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世界經濟貿易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世界經濟貿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世界經濟貿易

篇1

全球經濟衰退導致全球需求減少、貿易保護措施增加、貿易融資減少,以原油為首的原材料價格下跌,相關產品的貿易額明顯下降,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額跌幅達23%,總額跌至12.15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和價格因素,世界貿易下降12.2%,為70多年來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國下降13.9%,歐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進入2010年,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主要國家貿易開始增長。第一季度,日本、巴西、中國、韓國、美國、德國和俄羅斯的貨物貿易出口同比分別增長48.2%、25.8%、28.7%、36.2%、20.2%、16.9%和82.7%;進口增長率分別為22.5%、36%、64.7%、37.3%、21.4%、12.0%和17.7%。今年以來,貨物貿易增長較多的產品是礦產品和機電產品。WTO預計,2010年世界貿易將增長9.5%。其中,發達國家的出口預計增長7.5%,世界其余國家的出口預計增長約11%。但世界貿易總額難以回到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水平。

全球金融危機對外國直接投資(FDI)造成沖擊,投資規模大幅度下挫。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FDI(外國直接投資)從2008年的1.7萬億美元降至1.04萬億美元,下降39%。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投資繼續大幅下挫41%。流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投資也分別下降了35%和39%。美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1370億美元,較2008年下降57%。從2008年中起,全球范圍內爆發了跨國公司總部的撤資潮。受金融市場萎縮和現金短缺的影響,作為FDI增長“發動機”的跨國并購大幅減少。2009年上半年,全球10億美元以上的跨國并購案只有40宗,不到2008年同期數據的1/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報告認為,隨著投資環境和自身經營狀況不斷改善,預計全球外國直接投資2010年可能出現溫和反彈,2011年將增長強勁。在國際資本的地區流向上,中國及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將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區之一。農業、服務行業、采礦業等會是未來投資的重點,而制造業方面恢復的速度相對稍慢。

當前世界經濟貿易發展中值得關注的主要問題有:

世界經濟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恢復明顯好于預期,但鑒于此次經濟危機的實質是全球經濟結構矛盾的總爆發,有很多內在深層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內仍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世界經濟復蘇之路仍充滿坎坷。

1、政策退出時機的選擇問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展開了規模龐大的救市行動。隨著世界經濟逐漸企穩,宏觀政策走向成為2010年關注焦點。2010年全球經濟恢復的步調和規模,很有可能取決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退出節奏。對美國和歐元區來說,由于金融機構的風險還沒有完全出清,很多金融機構還存在虧損;經濟盡管回升,但也沒有完全走上強勁持續復蘇的道路,特別是失業率依然很高,貿然退出可能會給經濟帶來二次衰退風險。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退出戰略實施得過早,即在私人消費和投資尚未能有效成為經濟復蘇的推動力之前實施退出,經濟復蘇將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戰略過晚實施,龐大的貨幣供應將導致全球經濟出現通脹,并出現新的資產泡沫。預計短期內,主要發達國家實施大規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極低。對一些經濟恢復情況依然不理想的國家,比如英國、俄羅斯和日本等,還可能進一步采取刺激政策,未來全球宏觀經濟政策走勢將日趨分化。

2、不斷加大的財政負擔。對應對金融危機,各主要國家不斷加大力度的政府財政安排,已使得政府開支迅速增加,財政赤字水漲船高。據《經濟學人》“全球政府債務鐘”,實時獲悉的全球公債情況。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國負債總額巳突破36萬億美元,預計2011年全球債務將超40萬億美元。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以及歐元區都是負債狀況嚴重的國家,這些經濟體的負債率均已達到歷史高位。其中,2010年美國政府赤字已達到創紀錄的1.56萬億美元,占GDP的10%左右,這是自二戰以來的最高比例。目前歐元區政府赤字均已超過占GDP3%的參考“警戒線”。2010年,法國預算赤字將占GDP的8.2%;德國將占GDP的5.5‰歐元區總體赤字可能會超過GDP的7%,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0國出現赤字超標問題。日本政府總額債務將升至占其GDP的229%,高居發達國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伴隨的正是全球性債務的高漲。在經濟復蘇脆弱的形勢下,各國推出的削減赤字計劃,面臨諸多障礙與風險,各國試圖在“保增長”、“保就業”與“削赤字”三者之間取得平衡,顯得困難重重。

3、就業全面恢復仍需時間。金融危機給各國就業形勢蒙上巨大陰影,2009年全球就業形勢日趨惡化。歷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在經濟開始復蘇后,通常還需要4年到5年的時間失業率才能逐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報告預計,2010~2011兩年時間內,經濟復蘇不會有效降低發達國家的失業率。2011年,發達國家失業率仍將保持約9%的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實施刺激經濟計劃及其他政策,來彌補私營部門就業增長緩慢的問題。盡管2010年就業人數將有所增長,但新增工作崗位無法為不斷壯大的勞動力大軍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因此,失業率得不到有效降低。2009年,發達國家失業率為8舟‰預計2010年美國失業率很難降至9%以下。

4、貿易保護主義依然嚴峻。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需求大幅萎縮,國際貿易出現嚴重下滑,加劇了各國之間的貿易競爭。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擴大內需受阻的情況下,紛紛提出通過擴大出口來促進經濟盡快復蘇,甚至

通過本幣大幅貶值、增加各種形式補貼等手段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千方百計爭奪國際市場,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為促進本國經濟盡早復蘇,各主要經濟體自顧性會進一步增強,將優先解決國內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持續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經濟尚未完全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領域依舊存在,且有將保護主義手段延伸至更多領域,如匯率、知識產權以及低碳與環保節能等方面的可能。從歷史上危機過后的經驗來看,一旦貿易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金融保護主義、就業保護主義等措施出臺,即使這些措施會自行退出歷史舞臺,依然還會在很長時間內繼續延續,因此,即使世界經濟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貿易的繁榮依然任重道遠。

5、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受世界經濟并未徹底走出衰退、消費乏力、資本市場仍舊動蕩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全球范圍內并沒有出現真正的通貨膨脹。但是,隨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況的進一步好轉,2010年通脹出現的可能性較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長之路,對原油、黃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會急劇增加。此外,隨著新的監管措施的出臺,金融創新將受到嚴格審核,而且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還會繼續,因此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機會相對有限。在此背景下,市場投機力量只能進入大宗商品市場尋找機會,從而推高價格,并可能帶來新一輪的投機泡沫。另外,為鞏固世界經濟復蘇勢頭,各國暫時不會大規模采取退出政策,一些經濟恢復緩慢的國家甚至還可能加碼宏觀政策以刺激經濟復蘇,因此全球流動性將保持充裕。與此同時,很多國家因救市而產生的巨額債務問題凸顯,由于這些國家的債務基本采用本幣計價,在發行新債、增加稅收或出售資產都不能解決債務危機的情況下,可能會通過印鈔的形式還債,這將進一步加劇流動性過剩的局面。

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前景

美國:盡管美國經濟在第四季度強勁增長5.9%,創下6年來的最高季度增長水平,但由于前兩季度的嚴重衰退,2009年美國經濟依舊下降2.4%,是1946年以來表現最糟的一年。個人消費支出增長、出口擴大、民間庫存投資恢復、企業固定投資增加是第四季度美國GDP增長的主因。而這一態勢已延續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率為3.2%,連續第三個季度保持增長。個人消費正在取代個人投資,成為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3月份的非農就業人數增加16.2萬人,是2007年3月以來的最大增幅,進一步證明美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但徘徊在10%左右的失業率依然是美國經濟的隱憂,因此美國經濟復蘇仍然被廣泛認為是脆弱的,美聯儲仍需維持低利率來支持經濟。自2008年12月以來,美聯儲一直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0.25%的歷史最低水平,目前仍然重申其將在“更長時期內”維持極低的利率水平。

篇2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產品的價格、質量和技術含量作為出口競爭力的要素,很少考慮其它標準。隨著環境保護問題的全球化趨勢,進出口產品的環保標準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熱點。發達國家一方面不惜投入巨資發展環保產品,實施補貼政策;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法規、環境標志、綠色標準等制度,為其產品樹立良好的形象。這些政策和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將產品的“環保標準”作為競爭力要素,在我國可以產生兩方面的優勢:其一,環保產品兼有帶動高新技術發展和促進企業改革的雙重特點。它針對有關企業技術水平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低等問題,目標明確地要求企業從解決環保問題入手,促使產品生產向技術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盡可能少、經濟效益好等方面改進,使環保產品的生產成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切入點;其二,可以充分發揮我國產品在價格方面的優勢,避免所謂“低價傾銷”或政府補貼之類的無端刁難。按照世界貿易組織修改后的國際補貼與反補貼規則,環保產品的這類補貼屬于不可申訴的補貼范圍。因此,我國既可以名正言順地對環保產品提供專項補貼、低息貸款,又可以進一步發揮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大大提高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我們可以通過“以內需促外貿”的途徑,大力發展環保產品,促使出口產品符合環保標準。要消除那種“產品不外銷就不能促進外貿發展”的錯誤觀念,要讓企業家明晰“綠色壁壘”問題,辨識高增長中的潛在危機和巨大的內需市場的關系,引導我國企業開發比較綠色環保產品,迎接WTO挑戰。據世界銀行1997年一份報告說,中國每年空氣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就相當于GDP的8%,也就是說基本抵消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成就。為此,我國在21世紀初計劃的環保總投資將超過5000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外國企業必將以中國“入世”為契機大舉進入,我國企業如果無動于衷,就會坐失發展的良機。

2.以基地帶動環保產業發展

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貿易叫做環境貿易,主要包括環保產品和服務的貿易,以及環保領域內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現在,國際上的環境貿易額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其中多半為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所占有,連東南亞國家也達到500多億美元,而我國每年僅有0.2億美元的環保產品出口,發展差距相當大。中國加入WTO后,如果不大力發展環境貿易,在這方面的出口差距不僅要拉大,而且國內環保市場還要被發達國家占領。

發展環境貿易的核心是發展環保產業,就產品而言,它可以獨立形成多種符合環保標準以及環境要求的產品類別和體系。在產業發展上,它仍然要依托在其它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它產業已經形成的技術、人才和資金,進而形成自己的產品、營銷和服務。正因為如此,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不惜投入巨資,率先以高科技為動力發展環保產業,亞洲的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也競相大量投資環保產業,并優先加以扶植。我國的環保產業近幾年來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長,產業實體已有8000多家,但是年產值卻不到40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鄉鎮和私營企業所占的比重很大,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工藝技術落后,產品和工程質量不高,難以大規模地形成系統的技術和產品體系。當務之急,一是要努力尋找主導項目,引進高科技內容,以科技為動力、以項目為紐帶、建立產業集團,盡快地形成產品系列和工業體系,實現規模經營。二是要積極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轉產、改制,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和龍頭作用,以此來實行對環保產業的政策扶持,增加投資、降低成本。只有這樣,我國的環保產業才能實現由粗放式向集約化方式的轉變,真正獲得大發展。

