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汽車機械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一,汽車工業當中的鍛件是汽車產生企業的重要生產要件,和機械工業相關汽車工業對鍛件的精度比較重視,鍛件細微結構及中空部位成型等都是比較關鍵的構件。鍛件的高強度以及高可靠性,所以轎車的重要零件通常是采取鍛件作毛坯,對于典型的鍛件而言,主要有連桿以及曲軸和軸類的一些零件;而在操縱系統方面則主要有拉桿以及輪架等,在轎車的典型鍛件方面主要能分為兩種類型,也就是特種模鍛以及普通模鍛,其中的普通模鍛主要是通過小飛邊和無飛邊的工藝進行實施。
第二,汽車的圓盤齒坯鍛造工藝裝備方面,這是轎車盤類鍛件最為典型的代表,由于在數量上相對較大,對其精度和效率也相對較高。從早期生產工藝方面主要是通過鍛錘以及機械壓力機等作為主機,然后分幾個重要的工序來完成,而在轎車發動機的連桿鍛造工藝方面主要是由兩種方式所構成,分別為電液模鍛錘生產線以及熱模鍛壓力機生產線,前后各是適用于小批量的生產以及多品種的生產,后者則比較適用大批量的生產。
第三,汽車齒輪軸的鍛造工藝裝備方面,轎車齒輪主要是作為變速箱的重要零件,這是汽車工業中比較常見的轎車軸類件,并有著細長以及多臺階的特征。楔橫軋工藝有著高效節能和節材的優勢,并在工作循環打那個中對金屬有著連續擠壓的分布,從而形成了滿足形狀以及尺寸要求的階梯軸鍛件。楔橫軋工藝在自身的特征上表現的比較顯著,主要就是一次行程能獲取一個或一對零件,從而在生產效率上就相應較高。并且在自動生產線的構成方面相對比較簡單化,基本是通過自動上料裝置以及感應加熱爐等構成,能夠實現連續性的生產。
第四,汽車發動機連桿的鍛造工藝方面,發動機連桿鍛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對鍛造生產線機械化以及自動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方法。通過機械化的上下料裝置以及機械化的傳送裝置等減少對人工的操作環節,從而來實現自動化以及半自動化的生產。從國外的鍛造工藝新方法發展來看,主要有多工位自動熟鐓機上高速鍛造成型以及粉末鍛造工藝,隨著不斷的發展,我國當前的鍛壓機械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也比較廣泛。
篇2
輪胎作為汽車的接地部件,不僅要在結構方面滿足設計的要求,而且還要和整車能夠匹配,避免發生共振等現象,因此,有必要從汽車輪胎的固有頻率方面入手來分析汽車輪胎的陣型。近年來,使用有限元的方法來對汽車輪胎的動力性能進行分析逐漸成為熱點,有限元分析能夠精確的描述汽車輪胎的結構,考慮結構的非線性、材料的不均勻性等各種因素,有很高的精度和工程實用性。
本文以12.00R20規格的子午線輪胎為例,應用大型有限元計算軟件ABAQUS建立汽車輪胎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基于子空間算法計算汽車輪胎的諧波激勵穩態響應,得到汽車輪胎的固有頻率和相應振型。
1 有限元分析及輪胎模型
汽車輪胎是由橡膠材料和眾多的骨架材料組成的復合結構,而有限元本身計算涉及到材料的非線性和幾何非線性等因素,模型很復雜,計算時為了減少單元數量,降低單元劃分難度,對汽車輪胎進行適當簡化。
本文是應用子空間穩態動力學分析方法對汽車輪胎進行分析。
1.1 汽車輪胎結構的簡化
本次計算對汽車輪胎做如下簡化。
(1)忽略輪胎上的防擦線、標志線等線條。
(2)不考慮輪胎上花紋的影響。
(3)不考慮0°帶束層與第3帶束層之間的縫隙的影響。
(4)不考慮氣密層的影響,氣密層非常薄,把氣密層和內襯層合并考慮,進行網格劃分和計算。
(5)由于汽車輪胎上的胎面基部膠和胎肩墊膠是同一種材料,這兩部分也是整體進行網格劃分和考慮。
1.2 汽車輪胎的建模
如圖2所示,建立汽車輪胎的軸對稱模型,然后利用ABAQUS中*SYMMETRIC MODEL GENERATION命令將2D的軸對稱模型旋轉360°,建立汽車輪胎的3D模型,建立的汽車輪胎3D模型如圖3所示。這樣的建模方法可以保證輪胎模型的幾何輪廓對稱和材料區域的劃分、單元網格的劃分、rebar單元的定義的對稱。
1.3 材料模型
汽車輪胎的主要材料是橡膠,橡膠是一種非線性不可壓縮或近似不可壓縮的超彈性材料。橡膠在受到載荷作用時會產生較大的變形。因此對超彈性材料來說,其本構關系一般是從應變不變量或基本的伸長率表示的應變能密度來得到。根據對橡膠材料純剪切、單軸拉伸和單軸壓縮三項試驗的數據,在ABAQUS軟件中使用neo-Hookean橡膠本構模型更加精確些,因此,本次計算應用neo-Hookean橡膠本構模型來進行計算。材料參數見表1和表2。
1.4 荷載和邊界條件
在汽車輪胎的參考點上作用有200N的垂直動載,載荷覆蓋了80~130 Hz的頻率范圍。在分析中輪胎邊緣被約束。在定義子空間法求解穩態響應步之前要先進行模態分析,提取前20階特征模態,能夠完全覆蓋載荷的頻率范圍。
2 計算結果
根據計算結果,分別提取汽車輪胎的固有頻率和振型,得出汽車輪胎在諧波激勵下的模態響應。
2.1 汽車輪胎的固有頻率和振型
汽車輪胎的前十階固有頻率和振型見圖4~圖5。汽車輪胎的振動模態不同,根據振動的方向,可以分為旋轉振動模態、側向彎曲振動模態和面內徑向振動模態,三種振動模態當中,面內徑向振動模態對汽車輪胎的動力學性能影響最大。
2.2 汽車輪胎在諧波激勵下的模態計算結果
汽車輪胎在諧波激勵下的模態計算結果見圖6,由圖可知,在200N的動荷載作用下,汽車輪胎出現的最大位移是1.8 mm。
3 結論
通過基于子空間算法計算汽車輪胎在諧波激勵下的穩態響應,得出以下結論。
(1)和直接穩態動力學分析方法、模態穩態動力學分析方法相比,子空間穩態動力學分析的方法在計算汽車輪胎的動力模態響應時速度快,計算速度可以達到直接法的10倍以上。
(2)汽車輪胎在自由狀態下的振動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旋轉振動、側向彎曲振動和面內徑向振動。
(3)汽車輪胎的固有頻率和汽車輪胎的接地荷載和徑向尺寸有關,對相同材料的汽車輪胎來說,其尺寸越小,受到的荷載越大,固有頻率越高。
參考文獻
[1] 莊繼德.汽車輪胎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篇3
引言
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對汽車的節能與環保問題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基于有機朗肯循環(Organic-fluid Rankine Cycle,ORC)的車用發動機余熱回收系統可以在不改動原車發動機的前提下,通過在車上加裝ORC系統,達到回收發動機排氣余熱的目的,間接提高發動機燃油利用率,降低排氣溫度,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4]。
ORC系統的工質特性、運行壓力、工質質量流量、換熱器結構、膨脹器特性等參數對系統效率有重要影響,很多研究者對此做了深入的研究[5-10]。本文旨在探討在ORC運行參數與結構參數不變的條件下,柴油機工況(排氣溫度和排氣流量)對ORC系統效率的影響。
1.中溫有機朗肯循環系統介紹
圖1為中溫有機朗肯循環余熱回收系統示意圖。其中實線部分為發動機進排氣系統,虛線為中溫有機朗肯循環系統。
篇4
0 引言
汽車覆蓋件在拉延成型時,由于其塑性變形的不均勻性,往往會使某些部位剛性較差。剛性差的覆蓋件受振動后會產生空洞聲,用這樣零件裝車,汽車在高速行駛時就會發生振動,造成覆蓋件早期破壞,因此覆蓋件的剛性要求不可忽視。如圖1所示,為某國產轎車的擋泥板模型。擋泥板作為汽車覆蓋件的一種,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其剛度不夠而導致故障,必須予以提高。鑒于此,在Solidworks中建立實體模型,在HyperWorks環境中對該擋泥板進行了有限元建模和模態分析,得到此覆蓋件的固有頻率以及相應振型,并運用HyperWorks的結構拓撲優化技術對該發動機罩進行了拓撲優化分析,得到最優的加強筋布局,并重新建模,然后對新模型進行模態分析機械論文,發現優化之后的結果提高了該覆蓋件的低階固有頻率。
圖1 擋泥板的三維實體模型
1 擋泥板模態分析
1.1 模態分析基本理論
模態分析是動力學分析的基礎,模態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確定描述結構動態特性的固有頻率、阻尼比以及振型等參數,為結構系統的振動特性分析、振動故障診斷和預報以及結構動力特性的優化設計提供依據。
N自由度無阻尼系統的自由振動可表示為:
(1)
由于彈性體的自由振動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簡諧振動的疊加,因此可設式(1)的解為:
