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股票投資常識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股票投資常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股票投資常識

篇1

歐洲的經濟目前還處于調整階段,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洲經濟的拖累正在顯現出來,我國的產能過剩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特別是一些上市企業產能過剩不可避免造成業績的大幅度下滑。

我們國家的人民幣匯率出現了一些下調的跡象,而且由于長期的人民幣升值已經造成了經濟方面的壓力,隨著我們國家人民幣的進一步調整,很多行業都會出現重新洗牌的情況,所以這是股票市場的一個不確定因素。股票市場目前已經上漲了很高,而且大部分是小盤股上漲,這就說明了股票市場資金的缺乏,以及大家對整體經濟形勢的不樂觀,所以我們做股票的是一定要結合上面的情況,注意股票市場的風險。

篇2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自戈德史密斯1969年強調 “金融領域中,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果不是唯一的一個最重要問題,也是重要問題之一……”(戈德史密斯,1996)以來,大批學者致力于研究金融發展、金融結構和實體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問題可以歸結為“金融發展①主動地刺激經濟增長,還是金融體系被動地跟隨經濟增長而發展”,而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問題就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和以金融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哪一個能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

Levine(2003)總結現有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認為,雖然不同研究方法②、不同樣本國家、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結果不盡相同③,但是金融發展主動地導致經濟增長的觀點得到絕大多數研究結果的支持(King and Levine, 1993; Christopoulos and Tsionas, 2004)。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經濟學家爭論的焦點之一。Levine(2002)認為,理論上關于該問題有四種不同的觀點:基于銀行的觀點(Diamond, 1984; Ramakrishnan and Thakor, 1984; Bhide, 1993; Boot and Thakor, 1997)、基于市場的觀點(Jensen and Murphy, 1990; Rajan, 1992)、金融服務觀點(Merton and Bodie, 1995; Levine, 1997)以及法與金融的觀點(LLSV, 1998)。[ZW(]前兩個觀點分別強調銀行以及金融市場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而金融服務觀點則認為,以銀行和市場為標準區分金融體制并非有用,關鍵要看金融體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的質量,而不管這樣的服務是銀行體系提供的還是金融市場提供的。法與金融的觀點則認為,只要一國保護投資者權益的法律體系充分完備,而且這些法律能夠得到有效地實施,一國的金融體系就會發展,法律體系通過促進金融發展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是銀行更重要還是金融市場更重要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完備的法律體系及其有效的實施機制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ZW)]實證研究方面,Levine(2002)的跨國數據截面回歸表明,雖然總的來說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穩健的相關關系,但沒有證據支持基于銀行的觀點和基于市場的觀點,數據更加支持金融服務觀點以及法與金融的觀點。而Arestis等(2004)采用不同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得到了完全不同于Levine(2002)的研究結論。[ZW(]Arestis等(2004)的研究結論是:對于希臘、印度、韓國以及中國臺灣而言,基于市場的金融體系更有利于經濟增長;而對于南非而言,基于銀行的金融體系能夠更好地解釋長期的人均產出;只有在菲律賓,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沒有影響。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實證研究中國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常見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以中國的區域經濟數據,采用截面回歸分析,檢驗不同的金融發展指標對經濟增長指標的解釋能力(周立、王子明,2002;張俊生、曾亞敏,2005;徐瓊,2006;盧愛珍、劉俊峰,2006)。也有學者以特定省份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陳述云、劉帶春,2006;陳敏 等,2006)。王景武(2005)等則采用時間序列方法實證研究了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而戰明華(2004),貝多廣、黃為(2005)以及趙振全、薛豐慧(2004)等則通過構建數理經濟模型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的結論可歸納為:中國銀行體系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比較顯著,而股票市場的作用并不顯著;在不同區域,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存在很大的偏差[ZW(]東部地區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而在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并不顯著,甚至抑制實體經濟的增長。

但國內實證研究中國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較少。在中國期刊網中檢索文章標題同時出現“金融結構”和“實證”關鍵詞的文章,結果一共只有7篇??梢妵鴥葘W者對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還不是很充分。[ZW)]劉紅忠、鄭海青(2006)基于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了東亞國家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馬長有(2005)通過回歸分析得出“中國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結論,而李蕊、韓晶(2006)基于時間序列方法的研究結果是“我國區域金融結構轉變是被動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導源于金融的自由化”。但他們都沒有研究銀行和股票市場誰更有利于中國的經濟增長。類承曜、張金林(2005)對該問題的研究結論則支持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互補的觀點。

國內現有關于金融發展、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國內現有文獻對中國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問題的實證研究不充分。其次,現有研究往往把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這兩個關系割裂開來。這就有可能忽視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綜合影響。本文研究正是就試圖克服現有研究的這些不足而展開的。本文其余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構建衡量金融發展、金融結構以及經濟增長指標的基礎上,提出實證研究這三個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三元向量自回歸模型;第三部分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第四部分是結論。

二、數據、變量及三元向量自回歸模型

(一)數據及變量

本文以月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對數(I)來作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度量指標。

國外也有研究采用類似的指標來衡量實體經濟的發展,因為根據經典的經濟增長理論,由投資而形成的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金融作用于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促進投資的增加以及更有效地配置資本。所以,本文選擇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指標來衡量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用股票市場月度交易額的對數(TUR)來衡量股票市場發展水平,用金融機構短期信貸和中長期信貸月末余額之和的對數(CREDIT)來度量銀行體系的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指標(FD)是月末股市市值[ZW(]股市市值也是一個常用的衡量股票市場發展水平的經濟指標,但下文實證研究中并沒有用它作為股票市場發展水平的度量指標,而采用的是股票市場交易額的對數。[ZW)]和銀行信貸(短期信貸和中長期信貸)余額之和的對數,而金融結構指標(FS)為月末股市市值和銀行信貸余額之比的對數。計算上述五個變量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stats.省略/)以及各月度的《中國經濟景氣月報》,應用到模型估計中的是各個變量2000年12月到2007年6月的月度數據,每個變量有99個觀測值。

(二)三元向量自回歸模型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常用的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因果關系的方法是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 Causality Test)。但現有研究在采用這種方法時都沒有將金融結構變量設定為模型的內生變量,這就有可能忽視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綜合影響,而且無法實證研究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因此,本文同時將I、FD以及FS設定為內生變量,建立了如下的三元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VAR):

則歷史的金融發展變量對當前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具有顯著的影響,而反之不成立。因此,金融發展格蘭杰引起投資增加,而投資并沒有格蘭杰引起金融發展。此時,金融發展和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金融發展主動地導致投資的增加,而不是被動地跟隨投資的增加而發展。以類似的方法可以分析金融結構和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Hamilton(1994)討論了模型(1)的極大似然參數估計方法,并且給出了檢驗上述原假設H0和H1的F統計量。本文直接采用Eviews軟件估計模型(1)、計算檢驗原假設H0和H1的F統計量及對應的p值。Eviews軟件同時還給出模型(1)的AIC值,以便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K。

三、實證研究結果及分析

本小節首先利用Eviews軟件估計出模型(1),然后以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研究金融發展、金融結構以及固定資產

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期間內,金融發展和固定資產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金融發展格蘭杰引起投資,而投資不能格蘭杰引起金融發展。金融發展具有主動地刺激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的功能,而不是金融發展被動地跟隨投資的增加而發展。這就意味著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同樣具有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主動地刺激經濟增長的功能。實證研究結果和國內外大部分現有研究結論相吻合。

但金融發展對投資增加的積極影響到底是銀行體系發展導致的,還是股票市場發展導致的呢?本文進一步將I、TUR和CREDIT設定為內生變量,建立了結構類似于模型(1)的向量自回歸模型(2)。表1下部分對模型(2)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金融發展對投資的積極作用不是股票市場發展引起的,而是銀行體系發展引起的。因為模型(2)關于I的回歸方程中,股票市場發展變量TUR各階滯后項回歸系數全為零原假設成立的概率0.1312大于5%,而銀行體系發展變量CREDIT各階滯后項回歸系數全為零原假設成立的p值僅僅為0.0205。但TUR和CREDIT各階滯后項回歸系數同時為零假設檢驗的F統計量為2.9468、p值為0.0189,這就進一步驗證了模型(1)中FD格蘭杰引起I的結果。模型(2)還表明,投資并沒有格蘭杰引起股票市場的發展和銀行體系的發展,這和模型(1)中I沒有格蘭杰引起FD的結果相一致。

