。學生也要明確職業化教學的發展趨勢,結合社會實際提升學習效率,找到高效學習的新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教與學都更具針對性。
(四)強化實踐教學聲樂教學職業化教育的實現不僅要以職業化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的制定為基礎,還要堅持完善實踐教育,建立實訓基地,重視社會實踐。高職院校聲樂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學習,讓他們多接觸社會,調整學習心態,與用人單位多加聯系,關注社會需求,并進行自我完善,找到最有效的對策提升自我,提高職業素養。
篇3
孝道作為道德的一種形式,其產生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而重視孝道教育在當今兒童啟蒙教育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孝道的起源,孝道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孝道缺失的現狀以及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這五個方面來論述孝道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復歸的必要性及其在當今兒童啟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 孝道的起源
文化學家認為,人類社會的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其他各種文化現象共同影響和作用的結果,因此它的成因、功能以及規律還得從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去加以尋找。孝道的發生發展最早起源于先秦,這與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化結構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先秦家庭組織為父系制家庭類型,而且規模龐大,在社會及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這是孝道發生發展的基礎。而宗教、法律在史前時期長期處于欠發達狀態,相反禮儀風俗卻得到了充分發展,這決定了龐大的家庭組織只有依賴于道德的力量才能得以維持和鞏固,正是在當時社會家庭組織類型、結構、地位,以及社會組織力等方面共同影響下,以父親為一家之主,后輩無條件盡孝的孝道文化便得以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
二 孝道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20世紀早期的許多學者都將孝道視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征之一,這正是比較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后得出的正確結論。國學大師錢穆曾指出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古典童蒙讀物中孝道的內容占據了重要組成部分。孝道哲學之父謝幼偉也說:“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為'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真有所知。”梁漱溟則將“孝”列為中國文化的第十三項特征,并指出中國人的孝道不僅聞名于世,色彩最顯,而且堪稱為中國文化的“根荄所在”,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
三 孝道缺失的現狀
然而,當今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十分豐富的今天,青少年秉承孝道現狀卻不容樂觀,孝道的缺失,說到底是文化底蘊的缺失。當下的父母對孩子可謂是疼愛有加,竭盡所能,把一切最好的事物都給孩子。伴隨著房奴,卡奴的出現,網絡新詞孩奴也應運而生。孩奴是對當今許多獨生子女父母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生活狀態的一種形象的概括。很多時候父母的付出卻并未換來子女的孝順。在我國城鄉不同的家庭結構中,青少年存在著不同情況的孝道缺失。在城市里“421”家庭結構較為普遍。6個大人愛著一個“小皇帝”,可謂是“愛幼有加”,有的已屬溺愛。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對孝道文化的灌輸。青少年因此很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淡化親情回報,對人冷漠,缺少社會責任感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孝道的缺失就成為了必然。現在許多年輕人關心父母,尊敬老人的意識相對較差,究其根源,則是由于童蒙時期孝道教育的缺失。這也是為什么,社會上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僅在城市,農村也普遍存在著孝道缺失的現狀。我國的農村地區,存在著家庭子女多的現狀,父母對子女的孝道教育相對滯后,家庭中子女多因家產之爭出現矛盾,導致老人得不到很好贍養的情況舉不勝數。
四 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今我國出現城鄉孝道缺失的現狀,問題的關鍵在于每個孩子兒童啟蒙時期的孝道教育。童蒙時期是每個孩子孝道觀念的萌芽和養成時期,是孝道教育的關鍵時期。童蒙孝道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重視。當今社會孝道缺失的現狀正是由于這三方面的忽視所導致的結果。
1.家庭孝道教育的忽視
21世紀這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時代導致了當今社會的父母把關注的絕大多數注意力投入到孩子的升學和就業問題上,只要考試過關,只要能拿高分,只要課業成績優秀,并不太重視孩子的孝道教育問題。當今社會的現狀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孩子愿意學習,愿意去上培訓班,愿意完成作業,絕大多數家長會遷就孩子的一切也許不合理的要求。而且,家長們,為了迎合所謂的高分教育,大多數給孩子買一些教輔書籍或是培優書籍,以期孩子的成績能有一個快速提升,而忽視了對孩子傳統孝道文化的熏陶,樹立孩子的重孝意識。
2.校孝道教育的邊緣化
在中小學校當中,雖然也提倡尊師重道,但人文道德教育之師和其所傳之道,在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占統治地位的大環境下和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邊緣化,使學生難以樹立道德養成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兒童學校教育中孝道這一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內容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學校教育中以書本教育為主,而當今最普遍的兒童教育人教版書籍中則主要是以識字認字為主。對于孝道知識的傳授只有寥寥可數的幾篇文章談及與之有關的知識。小學一二年級孩子的課本中有關孝道的知識幾乎沒有。這就給兒童最關鍵的孝道文化習得時期造成了巨大的教育空洞,不利于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揚。
3.來文化的沖擊
穿“耐克”鞋、吃肯德基、看日本動漫……時下,從眾多孩子的言談舉止、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中,可以窺察到外來文化的熏染力度。而在兒童的課外閱讀方面,卡通片、口袋書、漫畫書……眾多舶來品涌進孩子們的生活,而在中小學生課外閱讀中中華經典的比重幾乎很少。據一項不完全調查統計,在各地的書店里,孩子們扎堆的多是日韓、歐美以及國內的快餐化圖書,中華經典乏人問津,更別提受到古代經典文化孝道方面的培養和熏陶了。文化的開放是件好事,它讓我們在一個更加開闊的環境中交流思想,但一個民族脫離自己的文化基因而丟失主導性格,怎能從容應對國際競爭的挑戰呢?不僅如此,當代童蒙讀物中大部分灌輸給孩子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的只是,忽視了對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播,這也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
