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文學鑒賞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文學鑒賞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學鑒賞論文

篇1

二、文學鑒賞與專業(yè)實踐的融合

篇2

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基于情感營銷理論,分析哈根達斯實施情感營銷的現狀,開展杭州城區(qū)哈根達斯的消費者調查,進一步探討如何提升哈根達斯品牌的情感營銷策略。

研究的意義:

哈根達斯被美國紐約時報譽為“冰激凌中的勞斯萊斯”,是世界有名的冰激凌品牌之一,從它最初創(chuàng)立到現在已經有了將近60年的歷史,從起初的一個家庭手工作坊的產品,發(fā)展到現在的全球第一大冰激凌品牌,哈根達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跟他合理的運用“情感營銷”的方式是分不開的。因此,對哈根達斯情感營銷策略的研究,探索如何改善哈根達斯的情感營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著名的廣告人李光斗(2011)在其文章中說道,情感營銷已經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籠絡”感性和理性消費者的一把利器。文章以“凡客體”為例,闡述了這一廣告所表達的情感訴求很好的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而一個品牌要想獲得消費者的芳心,就必須抓住消費者的情感內心世界,動之以情才能獲得消費者忠誠。在感性消費時代,企業(yè)在營銷過程中要抓住情感這條主線,建立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情感聯系,消費者才會慢慢愛上這個品牌,只有讓消費者對產品動心,品牌才會有持續(xù)的生命力。

陶文靜和池進(2013)兩位學者認為運用情感營銷策略進行餐飲經營具有積極的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對餐飲的選擇不僅受到產品質量的影響,而且也受到消費者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餐飲經營者需要關注顧客的情感因素和心理需求,讓產品富有情感價值。同時他們還指出,情感營銷作為一種注重消費者情感、心理需求的營銷方式在餐飲經營中運用可以營造良好的餐飲環(huán)境、培養(yǎng)顧客忠誠,從而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良好的收益。文章最后從餐飲產品的設計、包裝、宣傳、服務等方面,為餐飲企業(yè)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情感營銷策略。

學者孫瑞華(2011)認為時代呼喚情感營銷,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情感營銷也逐漸成為一種潮流,特別是消費者在購買決策環(huán)節(jié)時,考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多,不僅要注重產品的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滿足自己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和認同。他指出情感營銷最關鍵在于攻心,在激烈的市場營銷環(huán)境中,要想提高市場占有率,必須制定可行的攻心策略,為此他提出了四個攻心術,真正從消費者角度出發(fā),投其所好。所以,市場營銷正是將攻心作為上策,讓消費者從心底產生共鳴,從而產生品牌偏好,提高顧客的品牌忠誠度,企業(yè)要想產品在市場上銷量暢行,就必須順應時展潮流,根據特定時代的情感消費需求制定企業(yè)相應的市場營銷策略。

學者許紅格、林美珍和陳秋萍(2012)對情感營銷有自己的看法,文章從顧客的情感需求出發(fā),研究企業(yè)如何在市場營銷中利用情感因素取得良好的營銷效果。他們認為在感性消費時代,情感是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企業(yè)是否創(chuàng)造更多回頭客的決定力量。文章從情感營銷的四個策略出發(fā),分析了情感包裝、情感設計、情感服務、情感廣告對顧客情感需求的影響,指出情感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心理,同時也影響消費者對企業(yè)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感知。文章還從影響消費者的情感因素出發(fā),為企業(yè)如何提升服務質量提出可行性的情感營銷對策。

學者李梅茹(2012)對于經濟學中情感營銷的策略有一定的研究。文章從三方面闡述了情感營銷對企業(yè)的作用,并根據各種消費心理提出情感營銷策略。他指出企業(yè)要想獲得消費者的長期光顧和品牌忠誠,情感營銷是必不可少的策略,想辦法如何抓住消費者的情感才是關鍵。同時他還針對不同的營銷現狀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包括如何激發(fā)消費者的認同感、用情感廣告使消費者產生共鳴、開感產品滿足顧客需求以及用情感商標來刺激消費者眼球。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的心里期望和實際感知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會相差太大,以至于讓消費者自覺的產生產品偏好,形成良好的品牌忠誠。文章最后還指出企業(yè)要想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那么他的營銷策略也要隨著消費者行為和情感的改變而改變。

國外研究現狀:

追溯研究文獻,最早把情感全面引入營銷理論中的是美國的巴里·費格教授,他認為形象與情感是營銷世界的力量之源,想顧客之所想,滿顧客之所需。因此,情感營銷就是企業(yè)將營銷活動以一種更感性的方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總的來說,他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企業(yè)的營銷活動:第一是研發(fā)出富有人情味的產品或服務;第二是采用富有人情味的促銷方式。

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經根據人們以往的消費特點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分成三個階段:一是追求量的消費,二是追求質的消費,三是追求感性的消費。同時他還指出企業(yè)在營銷過程中要更多的考慮情感因素,將推銷和營銷手段情感化才能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美國推銷大王喬·坎多爾福曾說過:“推銷工作98%是感情工作,2%是對產品的了解。”對于一個推銷員來說,掌握一定的推銷技巧是很重要的,不僅要充分的了解產品,而且要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推銷過程中,因為顧客買的不僅是產品本身,還在買一種心靈體驗和感受。

文章《ANewConceptofMarketing:TheEmotionalMarketing》的作者DomenicoConsoli認為如今情感營銷是市場營銷領域的一個新概念,他指出情感營銷是研究如何誘導人們情緒化的購買特定的產品或服務。文章還從心理文學的角度出發(fā),指出情感條件影響購買決策過程的每個階段,情感在任何一種社會或商業(yè)決策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同時,情感營銷策略的使用,能夠確保企業(yè)獲得長期和深遠的顧客忠誠并且保持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作者Dr.SurenderKumarGupta和HemantSyal二人在文章《EmergineMarketingApproachestoInfluenceCustomerBuyingBehavior》中寫道情感在顧客的購買決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成功的營銷活動依賴于了解客戶的心理和他們的情感感受。企業(yè)將情感植入產品當中,可以吸引顧客的好奇心,并引起他們強烈的購買欲,從而增強顧客忠誠度。他們指出,顧客購買產品更多的是基于該產品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個性的情感相兼容,而不是基于產品的特性。

發(fā)展趨勢: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更多同質化的產品正在不斷沖擊人們的眼球,新的營銷理念也應運而生。同時,消費者的欲望和需求也在不斷轉變和升級,人們在日常消費過程中,不僅重視產品本身帶有的基本功能和利益,更多的是追求在消費和購買過程中所獲得的心理滿足和情感表達。情感營銷理論作為現代市場營銷中的一個新概念正在不斷的發(fā)展,現今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于情感營銷的理論研究當中,希望通過以此來進行企業(yè)在情感營銷策略上的改善,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因此對于哈根達斯情感營銷策略的研究調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二、課題關鍵問題及難點

關鍵問題:

本課題基于情感營銷理論,著眼哈根達斯實施情感營銷的現狀,以杭州市的哈根達斯消費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哈根達斯情感營銷策略的研究調查,并進一步探討如何改善哈根達斯品牌的情感營銷,更好的實施情感營銷策略。

難點:

本課題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具有以下難點:

(1)問卷設計的合理性以及采用網絡問卷的方式,被調查者對問卷的態(tài)度、問卷的回收率等都會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有一定的影響。

(2)問卷調查中需要使用紙質問卷調查方式,需要進行實地調查,問卷的收集、統(tǒng)計、整理工作量較大。

三、完成該課題研究已具備的條件(有關的研究工作基礎,儀器設備條件,經費情況)

研究工作基礎:

主觀條件:首先,本人對哈根達斯的情感營銷這塊比較感興趣,而且我們當中的一些同學自身就是哈根達斯的顧客,隨時可以感知和體驗哈根達斯的情感營銷,對這次寫論文應該會有一些幫助;其次,在大學三年的學習中,掌握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同時自己又查閱了一些資料能夠完成這次論文。

客觀條件:切實利用杭州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關于情感營銷方面的書籍,結合其他雜志期刊上的資料,再利用互聯網上的資訊,以及進行必要的社會調查來論證自己的相關內容。

儀器設備條件:學校圖書館、杭州圖書館、寢室電腦

經費情況(單位:元):

網絡資源費:50

復印打印費:100

其他費用:150共計:300

四、研究方案

1.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或試驗方法及主要技術路線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在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tǒng)以及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等中文數據庫及外文數據庫上的檢索,收集相關資料,并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適當的歸納整理,為論文作鋪墊。

(2)問卷調查法:通過設計問卷,在網上發(fā)放問卷以及對消費者進行實地調查發(fā)放問卷,得到相關的信息。

2.進度安排(起止時間:201X年3月1日~201X年12月31日)

201X年3月1日~201X年3月15日選導師

201X年3月16日~201X年5月31日征題完成開題答辯

201X年6月1日~201X年6月30日完成外文翻譯

201X年7月1日~201X年8月31日完成綜述、資料收集

201X年9月1日~201X年9月30日撰寫論文提綱及完成論文初稿

201X年10月1日~201X年11月30日修改論文

201X年12月1日~201X年12月31日完成畢業(yè)論文答辯、補答辯

五、參考文獻

[1]伍慶,董曼虹。傳情圣物[J].21世紀商業(yè)評論,2010,(10):118-120.