模型(1)就金融結構和投資因果關系得到的結果是:我們有超過20%的把握認為,金融結構沒有格蘭杰引起投資,投資也沒有格蘭杰引起金融結構。[ZW(]模型(1)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金融結構沒有格蘭杰引起投資”成立的概率為0.2148,而“投資沒有格蘭杰引起金融結構”成立的概率為0.2722。[ZW)]結合前文金融發展和投資因果關系實證研究的結果,本文認為就中國的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這個問題,金融服務觀點更加切合中國的現實。[ZW(]由于本文沒有考慮度量法律完善程度的變量,并將它作為模型的內生變量,因此本文的研究無法就“法與金融的觀點”下結論。[ZW)]銀行體系和股票市場相對結構的變化不是導致投資變化的原因所在,只要銀行和股票市場能夠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更好地促進中國的金融發展,它們都能夠主動地刺激投資增加和經濟增長。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并沒有格蘭杰引起投資增加,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市場并沒有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也沒有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引導閑置資金轉化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功能。

四、結 論

本文以固定資產投資、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變量為內生變量,構建了三元向量自回歸模型,并以此為基礎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實證研究了中國金融發展、金融結構與固定資產投資的關系,得到以下結論:

其一,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模型拒絕了金融發展不能格蘭杰引起投資的原假設,但不能拒絕投資不能格蘭杰引起金融發展。金融發展和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金融發展主動刺激固定資產投資增加,而不是被動跟隨投資的增加而發展。

其二,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模型拒絕了銀行體系發展不能格蘭杰引起投資的原假設,但不能拒絕股票市場發展不能格蘭杰引起投資。即僅僅是銀行體系的發展格蘭杰引起投資增加,股票市場的發展并沒有格蘭杰引起投資。同時,模型也不能拒絕投資不能格蘭杰引起銀行體系發展和股票市場發展。

其三,我們有超過20%的把握認為,金融結構和投資在格蘭杰意義上并不存在因果關系。金融服務觀點更加切合中國的現實,只要金融體系能夠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它就能夠主動地刺激投資增加和經濟增長,不管這個服務是銀行體系提供的還是股票市場提供的。中國股票市場發展沒有引起投資增加,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市場并沒有真正發揮其功能。

參考文獻:

貝多廣,黃為. 2005. 金融發展的數理與實證分析[J]. 當代財經(8).

陳敏,杜勇,李小慶. 2006. 黑龍江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

陳述云,劉帶春. 2006.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來自西部貴州的實證[J]. 統計研究(9).

戈德史密斯. 1996. 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3-24.

李蕊,韓晶. 2006. 我國區域金融結構轉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 特區經濟(1).

劉紅忠,鄭海青. 2006. 東亞國家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 國際金融研究(5).

類承曜,張金林. 2005. 關于我國金融發展、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 海南金融(1).

盧愛珍,劉俊峰. 2006. 新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 新疆財經(1).

馬長有. 2005. 中國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 社會科學研究(3).

王景武. 2005.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實證研究[J]. 財貿經濟(10).

徐瓊. 2006. 金融發展對技術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 華東經濟管理(4).

戰明華. 2004. 多重均衡條件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模型與中國的實證[J]. 統計研究(4).

張俊生,曾亞敏. 2005. 社會資本與區域金融發展:基于中國省際數據的實證研究[J]. 財經研究(4).

趙振全,薛豐慧. 2004.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 金融研究(8).

周立,王子明. 2002. 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1978―2000[J]. 金融研究(10).

ARESTIS P, AMBIKA D, LUINTEL K, et al B. 2004.Does financial structure matter [R/OL] .econwpa.wustl.edu:80/eps/fin/papers/0401/0401006.pdf.

BHIDE A. 1993. The hidden costs of stock market liquidit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1-51.

BOOT A, THAKOR A. 1997.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 693-733.

CHRISTOPOULOS D K, TSIONAS E G. 2004.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3(1): 55-74.

DEMETRIADES P, HUSSEIN K. 1996.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1: 387-411.

DIAMOND D W. 1984.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1: 393-414.

HAMILTON J. 1994. Time series analysis[M].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3-200.

JENSEN M, MURPHY K.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225-263.

KING R G, LEVINE R. 1993. 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717-738.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 1998. Law and fina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1113-1155.

LEVINE R. 1997.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5: 688-726.

LEVINE R. 2002. 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which is better [R/OL]. eres.bus.umich.edu/docs/workpap-dav/wp442.pdf.

LEVINE R. 2003. Finance and growth: theory, evidence, and mechanisms [R/OL]. ifk-cfs.de/papers/handbook.pdf.

MERTON R C, BODIE Z. 1995.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M]// CRANE D B, et al.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31.

RAJAN R G. 1992. Insiders and outsiders: 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 length debt [J]. Journal of Finance, 47: 1367-1400.

RAMAKRISHNAN R T S, THAKOR A. 1984.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and a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1: 415-432.

參考文獻:Banking System, Stock Market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Based on a ThreeFactor VAR Model

HUA Guihong1ZHOU Maobin2CHENG Chunlin1

(1.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Z]2.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篇3

一、股票價值的估值和分析方法

證券投資要將股票內在價值和成長價值分析相結合,投資者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實現資產的收益最大化。

(一)股票內在價值分析

股票價格是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預期,市場價格圍繞股票的內在價值波動。股票內在價值的計算方法:一種資產的內在價值為預期現金流的貼現值,對于股票來說,預期現金流是預期未來支付的股息。假定所有時期貼現率不變,

V=,NPV=VP=P

V表示為股票的期初內在價值;Dt為時期t末以現金形式表示的每股股息;k為現金流合適貼現率,是必要收益率。

NPV為凈現值,V表示內在價值,P表示在t=0時成本。

若NPV>0,預期現金流現值之和大于預期成本,股票價值被低估,可以買進;NPV

(二)上市公司成長價值分析

在股票的價值分析中,現金分紅是衡量公司價值的重要指標,只有良好的資金流動性和現金紅利,投資人才會獲得真正的利益。價值選股要從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進行分析,可以從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三個方面分析,重點分析上市公司行業前景、產品市場競爭力、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市盈率、每股凈資產等方面。

二、中國股市的投資環境分析

股價的變化最根本因素是市場資金供求,其次是政策變化。下面從宏觀經濟和外部環境兩方面對股市投資環境做簡要分析。

(一)宏觀經濟分析

1.貨幣政策轉向,從適度寬松轉變為穩健,貨幣供應量減少

從上表看出,央行貨幣政策緊縮,控制貨幣流動性以保持物價的穩定。2011年4月份CPI同比上漲5.3%,食品價格上漲11.5%,PPI同比上漲7.2%。截止2011年5月11日,本年度央行進行了兩次加息,四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2011年的宏觀經濟政策總體部署: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控制物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股市運行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國內通貨膨脹的發展,預計央行會進一步緊縮貨幣流動性。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對貨幣流動性的管理,這使大盤難以走出大的行情。

2.股票發行量供大于求,股價上行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2010年,531家公司在A股市場融資10275.2億元。預計2011年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融資規模不斷擴大。股票市場的供給主體是上市公司,證券市場的需求方是指各種投資者,包括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各類基金、證券保險公司、QFII等)。

貨幣政策趨緊情況下,新股IPO、股指期貨、創業板、大宗商品期貨交易都在和主板市場爭奪資金。股票發行規模不斷擴大,造成市場投資者的資金不足,投資者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購買規模不斷擴大的股票。股票供大于求,造成股價下跌。

