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護理延伸服務的意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婦產科2013年6月~2014年2月監測并收治的150例孕產婦,按醫學倫理學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自愿,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75例,年齡22~32歲,平均(27.0±4.5)歲;對照組75例,年齡23~33歲,平均(28.0±4.2)歲。孕婦均為孕周14~40w,產婦均為單胎,活產,無產科并發癥及內科合并癥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施予系統的傳統常規護理,孕期常規建檔、產前檢查、產后出院前向產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護理和喂養方面的知識,指導產婦進行乳房護理,說明復查時間。
觀察組:給予觀察組產婦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添加延伸護理服務。①孕期個性化護理:基于人文關懷的理念,給予孕期延伸護理服務,進行孕期生活指導、營養指導、嬰兒胎教輔導等等;②產后康復:這階段主要針對產褥期產婦的產后護理服務,通常產婦在生產時會損傷盆底或陰道,康復治療則是利用現代醫療科技手段修復產婦子宮、陰道等生殖器官,一定程度上還可解決產后尿潴留、泌乳不足等問題;③心理疏導;本文研究的150例產婦中,有147例為初產婦,缺乏育兒方面的經驗,常常會表現出抑郁、焦慮等產后負面心理癥狀,所以,應對產婦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加強與產婦溝通,聯合家屬給予心理上的關懷和安慰,糾正產婦的負面心理;④建立電子檔案;根據產婦入院信息來建立個人檔案,其中包括姓名、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出入院診斷、分娩方式、術后診斷及出院日期等,采取孕期電話指導,以此及時更新產婦信息,便于后續正確知道;⑤健康宣教;對孕婦及家屬及時補充關于產后護理及新生兒保健知識,有利于康復。第二階段是新生兒護理;在新生兒出生后24h由智力訓練師根據新生兒大腦發育各方面的潛能及病理特點進行智力訓練,早期以醫院專業護理和訓練,出院后以家庭護理為主,護士定期回訪情況。最后實施產后家庭訪視;主要目的幫助產婦解決現有問題以及對新生兒護理回饋情況。
1.3觀察指標 采取出院后家庭回訪或電話回訪方式了解產婦及新生兒情況,并在最后一次回訪時讓產婦填寫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包括產褥期感染情況和母嬰保健知識掌握程度[1]。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統計所得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所有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如果P
2 結果
觀察組產婦滿意度、產婦對產褥期保健及母嬰知識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
篇2
妊娠期大量進食和高脂肪飲食均可阻礙胰液和膽汁的正常引流,使胰腺細胞受損,出現急性胰腺炎(AP)。妊娠期AP較非妊娠AP病情重、并發癥多,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因而治療和護理尤為重要。我科共收治5例妊娠期AP患者,經綜合治療和護理,效果良好,現將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5例患者年齡25~33歲,妊娠16~35周。初產婦4例,經產婦1例。均有上腹脹痛, 4例伴劍突下壓痛,1例伴劇烈惡心、嘔吐及腹脹。所有病例做B超檢查均發現胰腺增大伴胰周積液,4例并存膽囊結石、膽囊炎,1例CT檢查發現胰腺輪廓增大,胰腺密度不均勻。 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生育要求選擇治療方式。
2 護理
2.1 加強監護①嚴密觀察宮縮的頻率、強度及胎心音的變化,給予吸氧,6~8 L/min,防止患者缺氧造成胎兒神經損害。患者先兆早產,遵醫囑應用硫酸鎂治療,嚴格控制滴速(<2 g/h),以免出現呼吸抑制。并將10%葡萄糖酸鈣10 ml作為解毒劑,置于患者床邊以備急救。該例患者未發生鎂中毒,胎兒情況穩定,5 d后宮縮停止。②SAP需連續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腹痛、腹脹程度、性質、特點;遵醫囑補充晶體和膠體液體,維持有效循環容量,積極糾正休克。外周靜脈補充營養需要,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嚴格記錄24 h出入量,監測腎功能,預防低鉀、低鈉、低鈣的發生。
2.2 心理護理患者非常擔心胎兒的健康及能否安全渡過分娩關。妊娠晚期增大上抬的子宮壓迫胰腺,使胰管內壓力增高,致使胰液排出不暢,若精神緊張可導致Oidds括約肌痙攣,從而加重病情[1]。給予個體化心理指導,詳細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消除患者恐懼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給予孕婦關懷,加強醫患溝通,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2.3 營養支持SAP患者因嚴重胃腸功能障礙及長期禁食會導致營養不良、腸道屏障功能損害、菌群移位,造成胰腺、胰周及全身感染。①在腸道功能恢復前以腸外營養(PN)為主,遵醫囑經中心靜脈或外周靜脈途徑補充全營養混合液(TNA),全天勻速輸注。本組行中心靜脈營養1例,外周靜脈營養4例。中心靜脈置管時嚴格無菌操作,穿刺點每日消毒后更換無菌敷料貼膜1次,每日更換3 L袋及輸液管,妥善固定導管,定時巡視,定期做穿刺點培養,如培養結果陽性,及時拔管,以免引起更嚴重的敗血癥或膿毒血癥。②隨著胃腸功能逐漸恢復,血淀粉酶正常,開始過渡到腸外營養(PN)加腸內營養(EN)。EN液濃度、速度應循序漸進,溫度36~40℃為宜。當患者完全適應EN時,開始行全腸內營養(TEN)。EN最常見的并發癥為一過性腹瀉,每日可多達10余次,可減慢滴速,降低濃度。未出現腹瀉,在經EN同時恢復經口進食,并最終過渡到全口飼。飲食順序由流質飲食逐漸向半流質飲食過渡,如米湯、魚湯、豆漿、稀飯、面條[2]。進食原則少食多餐,循序漸進。
2.4 術后護理
2.4.1 預防產后抑郁:因術后留置管道多,病情重,而且產后體內激素的變化,患者容易悲觀、煩躁、激動。多關心、體貼患者,注重個體化溝通。同時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及心理疏導,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不良情緒。本組患者未發生產后抑郁。
2.4.2 產褥期護理:觀察傷口滲血及陰道流血量、性狀,子宮收縮情況。行口腔護理,2次/d;溫水擦浴,2次/d;外陰擦洗,3次/d;定時開窗通風,限制探視,用空氣滅菌機行室內空氣消毒1 h,2次/d[3]。觀察患者有無乳汁淤積、頭昏、乏力、嗜睡、厭食、咽喉部異物感、咳嗽、排尿刺痛、傷口紅腫、硬結等異常情況。本組3例剖宮產患者術后子宮收縮良好,惡露少,術后乳汁淤積,給予肌內注射乙烯雌酚2 mg,3 d后癥狀好轉,未見其他并發癥。
2.4.3 腹腔引流管的護理:將導管貼上標簽后與引流裝置正確連接固定。分別觀察記錄引流物的量、色、性狀及是否通暢,防止導管滑脫、扭曲、堵塞、污染、移位。
2.5 康復期護理講解胰腺炎誘發因素及易復發的特性,指導患者產后節制飲食,勿盲目進補,進低脂肪、營養豐富、易消化軟食。指導家屬做好新生兒喂養、撫觸和沐浴等護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加強產婦和新生兒的接觸及交流,協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3 討論
妊娠期胰腺炎少見,發病率約1/6 790[4],75%發生在妊娠晚期。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妊娠期婦女盲目進補、暴飲暴食;②生活水平提高,部分患者存在高脂血癥;③妊娠劇吐所致十二指腸液反流;④部分患者并存膽道疾病。這些因素使胰腺充血、脂肪栓塞或胰腺實質脂肪變性從而導致胰腺炎發生。此外,增大的子宮壓迫胰腺管導致內壓增高及內分泌的影響,可使胰腺泡分泌增多,導致胰腺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發生胰腺炎。SAP本身是一個連續進展性的動態過程,病死率高,會導致機體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如嚴重腹腔高壓、早期多系統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停止排便排氣,腹部壓痛、腹脹明顯,而且當妊娠并發SAP更加重患者病情,腹腔高壓更為嚴重[4]。上述一系列病情變化,若不及時中斷或逆轉其病程演進,異常激活的胰酶造成自身損害的同時也激活了機體內炎癥細胞,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5],極大威脅母嬰生命。根據妊娠期特點實施護理,對降低由SAP引發病死率有重要意義。如做好重癥監護,并動態觀察病情變化,積極治療AP,最大限度減輕創傷和防止感染,創造最佳手術時機;加強心理護理和基礎護理,解除心理顧慮,預防早產,保護胎兒健康。手術后針對特殊生理期,做好產褥期、腹腔引流管等護理,觀察生命體征及心理的變化,加強溝通,防止產后抑郁癥及SAP術后并發癥。行剖宮產者康復階段,注重飲食調養和新生兒喂養,協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 陸以佳.外科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88
