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移動通信專業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職業技能競賽的學生比賽成績與幕后指導老師的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的技能比賽也是指導老師的專業技能與教學水平的較量。師資隊伍的高素質是保證學生技能大賽取得好成績的基礎。針對比賽,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以全面提升團隊整體素質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采取“引、培、掛、帶”和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互兼互聘,雙向交流”等措施,多層次、多渠道地聘請一批掌握移動通信新技術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專業建設、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并指導技能比賽。同時,從企業引進一批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充實專任教師隊伍,通過對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多渠道的實踐鍛煉和業務培訓,提高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構建一支能滿足教學與技能比賽需要、素質高、能力強、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顯得尤為重要。
三、職業技能大賽推動實踐教學改革
傳統教學是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技能教學,而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養必須受訓者親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礎上摸索和總結。技能大賽在考查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對學生掌握知識能力進行檢驗。所以,在日常的實踐教學中,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訓基地裝備實訓設備時,既要依據技能大賽的設備要求,也要適應企業生產實際的需要,有效地促進專業課程的建設,專業教師可以不斷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并根據新的實訓設備開發新的課程。例如,在三網融合與網絡優化項目中,對移動網絡優化要求參賽隊員兩人配合進行路測,再對路測數據進行分析并出具分析報告,并能對路測中的故障提出解決方案。根據這一思路,將網絡優化課程設置為80學時,其中40學時為實踐課時,要求學生掌握軟件的安裝與使用,并與運營商聯系,對現實的移動網絡進行測試分析,與現場的要求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四、職業技能大賽指導實訓項目開發
近年來,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現代化實訓中心,為承辦三網融合與網絡優化、基站建設維護與數據網維護項目的省賽,建設了接入網實訓室、網優實訓室、移動基站實訓室,并根據比賽項目移動通信技術專業設置了以下綜合實訓項目:完成EPON的設備配置和網絡連接,并完成語音業務、數據業務、IPTV業務的開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點的路測,完成路測報告;室內分布系統的設計;在仿真軟件上完成Wcdma系統搭建,配置參數,并測試驗證配置成功;在仿真軟件上完成wcdma系統的故障排除;通過職業技能大賽,也給畢業設計提供了與現場同步的課題,使學生能與現場零距離地接觸,畢業后能很快適應企業需要,并未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篇2
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移動企業需求大量的移動通信技術方面應用型人才。現在企業需要高級應用型人才,而我國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不適應企業發展需要,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本論文提出研究性學習在移動通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適應現代移動通信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一、研究性學習范疇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全體學生參與,學生可以選擇那種研究性學習方式,不能不選擇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項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在移動通信課程中應用,對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性學習主要以下作用。
(一)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研究性學習與一般課程有著本質區別,是一項實踐較強的綜合課程。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比如通過市場調查移動通信設備廠商,型號,價錢等,讓學生掌握移動設備分類,價錢,應用范圍,比教師講理論,學生掌握的好,通過社會實踐掌握移動通信基礎知識,分析問題,培養具有解決問題能力,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系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讓所學理論知識能融會貫通,能利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如某個區域要搭建移動通信系統,給出移動通信設備參數,價位,讓學生購買移動通信設備,學生理論所給信息,提出幾套購買方案,讓甲方進行選擇,主要考察移動通信設備基礎知識理解,并能根據信息分析問題,最后提出解決問題方案,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三)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性學習豐富了移動通信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多種學習方式選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養成了學生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了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理念
首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索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最后,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助學生激活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幫助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三、研究性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方式沒有固定模式,學習方式是由多元化因素組成,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學習空間,也啟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自選性操作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張揚個性,培養情操,親身感受科學的奧秘。
四、研究性學習途徑
(一)探索課堂形式
課堂教學是移動通信課程教學主題,如何探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獲取移動通信知識,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它充分體現了問題性、自主性、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和社會性這幾大特點,完全不同于過去那種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培養模仿能力的陳舊教學模式。在研究性通信課程學習中,學生是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而在以往通信課程的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的容器。在移動通信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搭建平臺,讓學生成為課堂上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組織者,師生在教學活動中角色轉變,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創新意識有一定幫助。
(二)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教與學的師生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主體,多數利用講授法進行傳授學生知識,學生就是聽與學。研究性學習應用師生關系發生轉變,主要是自主、合作,協商的師生關系,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是一種合作關系,共同完成一項學習任務,遇到問題共同協商解決,完全體現出學生自主性。總之,研究性學習在移動通信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實踐技能的積極性,實踐技能提高是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現代企業用人標準在改變,高校教學模式必須發生改變,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金龍,蔡躍明.“數字移動通信”課程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04).
[2]啜鋼,王文博,齊兆群,孫卓.移動通信精品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探討[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3]黃清.案例教學在移動通信課程中的應用與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S1).
篇3
[3]鐘淑玲,陳敏莉.健康教育在社區的開展方法方式[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2,9(8):89.
[4]張旭,社區終端戰略[J].中國醫藥指南,2008,(1):16-17.
[5]盧春華,劉士英.社區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內容[J].社區學雜志,2009,7(11):80-81.
[6]陸江,林琳.社區健康教育[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3.
[7]王春才,社區衛生服務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長春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9:26-28.
[8]趙秋芬,面向社區的健康服務網絡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3:36-37.
[9]于淑云,馬繼軍,Oracle數據庫安全問題探析與應對策略[J].軟件導刊,2010,(12):147-149.
[10]孔銀昌,夏躍偉,劉蘭蘭,ORACLE數據庫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術,2012,31(3):190-192.
[11]王國輝,王易編著.JSP數據庫系統開發案例精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5:72-75
[12]賽奎春.JSP信息系統開發案例精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93-102
[13]胡皖玲,鄭文學.開展社區醫療服務的思考與建議[J].社區醫學雜志,2007,5(10x):4-6.周忠冉,合肥地區社區高血壓防治調查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2:3-5
[14]成湘均.用Sping,Hibernate,Struts2組建輕量級架構[J].框架發展,2006,29(6):43~47.
[15]劉壯.基于Spring+Hibernate的開發方法研究及實例[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0-42.
[16]陳俊國,王燕,郭華等.建立綜合型醫院輻射社區醫療服務網絡模式的幾點思考[C].重慶醫學,2008,(1):41-42.
[17]王偉,牟冬梅,曹丹.基于Internet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標準化建設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5(4):56-58.
[18]陳剛.新形式下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管理與規章制度建設實用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科學出版社,2007,3:254-260.
參考文獻二:
[1]陳龍,張春紅等.電信運營支撐系統[M].人民郵電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
[2]王先勇;移動IP技術及其安全性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3]張曉亞,馬慧麟,宋慶峰,弗達.電信運營支撐系統[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3
[4]江東,錢永慶等.計費系統現狀和下一代計費系統[J].2003年第10期
[5]李連樣,劉曉亮.電信計費的內涵與外延[J].中國計費網.2003年9月10日
[6]魏園園,余穎,楊放春.計費帳務系統發展趨勢分析[J].世界電信.2004.12:41-43
[7]陳新.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5.17?146
[8]范淑敏,陸寶華;談建運營性的專業移動通信網[A];大連海事大學校慶暨中國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論文集(船舶通信與導航分冊)[C];1999年
[9]徐偉強;移動通信網話務量需求的混沌特性及預測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10楊(日韋);福建聯通CDMA網絡競爭策略分析[D];廈門大學;2002年
[11蔣同澤.現代移動通信系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4.4-3
[12尤肖虎.我國未來移動通信研究發展展望[863特稿].通訊世界.2003.12
參考文獻三:
[1]張梁,張業成,羅元華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2]黃潤秋.論中國西南地區水電開發工程地質問題及其研究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13(1):01-05.
[3]劉傳正.論地質環境變化與地質災害減輕戰略[J].地質通報,2005,24(7):597-602.
[4]劉傳正.中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構想[J].地質通報,2002,21(12):869-875.
[5]殷坤龍.滑坡災害預測預報分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4):15-21.
[6]黃潤秋.中國西部地區典型巖質滑坡機理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3,23(6):640-647.
[7]黃潤秋.論中國西南地區水電開發工程地質問題及其研究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13(1):1-5.
[8]楊德龍,王洪輝,黃凡等.山區高速公路開挖邊坡失穩監測預警系統研制[J].電子設計工程,2011,19(25):54-56.
