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文學理論實用教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注重課堂教學.強調基礎學習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更深層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做好如下幾步:
1.1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教學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傳授知識時,應采取多種形式、巧妙地提出各種問題。如在講授“摩擦力的方向”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人走路時.摩擦力的方向如何?這些問題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他們天天在走路,而這個問題的提出無疑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去探究。
同樣,通過演示實驗,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講授“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我自制了一根1米長的鐵棒,一端用細繩緊密纏繞,另一端很光滑,讓一男生與一女生相互“拔河比賽”結果可想而知,出乎很多學生的意料.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原因”,創設了積極而良好的課堂氛圍。
1.2提供感性認識,掌握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并使學生認識能力在形式概念、掌握規律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此方面我采用了:運用實驗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掌握的物理知識相結合的方法,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己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如在講授”慣性”時,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實驗“打棋子”、“錘頭松動時,撞硬物后變緊”等。其次,引導學生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規律,從而解決學生對“慣性“概念理解的問題,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
1.3培養學生充分運用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驗問題的能力。
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我在課堂上注重組織學生運用知識的練習。如在講授”重力勢能“和”動能”概念運用時,提出問題:甲球質量大于乙球質量,甲球靜止在水平面上,而乙球在水平面上滾動,則這兩個球的動能哪個大?重力勢能又是哪個大?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格外注重了這幾年重要環節的運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三物理教學中對尖子生的培養尤為重要,培養出好的尖子生會起到帶動一片的作用
新版物理課本,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減小,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有“吃不飽”的感覺。如何培養這些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有所長,成為尖子生,得到更好地發展呢?
2.1課堂注重拔高,對于那些尖子生,提出一些”稍高”的問題例如:講到”浮力沉浮條件”時,我用一個玻璃球放入水中沉底。放一個乒乓球,則上浮至漂浮,而特制一個空心鋁球讓其懸浮.此時我適時地問尖子生:空心鋁球受到哪幾個力?從密度角度分析,鋁球密度大于水為什么會這樣?從中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利用這些題先吸引住他們,激活他們的思維.對此類問題做更深層次地理解,通過對這些“額外”知識的探究,使學生明白“物體的沉浮條件”的真正意義所在,讓他們真正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2.2靈活安排課外活動,體會物理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物理水平由直覺興趣向因果興趣發展.如在課外活動中,我領導學生進行“自制潛水艇”、“自制彈簧測力計”、“自制杠桿”、“自制簡易密度計”、”簡易家電維修”等活動.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廣度.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為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2.3在尖子生的培養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輔導及時.持之以恒.
對學生要求嚴格,培養他們多聯系實際.多提出問題,重視學生自我總結和自我調整,此外對尖子生的培養還需要其他老師的配合,學生的努力只有師生向著共同的目標奮斗,才能培養出尖子生,并讓他們帶動其他的學生,收到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果。
3.初三物理教學中,還要深挖物理命題標準,擺正教學中的方向,引導學生正確地思維.以適應多變的中考試題
現在的中考試題難易程度在逐步降低,但具有較高的靈活程度,這使我在研究中考命題上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篇2
(1)思想認識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實際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我國高等教育雖有百年歷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終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創新、重條件輕管理、重局部輕整體的觀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視訓練學生的警務執法技能,而忽略對決策性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一名卓越的警務人才,不僅需要靈活掌握警務執法技能,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的決策性創新實踐能力。
