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平等的合格者 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語文教學理想境界的基本前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教師要蹲下身來,走近學生,貼近學生,與學生一起交流,一起合作,一起探究。
謙虛的傾聽者 比如,在以《我的中國夢》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活動中,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對演講主題的構思、設計以及演講的結構安排等,要尊重學生的創意。但必要時應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如何取舍演講內容,如何查找資料,演講時怎樣注意感情的交流,演講過程中出現問題如何加以解決等。
真誠的賞識者 教師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學習的每一點進步,使得每一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的提高上,在學習過程和運用方法的良好行為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上,都能有積極的表現。
高效的組織者 教師應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在一個平臺上互動,參與學生討論探究,有效推動學生生動活潑、快樂自由地進行語文學習。
充滿情感的品讀
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應該是浸潤著情感、充滿著詩意的。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Z文教學中教師應精力充沛,情緒激昂,態度詳和,而且自始至終要與文本保持相和諧的狀態。教師以自己的情感體驗,準確地再現文本的情感基調,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學生受到熏染,會產生愉悅激奮得情緒,會積極思考,樂此不疲地投入到語文教學中。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熏陶、感染,能促使學生對文本入情入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文章的情,用所學的知識體驗語言的精妙,讀著朗朗上口。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故事性強,文質兼備,富有極大地感染力與情感性,這種情感滲透于課文的語言文字之中。學生情動于衷,才能發于外;滿懷激情,才能領會文本包含的情感,進而理解文本內容。
情境導入,催生情感 “情感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能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發展心智,陶冶情操提供幫助。比如,教學《黃果樹瀑布》時,教師首先運用電子白板技術在屏幕上顯示美觀優雅的課文標題,接著播放黃果樹瀑布的震撼畫面,并且配以由遠及近的瀑布流水聲,然后伴著優美的民樂,由著名的朗誦家朗讀課文。執教老師借助于情境,以精美的畫面、柔美的音樂、富于磁性的朗讀、巨大的流水聲響,讓學生陶醉其間,催生學生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情感。
動情朗讀,滋養性情 小學語文課本上有不少文章寫得精美,需要通過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才能有一種令人震撼、令人鼓舞的力量。教師富有激情地朗讀,能夠有效地再現課文所描寫的藝術之美,引導學生們走進作品的意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月光曲》一文中關于月光曲內容的一小節文字,是皮鞋匠憑借貝多芬的樂曲而產生的聯想,其旋律是由平靜到激昂。教師應指導學生用平靜低緩的語調有感情地朗讀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則宜用激動、高昂的語氣加以感情朗讀。教師恰如其分地指導,學生一定會動情地朗讀,一定會對盲姑娘產生同情,一定會被兄妹倆對音樂的追求與執著而感動。
共建和諧,陶冶情操 教師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傳遞給學生,使語文教學充滿快樂、和諧的氛圍,達到“親其帥,信其道”的境界。比如,一位教師教學《月光啟蒙》時,為了讓學生們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首先,將學生帶入那月色柔美的境界里,教師先讓學生自己讀文本第一小節描寫夏夜的文字,讓學生想象眼前出現的畫面。然后,讓學生靜下心來再讀這一段。接下來,讓學生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通過看畫面、聽教師的配樂,感受夏夜月色的柔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陶醉在夏夜的柔美之中。
師生之間真情的多元對話
篇2
目前,各地課堂教學改革開展得轟轟烈烈,就語文教學的改革而言,多在形式上打轉,無論是強調知識積累還是尋求語感素養,都沒有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方向。這是因為,我們忽視了語文教學本身是一種智慧教育,語文教育是一種語言和文學智慧的教育這一本質。如今提出了“語慧教育”的概念,認為語文教育實際上是一種語文智慧的教育,這種教育觀將語文本身看成了一種智慧的寶庫,語文教學就是教師智慧地教學生學語文,而學生則在老師的引導下智慧地學習語文智慧。我以為這樣的語文教育觀把握住了語文教學的實質。反觀現實,我們都喜歡一廂情愿地關注那些細枝末節,并不將文章本身看成一個整體,總是要利用我們教師的自作聰明的手段將文章割裂,結果使得學生也過多地糾纏于那些連作者本人都不曾留意的細節上,自己卻并沒有養成閱讀的智慧。忽視了語文智慧的教學又怎么能教會學生智慧地學習語文呢?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绷己玫拈喿x習慣的形成,依賴于智慧的語文教學,我們語文教學的路途都錯了,我們既不能給學生以學習語文的智慧,那又怎能讓學生找到語文的家呢?混亂的教學思維只能讓教語文的人越來越不知道怎么教語文,而學語文的人也越來越失去了學習語文的方向。蘇霍姆林斯基還說:“沒有一條寓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智力發展?!睂W生語文智慧的清泉都被我們攪渾了,自然就不可能獲得語文的學習智慧了。
