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學習邏輯學的意義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學習邏輯學的意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學習邏輯學的意義

篇1

 

命題是形式邏輯中的基本術語,也是數學中最基本的元素。一個命題是一個或真或假而不能兩者都是的斷言,也就是說,命題是一個非真即假的陳述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命題具有兩種可能的取值:如果命題是真,我們說它的真值為真,通常用T(True)表示;反之,用F(False)表示真值為假的命題。在計算機語言中則是分別用1和0來表示一個命題真值的真假。像這樣只有兩種取值的命題邏輯稱為二值邏輯。命題的真值與所討論問題的范圍有關,不能一概而論的說某個命題一定是真或一定是假。在所有斷言中有叫悖論的斷言值得一提。

 

數學命題包括簡單命題(亦稱原子命題,)和復合命題。前者是只用一種判斷性謂語動詞敘述某事物的屬性、發展趨勢、變化方式等狀態的語句或數學表達式。把一個或幾個簡單命題用聯結詞(與、或、非等)聯結所構的新的命題,就是復合命題。基本的邏輯聯結詞有:⑴表示“非P”含義的否定詞 ;⑵有“與”、“并且”含義的合取詞∧;⑶表達“或者”、“也許…也許…”含義的析取詞∨;⑷表達“如果…那么…”因果關系含義的蘊涵詞。所有的命題被翻譯成復合命題后,根據真值表來判斷命題真值的真或假。

 

數理邏輯學在數學理論研究中也有到很多的應用,并不只是單單在離散數學中或普通命

 

題演算中顯示其作用。邏輯演算理論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如果熟練地掌握了邏輯演算的方法和技巧,就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諸如歸結原理、邏輯程序設計和定理自動證明等奠定了基礎。

 

尤其是前面提到的數理邏輯的四個分支,都是現在數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工具。比方說,遞歸論應用于數學中不少判定問題的解決(著名的如群論字問題的否定解決,Hilbert第十問題的否定解決);模型論應用與不少代數及分析數學問題的證明;公理集合論應用于不少數學問題獨立性的證明。

 

數理邏輯學的任務在于探討如何為整個數學建立嚴格的邏輯基礎,其特點在于使用形式

 

化的方法包括公理化的方法,因而比較抽象和艱深,這種抽象化的方法除了在建立數學的基礎方面已經取得很大成功而外,還在計算機科學上有重要的應用。人工智能又稱機器智能,是計算機科學中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采用人工技術和方法,研制智能機器或者智能系統以模仿、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實現智能行為、賦予機器模擬人處理問題的能力。

 

篇2

    一 “圖象論”與命題真值

    維特根斯坦是學界倍受關注的大師,其前后期思想的迥異恰當地詮釋了他的哲學主題:“哲學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活動?!雹儆腥さ氖?辛提卡博弈論語義學所強調的也是動態的理解命題,這與維特根斯坦哲學在本質上殊途同歸。

    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圖象論”。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和后期哲學的目的都在于通過研究語言的結構和界限來理解思想的結構和界限。維特根斯坦工作的基點,就是回到邏輯的出發點,即考慮命題的性質。這樣,真的界限就構成了語言的界限,維特根斯坦所考慮的就是關于事實的話語?!叭私o自己造出事實的圖象”②。維特根斯坦指出: 命題是實在的圖象,“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③?!皥D象是一種事實”④?!皥D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⑤?!皥D象的真假在于其意義與實在的符合與否”⑥。維特根斯坦認為,圖象與它所圖示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種關系“由圖象元素與物項的配合而成”⑦ ,這種關系本身也是一種圖象;二是“凡圖象,不論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實在———對或錯———所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即是邏輯型式,亦即實在的型式。”⑧所以,“每個圖象亦是一邏輯圖象”⑨?!皩ο笫呛唵蔚摹雹??!皩ο髽嫵墒澜绲谋倔w。因此不能是復合的?!?/p>

    一切復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這就是絕對簡單的對象,那么,這種絕對簡單的對象是什么? 很顯然,維特根斯坦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羅素和弗雷格的影響。羅素對客體進行了區分,一類是親知的客體,一類是描述的客體,通過“親知還原”,描述的客體可以轉化為親知的客體,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客體進行了擴展,認為屬性和關系也是一種客體。語言中的一個名稱來表示一個簡單的客體,通過這些客體的結合方式,指稱客體的名稱可以相互組合成句子。對于簡單的客體,我們無法定義它們是什么,我們僅僅能夠指示它們,這樣,我們也就無法言說這些客體是存在的,因為定義一個客體就是意謂著被定義項的存在。維特根斯坦的絕對簡單的對象實質上是羅素親知客體的變體,是經驗的客體。圖象論的主旨是說明圖象如何具有命題的內容,圖象可以看成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可以看成圖象,這對于解釋最簡單句子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處理復雜的句子呢?

    維特根斯坦最開始的設想是用合取和析取處理一切復雜句子,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倫前束式處理量詞句的直接思想來源,但是維特根斯坦后來采取了另一個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圖象法,“凡對于復合體的陳述,都可解析成對于其成分的陳述,解析成一些把復合體完全摹狀了的命題?!奔匆粋€復雜的表達式的真值取決于組成它的表達式的真值,即命題就是基本命題的真值涵項,這樣,維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語言的運作方式。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思想源于羅素和弗雷格的啟發,羅素和弗雷格兩人都認為命題才是最基本的意義單位,主張將命題形式化,即用數學中的函數表示命題。維特根斯坦對這一思想的運用是水到渠成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命題是原初命題的真值函量”?!霸趺}是命題的真值函目”。換句話說,“一切命題都是對原初命題做真值運算的結果”。“命題就是從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自然也從其確是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從某種意義可以說,一切命題都是原初命題的總括?!?/p>

    命題與世界的圖象論包含了兩層含義: 一是圖象的元素與事物之間具有對應關系;二是圖象與事實之間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由此,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圖象是一事實”,“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

    正是因為命題具有相同的結構,才使得我們可以將其形式化,并且可以進行變項替換。那么,圖象如何與世界相聯系? 在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中,這種關系由名稱—客體的關系來決定,但是名稱如何與客體相聯系? 與其說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是對前期哲學的反叛,不如說是進一步的深入,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名稱與客體的關系被受一定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所確定。在完成這個思想轉變之后,維特根斯坦不需要圖象論了,取而代之的是語言這種被規則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是將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題分析,他的研究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命題的構成和命題的真假,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命題的真假。第二個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其前期哲學為解決辛提卡的第一個問題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題是由概念構成的,而博弈語義學中的概念則直接對應維特根斯坦意義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是與事實相對應的存在,是以現實世界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維特根斯坦的客體。在辛提卡看來,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語言交流所涉及的客體多是描述的客體,這些描述的客體有些能轉換為親知客體,有些不能,如“結構為H3O的水”,但是人們在日常的交流中又會涉及這些概念,自然在定義域D中也就應該包含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體是對維特根斯坦客體的擴展。辛提卡的客體分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兩類,即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顯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語義學層面上的,而是語用學層面上的語義,這在博弈論語義學的操作性中得以體現。在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中,定義域D中的個體必須能與可能世界中的對象一一對應,脫離了這種對應關系,我們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說何物, 更不用說判定言說語句的真假。正如Dana Scott所指出的那樣,語義確定一個實現不是必需的,它應該為證實一個實現是正確的提供標準。