(2)
式中,實數,為簡諧運動的頻率;任意常數。
將式(2)代入式(1)得:
(3)
將它展開可得到關于的n 次代數式:
(4)
頻率方程的n個根均為正實根,它們對應于系統的n個自然頻率,假定各根互不相等,即沒有重根,由小到大按次序排列為
(5)
將求得(r=1,2,n)分別代入方程(3)求得相應的,這就是系統的模態向量或振型向量。
1.2 擋泥板有限元模型模態分析結果
圖2 擋泥板有限元模型
在Hypermesh中對結構件中進行有限元網格劃分,根據擋泥板為板殼結構的特點,采用了高精度的四邊形單元和三角單元進行網格劃分,得到的單元總數為1258個,剛性體單元2個,節點數為1976個,其中四邊形單元1200個,三角形單元58個論文開題報告。擋泥板有限元總成模型,如圖2所示。
對結構件單獨進行動力學模態計算時,結構件的彈性模量為2.06GPa ,泊松比為0.3,材料密度為7900kg/m3,擋泥板的厚度為0.3mm,在結構件的兩個螺孔處通過剛性單元建立約束條件,約束其6個自由度,然后在OptiStruct 中進行動力學振動模態的計算, 提取前6階模態頻率。同時在HyperView中瀏覽相應的模態振型,得到前6階模態頻率,其模態振型依次如圖3所示。
圖3 擋泥板初始模型的前六階模態振型
由模態分析結果可知,第1階頻率(整體彎曲)為43.61Hz。而實際工作環境中要求該擋泥板的第一階固有頻率不得低于50Hz,因此不符合條件,這是導致故障的直接原因。提高擋泥板的剛度,可考慮在發動機罩上設置加強筋,提高低階模態頻率,增加擋泥板的剛度。因此,在設計方案的優化過程中,根據實際制造工藝以及成本控制的要求,通過優化擋泥板加強筋位置,提高低階固有頻率,增加擋泥板的剛度。
表1 擋泥板前6階固有頻率
階次
固有頻率(Hz)
1
43.6
2
68.7
3
98.27
4
110.9
5
篇5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關注的是資源減量、循環及再利用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尤其是財政稅收政策,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起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
1 稅收與發展循環經濟的關系
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和調控企業經濟行為最有效的措施,政府制定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由立法機構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強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規則,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為微觀的主體加入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而是通過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激勵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循環經濟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其中政府制定的稅收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適當提高資源稅和改進計征辦法,使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獲得應有的收益比如對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物品開征環境稅,提高排污收費標準或將費改稅,從嚴征收,使環境成本內部化;比如擴大綜合利用“三廢”稅收減免的范圍,對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減免稅收;比如加強對資源性產品和開發生產過程中高污染的產品進口關稅或出口退稅的調節力度,等等。總之,通過有增、有減的稅收調節,起到限制和鼓勵某種經濟活動的作用,也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2 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資源利用環節
2.1.1 對資源課稅的目的局限于調節級差收入,其定位與當前循環經濟的戰略不相符合
現階段我國自然資源由國家壟斷,而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均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必然體現為一定的經濟差別。而我國現行的資源課稅體系是通過制定定額稅率對經營過程中的級差收入進行調節,而對占用國有自然資源必然帶來的收益未納入資源課稅體系,使各個經濟主體競相掠奪性地開采和使用自然資源,從而影響我國循環經濟戰略的實施。
2.1.2 現行稅制對資源課稅的范圍窄,稅收的調控功能無法發揮到位
目前,我國對資源課稅范圍僅限定在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其他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屬于資源課稅體系,仍然征收資源使用費,形成稅費并存的局面。收取資源使用費,隨意性很大,社會效益低下;資源課稅和資源使用費給經營者帶來的負擔不同,產生不公平的問題;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嚴重,生態效益低下。
2.1.3 資源課稅的規定比較分散,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課稅體系
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的規定主要分布于《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資源稅暫行條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和《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等稅收法規之中,各個條例都有自己的立法目的,稅收政策體系不配套,無法形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成嚴密的調控體系。
2.1.4 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不合理
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是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對企業已經開采但未銷售或未使用的資源不征稅,直接鼓勵了企業和個人對資源的無序開采,造成大量的資源積壓和浪費。《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規定,計稅依據是納稅人實際占用的土地(耕地)面積,基本未考慮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及以后該地段的土地價格及收益情況,刺激了企業和個人占用好地以及繁華地段的土地,加劇了人類生存空間與土地使用的矛盾。
2.1.5 稅率的設計與價格機制不協調,無法實現立法初衷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按照市場機制原理,資源的價格必然會提高。但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稅收制度大多數采用定額稅率,使應納稅額與資源的價格相脫離,稅率、應納稅額與價格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聯系,稅收杠桿和價格杠桿均無法發揮調節作用。
2.2 產品制造環節
2.2.1 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可以抵扣,但該項優惠局限性很大。另外,當前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只集中在電力、水泥、新型墻體材料方面,僅涉及煤研石、石煤、爐渣、粉煤灰、油母頁巖等幾項,這些只是循環經濟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循環鏈及相應的原料和產品未被納入。