篇4
石家莊學院(以下簡稱“我校”)通信工程本科專業始建于2006年,自2006年通信工程專業開始招生以來,招生勢頭良好,錄取人數逐年遞增,目前通信工程專業共有在校生287人。2009年,我系通信工程專業被確立為石家莊學院重點建設專業之一,贏得了學校對通信工程專業的大力支持。
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我校在“十一五”期間明確提出了“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定位。圍繞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定位,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我系的辦學指導思想,把“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作為通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辦學過程中,我系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在重視基礎理論和理論應用教學的同時,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做文章,根據現代通信技術發展規律和本科教育層次的特點,結合我系實際,考慮地方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開展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研究,把通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以現代通信技術為主線,融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科學于一體,堅持寬基礎、重實踐的工程教育,面向地方,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理論基礎扎實、工程素質高、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通信工程應用型的高級技術人才。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社會對通信類各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通信工程專業作為我校的新建本科專業之一,在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專業學科定位和專業建設特色的問題,如果專業學科定位不準確,專業發展沒有特色,培養的人才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等,專業本身難以得到很好的發展;其次,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培養具有較高層次的專業知識、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專業教師是通信工程專業今后更好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再次,專業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的問題,課程設置是否合理,能否體現專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專業培養模式是否契合社會對通信人才的需求,這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最后,科研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的提升,科研是專業發展的動力,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沒有高質量的教學。
二、通信工程專業的專業定位和辦學特色
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新建專業的專業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在專業建設上,相對于已開辦通信工程專業并有多年辦學經驗的綜合性高等院校來說,地方性高校新建專業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關鍵是要培育自己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4]
因為新建專業受師資、教學條件的限制,專業發展方向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就要結合我系實際和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專業特點,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做好基礎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在合適的專業方向上進行重點建設,辦出自己的特色。
石家莊學院作為石家莊市市屬的唯一本科院校,在2006年通信工程專業開辦之初,即對石家莊市及周邊各地的通信類企業進行了調研。目前,石家莊市及周邊地區還沒有大型的通信產品制造研發企業,但是有大量的中小通信類企業對該類專業人才需求旺盛,這些企業的特點是以面向工程實踐進行系統開發設計集成為主。為適應這樣的人才需求特點,我系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培養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面向應用、有較強的工程實踐和工程設計能力,有一定自主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在專業發展的方向上,把“移動通信”作為專業建設方向的突破點。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移動通信是通信工程專業所有基礎課程理論知識的應用,一門移動通信課程要涉及到通信原理、電磁場與波、編碼、程控交換及高等數學、概率論與隨機過程等多門課程,通過移動通信課程的建設可以帶動整個專業教學的發展;二是當前通信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就是所謂“個人通信”,即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時間(whenever)、任何地點(wherever)可以和其他任何人(whomever)進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通信,完成信息的寬帶傳輸,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移動通信是最關鍵的技術;同時移動通信系統的大部分功能模塊和其他通信系統是互通或相近的,學好、學精“移動通信課程”,就可以做到對其他通信系統觸類旁通。
總之,地方性本科院校通信工程專業建設的專業指導思想和專業定位、專業培養目標,既要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有自己突出的特色和專業方向。
三、通信工程專業建設的構想
1.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教育發展的基石。學術梯隊的建設、專業特色的培育都與師資隊伍建設密不可分。學術梯隊建設是通過科研、課題的拉動提高教師專業理論水平,提高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同時,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特點決定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工程應用和工程設計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通信工程專業的教師除應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有通信工程設計開發集成等方面的工程實踐經驗。所以地方性本科院校師資的培養和引進應以“雙師型”教師為目標。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途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引進來”的途徑有以下幾點:一是聘請通信專業居于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的學術帶頭人為我系通信工程專業的外聘教授或客座教授,指導和帶動通信工程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二是聘請有豐富現場經驗的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專家到校任教;三是由于通信專業發展極其迅速,新理論、新器件更新很快,可以聘請高水平院校的博導、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及通信行業的業內人士來我系做各種類型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報告和講座。
“走出去”的方式有以下幾點:一是派遣骨干教師到“211”等高水平院校訪問學習或課程進修,通過回校交流帶動整個專業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二是派遣有深厚理論知識的教師到工程現場頂崗鍛煉,使其掌握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三是選派年輕有為的教師攻讀博士學位。
學科科研的強化是對專業建設的提升,是融合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因素的系統工程。在學科建設中教師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達到以科研促教學的目的,同時將有能力的同學擴充進教師的課題組,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又可以在學生中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相應地促進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
學科建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學術研究梯隊的建設,考慮到新建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科研梯隊的建設也要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挑選出一個或兩個專業方向進行重點建設,專業方向的選取最好結合特色專業方向的建設。例如石家莊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把“移動通信”作為特色專業方向,那么,科研梯隊的建設也應把“移動通信”作為建設方向,對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和培養,研究課題的申請、資助都應圍繞這一專業方向進行,以爭取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一些突破。
2.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體系的建設
根據專業建設的定位和所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來規劃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建專業受各方面條件,如師資、科研條件和科研環境等的限制,一般不會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應把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同時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輸送部分高水平研究人才。那么人才培養過程中就要堅持知識培養和能力培養并重的培養模式,以“重基礎、強能力、有特色”為原則來合理設計課程體系和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并在課程體系、實驗教學體系中體現專業特色。[5]
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按照知識傳授循序漸進的規律,將通信專業的所有課程以其在通信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專業提高拓展課程四個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是通信專業的數理基礎,在課程設置中要突出數學、物理、電子技術基礎等相關基礎課程的教學地位,要加強基礎課程中大學數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大學物理和大學英語等數理基礎課程的教學時數。在這一階段增加“現代通信技術概論”課程,全面和系統地概述了現代通信和網絡的基本原理、系統構成及主要技術問題,體現了通信發展的新技術及新方向。使學生對通信技術形成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對各類通信系統的組成以及大學四年所學的各門專業課程在其中的實際應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激發其學習這些課程的積極性,解決當前某些院校通信專業本科生“知抽象原理,不知其實際具體應用”,看不到現代通信全貌的問題。
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包括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等通信電子技術基礎課程,這一階段在加強基礎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增加電子工藝實訓實踐課程,使學生掌握基礎電子操作技能。專業課程模塊包括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波、通信原理、編碼原理、程控交換原理、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等專業核心課程,這些課程是專業培養計劃的主體,在教學大綱中,要突出核心主干課程的知識單元,以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為教學的重點。課程學時的分配上,在保證本專業知識結構的課堂教學學時的同時,加大實驗時數并增加相關課程的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通過課程設計逐步培養學生的系統設計能力。提高拓展課程模塊,包括通信領域的新技術、新知識類以及應用類選修課程,這類課程也是體現專業辦學特色的核心課程,在通信技術發展的不同方向上,地方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科研條件和地方需求來構建有自己特色的專業深化課程組合,通過課堂教學和貼近實際的工程實訓,提高學生在這一方向的工程設計能力,使該專業方向成為我系通信專業的品牌方向。
3.實踐教學建設
在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上,依據通信是全程全網的特點,[6]按照信號的采集、處理、交換、傳輸直到通信網的實現這樣一個過程,明確各門專業課程在通信網中所處的位置,從通信網各個環節互相聯系的角度來設置每門專業課程的實驗項目,使學生能夠最終在完成全部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驗后,不僅對通信網的某一個環節(對應于一門課程)有一個理論和實際的認識,而且對整個通信網絡也應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通信網絡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方式。
