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創業者的心理特質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圖分類號】
R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105-02
職業性哮喘( Occupational asthma,OA)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吸入變應原后引起的以間歇發作性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為特點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1],大量研究證實,一方面,心理健康狀況對哮喘發生、發展和預后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哮喘也可能引發患者的各種不良情緒和心理,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但目前對職業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評價研究較少,故對黑龍江省第二醫院職業性哮喘患者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研究其有關的影響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來源:
1.1.1 職業性哮喘組:均來自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黑龍江省第二醫院內三科門診患者。診斷標準:依據GBZ57-2008診斷標準[2],臨床上職業性哮喘根據哮喘發作情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納入標準①符合職業性哮喘診斷標準②患病時間至少3個月③初中以上文化④年齡30-60(40.4±5.2)歲;排除標準①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腫瘤、停經等的軀體慢性疾病患者②有神經系統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齡30-60(40.4±5.2)歲,病程1~10(M為5.8)年。
1.1.2 神經癥組:均來自于2012年10月一2013年10月在黑龍江省第二醫院心理專科門診患者。根據CCMD-Ⅱ-R對各種神經癥的診斷標準,其中焦慮癥8例、抑郁性神經癥7例,強迫癥、癮癥、恐怖癥各5例[3]。納入標準①符合CCMD-Ⅱ-R神經癥診斷標準②初中以上文化③年齡30-60(42.2±4.6)歲。排除標準①有軀體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濕疹) ②有神經系統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30-60(42.2±4.6)歲。
1.1.3 正常人對照組:符合納入標準的黑龍江省第二醫院醫務人員及職業性哮喘患者家屬。初中以上文化,排除各種軀體及精神疾病者,年齡在30-60(41.2±5.1)歲。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30-60(41.2±5.1)
研究組與對照組組間平均年齡、性別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工具: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由Deropatis,L.R.1975年編制。此表有90個項目,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有9個因子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4]。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以SCL-90作為反應研究組與神經癥對照組及正常對照組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
表1 研究組分別與神經癥組及正常組SCL-90各項評分比較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職業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情況差于正常組,主要表現在軀體化、抑郁、焦慮、精神病性、附加因子,而明顯好于神經癥組,表明職業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介于正常人與神經癥患者之間。職業性哮喘患者的軀體化因子高,可能是職業性哮喘本身與其并發癥的表現,抑郁及焦慮高分可能是病前心理障礙也可能是職業性哮喘慢性化過程所致,附加因子高分與其中涉及飲食、睡眠等與職業性哮喘帶來的情緒變化有關。本研究的結果認為職業性哮喘患者有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近年加深了哮喘相關精神心理的研究與認識,獲得最佳哮喘控制水平與行為危險因素有關,而后者可能受到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現有研究表明,合并慢性負面心境狀態的哮喘患者總伴隨哮喘控制不佳、生活質量低、較差的哮喘管理和教育依從性、高住院風險和哮喘死亡等。因此,進一步探索哮喘合并慢性負面心境狀態的機制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哮喘本身是一種心身疾病,哮喘發作與心理狀況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哮喘發作時過度通氣所致的低碳酸血癥可以導致腦血流減少,腦供氧不足,使患者產生類似窒息時伴發的緊張和恐懼。患者因哮喘發作時的痛苦,對哮喘再發的恐懼以及擔心疾病的纏綿難愈,進而感到自己的前途暗淡,心情憂郁煩躁。為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質量,因此,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應以整體觀念作指導,科學全面地評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問題,準確判斷病情,盡量尊重和關心患者,回答問題要準確、誠懇而有策略,利用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影響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使用有效的應對防御機制,打斷哮喘的惡性循環,從而達到保持和促進患者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何鳳生.中華職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12-921.
篇2
創業者作為創業活動的主體,一直是推動創新產生及轉化、新企業創建等一系列活動的關鍵力量。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將創業和創新看作是個人的天賦。創業的核心關鍵都與創業者個人的某些特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學者們試圖從創業者的特性入手,探尋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成為了創業者。研究從個人價值觀、動機和態度等諸多方面找尋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創業者特質,如成就動機、創新思維、內控。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由于創業特質可以更好的描述創業者,也能較好的詮釋創業績效,其重要作用逐漸獲得認可。目前學界一致認可的創業特質有控制源、創新、成就動機。
控制源是個人對行為、事件結局的泛化性期待,也就說個人是否認可行為、事件的結果取決于自身,主要分為外控傾向和內控傾向。外控傾向是指個人認為結局由外部力量所控制,如:運氣、命運、社會化背景和其他人;與之相反,內控傾向是指個體相信行為、事件的結果是由自己來掌控,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影響行為或事件的結果。
創新則主要是指個體在在思想和行為上的一種創造性傾向,包含創新性、創造性及進取心等。
成就動機一直是創業特質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指個體希望表現杰出,以追求進步與完美的欲望。雖然有不少研究指出創業者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在中國,創業者和非創業者的成就動機可能并沒有顯著的差異。這或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成就動機有不同的理解。楊國樞和余安邦在將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研究中提出,成就動機應進一步區分為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自我取向成就動機是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內在決定的目標或優秀標準的動態心理傾向;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則被定義為一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外在決定的目標或優秀標準的動態心理傾向。
總的來看,針對我國創業者的創業特質研究目前還較少,而且研究更多側重西方文化下單一的成就動機,并未考慮東方文化下成就動機的二維性——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國文化背景,將創業特質中的成就動機進一步界定為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以問卷調查獲得樣本數據,探討影響成為創業者的創業特質因素,希望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測量和樣本
(一)相關變量的測量
控制源采用Rotter經典的I-E量表,即內控與外控量表。創新測量則采用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JPI)測量。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相應的測量使用余安邦與楊國樞所編制的“自我取向成就動機量表”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量表”。相關題項的可靠性檢驗及因素分析均符合要求。創業者主要是指已經創業的個體,因此其測量題項是由被試直接作答是否是企業或公司的創建者來進行判斷。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四川、廣東、福建、安徽、江蘇、上海、湖北等多個省市收集數據,樣本為企業管理者及創業者。有效問卷224份,創業者67人,非創業者157人。
本研究的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工具包完成。
研究模型與檢驗
(一)logistic研究模型構建
本研究試圖了解包括控制源、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等創業特質因素與創業者的關系。在傳統的多元回歸中,因變量Y通常是連續變量,而本研究的因變量創業者是一個取值為0或1的二元(dichotomous)類別變量,1代表創業者,0代表非創業者。
假設y=1的概率是p,則y=0的概率是1-p(p和1-p的取值都在[0, 1]),其對應的函數如下:
(1)
(2)
做變量轉換構建logistic模型。具體如下:
(3)
其中,odds通常是指出現某種結果的概率與不出現的概率比,又稱優勢、比數。取自然對數后的得到,logit變換后得到logit回歸模型記為logit(p):
(4)
就本研究而言,logit回歸模型如下:
(5)
(5)式中的A、B、C、D分別對應著創業特質中的內控、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等因素。
(二)logistic研究模型檢驗
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對創業特質各因素對創業者的影響作用進行logistic回歸檢驗。模型的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式(5)的logit回歸模型,其Cox-Snell關聯強度值、Nagelkerke關聯強度分別為0.383、0.543,表示代表創業特質的幾個自變量因素與因變量創業者間有一定強度的關聯,且模型的整體分類正確率為86.2%,也說明模型中的自變量能有效的預測研究中樣本的因變量結果。根據表1中模型的回歸系數顯示,除了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內控、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這幾個創業特質因素對應的回歸系數都表現出統計顯著。剔除不顯著因素后,最終的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6)
其中A、B、C分別對應著創業特質中的內控、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因素。根據模型結果,可以認為,個體的內控、創新性與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對成為創業者有顯著作用,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對創業者影響并不顯著。
結論
本文通過logistic模型討論了創業特質因素對我國創業者的作用。研究發現,創業特質確實是影響我國創業者的重要因素,個體的內控、創新以及自我取向成就動機等幾個創業特質因素能對創業者做出較好的預測。研究結果顯示,當個體認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行為、事件的結果,及其個人具有的創造性、創新性都是有助其成為創業者的主要因素。這一結果與過去西方學者對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的差異比較研究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還發現成就動機中真正對創業者發揮作用的是自我取向成就動機,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影響并不顯著。這正如余安邦所說,兩種成就動機對個體影響的強度或持續性存在不同。對創業者來說,遵從自我的想法設定目標比聽從群體的標準更為重要,對其成為創業者也更有影響。由此可見,過去研究中未區分成就動機的做法比較籠統,未來研究需要注意區分成就動機,以更清楚的解讀其作用機理。
參考文獻:
1.呂源,徐二明.公司創業力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04, l7
2.何志聰,王重鳴.企業成長與公司創業精神的培育[J]. 科研管理,2005, 26
3.張文彤. 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余安邦.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不同嗎?從動機與行為的關系加以探討[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93, 76
5.余安邦,楊國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87, 64
6.鄭日昌,Stimpson, D. V.創業者態度傾向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 1990, 6
7.張興貴.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學生成就動機取向特點的研究[J]. 心理科學, 1998, 21
8.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Press. 1934
9.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4(10)
10.McClelland, D. C.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 95 (1)
11.Lachman, R. Toward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endencie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80, 20(2)
12.Begley, T. M., Boyd, D. 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 2(1)
13.Hansemark, O. C. Need for Achievement,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Prediction of Business Start-up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3, 24(3)
14.Hisrich, R. D.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2)
15.Ahmed, S.U. nAch, Risk-taking Propensity, Locus of Control and Entrepreneurship[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5, 6(6)
16.Mueller, S. L., Thomas, A. 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 Nine Country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6(1)
17.Lumpink G. T., Dess G. G. .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18.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19.Brockhaus, R. 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M]. C. A. Kent, D. L. Sexton and K. H. Vesp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2
20.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6,80(1)
21.Perry, C. After Further Sightings of the Heffalump[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90, 5(2)
22.Bird, B.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9
23.Jackson, D. N. 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 Manual[M]. Port Heron, MI: Sigma Assessment Systems, Inc. 1994
24.Buttner, E. H. Gryskiewicz N. Entrepreneurs'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1)
作者簡介:
篇3
1 前言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它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動力基礎(Weiner,1985)。創業動機則是激發、維持、調節人們從事創業活動,并引導創業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在動力(曾照英,王重鳴,2009)。創業研究的發展歷程可謂一波三折,從開始對創業者人格特質的研究到了解、發現和培養潛在創業者,再到關注創業的過程。總的來說正從靜態的、基于內容的研究轉變到動態的、注重過程的發展趨勢(segal,Borgia&Schoenfeld,2005)。雖然創業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現在關注創業意向、創業機會識別等方面的研究較多,而關注創業動機的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則并不多;另外,心理學領域大多數對創業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創業理論系統。正如Kuratko,Hornsby和Naffziger(1997)強調的,探究“是什么促使創業者創業”已經成為理解整個創業過程的關鍵因素。
2 創業動機的概念、結構和測量
2.1創業動機的概念
各國學者根據各自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對創業動機給出了各自不同的定義。Vroom(1964)將動機用函數的形式表示出來,即動機是效價、期望和手段三者的乘積。Ryan和Deci(2000)認為創業動機是生物、認知和社會規范的核心,它與創業意向一樣也包含著能量、方向和持久的激勵。Robichaud,McGraw和Roger(2001)把創業動機看作是創業家通過經營所屬的企業來尋求達到的目標,創業家的目標決定了其行為模式,進而決定了創業是否成功。Baura和Locke(2004)認為,創業動機是創業者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內部驅動力,有目標導向和自我效能感兩個衡量指標。Shane,Locke和Collins(2003)認為創業動機是個體的一種意愿和一種自發性,這種意愿會影響人們去發現機會、獲取資源以及開展創業的活動。Carsrud和Br/innback(2011)認為創業動機是將創業認知和創業意向轉換成創業行為的“火花”和關鍵。何志聰(2004)則認為創業動機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內化為創業者個體的目標,激勵創業者的行為,激勵創業者去尋找機會,把握機會,并最終實現創業成功的動力。
基于前人研究,我們總結認為,創業動機可以理解為驅動個體創業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它是個體在環境的影響下,將自己的創業意向付諸于具體行動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
2.2創業動機的結構模型
2.2.1 Kuratko.Hornsby和Naffziger的四因素結構模型
Kuratko,Hornsby和Naffziger(1997)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來自美國中西部的234名創業者進行了結構化訪談,經過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提出了創業動機的四因素結構模型,包括:外部報酬(Extrinsic Rewards,),獨立/自主(Independence/Autonomy),內部報酬(Intrinsic Rewards,),家庭保障(Family Security)。各因素的指標如表1。