五 結語
孝道是中化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足以證明孝道對于人類道德品行培養的重要性,在兒童啟蒙教育中孝道灌輸的重要性。
然而不幸的是孝道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美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并沒有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文化繁榮而不斷深華擴展,發揚光大,而是在社會演變的潮流中,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漸漸變得黯淡無光,失了曾經的風采。現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輸、功利和考試,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訊息的沖擊下,新生代漸漸遠離了獨立思考能力、評價能力和深度思想,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孝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經典是我國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啟蒙時期是兒童道德養成最關鍵的時期,在當今兒童啟蒙教育中復歸中華孝道文化,重讀中華經典童蒙讀物,加強孝道方面的熏陶,使孩子從小就樹立重孝意識,并在成長中一步步實踐孝的德行顯得意義深遠而迫在眉睫。我們要及時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
參考文獻
[1] 孔子.孝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楊伯峻,吳樹平今譯.論語今譯[M].齊魯書社,2009
[3] 張云風.二十四孝[M]. 三秦出版社,2000
[4] 夏初,惠玲校釋. 蒙學十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篇4
大學教育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與全社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關系的。從國際視野來看,我國雖然是一個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國家,是一個經濟大國、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從量的角度來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場份額,美國占43%,歐盟占34%,亞太地區占19%,其中日本占10%,韓國占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加起來才占4%。從質的角度來看,我們文化不論是對內的凝聚力還是對外的影響力都十分薄弱,在各種文化相互對比中競爭力也不夠強。改革開放讓我們登上世界的舞臺,可是發展到今天,如果說經濟還保持著“順差”的話,文化的現狀毫無疑問只能用“逆差”來描述。
全世界物質上的“中國制造”已經非常流行,從襯衫到鞋子,從玩具到工藝品,幾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但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順差”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嚴重“逆差”。以圖書為例,2012年,我國累計出口圖書、報紙、期刊2061.77萬冊(份)、7282.58萬美元,而進口圖書、報紙、期刊則達3138.07萬冊(份)、3.01億美元。與此同時,“哈日”“韓流”卻盛行,我們的許多鄰居在文化輸出上早已悄悄把我們拋在身后。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僅僅成為物質上的大國顯然是不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們想把中國建設為真正的世界強國,文化也應該立起來,應該讓傳統文化經由我們的傳承與創造,成為精神領域的珍奇,匯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立起來,首先應該在我們自己的大地上站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真正的活的文化,讓中國人真正地活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談到歐洲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的演進時曾經說,“教育本身不過是對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種選編”。也就是說,教育在本質上是對人類所創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覺傳承活動,這個傳承不是全盤的,而是選擇的,是在對各種思想文化進行一番審視、選擇和編纂之后,才納入“以文化人”的教育體系中。
根據涂爾干的“選編”理論,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都必須對自己的思想文化進行“選編”。這樣的“選編”,其實就為每一個時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為每一個時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會大變革時代,這種“選編”往往更加大刀闊斧、驚心動魄。幾乎每個民族都會對自己創造和繼承下來的成熟思想文化進行反思和再闡釋,使之符合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用這個觀點來審視我們的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教育應該負有責任。中醫、中國書道與繪畫、中華武術、剪紙、木刻年畫、禮儀、節日與慶典等,幾乎所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教材、評價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當下教育沒有自覺履行對成熟的思想文化進行“選編”的責任,當今教育人根本沒有從中國文化的長遠發展來考慮教育的目標。
奧格本的“文化滯后理論”對此作了解釋:“文化的各個部分不是以同樣的速度變遷,有的部分快,有的部分慢,存在著滯后。”一般說來非物質文化的變遷要滯后于物質文化的變遷。縱觀時下大學校,我們發現傳統文化的缺失已將學生帶入了一個片面和異己的地帶。外來文化從各種大片到洋快餐,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們過的是圣誕節、愚人節,吃的是肯德基、披薩餅,喝的是可口可樂、星巴克咖啡,看的是美劇、好萊塢,崇拜的明星是喬布斯、奧巴馬……我們的傳統節日、傳統飲食、傳統服裝,我們的民族英雄、歷史記憶卻距離教育生活越來越遠。
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教育應該是文明復興的新動力,大學應該是文化發展的新中心。沒有教育對于文化的自覺“選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復興和重建,也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精神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說,“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因為這既是國家文化建設與教育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活中總結出的認知世界的智慧結晶。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不能夠簡單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成是幾門簡單的課程,它首先是理想,是信念,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