篇5
集群通信系統在中國的發展走過了二十多年,從市場應用的角度看,二十多年足足是一個新的技術起步,成熟,甚至被取代的周期。近幾年來針對集群通信方面進行多個專題的討論,從模擬到數字,從共用專網到專用專網,從體制標準到技術創新,從企業研發到市場應用,從社會需求到應急聯動通信等,本論文擬對于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網絡體制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集群通信網絡的概念
集群通信系統是共享資源、分擔費用、向用戶提供優良服務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價的先進無線調度指揮系統。對于指揮調度功能要求較高的企、事業、工礦、油田、農場、公安、武警以及軍隊等部門都十分適用,集群通信采用單工或半雙工方式,要求接續時間小于500毫秒,具有調度級別控制等。同時對于集群通信還提出了傳輸集群、準傳輸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義。
隨著集群通信的發展和用戶的需求,集群通信也從原來的模擬集群向數字集群過渡。但這種過度并不是簡單的將原來的模擬話音轉換為數字話音和提供數據傳輸功能就可以稱為數字集群了。其實,綜觀國際上提出的數字集群來看,數字集群的標準都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而發展起來和提出的。
二、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網絡的運行
數字集群通信是繼手機、小靈通之后的第三大戰場,正在成為電信領域開發的新重點,運營商、設備商正在展開一場新的角逐。在設計中針對了專業無線用戶的需求,特別適合在政府和商業領域的專網使用。
2.1數字集群通信的標準
TETRA(陸地集群無線電)系統在指揮調度方面應用的比較多,可完成話音、電路數據、短數據消息、分組數據業務的通信及以上業務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種附加業務。在大區制條件下最大覆蓋半徑56公里。TETRA擴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塊化,適用于小、中、大型調度系統;設計組網靈活,既適應于專用調度網,也適應于共用調度網。TETRA話音編碼方式采用代數結構碼本激勵線性預測編碼,具有良好的話音質量,即使在強背景噪聲干擾下也可聽清,話音質量并不像調頻系統那樣隨場強減弱而降低。大量實驗證明,TETRA系統的話音質量比GSM系統好。因此,大量應用于應急、調度、指揮等專網應用系統。
iDEN(集成數字增強型網絡)系統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調度通信/蜂窩雙工電話組合系統。它在傳統大區制調度通信基礎上,大量吸收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的優點,如采用雙模手機方式,增強了電話互聯功能;采用小區復用蜂窩結構,提高了網絡覆蓋能力。選用這種編碼是先進的,但技術公開性不好,價格較貴。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都較好。
2.2數字集群系統設備安全
設備是網絡的基礎,設備的安全是保障網絡安全的基礎,只有保證網絡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證網絡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礎設備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對于交換機,硬件上應實現關鍵部件的熱備份。軟件上,關鍵的用戶數據、配置數據應當及時、定期進行備份。對于基站系統要考慮其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如射頻干擾、雷擊、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統的備用電源應根據基站覆蓋區的重要程度適當配備,以應變突發事件。系統主備用倒換能力是系統可靠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如倒換時間、倒換過程對正在進行的業務的影響等。完善的監控告警機制可大大提高網絡的可靠性,如系統部件可自我診斷和修復、系統可隔離故障模塊、及時產生告警信息。此外,調度臺、終端存儲了用戶的重要信息,這些設備由用戶控制,應由專人維護,以保證相關用戶信息不被外界竊取。數字集群通信系統是一種特殊的專用通信系統,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眾移動通信系統,所以數字集群通信系統運營者必須從各方面考慮如何增強系統的抗災變能力,如何使系統更安全可靠的傳遞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視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問題,才能使數字集群系統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未來數字集群通信技術發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數字集群在基站與手機之間,信息完全依靠無線電波的傳輸,很容易被人們從空中攔截,在通話狀態、待機狀態都會泄密,即使關閉電臺,利用現代高科技,仍可遙控打開,繼續竊聽,從中截取、破壞、調換、假冒和盜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毀性
專業移動通信在使用過程可能遇到惡意破壞的人為因素或雨雪災害的自然因素等影響,導致網絡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來PPDT系統要求可靠、準確地提供業務,具有高的抗毀性和可用性。通常情況下,系統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極端情況下,系統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證系統能滿足基本的集群業務需求。
3.3高環境適應性
專業移動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層和空間,會遇到各種惡劣的氣候、地形和環境;因此,要求通信裝備必須能抗拒酷暑、嚴寒、狂風、暴雨等惡劣氣候條件;必須適應山岳、叢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維空間的不同地形環境條件;既可車載船裝,又能背負手持,要經得起各種移動體的安裝機械條件;在嘈雜的噪聲環境,要具有背景噪聲濾除功能,使通話對方聽不見噪聲干擾,話音清晰;在高速行駛時,通信不能中斷,質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運行。
四、結論
集群共網畢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這些共網往往是調度功能要相對弱一些,即使是利用與專網相同的系統來組建的共網,也同樣會相對使得調度功能減弱。那些在公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調度系統由于是在原來的系統協議和結構上增加了調度功能,由于原來的體制、協議和系統結構是以公網的電話業務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夠符合專業用戶對專網的需求,應該講目前還是達不到的。
參考文獻:
篇6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及行業市場的飛速發展,移動通信課程教學內容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與工程實際結合日益緊密,尤其是當前4G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未來若干年移動通信業人才需求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將給普通高校移動通信課程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與時俱進地實施移動通信教學改革,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構建適應移動通信行業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將成為移動通信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
1 移動通信教學現狀及分析
目前,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基本能夠滿足培養要求,但專業課程教學滯后于通信技術的發展,其教學內容陳舊且偏理論,實驗內容無法對接當前最新的通信技術,難以達到通信行業的用人要求。以移動通信為例,近年,移動通信引領了通信行業的潮流,其發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但與之相對應的“移動通信”等專業課程卻仍然以原理講解為主,實驗手段僅僅是模塊化的移動通信仿真和點對點的局部功能演示,導致該課程的教學及實踐內容均無法反映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學生缺乏對移動通信整體架構和技術標準的理解,對不斷演進的4G、5G移動通信技術更是“霧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為了縮短學校教學和企業需求的差距,我們嘗試在專業實習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及技能培訓上加強了與企業的聯系。生產實習通常開設在第六學期期末,利用暑期的部分時間組織學生赴相關企業學習。生產實習雖能增加學生接觸和了解企業及相關技術的機會,但畢竟時間倉促效果有限。畢業實習時學生精力主要花在找工作和論文寫作上,實習內容往往流于形式,實習崗位也非常有限。而參加技術培訓是專業培養計劃之外學生的自愿行為,通常由專門的培訓機構組織,學校反倒成了學生和培訓機構之間的中介,其自身教學行為依然“我行我素”,游離于通信行業之外。可見,盡管采取了上述多種措施,但專業課程教學現狀與社會和行業的要求仍然有較大差距,亟待在教學內容、實驗技術及平臺等方面對專業課程教學進行深層次的提升和改革。
2 移動通信實踐教學改革
2.1 改革思路及內容。移動通信實踐教學改革應充分考慮移動通信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變化,使教學內容與飛速發展的專業技術、就業市場和學生多樣化需求實時接軌。基于該思路,本研究主要著眼兩個方面的改革內容:(1)改革課程體系。改革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整合原有課程資源,刪減、合并陳舊的教學內容和復雜理論,加強數字移動通信、無線互聯網絡、通信網設計與管理等實踐內容較多的課程的教學比重,以3G移動通信系統為主線重新構建移動通信課程教學體系,將系統級、網絡級、應用級綜合知識及技術作為講授重點,保持教學內容對專業核心技術的跟隨性;(2)改革實踐教學。為有效對接企業需求,目前我們正在搭建面向工程實踐的3G移動通信實驗平臺,使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從原理驗證實驗和仿真實驗過渡到以掌握實際系統技術為目標的綜合實訓上來。傳統的驗證性實驗設備,如實驗箱、仿真平臺等,在基礎理論課程及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上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專業教育階段的教學手段應該更多的面向工程實踐,在系統級、網絡級設備、技術的綜合實訓中提升學生的能力,達到對整體專業技術的綜合理解。
2.2 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1)優化移動通信原理驗證平臺。原理驗證實驗平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某項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特征,使學生能夠把實際操作與理論知識融為一體。本專業實驗室中移動通信原理實驗平臺的主要實驗內容包括基帶信號處理、移動通信信號的同步、移動通信無線傳播、抗衰落仿真等。當添置TD-SCDMA和3G聯合仿真實驗套件后,還能在虛擬的終端、RNC、NodeB上進行3G信號流、業務流等一系列的模擬實驗。為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實驗結果,還應多借助其他實驗設備。(2)開發GPRS移動通信應用平臺。我們對移動通信的應用開發主要基于西門子公司的無線通訊模塊TC35i,對該模塊的二次開發,可實現GPRS的短消息業務和對象數據的實時收發,可幫助學生理解GPRS系統的體系結構、短消息SMS的技術、TC35i模塊的結構及功能、手機電路設計等諸多實際應用內容。以下通過一個實例來說明如何利用通訊模塊TC35i實現GPRS短消息的無線收發過程。當我們需要通過GPRS網絡監控遠程目標時,例如監測溫度,可以將遠程監測點溫度傳感器所采集的數據經單片機處理并編輯成短信,通過連接到單片機上的GPRS短信模塊以無線方式將數據發送到監控中心(圖1a)或直接將溫度數據發送到監測員個人的手機或移動終端上(圖1b),以實現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對遠程目標進行無線、實時、精確監測。整個過程利用了現有GPRS移動通信系統網絡,可避免有線傳輸方式中存在的因監控端遠離采集地點而導致的監控設備安裝、監控線路鋪設及維護不便等帶來的問題。該套系統實用性非常強,可根據不同應用目的開發出不同的實際應用,能有效激發學生對移動通信系統的學習應用興趣。
a. b.
圖1 GPRS移動通信網絡遠程監測系統
(3)打造3G移動通信綜合實訓平臺。在系統級工程應用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資源,以面對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現有商用設備,熟悉當前典型移動通信系統的構成及基本操作,通過現有軟硬件設備模擬實際移動通信工程項目,使學生更全面、直觀地了解和掌握實際移動通信工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維護內容。在移動通信實訓機房中TD-SCDMA系統為例,該系統主要組成為:大唐基站TDBl8、射頻端TDRRS20-61、華為NGN軟交換系統、裝有LMT-B集成軟件的PC機等。該實驗首先需要學生熟悉系統的硬件構成及板卡插槽和走線等,然后進行系統的初始化過程,包括系統初始化、相關驅動下載、加載及應用程序運行等內容。例如,系統初始化實訓內容如下:1)配置板卡必要資源和初始參數,解析配置文件,進行各板卡的初始配置,RRS接人配置本地小區,CA配置;2)解析配置文件,進行板卡的初始配置,解析nb.cfg、antenna.cfg等文件,配置CCU板APS資源表、TNL、RIU板SAAL鏈路、PATH、CTU、BIU寄存器的初始值、BBU等,最后將RRS接人到目標小區,并配置CA。
通過以上實訓操作,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為系統和實際的認識。
3 結束語
通過面向工程實踐的移動通信教學改革,不僅有效利用了移動通信原理驗證平臺及應用開發平臺等現有實驗資源,而且搭建了涵蓋移動通信全過程的實訓環境,進一步拓展了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此舉意在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移動通信系統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實際移動通信系統工程施工、維護、管理等工作以及新知識的學習、新問題的研究打下堅實基礎,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運營商儲備和提供合格的零距離上崗的移動通信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重陽.于Simulink的仿真在移動通信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4).