2.2.2 消費稅存在的問題
現行消費稅對發展循環經濟能夠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從范圍上看,沒有涉及我國消費最主要的能源產品—煤炭,那些容易給環境帶來污染的日常消費品如電池、一次性塑料包裝袋、一次性餐飲容器等,也沒有被列入征稅范圍。而且從力度上看,現行消費稅很難對重要戰略資源(如石油)的消費起到限制作用。
2.2.3 企業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首先,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目前所得稅對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優惠期限為5年或1年,不符合循環利用企業的運行規律.因為循環利用企業從正式投產經營到形成一定規模并初見效益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維護正常生產的成本也比浪費資源進行生產的企業成本高。所以,一旦優惠期過,企業面臨的是同其他非循環企業一樣的稅收政策以及高于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很容易導致企業放棄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的生產模式,轉向低成本利用原生材料生產的模式。同時,優惠方式單一,僅限于減免稅,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其次,企業所得稅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及無形資產的攤銷管理很嚴,對折舊方法,折舊年限,殘值比例,攤銷方法和年限都有嚴格的限定。
2.3 資源再利用環節
2.3.1 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在資源再利用環節,增值稅沒有形成合理的稅負差距。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來說,以低成本的廢渣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生產,產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較高,而使用的廢棄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雖然取得相關票據,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繳納增值稅時,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狀況,與其他非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相比要繳納更高比例的稅收。另外,增值稅優惠政策的設計思路遵循的是“末端治理”的資源化原則。比如對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的增值稅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和以廢舊物資為原料的生產企業一般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但其優惠程度回收企業明顯高于生產利用企業,具有鼓勵回收有余、促進生產利用不足的嫌疑。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增值稅優惠,促使一部分企業投資于對資源廢棄物的綜合治理中,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但這一政策只是促使企業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而沒有考慮從輸入端節約資源的減化和盡可能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再利用原則。
2.3.2 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企業所得稅仍然存在著稅收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在廢棄物產生環節,沒有設立適當的稅種。目前對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以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排污費的形式對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排放進行末端約束。現行排污費制度存在收費標準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據不科學、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且專向收費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區被異化,演變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環保及循環經濟工作的開展。由于總體上企業的排污負擔較低,一些社會責任感不強的企業在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與排污兩者之間選擇排污。
由此可見,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優惠政策本身沒有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稅收理念,不利于政策引導作用的充分發揮;而涉及循環經濟的主要稅種調解力度不均衡、不到位,甚至缺位,不利于資源的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
3 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的完善
3.1 資源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1) 生產和消費要盡可能地從使用污染環境的原料和能源轉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來,從而奠定了減少污染物排放和廢物資源化的基礎,是再循環的前提。而且,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通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減量化,也可以使不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周期拉長,為自然資源的再生和人類尋找替代資源提供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從而促進自然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生產者應盡可能地生產可以滿足消費需求的、可以直接再延用或回收再利用的包裝材料、容器和其他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為再利用原則創造條件。顯而易見,通過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又深化了減量化的實施。而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中,資源課稅是實現減量化的有效手段,所以,當前對資源課稅的改革和完善也就成為了重點。
(3)建立一般性質的資源稅,弱化其原有的調節級差收益的功能,向所有的自然資源開采、生產單位和個人普遍征收。改革之初,建議先將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場資源納入征稅范圍,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和森林、草場資源的生態破壞問題。條件成熟時,將現行的其他稅種如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納入資源稅,并將其他資源(如海洋、地熱、動植物等)納入其征稅范圍。