(2)資源配置不佳,教學條件有待提高。隨著公安院校辦學規模、專業數量、招生人數的擴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日益突出,對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要求也必須隨之不斷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作為新興特色專業,由原來的大專變為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配套條件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公安院校實習基地資源較為豐富,多為地市級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門,但是校內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條件不佳,實驗室建設、實驗器材配備還處于初級階段。
(3)課程設計單一,實踐教學缺乏創新性。由于教學理念偏差、教學條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浙江警察學院交通管理工程專業雖然也開設了相關交通工程設計類課程,例如交通工程學、道路交通控制學、交通組織與規劃、交通建模與仿真等,但存在單個課程各自為政、課程間交叉融合不足,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嚴重脫節,對學生決策性創新能力的培養停留于理論認識層面等問題。
交通管理工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專業,目前的課程培養體系偏重理論講授,學生缺乏對理論的綜合應用及實踐能力。同時,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實驗性和不可再現性,很難在實際中對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術進行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計算機輔助以及虛擬再現的手段,可以為交通管理工程相關課程的實踐應用提供技術支持。
3 CAD技術對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現實意義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術,又稱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以計算機系統為支持,進行產品和工程的方案設計、解析計算、判斷優化、分析評估和詳細設計的一門技術。[3]CAD技術由于其綜合分析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優化評估能力以及虛擬仿真能力等特點,非常適合在交通管理工程這類綜合實踐性專業中進行應用,對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深學生對專業基本概念及理論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兩大方面,課程涉及數學、物理、運籌、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可以基本掌握專業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但是缺乏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工程的創新能力。通過采用CAD技術進行實踐操作應用,可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鞏固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同時加深對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交通規劃與管理課程時,學生可通過對TransCAD軟件的學習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規劃四階段模型。
(2)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濃厚興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基于自身專業特點,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務人才。學生在進入本專業學習時,對專業的認同感較低,認為交警的主要職責就是路面執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對于CAD技術的引入及學習,可引導學生開展專業相關的課程設計,例如交通設計、道路工程基礎、交通事故勘測、交通仿真等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濃厚興趣。
(3)提升學生的專業培養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內在機理具有高度的復雜性,這導致了解決方式的復雜與多樣。[4]比如在交叉口設計或交通事故勘測中,一般都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繪制圖紙。這些設計任務的完成,若用手算筆繪,工作量很大,花費太多時間,局限學生的創新思維。若在這些設計中增加CAD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理念與效率,也有助于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增強學生的公安實戰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培養的本科生畢業后基本都輸送到公安實戰部門,學生所需具備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在這樣的大背景條件下,在專業培養中增加CAD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可以增強學生的公安實戰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復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 CAD技術在交通管理工程實踐教學中應用
4.1 交通事故處理
