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通信工程實習工作報告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實習單位及心得體會
xx移動(xx分公司)
一、公司概況
中國移動通信企業文化的核心內涵是“責任”和“卓越”,即要以“正身之德”而“厚民之生”,做兼濟天下、善盡責任、不斷進步的優秀企業公民。
根據國家電信體制改革的要求,xx移動通信有限責任公司xx分公司(簡稱“xx移動”)于1999年7月19日正式成立,負責中國移動通信網在xx地區的網絡建設、維護、發展與運營管理,經營范圍為移動電話業務、移動數據業務以及移動話音、數據、ip電話和多媒體業務,除提供基本話音業務外,還推出了多種話音增值業務和無線數據業務。目前,公司擁有“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三大客戶品牌,客戶號碼段包括“139、138、137、136、135、134(0至8號段)”、“150”、“158”和“159”。公司下轄10個職能部門、11個生產部門、4個縣市營業部,共有移動員工457人,平均年齡35歲。XX年7月,公司完成注資重組、改制上市,成為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外商獨資企業。
xx移動通信始于1992年,至今已建成功能完善、質量優良、覆蓋全區的gsm數字移動通信網。到XX年4月27日,全市移動通信網上通話客戶總數已達159萬戶。除提供移動電話話音通信業務外,先后推出了點對點短消息、移動手機支付、移動交費卡、移動彩鈴、企信通等新業務,開辟了移動通信服務新領域,更大范圍、更高程度地方便了廣大客戶使用移動電話業務。
公司成立以來,緊緊圍繞爭做世界一流通信企業的戰略目標,始終追求高水平的運營和管理,著力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建成一個覆蓋范圍廣、通信質量高、業務品種豐富、服務水平一流的移動通信網絡,網絡信號覆蓋到了全省所有鄉鎮,主要交通干線實現了連續覆蓋,城市內重點地區、小區和主要酒店、賓館等實現了室內覆蓋;網絡已漫游通達216個國家和地區。陸續推出了短消息、移動夢網、飛信、手機郵箱、移動秘書、移動全球呼、gprs、隨e行、彩信、無線局域網、手機支付等多種移動新業務、新功能。公司向廣大客戶提供10086服務熱線24小時服務,增加了營業網點數量和服務功能,推出了多種交費方式,推行全球通大客戶經理服務,實施客戶積分獎勵計劃,開展“收費誤差雙倍返還”服務承諾活動,推廣集團客戶信息化解決方案,為廣大中國移動客戶提供專家級的移動通信服務,促進了社會和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并較好的維護了客戶的合法權益。xx移動的客戶數量以每年超過100萬戶的速度增長,目前已超過1000萬戶。面向未來,xx移動xx分公司將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時刻秉承“追求客戶滿意服務”的經營理念,全面提升公司在通信行業的領先優勢,推進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通信基礎知識
1.數字移動通信
數字通信包括gsm、cdma等。第三代移動通信(3g)目前主要有兩種主流的技術方向。其中一種是從第二代cdmaone演進而來的cdmaXX技術,cdmaone移動通訊網絡在北美、南韓和香港等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XX年5月中國聯通采用了增強型的cdmaone的技術在中國全面建設移動通信網。cdmaXX與cdmaone的空中信道具有相同的碼片速率,向后兼容cdmaone的系統,可以由cdmaone平滑升級而來。其演進的路線是cdmaone--cdmaXX1x--cdmaXX1xev。另一種主流的第三代通信技術是由第二代gsm標準發展而來的wcdma技術,由于gsm采用的是tdma(時分多址)調制方式,而wcdma采用了cdma(碼分多址)的調制方式,其空中信道無法兼容,采用機站積疊和使用多模手機的方式向后兼容gsm系統,其演進的路線是gsm--gprs--edge--wcdma。在制式上則有時分多址(tdma)(如歐洲的gsm系統)和碼分多址(cdma)兩種。二者均能夠實現高速分組的3g數據業務,但從空中信道調制、核心接入網絡和終端用戶等多個方面比較,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
-gsm是世界上第一個對數字調制、網絡層結構和業務作了規定的蜂窩系統。gsm是為了解決歐洲第一代蜂窩系統四分五裂的狀態而發展起來的。
目前國際電聯接受的3g標準主要有以下三種:wcdma、cdmaXX與td-scdma。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碼分多址)的縮寫,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基礎。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采用頻分多址(fdma)的模擬調制方式,這種系統的主要缺點是頻譜利用率低,信令干擾話音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采用時分多址(tdma)的數字調制方式,提高了系統容量,并采用獨立信道傳送信令,使系統性能大為改善,但tdma的系統容量仍然有限,越區切換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統以其頻率規劃簡單、系統容量大、頻率復用系數高、抗多徑能力強、通信質量好、軟容量、軟切換等特點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1)、wcdma全稱為wideband`cdma,這是基于gsm網發展出來的3g技術規范,是歐洲提出的寬帶cdma技術,它與日本提出的寬帶cdma技術基本相同,目前正在進一步融合。該標準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進策略。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組無線業務)的簡稱,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evolution(增強數據速率的gsm演進)的簡稱,這兩種技術被稱為2.5代移動通信技術。目前中國移動正在采用這一方案向3g過渡,并已將原有的gsm網絡升級為gprs網絡。
(2)、cdmaXX是由窄帶cdma(cdmais95)技術發展而來的寬帶cdma技術,由美國主推,該標準提出了從cdma`is95(2g)—cdmaXX1x—cdmaXX3x(3g)的演進策略。cdmaXX1x被稱為2.5代移動通信技術。cdmaXX3x與cdmaXX1x的主要區別在于應用了多路載波技術,通過采用三載波使帶寬提高。目前中國聯通正在采用這一方案向3g過渡,并已建成了cdmais95網絡。
