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經過我國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從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從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的研制生產,在生物制藥領域我們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另外,生物技術的研發,對于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也具有相當的作用。比如水稻的雜交技術解決了世界關注的糧食難題。所以,總體來說,我國目前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而且多年的累積,也讓我們有了沖擊國際前沿的實力和技術。
一、我國在發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現狀分析
我國生命科學起源于醫藥和農業的方面。在上個世紀50年代前后我國成立了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神經科學等研究機構。70年代的時候,我們已經具備了相對比較完整的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科研體系。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形成了四足鼎立的局面,代表著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研究的四大基地已經形成規模:北京基地(著眼于農業和環境的研究),上海基地(人口和健康的研究),西南基地(生物多樣性研究),武漢基地(水生生物和病毒學研究)。
現階段我國優先發展的生命科學領域內容包括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識別和克隆,分子生物學和生物花絮額,細胞學和發育生物學等等。在國際上,我國的科學家也承擔了1%的人類基因組的測序,而且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唯一一個加入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國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實力。科學家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長cDNA有800多條,已經申請了一批國內外專利。
近年來,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生物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科研成果。受生物科學發展的帶動,生物技術也取得了長遠的進步,比如,在醫藥生物領域,我國的基因工程藥物已經有近二十種上市的產品,有二十多中種藥物已經進入一、二期臨床使用,處于臨床試驗的也有近四十種。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也顯著提高。
目前在國際上銷量最大的醫藥品種,前十位當中我們能夠自主研發生產八種,這說明我國的生物科技藥物已經具備了自主研發的能力。在農業方面,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雜交水稻的研究以及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甚至是全世界農業技術的前進。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在我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改變不了的一點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所以,在人口和健康領域、農業生產發展領域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都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農業發展在效益和質量上和發達國家也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這些問題都反映了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產業都還處于相對較早的階段,都需要我們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相應對策
要提高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們就必須樹立把握機遇的意識,要認識到這兩者將對我們今后的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和作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關系民生,關系國家根本利益,甚至有時候能左右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們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明確我們今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重點。
要切實加強基礎性研究,將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學科及其相關的新理論、新方法的放到首要的位置來抓。其次,我們花大力氣來研發更新農業技術平臺,改造傳統農業的生態格局,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實現多元化經營和生產。對于先進的科技成果,我們要積極推進其應用和轉化,要通過培育一批生物技術企業來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能力。
要盡一切可能,切實加強生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健全法律和法規體系,推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具體措施。1,通過保護知識產權來實現專利戰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中掌控主動權,2,加速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改造傳統產業,使其和國際接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效益。3,培養行業的龍頭企業,使他們在市場開發和經營方面都能夠順風順水。4,大力發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評價保障制度,將對其保障不是一紙空文。既要讓生命科學和生物科技給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好處,同時也要在關注生物安全方面所引起的新問題。5,通過加強和國際發達國家質檢的合作和交流,開拓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合作渠道和發展空間,以此實現和世界先進技術共同發展的目的,最終造福于民。
參考文獻:
[1]李學勇. 把握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戰略機遇. 中國軟科學,2003, 3: 124.
[2]陳竺. 世紀之交的生命科學與中國生命科學界. 生命科學, 1996,8: 123.
篇2
2.環境污染處理與修復。
3.微生物制藥。
4.中藥微生物技術。
5.農副產品微生物深加工 。
篇3
一、生命科學概述
1、生命科學的概念。生命科學即生物學,是通過分子遺傳學為主的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發育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化學知識,也依靠后者提供的儀器,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超速離心機、X-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等等,舉不勝舉,生命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長點與新興學科[1]。
2、生命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生命科學,早期對生物的觀察既是生命科學的開始,也是對生命現象研究的開端,后來人們對生物學的興趣從簡單觀察轉向了實際應用,例如對動、植物的馴化和飼養,但這些觀察和應用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實際需求,而并非有意識的探索[2]。由此可見,生命科學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自發產生的,早期最為引人矚目的生物學研究者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對生物體進行了大量的觀察,深刻地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他研究了多種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雞的胚胎發育,開始了生物科學的第一次飛躍和革命。盡管這些研究還只是代表著生物研究的最初階段,但這是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將它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的研究,所以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動物學之父”。
二、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對倫理道德中公平觀的影響。傳統倫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合理享有的基本價值,如自由、自尊、機會、榮譽等的倫理道德關系和倫理道德要求,強調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具有作為人的共同點,在此范圍內他們是公平的,同樣它也要求生命科學的研究和應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學的發展卻給這種倫理道德觀的破壞提供了可能。根據當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遺傳學家們發現原以為與遺傳背景無關的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為方式等性狀已被證明與遺傳背景有關[3]。譬如武斷的個性60%源于遺傳背景,具有XYY型染色體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們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觀念轉換為“人生而有優劣不同”,從而帶來基因歧視的問題。當人類有能力選擇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嬰兒”時,社會中現存的有缺陷的人會更容易受到歧視,他們的尊嚴也會受到打擊;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國對基因圖譜的公開和共享達成了共識,個人的基因信息將不可避免的成為像身份證上的信息一樣公開化,這對于那些被檢測出有基因缺陷的人來說,就有可能遭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歧視。
2、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武器。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難題。解決環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類,其中生物法應用最為普遍。在污水處理、大氣凈化和環境監測等方面正在廣泛使用生物技術。特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人們發現了許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細菌,它們分別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點的降解質粒或代謝質粒,在生物工程技術的幫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統中能夠占優勢的菌種,如利用重組DNA技術把甲苯質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質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腸桿菌中克隆,獲得的多質粒細菌降解石油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又如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培養的新細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機汞轉變成金屬汞,以用于處理含有機汞的廢水,同時回收金屬汞,從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再如細菌浸礦在采銅和采鈾工業中得到應用,經生物技術改造的細菌,不但對金屬的親合力強,耐酸、耐熱和抗金屬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又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4]。
3、有效解決了能源危機。再生能源是能夠成為二十一世紀能源的一個必要條件,所謂再生能源,是指不隨本身的變化或被利用而日益減少的能源,如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它們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與其相反,非再生資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隨著被人類利用而逐漸減少的能源,特別是化石燃料將面臨著枯竭的危機,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現實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能源,但我們的生活同樣離不開美麗的環境,新世紀我們需要的是潔凈、可再生和無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國科學家從一種灌木的果實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與柴油相近但更加環保的燃油,這種新型燃油可適用于各種柴油發動機,并在閃點、凝固點、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顆粒值等關鍵技術上均優于國內零號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無論是用在農用發電機、拖拉機還是汽車,都沒有出現傳統柴油容易導致的黑煙彌漫的現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的新進展,將進一步影響到社會進步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按照人類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現有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或創造全新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來造福人類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作者:陸沐寧
參考文獻
[1] 黃鍇.芻論物聯網的發展對人類生活與管理方式的影響[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5):300.