[2]李光斗。情感營銷營銷的溫柔一刀[J].廣告人,2011,(07):155.

[3]陶文靜,池進。情感營銷視角下的餐飲經營策略研究[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3,(2):43-47.

[4]孫瑞華。市場營銷新理念:情感營銷[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75-77.

[5]許紅格,林美珍,陳秋萍。情感營銷對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的影響研究[J].企業(yè)活力,2012,(1):33-36.

[6]李梅茹。經濟學中情感營銷的策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2,(19):76-77.

[7]張靜雅。淺析情感營銷策略[J].現代商業(yè),2014,(5):43-44.[8]文征。情感營銷。[M].北京市:中國物資出版社,2011,(1):3.

[9]周高華。情感營銷行之有效的營銷之道。[M].北京市: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

篇3

一、分析當前的教育

在當前社會中,主要的教育理念就是為了滿足應試教育的目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的就是為了應對各種學科之間的考試,由于在職高的教學過程中,各個學科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在此之間主要精通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而忽視了對歷史等一些文化知識的了解。同樣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只是研究了文學方面的知識,沒有延伸其他相關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避免學生僅僅抓住課本上的知識,忽略了全面發(fā)展。由于社會逐漸的向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在相互貫通。因此,對于當前的教育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綜合素質。在本文的教學中要結合語文知識多了解歷史知識,讓學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展開學習。

二、文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新課標語文的教學目標中,提倡跨領域的教學,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對于現階段我國語文教學與歷史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二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進行直接的交流。然而,學習是沒有界限的,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各個學科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連接的。在學習知識中,如果能將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起來,內容之間相互滲透,這就很容易達到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和歷史教學中,應該相互結合,體現文史教育在職高語文教育中的作用。

2.1分析語文與歷史的關系

通過分析總結得知:現階段我國的語文教材是文學作品的構成體。曾經說過:“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應的產物”。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往往這些文學作品能夠反應當時的文化信息。這就使得歷史與文化緊密相連,其中有許多歷史都是記載在文學作品上的。對于歷史的考察也是對文學的作品的翻閱,同時在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也是對歷史文化的深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求文史相結合,調節(jié)好二者之間的緊密性十分的關鍵。

2.2文史相結合的作用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提出了,文史相結合的說法。這其中包含的好處有:一方面:能夠不斷的拓展語文學科的學習領域,通過多方面的了解,注重學生的對于學科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習的效率。在不斷的教學改革中,拓寬語文的范圍,增加學生對知識面的了解,可以朝著文史相結合的方向發(fā)展,二者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吸收,這就能夠促進學生提高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能力以及對于歷史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針對語文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在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借鑒多媒體等方式來進行講解,增強本身的生動性,可以在講課的同時,多穿插一些歷史上經典的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樣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能夠更多的了解歷史知識,了解文化變化,能夠增強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使得個性得到發(fā)展。

三、探究文史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分析,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文史相結合,這樣能夠改變教學的模式,提高教學的效率。因此,注重過程中的方式十分的重要。

3.1語文與歷史教學互相穿插

在語文的教學中,對于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現象等一些語文知識,這時候就可以結合歷史的教學,穿插一些歷史知識,作者的簡介、歷史背景、典故等,以及一些歷史圖片,或者是在課堂上放一些歷史上流行的音樂等,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就提高了對語文的興趣,能夠改變教室的氣氛,增強了語文課堂的生動性。還能夠使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了解了歷史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3.2增強語文教材的多樣性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習語文教材的同時,要結合歷史背景以及歷史方面的知識進行研究,豐富語文的教學內容,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提高文史鑒賞的水平。

3.3提倡學生多了解歷史知識,增強文學素養(yǎng)

在對語文的學習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多了解歷史知識,來提高文學的素養(yǎng),不斷的積累素材,豐富自身的知識面,增強寫作的水平。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內涵,了解五千年文化的底蘊。多積累一些名人名言、歷史案例等,這些對于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都有很強的說服力。加深了多文學素養(yǎng)的韻律,拓寬了知識面。

四、總結

通過了解語文以及文學素養(yǎng)的學科特征,其中語文用來記錄歷史,歷史來發(fā)展語言的關系,二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在文史鑒賞方面相互結合,注重教學的方式,了解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相關性。加深對歷史的了解,注重對文學的研究,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歷史在語文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金晨曦,于思佳.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J].新課改研究,2010(25).

[2]李鎮(zhèn)西,于清江.職業(yè)中學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11).

篇4

歷來的文學家、藝術家、批評家都十分強調想象與文藝創(chuàng)作的關系。黑格爾認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別林斯基說:“在文藝中起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象。”翻高爾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創(chuàng)造形象的文學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翻具體來說,想象就是人腦把客觀的形象記憶下來.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學寫作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心理行為文學寫作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虛擬性。它與實用寫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實傳達人們的生活行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運用語言文字符號進行形象的組合、再現的過程.雖然其具體過程很復雜,還會運用意識等心理手段,往往還要經過反復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離不開想象的輔助作用,所以,文學語言是想象的符號文學寫作必須通過寫作主體的主觀情感去選擇、提煉、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變?yōu)樽约旱男撵`產物、情感的產物。也就是說.所有文學作品中的生活畫面、人物形象、情節(jié)故事都是作者虛擬的結果。而虛擬,是必須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聯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學寫作過程中發(fā)生作用。

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來說.一切藝術發(fā)現都要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當創(chuàng)作者在營構形象的時候.想象就開始發(fā)生作用了,跳躍騰挪,輕舞飛揚,陸機的《文賦》中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瞳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于是沉醉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從而把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感覺和藝術發(fā)現轉化為能被讀者感知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很多創(chuàng)作者在完成文學作品之前,就已經在大腦中構思了,就是說,創(chuàng)作者借助想象設計未來的作品。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小說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由這些形象所構成的形象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著作品的成功.而想象又是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構思的主要方式.所以想象對整個作品的形象和形象體系的雛形的孕育起著“設計師”的作用。魯迅先生寫作《阿Q正傳》的情況就是突出的例子,他說:“阿Q的影象.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確已有了好幾年了”。

想象可以彌補創(chuàng)作者實際經驗的不足。眾所周知.文學作品并不一定是創(chuàng)作者的真實寫照.文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擬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假的其中很多成分就是經過作者的構思、想象而來的。例如《聊齋志異》中的狐鬼世界,蒲松齡并不是親眼所見.而是對社會現實有感,在對現實反映的基礎上運用想象構建出來的.創(chuàng)作者利用想象之力把讀者帶到了人不能到達的世界.也給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如果沒有想象的翅膀.今天的我們是無法見到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學的。

閱讀文學作品和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是不同的.它們的宏觀步驟是相逆的創(chuàng)作者如何運用想象來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會對讀者在閱讀時如何展開想象有著非常有力的影響。創(chuàng)作者將思想和情感深藏于語言文字背后.讀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閱讀能力、展開想象力.挖掘這些深層的意義:相反.如果創(chuàng)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并不處于文學語言的深層.讀者就可以利用想象和其它鑒賞手段較為輕松地領會。詩歌是想象的藝術,它的語言是高度想象性的語言.敘事性的歷史史詩能把栩栩如生的歷史場景呈現給讀者.蘊意深遠的現代新詩能通過文字給讀者心靈深處的震撼,所有這些都是要依靠想象的作用的。中國古代詩歌的意境就是依靠詩人們的想象而成的.倘若沒有想象,讀者無法通過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受到情緒上的感染,沒有詩人豐富情感的滲人以及廣闊心理時空的神游,這些詩句的美感是無法產生的。沒有想象,就只剩下裸的語言文字符號,文學作品就缺少必要的張力、活力,不僅鮮活的文學形象無法獲得.作品中深刻的思想蘊涵也就無從談起,就更談不上文學作品的美了。