一位有多年帶畢業班經驗的老教師曾經和年輕教師交流經驗說:“在語文課本中糾纏沒有多少意義,真正有作用的還是大量的針對性復習訓練?!边@位經驗豐富的教師似乎說得很有道理,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考試的命題基本遠離了教材選用的篇目,那種支離破碎地對待教材的教學方式也不能實際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語文課本教學就變成了走彎路的愚蠢之旅,那又怎能和大量針對性復習訓練的效果相比呢?在語文教學中這種輕視教材,看重復習訓練因此就成了“寶貴的經驗”流毒無窮了。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告訴我們:“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边@話拿到現在又有了新的理解。我們很多語文教師總相信自己的能耐,所以將課堂變成了個人才華和語文知識技能的展示場,過分強調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感,而忽略了對學生的相機引導。葉圣陶所說的“相機”,那就是語文教學的智慧,他所說的“誘導”也是一種啟智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相機誘導”,我們就實現了語慧教育的歸位。
呂叔湘先生也說:“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語慧教育正是將語文教學能力化當作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它是語文教學的歸宿,但它考驗的是語文教師的大智慧。
“語慧教育”提倡教學語文智慧、智慧教學語文的一種教育理論,提出了以語文能力知識化,語文知識能力化的“雙化”為己任,克服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的弊病,實現一種高效、高速、優質的語文教學效果。語慧教育的理想境界如袁衛星先生的論述:“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但求一字的數莖須;是莊子的逍遙云游,是孔子的顛沛流離,是魏王的老驥之志,是諸葛的錦囊妙計;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夢中淚;是執過羊鞭的《兵法》,是受過宮刑的《史記》,是功垂青史的《四庫全書》,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边@是對語慧教學理想境界的最好詮釋。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弊プ×诉@個核心問題,才談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篇3
語文學科把人文性與思想性融為一體,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科的修養直接聯系著其他學科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在長期的村完校教學中,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一個語文素養差的農村孩子在其他學科的學習領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村完校語文教師的作用
村完校語文教師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十分關鍵。假如,語文教師對寫字教學草率馬虎,學生養成了一種寫字潦草的不良學習習慣,很快在其他學科的作業中學生就會書寫潦草。即使其他學科的教師反復強調認真完成作業的要求,也步入語文教師潛移默化的榜樣示范作用有效果。
又如,有的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總是表現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教學語言尖酸刻薄,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大打折扣,同時也會波及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效果。
再如,現在的語文教學十分提倡課外閱讀,想讓學生早日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墒怯械恼Z文教師總是目光短淺,他們認為課外閱讀會嚴重干擾學生課堂內對語文教材的學習和感悟,總是找借口回避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長此以往,勢必將阻礙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視野,從而也嚴重影響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視野。
現在我們追求的“卓越課堂”,要求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在語文學科中表現最為突出,可是有的語文教師仍然不放心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他們更依賴于自己豐富教學經驗,將學生的思維和行動牢牢地控制在有限的時空里。長此下去,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淡薄,同時對其他學科追求卓越課堂的合作學習也存在非常嚴重的影響。
當然,在語文學科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想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村完校語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總體來講,村完校由于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學生的信息相對比較閉塞。雖然網絡的普及,從某種程度上說,打破了以往村完校教師和學生的知識視野,但是真正把網絡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起到的效果并不明顯。真正達到班班通的村完校并不多見,即使有也不見得能夠有效地整合于語文學科之中。