(4)調整稅率,對所有的資源應普遍提高單位稅額或稅率,使之與目前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相協調。通過對資源稅的改革,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價格,有利于從物質輸入端對物質的輸入量進行控制,適當減少對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同時也有利于縮小原生.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差距,促進對再生資源的再循環利用。
3.2 產品制造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2.1 增值稅的完善
當原材料投入生產環節后,稅源不容易控制。因此從效率角度看,不適宜作為重要的納稅環節。重點應該放在對符合循環經濟的行為給與相應的稅收優惠上。針對國家將要出臺的發展循環經濟的產品目錄,結合工藝流程特點、重要性、現實可操作性一要求,有選擇地擴大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產品適用面。重點是重化工產業部分產業鏈上的產品,因為這些產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其稅收優惠效應將會得到有效擴散,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而引起我國經濟結構和布局的變革。
3.2.2 消費稅的完善
要重點將非循環經濟范疇的重要消費品納入消費稅范疇,以此拉開其與循環經濟范疇產品的稅負差距。應把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檔建材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高能耗的享受型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等征收較高的消費稅,對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實行低稅或免稅。為了保護煤炭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縮小其與石化能源的比價,可增設煤炭資源消費稅稅目。對于資源消耗量小、能循環利用資源的產品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綠色產品、清潔產品不征收消費稅。
3.2.3 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在生產過程中積極購置機器設備防止污染,改進技術、工藝流程,生產高產出、低消耗產品,或者在資源開采和利用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回收率以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均給予稅收減免優惠。
3.3 資源再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3.1 增值稅的完善
對利用廢舊物資生產的產品,除繼續實行從廢舊物資經營單位取得普通發票所注明金額的10%抵扣進項稅額的政策外,在企業能按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核算條件下,再按利用廢舊物資的價值比例給予同比例減征增值稅的優惠。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從外部購入的廢渣等原材料、循環利用的內部廢棄物等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在核實購入量、使用量等數據基礎上準予抵扣,從而降低企業稅負,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于意義重大、但回收成本高、經營虧損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如垃圾電廠、廢舊電池處理廠等,可由他們在即征即退和免稅等優惠政策中自行選擇一種優惠方式,并上報主管稅務局備案。
3.3.2 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對綜合利用資源的企業,制定多種優惠方式。例如對于新成立的以廢棄物為原材料的企業,可以采用在開始經營生產的五年內減免稅收的方式;對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綜合利用內部生產形成的廢棄物,可以給予延期納稅或退稅的政策;也可以由符合條件的企業自行申請所得稅優惠方式,稅務機關予以審批。另外,對按照循環經濟模式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綜合稅收優惠,以從源頭上鼓勵企業進行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赤兵.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
篇6
l循環經濟的概念及基本原則
1.1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CyclicEconomy)的概念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清沽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一產品一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要點是:以生態思維傲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總體設計,使經濟活動像生態系統那樣,自我調節控制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傲到綜合、反復利用資源.變以往末端治理污染為源頭消除或最大限度減少污染,保護自然環境,從而產生最大社會效益。
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一產品一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發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環境污染后果。如“倫敦煙霧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就是突出代表事件。與此不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范式.其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l,2循環經濟運行遵循的原則
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不但要求人們建立“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經濟新思維,還要在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領域倡導新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著名的“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環(Recycle)”。“3R”原則是循環經濟理論的靈魂和核心。“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3R原則)。減量化原則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環原則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俗稱“吃干榨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廢品的回收和綜合利用。