篇7
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許多傳統學科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從而誕生了一批新興學科,地理信息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稱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它能夠處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數據信息,使你可以簡單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關系,而不必不斷地訪問數據庫。
在通信網絡中,大量的設備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時,有大量的處理如果通過地圖來進行,則會又方便又直觀。因此在網管系統中,引入gis系統,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基站、小區等各類通信網元的分布情況,并對網元進行實時監控管理、瀏覽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選題背景出自項目“移動通信網本地網管系統”。該系統立足于tmn,以操作維護、環境監控工作為重點,實時監測全網的運行情況,快速響應網上的各種事件,提供性能分析報告,不僅為設備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術手段,而且為網絡優化和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地理視圖作為本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使用gis技術,在電子地圖上,將各類通信網元按地理位置顯示成一個分布圖。用戶可以對圖進行操作,也可以對網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進行查看和分析處理。地理視圖是直接與用戶交互的前臺界面,其制作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用戶對整個系統的認識,可見地理視圖在此項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還廣泛應用于諸如交通管理、商業銷售等領域的軟件開發中,因此,研究和開發gis系統是很有意義的。
三、研究的重點內容
本畢業設計涉及到的主要內容有:數據庫存、internet網絡應用、mapinfo和asp技術。
系統的gis軟件平臺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xxtreme。mapxtreme是一個基于internet的地圖應用服務器,可以通過internet或企業內部的internet向用戶地理信息。
該地理視圖系統是瀏覽器/地圖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結構,需要windows nt server。其中
地圖服務器:windows nt,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mapxtreme
客戶機:windows 95/98。
由于采用了maxxtreme,使系統在結構上成為瀏覽器/服務器的形式,順應了企業內部網向intranetx演變的潮流。在服務器端是用微軟的asp技術,需要用到其中的activex和vbscript技術。
地理視圖子系統要通過socket通信方法從網管系統的其他子系統獲得有關各種網元的數據流,對通信網中各種信息進行實時動態的監控、分析與顯示,并將處理所得數據傳入數據庫,以便進行信息查詢,同時數據庫要動態更新。可見,本次畢業設計既需要了解硬件知識,又需要有較熟練的軟件編程能力,既需要計算知識,又需要通信知識,是我所學專業知識在具體工作中的應用。
本次設計具有較高難度,但我相信,通過學習和不斷的努力,我一定能高質量的完成本次畢業設計任務。
四、進度安排
3月20日-4月15日
分析題目,查閱資料,學習與畢業設計相關的知識,作好前期準備工作。
4月16日-5月10日
篇8
十年前港臺電影中黑幫大佬手里可以用來砸人的“大哥大”,早已變得如此纖細輕巧、色彩繽紛,并且飛入尋常百姓之手;從前只有數月飛鴿傳書才能聯系的國外親友可以用簡單方便快捷的伊妹兒(E-mail)互致問候、即時聊天,甚至裝上攝像頭開個網絡會議!這一切都應該歸功于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技術的迅猛發展。如果讓科學家們選出近十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恐怕也是非通信技術莫屬。這些都使得現階段理解這個年輕而又略顯“神奇”的專業成為一種必要性與緊迫性[1]。
1 通信工程[2]
1.1 專業特點
通信工程跨電子、計算機專業,所學知識兼有兩者的特點,需要較好的數學、物理基礎以及較強的動手應用能力。所學知識,如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屬于計算機類,另一些知識,如信號處理、高頻電路、電路原理等屬于電子類,此外還有專業性較強的通信原理等,所學范圍比較寬。
1.2 通信系統構成
通信系統由信源,包括聲音、數據、文字、圖像等,經由發送變換器消除噪聲的影響,并轉化成信號通過信道發送到接收變換器,最后還原成原始的聲音、數據、文字、圖像等信息。如圖1所示:
圖1通信系統構成
1.3 通信系統分類
(1) 按信源產生消息的物理特征分類
按信源產生消息的物理特征分類,可以分為電話通信、電報通信、電視通信、數據通信、圖像通信、多媒體通信等。
(2) 按傳輸信號的特征分類
按傳輸信號的特征分類可以分為模擬通信與數字通信。模擬通信是指傳輸的信號是模擬信號;數字通信是指傳輸的信號是數字信號等。
(3) 按傳輸媒介和系統組成的特點分類
按傳輸媒介和系統組成的特點分類可以分為長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移動通信等。
(4) 按用途分類
按用途分類可以分為民用通信、軍事通信、氣象通信、海洋通信、宇宙通信、應急通信等等。
2 發展流程總圖
通信工程的發展流程總體經歷了4個階段,分別為80年代的黎明期,90年代的成長期,21世紀前期的量變擴展期,21世紀中后期的質變擴展期。如圖2所示:
圖2通信工程的發展流程總圖
3 發展流程
無線通信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赫茲(Heinrich Hertz)所做的基礎性實驗,以及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所做的研究工作。移動通信的始祖馬可尼首先證明了在海上輪船之間進行通信的可行性。自從1897年馬可尼實驗室證明了運動中無線通信的可應用性以來,人類就開始了對移動通信的興趣和追求。也正是20世紀20年代末,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提出了著名的采樣定理,成為我們邁向數字化時代的金鑰匙。
3.1 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1G)
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1G)是指最初的模擬、僅限語音的蜂窩電話標準,制定于上世紀80年代。Nordic移動電話(NMT)就是這樣一種標準,應用于Nordic國家、東歐以及俄羅斯。其它還包括美國的高級移動電話系統(AMPS),英國的總訪問通信系統(TACS)以及日本的JTAGS,西德的 C-Netz,法國的Radiocom 2000和意大利的RTMI。模擬蜂窩服務在許多地方正被逐步淘汰。
第一代移動通信主要采用的是模擬技術和頻分多址(FDMA)技術。由于受到傳輸帶寬的限制,不能進行移動通信的長途漫游,只能是一種區域性的移動通信系統。第一代移動通信有多種制式,我國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動通信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話質量不高、不能提供數據業務和不能提供自動漫游等。
3.2 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2G)
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模擬移動通信具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不能提供自動漫游;很難實現保密;通話質量一般;不能提供數據業務等。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克服了模擬移動通信系統的弱點,話音質量、保密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可進行省內、省際自動漫游。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引入數字無線電技術組成的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提供更高的網絡容量,改善了話音質量和保密性,并為用戶提供無縫的國際漫游。當今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準,包括GSM、D-A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CDMA等,均仍然是窄帶系統。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主要以第二代的GSM和CDMA為主,采用GSM GPRS、CDMA的IS-95B技術,數據提供能力可達115.2kbit/s,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采用增強型數據速率(EDGE)技術,速率可達384kbit/s。
3.3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
由于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帶寬有限,限制了數據業務的應用,也無法實現移動的多媒體業務。同時,由于各國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標準不統一,因而無法進行全球漫游。比如,采用日本的PHS系統的手機用戶,只有在日本國內使用,而中國GSM手機用戶到美國旅行時,手機就無法使用了。
第三代移動通信,簡單地說就是提供覆蓋全球的寬帶多媒體服務的新一代移動通信。與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和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相比,第三代移動通信是覆蓋全球的多媒體移動通信。它的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可實現全球漫游,使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人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每個用戶都有一個個人通信號碼,帶著手機,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人們都可以找到你,而反過來,你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與國內用戶或他國用戶通信,與在國內通信時毫無分別。能夠實現高速數據傳輸和寬帶多媒體服務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的另一個主要特點。這就是說,用第三代手機除了可以進行普通的尋呼和通話外,還可以上網讀報紙,查信息、下載文件和圖片;由于帶寬的提高,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還可以傳輸圖象,提供可視電話業務。
3G業務可以分為基本業務和新興業務。基本業務一般有短消息業務,WAP業務,多媒體消息業務,定位服務業務,OTA下載業務。短信業務是3G系統的業務平臺提供的一種數據業務,它為移動終端提供收發一定大小的文本和數據的業務,并利用SMSC(短信業務中心)為短信提供“存儲轉發”的功能。WAP業務是移動數據業務和internet融合的基本業務,用戶通過手機和其他無線終端的瀏覽器查看從服務器收到的信息,室移動終端持有者可以像internet用戶一樣,訪問internet內容和其他數據服務。具體有可以分為PULL業務和PUSH業務兩種類型。
4 安全機制
4.1 通信安全
通信安全不同于信息安全,它是建立在信號層面的安全,不涉及具體的數據信息內容。通信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礎,為信息的正確,可靠傳輸提供了物理保障。安全通信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保密性。
保密性是指確保數據處于私有和保密狀態,并且不會被可能使用網絡監控軟件的竊聽者查看到。通常借助加密來達到保密目的。
完整性。
安全的通信通道還必須能確保數據受到保護,以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遭到意外或蓄意(惡意)的修改。完整性通常是通過使用“消息身份驗證代碼”(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MAC) 實現的。
4.2 安全措施[3-4]
(1) 對于通過 Internet 和公司 Intranet 傳遞的數據來說,首先要確保通道的安全。
(2) 做好 Web 瀏覽器到 Web 服務器、Web 服務器到應用程序服務器以及應用程序服務器到數據庫服務器等鏈接的安全要求。