更關鍵的是村完校家長對學生學習的監督力遠遠不及城內學校家長對學生學習的監督力,更多是依賴于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的執著追求和教師職業的良心導向。
換句話說,村完校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就是語文教師充分利用村完校的地理優勢把學生導入大自然的洗禮,讓學生真切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感染力,讓學生逐步感悟到語文學科蘊藏的豐富內涵。
三、村完校語文教師的價值追求
村完校語文教師的價值追求,直接關系到他們對語文學科本體的解讀與追求。多數村完校語言教師長期扎根鄉村,他們與鄉村的孩子同呼吸,共命運,他們與大山的蒼翠巍峨融為一體。這樣的語文教師是鄉村孩子的福址,這樣的語文教師是民族繼承和發揚的衣缽之軀,這樣的語文教師他們將人性的光輝與青春的魅力酒在大山的深處,他們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就是語言學科在大山深處最好的詮釋。
四、村完校語文教學的本體歸位
我們始終認為在村完校的小學語言教學中,朗讀與閱讀同等重要。朗讀開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閱讀開啟學生的文字中蘊涵思想的洞察力??谡Z交際開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溝通力,作文開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表達與感染力。對村完校的語文教學,我們更提倡從整體感悟入手,從而達到母語教學的本體歸位。
綜上所述,村完校的語文教學就是讓師生在祖國浩瀚的語言文字中碰撞自我靈魂的需求,不斷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從而達到教學思想與生命價值的共鳴。
參考文獻:
篇4
小學語文 生態課堂 內涵 特征 策略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該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構成部分……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痹诖吮尘跋拢逃鷳B學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課堂教學的新視角,并且人們對語文教學生態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生態理論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一種視角,更應該使其成為課堂教學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
一、語文生態課堂的內涵和特征
語文教育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實踐性和生活性、鮮明的民族性三方面的特征,所以語文教學應充分適應并挖掘這些特征,并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中主體性和獨特體驗。語文生態課堂所強調的,是一種自在、自為的語文教學,是生生不息的、動態的、有生命活力的一種課堂,是教師、學生、內容與環境之間的互惠促進,是生長與發展狀態的最優化。
語文生態課堂主要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第一是生命體驗性。語文生態課堂是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因為在語文學科中,主要是以文學作品為學習對象的,這些作品都充溢這作家的思想和感情,本身就充盈著作家的生命活力。第二是交互性。語文生態課堂是很重視師生之間交互學習的課堂,是要求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共同交流、碰撞、溝通的過程,是師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交互性的過程,是師生一起成長的舞臺。只有在互動交流中,學生才能對學習更加有興趣,有積極性。
二、語文的葉子蔫了
在現在的教育中往往存在這些現象:
1.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一直以來,學生的命運前途維系在各種考試的分數上,這使得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將學生掌握知識的儲量作為教育的第一目的。就算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也一樣逃脫不了如此的命運,教學的過程中更重視的是對他們進行基礎性知識的傳授,反復的識字、認句,使文學作品講解的枯燥無味,這就造成學生并不是在自然的狀態下主動地學習語文。語文生態課堂的建立,就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恢復語文課堂的生命活力,重新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有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它、探究它,學生就會在一種愉快的情境中自覺主動地學習語文。
2.身心發展受到消極影響
兒童時代正是人類個性塑造和發展的關鍵時代,每個年齡段都有其自己對教育的需要和需求,而同一年齡段的不同孩子,對于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不一樣的。語文生態課堂正是為了要讓學生回歸自然和社會,在自然的天地中感受語文的明月清風,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諧地與人交際,在語文的生態環境中培養語文能力,這遠比紙上談兵的死記硬背語文知識重要。
三、讓陽光重新灑滿語文課堂
1.創設和諧自然的教學情境
語文本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語文課堂是一種人文情境,學生心態自由開放,教學要素各自綻放生命姿態,師生共享與對話,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理性的思辨、理智的評判。