    在確定了命題的構成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命題真假的標準是什么。辛提卡認為,命題是有意義的,命題的意義就是命題的真假值。博弈論語義學的處理方法是找到一個體用概念的名稱代入量詞所約束的變元,即參與人“我”在定義域D中找到相關的個體以證實語句,而參與人“自然”則企圖找到范例來證偽語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關的個體呢? 或者說,怎樣才知道代入個體后的語句為真? 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擴展了維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礎上明確了命題的構成問題,相應的,辛提卡的命題范圍較之維特根斯坦就寬泛的很多。辛提卡將博弈論語義學稱為“尋找并找到的”邏輯,尋找并找到了什么? 就是找到一個適當個體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來的圖象與現實世界相符合。這不僅直觀,而且符合人們的日常交流??梢?在確定命題真假的標準上,辛提卡與維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圖象論的符合標準。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確指出,“博弈語義學不排斥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圖示的(同形的) 關系理論在原子句和現實之間建立了聯系。”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要確定命題的真值,只要將命題與圖象做個比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話說就是,“名稱-客體關系曾經被建立,僅僅需要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將原子句和現實相比較。”

篇3

由于網絡學習的虛擬性、開放性、自主性,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也具有不同于傳統課堂學習中所測量到的特點。

(一)不確定性。課堂環境中由于固定的學習時間表、固定的學習環境和固定的人際環境,即使學習者缺乏必要的內部誘因,也能從外部獲得相對穩定的學習動機。而網絡學習缺乏課堂學習中的固定因素,學習者的動機主要依賴學習者的個體特征來維持,由于學習者不同的個性特征,使其學習動機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二)個性化。網絡學習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主,對學習動機的激發要基于學習者的個性特征,并針對不同的學習者選擇不同的動機激發策略。

(三)動態性。學習動機隨著學習過程的進行有著很大的變動,對學習的動機的動態信息以及相關因素進行翔實記錄,便于教師和學習者根據學習過程來觀察學習動機的強弱,以便進一步反思和干預學習動機,使其達到最佳狀態。

二、網絡學習對學習動機的負面影響

網絡環境中存在海量的資源,以便學習者學習,但這種大量的資源除了滿足學習者學習的需要之外,也導致了學習者的信息迷航。主要表現在漫游(wandering)、迷向(disorientation)和認知超載(cognitive overload)三個方向。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消耗了學習者有限的注意力資源。西蒙曾說:“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注意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自主學習活動賴以產生的前提。注意也是有限的資源,而網絡中的學習資源卻在不斷地增加,如果學習者信息迷航,則大大消耗了學習者的注意力資源。

(二)學習時間的損耗。迷向和漫游在消耗學習者注意力的同時也大量占用了學習者寶貴的時間。

(三)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當學習者認知超載時,會感到自己沒有能力處理繁雜的信息并獲得意義時,就可能逐漸降低自己的責任感,從而變得沒有能力實現任何目標。

三、網絡學習中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

(一)建立可選擇的課程項目以及豐富的教育資源。豐富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不僅能對學習者的學習給予支持和激勵,而且能使學習者的進步得到記錄,學習的結果或產品得到保存。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遠程學習,能模擬真實情境,使學科內容具有高度的真實性,能使學習過程更為有效。特別是超媒體能使學習者以非線性方式接觸信息,超鏈接使學習者對相關思維鏈接的追蹤成為可能。學習者可根據需要開發大量的深層信息,并且可以自定步調與學習材料進行雙向交互,可以按照自己選擇的路徑學習。

課程項目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讓學生從學習的開頭就對該課程項目充滿興趣。同一個教學項目或者任務,可以設置不同的情境環境,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

(二)增強網絡學習的交互性。在網絡學習中建立一個完善的交流系統和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如:在線論壇、教學聊天室或者QQ群。能夠提供學習者在線輔導、即時答疑以及進行學術上的交流。讓教師和學習者、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的有良好的交流,并且在交流中學習知識、解決問題。這有助于讓學習者明白自己身處一個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三)學習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學習者在一邊進行網絡的自我學習,一邊對該次學習的效果進行自我反思。以此不斷提高網絡環境下抵制其它誘惑的自律能力,并且不斷改進學習策略,以提高自我調節能力為目的。每一次自主學習結束后,都對該次自主學習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效果進行對比,發現自身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不足,進行自我反思。并且每次學習之后,相信自己能力可得到提高時,心理動機將會得到激發。對下一次的自我學習更加充滿信心。這是一種提高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學習者對自主學習的一種覺悟。

網絡學習要求成功達到“認同—內化”的基礎上,讓學習者自我反思、自我規范,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計劃反思。讓學習者依據學習規范要求,結合課程學習特點,精心制訂自身學習發展的奮斗目標,督促自我向既定目標挺進,不斷磨礪意志,增強自我學習的信心。二是交換反思。學習者經常與同學交流,彼此取長補短,探究疑難問題,反復提取有用知識,彌補不足,以期近憂遠慮得以克服。三是過程反思。學習過程通常是曲折迂回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過程難免有波折,故對每一個波折點的思考可以凝聚學習力,改善學習態度。凡有成就的人取得成功都是在沒一個節點上的深刻反思才有靈感和覺悟,從而取得成功的。

參考文獻

[1]高文在.淺析外語學習中的動機激勵策略[J];內蒙古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Z1期

[2]魏明,胡啟濤.構建創造性的大學教育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趙立影.基于動機理論的教學設計策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

[4]張東梅.網絡學習中的動機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

[5]張榮美.學習動機與動機激勵策略[D].東華大學,2005

篇4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知識量的大幅度增加,網絡自主學習逐漸成為人們學習的重要手段。廣義的網絡自主學習是指以網絡為手段的主動學習方式,狹義的網絡自主學習主要是指以學校網絡教學系統為平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學習。在我國醫學生的本科教育普遍采用五年制教育,前三年在學校主修基礎課程,后兩年在教學醫院進行臨床課程的學習及實踐教學。在這種教育學習模式中,高年級的醫學生分散程度較大,而且各個教學醫院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水平也有一定差距,使得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的學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積極開展網絡自主學習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科學合理的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師”“生”交流,來不斷彌補在實踐學習中的不足。

一、傳統教學手段的弊端

1.速度慢,費時費力,教學效果差。一節課一般為40-50分鐘,要在這短短的幾十分鐘里把大量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如果有過多的“板書”,知識的傳授速度就會相應的減慢,單位時間內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就相應的減少,也會因此而分散教師的精力,學生在知識的接受上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2. 教具呆板,準確性差,演示實驗危險性大?!鞍瀹?、圖表、標本、模型”等教具只是被動的掛在講臺前面,讓學生自己看,形式呆板,不具有靈活的變化性,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還有很多教具已經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破舊不堪的模型圖表,不但粗糙,而且準確性差,已經不適應現代科學的發展,對學生知識掌握上也會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有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很容易發生實驗事故,不做又不能讓學生產生很好的感性認識。而傳統的教學中只能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對此沒很好的感性認識,不理解,這就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濃硫酸的稀釋時,我們就無法為學生演示將水倒入濃硫酸中這種錯誤做法帶來的危險等。

3.形式單一、沉悶,缺乏新鮮感。傳統的教學手段沉悶、乏味,不能很好的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充分的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來接受知識,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范圍,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機會減少,這些不論是從“質”上,還是從“量”上都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從而限制了學習者的認知能力。要克服傳統教學手段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必須克服它的各種弊端。