文學的創(chuàng)作過程.實際上是創(chuàng)作主體發(fā)揮想象力醞釀的心理過程創(chuàng)作主體運用想象力的好壞關系到作品的優(yōu)劣。想象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感、思想提供載體與展現形式.同時為審美情感所推動.使作家從創(chuàng)作中的自我與此時此地的現實生活中分離出來,而進入物我同化的世界。除此之外.在文學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作家從生活經驗中獲得眾多表象,以靜態(tài)的方式儲存在頭腦中。但是,在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作家在審美情感作用下.通過想象.使頭腦中這種靜態(tài)式的表象轉化為動態(tài)式的表象。

想象力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用往往是綜合地發(fā)揮著作用,想象力作用于創(chuàng)作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任何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都不能忽視、低估想象力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用。文學的創(chuàng)作是離不開想象的.這是人類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公理。

2、文學鑒賞中的想象

盡管文學鑒賞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鑒賞者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的心理機能是想象。“想象是一種在觀念形態(tài)上再造或創(chuàng)造現實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它可以使人“能夠根據別人口頭或文字的描述在頭腦中產生沒有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

康德就認為:“鑒賞是與想象力的自由合規(guī)律性相關的對一個對象的評判能力”“想象力可以自得地合目的地與之游戲的東西對于我們是永久常新的.人們對它的觀看不會感到厭倦”。可見.想象力對于文學鑒賞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想象力幫助鑒賞者將作品中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夏丐尊和葉圣陶在《文心》中曾說:“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卻要倒翻過去.把自紙上黑字依舊翻成具體的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想象是鑒賞的重要條件.想象力不發(fā)達.鑒賞力也無法使之發(fā)達的。”不論是欣賞小說還是欣賞詩歌、散文.都必須將文字符號首先轉化為具體形象.想象力就擔當了轉換者的角色。

接受美學學者英伽登認為,文藝作品形象體系僅僅構成一個模糊的圖式框架.其中有許多不確定的空白處等待讀者去填補、充實、豐富、深化,甚至“重建”。在文學鑒賞中.想象擔負著通過作品的語言再現審美意象和創(chuàng)造新的意象的重要任務。鑒賞者鑒賞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性想象是具體、不同的.所以就導致了“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林妹妹”的現象如前所言,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兩個相逆的程序。創(chuàng)作大體上說是將情感、意義負載在文學形象上的,鑒賞則是運用想象.從文學形象來領悟意義的。鑒賞中想象力的作用方式是一個由“形”到“神”的逐步的想象力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當然.這種想象的再創(chuàng)造具有充分的自由和廣闊的空間,就是“使有限的藝術形象在欣賞者面前展開著有感覺的有限性通向形象的廣闊性的道路”,“如果沒有欣賞者的想象來充實和擴展形象訴 諸感覺的有限性那么無論哪一種藝術形象都將失去它那廣闊、深人反映生活的可能”。想象力對于文學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鑒賞是文學作品的生命。

創(chuàng)作主體將自己的情感、感受、意義藏于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字中,想象力將這些符號轉化為具體的形象,這對于讀者領會其中的內容是十分有利的。不僅如此,鑒賞者的積極想象,還有助于發(fā)現、補充、發(fā)展作品的內在意蘊。當鑒賞者豐富、發(fā)展作品意蘊的時候,也是深刻領會了作品意味的時候。換句話說,文學作品的鑒賞者不是也不應該一味被動地接受文學作品的精神內容,而是在鑒賞作品的同時能動地、自發(fā)地發(fā)掘更多的精神內容,以此填補作品形象結構中的空白部分這也是再創(chuàng)造性鑒賞的一部分。

文學鑒賞對創(chuàng)作是有一定影響的。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鑒賞主體對它的反應,那么.文藝作品的形象構造必定要顧及鑒賞者的因素.這就造成了對創(chuàng)作的反作用了。鑒賞的心理機制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鑒賞者如何想象就不能不是決定創(chuàng)作主體如何創(chuàng)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了。在市場經濟的時代,大眾文化的消費取向決定了文化生產的重點.文本的創(chuàng)作亦是這樣。

想象還是文學鑒賞中發(fā)生情感共鳴不可缺少的條件文學欣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活動,共鳴發(fā)生的基礎是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欣賞者的思想感情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或類似。誠如此言:“藝術就是這樣一種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也為這種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鑒賞者必須借助想象進人作者的世界,與作者同思同感,才能體會到作者傾注在形象畫面中的思想情緒。無論欣賞者的主觀條件如何.即使在情感上與作品有了共通之處,沒有想象力的幫助.共鳴還是不能產生的。

總而言之.文學鑒賞是不能沒有想象的。

3、結語

篇5

下面以《木蘭詩》為例進一步談談這一問題。我們對于這篇作品的教授往往只集中在木蘭形象的分析上或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上。而關于詩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句常常一筆帶過、忽略不計。關于詩中的“十二”大部分資料都認為是非確指為多年的意思。課改后的各種版本的教材和《教師用書》也仍然沿用這一注釋。與“軍書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數情形相同。不管是確指還是不確指,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木蘭在軍中數年未被別人發(fā)覺是女性不禁讓人生疑,可能嗎?

劉勰說:“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文心雕龍·時序》)也就是說歌謠的文辭思想與社會的風尚是緊密相連的。那么從《木蘭詩》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細節(jié),我們可以窺視出北朝有著怎樣的習俗呢?

在《木蘭詩》中我們發(fā)現木蘭是一個習武之人而且對于所使用的武器裝備非常熟悉,在出征前她曾到集市有條不紊準備自己所需之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而且她英勇善戰(zhàn)、冒死前行,臨死不懼,“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婦女習武,魏晉之前,史籍不多見。而北朝婦女習武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并出現了一些出類拔萃的巾幗英雄。《魏書·李安世傳》所載《李波小妹歌》就反映了這種時代特點:“李波小妹字雍容,賽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有學者認為:“這詩詠嘆李波小妹武藝高超,藉以顯示李波的人馬精良,勢力強大。”[2](P263)歌詞重在“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二句,表明婦女尚武直追男子。又如北魏名將楊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騎射,身穿戎裝,馳騁沙場,時人謂之曰“潘將軍”。北齊高歡娶爾朱榮之女為別室,此人善于彎弓射箭,曾與蠕蠕公主有過較量:“公主引角弓仰射翔鴟,應弦而落。妃引長弓斜射飛烏,亦一發(fā)而中。”[3](P518)北朝女子受少數民族尚武之風的影響,普遍習武而其中又不乏武藝高強之人,甚至可以與男子一比高低。也就說,從技能上看,木蘭雖為女性但很難與男性區(qū)分開來,大有“巾幗不讓須眉”之勢。文學作品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的。它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北朝婦女尚武的特色風采。

其二,北方民族以畜牧為業(yè),善于騎射,男子鍛煉出了雄健強悍的體魄、粗獷豪邁的個性。如《企喻歌辭》中“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他們熱愛武器甚至超過妙齡女子。“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瑯琊王歌辭》)這說明北朝的男子他們的興趣點與生活關注的重心顯然不在女子身上,他們情感不夠細膩,在與女子交往的過程中缺少應有的觀察,男女情感問題似乎是他們的一個盲區(qū)。因為北方沒有像南方那樣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溫潤的水網,景觀缺乏細部的變化。然而,大自然就在這單調之中充分顯示出它的雄偉、嚴峻、粗獷。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會去注意細微的東西,目光總是被引向高遠之處,看到的是巍峨的高山、廣漠的草原。久而久之,人們的心胸也就隨之擴展開來,形成粗獷豪放的性格。北方人民多生活在高原,連年的戰(zhàn)爭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動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又培養(yǎng)了他們自由獨立、好勇尚武的性格。他們從小就受到了環(huán)境的艱苦磨煉,受到了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深刻影響。他們能騎善射,英勇異常。“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足必跋黃塵下,然后決雌雄。”(《折楊柳歌辭》)健兒與快馬,快馬與健兒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草原游牧生活中最動人的圖景。對于漢民族文學作品中細膩曲折地表達情感難以體會和捕捉,所以亦有北朝樂府民歌中的“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折楊柳歌辭》)。所以,即便有女子出入身旁他們也并不在意更何況是身著戎裝的木蘭呢?