AutoCAD軟件是美國Autodesk企業開發的一個交互式繪圖軟件,主要用于二維及三維的繪圖設計,[5]也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6]由于AutoCAD軟件操作簡單、繪圖精確,且提供二次開發環境,可與地理信息系統(GIS)、交通仿真系統、交通誘導系統等兼容,在交通行業有著非常廣泛的發展和應用。
交通事故處理流程中,需要對道路交通事故進行現場勘測,繪制精確的事故現場圖作為事故處理的依據。目前,交通實戰部門人員主要通過現場手繪《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進行存檔,繪圖過程繁瑣且不精確,繪制的圖紙不易存檔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處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繪圖軟件繪制現場勘測圖,如圖1所示為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測圖,圖中可清楚詳細記錄事故現場情況,對事故發生時的地點、車輛運行軌跡、碰撞類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 交通系統仿真
交通系統仿真可以動態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種交通現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為和各種類型道路交通流運行機理的基礎上,復現交通流的時空變化態勢,深入地分析車輛、駕駛員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進行交通系統的規劃、組織與管理、交通能源節約與物資運輸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統仿真對所提出的管控方案進行效果評估。因此,對于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課程設計中增加交通系統仿真技術的學習及應用。如圖2所示為行人過街行為仿真,通過VISSIM軟件對設計的行人過街信號配時方案進行模擬仿真,并對方案進行評價。圖3所示為道路交叉通仿真,模擬交叉口的實際運行狀態,從而對優化方案進行評價。
4.3 交叉口信號配時優化
篇3
當代形象學對傳統理論進行革新,從對形象真偽的辨析轉向形象建構者的討論,從實證主義“是什么”的關系考證轉向審美批評“為什么”的本質探求,從注重求同的個體研究轉向注重差異的總體研究,這需要我們堅持經驗和批判并重的立場,在一種宏觀的視域中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對形象學給予全景式的關照。
二、基本問題探究
理論體系的建構離不開學科基本問題的探究。形象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包括形象學的定義、研究內容、范疇、方法、意義功能、學科歸屬等問題。
形象學的界定是形象學理論的首要問題,而形象學定義的核心在于對“形象”的理解。國內對形象的定義和理解或者直接沿用法國學者巴柔的形象學定義:“形象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認識的總和。”或者是對此定義的進一步闡釋,如李勇的《形象:想象的表意實踐》、王瑜嘉的《中國之“形象”與西方形象學之“形象”比較》,褚蓓娟、徐絳雪的《“他者”在注視中變異———論比較文學中的“形象”》、張月的《觀看與想像———關于形象學與異國形象》等論文都對形象有所界定,觀點大同小異,大多是對巴柔定義的替換和延伸,形象學的不同定義直接影響著研究對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選擇。一些教材有時將研究對象和方法相互包含,有時又將研究范疇和研究對象混為一談。如楊乃喬主編的《比較文學概論》一書認為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他者”形象,“研究領域不再局限于國別文學范圍之內,而是在事實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跨語言、跨文化甚至跨學科的研究。”實際上,形象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它們之間往往呈現出一種交叉滲透的形態,需要我們仔細地辨析。在研究內容上,中國文學中的外國形象、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普遍為人熟知,但一些論述忽視了自塑形象、游記、地域文學形象、少數民族形象等也是形象學研究的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文本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是最基本的方法,方法比較單一,有待新方法的探尋。在形象學的功能和目標定位上,學界觀點不一,綜合起來就是在考察異國形象在異質文化中產生的原因、機制和復雜表現。而目標的實現,則必須審視和辨析形象的功能。
套話、想象、互動理論等形象學基本問題也備受研究者關注。孟華的《試論他者“套話”的時間性》一文對巴柔的套話理論提出質疑,認為套話具有時間性,“套話都只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有效,其使用‘期限’遠不像歐洲人彼此使用的套話那樣恒久。”孟華以時間和歷史為經緯,論述了套話與時間的關系,言他人未言,對于形象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針對當代歐洲學者對形象學研究偏重于“言說自我”功能的弊端,孟華在《言說他者,言說自我———序<中日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一文中強調形象研究不能忽視形象“言說他者”的功能,應該同時注重對形象“言說他者”和“言說自我”功能的研究。劉雅瓊的《形象與文化攜手———論比較文學形象學中的他者與自我關系》一文認為要建構“他者”與“自我”之間的深層對話模式,就要在審視他者的同時也要審視“鏡像化自我”,實現文化的雙向交流態勢。楊葉的《比較文學形象學中的互動性理論》一文主張“注重建構者與被建構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建構者、被建構者和第三方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與社會集體想象物之間的互動關系。”文章若能進一步分析從雙方到多邊是如何互動的,結論將會更有說服力。顏梅的《當代比較文學中“想象”設定的問題及其解決》一文緊密圍繞“想象”的設定,認為想象植根于創造性和虛擬性,但與當前的創作和研究實際產生了裂隙,解決的辦法是嘗試運用中國古代想象理論。形象具有“想象”和“再現”的認知功能,若以“再現”為參照研究“想象”,或許可將問題談得更細致。