二、網絡自主學習的優勢

1. 醫學生的課程多,課時量大,課余時間少。在醫學本科教育過程中,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對醫學教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國內的各個醫科院校開設的專業課程門數絕大多數都大于30門,總學時多數在3000以上[2],課堂聽課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這就使得學生的課余時間較少,在醫學課程的學習和考試中,學生復習鞏固的時間就相對減少,在后期學習臨床醫學知識時難度會不同程度的增加。這就要求醫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好好復習之外,要有更便捷的獲取知識的手段,而網絡自主學習恰好復合這一要求。

2.網絡平臺具有信息給出快,單位時間內信息量大的特點。教學的重要目的和任務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及自然界的能力,優化學生的情感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的利用課堂時間,在學生接受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多的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教師指導下的網絡自主學習恰恰就滿足了這一要求,能夠快速的給出老師要展現給學生的知識。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教學速度,在單位時間里又增加了知識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

3. 網絡自主學習可以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的緯度[3]。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可以擴大和提高人的感覺和思維能力,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延伸作用把事物由“微觀到宏觀,由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由具體到抽象”,由“零”到“整”,化“整”為“零”等,而且還可以根據需要展示事物的形象,模擬事物的形態和變化過程等。例如:酯化反應兩種脫羥基方式,就可以運用三維動畫來模擬,通過演示,羧酸和醇誰提供羥基一看便知;還有,我們在將到分子結構時,可以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將分子的內部結構形象的展示給學生。這不但可以較為準確的給出事實材料、而且避免了危險實驗事故的發生,CAI可以多方位、大面積地為學生提供各種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 可以創設“問題情景”,提高教學效率。利用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創設“問題情景”。只要“鼠標”一點,就可將一節課的重點、難點展現給學生,學生或在老師提供的事實、過程中積極討論、思考;或在創設的情景中受到陶冶、凈化,以期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效果。這樣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調動,使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易于突破,教學方法變的靈活多樣,教學環境輕松和諧,教學目標更容易實現,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加速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從而減輕了學生負擔。另外,網絡學習形式靈活多樣,富于變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化教學技術,不但可以提供給學生與事實相符合的模型,而且可以配以各種聲音、動畫等,形式靈活多樣,富于變化。不但避免了傳統教學手段沉悶、呆板的弊端,還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各個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

二、醫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基本策略[4]

1. 建設資源豐富的圖書館和高水平網絡信息資源

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完備的網絡檢索設施可以為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提供較好的手段和場所。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自主學習成為學校 “教與學”的重要手段。基于網絡的圖書館信息服務依托網絡設施來實現信息的有效傳輸,數字圖書館中各種電子文獻資源、數據庫、音像、視頻等資源實現了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多元化。由于其在教學、管理和服務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這就需要圖書館的內容新穎全面、速度快捷、形式多樣、來源廣泛。

2. 增強醫學生和教師的醫學信息素養

在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時,學生和教師必須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本技能,這是網絡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在學生入學時可以為學生開設 “合理利用圖書文獻庫”講座,引導學生使用醫學專業搜索引擎、權威網站拓寬信息渠道。教師要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網絡信息資源;另外,教師要經常參加各種教育培訓,學習新理論、新技術,利用網絡平臺創設豐富的教學、學習情境。例如,在有機化學立體異構體一章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Chemoffice、flash等軟件,將抽象復雜的立體異構體設置成形象具體的動畫,或者在PPT中插播模擬影像,這樣將抽象復雜的內容變得生動活潑。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現代醫學生學習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知識傳播的需要,而教師指導下的網絡自主學習恰恰彌補了傳統教學的弊端。相信隨著醫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學生、教師醫學信息素養的不斷提高,網絡自主學習模式在醫學生的培養方面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欒怡,于修平. E-learning與醫學教育改革的思考[J]. 第六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論文集 網絡化學習 下, 2002.782-783.

[2] 彭鎏佳,鄧睿,李星. 醫學生學習特征及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10,24(3):110-111.

[3] 羅樹華, 李洪珍,主編. 教師能力概論,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 張懷斌,謝清華,馬麗英 等. 網絡環境下醫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3,4:28-29.

作者簡介:

篇5

一 、友誼關系的相關研究

Bukowski、Hoza & Boivin(1993)認為,良好的友誼關系會對青少年的情緒調適有正向的影響作用,即當青少年擁有朋友且友誼關系穩定時,青少年本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會更強[1]。Harris(1995)甚至認為,同學對青少年個人人格發展的影響有時比父母還要重要[2]。謝雨生、吳齊殷與李文杰(2006)指出,在青少年時期,個人除了最為關切的學業成就外,最重要的事莫過于如何結交到好朋友并且維持這些友誼[3]。因此,友誼關系成為青少年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從國內的研究來看,主要集中在分析大學生友誼關系在社會、情感和認知等方面的功能,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出發,提出如何加強大學生友誼關系的培養等,但是他們都忽視了大學生友誼關系形成的內在因素及影響大學生友誼關系發展的先天條件。

二、友誼關系社會網絡的研究設計

社會網絡分析法是一種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學理論認為社會不是由人而是由網絡組成的。網絡是由許多節點組成的,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組成網絡的邊, 其中節點代表網絡中不同的個體, 邊則表示個體間的關系,兩個節點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則連一條邊。友誼關系的網絡結構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關系網絡,研究友誼關系網絡的特征有利于分析大學生友誼關系形成的內在因素,以及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利于從量化角度出發研究友誼關系網絡結構的發展。

本文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某院校某專業206位大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生活、課外實踐活動等形成的友誼關系數據。每隔一段時間收集一段數據,共收集4次數據,再結合已有的文獻資料,通過訪談等方式對數據進行有效性處理統計。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大學生友誼關系社會網絡結構,再分析其網絡結構的特性,最后擬給出大學生友誼關系所形成的網絡結構的特點以、影響其形成的特定因素以及網絡發展的趨勢.

三、友誼關系社會網絡的特征

本文將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6.0,主要從網絡密度、中心性、平均路徑長度、聚類系數等特征來分析大學生友誼關系網絡的群體特征。

1.密度

本文中大學生友誼網絡的規模為206。密度(Density)反映了網絡中節點與節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即節點之間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根據劉軍關于整體網密度的計算公式[4],如果網絡密度越接近于1,則說明網絡對其中成員間關系的影響越大,成員之間聯系緊密度越大;反之,說明成員之間聯系不緊密。本文中四次測量數據網絡密度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得出,4次調查得到的友誼關系網絡密度非常低,說明該網絡對成員間關系的影響不大,成員之間緊密程度不高,同學之間交往能力不強。但從4次數據的變化看,友誼關系網絡的密度有所增大,說明同學們之間的友誼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在加深但變化不大,因此我們需要一些外在的因素來推動友誼關系的發展。

2.中心性

中心性是對學生權利進行量化分析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分析網絡中位置問題時,可以利用中心性的“中心度”和“中心勢”兩種特征指標。中心度是用來描述朋友網絡中每個學生占據的核心性;中心勢是用來刻畫朋友網絡圖的整體中心性。四次測量數據的中心性分析如圖2所示。

從圖2來看,4次調查分析得到友誼網絡的點出度中心度隨時間的變化在逐漸增大,說明同學們整體在友誼網絡中的活躍性在提升,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趨勢,有意愿去和他人建立朋友關系。

3.平均路徑長度(Avg Distance)是指網絡中所有節點之間距離的平均值,反映的是網絡成員之間的緊密程度。如果平均值越小,說明網絡之間信息交流所需要的時間就越短。另外,網絡中凝聚力指數值越高,說明該網絡的凝聚力越強,反之,凝聚力越弱。