發展環保產業的關鍵是找準并確定主導項目后,再根據市場條件建立環境貿易基地,以便進一步實現集約化經營,向國內外推進環境貿易。環境貿易基地應具有帶動周邊經濟、輻射國內外市場的功能,它是在原有外經貿發達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如果沒有產品市場,環境貿易便無法開展。環境貿易基地可以相對集中一些工業實體,形成環保產業的核心內容,有利于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生產環保產品。同時,環境貿易基地也有利于吸引和集中眾多的優秀人才,有利于直接對外招商引資,有利于國家實行扶持政策,有利于通過市場大規模地籌措資金。總之,能夠集中許多有利條件的環境貿易基地,必然會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放大效應,為環境貿易創造大發展的良機。

二、以“多極化”遏制國際金融霸權

1.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是為了實施金融霸權

所謂金融霸權,就是一個國家或集團利用其業已建立起來的霸權地位,通過強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打開別國金融市場,進而利用其貨幣的特權地位、攻擊性的金融投機和國際資本流動來剝削其它國家,干擾乃至控制其經濟。美國利用美元霸權、投機資本、衍生金融工具、政治霸權以及高科技力量,已經確立了金融霸權地位,實現了對其它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在中國加入WTO問題上,美國一直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目的就是有利于實施其金融霸權。分析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我們就能避其鋒芒、指其要害,采取積極進取的對策。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約有3750億美元在美境外流通,使美國每年約獲益150億美元,占其GDP的0.2%。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卻不必對等地或干脆不負責任地償還它們。美國可以通過美元貶值,既減輕外債負擔,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當美國出現經常賬戶逆差時,可以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它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出現金融危機時,美國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變化把部分損失轉移到世界各地。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大量輸出流動資本,通過投機性的運作,利用金融自由化在國際間追逐高額利潤。他們利用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良好環境,以金融自由化為契機,大舉進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和房地產之類的市場,造成配套本幣的貶值,誘使本幣升值,造成進入國經常帳戶的逆差。一旦時機成熟,他們便帶著豐厚的利潤大量抽逃資本,卻給東道國造成短期內無法彌補的資金真空,導致貨幣過度貶值而出現金融危機。

國際游資的投機性運作制造了這樣一種“金融怪圈”:游資利用金融自由化無序地流入一個國家,破壞了其原有的資金平衡,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為抑制通貨膨脹,該國就必須提高利率,而高利率又進一步使國際投機資本趨之若騖。為了擺脫這種惡性循環,這些國家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并且要接受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苛刻條件。我們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已經看到這種活生生的事實,由發達國家制造的這種“金融怪圈”,不但為他們攫取了大量利潤,而且使3000多億美元的外資由東南亞轉向美國。它促進了美國的經濟增長,卻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金融危機。

發達國家還把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作為攻擊對象,以利于他們進一步實施金融霸權。從國際貿易初期的“海琴業務”,到現在一系列的金融衍生方式,活躍在金融市場上的這類游戲規則都是發達國家利用金融霸權地位制定的,這些規則旨在加強發達國家的金融霸權地位,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往往是短期內的虛假繁榮。當他們利用游戲規則捅破自己吹起的經濟泡沫后,不但掠取驚人的利潤,制造了金融動蕩,而且乘人之危,以低價收購危機國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

2.運用“多極化”來遏止“金融自由化”

金融霸權國要達到金融侵略和剝削的目的,必須掌握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擁有巨額的國際投機資本;二是利用金融市場自由化;三是操縱金融游戲規則。中國加入WTO后,絕不能像“入世”前那樣被動性地只能執行別人制定的游戲規則,而應該積極參與制定或修改有關規則。常言道:“他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根據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多極化”格局和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制定以下有利于主動進攻的對策:

(1)以“多極平衡體系”化解“以霸權掠取比較利益”的傾向。當今世界存在著“三區三對成三角”的戰略格局。所謂“三區”,就是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大東亞的經濟發展區域;所謂“三對”,就是每兩個經濟發展區域組成相互作用的一對;一對是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東亞構成環太平洋的合作,即亞太經合組織(APEC);一對是NAFTA與EU構成跨大西洋的合作,即擬議中的大西洋自由貿易區;一對是歐盟與東亞構建跨印度洋的亞歐合作,正在通過一年一度的亞歐會議來實現這個目標。以每對為一條邊(或稱一條經濟鏈),就形成了全球性的國際經貿“大三角”。在這個大三角體系中,處于一極的美國,正憑借其霸權地位向各國推行其金融霸權,從不對稱的局部發展中攫取較多的利益;處于另一極的歐盟,則通過加強歐洲聯合的努力與美國抗衡;中國處于東亞這個經濟高增長的第三極中,一方面受到來自美國金融霸權的壓力,另一方面卻受到歐盟對亞洲新戰略的鼓舞,歐盟在《走向亞洲新戰略》的政策中明確地強調:要發展雙邊和多邊關系,加強投資與金融方面的經濟合作,并特別強調與中國發展全面的合作關系。歐元和日元已經對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戰。日本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但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卻經常被一些變數攪得升降不定;歐元啟動以來持續疲軟,歐洲央行可能會繼續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卻強調維持聯邦基準利率不變,致使歐、美利率調整的趨勢不同,有利于維持美元走強而使歐元失寵。很顯然,歐元、日元必將與美元長期地抗衡下去,其結果必然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而產生一種平衡關系。我們只要注意把握機遇,適時適量地利用這種抗衡關系,就可以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和技術合作,增加吸收外資、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化解那種“以霸權掠取比較利益”的金融霸權傾向。

(2)以“極坐標的市場體系”撥轉開放金融市場的單方指向。東南亞金融危機表明:陷入危機的國家基本上都存在著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而這些國家卻將其出口導向戰略定位于以矛盾因素構成的直角坐標系中。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由矛盾要素構成的金融市場最容易遭受國際金融投機的攻擊,進而被扭曲并陷入金融動蕩的怪圈。

我國的金融結構也存在著矛盾問題,現在,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入世”的條件,在處理好現有矛盾的同時如何對外經貿發展進行戰略定位呢?我國應拋開那種以矛盾因素建立直角坐標系的定位法,可以用原點與一條射線構成的“極坐標”來定位。這就是以我國為原點,以中國大市場對外吸引力為“輻射線”,并具體地表現為進出口貿易鏈,形成外經貿的“三圈鏈環”市場來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場。

“三圈鏈環”只是從地理位置上對我國外經貿活動的形象描述,它的內圈是由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組成的大中華經濟圈;中圈是包括我國在內的東亞經濟圈;外圈則是中國與歐、美等國家組成的貿易鏈。

以極坐標體系建立的“三圈鏈環”是一種全方位開放的市場關系,其側重點在貿易,注重以開放的貿易市場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場。在貿易方面,三圈上的國家毫無差別;但在金融方面,三圈上的國家卻內外有別。同屬于中國經濟圈的內圈,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和地區,而香港又是貿易和金融開放度最大的地區。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完全可以通過互相學習來完善自己的金融市場;在中圈上,東亞的一些國家已經飽嘗了金融霸權的苦果,也教會了人們如何認識金融霸權和防范金融風險,所以,將東亞列為金融市場開放的中圈,更有利于我國吸取如何開放金融市場的教訓和經驗;對于外圈來說,極坐標賦予的貿易待遇和內圈是等同的,但對于金融市場的開放度應該有所差別,因為,內圈在國家上是統一的,而外圈上不僅存在著的差異,還存在著金融霸權。除了警惕之外,對于外圈上的國家也要區別對待,我們要珍視同歐盟的金融關系,要進一步發展同俄羅斯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同時要謹慎地與美國發展金融關系,從中吸收對我國經濟發展有益的東西。

我們將貿易與金融分開,強調以開放的貿易市場取代開放的金融市場,道理很清楚:首先,WTO是一個世界性的貿易組織,將貿易與金融分開而側重于貿易關系,是無可厚非的;其次,中國注意到貿易與金融的相互關系,已經讓中國香港極大地開放金融市場,并且正在有選擇地在沿海和內地逐步開放金融領域,說明正在正確而穩妥地運作金融市場,為發展中國經濟積累經驗,進一步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謹慎地開放金融市場,并理直氣壯地要求修改一些金融游戲規則,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單方面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指責,都是站不住腳的。

三、以“技術貿易服務”為重心取代“金融自由化”傾向

金融與貿易原是兩個概念,發達國家為了借貿易之名打開一國的金融市場,便將金融的服務行為納入貿易領域,稱之為“服務貿易”。他們對傳統服務業并不感興趣,只專注于金融、保險、通訊、信息等新興服務業,尤其關注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企圖在中國缺少競爭力的情況下占領我們的市場。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貿易的有關性質和特征與服務貿易不完全相同,技術貿易能夠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創造要素稟賦,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們可以開誠布公地闡明技術貿易作為服務貿易重心的“雙贏”意義,制約和取代“金融自由化”。

1.技術貿易及其服務就是重要的服務貿易

美國是當今服務業最發達的國家,它在許多服務行業中,特別是在高技術服務行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美國卻將其中容易被我國吸收和替代的高技術稱為“敏感技術”,千方百計地加以限制,連商業衛星發射這類合作性的服務也受到種種刁難。說來說去,美國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旨在強調其中的“金融服務自由化”,而限制高技術服務自由化。這種失之偏頗的做法,到頭來也限制了美國自己的經貿發展。據統計,美國企業因技術出口管制每年要喪失幾十億美元的對華出口額,在這些技術出口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大量的技術服務,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貿易所創造的價值大大地超過了技術產品的壟斷價值。在這方面美國的波音飛機公司已經嘗到了甜頭,為了與歐洲的“空中客車”競爭,波音公司在我國的天津和廈門建立了飛機修理等服務業,贏得了巨大的商譽和經濟效益。但是,美國國會中一些人卻仍持冷戰思維,他們需要的是金融霸權,迄今為止,美國從總體上仍沒有取消對華技術貿易中的限制性立法,它所推行的只是一種被扭曲了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技術封閉化、神秘化正在消失,技術外溢和彌補技術差距的時間正在縮短。雖然美國有很多技術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但類似的技術同樣可以在其它國家出現,就某一項高技術而言,歐盟、日本、俄羅斯乃至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可能超過美國,美國一次又一次地將技術貿易的機會讓給其它國家,有朝一日美國一定會醒悟過來:技術貿易就包含著重要的服務貿易。

2.發展技術貿易的中介服務,真正實現“雙贏”

有關學者運用統計資料作出比較研究后指出:我國在利用FDA(外國直接投資)中,付出的市場代價是巨大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效果顯然不盡如人意。現實與初衷的差距非常大,我們必須對“以市場換技術”這個引資的戰略重新進行審視。通過對利用外資和技術引進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得出的主觀原因大致有:投資方與引資方動因差異,技術轉讓與技術消化、吸收的差異等等;客觀原因大致有:引進技術不合理,我國企業與外國投資公司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我國技術引進的社會、經濟、技術的配套系統不完善,利用外資與技術的政策環境亟待改善等等。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就在于進行技術貿易時缺乏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服務措施。