之后,Robichaud,McGraw和Roger(2001)對此結構進行了校驗,在肯定Kuratko等(1997)的四維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外部報酬(ExtrinsicRewards)的指標去掉了“獲得個人財富”,增加了“增加銷售額和利潤”、“改善生活”指標;內部報酬(Intrinsic Rewards)維度去掉了“享受興奮”,其他指標都保留;家庭保障(Family Security)維度增加了“接近家庭”、“為退休做準備”兩個指標。
筆者認為,Kuratko等(1997)的四維結構模型與Robichaud等(2001)提出的四維結構相比有以下不足,Kuratko等(1997)的研究開始沒有進行預訪談,正式訪談也只是結構化的訪談,而沒有結合半結構訪談或開放式訪談,這樣導致不能窮盡所有可能的因素;而Robichaud等(2001)的研究則避免了上述缺陷,對Kuratko等(1997)的指標進行了修訂和發展。
2.2.2曾照英和王重鳴的二因素模型
曾照英和王重鳴(2009)基于Drnovgek和Glas(2002)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情境下創業者動機的二維模型:事業成就型和生存需求型。其中,事業成就型包括獲得成就認可、實現創業想法、擴大圈子影響、成為成功人士、控制自己人生五個維度,生存需求型包括不滿薪酬收入、提供經濟保障、希望不再失業三個維度,如圖1示。
之前學者對創業動機維度的定義是基于西方創業者的創業動機研究得出的結果,而這個模型則是針對中國創業者。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創業動機研究的內容。
2.3創業動機的測量
2.3.1Kuratko,Hornsby和Naffziger(1997)四因素量表
該量表從四個方面來測量創業動機,分別是“外部報酬(Extrinsic Rewards)”,“獨立/自主(Independence/Autonomy)”,“內部報酬(Intrinsic Rewards)”,“家庭保障(Family Security)”四個因素。量表使用Likert七點量表進行評分,1代表不相關,7代表非常相關。所測得的克倫巴赫a系數分別為0.74、0.80、0.73和0.66,信度可靠。
2.3.2 Robichaud,McGraw和Roger(2001)四因素量表
該量表是在Kuratko,Hornsby和Naffziger(1997)四因素量表的基礎上提出的,因素內容并沒有變化,只是部分維度內的指標有所區別。該量表的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和預測效度都很高。他們首先使用半結構訪談和非結構訪談法對28位被試(其中男性14人,女性14人)進行了單獨的定性訪談,確保了該量表的內容效度。該量表使用Likert五點量表評分,1代表不重要,5代表非常重要,克倫巴赫a系數分別為0.78、0.84、0.73和0.75。
2.3.3 Taormina和Kin-Mei Lao(2007)四因素量表
該量表是用來測量中國創業者的創業動機的量表,維度包括“成就驅動(achievement striving)",“社會網絡/關系(social networking/Guanxi)”,“樂觀(optimism)”三個個體變量,以及“商業環境(business environment)”這一環境變量。量表采用Likert七點量表進行評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或非常不重要),7代表非常同意(或非常重要),所測得的克倫巴赫a系數分別為0.87、0.76、0.80和0.82。
2.3.4Morales-Gualdr6n,Gutierrez-Gracia和Dobon(2009)五因素量表
Morales-Gualdr6n等人針對學術型創業家的創業動機測量編制出了五因素量表,包括“個人動機(personal motivations)”,“科學知識(scientificknowledge)”,“資源的可獲得性(the availability ofresources)”,“孵化器組織(The incubator organization)”,和“社會環境(the social environment,)”。與普通創業者不同的是,學術型創業者不是為了追求財富而創業,其自身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卻是創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其次就是個人動機,包括“成就的需要”和“獨立的需要”。該量表共有28個項目,克倫巴赫a系數0.80,通過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來驗證該量表的效度,結構效度已通過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的評估得到了驗證。
3 影響創業動機的因素
個性特質、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被看作是創業成功的原因而得到創業研究的關注(Baum&Locke,2004)。這里著重探討推動(push)創業行為的因素,包括大五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感、目標,以及拉動(pull)創業行為的因素,如環境因素等。
3.1大五人格特質
近幾年創業研究主要集中于影響創業的環境特點和機會特點上,雖然這些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創業現象的理解,但卻出現了忽視個性特質在創業過程中的作用,而個性特質在創業過程中影響創業者決策的制定(shane et al.,2003)。Whetton和Cameron(1998)研究發現外向性特質(extraversion)、開放性特質(openness)影響創新能力與創業傾向。但是,個體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很少做出一致的行為,因此個性特質不能很好地預測將來的創業行為(Gartner,1989)。這也是早期關于關于個性和心理特質研究的不足之處,即假設個體的特質不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Dmovsek& Glas,2002)。
總體而言,西方以往對創業特質的研究結果較為豐富,但是由于創業特質是一個心理概念,受到文化、組織價值以及組織特征的影響,因此,姜紅玲、王重鳴和倪寧(2006)對中國背景下高科技企業的創業特質進行研究發現創業特質是由創新性、內控性、穩健性、合作性四個維度構成。大多數的個性特質都和創業傾向有著顯著的影響,如經驗開放性和外向性都與個體創業傾向存在顯著相關,開放性、外向性都是個體創業應該具備的個性特征;此外,責任認真性與個體創業傾向也存在顯著差異(范巍,王重鳴,2004)。
3.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相信一個人能夠聚集和運用必要的資源、技能和能力,在給定的任務上獲得一定水平的成就(Bandura,1997)。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被創業研究領域引入后,成為預測創業行為的重要變量,被重新定義為“創業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ESE),是指個體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扮演各種創業角色,并完成各項創業任務的信念強度(Boyd&Vozikis,1994)。Luthans和Ibrayeva(2006)認為創業自我效能感“是創業者的一種信念和自信,具體是指創業者對其能力能夠影響所處環境并通過相應行為獲得成功的自信”。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具有高創業傾向(范巍,王重鳴,2004),這可能是因為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為了實現特定目標會投入更多的努力,面對挫折仍能堅持,并設置更高目標。自我效能感對創業過程很重要,因為這一過程經常充滿著不確定因素(shane et al.,2003)。
3.3目標
目標的重要性和影響在創業動機研究中得到了關注(Locke&Latham,2002,2004)。目標是將來可能是什么的心理表征,使個體(如創業者)不放棄(Perwin,2003,),為了目標而堅持不懈(Bagozzi&Dholakia,1999;Bagozzi&Kimmel,1995;Perwin,2003)。因為目標具有指導性、激勵性且影響毅力,因此它能使個體付諸創業行動(Carsrud & Brannback,2011),Locke和Latham(2002)認為目標促使個體實現目標的策略得以喚醒、發現和產生。
具體地,Locke和Latham(2002)指出目標通過以下四個機制來影響任務績效:第一,目標的指導功能,它能指引著個體的注意力和努力朝向目標相關的活動,而遠離不相關的事項;第二,目標具有激勵功能,高目標比低目標能產生更大的努力;第三,目標影響毅力;第四,目標可以間接地影響行動。
3.4環境因素
即便是當一個人擁有創業的想法,而且具備了創業家的個性特質,但是他們還需要來自他人的支持,以鼓勵他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Greenberger&Sexton,1988)。另外,社會和企業家網絡對創業者的決策制定過程起著重要作用,因為他們為創業者提供了創業入門支持和專業技術指導(smeltzer&Fann,1989;Reynolds&Miller,1992)。社會網絡技能和策略會給創業者以新的見解,同時也提供促進創業成功的其他因素(Liao&Welsch,2003),比如,金融資本、信息、潛在的雇員、接近客戶的機會、情感理解、鼓勵等一切可以提供的幫助(Welter,2011)。國內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網絡對于創業者而言不僅是其獲得寶貴資源的首要渠道同時也是保證創業者旺盛創業精神的重要變量(韋雪艷,段錦云,2011)。
家庭一直是創業者開展創業活動的影響因素。Djankov,Miguel,Qian,Roland和Zhurayskaya(2006)研究發現家庭網絡無論是對機會型還是生存型創業者來說,都具有積極的影響,但這種影響的積極效應對于機會型創業者來說要比對生存型創業者更加明顯。Wagner(2005)的研究發現機會型創業者比生存型創業者更可能擁有一種家庭角色模式。
國家經濟政策影響著創業活動,進而影響經濟的增長(van Praag&Versloot,2007)。研究表明,制度,特別是管理制度對潛在創業者的影響更大,當國家的經濟自由程度增加時,個體更愿意自己創業(Gohmann,2010)。創業不單是個體行動的結果,外部因素(如經濟情形,政府法規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hane et al.,2003)。
4 創業動機理論
4.1推動理論和拉動理論
Gilad和Levine(1986)提出了創業動機的“推動理論(push theory)”和“拉動理論(pun theory)”。“推動理論”指出個體是被外在的消極因素“推著”去創業的,例如對當前工作的不滿意、尋找工作困難、工資低、非彈性工作制等,這些消極因素激活了潛在創業者的才能。而“拉動理論”認為個體在創業活動中被尋求獨立、自我實現、財富及其它合理的結果所吸引。在這兩類因素中,主要是“拉力”因素激勵個體成為創業者(Keeble,Bryson&Wood,1992;Amit&Muller,1995;Orhan&Scott,2001)。Gilad和Levine(1986)在其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創業活動的影響公式:
Et=E(PLt,PSt,Ot)
公式中,以Et來表示在t時的創業活動的程度,它受到在t時測得的“拉動”力量強度(PL)、“推動”力量強度(Ps)和除這兩個因素以外的其他影響因素的力量強度(o)三者的共同作用。
4.2創業解放理論
Rindova,Barry和Ketchen(2009)從解放(emancipation)的視角對創業過程進行了闡述。作者從解放的視角指出個體創業的目的是為了打破權威束縛,追求自主,改變他們目前的社會地位,努力消除各種約束因素。他們認為創業過程包含三個核心要素,尋求自主(seeking autonomy)、創作(authoring)、做出聲明(making declarations)。Rindova等(2009)認為希望獲得自主是驅使個體創業的主要動力,這也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證實(Herron&Sapienza,1992;Kolvereid,1996)。
追求自主是解放的目標,許多創業者是想從被管束的職責中解放出來,脫離約束。因此個體創業的動機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機會,還為了能脫離工作環境中的約束,這些約束可能是來自知識的、心理的、經濟的或社會的等。但該理論并不否定創造財富也是創業動機的一個因素。
創作是指為了維持和盡可能地推動創業過程的發展,對企業中的各種關系、職務安排和規章制度進行詳細界定,或者是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通過吸引資金和社會資源的方式得以擴大創業的社會基礎的各種活動。創作一般是創業者參與組織中的各種關系、組織結構、組織規范和規則的制定過程。
做出聲明是創業者對外說明創業活動的意義和產品的價值,從而盡可能多地獲得各種支持,比如資金支持。聲明的對象是那些關注產品的特殊觀眾,將修辭、演講和傾聽習慣與聲明聯系在一起,以引起觀眾的注意,因為,符號和文化資源也能影響人們對創業活動的理解和對產品的接受。
4.3簡單和復雜創業動機理論
國內,主要有顧橋,梁東和趙偉(2005)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了簡單的創業動機理論和復雜動機理論。簡單創業動機理論包含兩個維度:經濟性和社會性。它只說明了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是循序漸進的,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它是從創業動機本身去分析創業動機的性質及其他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但實際上,在整個創業過程中,創業者的創業動機往往是不斷變化的,應該從更全面、復雜的背景中去研究創業動機。為此,顧橋等(2005)又提出了創業動機的復雜理論。這是一種較全面的三維動機理論,包括動機、創業者發展和企業發展三個維度,這反映了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生命周期、企業的生命周期與創業動機的空間關系。
5 評價與展望
創業動機是預測創業行為的重要動力機制。依據創業動機的“拉動”理論和“推動”理論,提出影響創業動機的“拉動因素”(如大五人格、自我效能和目標)和“推動因素”(如環境因素),并對這些影響因素分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從解放的視角研究創業,是對創業理論的一個新發展,當然這一理論還有待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索。本文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以期對當前的創業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一般地,研究提倡的方法主要是從改善創業的外部環境來激勵創業行為,如增加創業機會、制定和完善支持性政策等,這些措施并不是根本性的。Katz(2007)指出創業教育與隨后的創業活動存在正相關,例如接受了創業教育的MBA畢業生比沒接受過創業教育的MBA畢業生更可能創建新企業,且更可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說,通過增強相關群體的創業動機,則屬于針對內部因素的創業激勵措施,這些措施對創業行為可能起到更為根本性的刺激作用。同時,創業動機的類型不同,其影響機制也就不同,根據初始創業動機可將其劃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不同類型的創業者其創業動機不同,機會型創業者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自我實現等非物質回報,而生存型創業者卻多為了創造財富。在創業培訓和教育過程中可以按創業動機的類型因人、分類實施培訓和教育,這樣對創業教育、政策激勵更有幫助。
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創業動機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義。雖然許多學者關注并開展了眾多關于創業動機的研究,但多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及研究需要對創業動機進行定義(如Ryan&Deci,2000;Robichaud&Roge~2001;Shane et al.,2003;Carsrud & Brannback,2011,),這將妨礙研究結果之間的比較。因此,未來研究需要統一創業動機的定義,這將更有利于不同學派學者間的交流。
篇4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WANG Hua-cheng 1 LV Yue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2 Hun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recent year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wave of entrepreneurship,farmers′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farmer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by using attribution theory and cognitive theory.It is found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perceived valu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of farmers.The perceived valu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are played a regulatory role not only betwee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but also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Key words farmers′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personal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在“大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浪潮下,創業活動正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受自然條件、基礎狀況和人力資源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普遍較城區落后。近年來,許多地區制定了相關措施以鼓勵農戶創業,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如北京市提出了“溝域經濟”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打造了“夜渤海”“不夜谷”“十渡”等多個創業品牌。但實際上對于創業,一部分農戶感到茫然不知,一部分農戶態度謹慎。因此,有必要對農戶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因素及內在關聯進行探究。
從20世紀80年代起,很多學者就開始關注創業領域,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對于農戶創業機會識別的研究卻不是很多,更談不上對這些影響因素量化。據此,本文在歸因理論和認知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各研究者的相關觀點,構建出一個農戶創業機會識別形成機制的概念模型,以期解決上述問題、為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和農戶改善自身素質提供參考依據。
1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1.1 概念界定
1.1.1 創業機會識別。創業者感受到并通過創建新的組織以利用機會獲利的過程是創業機會識別的實質[1]。創業是人們意識到或者創造出新事物的商業性用途,并在發現其他人想擁有或者使用這些新事物的傾向之后,主動采取行動將潛在機會變為切實可行且有利可圖的事業的過程[2]。機會本身不僅存在于客觀現實中,也有可能被創造出來,機會識別是創業者應具有的一項能力。創業機會識別是創業者感知或發現創建新企業或開創新業務可能性的過程或活動。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創業機會識別可以定義為農戶感知到的將來可能通過某種途徑開發創業機會并創建企業的過程。
1.1.2 創業環境。Gnyawali等[3]提出創業環境是對新企業成長發揮作用的一系列綜合因素,涵蓋了影響人們是否從事創業的諸多因素,如政治立場、文化走向等,保證公司從開始起步就能從這些因素中受益。張玉利等[4]提出,在一個環境中創業,這個環境好比影響創業活動關鍵因素的集合,不單單是上述提到的諸多因素,而且還包括有多大可能獲得創業支持。于松濤[5]認為,對于創業者來說,創業環境的好壞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是由諸多因素如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形成的有機整體。雖然不同研究者的定義有差別,但從上述可以看出,創業環境一般都有以下2種特點:一是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必須面對的各種影響因素的綜合;二是給予創業活動一定的支持與幫助。因此,筆者認為創業環境其實就是要面對的復雜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融合體,當然創業者也將會從這些方面獲得援助。
1.1.3 個人特質。一般從2個角度研究創業者的個人特質:一是創業者在人口統計學方面的特征;二是創業者的心理特征,如是否樂觀、自信,是否具備風險認知能力、創造性等。本文的研究主要從心理特質入手。創業者的個人特質是影響創業機會識別的重要因素,機會識別本質上是具有主觀色彩的行為,當某一機會展現出較高的預期價值,并非每個人都會實施創業行為,并且堅持到最后的成功。因此,創業者的個人因素對于機會識別來說尤為重要[6]。
1.1.4 感知價值。在營銷領域中,感知價值一詞出現的更為頻繁。Peter & Olson將感知價值定義為顧客在購買商品前認為該商品所能帶來的效用價值[7]。本文旨在研究農戶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因素,由于大部分農戶之前并沒有創業的意愿,類似于營銷中的購買前。因此,可以給感知價值下個定義,即在一定的時間和環境下,人們由于識別了創業機會從而感知了創業能帶來的付出與回報,然后對此做出全面評價。
1.1.5 資源獲取。創業需要來自各方面的資源,如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社會資源、技術資源、金融資源,而農戶一般難以獲得充足數量或質量的創業資源。因此,資源的獲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對創業機會的識別。
1.2 理論基礎