“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在循環經濟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環經濟不是簡單地通過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而是強調在優先減少資源消耗和減少廢物產生的基礎上綜合運用3R原則,3R原則的優先順序是:減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環。
2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從世界范圍看,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形成了以發達國家為主要代表的不同模式:
2.1杜邦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
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
2.2工業園區模式
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問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T_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典型代表是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
2.3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
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處理包裝廢棄物的非營利社會中介組織,1995年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網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有1.6萬家企業加入。它將這些企業組織成為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處理。“綠點”計劃的基本原則是:誰生產垃圾誰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企業交納的“綠點”費由DSD用來收集包裝垃圾.然后進行清理、分揀和循環再生利用。
2.4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
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3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首先在設汁產品的時候就要考慮資源再利用問題.如家電、汽車和大樓在拆毀時各部分怎樣直接變為再生資源等;三是要求國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不要鄙視垃圾.要把它視為有用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類存放就是資源。
3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和對策
目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已經比較成熟,也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其巾有許多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3.1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經驗
發達國家循環經濟主要經驗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有效平衡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三者關系的經濟發展模式,首先被經濟發達國家所采用。
(1)通過立法.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目前發達國家有關循環經濟的立法模式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是污染預防性.如美國、加拿大等國,此模式雖然比末端治理進了一步,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與環境的矛盾與沖突:二是經濟循環性.如德國和13本,它將整個社會活動納入循環經濟軌道.建立循環型社會,杜絕了污染問題。
(2)政府制定各種激勵政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第一.政府獎勵政策。發達國家政府獎勵政策中比較有影響的有:一是美國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該獎1995年設立,為了重視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礎性和創新性、并對工業界有實用價值的化學工藝新方法,以通過減少資源消耗來實現對污染的防治。二是英國的Jerwood—Salters環境獎。該獎于2000年開始設立.用于資助在綠色化學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輕學者。三是日本的資源回收獎。這種獎項旨在鼓勵市民回收有用物質的積極性。
第二,稅收優惠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有成就的企業,發達國家政府要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予以鼓勵.如美國亞利桑納州1999年頒布的有關法規中,對分期付款購買回用再生資源及污染控制型設備的企業可減稅(銷售稅)10%。日本對廢塑料制品類再生處理設備在使用年度內.除了普通退稅外,還按取得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
第三,政府優先采購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有利的項目或產品.發達國家政府還要通過自己優先采購行為來予以鼓勵,如有再生成分的產品在政府采購中就占據優先地位。
第四,價格優惠政策。價格優惠是發達國家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的又一重要政策。如日本有關法規中規定廢舊物資要實行商品化收費,即廢棄者應該支付與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的費用。目前,日本規定的4種廢舊家電的再商品化費用,每臺電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臺室內空調器3500日元.每臺洗衣機2400日元。
另外,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的切入點、明確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申的主體作用、加強政府監管、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循環意識等方面均是不錯的經驗。
3、2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我國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推動經濟發展的“3+1”模式,即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加上資源再生產業(也可稱為第四產業或靜脈產業)。