[2] 黃國瓊,秦宇彤,羅長坤.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醫學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02):13-15+30.
篇4
(一)課程、教材內容的更新和現代化
1.課程、教材內容的更新和現代化
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課程的現代化。我們要根據現代生命科學發展趨勢、前沿、熱點,實現生命科學課程、教材內容與結構的更新和現代化,不斷容納生命科學的前沿與新興領域,更加側重前沿,更加側重基礎,尤其是學科發展的前沿以及對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領域。新的前沿領域或新的學科生長點,要堅持反映現代、融入前沿的原則,課程內容更新、更現代化主要是通過教材更新來實現的,所以我們要把編制新教材(或外文原版)放在核心位置,創新現代化的課程、教材新內容和新體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完成編寫了高水平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等教材,其中《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當時被列入國家教委生物學科重點教材,另編寫有國家級生物學教材3種,規劃編寫45本教材。清華大學將培養學生影響最大、最重要的課程納入精品課建設計劃,2005年就已立項建設精品課共105項。
2.課程內容國際化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在生命科學的前沿、新興領域、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學與國際組織開展農業科學合作研究[1]。清華大學為使教學內容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教學內容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早在2000年以前,生物化學課程選定A.L.Leeehnig的Principle-ofBiochemistry作為基本教材,這門課程的教材與課堂板書全部采用英文。其他的幾門必修骨干課和部分選修課也采用了國際上最新的教材作為參考書并隨時更新。清華大學大四開設高水平的選修課10門:生物工程導論、基因分子生物學、膜生物學、分子酶學、神經生物學、分子免疫學、發育生物學等。以下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三、大四現在開設的課程,體現了課程的專業性和現代化。
大三: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實驗,基礎分子生物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普通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遺傳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大四: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生物學綜合實驗。還開設選修課為:生理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
(二)基礎科學知識居重要地位
基礎科學的知識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國“863”計劃的八個領域,大都是從基礎科學實驗室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50年代初的遺傳密碼研究出來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出來了,遺傳工程研究出來了,這些都是在原子、分子的結構研究得比較清楚的基礎上,掌握了規律。我們必須加強基礎、素質教育。使學生掌握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北京大學始終把加強基礎課程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把學科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的重要專業必修課定為主干基礎課。課程改革要加強增大基礎課的比例和教育。各高校主要采取大一、大二加強基礎科學知識的教育: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專業必修基礎課。
(1)早在九五期間,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設了8門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并確立了15門核心課程,要求學生用兩年時間完成這些課程的學習。(2)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則是在低段開設專業基礎必修骨干課程7門: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生物物理學。開設基地班重點建設課程: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3)經十多年的發展、改革與創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課程在大一、大二更加強化了課程的基礎性。大一開設:高等數學(一、二),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植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實驗,物理學(一),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動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實習。大二開設:物理學(二),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計算概論及上機,算法與數據結構及上機,普通物理實驗,生物化學(上),生理學,生理學實驗,生物統計學。
(三)課程、教材綜合交叉
科學發展一方面不斷分化和更加專門化,分支學科層出不窮,又高度交叉綜合,以高度綜合為主的整體化趨勢。許多高科技的研究開發,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知識才能突破而出成果。
1.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和滲透
前沿科技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的態勢,導致新學科誕生。生命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的興起和發展。這些科學往往代表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2.多種方法、思維研究
自然科學學科間的交叉滲透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的現象與規律是多維的、復雜的,僅靠現有的生命科學的知識與方法來開展研究,很難系統地、全面地、準確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質。因此,未來生命科學要將手段、技術和方法的創新納入重要的領域,予以優先發展,大力提倡學科交叉,用其他學科的理論思考生命活動的規律,鼓勵發展原創性方法和技術。主要涉及的學科如認知科學、心理學、生物力學、組織工程學等。要注意不同學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與融合。
3.課程和教材交叉融合和滲透
我們必須根據生命科學綜合交叉化趨勢,創新交叉綜合的科學知識、課程和教材,不僅在學科內、還要在學科間構建相互交叉融合、相互聯系滲透、綜合的課程。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來設置的植物學,由植物分類、形態、生理、生態的知識聯系起來,綜合重新編制改為植物生物學;同樣動物學也改動物生物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基地班”將生物化學中信息及調控部分放入分子生物學,將內容擴展后開設了基礎分子生物學。
(四)課程、教材、教學計劃多元化
各高校生命科學院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科學的、靈活的設置課程。1.必修計劃大一、大二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專業必修基礎課。例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現在本科四年開設的課程:(1)基礎課大一、大二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和專業必修基礎課。
大一:高等數學(一、二),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植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實驗,物理學(一),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動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實習。
大二:物理學(二),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計算概論及上機,算法與數據結構及上機,普通物理實驗,生物化學(上),生理學,生理學實驗,生物統計學。(2)專業課大三、大四開設必修專業課。