圖3顯示,隨著時間的變化,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友誼的傳遞從3個人下降到2個人,說明整個網絡的分離程度在減小,網絡成員之間獲取友誼的概率在增大。另外網絡的凝聚力指數也隨時間在變大,說明整個網絡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加深。

4.聚集系數(Overall graph clustering coefficient)

聚集系數是指網絡中節點聚集程度的系數,經常表現形式為在社會網絡中我們常發現你的兩個朋友也可能是朋友關系。圖4表示友誼關系網絡的4次聚集系數。

圖4顯示,4次測試的聚集系數均在0.5以下,說明該網絡中的聚類性偏弱,學生之間不太愿意進行交流、互動。但是從圖4的整體曲線來看,雖然第2次的聚集系數最低(在此不做詳細研究),但整體而言還是在擴大,說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行為在增多,朋友之間的網絡在延伸、擴展。

四、研究結論和展望

通過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大學生友誼關系網絡進行分析,得出該測試群體的網絡密度比較低,網絡群體之間的聯系不太緊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對友誼關系的不重視,對群體的融入性有抵觸。但是,從四次調查數據來看,隨時間的變化,分析結果都在向內集中,說明學生之間的緊密性越來越高,相互之間的凝聚力越來越大,因此,高校教育者應加強對大學生友誼關系的培養,讓大學生們走出宿舍、走出網絡,融入到大學校園文化之中。

社會網絡分析一種新的角度和方法,它關注系統中個體相互關聯的作用的拓撲結構,是理解復雜系統性質和功能的基礎。在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交流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探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友誼關系網絡特性,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給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只是一個個案,采集數據有限,后續可以采取更多的數據和樣本,來繼續驗證相關結論,做出更準確的分析。

參考文獻 :

[1]Bukowshi,W.M.,Hoza,B.,Boivin,M. Popularity,Friendship,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1993,60: 23-37.

[2]Harris,J.R.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58-489.

[3]謝雨生,吳齊殷,李文杰.青少年網絡特性、互動結構和友誼動態[J]. 臺灣社會學,2006,(11):175-236.

[4]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5]王炳成 李洪偉 大學生咨詢、信任與友誼關系研究――基于社會網絡的視角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0年9月 第13卷

篇6

近年來,虛擬化技術和云計算興起,云數據中心、多租戶網絡等新的應用場景推動了傳統網絡設計與管理模式的進步,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SDN)及其重要技術OpenFlow作為創新網絡架構,已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關注熱點,不少大學建立了SDN/OpenFlow試驗網,開展網絡領域的創新研究與探索。從200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NickMcKeown教授領導的Ethane團隊(Cleanslate計劃)首次提出OpenFlow協議原型[1],到2012年ONFSDN白皮書[2]1-12,SDN及OpenFlow完成了從試驗平臺向業務網絡部署的跨越,SDN/OpenFlow解決方案已在谷歌等云計算數據中心內部骨干網上發揮了令人矚目的作用[3],國內外主流網絡廠商推出了多種SDN/OpenFlow交換機[4],SDN和OpenFlow技術的發展給網絡人才的專業需求注入了新的內容,也給計算機網絡課程理論與實驗教學的改革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網絡實驗室建設更新周期普遍較短,無論是采用傳統網絡設備的實驗平臺,還是專用的課程教學實驗系統,大多面臨擴展和更新的要求,實驗設備和實驗學時不足,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實踐環節薄弱。針對這些困擾實驗教學的問題,已有不少實驗教學改革的努力成果[5-7]。從目前的實驗教學改革方案來看,多數仍依賴普通網絡設備或傳統網絡仿真與協議分析軟件,尚不足以完全解決上述問題。為了適應網絡技術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給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提供低成本、易擴展、一體化的實驗平臺,擴展和深化實驗內容,有必要在網絡實驗教學改革中引入SDN架構和虛擬化技術。圍繞SDN和OpenFlow有很多開放標準的開源項目,涵蓋了多種SDN系統構件,包括OpenFlow軟件交換機、SDN控制器、業務流程工具、網絡虛擬化工具、仿真和測試工具等,豐富的開源資源為建立新型網絡實驗平臺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2SDN體系的主要組成

2.1SDN的概念與原理體系架構

傳統計算機網絡的控制平面和數據轉發平面是通過網絡設備緊密耦合的,SDN的思想是將控制平面與數據轉發平面分離,把網絡協議的復雜性集中到控制平面,SDN控制軟件通過開放標準的南向接口(如OpenFlow協議)控制數據平面,通過可編程的北向接口(開放的API)為應用層業務定制所需的網絡服務。SDN架構能夠提供網絡抽象層面上的集中控制能力和網絡虛擬層面上的資源配置能力,使網絡虛擬化與計算虛擬化、存儲虛擬化聯系一起,有力支持云計算服務的發展。

2.2SDN控制器

SDN控制器(SDN控制軟件)的功能相當于SDN的網絡操作系統,向下提供對數據轉發設備的配置、控制和管理功能,向上為應用業務提供網絡編程接口。SDN控制器在邏輯上是集中的,在物理上可以是分布式的。

2.3OpenFlow交換機

OpenFlow交換機是SDN數據平面的網絡設備,它按照流表(flowtable)的設置進行轉發。流表由控制器通過安全通道配置,決定OpenFlow交換機的轉發行為。流表項包括跨多個網絡協議層次的匹配字段和轉發行為。OpenFlow交換機的協議工作層次可以根據組網需要進行配置,可實現二層交換機、路由器和其他高層協議及策略的轉發功能。OpenFlow交換機有硬件形態和軟件形態兩種形式,硬件OpenFlow交換機適用于生產型網絡的組建,軟件交換機多用于搭建研究和測試平臺。由于軟件交換機成本低、配置靈活,對OpenFlow規范版本的更新及時,適合在高校的科研教學環境中使用。對于教學實驗平臺,建議采用可運行在虛擬機上的軟件交換機OpenvSwitch。

3基于SDN和OpenFlow的網絡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方案

3.1校園環境SDN的組網方式

校園環境中的SDN有不同的規模及組網方式,選擇哪種取決于其在科研和教學活動中的目標定位,可以將其分為園區模式、實驗室模式和單機模式。園區模式基于校園網主干和硬件OpenFlow網絡設備,用戶可利用SDN和OpenFlow提供的網絡虛擬化及邏輯隔離能力,在不影響校園網承載的正常業務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的創新網絡項目研究和試驗,從而能夠在真實網絡流量背景下,對新型網絡協議、新型網絡業務等研究項目展開測試、評估和部署。實驗室模式的OpenFlow交換機可利用多網卡服務器實現,具體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在服務器上安裝NetFPGA板卡和OpenFlow軟件;另一種直接在服務器上安裝OpenvSwitch軟件,實現OpenFlow軟交換機。創新型研發工作可采用前者,教學實驗平臺可以采用后者。單機模式的實驗平臺利用虛擬機技術和SDN仿真軟件搭建。Mininet是斯坦福大學Ethane研究團隊開發的SDN/OpenFlow網絡仿真工具。不同于傳統的網絡模擬軟件,Mininet還是一個快捷的原型系統開發工具,它集成了OpenvSwitch軟件交換機,能運行實際網絡協議棧和原汁原味的代碼。在Mininet仿真平臺上可以進行網絡新功能的開發測試,然后再遷移到實際的目標網絡上。Mininet仿真的虛擬網絡還可以與實際網絡連通。實驗室模式和單機模式的SDN環境都可以作為教學實驗平臺的構建方案,前者更接近真實網絡,但是組網需要更多計算機(每一個主機或交換機節點都需要一臺物理主機),而Mininet能夠在一臺個人計算機上仿真整個OpenFlow網絡,網絡的擴展性及其拓撲設計的靈活性更好,因而更適合課程教學實驗應用。