篇3

2006年,世界GDP增長了3.7%,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歐洲經濟的恢復,其增速高于2006年初的預期。另外,出口的快速增長拉動了美國經濟增長,日本內需盡管沒有大的改善,其經濟增速也有所提高,中國和印度經濟繼續高速增長,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也連續三年超過6%。

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美國、歐盟和日本政府財政赤字的減少和通貨膨脹壓力得到緩解;世界流動性提高和較低的實際利率使世界股票市場價格回升;新興國家股市比發達國家增長更快,其債券與美國政府債券的利息收益差距也在迅速縮小。

投資利好還表現在全球FDI的迅速增長方面,已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聯合國貿發會的報告表明,由于并購活動的增加和股價上漲,2006年全球FDI流動增長了1/3,達1.23萬億美元。

世界流動性提高的另一個表現是全球外匯儲備的增加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提前償還外債,2006年所有發展中地區的負債水平(未償付債務占GDP的比率)均有所下降,債務負擔沉重的貧窮國家的負債水平已經降至五年前的一半。

受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重新調整的影響,美元的實際有效匯率繼續小幅貶值。由于經常項目的順差大,韓國和新加坡貨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度升值,中國人民幣小幅升值,而日元則繼續貶值。

世界流動性提高以及燃料價格和名義利率的上升,目前尚未引起通貨膨脹率的提高。發達國家的消費價格上升了2%-3%,發展中國家上升了約5%。發達和發展中地區的消費價格通貨膨脹在2005年和2006年期間并沒有加速,但在供給缺乏彈性的部門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

2006年世界貨物貿易發展情況

2006年,按名義價格計算的世界貨物出口額增長了15.4%,達11.76萬億美元。按不變價格計算的世界貨物出口額增長了8%,比2005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而且高于1996年-2006年的平均水平。

2006年貨物貿易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非常有利。發展中國家按名義價格計算的貨物出口額增長了20%,達4.27萬億美元,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口額增長了17%,在世界貨物進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在過去6年間,最不發達國家的貨物出口額增長快于發展中國家的總體水平,2006年增長了30%,達1080億美元,占世界貨物出口額的0.9%,是198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貨物進口額增長了17%,遠低于貨物出口額的增速,但最不發達國家整體首次出現貿易順差。

價格上漲、中國和印度的貿易發展對世界貨物貿易影響顯著。

2006年世界貨物出口額受價格上漲影響十分明顯,其中40%的增長可以歸因于價格上漲。不同部門價格變化差異很大,根據IMF商品價格指數,世界礦石和非鐵金屬的出口價格上漲了56%,燃料出口價格上漲了20%,食品與農業原料出口價格上漲了10%,制成品出口價格漲幅不超過3%。制成品價格漲幅連續3年小于初級產品,主要由于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額1/6以上的電子產品價格不斷下降。

由于貿易條件的變化有利于燃料和其他礦產品出口國,燃料和其他礦產品占出口比重最大的四個地區——中東(2005年占70%)、非洲(65%)、獨聯體(60%)和中南美洲(37%)按名義價格計算的出口額增長很快,由于2006年燃料價格漲幅小于2005年,這些地區的出口額增幅小于2005年。受對燃料和金屬等商品需求下降的影響,這些地區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出口額增長不大(約2%),但其進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獨聯體的進口增幅最大,約20%;中南美洲的進出口增長均放慢,委內瑞拉的出口下降明顯,巴西的出口增長不到4%;非洲與中東的出口增長幾乎停滯,進口增速盡管也在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從主要的貨物出口國和進口國看,在貨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國家中,8個增長最快的國家(2006年出口額增長超過20%)有5個是石油輸出國,1個金屬出口國(智利),再就是中國和印度;出口額增長較慢的國家(2006年出口額增長不到10%)包括日本(9%)、法國(6%)、西班牙(7%)和愛爾蘭(3%),這些國家的進口增長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貨物出口排名前10位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排名前10位的國家,盡管其貿易增長差異很大,但除了英國的進口超過了日本以外,其他國家的位次與上年相同。

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

2006年,按名義價格計算的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增長了約11%,與2005年增速相同,達2.71萬億美元,服務出口增速已連續四年低于貨物貿易。

在服務貿易中,運輸、旅游和其他商業服務是最重要的三個部門。2006年按名義價格計算的出口額增長了13%,運輸服務和旅游服務的出口額分別增長了9%和7%。1990年代,運輸服務比旅游服務發展慢,從2000年以來,情況發生逆轉。除了北美以外,其他所有出口地區的旅游服務均發展較慢。

從服務貿易的地區結構看,歐洲與北美的進出口增長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也是如此)。在歐盟內部,成員間服務貿易的發展差異很大:法國和芬蘭的服務出口額在下降,盧森堡和波蘭的服務出口額則增長了1/4以上。獨聯體服務進出口額增長了約20%,在所有地區中增長最快。

亞洲的服務出口增長連續三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該地區的服務進口增長,因而減少了該地區服務貿易的逆差。該地區最大的服務貿易國家日本的服務出口增長了12%,進口增長了8%。印度的服務貿易發展很快,2006年其服務(尤其是軟件服務)出口增長高達34%,服務進口增長也高達40%,目前印度服務進口額只比出口額低約5%。

非洲與中東地區的服務貿易發展估計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根據初步統計數據,美國、英國和德國仍然是排名前三位的服務出口國和進口國。如果法國服務出口額確實如初步統計那樣下降了,則日本就取代其成為第四大服務出口國,意大利超過西班牙列第六位。根據2006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統計數據推算,中國服務出口估計已經超過了荷蘭、印度和香港,進入前10,列第八位。

在服務進口方面,前10位的國家位次沒有變化,中國服務進口額略低于意大利,列第七位。

2007年世界經濟貿易展望

篇4

資源性產品進口量繼續增加

進口價格9月份開始回落

進口商品中增長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資源類商品。其中原油進口量增長8.8%,金額增長85.5%;鐵礦砂進口量增長22.0%,金額增長116.0%;大豆進口量增長32.3%,金額增長137.4%。資源性產品進口額大幅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造成的,隨著國際市場價格開始高位回落,9月份資源性產品進口價格比8月份開始普遍下降。(見表1)

一般貿易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

加工貿易增速繼續回落

前3季度,一般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9565.7億美元,增長35.9%。其中出口5007.8億美元,增長26.9%;進口4557.9億美元,增長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增長進一步趨緩,進出口總額8034.0億美元,增長13.8%。其中出口5087.5億美元,增長15.6%;進口2946.6億美元,增長10.8%,特別是8、9月份進口額分別僅增長3.3%和3.9%,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受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回落影響,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50.1%下降到今年前3季度的47.4%;一般貿易比重上升1.7個百分點,達到46.6%,對總出口增長貢獻率達到54.2%,拉動出口增長12.1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進出口較快增長

外商投資企業增長明顯放緩

前3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速度繼續快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出口2811.6億美元,增長30.6%,外商投資企業出口5961.2億美元,增長19.9%,國有企業出口1967.9億美元,增長18.9%。民營企業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6.2%,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占比分別下降1.1和0.5個百分點。從進口來看,民營企業進口1250.3億美元,增長37.2%,外商投資企業進口4843.6億美元,增長19.7%,國有企業進口2836.9億美元,增長44.2%。(見表2)

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快速增長

對美歐出口增速明顯放緩

前3季度,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均保持增長。其中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快速增長,對巴西增長90.2%,對印度增長43.1%,對韓國增長41.8%,對東盟增長28.4%。但受美歐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影響,對發達國家出口增長有所放緩,其中對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出口增長25.6%,比去年同期放緩5.2個百分點,8、9月份增速分別回落到22%和20.8%;對美國出口1891.3億美元,增長11.2%,比去年同期放緩4.6個百分點;對日本出口858.5億美元,增長16.0%。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美歐等市場少增的部分。(見表3)

不穩定因素繼續增多

從外部來看,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將更加嚴峻復雜,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可能繼續增多。盡管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推出了穩定金融秩序,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但全球市場信心的恢復、體制和結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美國房地產市場還沒有止跌回穩跡象,次貸問題仍有可能惡化,使更多金融機構的不良信貸浮出水面,金融市場動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許多機構預計,2009年可能成為近年來世界經濟貿易最為低迷的一年,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也會繼續增加。11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2.2%,發達國家整體下降0.3%,將是二戰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其中美國下降0.7%,歐元區下降0.5%,日本下降0.2%。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不可避免地拖累國際貿易增長。

與1997年發生在亞洲的金融危機只影響部分市場不同,這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金融危機,影響到了全球貿易的穩定運行。預計2009年不僅世界貿易量增長將因經濟下行而顯著放慢甚至停滯,而且由于一些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收購、接管,部分國家或地區信用惡化和萎縮,進出口貿易中的履約風險和結算風險將進一步增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

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必將加劇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可能采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盡管各主要經濟體之間存在著加強經貿合作、共度難關的要求,但是未來的國際貿易環境仍不樂觀。

近期,由于市場信心動搖,全球需求減弱,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普遍下跌。這將有利于中國擴大進口,減輕進出口企業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但是,國際初級產品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金融市場的動蕩必然引發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加上初級產品市場高度壟斷,如近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提出調減石油產量,以維護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同時,各國政府向金融市場大量注資、美元匯率走勢不定等因素都將加劇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此外,地緣政治因素也可能引發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大幅震蕩。

進一步開拓市場

從目前情況來看,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但保持中國對外貿易平穩較快發展仍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批有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綜合配套能力和勞動力比較優勢仍較明顯。特別是近年來企業不斷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研發,積極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產品,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

國際市場需求減弱,首先將影響高檔產品的需求,而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屬于中低檔,大部分產品是日用消費品,在質量、價格、性能等方面優勢相當明顯。在消費者收入預期不穩的情況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可能還會增加,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還是一個機遇。

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20%左右,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今年以來,國際市場需求減弱,但前3季度出口在去年全年出口12181億美元的基礎上,仍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勢頭,充分說明了中國企業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明顯增強。

篇5

第二、國際貧易發展的不平衡性不斷加強。

(一)美國、西德、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戰前,七大國占世界出口總額的47。7%;戰后,1948年上升到50.4%,197。年又上升到58.2%,到七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機的影響,七大國的比重到1971年下降到51.7%,1980年又降到49。3%。上述數字表明,七大國在戰后國際貿易中一直占首要位置,即國際商品市場的一半為這七國所占據。

(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七大國中每個國家在戰后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出口貿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美國和英國在五十年代,在世界貿易中曾占顯著地位,到七十年代,這兩個國家的貿易地位便急劇衰落了。加拿大在戰后初期曾是第三位,到七十年代末退居第八位。西德和日本,戰后三十多年來貿易發展很快,西德從第十位躍為第二位,日本則由第十九位躍為第三位。法國在戰后初期是第四位,到1979年仍維持不變。意大利則由戰后初期第八位上升為第五位。