[2] 吳莉,丁洪瓊.1例先兆早產伴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5,20(12):75-76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12月我科出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65.5±3.17)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3例,初中49例,高中及以上38例。納入標準: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2DM診斷參照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符合WHO規定的發展中國家老年人≥60歲;②病程超過3個月;③出院后繼續服用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④本地區常住人口,近1年內無搬遷;⑤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腎病變的患者;②有精神異常的患者;③有認知障礙者;④正在參加其他研究課題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血糖等方面進行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住院期間按護理常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的方法,出院時為其建立個案管理手冊,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伴發病及并發癥,相關檢查,治療(藥物)及自我管理情況,詳細記錄在手冊之中,交待患者隨訪時間,隨訪負責人及聯系電話。
1.2.2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延伸服務6個月,具體如下。
1.2.2.1人員選擇 選擇4名有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人員承擔延伸服務工作,1名江蘇省糖尿病專科護士,2名技術骨干,均經過3個月的培訓并考核合格,1位護理部主任,負責技術指導。
1.2.2.2護理延伸服務方法 針對患者不同的基礎條件,我們采取了不同的回訪方式并指派專門的護士進行回訪。①電話回訪:第1個月1次/w,第2個月開始1次/2w,回訪內容:出院后服藥情況、有無漏服、錯服,胰島素注射情況,針頭多長時間更換、皮下有無硬結、胰島素如何儲存、血糖監測頻次、有無低血糖等;②面訪:預約患者到內分泌科病房,專門負責面訪的護士根據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值決定面訪頻次,以7%為界限,HbA1c7%,每月面訪1次,面訪時患者需攜帶口服藥及外包裝、胰島素注射筆、血糖儀、血糖監測記錄本等,患者先自行操作,護士觀看,檢驗患者服用口服藥、注射胰島素及血糖監測的方法是否正確并給予指導,查看患者的血糖記錄本,觀察藥物療效,必要時邀請醫生協助調整治療方案,酌情增加面訪次數,隨時保持電話聯系,以便及時了解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情況;③因各種原因不能參加面訪的患者直接進入家庭訪視環節,頻次同面訪。
1.2.2.3集體授課 研究開始時對患者用藥知識進行系統的評估,了解患者存在的問題。針對患者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每季度1次大課堂教育,包括認識糖尿病、降糖藥物及常見誤區解析等,結束之后給予15~20 min分享與討論。
1.2.2.4心理護理 糖尿病病程長,老年人易產生焦慮、抑郁的心理等,訪視時要與患者多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注,減少一些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
1.2.2.5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會患者自我監測血糖及注射胰島素方法,根據患者的用藥種類和血糖值指導其血糖監測的頻次及時間,指導患者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與患者共同制定用藥計劃。
篇4
腦卒中為突發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病癥, 其發病率及致殘率較高, 且病情恢復較慢, 康復周期較長, 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腦卒中康復治療是一個持久、連續的過程, 需要專業醫師治療與指導的同時, 還需要患者積極配合。偏癱為腦卒中主要臨床癥狀, 因患者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 易產生悲觀、抗拒等負面情緒, 治療配合度不高, 不利于康復治療。因此, 選擇一種合理有效的護理方式對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康復指導尤為重要[2]。本研究在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康復指導中開展延伸護理服務, 取得效果頗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出院的56例腦卒中伴偏癱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 各28例。常規組男15例, 女13例, 年齡43~82歲, 平均年齡(61.89±8.65)歲;研究組男16例, 女12例, 年齡44~83歲, 平均年齡(61.96±8.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予以常規護理、康復指導, 出院時進行健康教育宣傳, 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康復訓練知識、并發癥預防、飲食指導及服藥指導等。常規組出院后由患者家屬進行疾病護理及康復訓練。研究組出院后開展延伸護理服務, 包括:①建立護理檔案, 于患者出院前, 收集其臨床資料, 包含姓名、年齡、性別、地址、聯系方式、家庭情況、文化程度、診斷結果、出院時間、責任醫師等。②建立延伸護理服務小組, 由專科醫師及護理人員組成, 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對護理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及考核。③制定服務計劃, 依據患者出院時自我護理能力及功能障礙評估情況, 制定針對性康復訓練計劃及個體化鍛煉目標。④隨訪與心理指導, 隨訪3個月, 第1個月電話隨訪1次/周, 第2個月短信健康教育1次/周。偏癱患者多存在較大心理壓力, 易情緒激動, 此時應及時予以患者人性化關懷, 盡量滿足其提出的合理需求, 隨訪中, 應用溝通技巧, 及時了解患者心理變化, 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服務中, 消除患者負面情緒, 使其以積極心態面對治療及護理。護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 及時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宣傳, 并指導、糾正患者康復訓練, 講解正規康復訓練方法, 要求家屬從旁監督, 定期提醒患者實施正規化訓練, 并被動活動肢體關節, 促進其功能恢復。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由責任護士于患者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收集數據, 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采用ADL、FMA評價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其中ADL由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表和軀體生活自理量表組成, 得分越低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FMA評分越高, 說明患者恢復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延伸護理服務開展3個月后, 比較兩組患者ADL、FMA評分, 出院時兩組患者ADL、FMA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027, t2=0.038, P>0.05);出院后3個月, 研究組ADL、FMA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163, t2=3.134, P