大三: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實驗,基礎分子生物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普通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遺傳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大四: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生物學綜合實驗。2.選修計劃低段開設通識選修課。
北京大學對必修課作了一定的壓縮。增大選修課的比例。許多高校突破專業選修課的范圍,開設跨學科、跨年級、跨系別的選修課程。大三普遍增大專業任選修課的比例。大四還開設選修課:生理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3.特色優勢計劃教材多樣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模式多樣化等。
(五)課程、教材知識應用性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教學中,尤其是選修課中我們要滲入高科技的教育和研究。
(六)課程、教材個性化
北京大學實行靈活的自由選課制度和轉系、轉專業制度。謀求學力水準、速度的個別化,尤其電腦、網絡的運用,學分制及教學計劃的多樣化,加大選修課比重,增大了課程的靈活化、彈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個性。還有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趨勢,課程設置在價值體系上的整體融合趨勢。
確立課程、教學內容和結構編制原則、教學培養模式
理科本科學制四年,要著力加強素質教育。許多大學本科教育修訂了新的教學計劃,要堅持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專門人才的專業口徑要進一步拓寬,專業目錄中的專業種數要進一步精簡。
(1)北京大學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16字教學改革方針。專業基礎和通識教育并重。要按科學性原則、高校生命科學課程發展趨勢及生命科學、科學技術發展趨勢改革,科學創新高校現代生命科學課程。即要按專業基礎和通識教育并重;課程、教材要融入、體現先進的內容和結構,現代教學方法、教材的可讀性,即反應現代,融入前沿的課程現代化原則;“綜合交叉”的知識結構即綜合化原則;課程多樣化原則;應用化原則;增加選修課比例,增大課程的靈活性、彈性化原則;“因材施教,分流培養”
即個性化原則;還要求課程設置在價值體系上的整體融合;科學與人文的結合;重視思想性;實踐性,加強動手能力、科研能力的能力培養原則。我們本科階段的課程、教材、教師要注意在系統和重點的基礎上劃分授課范圍,減少重疊內容,特別就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問題和銜接問題。
(2)教學模式多樣化。本科教育,要確立“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科學實驗”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為一體,把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融合。
教學模式多樣化:有條件的學校,學生進校就定向,確定直讀碩士、直讀博士人選;實行聯合培養,跨學校、中國科學院、外國大學交流培養等辦學制度
篇5
1. 生物經濟的涵義
生物經濟是指建立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基礎之上,對生物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及利用,以生產生物技術產品或提供服務,從而滿足人類對健康、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可再生資源或環保等方面需求,并形成具有相應規模的生物產業的經濟,它是一個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相對應的新的經濟形態。這里需要特別強調,只有當生物產業達到相應規模,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主導或支柱產業時,世界將真正步入生物經濟成熟階段。
2. 三次產業的劃分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初級階段,人類的主要活動是農業和畜牧業;第二階段開始于英國工業革命,以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標志,紡織、鋼鐵及機器等制造業迅速崛起和發展;第三階段開始于20世紀初,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流入非物質生產部門。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將處于第一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處于第二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處于第三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三產業。
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工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
3. 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在技術創新與放松管制的基礎上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新產業形態的動態發展過程。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產業間的延伸融合與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三種方式,通過這三種方式,各產業間的邊界特征開始逐漸模糊或消失,新產品、新服務乃至新產業不斷產生。
二、發達國家生物經濟發展的三次產業融合模式考察
經過我們初步的研究考察,發現發達國家有強大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大型生物技術公司都有一個共同規律,即在發展初期就高度重視生物產業中的農業、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兼容性。
諾華公司(Novartis)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生命科學公司之一,最初由瑞士巴塞爾負責化學和制藥業務的兩家公司于1996年合并而成,業務領域涉及工業與農業。1998年12月開始,總裁兼CEO丹尼爾•瓦塞拉領導諾華公司在制藥和作物防病及種子業務上,采取以產易股、重組、合并和收購等方式,匯集競爭需要的混合資產,和世界上其它幾家大的生命科學公司展開全面競爭,取得了領先地位。
諾華作為生物產業的領導者,1982年率先展示了首個“轉基因”植物,引發了世界抗蟲和耐受殺蟲劑轉基因植物及制種的研究熱潮。1995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推出了第一個商品化的轉基因產品,諾華緊隨其后,1996年推出了自己的轉基因植物和種子,證實了自己在生物產業的頂尖地位。諾華公司認為,生命科學創造的大部分價值來自不同產業領域的聯合,例如制藥、營養品和種子等。要獲取更大收益,就要在不同的產業領域之間進行廣泛融合交叉。諾華的生物學家提出,隨著生命科學的進展和基因組計劃的實現,會出現3種類型的轉基因產品,第一種類型為提高相關抗性的轉基因植物及種子,如抗寒、抗旱、抗鹽堿及抗病等;第二種類型為增加特定商品性的轉基因植物及種子,如高蛋白、高油脂含量;第三種類型為植物生物反應器,即將植物作為制造化合物的工廠,使用由陽光提供能源并且不會釋放污染物的基因工程植物來取代消耗能源并產生污染的工廠。瓦塞拉認為,生命科學不僅具有改變種子生物學屬性和植物保護產業的潛力,而且還具有改變制藥和營養產業,模糊食物和藥物之間界限的潛力,使人們能夠制造出對健康有明顯益處的‘功能性’食品。
“在眾多的高新技術中,現代生物技術產業是典型的創新驅動型產業,現代生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創新速度加快,產業化周期縮短;生物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互動,推動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崛起”。生物產業具有典型的高技術產業特征,科研開發實力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生物產業的一、二產業紛紛成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使生物技術產業的一、二產業和三產業融為一體的發展趨勢日益成為普遍的現實。
隨著研發費用的巨額投入和研發成本的飛速增長,全球生物技術外包研發服務公司(CRO)蓬勃發展,世界很多大的生物企業紛紛將自己的研發業務轉移,轉向企業外部更加專業化的公司提供的資源生產和專門服務。企業由專業化的角度出發,將一些原來屬于企業內部的部門轉移出去變為獨立經營單位,或者直接取消由原來企業內部提供的資源或生產服務。特別是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的暴發,為了降低成本,發達國家加快了生物產業合同研發、合同生產等外包服務的步伐。當今世界,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已從原來的只互為包含某些制造和服務環節的最初形態,發展成為制造和服務業渾然一體階段,一批融合了二、三產業的生產業開始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