(三)到七十年代初,美國、日本和西歐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個中心,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際貿易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1957年,美國、日本和西歐在世界出口貿易中占58。2%,到1970年上升到61.9%。七十年代中期,由于石油危機使這三個經濟中心的貿易地位有所下降,但到1979年仍占到52。8%,到1980年又上升到53.3%。這三個經濟中心的貿易地位比七大國還要高(三個經濟中心1980年占53.9%;七大國占49。3%)。

此外,歐洲共同體市場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迅速增長,這也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際貿易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2957年占34.9%,1970年占40%,1980年雖受石油危機影響,但仍占到36.1%。

第三、國際貿易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商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出口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斷增長,進出口的初級產品比重相應下降。以美國、西德、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七大國為例,195。年—1979年,出口制成品由70.1%增長到79.6%,初級產品則由25.5%下降到18.5%。

(二)國際貿易地區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1957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歐洲共同體(六國)的出口額僅為205。20億美元,僅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總額的27·9%,到1980年躍增到5077。63億美元,占40.8%。同樣,1957年歐洲共同體(六國)之間的出口總額僅為113.84億美元,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總額的15.5%,而到1980年則躍增到3565.39億美元,占28.7%。事實證明,歐洲共同體己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集團,現在只有美國和日本方敢同它有分寸地相對抗。美國、日本和西歐之間的三邊貿易關系越來越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的支柱。

第四,美國、日本和西歐共同體之間的貿易關系有了急劇發展。

近20余年來,美國、日本和西歐共同體之間貿易關系的迅速發展,正是美國、日本和西歐共同體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三個中心的主要標志。

美國與西歐共同體之間貿易,是三邊貿易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邊”。美國對共同體的出口到1980年達到546。27億美元,占美國出口的24.7%,說明美國出口商品有四分之一需要依賴共同體這個龐大市場。198。年歐洲共同體對美國出口達到372.4。億美元,占共同體出口的5。6%,說明共同體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不太大。

美國同日本之間的貿易也是引人注目的“一邊”。美國對日本出口1980年達到270。9億美元,占美國出口總額的9.4%。198。年日本對美國的出口達到319.0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4.5%。上述事實說明,戰后美國、日本貿易關系有了急劇發展,日本出口貿易對美國的依賴程度要比美國對日本的依賴程度高得多。

歐洲共同體與日本的交易關系出,是不容忽視的“一邊”。共同體對日本出口198。年達到63.82億美元,占歐洲共同體出口總額的0.95%。日本對歐洲共同體出口1980年達到172.86億美元,占日本出口總額的13。3%綜上所述,美國、日本和歐洲共同體之間的貿易是當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系的極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三邊”關系急劇而不平衡地發展著,而這種經濟關系的發展不僅使三國經濟中心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而宜也使之在整個世界貿易中的比重日趨提高。

二、八十年代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在八十年代,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將繼續提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可能會相對下降,預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將從1980年的69%下降到65%左右。美國的貿易地位仍將繼續下降,西德和日本的貿易地位將迅速提高,西德在出口方而有可能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出日貿易大國。

上述數字說明美國、西德、日本、英國法國在世界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八十年達資本主義國家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將低于七十年代(年平均增長率6%),估計上半期不過4%或更低些,下半期可能達到6%。

八十年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結構方面也將發生一些變化。

在商品結構上,隨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向節省能源的更高級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將有更多的尖端科技產品提供出口。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口制成品比重將進一步增長,估計到八十年代末,制成品比重將占到出口貿易總額的85%左右,而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將相應下降。在進口商品結構上,制成品將上升到60%左右,初級產品將下降到40%左右。

在地區結構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仍是主要方面,約占出口總額的65%左右,對發展中國家貿易將占25%,對社會主義國家出口將增到5%,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也將增長到5%左右。

三、關于世界經濟形勢

第一、對西方經濟的近期預測:戰后最嚴重、最持久、最深刻的一次世界經濟危機(1980至1982)1983年2月初己到谷底,目前美國、西歐、日本經濟均處在不同程度的回升之中。由于三年危機己經起到足夠的’“放血”作用,通貨膨脹率暫獲控制,能源價格短期內難以上漲,私人消費近期有較大增加,企業存貨需要大量補充。里根連任總統后勢將盡最大努力來維持住這次復蘇的勢頭,使之穩步前進。因此,材r計美國這次爪升將有可能持續兩年或更長一些時間(1984一1986年)并有可能獲致一定程度的高漲,西歐、日本情況也會跟著好轉。

第二、對西方經濟的中期預測:這次西方經濟回升主要是由于周期性因素(生產過剩)的暫時減弱,它將是微弱的,不穩定的。

第三、付西方經濟的長期預測:從十五至二十年的長期看,西方經濟不可能出現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那樣持續二十年的高速度增長。相反,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經濟仍將在低速增長、基本停滯、結構失調和周期頻仍中度過。原因:

—西方國家迄今還沒有找到能夠解決經濟問題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各國而對國內一系列經濟矛盾只能頭痛治頭、腳病醫腳、窮于應付,反而使矛盾更加深刻化。

—西方工業國家迄今還沒有找到能夠導致相互經濟合作的辦法,紛紛以鄰為壑,相互轉嫁困難,特別加重剝削第三世界,因而加深了區域化、集團化的影響,加劇了世界財政金融體系的高度不穩定,相互爭吵也不斷加劇。

—科技發展目前著重在微型電算機和機器人等節省人力勞動的工具上,但目前還難以廣泛應用,一則由于投資利潤率太低,不能引起資本家對固定資本大量改建、新建的投資熱情;二則由于有組織的勞工運動的反對,使這樣的工業改組不得不放慢步子。這些屬于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影響了通過科技應月j而擴大生產規模的過程。恐怕需要一段時間,最早在八十年代末,甚至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有可能看到這種情況的改變。

一一由于必須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正在進行長期的擴軍競賽,爭取軍事優勢,大量國際軍費的開支將是長期的,這也會影響美國的工業。

四、我國對外費經貿易工作今后的任務和對策

中央書記處指出,到本世紀末我國進出口總額要實現倍增,達到1,600億美元。這就要求出口翻兩番,進口翻兩番。這一目標實現以后,中國在世界出口總值的比重將由目前的1.23%提高到2一3%以上。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名列前10位左右的出口貿易大國。從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發展來看,外貿實現倍增,出口平均每年遞增7.6%并不算高。1950—1980年中國的出口總額年平均增長率比工農業增長率高30%,而在未來的十年,基本上是按同一速度增長的,留有相當的余地。所以,人們有信心實現這一目標是十分自然的。

但是,我們在實現這一目標時,還必須看到國內外對我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以便及時研究、預籌對策。

對我不利的方面:

—保護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競爭能力強弱不等。在各國普遍發生經濟危機,生產下降和失業劇增的情況下,為了向外轉嫁危機,爭奪市場的斗爭大大激化。一些競爭能力相對軟弱的國家,越來越多地轉向采取保護主義措施,限制外國商品進日,以給本國工業保留更大部分的國內市場。一位西方人士指出:現在己經不是選擇自由貿易還是部分保護主義,而是選擇部分保護主義還是徹底保護主義的時候了。

對‘我有利的因素:

聯系上述關于西方經濟的預測,考慮其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影響,我們認為下列幾點是應當注意利用的:

—由于低速增長,資本主義國家還會有大量設備閑置或等待更新換代,資金技術也會處于過剩狀態,這就形成對我有利的買市場和借貸環境。即使在它們進入周期性的復蘇乃至高漲階段,這種情況也不會有大改變。這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條件。我們應充分利用西方日益加劇的重重矛盾,爭取買到一些不易買到的東西。

—今后西方經濟發展雖然是長期在低速增長中進行,但仍受周期性規律支配,危機、蕭條、復蘇、高漲等階段仍將相繼出現,周而復始。每個階段的出現,對我們都有利有害,問題在于我們要善于預見發展、把握時機、利用矛盾、趨利避害采取正確的發展戰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針對上述有利條件,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

—外貿增長速度問題,前十年(1081一1990年)對外貿易年平均增長速度可考慮在7一8%左右,后十年(1990一2000年)年平均增長速度可考慮在8一9%之間。我們認為,九十年代的增長速度應高于八十年代。前十年,進口可以大一些,出口相對小一些。因為我們巫需進口技術設備和短缺物資。八十年代世界經濟不景氣,形成買方市場,有利于我進口,以便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至于貿易逆差,可用非貿易收入及外資來解決。

后十年,出口要大一些,進口相對小一些。因為九十年代世界經濟會有好轉,國際貿易將重顯活躍,對我出l:1較為有利。同時,我國經濟經過八十年代的調整、改革和技術改造,出口產品將更適合國際市場的需要,可供出日的商品數量將日益增多。)舀一f·年擴大出口,也有利于償還前十年所借的外債。

一一從我國出卜叮‘品結長。來看,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經超過初級產品。在制成品中,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知識技術密集型三種產品都有。在這三種產品‘護,怪紡產品所占比貢最大,機電產.異:和化一助“:品所占比重很小。這說明當前我國優勢仍在于具有比較熟練技術的廉價勞動力。這種情況在一個相當時期內恐怕難以改變。

面對當前國際市場上竟爭日益劇烈,保護主義越來越歷害的現實,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首先著重鞏固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況1的優勢。例如,加速輕紡一l二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發展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品。還應發揮我們特有的資源優勢,開采地下資源(如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白行加工,然后向外出口,換回急需的資金、技術和設備。

一一迅速建立有效的國際經濟貿易情報系統,這是實現到本世紀末外資翻兩番,l戊略目標的重要保證。

篇6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這些變化集中反映在經濟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一個整體,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各國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世界經濟一體化,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或轉型經濟國家,企業對世界經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體系中,各個企業間的高度依賴,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的變動,都將引起其他環節的相應變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在每個企業內部,它都盡可能的突破其所在國家市場規模和資源配置方面的限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說世界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第一動力。?

二、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有利影響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外貿領域的引資帶來了機遇

世界經濟一體化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建立了一座橋梁,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從目前世界投資的發展趨勢看,中國的引資面臨許多有利的條件:

1、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勢頭強勁

跨國公司正成為各國大公司的主要經營模式,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將更加頻繁。

2、由于中國經濟目前增長的趨勢良好

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快速增長,這將對國際大量的剩余資本形成有利的吸引。

3、新興國家對外信貸評級降低

東南亞金融危機后,使大批新興國家清償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對外信貸評級降低。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流入這些國家的外資將大大減少。這些國家對外信貸評級的降低,會使中國的競爭力相對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資中占有不斷上升的優勢。?

