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個體層面上,文化一詞具有合宜性。例如某個人受過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言談舉止優雅,并在某些社會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都合乎社會主導價值體系,甚至是社會價值觀所認可并崇尚的對象,所以被賦予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而受到尊重。在群體層面上,文化是指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產生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因此,文化具有物質的屬性,也具有精神的屬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創造和發展。
經濟,廣義地說,是指人類為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進行的一切活動。狹義上說,經濟是指物質的生產、流通和分配,也形成了一門學科叫經濟學。經濟包含了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文化也有著物質內涵和精神內涵,因此,二者在本質上具有統一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叫做文化經濟學。國際上權威文化經濟學刊物《文化經濟學》雜志將文化經濟學定義為:文化經濟學是一門將經濟學分析方法應用于一切公共及私有的創作藝術、表演藝術、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的學問。它著重研究文化部門的經濟組織以及與文化相關的生產者、消費者、政府部門的行為,它的研究主題涵蓋了很廣泛的范圍,包括主流的及新興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公共政策及制度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的產生,標志著文化與經濟學的融合和發展。文化經濟學一般包括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文化產品的價值;文化資本的可持續性;文化遺產的分析;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產品的消費。
2.文化產品的經濟基礎
文化在整體性上表現為對滿足人類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產品,這種文化產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流通,表現為商品化。文化產品具有社會實踐的性質,脫離了社會現實意義的產品也終將會被淘汰。人們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凝結著文化因子,這種文化因子的普遍性正是文化產品進行流通的基礎。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基礎之下,人們選擇相應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一套相應的社會文化制度。人類整個的生產系統就是一個充滿了文化意圖的領域。也即,所謂自然,并非一種完全脫離于人的獨立客體,而是由人的存在賦予了一定意義的、用精神的線予以貫穿起來的一種社會存在。這種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決定了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地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肌餓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饑餓。人類的經濟發展過程,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既是真實存在,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因此,物質的生產一方面具有客觀實踐性,也同時打上了文化含義的烙印;文化范疇一方面具有抽象和自制的性質,也同時擁有其物質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文化事業的高度發展,市場中的企業不再單純是生產的基地,而且也是不同企業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地方。企業內的文化氛圍,更具有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人和人關系和諧的功能,這超越了僅僅是提供商品生產的功能。在消費領域,傳統的物質消費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開始轉向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化產品的需求。在市場營銷中,不僅宣傳產品的經濟價值,也宣傳其產品的文化功能和價值,從而使得市場營銷開始提升文化層面的評價,最終使得文化產品快速地商品化了。
1.文化與經濟的共生
一般的說,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決定文化的發展;文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支配和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文化和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來看,兩者具有共生的關系。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作為人的本質存在的一種體現,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它們都是人作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為維持和繁衍自己的生命存在而生產人所必需的消費品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結果。
人類活動具有自我意識和主動性,具有非常直接的目的。這種目的反過來使得人類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也使得活動過程本身也具有意義和價值。生產作為人類活動最普遍的一種行為,也具有了意義和價值。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既體現了經濟性質,也體現了文化性質。因此,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上,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具有文化的性質,都具有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而文化本身也蘊含著經濟的性質。文化與經濟是既有其獨立性,又有其共生性。
文化和經濟體現了人類的發展進程,二者也體現了生命的延續,統一地指向一個對象。彼此交融,形成了一種文化經濟共同體,也即文化經濟一體化。在人類社會發展到在物質生活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時,文化開始逐漸繁榮起來,為了適應人類對文化的需求,文化和經濟開始互相結合起來,并成為一種互動雙方,不能離開彼此。真正自覺的、合目的的、現代意義上的以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消費和流通為主體特征的文化經濟活動,則是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即在人類自覺地發現文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于經濟之外的一種財富之源,以及成為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之后才出現的。
2.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
人類的經濟行為首先是為了生存,此后才是發展。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本身就具有了文化的含義,其行為也就有了文化的屬性。每一次經濟的革新,都代表了人類文化有了一次質的提高。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正是揭示了經過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和價值,也說明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與該民族的社會進程有著直接的關系,從而也說明了文化與經濟逐漸交融,形成一個強大的力量,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文化系統的全面升級,其內容包括了人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等體系,也即文化和經濟逐漸統一起來。文化有其結構,經濟也有其結構,二者在共生的基礎上走向了一體化。例如,農耕式的文化與自然經濟相對應,工業文化與工業經濟相對應。每一次經濟結構的質的革新,必然伴隨著文化結構的革新。同樣,人類文化思想的每一次提升和解放,必然推動經濟結構的改變,二者一一對應。
篇2
首先,從經濟的角度看,只有實現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發達,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當前,我國正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群眾的文化消費也將進入更加旺盛時期。據有關部門測算,近幾年,我國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將達到5000多億元。這種社會消費需求的新變化,一方面要求企業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產品,去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求物質產品中的文化含量也要不斷提高。實踐證明,企業生產出的產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經濟附加值也就愈高。
其次,從文化的角度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識形態屬性的同時,其產業屬性也越加明顯。一方面,在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過程中,價值規律、市場機制等經濟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大,文化產業和社會化大生產已成為現實,文化產業已普遍具有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市場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隨著高新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文化產品的生產效率將越來越高,文化傳播的力度將越來越大,文化的覆蓋面將越來越廣,文化的表現力和感召力將會得到空前的發揮。
再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也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社會的規范化發展,人類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高,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確實越來越突出,甚至會具有全局性的決定意義。因此,面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切實把握好企業文化與企業經濟的辯證關系,更好地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二、企業文化將對企業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經濟中生產要素的質量。尤其影響作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創業者和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具有什么樣的文化背景,有著什么樣的價值觀念。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對待生產勞動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工作的質量。所以精神氣質是人力資本的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是否具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是否能夠承受創業活動的辛勞,這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衡量一種文化能否對創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核心的標志在于這種文化能否培育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企業家。
其次,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經濟活動的軟環境。從具體內容來看,企業文化表現為與民眾參與經濟活動過程中有關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和精神狀態,即民眾個體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這是企業文化的微觀內容,企業文化也包括鼓勵并支持民眾參與經濟活動的環境和制度,這是它的宏觀內容,在硬件條件一定的前提下,企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就是一個企業的軟環境。軟環境本質上是人的素質問題,軟環境的好壞影響到市場秩序、投資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再次,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經濟的產業結構。具體來說又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特定的文化類型決定了特定的企業組織形態。第二,文化的類型決定了產品的品質。勞動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個人愛好以及鑒賞能力,都有可能摧毀或者挽救一個產業。第三,消費者的水平將是產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消費者已經不再是被動的產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消費意識和消費品味對企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產生強大的影響。好的消費者是一種競爭力的源泉,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三 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經濟振興和協調發展
篇3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認為文化是社會全體成員所能夠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識、習慣、道德等的復合體。文化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區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區域經過很長時間所沉淀下來的人們某種性格和特質。所謂的區域文化是指某個特定區域的人群所擁有的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價值準則、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民族藝術、道德規范等的總和。它是由地區的特殊地理情況、人類生產水平以及長久的歷史積淀所決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就是區域文化觀念,它是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在的人們普遍只重視技術、資本這樣的有形要素,卻忽視了對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的分析和運用,這樣的結果往往都事與愿違。
2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2.1傳統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傳統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以及數代人的共同選擇所最終形成的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影響地域發展的深厚底蘊。它推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激發出了各種活力,營造出了一個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因此,在我國廣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地域經濟總是藏著不同類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記。如長江三角洲受到了吳越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浙江江蘇為兩翼的“長三角經濟圈”。這是歷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經濟完美契合的必然結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廣東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這是嶺南文化和該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的產物。
2.2文化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德魯克曾說過,今天的真正優勢資源不是資本、土地和勞動,而是文化。這句話其實并不難理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逐漸變得密不可分。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于區域綜合競爭力和實力來說都是不容小覷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生長點。文化資源對于經濟發展影響體現在許多地方。一是作為經濟發展之重要基石。自從后,我國政府就提出“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這樣的形象說辭。全國各地都在不斷利用自身文化來促進自己的經濟發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觀都能夠為招商引資、經貿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如江西的廬山、井岡山,貴州的黃果樹瀑布、絲娃娃、腸旺面,重慶的火鍋以及廣西的桂林山水和劉三姐文化等都成為當地旅游文化發展的自然人文資源。二是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文化資源能夠給產品帶來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的內涵和底蘊也越來越看重。很多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實力,不斷打造和升華自己的企業文化,提高產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2.3文化創新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動力。而創新是一個社會性和地域性的互動過程,它有著獨特的區域文化底蘊。經濟文化能夠對創新的模式起到促進作用,并以此提升區域經濟水平。當代社會,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創新,它能夠將勞動和資本這些物質要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3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制約
3.1文化的交互性導致各地資源爭奪,不利于區域經濟的整體化發展
如著名的江蘇宜興和浙江寧波“梁祝文化爭奪戰”充分顯示了文化整合之間的混亂。一些省份為了藝術節的開展,大規模地修建場館,花費高達幾十個億。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有序發展。
3.2落后經濟背后往往是落后的文化
(1)我們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平衡的,東部與西部的差距明顯。當然,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區域文化的差別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2)經濟落后的地區的人總是有一種保守和不思進取的心態,總以為小富則安。究其根源就是他們保守的文化和不開放的思想觀念所造成的。(3)儒家文化讓人輕視經濟的發展,現實生活中的吃喝玩樂的氛圍比較濃厚,越是欠發達地區這種現象就越突出,這些是跟當地綠林好漢式俠文化分不開的。
4區域文化特征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聯系
區域文化一般具有以下特點:時空上傳承和兼容性以及本質上的地域性和同化力還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可塑性和創造性。正是因為區域文化具有這樣的特征,才導致區域文化不僅具備當地的特色,而且還時刻在變化和發展,在不一樣的時間和地點表現出不一樣的特色。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城市一直以來都對各種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它原有的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自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文化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前所未有。這種文化模式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沿海地區能夠很好地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不斷地提高生產力,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中原地區的區域文化形成于小農經濟,它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表現為重農輕商、重義輕利、中庸和諧、安于現狀、推崇道德,進取意識和冒險意識嚴重不足。儒家文化對于公有制的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對于市場經濟卻起著抵制作用。這些落后、保守的思想觀念將會制約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人煙稀少,農業和畜牧業經濟占據主體地位,因此商業意識相對淡薄。它的區域文化主要分為三種,一是自古就有的農耕和游牧文化;二是中原人所帶來的中原文化;三是外來的宗教文化。這三種文化的交織導致西部地區的文化呈現多元性特性并且還帶有宗教主義色彩。該地區的人們對于市場經濟科學技術有一定的抵觸,并且很多人還在苦苦追求宗教。長三角地區由于歷史原因,吳越文化成為了這個區域大家普遍認同的文化。吳越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進而使得長三角地區的各種文化能夠共同發展。長三角地區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它的開放性結構和強烈的自主創新精神是江浙地區各行業競爭力的源泉。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下,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成功的誕生。另外,吳越文化的開放性讓各種技術和生產條件能夠得到很好的運用和交流,各行業相對公開透明的對外合作,這為企業創新營造了一個很好地條件。雖然競爭很激烈,但是中小企業能夠不斷地從自身出發不斷地進行管理方式、技術、資本等各方面的創新,所以這也使得這些企業能夠在迎接挑戰的同時,自身也得到發展。
5重塑區域經濟文化,實現區域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
5.1充分發揮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認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資源整合和共享是各國實現共贏的選擇。通過更加廣泛的交流和切磋,將資源共有和市場共享落實到實處。通過文化的傳播,增加相互之間的文化認同感、管理理念和科技認同感。此外,我們更要利用文化的認同感來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我們當前應該做好以下幾點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首先:要打破市場體制的阻礙,做到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構建一個大家都認同的體系和規則;第二,要加強文化的宣傳和建設,加深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打造一個文化和經濟共建和共同發展的平臺。比如,中國打造長三角經濟圈目的就是整合各種各樣的資源,帶動長三角甚至是全中國的經濟發展??偠灾覀円哟笳衔幕Y源,以文化認同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5.2以區域文化為基礎發展特色經濟
在文化整合基礎上發展特色經濟就要求我們把區域文化靈魂帶入經濟里面去。利用各區域的相對優勢,設計出一個特色區域經濟模型。再者,要根據區域文化的特點生產和創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并以此打造出一個新的產業,建立一個別具一格的經濟格局。
5.3文化建設要向產業化邁進
文化作為一項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寶貴戰略資源,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建設這方面。文化產業是通過文化的宣傳和運用,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以及產品的行業總稱。文化為這些行業或者企業注入了強大的力量,推動了這些企業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推進,全世界越來越強調經濟競爭本質上就是文化競爭,如:美國的好萊塢文化滲透于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國每年都要上映十幾部好萊塢的大片,這些大片除了給美國帶來票房也就是帶來了經濟增長以外,美國的文化也隨之被帶入了各國,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許我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點。這就充分說明了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加強文化的學習和交流,將自己的優秀文化塑造成一個產業走出去。另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要求文化成為一種經濟,這對于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華民族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毫無疑問,文化是我們普遍追求的東西,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應該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依靠市場經濟不斷推進先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文化和經濟的一體化健康發展。
作者:劉甘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龐敦之.論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6(8).