3 討論
腦卒中為神經系統常見、多發病, 可引起失語、偏癱等功能, 其中偏癱對患者危害較大。腦卒中伴偏癱經過臨床治療后, 可一定程度的提高其生存率, 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語言、運動功能障礙。目前, 多數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后, 回到家中無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的指導, 且康復過程漫長, 康復任務艱巨, 易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失去信心[3]。
延伸護理服務由康復護理人員執行, 其在住院期間已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保證患者康復指導連續、完整, 不受環境轉換的影響。在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康復指導中開展延伸護理服務, 可明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這可能是由于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心理變化, 消除其不良情緒, 使其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在專業護理人員的康復指導下, 患者始終保持正規化康復訓練, 避免訓練錯誤, 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及造成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 延伸護理服務可保證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得到系統康復指導, 可保持其住院期間取得康復治療的同時, 進一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參考文獻
[1] 彭立偉, 謝仁明, 曹紅桂, 等.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8): 2040-2041.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神經內科一病區2014年1月~12月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為接受延伸護理,而對照組則接受常規護理。
1.2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住院期間均接受健康教育(疾病的癥狀體征、危險因素),用藥指導、飲食指導以及康復鍛煉等相關知識。出院時均告知康復鍛煉及按時復診要求。
延伸護理在以上基礎上給予4個"一"服務。前2個"一"是指每半個月"一"次電話隨訪、每個月"一"次入戶隨訪,重點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康復鍛煉情況,癥狀、血壓等變化情況,指導患者及時復查相關指標;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心理安穩指導。后2個"一"是指給患者留"一"個聯系電話,給患者指定"一"名責任護士,患者有疑問及時來電并找相應責任護士反映病情和咨詢。
1.3抑郁的評定 Hamilton編制發表的抑郁量表目前廣泛應用于抑郁狀態的評定,本研究也利用該量表對患者入院時和隨訪時進行評分。>17分為輕度抑郁,>20分為中度抑郁,>30分為重度抑郁。
1.4患者隨訪 患者出院后3月,對所有患者進行Hamilton抑郁評分,判定其抑郁情緒。
1.5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兩組間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結果
2.1一般資料 共納入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61.5±11.7)歲。所有患者均接受頭頸部CTA檢查和頭顱MRI檢查,并被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其中前循環梗死36例,后循環24例,入院時平均NIHSS評分為(5.3±2.8)分,入院時Hamilton抑郁評分為(10.7±4.2)分。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的基線資料見表1,兩組年齡、性別比例、基礎NIHSS評分及Hamilton抑郁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抑郁發生率的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出院后3月進行隨訪及Hamilton抑郁評分。結果提示對照組11例(36.7%)評分為有抑郁,其中5例輕度抑郁,6例為中度抑郁。觀察組抑郁人數為3例(10%),其中1例為輕度抑郁,2例為中度抑郁。兩組抑郁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腦梗死后的抑郁是腦梗死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較高,約為40%~50%[1]。腦梗死后積極預防抑郁的發生,將有助于患者的康復和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療。
所謂的延伸護理,實際上服務模式,是把護理工作從醫院延伸到家庭。目前,延伸護理已被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管理。如金秋月等人的研究顯示,延伸護理服務能夠有效地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2]。又如呂慧頤等的研究提示了延伸康復護理對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并產生了長期效應及社會對康復的認知度[3]。我們的研究也把延伸護理應用到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管理當中,觀察了其對抑郁的影響。對照組(常規護理組)隨訪中有11例抑郁患者,而觀察組(延伸護理組)只有3例,提示延伸護理管理科降低腦梗死后抑郁的發生率。
以往的研究顯示腦梗死后抑郁更容易發生于女性腦梗死患者。另也有研究認為腦梗死后抑郁與梗死的部位有關,前循環梗死患者更容易發生抑郁[4]。但是從基線資料可見,兩組的性別構成比及梗死部位的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基本可排除性別及梗死部位對本組研究結果的影響,提示延伸護理應該有效降低腦梗死后抑郁的發生。
那么,延伸護理是如何影響腦梗死后抑郁的發生率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①提高了患者的遵醫率。如白潤莉的研究@示延伸護理可以明顯提高患者在合理飲食、堅持康復鍛煉、自我監測血壓、規律生活等方面的遵醫率[5]。正因為遵醫率的提高,患者功能的恢復更快、卒中的二級預防更有效;②延伸護理深入到家庭,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心里上更加積極面對疾病;③延伸護理能更多的讓患者認識腦梗死,更及時地解答患者的疑問和消除患者的疑慮,從而增強其康復訓練的積極性;④延伸護理深入家庭,更能及時把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并使得患者及時得到治療方案的調整。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提示延伸護理可以減少腦梗死后抑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玲俐,張志瑁.卒中后抑郁癥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J].中國卒中雜志,2007,2(11):2907-2911.
[2]金秋月,張金菊.延伸護理服務對腦卒中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24):146-148.