“目前,全球從事生物技術特別是生物制藥的特殊專業外包生產機構(CMO)大約有70―80家,排名前20名的廠家約占市場份額的60%,其中大部分是從事微生物發酵、哺乳類動物細胞陪養、基因轉化及制劑外包的特殊專業外包公司,像Lonza.DSM .Catalytics .Laportate等都是承接有關生物技術生產外包的大型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在競爭的壓力下,紛紛將很多研發業務委托給專業的外包研發服務公司,達到縮短研發周期,增強產品競爭力的目的,全球生物技術外包研發服務公司(CRO)發展迅速,研發外包業務逐年增加,CRO的市場增速高于CMO。據Frost & Sullivan的研究資料,“全球制藥產業技術外包服務市場規模,2001年達到98億美元,2005年達到163億美元,2001―2005年復合增長率約13.7%。據Frost & Sullivan的最新數據,2005年全球研發外包市場約為187億美元。
三、我國發展生物經濟三次產業融合模式的現狀與啟示
200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首次將生物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產業進行重點部署,提出了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生物服務等新興生物領域,把生物產業培育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目前,我們國家的生物技術公司大都是單一經營,很少有同時經營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業務的公司,企業規模相對較小。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醫藥、保健品、食品特別是功能性食品的界限趨于模糊,在以人類健康為基礎的產業中,生物農業和生物醫藥甚至以植物為原料的生物能源、生物質材料形成密不可分的大的產業鏈。諾華等國際航母級公司在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業務上交叉融合,共同發展,以獲取更大效益的發展模式值得我國學習借鑒。如果我國的大學、科研機構,特別是目前大量存在的單一生物醫藥、生物種子、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公司認識到國際大的生命科學公司的產業綜合交叉發展生物產業經驗,一定會使我國的生物產業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隨著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全球的生物制藥研發外包有加快發展之勢,跨國公司這方面的業務也加快向我國轉移,特別是向我國有良好外部發展環境和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轉移,成為風險投資的熱點地區和熱點行業。如我國北京、上海的生物產業基地生物醫藥外包業務快速增長,據統計,2004年上海浦東新區生物醫藥外包服務業務實現產值2.2億,到2007年,生物醫藥研發外包企業從29家增加到53家,前三個季度實現產值就達7.5億。在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中國生物技術外包服務聯盟(AIIiance of Biotech Outsourcing China, ABO)整合了包況北京諾賽基因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以及國家藥物安全評測中心在內的16家生物科技外包服務商,提供從新藥研發、臨床研究、臨床試驗到登記和簽約生產的“一站式合作研究服務”,2007年生物醫藥研究外包服務的收入達到4000萬美元,與2006年比幾乎翻了一番。上海藥明康德公司在紐約證交易所成功上市,并被評為“紐約交易所首次公開募股最佳表現五強”之一;上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研發外包公司睿智化學和開拓者化學,受到美國資本運營公司得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 簡稱TPG)青睞。這些發展成果,反映了我國的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業在國際生物醫藥分工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
另外,生物經濟的第三產業還體現在遺傳服務業上,它不是以追求高新技術為目的,而是把基因組學研究所提供的數據和技術轉變為在社會的各個層面中的應用。生物產業中的遺傳服務業,是一個新興產業,“經典的‘遺傳服務’是指人類疾病的遺傳檢測和遺傳篩選,而生物經濟的‘第三產業’,遺傳服務已從醫學領域走向社會的各個方面,如國家安全、社會安全、知識產權保護以至社會關愛,為社會發展與生活質量提高而提出的各種需要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專業”。
遺傳服務產業是以海量的基因組數據為主要支撐,所以這個產業具有牢固的發展基礎。因此它將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促進生物經濟的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可以通過帶動與遺傳服務相關的制造業發展,我國的遺傳服務起步不晚,所以常用的國產化儀器及其它很多輔助用品、常用試劑等都可滿足需要,對于自動化和科技創新有很好的基礎。同時,市場的擴大和產業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科學研究。
發展遺傳服務產業應該注意的問題:(1)產業政策,遺傳服務與其它產業比有很多獨有的新特點,并涉及社會、經濟眾多部門。確定對該產業的支持政策特別重要。遺傳服務一般是以民間的獨立的企業為主,特別是它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安全,因此,需要國家層面的管理,如對實驗室及從業人員和對所有服務項目與產品要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嚴格審批制度。對于關鍵的試劑應該有標準和“批檢”制度。同時,還要大力扶持國產設備、試劑的開發使用。對價格問題,要從市場角度,平衡公益事業和企業行為。對重要的保密問題要通過立法保護。(2)生命倫理問題,對中國簽署的國際文件與規范必須遵守。建立參與人員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選擇制度,對遺傳數據保密和保護。有關部門要建立倫理委員會(IBC),討論審批有關項目,并向律師咨詢,既要開展民眾的討論,又要在決策時果斷。(3)加強生命科學的教育和知識普及工作,民眾對科學家和專業人士的了解和信任是遺傳服務產業發展的基礎。通過民眾通俗易懂的語言,普及生命科學知識,既要開拓服務空間,又不能誘導不必要的檢測需求。要加大公益性消費引導力度,規范商業性消費引導行為。
參考文獻:
篇6
孫博士對記者坦承:他們比較了一些城市,首先選擇了北京。因為從事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的工作并不是僅僅關在實驗室就可以做到的。醫療器械的研發涉及到合作伙伴、科研機構以及研究設備等諸多環節,也涉及到和審批及監督單位打交道,這些都是北京的優勢。在北京,他們之所以沒選擇亦莊、大興等地的園區而選擇了位于昌平區的中關村生命園孵化器,則是因為這里背靠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大平臺,而且擁有一支比較專業的為生物醫藥企業服務的團隊。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是中國最大的生物醫藥專業化科技園區,它的成立可謂是應運而生。現代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被喻為新世紀持續成長的“鉆石產業”,世界各主要經濟強國都把生物技術確定為21世紀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成為各國激烈競爭、勢在必奪的戰略制高點。而發展生物技術對于發展我國農業、加強醫療保障、減輕環境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正是北京市政府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建設《批復》的精神,發展首都知識經濟,所組織開發建設的專業化高科技園區。它以國家生物領域重大項目為主要依托,已成為國家級的生命科學和新醫藥高科技產業的創新基地。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具有高起點、開放性等特征,以建設“中國第一、國際一流”的科技園區為目標,面向世界開放,正成為集生命科學研發、企業孵化、中試與生產、成果評價鑒定、生物技術項目展示,風險投資、國際交流、人員培訓于一體的國際化高科技園區。
在生命科學園里的生命園孵化器公司于2003年7月成立,注冊資金為1100萬元,孵化物理空間面積11000平米,提供孵化服務的企業面積超過5萬平米。其宗旨在于加速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幫助中小型生物醫藥科技企業成長。孵化器公司還承擔著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具體運作,并于2004年4月正式面對留學回國創業人士展開服務。
充分發揮專業園區特色
生命園孵化器公司坐落在生命園創新大廈,這座大廈為入駐企業提供了多功能的會議室、報告廳、公共企業展示區域、公共休息區域等共享空間,同時還建有專業的公共服務及技術平臺。
生命園孵化器副總經理范蘭豐先生介紹說,生命園孵化器是生命園公司投資成立的全資子公司,目的是為了豐富生命園區的產業服務功能,健全園區服務體系,定位就是為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我們專注于生物醫藥,100多家公司全是生物醫藥企業,而且生物醫藥基本上涵蓋了生命科學的方方面面:有做醫療器械的、有做新藥的、有做耗材的,還有做診斷試劑的公司,以及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的外包公司。”正因為大家都是在生物醫藥產業,100多家公司也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互動,形成了產業集群的效應。
范蘭豐不掩飾這個孵化器的高起點,“既然我們處在北京中關村,這樣的話,我們要吸引團隊,肯定就是全國最優秀的團隊到我們這里來。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上是以留學生回國創業為主,差不多70%的企業都由留學生團隊創辦,篩選也很嚴,經我們篩選后入駐的企業比例能達到10%就不錯了。”范蘭豐說。