[2]李明波.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認同的歷史與現狀[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篇4
一、文化經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文化經濟并不是一個專業的術語,甚至于學界對其都沒有準確而明晰的定義,在本文當中主要表示的是和工業經濟、農業經濟或者是商業經濟相對稱的一個概念,表示在少數民族內通過文化資源的開發而獲得的市場經濟價值增值,其基本特征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經濟是一種人類資本型經濟
文化本身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綜合體,多方面的包含著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或者是藝術等,具體到少數民族,強調的就是人們所能夠獲得的所有能力。文化經濟的發展是通過文化資源的生產、保護來實現的,因此在發展與進步的過程當中也能夠對整個少數民族內的知識水平、道德高度以及藝術水平等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這實際上表達的就是人力資本的優質性。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認為文化經濟是一種人力資本型經濟,其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現人力資本的不斷增值。
2.是低能高效的優質經濟
低能高效優質經濟是現代社會發展和進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經濟正好能夠達到和實現這樣一種完美的目的。文化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積累和表現,它的進一步開發和再生都不需要大量物質資源的投入,只需要有文化有素質有能力的人來對其進行發掘和再現即可,而在我們國家這樣一些方面的人才是并不缺乏的。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文化經濟相比于其他的經濟而言在投入上是大大減少的,尤其是在新世紀新環境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現在,人們對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更是使得文化產品成為了高附加值的產品。
3.文化是一種擴散性經濟
文化資源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是能夠獲得直觀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能夠通過市場性質的展示來擴展出新的良性發展道路來,在此過程當中,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會大大加強,伴隨之而來的就是交通運輸、通信咨詢、建筑商貿或者是商業金融等各行各業的快速崛起與發展,這對于整個國家經濟的刺激、促進和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經濟的發展能夠對人們文化素質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激勵作用,這也就意味著,文化經濟的發展能夠實現社會主義進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二、少數民族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
1.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中西部地區想要盡快實現改革開放和進步,就必然需要通過資源優勢發展產業優勢的方式來實現,而對于少數民族來說,最具有競爭力的資源優勢就是特色文化,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在較多方面處于不盡理想的位置,因此就只能夠通過自身獨特的部分來占據市場優勢,如少數民族內獨特的產品或者是獨特的生產技能等,或者是其他更加別具一格的文化資源等,如新疆維吾爾族,就具備相當多這樣的典型產品,農業產品如葡萄干、文化產品如新疆舞蹈,以及其他的旅游產品等,都是能夠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的。
2.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由粗放型轉化為集放型需要通過文化手段
經濟增長從粗放型向集放型的轉型是我們國家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必然需求,而這樣一種轉變過程就要求我們不斷增加新的要素來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那么,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就成為了我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對于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經濟學家進行過非常多艱辛的探索和分析,最終認為需要通過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來實現,其中最為強調的就是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具體到少數民族的經濟建設,知識的生產力就成為了最為主要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也成為了成就經濟完美發展的關鍵所在。可以看到的是,少數民族內的文化積淀越深,則越有條件提高當地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整個地區內人們的思想意識,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就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3.少數民族的文化功能決定了文化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支點
文化經濟的功能決定了它確實能夠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在這里我們通過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來對其功能進行分析和概括。一是文化能夠對民族風情和異域情調予以表現和展示,從而加強對外開放并帶動經濟發展,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存在著相當多歷史文化遺產或者是名勝古跡,除此之外,在食物、服裝、婚俗、禮儀或者是節慶等各個方面也有著各不相同的顯著特點,這樣一些特點的存在都使得少數民族非常具有對外開放的能力和必要性。二是能夠有效帶動其他產業的良性發展,從而使得少數民族內較為脆弱的經濟結構能夠得到良好的調整和改善,文化經濟本身的綜合性質比較強,且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增加,文化經濟就能夠通過關聯性質的作用來帶動旅游、交通或者是郵電通訊等多行業經濟的良性發展。三是通過文化的方式和手段發展經濟還能夠實現少數民族內的文明建設,可以看到的是,文化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只是直接的經濟收入,還有民族區域內產業結構的改善和優化,甚至能夠使得整個國家內的經濟都走上更加合理的道路。可以看到的是,通過文化手段發展經濟已經成為了少數民族對外開放的重要選擇,文化活動所構建起的健康、文明和高雅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少數民族內的特色,這對于整個國家民族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同樣是有好處的。
結語
本文通過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等基本概念的闡述,以及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分析,指出少數民族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就是文化,希望能夠對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篇5
一、現代企業體育文化的含義
想要明確了解現代企業體育文化與市場經濟的密切關系,并促進企業體育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首先就要明確什么是現代企業體育文化。顧名思義,現代企業文化是現代化背景下產生的文化,它不同于傳統的體育文化,其文化內涵更具個性也更加多元。它是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下的重要產物,其中既包括企業的體育文化理念,也包括企業管理、內部建設,是多元的文化載體。與此同時,現代企業體育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完善,通過一個企業的體育文化情況能夠切實了解該企業的整體運行情況,是企業自我展現的重要窗口。
二、現代企業體育文化同市場經濟的關系
現代企業體育文化不同于以往的企業體育文化,它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而成的。與此同時,它的產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與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化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
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出現推動了現代企業體育文化的發展。我國傳統的經濟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黨和國家占據經濟的主導地位,該體系下的企業體育文化較為單一,無法調動員工的體育熱情。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了文化在競爭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了體育文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體育文化建設也成為了衡量企業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市場經濟的推進促進了現代企業體育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現代企業體育文化豐富了市場經濟形式。我國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組織以后,市場經濟全面開放,多元文化被引入到了社會經濟之中,而現代企業體育文化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市場經濟形式,促進了經濟的多元發展。綜上所述,兩者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它們互為補充又互相促進,是社會主義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
三、在市場經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促進現代企業體育文化的發展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的看到了現代企業體育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緊密關系,并了解了企業體育文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為了切實提升企業體育文化的建設水平,就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對策予以完善。
1.轉變人們的觀念,做好體育文化的弘揚工作
想要從根本上提升現代企業的體育文化建設水平,就要轉變人們的思想,讓全體員工認識到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了解其與自身發展與企業未來建設的緊密聯系。具體而言,企業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全體員工都了解體育文化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企業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企業屹立不倒的基礎。
2.結合員工的實際情況,完善建立企業體育文化制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作基礎,現代企業體育文化的建設發展也是如此。各企業要發揮體育文化的魅力,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就要結合員工的實際情況,完善體育文化的規章,細化具體的體育項目、時間等內容,將與體育文化的魅力展現出來。例如,某企業觀察到員工在下午3點左右大多處于疲倦期,于是在每天的這一時間段,都會帶領員工做簡單的健身操,這樣一來既鍛煉了人們的身體,也提升了辦公室活力。
3.加大資金投入數量,做好體育設施建設
大多數企業都有屬于自己的場地,各企業領導要明確體育文化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大資金投入數量,完善體育設施建設,為企業員工提供一個健身鍛煉的良好氛圍,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的體育文化意識,使企業更加順應使市場經濟的潮流。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代企業體育文化與市場經濟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隨著我國大市場的逐步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完善現代企業體育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為了切實提升企業的軟實力和體育文化水平,各單位要加大資金投入數量,完善設施建設,并健全相關制度,結合員工特點開展多種體育文化活動,從而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繁榮。
參考文獻:
[1]郭建平,李艷翎.社會轉型期我國現代企業體育文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1:26-28.
