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勞動力多樣性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勞動力多樣性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病理學研究多限于原發部位肺組織、支氣管、胸廓和肺血管以及右心的改變。近年來研究顯示,肺心病可累及腦、肝臟、腎等多臟器損害,但關于其外周血管的病理生理變化國內外還未見報道。本課題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周圍血管指動脈血流動力學多個指標變化來判斷肺心病患者周圍動脈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同時觀測動脈血氧指標,探討二者相關性,為臨床肺心病患者病情的判斷提供新的檢測手段,也為臨床醫生及早糾正患者的缺氧,合理進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及分組 按《內科學》(第6版)中肺心病的診斷標準選取我院呼吸科門診及住院老年肺心病患者35例為觀察組。其中急性加重期17例,男13例,女4例,男女比為3.25∶1,年齡(65.1±6.4)歲;緩解期18例,男14例,女4例,男女之比為3.5∶1,年齡(60.0±8.5)歲。上述病例均除外其他器質性病變。隨機體檢健康人員34例為對照組,男26例,女8例,男女之比為3.25∶1,年齡(62.2±5.7)歲。

1.2 儀器及方法 應用美國ACUSON128/XP10、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雙側中指指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各病例的中指第二節動脈縱切掃查,選取清晰的二維圖像并進行多普勒取樣,其取樣角度小于60°,藉以獲得動脈收縮期最大流速(VSMAX)、舒張期最低流速(VDMIN)、平均流速(TAMX)、動脈搏動指數(PI)、動脈阻力指數(RI)。并采集各病例股動脈血,應用丹麥ABL5血氣分析儀測定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有數據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法。

2 結 果

多普勒超聲圖顯示正常人指動脈血流頻譜收縮與舒張血流良好,而肺心病病人指動脈血流頻譜收縮期與舒張期流速均明顯降低(圖1)。進一步分析數據顯示,肺心病緩解期組和加重期組的PaO2、SaO2、VSMAX、VDMIN、TAMX、PI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圖1 指動脈血流頻譜對比

3 討 論

肺心病是肺、胸廓或肺動脈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高,導致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一類心臟病〔1〕。形成肺動脈高壓的因素包括功能性因素、解剖學因素及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其中功能性因素尤為重要〔2〕,缺氧是其中重要的功能性因素。

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長期缺氧,紅細胞生長刺激因子分泌增多,刺激骨髓生成紅細胞增多,導致繼發紅細胞增多,增加血液攜氧能力;但當紅細胞增多超過一定臨界值以后,增多的紅細胞不再增加血液的攜氧能力,反而導致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3〕,甚至引起局部微血栓形成。王辰等〔4〕報道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尸檢肺小動脈血栓發生率為89.8%,且皆為肺小動脈原位血栓形成,而非血栓栓塞。同時,缺氧尚引起缺氧性肺血管收縮及肺血管結構的重建,主要表現為肺細小動脈的重構,血管壁增厚硬化、管腔狹窄,使血流阻力進一步增大〔5〕,肺心病的這種微循環障礙與缺氧相互促進,加重病情。本研究也觀察到,肺心病緩解期組和加重期組的PaO2、SaO2均低于對照組,且加重期組較緩解期組患者的低氧血癥更為嚴重。

目前對肺心病的病理學研究多限于肺、支氣管、胸廓和肺血管以及右心,近年來也注意到肺心病可累及左心及多臟器損害,有報道可累及到腦、肝臟、腎臟等〔6〕,但對外周血管改變的研究目前未見報道。本研究觀察到對照組、肺心病緩解期和加重期組的指動脈VSMAX、VDMIN、TAMX、PI指標有顯著差異。肺心病患者指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明顯降低,說明肺心病缺氧不僅可以引起肺血管的器質性及功能性改變,還可引起體循環小動脈(指動脈)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的明顯異常,提示肺心病患者外周血管的彈性和順應性較健康人群差。這一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肺心病是多系統損害的全身性疾病,不僅累及心臟及大血管,亦有小血管不同程度的受損。將指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與股動脈血氧分壓進行相關性分析,顯示PaO2與VSMAX、VDMIN、TAMX指標呈正相關,這說明肺心病患者指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對缺氧較敏感,指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能夠間接反映體內血氧狀況,提示監測指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能夠指導臨床上對肺心病患者病情及治療效果的判斷。

當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血管疾病的應用廣泛開展〔7,8〕,李恒巖等〔9〕報道正常青年成人拇指固有動脈超聲表現,提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監測指動脈的血流動力學的可行性。本實驗結果顯示肺心病患者指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能間接反映肺心病患者體內缺氧情況。該方法具有無創性、操作方便、病人易接受,適用于老年人、準確性較高的特點,可為肺心病患者的診治提供新的監測手段和實驗依據。

參考文獻

1 鄧偉吾.實用臨床呼吸病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7012.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91.

3 鄭素歌,曹 英,張占勝.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狀態的臨床觀察〔J〕.臨床內科雜志,2001;18(5):356.

4 王 辰,杜敏捷,曹大德,等.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期肺細小動脈血栓形成的病理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1997;77(2):123.

5 朱元玨,陳文彬.呼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113.

6 王 瑞,樊 穎,關華欣,等.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缺氧對腎功能的影響〔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5):411.

篇2

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研究――基于‘云和師傅’的個案分析”(項目編號:DKA110298),主持人:劉克勤。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9-0037-05

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范式是一個成熟的科學共同體在某段時間內所接納的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解題標準的源頭活水。”關于范式可以說是基于一定學術立場的研究方法。本文試圖運用生態學范式來分析和解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特點和規律,為培訓活動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而且,也已有學者對生態學是否適切教育研究作出分析,認為自然、社會和教育系統有共同遵循的生態學原則,在和諧價值觀的觀照下,生態智慧可以應用于教育研究,生態思維模式本身更貼近教育形態[1]。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系統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活動同自然生態系統相似,也可以看作一個各組因子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對于需要培訓或已接受培訓的農村勞動力而言,轉移培訓是一種消費品,農村勞動力群體在培訓實施的過程中扮演著消費者的角色。提供和承擔培訓服務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是培訓的載體,供給農村勞動力所需的各類培訓,在培訓生態系統中的充當生產者角色。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制度環境是影響培訓的重要外界因素,好比自然系統中的太陽、空氣、水和土壤,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發展不可或缺的宏觀因素。轉移培訓這一系統的良好運作,離不開各個成分的有效協作。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系統特點分析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一個綜合培訓環境、培訓生產者和培訓消費者等各組成分,彼此相互聯系、相互發生作用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具有多樣性、開放性和動態性等特點。

(一)培訓系統多樣性

培訓系統的多樣性首先體現在培訓消費者的多樣性,農村勞動力作為一個異質群體,根據其工作地域的差異性,可以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已經長期居住在城市,擁有一定技能的農村勞動力;一部分是由于生產的季節性和就業的不穩定性造成的需要在城市與農村“候鳥式”遷移的兼業型勞動力;另外一部分是仍愿生活在農村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

其次,培訓多樣性表現在培訓生產者的多樣性,培訓生產者會根據培訓消費者不同社會需求不同提供多樣化的培訓產品。從培訓提供者分析,目前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部門,有教育部制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農業部提供的“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署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從培訓活動的實施載體來看,有教育部門機構,包括: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專和農村化技術培訓學校等。此外,還有隸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農業部門的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計算機培訓中心、美容美發學學校、職業技能培訓中心、農廣校、農機校等。從參與培訓的機構的性質分,可以分為公辦和民辦學校。多樣性的培訓可以提供與之最匹配的培訓類型,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村勞動力對培訓的需求。對于想接受培訓的人員,政府應該營造這樣一個環境,不能因為客觀條件而剝奪他們繼續學習的機會。

再次是培訓環境的多樣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生態環境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以培訓為中心,綜合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價值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第二層次是以單個培訓機構或組織為中心的整個培訓系統內部的相互關系;第三層次是以單個培訓者、外部自然、社會及精神文化氛圍構成的外部環境。這三種層次的生態環境構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系統。此外,還有不屬于任何一層次,涉及培訓的虛擬網絡環境,比如獲取培訓資料的互聯網絡。

培訓系統的多樣性不局限于培訓對象、培訓類型和培訓環境,還涉及深入培訓系統內部的各個方面,例如,培訓教師的身份和來源渠道的多樣性,培訓內容的多樣性,培訓地點的多樣性等諸多方面。多樣性發展可以滿足農村勞動力對培訓的需求,而且可以保持培訓持久的生命力,正如生態系統中物種的多樣性可以保證食物鏈的供應,脆弱的生態系統往往經不起外界環境的巨大變化。

(二)培訓系統動態性

培訓系統的動態性是系統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的決定的。眾所周知,生態系統的最優狀態是各部分處于一種平衡狀態,但這種平衡不是靜止的平衡,也不是持久的平衡,而是一種動態化的,表現為系統一直在平衡和失衡之間不停的波動。在從一種狀態的平衡到一個下一個平衡,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失衡現象,但都處于合理的、可控的范圍內,其動力機制是矛盾的出現和沖突的化解。培訓系統的動態變化是一種常態,動態性也推動了系統的進化。

培訓系統的動態變化可以分為兩種:被動變化和主動變化。培訓系統自身無時無刻不與外界環境進行者信息、能量的交換,外界環境也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外界環境的這種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信息和能量交換的過程,培訓系統本身必須對這種變化做出回應,這種有外界因素變化而引起的變動,稱為“被動變化”。最為典型的例子則是教育政策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到培訓的經費投入。更多的情況是培訓系統自身意識到目前自身的狀況已經不能較好的適應后續發展的需要或是已經開始阻礙發展,必須根據現狀,適時變革,主動的適應環境,發揮其主動作用,稱為“主動變化”。例如,對培訓經費的使用,如果按照目前的方式可能會出現不足局面,甚至導致培訓活動停止,這是培訓的決策者就會意識到現在的做法難以為繼,必須果斷改革。簡而言之,引起被動變化的多是外因,主動變化的多是內因。

引起系統動態性變化的因素有多種,其一是經濟社會的周期性發展規律會影響培訓學員的數量變化。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的情況下,企業、工廠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就較大,甚至會出現“技工荒”局面。對于農村勞動力而言,稍微有點技術的勞動力也會充分就業,不愿放下工作,接受培訓,他們認為這樣不太劃算,機會成本太高,導致培訓的生源不足。其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升級也要求培訓內容做出改變。培訓的本質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從剩余的一次產業轉移到二三次產業,產業變化也會對培訓內容的更新起到導向作用。為了匹配產業需要,防止培訓的學員與經濟發展的要求脫節,轉移培訓必須立足經濟發展的方向,以開放性的姿態迎接這種變化,實現與社會經濟的協同發展。

(三)培訓系統開放性

系統之所以是系統,因其具有天然的封閉性,但這種封閉性是相對的。開放性是生態系統賴以實現生態平衡的一個基本特性,生態系統要想維持內外平衡,就必須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2]。開放性系統可以無障礙地與其他系統進行信息和能力的交換,彌補自身的缺陷與不足,正如學習一樣,“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開放性系統還可以拓展信息來源渠道,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克服“孤證不立”。此外,開放性可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來說,好比建立了一個平臺,不斷吸引更多的個體或群體加入這個組織,從而組建更加多樣化的生態鏈和生態網,形成一個多層次高效率的物質、能量共同網絡。一個有生命力、可持續的系統,可以不需要自身增加投資成本的和風險的前提下,提升系統的可承載能力。琳達?桑福德在《開放性成長》也提出開放性可以使價值鏈得到不斷強化,最終打造一個穩定的商業生態系統。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這個理論同樣適用。

培訓系統的開放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受訓學員的來源及去向,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學員受教育程度和技能等級偏低,來自于社會經濟生產的各行各業。接受培訓后的去向也是服務社會各行各業。這就要求勞動力轉移培訓要從多學科、多方位、多層次的研究。