其三,在語言上,北朝女子傳情達意的時候直率大膽與男子區(qū)別不大。“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詩歌以問答體的形式,將木蘭內心的隱憂和一種急不可耐地為家庭承擔責任的心情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即便是在最高統(tǒng)治者面前她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這一特點也同樣體現在北朝情詩上,女子表現出了異樣的大膽與直率。“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兒孫抱。”(《折楊柳枝歌》)“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歌》)“腹中愁不樂,愿作郎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邊。”(《折楊柳歌辭》)“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加之北朝女子禮教束縛不嚴,關于這一點《顏氏家訓·治家》就寫道:在北方,夫婦之間,你我相呼,不講婦人敬夫的禮節(jié)。看來少數民族受儒教的熏陶甚少,沒有像漢儒鼓吹的那樣,把男子看成“天”,禮法束縛松馳,婦女說話時心態(tài)放松、比較自由隨意,在家庭中沒有表現出男性話語霸權的現象,女子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均較為優(yōu)越。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從話語方面男女差異不大。

其四,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整個北方長期處于混亂狀態(tài)。從公元318年到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大地上出現了十六個國家之多,史稱五胡亂中華時期。因此,頻繁的戰(zhàn)爭是北朝社會一個嚴重而突出的問題,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戰(zhàn)爭的詩也較多。如《企喻歌辭》中的后三首,《紫騮馬歌辭》中的第三首,《慕容垂歌辭》三首,《隔谷歌》二首,以及《隴上歌》(《雜歌謠辭三》)等,均屬此類題材的作品。《隴上歌》對戰(zhàn)爭的描寫較為具體:

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愛養(yǎng)將士同心肝。聶驄父馬鐵鍛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戰(zhàn)始三交失蛇矛,棄我聶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企喻歌辭》)“兄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括,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隔谷歌》)這些發(fā)自內心的悲吟與呼號,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廣大人民悲劇的命運。所以,如何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獲勝并保全自己的性命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因此,本是粗線條的北朝男子加之在沙塵滾滾的戰(zhàn)場更是無暇顧及身邊之人的性別了,詩中的女主人翁也不乏驕傲地說“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明顯是一個比喻,說的是兔子在奔跑時很難分辨出性別來。以此說明在煙塵彌漫激烈廝殺的戰(zhàn)場上要分出男女來同樣也是十分困難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千萬不要忽視對作品的細節(jié)的閱讀,細節(jié)之中往往藏著大學問。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呵護和激發(fā)學生的感悟作品的能力,其根本做法就是: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細節(jié)觀念,多留心作品中的“小”并從中及時發(fā)現有價值的事物,這樣學習的態(tài)度必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注釋:

篇6

我國整個人文學術界特別是哲學界對文化哲學的興趣由來已久。從20世紀第二個十年間的“”起,對“文化”的研究就被作為一種以整體論、主體論的“哲學方法”解讀當時的“中國問題”的思路。自此起近百年間,這種研究借鑒和吸收了不少西方學者的思想資料和研究構架,同時也承接和延續(xù)了中國近代學術傳統(tǒng),形成了自身的哲學特色,諸多先賢的這種努力已有累累成果。現在回頭靜心細讀,對我們今天的研究當具有“重新裝備”和“重新奠基”的意義。另一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文化眼光”考量社會現實,以“文化戰(zhàn)略”籌劃社會發(fā)展,已經蔚然成風。正是上述兩種歷史性的文化學術條件,催生了20世紀90年代“文化哲學”研究的興起。新起的研究潮流中,各家的“學科”依據不盡相同,視角和方法也各有異樣,但大多都注重從哲學層面對國人當代十分復雜的思想情緒和文化執(zhí)著進行學理分析和心理“制引”,確也顯出有效有益的業(yè)績。各家論著的被引用和被關注或是明證。

面對目前我國社會的文化思想態(tài)勢,我認為,文化哲學研究者的學術任務,應該主要著力于兩個問題:一個是對文化哲學形上建構的進一步探索;另一個是對解決當前文化現實問題的探索性的哲學式嘗試。

在前一個問題上,我們似乎還是應該“再一次地”回到我們的核心主題詞——“文化”上,對它進行新一輪的“哲學復述”。

關于“什么是文化”,我們不必再重復泰勒等的幾百種“文化學”的(其實大多都是“人類學”的和“社會學”的)文化定義。從哲學的高度,我們可以以對象化的思維方式直覺到文化是一種“存在著的”精神“氛圍”或者“彌漫”。而對于“他在”的觀察者來說,我們(作為剛才的觀察者)實際上也是他(周圍“場”中)的氛圍和彌漫。我們與他者的“共在”就這樣在互置和互融中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場”。這就是我們與他者共同形成的“更大的我們”的“存在”之場。這“存在”包括了下述五個“領域”(或者組成部分):1、作為我們的“原初的氛圍”的自然界;2、我們在自然界養(yǎng)育下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的物質世界”;3、我們在自然界的昭示和支撐下所建構的我們的“社會”(即各個級別、不同規(guī)模和不同模態(tài)的人類文化共同體);4、我們不斷培養(yǎng)和教化著的人的“自身的身體和心靈”;5、人類不斷擴展著的共同的整個精神世界。這個存在是一個“整體的存在”,它是我們人的“生命之所依”,也就是我們“生命自身”。這個“存在”就是“我們的文化”,或者說,這個“文化”就是“我們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也僅僅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存在哲學”就是“文化哲學”:就我們的生命本身及其氛圍而言,沒有任何“存在”不具有文化的性質;沒有任何存在在我們談及它的時候可以不談到文化。文化就這樣“覆蓋著”我們的生命,它就是我們的“存在之場”。它就是“存在”。

更重要的是,文化在其具體內容上把形上的存在開顯為“此在”。此在就與生存(或者“實存”)在“形”的層面具有了同樣的意義。所以,文化本身兼具存在與此在的兩種性質。它既具“生之變道”,又顯為“萬象之形”。

所以,以文化哲學對形上的研究,導致對“存在”的進一步解釋。存在就是生命;而生命具有兩個相互制約、而不可對任何一方做任何棄舍的方面:“生命之動”與“生命之形”。

“生命之動”就是生命活力。它就是生命由于“生”(“活著”并“活得更好”)的欲望和追求所表現出的“活生生”的朝氣蓬勃的樣子。它是一切人的(民族的)文化運動和“存在”樣式變動不居的“原動力”。人(民族)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歷史”,正是人(民族)的活躍著的“生命力”在創(chuàng)造歷史;如果人(民族)的生命力萎縮了、衰弱了,甚至連“活著”的興趣和勇氣都沒有了,他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歷史。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進步的”歷史。反之,只有那些具有生命朝氣和對生活有更好、更高追求的人(民族),才是文化的人(民族),才能創(chuàng)造歷史,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生命之形”就是生命通過自我意識的自我教化塑造自我實體形象和活動的實體制度。也就是說,生命是活動的,而活動必然要落實到“形式上”,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guī)則來進行,同時,生命活動也必然以外在的形式(質料之物或者符號之物)為其活動的直接目的,或者為其活動的工具。也就是說,生命本身必然要用“形式”把自己“表現”出來。在嚴格意義上說,任何生命本身都是“形式的”,個體的生命形式就是“身體”。沒有無形式的生命。生命以自己的“生命力之動”永遠在“為自己塑形”,這“形”就是處于歷史流變“不定”中的暫時的“定”,由于“定”都是由生命自己規(guī)制(建構規(guī)則和制度,或者按照生命心靈的外在性活動規(guī)則設置)出來的,所以就叫做“規(guī)定”。