(3)務必使安全通信提供保密性和完整性。它無法防止不可否認性(這需要客戶端證書)。
(4) 正確選擇加密。通道安全選項包括 SSL、IPSec 和 RPC 加密。例如,當您的應用程序使用 DCOM 與遠程服務組件通信時,適合使用最后一個選項。
(5) 如果您使用 SSL 與 SQL Server 通信,應用程序應選擇(基于每個連接)對連接加密。
(6) 使用IPSec 對兩臺計算機之間的所有 IP 通信都進行加密。
(7) 正確合理選擇傳輸協議、操作系統版本和網絡注意事項(包括防火墻)。
(8) 在安全通信與性能之間始終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請選擇適合您的應用程序要求的安全級別。
5 展望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第一推動力,通信從1G發展到2G,從2G發展到3G,已經經歷了3代產品的發展。展望通信業的未來,我們期待著第4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4G的實現。
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概念可稱為寬帶接入和分布網絡,具有非對稱的超過2Mb/s的數據傳輸能力。它包括寬帶無線固定接入、寬帶無線局域網、移動寬帶系統和交互式廣播網絡。 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比第三代標準具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動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無線平臺和跨越不同的頻帶的網絡中提供無線服務,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寬帶接入互聯網(包括衛星通信和平流層通信),能夠提供定位定時、數據采集、遠程控制等綜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是集成多功能的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是寬帶接入IP系統。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著手研制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標準和產品。美國AT&T公司已經在實驗室中研究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其目的是提高蜂窩電話和其他移動設備訪問互聯網的速率。相信不久的將來,通信行業不僅可以將上網速度提高到超過3G技術的50倍,而且屆時人類將首次實現三維圖像的高質量傳輸。
參考文獻
[1] 孟維曉;賈世樓;;當代移動通信發展及在我國西部應用前景的綜述[A];西部大開發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2] 酆廣增;;移動通信的技術發展[A];西部大開發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篇9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渠道是市場營銷理論中永恒的主題,國內外大量學者對渠道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近年來電信行業作為一個社會熱點獲得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研究電信企業營銷渠道的文章、成果層出不窮。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對信息化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電信市場的營銷模式和用戶的消費觀念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同時,不同地域電信市場的競爭環境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存在著很大不同。因此根據深圳當地電信市場環境的實際特點,研究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簡稱深圳移動公司或深圳移動)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如何構建合理的渠道架構體系,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隨著近些年來國家電信行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和移動通信的迅猛發展,國內移動通信行業逐步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競爭的重點呈現出由網絡技術、價格資費競爭向渠道競爭轉移的趨勢,營銷渠道已經成為移動通信運營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外部環境和競爭形勢的變化,深圳移動原有渠道架構體系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發展需要,需要根據用戶需求和市場結構變化進行不斷變革。為了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深圳移動需要適時地調整渠道發展規劃,通過采取多種有效的提升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渠道優勢,進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這些渠道改革的措施如何才能更好的促進市場的發展,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因此對這些措施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考核和評估,以便為下一步的渠道發展提供參考依據顯得很有必要。
(三)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西方關于渠道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
一是研究渠道結構,
二是研究渠道行為,
三是研究渠道關系。
l、營銷渠道結構理論
營銷渠道結構理論是以效率和效益為研究重心的營銷渠道理論,是渠道理論最早研究的領域。1916到1934年間,韋爾德、巴特爾、布瑞耶等分別研究了渠道效率的問題。韋爾德認為職能專業化產生經濟效益,專業化渠道所從事的營銷是合理的。巴特爾認為營銷渠道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創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點效用和時間效用。布瑞耶認為營銷機構可以集中和分配所需要素,所以能夠有效克服交換障礙和阻力。1940年到1965年,康弗斯、胡基、奧德遜、麥克馬蒙等研究了渠道一體化和渠道設計等方面的內容。康弗斯、胡基認為一體化會帶來營銷費用降低、原材料或商品銷路的確定性但是也會帶來相應的管理和協調問題。
奧德遜認為經濟效率標準是影響渠道設計和演進的主要因素。麥克馬蒙認為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約型三種方式有效地協調營銷渠道體系。以效率和效益為重點的研究是主要基于與效率有關的經濟學概念,而對營銷渠道中的行為變量缺乏相應的研究,因而此后很少具有重大價值的研究成果。
2、營銷渠道行為理論
這種理論重點研究渠道成員間的各種權利、沖突等行為,認為營銷渠道是渠道成員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聯合體。這種理論將權力的來源和使用、權力和沖突的關系及沖突的衡量、渠道成員組織之間的合作和談判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
1969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的沖突問題,認為,依存和承諾是理解渠道中權利關系的關鍵。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拉斯切、布朗、凱蘇黎世、弗雷茲耶等研究了渠道權力的來源、使用和衡量等方面的內容。1981年、1987年德瓦耶、沃奧克、葛雷瑪等研究了權力和沖突的關系以及組織間合作和談判等。
3、營銷渠道關系理論
九十年代以后,一些營銷管理學者提出新的關系營銷理論,對營銷渠道的認識和管理逐漸深入。這種理論重點研究渠道(不同的法人)組織之間的關系和聯盟。由于利益沖突,一般渠道組織間合作常以失敗而告終,為此渠道戰略聯盟等關系形式應運而生。1998年,辛古瓦、貝克爾研究了渠道關系績效,提出了渠道合作關系能產生更高的利潤,而且每一方都從聯盟中得到更多利潤的觀點。1999年克雷瑪研究了渠道關系的目的,認為信任可以幫助渠道合作雙方處理不良后果。1995年奧德森提出了渠道關系的生命周期理論。2001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關系實質、選擇合作者等內容,提出了渠道聯盟等觀點。渠道關系經過知曉、探索、拓展、忠誠和衰退及解散等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發展,可能進入一個相互忠誠的階段,聯盟是渠道關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
(四)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我國對營銷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組織體系、渠道的效益及渠道模式、渠道行為、渠道的新型關系與渠道創新等方面。在營銷渠道設計創新方面,韓兆林(1999)等探討了高技術企業分銷渠道的模式、特征和影響因素;姜以聰等(1999)總結了國外連鎖經營的特點對我國企業營銷渠道創新的啟示;易斌等(2000)提出了實施通路精耕完善終端管理的主張;林三卓(2003)研究了關于西門子的通路運作的問題;危素華(2001)分析了家樂福趕超沃爾瑪過程中的渠道管理。
在渠道的效益研究方面,陸忍波(2003)認為各種銷售渠道的效率差異成為企業市場營銷中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張庚森等(2002)從消費者立場出發,提出了五項營銷渠道業績評價指標。
在渠道模式研究方面,徐天佑(2002)提出了“堡壘式營銷”與“撒網式營銷”模式;黃麗薇等(2001)提出了渠道的逆向模式:孟令華(2002)提出了銷售渠道的強勢模式。
在渠道權力及沖突方面,莊貴軍(2000)主要研究了西方渠道的權力、沖突和合作;吳冠之(2001)研究了渠道網絡的競爭與合作;王朝輝(2003)研究了營銷渠道沖突的原因、形式與對策。
在渠道關系方面,蘇勇、陳小平(2000)提出了關系型營銷渠道理論,研究了以顧客為中心的新型渠道關系;桂琦寒(2001)也對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對營銷系統的沖擊作了分析。
隨著網絡電子渠道等新型渠道的出現,對網絡直復營銷、互聯網營銷等的研究也盛行一時。
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早期的電信企業渠道研究相對薄弱,這是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電信市場是一個壟斷性質、運營商主導的賣方市場,往往是等客上門,很少從用戶角度考慮渠道建設。隨著改革開放和電信企業制度、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國內對電信營銷渠道的研究成為市場營銷領域非常熱門的一個方向,涌現出了大批研究電信企業營銷渠道理論和應用的文獻和成果。
王越(2005)對電信企業營銷渠道種類進行了進一步細分,研究了電信企業可以參考的渠道選擇維度及對不同維度的渠道適應性原則;顏承捷(2005)認為電信運營商要實現從傳統電信服務商向綜合信息服務商轉型,電信營銷渠道應實現三大轉變:其一發揮營銷自身業務與服務的作用,其二是發揮業務創新先鋒的作用,其三,營銷渠道還要具備更強的售后服務能力;郭順義(2004)分析了電信業務渠道與一般產品渠道不同的行業特點和渠道的扁平化問題:郭永宏(2005)認為現階段移動通信營銷渠道網絡規劃與管理是移動通信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盧明(2005)探討了移動新業務營銷過程對渠道建設和渠道管理的要求及渠道的相應發展策略;趙學軍(2003)研究了地市級電信企業的營銷渠道建設原則;仲偉(2006)研究了新興運營商渠道建設問題;馬淑錫、馬仲楹等(2004)研究了中國網通的渠道建設問題;馬春山(2005)提出了關于中國電信3G營銷渠道建設的建議;吳偉、侯小梅、李南等(2005)研究了中國電信的渠道架構,認為渠道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工作,渠道建設中應該以客戶為中心。
徐曉軍、劉峰(2004)研究了移動通信運營商的渠道選擇及渠道控制與管理問題,認為根據移動業務和目標市場的不同應選擇不同模式的營銷渠道;王新剛、張林(2005)研究了移動通信運營商營銷渠道的整合與控制問題,認為移動通信運營商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渠道控制,對渠道進行優化整合;鄭宇展(2004)分析了電信企業渠道沖突的類型,認為電信企業需要合理控制渠道沖突,充分利用良性渠道沖突,堅決杜絕和化解惡性沖突,從而贏得市場競爭優勢;
(五)主要參考文獻
[1]劉立.電信市場營銷研究[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4-105,163-181.