(1)小循環—企業層面。選擇典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建立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物質小循環,根據生態效率理念,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措施進行單個企業的生態工業試點,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3年我國頒布了《清潔生產促進法》,標志著我國依法推進和實施清潔生產新階段的開始。目前,陜西、遼寧、江蘇等省以及太原、沈陽等城市均制定了地方清潔生產工藝政策和法規。我國已在20多個省(區、市)的20多個行業、40O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建立了20個行業或地方的清潔生產中心,l萬多人次參加了不同類型的清潔生產培訓班。有50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I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幾百種產品獲得了環境標志。
(2)中循環——區域層面。按照工業生態學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業間形成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在區域層面.國家環保總局于1999年開始.在山東魯北(化工)、內蒙古包頭(鋁業)、廣西貴港(糖業)、新疆石河子(造紙)等地進行了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試點。目前,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批準建立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已發展到l7個。其中行業類園區8個,占總數的47.1%.綜合類園區9個,占總數的52.9%;西部地區(內蒙古、新疆、陜兩、貴州和廣西)6個.東部和中部地區l1個.另外還有十幾家生態工業園Ⅸ正在規劃中。
(3)大循環——社會層面.重點進行循環型城市和省區的建立,最終建成循環經濟型社會。在社會層面,從2002年開始,國家環保總局率先在遼寧省、貴陽市進行了循環經濟省市的試點工作,2002年5月貴陽市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首家試點單位,同時也成為聯合國環境規戈Ⅱ署全球唯一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目前已在東、中、西部地區開展了建設循環經濟省市試點,由國家環保總局主持論證的循環經濟試點省市達到8個,其中包括2個循環經濟試點省和6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分別為遼寧省、江蘇省、遼寧盤錦市、山東目照市、河南義馬市、河南鶴壁市、甘肅武威市和貴州貴陽市,其中東部省市4個,中部2個,西部2個。
篇7
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9》資料顯示,2008年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含碳比例較高的石油和煤炭分別占34.8%和29.2%。中國2008年煤炭和石油的消費占比更是高達87.4%,自1957年以來僅下降了9.5個百分點,雖然單位GDP能耗已從1991年的每百萬元512噸標準煤降至2008年的110.2噸標準煤,能源成本仍占GDP的9.9%左右。①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高能耗的發展模式、高損害的環境代價必將出現資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的局面,西方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所謂“中國環境崩潰”的論斷,而低碳經濟的出現為緩和上述矛盾提供了一條解決途徑的可能。所謂“低碳經濟”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為原則,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率,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實現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的雙贏,可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低碳經濟”一詞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1]而實際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巴厘島路線圖”、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低碳經濟一直是世界廣泛關注重點。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理論依據
(一)宇宙飛船經濟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博爾丁在1966年所著論文《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經濟學》中指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這艘飛船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人們繼續不合理地開發資源和破壞環境,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博爾丁的理論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使人們認識到必須建立能重復使用各種物資的“循環式經濟”,以代替舊的“單程式經濟”。[2]宇宙飛船理論目前仍有相當的超前性,它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應從效法以線性為特征的機械論規律轉向服從以反饋為特征的生態學規律。
(二)增長的極限理論
70年代初,以人口、資源、環境為主要內容,討論人類前途為中心議題的“羅馬俱樂部”成立,隨后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增長的極限》。其主要論點是:人類社會的增長主要由五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發展趨勢構成,這五種趨勢分別是加速發展的工業化、人口劇增、糧食私有制、不可再生資源枯竭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它們都是以指數的形式增長。由于地球資源具有有限性,這五種趨勢的增長是有限的,如超過這一極限,后果很可能是人類社會突然、不可控制地瓦解,科學技術只能推遲“危機點”。因此,人口和經濟的增長是有限度的,一旦達到極限,增長就會被迫停止。《增長的極限》的結論是:人類社會經濟的無限增長是不現實的,而等待自然極限來迫使增長停止又是社會難以接受的。[2]
(三)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應遵循生態學的5個主要規律:一是物質循環規律。每一個生態系統均從周圍環境攝取物質,同時也向環境排放物質,這種攝取與排放之間在總量上應平衡。二是供給有限規律。生態圈內的任何物種均因自身的特點和環境所限,致使它的供給能力有限,過度開發會導致整個生態圈失衡。三是和諧規律。任何一種生物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和諧、相互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四是相生相克規律。生物圈中每個子系統之間都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制約關系,改變其中的一部分,必然會影響整個生物圈的穩定。五是空間相宜規律。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其獨特自然環境及生態系統,它與全球生物圈協同進化。人類開發資源若不尊重這一規律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3]