按照范蘭豐的說法,顯然這個孵化器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那么其到底有哪些優勢?范蘭豐告訴記者,主要原因之一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在全國生物醫藥行業,甚至在世界生物醫藥行業來說,是很有名的一個地方,生命科學園為孵化器搭建了一個大平臺。其次,孵化器的工作團隊是一個專業的團隊,針對醫藥企業開發了非常有針對性的服務,包括專業平臺、人才引進、還有基礎設施如實驗室建設等。“在北京你想找到上邊有純水,下邊有污水處理,然后又通風,還有廢棄物回收,并形成了非常好的一個服務體系的孵化器并不容易,說實話,選來選去可能不會超過3個。”
那么孵化器的團隊是怎樣一支“專業”團隊呢?范蘭豐告訴記者,目前孵化器的工作人員有12個人,其中學生物、化學,或從這些行業出來的有7個人。另外還有幾個人,雖然不是相關專業出來的,但是這么多年和生物醫藥行業打交道,也學了很多東西。
“專業”的另一個表現是,生命園孵化器公司不僅從房租和服務中獲得收入,近年也開始涉足生物醫藥產業的投資,2008年他們投了一個項目,2009年底退出,獲得的資金是原來的三倍。這也從側面反應了這支團隊對產業有了更深的把握。
幾大服務體系同時發揮作用
篇7
協會歷史
1995年7月,近40名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旅荷中國學者聚集在荷蘭生命科學之城瓦赫寧根(Wageningen)召開了“首屆旅荷中國學者生命科學學術討論會”,旨在促進旅荷中國學者的學術交流,增進相互間的聯系與合作。并于會后成立了“旅荷中國學者生命科學學會”,推選鐘筱波(現為美國堪薩斯大學醫療中心教授)、黨志超(現為荷蘭國家公共衛生與環境研究院物質評估中心的高級評估師和工程師)、漆小泉(現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超(現為沈陽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等留學生為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并招募會員,為促進旅荷中國學者和國內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積極工作。
2010年,學會更名為荷蘭華人生命科學協會(英文名稱為Chinese Association of Life-Sciences in the Netherlands,英文簡稱為CALN,以下簡稱“協會”),并于2011年8月25日在荷蘭工商局(Kamer van Koophandel, KvK)成功注冊。
協會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自發性的學術性非營利組織,為全歐華人專業協會聯合會(Federatio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Europe,FCPAE)成員。協會的各項活動得到中國駐荷蘭使館教育處的指導與大力支持,與荷蘭境內主要的中國學聯、其他學術團體、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國內相關單位保持密切聯系,開展相關學術交流活動,為在荷生命科學領域學習、工作人員提供交流平臺,為中荷科學合作搭建橋梁。近年來,協會也在積極與歐洲其他專業協會,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的專業協會開展密切合作,共謀發展,為國服務。
組織結構
為更好地為會員服務,協會根據多年發展經驗,編寫并完善了《荷蘭華人生命科學協會章程》。章程規定協會實行會長負責的理事會制度。協會設會長1名,負責統籌各部門工作;榮譽會長1名,作為顧問,為協會健康發展提供建議;理事會成員6名,分別負責辦公室、學術部、宣傳部、聯絡部、信息部和財務部工作;每個部門具有2~5名干事協助部門負責人開展具體工作。
近年來,隨著留荷中國學生人數的上升,以及協會影響力的擴大,目前協會登記注冊會員已達300余人,分別來自荷蘭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生和學者,以及生命科學領域的企業單位工作人員。計算機科學、物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大量學者也有加盟。眾多會員已成為行業專家甚至領軍人物,活躍在荷蘭或中國的科研機構、政府機關或企業界。
宗旨及主要職能
自成立之初,協會一貫秉承“為在荷華人科學工作者專業交流、尋找合作契機提供平臺”的工作宗旨,團結集體力量。目前,協會通過組織開展多種學術交流活動,為會員提供工作信息,接待國內來荷訪問團,組織“春暉計劃”回國訪問創業團隊,引薦各種高層次人才(不限于生命科學領域)回國工作等。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增強會員之間的了解,并促進合作,為廣大海歸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構建起海外華人與中國生命科學發展的橋梁。
協會擁有自己的網站caln.nl,定期新聞、學術交流活動信息、回國發展或為國服務信息等。從2012年開始,協會定期在網上通訊,并通過郵件系統為會員提供信息服務。
主要活動
2011 春季論壇
篇8
《現代生物技術》課程主要闡述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以及生物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現代生物技術是21世紀發展前景相當廣闊的學科,也是理論和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1]。生命科學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不僅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等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在生物技術專業實驗教學中,如何深化改革,構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實驗教學創新體系,充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21世紀生命科學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2]。筆者根據近年來從事《現代生物技術》課程教學的經驗進行了簡要的總結。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要真正使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必須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和單純以驗證知識為目標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創新”為目標的新型教學理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師生關系和諧、教學氛圍民主、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模式[3]。在教學中,教師注重采用提問、故意設置教學障礙讓學生解決或以專題討論等啟發式、互動式、研討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習[4],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二、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和教學工具,形象生動地進行教學
生物技術本身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課程,因此在授課時,采用了集圖、文、聲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模式[5],將生物技術種類繁多、操作過程復雜的特點圖片化、直觀化、形象化,使教學特色更加絢麗多彩,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更加突出[6]。如在細胞工程教學部分,給學生播放“花卉組織培養技術”、“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等視頻資料,使學生愛看易懂,印象深刻,從而加深對授課內容的理解,也能彌補不能親自動手操作的遺憾。
三、密切聯系實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生物技術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和尖端學科,新發展、新技術、新成果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教師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不斷更新知識,才能緊跟學科前沿,把握學科發展動態[7]。將生物技術最新成果引人教學當中,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生物技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科學難題的能力。
四、結合實驗科研,實踐引導學生學習
一是對生命科學實驗課教學計劃進行整合與優化,改革與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實用性實驗,突出創新性實驗。要全力設計并推出一批新穎的探究性實驗項目。實驗項目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將驗證性實驗改進為探究性實驗,努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其對生命科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興趣,引導他們對已有的學科知識進行再發現。