[2]JamesK.Shaw.StrategicManagementinTelecommunications[M].ArtechHouse,2002.135-141.
[3]馬淑韞,馬仲韞,楊海榮.中國網通的渠道建設淺析[J].世界電信.2004,(12).21-24.
[4]楊瑞楨.現代通信企業市場營銷管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163-172.
[5]匡斌.電信營銷?理論精要[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145-160.
[6]曹燕青,過劍.基于客戶群的3G增值業務營銷策略分析[J].移動通信.2006,(7).105-107.
[7]盧玥.面向移動新業務的渠道建設與管理[J].電信技術.2006,(2).102-104.
[8]王越,王俊陶.電信服務營銷渠道轉型的必要性[J].世界電信.2004,(5).16-18.
[9]洪亮.從市場舉措看中國移動備戰3G[J].世界電信.2006,(4).5-6.
[10]姚群峰.我國發展移動虛擬運營商的思考[J].電信科學.2005,(1).78-80.
[11]胡堅波.中國移動通信發展現狀和趨勢[J].世界電信.2006,(1).40-43.
[12]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譯.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吳健安.市場營銷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14]AnneT.Coughlan.MarketingChannels[M].Prentice-Hall,2001.72-77.
[15]ChesbroughHenry.OpenInnovation[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36-43.
[16]常大年,王靜,果明實.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與組織[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0.
[17]崔萬田.發展中國家電信業競爭優勢路徑選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18]KarenG.Strous.Strategiesforsuccessthenewtelecommunicationsmarketplace[M].ArtechHouse,2002.191-196.
[19]高斌等.電信企業經營的十大難題及其應對策略[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0]劉冀生.企業經營戰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21]陳章武.管理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2]曹輝,徐志強.淺析移動通信行業中的渠道建設[J].移動通信.2005(3).107-109.
[23]王東.運營業?渠道?之變[J].中國新通信.2006,(4).49-50.
[24]郭健,舒華英.移動運營商渠道管理模式及存在問題分析[J].世界電信.2004,(12).17-20.
[25]張婷.創新商渠道,帶來雙贏效益[J].中國新通信.2006,(16).62-63.
[26]李丹丹,朱蕾.電信運營商差異化營銷服務流程與策略探討[J].廣東通信技術.2006,(8).36-39.
[27]張大亮,劉娟.基于客戶價值的移動通信運營商營銷策略分析[J].移動通信.2005,(3).109-111.
[28]李若朋.移動通信市場僵局的成因及破解之道[J].2004,(7).22-24.
[29]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30]楊瑞楨,呂亮.郵電市場營銷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0.
[31]徐澄圻.21世界通信發展趨勢[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32]張靜,梁雄健.通信服務創新[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2.
[33]M.KamienandN.L.Schuartz.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65-69.
[34]王越.電信運營商服務營銷渠道模式市場適應性研究[J].世界電信.2005,(12).19-23.
[35]N.GregoryMankiw.PrinciplesofEconomicss[M].ThomsonLearning,2004.251-263.
[36]PeterF.Drucker.ThePracticeofManagement[M].Harper&RowPress,1954.
[37]肖金學.電信企業營銷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
[38]容月林.國外電信業改革與發展[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
[39]歐陽潔,李剛.中國移動通信服務行業的競爭發展及其戰略調整[J].戰略世界.2003,(6).15-19.
[40]吳洪.國外電信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
[41]徐二明.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42]Mansfield.ManagerialEconomics[M].W.W.NorfonCo,1990.
[43]張輝.營銷實戰[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
[44]中國郵電電信總局.電信營銷ABC[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8.
[45]鄔義均,邱均.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46]雷震洲.深化電信改革,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戰[J].世界電信.2001,(10).27-30.
[47]徐晨.加入WTO對中國電信運營業的影響[J].現代電信科技.2001(4).21-25.
[48]DavidE.McNabb.managementchallengesforthe21stcentury[M].EdwardElgarPublishing,2005.
[49]呂一林.營銷渠道決策與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篇10
3)教學方法落后。目前,許多院校的移動通信課程采用“多媒體+板書”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由于上課人數多,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不能及時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狀態。一方面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另一方面會導致學生不思考、不主動學習,成為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主觀能動性根本無法發揮;
4)實驗內容脫離實際。移動通信通常采用模塊化的實驗箱來完成,一般都是一些驗證性的實驗,比如:信道編碼與解碼、直接序列擴頻通實驗等。這些實驗內容很難組合和設計一些綜合性的實驗,僅僅能驗證一些以前在理論課學習過的知識,而且與現實的手機用戶、基站和移動交換中心等元索組成的移動通信系統差別較大。很多信號處理過程都被集成在模塊中,學生無法觀察移動通信網絡中信號的傳輸和處理過程,理論和實際無法結合,做完實驗后學生對于實際的移動通信系統還是缺乏感性認識。
2.課程教學改革方法
2.1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
移動通信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基本原理,包括移動信道、數字調制技術、抗衰落技術和組網技術;二是典型的移動通信系統,包括GSM和CDMA移動通信系統;三是移動通信中的各類新技術,包括軟件無線電、智能天線和OFDM等。另外,移動通信技術更新速度快,目前2G的手機用戶仍占大多數,3G的手機用戶已經突破4億,而4G的TD-LTE牌照已經發放,目前用戶突破1000萬,未來幾年2G、3G與4G將是互為補充、長期并存的狀態。不斷增多的教學內容和有限的學時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為解決這一矛盾,在教學中采取以社會需求為原則優化教學內容。隨著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特別是3G和4G系統的應用,未來幾年內通信行業人才需求會更加旺盛,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移動增值軟件開發、移動通信工程類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課程內容需要刪除過時的內容,減少理論部分,增加3G、4G移動通信系統內容重新構建新的教學體系,使教學內容能適應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2.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適當的教學方法是整個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部分,為了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每節課都充滿期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1)多媒體教學法
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的整合文字、聲音、圖像、FLASH動畫、視頻等網絡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生動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
(2)專題講座
在移動通信的教學中,可以將一些內容根據課時的情況分成幾個專題,如移動通信的概述、移動通信網、移動通信的電波傳播、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3G等等。并插入案例講解(包含鄉村、城市),案例分析及網絡優化綜合專題。每個專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授課:教師先給學生講解問題產生的背景,向學生引出問題,然后講解其基本原理,闡述問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最后,教師就該專題進行總結。
(3)專業報告
請專業人士做報告,企業或者研究機構的專業人士對移動通信系統有更深刻的認識,以此可以從不同角度講述移動通信系統的理論和應用。但這種方式還存在著諸如專業人士的選擇,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課題選擇以及課時等問題。
(4)討論式教學法
可采取討論的形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教學方法,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
(5)課外自主學習
由于學時有限,移動通信課程的很多內容無法在課堂上深人展開,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例如,為學生介紹一些比較大的通信行業論壇,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最新的一些資訊。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布置課外作業,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3實踐教學改革