(二)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外貿的發展帶來的影響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之后,中國不斷進行對外開放,因而擴大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國經過近20年的改革實踐,對外經濟貿易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增長點。具體數據表明,201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29727.6億美元(目前全球進出口前三強為美國、中國和德國),占當年GDP總額的50%左右,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97983億元約合計6.04萬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對外經濟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速度為1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我國國際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世界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我國資本流動加快,并呈多元化趨勢。由于可以便利的進行國際間資金的劃撥和結算,從而為我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是我國的資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圍內調配,閑置的資金可以轉變為盈利的資本,使我國的貿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國內儲蓄和資金的積累,從而可以更好的發展對外貿易。

三、世界經濟一體化給我國對外貿易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外貿經濟的影響

1、世界經濟一體化使我國經濟波動性增加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逶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本國。我國的市場發育不太充分,經濟結構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沖擊。如果國內政策不當.就有可能發生較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甚軍整個經濟危機。

2、世界經濟一體化對國內產業的沖擊

世界經濟一體化使我國把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連結為一體,通過封閉市場來保護本國產業的做法變得越來越不可能。過去,我國憑借嚴格的貿易保護建立了許多本國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隨著外國商品和直接投資的大量涌入,這些產業將面臨外國競爭者的巨大沖擊,有的產業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

3、世界經濟一體化可能危及到我國的經濟安全

主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世界經濟一體化使我國處于空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原來具有的比較優勢逐步喪失。(2)全球性的自由貿易規則使我國敞開自己的大門,保護自己產業和市場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國的重要經濟領域可能受到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操縱,使還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場和脆弱的民族工業處于困境。(4)國際金融資本流動的不穩定性特別是大量投機資本的存在使我國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場更容易受到沖擊。

(二)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外貿領域引資的影響

資金是貿易的源泉,中國對外貿易要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必須很好的招商引資。世界經濟一體化之后,中國貿易引資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首先是東南亞危機所導致的該地區對外信貸評級的降低將會使歐美國家對亞洲的貸款和投資更加謹慎,使流向亞洲的資本大量減少,從而給中國2l世紀的引資帶來更大困難。?而且直接投資在發達國家問的雙向流動為主的趨勢在當前不會有根本的改觀,同時許多新興地區也在大力引進投資.這使中國引進外資所碰臨的地區競爭更加激烈。?另外拉美地區和轉軌后的東歐與獨聯體各國也都放寬了引資政策,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世界投資熱點的增加,各國競相吸引外資,將使中國利用外資在2l世紀初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三)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影響

從貨物貿易來看:科技進步推動著全球化,科技產品的貿易增長最快。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交換比率日趨不利,削弱了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帶動作用。

篇7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廣大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有利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全球技術研發和知識轉移中獲益,促進經濟貿易強勁增長;有利于提高經濟的靈活性,有效應對外部沖擊,促進經濟貿易平衡發展;有利于推動資源節約,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促進經濟貿易可持續發展。

服務貿易對中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積極作用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選擇。當前,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正在加速發展,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戰略全面實施,對服務業以及服務貿易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進一步深入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領域。當今中國,服務貿易在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中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88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二位;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3624億美元,同比增長26.4%,高于世界服務進出口平均增幅18個百分點。中國已成為全球服務貿易重要國家之一。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為中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服務業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中國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四個百分點。服務業將成為提供就業機會的主要行業、推動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主導行業、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行業,服務貿易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十二五”時期,中國將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把服務貿易作為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

在總體發展方向上,中國將堅持服務貿易均衡協調發展。一方面,逐步提高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實現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堅持服務進口與服務出口的均衡發展。過去10年,中國國內消費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今后還會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進口也將隨之顯著增長,特別是服務進口將是重要內容。中國消費者在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生活服務方面的需求潛力還很大。中國需要進口大量的先進技術和高端服務,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按照中國服務進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的發展趨勢,今后五年,中國從國外進口服務累計將超過1.25萬億美元。

在重點領域培育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將加快發展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配套的服務貿易。緊密依托物流運輸、金融保險、研發設計、信息咨詢、專業服務等生產業的發展,積極開拓服務貿易新領域。“十二五”時期,中國將著力培育以下重點領域的新興服務貿易:首先是信息技術服務領域,要培育2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培養10萬名具有國際接包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工程師。推動中國成為全球信息技術服務承接中心。其次是技術貿易領域,專有技術和專利技術許可占技術引進總額的比重超過60%。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投入,推動技術出口快速增長,提高技術出口在技術貿易中的比例。第三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領域,穩妥推進全方位、多元化的海外業務和海外分支機構建設,逐步提高中資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的數量和規模;提升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的整體競爭力,為中國企業的跨國發展提供支持。第四是環境及節能服務領域,建立并完善環境及節能服務貿易管理制度及政策體系,逐步建立一個開放、公平的環境及節能服務市場;環境及節能服務貿易規模顯著擴大。最后是分銷服務領域,大力推進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增強流通主體競爭能力,促進內外貿協調發展,參與和建立國際分銷網絡,進一步增強分銷服務在拓展市場、帶動貨物貿易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在重點發展舉措上,中國將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繼續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在地域布局上,中國將深化沿海開放,吸引國際服務業要素向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和服務業為主的特大型城市集聚。中國將加快推動服務業提高國際化水平。鼓勵有條件的服務企業靈活運用跨國并購、綠地投資等多種方式,追隨制造業企業“走出去”開展海外投資活動。重點支持對外承包工程、建筑、運輸、分銷等服務企業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和本地化經營。積極爭取在運輸、分銷、金融、教育、文化、廣播影視和旅游等領域的對外投資方面取得明顯突破。

發展服務貿易,推動世界經濟新增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球服務貿易將在機遇和挑戰中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動世界經濟新增長,需要我們凝聚共識,攜手共進。

第一,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公正、自由、開放的全球服務貿易環境,符合國際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在經濟低迷時期,世界貿易組織仍然秉持自由貿易的理念并發揮了積極作用,服務貿易得以持續發展,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相對危機爆發之初,當前服務貿易壁壘增加的風險依然存在。有的國家或地區已經在對外國開放服務市場設置過高門檻或障礙,有的正在限制或減少服務外包。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保護主義沒有出路,我們一貫秉持的開放的自由貿易立場不能動搖。

第二,秉承互利共贏理念,努力實現共同發展。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符合各國共同利益。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秉承互利共贏基本理念,才能與貿易伙伴們在交流與合作中增進了解、縮小差距、消除分歧、達成共識、實現共贏。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過程中,談得最多的就是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承諾最多的就是服務貿易減讓表。中國已經完全兌現“入世”承諾,還在多個服務部門實行了自主開放,部分服務領域的開放程度超過“入世”承諾,部分領域甚至超過了發達經濟體的開放水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十年,是中國和世界分享繁榮和實現共贏發展的十年。中國不折不扣地履行“入世”承諾,在為貿易伙伴們創造了巨大商機的同時,自己也實現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

篇8

引言

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的運行陷入低谷。IMF在2008年10月 份的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對世界經濟增長率的估計由此前3月份的3.9%調到3.7 %,調低了0.2個百分點。作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大的經濟體經濟低 迷已經影響到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前三季度,從國別看,我對美國出口增長11.2%,比上年同期 回落4.6個百分點;對以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地區出口僅增長8.9%,回落12.7個百分點; 8月、9月份對歐盟出口增速也由前7個月累計27.1%分別回落到22%和20.8%。從產品看,部 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裝前三季度出口增長1.8%,玩具增長3.7%, 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21.2和16.3個百分點。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對外出口貿易額卻還 是上升的,前三季度,全國進出口總額1967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盡 管有多種原 因可以說明中國與主要經濟低迷的貿易伙伴國貿易額增速減少而總體貿易額增速勢頭良好的 情況,但中國與新興國家貿易快速增長所起的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2008年我國對東盟國家 進出口額同比增長了13.9%,其中出口增長了20.7%,高于同期對歐盟的19.5%的增長。在 中 國對外貿易中表現出愈來愈重要地位的新興國家經濟波動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中國經濟波動理 應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內容。因此本文擬以東盟六國(緬甸、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 加坡和泰國)為觀察對象,以1985―2006年中國實際GDP、六國實際GDP和中國與六國雙邊貿 易 額數據為基礎,構建變量,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對中國與東盟六國經濟波動的貿易傳導機制給 予分析。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獻綜述,第三部分是變量建構和模型建立,第四 部分是實證分析,第五部分是結論及其擴展。

文獻綜述

對世界經濟波動的貿易傳導機制分析較少且往往局限于大國或重要的區域經濟體內。 歐元區統一貨幣的實施,更加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因為換來成員國之間貿易增加的 統一貨幣的實施是以犧牲成員國獨立的貨幣政策為代價的,這在經濟周期波動協動性很差的 成員國表現得更是明顯。對什么在決定著這種經濟波動協動性的探討也更多地是從貿易的視 角分析。如Frankel和Rose(1997)在理論上分析認為貨幣統一創造貿易,而貿易反過來又提 高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協動性。[1]Fatás(1997)、Frankel和Rose(1998)、Clark和W incoop(2 001)以工業國家為例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較高的貿易結合度確實導致較高的經濟波動協動 。 但是有學者對以工業國家得出的結果是否適合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質疑。早些時候,Krugman( 1991)就認為經濟周期協動對貿易結合程度的反應可能取決于不同國家間生產結構的差異等 因素,[2]后來Fidrmuc(2002)、[3]Gruben et al(2002)[4]和Im bs(2004)[5]認為產業內貿 易程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César Calderón(2007)最近的研究發現,經濟波動協動分別對 工 業國家間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結合程度的不同反應是可以從專業分工模式和雙邊貿易得到 解釋的。[6]

盡管國外關于中國與地區經濟體之間貿易對雙邊經濟協動的考察較少,但在臨近研究領域內 已有國內學者給予關注,但這是一個逐步切入正題的過程。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在考察區 域經濟周期存在性的同時力圖立足于區域體內給出形成周期的原因,如薛敬孝(2001)發現20 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地區經濟周期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期性和離散的傾向并進而給 出了解釋。[7]張兵(2002)考察發現東亞地區經濟周期具有同期性,并把同期性原 因歸為域 內成員國之間相互投資等因素。[8]杜群陽等(2005)以東亞十國為樣本,利用聚類 分析發現 在1970―2004年間東亞經濟周期存在,NIEs、ASEANs等次區域經濟周期也存在,并發現中國 與東亞經濟周期關聯度逐漸加強等結論,在分析經濟周期存在原因時已把產業內貿易作為一 個因素考慮進去。[9]王悅(2007)則完全從對外貿易的角度分析東亞經濟周期同步 性,不僅 驗證了東亞地區經濟周期同步性的存在,還證明了東亞地區對外貿易變動對該地區經濟周期 同步性有明顯的影響。[10]喻旭蘭(2008)運用共同趨勢與共同周期理論,以1994― 2005年中 國與東盟的GDP季度數據,建立多變量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后發現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周 期具有同步性,[11]但喻旭蘭主要是以中國與東盟總量GDP數據來考察協動性,體 現不出中 國與東盟主要成員之間經濟周期協動情況,更沒有考察貿易對這種協動性的影響。因此檢索 相關文獻發現,基于面板數據模型從貿易角度實證考察中國與東盟成員國間雙邊貿易與 雙邊經濟波動協動的分析幾乎沒有,因此本文的研究試圖在這方面做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模型建立