(3)、td-scdma全稱為timedivision-synchronous`cdma(時分同步cdma),是由我國大唐電信公司提出的3g標準,該標準提出不經過2.5代的中間環節,直接向3g過渡,非常適用于gsm系統向3g升級。但目前大唐電信公司還沒有基于這一標準的可供商用的產品推出。
2.光纖通信
利用透明的光纖傳輸光波。效率速度都遠遠優于有線電通信。同步數字體系(sdh)是一種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數字通信體系。它是一套新的國際標準。sdh既是一個組網原則,又是一套復用的方法。sdh是為了克服pdh的缺點而產生的,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再定規范然后研制設備。這樣就可以按最完善的方式設定未來通信網要求的系統和設備。sdh是國際電信聯盟ccitt于1988年正式推薦的,并稱為同步數字體系。sdh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準,它不僅適用于光纖通信,原則上也適用于微波和衛星通信。被譽為”光纖通信之父“的高錕(英籍華人),在光電話的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減少介質雜質方面,馬瑞,卡譜隆,凱克在1070年將噪音減少到20分貝/千米,更令人興奮的是在解決光電話產生的2個根本問題上發明了能夠產生理想光源的半導體激光器。1974年光雜質噪音減至1分貝/千米。1979年降低到0.2分貝/千米。1977年美國芝加哥和圣塔磨尼卡之間首次建成商用光纖通信系統,頭發絲粗細的玻璃絲能同時開通8000路電話。到1990年光纖通信的發展取得重大進展:1由多模光纖過度到單模(只傳一種模式,沒有色散,傳輸的頻帶寬,能載送的信息量比多模光纖大的多)2由短波長(0。85微米)過度到長波長(1.31微米)。90年代光纖傳輸的的速率達10000兆比特/秒。相當于1/10的頭發絲的光纖里可以同時開通1250000部電話。光通信每隔幾十千米,增設一個“再生中繼器”(光——電——光)以增大傳輸的信號,1985年“摻洱光纖放大器”誕生。光瓠子通信:使光脈沖變寬,變窄的兩種效應相互抵消,就成了一個保持不變的光瓠子。我國光纖的發展:1977年第一根波長(0.85微米)階躍型適應光纖問世,長度為17米,衰減為300db/km。1978年減少到5db/km。80-81年研制出激光器和pin探測器。84年在武漢,天津建立多模光纖通信。1986年動態單縱模激光器誕生。
3.移動基站收發信機和基礎設施
gsm基站在gsm網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gsm網絡的通信質量。gsm基站是一種技術要求較高的產品,最初的基站設備基本都是一些國外的產品。隨著我國一些高科技電信企業在移動通信領域的不斷深入,一些國內的電信企業如大唐、廣州金鵬等公司也生產出多種型號的基站。
gsm賦予基站的無線組網特性使基站的實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宏蜂窩、微蜂窩、微微蜂窩及室內、室外型基站,無線頻率資源的限制又使人們更充分地發展著基站的不同應用形式來增強覆蓋,吸收話務--遠端trx、分布天線系統、光纖分路系統、直放站。
基站發信臺(bts):受控于基站控制器(bsc),屬于基站子系統(bss)的無線部分,服務于某小區的無線收發信設備,實現bts與移動臺(ms)空中接口的功能。bts主要分為基帶單元、載頻單元和控制單元三部分。基帶單元主要用于話音和數據速率適配以及信道編碼等;載頻單元主要用于調制/解調與發射機/接收機間的耦合;控制單元則用于bts的操作與維護。bts中存儲編碼算法a5和密鑰kc,用于解密接收到的密文形式的用戶數據和信令數據(包括解密)。
基站控制器(bsc):具有對一個或多個bts進行控制以及相應呼叫控制的功能,bsc以及相應的bts組成了bss(基站子系統)。bss系統是在一定的無線覆蓋區中由msc控制,與ms進行通信的系統設備,它主要負責完成無線發送接收和無線資源管理等功能。功能實體可分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發信臺(bts)。
bsc:具有對一個或多個bts進行控制的功能,要負責無線網路資源的管理、小區配置數據管理、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換等,是一個很強的業務控制點。
bts:無線接口設備,它完全由bsc控制,主要負責無線傳輸,完成無線與有線的轉換、無線分集、無線信道加密、跳頻等功能。
自我感受
通過本次認識實習,自己了解了通信專業的基礎知識,開闊了眼界,增加了見聞,明白了一些通信設備的簡單原理,也明白了目前該行業的最新發展,把平時書本的知識應用在了實踐中,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財富,另一面自己也看見了自己的不足,還需要努力學習,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多請教老師,和有關人員,通過各個渠道學習和了解通信工程的有關知識。
通過實習,我們才有了機會去面對著專業性人員,聽著他們對專業性的講解以及親自看到了許多的大型通信設備,這些都很有助于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與實際相聯系,這些都很益于我們在以后的工作。通過實習,讓我體會通信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對通信工程在生產生活中的感性認識,了解這些企業生產和運營的規律,學習這些企業組織和管理知識,鞏固了所學理論,培養了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增強了我在電子信息方面的學業背景和對本專業的熱愛。
社會需求及專業發展、自我定位
目前,通信工程專業的社會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
(1)通信技術研發人員。其職業通路為研發員研發工程師高層市場或管理人員;
篇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8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研究”、2010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就業為導向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10SJB880026)、2011年南京郵電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校級規劃項目“物聯網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XC211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8-0103-02