篇6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延伸護理
一、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6例,男47例,女39例,年齡45~75歲,平均(59.16±1.12)歲。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采用最小隨機化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與觀察組(給予延伸護理干預),每組4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情況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護理方法:對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保持病房的安靜整潔,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增加患者對疾病及用藥注意事項的了解,并在患者服藥后觀察有無不良反應的發生,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釋放其內心的壓力,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延伸護理,主要包括:①成立延伸護理服務小組,并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加強組員的專科技術及知識,定期為患者安排健康知識的講座,免費發放知識手冊,對患者進行強化訓練,鼓勵患者彼此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并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全面的解答。②加強患者的健康指導: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使患者及技術能夠全面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原因、治療方法、用藥方法等,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懼和擔憂,提高其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③運動指導:患者出院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個性化的訓練程序,如刷牙洗臉、慢走、上下樓等,逐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并告知其出院后按計劃進行鍛煉,告知患者醫院聯系電話,方便出現不適時及時咨詢或求助。④定期隨訪:患者出院后,采用電話或者家庭訪視的方式對患者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及時發現患者的問題,并指導其糾正,針對執行力度不夠的患者,應加強監督作用。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以便為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健康指導。護理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觀察兩組患者的遵醫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其中遵醫依從性的評價根據科室自制量表,包括自測脈搏、自測血壓、自測體重、正確服藥、合理飲食、規范運動、避免危險因素及定期復查8個方面,均采用1~4分制,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采用WHO提供的住院精神衛生服務滿意程度量表(患者版本和家屬版本)[1],本量表共21個條目,采用1~5分制法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80分以上為滿意,60~80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不滿意。統計學方法: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兩組患者遵醫依從性的比較:觀察組遵醫依從性各方面評分均遠遠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的滿意度93.02%,對照組86.05%,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討論
延伸護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給予患者延續性、持續性的護理服務,是患者出院后依然獲得健康指導及醫療護理服務,幫助患者及時了解疾病的最新動態,掌握疾病治療和預防的基本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復發率[2]。對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進行延伸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情況,并方便醫護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有利于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護理指導。陳志花等人的研究發現,在給予50例觀察組患者常規出院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延續護理,進行1年的隨訪發現,該組患者在服藥、飲食、復診等方面的遵醫依從性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該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延續護理實現了對慢性心衰患者的持續性和延續性干預,有助于患者得到持續的專業指導,顯著改善了患者的遵醫依從性及生存質量。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實施延伸護理,隨訪3個月,發現觀察組的遵醫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延伸護理在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中具有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綜上所述,延伸護理應用于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有助于患者遵醫依從性和滿意度的提高,值得在臨床進行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該科室接受日間化療患者中選出82例進行研究,行常規護理與延伸護理的兩組患者分別為對照組(41例)與觀察組(41例)。對照組(n=41)患者中,男18例,女2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7.3±3.6)歲;病程2~28個月,平均病程(16.8±2.3)個月;體重45~73 kg,平均體重(54.6±6.4)kg。觀察組(n=41),男19例,女22例;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62.5±3.4)歲;病程3~36個月,平均病程(18.7±3.6)個月;體重48~78 kg,平均體重(56.8±5.7)kg。觀察患者病程、體重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比較價值。經患者知情同意的該次研究,已由倫理委員會批準與同意。
納入標準:患者均滿足化療治療標準;排除標準:患有溝通障礙、精神疾病及化療期間暫停治療患者。
1.2 方法
采取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患者,在患者接受化療時,按流程實施護理操作,開展教育宣傳、加強心理疏導、制定合理飲食方案等措施。觀察組患者基于常規護理干預手段,采取延伸護理措施。
1.2.1 組建延伸護理小組,評估患者病情
組建由醫師、營養師、護士等人員組成的延伸護理小組,在患者化療過程中,綜合性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制定有效的化療方案。安排經驗豐富的護士對患者進行靜脈穿刺,同時,為確保患者肢體性能,有效固定患者用藥部位,及時查看血管情況,一旦發生滲藥等危險情況,給予局部封閉或冰袋冷敷。
1.2.2 有效把握用藥劑量與單位時間,密切關注患者胃腸道反應
遵醫囑調節患者用藥速度,將輸液速度快慢效果與危害告知患者及家屬,讓患者在單位時間內保持準確用藥,留意患者情緒,確保藥物使用不會耽誤患者休息。在滴注紫衫醇或多西他賽等藥物時,觀察患者病情進展,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
密切關注患者化療階段發生的惡心、腹脹及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為達到患者的舒適度,在遵醫囑給予止吐藥物治療同時,還將意向控制、放松等掌控技術介紹給患者。為減輕患者因嘔吐、惡心帶來的不良反應情況,選擇個別與集中相結合的訓練方式,并與化療同時進行,促進患者全身肌肉張力的緩解。部分患者在接受輸液治療時,當看到輸液顏色時,會產生預期性惡心與嘔吐情況,為緩解患者不適,護理人員可給予有效遮擋。對部分存在不適感患者給予密切關注,為改善其不適情況,讓患者掌握深呼吸方法,或給予握手、拍肩等安慰。借助播放音樂等方式,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減少壓力反應,放松心情,實現胃腸道反應的有效降低。
1.2.3 增加恢復期患者的疏導,給予精神鼓舞
囑咐患者化療1周后,注意臥床休息,為防止發生感冒,應盡量減少外出。在化療期間,對患者腎臟、肝臟及血常規進行定期檢查;為防止患者發生口腔潰瘍或癤腫,囑咐患者保持皮膚與口腔潔凈。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營養均衡,增加牛奶與蛋白質的攝入,從而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與抵抗能力。
部分因反復接受化療治療患者,易因病痛折磨與經濟負擔,產生消極治療的心理,為增加患者化療信心,給予患者有效的安慰與鼓勵,借助溝通與交流等手段,做好患者精神鼓舞工作,增加患者的家庭支持,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其時刻保持心情舒暢。
1.2.4 在患者出院前,為患者制定科學飲食計劃
在患者出院前,通過評估患者病情,制定延伸護理方案,結合患者自身營養狀況,由營養師為患者制定科學飲食計劃。患者經化療治療,身體較為虛弱,應選擇易消化及易吸收食物,建議患者多食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食物,盡量減少鹽分攝入。囑咐患者每日有效記錄飲食量、飲食時間,食物名稱及制作方法。與患者家屬聯合監督患者飲食計劃執行情況。
1.2.5 定期隨訪出院患者
在患者出院后,由護士以電話、微信APP或上門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主要詢問患者每日飲食量、飲食時間、食物名稱、食物搭配及制作方法。如患者未按預期目標執行,在詢問患者原因的同時,將未按飲食計劃執行的后果告知患者,增強患者對飲食計劃的重視。針對患者心中存在的疑問,給予耐心解答。
1.2.6 讓患者定期參與文娛活動
在有效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后,得到醫生允許后,隨患者一同參與由醫院舉辦的文娛及社交活動,改善患者心情,增加患者社會參與感。活動項目的選擇應結合患者們的年齡、性格、興趣及愛好,如開展講座、看電影、病友交流會、郊游及體能訓練等。活動舉辦時間應盡量選擇溫度與氣候適宜的春秋兩季。為降低風險發生,活動現場應安排醫護人員值班,并配備急救設備及藥品,做好患者的急救工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血常規指標變化情況;采取QLQ-C30生活質量核心問卷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軀體、角色、認知、情感及社會等功能,共30個項目。
1.4 統計方法
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常規指標檢測結果
對照組患者護理前的紅細胞、白細胞等血常規指標,無異于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經護理,紅細胞、白細胞等血常規指標,相比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常規指標檢測結果對比
2.2 生活質量評分
對照組患者護理前,QLQ-C30評分(53.12±7.64)分,無異于觀察組的(54.97±8.65)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26,P>0.05);對照組患者經護理,QLQ-C30評分(73.96±12.43)分,低于觀察組的(81.34±9.6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13,P<0.05)。
3 討論
日間化療在院時間明顯少于常規化療,因此增加了患者出院后的不安因素,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對護理的需求[7]。為確保日間化療患者的安全,患者出院后不能視為護理工作的結束,需增加患者出院后的護理服務,以提升患者化療效果及護理效果[8]。因此,加強日間化療出院患者的護理,采取延伸護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護理人員借助電話、上門及微信等方式,實現對患者的隨訪,既能解答患者心中疑問,對患者實施健康醫療指導,又能有效安慰與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受來自醫護人員的關懷,確保日間化療的安全性。在對患者隨訪時,積極解答患者問題,有效講解疾病知識,加深了患者對疾病的重視,通過囑咐或詢問的方式,增強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助于日間化療效果的提升[9-10]。借助交流與溝通方式,適時掌控患者的心理情緒,通過給予健康指導與心理疏導,增強了患者治療決心與勇氣。在對患者每日飲食量、飲食時間、食物名稱、食物搭配等問題的記錄,可有效保持患者營養均衡,促進化療效果的改善。定期組織文娛、社交活動,豐富了化療患者的業余文化生活,將消極等不良情緒一掃而光,使患者時刻保持良好心情;增加病友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提升患者們對疾病的戰勝信心[11-12]。
對照組患者護理前的紅細胞、白細胞等血常規指標,無異于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經護理,紅細胞(4.56±1.68)×1012/L、白細胞(3.86±1.24)×109/L等血常規指標,相比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廖君等[13]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經護理,紅細胞(4.02±0.71)×1012/L、白細胞(3.74±0.95)×109/L等血常規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一致。對照組患者護理前,QLQ-C30評分(53.12±7.64)分,無異于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經護理,QLQ-C30評分(73.96±12.43)分,低于觀察組(P<0.05)。這與黃芳芳[14]的研究結果“干預前,觀察組QLQ-C30評分(55.48±9.35)分,無異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QLQ-C30評分(80.39±10.43)分,高于對照組(P<0.05)”相符合。
綜上所述,日間化療患者給予延伸護理,對患者血常規指標與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參考文獻
[1] Carolyn C Foster,Michelle L Macy,Norma-Jean Simon,et al. Emergency Care Connect:Extending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Expertise to General Emergency Departments through Telemedicine[J].Academic Pediatrics,2020,20(5):577-584.