1.關于變量的建構和數據描述

我們實證分析核心是測度雙邊貿易強度(bilateral trade intensity)對雙邊經濟 波動相關度(bilateral correlations of economy)的影響。取t時間段內i和j兩國經濟周 期協動度(用相關系數表示),即p(i,j)為因變量,其值為利用Hodrick.Prescott(HP) 方法從i和j兩國以本幣表示的真實經濟總量中提取的周期成分數據相關系數。我們沿襲César Calderón等人(2007)的方法,取t時間段內雙邊貿易強度為自變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實證分析

1.中國與東盟六國經濟周期的分析

通過HP技術從七國實際GDP中提取到周期成分數據走勢如圖1(由于各國GDP數據大小不 一及貨幣單位不同導致周期成分數據大小差別較大,為便于在同一圖中觀察,圖中顯示的是 經過標準化處理的數據走勢圖)所示。圖1顯示在1985―2006年東盟六國存在1985―1996、1 9 96―2000和2000―2006三次比較明顯的經濟周期,即有兩次平均長度為12年的朱格拉周期( 1985―1996,1996―2006),一次長度為4年的基欽周期(1996―2000)。中國經濟在1985 年開始下滑在1991年打到谷底,1996年到達谷峰,此后開始下降并在2001年再次抵達谷底, 此后開始上揚。中國經濟周期表現出與六國經濟周期明顯的協動性。

2.變量數值的獲得和平穩性檢驗

在對1985―2006年相關貿易和GDP數據處理的基礎上,依據上述計算方法得到相關變量 數據如表1所示。

表3清楚顯示中國與東盟六國雙邊貿易對中國與六國雙邊經濟協動促進作用的大小。 首 先中國與六國雙邊貿易對中國與六國雙邊經濟協動是有促進作用的,中國與東盟諸國日益密 切 的貿易往來促進了經濟上的聯系。其次,雙邊貿易往來對雙邊經濟協動促進作用的大小是一 樣的,雙邊貿易程度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雙邊經濟協動程度提高3.848個百分點。但是個體 固定效應的存在表明,東盟六國各自具有的差異因素導致與中國已有的雙邊貿易存量對雙邊 經濟協動的影響的固定效應是不同的,分別為2.636、.0.833、.0.541、0.0 51、.0.723和.0.560。

4.雙邊貿易程度與雙邊經濟協動的Granger檢驗

經濟時間序列常出現偽相關問題,即經濟意義表明幾乎沒有聯系的序列卻出現較大的 相關系數,為表明雙邊貿易是否對產業結構有促進作用,還需Granger因果檢驗的進一步證 實。由前面分析已知兩個變量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因此可以做Granger檢驗。至于檢驗模型 選定,需要進行協方差分析,首先做兩個變量的因果模型。對模型考慮基于如下兩個架設:

假設1:斜率在不同的橫截面樣本點和時間上都相同,但截距不同

由表4可知,P(c,j)和I(c,j)存在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即I(c,j)是P(c,j)的Gr anger原因,表明中國與東盟六國的雙邊貿易程度起到了促進雙邊經濟協動的作用,同時雙 邊經濟的協動反過來也促進了雙邊貿易程度的加強。

結論及擴展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在樣本觀察期內,東盟六國經濟走勢顯示出較強的一致性,出現了明顯的區域 經濟周期,而中國與東盟六國經濟波動表現出高度的協動性。

第二,中國與東盟六國的雙邊貿易對雙邊經濟協動是有積極影響的,且影響的大小一 樣。但是個體固定效應的存在表明,東盟六國各自具有的差異因素導致與中國已有的雙邊貿 易存量對雙邊經濟協動的影響的固定效應是不同的,影響大小依次是緬甸、菲律賓、馬來西 亞、泰國、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

第三,中國與東盟六國雙邊貿易程度和雙邊經濟協動存在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 雙 邊貿易程度加強促進了雙邊經濟的協動,而雙邊經濟協動反過來也促進了雙邊貿易程度的提 高,二者顯現出了互動效應。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區域內國家出現了愈加明顯的區域經濟周期,同時 地緣關系、貿易互補性使得中國與鄰近區域經濟貿易聯系在加強,貿易成為中國經濟與區 域經濟產生互動的重要傳導渠道之一。因此我們在防范世界大國經濟波動通過貿易影響中國 經濟波動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鄰近區域經濟體經濟的波動對中國經濟波動影響的貿易傳導機 制的研究。

注釋:

[1]Franke J A, Rose A K. Is EMU Justifiable Expost Than Exant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

[2]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irdge MA.: The MIT Press, 1991

[3]Fidrmuc,J.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Intra.in dustry Trade and EUM Enlargement. Oesterreiche National Bank,Mineo(February), 2002

[4]Gruben W C, Koo J, Millis E. How Much Does International Trade Affect Businesss Cycle Synchironiz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Research Depa rtment Working Paper,2002

[5]Imbs J. Trade, Finance, Specializ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The Revie w of Economics and Statictics,2004

[6]César Calderón, Albrto Chong, Ernesto Stein.Trade Intensity and Busi 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y Differ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

[7]薛敬孝,張兵.論東亞地區經濟周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南開經濟研究,2001

[8]張兵.論東亞地區經濟周期的同期性. 亞太經濟,2002

篇9

(一)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通過三大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的統計(見表1)可看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低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一直小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受國際市場環境的影響較大而呈現一種不穩定的態勢。2009年作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臺的一攬子刺激政策實施的第一年,我國經濟增長依賴于投資和出口。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央出臺一系列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致使我國經濟運行中的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信貸規模過大、銀行體系資金流動性過剩,但這是典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也是經濟內外失衡的外在表現。

(二)產業結構失衡

從我國近二十年來的三次產業貢獻(見表2)發現,第一產業比重呈減小趨勢并相對穩定,基本維持在10%以內;第二產業比重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2009年達52.5%;第三產業比重呈現上升趨勢,2009年達42.9%,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54.6%。

(三)能源消耗過度且利用效率低下

早在2002年,我國就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費大國,約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1%。2008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6億噸標準煤,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與此同時,我國也成為超過美國的世界最大排放國,占世界排放總量的21%。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6%,能耗強度有所降低,但仍然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2010年,我國GDP總量首次超過日本,但日本當年的能源消費總量是6.6億噸標準煤,利用效率是我國的5倍;我國出口在2010年超過德國,而德國當年消費4.4億噸標準煤。

(四) 內外需結構失衡且對外依存度過高

2008年前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較大,2006-2010年分別為65.2%、62.8%、57.3%、

44.2%和49.2%。入世以來,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22%,出口需求平均每年拉動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表1顯示,危機前的2007年出口去求拉動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危機初期的2008年也拉動了0.8個百分點,2009年危機蔓延后,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拉動-3.7個百分點。危機前后的比照,出口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其超過了4個百分點。

對外能源依存度過大。在石油方面的依存度大,我國首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是在1993年,以后凈進口量逐年增多。2009年我國生產原油1.89億噸,凈進口原油卻達到1.99億噸,原油進口依存度首超50%的警戒線。2010年全年我國進口原油2.39億噸,比上年增長17.5%,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逼近55%。我國原油進口總量60%來自原中東和非洲,中東局勢不穩造成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較大,使我國的能源安全形勢進一步加劇。

對內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貿易結構升級

(一)重視并加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投資增長一直是支撐我國GDP增長主要源泉,這導致了大范圍的重復建設問題,2009年上半年六大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貨幣供應量超多,M2 與GDP比重一度達到了1.8,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信貸規模的擴大,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通貨膨脹,使市場上物價開始上升,同時,資產價格泡沫的跡象開始顯現。因此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著重提高城鎮居民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決定消費能力,而收入水平越高的人,其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反倒越低即其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對內需的拉動就極為有限。第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有效釋放居民消費能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堅實后盾。第三,加大政策引導消費的力度,凈化消費環境。政府應制定和出臺鼓勵消費的相關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合理調整消費稅、購置稅等與消費直接相關的稅種。拓寬消費領域,積極適應社會需求的增長,積極培育旅游、文化、休閑等消費熱點,擴大居民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二)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41.0%上升到2009的52.5%,提高了11.5個百分點(見表2)。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從1990年的17.3%提高到2009年的42.9%,提高了25.6個百分點,但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而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導致經濟粗放式增長的重要原因。

我國必須優化第一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要積極引導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提升第二產業層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要正確處理新型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有效地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現代服務業水平。

(三)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政府應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業創新激勵體制,為創新型企業提供稅收的優惠和信貸支持,為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服務,為企業的自主創新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服務。必須強化自主創新人才培養。人力資本是保證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是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載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離不開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實施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的人才強國戰略,大力培養各領域創新人才,充分發揮高校等科研院所創新資源的積極作用,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為自主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四) 健全資本市場體系

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愈發突出,一個健康的經濟體必然需要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和順暢的資本投資渠道。健全的資本市場體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健全資本市場體系,加快資本市場發展關鍵是要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進一步規范發展股票主板市場,改善上市公司質量結構。積極穩定的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立滿足不同規模的企業融資需求的資本市場體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投機行為,使得社會資本真正高效地服務于經濟發展。

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貿易結構升級

優化出口產品結構。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要注重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以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優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基地,努力增加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促進貿易平衡,扭轉過大的貿易順差。

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加工深度。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要注重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和加工深度,延長加工貿易的增值鏈條,通過技術引進和創新推動我國的加工貿易向產業鏈上游研發設計延伸,提高我國加工裝配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

大力對外發展服務貿易。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發展對外服務貿易,鼓勵素質較高、競爭力較強的服務行業出口,鞏固并加快發展旅游、運輸、建筑等具有比較優勢服務行業的出口,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

擴大引進外資規模,提高引進外資質量。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要在擴大外資引進規模的同時提高外資引進質量,堅持引進外資與引進技術緊密結合,鼓勵外資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鼓勵引導外資的產業投資趨向,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鼓勵引導外資的區域投資趨向,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鼓勵我國企業通過并購等形式積極拓展海外經濟發展空間,充分利用國外研發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資源型企業積極走向海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基礎。適當降低資源性產品的關稅,鼓勵國內短缺資源的進口,建立健全資源的進口機制和儲備體系。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充分利用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自貿區的合作優勢,穩步推進雙邊貿易,服務雙邊經濟發展;在WTO框架內,妥善處理中美、中歐貿易爭端;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適度、漸進性的推進人民幣匯率升值以保持國內經濟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李曉,熊金超.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法[J].發展論壇,2009(12)

2.汪斌鋒.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困境及出路[D].華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

3.張艷.我國成為第一能源消費大國[N].京華時報,2011-2-26

4.王一鳴.當前經濟運行的政策取向[J],望.2007(21)

5.劉偉.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方式的轉變[J].大連干部學刊,2010(5)

6.李嵐紅.我國能源消費現狀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0(7)

7.白雪飛,溫鳳媛.基于技術創新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1)

8.趙凌云.中國發展過大關—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與路徑[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9.黃海燕,黃振奇.“十二五”中國經濟開始第三次轉型[N].中國經濟導報.2011-1-11

10.金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國的唯一選擇[J].經濟研究,2010(6)