(1)實驗環節
目前實驗是采用實驗箱或軟件仿真的形式,以前主要做一些驗證性實驗,因為實驗儀器、步驟和方法的選擇基本固定,實驗內容與實驗設備與真實的工程實踐相差較遠,不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這部分的課時量我們會相對的減少,增加了一些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加強課程、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設計一些綜合性實驗先將“高頻電子技術”、“通信原理”、“移動通信技術”三門課程的實驗課程打通,以訓練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掌握了通信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為課程和畢業設計做鋪墊。
(2)實踐環節
1)以南京潤眾的移動通信設備為平臺,進行相應的實訓和實驗項目的研究開發。設置一些相應的課程設計或者讓學生以現有的設備做畢業設計,以此來鍛煉學生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科學研究能力。2)與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按照學生的認知習慣,首先到企業認識移動通信系統;其次在實驗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最后學生查閱有關技術資料,完成一個移動通信系統的配置方案,在基站實驗中,要求學生認識基站基本機構,了解基站安裝一般要求;認識室內同軸避雷器與饋線的連接;認識天線、饋線的基本結構與連接方式;認識天線、饋線系統的工程安裝。
2.4考核改革
以往評價學生課程學習的好壞通常是期末考試。然而一次考試決定學生成績是不夠準確的。應當改變單一的期末評定方式,使其變為:(期末考試成績)+(平時作業)+(論文或參與討論主講者)+(實踐)的評判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與教學過程相匹配,而且也比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成績,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不是只追求一次成績的高低。
2.5重視就業指導
在課程運行過程中不定期的安排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對通信行業及相關企業有充分了解,同時對移動通信行業的人才需求和就業情況有了解,讓學生知道自己該學什么,做什么,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通過以上教學改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思維能力。教學改革不是一成不變的,為培養出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學生,教師根據實際應用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篇11
(一)促進政務公開
政務公開是時代的要求,是公共管理的必然趨勢,而傳統的媒介存在覆蓋范圍窄,單向應用無法實現互動反饋等不足,很難適應公共管理模式的變革。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移動用戶高速普及,其與各個領域的結合高速推進,這些已遠遠超乎了人們的想象。在移動通信的世界里,每個客戶都被作為平等的權利主體,享有通信自由人的一切權利,都有權共享信息,及時了解各種管理動態,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完成與公共管理部門的交流。公共管理部門也能夠從收集信息、制定決策到執行的整個過程都公開透明,有力推動了政務公開。尤其在工商、稅務、教育、服務等許多關系國計民生、百姓關注的領域,都可以運用移動通信技術解決公共管理問題,這對于公共管理模式的改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其影響不僅在于公共管理辦事程序的簡化,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實現信息的對稱和共享,使公共部門隨時接受公眾的監督,極大提高了政務透明度,促進公共管理改革的良性發展,使政務公開變為可能。
(二)推動公共管理流程再造
在新形勢下,公共管理通過采取各種信息手段,實現了其管理環節的優化提升及流程的再造。移動通信技術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成為了鏈接公眾與公共部門各個環節的紐帶,這從移動網絡技術在社區管理應用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社區綜合電子管理系統的應用使原來處理社區事務流程發生了重要變化,不僅縮短了解決投訴的時間,還為街道、公安派出所、城管執法分隊提供了共同辦公平臺,多家部門通過城市綜合電子管理指揮系統共同進行社會治安防控、城市管理好公共服務。這種新型的社區管理模式引發的社區管理流程極具復制性,對整個地區、城市乃至社會的公共管理流程再造都將具有示范、啟迪及借鑒作用。
(三)促進公共決策科學化
社會的發展使得信息以成倍的速度膨脹,信息量和決策量爆炸性的增加將增加決策的難度,正確的決策離不開信息的廣泛搜集。尤其公共管理決策必須要建立在完善深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基礎上,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但決策者無法從紛繁復雜的信息源中辨明民意源,無法對復雜的環境變化及各種突發事件做出及時的反應,從而容易使公共決策信息不健全,準確度不高,決策過程缺乏監督,偏離了公共目標。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它將信息收集擴展到每一個移動終端,它的“無縫隙”覆蓋,使公共管理者與公眾“零距離”接觸,可以進行實時監控,其交互性特色使操作層與決策層直接溝通,使決策層做出的決策能夠更高效更科學,使執行能更精確更到位。
(四)塑造全新的服務理念
公共管理是服務型管理,管理本身就是為了更好的服務。隨著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管理中的服務意識越來越強。公共管理者已經逐漸意識到管理不是管制,而是服務,其出發點、立足點與根本目的都是圍繞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管理與服務的換位不是簡單思想意識上的換位,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需要公共管理部門拿出實實在在的服務手段和措施。移動通信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為公共管理提供了豐富的使用便捷的服務手段。目前如何圍繞服務來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如何為公眾享受公共服務提供便利,成為當前公共管理面臨的重要課題。創新地將移動通信技術應用于公共管理領域,既完善了公共管理的服務內容和手段,更對公共管理自身的服務理念提出了挑戰。
二、新型公共管理模式探究
(一)互動模式
移動通信技術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互動性,它將積極促進公共管理、公共決策的科學合理性,未來的信息互動除了語音和圖像,還有氣味、溫度、濃度等眾多信息都可借此媒介進行傳遞,它使信息接受力和發出方可以實現實時互動交流,使溝通無所不在。當有重大災情、疫情時,通過移動終端的遠程監控,可以讓所有相關部門都能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做出科學決策。通過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互動,公共決策能快速準確地制定、執行,使公眾與公共管理者之間的互動溝通更加便捷、普及。公共管理者通過移動通信終端從公眾那里汲取大量信息,在互動過程中,交流信息、共享資源,減少分歧和決策盲目性,克服自身有限性。在博弈中公共管理者與公眾形成公共決策的共同人士,使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趨于一致,從而使公共決策更加科學合理。
(二)參與模式
公共管理部門運用移動通信技術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同時,移動通信的發展也對公共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質量提出了挑戰。越來越多的專業化、復雜化服務單靠原有公共管理部門是很難獨立完成的,龐大復雜的管理任務需要更多社會主體的參與。為了實現與增進公共利益,行政部門、非贏利組織、私營部門、公民個人等都可成為公共管理主體,他們彼此合作,相互依存,共享公共權利,共管公共事務,使公共管理更加多元化。這些公共管理主體通過信息共享、交換資源,又形成資源共享,相互依賴,互惠合作的社會網絡管理體系。移動通信技術為此提供了技術支持,在這個網絡體系中,政府部門實現了從管理到服務的換位,非政府部門實現了從被動排斥到主動參與的變化。
(三)移動政務模式
移動通信將帶來政務模式的改變,繼而實現其組織結構和組織間關系的變革。所謂移動政務模式就是使政務擺脫固定網絡束縛,實現移動政務。人們用移動終端可隨時查閱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相關行業領域的視頻錄像;輕松處理帶有大量數據量附件的郵件;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可視語音導航信息,在突發事件時就近得到援助;在手機上召開視頻會議,繁雜的公務都可在移動終端傳遞處理,形成移動辦公模式,節省辦公時間,提高辦公效率,尤其是杜絕不必要的推誘扯皮現象。這種移動政務模式產生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組織結構和組織關系的重要變革。過去公共管理部門工作條塊分割嚴重,各自為政的現象將得到極大改進,由原來技術手段限制造成的信息傳遞扭曲、失實等現象將得到很大改變。信息傳遞中間環節渠道消失,組織結構扁平化,傳遞速度加快,信息共享范圍擴大,移動通信將成為公共管理組織間協作管理的紐帶,促進組織結構和組織關系的重大變革。
三、進一步增強移動技術對公共管理模式促進作用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政府監督,確保充分發揮移動通信在公共管理中的戰略保障作用
移動通信在服務于公共管理各領域的同時,其發展離不開在政府有效管制下創造的和諧發展環境,只有完善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通信政府監管機構,才能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加強對通信業的統一管理,加大對移動通信業的支持,通過統籌規劃,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有效維護移動通信網絡的完整性、統一性、先進性、安全性,提高移動通信技術的更快發展與更好應用。也只有完善了移動應急保障機制,才能提高移動通信在公共管理,尤其是應急突發事件處理中的統籌調度和高效運用,發揮移動通信在公共管理中的保障作用,進而促進公共管理模式的進一步優化。
(二)重視移動通信技術在公共管理領域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其在公共管理突發事件中的保障能力
篇12
在東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某軍工企業與總參某科研單位聯合承擔的重點型號項目遇到技術困難,三年計劃已過兩年半,該企業心急如焚,找到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求援。陳相寧臨危受命,負責起該項目中關鍵設備“調頻控制中心”的研制工作。他不到三個月就拿出了設計方案,隨后指導由7名師弟師妹組成的學生團隊,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完成了樣機研制。到1997年7月現場安裝一次成功,總共用了不到9個月時間,有力支援了我國國防建設。