二是培訓類型的開放性,培訓是一個多種教育交叉的領域,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間相互銜接,不是割裂的,相互孤立的。對于接受過普通教育的生源,他們沒有機會升入高層次的機構學習或者是不想繼續在學校,面臨走向社會的選擇,培訓恰是一個可以提高他們技能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對于高級技術員,培訓系統中的機構不能再提供他們需要的知識,培訓也難以再發揮其功能,這個時候,高等教育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培訓系統也必須依賴其開放性獲取全社會的支持,從而避免“經費危機”和“質量危機”等。長遠看,盡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暫時解決了他們的工作問題,但培訓的層次定位與學員的期望存在著矛盾,培訓系統的開放性是完全有必要的。培訓不僅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延伸,也是繼續教育的中轉站。

三是培訓環境的開放性,培訓環境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無論何種等級的培訓,都需要外界環境給予支持,脫離這些環境,培訓的存在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培訓系統要保持自身平衡,也要尋求外部環境的支持,培訓僅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對技能的需求,他們的就業出口仍然需要就業部門和雇主組織的通力協作。開放性還體現在培訓需要依靠輿論的力量宣傳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正面作用。系統長久發展也要求必須站在培訓系統之外審視培訓系統本身,以更寬闊的視野處理培訓內部的變化,以達到最優化狀態。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生態學解讀

(一)培訓生態位

生態位源自拉丁文“nidus”,原意為“巢”、“龕”,一般指群落中種群或物種個體占據的一定空間和具有的功能[3]。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系統中,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教育和培訓機構都占據一定的位置,擁有各自的生態位,并與其他部分共同組成生態位體系。這種情況下,同等層次、同樣項目的培訓就可能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培訓生產者共同利用同一個生態位,造成生態位重疊現象。生態位重疊看似是對資源利用空間或關系上的重合,其實質是本身所發揮功能的重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生態位重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培訓系統外部,培訓活動與社會其他部門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生態位相同;二是在培訓內部,不同類型同一層次或同一類型不同層次間培訓子系統之間的生態位重疊。在培訓實踐中,根據生態位重疊程度的高低,還可以分為:完全重疊和部分重疊。完全重疊是指培訓的參與因子生態位完全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二者或多者之間必然會出現激烈的競爭。部分重疊是培訓參與因子生態度有重疊,但沒有達到完全相同的程度。這種情況,雖然存在者競爭,但不足影響系統的平衡,而且適當的競爭有利于系統發展。通常情況下,同一生態位上出現的參與者越豐富,說明其存在可替代因素,這樣系統的穩定性也就越高。

有學者認為占據同一生態位的因子之間的關系是競爭與共生的關系,筆者認為他們之間是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系統中,競爭的分析視角是指在教育資源有限、教育主體生態位重疊的條件下,按照教育主體為謀求發展而開展競相爭斗、相互排斥的關系之預設去認識、整理和看待教育活動和現象[4]。合作與競爭恰恰相悖,是指培訓生產者在滿足培訓消費者對培訓的需求時,各種培訓的生產者可以采取合作的態勢,共同提供服務。在筆者看來,同一生態位因子的競爭側重滿足對質量的要求,而合作的基礎僅是滿足數量層面。大部分情況下,各生產者內部的結構、功能、定位都各不相同,所提供的質量也有區別。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消費者選擇任何一個培訓生產者的概率是相同的,因為這種選擇也是隨機的,依據個人偏好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培訓消費者對生產者有這新的認識,曾經的印象也有所改變,信息也會不斷擴散,致使人們會越來越理性的選擇培訓生產者,培訓生產者原本整齊劃一的形象,現在開始變得豐富多次,這時合作的關系就會轉變成競爭關系,各個培訓生產者的所占的份額也將不斷變化,出現強弱分化。強者會愈強,弱者就會淘汰,久而久之,就會完成一個演替的過程,即消失的個體所占的份額會被其他個體吞食,或者出現新的個體來代替。

在培訓系統內部,如何避免出現生態位完全重疊或重疊程度加大的局面,這就要求在制定培訓方案之初就加以考慮。正如我們所了解,當培訓因子在同一生態位重疊過大時,將導致惡性競爭,日積月累就會內耗掉大量精力和發展的能力,不僅不利于系統的穩定與發展,還會降低培訓的實效性。消除這種影響的方法有:一是對培訓因子功能的泛化或是特化,重新進行目標定位。如果該因子的生態位寬泛,則適合泛化處理,生態位狹窄,適合特化處理。二是錯位發展,錯位發展就是利用比較優勢,在發展目標和發揮的功能方面,主動避開重復建和和產品趨同,定位差異化,利用自身優勢去發展特色專業。通過這兩種措施可以適度調節各因子生態位。

(二)培訓生態鏈

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結構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培訓生態鏈之一。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接受各級各類培訓,發展為初級技術員、中級技術員和高級技術員。在數量關系上,受培訓勞動力轉變為初級技術員的數量會有所減少,由初級技術人員發展到中級技術人員數量上也會有所減少,中級技術員發展到高級技術員數量同樣也會減少,總體呈金字塔結構。在這一點,培訓生態鏈同自然界中食物鏈相仿。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信息流和能量流的散失,初級技術人員不可能同樣的全部升級為中級技術員,中級技術員也不可能全部轉變為高級技術員。但又有不同食物鏈的地方,食物鏈中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后面各個營養級,既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循環流動,究其原因在于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是一定的,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而不能逆流。在技能職稱的升級過程中,這種發展方向是可逆的,培訓的消費者可以發生角色的轉變和更新,在低一級的消費者身上所“富集”或是累積的人力資本存量達到一定的數量級別時,有能力通過技能等級測試,便滿足轉化條件,逐步最后達到金字塔的頂部。對個體受訓者而言,自身以獲取的知識在較長時間內,沒有運用和更新的狀態下,會面臨遺忘和衰減的風險,當再次測評時,如若達不到技術等級要求的標準,為了維護技能資格證書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受訓者則面臨降級。因此,受訓者需要不斷強化學習過程。

培訓生態鏈的信息流和能力的富集累積,并不是遵循林德曼提出的10%的數量級,而是同受訓者勞動力的能力、學習動機和教育特點有關。經驗上講,同等努力程度,人力投資的力度越大,轉變的速度就相對越快。教授同樣的內容,受訓者自身的能力越強,其接受的速度也就越快。學習動機越強,對知識的渴求也促進其對知識的獲取。同樣還有諸多影響知識累積的速度。這種天然的生態鏈關系發揮著教育篩選的功能,造成培訓人員數量呈金字塔排列。這并不是帶有輕視的口吻來敘述,培訓的功能是提高人力資本的存量,但培訓本身并不能直接創造就業崗位,接受培訓的學員必須走向市場才能發揮其作用。產業結構需求數以萬計的一線操作員,數以千計的中層技術人員以及相當數量的高級技能人員和管理人員,這恰好與篩選的結果相吻合。

(三)培訓生態承載力

生態承載力指一定條件下生態系統為人類活動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續提供的最大生態服務能力,特別是資源與環境的最大供容能力。生態承載力包括兩層基本含義:第一層涵義是指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與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資源與環境子系統的供容能力,為生態承載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層涵義是指生態系統內社會經濟子系統的發展能力,為生態承載力的壓力部分。培訓系統的生態承載力具有客觀性、可變性和多層次性。客觀性是培訓系統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具有客觀存在的承載力,不是主觀臆想的。可變性是指培訓系統的承載力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相對穩定的動態性的調節,系統自身會根據參與培訓的主客體變化做出相應的自我調節,并對外界條件變化給與信息反饋。多層次性是系統本身的多樣性和多維度決定的,即對于初級技術培訓、中級技術培訓和高級技術培訓,各種層次的培訓所表現出的承載力也是不同的。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生態承載力就是現有的培訓資源和培訓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培訓量。在未達到這一極限值,培訓系統可以自行良好運作,一旦超過這一閾值,系統自身的修復功能將受到破壞,也意味著現有的平衡狀態已經打破,如果繼續增加對培訓系統的壓力,則系統可能會完全崩潰。

另外,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系統生態承載力的因素有:一是制度環境和自身結構。制度環境即堅持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統一,堅持多元化的辦學體制,相關利益主體權益與責任統一。庫姆斯認為:必須在任何想通過發展教育來改革社會的努力之前進行,或至少同時進行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改革[5]。制度環境是影響高等教育行為決策、資源配置與辦學效益的最重要的環境變量,對高等教育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教育資源承載力的大小直接取決于對資源的利用方式與手段[6]。教育目的性通常不是由教育本身孕育的,而是受外界的因素決定的。這種外生性的培訓價值取向也影響到培訓的資源承載力。我國教育的行政管理模式也導致教育資源的“非生態”分布,理應得到較多的資源投入的卻沒有得到。農村勞動力轉移應該摒棄長久的“二元結構”格局,系統的成員對資源的獲取機會均等。生態學的理論提示我們,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的不同,人們獲取資源的機會不均等,不能僅依靠系統內部力量,還要從系統所處的環境著手。

(四)培訓生態平衡

我國很早就“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實質就是強調平衡,生態平衡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也是自身發展的前提。培訓系統內的各個因子不是孤立的,靜止的、毫無規律可言的聚集在一起,它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俗話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則意味每一個要素的波動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平衡。生態平衡過程就是如何調整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過程。規模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所參與培訓的人員的數量。(超過承載力)是輸入的問題,質量和效應部分是輸出的問題。結構是失衡的問題。

秦小云、賀祖斌認為造成高等教育系統生態失衡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系統本身與環境進行物質與能量的輸入輸出失調,二是系統的自身結構與功能的失衡[7],這兩只解釋同時適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包括培訓生源、培訓師資和培訓資金設備等,輸出即經培訓后達到標準的合格的勞動力以及他們提供的社會服務。目前,供給體現在兩個層面,即供給的數量與需求的數量、供給的質量與需求的質量。主要因為培訓更多的應該體現一個很自然發展規律,是農村勞動力真的覺得需要培訓了,便會產生需求。在我國,這種趨勢更多是受到“人為”的施加因素的影響,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或是政府的行政性的目的,出現對行政力量的依賴,培訓自我意識薄弱。比如,國家機構常常設定一個人為的、認為合理的比例,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至于其中的合不合理,很難有個明確的解釋。

環境因素、生物種類、生物信息系統破壞(培訓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具有整體綜合效應的生態系統,本文重點從宏觀分析)……培訓的目的是合理有效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換句話說,就是為社會提供教育產品。通過這種形式完成能量和物質的交換,實現生態鏈的暢通。

培訓生態平衡需多方面考慮,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伴隨我國農村城市化的進程,應該具有階段的可持續性。生態學強調持續進化。其中包含兩種含義,一是保持系統的持續發展,二是保持系統的不斷優化。

培訓系統平衡實質是克服生態危機。因為作為個體存在的職業院校是構成職業院校生態系統的基礎,如果其脫離了整個職業院校生態系統,其就不再具有系統的特性和功能,而各院校之間相互聯系、協同發展,就能促進整個職業院校生態系統的性質及其功能的發揮,其自身也就能獲得較好的發展環境[8]。

剔除直接的培訓的生產者,同樣有許多群體對培訓的生產者起扶持作用,他們提供師資等,某些部分可以對培訓的直接生產者替代作用,他們對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起輔助作用。

培訓的生態平衡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同生態平衡相似,指“在一定的時間內和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生態系統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互適應與協調的動態之中。它包括結構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輸入與輸出物質上的平衡”[9]。(結構:區域分布、專業設置、學校比例)、輸入與輸出不平衡不是培養數量的不平衡,二是培養結構的不平衡,培訓的學院的能力結構與產業需求存在著差異。

培訓作為滿足農村勞動力文化日益增長的文化的需要的重要方式,應該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生存空間不應受到積壓。就是要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眼前與長遠的關系,同一與差異的關系、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四、結語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生態學分析實質是討論培訓的應然與實然的問題,具體到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之中,“實然”揭示了客觀事實,是一個客體性概念;“應然”表明了主體的價值取向,是一個主體性概念。主體的價值取向自然要符合主體的利益與需求,同時又須遵循客觀事物的特點和規律。缺乏事實根據的價值取向是毫無生命力可言的[10]。應然與實然是現實性與可能性的統一。本文用生態學的理論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目的在于給培訓的政策制定者、承擔者和參與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培訓,通過深入發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生態結構和生態功能,使各個群體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培訓以及培訓內部各個要素的內在關系和深刻的生態規律,樹立有助于培訓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觀念,有利于提出科學合理的管理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性的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可持續發展,為培訓活動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

參考文獻:

[1]劉貴華,朱小蔓.試論生態學對于教育研究的適切性[J].教育研究,2007(07):5-6.