3.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調控的力度將影響滬深兩市相關板塊發展

2010年4月國務院下發國十條,在7月2日,大盤達到了最低點2319.74點;2010年9月底出臺新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市場解讀“利空出盡”,股市隨即選擇了向上突破;2011年2月,政府調控重點是擴大“限購”城市范圍,樓市炒作資金向股市回流,股價上漲。房地產和相關產業關系密切,地產、銀行、鋼鐵、建材權重板塊對大盤中長期走勢產生決定性影響。2011年,要注意關注調控政策變化和各主要城市房價走勢。

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規模;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發展和振興。

(二)外部環境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1.關注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變化

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是美元持續貶值來刺激出口。資源、糧食、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上漲,中國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同時央行貨幣政策收緊,加息預期增加,使得國外熱錢游資進入中國市場。

2.區域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影響我國宏觀經濟的整體運行

利比亞等中東國家的內亂局面,日本國內爆發的大地震,朝鮮半島可能引發的戰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世界正在形成統一的整體,這些事件對滬深股市的影響也不容小視。

三、2011年股市投資者的投資策略選擇

股指期貨推出,證券市場實現了雙向交易,單邊做多不再是獲利的唯一手段,做空依然可以獲利,投資者獲利方式逐漸多元。中國股市和政策密切相關,投資者要學會正確的投資理念,發掘新時期經濟特點、政策方向。

(一)學會正確投資理念,準確把握投資時機

1.學會證券的理念投資,理性投資、穩健理財

炒股要克服人性兩大弱點:貪婪和恐懼,只有善于學習才能制勝。盲目追高并非是明智之舉,當天忽視價值規律盲目追高,次日莊家拉高拋盤,損失巨大;看股市,要看大盤讀懂當前的市場走勢,注重市場多空力量對比;把握基本面和宏觀政策,股價沿趨勢移動、歷史會重演。

2.波段思維操作理念,關注量價變化

波浪理論是以周期為基礎,上升階段的8浪全過程。0~1為第一浪,1~2是第二浪,2~3是第三浪,3~4第四浪,4~5第五浪。第一三五浪是上升主浪。上升主浪緊跟著三波的調整浪。不論趨勢規模如何,8浪的基本形態不會改變。

對于投資者來說,首先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處于上升還是調整階段,根據K線結構、移動平均線等指標加以判斷,進行波段思維操作,要注意量價周期性變化,把握“高拋低吸”的節奏。

3.買入和賣出時機選擇

在股票實踐中,技術性分析注重時空、量價變化,移動平均線和K線法是最為常用、有效的方法。MACD、均線指標出現買入或賣出指標,伴隨成交量的放大或縮小,投資者要果斷進行買賣操作。要和基本面緊密結合,設好止損點以防套牢。

(二)投資對象選擇

2011年的股票市場將以震蕩為主,要從“十二五”規劃、戰略新興產業、擴內需保民生、區域規劃等角度對各板塊進行重點分析,要密關注宏觀政策的調整。

1.“低估值”、業績優的大盤藍籌股和資產重組預期的股票

低估值、業績優的大盤藍籌股處于低估值階段。藍籌股公司穩定的盈利水平,為股價上漲提供支撐。鋼鐵板塊受節能減排影響持續低迷,關注寶鋼股份、包鋼股份等高端鋼鐵制造企業;房地產板塊、銀行券商,處于歷史低估值區域,可以逢低布局;煤炭有色關注重大宗商品價格變化。

重組預期股操作上切忌盲目追高,提防莊家拉高出貨陷阱。在今年上半年,重組預期股受到市場追捧,濟南鋼鐵、華陽科技、豫能控股等漲幅較大。

2.轉方式,調結構,戰略新興產業具有中長期投資價值

新興戰略產業要從研發和產品生命周看公司的成長價值。研究與開發(R&D),公司的發展取決于公司產品的延伸和創新,對公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新興戰略產業符合產業升級趨勢,企業具有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公司的產品周期在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成長期和成熟期公司的盈利水平是最高的,新型戰略產業產品大多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投資價值較大。

3.擴內需、保民生,大消費板塊成為新的投資亮點

2011年作為“十二五”期間產業轉型第一年,要擴內需、保民生成為政府的施政理念,“以舊換新”政策和“家電下鄉”政策繼續,3600萬套保障房政策的實施,大消費概念股因此具備了政策傾斜優勢.預計白色家電業、商業零售、白酒會有穩定的業績預期。

4.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區域性板塊獲得發展機會

在西部地區要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農牧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區域發展在建設的進程中將不斷涌現出階段性投資機會,重點關注區域開發中受益板塊表現。城投、發展、西部礦業、友好集團等個股會獲得好的發展機遇。

四、結語

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從調結構,促轉型中尋找股市的投資機會,成為投資者重要的課題。新格局的產生會在資本市場得到充分的體現,戰略新興產業會獲得巨大發展,A股相關板塊將會長期受益于政策的扶持。

2011年中國股票市場受資金面趨緊影響將以震蕩行情為主,個股機會很多,板塊輪動效應明顯。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保持著平穩較快的發展,股市大幅度下跌的系統性風險很小。把握住國家政策的變化、市場熱點的轉換,相信投資者會有很好的收益。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投資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6.

篇4

市盈率是用來衡量股價與收益之間關系的比率值,適合長期投資的股票需要看市盈率,但也不能只關注市盈率。另外,低市盈率也是有陷阱的,比如公司賣資產、賣股票、收到補助等,短期內獲利豐厚,但不具有長期可持續性。

通常市場正常的綜合市盈率范圍在15-20倍之間,一些科技股的市盈率相對較高也是正常的,市盈率對于長期投資選股來說只能做參考,在合理范圍內即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2、能獲上市公司的股息和紅利。這是股民選擇股票的主要目的,因為投資股票獲得的股息和紅利一般比銀行存款或購買國債獲得的利息要高很多。

3、可以通過買賣股票獲得資本利得。有一部分投資者通過在二級市場上自由買賣股票,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而獲得差價,即資本利得。

4、流動性強。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很強,加之現代電子交易系統的輔助,股票的成交速度非???,從而使得股票市場的變現速度很快,時間成本很低。

(二)股票投資的劣勢

在股市上經常流傳一句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因此股票的風險是隱藏在很多因素之下,接下來是關于股票風險的來源進行簡析:

1、市場的流動性較強。每一交易時間單位中的行情,可以視為“獨立重復試驗”,而且概率還不是一樣的。

2、信息的不對稱性。有效市場假說在現實中并不起作用,因為市場價格包含所有的信息,也包含了大多數人錯誤的信息。

3、市場的不確定性。市場中順次發生、同時發生的現象,不一定具有因果關系。

4、股價的不確定性。估值不是定值,除開企業談股價沒有任何意義。既然估值永遠是估計的,那么價格也是主觀的。

二、投資者行為分析

雖然不同投資者選擇股票的方向或途徑不同,但是每個投資者的投資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投資者大多存在相似的投資行為,基本總結如下:

1、從眾行為。由于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當作出投資決策時,會根據機構投資者、經驗豐富的權威人士或其他投資者,甚至是小道消息作出不理性的判斷。當看到股票牛市就貿然入市,看到股票低迷就退出股市,這都是大多數投資者不成熟的理財行為。

2、貪婪行為。當在股票投資中獲得收益時,大多數人會不滿足于當前微弱的收益,會看的更高更遠,希望獲得更多的收益。通常他們會被眼前的利益迷住雙眼,眼睛中只有巨額的收益,而忽視存在的風險。投機心理是大多數投資者的心態,一般投資者會執著于追漲殺跌,最后資金被市場被套牢。

3、沖動行為。大多數投資者都存在這種行為,因此“牛市”和“熊市”這兩個詞孕育而生。當投資者的投機心理被市場行情識破時,心里就會著急,擔心自己的資金會成為股市下跌的犧牲品,缺乏耐心的大多數投資者就會退出股市。當股市見長時,投資者又會初步預測股票繼續增長,沖動購買股票。這些都是缺乏耐心的不理智投資行為,很容易被股市套牢。