1.2.1 歸因理論與創業機會識別。Heider[8]提出的歸因理論是指預測、解釋、評價人們行為動因的一般過程。他明確提出,分析人的行為原因要內外兼顧。內部原因包括性格、愛好、情緒等,外部原因包括家庭結構、政府政策、法律法規、工作勞累程度等。不少研究者運用歸因理論哪凇⑼2個角度對創業機會識別進行了解釋[9],認為創業者個人特質(內部因素)、創業環境(外部因素)均能對創業機會識別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2.2 創業認知理論的應用。社會認知理論從單一特質論到認知―行為論再到互動認知論。單一特質論中未考慮環境等因素,后來被諸多研究者證明不能成立。互動認知論則認為個體通過先驗知識、內在認知和環境的共同作用形成認知框架[10],發現、識別創業機會并進行決策,以形成創業意愿,最終實施創業行為。創業認知理論從個體特質、創業者的認知行為等方面研究創業,發現創業者的內在認知與環境是相關的,并且通過內在認知與環境的互相影響識別創業機會;其核心觀點認為創業機會時刻存在于市場中,創業者通過主觀認知識別和利用創業機會。本文從創業認知理論出發進行研究,分析創業者自身以及創業環境對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
2 假設提出
2.1 個人特質的基本假設
不少研究者認為,農戶的個人特質對創業機會識別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徐鳳增[11]認為創業者通過多方面認知創業,形成創業機會的模型概念,從而識別及利用創業機會,創業者特質與創業機會識別高度相關。在創業機會識別中,個人特質包括6個維度,即警覺性、性格特征、先驗知識、認知學習能力、創業動機及資源秉賦[12]。在本文的研究中,選取警覺性、性格特征、先驗知識作為創業者所擁有的個人特性。
Kirzner指出創業者警覺性對機會識別的影響,認為創業的核心因素是機會的發現,只有那些具有敏感洞察力的創業者才能通過自己對市場和技術特有的了解和識別能力發現并開發商業機會[13]。個體創業者的敏感性越高,創業機會識別能力越強;一些個體跟環境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創業警覺性。
性格特質包括多個方面,如是否樂觀、自信、具有風險認知能力和創造性等。Krueger & Brazeal發現成功的機會識別與個體長期擁有樂觀的心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關系。岳甚先等[14]在調查了200多名創業者及經理人員后,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對比,發現創業者一般具有更充分的自信,促使其更快地做出相關決策,從而擁有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創業者在不同的創業階段對創業機會的認知也是不同的[15],通過不斷補充相關知識及積累經驗等可以充分影響創業機會的識別和利用。基于對創業者的特征研究,Shane & Venkataraman認為個人的先驗知識和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對其識別機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12]。據此,認為個人特質與農戶的創業機會識別有正相關關系。
王侃[16]發現,創業者特質與資源獲取也有一定的聯系,其中風險承擔、可控程度、機遇把握以及創新性與資源獲取效能和效果呈顯著正相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3點假設,H1:創業者個人特質對創業機會識別有正向影響;H2:創業者個人特質對感知價值有正向影響;H3:創業者個人特質對資源獲取有正向影響。
2.2 創業環境的基本假設
創業環境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創業機會識別。Devi R.Gnyawali建立了5個維度的創業環境框架,與創業的核心要素聯系起來,并特別強調了創業環境對制造創業機會的作用[3]。在創業過程中,農戶所處的環境是開放的并不斷變化的,所以創業過程是充滿挑戰的過程,許多不確定性會突然發生,可能會使農戶預期落空或陷入困難、矛盾之中,改變了農戶對創業的感知價值,最終加大了對創業機會識別的難度。創業環境動態性與創業資源識別呈顯著相關,寬松的環境有利于降低創業資源的識別到利用的難度[17],即有利的創業環境有助于農戶對各種資源的獲取。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同時帶來機會和威脅,這是創業機會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寬松的環境能夠通過資源的可用性和獲取性刺激創業導向。據此,提出以下假設,H4:創業環境對創業機會識別有正向影響;H5:創業環境對感知價值有正向影響;H6:創業環境對資源獲取有正向影響。
2.3 感知價值與資源獲取的基本假設
創業者自身所擁有的特性,如先驗知識可以提高農戶對創業的感知價值,而信息搜尋、處理能力及資源稟賦等會使農戶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可能會導致創業機會被成功識別。因此認為,感知價值作為中介變量在創業環境、個人特質影響創業機會識別的過程中起調節作用。夏航宇[18]認為互聯網信息資源及其質量對創業機會識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創業資源獲取作為中介因素對創業機會識別起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2點假設,H7:感知價值對創業機會識別有正向影響;H8:資源獲取對創業機會識別有正向影響。
基于上述個人特質的基本假設、創業環境的基本假設和感知價值與資源獲取的基本假設,本研究提出了農戶創業機會識別形成機制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3 結語
隨著創業浪潮的到來,農戶對創業行為表現出越來越高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對創業機會識別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構建了1個農戶創業機會識別形成機制的概念模型,其特點在于:①根據歸因理論,從內、外2個方面分解農戶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因素,認為個人特質、創業環境分別是農戶創業機會識別的內部和外部因素;②將國內外相關理論成果應用于農村地區的調查研究,并結合我國社會情境和農戶特點引入資源獲取和感知價值的中介變量,對已有模型進行了完善。
概念模型表明:個人特質和創業環境均對農戶的創業機會識別具有正向影響;感知價值和資源獲取與農戶的創業機會識別呈正相關關系;且感知價值和資源獲取在個人特質與創業機會識別、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識別之間起中介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僅提出了理論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進行影響農戶創業機會識別的實證分析。
4 參考文獻
[1] BYGRAVE W,HOFER C.Theoriz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 & Practice,1991,16:13-22.
[2] KIRZNER I M. Creativity and/or Alertness: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J].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1999, 11(1):5-17.
[3] GNYAWALI D R,DAN F.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994,18:43-62.
[4] 張玉利,陳立新.中小企業創業的核心要素與創業環境分析[J].經濟界,2004(3):29-34.
[5] 于松濤.基于GEM框架下大學生創業環境的研究[J].華北金融,2007(11):13-14.
[6] 陳海濤,蔡莉,楊如冰.創業機會識別影響因素作用機理模型的構建[J].中國青年科技,2007(1):4-11.
[7] JR NORRIS F KRUEGER,ALAN L CARSRUD.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5(4):315-330.
[8] 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1958.
[9] 思思.創業者特質、創業環境對創業意愿影響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10] MITCHELL R K,BUSEBITZ L,LANT T,et al.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Rethinking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2002,27(2):93-104.
[11] 徐鳳增.創業機會識別與杠桿資源利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12] SHANE S,VENKATARAMAM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3,25(1):217-226.
[13] HATTWICK R E. Perception,opportunity and profit: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By Israel M.Kirzn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p.239.Price:$15.00[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1979,8(2):183-188.
[14] 岳甚先,陳曦.創業機會識別影響因素整合模型的構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10(2):84-89.
[15] VENKATARAMAN S V.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7:3.
篇5
一、研究背景
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和金融的全球化,20世紀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論。金融自由化是針對金融抑制現象,提倡減少政府干預,確立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他們嚴密地論證了金融深化與儲蓄、就業與經濟增長的正向關系,指出金融壓抑的危害,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是因為存在著金融壓抑現象,因此,主張發展中國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實現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金融人才的存量水平和發展狀況是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國際金融體制沒有改革之前,很多銀行存在收費過高的現象,讓一些企業不堪重負,另外服務意識差,沒有給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條件,限制了一些企業的發展,這一切都表明銀行家沒有長遠的意識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真正理解金融行業是支持性行業。面對這一時代背景,一些金融專業人才另辟蹊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在我國,目前許多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者還囿于傳統的工作方式、方法,尚未脫胎于過去行政依附式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具體表現為:經營決策能力差,管理技能差,市場經驗匱乏,用人能力差,業務創新能力弱,市場競爭意識不強,過度依靠向上級行要條件、要政策。經營管理者的行為只是對上級行領導負責,而不是對客戶和職工負責。這嚴重影響了一些中小企業的生命力,沒有起到金融業資金支持的作用。同時,中國的銀行體系存貸差過大,央行的2006年金融運行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存貸差繼續呈擴大趨勢,截至2006年年底已達10.97萬億元。巨額的存貸差和中小企業融資難雙重矛盾的客觀存在,反映了投融資渠道的不暢,需要金融創新來解決。
在中國現實情況下,金融創業人才和金融創業企業的形成與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障礙。以上海為例,創設金融創業類企業門檻高、手續煩瑣,在美國注冊一個投資顧問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僅需要1日元;國家對金融行業的壟斷等背景下,一些金融創業的新業態還不被大眾認知,國內資本市場制度與體系尚不完善,新進的金融創業人才往往勢單力薄,成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在規則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場參與主體的歧視排擠。
二、金融創業人才的心理特征
創業行為的主體是創業者,創業者的概念最早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去執行”。后來,創業者主要指從事組織、管理商業及承擔商業風險的個體。近些年來,創業者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擴大。筆者認為,創業者是具有開拓精神和商業頭腦的發明者或開創者,他們能夠識別機會,并把這些機會轉化為商業化創意;他們付出努力,投入資金、經驗和技術,承擔實現創業目標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追求創業成功的回報。大量的學者通過多年的調查研究達成了一個共識:成功的優秀創業者的創業目的并非純粹追求物質財富的最大化,而是為社會提供性價比最好的產品或服務,在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回饋社會以精神財富。創業者的經歷、生存環境等背景差異較大,創業動機、個性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具有獨特的才能或技術,但往往也都有自身的弱點。不過,能夠投身創業并獲得成功,創業者還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對于金融創業者而言,其心理特征與普通創業者存在一定共性,但因其行業特殊性又存在著其特殊的心理特質。
(一)創業認知角度
創業者的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指創業者組織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個性化的一貫方式,創業者個體行為的一種傾向性。心理學研究表明,錯誤、片面、非理性的認知方式往往是個體產生抑郁、自卑、焦慮、恐懼和痛苦等不良情緒的根源,是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障礙。
D.Ray Bagby,Leslie E.Pallch and Phil E.Stetz研究了創業者的認知態度。他們對752位小公司的所有者進行統計調查,結果表明,創業者對待信息的態度比其他人更有活力,更加努力的尋求機會,更有發展的潛能。創業是一個機遇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并存的過程,創業者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將直接決定了創業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及競爭力。
金融創業人才往往在認知方式上表現出:一是宏觀思維。鑒于金融創業企業的特殊性,金融創業人才要在宏觀經濟的大背景下謀取生存。在把握宏觀的經濟形勢的前提下結合自身企業發展,這樣企業才能長足發展。二是平衡思維。就是在思維方式上力求將不平衡的事情平衡下來,“把大事化小”。金融創業者每天要面對大量的內外矛盾,包括內部企業發展及外部經濟形勢的雙重矛盾,就必須確立平衡思維。
(三)創業勝任力角度
篇6
一、創業勝任力的定義研究
勝任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Taylor所提出的“時間―動作研究”。Mc Celland(1973)認為,勝任力與工作中的顯著績效相關,體現為知識、技能、能力、特質或動機的集合。Lyle.M.Spencer(1993)在Mc Celland的研究基礎上新加入一個層面――自我概念。Green(1999)認為,勝任力是完成工作目標所需要的工作習慣和個人技能,因此,勝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可以用冰山模型來描述,即包括行為和特質。水面上的部分(知識和技能),即基準性勝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e)特征,這是崗位勝任的最基本素質;水面下的部分(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即鑒別性勝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特征,這是績效優異者的關鍵因素,能與普通績效區別開來。Man和Lau(2000)從中小型企業競爭力出發,通過調查和訪談眾多香港中小型服務業的管理者和所有者,認為創業勝任力是在創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項優異特質之和,包括技能、知識和性格特征等。
根據林穎在2010年提出的觀點,我國勝任力研究經歷三個階段:1998―2002年的奠基階段,主要學者代表有王重鳴、時勘等,主要以介紹西方勝任力的相關研究為主;2003―2004年擴大階段,如個體層面的勝任力與工作績效的關系實證研究、組織競爭力視覺下的研究、建模及模型構建方法研究等;2005年以來的深化階段。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創業教育模式、教育機制、體系,如岳鋒利(2005)提出目標、方式、作用的三維模型,席升陽(2004)提出了“中國創業學”學科體系;二是創業意識、動機、能力的培養,如吳劍平、于源溟、明輝等就提出了創業實踐的重要性;三是高校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劉幫成、唐寧玉、陶祁(2003)指出,應該從個人層面和組織層面來界定創業勝任力更恰當,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關于創業勝任力的研究最后落腳點都是個人和組織創業勝任力相互協調的綜合層面。
二、創業勝任力特征維度
在對創業勝任力內涵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外學者逐步將研究視角轉向勝任力的特征維度,開始從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角度研究創業者的特質,尤其是高績效者的核心要素,包括創業者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試圖通過對創業者的心理活動和功能表現來解釋創業績效。這些文獻提及了創業成功者的共性,如創新意識、風險承擔意識、自我控制力、成就驅動等。Kirzner(1979)首先提出創業者心理認知特征的一個維度“洞察力”,認為創業者要有非常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Shave和Scott(1991)強調了創業者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重要性。Woodward(1988)認為,創業者個人的社會網絡可以成為創業的社會資本,有利于在創業過程中及時獲取相應資源幫助企業成長,是創業導向和創業績效的中間變量。Shane(2000)認為,創業過程中的創造力和機會識別能力的基礎是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Sternberg(1999)提出了創業勝任力的三方面,即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從已有文獻看,國外對創業研究的焦點聚焦在創業主體、創業過程、創業環境以及它們三個要素的交集區域四個層面,創業主體可以包括個體、群體、組織、行業和社會等多個層面,分別從能力勝任、心理勝任和社會勝任三個維度對創業勝任力進行了討論。能力勝任是指完成創業目標所需的能力,這是創業勝任力的核心要素;心理勝任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面對壓力所需的心理資本;社會勝任維度則主要關注在特定創業環境中創業主體的行為表現以及創業主體所擁有的以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來展現的社會勝任力。但是,這三種能力都是通過定性描述,邊界模糊甚至存在交叉,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僅依靠其中一種能力是無法取得創業成功的,不同的組合方式和作用結構也會影響創業績效的高低,所以很難將這三種能力準確地區分。
托馬斯歸納提煉出了創業勝任力特征的六維結構模型,即概念勝任力、組織勝任力、關系勝任力、機會勝任力、戰略勝任力和承諾勝任力。這是目前適用最廣泛的創業勝任力特征模型,在不同創業環境的實證研究中都得到了驗證。六維度模型在國內也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普遍認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驗證、補充。馮華和杜紅(2005)在六維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習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兩個維度,提出了創業勝任力的八維模型,并把這些勝任維度劃分為創業競爭力、創業執行力和創業素質持續改進能力三個創業行為范疇,指出創業勝任力對創業績效產生直接影響。
三、創業勝任力研究評述
目前,現有的這些創業勝任力模型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學者韋雪艷曾對創業教育研究方法進行了歸類,發現82.5%仍然是描述性方法,14.6%采用探索性方法,而深入探討變量之間關系的因果關系的驗證性分析極少。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是評價的兩種不同技術量度,這二者各有優劣,只有將二者科學地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定量方法研究的不足,這就使得當前該領域研究缺乏強有力的實踐支撐,影響了研究的有效性及指導性。
現有這些研究更多是從創業主體的能力勝任和心理勝任出發,探討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體現為各項勝任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卻忽視了創業環境和創業過程的相關性。創業環境也是影響創業勝任力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在創業周期里會影響創業勝任力維度的作用力,在特定的經營環境中也會影響其他創業勝任力的發展。
同時,目前國內外學者提出的創業勝任力模型和特征維度,具有較大的共性,在較大范圍內都有一定的適用性。但是,創業的具體行為在不同的環境、周期、行業下所具備的創業勝任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因此,目前的研究缺乏對具體環境、行業、創業階段以及特定創業人群的勝任力研究,這也是后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趨勢。
參考文獻:
[1] 馮華,杜紅.創業勝任力特征與創業績效的關系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6):18-19.