[2]張忠迪.高等教育資源浪費的生態學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9):43.

[3]傅樺,吳雁華,曲利娟.生態學原來與應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15-16.

[4]劉貴華,朱小蔓.試論生態學對于教育研究的適切性[J].教育研究,2007(07):7.

[5]菲利普,庫姆斯.世界教育危機―八十年代的觀點[M].趙寶恒,李環,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社,1990:235.

[6]賀祖斌.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承載力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02):16.

[7]秦小云,賀祖斌.論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平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1):17.

篇3

目前,江西省共有各類中職學校500多所,大部分學校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其主要特點是:(1)學校所在地在農村的中職學校比學校所在地在城市的中職學校開展農村勞動轉移力培訓多。(2)“免費”培訓的項目多,自費培訓的項目少。(3)短期培訓多、長期培訓少。(4)就業培訓多、創業培訓少。(5)校內培訓多、校外培訓少。(6)農村勞動力輸出地培訓多,輸入地培訓少。(7)單純的轉移培訓多,企業“訂單式”的培訓少。

二、中職學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近幾年我省中職學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現狀分析,發現中職學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存在的以下問題:(1)對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認識不夠。(2)經費短缺制約中職學校轉移培訓工作開展。(3)師資隊伍、實訓基地建設相對滯后影響轉移培訓工作開展。(4)培訓模式、方式單一。(5)培訓與轉移脫節。

三、中職學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建議

1.提高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認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也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一部分,中職學校必須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中職學校從領導到教師,只有提高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認識,才能把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做好。

2.加強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中職學校應根據專業發展和教學工作的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教師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盡快建立起一支整體結構優化、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和知識結構的專業師資隊伍。實驗實訓是中職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是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根本途徑,加強實驗實訓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只有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資金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

3.創新多元化培訓方式。中職學校應本著以勞動力市場需求制訂培訓方案的原則,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提高轉移就業率。針對勞務市場需求的多樣性,中職學校應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方式。如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轉移培訓,采取“校企結合培訓”“訂單培訓”“定向輸出”,確保他們培訓后實現就業;為使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創造了能夠跨地域、轉專業、分階段的“學分制培訓”模式,形成學分互認機制等,還可采取“企業+中職學校+失地農民”聯動型的產教結合培訓模式,以及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并舉的方式,創建靈活高效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

4.實施菜單式培訓策略。中職學校應深入鄉村調查研究,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技能狀況、收入目標、求職意向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為他們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時間等,實現他們的就業目的,促進轉移就業率的提升。

5.全面拓展校企合作空間。中職學校應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學員和錄用單位之間架設橋梁,成為實現農民轉移就業不可缺少的維權服務中心。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前,中職學校先與各勞務輸出組織或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作協議,再與農民工簽訂勞務輸出協議,并監督農民工到達用工單位后簽訂勞動合同情況,明確雙方責、權、利,并依法實施。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后,中職學校為農民工介紹由勞動、司法、公安、法院等為成員單位組建的司法援助中心,為他們提供政府維權救助情況,以及在外地設立務工人員維權聯絡處,及時解決農民工的各種問題。

6.強勢推進培訓信息化進程。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深入開展,廣大農民越來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撐服務體系為他們的轉移就業提供支持和幫助。中職學校應建立集培訓、轉移就業、服務等一體化信息平臺,為廣大農民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支持、培訓就業信息查詢等全方位的服務。

7.實施分類培訓策略。鑒于當前農民的年齡結構、受教育水平、就業意向等方面的差異,中職學校在培訓中應開展分類指導、定向培訓,要注意分析農村勞動力的組成結構和務工特點,針對農民個體差異和多樣性安排組織培訓。

8.堅持適用效能原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有其自身的特點,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水平,增強就業能力,實現穩定就業。因此,中職學校必須強調適用性、突出技能性,以“零距離”教學確保“零距離”就業。

9.做好農村轉移勞動力職中的跟蹤性培訓。在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的體制下,職業教育不應該成為一種終結教育,而應該從時間與空間上涵蓋人的一生,提供給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教育也不例外。從中職學校的角度看,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繼續教育的服務是挖掘其教育潛力,充分利用其教育資源的重要機遇。

四、結束語

雖然中職學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及時化解在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出現的各種問題,扎實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調研、招生、教學、就業、跟蹤等工作,中職學校是可以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做好的;只要我們堅持下去,“農民工”這一專有名詞也是可以消失的。

參考文獻:

篇4

本研究選取位于哈尼梯田核心區域的云南省紅河州紅河縣甲寅鄉的作夫村和咪田村為案例點。甲寅鄉位于云南省紅河州紅河縣境中東部,地處山區,海拔760~2342m,地勢南高北低;土壤為赤紅壤、紅壤和黃壤。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立體氣候突出。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降雨量1310.1mm,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面積2111.2hm2,森林覆蓋率為34.3%。作夫村位于甲寅鄉西部,離鄉政府所在地7km左右,是甲寅鄉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原生態哈尼村寨,也是最貧困的一個村寨。梯田等自然景觀優美、神秘而獨特,民族文化濃郁,保存最完好的民族文化景觀“蘑菇房”獨具魅力,蘑菇房分兩層,上層居住,下層圈養牲畜,一幅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原生態畫面。該村海拔1830m左右,共有327戶農戶,人口1487人,全部為哈尼族,耕地面積56.64hm2,其中水田38.84hm2,旱地17.82hm2,人均耕地0.038hm2。咪田村距離甲寅鄉政府只有2.5km左右,是甲寅鄉較富裕的村莊,受現代信息的影響比較大,海拔1780m,共有190戶農戶,人口851人,全部為哈尼族,耕地面積42.28hm2,人均耕地0.051hm2。

1.2研究方法

2011年7月,對云南省紅河縣甲寅鄉研究區內的作夫村和咪田村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調查兩個村莊農戶的基本情況(家庭規模、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耕地面積、種植模式(水田、旱地、旱田)、種植結構(傳統水稻、雜交水稻、其他農作物)、作物產量、病蟲害情況、化肥使用情況、有機肥施用情況、雜草處理方式、農藥施用情況。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得到作夫村和咪田村農作物種植的基本情況,并通過深度訪談了解到一些當地農業種植現階段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兩個村抽樣戶數分別為103戶和72戶,均超過了農村居民戶數的30%以上。

2結果與分析

2.1家庭基本情況

對作夫村和咪田村的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兩個村家庭規模在2~13人之間,一般為每戶4~6人,家庭年均收入為8800元,人均年收入為1670元。由于當地經濟相對落后,基礎設施相對較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咪田村沒上過學村民的比率為30.48%,而作夫村則高達44.67%。兩村村民的工作類型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2種植模式和種植結構

根據調查,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水田和旱地的種植面積大約各占一半,此外,這兩個村各有少數的旱田,約占1.4%左右。研究區域內水資源相對豐富,水田的經濟價值高于旱地和旱田,但水田面積卻沒有大規模的擴展,主要是由于:1)青年勞動力流失,勞動力投入不足。根據對家庭勞作的調查可知,大量的青年勞動力流失,從事農田作業的主要是年長者,其勞動效率遠遠低于青年勞動力。同時,研究表明[11],在丘陵地區勞動時間投入與水田地塊作物產量呈正相關關系,而旱地和旱田的勞動時間卻受勞作時間的影響不大。在一定產量的前提下,水田投入的勞作時間遠遠大于旱田和旱地所需要的勞作時間。因此,水田面積難以進一步大規模擴展。2)土地利用方式難以改變。研究區水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在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徑流后,沿坡面流經森林、村寨和梯田。由于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當前的梯田規模已經達到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平衡狀態,大面積的修筑梯田將會極大地改變當地的土地類型,進而會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平衡。哈尼梯田地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其傳統水稻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很高,這對于維持當地生態系統穩定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作夫村和咪田村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可知(圖1),作夫村的種植方式仍以種植傳統水稻為主,兼種玉米、大豆、小麥、洋芋等作物,而雜交水稻很少;咪田村的種植方式發生了較大改變,主要以種植雜交水稻和玉米為主,僅有少數海拔較高不適宜種植雜交水稻的地區保留著傳統水稻。這兩個村莊的種植方式存在差異,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咪田村距離當地文化中心甲寅鄉鎮所在地較近,受現代文化影響較大,居民思想更加開化,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容易接受外來新鮮事物進行嘗試;與作夫村相比,咪田村更多的年輕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勞動力相對缺少,因而在自然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咪田村農民會主動選擇種植更易管理的雜交水稻。

2.3肥料和農藥使用情況

2.3.1無機肥施用情況

調查發現,作夫村和咪田村使用的無機肥主要以尿素和普鈣(普通過磷酸鈣)為主,對比當地的水田、旱田和旱地使用化肥的情況,可以發現:(1)水田的化肥使用量高于旱田。水田的尿素和有效氮素的平均施用量分別為1.53~1.60kg•hm2和0.67kg•hm2,而旱田和旱地的尿素和有效氮素的平均施用量分別為1.07~1.47kg•hm2和0.67kg•hm2;(2)對比作夫村和咪田村的化肥使用量,普鈣使用量分別約為0.87kg•hm2和1.40kg•hm2,磷使用量分別為0.12kg•hm-2和0.25kg•hm2,可以發現作夫村的化肥施用量低于咪田村,這主要是由于咪田村種植的水稻品種以雜交水稻為主,對化肥的依賴性較高。參考文獻資料和農業部針對不同區域的施肥建議[12],兩個村化肥的使用強度屬中等偏下水平,這與當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沖肥管理有一定的關系。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水力沖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污水蓄積于內,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沖入田中,肥料進田經過翻犁被壓入田泥底層,變成了長效的底肥。每年6、7月間,雨水將滿山畜糞和腐殖土沖入水溝時,哈尼族村民將溝水引入梯田,給正值揚花孕穗的稻谷提供肥料。這些傳統做法充分利用了村寨中產生的各種“生活垃圾”及自然水土流失帶來的營養物質,保持了土壤肥力,因而,可以在相對地施肥強度下保證較高的糧食產量。

2.3.2有機肥施用情況

有機肥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可給水稻提供全面的所需營養,特別是提供微量元素營養,可提高稻米的品質和適口性。同時,有機肥可改良土壤結構,緩和土壤酸堿性變化,增強土壤通氣透水能力和保肥、保水、供肥、供水能力。增施有機肥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由于增施有機肥比較費工,以及勞動力流失,有機肥料使用量逐漸減少,甚至不用。調查顯示,在咪田村約29%的調查用戶(20戶)施用有機肥,在作夫村約32%的調查用戶(33戶)施用有機肥。用量變化較大,咪田村有機肥施用量100~500kg•戶1,作夫村50~1500kg•戶1。旱田和旱地有機肥應用較多,如調查用戶中咪田村有4戶在水田施用有機肥,16戶在旱田和旱地施用有機肥。對村民稻草的處理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兩個村稻草返田比例非常低。在調查用戶中,兩個村只有2戶有明確地稻草返田,2戶將稻草燒掉后還田,2戶部分稻草返田部分稻草喂牛,其余農戶稻草處理方式包括喂牛、燒掉、修房等,這主要與當地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茅草房的住宅方式有關。總體來說,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有機肥施用量有所減少,且隨著勞動力減少以及化肥使用的增加,農家有機肥的使用會進一步減少,而這對于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非常不利,需要引起重視。