3.2基于Mininet的單機實驗環境構建方案

Mininet是基于Linux內核虛擬化技術開發的輕量級網絡虛擬化平臺,它提供了仿真SDN網絡的所有構件:OpenFlow交換機、SDN控制器、虛擬主機節點。Mininet虛擬機鏡像中還預裝了常用的協議分析工具Wireshark,能夠在獨立的圖形化界面中分析網絡協議流量,可作為搭建網絡實驗環境的一個一體化解決方案。給出了Mininet單機環境的構成。由于每臺主機都能構成一個獨立和完備的網絡實驗平臺,完全可以按照通用PC機房的模式建設網絡實驗室,其在容量和擴展性上的優勢顯而易見。實際上,部分學生的個人計算機已經安裝了虛擬機系統,搭建個人Mininet實驗環境可謂簡便易行,作為集中實驗環節的補充,不僅能夠解決實驗設備和實驗課時不足的問題,還能進一步開展課外自主實驗與創新探索活動。

4Mininet單機環境中的網絡實驗

由于采用了虛擬機技術,教學時能夠在Mininet平臺使用流行操作系統的網絡測試命令和協議分析工具,對仿真網絡進行測試,還可以通過圖形化交互窗口進行管理,保證了傳統的網絡實驗內容在Mininet環境中的無縫銜接,這是Mininet優于傳統網絡仿真軟件(如NS2、OpenNet)的地方。Mininet提供預定義的網絡拓撲結構(最小化拓撲、樹型、星型等),支持用戶編寫腳本自定義網絡拓撲,還能通過API開發新型網絡功能。因此,在該平臺上安排教學實驗有很大的設計空間,給出了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的參考實例。通過所示的綜合性實驗,學生既能觀察交換機外部行為,又能深入學習內部工作原理及算法實現;設計性實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建立對網絡對象的系統級認知。從實例中看到,驗證性實驗細節均能夠利用常用網絡測試命令和協議分析工具完成。使用Mininet實驗環境需要掌握虛擬機技術和多種自由軟件安裝配置,綜合性實驗需要學習Mininet的常用命令,設計性實驗需要學生掌握Python腳本語言的編程,實施中需要增加實驗環境維護和實驗過程指導的工作量,具體的實驗教學計劃可以根據專業定位、學時限定和培養目標來規劃。

5結語

SDN框架和虛擬化技術是網絡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搭建的Mininet實驗環境是一個獨立和完備的一體化網絡實驗平臺,能夠解決目前實驗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參考實驗實例說明了該平臺對傳統網絡實驗的兼容性以及靈活規劃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的潛力。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完善實驗改革方案,能夠為學生開拓更大的自主學習與實踐探索的空間,使課程教學與網絡技術發展接軌,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課程實驗教學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有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McKeownM,AndersonT,BalakrishnanH,etal.OpenFlow:Enablinginnovationincampusnetworks[J].ComputerCommunicationReview,2008,38(2):69-74.

[2]FoundationO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J].TheNewNormforNetworks,2012(7):1-12.

[3]劉誠明.軟件定義網絡[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50-51.

[4]黃韜,劉江,魏亮,等.軟件定義網絡核心原理與應用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85-97.

[5]周國軍.計算機網絡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6(7):45-48.

[6]吳敏綱,詹沐清.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改革與探討[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21):174-174.

篇7

一、網絡平臺學習的必要性

大學是專業素質教育,很多專業課都在一學期幾十課時里完成,難度相當大,很多學生把“學知識”演變為“修學分”,因此課堂外的延伸學習勢在必行,而利用網絡教學輔助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在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教學的模式應發生適當的轉換,由“推”變“引”,誘發學生自主自發學習的能力。而且大學課程中很多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應用性,因此該類課程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思維靈活性的要求相對較高;但是隨著高等院校近幾年的擴招,部分學生基礎理論差,理解和認知能力有限,相對枯燥的書面教材內容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之該類課程教學傳統和教學手段尚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大學生對該類課程尤其難度較大的課程產生了畏懼心理,以至于影響了學習積極性。

二、網絡學習平臺的特性

網絡學習平臺的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的輔導和幫助下,自主使用網絡學習平臺所擁有的各種學習子系統,不斷獲取并分析反饋信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要素和學習風格,及時調整控制學習過程,以達到最優化的學習目標,它具有以下六大特性:

輔。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應該作為常規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而不能完全替代課堂學習。教師可將課程相關資料上傳到教學平臺,可以幫助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學習,同時拓展課程內容和傳統教學相輔相成。

自主性。網絡平臺學習對學生缺乏有效的學習過程控制機制,學生的學與不學,學習時間的長短、學習效果的好壞從短期是很難監控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顯得尤其重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發揮網絡學習平臺效果的關鍵所在。

可重復。傳統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課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很難做到,而且課堂內容的難點也很難通過課堂的教學一次性掌握。網絡學習平臺給學生重復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撐,教師可以通過錄制課程視頻、整理課程相關資料上傳網絡學習平臺,可以使課堂再現,提供學生二次甚至多次重復學習的機會。

異步性。傳統的教學是課堂教與學的同步,學生必須和教師在時間上同步,思路上同步,才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網絡學習平臺可以實現教與學的異步,教師只要安排好學習任務并進行適當的指導,學生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在給定期限內完成學習。

開放性。傳統的教學主要圍繞教材展開教學,同時由于課堂時間的約束,教學內容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網絡學習平臺可以提供學生開放性的學習環境,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有效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擴展和延伸,尤其和現實世界的結合,內容不再抽象和教條,讓學生認識到課程的有用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交互性。傳統課堂教學的交流與溝通是非常有限的,網絡平臺可以利用各種交流工具提升交流的空間和時間,讓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難點,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匿名交互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交流時的心理壓力。

三、網絡學習平臺的自主學習模式探討

利用網絡平臺學習,學習不再是一個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主動發現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可以自主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根據實際需求,自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如何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提高學習效率、改進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一直是網絡教學探討中的核心問題,而學習模式的創新和應用是行之有效的途徑。本研究結合網絡學習平臺的特點探討了幾種教學模式。 轉貼于

引導式學習。網絡學習雖然強調學習的自主性,但教師的引導必不可少,沒有溝通和引導的網絡教學會轉變成“放羊式”教育,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方向感,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會挫傷他們學習的熱情。這種引導必須貫穿學習全過程,具體而言,學習前教師應明確學生學習的目標和內容,提示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提供解決問題的工具和途徑,加強學習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階段學習結束后要讓學生總結和反饋學習心得。

探討式學習。探討式學習必須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主動的學習環境中。而網絡學習平臺提供了這種動態開放的環境,要求學生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探討式學習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過程,需要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此過程中,在網絡學習平臺上有共同興趣的同學可結成團隊,相互探討,知識互補。而且很多問題無法由單一課程所能解釋或解決,往往需要跨課程乃至跨學科,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如此便利的途徑,學生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尋求相關領域教師提供幫助。

任務式學習。任務驅動學習也稱為拋錨式學習,它的概念是由Vanderbilt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提出來的。其實質是將教學“錨接”于(即安排在)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而且各個“錨點”(伴隨的教學事件)都能夠提供多課程的延伸。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提供各種技術手段的支撐,可以方便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教學“錨點”,可以把教學內容分成多段任務模式,只有在上一個任務完成的情況下,才能繼續下一個任務。每個任務情景能夠支持學生進行持續的探索,在此過程中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線索。讓學生學習解決一系列課程相關的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合作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其實貫穿于其他學習模式,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了空間和時間的便利。在以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依托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協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合作學習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但在此過程中也應盡量避免“搭便車”現象,要充分發揮組長負責制,把任務責任分配到人。

四、結束語

網絡學習平臺在一個更加自由而廣闊的空間環境中促進了教與學模式的創新與應用,拓展了教學的寬度、深度,大量豐富優秀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手段,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本文探討了借助網絡學習平臺的網絡學習特點及學習模式,為更好地開展網絡教學提供一點借鑒。

參考文獻

[1]馬玉華.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網絡教學模式探析[J].教學與管理,2007,(21):151-152.