篇6
1.1 文化產業發展產值
“十二五”時期,甘肅省文化產業實現高位持續快速增長,由起步階段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從1.26%增長到2.3%,資產總量從227.5億元增長到578.45億元,法人單位數從3855戶增長到1.1萬戶,法人單位從業人數從8.84萬人增長到20.25萬人。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實質性簽約項目1319個,落地932個,項目落地率為70.66%;簽約合同金額達5893.43億元,到位資金1216.88億元,資金到位率為21.64%。建立了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9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個省級示范園區、23個省級示范基地。新建數字影院109家,實現縣級以上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
1.2 甘肅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隨著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成功獲批,日前,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科學謀劃,采取有力措施,厚植發展優勢,破解發展難題,切實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條彰顯甘肅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規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文化管理體制充滿活力,文化產業體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全省文化產業年增加值超過500億元,占當年全省GDP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使甘肅成為全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西部現代文化創新的新高地?!兑巹潯访鞔_,“十三五”期間著力構建傳統優勢產業體系、新興文化產業體系、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等三大產業體系;著力打造隴東南文化歷史產業區等三大特色文化產業區;著力加強骨干文化企業、市場體系、人才隊伍、文化品牌、開放合作等五大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完成“五個一百”目標,重點建設10~2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2 甘肅省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2.1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世界上,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也是現代新興的朝陽產業,同時文化產業也是現代信息化時代下的新興產業,是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動力,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經濟價值沒有完全被開發、實現出來,產業下游化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阻礙,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才能夠實現經濟的發展。美國研究結果顯示:區域經濟增長主導產業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的工業經濟的作用逐漸衰減,現在提出文化知識產業的概念,將知識產業實現科學合理化的分支,促使知識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比逐漸提高,在現代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文化產業逐漸由文化知識產業擴展為文化產品,大眾文化產品類型日漸豐富,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還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2.2 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
文化產業作為現代新興產業,產業的發展改善了傳統的產業結構。文化產業主要是文化知識產業,其中包括多種文化產業類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包括娛樂性文化產業、工業文化產業以及學術文化產業等多種產業類型,各種類型的產業的經濟價值不斷被擴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其中工業文化產業主要是指產品的文化價值,工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有利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傳統區域產業升級。在甘肅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可以看到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具有母企鵝的聯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一定程度上,這兩種元素的基本界限比較模糊。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文化逐漸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關鍵點。
3 促進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
3.1 培養文化產業所需的人才
甘肅文化發展規劃中,已經明確表示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塑造本土的骨干文化產業,甘肅在進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文化人才的培養,堅持“重質不重量”的原則,重視培養高質量、高素養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人員的投入上,政府加強與文化企業的聯系,了解文化產業的實際需求,制定優惠、可靠的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附加價值,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3.2 調整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構
在結構的調整上,文化產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要充分分析當地的產業結構,能夠發展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例如發展歷史文化產業(莫高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蘭州)、生態文化(河西走廊)等,根據本地的特色,不斷擴充地域產業的類型,促進傳統的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3 擴大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
擴大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首先要將當地的文化產業的品牌優勢發揮出來,發揮品牌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進行文化消費,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建設特色文化消費市場,并且將文化產業市場集中起來,擴大市場的規模,提高城市人民文化消費的能力,增加文化產值,進一步的促進甘肅經濟增長。
4 結語
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文化產業投入人員、資金不斷增多,文章產業的總產值不斷增多,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企業與政府共同支持,快速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組建文化產業基金,同時還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養,提高文化產業人員的質量。政府應該制定一些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輸入人才,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優化文化產業的結構,最大化的發揮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提高文化產業市場集中度,在甘肅省培育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提高地域文化消費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產值,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黃倩倩.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464+468.
篇7
經濟的大發展促使社會各方面隨之不斷發展變化,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也不例外。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并采取了一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環境藝術設計以促進創造高文化價值的人類生活環境為前提,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反映著明顯的社會時代烙印和當時社會文化發展的程度。環境藝術設計以文化為基石,優秀的環境設計是以優秀的文化為依托,所以先進的文化建設對環境藝術設計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把環境藝術設計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探討環境藝術設計的特性,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是時代賦予藝術設計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和藝術的關系十分密切,不僅如此,文化對設計藝術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從環境藝術上來講,文化對環境藝術的影響也是十分廣泛的。環境藝術在形式上,是指人們通過直覺方面上的體驗而感知到外部形態、狀態、尺寸、顏色、方位等比較直觀的形態。環境藝術的形式十分重要的,文化對形式層面的影響顯而易見,不需要經過太多的思維,就可以顯現出來。它能夠對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有著直接的反應。另一方面,文化對環境藝術的的形式上也有一些影響,因為文化可以對整體環境的情境、氛圍、個性有著最顯著的影響。這會對人們的情緒有著獨特的刺激。所以我們說,文化對環藝的影響可以引起欣賞著的一系列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會引起欣賞著的一系列的心理狀態的轉變。比如,會引起人們的聯想、想象的思維體驗。那么從這點來講,環境藝術就更需要人們的文化滲入,只有能夠體現出文化內涵的環境藝術作品才能夠真正的引起人們的共鳴,才能成為使大家認可的藝術作品。
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某一時期內,人們所有的相同的思維定勢。文化對環境藝術的意蘊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環境藝術的藝術意蘊又是指什么呢?環境藝術的藝術意蘊是指環境藝術作品形式層面的結構因素,是通過一定的藝術符號所體現出來的作品內涵。它包括環境的形制、場景、屬性等內容。那么他與形式上相比較,是需要人們進行一定的理性思維才能夠進行的。那么文化對此方面的影響最為巨大。因為文化對環境藝術的關系,涉及到一部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問題。那么這就要求環境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要進行認真的文化思考,將其進行一定的文化滲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形神兼備”。為何在這一層面上,我們要強調文化的作用呢?因為只有文化才能夠根深蒂固于人們的內心,而形式只能短暫的存在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園林景觀的設計,通過各種形式和特殊元素,運用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 將文化真正的融入到藝術作品當中來,就如我們所熟知的朗香教堂和流水別墅,他不僅從外觀上給人們留下印象,而且還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精神的享受。這種精神的享受就是指文化上的一種共鳴。以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為例,他以一種耳朵的造型給人們一種視覺沖擊力,又將聽覺器官和教堂的傾訴功能練習起來。給人們這種文化上的體驗,具有一種意境美。
文化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意蘊層面不僅僅從形態、結構和內涵三面體現。而且對人們的情感體驗上有著深遠的影響,所謂的情感體驗就是指藝術作品不僅僅具有形式上的功能,還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國家的設計藝術事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在環境藝術方面還在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那么如何能夠在世界上處于一種優勢地位,就是我們目前應當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國家從古至今就講究“以人為本”,所謂的以人為本在當今社會看來,就是能夠給人們帶來舒適、愜意的生活。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把文化放在首要地位,這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他給我們環境藝術設計師提出了一種重大命題,就是如何能夠將中國的環境藝術事業提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我們所熟知的北歐設計,擅長以人為本。既然北歐各國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而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那么我國也應當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道路。
篇8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長期形成的,反映民族心理、民族信仰等價值觀念的精神產品和智力成果的總和。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陶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獨特的方式集中的反映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文化神韻。
從表現形式來講,景德鎮陶瓷文化表現為在陶瓷的制作與銷售、消費的過程中和各個環節中所呈現的器物文化、材質文化、工藝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形態和情感、心理、觀念、習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縱觀景德鎮千年制瓷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鎮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景德鎮的地域文化、陶瓷歷史文化、陶瓷材質文化、陶瓷工藝文化、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裝飾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習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裝文化、陶瓷官窯文化、陶瓷民窯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獻等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開放思維、合作意識等等。
二、區域科技創新
區域科技創新是指在特定區域內與科技創新全過程相關的組織、機構以及實現條件所構成的體系,以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為目標。[1]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區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優勢的重要標志。近幾年來,景德鎮地區經濟的科技化程度不斷提高,陶瓷產業基礎不斷加強,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為進一步增強區域競爭優勢,景德鎮陶瓷工業經濟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科技進步,這是景德鎮經濟社會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和區域技術創新辨證關系
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的互動是近代文明演進的主旋律。傳統文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一般來說,文化創新不僅促進科技創新,而且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通常認為傳統文化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母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聲,傳統文化影響著科技的生成、發展與傳播,影響著科技創新的進程和結果。傳統文化的進步必然包容科技發展和創新成果。[2]
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中既有豐富的科學精神,又有與現代科技的精神相背離的一面。傳統陶瓷文化對科技發展有著兩方面的作用,即正面促進作用和負面消極作用。我們要挖掘和推動其正面作用,遏制和消除其負面效應,不僅要為科技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而且必須注意消除那些潛在的危害人們創新能力的觀念,努力形成創新文化,為科技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1、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有利因素
傳統陶瓷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和積極的因素,對科技發展起著參與、建構、修復、導向和啟示作用[3]。傳統陶瓷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觀念、方法對科技創新起到實質性的參與和建構作用,成為科學技術進步新的增長點。比如,景德鎮的陶瓷從器形和內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們追求和諧、崇尚和美的價值取向等,對匡定現代科技的發展方向,實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轉向,具有積極的意義[4]。
2、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不利因素
景德鎮陶瓷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消極因素,對科技創新產生阻礙和制約作用。要努力克服其消極作用,構建有利于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
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從古代的官窯開始,景德鎮為皇室燒御瓷,向來是不計成本的,用百里挑一來形容毫不為過。從考古發掘成果和拍賣行歷年來的拍賣品來看,進貢的官窯器不能有一點瑕疵,在燒成后即使發現有芝麻大的縮釉點,也會被打碎后就地掩埋。殘次品一旦流向民間,或有民間仿畫官窯器紋樣,窯督和窯工就有殺頭之虞。這種精益求精的傳統、為皇帝服務的優越感以及炫技心態形成了景德鎮獨特的官窯文化,而在市場上則積淀為官窯崇拜。
在傳統的分類上,藝術陶瓷是和生活陶瓷、建筑衛生陶瓷以及工業用瓷相并列的一類陶瓷細分產品。純藝術陶瓷是將陶瓷創作與中國古典文化相結合,其藝術、文化特征已經決定了其所面向的市場較為單一、客戶群規模不大。生產工序都由各種瓷藝工人純手工完成。這就造成了當地陶藝產業產能較低、產品價格較高的結果。低產量雖然可以滿足客戶的收藏等心理需求,但是由此帶來的高單價卻又將許多有陶瓷愛好的潛在消費者排除在外。市場和生產兩項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景德鎮藝術陶瓷產業規模小、經濟貢獻率低的局面。
四、利用陶瓷文化推動區域科技創新,促進瓷都經濟發展
1、傳統陶瓷文化是區域科技創新點
當今時代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時代,而文化本身成為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科技的影響與作用日益明顯而重要。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具有陶瓷特色的千年瓷都,繼承和弘揚傳統陶瓷文化,充分挖掘和發揮其作用,促進瓷都科技發展,仍應成為瓷都人的共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景德鎮的傳統陶瓷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有悠久的制瓷歷史、珍貴的文物古跡、傳統的制瓷技術、大批的陶瓷名家、豐富的陶瓷產品、獨有的陶瓷習俗等等,因此,弘揚傳統陶瓷文化,進行科技創新的思路與途徑也應是多樣化和全方位的。例如,我們可以充分發掘陶瓷文物古跡、傳統制瓷技術以及陶瓷風俗的文化、旅游價值來發展旅游經濟。
2、傳統陶瓷文化是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資源
創新是弘揚傳統陶瓷文化的靈魂和精髓,陶瓷產品及相關的各項工藝技術、設備、建筑等都是陶瓷文化的物化成果,自古以來,景德鎮之所以稱為瓷都,是由于歷朝歷代都有其創新的陶瓷文化,如宋代的影青,元、明的青花,清康、雍、乾的“鼎盛”,尤其是而今的品種豐富,技藝精湛,人才濟濟,精品迭出,正因創新,才使得傳統陶瓷文化生生不息。
3、傳統陶瓷文化有利于形成特色區域科技創新
景德鎮以瓷為名,對傳統陶瓷文化的創新有利于形成景德鎮地區特色科技創新。一要觀念創新,破除小作坊、小生產的影響,走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上規模、上檔次,把陶瓷工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發展瓷都經濟的骨干;二要加強技術創新,大力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生產工藝,加速陶瓷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經濟效益:三要加強產品創新,以市場為導向,以創品牌、上檔次、增效益為中心,加大新產品、新瓷種的開發力度,努力形成瓷種多元化品種多樣化,日用陶瓷藝術化。
[參考文獻]
[1]方旋.區域科技創新模型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3 ,(05?。?