2.3.3農藥施用情況

調查發現,作夫村和咪田村在農藥使用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兩個村殺蟲劑施用均以敵敵畏為主,且使用量基本相當,每年的施用次數在5~8次,在正常農業活動范圍之內。在除草劑的施用方面,兩個村有非常大的差別,咪田村調查用戶除草劑的施用超過2000瓶(包),而作夫村調查用戶除草劑的施用量只有80瓶(包)左右,這與其種植結構有一定的關系。咪田村以種植雜交水稻為主,而作夫村以種植傳統水稻為主。傳統種植模式下,農業生物種類比較豐富,梯田內有天然生長的各種魚類、螺螄、黃鱔、泥鰍、蝦、江鰍、石蚌、蟹等水生動物,以及浮萍、蓮藕等水生植物;梯田的田埂上,天然生長有水芹菜、車前草、魚腥草等野生草本植物;哈尼族還在梯田內放養鴨和各種魚類,包括鯉魚、鰱魚、鯽魚等,并在田埂上種植黃豆。多樣性的生物結構保證了在不施用除草劑下,抑制雜草的生長。同時,作夫村勞動力相對充足,人工除草也減少了對除草劑的依賴。

3討論與結論

對哈尼梯田系統核心保護的云南省紅河縣甲寅鄉咪田村和作夫村農業種植情況分析顯示:1)兩個村的現有水田面積占耕作面積的50%左右,獨特的梯田結構充分利用了水資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限。但受勞動力等因素的影響,水田種植規模有進一步縮小的可能。2)盡管傳統水稻產量相對較高,病蟲害較少,但勞動強度大,管理復雜。受勞動力及現代文化的影響,咪田村大多數居民選擇了種植雜交水稻,傳統水稻的種植不到雜交水稻的1/5。3)與其他區域相比,兩個村肥料使用強度屬中等偏下水平,這與其特殊的水力沖肥管理有一定的關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和保護水環境有重要參考價值。4)兩個村有機肥施用情況不容樂觀,只有約30%的居民用戶施用了有機肥,且施用量較少,秸稈返田比例也非常低,這與勞動力的減少有一定的關系,對于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很不利,需要引起重視。5)殺蟲劑和除草劑在兩個村施用廣泛,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非常不利。由于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咪田村除草劑的施用量遠超過作夫村,說明保護稻田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性。

篇5

非正規就業對緩解就業矛盾、提供就業機會方面的作用巨大,被稱為吸納勞動力的海綿和蓄水池。非正規就業的發展有著深層的理論淵源,國內外對非正規就業的定義在名稱上有所差異,國外使用非正規就業概念,國內官方使用靈活就業概念,其實質是相同的。

一、國內外研究概述

關于非正規部門及非正規就業者的理論研究源自三大理論:傳統就業理論、貧困就業理論和二元經濟理論。傳統就業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張充分發揮政府和工會的作用,在國際貿易中采取有利于小企業的保護政策措施,并在經濟運行各方面支持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是發展靈活就業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用工方式增加就業機會,以促進經濟發展。貧困就業理論認為,貧困是非正規就業產生的根源,正是由于城市失業和貧困化而引起的社會階層分化,才促進了非正規就業的產生和繁榮。自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衰退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實行經濟結構調整政策以來,非正規部門得到進一步發展,這說明非正規就業的存在與發展反映了社會的客觀需求。二元經濟理論的主要代表阿瑟?劉易斯通過構建一個二元的勞動力市場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現象,歸納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即由農業部門轉向非正規部門最終轉至城市現代工業部門,同時也可以被理解為是靈活就業的發展趨勢。

國外對非正規部門就業的界定多采用2006年世界銀行的表述,“以獲得收入為目的,在城市地區規模較小的單位中就業,其勞動關系是以臨時雇用或社會關系而不是以契約為基礎的”,其定義是從非正規就業規模和雇傭方式等方面出發的。在中國一般用靈活就業代替非正規部門就業使用,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地、保險福利、勞動關系等幾方面(至少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工廠制度基礎上的、傳統的主流就業方式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由此可見,大多數國內學者從就業群體和用工方式靈活多樣性等方面出發的。

二、非正規就業人員總量及社會保障現狀

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同,國內學者對中國非正規就業人員總量的估計存在差異,何平等認為中國非正規就業的人員規模可能超過1.3億人,于法鳴等估算出中國目前至少有六七千萬人從事非正規就業,蔡認為中國非正規就業的比重在2001年已達到全部城鎮就業的38%,2004年官方公布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靈活就業者總計不到4700萬人。以非正規就業形勢較活躍的上海為例,非正規就業人口的比例呈平穩上升的趨勢,從2000年的8.7%,2007年上升到了10.9%。雖然在統計總量上存在疑義,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正規就業正以正規就業的補充形式,吸納勞動力的數量不斷攀升。

中國現行社會保險制度針對人群主要是有固定用人單位的正規就業形式,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問題,目前還未出臺具有普適性的政策法規,雖然近年來地方出臺了一些規定,一方面設計存在缺陷,缺乏適用性、便攜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行政執行無力,對違法行為監督不嚴、執法不力和處罰不夠的問題,使得還有很大一部分的靈活就業人員被排斥在現行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除此之外,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覆蓋面小,據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的調查,近九成的農民工沒有被工作單位的社會保險所覆蓋。勞動和社會保障2006年統計數據較全面的反映了靈活就業人員及其社會保障的情況:2005年城鎮就業者為27331萬人,年末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僅13120萬人,僅占城鎮就業者的48%;非正規部門就業人員12648萬人,年末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409萬人,參保率僅為11.14%。總體來說,非正規就業者往往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不穩定、衛生及安全保護缺乏的工作,他們的社會保障狀況亟需得到改善。

三、非正規部門人員社會保障發展路徑

第一,明確勞動關系,加強非正規就業者的就業保障。簽訂勞動合同是就業保障中重要的一環,政府可依據《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監督企業與靈活就業者簽訂勞動合同,確保勞動者權益。除此之外,政府可鼓勵與扶持工會的建立,利用工會談判的優勢,保障弱勢群體的勞動權益;第二,明確參保項目,按照靈活就業人員的不同類型分步推進社會保險。例如下崗職工、農民工和自由職業者對社會保險具有不同的需求,應針對不用人群,循序漸進,避免一刀切造成的隱患;第三,設計制度,建立適合靈活就業人員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參保形式和繳費標準上,應根據靈活就業的特點,通過自愿和吸引的方式,實行比較靈活和優惠的政策,例如降低靈活就業者的參保門檻、降低繳費標準、實現個人賬戶的可攜性。(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參考文獻:

[1] 威廉?阿瑟?劉易斯著,施煒譯,《二元經濟論》[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 何平,華迎放,《非正規就業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研究》[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P26

[2]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中國對非正規就業概念的移植與發展》[J],中國人口科學,2001,(6),P9-10

篇6

貧困問題是世界各地區面臨和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課題。在現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解決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自然環境惡劣、地理位置偏遠山區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依然面臨眾多難題。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 300元(2010年)的最新標準,中國貧困人口數量仍有1.28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3.4%,覆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而深層次結構性貧困問題出現,突發災害致貧以及短暫性脫貧后返貧等新問題凸顯,致使農村貧困問題的研究一直成為多年來學者關注的重點。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驅動力、脆弱性與貧困關系、貧困脆弱性量化、減貧和扶貧對策以及空間貧困等方面[1-9],部分學者從微觀層面關注農戶可持續生計與貧困的關聯[10]。但研究集中在宏觀的區域性貧困問題,且理論研究滯后于扶貧實踐,至今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1973年,生態學家Holling首次將恢復力概念引入到生態學領域的研究中。目前,恢復力這一概念已被廣泛應用在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組織行為、災害管理等[11-15]。其中,Chinwe等提出了恢復力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影響農戶在不利的社會環境(如貧困)中維持和保護生計的原因,并建立了生計恢復力理論和指標分析框架,對推進社會恢復力相關領域實踐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6]。因此,本文借助恢復力概念,基于生計恢復力分析框架構建農戶貧困恢復力指標體系,從家庭結構微觀視角探究湖南省湘西少數民族貧困聚居區農戶貧困恢復潛力及內在影響效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戶恢復建設思路,為該地區扶貧開發政策制定提供相關參考。

1數據與方法

1.1研究區與數據獲取

本研究案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是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的重要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6℃,年降雨量1 300-1 500 mm,無霜期250-280天。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均海拔200-800 m。境內居住著30多個民族,以土家族、苗族為主,占到74.6%,是湖南省少數民族集聚的貧困地區,全州共有8個縣,除首府吉首市外,全部為國家級貧困縣。

數據獲取采用了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結合方法,考慮地理環境、區域發展差異、農戶生計方式等因素抽取了三個貧困縣六個行政村;調研小組于2010年8月對古丈縣、花垣縣、鳳凰縣三縣六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共發放農戶問卷350份(以戶為單位發放),回收有效問卷321份,回收有效率為91.71%。此外,在2013年7-8月利用其他課題調查對該地區進行了回訪式實地調查,更新了相關問卷數據資料。實地調研主要涉及行政村的人口特征、地理環境、貧困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基礎設施建設等,農戶調查問卷主要包含三部分:農戶家庭個體特征、農戶家庭資本狀況以及農戶社會關系網絡方面。

陳佳等:農戶貧困恢復力測度、影響效應及對策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1期1.2理論框架與指標選取

1.2.1生計恢復力分析框架

以往對農戶貧困研究多是從可持續生計出發,考慮農戶五大資本或是區域發展環境等,缺乏合理的概念理解和統一、科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來指導貧困問題研究,恢復力概念將單一的生計研究與彈性思維(恢復力)聯系在一起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農戶生計的動態性。特別是Chinwe提出的生計恢復力分析框架將生計恢復力分解為三維度,即緩沖能力(buffer capacity);自組織(Selforganisation)和學習能力(Learning)。通過各維度與生計指標聯系實現了分析框架的可操作性。此外,該分析框架注重以往研究忽視的集體行動與外部社會結構對農戶貧困恢復力的影響,通過整合農戶生計資本、社會結構、外部環境(風險)等因素提供了農戶貧困恢復力指標科學組織方法,也為區域決策者提供了一種識別影響恢復力因素的方法,對監測農戶貧困動因,制定針對性的貧困恢復力政策措施具有實際作用。

1.2.2指標體系構建

恢復力是指個人、社會組織或社會-生態系統適應壓力或擾動的能力,自組織并學習以維持或改善系統必要的結構和運作方式[16]。研究區地處武陵山貧困山區,調查總結農戶面臨的外部風險擾動主要是農業市場價格波動、外出務工失業、基礎設施(交通、教育、醫療等)落后等,本文在借鑒生計恢復力分析框架基礎上,將外部風險擾動因子轉化為恢復力量化因子,從緩沖能力、自組織、學習能力三個維度構建農戶貧困恢復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緩沖能力是指系統可承受的變化或干擾度,并保持原有的功能和結構的屬性,從農戶生計視角理解,緩沖能力代表了農戶利用自身生計資本或資源稟賦應對外在風險干擾的能力。因此,本文利用可持續生計資本表征農戶緩沖能力,即人力資本(健康程度,知識水平等);金融資本(家庭收入,財務儲蓄等);物質資本(房屋、生產資料等);自然資本(擁有的耕地面積等)。

能力人均收入家庭總人數與年度總收入之比4 383.532 810.15財務儲蓄家庭年度收入結余3 040.904 732.83人力資本勞動能力×0.5+勞動力數量×0.5;勞動能力:1=幼兒和殘病,2=兒童,3=老人,4=成人助手,5=成年人3.490.95房屋資本住房類型×0.5+住房面積(m2)×0.5;住房類型:1=草房,2=木房,3=土坯房,4=磚瓦房,5=混凝土樓房2.080.42人均教育

程度家庭人均教育程度,1=小學以下,2=小學,3=初中,4=高中,5=中專以上2.400.45健康狀況家庭中患病人數占總人數比例(%)2.790.32生產生活資料擁有的生產工具和生活耐用品總數6.391.78自然資本規模擁有的耕地面積×0.5+擁有的林地面積×0.5(hm2)4.390.90自組織家庭資助