二是改革實驗教學手段與方法,運用新的實驗方法改進原有的傳統實驗,使傳統的實驗產生新的知識點。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宜提出一些富有創新的課題,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去探究,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啟發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假設,并根據客觀事實辯證而縝密地分析問題,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有所發現,有所創造[8]。教師還可利用學生對有關實驗現象產生的好奇心,啟發和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綜合等。在實驗教學中,注意經常鼓勵學生不要因一兩次錯誤而氣餒,更不要因一兩次失敗而放棄,要耐心幫助他們認真分析實驗錯誤或失敗的成因,使之逐漸形成百折不撓的科學探索精神。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指導教師宜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能力特點,進行能力的最優組合,例如將分析能力強的學生與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分為一組。這樣既可實現能力的優勢互補,又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此外,還可讓具有一定實驗能力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讓他們在真正的科研實驗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此舉一方面將理論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實現以科研促進教學;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和自豪感,鼓勵學生積極向上。
總之,通過生物技術專業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深深地體會到實驗教學需要認真思考和大量精力的投入,完善的理論——實驗教學體系一定要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才能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財富。在大學中更應該強調的觀念是,“激勵學生追求知識的熱情重于傳授知識本身,要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習慣。對現有證據、假設、概念提出的任何挑戰,無論是否幼稚,都應該受到鼓勵和認真對待”。
參考文獻:
[1]韓新才.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方法改革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08,35(1):I18—120.
[2]薛永剛,樊建榮.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4(4):7 9.
[3]董志峰.互動式教學: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2,4:88—91.
[4]魏曉鳴,云健,王巍.民族高校“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教學改革[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8,10(1):87—90.
[5]齊惠云.運用啟發式教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08,8:893.
篇9
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完成,新一代測序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人類第一次從分子水平上認識自我,對于由“A、T、C、G”4個字母組成的無字天書的海量信息的理解,對人類基因組中冗余序列的功能的判斷等等問題的思考和甄別,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人類自我的認識高度,進一步拓展了人類在認識自我上的思維空間。
1.2有利于提升對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的理解和尊重
作為醫藥類高校,提高學生對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鞏固專業思想,提升專業技能,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
1.3有利于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生命現象的本質探索
應該清楚地看到,目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如糧食短缺、疾病危害、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匱乏、生態失衡和大量物種滅絕等問題,而解決這一系列重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對其本質的把握都需要大學生具備相應的生命科學知識和基礎[3]。開設生命科學通識教育課程,將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學理論和進展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本世紀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以便在專業學習中發現學科之間的交叉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領面,既是完善自我知識結構,認識自然科學核心內容的需要,也是培養既了解生命科學又具備其他專業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2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
這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重點不在于具體傳授了多少專業知識觀點和內容,而是要傳授給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方式。因此,要想吸引學生選修此課程,就必須從講授內容和講授方法2個方面下功夫,力求內容新穎,方法得當,通俗易懂,在授課時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深入淺出,從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入手去介紹以上所述內容中的最新成果和進展,這樣學生才更易于接受和理解[4]。根據安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情況和知識基礎,把學生分為醫藥類、文史類兩大類別,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醫藥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意識,重點講述生命科學的一些新成就和新進展,以及生命科學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如基因編輯技術、干細胞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生態系統的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基因治療、動物克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學、生物材料與仿生學、生物技術與人類未來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并初步能運用生物學知識去認識生命、了解生命,同時爭取對學生跨學科創新思維起到一定的科學啟迪作用,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生物學問題有個清晰的認識;對于文史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安排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及生物技術發展與人類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如生命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營養與健康、社會生物學與繁殖對策、人類遺傳學與優生、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命倫理及社會決策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知識,認識人類自身;了解現代生命科學的新發展及其與人文科學交叉的趨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科學觀,增強社會公民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
篇10