篇9
作者簡介:王爽(1979-),女,蒙古族,遼寧朝陽人,東北師范大學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研究生,東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文化貿易、國際貿易問題研究;霄(1954-),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理學博士,主要從事國際經貿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4)04-0056-06收稿日期:2013-01-22
一、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關于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多,但是關于文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文獻很少。Bala 等(2005)認為偏好的演變對于兩個國家的貿易非常重要,如果貿易的兩個國家一個是大國,一個是小國,則大國的偏好能夠控制并取代小國的偏好。這就解釋了一些小國排斥特定文化產品,特別是來自大國文化產品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因。Rauch 等(2009)通過對一些文化產品消費特征的分析,得出任何一個國家新文化產品的制造者,其制造文化產品的靈感仍主要來源于該國之前的文化制造者。這樣的文化產品在短期內會增加社會福利,從長期來看則會減少社會福利或降低社會福利的質量。Hanson (2009)利用改進的引力模型對美國電影貿易進行實證分析,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得出美國電影貿易取決于信息服務和貿易政策。Disdier 等(2010)和 Felbermayra 等(2010)通過分析文化商品的雙邊貿易和其決定因素,得出國家間的文化相近和需求偏好相似會大量增加雙邊貿易流量,通過實證檢驗得出文化相近和需求偏好相似對全球文化貿易起到積極、重大的影響。
國內學者雖然在可利用的數據基礎上對中國文化貿易做了開拓性研究,但研究文獻十分有限。首先,國內關于文化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貿易的影響因素(陳曉清 等,2008)、文化貿易與產業結構的關系(朱文靜 等,2012)、文化貿易現狀、文化貿易對需求相似理論的驗證等分析、文化產品結構和文化貿易競爭力研究(朱文靜 等,2010)等方面。周經等(2011)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對世界范圍內的工藝品、視聽、設計、音樂、新媒體、出版和視覺藝術共7種文化創意產品的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狀況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國家在世界文化創意產品貿易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發展中國家潛力巨大。方慧等(2012)利用“鉆石模型”對中國文化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中國文化的貿易競爭力較弱,且在此階段,“動態鉆石模型”中的短期要素對競爭力的影響效應大,長期因素效應不明顯,固定資產投資額、我國人均GDP、寬帶普及率對現階段中國文化貿易競爭力有顯著影響。曲如曉等(2010;2012)從貿易規模、貿易結構等方面總結了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的現狀和特點,認為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雖然順差,但存在貿易結構不合理、市場集中度高等問題。蒙英華(2012 a)認為中國文化產品貿易的對象集中于綜合國力較強的發達國家;中國在絕大多數文化產品的貿易上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其中又以其他視覺藝術與其他印刷品的國際競爭力最強,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主要體現在古董、錄音媒介、珠寶、照相器材、報紙等;外國對華FDI 促進了古董、照相器材、書本等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中國貨物出口與古董、照相器材、建筑和設計的國際競爭力有著替代效應,而與手工業品、珠寶、書本、報紙的國際競爭力有著互補效應。方英等(2012)基于文化貿易進出口數據,對中國文化貿易的出口結構、地理結構進行了分析,得出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所占比重太小。其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衡量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得出了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非常弱的結論。蒙英華(2012 b)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文化進口主要集中于綜合國力較強的發達國家,絕大多數文化產品進口受到出口國市場容量大小的影響,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受進口國購買力水平影響較為明顯;文化生產效率的提高可促進視覺藝術、珠寶、電影和錄像、建筑和設計等文化產品的出口,但對中國文化進口的影響并不明顯;除古董進口及其他視覺藝術的出口以外,中國絕大多數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與距離變量呈負相關;自由貿易區可以促進中國絕大多數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其次,國內學者對文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文化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二,文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蔡旺春(2010)主要分析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從非均衡市場條件下產業結構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與路徑入手,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實證分析,探討我國文化產業關聯程度與波及效應。結果表明,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擴散效應,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李增福等(2011)使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了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且以同樣的方法分析文化產業對三大產業的影響并作比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層、相關層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利用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對文化產業中投資、勞動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測度分析。結果發現,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有較大的影響力,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尤為明顯,文化產業中的相關層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大,文化產業創新對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重視文化產業中文化制造業的發展,推動文化創新,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廖敏華(2009)選取我國2002年~2006年的GDP總量和文化貿易總量為研究對象,對2002年~2006年間的文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分析,構建文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得出文化貿易的增長會大大帶動我國GDP增長的結論。我國目前文化貿易量很小,所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隨著文化貿易量的增大,文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也隨之加大,因此需要大力發展文化貿易,這是推進我國GDP增長的長久之計。李薇等(2010)通過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理論,運用1996年~2009年數據,分析了文化貿易和中國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文化貿易進口、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均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文化貿易出口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
上述學者的研究從數據獲得、研究方法等方面都為筆者提供了較好的參考,但是關于文化貿易內涵界定的差異所導致的文化貿易統計口徑不一、數據獲得不同影響了大部分學術文獻結論的可比性和參考性。本文在以上學者分析的基礎上增加了樣本容量,提高了檢驗的精確度和可靠性。據此,本研究首先明確文化貿易的內涵,然后運用準確、可靠的數據對中國文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二、中國文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變化趨勢分析(一)中國文化貿易變化趨勢分析
1.文化貿易相關概念的界定
筆者對文化貿易的界定:文化貿易是以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商品(包括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傳遞文化內容的進、出口行為。
2.數據來源
根據《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統計框架》中文化產品的HS(2007)代碼,查詢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庫。由于使用HS(2007)代碼只能查詢到2007年~2011年的數據,因此本文使用HS(1992)代碼進行文化產品貿易分類數據的查詢。使用聯合國服務貿易數據庫進行文化服務貿易數據的查詢,然后加總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貿易數據得到中國文化貿易數據,再利用歷年的平均匯率折算,得到以人民幣標價的1992年~2011年中國文化貿易數據(見圖1)。
圖11992年~2011年中國文化貿易進、出口額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庫、聯合國服務貿易數據庫歷年分類數據自行加總而得。
3.分析結果
由圖1可知,中國文化貿易進、出口額的變化表現出兩個特點:(1)中國文化貿易進口額、出口額總體呈上升趨勢。文化貿易進口額上升趨勢緩慢,進口額由1992年的16.8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151.7億元,20年間增長了8.0倍,年均增長14.5%。文化貿易出口額除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明顯下滑外,其余年份波動不大,上升趨勢明顯,出口額由1992年的86.7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2380.6億元,20年間增長了27.5倍,年均增長22.0%。(2)中國文化貿易出口額始終大于文化貿易進口額,隨著時間的推進,文化貿易順差逐漸增大。1992年中國文化貿易順差69.9億元,到2011年順差上升到2228.9億元,20年間增長了31.8倍,年均增長23.8%。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貿易一直以來都存在大量順差,且擴大之勢愈發明顯。
(二)中國經濟增長變化趨勢分析
本文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評價指標,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版得到1992年~201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見圖2)。
從圖2可知,1992年~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體呈上升趨勢。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6923.5億元,到2011年增加到471564.0億元,20年間增長了17.5倍,年均增長16.5%。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2006年增加到21.5萬億元,2008年突破30萬億元,2010年突破40萬億元,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呈現出穩定、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
圖21992年~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版。
三、中國文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一)變量選擇與預處理
本文選取的變量包括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文化貿易出口總額(CEX)、中國文化貿易進口總額(CIM),采用的數據是1992年~2011年的中國年度數據。為了剔除價格變動對數據的影響,本文對GDP數據運用GDP平減指數(1992=100)進行處理。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對文化貿易出口額、文化貿易進口額數據運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進行處理。為了降低序列中可能存在的自相關性和異方差性,對上述序列取自然對數,分別記作LGDP、LCEX、LCIM。本文試圖通過對上述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以判斷中國文化貿易出口、文化貿易進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實證分析所用的數據處理軟件為Eviews6.0。
(二)單位根檢驗
根據Granger和Newbold的研究,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應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只有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才能進行回歸分析。若時間序列數據非平穩但均為同階單整,則應進一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以確定序列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因此,本文利用ADF檢驗對序列LGDP、LCEX、LCIM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單位根檢驗結果
變量ADF檢驗值1%顯著性水平臨界值5%顯著性水平臨界值10%顯著性水平臨界值P值結論LCEX-3.231421-4.532598-3.673616-3.2773640.1080非平穩LCIM-2.429368-4.5322598-3.673616-3.2773640.3546非平穩LGDP-3.441901-4.571559-3.690814-3.2869090.0771非平穩DLCEX-5.101621-4.571559-3.690814-3.2869090.0037平穩DLCIM-4.985339-4.571559-3.690814-3.2869090.0046平穩DLGDP-1.772601-4.571559-3.690814-3.2869090.6752非平穩D(LCEX,2)-8.01024-4.616209-3.710482-3.2977990.0000平穩D(LCIM,2)-5.084806-4.667883-3.733200-3.3103490.0049平穩D(LGDP,2)-4.566537-4.616209-3.710482-3.2977990.0109平穩由表1可知,在5%顯著性水平下,序列LGDP、 LCEX、LCIM都非平穩,一階差分后的LCEX、LCIM均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是平穩的,但是序列LGDP仍非平穩。于是進行二階差分的單位根檢驗,得到三個變量序列都是平穩的,所以三個變量序列都是二階單整時間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三)協整檢驗
根據協整理論,若變量之間單整階數相同且具有協整關系,則表明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本文利用Johansen檢驗來分別檢驗序列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間的協整關系。對于滯后階數的選擇,本文根據AIC準則和SC準則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為2。在選擇第四種協整方程的基礎上得到Johansen檢驗結果(見表2)。
表2Johansen檢驗結果
變量組原假設H0跡統計量檢驗跡統計量5%臨界值最大特征值檢驗最大特征值統計量5%臨界值LGDP
LCEX無協整向量
至多一個協整向量34.72964
11.1506225.87211
12.5179823.57902
11.1506219.38704
12.51798LGDP
LCIM無協整向量
至多一個協整向量37.20814
12.2671425.87211
12.5179824.94100
12.2671419.38704
12.51798
由表2可知,從跡統計量檢驗來看,在檢驗無協整向量的假設中,跡統計量大于5%臨界值,因此,拒絕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在檢驗至多存在一個協整向量的假設中,跡統計量小于5%的臨界值,因此,接受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間至多存在一個協整向量的原假設,最大特征值檢驗結果也是如此。據此,可以認為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
其標準化后的協整關系為
LGDP=0.124+0.046 LCEX(1)
(0.14)
LGDP=0.140-0.040 LCIM(2)
(0.09)
注:小括號內為標準差。
該協整關系表明,中國經濟增長與文化貿易出口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且中國經濟增長對文化貿易出口的彈性為0.046,即文化貿易出口規模每擴大1%,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長0.046%;中國經濟增長與文化貿易進口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且中國經濟增長對文化貿易進口的彈性為-0.040,即文化貿易進口規模每擴大1%,將導致中國經濟減少0.040%。