[2] 胡文靜.創業勝任力特征的研究進展及其趨勢[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1):59-62.
[3] 張菡.創業團隊勝任力研究述評[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30-31
篇7
在對Z高校這些研究生創辦的衍生企業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企業有一定的共性。首先創業類型是科技型創業。這一點是因為這些公司是按照Z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進行統計的。事實上Z高校的學生創業中,選擇較多的是低成本的服務行業和培訓行業。但本文關注的是學生的科技創業,因此其他類型創業不在本研究范圍。第二,創業的研究生得到了學校、導師和實驗室的支持,尤其是技術成果的支持。第三,這類研究生創業者的出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第四,這類研究生創業者普遍參加了挑戰杯的創業計劃比賽。這些衍生企業可以歸納為以研究生為主導、以導師和實驗室(課題組)為后盾的科技創業模式。在這些企業中,本文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XF公司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通過對XF公司創業模式中的微觀因素分析,比較該模式相較于Z高校其他模式的優勢。XF公司是我國語音產業中重要的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占有國內市場份額的70%以上,其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XF公司的創立由Z高校的一群研究生發起創立,其主要發起人是Z高校語音實驗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LIU。XF公司初創期,其核心技術來自于Z高校語音實驗室的發明成果,主要成果發明人是LIU的導師。LIU在學習期間,參與很多成果的研發,對實驗室取得的發明成果十分了解。同時在實驗室學習期間,LIU還在Z高校語音實驗室與國內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了解了國內外語音技術的發展。LIU通過取得學校的授權,同時整合了國內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奠定了XF公司在國內語音產業的領先地位。XF公司的成功,雖然很大部分歸功于創業團隊,尤其是創始人LIU的創業素質,同時這種模式的成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創業者特質
研究生敢于創業者,一定具有冒險精神和強烈的成就動機等創業者特質。這種特質在XF公司的創始人和創業團隊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相對于教師創業者來說,這種特質并不是說在教師創業者中不存在。而是在研究生依托導師和課題組的技術成果進行創業的模式,決定了研究生創業者相對于教師創業者,創業者特質更能夠被準確地發現。因為研究生如果要應用實驗室成果進行創業,不僅在自我認知上,認為自己能夠創業成功,同時導師或課題組愿意把科技成果許可和授權給研究生創業,至少在實驗室內部對研究生的創業素質是持肯定態度的。自我認知加上與其關系密切者的外部判斷的疊加,才可能促使研究生進行科技創業。而教師創業往往都是基于自我認知,缺少了外部較為權威的評價反饋。
2.2創業者的機會識別
研究生創業者由于其在學習期間接觸并參與到專業領域的研究中,熟悉和了解專業領域的發展狀況,同時在導師和實驗室其他人員的幫助下,能夠識別和把握科技創業中的機會。由于研究生的存量較少,創業立足于增量的發展,所以對新事物的接受度相較于教師要高。教師創業者一般是成果的發明人,往往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原有的財富、聲望、地位和學術的積累有可能對創業過程產生一定的阻滯作用。
2.3創業者的技術支持
從表面上看,研究生創業者相較于教師創業者,在技術領域具有一定的劣勢。但仔細觀察后續的創業過程,發現研究生創業者獲得的技術支持往往更持久。教師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為了實現創業的目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企業運營和管理上,大大削弱了在學術上的繼續精進。Z高校的實踐證明,很多教師創業者最后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創業效果,同時,高校也失去了一個優秀的科研人才。而研究生創業者所依靠的技術來自于導師和實驗室,研究生創業并沒有改變原有技術創新團隊的主要構成。在研究生創業過程中,原有技術創新團隊依然能夠源源不斷地提供技術支持。研究生進行科技創業得到了導師和實驗室的認可,并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同時研究生作為團隊的內部人,在技術交流、文化認同等方面和技術許可方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比起將科技成果許可給外部人,一些關鍵參數和技術訣竅,導師及其團隊更容易提供給自己認可的研究生。
2.4創業者的社會網絡
研究生創業者的社會網絡很大程度是來自于校園的人際關系。在對Z高校研究生科技創業者團隊分析發現,團隊普遍是參加挑戰杯等創業大賽過程中組建的。XF公司的初創團隊還有一部分來自于校園BBS的招募。創業大賽、學校的創業者協會、BBS創業論壇等途徑為研究生創業者建立多學科、多專業的團隊奠定了基礎。目前學術界開展的創業研究沒有形成公認的創業模式。本研究依據的也只是Z高校的具體實踐,樣本量較少。雖然很難運用歸納法得出研究生創業成功模式的充要條件,但是通過對XF公司創業者以上分析總結出的四個方面因素,還是能夠獲得對研究生創業教育有所啟示的結論。
3研究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內容
3.1創業特質教育
創業特質包括了有利于創業的個性特征、創業意識和價值觀。在對個性特質研究上,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認為個人特質受到了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先天基因占主導地位。后天環境因素是否能夠改變個體的個性特質還沒有得到足夠數量的研究結論支持。創業意識和價值觀是社會因素的產物,主要依靠個體后天的習得。Z高校進行學生創業教育的創業課程主要分布在兩個領域,一個面向本科生的通識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為主要教學目標,另一個是面向管理類學科,主要針對MBA學生,呈現出一定的體系化。在通識教育上,Z高校創業課程同樣存在著學者總結的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紙上談兵較多,課程不成體系,課程質量不高等。在對Z高校研究生創業者的訪談中,研究對象并沒有提到這些創業課程對他們從事創業產生了影響和幫助。原因可能是這些訪談者并沒有選修過這些課程或者是這些課程的針對性不夠,課程質量不高。
3.2創業能力教育
對個體能力的研究表明,構成個體能力的維度很多,學術界也沒有形成公認的能力模型。本文中所討論的創業能力,因為除去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所以定義為創業者所具備的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技能。這種創業技能是個體在生理和心理因素基礎上通過學習和訓練不斷獲得和提升的。在對Z高校研究生創業者的訪談中,研究對象普遍提到Z高校的創業實踐活動對他們選擇創業和創業成功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幫助。Z高校的創業實踐活動主要由學校各級團組織負責開展的“挑戰杯”等創業計劃競賽和社團組織如創業協會開展的各類活動。創業計劃競賽尤其是“挑戰杯”的比賽在Z高校的創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Z高校在組織參加“挑戰杯”比賽中,對被遴選出參加省級和全國比賽的團隊都要進行創業知識的輔導。輔導課程邀請了工商管理、公司法務、企業實務等方面的教授和實務界專家進行授課。Z高校的研究生創業者認為參加創業大賽的經歷和學校組織的輔導課程對于創業幫助很大。同時Z高校的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對于研究生創業團隊的建立,研究生創業者社會網絡的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
篇8
1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是大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名創業者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可以把這種能力理解為,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一系列知識、一套技能和一類特質的綜合表現。那么知識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回憶起來的信息儲備組成;技能則表現為應用知識的能力;特質則是由創業者特有的品質和特征組成的集合。
大學生創業不同于海歸學子創業更不同與下崗失業者創業,他們自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渴望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在學校的創業園中感受創業實踐,大學生們逐漸意識到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技術和管理是企業的一雙翅膀,為企業源源不斷的提供動力。知識和技能是大學生創業者相對容易獲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質則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質和特征組成的集合。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在印度、馬拉維和厄瓜多爾等國的跨文化調查發現和描述成功創業者的行為,并且經過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研究,總結出以下14種成功創業者的特征。
知識、技能和特質是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自主創業必備能力,如果沒有具備全部的三種能力,那么在成功運營企業和控制風險等方面將會遇到很大困難。
1.1只有知識和技能缺少特質的創業者
一個想要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如果他只有知識和技能而缺少創業者特質,那么他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是不會生存太長時間。例如,缺少特質的創業者,當他遇到企業發展的障礙時,他可能只會在短時間內堅持;同時他很難發現和利用機會改變企業所處的被動局面;缺少特質的大學生創業則可能不會愿意去預測商業中的風險。所以大學生創業者應具備足夠的創業者特質,創業者特質表現在以下方面:
1.1.1心里特質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開放心態(5)風險承擔(6)創業精神
1.1.2行為特質方面
(1)勤學好文(2)執著(3)靈活應變(4)吃苦耐勞(5)腳踏實地(6)良好商業道德(7)責任感
1.1.3知識特質方面
(1)堅實的基礎知識(2)廣博的專業知識(3)善于更新完善知識
1.1.4能力特質方面
(1)經營特質(2)管理特質(3)人際關系
通過對以上成功創業者特質的歸納和總結,得出作為單個的創業者難以完全具備以上特質,每個創業團隊也不可能完全具備。所以更加突出了組建創業團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表明在選擇創業團隊成員時要充分考慮其具備的創業者特質,已形成團隊成員的互補。
1.2只有知識和特質缺少技能的創業者
技能是能夠應用知識的能力,它可以通過后天的練習獲得技能。一個只有知識和個人特質而缺少技能的創業者,將會發現缺少技能,知識和特質就沒有了應用價值。技能通過反復練習可以獲得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技能聯系到商業方面主要涉及技術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術上:工程計算木工機械餐飲……
管理上: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組織計劃領導……
大學生創業技能提高需要合適的創業環境為其提供舞臺,高校大學生創業園為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大學生提供了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大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踐,既提高了創業技能又明確了創業方向,為實現自我創業定位找到了途徑。
1.3只有技能和特質缺少知識的創業者
一個只有技能和創業者特質而缺少知識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就會缺少核心競爭力,那么他的創業也僅限于生存型創業活動。創業者身處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如果缺乏知識,那么他的企業最終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導致失敗,企業成功的基礎就是知識。包括經營企業的知識,了解消費者了解市場的知識,熟悉競爭對手了解產品加工技術和生產資料知識,熟悉企業管理等知識。大學生所從事的專業創業區別于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的生存型創業,其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大學生依托與專業知識進行創業將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力量。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知識、技能和創業者特質在大學生創業過程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僅僅具有一種或兩種能力就想要成功創業是不夠的。大學生創業者對照成功創業者的關鍵能力檢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盡可能的獲取全部的三種能力,大學生創業者組建良好的創業團隊也可以彌補因個人而欠缺的能力。
2大學生的創業類型
經過對我國大學生從事創業的形式分析,可供選擇的創業形式主要有三種:自我雇傭型創業、所學專業型創業和產品創新型創業。
2.1自我雇傭型創業
大學生作為企業主創辦的生存型企業,該企業從事的業務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沒有必然的聯系。自雇型企業是一個國際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義就是自己雇傭自己,自己給自己開支。自我雇傭型企業的特點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個人或家庭為主要經營主體;二是社區性,自雇型企業一般創建于社區、依托于社區、服務與社區主要面向本社區居民提品或服務生意半徑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傭型企業弱小,同時自我雇傭企業群體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各級政府給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務。自我雇傭型企業的優勢:高度自主性、靈活、微型、簡單、創業與經營成本低,適合于經驗與資金不足的大學生和下崗事業等弱勢群體從事的生存型創業模式。自我雇傭型企業的劣勢:弱小、單兵作戰、資源有限而且缺乏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商業信譽不足等。
2.2所學專用型創業
專業型創業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大學畢業生創辦一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公司,進行產、供、銷和服務性的商務活動,主要服務對象是專業內相關企業或個體生產者;二是面對最終消費者提供專業性較強的服務性業務,例如: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開辦社區心里咨詢所等。
專業型創業的企業其主要業務類型包括以下4類:(1)物流供應型企業。例如:醫科畢業生開辦為醫院提供醫療器械、敷料、藥品等醫療物品供應公司;工科畢業生開辦為工業企業提供機械設備、原料、輔料、助劑、器材、器具、備件等工業用品供應公司;農科畢業生開辦為農民提供農機設備、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用品供應公司;藝術專業畢業生開辦為藝術團體或工作者、學生提供美術用品、音樂器械等供應公司,凡此種各類專業型物流供應公司。(2)生產配套型企業。例如口腔專業畢業生開辦為口腔醫院加工假牙的工廠;工科專業畢業生開辦為大工業企業提供零配件生產的小企業。凡此種專用型生產配套公司。(3)產品銷售型企業。例如:醫藥學科畢業生開辦的藥店;工科畢業生開辦的工業產品銷售公司;農科畢業生開辦的農產品銷售公司;藝術專業畢業生開辦的藝術品銷售店。凡此種各類專業性產品銷售公司。(4)專業服務型企業。例如:心理學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心里咨詢診所;醫學專業畢業生開辦的醫療診所;師范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各類學校;凡此中各類專業型服務性企業。顯然,從事這些業務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專業綜合知識和技術,未經專業訓練,不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很難進入,即便進入也很難達到專業水準。
2.3產品創新型企業
產品創新型企業是指大學畢業生擁有某一項產品或技術的獨立知識產權、專利或發掘到新的商機,以開發、生產和銷售該產品的方式創辦企業。產品創新型企業有兩種主要類型,一是開發和生產新一代產品,二是開發新一代營銷模式。產品創新型企業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學生自己掌握的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開辦一個傳統企業,例如: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開辦一個服裝設計工作室;口腔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小型口腔醫院等。這一低端形式可以歸并到專業型創業。而產品創新型企業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開辦一個擁有獨立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制造與銷售的企業。
3大學生自主創業關鍵能力與創業類型定位
大學生作為高知識創業群體自身擁有一定的專業特長,合適的創業類型將有助于發揮大學生創業能力、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開展自身創業。經過對上述自我雇傭型創業、所學專用型創業、產品創新型企業三種大學生創業類型的分析總結:
自我雇傭型創業從可行性角度來看,比較容易創辦、創業投入小、競爭程度高此類型創業比較適宜大學生群體。但社會對其評價不算理想。認為自我雇傭型創業屬于生存型創業,大學生從事此項創業即脫離了大學生所學專業特長浪費資源,又擠占了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群體的創業市場,此類孤立的經濟自救模式創業只是在原有市場進行低水平過度競爭。
產品創新型創業類型社會評價比較好,首先認為,此類創業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而且社會上此類企業數量比較少屬于稀有企業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關照,同時,大學生從事此類創業比較時尚,“學而優則商”備受世人矚目和崇尚。但從可行性角度來看,創辦此類企業難度很大對大學生自身能力要求較高,而且一次投入創業資金的額度過大從而產生難以預測的風險,種種跡象表明產品創新型創業類型不適宜大學生群體普遍采用。
專業型創業普遍被市場認為最適宜大學生創業的類型,大學生選擇專業創業,不僅沒有造成資源浪費,而是利用專業知識創造了財富,彌補了我國企業服務行業創業不足問題,同時又有力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解決了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大批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創業者成功創業,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社會的貧富結構,從而牽動社會走向富裕。
大學生所擁有的關鍵能力在自主創業過程中對創業類型的選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合適的創業定位將更能夠發揮大學生創業者的專業優勢,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社會需要更多創新、創業型人才發揮作用為我國產業轉型做出貢獻。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將肩負起自身的責任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使更多大學生能夠認清和了解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把自我雇傭當作理性的職業選擇,從而做到體面的工作。
4高校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定位的影響