所以,人類的各個歷史時期,人的存在就都表現為人把自己文化(向文雅、文明而變化)的過程。之所以形成連續(xù)不斷的序列,就是因為人的生命欲望和對生活得更美好的從不間斷的、且日益強烈的追求;而這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都無一例外地是以人類的各種暫時性的制度和“創(chuàng)造物”(形式)的不斷新舊更替所表現出來的。一方面是文化活力,另一方面是不斷更替的各種各樣的實體的文化形式。歷史的發(fā)展在其實質上就是文化生命力總要以其前所未有的活躍和力度(在發(fā)生學意義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形態(tài)”(制度和符號),或者(在歷史學意義上)否定和摧毀舊有的“文化形態(tài)”(制度和符號)而創(chuàng)立新的“文化形態(tài)”。

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實際上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兩種相互聯結、且相互作用的特點的表現:以生命力的活躍來推動和實現自己的發(fā)展,而以對實體的文明形式的創(chuàng)制來一步步把自己的發(fā)展“落到實處”。歷史就是人不斷鼓舞、激揚自己的生命的“文化活躍性”并同時也就以此來為自己創(chuàng)建新的“文化形態(tài)”、文明的總體過程。

生命力的活躍和旺盛,靠的是人(民族)以一種“狂歡”和“沖動”的態(tài)度來激發(fā)自身。中國文化的“樂”中包含了這種態(tài)度,而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直接就是這種態(tài)度。在一定意義上,這種狂歡的態(tài)度伸展人(民族)的可能的“自由”程度,沖決一切對人(民族)的“生命優(yōu)化”欲望的限制性形式。這就是人(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精神”,它是一種相對于固定成型的文化形式來說的否定性力量、批判性力量。人正是靠生命的這種活躍性來不斷發(fā)展和提升自己的。

篇7

1.基于局域網上的教學模式

1.1多媒體教學網的教學模式

⑴教學模式的流程

多媒體教學網上的教學模式。由于這種教學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體局域網,它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有許多相同之處。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對學生進行授課,在這個教學模式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把準備的多媒體CAI課件放入服務器,以便上課調用,這些課件起輔助教學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信息處理系統(tǒng)是對教、學信息的處理。使教學雙方隨時能得到反饋的信息。

⑵教學模式的特點

①支持互動式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時,可將教師機的屏幕(圖像、動畫、文字)語音(音樂等)實時廣播給任意指定的個別、部分或全體學生。也可對學生機實現個別、部分或全體的輪流監(jiān)看、監(jiān)聽。隨時與學生機共用鍵盤和鼠標,進行對話和可視化輔導,實現交互式教學需要時可指定學生機為教學實例。

②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

多媒體技術,能夠促進教師改進教育方式,使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更為出色。把教師的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上的難點。

③有利于大班教學

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課,這是很值得我們考慮的因素,學校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社會對信息技術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學成了事實。多媒體網絡的教學平臺為教師上好大班的課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環(huán)境。

隨著教學班規(guī)模的增大,了解學生個人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在多媒體網絡教室,由于可以實現互動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些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做到的在這里都可做得更好。

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里,教師再也不需要擴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強手勢及臉部表情,或者如何書寫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學生看得清,因為大屏幕的投影機及網絡的廣播功能,教師再不需憂慮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的煩腦,可專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學設計。

④充分整合教學資源

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水平,選擇或編制CAI課件,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注意收集各種的多媒體素材(這些素材可能來自其他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自己的工作總結,甚至是學生的習作等)。在提出某個課件的需求時,即注意課件的科學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藝術性。最后在計算機專家、教育心理學家,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課件精品。這些MCAI的精品放在網絡上,供師生們共享。

⑤提供科學的教學測量手段

在多媒體網絡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系統(tǒng)提供課堂教學信息系統(tǒng),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科學的測試和評定,以提供確切的學生學習數據供教師教學決策作為依據。例如,學習過程的測試,包括課堂上實時反饋的學生信息,學生對問題的態(tài)度、反應和回答問題的用時等。以及使用網上標準題庫測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對學生建構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測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2基于VOD教學模式

⑴教學模式流程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預先把選好視頻教學節(jié)目或學習材料放入視頻教學節(jié)目服務器,學生自主地利用VOD在視頻點播系統(tǒng)中進行學習。其中VOD起著輔助教師的教,或起著輔助學生學的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信息加工者。桌面上的每個學生可以通過觸摸屏或鼠標器自由地點播自己想收看的教學節(jié)目,點播操作即時響應,圖像畫面清晰流暢,而且學生可以隨意地控制教學節(jié)目的播放過程。

⑵教學模式特點

這種教學模式又可分為T模式和L模式。T模式的特點:利用VOD輔助教師的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首先把要講授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材料編制成程序教學材料。然后設計IMCAI的課件(智能化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在VOD中預先存入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與VOD會話模擬教學過程,指導學生進行課程學習、作業(yè)練習、實驗模擬、考查等,使VOD的教學得以實現。

VOD教學光盤的研制成功與否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據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采用特定的智能算法或模型,其次要注意已有知識,教學專家和系統(tǒng)的推理功能,在學生模型、教師模型及教學策略模型的建立,使得教學系統(tǒng)更能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體現出智能化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越性。L模式的特點:利用VOD輔助學生的學,在這一教學模式中,都是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自行編制或從市場上各種的VOD學習光盤中選擇出適合自己教學對象的光盤。在選擇時應注意:

①VOD學習的內容應符合學習目標;

②VOD軟件應具有良好的導航機構;

③VOD內容應有利于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

④VOD內容不應使學生產生認知超載;

2.基于Internet教學模式

2.1教學模式的流程

基于Internet教學模式,它包括教師、學生、課件(CAI、CAL、ICAI、IMCAI等課件),Internet和WWW技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把課件文檔,掛在WEB服務器上,網絡上的學生經過注冊登記,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訪問教師的WEB站點。教師和學生通常不在同一地點,學生也不一定在同一個教室,他們也不一定在規(guī)定時間內上課。學生自由地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學生通過Internet不僅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而且可以隨時閱讀、瀏覽世界各地圖書館的資料和信息;學生除了聽課還可以參與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發(fā)言。開展課室討論等。

2.2Internet教學模式的種種

⑴個別學習模式

個別學習者可以通過WWW查詢和閱讀在線數據庫中的信息;調用在網絡上教學軟件,由教學軟件模擬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也可以通過E-mail或InternetPhone向教師提問,還可以在網上BBS站(電子公告)上提出疑問,征求解答。這種模式的特點可以24小時進行,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在網上下載學習的內容或向教師請教,從問題的不同時間、角度來學習,這正是建構主義提倡的隨機訪問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習者掌握非良構領域知識,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其缺點缺乏實時的交互性。

⑵ONETOONE學習模式

遠距離教學中的一對一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的和學生之間的一對一關系。在師生一對一的學習模式中,師生之間進行實時的多媒體交互。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了對課程的具體指導,學習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成效。

學生之間一對一的學習屬于協同型學習,即兩個學生對一些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網絡共用寫字板、畫筆或某些應用程序(課件注釋系統(tǒng))相互交流討論,協同學習。通過種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促進學生自己的學習、總結和自述,從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互相幫助的協作精神。

⑶ONETOMAMY學習模式

在一對多的學習模式中,一位教師同時向多個學生授課,除獨立操作外,學生只能和教師進行交互或者通過教師的控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互。這種模式的交互學習不僅僅是學生觀看屏幕上遠地教師的授課,而是在學生決定的上課時間和上課地點,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才得以實現的教學,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能力。

⑷MANYTOMANY學習模式

在多對多的學習模式中,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虛擬學習環(huán)境.事實上除實現一對多的模式中教師和多個學生之間的交互外,還可以實現學生之間的直接交互。學生可通過同步對話模式(SynchronousDialog)進行同步對話,展開更加廣泛的學習合作,學生的網上學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實踐證明,如果我們合理運用以上四種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最好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關鍵是網上教學的管理。

2.3Internet教學模式的特點

①教師必須具有網上教學能力。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教學雙方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③學生學習更自主,而且具有網上學習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④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媒體,全方位的虛擬學習環(huán)境。

⑤教育的投入小,效益大。

3.網上教學的實踐

3.1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網的性能

目前在廣州地區(qū)流行的多媒體教學網有:TopSchool、WinSchool、Top97等。但是普遍缺乏在這些多媒體教學網上運行的課件,尤其能與學生計算機課本配套的課件就更少。為此,我們在廣州市教委的資助下,聯合研制和開發(fā)了一套多媒體教學網上使用的CAI課件,它配合了廣州市中小學計算機的教材。一套四個,其中有"鍵盤認識"、"快快樂樂學打字"、"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識字大王"。幾年來實踐證明這套MCAI課件能在各種多媒體教學網上運行,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對媒體教學網的使用效率。