4、政策扭曲行為。有些投資者盯著有關股票投資的國家政策,每次投資都是依賴對國家政策的判斷。而政策的誤導會扭曲市場,導致投資者錯誤投資。

三、股票投資策略

(一)盡量避免杠桿投資

盡量避免避免負債進行股票投資,杠桿投資的投機性質很強。投資者應盡量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避免杠桿投資。應該盡量保持一定的流動資金,進行股票投資首先應該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金維持日常生活,因為股票的風險是時刻存在的。

(二)適當的進行分散投資

職業炒股者或炒股專家一般都會進行多元化投資,即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分散投資實質就是分散風險,股神巴菲特一般持有6種股票,在他看來股票太多不利于投資者集中時間和精力關注企業經營狀況,就會存在投機心理。因此股票應分散投資但不能過于分散,應該遵循少而精的原則。

(三)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

首先應該避免盲目從眾,應該理性客觀的判斷自己的投資方向,不能一味的依賴股票市場的走勢,即應該解決信息不對稱,提高認知能力。其次應該避免貪婪,應懂得知足者常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沖動投資,避免頻繁交易。頻繁交易會造成正確率下降,出現虧損,同時還會損失手續費。股票市場是考驗投資者心態的一大市場,具有穩定的心態那么股票投資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別人貪婪的時候要學會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要學會貪婪。這句話的意思是投資者要選擇適當的股票投資策略,不能盲從。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我國股票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據統計我國上證指數從2007年10月的歷史最高點6124點到2008年10月的最低點1664點,下滑速度如此之大,讓中國的股民不敢輕易步入股票市場。但卻有投資者抓住這次機會冷靜分析股市從中獲巨大的盈利。

(四)善于總結錯誤

股神巴菲特也不是沒有失誤的時候,但是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在于勇于承認錯誤,善于總結錯誤并抓住危機中難得的機會最終轉敗為勝,獲得成功。因此,只要正確的次數多于錯誤的次數,在正確的投資上所獲得的利潤足以彌補并超過失敗投資的虧損,那么該投資策略就是成功的。

四、股票投資選擇的建議

隨著人們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加深,股票作為一種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投資產品,在人生的各個不同階段所占有的資產比例也應有所不同。

(一)單身青年期

該時期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最強,因此高風險和高收益的股票投資最為合適。比如:成長股、重組股、題材股、周期循環股等應優先選擇。

(二)已婚青年期

這時期的投資者風險承受力較強,且收入也提高了,因此同樣應把重點放在收益上。比如:成長股、重組股、題材股、周期循環股等應優先選擇。

(三)已婚中年期

這時期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差,但是收入水平最高,因此股票投資更重視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結合。比如購買成長股和周期循環股,同時購買穩健的藍籌股,同時前者最好稍微高于后者。

(四)退休老年期

篇6

    在中國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東占有絕對控股地位(擁有50%以上股權)的占63%,其中89%是國有股東。同時,75%的上市公司存在法人股股東,持股比例最高為39.1%,最低為2.1%,平均為19.8%。在國家股主導的股權結構中,國家股權的代表是政府,其目標是多元化的,既有經濟目標,又有政治和社會發展目標。這種多元化的評價目標必然影響對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如有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門行政指派董事長或總經理、對經理人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行政性地控制公司對資本的管理和流動等,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公司對經營利潤目標的追求。

    2.股東大會質量不高,部分股東大會流于形式,股東大會尚未成為上市公司最高權力機關。

    中國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是采用內部控制模式,股東大會是現代企業制度運作中的最高決策機構。所有者在股東大會上維護自己的權益,決策者、管理者在股東大會上呈現自己的能力和業績,接受投資者的檢驗和考核。然而,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質量卻不能令人滿意,主要問題在以下幾方面:

    (1)股東大會的職權難以落實?!豆痉ā芬幎ü蓶|大會有11項職權,董事會有10項職權,分工十分清楚。然而現實中許多重要事項,如公司資產重組,以公司的資產作抵押、為他人提供擔保,公司大額資產的出售、贈與、或捐助,本應由股東大會行使職權,卻常常由董事會甚至由董事長來行使職權。有的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向下授權過大、過多,實際上剝奪了中小股東的決策參與權。

    (2)股東的提案權常常受到限制?!豆痉ā窙]有規定股東的提案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規定持有5%以上股權的股東有提案權。按規定,依法提出的提案應列入股東大會議程,但實際上卻無法順利實行。如果提案與董事會意圖有抵觸,董事會常以需書面審查為由進行阻撓、拖延。沒有列入股東大會議程的提案,根據《章程指引》第60條、61條、54條的規定,提出提案的股東可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但實際操作卻由于股東十分分散而很難進行。

    (3)股東的表決權尚不規范。不規范主要表現在以舉手表決方式代替投票方式、關聯交易關聯方不回避和大量使用通迅表決。因而,中小股東多在二級市場上用腳投票。

    (4)股東大會對經營班子隱藏實際經營財務狀況和資金使用狀況等信息披露不充分沒有實際約束力。

    3.董事會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性,董事的責權受到淡化。

    有的上市公司董事會在開會之前,先征求大股東、地方政府的意見,按他們的意見來通過決策項目;有的上市公司董事會形同虛設,決策程序缺乏獨立性;.董事提名受地方政府支配,經常用于安排分流的機關干部;與國外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在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配股項目、資產重組和出售等方面的關聯交易很多。這些都致使中國《刑法》、《公司法》和《證券法》已明確規定了董事的權利、義務和相應的民事、刑事責任沒在上市公司乃至整個社會深入人心,因而董事的權責意識相當淡薄。

    4.監事會的功能弱化,缺乏權威。

    由于監事的素質偏低,部分監事因缺乏法律、財務等專業知識無法行使職權;監事會的工作條件缺乏;監事難以開展監督工作,對監督重點事項無法依照《公司法》、《章程指引》等有關法規及時行使職權;有的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經理班子對監事提出的意見;不是回避就是拖延,監事依法要求聘請中介機構進行監督審計往往難以實施。因此上市公司監事會的權威和功能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弱化。

    5.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狀況相當普遍。

    中國上市公司中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比例高達60%以上,甚至有的上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和總經理都由一人擔任。這樣的上市公司的決策風險控制令人擔憂。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董事長不得兼任總經理;二是相當多的上市公司是從“廠長(經理)負責制”的國有企業轉制而來,歷史造就了總經理由董事長兼任的模式。

    二、傳統觀念誤區的束縛1.誤區之一:資本短缺引發的資金饑餓癥。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預算內投資所形成的有限的資本扶持,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撥改貸”、“投改貸”政策的實施,國家預算內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1981年的28.1%下降到1996年的2.7%,國有企業利息負擔進一步加劇,使國有企業資本金短缺這一先天不足進一步釀成重癥。對于其它所有制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而言,雖然能把握市場動向靈活經營,然而,由于國家預算內投資、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向國有經濟的大幅傾斜,只能在自籌投資和其它投資兩方面從國有經濟所留的縫隙中取得較小份額資金作為資本。再加上產品結構失調造成的滯銷、盲目擴張造成的經營管理混亂以及企業間三角債的長期困擾,企業陷于“高負債—低效益—再提高負債”的惡性循環中。

    在國有銀行商業化的大背景和商業銀行對信用不佳負債過高企業普遍惜貸的大環境下,長期受短缺經濟影響而習慣于利用資金投入維持外延式擴張的企業開始嘗到預算約束的強制力,但是,“圈資金、上項目”的慣性思維并沒有在處于轉軌時期的中國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得到根本扭轉。而此時,中國股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得上市公司不僅擁有發行新股的初次融資能力,而且擁有配股的后續融資能力,并且對于融入的資金還免去了還本付息的義務。從對財政和銀行的依賴中走出來的企業,一旦馬上進入股票市場,便只將籌集資金視為己任。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包裝經營業績、夸大項目贏利能力、吹噓企業成長性、忽視經營和市場風險成為了企業獲取上市公司資格的重要手段。