篇8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學生受到其自身個性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時好動,意識分散,接受新事物以及新知識的能力有限,因而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體意識不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自身喜好和情緒影響較大,這就導致推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了一定的阻礙。

2.從教學方式的角度來說

現階段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很多的不足。首先,缺乏基礎設施,一些地方的學校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其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落后。其次,課堂教學理念落后,對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一些學校過分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和創新意識。再次,雖然有些學校有著充足設施,但是由于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從而導致整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以網絡為基礎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與探究

1.以學生興趣為主導,多方位思考

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導去實踐,側重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全面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不斷培養學生對網絡技術的操作能力,有效提高學生接受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的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全面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與重點就是必須滿足現階段社會快速發展對于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比如說,在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強化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通過調查學生對于知識種類的興趣,設置課題的目標。有效提高學生使用網絡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再以激勵機制加以輔助,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潛力和自信心。

2.以合理的課程安排為輔助,多角度體驗

通過具體的實踐,培養學生借助多媒體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相應的,這也需要合理、科學的規劃小學信息技術結構,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更多親身體驗,最終靈活掌握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比如,在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可以學生的親身經歷為教學的基本素材,慢慢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信息技術課堂中,激發誘導學生對類似課題的學習探究欲望,并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鍛煉小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篇9

一、常出現的邏輯判斷問題

復合命題的判斷:這種問題上最容易見到“或”“且”就意味含邏輯聯系詞,從而無疑為“P或Q”“P且Q”形式的復合命題。

真假命題的判斷:這種問題要根據所給命題“相等”的含義而定義,具體問題都體現在“都相等”其否定為“不相等”。

二、教學建議

由于在生活學習中我們的學生有著不斷的應試壓力,所以絕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通過海量的例題、習題來讓學生提高,這樣所產生簡單的機械形式的學習往往無效。僅僅要求學生“學會”去判斷命題的真假,“學會”表述四種命題的形式“學會”判斷兩個命題之間充要條件和必要條件之間的關系,這只是單單地應付解題,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簡易邏輯的邏輯學與知識背景上缺乏全面的了解。

建議一:在我們自學的同時,希望我們全方位了解有關的知識背景,可以在教學中同時灌輸邏輯學的數學歷史背景,邏輯學其實是一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而我們可以讓學生去看、去了解一些西方與東方邏輯語言上的差別和關系,進一步讓我們要學到的數學邏輯和自然語言聯系到一起。

建議二:在邏輯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謹慎,不可想當然隨意出題,要多加斟酌。在一些命題的表述過程當中,將文學語言適當地與數學符號做到有機地結合,從而使用,才能更好地便于學生理解。

建議三:教學過程中不要只對學生進行大規模訓練,要多注意培養,去提高學生轉換命題與構造命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自己創造的過程當中發現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完成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總之,邏輯用語是高考數學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推理能力。本文只是一些淺顯建議,更深入的教學方法仍需在實踐中逐步加以總結。

篇10

一、新疆醫科大學學生醫學英語學習狀況調查

截至2014年,新疆醫科大學有本科、研究生、大專、博士、在職成教生總共1.5萬人左右。其中超過70%以上的醫學生要在求學階段學習相關醫學英語知識,不同階段的學生在求學期間至少要學習一門以上的相關醫學英語課程,但超過一半以上的同學反映課程內容無法滿足學習需求。因此我院開展了關于開發基于新疆醫科大學學生醫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相關研究。

二、形成性評估與網絡平臺醫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網絡教學與形成性評估的關系實質上就是教學與評估的辯證關系?!保ㄖ苕虫?,2005)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價體系對于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教學評估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形成性評估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控與反饋,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督虒W要求》提倡學校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督,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三、新疆醫科大學學生大學醫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平臺教學模式探討

建立醫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平臺不僅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能夠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通過網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登錄到學習平臺進行醫學英語寫作的學習。首先,學生必須要下載并安裝學生客戶端軟件,然后,利用自己的學號登錄自主學習平臺,填寫個人信息以作為學生在該課程結束后的課程統計信息。

雖然網絡學習平臺具有開放性、輔和交互性的特點,能夠優化教學效果,但是,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應該作為常規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而不能完全替代課堂學習。所以,教師可以將與醫學英語相關的資料上傳到學習平臺,讓學生自主地選擇相關知識點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學習。課程設計者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創建一些有助于提高醫學英語水平的權威網站的鏈接,如American 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The Medical Editor、American Journal Experts等,這些網站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醫學英語學習方面的信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素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醫學英語寫作與國際接軌。在學習平臺上,學生既可以瀏覽教師的視頻講解,做學習筆記,進行提問和討論;也可以進行內容測試和寫作練習,還可以下載相關學習資料。系統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成學習進展情況表,實時傳送給授課教師。授課教師對情況表進行匯總分析,對學生在醫學英語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集中輔導。

四、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將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用于教學已成為時代的主流。應用網絡信息技術輔助醫學英語寫作課程不僅順應了新世紀醫學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優化了教學效果,對于培養學生撰寫科研論文能力和造就醫學高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0.

篇11

目前學術會議投稿人向學術會議的組織機構投稿的方式有三種[1]。一是傳統的郵寄形式,即通過國際快件將論文的原稿郵寄給會議的主辦方。這種形式曾經是投稿的近乎唯一的方式,持續了漫長的歲月,可現在采用這種方式接受來稿的刊物越來越少。二是用電子郵件的方式投稿,即投稿人將原稿的電子文件發至會議主辦方的電子信箱。這種投稿方式顯然比郵寄快得多,但與郵寄一樣,論文也有丟失的時候。目前采用這種投稿方式的會議還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會議的論文收集己經在此基礎上,又進了一步,發展到第三種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種投稿方式,即網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這種方式速度更快,而且論文不會丟失。一旦作者在網上登記注冊投稿,每個主要步驟都有記錄,很受會議的主辦方以及投稿人的歡迎[1]。

從文獻來看,國外在審稿網絡化方面的研究比國內早。1996年,作為英國電子圖書館工程(eLib)的一部分,英國的電子投稿與同行審稿(Electronic Submission and Peer Review,ESPERE)項目開始建設。研究人員利用Internet先后建成兩個電子投稿和同行審稿系統:初期試用的eSPRINT系統和當前使用的ESPERE系統。試圖利用技術的進步來為作者提供服務,減少開支,并提高工作率。目前,已有20余種國際知名科技期刊采用ESPERE系統進行網上投稿和審稿。相繼國內外的眾多學術會議組織機構也采用了相關的網上投稿和審稿技術[2]。