(四)向量自回歸模型(VAR)的脈沖響應
VAR模型是用所有的當期變量對所有變量的若干滯后期進行回歸,常用于相關系統的預測和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影響?;谧兞窟x擇:LGDP、LCEX及LCIM,我們構建3維的向量自回歸模型。為了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我們用模型滯后結構確定準則進行篩選,結果如表3所示:
表3向量自回歸模型滯后期的確定標準
滯后期LogLLRFPEAICSCHQ027.70762NA1.10e-05-2.906778-2.759741-2.892163194.51464102.1754 1.25e-08-9.707605-9.119454-9.6491412111.852020.39688* 5.35e-09*-10.68847*-9.659206*-10.58616*3120.40107.0403968.12e-09-10.63542-9.165040-10.48926注:*表示根據相應準則選擇的滯后階數。
根據表3的結果,5個評價指標認為應該選擇的滯后期為2,即建立VAR(2)。模型方程如下:
LYt=1.000.10-0.04
-1.981.12-0.34
-2.621.08-0.23×LYt-1+-0.180.44-0.34
1.801.30-1.01
2.181.34-0.97×LYt-2+2.14
4.50
8.23
其中, LY= LGDP
LCEX
LCIM
1.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是指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沖擊對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產生的影響作用,可以通過脈沖響應函數(IRF)加以刻畫。第i個內生變量的一個沖擊不僅直接影響到第i個變量,而且還通過VAR模型的動態結構傳遞給其他的內生變量,脈沖響應函數試圖刻畫這些影響的軌跡,顯示任意一個變量的擾動是如何通過模型影響所有其他變量,最終又反饋到本身的過程。
在圖3和圖4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單位:年度),縱軸表示經濟增長的響應(億元),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了經濟增長對文化貿易出口和文化貿易進口一個標準差沖擊的反應,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其中每個方程組響應函數的追蹤期數為20期。
圖3文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沖擊
圖4文化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沖擊
從圖3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文化貿易出口一個正沖擊后,經市場傳遞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正面的影響,并且此影響具有較長的持續效應,第20期影響達到最大值0.0668。從圖4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文化貿易進口一個正沖擊后,經市場傳遞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并且此負面影響也具有較長的持續效應,第20期負影響達到最大值0.0165??傮w表明文化貿易出口給經濟增長帶來同向的沖擊,且這一沖擊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文化貿易進口給經濟增長帶來反向的沖擊,且這一沖擊對經濟增長具有阻礙作用,但影響幅度較弱;文化貿易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絕對值顯著大于文化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絕對值。
2.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結果如圖5所示:
圖5LGDP方差分解
從圖5可以看出,對國內生產總值變化影響最大的是其自身因素的變化,雖然從第1期到第20期影響率逐漸下降,到第20期,影響率下降為57.5%,但其自身因素仍起主要作用。文化貿易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的影響率總體來看呈遞增趨勢,到第20期,影響率達到最大值40.2%。而文化貿易進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始終都很小,到第20期,影響率達到最大值也僅為2.4%??傮w表明文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遠大于文化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與脈沖響應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
四、中國文化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比較分析本文分析文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強調的是文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特殊性,即需要與貨物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的拉動作用相比較、特別是與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相比較,以此判斷文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強還是弱。
(一)與貨物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比較
選取的變量包括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GEX),GEX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版。采用的數據仍然是1992年~2011年中國年度數據,對數據處理的方法與上文相同。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因篇幅有限,檢驗圖、表、結果省略。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LGDP、LGEX變量序列都是二階單整時間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通過Johansen檢驗表明:LGDP和LGEX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
其標準化后的協整關系為
LGDP=0.036+0.588 LGEX(3)
(0.07)
注:小括號內為標準差。
該協整關系表明,中國經濟增長與貨物貿易出口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且中國經濟增長對貨物貿易出口的彈性為0.588,即貨物貿易出口規模每擴大1%、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長0.588%,這遠遠大于中國經濟增長對文化貿易出口的彈性0.046。
(二)與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比較
選取的變量包括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SEX),SEX數據來源于聯合國服務貿易數據庫。采用的數據仍然是1992年~2011年中國年度數據,對數據處理的方法與上文相同。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因篇幅有限,檢驗圖、表、結果省略。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LGDP、LSEX變量序列都是二階單整時間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通過Johansen檢驗表明:LGDP和LSEX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
其標準化后的協整關系為
LGDP=0.101+0.159 LSEX(4)
(0.10)
注:小括號內為標準差。
該協整關系表明,中國經濟增長與服務貿易出口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且中國經濟增長對服務貿易出口的彈性為0.159,即服務貿易出口規模每擴大1%,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長0.159%,這同樣大于中國經濟增長對文化貿易出口的彈性0.046。
通過與貨物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較,特別是與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的比較,得出我國文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很弱,貨物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其拉動作用的12.8倍;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其拉動作用的3.46倍。
五、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文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首先對1992年~2011年中國文化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的變化趨勢和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從變化趨勢上看,中國文化貿易出口額、進口額都呈遞增趨勢,但是中國文化貿易一直都存在大量順差,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呈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其次選取了1992年~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和方差分解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文化貿易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中國文化貿易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經濟增長隨著文化貿易出口規模的擴大而增加,其彈性值為0.046,即中國文化貿易出口增長1%,中國經濟增長0.046%。經濟增長隨著文化貿易進口規模的擴大而減少,其彈性為-0.040,即中國文化貿易進口增長1%,中國經濟將減少0.040%。文化貿易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絕對值顯著大于文化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絕對值。方差分解結果表明文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遠大于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后,通過與貨物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比較,特別是與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比較,得出我國文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很弱,貨物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是其拉動作用的12.8倍;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是其拉動作用的3.46倍。從目前來看,文化貿易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很弱,這主要緣于我國的文化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在出口的文化產品內容上仍過于局限在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產品上,缺乏當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代表性文化企業也制約著生產出高質量的文化拳頭產品。文化差異和文化認知程度所導致的文化折扣度較高也影響著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
從長期來看,文化貿易出口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而且文化貿易作為新的國際貿易形態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戰略性意義日益凸顯。文化產品具有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輕的特性,文化產品貿易能有效避免我國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問題。在我國大力發展高層次服務貿易和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我國的文化服務貿易發展也會日益繁榮,從而最終保證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能優化貿易結構,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文化經濟一體化時代已經到來,國際文化市場成為世界各國互相爭奪的對象,也是各國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的重要戰略領域。提高文化貿易的世界地位和國家地位既符合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又順應低碳經濟的時代要求。因此,本文在實證結果的基礎上,提出發展中國文化貿易的對策建議:第一,加快建立文化貿易統一的統計指標體系,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從而指導文化貿易發展的實踐。第二,鑒于文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應該著重鼓勵文化貿易出口,積極培育國內文化出口產業,培植一批國際知名文化品牌,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第三,雖然文化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有負作用,但鑒于負作用較小,且我國文化貿易一直存在大量順差,因此,要保持文化貿易平衡發展,在一段時間內放開文化產品進口市場,積極引進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可以帶動國內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又不會對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也要創造條件鼓勵文化服務的進口。
參考文獻:
蔡旺春.2010.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產業結構優化的視角[J].中國經濟問題(5):49-55.
陳曉清,詹正茂.2008.國際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美國1996-2006年對外文化貿易雙邊數據樣本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4):90-94.
方慧,尚雅楠.2012.基于動態鉆石模型的中國文化貿易競爭力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 (1): 43-50.
方英,李懷亮,孫麗巖.2012.中國文化貿易結構和貿易競爭力分析[J].商業研究 (1):23-28.
李薇,李兆青.文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1996年~2009年時序數據的實證分析[J].價格月刊(11):41-44.
李增福,劉萬琪.2011.我國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產經評論(5): 5-13.
廖敏華.2009.文化貿易與經濟增長分析[D].北京:外交學院.
蒙英華,黃寧.2012a.中國文化貿易的決定因素――基于分類文化產品的面板數據考察[J].財貿研究(3):40-48.
蒙英華.2012b.中國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特征與影響因素[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1): 61-68.
曲如曉,韓麗麗.2010.中國文化商品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11):19-31.
曲如曉,董程.2012.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特點及發展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10): 20-26.
周經,劉厚俊.2011.世界文化創意產品的比較優勢與產業內貿易研究[J].國際貿易(6):16-21.
朱文靜,顧江.2010.我國文化貿易的結構與競爭力之研究[J].國際商務(4):75-83.
朱文靜,顧江,朱婷.2012.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結構變遷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相互影響[J].經濟經緯(6):52-56.
BALA V, VAN LONG N. 2005.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with preference sele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1(1) :143-162.
DISDIER A C, TAI S H T, FONTAGNI L, et al. 2010. Bilateral trade of cultural goods[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45(4): 575-595.
FELBERMAYRA G J,TOUBAL F.2010.Cultural proximity and trad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54(2):279-293.
HANSON G H. 2009.International trade in motion picture services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UCH J E, TRINDADE V.2009.Neckties in the tropics: a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économique, 42(3): 809-843.