機會以獲得銀行、親朋、政府等資助的實際次數表示1.090.38社會網絡

支持度以獲得社區物品、資金或人力支持的種類數表示0.520.58社會組織

參與以參與社區組織的數量表示0.470.53鄰里信任度對鄰里信任程度,五值化表示2.920.31交通可達性按離最近公路/集市的實際距離表示1.620.90學習

能力技能培訓

機會以參加農業或就業技術培訓次數表示0.170.37戶主教育

程度家庭戶主個人教育程度,1=小學以下,2=小學,3=初中,4=高中,5=中專以上2.320.86外出務工

時間表征獲取認知能力的機遇,以務工天數計算87.3775.77家庭教育投入以每年教育投入金額計算2 165.754 109.88信息技能

交流農戶間是否存在信息與技能交流,1=是,0=否0.480.50自組織主要表征人類制度、權力和社會網絡對恢復力的影響,如制度體系、社區組織或團體、社區合作和網絡、對自有資源依賴等(Fuchs等認為)。對自組織指標因子選取了農戶家庭受資助的機會、社區網絡支持、鄰里信任度等,考慮研究區地處山區交通因素成為自組織資源依賴的重要因子。

學習能力即社會系統的適應性管理,該系統將以前的經驗和知識轉化為當前的行動,并存儲記憶。學習能力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或技能,在農戶個體層面上學習技能并在社區成員中相互交流,進而轉化為實際生計能力對恢復力的建設至關重要。在學習能力指標選取中用戶主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教育投入表征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技能培訓、信息技能交流以及外出務工時間表征經驗知識轉化過程以及市場風險擾動。

1.3數據處理與方法

1.3.1數據標準化

本文采用廣泛運用的極值法對原始數據Xij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數據量綱影響,計算公式如下:

X′ij=xij-λjminλjmax-λjmin

其中,Xij為i行j列的原始數據,λjmin為j列原始數值的最小值,λjmax為j列原始數值的最大值,X′ij為標準化后的i行j列的數據。

1.3.2信度和效度檢驗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初步整理與檢查,對于異常數據進行必要的核對、校正和剔除,對缺少的數據采用樣本均值替代法進行處理,數據通過了偏度和峰度檢驗。其中對數據信度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法(克隆巴赫信度系數)進行檢驗,調查樣本指標整體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738,說明調查數據信度可以接受。其次,對指標變量效度檢驗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中Bartlett球體檢驗和KMO檢驗,運行結果顯示KMO=0.766,Bartlett球體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2 137.291,p=0,這表明,數據變量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

1.3.3恢復力指數測度

由于研究涉及的指標變量較多且變量間具有一定相關性,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利用其降維的思想,選取少數幾個獨立的但包含原有指標大部分信息的公共因子來代替原有指標從而達到不損失原有信息且簡化復雜變量關系的作用。而恢復力指數測度的各因子權重確定由貢獻率來確定,不受主觀認識影響,使評價研究過程更為科學[17]。根據主成分分析結果,以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以6個主成分得分值為變量,構建農戶貧困恢復力指數計算公式:

Sk=Y1f1+Y2f2+Y3f3+……+Yifi

其中,Sk分別代表的不同人口、生計結構農戶貧困恢復力指數,Yi代表第i個主成分方差貢獻率,f1、f2…fi代表第i個主成分得分值,以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以及各指標原始標準化值可計算fi(i=1,2..n)數值。

2農戶家庭結構分類統計分析

2.1農戶家庭結構分類

在經濟學中,Chayanoy將家庭結構因素引入到農戶投入的決策,因為家庭結構對勞動力時間分配、市場參與等行為都會產生重要影響[18]。其中家庭成員是勞動力重要來源,生計方式是家庭物質經濟維持的基礎。因此,本文主要考慮家庭結構中人口、生計因素,并對其進行分類,識別不同家庭結構農戶生計資本屬性特征。其中人口結構分類結合了Reardon、Ellis、Sherbinin、李樹茁等人研究分類將人口結構分為四類,生計結構分類采用SPSS17.0根據農戶不同收入類型數據進行系統聚類,并參照原始數據進行修正,將農戶生計結構劃分為五類(見表2)[19]。

sizeP1老年人+成年人家庭73L1純務農型-僅源于務農收入53P2成年人家庭24L2務農主導型―以務農收入為主49P3成年人+小孩家庭102L3純務工型―僅源于務工收入20P4老年人+成年人+小孩家庭122L4務工主導型―務工收入為主121L5綜合生計型―務工/農及兼業收入78注:老年人是大于等于60歲,成年人是大于16歲小于60歲,小孩是小于等于16歲;務農收入僅指傳統農業種植,務工收入僅指外地打工收入,兼業收入包括現代農業經濟作物種植、農閑本地打零工、閑置勞動力兼業以及做小生意收入。

2.2農戶恢復力資本特征

在農戶家庭結構分類基礎上,利用探索性統計分析方法判斷農戶家庭結構與生計資本的關系,分析農戶資本變量的結構特征。

2.2.1人口結構分類特征

如表3所示,成年人農戶家庭(P2)在人均收入、人力資本、生產/活資料、教育程度方面較其他人口結構家庭具有明顯優勢。但在財務儲蓄上,存在明顯缺陷,說明其財務儲蓄意識弱,注重個人消費。P4農戶家庭相對人均收入較低,但由于家庭人口多其自然資本規模大。人口結構P1和P3,家庭資本狀況與總體均值接近,其中成年人和小孩組成的農戶家庭(P3)在經濟方面擁有相對優勢,這與家庭中小孩負擔密切相關,多數農戶訪談中表示為積攢小孩培養費用男勞動力多會外出兼業或務工增加經濟收入。

2.2.2生計結構分類特征

傳統生計方式主導的生計結構(L1、L2)在人均收入、財務儲蓄較其他生計結構農戶家庭明顯低。與此相比,以務工生計(L3、L4)和綜合生計(L5)結構的農戶在經濟收入方面較為充裕,并且擁有一定的財務儲蓄(見表3)。說明傳統單一農業主導的生計模式不利于農戶經濟資本提高。但其在房屋資本、生產/活資料、和自然資本方面相對于L1、L2生計結構家庭高。從教育程度統計分析發現,L2、L4、L5生計結構農戶相比單一純務工(L3)和務農(L1)生計結構農戶教育程度高,說明教育程度左右農戶認知能力,對農戶生計多樣化和生計方式選擇具有重要影響。

對比不同家庭(人口、生計)結構農戶資本均值可以看出,財務儲蓄和人均收入差異顯著,高財務儲蓄和人均收入集中在部分農戶家庭,印證了農戶訪談提及的宏觀同質化扶貧政策下農戶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相反,在其他資本擁有量上較為均衡,其中,房屋資本與健康水平基本趨同,說明農戶社會、人力、自然等資本分異小。綜上分析可見,農戶經濟類資本分布極不均衡,且資本積累水平低,表明不同家庭結構影響農戶緩沖能力資本分化,而提高農戶經濟類資本,縮小農戶間差距是該地區農戶貧困恢復力建設的關鍵。

3恢復力測度及影響因子

恢復力量化研究發展緩慢,至今在人地系統、經濟與社會組織研究領域都沒有統一成熟的量化模型或計算方法[20-24]。基于Sallu等人運用生計策略和主成分分析判定時間序列上農戶家庭恢復力的研究[25],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測度農戶貧困恢復力指數。將標準化處理后指標數據利用SPSS17.0軟件進行了主成分分析,在確定主成分數目中采用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最大化的提取原則,提取了反映原指標大部分信息的6個主成分,得出主成分得分方差、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見表4)。

3.1恢復力影響因子

在主成分分析結果中,給出了主成分因子載荷系數,代表了主要變量與主成分的相關系數。為了直觀表達主成分分析結果,僅列出了與6個主成分相關系數大于0.5的變量。

由表4總結可知,影響貧困地區農戶個體恢復力的主要因素包含了物質經濟、勞動力素質、社會三大資本。其中,物質、經濟資本積累是貧困農戶恢復力提升的基礎,教育因素主導的學習能力以及交通、社會網絡主導的自組織對貧困恢復力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但調查統計顯示,研究地貧困的農村地區人均教育程度僅為2.40(即小學至初中教育水平),60歲以上農戶近50%為文盲或僅接受過掃盲教育。其次,區域整體交通基礎設施改善條件下,仍存在眾多距離城鎮較遠的村落無直接通達的公路。因此,進一步改善交通條件或扶貧搬遷安置對偏遠山區農戶脫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3.2恢復力指數分異

根據農戶貧困恢復力指數計算結果(見圖1),人口結構分類的農戶貧困恢復力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來看,擁有老年人和小孩家庭結構P1和P4的貧困恢復力指數集中在0.20-0.60之間,且近一半農戶家庭恢復力低于0.50,相對于P2和P3人口結構農戶來說具有明顯劣勢。其中,以成年人為主的家庭結構(即P2、P3)多數農戶恢復力超過0.50,部分農戶貧困恢復力超過0.80擁有較高的脫貧潛力。這得益于成年勞動力為主的家庭在充足勞動力資本與高教育資本(見表3)基礎上生計選擇與風險認知能力強。

從生計結構分類來看,農戶貧困恢復力指數整體差異縮小,但純務農型L1和純務工型L3恢復力指數分布不均,存在內部分化,說明單一生計方式的農戶整體恢復力穩定性差。其中,純務工型農戶收入受外出務工時間以及工價影響,反映了市場等經濟因素對農戶個體的擾動所產生的恢復力差異。而以兩種或是多樣化收入方式的農戶譬如L2、L4、L5其貧困恢復力指數主要集中處于0.40-0.75之間,明顯較純務工/務農生計農戶群體穩定,進一步表明農戶生計由傳統的單一務農生計方式向務工/農以及兼業組合的多樣化生計方式轉化有利于抵御社會風險擾動,增加資本積累。

4貧困恢復力與家庭結構效應

4.1家庭結構對恢復力直接影響

為了厘清貧困農戶恢復力與其家庭結構的內在關聯效應,本文通過引入多層次模型分析因變量(恢復力)與不同自變量(家庭結構因子)作用關系。在兩層次模型中,綜合考慮了體現家庭結構因子和數據易獲取性原則,選取了反映微觀層次農戶個體的家庭規模、勞動力比重以及家庭收入類型因子,宏觀層次選取了村域收入和生計多樣性指數(見表5)。根據多層次模型相關原則,運用STATA10.0軟件采取逐層引入變量方法,其中模型1是零模型不包含任何自變量,主要是提供對組內相關系數的估計從而說明多層次模型分析的必要性[26]。模型估計結果顯示組內方差為50.75,組間方差為62.04(p

從模型2估計結果表明,家庭規模對農戶貧困恢復力直接影響不顯著,而勞動力比重對恢復力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勞動力資本(16-60歲)對提高貧困農戶恢復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以往研究中籠統認為家庭規模(家庭總人口數)具有正效應存在局限,家庭中老年人以及幼兒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農戶貧困恢復力產生負效應,因為其面臨疾病或其他災害風險時,不僅難以抵抗,甚至會削弱整個家庭應對能力。其次,從收入結構解釋變量看,務農收入和兼業收入與恢復力具有高顯著正相關,而務工收入正相關水平低,表明湘西地區農業與多樣化收入方式對貧困恢復力提升具有促進作用,而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收入穩定性缺陷,多數外出務工農戶表示在外務工面臨失業風險和生活成本壓力。相反,以農業收入(現代農業經濟種植收入)加當地兼業收入方式組合的家庭,具有持續穩定收入來源,當地就業消耗的家庭生活成本也更低。

從模型3估計結果顯示,收入和生計多樣性指數對貧困恢復力影響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效應(見表5)。其中,收入多樣性指數在0.05水平上對恢復力呈顯著正相關,而生計多樣性在同等顯著水平上呈負相關。驗證了上文多樣化收入方式有利于提升農戶面臨風險的緩沖力資本,而非籠統的生計多樣性水平,生計多樣性指數高代表農戶生計方式多,但并不表示其多種生計方式都具有穩定持續的收入,因此,應辯證的看待農戶生計結構對農戶貧困恢復力的影響。多樣化生計方式組合基礎上得到均衡穩定的收入才是保證農戶生計資本積累增加,貧困恢復力提升的有效生計結構。