一、研究背景
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首先提出物聯網概念,自此物聯網概念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物聯網的英文名是 Internet of Things,也稱為Web of Things,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三個重要特征。2009年8月同志在視察中科院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所時,對物聯網應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自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受到了中國全社會極大的關注。每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當今物聯網時代,對物聯網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物聯網與互聯網、傳感網有著重要的聯系,互聯網和傳感網的人才培養早已開始,但物聯網的人才培養還處在初始階段,因此我國更應該加快物聯網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物聯網人才培養的現狀
2010年2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指出:當前國家決定大力發展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關系到未來環境和人類生活的一些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了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的力度,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從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和創新,積極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人才,滿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經研究,決定在2010年4月前完成一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申報和審批工作。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的領域包括:(1)新能源產業。(2)信息網絡產業。如傳感網、物聯網技術。(3)新材料產業。(4)農業和醫藥產業。(5)空間、海洋和地球探索與資源開發利用。可見,教育部已經認識到物聯網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并希望各高校能夠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優秀的專業人才。各高校積極申報,教育部快速反應,在《教育部關于公布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的通知》中獲得批準的物聯網工程專業30所、物聯網技術專業5所、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2所。2011年,在《教育部關于公布2010年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中,新增批準的物聯網工程專業25所。盡管高校開辦物聯網相關專業的熱情高漲,但有一個現實不容回避,即目前許多高校的物聯網學科課程未形成體系,實訓建設標準等相關問題有待進一步規范。面對這一現狀,高校需要及時跟蹤物聯網可能發展的就業空間,找準物聯網行業企業動向,以就業為導向制訂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物聯網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1.物聯網人才需求及就業崗位分析。物聯網行業需要多種技術人才,根據物聯網的四層架構,可對應為四類技術人才。電子設備開發人員和傳感器設計與制造人員;移動通信和計算機網絡人員;軟件設計人員,特別是網絡服務人員;嵌入式軟件設計與開發人員。根據物聯網人才需求分析,物聯網專業應培養具有物聯網行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有較強的物聯網應用系統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統設計和開發能力,能從事物聯網硬件系統安裝與調試、物聯網系統管理及嵌入式軟件開發的高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根據對物聯網企業的調研,其面向的職業崗位主要有感知設備設計與安裝、系統集成與調試、嵌入式軟件設計、物聯網管理與應用。
2.物聯網專業培養方向和能力需求分析。物聯網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學科,涉及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軟件技術等相關專業,所以人才培養可根據不同的崗位目標分為四個方向,即感知設備設計與安裝方向、傳輸與網絡方向、嵌入式應用軟件方向和物聯網管理方向。四個培養方向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物聯網專業學生應掌握物聯網系統基本理論,具備構建、調試、運行和管理物聯網專業應用系統的能力,具備開發物聯網終端軟件的基本能力,具備物聯網應用系統故障排除能力,了解物聯網技術發展動態等。
四、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
1.課程設置。應從現有支撐物聯網的專業著手,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出實時調整。本文根據物聯網的四個方向,結合目前物聯網產業設計的四大核心學科——微電子、無線傳感、通信傳輸、計算機及其網絡,以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兩個專業方向來討論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重點是課程設置。