[2] Phillips Jane,Johnston Bridget,McIlfatrick Sonja. Valuing palliative care nursing and extending the reach[J].Palliative medicine,2020,34(2):157-159.
[3]魯曉莉.延伸護理用于癌癥化療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61):101.
[4]陳佳賢.院內延伸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A0):288,295.
[5]張永華,李燕.院外延伸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6):72-74.
[6]鞠秀波.延伸護理對癌癥患者化療依從性的影響[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第十五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17:108.
[7]郝慧孜.院內延伸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6):217-218.
[8]劉芳靜,宋佶芳.分析院內延伸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S2):191-192.
[9]馮勤,高榮娟,吳翠華.院內延伸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6):162-163.
[10]徐燕,王林蘭.優化院外延伸服務模式對日間化療患者健康教育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2):1772-1775.
[11]李冬,王蓓,朱小民,等.一站式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乳癌日間化療患者實施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7):611-612.
篇8
1.1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選擇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將患者在入院時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男132例,女93例,年齡16~70歲,平均(43±8)歲,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務組:男136例,女89例,年齡18~72歲,平均(45±7)歲,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方法接診,進行床邊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講課,出院時行出院指導;延伸服務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導外,出院后1周內電話或上門隨訪,以后每2周一次,1個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隨訪檔案。隨訪內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復狀況、是否執行了出院時的健康指導、是否遇到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并征詢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兩組患者均在出院3個月后進行統計學分析并進行血糖檢測。血糖控制標準及療效判斷: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間、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間為控制佳,8.0mmol/L以上為控制不佳。醫院從保健服務中心和病區責任護士中選定資深護師6人組成保健服務小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職,她們臨床經驗豐富,態度和藹,富有愛心,溝通能力強,具有人文關懷理念,隨訪工作,由病區責任護士具體執行,護士長全面監督,建立專冊登記隨訪方式、次數、和基本情況。
2結果
對照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務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例,血糖控制率88.00%。兩組比較,χ2=3.9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除遺傳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種跟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強化血糖控制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經的并發癥已是公認的事實,飲食不合理、缺乏鍛煉、吸煙、缺乏依從性……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響血糖的控制。因此,醫院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務,是醫院臨床整體護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
3.1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務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腫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導致多種并發癥。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廣大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協同努力,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協調性的醫護服務。實施社區醫療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其職責、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難以滿足家庭對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醫院是高水平醫療資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與職責及服務理念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現代醫院把服務延伸到院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
3.2對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務可提高健康指導的依從性
患者的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生醫矚、指導的服從或遵守[2],表現在行為與醫囑的一致性,患者的依從是治療有效的基礎。依從性低是當前出院患者的較普遍現象和保健重點,有人認為不依從是當今醫學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3]。隨著時間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對醫生護士的囑咐會逐步淡忘,依從性降低。延伸服務能監督患者遵從健康指導的內容,維持其依從性,繼續認真遵守醫囑。有報道約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隨訪和健康教育[4]。患者與醫護人員保持長期聯系,不僅增加患者對醫學知識的了解,也給患者康復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會支持。平時電話隨訪中可以隨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了解患者不依從的原因并進行有針對的干預,及時提供恰當的指導和幫助,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為。
3.3延伸服務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是評價護理服務質量最有說服力的指標之一。患者滿意延伸服務的這種形式和內容,說明這種護理工作的擴展形式,將服務延伸到院外,避免了從醫院過渡到家庭出現的脫節,解決了患者出院后護理不足的問題[5],拉近了護患間的距離,從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狀態,且不斷征求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改進護理工作,它不僅是一種連續性的護理服務,而且能體現出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參考文獻】
1張纓,洪水玲,裘佳清,等.醫院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499.
篇9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腫瘤,主要治療手段為根治性子宮全切除術,治療目的不但是要延長生命,更重要的是要保證患者生活質量[1]。本文筆者對本院行根治性子宮全切除術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給予了延伸性護理,觀察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診治并行全子宮切除的子宮內膜癌患者85例,術后經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患者年齡45~80歲,手術切除治療后患者已出院并自愿參與本研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平均年齡(64.87±7.88)歲,病理類型:子宮內膜樣腺癌40例,腺鱗癌7例,透明細胞癌3例;對照組35例,平均年齡(65.11±6.37)歲,病理類型:子宮內膜樣腺癌25例,腺鱗癌7例,透明細胞癌3例。所有患者排除合并有精神性疾病,無理解障礙,預計術后生存時間大于1年,無遠程臟器轉移。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理分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僅給予常規的癌癥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和術后注意事項的交待。觀察組給予延伸性護理:根據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相關護理措施,并建立檔案資料由專人跟蹤隨訪,隨訪時間1~3年,隨訪內容包括常規體格檢查、詳細的問診及必要的影像學檢查,隨訪過程中注意消除患者的抵觸情緒,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消除患者術后的對癌癥及術后并發癥的恐懼情緒,對疼痛患者指導其合理使用鎮痛藥物,并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融入家庭生活中,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注意休息,加強運動。聆聽患者的咨詢,并給予專業耐心的解答。對于合并尿潴留患者,指導其進行正確的腹部盆底肌肉的收縮與舒張訓練,減少尿潴留的發生率,提高排尿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率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術后護理干預后排尿功能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和殘余尿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術后排尿功能的比較
組別 排尿困難例(%) 殘余尿量(ml) 尿潴留例(%)
觀察組(n=50) 4(8.00) 120±22* 3(6.00)
對照組(n=35) 9(25.71) 350±41 6(17.14)
*與對照組比較,P
2.2兩組術后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的比較觀察組出院6個月軀體、情緒、社會、角色及認知功能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延伸性護理是在患者出院后繼續給予專業的指導和督促,促進繼續治療和復查,預防病情的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涉及方面較廣,去是指個人或群體感受到的心理或精神、社會和軀體各方面的總體主觀感覺狀態良好,是一個主觀的、動態的和多維的概念[2-3]。延伸性護理是針對影響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及出院后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并建立個人檔案,由專人負責和隨訪,并定期給予相關專業知識的宣傳教育,使臨床護理工作延伸到院外,拓展護理服務的領域,并與患者建立長期咨詢、溝通和指導的關系,護理人員依據自身專業知識,從患者日常生活、飲食、運動等方面展開護理,給予合適的心理護理干預、運動干預及后續的治療計劃等,在增強護患關系的同時,促進了患者病情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5]。
子宮內膜癌根治性全子宮切除及廣泛盆腔淋巴結清除術患者,常常傷及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出現不同程度的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礙,導致尿潴留和排尿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7]。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要給予合適的護理干預,根據患者自身排尿習慣和心理狀態,制定合適的排尿訓練計劃,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護理人員防治尿潴留。本研究結果表明,給予患者有效的術后及出院后的延伸性護理,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和殘余尿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常常需輔助化療或放療,由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疼痛或放療引起的腹瀉、嘔吐陰道狹窄及燒灼感等也嚴重的日常生活[8]。對于年輕患者,性生活功能障礙及由此引發的不良情緒等也是影響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9]。因此,對于癌癥患者,在行手術切除病灶的同時要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術后延伸性護理有現實必要時,在患者術后及出院后繼續給予專業的護理指導、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并給予合適的護理干預和督促,從患者飲食、運動及社會活動等方向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有效提高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0]。本研究結果表明,給予延伸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出院6個月軀體、情緒、社會、角色及認知功能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對于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除患者,術后制定并實施有計劃的延伸性護理,可顯著降低尿潴留發生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開江,劉青,李培全,等.腹腔鏡手術治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8):803-806.