在講授《美麗的丹頂鶴》這一課時,我以一曲優雅動聽的鋼琴獨奏曲《秋日私語》和一段動聽、動情的解說,伴隨一幅同樣優美動人的丹頂鶴南飛圖,把學生帶入了一種美的境界,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到了一種美的情趣,從而對丹頂鶴產生了喜愛之情。接著,我再通過“有幾只丹頂鶴飛累了,想到我們班來歇一歇”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細細觀察丹頂鶴、親近丹頂鶴的機會。這一設計十分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奇的心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十分高漲,為下面始終以飽滿的熱情閱讀課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引導學生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這一設計中,我先讓學生說說準備為丹頂鶴做些什么,然后通過愛鶴的故事以及歌曲的渲染,激起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從閱讀文本到聯系實際,體現了“知識向生活貼近”。
2.建立共享與對話的課堂交往環境
語文生態課堂教學就是要建立這種共享與對話的交往環境,主要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體現出來。
在教課文《狐假虎威時》,我讓學生自己做演員,把文中描寫大森林里的情景的7、8自然段的故事表演出來。表演開始前,先指定5個學生做演員,分別扮演狐貍、老虎、小鹿、小兔、小野豬。其他的小朋友就是導演了,讓他們自己做導演分析狐貍是怎么走進森林的(出示:神氣活現 搖頭擺尾),然后讓演員把狐貍演出來;再讓他們讀讀老虎的神態(出示:半信半疑 東張西望)。表演開始,請一位小朋友當解說員,朗讀課文的7、8自然段,讓其他學生和老師一起,也跟著演員做動物們的各種動作。表演完后,進行提問:“老虎,你為什么一直東張西望?” 讓學生們自由討論然后回答問題。在這里我們將教學與表演緊密結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熱情大大提高,進一步推動教學進程。在教學中,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教師則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實踐等活動去獲取知識,自主表演和評價。另一方面,通過同桌的討論、交流,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學習,使其在回答中受到更多的啟發。
語文生態課堂教學的動態展開是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共同與文本展開對話的過程,教師點撥誘導開啟學生思路是這一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創造是煥發學生生命活力、達成語文課堂教學理想境界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一個人對職業的投入及取得的成就,最能反映其胸襟和氣象。宋運來身處基礎教育的前沿陣地,怎么會在既教課,又做管理的案牘勞苦、紛繁瑣事之中,出版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智慧管理的、語文有效教學的、作文研究的那么多著作,提煉了那么多心得,創新了那么多方法呢?我想,答案還在“樂道”二字。
樂道,是對教育信念的堅守。選擇一種職業,就選擇了一種對幸福的闡釋,選擇了一種與世界交往的方式。為師者,唯有樂道,才不至于使每節課變成一種令自己乏味的義務,才能在平凡中思考,在實踐中求索,不懈耕耘,不斷超越,才能在勞苦忙碌中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宋運來專業成長的初期,沒有參加過任何級別的賽課,他說自己屬于不會說話、不會上課、不會寫作、不會研究的“四不會型”的后進教師,我覺得這是“軟件”太軟。我還認為,他的“硬件”也不硬:沒有俊朗的外表,沒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也非身在名校、系出名門,因此,他不是“寵兒”,也不是“驕子”,但為什么軟件很軟,硬件不硬的“后進”教師,卻在短短的11年后,成為名師云集的江蘇省的小語特級教師呢?最樸素也最好理解的解釋:夢想和信念。美好的夢想任何人都會有,但堅定的信念卻彌足珍貴,他的讀書學習,他的思考寫作,他的鉆研探討,均來自于心無旁騖,積極進取的信念。其中,也自然充滿著求道之樂、悟道之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愛琢磨教育上的那些事,可能是自己的一種教育情懷使然吧”。
篇6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普遍認為只要能大量地記背單詞,掌握較多的詞匯就能夠理解句子和文段,就能讀懂文章的意思,往往忽視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理解是有很大的幫助,熟悉了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能整體地或者深層地理解閱讀材料。文化背景對閱讀理解材料的幫助和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了閱讀材料的理解難度。在閱讀英文材料之前,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了解過這方面的知識,通過背景知識和材料內容的相互作用,就能很容易猜測出材料里面名詞、句子、文段的意思以及認識事物的性質、行為、發展的方向,繼而加深對全文的理解。以2013年廣東省中考英語試題閱讀理解題目B篇為例,整篇閱讀理解內容講的是有關于動物(Locusts 蝗蟲、Brown bears,tigers and other animals 棕熊和老虎等動物、ink fish墨魚)如何利用自身保護色而生存下來,這些知識學生可能已經通過上生物課、閱讀科普知識等途徑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這些動物的行為和目的。(2)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選出正確的選擇項。同樣是以這篇閱讀理解為例,材料下面設置的問題中有一道猜測英文單詞的中文意思題目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survive” in the passage?