3.2充分利用遠程教學網發(fā)展繼續(xù)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課室、宿舍等)難以滿足需要,社會上報考成人本科函授教育越來越多,把現有的函授教學模式改用網上教學,已經成為現實。讓廣大的函授學員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提高自己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挖潛發(fā)展,進一步體現個人價值。

近年來,我系的函授教育開始試行網上教學,即函授學員除了到本校來面授、考試外,還利用我系的遠程教育網進行網上學習。

目前我系遠程教學網提供了幾十門課程的網絡教學環(huán)境,并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學生可通過網絡與教師、同學進行實時交談,進行網上答疑、討論、上交作業(yè)等。這些都很受學生歡迎。尤其是對個別的殘疾學生來說,網上教學更顯優(yōu)越性。

3.3充分發(fā)揮校園網的作用搞好學歷教育

校園網絡是學校教與學的紐帶,搞好學歷教育,學生可以從校園網上得到更多的知識信息,也能及時地自己的信息,并實現網上交流、討論。這樣不僅使學生自主地學習,而大大豐富和充實課余生活。教師的備課可從校園網中獲得更多教學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方便地,有選擇地比較教學信息資源,然后通過校園網向學生進行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具體的做法是:

⑴教師要建立自己的教學主頁;

⑵在教學主頁要有自己任教課程的多媒體教材(電子版);

⑶配合教學進度,定期更新討論主題及BBS材料;

⑷每周定時與網上的學生進行實時交談、輔導、答疑;

⑸利用自己的郵箱(E-mail)收繳學生作業(yè)及收集學生對教學意見或建議;

⑹建立課程成績管理系統(tǒng);

⑺建立任教課程的多媒體教學素材數據庫;

⑻教學主頁必須具有良好的導航機構,并提供學生訪問相關的Wed站點。

篇8

咬傷常發(fā)生在人體的暴露和凸出部位,如()、顏面部、肩部、上肢及胸部等。輕微咬傷一般僅在皮膚上留下膚淺的咬痕,稍重的咬傷可形成皮下出血伴有擦傷,更重的咬傷使皮膚完整性遭到破壞,形成挫裂創(chuàng),甚至組織器官缺損。咬痕以對稱的半弧形幾個牙印構成圓形或橢圓形較多見;在手指或其他凸出部位,如、鼻、耳等,咬痕可基本對稱地分布在對應的兩側面上,上、下頜牙形成的咬痕不融合,嚴重者組織或器官部分缺失。

由于人體各部位的形態(tài)、皮下組織的厚度、皮膚松馳度以及施咬的一方所處位置、用力程度、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咬痕形態(tài)特征各異,某些特征不明顯的咬痕極易與其他類型的皮膚損傷相混淆;再者,咬傷致使組織器官缺損,相應咬傷特征表現不典型。二者都會給鑒定損傷是否為咬傷帶來困難。案例1,筆者結合傷者損傷特征、調查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首先,傷者自述為咬傷所致,嫌疑人自述系地面玉米茬割傷。二人陳述雖存在差異,但互毆中有兩人抱在一起的過程,存在咬傷的機會。田地里有玉米茬,客觀上也有造成損傷鼻部的可能。其次,從損傷特征分析(1)本例傷者鼻部整體創(chuàng)面及創(chuàng)緣不整齊,符合鈍性暴力損傷所致;(2)從圖1可見新鮮創(chuàng)口創(chuàng)緣及愈合后瘢痕的創(chuàng)緣、創(chuàng)面均不整齊,損傷左右側基本對稱,上方創(chuàng)緣呈弧形;另從愈合后瘢痕上下緣間距的測量結果也在咬傷范圍內,符合咬傷形成的特征;(3)損傷另一個特征是損傷局限于鼻部,未伴有周邊面頰部、口唇及前額等軟組織損傷,創(chuàng)緣周圍亦未伴有明顯擦傷,如為地面損傷通常應伴有周邊組織器官損傷;(4)如為地面或地面玉米茬損傷,分析應為從上斜向下的暴力,從雙方陳述的打架過程及局部損傷特征分析,互毆過程中地面或地面玉米茬不易形成該方向的暴力。因此,對損傷機制、損傷特征及周邊組織器官損傷情況的分析結果,均不支持傷者鼻部損傷系玉米茬割傷所致,最終形成鼻部損傷系咬傷可能性大的意見。本例在鑒定過程中還拍攝了嫌疑人的牙齒的照片,其顯示牙齒完整、無缺損。

案例2,已經明確是咬傷,鑒定時為傷后6個月,且進行了植皮術。法醫(yī)學檢查時仍可見其前額組織缺損部位整體呈橢圓形、左右兩側損傷基本對稱等咬傷的一些典型特征。

在人咬傷的法醫(yī)學鑒定中,為保證鑒定意見的準確度和可靠性,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工作:(1)收集案情資料,重點收集傷害過程,調取傷者、嫌疑人(或咬人者)及無利益沖突證人的詢問筆錄等,必要時應由傷者和嫌疑人(或咬人者)詳細向法醫(yī)陳述受傷過程。(2)及時留取傷者損傷特征及相關證據。對致傷方式的鑒定,傷后早期、原始和清晰的損傷特征證據至關重要。為避免傷后對致傷方式存在爭議,同時鑒于較輕的咬痕很快消失,咬傷鑒定中應在早期常規(guī)通過拍照、錄像或其它方式留取證據,注意多方位拍攝并加貼比例尺。有條件的,還應常規(guī)提取咬傷部位唾液斑或其他可以進行DNA檢驗的物質,以備進行個人識別和同一認定。如果咬痕較淺界限不清時,可先用95%酒精棉球在創(chuàng)口處進行輕輕擦拭,干燥后可顯出比較清晰的咬痕。(3)損傷特征檢驗。需要重點關注損傷整體形態(tài)及局部形態(tài)是否符合咬傷典型特征,尤其關注損傷是否對稱及咬痕整體形態(tài)。其次關注周圍軟組織是否伴有損傷。(4)綜合分析。從損傷特征及雙方陳述的受傷過程綜合分析是否符合咬傷,分析損傷特征與損傷過程的符合性。(5)如能確定嫌疑人,應拍攝嫌疑人牙齒照片備查。

作者:郭兆明黃勝才朱曉斌王旭狄勝利單位:司法文明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公安廳物證鑒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

篇9

1.2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偏少。大部分理論課程老師都沒有電子商務方面的實踐經歷,因而在理論課程的講授中,往往是比較注重對知識點的講授,更多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沒有考慮到所講授的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際崗位工作中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同時在實踐教學中,實踐課老師也沒有在實踐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需要把哪些相關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這樣使得理論和實踐相脫離,實踐教學的效果也就比較差。近年來,雖然大多數本科院校都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雖然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但實踐課程的比例總體來說還是比較低。

1.3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缺乏。目前,我國本科院校電子商務專業(yè)大多設立在經濟管理學院,而很多本科院校歷來對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實踐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資源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現在沒有建立比較好的實驗實訓室,實驗室的設備陳舊,實驗實訓軟件較少,甚至有不少軟件已經落后于現有的應用。

1.4校外實踐基地空有其名,學生去校外進行實踐的機會缺乏。為了配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很多院校與企業(yè)簽訂了電子商務專業(yè)校外實踐基地,希望解決學生的實踐問題,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的電子商務專業(yè)校外實踐基地只是停留在協議上,由于經費、管理等種種原因,大部分學生沒有去實際公司實踐,根本不了解電子商務的實際應用情況。