[2]蔣小安,劉瑛.我國護理人員對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研究現狀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7A):1773-1774.
[3]王志芹,杜占軍,卜玉華.心理干預對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1B):130-132.
[4]毛惠娜.對出院患者實施跟蹤護理服務的成效[J].中國護理管理,2007,7(6):58-59.
[5] Erelson E A,Sung V W,DiSilvestro P A,et al.Urinary symptoms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in woman after treatment for endometrial cancer[J].L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9,20(2):159-163.
[6]紀妹,單家治,武惠敏,等.宮頸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后尿潴留防治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230-231.
[7]劉廣麗,董文霞.護理干預對減少廣泛子宮切除術后發生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2009,15(24):33-34.
[8] Aalders J G,Thomas G.Endometrial cancer: revisiting the importance of pelvic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s[J].Gynecol Oncol,2007,104(1):222-231.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婦產科分娩的128例產婦的臨床資料。將入選產婦按照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4例,產婦年齡在21~36歲,平均年齡(26.63±3.41)歲,分娩方式:順產48例,剖宮產16例;對照組64例,產婦年齡在22~35歲,平均年齡(25.41±3.90)歲,分娩方式:順產50例,剖宮產14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包括:院內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指導、健康宣教等。觀察組行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具體方法如下:
1.2.1成立母嬰保健服務中心 從門診與產科臨床挑選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成立專門的母嬰保健服務中心,中心人員數量在8~10人,由主管護師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擔任管理人員。由母嬰保健服務中心根據產婦產褥期心理和身體特點開展各種母嬰保健延伸服務,提供持續、專業、正規的母嬰保健服務。
1.2.2設立電話咨詢熱線 母嬰保健服務中心需設立專門的電話咨詢熱線,為出院的產婦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將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到院外。
1.2.3上門隨訪 由母嬰保健服務中心人員對出院產婦進行不定期或定期的上門隨訪,針對母乳喂養困難、新生兒臍帶感染等常見產褥期問題給予面對面指導服務,需要注意的是,上門隨訪前需要通過電話聯系征求產婦及其家屬的意見,同時還要根據隨訪情況制定一對一的跟蹤服務計劃。
1.2.4開設網絡論壇 為了進一步拓展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范圍,完善服務體系,醫院應當與網絡技術公司合作開設專門的網絡論壇,為產婦提供網絡咨詢服務,使產婦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向專家學者求助,工作人員需要在24h內予以詳細的解答,并將所收到的咨詢問題分門別類放置在論壇上供其他產婦借鑒參考。
1.2.5組織產婦交流學習 醫院可以將新生兒已經滿月的產婦組織起來,為產婦之間的交流學習提供一個平臺,此外,還可以根據產婦需求開設小班教學,教學內容以寶寶養育、產后疑難問題解答為主,由專業的講師進行現場授課。
1.3評價方法 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結束后由母嬰保健專家對兩組產婦及新生兒進行健康評估,統計每項指標發生率[3]。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產婦健康狀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乳汁分泌不足、母乳喂養困難、皸裂等各項指標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新生兒健康狀況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便秘、腹瀉等各項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母嬰健康對于家庭和諧、社會安定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產褥期婦女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均處于不穩定時期,而且新生兒的患病風險也顯著增高,因此需要針對此特點給予連續、專業的母嬰保健服務[4,5]。以往醫院在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方面僅限于院內干預,受到職責、作用范圍等的限制,保健效果并不理想,難以滿足產褥期母嬰的多方位保健需求。隨著醫院功能及服務理念的不斷轉變,各大醫院都在積極借助自身的醫療優勢拓展服務范圍,因此,將母嬰保健延伸到家庭和社區將成為必然趨勢。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產婦及新生兒經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后,健康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各項不良指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醫院應當結合自身的醫療資源,采取多種形式的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不斷擴大母嬰保健服務范圍,拓展保健服務層次,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務提高母嬰健康水平,并使其作為醫院工作的一部分進一步制度化和規范化。
參考文獻:
[1]沈衛英,陳偉紅,瞿紅,等.網絡信息平臺在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雜志,2014,31(4):15-17.
[2]周麗婭.產后延伸護理服務模式的臨床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4):35-36.