自人類進入21世紀,生命科學在各門自然基礎學科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現代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又使生命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無論是在提升人類身體健康素質,尤其是在醫療工程建設,減少疾病發生,尤其在改善人類身體質量方面,都取得了戰略性進展和重大成就。而在人體生命科學取得長足進步與發展的同時,也給競技體育的發展帶來契機與影響。正是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上,現代生物技術對體育界的滲透與影響,已經成為不少學者專家的重要研究領域。2012年7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2012國際體育科學、教育與運動醫學大會上,現代生物技術與競技體育發展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通過查閱資料文獻,立足前人研究成果,對現代生物技術與競技體育的結合發展進行討論,為體育競技與現代生物技術的結合提出新思路。
二、生物技術的發展新趨勢
1、作為生物技術的重點研究領域,分子生物學自上世紀50年代DNA螺旋結構被揭示以后,迅速發展,并且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現代生物技術也迎來新機遇。其中以現代生物技術為發展基礎而創立的生物技術工程也頻頻取得捷報。而作為生物技術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則是人類生命探索的重要途徑。
2、現代生物技術則在多個學科領域相互交叉發展,不斷滲透。現代生物技術對體育科學的研究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領域。學者們大量運用生物科學技術中的理論,在氧化應激,自由基,細胞凋謝等理論上知道運動實踐取得重要成果。
3、在現代生物技術對運動員身體技能和運動狀態的影響評價中。作者指出在人們全面認識運動引起機體產生適應性變化的基因調節機制的前提下,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方法對運動員疲勞,運動訓練的適應性及其免疫功能進行基因轉錄水平上的診斷,可以較早地了解運動員在技能上的變化,從而調整訓練方式,以此刺激運動員的潛力,取得好成績。由此可見體育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生物技術科學研究的新領域。
三、現代競技體育發展新方向
1、隨著現代競技體育與人類的物質精神緊密結合,各國對于競技體育發展的需要也不斷增強。在運動成績的構成系統中,有人的身體,心理,技術等競技因素,還有營養,膳食,休息,恢復等生活性因素,更有工具,儀器設備,運動服裝等技術性因素,而在這種種因素背后,無不牽涉對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依賴。而原始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無法適應新的需要,借助科學技術尤其是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模式已是必然選擇。
2、現代競技體育發展從單一的運動員賽場較量,逐步發展成為場外教練,其身后競技團隊之間的較量。這種新的較量模式,最為顯著的特點則體現在各自競技團隊對現代生物技術的運用。運動營養補劑的研發一直是競技體育研究的一個熱點。而競技運動員使用國際奧委會非禁用的營養素和特殊保健品作為提高運動強度和體力恢復的手段已十分普遍。隨著基因工程的發展,在營養補劑的研究中,利用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成果,可以設計出更加有效的補劑配方,更好地發揮營養補劑的生物活性,提升運動能力,促進運動疲勞的恢復以及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對蛋白質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到運動對蛋白質三維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采用人工手段干預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達到提高運動能力的目的。而轉基因技術可以改造營養物質,使之更符合運動項目特點,實現運動營養藥物的創新。此外,生物技術芯片已經開發運用于監測運動員心理情感,身體變化,這方便教練團隊及時了解運動員的身心變化,增進教練員對運動員的了解以及替運動員提出高效的訓練方式。這些高科技含量的“個性化”設計無疑增添了運動員獲勝的籌碼。縱觀近年國際賽事,運動員身后團隊的科技較量亦成為一大亮點。
四、現代生物技術對競技體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再給競技體育帶來發展新機遇時,也同時帶來新的問題。現代生物技術一方面在興奮劑檢測上取得重大成就,專用于檢測興奮劑的檢測生物芯片研制成功,并且我國已經開發出興奮劑檢測生物芯片。這是一種蛋白芯片,可同時對9種刺激劑和麻醉劑進行檢測。經過對1 300多例運動員的實際尿樣檢測表明。該蛋白芯片與經典的氣質聯用方法的符合率達到100%。但與氣質聯用方法相比蛋白芯片具有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和操作簡單的優勢,可以滿足大型運動會對運動員進行大規模篩查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現代生物技術研究上,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與運動相關的基因,它們有的與有氧運動能力相關,有的關系到運動速度能力,還有的則與肌肉力量產生聯系。有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世界頂級運動員都或多或少攜帶有一些特殊的“增強表現”的基因。對于動機不純者,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將會給他們提供另一條直達名利的更加有效的捷徑.運動員在接受基因治療后,獲得基因改變后的“功能性”強化,這將違背競技體育的出發點。
2、現代生物技術也給競技體育帶來倫理性問題。競技體育本身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和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以取得優異運動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系統的訓練和競賽。這是自奧林匹克運動以來人們對競技體育的共識。然而,隨著生物技術發展,通過對運動員的基因治療,進行所謂的“基因培優”,通過對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基因改進,是運動員有更佳表現。那么這些運動員與普通運動員競技是產生的爭議則遠遠不是停留在公平層次,而是對人倫扭曲的爭辯。他們由于國家等政治因素的干預而成為“非自然人”,如果準許其參加比賽,則是對自然人的公平假設將不復存在。如果將他們禁賽,對于基因改變的”運動員”來講,這是一種歧視,由于非自身意愿改變基因,種種事端將會引發一系列的倫理問題。
五、實現現代生物技術與競技體育發展新思路
1、加強現代生物技術新進展與競技體育研究成果有機結合現代生物技術的進展是非常迅速的,并在各國家的發展極不平衡,不同國家在此領域的研究由于人財物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處于不同地位,像 HGP 和克隆技術等,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它的進展,特別是其成果可能運用于與體育相關的領域的發展狀況,并加強在此領域的研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現代生物技術對競技體育的作用,并能像興奮劑那樣,反對興奮劑,或反增強基因型運動員等有充足的技術和思想準備。
2、加強對生物技術利用的監管以及對競技體育項目的管理,一方面從立法和國際條約規定下手,增強對生物技術濫用的打擊力度,加強國際間合作交流。對于競技體育的規則進行嚴格管理,牢牢把握競技體育的精神,反對一切形式的違反競技體育精神的行為。
六、結語
21世紀,現代生物技術與競技體育的結合發展將會更進一步實現。盡管結合發展中存在爭議與分歧,但是它在運動醫學領域中為運動員的科學選材,個性化訓練計劃的制定,運動心理過程中身體機能和狀態的評價,運動性疲勞的診斷,運動員營養補劑,運動性疾病的診斷與防治,運動員的心理品格測定及干預等帶來革命性的突破。此外,它將會對解決體育中的眾多難題提供更科學的方法途徑。
參考文獻:
[1]張詞俠,吳紀饒,王志峰.《現代生物技術在競技體育領域中的應用與展望》[J].首都體育學院報,2007,3:19.
[2]熊正英,等.DTT、Tau和Vc對小鼠運動耐力、心肌自由基代謝及血清GOT活性影響比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1,20(4):370-372.
[3]Lee JH,Hwang Y,Cheon KA, Jung HI. Emotion-on-a-chip (EOC): Evolution of biochip technology to measure human emotion using body fluids .Med Hypotheses 2012 Dec;79(6):827-32.doi:10.1016/j.mehy.2012.09.002. Epub 2012 Oct 1
[4]Friedmann T,Flenker U, Georgakopoulos C,Alsayrafi M, Sottas PE, Williams SA,Gill RD. Bioanalysis 2012 Jul;4(13):1667-80. doi:10.4155/bio.12.146.
[5]張纓.《基因與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9:35。
[6]W. Miller Brown THE CASE FOR PERFECTION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9,36,127-139.2009 Human Kinetics, Inc.
[7]Muller-Platz Misuse potential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 sport. Drug Test Anal 2011 Oct;3(10):643-4.doi:10.1002/dta.353.