高校的創業教育不是大學生就業的應急方式,是素質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態度與價值趨向的選擇。創業教育使大學生們的職業想法更加清晰、創業動機更加明確了,認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夠成為商業機會,避免了大學生們的盲目創業;創業教育剖析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結構,解析了知識、技能和特質在大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對照能力結構的作用,大學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從而使學習更加主動;創業教育有力的發掘了大學生自身創業資源,使所學專業能夠成為商業機會,從而使大學生們的專業型創業成為可能,高校創業教育提高了大學生們的創業能力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群體區別于下崗職工和海歸學子,其創業定位應歸屬于專用型創業。高校創業教育在大學生中開發以創業為導向的專業教育,將培養專業型創業者作為大學專業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專業教育中鼓勵、指導大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創辦只有懂得專業的人才能夠做得好的“高門檻”生意。具體實施內容包括:
(1)“學專業想創業”在大學生中實施以創業為導向的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中,增加以專業型創業為導向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讓學生充分認識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鼓勵學生把創業和自我雇傭當作理性的職業選擇,使學生能夠在中小企業以及缺乏正規就業機會的環境下有產出的工作。
(2)“學專業找商機”發掘專業領域的商業機會。充分的利用專業資源優勢發掘商業價值和商業機會,時刻留意專業領域內的創業機會,特別是那些專業性較強,“門檻較高”的商業機會。要對其深入研究,發現商機、找出利潤點設計自我的創業計劃。
(3)組織專業型創業實習。利用專業實習的機會,學生可對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型創業的商業機會進行實地考察,向業內人士請教學習并與他們建立聯系,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全方位、多地點的實地考察獲取更多的資料,發掘更多的資源從而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創能力。
(4)在學生中進行與專業相關的創業培訓。借助大學生KAB及SIYB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在學生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通過培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想創業的學生提供創辦和經營小企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大學生專業型創業,使大學生創業有了更扎實的基礎和可利用的資源,使各個專業大學生都有了創業機會,在創業領域沒有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的區分。大學生定位于專用型創業,更有利于我國稀缺的大學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GeorgeManu,RobertNelson,JohnThiongo.大學生KAB創業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篇9
他們具有的專有技術和特殊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以體現自身價值為創業動機,成為機會型創業者,社會寄于他們的創業能夠開辟新產業和大市場引領經濟飛躍,他們普遍選擇了創辦高薪技術企業。大學生是剛剛涌現出來的創業群體,大學生有較好的素質和一定的專業知識,但還不足以獨立開辦高薪技術企業,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但缺乏實現的條件與能力。社會沒指望他們像海歸學子用高薪產品開發新產業和大市場,但也不希望他們放棄所學專業,在消費服務領域擠壓下崗失業者。如果說“自我雇傭型企業”和“產品創新型企業”分別是下崗失業者和海歸學子最佳創業定位的話,那么大學生的創業定位與他們自身的創業能力息息相關。
1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是大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名創業者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可以把這種能力理解為,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一系列知識、一套技能和一類特質的綜合表現。那么知識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回憶起來的信息儲備組成;技能則表現為應用知識的能力;特質則是由創業者特有的品質和特征組成的集合。
大學生創業不同于海歸學子創業更不同與下崗失業者創業,他們自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渴望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在學校的創業園中感受創業實踐,大學生們逐漸意識到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技術和管理是企業的一雙翅膀,為企業源源不斷的提供動力。知識和技能是大學生創業者相對容易獲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質則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質和特征組成的集合。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在印度、馬拉維和厄瓜多爾等國的跨文化調查發現和描述成功創業者的行為,并且經過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研究,總結出以下14種成功創業者的特征。
知識、技能和特質是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自主創業必備能力,如果沒有具備全部的三種能力,那么在成功運營企業和控制風險等方面將會遇到很大困難。
1.1只有知識和技能缺少特質的創業者
一個想要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如果他只有知識和技能而缺少創業者特質,那么他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是不會生存太長時間。例如,缺少特質的創業者,當他遇到企業發展的障礙時,他可能只會在短時間內堅持;同時他很難發現和利用機會改變企業所處的被動局面;缺少特質的大學生創業則可能不會愿意去預測商業中的風險。所以大學生創業者應具備足夠的創業者特質,創業者特質表現在以下方面:
1.1.1心里特質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開放心態(5)風險承擔(6)創業精神
1.1.2行為特質方面
(1)勤學好文(2)執著(3)靈活應變(4)吃苦耐勞(5)腳踏實地(6)良好商業道德(7)責任感
1.1.3知識特質方面
(1)堅實的基礎知識(2)廣博的專業知識(3)善于更新完善知識
1.1.4能力特質方面
(1)經營特質(2)管理特質(3)人際關系
通過對以上成功創業者特質的歸納和總結,得出作為單個的創業者難以完全具備以上特質,每個創業團隊也不可能完全具備。所以更加突出了組建創業團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表明在選擇創業團隊成員時要充分考慮其具備的創業者特質,已形成團隊成員的互補。
1.2只有知識和特質缺少技能的創業者
技能是能夠應用知識的能力,它可以通過后天的練習獲得技能。一個只有知識和個人特質而缺少技能的創業者,將會發現缺少技能,知識和特質就沒有了應用價值。技能通過反復練習可以獲得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技能聯系到商業方面主要涉及技術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術上:工程計算木工機械餐飲……
管理上: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組織計劃領導……
大學生創業技能提高需要合適的創業環境為其提供舞臺,高校大學生創業園為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大學生提供了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大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踐,既提高了創業技能又明確了創業方向,為實現自我創業定位找到了途徑。
1.3只有技能和特質缺少知識的創業者
一個只有技能和創業者特質而缺少知識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就會缺少核心競爭力,那么他的創業也僅限于生存型創業活動。創業者身處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如果缺乏知識,那么他的企業最終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導致失敗,企業成功的基礎就是知識。包括經營企業的知識,了解消費者了解市場的知識,熟悉競爭對手了解產品加工技術和生產資料知識,熟悉企業管理等知識。大學生所從事的專業創業區別于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的生存型創業,其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大學生依托與專業知識進行創業將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力量。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知識、技能和創業者特質在大學生創業過程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僅僅具有一種或兩種能力就想要成功創業是不夠的。大學生創業者對照成功創業者的關鍵能力檢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盡可能的獲取全部的三種能力,大學生創業者組建良好的創業團隊也可以彌補因個人而欠缺的能力。
2大學生的創業類型
經過對我國大學生從事創業的形式分析,可供選擇的創業形式主要有三種:自我雇傭型創業、所學專業型創業和產品創新型創業。
2.1自我雇傭型創業
大學生作為企業主創辦的生存型企業,該企業從事的業務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沒有必然的聯系。自雇型企業是一個國際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義就是自己雇傭自己,自己給自己開支。自我雇傭型企業的特點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個人或家庭為主要經營主體;二是社區性,自雇型企業一般創建于社區、依托于社區、服務與社區主要面向本社區居民提品或服務生意半徑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傭型企業弱小,同時自我雇傭企業群體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各級政府給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務。自我雇傭型企業的優勢:高度自主性、靈活、微型、簡單、創業與經營成本低,適合于經驗與資金不足的大學生和下崗事業等弱勢群體從事的生存型創業模式。自我雇傭型企業的劣勢:弱小、單兵作戰、資源有限而且缺乏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商業信譽不足等。
2.2所學專用型創業
專業型創業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大學畢業生創辦一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公司,進行產、供、銷和服務性的商務活動,主要服務對象是專業內相關企業或個體生產者;二是面對最終消費者提供專業性較強的服務性業務,例如: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開辦社區心里咨詢所等。
專業型創業的企業其主要業務類型包括以下4類:(1)物流供應型企業。例如:醫科畢業生開辦為醫院提供醫療器械、敷料、藥品等醫療物品供應公司;工科畢業生開辦為工業企業提供機械設備、原料、輔料、助劑、器材、器具、備件等工業用品供應公司;農科畢業生開辦為農民提供農機設備、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用品供應公司;藝術專業畢業生開辦為藝術團體或工作者、學生提供美術用品、音樂器械等供應公司,凡此種各類專業型物流供應公司。(2)生產配套型企業。例如口腔專業畢業生開辦為口腔醫院加工假牙的工廠;工科專業畢業生開辦為大工業企業提供零配件生產的小企業。凡此種專用型生產配套公司。(3)產品銷售型企業。例如:醫藥學科畢業生開辦的藥店;工科畢業生開辦的工業產品銷售公司;農科畢業生開辦的農產品銷售公司;藝術專業畢業生開辦的藝術品銷售店。凡此種各類專業性產品銷售公司。(4)專業服務型企業。例如:心理學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心里咨詢診所;醫學專業畢業生開辦的醫療診所;師范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各類學校;凡此中各類專業型服務性企業。顯然,從事這些業務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專業綜合知識和技術,未經專業訓練,不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很難進入,即便進入也很難達到專業水準。
2.3產品創新型企業
產品創新型企業是指大學畢業生擁有某一項產品或技術的獨立知識產權、專利或發掘到新的商機,以開發、生產和銷售該產品的方式創辦企業。產品創新型企業有兩種主要類型,一是開發和生產新一代產品,二是開發新一代營銷模式。產品創新型企業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學生自己掌握的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開辦一個傳統企業,例如: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開辦一個服裝設計工作室;口腔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小型口腔醫院等。這一低端形式可以歸并到專業型創業。而產品創新型企業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開辦一個擁有獨立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制造與銷售的企業。
3大學生自主創業關鍵能力與創業類型定位
大學生作為高知識創業群體自身擁有一定的專業特長,合適的創業類型將有助于發揮大學生創業能力、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開展自身創業。經過對上述自我雇傭型創業、所學專用型創業、產品創新型企業三種大學生創業類型的分析總結:
自我雇傭型創業從可行性角度來看,比較容易創辦、創業投入小、競爭程度高此類型創業比較適宜大學生群體。但社會對其評價不算理想。認為自我雇傭型創業屬于生存型創業,大學生從事此項創業即脫離了大學生所學專業特長浪費資源,又擠占了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群體的創業市場,此類孤立的經濟自救模式創業只是在原有市場進行低水平過度競爭。
產品創新型創業類型社會評價比較好,首先認為,此類創業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而且社會上此類企業數量比較少屬于稀有企業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關照,同時,大學生從事此類創業比較時尚,“學而優則商”備受世人矚目和崇尚。但從可行性角度來看,創辦此類企業難度很大對大學生自身能力要求較高,而且一次投入創業資金的額度過大從而產生難以預測的風險,種種跡象表明產品創新型創業類型不適宜大學生群體普遍采用。
專業型創業普遍被市場認為最適宜大學生創業的類型,大學生選擇專業創業,不僅沒有造成資源浪費,而是利用專業知識創造了財富,彌補了我國企業服務行業創業不足問題,同時又有力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解決了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大批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創業者成功創業,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社會的貧富結構,從而牽動社會走向富裕。
大學生所擁有的關鍵能力在自主創業過程中對創業類型的選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合適的創業定位將更能夠發揮大學生創業者的專業優勢,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社會需要更多創新、創業型人才發揮作用為我國產業轉型做出貢獻。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將肩負起自身的責任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使更多大學生能夠認清和了解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把自我雇傭當作理性的職業選擇,從而做到體面的工作。
4高校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定位的影響
高校的創業教育不是大學生就業的應急方式,是素質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態度與價值趨向的選擇。創業教育使大學生們的職業想法更加清晰、創業動機更加明確了,認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夠成為商業機會,避免了大學生們的盲目創業;創業教育剖析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結構,解析了知識、技能和特質在大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對照能力結構的作用,大學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從而使學習更加主動;創業教育有力的發掘了大學生自身創業資源,使所學專業能夠成為商業機會,從而使大學生們的專業型創業成為可能,高校創業教育提高了大學生們的創業能力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群體區別于下崗職工和海歸學子,其創業定位應歸屬于專用型創業。高校創業教育在大學生中開發以創業為導向的專業教育,將培養專業型創業者作為大學專業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專業教育中鼓勵、指導大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創辦只有懂得專業的人才能夠做得好的“高門檻”生意。具體實施內容包括:
(1)“學專業想創業”在大學生中實施以創業為導向的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中,增加以專業型創業為導向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讓學生充分認識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鼓勵學生把創業和自我雇傭當作理性的職業選擇,使學生能夠在中小企業以及缺乏正規就業機會的環境下有產出的工作。
(2)“學專業找商機”發掘專業領域的商業機會。充分的利用專業資源優勢發掘商業價值和商業機會,時刻留意專業領域內的創業機會,特別是那些專業性較強,“門檻較高”的商業機會。要對其深入研究,發現商機、找出利潤點設計自我的創業計劃。
篇10
伴隨我國應屆畢業生人數數量基數的增加,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國家關注的一個熱點。在解決方案中,自主創業則成為一種不可忽略的途徑。如何保障自主創業成功,需要進行創業者勝任力的研究。目前對于大學生創業勝任特征的研究主要使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研究者關注的對象是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發現大學生創業勝任特征包含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心理承受力、自我反省與學習、人脈搭建與維護、商業洞察力六個方面(王沛,楊景峰,2010)。產生的一個問題是有創業想法不一定保證創業成功,按照勝任特征的界定,我們需要關注創業成功的個體身上具備的相似特征,對這些特征的挖掘更有現實意義。按照這一思維,我們選取了十位創業成功人士,搜集他們的資料并進行分析,以嘗試發現創業成功的勝任特質。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和方法
通過網絡搜索,確定10名被試,分別是李陽、潘石屹、李小雙、張朝陽、牛根生、宗慶后、李彥宏、俞敏洪、馬云和張茵。根據視頻和文字資料,進行編碼等質性分析。
對談話內容進行分析后,發現他們對以下方面的問題給出了不同答案,分別是:學歷、家中排行、來源地、年齡。以下是十個人的基本信息:
由上表內容可以發現,排行老大的人占40%,老二的占10%,獨生的有40%,養子占10%;男性占90%,女性占10%。成長在城市的創業者占樣本的50%,來自農村的占50%。在創業年齡上,我們把30歲之前開始創業的稱為年輕創業者,50歲以上才開始創業的稱為老年創業者,根據這一標準,上述被試中年輕創業者占80%,老年創業者占20%。學歷分為本科和非本科,其中擁有本科學歷的創業成功者有6人,占60%,非本科占40%。
研究者依據被試自己描述的生活經歷以及創業經歷,利用EPQ量表,對每個創業者進行打分(注:這里使用的是他評方法),獲得他們人格特質方面的信息。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EPQ量表得分的一般情況
表2 樣本得分情況
在家中排行這一項,家中排行的高低在內外向上有顯著差異。
二、討論
(一)創業成功者的人格特質