篇10

危機爆發前,2003—2007年世界經濟經歷了連續5年的快速增長,平均年增長率在6%以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各國經濟活動迅速減速,金融危機從多方面、多渠道對各國經濟產生了重創。2009年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由深度衰退到艱難復蘇的轉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2009年世界經濟下降0.6%,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全面衰退,整體經濟下降3.2%。發展中國家經濟受影響較小,保持了3.4%的增速。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達到了9.1%的增速。結果使得發展中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別是在支撐全球經濟復蘇增長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受到重挫

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市場需求全面萎縮,國際貿易急劇下降,跨國資本流動驟減。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報告,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量下降12.2%,是70年來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23%,從2008的15.78萬億美元降至12.15萬億美元。另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報告,200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銳減39%,從2008年的1.7萬億美元降至1.04萬億美元。盡管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不會發生逆轉,但其進展的速度將受到較大的制約。全球貿易與投資的恢復將取決于主要經濟大國及區域經濟的恢復能力及活力。

(三)全球經濟再平衡充滿矛盾

當前的世界經濟正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調整之中。這場危機帶來的深刻創傷,將影響未來數年的全球供給與需求。而要實現全球經濟穩定復蘇和持續增長,一些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全球經濟增長模式、金融結構重塑的方式、國際儲備貨幣的未來等問題,都將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在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都在反思各自的發展理念及發展模式更加注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由于對危機產生的原因在認識上各主要經濟體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全球經濟再平衡進程將充滿矛盾,發達經濟體如何逐步改變高負債下的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而新興經濟體如何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由出口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這種調整的方向在理論上講是正確的,但在現實的操作上是有難度的,目前的關鍵是各國要在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通過優化全球資源配置給各國經濟復蘇提供動力,確保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

(四)貿易保護主義上升

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東西方在全球經濟平衡和理論方面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特別是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頻頻向中國施壓,企圖使中國按照西方的理念,推動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盡管在G20峰會上,各國首腦一致認為應避免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但與此同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卻有所抬頭,美國率先提出的“購買美國貨”條款使貿易保護主義呈進一步蔓延趨勢。美國、歐盟、印度和加拿大日前分別對華進口部分產品頻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貿易措施。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呈現集聚上升的趨勢。僅2009年中國遭受的“兩反兩保”案例就達116起,涉案金額127億美元,金額增長約1倍。

(五)經濟發展理念面臨新的選擇

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帶來嚴峻的、破壞性的影響,為應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采取了不同尋常的應對措施,一方面全力刺激經濟,促進增長和就業;另一方面全力支持金融機構,提升市場信心。截止目前,各國政府大規模的、同步的全球刺激經濟政策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經濟處于復雜的回升過程。但在產業經濟發展和金融資本作用方面,在市場功能和凱恩斯主義作用方面形成了新的矛盾。如何加強產業競爭力,或助推新興產業的發展以解決失業問題;如何擇機放棄政府的刺激手段使經濟回歸到以內生增長功能為主導的正常運行。對此,缺乏新的經濟理論的支撐,經濟發展理念面臨新的選擇。

二、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矛盾

(一)刺激政策退出時機的選擇問題

隨著經濟復蘇進程的確立,經濟刺激政策將逐步退出,但過早退出有可能導致經濟復蘇進程夭折,而過晚退出有可能誘發通脹風險,因此審慎把握和選擇刺激政策的退出時機將是各國面臨的一個艱難抉擇。由于各國經濟復蘇的不均衡,為抑制通脹預期,印度和澳大利亞都已先后加息。但主要經濟體仍繼續保持低利率水平。為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的復蘇,各國需制定符合自身國情的“退出戰略”,同時,要繼續加強相互的政策協調。

(二)債務危機與財政負擔風險凸顯

全球經濟雖在復蘇,但債務市場的風險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持續上升。以希臘為重點的歐洲一些國家債務危機正在拖累歐洲經濟的復蘇,并成為全球經濟的風險核心。經過本次金融危機的沖擊,全球多個國家的債務已逼近甚至超越了警戒線,或被嚴重的公共債務問題所困擾。為此,審慎控制債務風險至關重要,盡管歐債危機還不至于使世界經濟陷入“二次探底”,但發達國家的債務風險可能會沖擊正在恢復的經濟復蘇局面,至少會拖累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各國政府需要設計可靠的中期財政整頓計劃,以遏制債務負擔加劇,防止信貸危機步入新階段。

(三)失業和通脹風險并存

在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各國就業形勢日趨惡化。2009年發達國家的失業率達到了8.8%。今年上半年,美國失業率持續保持在9.5%左右;歐元區失業率已接近為10%;日本的失業率上升至5%。IMF預計,盡管許多發達國家2010年的就業增長將轉為正值,但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將至少持續至2011年,2011年發達國家平均失業率將維持在9%左右。一旦各國政府刺激措施退出,私人需求能否成為拉動經濟復蘇的動力,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至關重要。因此,創造就業機會、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仍是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關鍵性的政策挑戰。

(四)國際協調機制作用受到局限

在過去10年,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際協調機制日顯乏力,特別是WTO新一輪談判的艱難進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調功能的日益減弱,充分暴露了國際化過程中協調性滯后的矛盾,所以解決和加強國際協調機制是當務之急,是下一輪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證。但在加強和發揮國際協調機制方面仍存在著眾多的矛盾:WTO新一輪談判的進程艱難,國際貨幣和世行的改革充滿矛盾,G20會議的作用仍有待于加強。

(五)大國博弈日益上升

篇11

1.經濟增長機制。現在社會上有兩種的經濟增長機制。一種是傳統模式,只是增加原材料或勞動力的投入來提高產量;另一種是規定原材料及勞動力的投入分量,采用最新的科技,提高原材料及勞動力的使用效率,優化其配置,以提高產量。因此可以得出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兩種方法。一是增加基本要素的數量;二是運用最新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國際貿易也主要是通過這兩種資源的進出口貿易,以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國際貿易出口貿易的結構受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也在不斷的變化,并不斷的進行調整、優化升級,使世界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讓各國可以將本國富余的資源出口到稀缺的國家,取得較大的資金收益;再用這筆資金向其他國家進口本國稀缺的資源,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達到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人們的工作效率,從而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2.國別經濟層面。國別經濟是構成世界經濟活動的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國別經濟的分析,得出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國際貿易已經成為國別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國際貿易對經濟的增長作用主要體現在貿易的進出口上。

(1)進口

①國家進行進口貿易是因為本國對于所進口的商品比較稀缺,而國內又需要對這種商品進行消費。國家為了以后能夠減少對這種商品的進口,就會研究這種商品,形成新的產業。②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富余的資源,也會有自己稀缺的資源,這是就需要進口稀缺資源,增加本國的要素供給。還可以進口其他國家的最新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本國的生產力和生產率。③企業在日益激烈的進口要素競爭中,可以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進行完善,優化企業的產業結構,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2)出口

國家將自己剩余的資源出口到其他國家,既可以為這些資源提供市場,還可以減輕因這些多余資源所帶來的壓力。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的發展,只有某商品有市場、有需求,國家就會增加商品的生產量,推動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并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3)概括

國家進行貿易進出口會對國家經濟產生以下影響:①國家進行國際貿易可以打入世界市場,擴大市場范圍,使國家經濟增長不再局限于本國市場。②進行國際貿易可以引進本國沒有的商品,刺激本國消費,產生新的需求,促進新的產業的出現。③通過國際貿易將剩余資源換取稀缺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④國際貿易所引起的需求和資源效應,可以促使企業進行企業改革,優化企業結構。以便國家淘汰效率低的企業,扶持效率高的企業。⑤企業的增加引起競爭的加強,可以刺激企業引進新技術,提高創新意識,提高勞動生產率。⑥開展國際貿易活動有利于加快國家增長經濟發展速度,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出口貿易可以加大企業的生產率,提高人們的就業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篇12

人民幣跨境結算推出的背景

 

實體經濟對人民幣結算具有較強的現實需求。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國際貨幣進行結算。在與美、歐等主要貿易伙伴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貨物貿易中,超過90%的結算采用第三方貨幣。兩國的銀行必須通過第三方商業銀行才能實現貨款的最終清算。一筆貿易款項可能涉及進(出)口方、進(出)口開戶行、進(出)口方的外幣清算行等多家機構的多個環節才能完成。過多的環節使資金流轉速度、到賬速度放慢,且每個環節都需承擔一定的費用,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金融危機后很多國家流動性緊張,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企業和貿易伙伴國企業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規避風險。 

對境外企業來講,其在進行結算幣種時一般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結算的貨幣要有最廣泛的可接觸性;二是幣值要穩定,甚至有升值空間。 

在當前國際主流結算貨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的情況下,允許我國企業以匯率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不僅有利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也有利于貿易雙方鎖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貨幣結算而帶來的二次匯兌成本,從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發展。 

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本幣結算中人民幣能否被市場選擇作為結算貨幣,是由經濟實力、幣值穩定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歸根到底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量的不斷攀升以及全球貿易比重的不斷增加,為外貿企業利用人民幣進行貿易投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人民幣區域化后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人民幣支付環境的改善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來,人民幣支付結算環境不斷改善,金融體系結算效率不斷提高,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1996年12月以來,我國認真履行人民幣經常帳戶可兌換的承諾。這次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幣經常帳戶可兌換的原則,并體現了本幣結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幣貿易結算不再納入外匯核銷的管理;結算中產生的人民幣負債只需外債登記,不納入外債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將主要通過監督商業銀行切實履行貿易真實性審核責任,建設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與有關部門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機制,共同防控試點中的風險。 

 

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意義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機讓我國意識到,要擺脫當前各種不利狀況的影響,充分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必須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業務的適時啟動,不僅使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國在國際貨幣和金融事務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從根本上取決于該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和地位。現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外匯儲備大國,這些都為人民幣在未來進一步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美元強大的規模效應,且其已經形成了市場的自發選擇,在短期內對于美元體制的改革將會非常困難。較為現實可行的做法應該是推進本幣國際化與加強區域貨幣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進這種變革的,無疑是東亞地區。 

采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無疑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儲備貨幣的漫長過程中的第一步,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長期目標的一部分。人民幣國際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目前人民幣在周邊以“硬通貨”的形式出現,實現了準周邊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臺灣地區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個大中華貨幣區;第二步建立東南亞貨幣區,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第三步擴大至整個亞洲,構建亞洲區域經濟體和貨幣區。即將人民幣從準周邊化發展為正式周邊化,進而發展為正式區域化及準國際化,最終真正實現國際化。而其貨幣職能的三個階段為,一是鼓勵外資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幣報價和結算;二是通過股票、債券和資本帳戶交易強化人民幣的國際投資貨幣功能;最后在外貿和金融交易對人民幣達到某一臨界量之后將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以內地與香港地區的貿易結算為例,如果全部轉換為人民幣結算,現在的總貿易額約為1730多億美元,占國內年度貿易總額的7%左右。事實上,國內進出口總額的53.3%是與亞洲國家進行往來,并占東盟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10%以上。2008年,我國在貿易項目下,即向亞洲國家進口7000億美元,約4.8萬億人民幣,理論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幣對外支付)相當于僅在貿易項目下即可向亞洲國家輸出人民幣4.8萬億元。因此,構建人民幣跨境結算體系,對于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第一步——產生“亞洲人民幣”意義重大。在中國經濟金融保持現有穩定增長發展勢頭的前提下,人民幣在未來5-10年的時間內,會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歐元之外,與英鎊、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貿易結算貨幣。 