一是網絡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信息產業發展需要,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較高思想道德、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擁有扎實的通信技術、通信系統、網絡工程和網絡管理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系統專業知識,能在物聯網與傳感網技術等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應用開發、產品設計等工作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技術概論、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組成原理、信息與系統、通信原理、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理、編譯原理、計算機網絡、網絡安全技術、IP網絡技術及應用、網絡編程技術、網絡工程基礎實驗等。 專業方向:面向信息網絡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的網絡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應滿足企事業單位需求,著重網絡與應用系統研發、運營支撐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是物聯網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強,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擁有扎實的物聯網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方法,能在信息網絡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應用開發、產品設計等方面工作的高級跨專業型人才。專業核心課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物聯網架構和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組成原理、通信原理、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計算機網絡、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物聯網感知技術及其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物聯網安全技術、軟件工程、通信軟件設計基礎等。專業方向:面向信息網絡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滿足企事業單位需求的物聯網工程的專業技術人才,著重在物聯網產品與應用系統研發、運營支撐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
2.實踐體系。以“智慧校園”為背景,搭建集傳感層、網絡層、應用層的綜合應用系統,以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門禁、智能教學、廣域信息等為應用背景的綜合系統,堅持開放性和應用為導向的原則,以實訓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見下圖。
3.師資建設。首先,物聯網是一個多學科領域,除計算機學科外,還需要引進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具有高職稱或高學歷的講師,同時在企業聘請具有豐富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的工程師參與教學與實訓共建,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形成企業和相關產業領域專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師到企業的雙向互動的機制和模式。其次,整合現有人才資源,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專業的教師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軟件資源共享。最后,走出去進修或請進來培訓,對于有些未開設過的課程,可以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相關機構進修,或聘請教師對校內教師進行培訓,以提高師資水平。
4.校企合作。據測算,物聯網的產業規模比互聯網產業大20倍以上,物聯網技術領域需要的人才每年都在百萬人的量級。物聯網高技能人才將作為商家和企業的寶貴財富,在促進企業提高效益、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增強企業經濟技術實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培養物聯網人才的途徑。對學校而言,要選擇管理比較規范、經濟效益比較好的企業作為校外實習教學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實習小組,由學校確定組長,負責學生上班和業余時間的管理,確保實習正常進行;同時聘請企業領導或專家聽課,對教師所教、學生所學、企業所用三者是否對接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學生實習前,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面要簽訂相關協議。對企業而言,可以挑選人才,降低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當前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四種: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實踐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式模式,“訂單”式合作模式。其中,“訂單”式合作模式使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即就業,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突出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的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率高。