4.2家庭結構對恢復力交互作用

家庭結構各維度不僅能對貧困恢復力產生直接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通過農戶不同人口、生計結構間的交互作用對恢復力產生影響。為了考察人口結構與生計結構交互作用對恢復力的作用,本文在基本模型分析基礎上加入相應的交互項,做進一步分析。考慮創建的交互項與原始變量之間的極大相關性,采用中心化方法(Centering)對交互項多重共線性問題進行處理,降低其相關性。通過中心化處理得到人口結構與生計結構兩類交互項變量,其中老人與小孩比重、勞動力比重表征人口結構,務農、務工收入以及兼業收入表征生計結構,交互作用選取了6組變量分析。

從表5可知,老人小孩比重與務工以及兼業收入交互作用對貧困恢復力影響不顯著,進一步驗證了簡單的家庭規模人數對農戶貧困恢復力直接影響小。但老人小孩比重與務農收入交互項作用在0.05水平上顯著但系數小,說明擁有老人與小孩人口結構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務農生計選擇的傾向。其次,勞動力比重與務農收入、務工收入交互項對貧困恢復力都具有明顯正向作用,但勞動力比重與務農收入交互作用影響系數和顯著性更高,反映農戶家庭勞動力主要通過務農/工生計投入促進恢復力提升,也說明了研究區農戶家庭中勞動力投入方向單一,仍然以傳統務農加務工生計方式為主。

總的來說,研究區農戶家庭人口結構左右生計方式選擇,而不同勞動力投入決定了多數農戶家庭生計和收入結構多樣化指數,其交互作用影響農戶貧困恢復力提升。擁有老人小孩人口結構的家庭其生計方式更為多樣化,務農/務工生計收入成為其緩沖力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推動貧困恢復力提升,而以成年人為主的人口結構家庭更趨于務工主導與兼業生計來擺脫以往貧困現狀,增加脫貧速度。

5結論與對策

本文遵循“理論框架-指標篩選-恢復力評價-家庭結構效應”研究思路,以農戶調查數據為基礎,對研究區農戶不同家庭結構的貧困恢復力潛力及內在關系進行了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不同家庭結構的農戶資本差異明顯,經濟類資本分布極不均衡,積累水平低,提高農戶經濟類資本,是農戶貧困恢復力建設的關鍵。以成年勞動力為主的人口結構家庭和務工/農加兼業組合的生計結構家庭更具有脫貧潛力。

(2)影響農戶貧困恢復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質經濟、勞動力、社會三大資本;其物質、經濟資本積累成為貧困農戶恢復力提升的基礎,教育因素主導的學習能力以及交通、社會網絡主導的自組織是貧困恢復力建設的重要方向。

(3)農戶家庭結構對貧困恢復力具有顯著影響,高質量勞動力資本與合理多樣化收入方式對農戶貧困恢復力具有正向效應。農戶家庭人口結構左右生計方式選擇,而不同勞動力投入決定了農戶家庭生計和收入結構多樣化指數,其交互作用影響農戶貧困恢復力提升。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與結論,首先,研究區貧困恢復力建設應倡導差異化扶貧開發,避免扶貧政策同質化,落實針對村鎮、農戶個體的動態扶貧監測檔案,參照國家貧困線基礎適時調整區域貧困核定標準,規避扶貧誤差,防止農戶返貧。第二,重視區域農戶經濟類資本分化問題,對不同人口、生計結構農戶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注重深山偏遠區、扶貧搬遷地農戶基礎設施、社會網絡等自組織能力建設,建立或完善返貧補助體系,關注農戶生計重建與就業培訓,引導農戶個體選擇均衡、穩定、多樣化生計收入方式,降低生計風險。第三,農戶個體應增強教育投入和社會網絡聯系,提高自身認知能力,合理化務工勞動力投入,選擇多樣化生計方式組合,發展山區特色農業種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劉小鵬,蘇曉芳,王亞娟,等.空間貧困研究及其對我國貧困地理研究的啟示[J].干旱區地理,2014,37(1):144-152.[Liu Xiaopeng, Su Xiaofang, Wang Yajuan, et al. Review on Spatial Poverty and Depriv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Poverty Geography Studies in China [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4, 37(1):144-152.]

[2]萬廣華,章元.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準確預測貧困脆弱性[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138-148.[Wan Guanghua, Zhang Yuan. How Precisely Can We Estimate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9, (6):138-148.]

[3]李麗,白雪梅.我國城鄉居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測度與分解[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8):61-73.[Li Li, Bai Xuemei. Measuring and Decomposing Chinese Households Vulnerability of Poverty [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0, (8):61-73.]

[4]黃承偉,王小林,徐麗萍.貧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測量方法[J].農業技術經濟,2010,(8):4-11.[Huang Chengwei, Wang Xiaolin, Xu Liping. Poverty Vulnerability: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Measurement Method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0, (8):4-11.]

[5]韓崢.脆弱性與農村貧困[J].農業經濟問題,2004,(10):8-12.[Han Zheng. Fragility and Rural Poverty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4, (10):8-12.]

[6]黎潔,邰秀軍.西部山區農戶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因素:基于分層模型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 2009,31(5):110-115.[Li Jie, Tai Xiujun.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ural Households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in West China Based on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J]. Modem Economic Science, 2009, 31(5):110-115.]

[7]Moser C. The Asset Vulnerability Framework: Reassessing Urba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J]. World Development, 1998, 26(1):1-19.

[8]Sharp K. Measuring Destitution: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R]. IDS Working Paper 217, 2003.

[9]陳傳波.農戶風險與脆弱性一個分析框架及貧困地區的經驗[J].農業經濟問題,2005,(8):47-50.[Chen Chuanbo. Risk and Vulnerability of Rural Households: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e Experience of Poor Areas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5, (8):47-50.]

[10]李小云,董強,饒小龍,等.農戶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應用[J].中國農村經濟,2007,(4):32-39.[Li Xiaoyun, Dong Qiang, Rao Xiaolong, et al. The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7, (4):32-39.]

[11]葛怡,史培軍,周忻,等.水災恢復力評估研究_以湖南省長沙市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2):197-201.[Ge Yi, Shi Peijun, Zhou Xin, et al.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and Quantitatively Assess Social Resilience to Flood Hazards [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47(2):197-201.]

[12]楊小慧,王俊,劉康,等.半干旱區農戶對干旱恢復力的定量分析:以甘肅省榆中縣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4):101-106.[Yang Xiaohui, Wang Jun, Liu Kang, et al. Quantative Analysis on Farmers Resilience toward Drought: A Case Study of Yuzho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4(4):101-106.]

[13]孫晶,王俊,楊新軍.社會-生態系統恢復力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07,27(12):5371-5381.[Sun Jing, Wang Jun, Yang Xinjun. An Overview on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12):5371-5381.]

[14]葛怡,史培軍,徐偉,等.恢復力研究的新進展與評述[J].災害學,2010,25(3):119-124.[Ge Yi, Shi Peijun, Xu Wei, et al. Review and Development of Restoring Force Research [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0, 25(3):119-124.]

[15]萬金紅,王靜愛,劉珍,等.從收入多樣性的視角看農戶的旱災恢復力:以內蒙古興和縣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1):122-126.[Wan Jinhong, Wang Jinai, Liu Zhen, et al. Drought Resilience in View of Income Diversity of Peasant Household: A Case Study on Xinghe County, Inner Mongolia [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8, 17(1):122-126.]

[16]Speranza C I, Wiesmann U, Rist S. An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Livelihood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ecological Dynamic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 28(1): 109-119.

[17]章文波,陳紅艷.實用數據統計分析及SPSS12.0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Zhang Wenbo, Chen Hongyan. Practical Data Analysis and SPSS12.0 Application [M].Beijing: Posts & Telecom Press, 2006.]

[18]Chayanoy A V. 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 [M].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1926.

[19]李樹茁,梁義成,Marcus W F,等.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基于家庭結構視角的可持續生計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0,7(2):1-10.[Li Shuzhuo, Liang Yicheng, Marcus W F, et al. The Impact of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on Rural Livelihoods in China: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in a Perspective of Household Composition [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10, 7(2):1-10.]

[20]Mileti D. Disasters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M].Washington,D C: Joseph Henry Press, 1999.

[21]Paton D, Millar M, Johnston D.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Volcanic Hazard Consequence [J].Natural Hazards,2001,24: 157-169.

[22]楊新軍,石育中,王子僑.道路建設對秦嶺山區社會-生態系統的影響:一個社區恢復力的視角[J].地理學報,2015,70(8):1313-1326. [Yang Xinjun, Shi Yuzhong, Wang Ziqiao. Exploring the Impacts of Road Construction on A Loca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in Qinling Mountainous Area: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 [J].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15,70(8):1313-1326.]

[23]郭永銳,張捷.社區恢復力研究進展及其地理學研究議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100-109. [Guo Yongrui, Zhang Ji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mes of Geography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1):100-109.]

[24]王群,陸林,楊興柱.國外旅游地社會-生態系統恢復力研究進展與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5):894-908.[Wang Qun, Lu Lin, Yang Xingzhu.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Tourism Socioecological System Resilie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5):894-908.]

[25]Sallu S M, Twyman C, Stringer L C. Resilient or Vulnerable Livelihoods Assessing Livelihood Dynamics and Trajectories in Rural Botswana[J].Ecol.Soc., 2010,15(4):299-305.

[26]周皓,巫錫煒.流動兒童的教育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多層線性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2008,32(4):22-32.[Zhou Hao, Wu Xiwei. Education Performanc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Migrant Children: A Multilayer Linear Model [J]. Population Research, 2008, 32(4):22-32.]

Measures of the Resilience,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usehold Poverty:The Perspective of Household Structure

CHEN Jia1,2YANG Xinjun1YIN Sha1

篇7

    自2003年以來,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通鄉、通村公路為重點的大規模農村公路建設,并同步發展養護和運輸事業,使農村交通面貌發生了徹底改變。八年來,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改造8萬余公里,使全省公路密度達到105公里/百平方公里,直接惠及全省近2萬個行政村、3500多萬農民。

農村公路作為一項惠民工程,資金量大、資金來源多、涉及面廣。 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是指用于納入或地方投資計劃的縣際及通鄉通村公路建設或改造的全部資金,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撥款、交通規費、銀行貸款等各種來源的資金。

本人有幸于2003年12月份參加了浙江省交通廳舉辦的康莊工程財務管理培訓,并于2003~2011年參加了我縣鄉村康莊工程、聯網工程(兩項工程也可以統稱為農村公路工程)的財務管理工作。我縣面積11430平方公里,共有3個街道、10個鎮和6個鄉,戶籍人口62萬,是一個水鄉平原為主、少量丘陵為輔的江南小縣,2003年至2011年共建農村公路里程長達730公里(其中康莊工程330公里、聯網工程400公里)。本人所在單位長興縣交通局作為業務主管單位,負責上級部門撥入資金的使用和配套資金的落實,并對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管理。各鄉鎮作為項目建設單位(業主)按中央和省對國債及其他中央和省專項補助資金管理的有關要求,建立、健全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的內部管理制度,籌措項目配套資金,并規范資金的使用及管理,確保資金的專款專用。

長興縣交通局承擔著縣內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及其他縣內干道的基本建設工作,在這些建設項目的基建會計核算中,大多數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為上級部門撥款或是向金融部門貸款,資金來源途徑比較簡單,以會計科目“基建撥款”或“基建投資借款”反映即可,有時甚至不用二級科目。農村工路建設資金的籌措,由于是基本遵循“以地方自籌為主,中央和省補為輔”的政策,其多樣性就顯得不同一般工程。從粗線條來分可分為三大塊:第一,省及省以上撥款,主要有國債資金、交通部補助資金及省交通廳補助資金等;第二,縣財政及縣交通局配套資金;第三,鄉鎮及村配套資金,包括鄉鎮自籌資金、村自籌資金等。我縣各鄉鎮建立了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機制,多方位、多渠道積極籌措農村公路建設所需資金。采取了“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八方支援”的方針政策來拓寬籌資渠道。例如:按照法定程序倡導村名通過“一事一議、村民公決”的方式捐一點,動員在外地干部職工、經商辦企的老板、聯系貧困村的機關企業單位捐一點,以冠名、立碑等方式,引導社會、企業、個人以各種形式支持農村公路建設。      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如果細分可分為:

1、中央補助國債專項資金  表面看來,此項資金屬于國債資金,應于工程建設以后歸還;但由于農村公路建設國債資金的還款人為省交通廳,故鄉鎮在收到此筆資金時,貸方可作“基建撥款——國債資金”,在銀行賬戶上形成的利息收入,視同國債資金的增加,也應列為“基建撥款——國債資金”。而類似此筆業務在其他基建賬套列為“待攤投資-銀行利息收入”的借方,用以抵減工程的待攤投資支出。

2、交通部補助資金  此資金是浙江省交通廳安排的交通部補助項目,以“基建撥款——部補資金”列示,資金在各各流程中產生的利息,也應視同交通部補助資金的增加,其賬務處理同國債資金。

3、省交通廳補助資金養路費資金  各鄉鎮在收到省交通廳補助資金養路費資金時,以“基建撥款——養路費資金”列示,利息收入同國債資金處理。

4、縣財政配套資金  我縣財政局對農村公路建設進行適當補助,康莊工程每公里1萬元、聯網工程每公里6萬元。鄉鎮在收到此項資金時以“基建撥款——縣配套資金”列示。

5、鄉鎮財政的配套資金  作為農村公路建設的業主,在縣以上級補助資金只占路面建設資金的三分之一情況下,鄉鎮財政資金應作為農村公路建設的主力資金,按省交通廳資金使用原則的同比撥付原則,地方配套資金到位比例、進度不得低于省級及以上資金的到位比例、進度。鄉鎮農村公路專戶在收到劃入的鄉鎮財政性資金時,以“基建撥款——鄉鎮配套資金”列示。

6、鄉鎮企業捐助資金  農村公路建設一個很大的受益者就是鄉鎮企業,在一些與鄉鎮企業有關聯的路段,一些企業老板很自愿地捐出十萬甚至幾十萬不等用于建設農村公路;也有一些鄉鎮會采取發動周邊鄉鎮企業捐款或是與鄉鎮企業投入資金拼盤,這些資金從實質上看有鄉鎮配套資金性質,也應以“基建撥款——鄉鎮配套資金”列示;

7、村配套資金  村作為農村公路工程的最大受益者,積極性最高,投入的也最多,主要有實物、勞動力及現金投入。實物主要有土地、礦渣、砌石等,用于農村工程路基建設。本人認為,鄉鎮作為農村工程建設的業主,在與村協調土地征用中雖未支付資金,但實質上村是以實物即土地對農村公路工程進行了投資,應當把征用的土地評估價后由鄉鎮農村公路工程財務入帳,會計分錄為:

借:待攤投資——土地征用及遷移補償

貸:基建撥款——村自籌資金

另外,由于我縣農村公路工程縣以上級補助為21萬元/公里,而鄉鎮路面工程造價就要60萬~70萬元/公里,所以許多鄉鎮的路基建設在由專業人員指導、上級相關部門監督的情況下,交由村來完成。路基建設用的許多材料如礦渣、砌石、涵管甚至運費均由村來提供,村應按實際使用量和單價提供清單交給鄉鎮農村公路工程財務,會計處理為:

借:建筑安裝工程投資——路基

貸:基建撥款——村自籌資金

村里在組織勞動力修筑路基時形成了勞動力的投入,村里應按當時勞動力單價及實際人員工時提供清單交由鄉鎮 財務,會計分錄為:

借:建筑安裝工程投資——路基

貸:基建撥款——村自籌資金

在農村公路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許多村民自發組織捐款,支持農村公路建設,鄉鎮財務在收到這些捐款時,應列帳:

借:銀行存款

貸:基建撥款——村自籌資金

綜上所述,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從中央到地方,從各級政府財政、交通部門的交通規費投入到農民投工投勞、社會捐款;從貨幣資金投入到實物投資;充分顯示了我縣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的多樣性。可以這樣說,農村公路工程籌措資金的多樣性,讓我們財務人員在帳務處理上拓寬了思路,為我們提供了基建資金更多的想象空間。

篇8

2.有助于促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縣域經濟健康發展、城鎮化的順利推進與完善的職業教育之間存在著良性互動。一方面,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教育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培養造就出更多高素質的勞動力,會加速區域各產業內部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轉變,提高各產業內部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率,進而為縣域經濟做出更大貢獻。同時,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職業教育拉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職業教育由于其具有專業性、實用性、多樣性等特點,使其針對性強、實用性高、覆蓋面廣,能夠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獲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質、增強技能的機會,有助于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打破封閉的“二元經濟結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進城市,滿足個人的就業需求和工作崗位的需要。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從鄉村向城鎮遷移,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縣域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城鎮化的推進增強了縣域的經濟實力,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縣域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從而改善職業教育的教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進而提高了職業教育的普及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將產生大量新的就業方向、就業崗位和用工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空間,提高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吸引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這種局面下,職業教育在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明顯的作用,最終二者形成良性循環與良性互動。因此,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而作為培養這類人才的職業教育,發展卻比較滯后。近年來,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出現的技工荒,也從側面凸顯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滯后。與高等教育的高速度發展相比,職業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別是在面向產業發展的技術工人的培養上相對弱化,職業技術學校在經費投入、政策扶持、社會重視各個方面都嚴重滯后于社會的實際需求,這也是造成目前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原因之一。雖然這兩年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辦學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差、師資隊伍薄弱、辦學質量不高、生源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而且這些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主要是針對農村地區發展的需要,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特別是現代工業的發展作用很小。因此,職業教育不能局限于教育內部的小循環,而是要納入到全社會的宏觀體系之中進行大循環,在國家教育體系與區域經濟體系中定好位,積極對接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需求,加強職業教育發展,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提高職業教育培養質量,打造與世界制造業大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相適應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二、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目前,職業教育的模式和組織結構單一,缺乏有效集成整合各部門的職業教育資源和資金的模式和機制。產業、行業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創新模式的多樣性和組織方式的多樣性,因此,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不同定位的市場需求特點,不斷摸索適應新形勢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機制,適應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新趨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布局需要完善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布局結構,暢通和拓寬技能型人才培養通道,然而針對職業教育的學歷制度、職業資格制度和能力等級制度尚不夠完善,尚未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寬松、自由、優越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環境,我國職業教育還沒有從量的增長轉移到質的提高的軌道上來,這與我國職業教育院校的人才培養機制密切相關,與職業教育院校的微觀管理制度和國家宏觀教育政策密切相關。因此,借鑒國外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城鎮化相結合的發展經驗,明確我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城鎮化相結合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建立適應職業教育活動特點又有利于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辦學模式和機制,探究促進我國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城鎮化相結合的教育政策,不僅有助于理論上深化對職業教育、縣域經濟發展以及城鎮化發展規律的認識,而且有助于推動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和城鎮化發展,實現改革紅利、內需潛力和創新活力的疊加,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三、職業教育在城鎮發展的路徑探究

1.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幫助農民工發展職業技能

第一代農民工主要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而新生代的農民工卻更迫切地想融入城市。我國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農民工的總數已經超過2.5億,農民工平均才36歲左右,大多都是初中文化程度,沒有參加過任何相關技能培訓。農民工的就業崗位不穩定,隨時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風險。要想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需要根據城鎮經濟發展需要,為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和再教育提供機會,尤其是勞務輸出重點區域,更要搞好技術培訓工作。

篇9

關鍵詞:就業最大化;收入最大化;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

收入最大化和就業最大化,都是經濟發展謀求達到的目標,可是在規律上偏又是對立與統一的,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而選擇哪一個目標為第一目標,也將帶來不同的結果。一方面要實現收入最大化就是提高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主要依賴于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的目的就是節約勞動,所以實現了收入最大化就意味著較多的勞動力閑置,新技術的引進帶來就業機會的減少。另一方面就業最大化,是要大量的運用勞動力去完成一項工作,人力投入大而產品少,生產力低下,也不利于發展。如何把有限的資源與節約資本而密集勞動的低生產率技術相結合,對于發展中國家這是必須做出選擇的。

資本密集型產業,又稱資金密集型產業,是指需要較多資本投入的行業、部門。資本密集型產業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占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如冶金工業、石油工業、機械制造業等重工業。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而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較大。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一個相對范疇,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上有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

在當前技術水平下,相當部分勞動仍然無法被技術取代,即使能取代,對于資本短缺而勞動成本相對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使用技術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勞動的成本。勞動密集型產業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逐步由主導地位階段向非主導地位階段過渡。據專家研究,美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持續了110年,日本持續了80年,中國臺灣省持續了40年。只有認識到中國的工業化還處于從初期向中期的過渡階段,勞動力呈典型的“無限供給”的特征,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潛能尚未完全釋放出來,才能看到中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還要持續較長的時期。最根本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國情的客觀要求,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多,而資金、技術等要素相對稀缺,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村剩余勞動力對社會不僅不能產生效益,相反卻參與社會收益的分配,這是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難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國際經驗表明,凡是人口眾多、土地和資本稀缺的國家和地區,其產業結構都要經歷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演進的過程。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都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和崛起的。我們應當借鑒周邊國家的成功經驗,立足于“勞動力成本低”這一基本國情和比較優勢,來吸收資本、引進技術、換取其他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夠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到出路。

收入最大化和就業最大化兩種種矛盾的兩難情況在農業中不像在工業中那樣明顯。相對工業來說,農業發展需要勞動較多需要資本較少;而在工業中,較為資本密集的技術,比起較為勞動密集的技術,一般有較高的生產率。

對于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不能在增加收入和增加就業兩個目標上趨于極端,收入水平必須逐步提高,就業水平也必須逐步上升,因此,就這些國家而言,不存在收入最大化和就業最大化兩大原則的對立。關于我國就業與收入的一些思考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收入差距擴大,實際上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即改革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前期,雖然也出現了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但是,這時的收入差距擴大更多地是對傳統體制下平均主義分配制度的矯正,即使那些在收入分配中處于低端的人群,也因得益于就業機會的增加,收入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而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本世紀初,由于出現了嚴重的下崗、失業現象,收入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處于低端的群體收入增長停滯,嚴重的還在惡化。而隨著積極的就業政策的實施,大多數失業、下崗職工獲得了再就業,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我國和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收入分配的效果受到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直接影響。因此,通過最大化就業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從而保持和增進社會和諧,不僅是一種境界,更需要靠制度規則和社會理念加以保障。通過結合中國和世界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中選擇優先發展產業的情況,本文探討了在經濟發展史中關于就業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優先選擇問題,從而得到以下結論:

1、收入最大化和就業最大化都是經濟發展謀求達到的目標。兩者存在一定矛盾,選擇哪個優先發展是一個重要問題。

2、實現收入最大化就需要提高勞動力,依賴新技術,就會節約勞動力,進而無法實現就業最大化的目標;而要實現就業最大化就需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而引出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發展資本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這個問題。

高彥彥,鄭江淮,and 孫軍. "從城市偏向到城鄉協調發展的政治經濟邏輯." 當代經濟科學 32.5 (2010): 23-31.

3、通過創造有利于就業的經濟政策環境和鼓勵就業和創業的社會氛圍,使每個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公民都能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我國和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收入分配的效果受到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直接影響。(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高彥彥,鄭江淮,孫軍.從城市偏向到城鄉協調發展的政治經濟 [J].當代經濟科學,2010,32(5):23-31.

[2]徐朝陽,林毅夫.發展戰略與經濟增長[J].中國社會科學,2010(003):94-108.

[3]史晉川,黃良浩.總需求結構調整與經濟 方式轉變[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005.