A. 繁殖 B. 產卵 C. 覓食 D. 生存
我們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對動物自我保護色知識的了解,就能很容易知道動物有這樣的習性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聯系上下文,所以我們就能很容易地選擇正確的D選項。同樣對于其他類型的設置問題,只要能將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文章意思、問題及其選項相匹配,也能得到較快解答。(3)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成就感。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下冊Unit 5 Knowing about China的Topic 1中課文主要圍繞China is a great country這一話題來展開,介紹了中國各地的風景名勝、人文建筑以及中國南北方的氣候和風土人情,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增強了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同樣,在本單元的Topic 2 Section A中,以中國教育領域的先驅孔子為主題,介紹了孔子的事跡,尤其是孔子的名言“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三人行必有我師)What you know ,you know;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Learn the new while reviewing the old.(溫故而知新)...”這些名言想必學生已經從語文課、歷史課等中學習過了,但是用英語來翻譯這些句子要如何翻譯呢?其他的名言佳句又能怎樣去翻譯呢?這些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4)英語閱讀理解里面承載的豐富信息和知識是對學生文化背景知識有力的補充。語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生活在一定區域中的人們通過口語和書面形式相互交際而使用的,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2011年版的初中新課程標準中最后一段話對英語是這樣定位的:“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因此,英語里面富含有眾多的信息,有些信息知識,學生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通過英語閱讀學習,可以補充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掌握的各種信息和知識更多、更完整。
文化背景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繁多,如何去教授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是一個值得教師去探討的問題。下面我淺顯粗略地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
一、根據課本教學內容,適當擴展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授
縱觀整套初中英語教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套教材是按照24個話題(Topic)來編寫的,每個話題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教授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來傳授給學生。例如,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Amazing Science中,教師可以搜集有關國外宇航科技知識、科幻系列電影、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資料和視頻展示給學生。
二、利用中西文化的差異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的好方法。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報紙、圖片、網絡下載電影和視頻等資源,組織學生觀看并討論,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文化,通過這些材料,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其他民族與中國人的文化差異,吸引學生的眼球。
三、巧妙利用西方節日到來的時機,介紹西方節日的來源
逢西方節日到來之際,向學生介紹西方節日的來源,西方節日的飲食和習慣,適當組織學生模仿西方人過節日的場景。例如,每年的圣誕節,教師可以介紹, Christmas Day(12月25日 December 25th)。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節,由于圣經記載耶穌生于夜間,故傳統稱12月24日夜為“圣誕夜”或“平安夜”。圣誕節到了有圣誕大餐、圣誕樹(Christmas Tree)、圣誕老人(Santa Claus)乘著麋鹿雪橇從煙囪爬進來給小朋友送圣誕節禮物(Christmas Gifts)等等。愚人節April Fool’s Day(4月1日 April 1st)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西方國家里,每年4月1日的“愚人節”意味著一個人可以玩弄各種小把戲而不必承擔后果。叫一聲“愚人節玩笑”,你的惡作劇就會被原諒,這些節日介紹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
四、角色扮演,親身體驗
文化背景知識不僅包括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等顯性知識,還包括這種語言的文體結構,語言運用的差異,特定語言民族民俗中習慣的差異等隱性知識。這些知識單單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是不夠的,還可以適當地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構建某些場景,通過模仿、練習、運用等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學習英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與各國青少年的溝通和理解,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是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要引起廣大中小學教師的高度重視。
篇7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掌握一定的誦讀操作要領。首先,應該注意讓學生自主誦讀,也就是說給學生盡量多的時間,讓他們在自主誦讀中完成認讀、吟哦、融情和感悟,而不是用教師的架空分析或肢解來代替。其次,誦讀任務要分階段來完成。第一,初讀認知階段。這一階段掃清文字障礙,對全文基調有一個總體把握,允許學生對文章情感內容存在模糊甚至錯誤的理解。第二,精讀感悟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對文本中關鍵或暗含著深刻內涵的語句進行反復朗讀,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誦讀中能“入景入境”;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誦讀中能“入情入理”。第三,熟讀背誦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求學生把作者的情感與抑揚頓挫的誦讀形式在自己的頭腦中確定下來,最終實現文本語言的內化,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情感??傊b讀能把教材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情感變為真情實感,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加強誦讀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
二、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
