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昆雨《云岡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藝術》一書,繼業前賢,貫通新意,是目前所見云岡佛教故事雕刻研究具有總結性和前瞻性的成果,是云岡研究中生代學者的集大成之作。該書洋洋灑灑十萬言,選圖精當,文筆流暢,鞭辟入里,文圖并茂。
代序
引子佛陀生命的禮贊
代序
引子 佛陀生命的禮贊
及時章 云岡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藝術
一、研究現狀
二、表現形式
三、各期特點
四、文化特征
第二章 云岡石窟中的本行故事
一、降神選擇
二、乘象投胎
三、占夢
四、樹神現身
五、禮賀母胎
六、樹下誕生
七、七步宣
八、灌浴太子
九、騎象入城
十、阿私陀占相
十一、姨母養育
十二、建三時殿
十三、太子乘象
十四、商議赴學
十五、建大學堂
十六、樹下思惟
十七、十八、太子較藝(擲象、箭射鐵鼓)
十九、宮中娛樂
二十、請示出游
二十一、出游四門——出東門遇老人
二十二、出游四門——出南門遇病人
二十三、出游四門——出西門遇死人
二十四、回宮不樂
二十五、出游四門——出北門遇沙門
二十六、出家決定
二十七、逾城出家
二十八、犍陟吻足
二十九、山中思惟
三十、入山求道
……
第三章 云岡石窟中的本生故事
第四章 云岡石窟中的因緣故事
第五章 云岡石窟中的其他類故事
附表 云岡石窟佛教故事雕刻內容一覽表
后記
佛陀一生弘法布道四十五年,足跡遍及恒河兩岸,實踐了他普度眾生的本懷。他滅度后的第三個月,大弟子迦葉為了統一教法并使佛教永續發揚,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竹林精舍召集五百弟子集會。到場的弟子中,有曾經隨侍佛陀的阿難,也有受到佛陀教化的其他弟子,他們分別講述了往昔自己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當著何人的面,親聆佛陀的教誨,凡是大家認同的部分,就作為佛說遺教正式固定下來。
阿難本是佛陀的堂弟,二人朝夕相處,無論相貌還是舉止上,都有許多近似之處。據說,當阿難剛一開口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居處"時,在場僧眾都感傷地落下眼淚。
這次結集盡管沒有形成文字記載材料,但佛陀口傳心授的學說已從原來片段、瑣碎的形態得到了歸納性的整理。特別是阿難背誦的佛陀說法部分,成為后來經藏的雛形,而大迦葉、優婆離背誦的內容則成為后來論藏、律藏的雛形。
阿育王時代,在華氏城舉行了第三次結集,巴利語的四部阿含和律藏大致在這一階段集成。到了第四次結集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寫在貝葉上的佛經,這是佛教的初期圣典。
早期佛教典籍中有關佛陀生平事跡的記述并不多,十分簡單,而且謹守舊說。《阿含經》中的佛陀雖然已經具有靈異色彩,卻沒有背離他作為人間教主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