(四)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起點和視角有二:一是發展應是無代價的,當代人的發展不應危及后代人的發展能力和機會;二是當代人有能力事先知曉自身行為后果的遞延效應。從此兩點視角出發,經濟發展成本分析自然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其他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都建立在這一理論平臺之上。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效率理論拓展了主流經濟學效率研究的生產函數范圍,在原有的物質和人力資本基礎上又增加了自然和生態成本,形成了由4個要素構成的新的生產函數概念;可持續發展代價理論進一步分析了外部性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可采取科斯或庇古手段來治理,但生態問題則是由經濟活動的分散性而引起的,必須通過制度安排進行治理。[4]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深層障礙
基于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現狀,推進低碳經濟在我國已達成共識。然而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推進還存在著深層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成本與價格的單向權衡構成了無法回避的利益障礙
作為經濟活動當事人的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主要考慮的是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從成本因素分析,按照新古典主義的解釋,即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在成本既定的情況下收益最大,或者在收益既定的情況下成本最小。商家最關心的即是要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化的利潤,其他因素都是次要考慮的。在清潔生產尚沒有全面推廣和成為硬性要求的前提下,企業進行清潔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環保設備、采購清潔原材料、使用清潔能源,這比同行業沒有采取清潔生產的企業增加更多的負擔,其生產成本就會高于同類產品的社會平均成本,從而偏離“成本最低”的原則,導致“綠色產品”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從價格因素分析,一方面是初次資源價格過低,這是由于礦藏資源價格和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廉價地侵吞了公共資源。同時,以大規模、集約化為特征的現代生產體系使得多數原材料的開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使得原材料的價格明顯偏低。另一方面,再生資源價格偏高,這是由于各種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術發展滯后,規模效益差。正是由于初次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同,且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購買新原料價格更高,由此構成了推進低碳經濟的價格障礙。成本與價格的單向權衡在市場規律的利益導向下,強制支配著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因此,任何企圖超越利益關系把一些可能共生和代謝的經濟主體“拼湊”在一起,是不能形成真正的低碳經濟的。
(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與現有的環保體制缺陷形成了現實的制度障礙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具有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高污染特征。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同時也是生產廢物污染最多的階段。隨著經濟不斷增長、資源與環境制約日益增強,我國資源和環境現狀無法承受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但傳統的經濟增長具有慣性,使得轉變增長方式很難一蹴而就。而現階段我國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效益仍是考核政績的主要指標之一,各地區為了發展本地經濟,很有可能選擇急功近利的經濟政策獲取政績,使得低碳經濟仍然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的探索,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更為艱難的是,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制度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環境保護力度不夠,漏洞較多,沒有足夠的權威,因而不能保證有效地貫徹實施,在很大程度上起著縱容環境污染行為的負面作用。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污染形式日趨多樣化,定量日趨復雜化,使得現有法律、法規效力減弱。其次,我國仍存在著部門分割,分部門的多頭管理的情況,不僅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行動難以協調一致,而且容易出現政出多門、政策沖突或政策盲區。第三,我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中還存在一個重大缺陷,就是未能明確公民的環境權益,從而使得公民不能維護自身權益,導致政府在監管污染排放方面成本過大。由于環境資源具有彌散性與流動性的特點,不具有明確的排他性和可轉讓性,使得環境產權的界定非常困難,如江河、大氣等自然環境就十分難以界定產權。在宏觀層次上,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也不適應低碳經濟的需要:現行體制下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中使用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真實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環境質量的退化等環境債務也無法在國民賬戶的資產負債表上得以反映;同時在GDP計算方法上,環境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不僅沒有從最終附加值中扣除,環境治理的費用還被列人了國民收入。現行核算方法嚴重背離了實際的經濟運行,并不能對“三低三高”原則的實施提供正確的指導。
(三)慘淡的市場需求與嚴格的組織邊界制約了低碳經濟的技術障礙
現代經濟學倡導“消費者”,即消費者在市場上購買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同時將此傳達至市場,并通過市場轉告生產者,于是生產者聽從消費者的指令進行生產。從買方的角度,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普通消費者而言,同等質量的產品,價格上的優勢要比環境品質更為重要;且目前一般消費者也不會過于關心清潔生產及其對環保的作用,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僅僅依賴個體的道德力量,這種慘淡的市場需求直接構成了低碳經濟的技術障礙。由于當前國內企業大都存在“以質量求生存,以數量求發展”的理念,綠色產品與低碳經濟無奈讓位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消費者的貨幣投向,不僅直接引導了社會資源的流向,而且間接制約了低碳經濟的技術發展。