可以發現,這十個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P、E量表的得分低,N量表的得分高。在表示精神質的P量表上,低分表示能與人相處,能較好地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善解人意。在表示性格內外向的E量表上,得分低意味著好靜,富于內省,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在反應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的N量表上,高分表示可能常常焦慮、緊張。
因此,創業成功者所要具備的特征應該是: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技巧,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善于自我反省,能夠進行自我控制,生活有規律,對未來具有危機意識,具有一定的焦慮意識。
(二)創業勝任特質的訓練
從本次調查,我們也更多地了解到,創業特征確實存在,但是普通民眾對其了解得很少。大多數認為學歷、年齡、性別以及家境是創業最主要的因素,甚至有人歪曲地認為有沒有后臺、有沒有關系才是創業能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對于大學而言,要重視創業勝任特質方面的訓練,加強社團建設,讓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具備相應的能力素養。
三、結論
1.創業者勝任特質為人際交往技能,自我控制能力,危機意識。
篇11
1 引 言
一個國家的創業水平至關重要,因為創業能提高經濟效益、帶來市場創新、增加就業機會和維持就業水平(shane&Venkataraman,2000)。創業機會或商機的存在并不會直接導致創業行為,因為“創業行為的背后是創業意向”(Krueger,2007),而并非所有人都具有此種意向(Thompson,2009)。因此,成為創業者的“意向(intentionality)”fKatz&Gartner,19881一直被強調為了解創業行為的重要變量(Bird,1988)。創業是一個有意識和有計劃的行為(Bird,1988),意向是計劃行為(planned behaviors)的唯一最佳預測指標(Krueger,1993),因此,創業意向是創業行為的最好預測指標,是了解創業行為的中心點(Krueger&Brazeal,1994;Krueger,2000)。Bird(1988)首次對創業意向進行了研究,他提出“在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之外,創業意向的研究推進了創業領域研究并有助于區分創業行為和戰略管理”。此后便有大量學者對“創業意向”展開研究。
2 創業意向的概念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意向作為一個心理過程處于中間位置。個體的和環境的變量通過創業意向影響創業行為。創業行為是指個體在創辦一個新企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動。意向指向特定的目標行為,有些學者(如Bird,1988)認為創業意向指向創辦一個新企業或者在現存的企業中創造新價值,而大部分研究者則普遍支持前者觀點。目前。創業領域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創業意向”的概念,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觀點。
Bird(1988)最早提出“創業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并基于“意向”的概念把創業意向定義為“將創業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為引向某個特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并且認為由靈感激發的創業想法必須通過創業意向才能實現。Bird引用Katz和Gartner(1986)對意向維度的劃分方法將創業意向分為兩個維度:創業者的意向(內控制點)和其他股東與市場等的意向(外控制點);理性的意向和直覺的意向。Bird對創業意向的定義為大量學者所引用(如Souitariset a1.,2007;Zhao etal.,2009)。同樣從意向的內涵出發,Krueger(1993)指出意向代表著對將來某個目標行為的承諾程度,而創業指創辦一個新企業,因此創業意向是指創辦一個新企業的承諾度。創業承諾度越高,創業意向越強。
Krueger和Brazeal(1994)提出潛在創業者(potential entrepreneurs)的概念,并指出當一個有吸引力的創業機會來臨時,潛在創業者表現出很強的主動性。因此,創業活動需要潛在的創業者。基于此種觀點,范巍和王重鳴(2006)認為,創業意向是“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是人們具有類似于創業者特質的程度以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但潛在創業者的定義和測量問題至今尚未得到較好解決。
Thompson(2009)在批判與總結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有創業意向的個體應該和那些僅僅擁有創業特質(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的人區分出來。創業意向個體應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有創辦一個新企業的可能性并且不拒絕這種可能性。基于這種觀點,Thompson(2009)將個體創業意向定義為“個體計劃創辦新企業的信念,并且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會自覺地履行這些計劃”。同時,Thompson(2009)強調,將來的某個時候也許馬上來臨或不確定,也有可能不存在。擁有創業意向的個體并不需要真正地去創辦新企業,因為無數的個人和環境因素將對此產生影響。因此,創業意向只是成為初期創業者fnascententrepreneurs)的必要條件,即成為一個初期創業者不是創業意向的必然結果,但初期創業者必然擁有創業意向。區分擁有創業意向的個體與初期創業者的關鍵點在于,擁有創業意向的個體到達哪一階段才能稱之為初期創業者。有學者(如Shook et a1.,2003)認為,這一階段為個體開始采取與創辦新企業相關的具體行動(如租辦公場地)。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創業意向是指潛在創業者對創辦新企業或實施創業行為的一種多方面的主觀心理準備狀態及其程度。這些方面主要包括潛在創業者對自身素質(包括創業知識和創業潛能)的評估以及對外在因素(包括創業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創業資金的充足性、市場的需求性以及社會支持情況)的主觀評估情況。
3 創業意向的測量
目前對于創業意向的測量沒有公認的、統一的測量方法。有些學者(Sagie&Elizu~1999;Korunka et a1.,2003)采用絕對測量法fcategoricalmeasures)l,另一些學者(如Lee&Wong,2004)使用自我分類測量法fself-categorization measures)測量創業意向。然而,這些測量方法都導致了結果的參差不齊和不可比性(Thompson,2009)。
個體創業意向的測量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是”或“否”問題,而是一個程度問題。個體創業意向的程度和強度因人而異,而同一個體也因情境變化在不同時期表現出差異。因此,評估創業意向應該使用連續測量法(continuous measures)而非絕對測量法(Thompson,2009)。有學者(Krueger et al.,2000;Auken,2006;Wilson,Kickul&Marlino,2007)僅僅使用一個項目,如“評估在未來5年內你將創辦新企業的可能性”來測量被試的創業意向。然而,他們也意識到單項目測量的信度和效度問題,因此建議“使用多項目測量以降低測量誤差”。多項目測量法是目前測量創業意向的主流方法(Chen et a1.,1988;Mueller&Thomas,2001;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
3.1 Chen,Greene和Crick(1998)5項目量表
該量表共5個項目,分別詢問被試“對創辦新
企業多感興趣”、“對創辦新企業的考慮程度”、“創辦新企業的準備程度”、“盡最大努力去創辦新企業的可能性”和“多久后將創辦新企業”。量表使用利克特5點量表進行評分,克倫巴赫a系數為0.92。該量表是一個較好的效標(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且被大量學者引用(如Hmieleski&Corbett,2006)。
3.2 Zhao和Seibert(2005)4項目量表
該量表用四個項目測量創業意向,項目內容涉及在未來的5-10年內,被試對從事典型的創業活動(開公司、收購小公司、開始并建立一個快速發展的公司和收購并讓公司快速發展)有多感興趣。采用利克特5點量表進行評分,1代表沒有興趣,5代表非常有興趣,用四個項目的平均分衡量創業意向的強度。此量表與Chen等人(1998)開發的創業意向量表關聯效度較高,在兩個不同時間段測出的克倫巴赫α系數分別為0.85和0.88。Gupta等人(2007,2008)引用此量表進行研究,報告的α系數為0.93。
3.3 個體創業意向量表(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Scale,IEIS)
Thompson(2009)在清晰定義個體創業意向概念的基礎上,首次深入、系統地研究了創業意向的測量問題,并開發了個體創業意向量表(IEIS)。該量表讓被試判斷項目描述與自己真實情況的相符程度,由6個項目組成,分別為“在將來打算開公司”、“從不尋找創業機會”、“為開公司而存錢”、“從不閱讀關于如何開公司的書籍”、“不知道如何創辦企業”、“會花時間學習創業知識”。量表使用利克特6點量表評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其中第2題、第4題和第5題反向計分。此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α=0.89)和效度(0.84),同時具有跨國家和跨人群的穩定性。
3.4 創業意向調查問卷
范巍和王重鳴(2006)編制了我國個體創業意向調查問卷,并得出在中國背景下,個體創業意向的結構維度包括創業希求性和創業可行性兩大部分。其中創業希求性包括創新導向、成就導向和自我尊重,創業可行性包括個人控制和責任意識。問卷共42題,采用6點量表,項目計分l為程度最低,6為程度最高,α系數為0.66。
4 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
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個體變量和環境變量兩大方面進行研究。在目前已有研究中,個體變量方面,主要研究個人背景因素、人格特質和認知特征對創業意向的影響,其中人格特質以研究“大五”因素和冒險傾向居多,而認知特征方面以研究自我效能感為主。此外,自我效能感從前因變量向中介變量的轉變是未來研究應重視的一個熱點。在環境變量方面,學者們對創業教育的研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然而,研究文化差異對創業意向的影響也是未來研究應該重視的一部分。
4.1 人口學變量
研究表明,性別、年齡、學歷、種族、家庭、工作經歷和創業經歷等個人背景因素都會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具體說來,男性的創業意向普遍高于女性(zhao&Seibert,2005;Gupta,Turban,&Bhawe,2008)。在西方國家,25-44歲是創業最活躍的時期,而國內學者范巍和王重鳴(2004)的研究表明,“25歲以下”及“25到30歲”者創業意向顯著高于“30歲以上”。MBA學歷者的創業傾向顯著高于本科、碩士和博士(范巍和壬重鳴,20041。擁有國企工作經歷的被試的創業意向明顯低于在私企工作的被試(Mazzaro et a1.,1999)。家庭創業背景(如家族中有創業者和父母的創業榜樣作用)、個體先前創業經歷都將導致更高的創業意向fMatthews&Mose~1996;Zhao&Seibe~,2005)。
4.2 人格特質
20世紀80年代末期,一些敘述性(narrative)文獻評論提出人格特征和創業沒有一致性關系,因此在將來的研究中應該放棄特質范式的研究(如Gartner,1988)。在中斷將近20年后,最近在創業領域又興起對特質的研究熱潮(如Baum,Locke,&Smith,2001;Ciavarella et a1.,2004)。特別地,DaRon等人(2005)提出使用元分析方法會得出與敘述性評論不一樣的結論。一些最近的元分析結果表明,創業者確實在很多人格特質上區別于其它群體(如管理者)(Zhao et a1.,2009)。例如,創業者有更高的冒險傾向、成就動機、責任意識、情緒穩定性、經驗開放性和更低的宜人性(Stewart&Roth,2001,2004,2007;Zhao&Seibert,2006)。
Crant在1996年就對個體差異和創業意向的關系進行探索,發現主動性人格(proaetivepersonality)和創業意向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Hmieleski和Corbett(2006)從行為決策領域引入“即時決策(improvisation)”的概念,得出除人格特質(大五)、動機(包括自我效能感、獨立性、控制點、冒險傾向和模糊容忍度)、認知類型和社會榜樣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之外,“即時決策傾向”能提供更強的解釋價值。Barbosa等(2007)用實證方法證明冒險傾向越強,個體創業意向也越強。Zhao等(2009)從人環境匹配理論出發第一次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總結了人格特質與創業意向的關系,他們使用五因素模型框架整合了以往所有關于人格特質和創業意向的研究結果,同時,他們將冒險傾向作為人格的第六個特質。結果發現除宜人性外,其余5個變量均與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其中開放性、認真性和創業意向相關最大。
4.3 自我效能感
Boyd和Vozikis(1994)首次將自我效能引入創業意向的研究中。創業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efficaey)指的是個體對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扮演創業者角色和完成創業任務的自信程度(Chan,Greene,&Crick,1998)。在眾多前因變量中創業效能感是影響創業意向的關鍵變量且具有很好的預測效力(Krueger&Brazeal,1994;Forbes.2005;Wilson,Kiekul&Marlino,2007)。Zhao和Seibert(2005)從社會認知理論出發,首次探討了自我效能在個體因素(創業學習、創業經歷、冒險傾向、性別)和創業意向之間的中介效應。丁明磊等(20091通過實證研究開發創業自我效能感模型,并運用該模型驗證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向的影響。
4.4 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研究還處在探索性階段。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創業課程、描述創業教育趨勢、對比受教育者與非受教育者的創業行為以評估
創業課程價值等(Vesper&Gartner,1997:Fiet。2000)。Noel(1998)發現,創業學專業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創業意向。Zhao等(2005)和Souitaris等(2007)提出創業教育將有助于提高創業意向并試圖闡明其理論機制。學生可以從創業教育中獲得三種好處:知識學習(1earning)、靈感(inspiration)和孵化資源(incubation resources)(Souitaris et a1.。2007)。創業知識的學習通過提高創業效能感和機會識別能力而間接提高創業意向(zhao&Seibert.2005;Wilson et a1.,2007;Souitaris et a1.,2007);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增加創業者數量,那么創業項目的開發就應著眼于如何改變學生的“心靈(hcarts)”和“大腦(minds)”(Souitaris et a1.,2007)。也就是說,激發學生的創業靈感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創業意向。同時,創業教學者還應注重創業行為榜樣在提升學生創業意向中的作用(Auken,2006)。
4.5 創業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對人的認知和行為都會產生強大的影響(Heilman,2001)。研究發現,目前關于創業者的看法都集中在傳統男性特質上fAhl.2006;Lewis,2006)。學者們(如Gupta et a1.,2005)證明了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和女性的創業意向都會產生影響。已有眾多實證研究表明,男性的創業意向明顯高于女性(Wilson,Marlino.&Kickul,2004;Zhao&Seibert,2005)。究其原因,由消極刻板印象帶來的刻板印象威脅直接導致女性創業意向的降低,這在主動性人格傾向較強的女性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Gupta&Bhawe.2007)。但近期一項實驗研究(Gupta,Turban&Bhawe,2008)表明,與內隱刻板印象激活相比,在外顯刻板印象激活條件下,女性比男性報告出更強的創業意向;無效的刻板印象激活,兩性的創業意向不存在差異;只有當不呈現刻板印象信息時,男性才表現出比女性更強的創業意向。另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高男性化者比低男性化者擁有更高的創業意向(Gupta,Turban,Wasti.&Sikdar,2009)。
5 創業意向模型
意向模型比個體變量和環境變量能更好地預測行為(Krueger,2000)。創業意向模型為更好地解釋和預測創業過程提供了一個簡潔、連貫和有效的理論框架(Kruege~1993,2000)。以往研究已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意向模型,包括Ajzen(1991)模型,Shapero(1975;Shapero&Sokol,1982)模型及Krueger(1993;Kruegeret aI.,1994,2000)修正模型和Bird(1988)模型及Boyd和Vozikis(1994)修正模型等。這些主導的創業意向模型是類似的,因為它們都集中于前創業活動、整合的態度和行為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這三個方面fPeterman&Kennedy,2003)。
5.1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Ajzen于1991年提出計劃行為理論(TPB),該理論認為意向預測行為,而外在因素通過態度影響意向。該模型確定了影響意向的三個態度變量:對行為結果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l、主觀規范(subjective norms)和行為控制知覺(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01),。對行為結果的態度指的是個體對行為的喜好和對行為結果的期望和信念;主觀規范指的是個體采取行動時的社會壓力知覺;行為控制知覺指對采取行動難易程度的知覺。Krueger等(2000)對TPB進行修正,提出三個態度變量相應的前因變量分別為:價值期望(expected values)、規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和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計劃行為理論得到了很好的驗證。KrueRer等(2000)驗證了TPB對創業意向具有很好的預測效力。Autio等(2001)得出三個態度變量都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其中行為控制知覺對創業意向的影響最大,而社會規范知覺的影響最弱。Lfithie和Franke(2003)提出一個略加修改的TPB結構模型,發現“對創業的態度”是創業意向最重要的前因變量。Gird和Bagraim(2008)同樣發現TPB能很好地預測創業意向。此外他們還提到,在個性特質、環境、創業經歷和人口學變量四個額外影響因素中,只有創業經歷能增加TPB對創業意向的預測效力。
5.2 創業事件模型(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Event,SEE)
Shapero和Sokol在1982年提出創業事件模型(SEE),該模型假設個體的創業意向直接受“希求性知覺(pereeived desirability)”、“可行性知覺(perceived feasibility)”和“行動傾向(propensityto act)”三個因素的影響。“希求性知覺”指的是個體對成立一個公司的前景的吸引程度。“可行性知覺”指的是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立一個公司的程度。“行動傾向”指的是個體采取行動的意向。Shapero假設,慣性支配人們的行為直到被其它事情打斷或“置換”,置換(displacement)可以是消極的(如失業)也可以是積極的(如彩票中獎)。
Krueger(1993)在測試Shapero的模型的基礎上,將創業經歷(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的廣度和積極性納入模型。前者通過可行性間接影響創業意向,后者與希求性相聯系。Krueger和Brazeal(1994)基于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和Shapero的創業事件模型提出了創業潛力的簡化模型,見圖1。K.rueger認為,行為選擇取決于行為的“信度(credibility)”和“行動傾向”,信度要求行為既是希求的又是可行的。這樣創業潛力就應出現在“替代”之前“行動傾向”之后。Kmeger等(2000)繼而對Shapero的創業事件模型進行修正(Shapero-Krueger Model,SKM),見圖2。此外,還有學者探討了個人的和情境的因素(個人希求性、社會規范知覺、自我效能感和集體效能感)(Kruege.2000)、創業教育(Peterman&Kennedy,2003)、情感因素(社會認同、榜樣和社會規范)和理性因素(包括財政預期、機會知覺和技術支持等
到覺察到的資源獲得)(Crrundsten,2004)等外在因素對希求性知覺和可行性知覺的影響。
5.3 Bird創業意向模型
