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個體經營承包合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自普通高校開展飲食保障社會化以來,高校的飲食保障水平和保障效益得到了長足的提高,讓高校人員切實體會到了減員增效和依托社會辦后勤的優越性。但是現行的普通高校飲食保障方式也暴露出了一些在運行機制上和監督管理上的弊端,文章嘗試針對這些問題談幾點淺見。
一、普通高校飲食保障社會化現狀分析
現行高校飲食保障的主要做法:一是由社會辦后勤,既起到了裁減在編從事飲食保障人員的數量,同時又起到了提高保障中心工作水平的作用;二是引進兩家以上的承包商承包伙食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使這幾家企業互相競爭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飲食保障效益的目的,增加就餐人員的選擇余地;三是采取現行的經營模式將院校和企業之間的權、責、利的劃分較為明晰,便于監管。但是在改革過程也可能會存在有如下弊端:
(一)競爭機制發揮不完善
要求院校引進兩家以上的企業來承包飲食保障,目的在于發揮被引進企業之間的競爭機制,并通過相互競爭來達到提高保障效益的目的。但是,普通高校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并不是一個完全的開放性市場,而是一個環境較為封閉,準入門檻較高的封閉型市場。從而導致了在這個環境中參與競爭的經營企業數量極為有限。正是由于這種數量的有限性,使得這幾家經營企業進行串聯的成本就非常低。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幾家經營企業通過串聯而達成價格聯盟,而導致競爭機制的失效,也同樣起不到提高保障效益的作用。
(二)承包商經營成本不易監督
無可厚非,承包商的經營目標都是追逐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作為院校方,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承包商的銷售價格進行監督和干預。但是在銷售價格一定的情況下,盡可能的降低經營成本是承包商選擇提高利潤收入的最有效途徑。由于承包商的經營成本是屬于其商業機密,而作為院校方則沒有更多的權力可加以監督和控制,特別是在直接承包方式之下,進、產、銷整個過程都由承包商獨自完成,使其生產成本完全不透明,也沒有一種有效的機制加以牽制。最終的結果就是損害就餐者的切身利益。
(三)承包商退出制度不完善
高校如果沒有完善的承包商退出制度,就非常容易形成少數承包商的壟斷經營。特別是院校在開展飲食保障社會化之初,由于預算缺口較大,有的連開展集中辦伙的硬件條件(如:房屋、給養器材等等)都不具備,但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又必須落實這項改革工作。于是就采用項目融資的方式來進行招商,這種招商方式勢必會導致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使院校方不得不與承包商簽訂較長時間的經營承包合同;二是在承包商的經營期間內,無法建立相關的退出制度對承包商進行制約。無形中造成了幾家獨大,使得就餐人員的選擇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普通高校之所以采取飲食保障社會化的保障方式,就是要引入成熟的社會資源,通過競爭機制以降低保障成本來實現提高飲食保障效益的目的。但是分析上述幾個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飲食保障社會化優越性的發揮。
(一)改革承包經營模式
首先,可以通過改革承包經營模式來進行優化。即:由直接承包經營模式為間接承包經營。當前高校的飲食保障社會化的主要經營模式是由承包商直接承包。每個經營企業都相對獨立的從原材料采購、主副食品制作、到最終產成品銷售提供一條龍服務。由于自成體系,在這種經營模式下,參與的承包商數量有限,由于供應商的數量較少,自然也就為壟斷式的經營提供了方便。而采取間接承包的方式可以很好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這種方式主要是,由院校方通招標的方式聘任2-3家符合資質要求的飲食承包商,但是具體的飲食保障任務不完全由這2-3家承包商直接承包,他們通過投標取得只是院校某個食堂的經營權。承包商經營過程中在滿足基本伙食保障的需求下,以食堂的窗口為單位,將剩余的供應窗口轉包給更小的個體伙食經營商。由承包商單獨與個體經營商簽訂供應窗口租賃合同,而院校方在這一轉包過程中要給予必要的監督和指導。采用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
1.在不增加承包商的數量的前提下,增加伙食供應商的數量。正是由于承包商的數量較少,才使得承包商之間有相互串聯的可能性。而增加個體供應商的數量在無形中就可以提高經營商之間進行相互串聯的成本,以致于經營商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價格聯盟。杜絕了競爭失效的問題。
2.經營商之間可以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由于相互之間不會選擇串聯,必然會使他們之間的競爭機制得以較大程度的發揮,既有承包商之間的競爭,也有承包商與個體經營商之間的競爭,同時還會有個體經營商相互之間的競爭。競爭的層次越多,必然會使得競爭的效果越好。
3.便于經營商生產成本的互相牽制。由于院校方對經營商成本無權做到有效的監督和控制。那么通過間接承包的方式,可以形成多層次的競爭機制,使得參與各方所面臨的競爭壓力都非常大,經營商們無法完全采取壓低成本的方式來追求利潤。以達到經營商自發的合理的控制成本的目的。
4.豐富主、副食種類,增加就餐人員選擇性。供應商的數量增加,帶來的還有伙食花樣品種的極大豐富,以更好的滿足來自不同地域的就餐人員對伙食口味的需求。
(二)相關權、責、利和制度
1.間接承包經營模式下院校方的權利與責任。開展飲食保障社會化以來,院校的角色從原來的供應者和管理者,轉變為單一的管理者。在間接承包經營模式中,院校的權利和責任主要有:一是院校方應當對所屬人員的飲食安全和質量負全責;二是院校方有權通過招標方式來選擇與自身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承包商承包伙食供應;三是院校方有權對承包商所選擇的個體供應商進行監督;四是院校方有權對食品安全和質量提出要求并加以監督,建立相關獎懲措施;五是院校方對承包商的管理人員和炊事人員應當進行相關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