文章的組織結構為:第2節介紹了該文使用的一些技術和開發環境,在此基礎上,第3節給出了系統的設計;第4節給出了由該系統的開發結果;最后對全文進行了總結。

1 系統的設計

功能模塊設計。學術會議網絡投稿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論文的處理和用戶信息的操作。系統具體包括的功能分為系統管理員和用戶兩大類。其中系統管理員的功能包括:審核審稿人申請、添加審稿人、論文準入審核、分配論文、刪除論文、刪除普通用戶(審稿人與投稿人);投稿人的功能包括:用戶個人資料修改、查詢本人的已審論文、查詢并修改本人的未審論文、提交新的論文、申請成為投稿人;審稿人的功能包括:用戶個人資料修改、查詢已審核的論文、審核未審論文、給出審核意見。學術會議網絡投稿系統的功能模塊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2 開發結果

2.1 數據訪問層

在該系統中,數據訪問層App_Code中提供訪問數據庫的函數,系統若要操作數據庫,必須經過該層,調用該層的函數。該層包括一個類:DataAccess.cs以及Web.config實現了數據庫連接的封裝。

2.2 主要功能頁面介紹

下面通過主要的頁面來介紹一下系統的關鍵功能,介紹的功能模塊有:論文修改和投遞、論文審核、審稿人申請、論文分配。

投稿人登錄后,可以對Paper模塊進行操作,Paper模塊是投稿人的論文信息管理模塊,包括Reviewed Paper, Submit New Paper, ReviewingPaper三個模塊。三個模塊涉及到的數據庫操作類有:GetArticleId.cs, GetArticleName.cs, GetArticleUrl.cs。其中論文的修改和投遞頁面運行后如圖2所示,在投稿稿件的操作中規定只能投遞PDF格式并且文件的大小不超過6MB。

審稿人登錄后,可以對Review模塊進行操作,Review模塊是審稿人的論文信息管理模塊,包括Review Paper, Reviewed Paper兩個模塊。兩個模塊涉及到的數據庫操作類有:GetArticleId.cs, GetArticleName.cs, GetArticleUrl.cs。

其中審核論文的模塊是由Review Paper.aspx、PaperReview.aspx和PaperReview_2.aspx三頁面實現,如圖3所示。在圖3所示的頁面,審稿人可以給出論文的審核結果(Accepted、Rejected、Modifiy),并且需要為該論文注明反饋信息。

由于系統注冊用戶的默認身份為投稿人身份,該系統在用戶登錄系統后提供了審稿人申請的功能,申請的請求被提交給管理員用戶,管理員根據申請人的信息決定是否同意此請求。運行結果如圖4所示。

論文分配功能是建立在論文準入操作的基礎上的,只有投稿管理員初審的稿件才可以在如圖5所示的頁面中被分配給相應的審稿人。

3 結語

該文通過對已有的投稿系統和國內外的稿件遠程處理技術的調查與研究,通過成熟的網絡開發技術,實現了學術會議網絡投稿系統的基本功能模塊的開發,具有現實意義。在系統的未來開發中需要添加的功能模塊有:自動郵件通告功能、學術會議邀請功能、在線付款功能等。在添加上述功能模塊的同時,還需要對系統的安全性進行加強。同時由于學術會議的規范性較強,在投稿系統的實施中還需要更多地與學術會議的規范加以結合。

參考文獻

[1] 任小平.英國一種網上投稿與審稿系統的發展與啟示[J].編輯學報,2003,15(2):152.

[2] 解瑾,王學優.中外教育技術學術期刊網絡技術應用現狀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6):27-32.

篇12

移動學習是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學習形式,學習者利用無線通信網絡和無線通信設備(如手機、PDA、筆記本電腦等)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任何方式的學習。由于移動學習具有極大的方便性,隨著高性能移動設備的出現、高速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移動設備價格和上網費用的下降,移動學習越來越普及,有著極大的發展前景。

二、移動學習的特征

移動學習,在形式上,是移動的,學習者、學習資源、學習設備與學習環境可以是移動的,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有線網絡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學習,學習者還可以利用閑散時間,比如等車時、做車時,走路時學習,簡單方便;在內容上,是可以互動的,移動學習的技術基礎是移動計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教育信息、教育資源與教育服務的傳輸都是依據這些技術來實現雙向交流的,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下載豐富的學習內容,可以獲得課堂以外的指導;在實現方式上,是數字的,移動學習是基于無線移動設備進行的數字化學習,它是在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遠程教育的一種新形式。

三、移動學習支持的學習類型

移動學習可以支持多種類型的學習。第一類是個性化學習 (Personalized Learning),它可以根據學習者要求設置內容、進度,調整學習情境來支持學習者。第二類是對話性學習(ConversationalLearning),通過與他人交流或對話進行學習,通過討論分享思想。第三類是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特別是小組學習,個人參與小組討論協作,想出小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 ,學習者通過小組協作獲得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方案。第四類是探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學習者確立探究的主題 ,然后使用移動技術收集數據,利用收集的數據進行科學探究。移動學習使得學習不再僅局限于學習者所在的教室,通過移動技術,移動學習不僅能夠為學習者拓展、建立廣闊的學習情境,而且通過交互、博客或即時通訊等手段創建鏈接,鏈接到更廣闊的情境、更分散的學習情境。

四、移動學習技術的實現方式

縱觀整個移動教育的領域大致有這么幾種方式:

(1)移動式存儲實現方式,或者叫播客形式(Podcasting)

移動式存儲是指學習者預先將學習資源存儲到移動設備里,然后在移動中對移動資源進行正式或非正式學習的方式,主要是針對微型學習資源進行的。微型學習資源可以是一個微型課件,一個幾分鐘的音頻和視頻,也可以是一些課程筆記。

(2)基于SMS短信的移動學習的方式

此種方式主要是基于文本交流的方式,對于學習者來說,有三個主要用途,一是能夠接收到相關的通知和教學信息或者自己定制的學習短消息;二是能夠向服務器發送問題,希望服務器能夠給予學習指導;三是直接通過手機短信與老師和學習伙伴交流。

(3)基于WAP連接方式

所謂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就是無線應用協議,WAP網絡架構由三部分組成,即WAP移動設備,WAP網關和 WAP服務器。它的功能就是任何一種支持WAP協議的移動設備通過WAP協議和WAP網關,使其能夠訪問到WAP服務器上的Internet資源。同時配有WAP微型模擬瀏覽器(WAP Emulator)的PC也可以直接訪問WAP資源。學習者用移動設備通過電信的WAP網關接入Internet,然后通過WAP協議和網關轉換為移動設備瀏覽器所支持的WML格式,經手機等移動設備微型瀏覽器顯示出來。WAP連接Internet的概略如圖1所示。

(4)J2ME方式

J2ME是SUN的JAVA2平臺微型版本,采用3層結構設計,分別是Configuration(配置層),Profile(簡表層)、Optional Packages(可選包)。J2ME方式是一種基于WAP的B/S結構的軟件系統開發方式,它針對具體的手機或手持設備型號以及設備的功能進行開發,并需要手持設備安裝后方能使用,J2ME 的技術構架如圖2所示。

五、移動學習網絡課程開發策略

(1)學習資源形式多樣化

移動設備的多樣形,性能不同,學習資源既要有文本又要有音頻、視頻等滿足不同移動設備的要求。學習者可能是利用閑散時間,比如等車時、做車時,走路時、隨時隨地隨需學習,因此,網絡課程內容的形式應該多樣化以滿足不同移動設備、不同時間場合的要求。比如:文檔、圖片序列(由PPT課件轉成)、課程錄音、課程錄像等多種媒體格式、適合多種移動設備、多種時間場合的學習資源。