(編校:薛平)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al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WANG Shuang1,2, ZHANG Shuxiao1
(1.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132012, China)
篇10
影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因素是什么? 傳統主流經濟學主要強調的是各種外在生產要素的投入: 一是資本積累; 二是自然資源的稟賦; 三是技術進步水平; 四是勞動力的投入。因此, 西方經濟學典型的經濟增長模型表達式為:G = AF ( K , L , R)式中: G 表示經濟增長率, A 表示經濟中的技術進步水平, K 代表資本對經濟的貢獻, L 代表勞動力的投入量, R 代表投入的自然資源, F 表示函數關系。
由此可見, 傳統經濟學家主要是通過各種物質生產要素和技術的變化去說明經濟增長問題的。自從亞當·斯密以來,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沿著這條路徑研究經濟問題的, 正如保羅·薩謬爾森所總結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必定安裝在四個相同的輪子上,無論窮國還是富國?!?/p>
新古典經濟學家在建立以上經濟模型時, 一般把確定的制度、完全且對稱的信息和零交易費用作為暗含的假設條件, 而將人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信仰感情全部抽象掉。即使在最先進的經濟中, 這種過于苛刻的假設條件也是難以成立的, 由此導致了新古典經濟學在解釋經濟發展時, 特別是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或停滯的原因時就顯得力不從心。美國經濟學家諾斯對此評價道: “新古典經濟學在分析經濟發展或經濟史時, 只有當它針對某一個時期或運用比較統計學, 才能很好地說明某種經濟的實績, 一旦用來說明某種經濟在整個時期的實績時, 它就不大濟事了”。因此, 當社會發展需要經濟學做出更為深入的解釋時, 將原來抽象掉的假設條件還原回去, 不僅會增加經濟學的解釋力, 而且也是經濟研究向“現實世界”的回歸。
正是在對傳統主流經濟學反思的基礎上, 20 世紀初期, 約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以“創新”為核心內容的經濟發展理論。他認為: 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是“創新”, 而“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從源頭上看, “創新”是一個“內在的因素”, 經濟發展就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于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針對傳統經濟學“生產要素決定經濟發展”理論, 熊彼特特別反駁說:“發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現有的資源, 利用這些資源去做新的事情, 而不問這些資源的增加與否”?!安煌氖褂梅椒?, 而不是儲蓄和可用勞動數量的增加??改變了經濟世界的面貌”。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是把歷史的發展和理論的分析結合起來, 揭示了經濟發展的真諦是資源使用方式的進步———創新。那么, 創新的主體是什么? 對此, 熊彼特亦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什么是企業家? 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 企業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靈魂”, 是“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企業家是把實現新的生產方法組合作為自己職能的人。
企業家之所以能推動經濟的發展, 關鍵在于企業家具備一種不同于常人的品質, 即“創新精神”, 亦叫做“企業家精神”。所謂企業家精神, 主要包括: (1) 企業家的“首創精神”和甘冒風險的大無畏精神; (2)企業家的“成功欲”; (3) 企業家甘冒風險, 以苦為樂的精神; (4) 企業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 (5) 企業家的事業心。由此可見, 企業家本身的素質決定了他自始至終是實施創新的人, 他們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冒險精神恰好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需要。正是在他們的支配作用下, 不僅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能夠發展壯大, 而且通過其影響產生了一批追隨者和模仿者,從而帶動區域經濟從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擺脫出來,從傳統的自然經濟走向現代的工業經濟。
由此可見, 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動力, 是創新的精髓, 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是一個地區經濟能否起飛的關鍵。但是, 企業家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如發達國家的企業家人數多于發展中國家, 我國東部的企業家平均數量也大大超過西部。那么, 為什么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企業家數量具有不均衡性? 企業家階層及其創新精神是怎樣形成的? 按照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觀點: 每個時代的“精神”都與其特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存在著某種內在的淵源關系。因此, 企業家精神的形成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求答案。
二、傳統文化影響現代經濟發展的路徑:“觀念人力資本”的塑成。
現代工業經濟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較, 兩者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具有本質上的差別: 傳統的小農經濟要求的是那種“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農民, 生產主體只要作到循規蹈矩, 模仿前人就行, 從而形成的是保守、不思進取的傳統農業文明。而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要求勞動者尤其是管理者必須是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人, 因為一個沒有創新意識的人, 要想在市場競爭的社會立足簡直是不可能的。一個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人, 應該滿足以下一些特征: 具有主體意識; 思維活躍, 具有創新精神; 不因循守舊, 不滿足現狀; 具有進取精神和糾正意識; 眼界開闊, 樂于接受新事物, 不斷補充新知識; 崇尚科學, 實事求是, 不迷信書本, 不懾服權威; 講求效率, 重視技能, 具有敬業精神。由此可見, 現代工業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的勞動者和管理者。
為了滿足現代工業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要,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創造性地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他主張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提高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術水平, 以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 現實情況是, 很多國家通過發展教育事業, 培養了大量的大學生, 甚至出現了“知識失業”和“教育深化”的現象, 但其工業化仍然沒有實現。典型的例子如印度和孟加拉國, 其大學生在畢業后的一年內,有一半處于失業狀態; 我國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目前也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反觀我國東南部沿海一帶, 人力資本的數量并不占據優勢, 其經濟卻高速發展。如浙江, 2001 年每十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在國內排序第17 位, 但其人均GDP 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位居各省之首。這說明, 人力資本不僅僅是個數量的問題, 而且還有個質量和結構的問題。
根據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和功能不同, 筆者擬把人力資本區分為“知識人力資本”和“觀念人力資本”兩種形式。知識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教育培訓而形成的具有某種專業知識的人力資本。發展教育事業是培養“知識人力資本”的主要手段, 一個國家的各級教育對培養勞動者的技能, 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有重要意義的。“觀念人力資本”是指由傳統文化熏陶和潛移默化而形成的價值觀念方面的人力資本, 它是通過地域傳統文化的長期濡染熏陶自然而然形成的?!坝^念人力資本”主要由一個人的觀念、信仰、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多種要素所構成。“知識人力資本”和“觀念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二者的作用途徑是不一樣的。如果說, “知識人力資本”
主要是為經濟增長提供正確的手段、方法和途徑, 從生產力上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那么, “觀念人力資本”則主要是從思想和行為上選擇“做什么”、以及從經濟組織上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從二者在人力資本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看, “觀念人力資本”甚至超越“知識人力資本”而居于基礎性地位, 因為只有先解決“做什么”的問題, 然后才談得上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很顯然, 本文的企業家是屬于“觀念人力資本”范疇的?!坝^念人力資本”源自于傳統文化的熏陶。那么,什么是文化? 哈耶克認為, 文化乃是一種由習得的行為規則構成的傳統, 這種規則可能起始于人類所擁有的不同的環境情勢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 hi138/Com]
文化的經濟學界定是: 文化是指人們所習得的與遵從的特定價值觀體系, 它構成了人們的主觀模型, 人們無論是進行生產、交換、還是分配、消費活動, 總是需要一個特定的價值觀體系來幫助判斷決策。文化的內容包括最基本的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宗教、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方式、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是通過對人們一生都會產生影響的文化觀念和習俗, 來稟賦不同區域人群以不同特性, 進而通過這些經濟主體的不同行為來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
傳統文化精神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是通過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導向、規約、激勵來發揮作用的。文化精神的導向作用表現在: 文化精神為經濟行為主體提供明確的價值參照系, 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 把人們導向有價值的經濟和社會活動, 因此, 不同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會出現不同的社會經濟活動取向; 文化的規約作用表現在: 特定的文化精神構成經濟行為主體的潛在的行為規范, 告訴人們不應該做什么, 使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的經濟社會活動維持不同的秩序風格; 文化精神的激勵作用表現在: 文化精神往往構成社會行為主體從事經濟社會活動的內在動力, 為他們提供克服困難、解決疑難、忍受勞苦的心理暗示與信念支撐。因此, 傳統文化對人的經濟行為的影響, 是通過經濟主體內在的價值理性認同過程和外在行為習慣重復過程實現的, 是自覺自愿的無形的過程。
一般來說, 先進的、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能推動經濟的發展; 而落后的、與時代經濟不相符的文化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在今天, 一種文化是否適應工業化社會, 關鍵是看其是否具備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因為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創新精神和觀念對現代經濟的主體即企業家的形成具有長久的基礎性的影響。經濟學家劉易斯在分析經濟增長的因素時清楚地意識到: “經濟增長依賴于人們對工作、財富、節儉、生育子女、創造性、陌生人和冒險等等的態度, 所有這些態度都是從人的頭腦深處產生的”。他將影響經濟增長的態度分為兩類: 一是人們對財富的態度, 他認為人們對財富的意愿是大不相同的, 這取決于積累的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習慣和禁忌; 二是人們對取得財富所需作出的努力的態度, 即工作態度, 他認為人們的不同態度往往與宗教信仰的不同有關。在這里,人們對財富的不同態度是受不同的傳統文化影響的。
典型的如猶太教對財富的渴望和追求簡直到了人生唯一目標的地步, 因此猶太人自古以來就善于經商, 猶太富商遍布世界各地; 而反觀伊斯蘭教, 其教義則認為賺人家錢是可恥的, 甚至到了今天, 大多數巴基斯坦人還認為到銀行存錢收取利息都是不對的。我國的溫州人深受浙東“功利主義”文化的影響而樂于經商, 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而西藏人賺了錢卻樂于佛事活動, 很難有資本積累。一個人從一出生就受到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 因此, 出身在一個什么樣的文化區域, 對其一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經驗表明, 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或工業化, 都離不開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或人的現代化。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工業化道路, 都充分證明了文化的革命以及觀念的現代化是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英格爾曾經尖銳地指出: “當今任何一個國家, 如果它的國民不經歷這樣一個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現代性的轉變, 僅僅依賴外國的援助、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引進, 都不能成功地使其從一個落后國家跨入自身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從歷史上看,西方世界正是通過“文藝復興”運動, 大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才有了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緩慢變遷, 才有了“產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的突破性大發展。
由此可見, 在現代社會, 傳統文化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是: 傳統文化通過其長期積習而成的觀念, 對生活在本區域內的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 其生成“觀念人力資本”即企業家的概率是大不相同的, 這也就決定了各經濟區域制度創新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進而最終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和水平。[]