[8]Macedo A,Moriggi M,Vasso M, De Palma S,Sturnega M,Friso G,Gelfi C, Giacca M,Zacchigna S.Enhanced athletic performance on multisite AAV-IGF1 gene transfer coincides with massive modification of the muscle proteome Molecular Medicine Laboratory,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GEB), 34149,Trieste, Italy.Hum Gene Ther. 2012 Feb;23(2):146-57.Epub 2012 Jan 26
篇11
醫學生物技術是由生命科學與醫學交叉融合而成的新興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生物技術專業相關理論及實驗知識,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儲備。為此,在實驗教學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著重突出了一些與現代醫學相關的交叉前沿內容,如醫學微生物、醫學免疫、實驗診斷、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臨床基礎檢驗技術等,通過這些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具體應用,同時通過對新技術的講解與示范,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為今后的工作以及科研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實驗教學課程整合
生命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傳統的生物技術實驗教學內容主要安排在理論教學內容之后,實驗教學地位不明確,其內容大都為重復性驗證實驗,并且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不緊密。這導致許多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對于實際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并且忽視了生物技術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此,我們嘗試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如將發酵工程中的“工業微生物菌種的選育和純化”、基因工程中的“工程菌生長曲線的繪制”、酶工程中的“目的蛋白的誘導及SDS-PAGE電泳”相聯系,通過對實驗課程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不但將各門課程聯系到一起,讓學生對學到的知識形成體系,同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對實驗課程的順利推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開放實驗室
建立開放實驗室創新平臺是促進醫學生物技術學科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大多數院校生物技術實驗室開放時間與形式均存在不確定性,即實驗課時間開放,其他時間不開放,或是根據教師的科研實驗安排開放實驗室,這樣不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標準。我們嘗試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同時開放了醫學免疫學實驗室、生物化學檢驗實驗室、臨床輸血實驗室等與生物技術相關的醫學實驗室,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完成實驗,從實驗的準備到結果的分析,絕大多數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老師只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議,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這樣不僅能使實驗室的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讓學生在自主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篇12
首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和1000多萬市民對副總理兼科技部長金先生率領的政府科技代表團一行的來訪,對尚副部長和各位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中韓生物技術合作論壇暨中韓生物技術項目合作洽談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中韓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中韓建交15年來,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而也已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年,與仁川廣域市結為友好城市。目前,在的投資企業達到2300多家,投資總額42億多美元,集中了三星、LG等一批著名跨國公司,成為企業在華投資效益最好的地區之一。4萬多人常住。同時,在中韓科技、教育、文化等交流與合作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僅這個月在舉辦中韓交流和合作活動就有3項。今天的會議將進一步推進中韓科技交流和合作;5天后我們還要舉辦"中國--友好周";下旬,釜山市長許先生訪問,簽定港口合作協議書。中韓擴大交流和合作,不僅有利兩國繁榮昌盛,也將有力推動東亞區域合作。
年,新區被納入中國國家總體發展戰略。要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推進新區開發開放的熱潮正在興起。今年港貨物吞吐量將達到3億噸,集裝箱700萬標箱;一年多以后,乘坐京津快速鐵路,京津相通只需半個小時;二年后,在組裝的空客A320飛機將升空起飛;三、四年后,轎車生產能力將達到100萬輛。新區的開發開放為與企業和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開辟了新的空間,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加快生物技術創新,發展生物經濟,是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是新區建設高水平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的重要內容。作為中國科技教育發達的地區,在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創新和現代醫藥產業發展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前幾天我們在這里召開了“國際生物經濟大會”,已成為這個大會的永久舉辦地,每兩年召開一次。我市已與國家科學技術部等部委合作,在新區共建6平方公里的“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在尚勇副部長全力支持下,占地300畝、建筑面積為30萬平方米的“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已開工建設。我市已和中國科學院共建中科院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在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方面有很高的水平。我們真誠地歡迎有志于生物技術產業化的企業、研發機構到特別是新區創新創業,參與到這些基地建設中來;真誠地歡迎的專家、大學、科研機構與的學者和機構合作開展研發工作,加快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與突破,造福人類。
最后,預祝中韓生物技術合作論壇暨中韓生物技術項目合作洽談會取得圓滿成功!
篇13
其次,應用型高校生物工程專業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教師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應用性思維,但是由于高校對應用性教育認識不足,對教師的應用性教學要求也不高,這就使得課堂教學模板過于單調,不僅無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而且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現代高校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夠最大程度的挖掘出學生的潛力,教師要懂得因材施教,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最高程度的尊重。但是,現階段我國高校生物工程專業,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教學內容基本上都保持一致,學生無法依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無法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這與應用性教育并不相符,如果長時間的應用此種教學方式,不利于生物工程專業應用性人才的培養。
最后,這是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應用性教育方式的實施,主要是為了培養相應的專業性人才,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傳統的教學理念著重學術性人才的研究,因此教師注重的是理論講解,而忽視實踐應用。再加之,高校擴大招生之后,專業人數的增加,使得畢業論文有關實驗性方面的研究設備不足,很多學生并沒有進行試驗。因此畢業生實踐能力、問題分析能力都不是很強。因此高校有必要轉變教育理念,采取應用性教育方式。
2 應用型高校生物工程專業的應用性教育措施
2.1 制定應用性人才培養導向
生物工程專業涉及到了多種學科,因此綜合性非常強,在基礎上還結合了多方面技術,比如化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所以生物工程專業教師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還需要具備非常廣的知識面,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出優秀的專業性人才。也正是因為生物工程專業涉及的學科眾多,技術多樣,所以高校必須要制定“強化基礎教學、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突出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導向。生物工程技術看重的是試驗,因此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比較強。該學科的教學基礎是生命科學,主要教學原理是工程學,同時根據事先設計改造的物體,為人類進行服務的一門學科。
另外,生物技術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的諸多產業,如:農業、能源、環保、化工、醫藥、衛生、礦產、材料、食品等等,這些產業對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不同。目前我國有近250個高校設置了生物技術專業,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養面面俱到、行行精通的生物技術人才,各高校培養的人才應凸顯各校特色,實現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化、多元化、特色化,以適應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的特色,包括農業特色、能源特色、環保特色、化工特色、醫藥特色、礦產特色、材料特色、食品特色等。
2.2 構建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滿足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需要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所制定的總體設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對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根據學校的學科特色,應用型人才的特點,以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應對業務培養目標、業務培養要求、主干學科、主要課程、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學制、學分、學位、教學進程等,作出明確規定和安排。
2.3 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彰顯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