形象學在比較文學理論體系中的位置和坐標問題,即形象學的學科歸屬也是研究者頗有爭議的問題。國內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大多數學者沿襲法國學派傳統,將形象學歸于傳統國際文學關系的實證性影響研究。這是將歷時性的理論體系相互重疊后的一種歸屬。二是一些學者則認為形象學“專門研究一個民族文學中如何構造他民族(異國)的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體系中,文學作品是如何構造他種文化的形象。”由此將形象學歸于平行研究。三是曹順慶教授認為在文學交流過程中,異國形象在由起點經由媒介到終點的流傳過程中,在諸如審美、心理等難以確定因素的作用下,必然會發生信息的失落、變形等現象,由此將形象學歸為變異學研究。四是王向遠教授受形象學概念啟發提出了“涉外文學”的概念,他認為涉外文學的內涵和外延都大于形象學,涵蓋了異國形象及異國想象,“包含了一個國家涉及到另一個國家的所有形式的文學作品以及該作品的所有方面。”還有一些學者有意無意地模糊了形象學的學科歸屬。歸屬研究反映出中國學者對形象學的思考和定位,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形象學歸屬的難處所在。問題的焦點和原因在于人們對形象學理論研究不深入和沒有找到真正合適的歸屬標準。
世變時移,形象學的定義、性質、特征、理論范疇、研究內容、方法等已經在部分或整體上發生質的變化,這需要我們在反思中重新審視中國當代的社會文化和文學語境,在超越中構建新的形象學范式,使其更加適合當下的形象學研究。
三、學科互涉研究
20世紀以來,隨著學科之間的頻繁交流和多元對話,學科互涉逐漸成為知識整合和更新的顯著方式,形象學也出現了學科互涉的研究趨勢,使形象學在歷史研究之外又具有了詩學特性。
一是形象學與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的融合。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理論大潮影響著形象學研究,一些學者認為形象學的當展得益于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后現論。后殖民主義對形象學的影響頗大。美籍學者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學》通過剖析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形象,揭示了形象背后隱藏的帝國意識和種族主義,在方法論上與形象學不謀而合。而“后殖民理論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關系、多數民族與少數族裔關系在各種文本中的復雜表現,這些研究和形象學在精神上有相通之處。”周寧在八卷本著作《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和傳說》中,引入后殖民理論對西方的中國形象進行研究,是形象學領域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同樣,女性主義理論對形象學也有所影響。在高旭東主編的《比較文學實用教程》中,編者依據英國比較文學學者蘇珊•巴斯奈特對旅行者描述異族時的性別隱喻與想象的研究,指出其理論基礎是女性主義。“強勢的文化和種族總是男性化的、陽剛的,弱勢的種族和文化總是女性化的、柔弱的,如此種族歧視和性別優越之間就有著驚人的對應關系,這對具體分析一國文學中的異國形象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從理論的生成來看,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本身就表現出明顯的學科互涉的特征。而“形象”所蘊含的符號結構、隱喻、套話等特點,又特別適宜于這些理論的闡發和應用。劉洪濤在《對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幾點思考》一文中說:“現在的情形是,形象學的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繞過法國學者精心建構的理論規則、術語,直接從各種后現論中尋找武器,展開自己的研究。……‘東方主義’、‘異國情調’、‘西方主義’、‘中心與邊緣’、‘族群認同’等等話語方式在逐漸擠占形象學原有的空間。就像比較文學一樣,形象學的面目也越來越難以辨認。”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形象學如何受到了西方文藝理論的影響,而沒有在理論和方法上使二者達到真正的有機融合。要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尋找理論契合點是關鍵。同時,也要預防將形象學的一些元素程序化和編碼化,忽視形象的情感性和獨創性,使形象學研究陷入模式化的弊端。
二是形象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理論關聯。從文學和其它學科的關系來看,文本材料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文學與心理學、傳播學、歷史學等跨學科研究促使人們在形象學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學科之間的關聯,積極地吸取其它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在學科內部之間的關聯上,張曉蕓的專著《翻譯研究的形象學視角》以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為個案,研究了“他者”形象在文學翻譯中的處理及其變異問題,認為“在譯介的過程中,原語文化在譯語文化中的形象,往往取決于作為中介的翻譯。對他者的態度,決定了在翻譯時所采取的態度,而翻譯活動又反過來決定了他者在‘我’處的形象。”該書從形象學角度進行翻譯研究,闡釋了形象翻譯與形象建構的關系,以及翻譯活動中形象的主體形態。李紅、張景華的《在形象學視角下美國華裔文學的漢譯問題》一文以美國華裔文學的漢譯為研究對象,認為“漢譯者在做好傳遞美國華裔文學作品中民族形象的同時,應加深了解美國文化,努力減少翻譯過程中產生的變異,以促進中美文化的交流。”論文從翻譯研究上升到民族文化交流的高度,重點分析了如何減少翻譯中的變異問題,對異國形象的翻譯很有參考價值。在學科的外部關聯上,李曉娜的《呼喚感性回歸,重回審美之維———審美文化學對形象學研究的啟發》一文從審美文化學與形象學的關系入手,闡釋了審美文化學對比較文學中形象的解讀、異質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在方法論上的啟發意義,并嘗試用審美文化學的方法或理念去分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形象,以及如何用感性的方法審視藝術作品的問題。石黎華的碩士論文《傳播視野下的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問題初探》立足于跨學科的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大膽借鑒傳播學理論,借用傳播學的“議程設置”、“說服理論”等理論術語,分析了傳播視野下形象的傳播過程,闡釋了形象在此過程中是如何形成、傳播、接受、改造的,解構了形象的形成、接受和改造,總結出形象傳播過程的基本規律,以傳播學理論研究形象學,開拓了形象學的理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