在學生學法的指導和傳授中,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從而使自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的討論。不忽視實在的教學內容,做好語文知識的傳授,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視學情、機械操作的教學模式,盲目進行過于寬松、不作評判的模棱兩可的評價。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堅持“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觀,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也塑造了學生的自信。
篇8
2巧用影視“大餐”,打造語文盛宴
基于文本與視像間的特點,利用影影視源優化語文教學,一方面能活化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能夠促進課外閱讀。
2.1以影視資源為支撐點,激發興趣,讓學生撬起名著的大山。影視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形象直觀,容易理解。將名著的閱.讀與影視片結合,能使學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發學生讀名著的熱情。名著學習使學生通過閱讀與大師對話,使他們從人生的開始就站在大師的肩膀上,有一個精神的高起點,對其終生學習和精神發展可起重要的作用??催^電視片《水滸傳》片段,學生目睹了林沖等梁山好漢的英雄風采后,覺得還不過癮,渴望進一步閱讀原著,于是圖書館的《水滸傳》被借閱一空。利用影視激發學生讀名著,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不失為值得一試的好辦法。
2.2以影視資源為切入點,設置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馳騁。語文學習本質上是精神自由空間的開拓,學生必須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語文教學尤其是詩詞散文教學要充分利用一切條件創設教學情境。許多根據詩詞散文拍成的音樂電視配樂散文有助于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例如學習杜甫的《登高》時.教師先放一段配以三峽畫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樂電視片來創設一個具體生動的情境,以音樂電視特有的魅力引起學生學習的共鳴,精彩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誦,優美的音樂使學生求知生動,獲知靈活。又如學習《我與地壇》后可播放同名電視散文,黃葉紛飛,目影細碎,史鐵生搖著輪椅緩緩進入地壇,抒情的小提琴音樂配以動情的朗誦,把人帶入一個如夢如幻的境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這里音樂電視把靜止“平面”單一的課堂優化為活動“立體”多維的情境,從而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聽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使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獨特的教學磁場,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引發其無窮的想象。
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自覺地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欣賞影視片原本是一項重要的審美活動,影視片用來輔助語文教學,能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獲得美感,得到啟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審美水平,這正是教學的理想境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脫離教學的盲目濫引與完全排斥影視一樣,都是不利于語文教學的,因此我們應根據課標、文本的要求.根據學情合理引用。
總之,影視資源的巧妙引進,如同給語文教學這一盛宴嵌入了新鮮的“菜肴”,給語文教學課堂帶來了“滿漢全席”,增強了語文教學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值得我們去研究、應用。
篇9
二、規范性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規范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師要做到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言傳身教。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語言的規范性,使學生逐漸養成語言表達習慣和寫字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生動趣味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看待事物時比較稚嫩,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但是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表達對于教學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應努力提高語言的生動性和有效性,使學習中的學生能夠被生動的語言吸引,從而積極的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動形象且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幫助學生解疑答惑,促進語文課堂的生動,也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指導學生對“鳥”和“烏”進行分辨時,教師可以說:.小鳥身上長著花羽毛,它頭上黑黑的眼珠,我們一眼就能看到,所以“鳥“字里有一點;可是烏鴉全身長著黑羽毛,它的黑眼珠我們看不到了,所以“烏”字里沒有一點了。通過這種有趣的說法,生動的語言,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
篇10
一、關注學生,用愛構筑師生感情交流的橋梁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中心,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決定了課堂的成敗。作為有責任心的教師,我們一定要關注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關照他們的生活,傾心于他們的成長。在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僅僅是關注還不夠,教師要用愛統領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愛是教育的一切,是教育成功的先決條件。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的學說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在學生的心目中,他們更希望有愛他們的人,更有受到別人尊重的愿望。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愛的陽光之中,希望自己在愛的陽光普照下茁壯成長。在教學中,每位教師都能夠對學生施以愛心,那么學生學習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的奇跡就會被創造。職業學校里的學生,基礎較差,他們都曾經是被教師遺忘的人,不愛學習,不求上進。為了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激情,我在每節語文課前都讓學生做三分鐘的演講。每次演講之情,學生都積極準備演講稿,課前反復練習,都希望自己能夠借此機會一展身手,受到同學的贊揚,受到教師的賞識。由于這些學生準備充分,每個人的演講都很成功,獲得了師生的好評。每次演講后,我都對學生的成功之處、精彩之筆做簡明扼要的點評。學生從中也感受到了教師對他們的賞識,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愛。這種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可以影響整個的課堂教學,影響對學生的成長教育。
“目以傳情,情以感人?!毖劬κ切撵`的窗戶,是傳遞感情的窗口,所以教師在課上要用自己深情的目光向學生傳遞成功的希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雖然目光是無聲的,但這里面包含著激勵,包含著賞識。每一個學生,哪怕是一點點的閃光點,都不能逃離教師的目光。正是這樣,教師的目光成為師生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成為學生成長的源泉。在語文課堂討論中,有些學生膽怯,很怕說錯,即使發言也不是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時候,我就用親切的目光鼓勵這些學生,使他們敢于站起來講話。他們回答過程中出現了錯誤,我也是以鼓勵的眼光賞識他們的行動,并對他們的錯誤回答給予糾正。久而久之,語文課上學生敢于發言,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這說明,教師的愛聯系了師生,溝通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構筑起了師生感情交流的橋梁,讓師生之間做到心與心的交流。