5.學術交流。高校教學和課程相對獨立和封閉,缺乏全國范圍內教與學溝通的平臺,阻礙了新學科的發展。物聯網專業應本著開放性的態度,建立教學交流的開放平臺,便于學生、教師、專家、學者進行交流。交流的具體功能如下:教學交流,教師可討論、交流、共享,促進課程的標準化、完善化,形成精品課程;學生學習交流,可按不同的知識點分版塊、課程交流和學生項目交流;以學科競賽促進交流;業界廠家新技術交流、人才需求;標準課程的再推廣,包括師資培訓、社會人才培訓和高校課程的再植入。
物聯網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領域很廣,不僅需要學校培養人才,也需要社會幫助培育。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場所,應結合實際,以就業為導向,為未來龐大的物聯網產業輸送人才,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篇3
一、引言
物聯網作為國家確定的戰略新興產業,近年來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積極地推進物聯網的發展,尤其是推進物聯網的開環應用。物聯網正與農業、工業、家居、交通、電網、醫療等行業深度融合,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高職院校也通過開設物聯網專業,并開展物聯網方向的校企合作,培養大批直接從事生產一線的物聯網行業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推動物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當前,“互聯網+”正深度滲透到各行各業,也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同時也是踐行創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方向。本文探討通過“互聯網+”促進高職院校和企業更廣泛、深入地進行物聯網專業的共建和合作,促進資源的配置優化,優化物聯網的人才培養。
二、職業院校物聯網人才培養現狀
1.物聯網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高職人才的培養進入了機遇期。由于物聯網是集電子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等多個學科綜合、交叉的技術,其專業涵蓋面廣、輻射行業多,所以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須結合企業對物聯網產業人才的需求來明確物聯網的專業建設方向,設置相關的實訓內容。根據調研,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所從事的相關崗位主要有:產品檢測工程師、軟件工程師、網絡管理、硬件工程師、售前/售后工程師、銷售人員等。核心的知識點包括電路基礎、網絡配置與管理、軟件測試、RFID技術、嵌入式系統應用、傳感器安裝與應用等。物聯網是新興專業,高校在專業的建設上缺乏經驗,在課程的安排上存在師資緊張、實訓課程缺乏的實際案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一種被普遍認可的職業教育方式,它依托行業背景,以產學結合的方式,培養滿足社會要求和企業生產實際需要的物聯網人才。校企合作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實時把握市場動態,針對需要培養人才。物聯網的技術更新快,只有隨時了解企業需求,把握人才需求動態,才能使培養出的學生不與人才市場脫節。企業還可根據自身需求提出培養辦法,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為企業定向培養所需人才。②加強實踐環節。物聯網專業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性,學生在學會理論知識后,還要有實際的工程項目經驗。加強校企合作,可促進企業和高校的優勢互補,將工程實踐融入到職業教育教學與實訓當中,達到產學結合的目的。③融入實際工作環境。高校的實訓基地為學生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實際項目開發和案例相對較少。為了使畢業生能夠融入到真實的工作場景,與實際工作相適應。校企合作可提供給學生機會到企業生產的一線當中進行實習,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2.校企合作所遇到的問題。盡管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目前從具體的實施過程來看,受經濟成本和人力資源等因素的限制,還存在一些問題,表現為:①當前校企合作大多表現為以學校為主導、企業相對被動的淺層次合作。企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指導學生的時間少,并且很難長期維持;②校企雙方“雙師”素質需提高。企業人員缺乏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學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交流,沒有形成合力,達不到預期效果;③企業實習機會少:由于受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規模和日常運行的客觀影響,企業無法安排所有學生都進入一線實習,這與學生大量的實習需求形成了矛盾。綜上所述,進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健全合作體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基于“互聯網+”下的物聯網人才培養校企合作