    在這種資金饑餓癥的困擾下,信息傳遞的阻隔和不對稱就有了產生和發展的土壤和氛圍。

    2.誤區之二:片面追求資產和規模膨脹以期待政府無窮無盡的支持。

    從過去的國有企業到現在的上市公司,都在不斷為爭取財政撥款、銀行貸款、新股發行、配股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部門“跑項目”,其目的就是為了引入資金,追求資產和規模的外延膨脹;或者通過企業購并、資產重組的方法,以盡可能低的投資來最大限度地增加資產數量,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資產的所謂“低成本擴張”。

    而實際上,企業對所拿到的項目,僅僅看到可行性報告上描繪的商業價值和經營前景,而忽略了技術力量薄弱、經營管理不適應、營銷網絡不健全、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替代而帶來的市場和經營風險;對所進行的“低成本擴張”,僅僅看到在資產交易環節中付出的直接代價,而忽略了對購并和重組的目標企業所必須進行的技術開發、項目投資、設備更新、經營管理、產品調整、市場開拓、人員培訓及處理各種復雜事務方面所付出的代價。無論企業是否對此有所意識或是否具備膨脹能力,都會不顧一切、一窩蜂地將“蛋糕做大”和鑄造中國企業界的“航空母艦”,其最為本質和內在的動機又何在呢?

    所有這些,其最終目的都是謀求獲取無窮無盡的政府支持。在經濟轉軌時期,非國有企業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同時國有企業由于主客觀因素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境,一旦將國有企業與社會制度、國家主權與安全相聯系,搞活、重整、扶持國有企業便成了各級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務,停息掛帳、股票發行額度分配、債券發行審批、組建企業集團、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抓大放小、債轉股等等,無一不是向大中型國有企業傾斜。在這種示范效應下,片面追求資產和規模的膨脹便不難理解。

    然而,在市場經濟及其原則逐步確立,政府職能逐步改變,政企進一步分開的大趨勢下,政府的支持絕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不可耗竭的資源,因此,以謀求政府支持為目的而不面向嚴格預算約束的資產膨脹將使企業無法在市場的洶涌波濤中立于最后成功之地,而它給市場帶來的另一負面影響便是信息的不對稱甚至是非公平關聯交易和弄虛作假造成的信息扭曲。

    3.誤區之三:借助多元化經營以規避市場風險。

篇7

據以上調查數據顯示,高達98.5%的被訪者有投資意向,其中非常想投資的占全部被訪者人數的43.8%;而完全不想投資的僅為被訪者的1.5%。由此可見,目前中國居民的投資信心相當堅定,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資本市場的利好持肯定態度,另一方面也預示著一旦人們手中擁有了閑散資金,將大量涌入資本市場。而這種濃郁的投資氣氛,似乎和當年的股瘋前奏有所相似。

根據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在98.5%有投資意向的被訪者中,已有高達60.12%即1185位被訪者將投資意向化作了實際行動。

這一數據,恰恰證實了大量民眾閑散資金正在涌入資本市場的現狀。全民皆股的歷史真的會重演嗎?靜心研究,我們發現在1185位投資者中,僅有3.12%的人表示會將50%以上的收入投入到資本市場,而高達39.75%的人則表示投資金額將占全部收入的10-20%之間,緊隨其后的是33.67%的人表示投資金額所占收入比例在20-30%之間。在2006年資本市場普遍利好的外部刺激下,投資者們對投資金額的理性控制,說明經歷了股瘋之后,中國民眾對投資理財已有了更為深刻和理智的認識:不把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將手中閑散資金注入資本市場,是理財的一種形式,但絕不是唯一的一種。

篇8

篇9

一、證券投資基金對股票市場穩定的正面效應

投資基金可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者對于資金的理財需求,采用集合投資的方式,將社會中的閑散資金利用起來,增加了市場上的資金供給,擴大了市場規模和容量,一般來說,市場容量越大,市場越趨于穩定,因為我國的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市場容量大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的決策產生的后果對于整個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證券投資基金的出現,改善了現有的投資者結構,使得廣大的散戶們擁有了理性的投資理念,形成了團體性的投資文化,這大大有利于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投資基金在實際中,更多的是衡量上市公司的發展潛力,非常關注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問題,同時考慮了上市公司的成長,國民經濟的發展乃至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等因素,投資者往往中長期持有,等到合適的時機拋售,來取得利潤。由于投資基金引自國外,在我的經驗還遠遠不足,因此會和國際接軌,不斷學習外國先進的投資理念,這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穩定證券市場。

二、證券投資基金對股票市場穩定的負面效應

雖說證券投資基金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避免不了還存在一些負面的影響:機構投資者會形成羊群效應。機構投資者投資基金時對于投資對象的分析、對比、選擇等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會同時買入或者賣出同一證券,這對市場的影響的非常明顯的,市場價格在羊群效應的作用下,會非正常地過度上升或者過度下降,許多證券投資基金采用的投資方式為:買入前期價格上漲的證券,賣出前期價格下跌的證券,這樣做很有可能造成價格距離基本面越來越遠,最終使證券市場出現動蕩,同時,基金經理作出的不正確的決策在更大范圍內被模仿,不正確信息的傳播可能影響到整個市場。投資過程容易出現短視行為,基金經理一般來說會認為自己面臨較大的壓力,如果一支股票沒有很好的盈利空間,他們可能會放棄這只股票,轉向其他潛力大的股票上,比較典型的做法是“趨勢追蹤”或者“正反饋交易”。證券投資基金以投資增值為目的,這就決定了基金追求高收益的內在動力,這不免會成為一些機構操縱利潤、追逐高利的驅動,這時候,基金不但不會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還可能會成為市場大幅度動蕩的罪魁禍首。

三、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尚未發揮穩定市場功能的原因探析

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主要以散戶為主,證券投資基金投資理念的不成熟,投資基金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在我國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我國人口基數大,個體投資者是主要組成部分,市場的環境也比較混亂,這些都可能阻礙著先進投資理念的形成,社會上盲目跟風的現象十分嚴重,每個人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所以會在投資中頻繁產生“羊群效應”。我國證券市場自身發展的不完善性,監管制度的不健全。我國基金的發展沒有足夠的經驗,沒有建立健全的基金組織制度,這為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機。即使是基金經理,也無法構造有效地投資組合,而證券投資基金要想獲得利益,只能采取一些短線操作的方法,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另外,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尚存在多種缺陷,加上上市公司本身經營地不太好,證券投資基金融資渠道受限,也是使得證券市場不穩定的因素。

四、提高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穩定的對策

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的監管力度,使得投資過程法律化,我國的證券市場,明顯存在“平時放松,事發嚴打”的特點,這使得上市公司存在僥幸心理,存在利用不正當的手段來主球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而投資者是最大的受害人。因此,要強調利用去行政化并且細化的工作方法來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面臨大量的上市公司時,也有能力做到最大化的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加快證券市場發展,加快各項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設,基金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法律的規范化,若沒有,必然會遇到很多阻礙,因此要繼續完善《投資基金法》、《證券法》、《投資顧問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并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制定有效政策。改善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證券市場整體投資價值,上市公司要想讓投資者購買基金,那么對服務的改善勢在必行,要保證信息平等地傳遞,自由地流轉,這樣既能夠有助于快速建立股票市場的信譽,還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對于不能按時披露信息的上司公司,監管機構要對其進行處罰,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證券投資基金除了要做到以上建議,還應該宣傳科學合理的投資理念,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可以開展對于投資者的培訓課程,一來能夠對本公司形成一定宣傳,二來增加了投資者對自身的信任程度,這對公司的發展的非常有利的。

參考文獻:

[1]劉月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對股市影響研究[J].統計研究,2011

篇10

在我國股市發展初期,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占有較大的比例。

然而,隨著我國股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運作機制的逐步成熟,市場的風險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張人驥(2000)采用1993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的日收益率數據,考察了上海股市風險結構的動態變化特征與趨勢。結果表明,上海股市的系統風險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齊漲齊跌”的現象正在逐步弱化,與早期相比,目前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組合選擇和投資決策時更多的考慮公司本身的特點,行為模式已從前幾年的“重大盤,輕個股”逐步轉變為“重個股,輕大盤”,股票后面所蘊含的公司特征正在逐步得以體現。