2電子商務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根據電子商務專業(yè)發(fā)展趨勢和企業(yè)需求,調整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形成了以六大技能(基礎技能、商務技能、網站建設技能、網絡營銷技能、數據分析技能和網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技能)培養(yǎng)為核心內容的遞進式不間斷實踐教學體系。第一學期,邀請電商企業(yè)代表與學生互動交流,使剛進校學生初步接觸電子商務,通過互動交流激發(fā)學生學習電子商務的興趣,初步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第二學期,學完《電子商務概論》后,與之配套的安排電子商務模擬實訓,通過模擬實訓是學生對電子商務模式及其流程有比較全面的理解。另外安排計算機基礎實踐使學生具備使用計算機及網絡的基本技能,具備信息文案的編輯技能。第三學期,除了《VB程序設計》課程實驗、還安排網頁設計與制作實踐課程,為后續(xù)網站設計與開發(fā)打下基礎。在期末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VB語言課程設計》。在實習基地,來自IT企業(yè)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從基地實際完成的工程項目中結合課程內容抽取部分模塊對學生進行項目開發(fā)指導,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編程能力和程序設計的規(guī)范性。第四學期,數據庫與動態(tài)網站開發(fā),使學生具備一套網站開發(fā)和設計的完備技能。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增強未來就業(yè)能力。在期末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站開發(fā)課程設計》。在實習基地,來自IT企業(yè)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從基地實際完成的工程項目中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網站開發(fā)指導,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網站開發(fā)能力。第五學期,網絡營銷實踐與美工平面設計,使學生掌握網絡營銷各項基本技能及美工平面設計的基本技能,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和就業(yè)能力。在期末分批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絡營銷課程設計》或《美工及平面設計課程設計》。第六學期,通過畢業(yè)生的反饋,大多數從事電子商務領域的畢業(yè)生認為數據分析對工作幫助以及未來的提升幫助很大,開設SPSS數據統(tǒng)計分析將能提升學生數據分析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數據分析技能。移動商務實踐課程將使學生跟進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擴展學生的就業(yè)空間。第七學期,跨專業(yè)綜合實訓與網商創(chuàng)業(yè)實訓將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動手能力,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可以通過校企聯動面向畢業(yè)生提供仿真和真實項目,鍛煉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第八學期,定崗實習與畢業(yè)(論文)設計,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定崗實習鍛煉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從實際工作中發(fā)現問題選擇畢業(yè)(論文)設計的題目進行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寫作。

3電子商務專業(yè)實踐教學有效實施的策略

實踐教學在電子商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必須使得實踐教學有效實施,讓學生達到預期的實踐能力提升的目的。

3.1明確崗位主要能力要求,科學設置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的目的必須明確,要在對電子商務核心崗位群及崗位主要能力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來設計實踐課程。

3.2科學設計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促進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提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突出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并注意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實踐能力真正能夠提升。

3.3加大經費投入,建設好校內實驗室。校內實驗實訓是學生實踐的主要場所之一,為此,學院要加大實踐經費的投入,購置電子商務實踐教學模擬軟件,為學生提供電子商務的模擬實踐環(huán)境。

3.4加強與企業(yè)的深度合作,使校外實踐基地真正成為學生實踐鍛煉的場所。學校和企業(yè)要改變觀念,校外實踐基地是企業(yè)提前介入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場所,因此,校外實踐基地要真正做深做細,讓學生真正的在崗位工作,這樣才能實現多贏。

篇10

[1]林慶華,栗保明.等離子體輻射對固體火藥燃燒速度影響的研究[J].彈道學報.2005(03)

[2]李倩,徐送寧,寧日波.用發(fā)射光譜法測量電弧等離子體的激發(fā)溫度[J].沈陽理工大學學報.2011(01)

[3]狄加偉,楊敏濤,張明安,趙斌.電熱化學發(fā)射技術在大口徑火炮上的應用前景[J].火炮發(fā)射與控制學報.2010(02)

[4]楊家志,劉鐘陽,牛秦洲,范興明.電爆炸過程中金屬絲電阻變化規(guī)律的仿真分析[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0(02)

[5]郭軍,邱愛慈.熔絲電爆炸過程電氣特性的數字仿真[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6(01)

[6]蘇茂根,陳冠英,張樹東,薛思敏,李瀾.空氣中激光燒蝕Cu產生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的研究[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05(03)

[7]李兵,張明安,狄加偉,魏建國,李媛.電熱化學炮內彈道參數敏感性研究[J].電氣技術.2010(S1)

[8]趙曉梅,余斌,張玉成,嚴文榮.ETPE發(fā)射藥等離子體點火的燃燒特性[J].火炸藥學報.2009(05)

[9]楊宇,謝衛(wèi)平,王敏華,郝世榮,韓文輝,張南川,伍友成.含電爆炸元件電路的PSpice模擬和實驗研究[J].高壓電器.2007(06)

[10]郝世榮,謝衛(wèi)平,丁伯南,王敏華,楊宇,伍友成,張南川,韓文輝.一種基于電爆炸絲斷路開關的多脈沖產生技術[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6(08)

[11]伍友成,鄧建軍,郝世榮,王敏華,韓文輝,楊宇.電爆炸絲方法產生納米二氧化鈦粉末[J].高電壓技術.2006(06)

[12]林慶華,栗保明.高裝填密度鈍感發(fā)射裝藥的內彈道遺傳算法優(yōu)化[J].彈道學報.2008(03)

[13]王桂吉,蔣吉昊,鄧向陽,譚福利,趙劍衡.電爆炸驅動小尺寸沖擊片實驗與數值計算研究[J].兵工學報.2008(06)

[14]林慶華,栗保明.電熱化學炮內彈道過程的勢平衡分析[J].兵工學報.2008(04)

[15]蔣吉昊,王桂吉,楊宇.一種測量金屬電爆炸過程中電導率的新方法[J].物理學報.2008(02)

[16]鐘建忠,劉列,李立民,門濤,文建春.電爆炸絲斷路開關的電磁輻射研究[J].高電壓技術.2007(12)

化學實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管用時.導線內交變電流趨膚效應近似分析[J].邵陽高專學報.1994(03)

[2]李海元,栗保明,李鴻志,寧廣炯,王爭論,楊春霞.等離子體點火密閉爆發(fā)器中火藥燃速特性的研究[J].爆炸與沖擊.2004(02)

[3]謝玉樹,袁亞雄,張小兵.等離子體增強發(fā)射藥燃燒的實驗研究[J].火炸藥學報.2001(03)

[4]張洪海,張明安,龔海剛,楊國信.結構參數變化對等離子體發(fā)生器性能的影響[J].火炮發(fā)射與控制學報.2004(03)

[5]孟紹良.電熱化學炮用脈沖電源及等離子體發(fā)生器電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6]戴榮,栗保明,張建奇.固體含能工質等離子體單藥粒點火特性分析[J].火炸藥學報.2001(01)

[7]趙科義,李治源,呂慶敖,段曉軍,朱建方.電爆炸金屬導體在Marx發(fā)生器中的應用[J].高電壓技術.2003(10)

[8]彎港.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動控制機理數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9]李海元.固體發(fā)射藥燃速的等離子體增強機理及多維多相流數值模擬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10]王爭論.中心電弧等離子體發(fā)生器及其在電熱化學炮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11]成劍,栗保明.電爆炸過程導體放電電阻的一種計算模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4)

[12]李海元,栗保明,李鴻志.膛內等離子體點火及燃燒增強過程數值模擬[J].爆炸與沖擊.2002(03)

[13]龔興根.電爆炸斷路開關[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2(04)

[14]戴榮,栗保明,寧廣炯,董健年.SPETC炮等離子體發(fā)生器自由噴射放電特性研究[J].兵工學報.2001(04)

[15]劉錫三.高功率脈沖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研究[J].核物理動態(tài).1995(04)

[16]楊漢武,鐘輝煌.PSpice模型用于電爆炸絲的數值模擬[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00(S1)

化學實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馬新欣.基于COSMIC掩星數據的電離層分布特征及地震響應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

[2]徐凱.硝基甲烷及其分解產物的從頭算分子動力學研究[D].四川大學2014

[3]林鶴.HMX共晶炸藥的制備與理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4]牛田野.特殊等離子體環(huán)境物理信息獲取與處理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

[5]劉卉.含吡啶環(huán)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設計和理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6]黃勇,時家明,袁忠才.NumericalSimulationofIonosphericElectronConcentrationDepletionbyRocketExhaust[J].PlasmaScienceandTechnology.2011(04)

[7]王娟.2,3-二羥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8]董巖.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與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9]劉進劍.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2014

[10]趙國政.氮雜環(huán)硝胺化合物的理論設計與母體合成[D].南京理工大學2014

[11]汪建.射頻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及模式轉變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12]郭長平.一步法微氣孔球扁藥成孔機理、燃燒性能及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13]金涌.電熱等離子體對固體火藥的輻射點火及燃燒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14]鄧忠新.電離層TEC暴及其預報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12

[15]劉宇.實驗室研究化學物質主動釋放形成的電離層空洞邊界層的非線性演化[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篇11