Bird(1988)在將理性和直覺思維作為創業意向的維度的基礎上,提出個人、社會背景和理性、直覺思維在創業意向形成中的交互作用。個體變量:個人經歷(如創業經歷)、個性特征(如成就動機)、能力(如先進的思想)和社會背景因素: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二者共同組成創業背景。Boyd和Vozikis(1994)引入“自我效能感”對Bird的模型進行修訂。提出理性思維通過態度或觀念對意向產生影響,而直覺思維則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響意向。同時,自我效能感調節意向與行為的關系。
6 評價和展望
以往創業研究主要關注人格特質、環境因素和人口學變量對創業活動的影響。然而,這些因素都不能較好地解釋和預測創業過程,而創業意向比個性特質和環境變量能更好地預測創業行為。在創業研究領域,創業意向已被證明是一個根本的和常見的變量(Bird,1988;Krueger et a1.,2000;Wilson et a1.,2007)。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和Shapero的創業事件模型為研究創業意向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支撐。目前創業意向己不再是創業的代名詞,作為一個單獨的變量,創業意向既能作為因變量。也能成為自變量和控制變量(Thompson,2009)。
然而,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創業意向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義。一方面雖然大家表面上都使用“創業意向”的術語,但很多研究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創業意向進行定義(如Krueger et aI.,2000;Lee et a1.,2004;Thompson,2009)。另一方面,“創業意向”術語沒有得到統一的使用。在國外,“擁有一個公司的意向fthe intention to own a business/to start afirm/to create a venture)”、“自我雇傭意向(theintention to be self-employed)”經常與“創業意向”交叉混合著出現。然而個體可以通過購買一個公司而“擁有一個公司”,可以購買銷售權(如保險)而變成“自我雇傭”。這些與我們所要研究的“創業意向”是大相徑庭的。在國內,有些學者使用“創業傾向”的術語,有的學者雖使用“創業意向”,但其對應的英文詞卻為“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創業導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主要用于研究企業戰略管理,可以從創新性、風險承擔性與超前行動性三個維度來表征創業導向(covln&Slevin,1989)。而創業意向則用來預測個體創業行為。因此,將來的研究可從探索創業意向的內涵著手,需在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整合以往研究結果。
篇12
創業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是在班杜拉(Bandura)自我效能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創業這一特定領域后產生的一個新概念。它是伴隨著創業研究者把創業研究的焦點從創業特質理論逐漸轉移到創業認知理論的過程中而日益受到重視。先前的創業特質論研究期望通過考察創業者人格、態度與人口統計學特征來區分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特質差別[1],然而他們得出的結論對創業者的解釋力和對創業行為的預測力都比較低。因而,創業研究者希望通過借助認知研究[2]和社會認知理論[3]來解釋和預測創業行為。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為與創業者關系比較密切的認知因素,逐漸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
自我效能感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直接影響人們的思維、動機和行為產生[4]。創業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的社會活動方式。它的成功進展與創業者對自身能力、技能的感知程度和自信程度息息相關。因而,創業研究者把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活動結合起來,提出了創業自我效能感概念,并用它來解釋和預測創業動機、創業意向、創業決策、創業績效等[5]。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論和三元交互決定論是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思想。三元交互決定論以環境和人的認知及其行為的互動關系為視角來考察個體內在認知發展與外在行為表現。在認知和行為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互動的環境因素和認知因素起著決定作用,但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作為心理預期或信念,在這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一)定義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專家Bandura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并被定義為個體在面對特殊情景下,對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行動方案的判斷與信念,它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對自身實現目標或完成特定任務的主觀感受和自信程度,而不是個體所擁有的能力和技能本身[6]。Stajkovic和Luthans(1998)進一步提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這種自信使自己能在特定環境下調動必要的資源,從而成功地完成某項特定任務。
(二)測量
根據班杜拉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特定情境下個體對自己能否利用掌握的技能完成相應任務的自信程度。也就是說,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要針對特定領域和特定任務展開。基于此,班杜拉認為要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問題,首先要明確任務領域和該領域所包含的特定任務,然后采用微觀層次分析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二、創業自我效能感
由于創業特質理論研究的局限性,基于認知觀的創業研究得到了創業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Krueger指出:探究隱藏在創業者認知結構、創業意向和創業行動背后的信念因素是掌握創業研究的內涵的
關鍵。自我效能感,這一重要的認知因素,是揭開創業活動中深層次信念因素的重要概念[7]。自我效能感與創業領域相結合形成的創業自我效能感概念在解釋和預測充滿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的創業行為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創業自我效能感定義
自我效能感和創業領域相結合,提出了創業自我效能感概念。創業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能夠成功地扮演創業者角色和完成相應創業任務的自信強度(Scherer,1989 )。Chen、Greene等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感在充滿風險和挑戰的創業領域能最好地解釋和預測創業行為。Luthans和Ibrayeva(2006)認為創業效能感是創業者的一種內在的信念,也就是指創業者對其擁有能力能夠完成創業任務的信心。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目前學術界達成了共識:創業自我效能應在參照自我效能感的定義的基礎上再結合創業活動的具體特點來界定,它是個體對自己從事創業活動的自信程度。
(二)維度及測量
盡管當前學術界對自我效能感研究的領域特殊性和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概念達成了共識,但是對于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問題,不同的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結構進行了探究并開發出了不同的測量工具。
Chen、Greene等首先探討了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和維度,通過對在校大學生和創業者間的研究,開發出了一個包含22個項目的創業自我效能感測量量表。該量表包括市場、創新、管理、風險承擔和財務控制五個維度,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達0.92。
De Noble、Jung 和Ehrlich認為Chen、Greene等開發的量表不能有效地區分出管理者和創業者,于是他們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側重于一般管理技能的創業效能感評價量表,該量表包括35個項目和風險承擔、產品創新性、機會識別、人際關系、資源分配、創新環境六個維度,六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4~0.94之間[8]。
Jill等人(2005)針對創業任務的不同提出了包含機會識別效能感、關系效能感、風險感知效能感和管理效能感四個維度的創業自我效能感結構。
Forbes在探討創業自我效能感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時,主張把Chen、Greene等提出的創業自我效能感五個維度縮減成營銷效能感、管理效能感、冒險能力效能感和財務能力效能感四個維度[9]。
Kolvereid等研究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的關系時運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出機會識別、投資關聯性、冒險、經營管理四個維度來探討創業自我效能感[10]。
Barbosa、Gerhardt等在對初創企業進行研究時,提出了要從投資者關系效能、企業管理效能、不確定性容忍效能、機會感知效能等四個維度來測量處于創業初始階段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感[11]。
丁明磊在研究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的關系時,修訂了De Noble、Jung和Ehrlich等地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并把原來的六個維度縮減為創業管理、創業領導和創業堅持三個維度[12]。
湯明依據Lucas與Cooper(2005)開發的量表在探究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的關系時,提出了創業自我效能感包括創新效能、風險承擔、機會識別、關系協調和組織承諾五個維度[13]。
(三)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實證研究
國內外研究者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靜態的創業者特征和動態的創業過程兩個方面上。對靜態的創業者特征上主要是通過比較創業者與非創業者創業自我效能感指標上的差異性來區分創業者和非創業者。動態的研究主要針對“初創業過程的三個子階段:概念期、醞釀期和初創階段(嬰兒期)”和創業后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本文以創業前和創業后來區分創業過程。在創業概念期和醞釀期,也就是創業前,創業者的主要任務是完成機會的識別或資源的盤點,資源與機會的整合,并充分開發利用內部資源或合理利用外部環境以保證創業的順利進展。因而在此階段,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動機、創業意向、機會識別的關系展開的。在創業的嬰兒期(創業的初創階段)以及以后的發展中,主要考察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決策、創業績效等行為的解釋和預測作用上。
1. 靜態研究
在靜態研究上,研究者通過比較創業者與非創業者創業自我效能感指標上的差異性來區分創業者和非創業者,并得出了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行為的產生具有預測作用。這一觀點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認可。Boyd等(1994)指出創業自我效能感可以預測創業行動可能性;Kruger等也發現創業自我效能感是潛在創業者走上創業道路的必要條件。Chen等運用創業自我效能量表對在校MBA學生、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進行了比較研究,通過單變量方差分析后發現有創業意向的在校生在營銷、管理、財務控制三個維度上與沒有創業意向的在校生差異顯著,進一步分析后得出創業自我效能感是預測創業行為的重要因素,與創業可能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Markman等通過考察專利持有者的創業自我效能狀況,也證實了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水平顯著高于非創業者[14,15]。
2. 動態研究
在動態的研究方面,創業研究者在創業前的準備階段(概念期和醞釀期)主要是探討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動機、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的關系。
(1)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動機
De Noble等通過實證研究后發現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動機和創業準備呈顯著正相關[8]。湯明經過實證研究證明,成就動機和創業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13]。曹坤峰從成就動機、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動機的關系研究中,得出創業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預測創業動機,并在成就動機和創業動機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2)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
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為個人對成功實施創業的感知,是創業意向的一個重要前導變量。Zhao等后續的跟蹤研究證實了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向的積極作用。采用自己開發的創業自我效能測量量表,間隔兩年對同一批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驗證了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意向的促進影響,另外,有些學者證實創業自我效能相關變量可能對創業意向有正面作用[16],同時有一些研究者并未發現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意向的正相關。如Kolvereid等分別于2002年和2004年對挪威的同一批新創企業的創業者進行對比調查,對數據進行分析后,卻沒能證實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意向的顯著影響。對此,他們給出了兩點解釋:① 可能是采用的自編創業自我效能量表存在不足。② 也許是研究所選被試僅局限在挪威,造成被試的高度同質性。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者考察了社會文化差異對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關系的影響。如,Jung等(2001)運用De Noble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對美國、韓國的在校大學生及企業經理兩組樣本進行了對比研究。除了驗證了創業自我效能感整體與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之外,他們還發現,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試的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存在巨大差異: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樣本創業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集體主義社會的韓國樣本。
在創業的初創階段和以后的發展階段中,創業研究者主要考察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決策、創業績效等行為的解釋和預測作用上。
(3)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績效
Chandler等(1994)最先通過研究150位創業者的創業情況,得出了創業效能感在創業者能力與創業績效之間的緩沖作用,具體表現為創業者對商業機會識別能力的效能感與創業績效間呈顯著正相關。何斌在創業策略、創業認知與績效關系研究中[17],通過對60余家企業的276名員工進行研究后得出:創業策略確實能夠影響到公司集體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策略對創業績效間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創業策略是通過創業效能感影響創業績效的,創業行為的完成需要借助員工對創業的感知。Forbes采用Chen等開發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了95家企業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與企業整體績效的關系,證實了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對企業整體績效的積極促進作用。葉建國(2006)解釋創業效能感與創業績效間的關系時,探討了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績效的作用過程機制,證實了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以及對創業績效的良好預測作用。Hmieleski和Corbett通過159個新創企業研究來探究創業行為與創業績效的關系時,得出創業者創業自我效能對于新創企業績效的正向調節作用[18]。
(4)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決策
Krueger指出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個體的創業決策知覺和態度會產生影響。Zhao等指出個體的風險傾向與創業自我效能成正相關,個體的風險傾向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就越高,該個體創業的概率就越高[19]。馬昆姝、胡培在探討文化對創業認知決策的影響時[20],運用Zhao等人所使用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出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決策的正向影響作用。也就說,創業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越可能采取創業決策。
三、簡要的評論
創業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拓展了創業研究的領域,豐富了創業理論的框架。傳統的創業心理學理論從創業者個體特征出發,通過比較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的人格特性、創業特點、創業類型和創業選擇過程等方面的差異來考察個體創業選擇的可能性。這嚴重制約和限定了創業領域研究的發展。把自我效能感這一重要認知概念引入創業領域則擴大了創業心理學研究范圍,使創業研究者在關注環境、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基礎上,深度剖析創業者內在的認知結構、動機、意向等背后的信念因素,從而更有效地解釋和預測創業行為。另一方面,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為政府創業政策和教育部門開展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理論支撐和數據支持。在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鼓勵全民投身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對創業者內在創業信念因素的研究可以為政府部門制定創業政策提供具有說服力的依據,為創業教育者提供新的創業心理輔導技巧。
為了更好地促進創業研究和創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發展,我們認為后續的研究應該把關注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加強創業自我效能感測量工具的中國化研究;② 注重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前導因素進行研究;③ 關注對潛在創業者的研究;④ 側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動態研究和現場研究。
參考文獻:
[1] Brockhaus S R.Risk-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23):509-520.