三、建立在傳統文化變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的模型構思。
本經濟模型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作為立論的基礎, 認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沒有創新就根本談不上發展。如果一個經濟體能夠實現經濟資源有效的新組合, 能夠建立起新的生產函數, 那么, 它就會實現經濟發展和工業化。
建立在傳統文化和“創新”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型公式可以表述如下:公式: G = C(i) f(T ,I)其中: G = 經濟發展水平, C = 文化類型, i = 創新精神(系數) , T = 技術創新, I = 制度創新這種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經濟發展是一個在傳統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企業家階層的主導下, 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途徑而實現的基要生產函數的上升性變革過程。這里包含著層層推進的幾層意思。
首先, 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應該到經濟體內部去尋找, 而在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傳統文化及其所包含的創新精神。
傳統文化的塑造定形往往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中主要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因素、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政治因素等。例如, 一個靠近海洋的地區, 人們由于經常下海, 要和海浪、臺風做生死搏斗, 因而往往容易形成冒險精神和開放意識。而深居內陸山區的人們, 對外交往困難, 再加上小農經濟自給自足, 不需要走出家鄉, 因而缺乏對外交流, 長此以往, 必將形成保守觀念和封閉性格。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導致區域傳統文化形成不同的類型, 有的是具有豐富的創新意識的, 有的是比較保守的, 缺乏創新精神的。由此可見, 創新精神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個地區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傳統文化因素決定的。
傳統文化所凝集的內在精神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個人的創新精神的形成主要是由其從小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環境決定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淵源關系表現在: 優秀傳統文化是通過企業家這個創新主體來影響現代經濟發展的。其演進路徑是, 區域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創新意識及其價值觀念在合適的條件下, 將轉化為現代工業社會所需要的創新精神, 從而在本文化區域自發地形成大批具有現代意識的企業家群體: 由于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主體, 這也就決定了企業家數量多的地區經濟將發展的更快, 而數量少的地區經濟將發展的更慢, 從而產生區域經濟發展上的“馬太效應”。在這個經濟發展模型中, 一個地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創新精神的大小是可用系數量化的,具體來說, 公式里“I”的數據, 可以通過一個經濟區域所擁有的企業家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及其創新頻率計算出來。
其次, 企業家是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雙重途徑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
創新表現為人們在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全部領域中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從內容上看, 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既包括微觀層面的技術創新, 也包括宏觀層面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其中, 技術創新是生產力的重要變革, 其作用在于開發利用新的資源、市場, 提高原有的經濟組合的效益, 甚至可以帶來新的經濟組合; 制度創新是生產關系的重要變革, 它既可能把閑置的經濟資源組合起來, 也可以從根本制度上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革。從歷史上看, 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也就是創新活動密集的時代, 如英國的產業革命時期就是一個新制度和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浙江省也是一個制度創新的多發區, 正是通過專業市場、民營經濟、股份合作制以及民間金融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組織和制度創新, 浙江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由此可見, 人類的經濟發展史就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交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歷史。
那么, 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源泉是什么? 亦是植根于傳統社會基礎上的文化精神。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價值信念、倫理道德習慣以及意識形態等統稱為文化的東西, 往往是影響經濟體制變遷和制度創新路徑的重要因素, 制度的文化蘊含規定著制度變遷的方向。諾思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曾說, 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 我們的文化傳統, 我們的信仰體系, 這一切都是根本性的制約因素。傳統文化從風俗習慣到觀念系統, 從心理到意識, 形成了對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獨特看法: 傳統文化所確認的行為規則、社會關系、思想觀念在人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已成為他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作為傳統文化表現的習俗和慣例, 在制度創新中有兩種可能的作用方向, 一是成為制度創新借用的資源, 即將民間運行的習俗慣例升華為普遍有效的制度; 二是成為制度創新的障礙, 即它們屬于惟有改變方能建立新制度的那種類型。由此可見, 制度無非是文化進化的結果, 是各個小群體、個人的規則被更多的人接受而上升為社會規則。
傳統文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也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落后的文化觀念會阻礙技術創新與進步, 這可以從中國的四大發明為什么沒有形成科技革命浪潮的教訓中得到答案: 而先進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則能推動技術創新與進步, 這也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所造成的思想大解放對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作用得到充分地體現。
再次, 經濟發展表現為一系列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上升性變革過程。
站在落后的“農業國”即發展中國家的角度, 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 在這里, 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可以劃等號的。什么是工業化? 按照發展經濟學大師張培剛的定義, 工業化就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 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 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基要生產函數的變化”
篇11
歷史文化資源同礦產資源一樣應該受到重視。礦產資源豐富可以確定一個城市的產業屬性,歷史文化資源特色同樣可以給城市屬性定位。資源是“源”,也是“流”。礦產資源的“遞減性”,使之總有枯竭的時候,歷史文化資源的“遞加性”使之價值與日俱增,永世長存。今天的城市建設應保護、開發、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使城市文化得以發揚和傳承。
一、文化資源的概述及分類
(一)文化資源的概念
從城市的歷史積淀來看,文化資源包括城市所擁有的一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尚未列入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方面,例如城市的歷史名人、城市典故、民間工藝甚至是城市的整體風貌。再從城市的現實狀態來看,文化資源還包括城市當前所擁有的一切教育資源、科技資源與成果,也包括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道德、理想、價值觀等??梢哉f,城市文化資源無處不在,以至于難以充分列舉。正如蘭德里所言:城市的每一個縫隙里都隱藏著一個未被發現的故事,它們都具有充分的潛能可以被用來促進城市產生出一系列的正面效應。
本文站在設計的角度,對文化資源進行重新定義,即:能夠被人們運用到設計活動過程中的文化因素的總稱,它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
(二)文化資源的特點
文化資源既有一般資源的特點,也具有明顯的特殊性。首先,從文化資源的內涵來看,文化資源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這是因為人類認識水平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其次文化資源具有地域特征,即不同種族和人群對文化存在的價值認知具有差異性。再次,部分文化資源具有可多次交換性,具有裂變效應,例如一種價值觀、一種工藝技巧等,在交換之前,交換雙方分別擁有一種不同的觀念或技巧;通過交換,交換雙方將分別獲取兩種觀念或技巧。
(三)文化資源的分類
文化資源有多種分類方式,例如按價值外在表現形式,可分為直接可視型文化資源和間接可知型文化資源;按形成時間,可分為歷史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資源;按內容形式,可分為景觀文化資源、名人文化資源和宗教文化資源等等。
本篇論文從資源本身出發將文化資源分為有形文化資源和無形文化資源兩大類,并就這兩大類分別從設計的視角來論述。
有形文化資源主要是指那些在文化資源的范疇中,以具體實物形式存在的文化因素。具體地講,它包括歷史遺存遺跡、特色民居建筑、城市風貌、民族服飾、民族民間手工藝品。
無形文化資源是和有形文化資源意義相反的一組詞語,因此,無形文化資源也就是除了有形文化資源以外所有的文化資源。本篇論文對無形文化資源的定義是:不以物質的形式存在的文化因素就是無形文化資源。無形文化資源包括:城市歷史、社會風俗、民間藝術技藝、文學藝術、歷史人物和地方方言六大類。
利用文化資源的設計手法提煉
在景觀設計具體的處理方法上,設計就是對文化資源進行分析、篩選、重組的過程,是一種符號組合的再創造,設計時常重新探尋藝術母體的本源,繼承和保持一種超越的力量,在科學的、美學的、道德的、生態的層面上重新找回我們生存的意義的本質,這就是我們期待包含設計內在藝術需要的又一次轉向。
(一)有形文化資源的設計手法分析
1、保留
對工業遺址保留的典型案例是中山岐江公園:兩個分別反映不同時代的鋼結構和水泥框架船塢被原地保留,一個紅磚煙囪和兩個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結合在場地設計之中。機器的保留:大型的龍門吊和變壓器以及許多其他機器被結合在場地設計之中,成為豐富場所體驗的重要景觀元素。
2、再利用
中山岐江公園中對船塢的再利用:在保留的鋼架船塢中抽屜式地插入了游船碼頭和公共服務設施,使舊結構作為蔭棚和歷史紀念物而存在,新舊結構同時存在.承擔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對比是過去與現代的對白。
3、形似
有明顯的傳統外觀并吸收了現代建筑理念與技法的建筑。這建筑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或建筑性質的需要,偏重于“形似”。通過“形似”的方式直觀的表達對歷史的尊重。
北京民族文化宮為展示中國各民族歷史文化而建,中間塔體高達67米,輪廓起伏,挺拔軒昂,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傳統風韻。
4、元素提煉、簡化變形
山東平度公園西大門的設計,對屋頂馬頭墻進行變形、夸張的處理手法別具匠心,既符合現代構圖要求,又有傳統韻味,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座全新的公園入口大門形象。粗糙的米紅色石材墻體,上敷深灰瓦屋面,白色檐口與山墻,自然而樸實,輕松而不浮華,既與其所處環境協調,又符合公園入口特點,堪稱園林建筑入口的佳品。
(二)無形文化資源的設計手法分析
對于無形文化資源,我們通常是為其找到一個載體,去體現無形文化,其設計的過程就是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我們通常運用到的設計手法有:場景再現、復原、直接展示、隱喻、象征等。
1、場景再現
可以運用場景再現設計手法的無形文化資源主要有:城市歷史、社會風俗、民間藝術。例如,西安大雁塔民俗園就是對陜北地域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在設計中,就是采用了場景再現的設計手法,將民俗文化以具體雕塑小品的形式直接展示給有人觀看,增強了景觀小品的參與性,這些民俗也能夠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2、人物復原
歷史名人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的,他的平生、事跡、學術和思想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特色,通過人物復原的設計手法,將歷史人物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讓人感受到當地強烈的歷史文化特征,提高歷史文化價值。
對歷史名人的復原設計,能起到教育和紀念作用,可以設計歷史名人主題公園,融歷史教育和休閑游憩于一體,為當代人提供一個休閑感悟、抒情學習的難得之地,是一種長效的精神文明教育方式。大唐芙蓉園入口處的玻璃群雕以及大雁塔南廣場的玄奘文化雕塑群都是運用復原的手法將歷史人物呈現出來,突顯城市的文化底蘊。
3、直接展示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在設計中,我們可以采用直接展示的設計手法,直觀的向人們展示文學藝術成就或民間藝術技藝,例如設計書畫墻、詩詞浮雕鋪裝、民間藝術技藝展示區等,將城市歷史、社會風俗、民間藝術技藝直觀的展現出來。
4、隱喻
隱喻與象征的手法即通過空間、形體、細部的處理,利用隱喻與象征的手法表達地域文化的內涵。例如,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它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狀,館內所有通道、墻壁、窗戶都帶有一定的角度,幾乎沒有一處是平直的。設計者以此隱喻猶太人在德國不同尋常的歷史和所遭受的苦難,館內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調和燈光無不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靈上的撞擊。
5、象征
在中國皇家園林多處用到象征的設計手法,首先,色彩方面,色彩在中國古代象征天地萬物繁衍、生長的秩序,整個天壇建筑群中,除了大門是黃色屋頂,用以表示皇家禁地外,其他建筑屋頂按照等級不同,分為藍色或者綠色,表示都是由天所化育出來的萬物生靈。其次,數字方面,中國皇家建筑通常用數字“九”來象征禮制中的最高等級。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宮殿均為九開間,其中太和殿屋頂有“九脊”;明清時期的城門、院門上的門釘以“九路”為最高規格。