1.加強詩歌信息的把握

詩歌中所包括的信息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顯性信息,一種是隱性信息。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兩種信息進行共同關注。詩歌的標題或者注釋中一般都飽含顯性信息,通過詩歌的標題,讀者一般可以分析出詩歌的內容類型以及情感類型。從標題這樣的顯性信息入手進行詩歌鑒賞,可以明確詩歌鑒賞行為的方向,大大降低詩歌鑒賞的難度。而詩歌的注釋往往會對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闡述,不同的詩歌背景對應著不同的時代,也會對詩歌中的意象具有不同的指向。而詩歌中的作者所選用的多種意象,就是詩歌的隱性信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顯性信息與隱性信息進行詩歌鑒賞。比如在講解《沁園春•長沙》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從詩歌的題目以及詩歌的注釋入手,從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歌所描述的主體是長沙,而作者是主席。將二者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推測出詩歌描述的大體方向以及主要的情感基調。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詩歌中所描述的意象,通過一點一點的探索去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及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2.從特殊意象入手進行詩歌鑒賞

在初中與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在詩歌閱讀中都會積累一些意象。在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殊且較為固定的意義,這些意象背后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物體,往往是某種情感的象征。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會根據自己要表達的情感去選擇詩歌中的意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與掌握具有特殊意義的意象,在引導學生進行意象積累的同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得到擴展,這對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詩歌中,我們常見的意象有水與雨,這兩個意象主要是表達愁緒,像李煜詩作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這樣的喻意。而柳樹往往是惜別懷遠的象征,松、竹、梅、菊往往象征著高尚的人格。

3.關注具有真實道理的詩句的鑒賞

詩歌鑒賞不只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手段,更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手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說理詩的鑒賞。雖然說理詩的數量不多,但無論是對文學發(fā)展還是對于學生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李白、蘇軾以及陸游的詩中,往往會出現具有哲理的詩句。教師要對這些詩句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并可以將其進行積累與應用。像“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等。

篇12

指導學生音讀就是要讓他們讀準字音,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停頓、節(jié)奏,并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理解古詩詞的含義。

(二)意讀

進行意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詩詞的含義,然后結合自己對詩詞的理解進行誦讀。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詩詞的美感和意味,大多是在讀中才能感受。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領他們去體會詩詞的語氣和語勢,這樣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詩詞中表達的情感。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并讀出作者滿懷的惆悵與無奈,以及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要引導學生讀出作者躊躇滿志、激情豪邁、壯志雄渾的情感。

(三)情讀

情讀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將自己在詩詞中感悟到的情感借助節(jié)奏、重音、語調等技術手段讀出來。學生要在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在自己的大腦中構思詩詞中描述的畫面。如學習溫庭筠的《憶江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的渴盼之情和“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失望、落魄的畫面,以畫面入情,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

(四)悟讀

經過了音讀、意讀和情讀,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讀出古詩詞的韻律和情感,讓學生在感受古詩詞韻律美、意境美、內涵美的同時對古詩詞產生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受。對于這種理解和感受,學生受表達能力的限制,無法用言語說明,但是,只要他們能感受到,能在學完古詩詞后明顯覺得自己心中多了某些東西,我們的教學就算是成功的,也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品讀語言,挖掘內涵

詩歌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相比生活用語,詩歌的要求就會更高。而詩歌鑒賞則要對其中的關鍵詞語進行深入剖析。詩歌是凝練的語言,一字、一句用的巧妙,都會令整首詩生色不少。在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他們知其然,還要使他們知其所以然。否則,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就是死記硬背,難以形成永久記憶。古詩詞中的詞語大多都有兩層意思,一種是表面上的意思,一種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深刻內涵。以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例,對于詩中的“杏花村”,古今文壇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在山西,也有人說是在江西,其實不然,它和“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以及“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村”意義,都是表達了詩人的一種感受,是一種特定的意象,并不是確切的村莊。詩歌大都比較含蓄,在鑒賞詩歌時,我們就必須跳出詩歌的字面含義,進行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詩句的內在含義。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詩人用“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話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其中,“平、闊、正、懸”四個字更是將江面開闊、江潮平靜、船帆高懸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讓讀者讀后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引領學生品味古詩詞的內涵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寫詩,學習古詩詞中的寫作手法與技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由誦讀,并說出自認為最能表現詩人情感的句子;也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將本組的意見與其他組進行交流,然后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分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在課前為學生播放一段輕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秋意蕭瑟的情境,讓學生迅速進入該詩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讓學生按照上面所述的四個讀法進行誦讀,并抽查他們的閱讀情況。抽查以學生對這首小令的感情了解為主,讓學生通過查資料去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在學生對這首小令有了較深的理解后,我引導他們去感受詩中的情感內涵:先去搜索曲中作者用來表達“愁緒”的詞語,如“枯、老、瘦、斷腸”等,將學生的情感引入深秋的時節(jié),使得他們仿佛能看到離鄉(xiāng)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瑟瑟的秋風中,在靜寂的古道上,在消沉的暮色下,帶著滿臉的鄉(xiāng)愁向著遠方走去。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逐漸深入作品的內部,對曲作的內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篇13

美不僅存在于某一事物,也不僅指某一個人,更能存在于所處的環(huán)境之中。發(fā)現自然界的美,并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美。整潔優(yōu)雅的環(huán)境,能夠提升人的精神面貌,給人以視覺和心靈的享受,增加生活的趣味性。而這樣的一個美好環(huán)境,便可以交給學生來打理。通過教室衛(wèi)生的打掃、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板報的設計等活動,來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為將來從事美術相關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美

雖然是無處不在的,但也并不表示一切事物都是美的。把一些平凡的甚至是丑陋的事物改變成美好的事物,這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有意義的且創(chuàng)造性十足的事情。通過不同的組合、改變事物的形態(tài)、安置在不同的環(huán)境等方式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不一樣的美。而在這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則需要不斷地思考,不停地實踐,并將已知的知識融會貫通,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擴展發(fā)散性思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愿意創(chuàng)造、結果美好而后更多創(chuàng)造的良性循環(huán)。在美術教育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創(chuàng)造對象、指導和啟發(fā)、組織討論的形式,將課堂還給學生,活躍課堂的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勇氣。在學生創(chuàng)造出不可思議的優(yōu)秀作品時,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贊賞;而在學生創(chuàng)造失敗的時候,也要給予鼓勵和安慰,并幫助分析失敗的原因,希望其能夠再接再厲,不懼挫折,迎難而上,在失敗中尋找開拓和創(chuàng)新,爭取下一次的成功。

4注重學生心靈美的培養(yǎng)和提高

審美,不僅要學會審視和鑒賞外物的美,也要學會審讀和欣賞自身心靈的美。美術教育指導下的美,注重外在美的同時,更注重的是內在美。透過事物的表象,發(fā)現其真正本質的美。美術的表現形式中包含著一定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對形、色、質等情感載體的感知,喚醒人類的情感體驗。學生也可以通過美術的學習來構建起情感連接和交流的橋梁,利用生活的感染,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來塑造心靈的美好。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嚴于律己,以身作則,關心和愛護學生,用愛的教育來感化學生,耐心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并幫助其改正,教會他們克服困難的方法,提高他們解決困難的能力,通過互幫互助的關懷活動,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的發(fā)展,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和提高心靈素養(yǎng)的目的。

5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人的生存是不可能獨立于社會之外而單獨存在的,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家庭都是一個集體。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方法來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集體意識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在組織學生野外寫生的活動中,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面對寫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要求學生們學會齊心協力、互相幫助、關愛彼此、共同努力和提高,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克服重重困難,一起探討寫生的技巧,相互之間愉快地學習交流,甚至能夠合作完成同一幅作品。無論將來是否從事美術相關的工作,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宝山区| 明溪县| 天柱县| 沿河| 堆龙德庆县| 哈巴河县| 绥德县| 化隆| 龙陵县| 个旧市| 万荣县| 济宁市| 山东省| 丹棱县| 清水县| 天气| 阳泉市| 额尔古纳市| 武隆县| 呈贡县| 卓尼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安溪县| 利津县| 新龙县| 沾益县| 黑水县| 齐河县| 剑川县| 绥宁县| 区。| 城固县| 连州市| 云和县| 方城县| 德化县| 天祝| 新竹县| 红安县|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