(2)學習內容微型化

由于學習時間的間隔性、學習環境的復雜性、學習者注意力較容易分散等原因,移動學習的學習內容應以小的信息單元、狹窄的主題、相對簡單的問題呈現。網絡課程內容可以按照“章―節―知識點”等層次模式進行組織,整理出每章每節的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習指導、參考資料等內容,并概括總結出每個知識點的核心內容和若干測試題目,但在呈現時微型化,這樣能適合多種移動設備,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

(3)學習過程的個性化

移動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可以根據學習者要求設置內容、進度,調整學習情境來支持學習者。因此,網絡課程設計應該面向個性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考慮采用多種版式,能夠有效地滿足各種需求,以及采用多種形式實現學習內容的個性化分配和發送,如移動導游、采用自適應界面或接口、自助型學習社區中學習者之間的交互 、自適應導師系統和網絡學習 、推薦系統等等。

(4)學習時間的定制式、自主性

定制式是指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定學習內容并向移動設備、遠程專家或服務器發送學習請求,移動學習設備按時將收到信息并呈現出來,這些學習內容是按學習者的要求定時發送的,而不是立即發送的。另外,重要的課程通知、實時導學信息、階段作業的提交截至期限、考試時間安排等信息,由教師直接“推送”到學習者的移動設備上,使?學習者能及時地獲取關鍵時間信息,提前有所準備,以免因為學習工作忙等原因延誤?作業提交、考試等重要學習活動。因此,網絡課程的設計應具有定制功能、定時功能以及信息推送平臺。

(5)學習過程的實時交互性

移動學習可以實現實時互動溝通交流,學習信息 資源和服務的傳輸都可以利用這些技術實現雙向交流。當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及時而有效的幫助,這樣可以明顯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網絡課程設計中應具有實時交互平臺,比如對話,對話是學習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話,學習過程可以跨越地點、跨越情境、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而進行,不再是僅僅局限于教室或課堂,而是提供更多在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學習的機會。

(6)多種情境的建構與跨越

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移動學習提供了把教育延伸到課堂外、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對話和交互方法,通過交互、博客或即時通訊等手段創建鏈接,建立更廣闊的情境,移動學習可以跨越多種情境,通過移動技術,師生的交流方式從地點固定或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變成了移動交流方式,移動學習使得傳統的單一地點、由一個教師負責管理的課堂教育變成了可以跨越情境和生活轉換的多地點、多人的連通學習。因此,網絡課程設計中不僅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到多種情境之間的跨越。

移動計算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創造了“移動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機會,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對網絡課程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以上對基于移動學習的網絡課程特征的分析,為我們從移動學習的角度設計網絡課程提供了一定有參考。

本文屬于基金項目: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1年度立項課題(編號:19513),《基于移動學習的網絡課程研究》。

[參考文獻]

[1]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 (3):12-19

[2]倪小鵬,張靜然.移動學習的發展和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9,(7):1-5

[3]侯偉,朱東鳴.移動學習技術開發實踐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 (1):115-119

篇13

從邏輯學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來看,學者們對邏輯的涵義仍有不同的理解。首先,邏輯指經典邏輯,即二值的命題演算與謂項演算,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叫數理邏輯,這是最“標準”、最“正統”的邏輯,也是最狹義的邏輯。其次,邏輯還包括現代非經典邏輯,也就是所謂的哲學邏輯,即哈克所講的擴的邏輯與異常的邏輯。再次,邏輯還包括傳統演繹邏輯,它是以亞里士多德邏輯為基礎的關于非模態的直言命題及其演繹推理的直觀理論,其主要內容一般包括概念、命題、推理、證明,特別是三段論等。盡管關于邏輯的涵義和研究對表述不一,存在爭議,但基本上可以從廣義的和狹義的兩類概念去理解。廣義的邏輯是指研究思維形式、邏輯基本規律及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而狹義的邏輯是指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學,即如何將有效的推理形式從無效的推理形式中區分開來的科學,其中心問題是區別有效論證和無效論證,“邏輯的形式系統則為論證的有效性提供嚴格的工具和純形式的標準”。狹義邏輯的形式系統力圖把“非形式論證”形式化,力圖用精確、嚴格和概括的名稱來表述它們?!斑壿媽W家總在邏輯論著中直接提出他的公理系統,而決不告訴你他是怎么得出這套公理系統的。然而,邏輯哲學則要研究形式體系如何創立的問題,創建、調整過程的一般特征,直覺在這一過程中的定向、引導作用等。”

二、邏輯哲學不是哲學邏輯

從概念產生時間看,哲學邏輯要遠遠早于邏輯哲學,而且兩者在研究的內容上多有重疊之處。因此,經常有人將兩者等同,認為哲學邏輯就是邏輯哲學。但從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情況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應當將邏輯哲學和哲學邏輯區分開來,邏輯哲學并不是哲學邏輯。二者不能同等對。哲學邏輯主要是由邏輯學發展中相關的哲學探討而引起的現代邏輯的一些分支,這方面的研究實質上預示著一個新的邏輯學科群體的產生,其特征是以某些傳統的哲學理論、概念、范疇和方法為對象所進行的現代邏輯的研究,它是關于某些傳統哲學范疇的形式理論,因而,它本質上屬于邏輯學。最早明確使用“哲學邏輯”一詞的是羅素,他在《我們關于外在世界的知識》一書中指出:“數理邏輯,除了它的初創形式之外,就連最現代的形式也不直接具有哲學上的重要意義。

在初創以后,它就屬于數學而不屬于哲學了。我將要扼要論述的,是數理邏輯的初創形式,只有這個部分才真正稱得上哲學邏輯。往后的發展,盡管沒有直接的哲學意義,但是對哲學研究有很大的間接用處?!钡_素并沒有給哲邏輯學以明確的定義,邏輯哲學和哲學邏輯的關系如何,一直是學者所爭論的問題,部分學者認為邏輯哲學就是哲學邏輯,英國牛津大學講師A.C.格雷林(Grayling)在其出版的《哲學邏輯導論》一書中指出,哲學邏輯的研究是圍繞語言問題展開的,它的基本概念為命題、分析性、必然性、存在性、真理性、意義和指稱等,而其目的則在于通過語言的分析更好地理解思維和世界。雖然邏輯哲學有時候在一定的場合也被理解或者說涉及到哲學邏輯,但是它實際上是指與解決哲學范疇和方法相關的現代邏輯的一個學科群,大概可以包括: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邏輯、多值邏輯、概率邏輯、自由邏輯、相干邏輯、直覺主義邏輯、存在邏輯、問句邏輯、問題邏輯、對話邏輯、認識論邏輯、命令邏輯、優先邏輯、行動邏輯、部分與整體邏輯、本體論邏輯、信息與信息過程邏輯、量子邏輯、歸納邏輯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安平县| 合川市| 曲松县| 辽阳市| 广灵县| 泰州市| 西充县| 合水县| 东莞市| 仲巴县| 乐平市| 桂阳县| 永宁县| 寿光市| 静乐县| 印江| 搜索| 板桥市| 甘孜县| 永丰县| 勃利县| 白沙| 乐业县| 朝阳县| 乌苏市| 白城市| 英山县| 临泽县| 玉龙| 云安县| 新乐市| 吉木乃县| 景德镇市| 姜堰市| 景东| 织金县| 雅江县| 肇源县| 甘南县|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