由于系統風險在單個股票的投資總風險中占有較大比重,同時各股票的價格運動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因而通過投資多元化分散風險的效果將極其有限。施東暉(2000)使用50個股票的雙周收益率數據計算它們各自的方差;然后隨機地選取一種股票,其收益率方差為4.18%;將這一股票與另一隨機選取的股票組合起來,構成等比例投資的兩種股票的組合,方差降為4.13%左右;按同樣的步驟,一步一步加入隨機選取的股票,可以看到,當組合中股票數目達到20種以上時,單個股票的非系統風險幾乎已完全分散掉了,此時投資組合的方差很快接近極限值3.180/0,這一數值約為原先單個股票風險的78.2%??梢娫谖覈善笔袌錾?,投資多元化只能分散掉大約20%的風險量,降低風險的效果并不明顯。

我國已有一些學者對我國證券市場股票定價的風險和收益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施東暉(1996)《上海股票市場風險實證研究》。施東暉所使用的數據簡述如下:

研究樣本:1993年底106家上市公司,按規模將樣本分成15個組合,每個組合由樣本股票等比例投資組成,組合1包含流通股本最小的一些公司,組合15則包含流通股本最大的一些公司。

研究期間:從1994年1月至2000年4月底,共76個月。

收益率計算:實證研究中采用的收益率為股票雙周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變量定義:實證主要涉及收益率(R)、系統風險(β)、非系統風險(S(E))、公司規模(SL)、凈資產收益率(ROE)和權益市值比率(BM)等變量。β和S(E)可由公式Rt=αt+βtRm+ξt回歸得到。

通過上面的實證研究,我們發現,我國股票市場上的風險收益關系并不符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結論,公司特征因素在我國股票定價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此種現象主要歸因于兩個原因:①我國股票市場的非有效性。首先,我國股市不具有完全信息。從中國股市的實際運作來看,由于市場發展尚不規范、不成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不規范、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等現象較為嚴重。其次,我國股市不具有完全競爭。由于投資者群體結構、規模經濟和進入限制等諸多因素,中國股市的市場化和競爭程度還相對較低。②投資組合的非有效性。投資組合的非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a我國股市的參與者大部分是散戶投資者,b影響公司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不是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由此可見,CAPM關于投資者持有高度分散化股票組合的前提假設也不符合中國股市目前的實際情況,因此非系統風險也會影響股票的收益。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成立是以有效市場假設為前提的,中國股市定價行為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不符,也就意味著中國股市缺乏資本配置效率,就不能有效地通過股票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最優地配置稀缺資本,不能有效地促進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而只能帶來稀缺資本和其它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進一步發展和規范我國股票市場,說到底就是了要提高我國股票市場的效率。大致有以下措施:①擴大股票市場規模。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③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④規范政府監管。

摘要:本篇首先分析了我國證券市場股票定價的特征。文章認為我國現行證券市場的股票定價與CAPM的結論相悖:公司特征因素在我國股票定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公司特征因素模型更適合描述中國股市的定價機制。然后,文章圍繞建立我國股票的特征因素模型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證券市場股票價格因素定價模型

參考文獻:

篇11

一、引言

我國建立股票市場以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多層次的資本結構。在發展過程中,我國股市出現大幅度的波動以及嚴重投機行為,而中國以散戶為主的投資結構被認為是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自2006年起,機構投資者迅速發展,成為股票市場的中堅力量,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中國證監會推進機構投資者發展是因為機構投資者有強大的研究能力,是相對理性的投資者,提高機構持股比例有利于維護市場穩定,降低股票市場的非理性波動。然后在此過程中,我國股票市場依然經歷著大起大落,機構投資者究竟對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產生了什么影響?不同的研究者給出了不同的結論。有些學者認為機構持股能夠穩定股市,另一方面,一些學者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與股票市場波動性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當然,還有一些學者對機構投資者能否穩定股票市場保持中立的態度。機構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作用還沒有定論,國內外學者在機構投資者是否能夠穩定股票市場這一問題上還有很大的分歧。在實證研究方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數據不同,得到的結論也有所不同。早期的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信息優勢,能夠及時發現股票市場的非理易,并采取相反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股票市場的波動。而近些年來的有些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中存在羊群行為和正反饋效應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會增大股票市場的波動性。

二、樣本數據和變量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的股票樣本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年的股票。本文原始數據包括每日收盤時上證綜指、總股本數、國家及國企持股數量、境內個人持股數、境外持股數、機構持股數以及流通股合計,其中機構持股包括基金持股、券商集合理財持股、保險公司持股、社?;鸪止?、QFII持股以及其他機構持股,所有數據均來自上海萬德咨詢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wind數據庫。另外本文以季度為單位采集樣本,時間段為201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共12季度,共29774條記錄,刪除有缺省值的記錄,保留有連續12個季度記錄的公司,最終剩余28440條記錄。

(二)變量定義

1.因變量――股票市場的波

本文以上市公司季度內日股票收益率的標準差衡量股票市場的波動,用volatility表示。收益率用一個季度內的所有日收益率的標準差來表示。

2.自變量――機構投資者持股

本文選取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作為自變量,用institution表示,此變量由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份與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所有股份之比計算得到。本文研究時間區間為201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并不是每家上市公司都有機構持股。在所有上市公司中,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中都有機構持股,在此研究區間,有機構持股的公司占全體上市公司的比例,最高達到了99.11%,最低也有92.49%,平均達到了97%,說明機構投資在近幾年已經發展非常壯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

3.控制變量

為使本文更好地說明股票市場的波動,本文還考慮了多個常見因素對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其中包括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比例(domstate)、境內個人持股比例(domper)、境外持股比例以及流通股對數(foreign),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比例、境內個人持股比例及境外持股比例分別由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數、境內個人持股數、境外個人持股數與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所有股份之比計算的到,而流通股對數則是流通股合計取自然對數(circulation)得到。

(三)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股票市場的波動率平均達到2.4736,最大達到140.3131,可以看到股票市場波動的變化比較顯著;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均值達到36.47%,在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中占較大比例,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股票市場的中流砥柱;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比例的均值達到了76.57%,最高達到100%。

三、研究設計

本文主要研究t-1期機構持股比例(inst,t-1)及其變化(Δinst,t-1)對t期股票波動(volatilityi,t)的影響,機構持股的變化對股票市場的波動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在t-1期增、減持股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對t期股票市場波動的預期的影響,即股票市場未來的波動性會對機構持股比例產生一定影響,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內生性問題。而解決內生性問題,主要依靠尋找合適的工具變量,故本文引入工具變量法(連玉君 et al. 2008)解決這一問題,得到比較穩健的結果。

工具變量法的關鍵是尋找一個合適的工具變量,要求必須與內生變量之間有穩健的相關性,同時又要求具備外生性,反映在回歸中即是該變量通過內生性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發揮影響。本文使用t-2期的機構持股比例(inst,t-2)作為t-1期的機構持股比例(inst,t-1)即t-1期的機構持股比例變化(Δinst,t-1)的工具變量。

表2是以Δinst,t-1為核心解釋變量,分別用混合OLS、組內去心和動態面板模型三種方法對Δinst,t-1的系數進行估計,三種方法的估計系數都為正,即t-1期的機構持股比例的變動與股票市場的波動存在正相關關系,而顯著性不高。其中面板模型通過Hausman檢驗得知用固定效應的面板模型。每種方法包含是否加入控制變量兩個模型,檢驗估計系數的穩健性。三種方法的系數都為負,即t-1期的機構持股比例與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存在負相關關系,但在統計上不是非常顯著,所以只能說機構持股從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股票市場的穩定性,但并不十分明顯。