篇11
【Key words】 Extended care; Pediatric pneumonia;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Gongren Hospital, Wuzhou 54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27
小兒肺炎為臨床較常見病癥,好發于嬰幼兒群體,冬春季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相關報道發現,每年我國小兒肺炎住院數約占45%[1]。臨床研究表明,因嬰幼兒年齡較小,缺乏自控能力和自主意識,依從性較差,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配合有效護理方法的意義重大[2]。本院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9月兒科收治的120例小兒肺炎患兒,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延伸護理,旨在提高護理效果,使患兒更好地康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兒科收治的120例小兒肺炎患兒,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1~3歲,平均(1.8±0.4)歲;病程7~15 d,平均(9.3±2.6)d。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4歲,平均(2.1±0.5)歲;病程8~16 d,平均(9.8±3.2)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兒入院時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流鼻涕、咳嗽、發熱、打噴嚏等癥狀;(2)均符合小兒肺炎相關診斷標準;(3)患兒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3]。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性疾病或其他嚴重軀體性疾病者;(2)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4]。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1)日常護理:適當開窗,保持病房空氣流通,維持環境的整潔、安靜。病房濕度應控制在55%~60%,溫度20 ℃為宜[5]。注意患兒的保暖,勤換潮濕衣物,以免加重病情。根據小兒缺氧情況給予適當吸氧,并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達到有效吸氧的目的。(2)飲食護理:肺炎患兒消化功能降低,食欲下降,如果飲食不當易引起腹瀉和消化不良,應根據患兒年齡特點選擇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喂食時需將患兒頭部抬高,以免嗆咳。由于患兒呼吸頻率過快,導致機體水分蒸發過多,因此,需及時補充水分。避免食用雞、鴨、魚等高蛋白食物和辛辣、生冷、酸性食物等。(3)用藥指導:服藥較困難者,可分2~3次服用,且服用藥物時應避免喂水過多,以免嘔吐。服用止咳糖漿后,不要立即喝水,以免降低藥效;禁止濫用退燒藥[6]。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用延伸護理。(1)護理人員應對患兒疾病、診治內容、性格特征、年齡等進行充分考慮,采用溫柔的語言、和藹可親的態度與患兒交流、溝通,充分利用聊天、游戲、動畫片、玩具、電視節目、講笑話、講故事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減輕治療對患兒的刺激和疾病疼痛;適當改進病房環境,可放置兒童漫畫、玩具等,提高病房舒適度,緩解患兒抵觸情緒。(2)因擔心患兒病情,其家屬易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故護理人員應注重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仔細講解小兒肺炎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病情、治療相關信息等,使家長積極配合,保證臨床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告知患兒家屬自我護理措施和日常注意事項,使家屬正確認識疾病,端正自身心態,消除其擔心、焦慮情緒;指導家屬給予患兒溝通交流、按摩、撫觸。(3)患兒出院后,護理人員征詢專家意見及參考相關文獻,制定延伸護理計劃,包括延伸護理實施方案和延伸護理內容兩部分,了解患兒及其家屬康復期間的健康需求,評估患兒具體情況,從內容和時間安排上指導患者順利完成延伸護理措施。(4)定期安排專業知識豐富、責任心強的護士進行個性化家庭隨訪,幫助患兒家屬解決相關疑問,利于家庭護理效果的提高;組織患兒家屬互相交流,讓治療效果良好的家屬做經驗介紹,使家屬自覺采取有利于患兒康復的行為。(5)根據患兒及其家屬的特點,定期電話隨訪并登記,了解患兒出院后的具體狀況,指導康復功能鍛煉方法、家庭護理方法、正確的生活方式,提醒復診時間,解答患兒家屬提出的疑問,建立健康檔案,在不同階段追蹤回訪,詳細記錄每次回訪情況,有效促進患兒康復。(6)由護理人員根據患兒病情進展及患兒基本身心情況,安排延伸護理進程,可郵寄、每月1次專題講座、每周2次電話隨訪,視患兒家屬需求預約復診、上門服務等;多提供小兒肺炎宣傳資料和相關手冊,強調要點、重點[7]。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憋喘緩解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肺氣腫、呼吸衰竭)、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90~100分為十分滿意,80~90分為滿意,70~80分為基本滿意,少于70分為不滿意)等。總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憋喘緩解時間為(3.2±0.4)d,對照組為(5.9±1.3)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376,P
2.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肺氣腫1例,無呼吸衰竭病例;對照組肺氣腫4例(6.7%),呼吸衰竭4例(6.7%)。觀察組并發生發生率1.7%,顯著低于對照組1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32, P
2.3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家屬護理總滿意率85.0%,其中十分滿意20例(33.3%),滿意12例(20.0%),基本滿意19例(31.7%),不滿意9例(15.0%);觀察組家屬護理總滿意率96.7%,其中十分滿意40例(66.7%),滿意15例(25.0%),基本滿意3例(5.0%),不滿意2例(3.3%)。兩組總滿意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90,P
3 討論
篇12
人性化護理;骨外科;應用效果
隨著當前臨床護理模式日益趨近人性化,護理質量的提高也極為重要。而骨外科患者由于多需長期臥床,其對生活護理及臨床護理需求更高,護理人員的護理任務及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護患糾紛發生率也更高。人性化護理將患者作為服務中心,以人性化護理服務為突出重點的針對性護理。骨外科患者病情多較嚴重,故合理高效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痛苦的減少與臨床護理滿意度的提高意義重大。本文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以對人性化護理在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加以探討,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患者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齡21~69歲,平均(41.9±1.7)歲;23例為上肢骨折,26例為股骨骨折,23例為脊柱骨折。將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例,2組患者在年齡及病情等方面并無顯著差異(P>0.05),故可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
該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
該組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即:①護理人員將“以人為本”作為護理理念,以患者為服務中心,使用文明用語,以微笑服務患者,熱心、耐心、誠心對待患者,細心照顧患者[1];②注重行為規范,護理人員應積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專業知識,加強有效溝通,促進整體護理質量的提升;③人性化服務,即根據患者病情實施針對性護理,注重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2]。將住院環境、探視陪護、飲食及安全等向患者、患者家屬詳細、耐心地進行介紹。主動同相關部門聯系,合理安排患者,為患者節約檢查等待時間。若患者病情嚴重,護理人員則需加強主動詢問,適當加以解釋以幫助患者理解。針對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護理人員應盡量予以滿足;④人性化溝通,即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時應結合其具體病情,注重語氣與用詞,以高效易懂方式同患者交流[3]。當家屬對護理工作有所誤會時護理人員應面帶微笑、耐心聆聽并解釋,以實現護患糾紛的減少;⑤建立舒適就醫環境,即病房應保持整潔、干凈,可將溫馨提示掛于墻上,為其提供書刊、雜志等讀物,以幫助其轉移注意力。還可將疾病相關健康教育手冊置于床頭,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⑥堅持回訪,即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出院后,在患者出院的3周內分管護士或者護士長對其予以電話回訪[4]。針對患者病情進行針對性康復指導、疑問解答、科普宣教,囑咐其復查時間。此外,征詢其對醫護服務意見及建議,幫助其適當掌握家庭護理的方法,為其家庭護理實際困難的解決提供幫助。
1.3觀察標準
對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加以對比。護理效果判斷標準:①顯效:患者可在拐杖等的支持下展開無負重活動,經X線及CT檢查結果顯示其骨折已基本愈合;②有效:即患者病情有一定緩解,但未達到顯效;③無效:即患者病情無好轉,甚至有加重跡象。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通過(x±s)表示并行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示并行χ2檢驗,P<0.05提示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對比
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分別為97.2%與7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4.4%與69.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科住院患者多需長期臥床進行治療,故對生活及臨床護理具有較高需求,這就使得臨床護士心理壓力較大,且護理任務更為繁重,致使護患糾紛發生率更高。人性化護理是“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模式,以人性為基礎,以患者為護理主體,尊重患者,進而實現個人與集體的全面發展。隨著近年來醫學模式自生物模式逐步轉變成生物-社會-心理的模式,以患者為中心也逐漸成為臨床護理的指導思想[5]。人性化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同患者、患者家屬進行主動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更好地配合臨床醫護;向患者講解手術必要性及相關注意事項,幫助其緩解內心恐懼,樹立正確心態。向其講解成功病理,促使其樹立信心;手術完成后進行相關護理,對褥瘡、壓瘡等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6]。告知其定時翻身與拍背,以防止發生嚴重并發癥。人性化護理為臨床新型護理模式。相關研究指出,骨科患者住院期間實施人性化護理有助于護患間距離的拉近,促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7]。另一方面,護理人員在實施人性化護理中其服務意識能夠得以強化,工作主觀能動性能夠得以充分調動,進而促進護理質量的有效提升。本次試驗通過對36例骨外科住院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通過對護理服務加以規范、實施人性化服務、注重人性化溝通、建立舒適住院環境及將護理服務延伸至患者出院后等措施發現,觀察組患者在實施人性化護理后其護理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相比于對照組患者均存在顯著優勢,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骨外科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將患者作為護理服務主體,以人為本,既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還有助于護理人員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進而實現護患關系的改善,促進護患糾紛發生率的降低,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作者:常青 單位:黃梅縣中醫醫院
參考文獻
1趙紅霞.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8(7):222~223.