二、樹立自身形象,用人格魅力吸引學生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的語言影響著學生的行為,他的精神境界能夠感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他的人格魅力能夠讓每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這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加強自我修養,注重自己的儀表,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干,用自己的人格的魅力吸引每一位學生。
儀表端莊,談吐優雅,精神豐富,是教師自身形象的體現。在現代物質豐富,知識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教師要憑借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智慧贏得學生的崇拜,用自己的真實感情贏得學生的信任。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我讓學生將課文的內容改變成劇本。然后,我和學生一起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和學生一起登臺表演,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又如,在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時,我和學生一起用自己的筆在黑板上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這樣在師生作品亮相的同時增強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教師豐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能力,精湛的教學技藝,超凡的人格魅力,都是教師形象魅力的關鍵。
三、領情入境,讓學生產生審美的情感體驗
篇11
在這個階段,教師運用引人入勝的導語、膾炙人口的詩句、如詩如畫的美景、扣人心弦的音樂……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從而巧妙設疑,引起學生的思考,甚至爭論。這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也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全過程參與的前提。
我在教《桃花源記》時,一入課堂,先以《春暖桃花源》的歌曲來吸引學生,使學生進入“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過遇仙橋,石板小路撒滿了桃花瓣”的仙境之中,接著被“風也香,雨也甜,山也翠,水也藍”的美景所陶醉,“羨慕武陵人,住那畫中間”。聽完歌曲,學生看課文,老師提問:桃源人為什么進入桃花源,開創了如此美景?學生很快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避秦時亂?!边@樣學生熱烈討論,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厭惡戰爭,渴求和平的勞動生活,向往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的課文主題。
第二階段:冷靜節制地思考。
在第一階段熱鬧的基礎上,增強了以前少見的冷靜和節制。在為師者循循善誘的引導下,學生自身所潛在的理性的思考和小大人的成熟的特性則慢慢顯露出來。在這個階段,教師既要熟悉教育,又要熟悉學生,掌握好“引”的難易程度,要讓學生“跳起來摘挑子”。這時的“引”,必須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1)適度原則:即要難易適度。
(2)梯度原則:即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展開的一般規律,應由近及遠,同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從微觀到宏觀,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
(3)發散性原則:即問題的設計、答案應是發散性的、多維的,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鼓勵他們充分展開聯想,從多角度思考。使學生養成一問多思、多答、多解的習慣,善于進行廣泛的聯系,從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案。 轉貼于
第三階段:適時地點撥,理性地思考。
該活則活,活而不亂;應露則露,露而不驕;當沉則沉,沉而不死;宜靜則靜,靜而不寂。此時,語言課堂氣氛的理想境界便出現了。教師應當及時適度地點撥,為學生進一步深層地理解起到橋梁作用。教學相長的主客觀條件,內外部環境至此業已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會在歡愉、輕松、和諧、恬靜的氣氛中得以完成和實現。
二、師生互動的三種態度
隨著師生互動三個階段的逐漸展開,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也將走過三個過程。
首先,充分相信并肯定教師。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得其真。只有這樣,具體授課過程中即使出現些微的不足和瑕疵,也不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絲毫陰影。
第二個過程:老師所說之言、所定之論將信將疑。
篇12
一、設計情境導入新課,讓課堂教學生活化
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課堂導入。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同時還要做到自然貼切、新穎有趣、緊扣主題,這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學《雨說》一課時設計這樣的導入:(用多媒體播放淅淅瀝瀝的雨聲的畫面,營造寧靜、喜悅的氛圍)同學們,聽著溫柔甜美的雨的聲音,你可感受到了雨的情懷?你可愿意傾聽“雨的訴說”?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雨說》這首詩,讓我們細細品味,一起走進雨的世界。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其次是課堂提問環節,提問也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實現提問教學的生活化。因為生活化的問題容易把抽象的問題還原為鮮活的生活情境,從而使問題變得容易理解。如在教學《致女兒的信》一課時,就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用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課文中的“我”對此是什么樣的態度?他們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然后與文中的“我”的態度進行比較,從而初步體會到父母的心態。
二、再現現實生活情境,挖掘文本的內涵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選入的文章,大多都是名家名篇。有些課文內容距離現在的初中學生生活久遠,他們很難感受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給理解文本帶來一定的難度,學習起來就會覺得抽象。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創設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生活情境,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觀滄?!窌r,學生表現出很高的學習積極性。究其原因是教師構建了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上課時沒有急于講解詩的內容,而是給學生展示了有關大海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大海氣勢磅礴的場景,接著教師又借助音樂對詩歌進行伴樂朗誦,把學生一步步引入詩歌的美妙境界,讓學生如臨其境地去感受詩人當時的心情與面對挫折時能夠保持樂觀曠達的心態,并且不斷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讓學生反思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是如何對待的,怎樣才能達到曹操的那種樂觀曠達的思想境界。