篇13
移動通信是當今通信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它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自從美國貝爾實驗室1978年開發出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商用意義上的具有隨時隨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的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先進移動電話業務(AMPS)系統以來,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已歷經了三十多年。到目前為止,商用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已發展到了第三代,并且3G未來長期演進系統(LTE)也逐步進入試商用階段。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1G)于上世紀70年代末由美國首先進行大規模商用部署,是模擬制式的頻分雙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系統。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其中,由歐洲開發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美國推出的窄帶CDMA(IS-95)系統是這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典型代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在21世紀初開始逐步進入商用階段,其典型代表為由歐洲主導的WCDMA系統、美國主導的CDMA2000系統和中國推出的TD-SCDMA系統,其中由中國提出的TD-SCDMA系統已于2008年實現商用。本文將針對移動核心網的發展演進進行全面分析。
2移動核心網的發展歷程
如圖1所示,移動通信系統主要由核心網(CN)、無線接入網(RAN)及移動臺(MS)三部分組成。無線接入網負責向用戶提供無線傳輸通道,使用戶能夠利用無線信號實現信息傳輸,同時還負責信息在無線信號和有線信號之間的轉換。移動臺是由用戶使用的用于移動通信的終端,負責把用戶的語音等自然信息轉換為系統可識別的電子信息,并利用無線接口與系統交互。核心網的功能是負責信息在系統內部的交換、路由,用戶數據管理、安全等,以及與其它通信系統的信息交換傳輸。隨著移動通信系統的不斷發展,移動核心網也一直處在演變之中。總體上來說,移動核心網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在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中,移動核心網通過移動交換中心(MSC)與公眾電話交換網(即PSTN)相連。此外,移動交換中心還負責基站(BS)之間的通信。在通話過程中,移動臺與所屬基站建立聯系,再通過基站連接至移動交換中心,并最終接入到公共電話網。實際上,這一階段的移動核心網同傳統的有線電話交換網相比,最主要的差別只是在于移動核心網引入了對移動臺的位置進行記錄管理的功能實體,提供用戶在移動狀態下的電話通信。因此,第一代移動核心網可以看作傳統的有線電話交換網在移動無線環境下的一種延伸。
(2)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出現后,其核心網的主體結構仍然延續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核心網結構。在第二代移動核心網里,移動交換中心仍然是整個網絡的核心組件,其工作原理和第一代移動核心網的移動交換中心十分相似。但是,與第一代移動核心網不同的是,第二代移動核心網引入了支持可開放點對點的短信息業務的短信息業務中心,這使得2G系統既可以提供類似數字尋呼的業務,也可以提供廣播式公共信息業務。
20世紀后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數據業務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為了實現對數據業務的支持,第二代移動核心網進一步引入了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這種技術突破了早期的第二代移動核心網只能提供電路交換的思維方式,而只需要在原有的移動核心網內增加相應的功能實體并對已有的基站系統進行部分改造就能在核心網內實現分組交換。具體來說,GPRS技術引入了兩種新的核心網功能實體,即網關GPRS支持節點(GGSN,Gateway GPRS Supporting Node)和服務GPRS支持節點(SGSN,Serving GPRS Supporting Node)。GGSN的主要功能是提供PS域與外部IP分組數據網絡的連接,承擔網關或路由器的功能,并能夠輸出與外部數據網絡使用相關的計費信息。SGSN主要實現分組數據包的路由轉發、移動性管理、會話管理、邏輯鏈路管理、鑒權和加密、話單產生和輸出等功能。SGSN和GGSN形成數據包交換網的核心部分,一般合稱為GSN(GPRS Support Node)。另一種第二代IS-95技術核心網基于TIA/EIA-41標準,支持基礎分組數據業務。
(3)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移動核心網與之前的移動核心網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標準制定進程來看,如表1所示,WCDMA、TD-SCDMA對應的核心網的演進共經歷了五個階段,可以看出:早期的3G核心網包括電路交換域(CS域,Circuit Switched Domain)和分組交換域(PS域,Packet Switched Domain)。CS域為用戶提供“電路型業務”或相關信令連接路由,其基本結構及功能與2G核心網的電路交換部分類似;但是通過引入軟交換技術,3G核心網的CS域實現了網絡承載IP化。PS域為用戶提供“分組型數據業務”,它實際上是以GPRS技術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但是隨著3G核心網的演進,CS域逐步停止發展,PS域轉變為以IP多媒體子系統(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為核心的交換域。PS域除了承擔原有的分組數據業務以外,還需要為IMS提供承載,從而實現對多媒體業務的支持。圖2給出了R7版本移動通信網絡結構示意圖:
另一種3G系統CDMA2000的核心網演進也引入了下一代網絡(NGN)的概念。如表2所示,3GPP2 CDMA2000核心網標準分四個階段演進,同樣可以看出其向全IP化演進的趨勢,并且同樣向IMS演進。
繼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之后,目前針對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工作也已經展開。3GPP長期演進(LTE)項目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而與其相關的針對新一代移動核心網的研究工作則被稱為系統架構演進(LTE-SAE)。LTE-SAE采用全新的扁平式架構,移動性管理實體(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與服務網關(SGW,Serving Gateway)是其核心組成部分,這兩個實體實現了網絡控制同用戶數據控制的分離。此外,LTE-SAE還引入了多種被稱為錨點的功能實體,以實現自身網絡與包括3G及WLAN在內的其他網絡的互聯。LTE-SAE結構內的所有功能實體的接口均支持基于IP的協議。
3 移動核心網演進趨勢分析
從上述的移動核心網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隨著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的不斷融合,傳統的以電路交換為主的移動核心網正加速向全IP的網絡轉變。這意味著移動核心網的結構將逐漸扁平化,從而顯著降低網絡成本,實現簡單高效的網絡運營維護,并促進新業務的大量快速部署。因此,未來移動核心網的主要特征可歸納為:全IP、融合及智能。
首先,移動核心網的演進體現出網絡趨向全IP化的特征。從現有3G系統的電路域來看,移動軟交換正逐步替代原有基于時分復用的電路交換方式,意即IP協議將在3G核心網的電路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從2G及3G系統的分組域看,其支持的數據業務大部分基于IP協議,其中在2G系統的GPRS網絡內,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如WAP)正成為主流業務,而3G的分組域則需要在完全基于IP協議的IMS平臺上提供大部分的業務。在新一代的LTE-SAE結構中,網絡內的所有功能實體之間通信則已完全實現了IP化。因此,可以判斷,IP協議將逐漸取代基于時分復用的電路交換方式成為移動核心網的主流交換協議。
其次,移動核心網的發展不斷表現出融合的特點,這種融合既包括網絡內部的融合也包括不同網絡之間的融合。在網絡內部的融合方面,2G系統的核心網首先出現了電路交換域同分組交換域的融合,這標志著兩種采用了不同交換方式的系統開始出現在同一個核心網內。隨后在3G系統中,基于軟交換方式的電路域也同基于IMS的分組域處于同一個核心網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2G及3G系統中,電路域和分組域是相互獨立運行的,其各個功能實體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系,因此這種網絡內部的融合是松散且相對獨立的。而LTE-SAE定義的核心網則不再對電路域和分組域進行區分,2G及3G核心網內原有的功能實體在LTE-SAE中得到了高度融合,所以LTE-SAE核心網的結構相對于原有的移動核心網得到了相當的簡化。網絡內部各功能實體的融合帶來了用戶數據的高度融合,這就便于對用戶業務數據實現集中管理,完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業務數據的融合,從而快速推出新的業務。
在不同網絡的融合方面,3G系統的核心網首先實現了對采用不同接入技術(如WLAN、xDSL)的網絡的融合,在3G系統的后期核心網中,這些采用了不同接入技術的網絡實際上已變成了整個3G系統的無線接入子系統。在LTE-SAE核心網中,不同網絡間的融合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與3G系統不同的是,LTE、SAE核心網已經把采用了不同接入技術的網絡統一地看做了整個系統的無線接入網絡,從而實現了接入方式的高度融合,這就使得用戶可以利用不同的終端(如3G手機、LTE手機或者WLAN設備)通過LTE-SAE核心網接收業務。因此,可以看到,未來的移動核心網的結構將更為簡單扁平,它能夠為用戶提供多種多樣的通信方式、接入手段和無處不在的接入服務,整個移動網絡將成為一個異構泛在的通信系統。
再則,隨著向全IP化融合網絡的不斷演變,移動核心網開始呈現出智能化的特征。一方面,移動核心網的全IP化要求核心網必需具備電信級IP能力,這意味著網絡在IP QoS保障、可靠性及組網靈活性方面需要達到電信級要求。另一方面,移動核心網在網絡融合方面的發展使得其必需面對網絡資源和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及不確定性。因此,為了應對這兩方面帶來的問題,移動核心網在網絡管理及控制方面就必需引入更多的智能化功能。比如,移動核心網需要對網絡內產生的故障進行快速檢測及修復;能夠根據用戶的業務需求對網絡內的資源進行靈活共享,并實現負荷均衡;能夠自適應地控制網絡設備的功耗等等。
綜上所述,移動核心網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全IP、融合及智能正逐步成為其主要特征。新的網絡功能實體以及新的網絡控制技術將會逐漸出現以滿足新的網絡建設需求,目前的移動核心網絡在未來將最終形成一個異構的以用戶業務數據為中心的融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