(二)對進出口企業的意義 

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實施對進出口企業而言,一是在國際結算貨幣上多了一個選擇,增加了企業結算的靈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業的國際結算成本,這主要表現在節省了用外幣收付款而引起的匯兌成本,同時也節省了外匯衍生品交易的有關費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幣收付,避免了匯率風險。雖然境內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也可能遇到匯率損失的問題,但進出口企業與投資機構的經營理念不同,進出口企業無需從匯率變動中獲取差價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為同一種貨幣時,就能夠在從事進出口貿易中鎖定匯率風險,使企業平穩運行,改變以往企業出口越多匯率風險越大的狀況;四是可以進一步加快結算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貿易,其收匯資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備案,無須審批,不影響進出口企業貨物通關速度,按照有關規定還可以享受出口貨物退(免)稅政策,企業在辦理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出口貨物退(免)稅時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

(三)對商業銀行的意義

跨境人民幣結算是在國際結算領域的重要創新和探索。從準入角度而言,從事人民幣貿易結算只是將國際結算業務的幣種進行調換,并不需要用類似資本金、資產質量等硬性指標限制銀行;從技術角度而言,人民幣貿易結算主要是實現銀行間的帳戶對接,清算等,相當于通過境外行或港澳行作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覆蓋的區域半徑。而且,在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之后,跨境貿易的清算行

范圍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僅有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擁有與央行大額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試點之后,幾乎所有具有國際結算能力的境內銀行都可以成為境內人民幣貿易的清算和結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幣結算在銀行現有的國際結算體制下,將為境內銀行拓展國際業務開辟新的空間,增加新的業務,同時也帶來大量中間業務收入的產生,而且當人民幣在境外產生一定的沉淀資金后,勢必會對銀行其他的理財服務產生需求。

對商業銀行而言,在近年來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一直都在承擔著資金上的巨大損失。如果開展人民幣結算業務,可以減少銀行外匯頭寸儲備,也就相應地減少了人民幣升值的損失。

另外,銀行可能因為這項業務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外資銀行由于擁有網絡和頭寸優勢,以前一些大型進出口企業更趨向于在外資銀行辦理業務。而采用人民幣結算后,這種優勢將轉向中資銀行,尤其是能為境外企業提供人民幣融資的中資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將擁有絕對優勢。

推行人民幣跨境結算面臨的問題

目前,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進展較慢,其中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作為一個全新的業務,相關的管理部門、企業和銀行都需要一段時間進行學習和磨合;二是因為試點企業地域相對有限,從某種意義上也限制了試點規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業和銀行的具體操作上有一定困難。

從人民幣本身來看,一是美元作為傳統貨幣有著巨大的優勢,路徑依賴使得企業很難放棄原有結算方式;二是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進口商采用人民幣結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幣作為非自由兌換貨幣,國際化程度不足,資本賬戶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幣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流出渠道及規模均受到制約,降低了人民幣的吸引力,而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也在近年來力推本幣國際化,對于人民幣結算積極性不高。

雖然有種種問題,但相信隨著試點地區的擴大,隨著中國金融體制的進一步改革,特別是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該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業務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婧薇,史進峰.首日人民幣跨境結算上海寫實[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7

2.劉昕.匯改四年[n].國際商報,2009.7

篇13

實體經濟對人民幣結算具有較強的現實需求。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國際貨幣進行結算。在與美、歐等主要貿易伙伴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貨物貿易中,超過90%的結算采用第三方貨幣。兩國的銀行必須通過第三方商業銀行才能實現貨款的最終清算。一筆貿易款項可能涉及進(出)口方、進(出)口開戶行、進(出)口方的外幣清算行等多家機構的多個環節才能完成。過多的環節使資金流轉速度、到賬速度放慢,且每個環節都需承擔一定的費用,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金融危機后很多國家流動性緊張,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企業和貿易伙伴國企業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規避風險。

對境外企業來講,其在進行結算幣種時一般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結算的貨幣要有最廣泛的可接觸性;二是幣值要穩定,甚至有升值空間。

在當前國際主流結算貨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的情況下,允許我國企業以匯率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不僅有利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也有利于貿易雙方鎖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貨幣結算而帶來的二次匯兌成本,從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發展。

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本幣結算中人民幣能否被市場選擇作為結算貨幣,是由經濟實力、幣值穩定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歸根到底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量的不斷攀升以及全球貿易比重的不斷增加,為外貿企業利用人民幣進行貿易投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人民幣區域化后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人民幣支付環境的改善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來,人民幣支付結算環境不斷改善,金融體系結算效率不斷提高,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1996年12月以來,我國認真履行人民幣經常帳戶可兌換的承諾。這次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幣經常帳戶可兌換的原則,并體現了本幣結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幣貿易結算不再納入外匯核銷的管理;結算中產生的人民幣負債只需外債登記,不納入外債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將主要通過監督商業銀行切實履行貿易真實性審核責任,建設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與有關部門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機制,共同防控試點中的風險。

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意義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機讓我國意識到,要擺脫當前各種不利狀況的影響,充分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必須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業務的適時啟動,不僅使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國在國際貨幣和金融事務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從根本上取決于該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和地位。現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外匯儲備大國,這些都為人民幣在未來進一步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美元強大的規模效應,且其已經形成了市場的自發選擇,在短期內對于美元體制的改革將會非常困難。較為現實可行的做法應該是推進本幣國際化與加強區域貨幣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進這種變革的,無疑是東亞地區。

采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無疑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儲備貨幣的漫長過程中的第一步,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長期目標的一部分。人民幣國際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目前人民幣在周邊以“硬通貨”的形式出現,實現了準周邊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臺灣地區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個大中華貨幣區;第二步建立東南亞貨幣區,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第三步擴大至整個亞洲,構建亞洲區域經濟體和貨幣區。即將人民幣從準周邊化發展為正式周邊化,進而發展為正式區域化及準國際化,最終真正實現國際化。而其貨幣職能的三個階段為,一是鼓勵外資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幣報價和結算;二是通過股票、債券和資本帳戶交易強化人民幣的國際投資貨幣功能;最后在外貿和金融交易對人民幣達到某一臨界量之后將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以內地與香港地區的貿易結算為例,如果全部轉換為人民幣結算,現在的總貿易額約為1730多億美元,占國內年度貿易總額的7%左右。事實上,國內進出口總額的53.3%是與亞洲國家進行往來,并占東盟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10%以上。2008年,我國在貿易項目下,即向亞洲國家進口7000億美元,約4.8萬億人民幣,理論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幣對外支付)相當于僅在貿易項目下即可向亞洲國家輸出人民幣4.8萬億元。因此,構建人民幣跨境結算體系,對于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第一步——產生“亞洲人民幣”意義重大。在中國經濟金融保持現有穩定增長發展勢頭的前提下,人民幣在未來5-10年的時間內,會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歐元之外,與英鎊、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貿易結算貨幣。

(二)對進出口企業的意義

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實施對進出口企業而言,一是在國際結算貨幣上多了一個選擇,增加了企業結算的靈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業的國際結算成本,這主要表現在節省了用外幣收付款而引起的匯兌成本,同時也節省了外匯衍生品交易的有關費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幣收付,避免了匯率風險。雖然境內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也可能遇到匯率損失的問題,但進出口企業與投資機構的經營理念不同,進出口企業無需從匯率變動中獲取差價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為同一種貨幣時,就能夠在從事進出口貿易中鎖定匯率風險,使企業平穩運行,改變以往企業出口越多匯率風險越大的狀況;四是可以進一步加快結算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貿易,其收匯資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備案,無須審批,不影響進出口企業貨物通關速度,按照有關規定還可以享受出口貨物退(免)稅政策,企業在辦理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出口貨物退(免)稅時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

(三)對商業銀行的意義

跨境人民幣結算是在國際結算領域的重要創新和探索。從準入角度而言,從事人民幣貿易結算只是將國際結算業務的幣種進行調換,并不需要用類似資本金、資產質量等硬性指標限制銀行;從技術角度而言,人民幣貿易結算主要是實現銀行間的帳戶對接,清算等,相當于通過境外行或港澳行作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覆蓋的區域半徑。而且,在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之后,跨境貿易的清算行范圍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僅有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擁有與央行大額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試點之后,幾乎所有具有國際結算能力的境內銀行都可以成為境內人民幣貿易的清算和結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幣結算在銀行現有的國際結算體制下,將為境內銀行拓展國際業務開辟新的空間,增加新的業務,同時也帶來大量中間業務收入的產生,而且當人民幣在境外產生一定的沉淀資金后,勢必會對銀行其他的理財服務產生需求。

對商業銀行而言,在近年來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一直都在承擔著資金上的巨大損失。如果開展人民幣結算業務,可以減少銀行外匯頭寸儲備,也就相應地減少了人民幣升值的損失。

另外,銀行可能因為這項業務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外資銀行由于擁有網絡和頭寸優勢,以前一些大型進出口企業更趨向于在外資銀行辦理業務。而采用人民幣結算后,這種優勢將轉向中資銀行,尤其是能為境外企業提供人民幣融資的中資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將擁有絕對優勢。

推行人民幣跨境結算面臨的問題

目前,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進展較慢,其中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作為一個全新的業務,相關的管理部門、企業和銀行都需要一段時間進行學習和磨合;二是因為試點企業地域相對有限,從某種意義上也限制了試點規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業和銀行的具體操作上有一定困難。

從人民幣本身來看,一是美元作為傳統貨幣有著巨大的優勢,路徑依賴使得企業很難放棄原有結算方式;二是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進口商采用人民幣結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幣作為非自由兌換貨幣,國際化程度不足,資本賬戶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幣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流出渠道及規模均受到制約,降低了人民幣的吸引力,而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也在近年來力推本幣國際化,對于人民幣結算積極性不高。

雖然有種種問題,但相信隨著試點地區的擴大,隨著中國金融體制的進一步改革,特別是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該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業務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婧薇,史進峰.首日人民幣跨境結算上海寫實[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7

2.劉昕.匯改四年[N].國際商報,200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泉市| 保德县| 冷水江市| 壤塘县| 涿鹿县| 南充市| 迁西县| 炉霍县| 台山市| 都安| 滨海县| 霍州市| 彰化县| 东方市| 成安县| 格尔木市| 商丘市| 江门市| 千阳县| 司法| 黄山市| 合肥市| 个旧市| 兰州市| 婺源县| 鄯善县| 久治县| 枝江市| 阿合奇县| 金山区| 南陵县| 彭水| 玛纳斯县| 宝兴县| 政和县| 孝感市| 平遥县| 澄江县| 南安市| 克拉玛依市|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