結語
城市的印記不該被抹去,在景觀設計中,應該以文化資源為依托,將文化資源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到景觀設計作品中,如果說自然要素是景觀設計作品的骨架的話,那么文化資源就是景觀設計作品的血河肉,是景觀設計作品的靈魂,有了文化資源的支撐,整個景觀設計作品才能是鮮活的,持久的。在設計手法上,我們應該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使景觀設計作品真正擁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篇12
[
關鍵詞 ] 醫院文化;醫院環境;職工個人特征;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075-02
1醫院文化概述
醫院文化被定義為:處于一定經濟社會背景下的醫院,在長期醫療服務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育起來的日趨穩定的獨特的價值觀和醫院精神,以及以此為核心而生成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理想信念、醫院傳統等,并在此基礎上生成的醫院服務意識、服務理念、經營戰略等,是醫院職工在加工服務產品的過程中所創造的觀念形態文化、物質形態文化和制度形態文化構成的復合體[1]。醫院文化的內涵被引申為兩個層面:從廣義上看,醫院文化是醫院職工在工作過程中集體創造出的勞動成果,包括精神成果以及物質成果。從狹義上看,醫院文化是醫院職工在醫療實踐與工作社交活動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價值觀、行為規范等有組織標識性的理念[2-3]。無論從哪個層面上看,醫院文化的建設都應該圍繞醫院職工開展,也就是說醫院文化的核心應該是“以人為本”,只有深刻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借醫院文化建設推動醫院的可持續發展。醫院在推行文化管理的過程中,僅僅重視文化建設本身,忽略了職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引起職工對醫院文化的不理解乃至抵觸,造成醫院管理混亂。因此,了解職工對醫院文化的認知和態度是非常必要的,它既可以呈現醫院運行中受到職工歡迎的政策與管理方式,又可以暴露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及時地補救。
2醫院文化環境及個人特征與職工對醫院文化認知和態度的相關性調查
2.1研究對象
在2011年4~6月在開封市選取四家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等級、不同類別的醫院作為樣本源分別對四家醫院的院領導、中層管理人員以及普通職工進行調查。共發出問卷 615 份,回收問卷 521 份,其中有效問卷 513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3.4%。
2.2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制量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情況,第二部分為對本院醫院文化現狀的態度。
2.3統計分析
資料統計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對問卷資料進行錄入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使用χ2檢驗。
3結果
3.1個人情況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 513 人,其中開封市第一人民醫院 238 人,占總人數的 46.4%;開封市第二人民醫院 176 人,占總人數的 34.3%;開封市口腔醫院 48 人,占總人數的 9.4%;開封市眼病醫院 51 人,占總人數的 9.9%。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年齡在 25 歲以下的有 91 人,占 17.7%;年齡在 26~35 歲之間的有 175 人,占 34.1%;年齡在 36~45 歲之間的有 134 人,占 26.1%;45 歲以上的有113 人,占 22.0%。高級職稱的人數是 35,占總人數的 6.8%;高級職稱的人數是 68,占總人數的 13.8%;中級職稱有 170 人,占總人數的 33.1%;級職稱有 187人,占總人數的 36.5%;有 53 人沒有職稱,占總人數的 10.3%。
3.2醫院文化認知情況相關性分析
在醫院滿意度方面,選擇“非常滿意的”人數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眼病醫院,是15.7%,比較滿意”比例最高的是口腔醫院,是69.3%,比例最低的是第一人民醫院,是18.1%;選擇“不關心”比例最高的第二人民醫院,是9.7%,比例最低的是第一人民醫院,是2.5%;選擇“不滿意”比例最高的是第一人民醫院,是64.7%,比例最低的是口腔醫院,是4.2%;選擇“非常不滿意”比例最高的是第一人民醫院,是13.4%,其他三家醫院均為 0。崗位上說,醫生崗位的職工在“比較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兩個選項的所占比例都是最高(55.8%,7.8%),護理崗位的職工最為漠視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8.7%),醫技崗位的職工選擇“不滿意”的達到半數(51.8%),行管崗位和后勤崗位的選擇相對接近,在“非常滿意”的選項上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前三個崗位(8.7%,8.0%)。見表1、表2。
在提供學習進修機會方面,從崗位上看,醫生護士選擇“非常多”的比例為 2.3%和 1.9%,其它崗位均為 0,后勤崗位超過半數以上的職工選擇“根本沒有”或“非常少”(76%),醫技崗位選擇“尚可”的比例最高(43.4%),多投入在醫生、護理、行政崗位,醫技和后勤崗位的職工學習機會較少;從職務上看,中層干部選擇“非常多”的最多,比例為1.7%,而院領導為 0,普通職工選擇“非常少”的為 40.8%;從年齡上看,25 歲及以下職工選擇“非常多”為 0,26~35 歲選擇“非常少”的比例最多(42.3%),36~45 歲選擇“尚可”的比例最多(40.3%),45 歲以上職工的選擇較多集中在“非常少”、“尚可”,分別占比例為 36.3%,37.2%。年齡在 25 歲及以下和26~35 歲之間的職工認為自己獲得培訓和進修機會最少。見表3。
4討論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眼病醫院的醫院文化建設得到了本院職工的認同,而第一人民醫院的職工對于本院文化建設抵觸情緒較大,作為公立綜合型的第二人民醫院以及??瓶谇会t院都沒有進入模型,可見醫院文化建設與醫院的等級以及類別沒有直接影響,由于眼病醫院屬于股份制醫院,管理方式與公立醫院有差別,因此醫院文化建設相對靈活,職工也更容易接受;護士崗位的職工認為自己醫院的文化具有特色,而醫療崗位和醫技崗位的職工則認為本院文化和別家醫院大同小異,同時技術崗位的職工對醫院文化的態度比行管后勤崗位職工態度更為統一[4-5]。
醫院職工對本院醫院文化內容的認知和態度存在差異的影響因素有:①醫院:醫院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導致醫院在運作方面的靈活型不同,醫院文化建設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職工的認可,眼科等??埔延诎陈毠ξ幕ㄔO的認知和態度區別比較大,而綜合性醫院的區別不顯著。②年齡、工齡與職務。③職稱:職稱越高的職工,越看到醫院制度在及時調整,職務上隨著管理層次的降低,評價則是遞減的。擁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職工多數作為有職務的領導,參與到醫院的各種管理中,能及時了解醫院的變化,而多數擁有中級及以下職稱的普通職工則由于接受醫院信息渠道相對間接,因而不能明確感受到醫院制度的變化,很難及時參與醫院文化建設中,制度也難以得到落實。④崗位[6-7]:職工由于崗位、職務、年齡等個人情況不同,造成對醫院文化的認知和態度有差異,因此,在推廣醫院文化時,在充分分析本院所處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根據職工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從職工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入手,培養共同價值觀,增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共融。讓職工充分理解并接受醫院文化,才能有效地推動醫院文化的發展。
[
參考文獻]
[1] 高源,張靜,黃蕾,等.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醫院文化體系構建[J].中國醫院管理,2013(5):77-78.
[2] 江芳萍,程社火,張國福,等. 8 家公立醫院不同年齡層次醫務人員對醫院文化建設認知的調查[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1,5(5):74.
[3] 安健, 尹愛田, 桑新剛, 等. 利于績效改善的醫院文化特征理論研究[J].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學版, 2013 (6): 52-54.
[4] ZENG D, ZHANG Z. 塑造核心價值觀, 推動醫院大發展[J].國際醫院管理雜志,2014,2(2):17.
[5] 張穎,周晶,杜麗霞.醫院文化建設與職工滿意度關系探討[J].醫院管理論壇, 2014,31(2):20-21.
篇13
文化傳播具有顯著的民族性特征,每個民族都有屬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播形式和途徑。例如,東方各民族普遍較為含蓄內斂,在文化傳播中大多較為婉轉。而西方大多數民族都較為外向和開放,文化傳播的形式也較為直截了當。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也都具有獨具特色的文化傳播特點。
(二)地域性
不同的地區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俗等,文化傳播也往往會因為具體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受到較大的影響,有一些風俗習慣等甚至會對經濟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內蒙古地區具有十分獨特的民族風情,有著名的那達幕大會和安代舞等娛樂活動,并且還有祭敖包等具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傳統宗教活動。所以,如果與這些地區進行貿易往來的時候,在進行貿易洽談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和風俗文化,積極調整談判方式和方法 以取得最好的貿易協定結果。再如,我國的許多地區,尤其是內蒙古地區的人民性格較為直爽,說話言簡意賅,所以與當地人民進行經濟交往,一定要落落大方,以免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洽談的最終效果。
(三)多樣性與滲透性
文化傳播是多樣化的,并與社會其他的一切活動關系密切。所以,達到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小到一個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易,都可以借助于文化傳播的多樣化來進行順利的開展。而文化傳播還會對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并逐步滲透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文化傳播的滲透作用可以促進各國、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交流,從而為各國、各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二、文化傳播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文化傳播與經濟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關系密切。
(一)文化傳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經濟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商品交換和物流傳遞等,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流。所以,文化傳播對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僅有深入全面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才能更好的實現經濟的發展。以我國國內各省份之間的貿易往來為例,近些年來,國內各省份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但是,在實際的貿易往來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問題。尤其是一些看似簡單的貿易交易行為,卻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最終交易無法順利進行,甚至最終取消了交易。究其原因,可能確實受到了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質量問題、市場問題等,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文化上的顯著差異。例如,在我國與西方一些國家進行貿易洽談的時候,西方的代表常常會十分強調人權的問題,并對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待遇和權力問題表示很難理解和接受。而目前我國對人權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并將人權當做一個發展中的概念。這樣一來,在實際的貿易往來過程中,我國便與西方各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這些文化認識上的分歧直接影響到我國與西方各國的貿易往來。而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國內個民族之間進行經濟往來的時候,也極易因為文化的差異而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所以,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十分注重加強與各國之間,以及國內各地區之間的文化傳播,從而打破與國與國、省與省之間的文化壁壘,為正常的貿易往來掃清障礙。而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傳播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和作用。例如,內蒙古地區的蒙古包和那達慕大會聞名于世,并成為內蒙古地區的形象代表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傳播著,并極大的促進了當地旅游業行業和服裝行業等行業的發展,從而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經濟的發展對文化傳播的催化作用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傳播的技術和手段也就越先進,傳播水平也就越高。例如,內蒙古人民豪爽大方、熱情好客,給全國其他地區甚至是其他國家的人們都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于是,在與其他地區或者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的時候,便十分順利。而傳播當地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的過程中利用到的各種媒體及相關技術的完善發展也體現出當地的經濟實力。所以,經濟發展對文化傳播具有較強的催化作用,可以極大的促進文化的傳播。也就是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失去了經濟這個基礎,文化傳播也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來講,各個國家之間、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也十分具體的體現于文化傳播的競爭上。在文化傳播的競技場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傳媒水平。于是,我們看到,許多國家,尤其是西方經濟較為發達的一些國家都十分重視文化傳播工作,尤其是對外的文化傳播。不少西方國家都選擇通過文化傳播的方式,將自己國家的文化、思想等傳播到東方各國,并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認可,在建立了一定的文化認可基礎之后,便開始利用人們的心理大規模的開展各種經濟行為。
(三)文化傳播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