[2] Krueger, Jr, N F, Brazeal D V.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J].Theory and Practice,1994:91-104.
[3] Mitchell. The central issue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search in 2007[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7(5):152-156.
[4] 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view[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86.
[5] Chen C C,Greene P G,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295-316.
[6] Bandura A.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1175-1184.
[7] Krueger. What lies beneath? The experienti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Entrepreneurship[J].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123-138.
[8] De Noble A, Jung D, Ehrlich S. Initiation new venture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M]. MA, Babson College,1999.
[9] Forbes D P.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Entrepreneurship[J].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599-626.
[10] Kolvereid L,Isaksen E. New business starts up and sub sequent entry in to self-employ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866- 885.
[11] Barbosa S D, Gerhardt M G, Kickul J R.The role of cognitive style and risk preference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7(13):86-104.
[12] 丁明磊.創業自我效能及其創業意向關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2008.
[13] 湯明.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關系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4] Markman G D, Balkin D B, Baron R A. Inventors and new venture formation: The effects of general self efficacy and regretful thinking[J]. 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49-164.
[15] Markman G D, Baron R A,Balkin D B. Are perseverance and self-efficacy cost less? Assessing entrepreneurial regretful thinking[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l Behavior,2005(26):1-19.
[16] 嚴建雯,葉賢.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現狀調查[J].心理科學,2009,2(06):1471-1474.
[17] 何斌.創業策略、創業認知與績效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篇13
近年來,創業勝任力方法日益成為研究成功創業企業家能力特征的有效手段。自Chandler和Hanks(1994)首次提出創業勝任力這一術語以來,研究者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對創業者的人格、心理特質及其行為進行研究,通過對創業企業家心理特質和行為特點等方面的描述來解釋創業現象,并由此總結出包括成就動機、內控性、自信心等在內的成功企業家所具備的一系列心理特質。以往的研究只是針對創業企業家的心理特質進行探討,忽視了創業環境、企業發展階段以及創業者群體的差異,不同群體創業成功所需的創業勝任力也不盡相同。大學生創業者作為特殊的創業群體,他們應具有與其他創業群體不完全相同的創業勝任力。
Man和Lau (2000)通過對香港中小型服務業的管理者和老板進行多次訪談,提出創業勝任力的六維模型,即機會勝任力、概念勝任力、關系勝任力、承諾勝任力、組織勝任力、戰略勝任力。接著Man等從中小型企業競爭力出發,通過實證研究驗證創業勝任力六維模型,認為創業勝任力是創業者在組織中成功地執行了工作的所有創業能力的總和,是一種高水平的個人特質,包括了技能、知識和性格特征等。隨后,Man等(2008)分別選取中國本土創業者和在國外成長的中國創業者各8名進行訪談,探討創業勝任力和創業環境的關系。結果表明,創業環境是影響創業勝任力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表現在創業者早期的成長環境會影響某些勝任力維度的形成,也表現在當前的經營環境將會決定創業者其它勝任力的發展。Man等提出的創業勝任力的六維度模型受到國內學者的普遍認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驗證、補充。例如馮華和杜紅在Man的創業六維模型基礎上增加了學習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兩個維度,提出創業勝任力的八維模型,指出創業勝任力對創業績效產生直接影響。也有學者研究表明中國化的社會資本――“關系”是創業導向和創業績效的中介變量。
本研究在梳理前人對創業勝任力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專家法、訪談法等,提出大學生創業勝任力七維度模型,即機會勝任力、概念勝任力、關系勝任力、承諾勝任力、組織勝任力、戰略勝任力和學習勝任力。擬通過實證方法驗證該模型,探討其與創業績效的關系,以及“關系”在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
二、方法
1. 被試
采用“滾雪球”式的便利取樣法,選取在校創辦企業的大學生和大學畢業后創立企業的大學生企業家作為被試群體,通過邀請式的網絡問卷、紙質問卷等方式,共發放問卷145份,回收14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28份,有效率為88%。男女比例約為4:1,在校生與畢業生比例約為1:3.5,首次創業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1-30歲。
2. 研究工具
(1)創業勝任力量表。在前人相關研究基礎上,通過文獻歸納法、訪談法、專家法等進行針對性調整,形成了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問卷。該問卷共28道題目,包括機會勝任力、概念勝任力、關系勝任力、承諾勝任力、組織勝任力、戰略勝任力和學習勝任力等七個維度,采用Likert-5點式量表編排。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 系數為.952。
(2)創業績效量表。借鑒了Ciavarella(2004)創業績效問卷,用持續經營、生存能力等來測量生存績效,以銷售總額、利潤、員工、投資、市場份額的年增長來測量成長績效。該問卷共8道題目,采用Likert-5點式量表編排。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 系數為.888。
(3)“關系”量表。主要測量創業者的日常人際交往情況,通過文獻歸納法、專家法,結合訪談材料編制而成。該問卷采用Likert-5點式量表編排,共6道題目。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838。
三、結果
1. 大學生創業勝任力七維模型
通過AMOS 18.0 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表1),主要擬合指數χ2 /df、RMSEA、IFI、CFI、GFI均達到可接受范圍,但還不是十分理想。在遵循不改變因子意義及小步漸進修正的原則,經過2次驗證性因子分析,刪除2道題(第1題,第24題),形成由26道題,共7個因子構成的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問卷。在刪除項目后,各因子上其他項目的分布沒有變化。修正后各擬合指數都有所提高,并接近理想水平(見表1)。
修正后問卷結構的驗證性因子分析完全標準化因子載荷結果表明,創業勝任力模型各因素載荷量處于0.615~0.816之間,λ 值皆大于0.50,而小于0.95,表示基本適配指標理想。此外,該模型的七個維度的AVE值處于0.51~0.59之間,都超過了0.5 水平,另外,AVE 值基本上都大于φ2值,說明了該模型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
2. 創業勝任力與創業績效關系的路徑分析
在創業勝任力與創業績效的關系分析中,采用AMOS18.0對兩者的關系進行路徑分析。首先,在自變量中,以創業勝任力各維度的平均分為顯變量,在因變量中,以創業績效各維度的平均分為顯變量,通過AMOS軟件建立創業勝任力的七維和創業績效的二維理論分析模型,并根據AMOS軟件的MI修改指數提示,對所構建出來的路徑圖進行必要的調整。模型的擬合指數情況見表2,路徑分析結果見表3。
表2的分析結果顯示,模型的各個擬合指數均達到了理想水平,說明模型擬合度良好。
表3的標準化路徑分析系數結果顯示,共有9條路徑對創業績效起顯著影響,其中對生存績效有顯著影響的5條路徑分別來自關系勝任力、戰略勝任力、組織勝任力、機會勝任力和學習勝任力這5個維度,對成長績效有顯著影響的有4條路徑,分別來自關系勝任力、承諾勝任力、機會勝任力和學習勝任力這4個維度。標準化路徑系數在0.142~0.410之間。
3. “關系”在創業勝任力和創業績效之間作用機制的路徑分析
同上,采用路徑分析方法來探討“關系”在創業勝任力和創業績效間的作用機制。通過AMOS軟件建立創業勝任力、創業績效和“關系”的理論分析模型,根據AMOS軟件的MI修改指數的提示,對所構建出來的路徑圖進行必要的調整。模型的擬合指數見表4,路徑分析結果見表5。
表5的標準化路徑分析系數結果顯示,共有3條路徑顯示出中介效應,分別為機會勝任力、關系勝任力和組織勝任力,其中“關系”在機會勝任力和創業績效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關系勝任力和生存績效以及組織勝任力和生存績效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討論及啟示
結果表明,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由七個維度組成,即機會勝任力、關系勝任力、概念勝任力、組織勝任力、戰略勝任力、承諾勝任力和學習勝任力。這一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相一致,而學習勝任力作為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一個維度,突出了大學生創業者與其他類型創業者的差異,進一步驗證了Man等提出創業勝任力的六維模型的科學性,豐富了創業勝任力研究文獻。研究結果有助于大學生創業者發現自身創業勝任力的不足,創業者可以據此進行對比,發現自身的不足,并依此開展針對性訓練,提高創業成功率。研究結果也為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此外,我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關系”現象,其本質就是社會資本的中國化版本。本研究還探討了創業勝任力和創業績效的關系,驗證“關系”在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人際關系網絡確實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企業創立初期,企業家如果能與政府、供應商以及員工保持良好的關系,將對企業的有效運作奠定基礎,而對于新創企業,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自身擁有的關系網絡,借鑒市場上成熟的經營模式,并將其直接運用于企業發展,那么創業成功的概率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相應的風險也能降到最低。同時,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要時刻維持已有的人脈,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放大,爭取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大利益,例如,與供應商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持續不斷的關注消費者的需求點,開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等。這些舉措都建立在創業者擁有較強的關系勝任力基礎上。此外,把握機會的能力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密切的關聯,這也體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
在創業勝任力具體維度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中,大學生創業群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學習勝任力也在創業過程中得到體現。本研究結果表明,學習勝任力無論是對生存績效還是成長績效都有顯著的作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掌握了知識就相當于把握住了時代的命脈,就算是在傳統行業中發展,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創新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承諾勝任力對成長績效也有顯著的影響,由于創業的過程特別艱辛,很多時候創業者都需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心理壓力。因此,企業家在承受創業的種種巨大壓力時,不僅需要有毅力,更需要有一種動力支撐,通過愿景的預設,實現自己的追求,不斷完善己身,提升自我,從而影響企業的成長績效。
研究結果對于大學生創業者發現自身不足,完善自我以及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創業者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缺乏的勝任力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以便提高創業的成功率;高校也可據此設置相應的創業課程、創業實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指導。當然,受限于樣本獲取難度,本研究被試數量偏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的推廣;創業績效的評定上由于客觀的數據獲取難度大,采用了自評的方式,可能對問卷的內部效度產生一定影響。未來研究可擴大樣本量并采用客觀的創業績效數據作為效標變量,提高研究結果的精確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Chandler, C. N. & Hanks, S. H.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4):331-347
[2]Man, T.W.Y. and Lau, T.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3)
[3]Man, T.W.Y., Lau, T. and Chan, 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4]Man, T. W. Y., Lau, T. and Snape, 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2008,21(3):257-276
[5]苗青,王重鳴.基于企業競爭力的企業家勝任力模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3):18-24
[6]王,陳勁.科技企業家創業勝任力及其與績效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25(S1):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