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思考怎樣利用互聯網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形態。“互聯網+”一詞也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通過“互聯網+”來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創新。將“互聯網+”與校企培養物聯網人才相融合,將是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如何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快速、分享、透明的特質,有效地解決目前校企合作所存在的問題,幫助提高教學效率,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是值得深入探究與思考的問題。基于物聯網專業特點和上述提到的校企合作所遇到的問題,結合“互聯網+”平臺,提出如下解決方案:
1.搭建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學資源的共享。作為信息技術大類的專業之一,物聯網技術的知識面廣、更新快,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更新知識積累。因此,光靠課堂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學校需要通過與社會企業緊密聯系,利用互聯網教學平臺,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的教學服務,以“互聯網+”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具體來說,學校和企業根據自身狀況,側重點不同。學校偏重理論知識的講授以及教學材料的編寫,建設精品課程資源和教學視頻。企業可根據實際項目分享經典案例的操作與工程問題分析等,根據物聯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同的課程可建立各自的學習資源庫。學校和企業形成優勢互補,通過微課程、慕課等網上課堂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如此,學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很方便地使用電腦、手機、平板等移動互聯網設備進行學習。這種新的教學資源獲取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學校和企業的人力和時間等資源的浪費,是對傳統授課方式的有益補充。
2.“線上指導+線下實踐”的校企合作。基于線上的教學資源整合,在線下校企雙方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工具,加大溝通程度和合作力度。學生進入企業生產實習,在進行技能實訓期間,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真實的工作生產中,做到學中做、做中學,通過完成工作中所分配的任務,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職業能力。另外,線上進行與生產實習相關課程的學習和補充,可通過在網上建立實訓論壇方式,將線下實訓的技術資源共享在論壇上,也可將遇到的棘手問題提出來,共同探討與解決。互聯網平臺提供了最為廣泛的交流平臺,不僅拓寬了學生尋求資源的渠道,而且提升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待生產實習結束后回到學校,還可通過互聯網平臺跟進項目的進度,繼續學習。此外,除了面對面的教學外,企業和學校雙方也可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予幫助,通過網絡平臺的助推,校企雙方在實踐中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以項目導向進行學習,能大大提高實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3.三方互動模式。教學由傳統的一對多的交流形式,向一對一、多對多進行轉變。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生可以個性化地制訂自己的學習安排,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請教問題、提交作業、查看自己的學習情況,學校和企業可網上對學生進行指導,查看教學進度和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同時,學校和企業形成教育共同體,參與人才的評價標準,根據共同制定的人才評價標準進行學生的評價考核,包括課程知識學習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綜合評分,這樣更注重學生的多方位考察,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符合行業所需。
4.共建人才培養計劃,共享人才資源庫。在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中,為緊跟產業發展,需充分調研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通過網上征集企業的人才需求,獲得更多的意見和建議,來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專業課程。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搭建物聯網人才資源庫,企業可從中挑選適合的人才。這樣既能夠促進學生的就業,也能為企業有針對性地選拔人才提供便利,有利于實現共贏。
四、結論
作為實踐能力要求強、技術知識更新快的物聯網專業,采用校企多元化合作是為了能培養出滿足企業專業水平要求、促進產業發展、服務于社會的新一代高職人才。而通過“互聯網+”高職教育,加強了校企交流和互補,整合了校企優質的教學資源,拓展了合作的模式,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也為企業有針對性地選拔人才提供了便利,推動了物聯網高職教育事業的創新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青.基于崗位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研究[J].荷澤學院學報,2013,35(5):88-91.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Internet+"
ZOU Cheng-jun,LI Xue,XIE Zhong-min,XIANG Mo-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