通過再現情境的教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加強閱讀的辯證分析,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外殼,而思維是語言的靈魂,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就升華了語文教學的靈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走進文本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進而去觸摸作者情感的脈搏,反復地去品讀、理解、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歸納,才能深刻分析處文章所蘊涵的生活哲理,對生活有新的感悟,這是語文教學的最佳境界。例如:在了解寫作背景并認真品讀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后,應讓學生從“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皬闹懈惺艿狡障=鹉欠e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悟出“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等詩句中所沉淀的生活真諦,清楚地認識到,人生難免會有坎坷曲折、苦難失意等,然而就在戰勝它們的同時,我們卻演繹了人生的精彩。當然,教學要面向生活,并不是與生活合一,它既要聯系日常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又要與日常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以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生活品位與生活格調。
四、學會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語文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要使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教學思想就要向廣闊的生活世界延伸和拓展,從根本上解決好學以致用的問題。首先要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其次要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眾多場合來開拓語文教學的空間領域。最后要根據現代生活的發展前景來規劃語文教學的未來。例如:在“五四“青年節之前指導學生寫入團申請書,在“父親節”、“母親節”到來時就指導學生給父親、母親寫封家信或發個短信;學生普遍關注學校飲食衛生、交通安全等諸方面的看法和建議,就指導他們寫調查報告;此外,還可以結合授課內容從報紙、雜志上收集材料指導學生寫評論;根據身邊的好人好事指導學生寫篇報道寄給報社;在重大節日組織聯歡晚會時指導學生編寫主持人串詞;在學生物品丟失時指導學生寫尋物啟事;在自己撿拾到物品時指導學生寫招領啟事等等。事實上,聯系生活實際,多寫多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能把課堂知識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語文,真正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篇13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6―0032―01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語文教學滲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看成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獲得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創造性,幫助學生發展個性,開發潛力,健全人格,使學生成為能夠以良好的言語、心智技能進行工作和交際的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確立學生發展本位的課程目標
“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著眼于“人”的整體發展,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語文教學不僅要把“知識與能力”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還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中介和動力,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方法,觀照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經歷與思考,關注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感悟與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培養學生親近語文、熱愛語文和渴望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體會語文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在“以人為本”的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不存在誰是主宰者,誰是服從者,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由教學的“軸心”變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這種關系中,師生進入合作學習的理想境界:教學由僵化走向靈活,學生由依賴走向自主,教師由“教書匠”的角色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奠基者”。
三、打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氛圍
語文課堂是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主陣地,學生只有在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里,才會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打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一要創設自由寬松的課堂空間,讓學生在身心自在、思想自由、樂于參與和情緒高亢的狀態下學習。二要創設其樂融融的情感課堂,把最具人文內涵,充滿人性之美、詩意之美和生活情趣的,最能體現人的本質特征的語文教學呈現給學生。三要營造和諧共鳴的課堂境界,實現課堂上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四要達到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文本的思路的同步共振,和諧共鳴。
四、選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認為,學生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自主體驗、促進個性的自我實現。因此,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教師要改變過去“教”控制“學”的線性教學流程,要讓學生在師生雙方的交往、互動中創造性地學習。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是在語文學習的時間、空間和程序上滿足了人的這一需要,凸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五、構建注重過程的評價機制
“以人為本”的理念最終追求的是人的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它關注的不是一個靜態凝固的學習結果,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智能的發掘。所以,它特別強調學習過程,強調學生親自體驗的動態生成的發展性評價。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既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又能幫助教師反思教學、創新教學,從而實現師生雙方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