篇10

1.殘疾人職業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殘疾人自身素質。與健全人群體相比,殘疾人群體接受教育的條件有限,因此導致了綜合素質相對較低,主要體現在殘疾人群體的文化層次和水平嚴重不足。通過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能夠有效彌補殘疾人群體的素質結構缺陷,從而起到提高殘疾人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在學歷教育尚不能被殘疾人廣泛接受的情況下,職業教育已經成為現階段提高殘疾人群體綜合素質的最主要方式。

2.殘疾人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實現殘疾人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殘疾人同樣是社會寶貴的勞動力資源。從目前我國勞動力資源供需狀況來看,存在著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問題,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城鄉新增勞動力數量逐年增加,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局部的供大于求,這部分新增勞動力就業存在嚴重困難。另一方面,從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宏觀分布來看,還有很多地區和行業存在著供大于求的現象,社會總體的勞動力資源還處于短缺的局面。為了有效緩解這個問題,應當將殘疾人納入社會人力資源開發的總體規劃之中,通過系統的職業教育,實現殘疾人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殘疾人勞動力的充分發展。

3.職業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殘疾人群體的生活狀況。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首要解決的應當是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提高殘疾人生活水平無疑是“三最”的核心。通過開展職業教育,殘疾人可以迅速提高就業技能水平,找到穩定工作,通過就業體現自身價值,獲得勞動報酬,改善生活面貌。因此說,殘疾人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地實現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的目標。

二、新形勢對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新挑戰

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以后,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還將出現新的變化。這對于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來說,既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全新的挑戰。

1.殘疾人職業教育將更為專業化。經過多年時間的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完整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與健全人職業教育相比,雖然殘疾人職業教育仍然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這并不能妨礙殘疾人職業教育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內勞動力市場精細化程度將會持續提高,對于勞動力資源的專業化程度要求也將隨之提高,因此,這就給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專業化發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對于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者來說,必須要改變現階段粗放式的教育模式,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2.殘疾人職業教育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特點。近年來,殘疾人職業教育已經體現出了明顯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特點。可以預見,隨著“十二五”時期勞動力供求狀況發生更為深刻地變化,用人單位對于殘疾人勞動力的專業化水平要求會更高。因此,這就對于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殘疾人職業教育必須采取社會化的發展模式。“十二五”期間,殘疾人職業教育社會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為了實現殘疾人職業教育水平的可持續提高和健康發展,必須要利用社會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納入其中,而不能另辟崎徑,導致重復建設,影響教育質量。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三、現階段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育主體單一。當前,各級殘聯組織作為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體,承擔著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要職能。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職業教育機構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教育服務,但是并不能夠視為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體。受到殘疾人職業教育主體單一化的不利影響,當前很多地區的殘疾人職業教育水平不高,專業化程度不足,影響到了殘疾人職業教育總體效果。

2.教育模式有效性不足。當前,很多地區在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雖然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殘疾人就業能力,但是由于職業教育的其他環節普遍缺失,導致了殘疾人的就業層次普遍不高、就業穩定性不強、職業發展潛力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由此可見,現階段殘疾人職業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嚴重不足,也是影響職業教育水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3.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當前,很多地區的殘聯組織負責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教師都沒有專業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工作經驗,特別是在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環節中,很多教師由于沒有專業經驗和能力,僅僅憑借短期學習或者接受短期培訓后,就為殘疾人提供技術指導,很難達到職業技能培訓應有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國內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能力不強,也是制約職業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問題。

四、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

1.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納入公共職業教育體系。在繼續鞏固各級殘聯組織殘疾人職業教育主體作用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職業教育主體,堅持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納入社會公共職業教育的總體發展目標,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逐步實現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

篇11

其次,初步有效地破解企業缺工問題。一是通過健全農村勞動力培訓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例如:在扶持一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的同時,配合靈源街道率先對社區剩余勞動力實施大規模轉移就業培訓。同時,取消社會保險政策中的城鄉差別,實現城鄉就業一體化,會同有關部門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改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的環境,完善針對農民工的就業服務。二是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山海勞務協作。加強與外地勞務聯系,形成招生、培訓、就業的一條龍服務形式,推進“異地培訓、晉江就業”的長效機制。例如:先后引進30多批次近2000人,在云南丘北、陜西西安、福建上杭、建陽等地設立招工培訓窗口等。三是啟動企業缺工預警機制。例如:2005年2月份,組織對全市100家重點骨干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的開工情況、用工需求、工資價位、勞動時間等,并對1045家規模企業的開工、生產情況進行電話調查,形成調研材料向市政府匯報,積極應對企業缺工問題。

再次,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特別是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初步實現市、鎮(街道)、村就業服務信息的實時聯網、信息共享,促進勞動力市場的開放有序、規范統一。例如:通過購建面積達3545平方米,能同時容納200家企業、4000名求職者的勞動力市場招聘場所,在擺脫晉江市“有市無場”的窘境的同時,還在全省首推引入社會職業中介參與統一的職業介紹服務,推進了勞動力市場制度化、社會化、專業化建設。

最后,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取得新進展。通過建立職業培訓基地,積極為農民工提供形式多樣的培訓,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建立規模化的、與本地集群產業相關的職業培訓基地。例如:2005年,晉江在五里工業園區建立鞋衣職業培訓中心,該中心被省勞動保障廳授予“推進職業培訓市場化重點示范基地”。同時,不斷加大對非法中介和非法培訓基地的打擊力度,改革了職業技能鑒定權限,建立“晉江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積極推進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

多年來,晉江市在社會保障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和經驗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就業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職工參保率普遍偏低。勞動合同簽訂率仍停留在較低水平等。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應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重視和進一步完善,以進一步提升政府的社會保障管理能力:

篇12

我國農民的增收問題由來已久,是農民問題的本質所在,而農民問題又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所以,農民的增收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貴州省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省份,農村居民比例大,農村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我國的平均水平,所以增加農民收入顯得尤為迫切。

2.農民收入的相關概念

2.1 農業及農業收入

本文中運用農業的廣義概念,具體是指種植業、林牧漁業。農業收入,即經營農業所獲取的收入,包括從事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所獲取的收入總和。而從事非農業(包括外出打工,個體經營等)獲取的收入則是非農業收入。

2.2 農村居民總收入

農村居民總收入指調查期內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從各種來源渠道得到的收入總和。按收入的性質,可分成生產性純收入和非生產性純收入,其中生產性收入進一步又可劃分成第一產業收入和二、三產業收入(通常所說的非農業收入)。第一產業收入是指農民在第一產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獲得的收入;非農業收入是指農民在二、三產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是農業勞動力轉移所獲收入的直接體現。按收入來源構成可分為家庭經營性收入、勞動報酬收入(即工資性收入)、轉移及財產性收入。

3.貴州省農民收入的變化

3.1 貴州省農民收入的數量變化

近年來,貴州省農民收入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絕對數上來說,構成貴州省農民純收入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均呈現大幅增長趨勢。從整體趨勢來看,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在絕對數量是持續上升的,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09元增長到2012年的4753元。但是,增長速度不穩定:1978- 2000是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這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2.2%。這主要是由于貴州省農業發展基礎差,人口眾多,隨著這一時期的改革開放和農村度的實施,勞動積極性普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更為充分利用。2001-2009 年間,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均在10.28%。而2009年至今,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每年的增長率已經在14%之上,年均增長率在16%以上。

3.2 貴州省農民收入的結構變化

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產業來源結構呈多元化趨勢。第一產業收入雖然是農民收入的主體部分,但農村居民收入逐漸由依靠單一的家庭經營賣糧收入向工資性收入與二、三產業經營收入等多元化轉變。雖然家庭經營性的收入仍然占據著主要的地位,但是其在農民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卻在不斷的下降,1995年家庭經營性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80.19% ,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13.46%。而到了2011年,家庭經營性收入所占比重卻下降到47.77% ,總共下降了32.42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在農村居民年均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卻在持續不斷的上升,這一比重上升為41.33%,總共增加了27.87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和家庭財產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比較小,2011年兩者相加之和也僅占農民總收入的10.89% ,這只能作為農民收入的重要補充。由此可以說明我國目前農民收入的增長由過去的主要靠家庭經營性收入轉變為主要靠工資性的收入。

4.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建議

4.1 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

長期以來貴州省對農業和農村設施的投資不足,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對這些設施的投資不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制約著農村市場的開拓。因此,應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對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4.2 推進農業結構的調整

第一,農業生產必須由單純地重視產量轉向兼顧產量和質量,只有重視質量才能穩定糧食價格和銷路,才能真正發展農業;第二,發揮貴州省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貴州省不是農業強省和糧食大省,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揚長避短,突出該省生態特點、山區特點,突出氣候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資源多樣性,進一步深挖潛力,在鞏固糧食、油菜、白酒、烤煙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油茶和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不斷擴大集中度,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第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相結合,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4.3 加快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貴州省農民收入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資性收入的增長,而工資性收入的增長來源于農民的務工收入,即非農收入。加快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進而增加農民總收入。

4.4 建立農民組織,保護農民利益

農民在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社會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要改變這種狀況,維護他們的權益僅僅靠政府是不夠的,還要積極建立農民組織,增強其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建立農民組織,有助于改善農民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保障農民利益。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建立農民組織能夠使農民在政治生活中,特別是在農業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能降低市場經營成本,提高市場談判能力。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賦予了公民結社權利。農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同其他的利益群體一樣,建立維護自己利益的專門組織,以便在有關涉農政策制定過程中,表達農民的訴求,維護農民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韓長賦.談增加農民收入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1999(10):8-12

[2]段慶林. 中國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研究 [J]. 廣東社會科學, 2002(6): 45-51.

[3]李實.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增長和分配. 中國社會科學, 1999, 2.

篇13

1.2促進農田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和保護,保護環境

多年來,我國多數農田濫用農藥化肥,導致農田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而有機農業綜合當地環境條件采用合理的農田管理措施(施用有機肥、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方式、秸稈還田、輪作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有助于農田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或提高,進而保護環境,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1.3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互均衡

有機農業是目前世界上發展較快的一種可持續、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其安全生產和健康消費理念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發展有機農業可促進經濟增長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2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2.1有機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

有機農業是個潛在的市場,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和主要發展方向,與生態旅游具有共同的環境保護理論基礎,共同發展,可實現雙惠。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下,以有機農業技術為推動力,推動有機農業與生態旅游互動發展,建成具有有機農業生產科研、生態旅游觀光度假等多項功能的有機生態旅游園。

2.2發展設施有機農業,減弱不良氣候條件對有機農業的影響

溫度、水分、光照等氣象條件與有機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有機作物生長季節內,氣象災害頻繁,將影響氣候條件的有效利用,所以,應加強優質高抗品種的篩選和推廣,加快設施有機農業建設,提高農業效益。

2.3規范有機產品標準,健全認證工作體系

目前,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已陸續制定了有機產品的法規與標準,隨著有機農業的飛速發展,各國認證機構的認可結論將互相承認,這會給我國認證機構和生產經營者帶來巨大效益。

3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發展真正的有機農業

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有機農產品,符合標準的很少,所以,需建立規范的有機農業認證標準,完善認證管理制度,加強對認證部門的監管力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做到規范運作、確保質量,保證認證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和規范性。

3.2加強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正確認識

產業化背景下的農產品,在生產、流通等環節上出現了不安全因素,由此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雖然促進了有機農業的發展,但消費者對其的認識卻還停留在表層。因此,生產者應建立有機生產過程的記錄與可追溯體系,銷售者加大宣傳,讓消費者正確認識有機農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阿坝县| 门头沟区| 乐业县| 阿坝县| 黔西| 同仁县| 平和县| 泗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玛纳斯县| 高州市| 河间市| 揭西县| 睢宁县| SHOW| 巨野县| 海晏县| 南宫市| 邹平县| 客服| 报价| 巴彦县| 闽侯县| 盐边县| 尼木县| 庄河市| 孟村| 万荣县| 肇东市| 玉林市| 巴东县| 古田县| 观塘区| 大理市| 临高县| 阿城市| 安化县| 南溪县| 鄂托克旗|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