四、結果及分析

下面使用工具變量法作估計方法,本文利用inst,t-2作為inst,t-1及Δinst,t-1的工具變量。

根據回歸模型(1)檢驗基金持股比例(inst,t-1)對股票市場波動性的影響。表3為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廣義矩估計法(GMM)和一階差分GMM估計方法的結果,同樣每種方法分為沒有控制變量和加入控制變量兩個模型,以檢驗inst,t-1系數的穩健性。

通過表3可以看出,模型(1)―(4)的系數都為負,且模型(1)和模型(3)中的系數相對比較顯著,而模型(2)和模型(4)的系數在統計上并不顯著,機構持股比例確實起到減弱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的作用,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機構投資者比個人投資者更為理性且不容易受到噪聲交易的影響,能夠抵消個人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從而穩定市場;第二,機構投資者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信息方面的優勢,當股票價格出現價值低估時,具有信息優勢的機構投資者便會及時發現這種股票的投資機會進而買進,相反,當股票價格出現價值高估時,機構投資者會拋售這些被高估的股票,這樣,投資機構能夠及時地發現市場的非理性,采取相反的交易,糾正錯誤定價,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票市場的波動水平。第三,機構投資者都遵循“謹慎原則”,就長期來看,通常偏好波動性小、風險較低的股票。然而,若加入其它控制變量之后,這一作用會被削弱,特別是受到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比例的影響,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能夠穩定股票市場,這一系數估計值在統計上也是非常顯著的,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國家的政策導向,而這樣的投資往往是理性的,或是國家重點扶持行業,所以我們認為國家及國有企業持股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穩定我國股票市場。

五、結論、政策建議及不足

本文采用我國股票市場的全體上市公司201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的數據實證研究了機構持股比例及機構持股比例變化對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得到以下三條結論:第一,機構持股比例的提高減弱了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第二,機構持股比例的變化加劇了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第三,當機構持股比例變化較小時,機構持股比例對股票市場的穩定作用越強,而t-1機構持股比例較高時,t期的機構持股變化加劇股票市場波動的作用會減弱。

根據本文的實證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幾條政策建議:

第一,機構投資者在我國已經頗具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政府應當正確引導并鼓勵機構投資的理性投資,另外政府也適當支持機構投資者的發展,防止機構投資者由于機制不完善、信息紕漏不完全、信息傳遞和吸收慢以及羊群效應等原因引起機構投資的非理,從而導致股票市場的強烈波動性。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對機構投資者的監管,尤其是對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人員等進行監管。

第二,中國股票市場穩定性的增強與波動性的下降,不全是由于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所造成的,所以在發展機構投資者的同時,還需要完善市場機制,不斷加強市場基礎環境建設,建立良好宏觀環境和微觀基礎,培養合格的機構投資者,提高持有基金的個人投資者的理性投資意識,多方面共同促進資本市場穩定。

第三,本文還發現國家即國有企業持股也相對穩定了中國股票市場,所以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發揮我們群眾的力量。另外境外持股也從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我國股票市場的波動性,所以,我國應當積極引進外資,改善投資者結構,發揮境外投資者的積極作用,同時,我國也應當做好投資者保護、完善法律、加強監管等工作,以免境內中小投資者被境外投資者擠出股票市場。

本文實證研究分析了機構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在此過程中,本文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機構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不能僅僅從表象判斷,還需要考慮市場效率及政策因素等方面,故而本文的結論并不是絕對的。

參考文獻:

[1]Zweig, M.E., 1973. An investor expectations stock price predictive model using closed-end fund premiums. Journal of Finance, 67-78.

[2]Lakonishok, J., Shleifer, A., Vishny, R.W., 1994. Contrarian investment, extrapolation, and risk.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9, 1541-1578.

[3]祁斌,S明,陳卓思,機構投資者與股市波動性[J].金融研究,2006:54-64.

[4]宋小保,企業盈利能力、機構投資者與股票波動風險[J].管理工程學報,2015:121-129.

篇12

Influence Research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the Stock Market in the Short Term

CANG Yuquan, YIN Xudo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listed companies release information in the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investors review these information and formulate investment strategies. The majority of investors now are irrational, lack of real information channel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investment theory, and susceptible to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produce "sheep-flock effect".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omments of Eastmoney Guba by means of Chinese text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investor sentiment index, and the influence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the stock market in the short term.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vestor sentiment really affects stock returns. This conclusion can help investors to effectively use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formulate investment decisions.

Key words: text analysis, investor sentiment, stock returns, influence research

引言

“羊群效應”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非理,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參照相似投資者進行操作,在他人買進時買進,在他人賣出時賣出。我國的股票市場僅僅發展了二十余年,還處在新興市場階段,信息的披露制度不完全,市場投資環境、股票交易制度、股票市場監管存在缺陷,市場呈現非有效性。在社會化媒體中的關于股票的信息魚龍混雜,真實的信息廣泛傳播,虛假的信息傳播的更快,范圍更廣,這些信息相互影響,極容易形成“羊群效應”,因此確定網絡輿情對股票收益的影響有重要意義。

本文試圖通過中文文本分析技術,分析網絡輿情與股票市場的關系,具有如下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市場的有效性,驗證不同性質的網絡輿情對股票收益的影響,對股票市場的變化具有解釋和預測作用;二是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決策依據,互聯網成信息傳播的高速通道,同時加快了謠言的傳播速度,考慮網絡輿情對股價造成的影響有利于投資者辨別有效信息,對市場形成有效判斷,做出有效的投資決策。

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獻回顧;第三部分是理論分析;第四部分是模型選擇、指標設計和數據選擇;第五部分實證分析結果;第六部分是文章結論。

一、文獻回顧

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市場中的理性投資者將會對該市場中的每一條信息進行充分評估,不僅歷史數據和當前基本面數據不會影響股價,那些突發的虛假信息也不會對股價造成沖擊?,F有的研究結果表明股市是弱有效市場或是半強有效市場,網絡輿情將會對股票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基于網絡輿情的股票市場研究主要以互聯網社交平臺上與股票市場相關的信息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并進一步分析網上的股票相關信息對股票市場的預測能力和解釋能力。Wysocki(1998)以3000多支股票為樣本,對946000條股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股評數量對次日的股票交易量和異常收益率的變化有一定的解釋和預測作用。Vivek Sehgal、Charles Song(2007)驗證了網絡情緒和股票價值具有相關性,表明股市近期價格波動和網民的情緒密切相關。Johan(2011)對美國大型社交網站Twitter進行數據挖掘,用格蘭杰檢驗發現公眾的情緒狀態的日變化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值的每天的變化顯著相關。Sabherwal等(2011)采用WallStreetPit-Thelion網絡聊天室中每日討論前十的10只熱門股,該網絡聊天室設計獎懲制度賦予發帖者不同的信譽等級,盡可能減少交易噪聲。他們發現發帖量不能預測股市交易量、收益率或是波動性,但是股票收益率是可預測的,投資者情緒與同期收益正相關,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的投資者情緒與收益負相關,引起后期股票收益的急劇下降,可能是由于市場的修正作用。此外他們還發現:行情看漲指數的絕對值與同期波動性和隨后一期、兩期的波動性負相關,說明投資者的情緒越極端,股票波動率越??;行情看漲指數的絕對值越大(投資者情緒越極端),小單交易就越多。李玉梅等(2011)對通訊行業的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在線股票評論的數量和投資者的情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個股的異常收益率,股評的數量對股票異常收益率,漲跌額和交易量變化有一定的影響。段江嬌等(2014)根據帖子內容中的詞匯與詞庫中各個檔次的關鍵詞進行匹配,計算各個檔次關鍵詞出現的次數,取次數最多的檔次作為帖子的情緒。通過構建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檢驗了投資者情緒指數、分析師推薦指數和上證指數收益率之間的動態關系,研究發現分析師推薦指數的上漲會導致股指收益率短期上漲,投資者情緒指數的上漲會導致股指收益率的下降。