傳統的創新組織是一種職能分工的組織,即研究開發(R&D)部負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然后將研究成果向制造部門轉移,最后由營銷部門完成。但由于其嚴格的組織邊界,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它都阻止員工關注本職工作以外的問題。傳統的組織由于將工作設計成標準化的過程,對工作范圍的狹窄說明及僵化的崗位績效指標考核,使員工難以用廣闊的眼光看待企業,在企業中難以形成技術創新的合力。需指出的是,技術創新和突破固然重要,但必須認識到制度高于技術。“技術主義”者認為: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提高技術。其中,包括清潔生產技術、信息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等等,只要上述技術發展成熟,低碳經濟的“三低三高”原則就可得到貫徹落實。事實上此種說法在目前情況下很難得到實踐,特別是在物質利益與生態利益發生沖突時,物質利益往往占首位。因此,先進的技術必須有先進的制度規范與引導,對具有許多現實條件約束的我國而言,低碳經濟首要的應是體制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
(四)模糊的目標路徑認識與狹隘的本位主義觀念構成了低碳經濟的思想障礙
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在起步階段已開始呈現走入歧途的跡象,如一些地方把低碳經濟發展當作一個項目來抓;個別部門把推動低碳經濟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混為一談。盡管低碳經濟的概念溫度在不斷上升,但對路徑問題還相當模糊。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有關低碳經濟方面,更多看到的是政府主導的身影,而作為市場的主體,數量龐大的各類企業并無參與。事實上,政府在推進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能發揮的領域是十分有限的,但卻至關重要。但由于部分地方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很大,地方政府通常會把保障和鼓勵更多的企業生產放在第一位,有意識地忽視對環境的保護。[5]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給,提供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首先,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制訂《低碳經濟法》、《可持續發展法》、《資源循環利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法律支持。其次,要及時出臺相關獎罰政策:一是征收碳稅,對超過碳減排標準的企業,通過征收碳稅的方法限制其對高碳原材料的使用;[6]二是征收填埋和焚燒稅,對生產企業征收垃圾填埋和焚燒稅,從而限制和減少企業對高碳材料的投入和使用;三是征收生態稅,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外,使用其他不可再生能源都要收取生態稅;四是減免稅收,對企業采用節能型設備和利用太陽能及使用電能清潔汽車等實行減免稅收。再次,要改變對領導干部的考核辦法,明確將低碳經濟納入政府決策者政績的考核體系,建立新的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各級政府應自上而下層層簽訂低碳經濟目標責任制,督促其行使低碳經濟職能,抑制地方保護主義。最后,重構資源的產權制度,對可能或已經留下“公地悲劇”的產權制度進行改革。
(二)重構社會價格體系,解決價格和成本障礙
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驅動企業低碳經濟的實現。資源的稀缺性必須通過市場供求反映為高價格,否則企業沒有壓力實施碳減排原則。依據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機造就一系列節能技術開發的歷史經驗,資源的不完全競爭也有利于其合理利用。因此,應取消對自然資源的價格管制,并將部分壟斷級差收益當作資源的再生費用留給企業。另一方面,應對當前某些輕描淡寫的收費加大征收力度,大幅度提高碳排放取費標準,使企業的污染成本大幅度提高,促使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使企業在高昂的污染代價和清潔生產、循環再利用增值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自覺走低碳經濟之路。
(三)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科學衡量經濟發展水平
所謂綠色GDP核算,即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主要框架指標應包括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最終處置降低率等。它綜合了經濟與環境核算,是一種全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可理解為“真實GDP”,因為它不但反映了經濟增長的數量,而且反映了經濟增長的質量,更科學地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真正體現環境經濟大系統的低碳經濟理念。
(四)明確環境產權,制定獎懲規則
明確環境產權界定范圍既,包括現有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又包括破壞生態環境與資源所造成的侵權和經濟損失。對產權難以界定的如空氣、河流等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可通過劃分各地區一定的責任范圍,如合理分攤環境治理費用和嚴格法制約束,制定明確的獎懲規則。對無法避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可通過政府作為維護生態環境的代表與污染者之間進行環境產權與排污權的付費許可污染的交易以及排污權的產權交易,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和無節制使用自然資源及由內部經濟導致的外部非經濟。
(五)開展綠色教育,倡導綠色消費
所有政策的最終執行效果都與公眾的參與密切相關。為了提高低碳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需要加強對公眾環境意識的培養。綠色消費引導綠色生產,而公眾的環境意識決定其消費偏好,所以建立低碳經濟最終要落腳于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綠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工作制度,帶動民眾廣泛參與環保實踐;經常舉辦環境污染案例聽證會,加強環境案件的社會影響;加強輿論宣傳,強化環境意識。綠色消費至少應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倡導消費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碳減排的倡導,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改變對環境不宜的消費方式。
盡管低碳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但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為世界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面對低碳經濟的到來,我國應從更高層次上去探索人類應該生產什么、怎樣生產、怎樣消費、怎樣生活,盡快走上環境――經濟雙贏的軌道。[5]
參考文獻:
[1]姜鑫民.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低碳之路[J].中國金融,2009(24).
[2]王仕軍.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9(10).
[3]莊貴陽.低碳經濟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J].世界環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