2孫曉娥,孟祥丹,趙秀霞.淺談人性化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09,7(6):143.
3龍正蘭,羅麗莉.淺談人性化護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6):52.
4高明杰.骨外科開展多方面優質護理服務的體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3(5):481.
篇13
【Key words】 Postoperative laryngeal carcinoma; Continuous nursing of WeChat; Qu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chi,Hechi 547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27
喉癌是耳鼻咽喉?^頸外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好發于聲門或聲門上區,占耳鼻咽喉惡性腫瘤7.9%~35.0%[1],其發病率仍有增長趨勢。手術切除是治療喉癌的主要手段[2],其原則是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或重建喉的功能,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根據喉腫瘤的生長部位和范圍,選擇喉部分切除術及全喉切除術,患者雖然在住院期間獲得全面的治療及護理,但出院后仍需要長期鍛煉和康復護理,特別是帶有氣管套管回家或全喉切除術后的患者,出院后需要進行氣管套管或氣道造瘺口等自我護理,患者在進行自我護理時存在著對掌握疾病知識的缺陷性,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微信的延續護理是將護理從醫院延伸至家庭,讓出院的患者能持續性不間斷的得到專業醫護人員的健康指導,有效解決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問題,提高生活質量[4]。本研究對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確診喉癌并進行喉癌術后患者實施微信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確診喉癌并進行全喉或部分喉切除手術患者56例,按住院號單、雙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男27例,女1例,年齡42~71歲,平均(50.5±2.5)歲;Ⅱ期患者11例,Ⅲ~Ⅳ期患者17例;全喉切除13例,部分喉切除15例。對照組:男26例,女2例,年齡43~70歲,平均(51.6±2.7)歲;Ⅱ期患者12例,Ⅲ~Ⅳ期患者16例;全喉切除15例,部分喉切除1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依據病理診斷,通過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下病理活檢取出術,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喉癌;(2)在本院接受手術、化療和放療等綜合治療后達到臨床治愈標準;(3)有良好溝通能力,家有網絡并懂微信操作;(4)明確自身疾病并能接受和配合術后微信的延續性護理。排除標準:(1)有心肺感染疾病;(2)腫瘤已發生轉移;(3)失聯無法進行延續性護理。
1.3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接受常規治療及護理,對照組患者出院時按喉癌術后常規護理進行出院指導,觀察組在給予喉癌術后常規護理指導的基礎上,出院后6個月內用微信進行延續性護理服務,具體如下。
1.3.1 微信的延續護理服務具體方法 (1)建立微信的延續護理服務小組,科室主任任業務指導,微信的延續護理組長由護士長擔任,成員為主管醫院護理的楊副院長、護理部歐主任和覃主任、科室的主管護師和護師以上的護理人員參加,制定服務方案、住院期間的評估指導及出院后的護理服務。小組成員定期進行微信的延續性護理服務相關知識培訓,熟練掌握實施方法及要求,有良好溝通和協調能力。(2)患者在住院期間,微信的延續護理小組針對患者的病情資料分析其護理服務需求,制定延續性護理服務計劃,出院當日發放聯系卡,告知微信的延續護理小組成員的微信號,以微信的文字或微信的語音,作為交流的主要方式。(3)建立出院患者信息檔案和回訪制度,與患者建立微信聯絡,告知患者及家屬出院后由微信的延續護理小組成員每周五下午對其進行一對一有目的、有計劃、有實施及有評價的延續護理服務,以播放視頻、發送宣傳圖片、微信的文字或微信的語音進行健康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進行微信的延續性護理服務的目的及意義,讓他們理解并配合。同時,鼓勵患者提問,涉及醫療問題,由在科室醫師回復,幫助患者排憂解難,方便快捷。(4)在患者出院后1、3、6個月進行定期返院復診或通過微信咨詢,其內容包括詢問患者出院后的身體健康狀況、飲食睡眠狀況、精神心理狀況、對氣管套管或氣道造瘺口等自我護理,發放問卷調查表或通過微信咨詢幫助填寫,填寫后收回,進行統計。通過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價指標及滿意度調查表等測量檢測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對疾病知識掌握、自我護理能力及滿意度等。
1.3.2 微信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內容 (1)心理護理:講解治療成功案例,消除患者心理壓力和顧慮,促使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2)皮膚護理或氣道造瘺口護理:按時更換氣管切口敷料,平時隨臟隨換,保持氣管切口及造瘺口周圍皮膚清潔干凈。(3)口腔護理:囑進食后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潔。(4)氣管套管護理:每天定期進行氣管內套管清洗及消毒,保持氣管內套管通暢。(5)預防肺感染: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適當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6)飲食指導:注意合理飲食,保持愉快心情。(7)發音及功能訓練等。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采用問卷調查完成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定:依據中國頭頸癌患者生命質量測量表(QLICP-HN)來測量[5-6],其內容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家庭功能、情感功能及認識功能等,由52項指標構成,每個項目為1~5分,將各項原始得分轉換成0~100分的標準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2)對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其內容有喉癌發病機制、診斷、治療護理及相關注意事項等。(3)滿意度調查表:采用本院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其內容包括疾病健康教育、發音訓練指導、檢查用藥指導、心理指導、生活指導、服務態度及復診時間等,每項分為滿意、較滿意及不滿意,分別在患者出院后1、3、6個月進行問卷調查,統計滿意度,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原始資料采用Excel錄入,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院后1、3、6個月對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及生活質量的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對疾病知識掌握與生活質量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院后1、3、6個月對疾病知識掌握與生活質量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1、3、6個月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