從表4中可以看出當在輿情事件發生后,股票成交量變動不能用投資者情緒指數來解釋,正可能是由于現在中國的股票市場悲觀情緒彌漫,但市場的下跌空間也有限,多數投資者選擇了持股不動操作策略。對于事件發生后的平均收益率的3因素回歸模型發現,股票換手率的變動能夠顯著影響該支股票的收益率,這與早期的研究結論一致。在考慮到投資者情緒指數的4因素回歸模型中,情緒指數在95%置信區間上顯著,說明投資者情緒在短期的確會影響到股票市場的收益,這間接表明中國股市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資者,他們的非理性情緒將會對股票市場帶來顯著影響。同時上市公司的規模指標和有效評論數量的系數在三個模型中均不顯著,這說明在短期,對股票市場影響較大的是投資者情緒。

五、研究結論

本文以東方財富網股吧為樣本,采用中文文本情感分析技術從中抽取出大多數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未來走勢的漲跌情緒傾向,計算投資者情緒指數,使用該指數研究股票收益和成交量的相互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輿情事件爆發的當天市場投資者關注度最高,在事件爆發后3-4天投資者對于該支股票的關注度降到低點,隨后新的輿情事件又會吸引投資者的眼球;情緒指數與股票的收益存在正相關關系。投資者情緒指數表現樂觀(悲觀)時,股票收益會在短期內出現上漲(下跌);投資者情緒指數無法解釋股票成交量在短期的變動,原因可能是當下市場悲觀情緒蔓延,除非出現重大利好或是利空消息,投資者最佳的投資策略是選擇持有手中的股票不做任何交易。

投資者情緒指數可以成為預測短期收益的有效指標,網上蘊含著大量類似于投資者情緒指數的信息,合理運用這些信息能輔助投資者進行有效的投資決策。隨著中國股票市場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股票市場的影響能力日益增加,本研究的實證結論對幫助投資者正確、有效地理解和使用互聯網并輔助投資決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并且可以幫助投資者提高投資決策能力。如何更好、更及時地挖掘互聯網有效信息,分析網絡信息與股票市場的深層次關系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 考 文 獻]

[1]Fama and mon Risk Factors in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53,1993

[2]Wysocki P D. Cheap Talk on the Web: the Determinants of Postings on Stock Message Boards[J]. Working Paper, Univercity of Michigan. 1998

[3]Mikkelson and Partch,W.Mikkelson,M.Partch.Stock price effects and costs of secondary distribu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4 (1985),P165-194

[4]Lakonishok,J.,ShleiferA.,and Vishny R. .The Impact of Trading on Stock Pri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2,1992,P23-44

[5]李曉明,朱家稷,閆宏飛.互聯網上主題信息的一種收集與處理模型及其應用[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3(12)

[8]趙靜梅,何欣,吳風云.中國股市謠言研究:傳謠、辟謠及其對股價的沖擊[J].管理世界,2011(11)

篇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5-0166-01

1 價值投資理論概述

價值投資理論也叫做穩固基礎投資理論。目前學者對價值投資并沒有給出一個嚴格統一的定義。價值投資理論認為上市公司內在價值是股票價格的基礎,價格圍繞內在價值的穩固基點上下波動。股票內在價值決定于經營管理等基本面因素,而股票價格在短期內除了受內在價值的約束,還取決于股市資金的供需狀況。在市場資金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內在價值高于股票價格的價差被稱為“安全邊際”,一家績優企業出現安全邊際時,對其投資就具備所謂的價值。

2 價值投資策略的適用條件

2.1 投資對象的長期性和業績的優良性

價值分析非常注重對公司以往的數據分析。如果沒有可靠精準的分析數據,我們將無法拿出有效的證據來估算企業的價值。由于價值投資具有優化配置證券市場資源的功能,業績優良公司的股票總是能夠獲得更多投資者的青睞,而那些業績差的公司的股票則很少有人問津。所以資金總是更多地流向那些業績優良的公司。因此,業績優良的公司更具投資的價值性,同時,價值投資更適合長期性投資。

2.2 參照物選擇的穩定性

在運用價值投資策略時,必須在同等投資環境下對不同投資工具的投資效果進行橫向比較,使投資收益最大化。例如,投資債券的收益率要高于銀行利率,投資股票的收益率應該高于同時期的債券的收益率。我們進行價值投資的有價證券經過可靠的歷史數據即歷史收益率的分析要有比市場平均的收益率更高更穩定的收益率。

2.3 市場的有效性

市場價格能夠充分反映所有信息,時間越長反映的信息越充分、準確。完全的市場化操作這是整個價值投資策略成立的基礎。由供求變動和市場作用來決定最終的投資價格,才能保證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得以體現和發揮。否則,價格體現價值的能力將受到限制,價格偏離之后向價值回歸的趨勢將發生變化。

3 價值投資策略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適用性

3.1 價值投資策略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表現

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上首次提出價值投資策略的概念,以后逐漸被中國投資者熟悉和了解。2003 年QFII 在中國成功啟動。由于QFII 采用了成熟的價值投資理念,促進了價值投資在中國的發展。國內的一些基金公司追隨QFII 的擇股原則,選擇價值投資作為主流的投資理念,并集中選擇擁有較高安全邊界的鋼鐵、石化、能源及金融等板塊。

3.2 價值投資策略在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方法

本文所采取的價值投資策略實證研究的具體方法是:首先,選擇一組預備運用價值投資的有價證券,觀察形成期后一年其市場表現,并將其表現與整個市場的平均表現進行比較。對于價值組合的選擇擬以市盈率為指標,選擇10支股票分別組成價值低估與價值高估組合,然后觀察一年期組合各周的收益率狀況,分析組合能否顯著具有獲得高于市場指數的投資獲利能力。隨后,通過所選股票的實際收益率同市場平均收益率比較,觀察價值投資是否有效。

下面具體說明價值投資有效性的實證分析過程:

(1)觀察個股從2008年9到2009年9間連續兩年的平均市盈率,對各股票按2008年9月1日的平均市盈率指標排序,遴選平均市盈率最高的10支股票構成價值高估組合,平均市盈最低的10支構成價值低估組合。在遴選組合中,我們剔除了平均市盈率為負的股票。據此,形成兩組組合數據,每個組合各10支股票。

(2)觀察所選組合種個股的收益率狀況。在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一年內,將觀測期間劃分為周,以周為小周期計算兩組組合中各個股每周的對數收益率水平。

(3)假設樣本期內市場平均的周對數收益率為μ,而該兩組樣本在樣本期內的平均周對數收益率為x1、x2,我們對該三對均值分別進行t檢驗,驗證該三種均值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計算公式為:t=(X1-X2)-(μ1-μ2)S2pn1+S2pn21/2

其中,S2p=(n1-1)S21+(n2-1)S22n1+n2-2;S21,S22分別表示兩組樣本數據的樣本方差。該公式得出的t值衡量了兩組樣本數據的均值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

3.3 價值投資策略在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結果

首先,我們比較低市盈率的10只股票組成的低市盈率組合的收益率水平和市場平均的收益率水平。經過計算,其t值為18.9,這說明了低市盈率組合收益率的平均水平要顯著異于市場平均的收益率水平。其次,我們也可以比較高市盈率的10只股票組成的高市盈率組合的收益率水平和市場平均的收益率水平。經過上述公式的計算,其t值為13.6,這說明了高市盈率組合收益率的平均水平要顯著異于市場平均的收益率水平。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在中短期內選擇低市盈率的股票進行價值投資是有效的,并可以此獲得超額收益,在長期內,價值會根據市場狀況不斷調整,知道趨近于市場的平均水平。所以,長期內價值投資的效果和市場平均水平一致。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奉贤区| 安达市| 新乡市| 晋州市| 莱芜市| 阳西县| 孟村| 鸡泽县| 蒙自县| 秭归县| 宜章县| 府谷县| 博罗县| 青川县| 综艺| 溧阳市| 昌邑市| 福鼎市| 长沙县| 紫云| 淮安市| 孙吴县| 新津县| 犍为县| 青海省| 高安市| 扶风县| 平原县| 铁岭市| 关岭| 肥东县| 西城区| 定安县| 绥化市| 安远县| 绥阳县| 尉犁县| 乌鲁木齐县| 额济纳旗|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