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的一生委實奇特,跌巖起伏,充滿精彩。他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承傳統之法,開后世先河,這個人的故事就像一卷經典,引人入勝,百讀不厭,每一次翻看,都會給人以新的發現。本書盡展紅頂商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一部行走社會、通行天下、成就大業的人生教科書。深含處世的規律,深蘊人生的奧秘,深藏成功的玄機。
胡雪巖的一生委實奇特,跌巖起伏,充滿精彩。他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承傳統之法,開后世先河,故魯迅先生稱其曰“中國封建社會的后一位商人”。“后”含三層含義:一是“集大成者”;二是“承前啟后”;三是“不再出現”。今天,我們再讀胡雪巖,就是要參透他的人生哲學,促成我們的人生事業。
高軼飛:漢族,70年代生人,祖籍遼寧,出生于書香世家,畢業于某大學歷史系,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堅持從事文學創作工作,擅長透過對人生的了解,參悟人性的盲點,啟發破解煩惱迷思的智慧。
一、鑄基篇
艱苦中的磨礪 /
不把“免費的午餐”放在眼里 /
善因結善果 /
抓住機會推銷自己 /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 /
心中需有一片天 /
立志在我,成事在人 /
名號一定要響亮 /
做人無非是講個信義 /
把壞事變成好事 /
打一塊金字招牌 /
門面適宜“三準則” /
先賺名氣后賺錢 /
給人留下好印象 /
萬不可欺 /
臨危不亂保招牌 /
抓住“真不二價”的經商原則 /
不要有發橫財的心思 /
憑智慧與人做生意 /
二、立世篇
言語表達的藝術 /
打造好人緣 /
委屈自己,保全別人面子 /
以德報怨,與人為善 /
你肯為人遮雨,別人才愿為你打傘 /
凡事不可做絕 /
驅狼不入死巷 /
君子不奪人之美 /
目錄不為賺錢而傷害人 /
辦實事,急人之所急 /
避免嫉妒來敲門 /
見機行事 /
弄清楚別人的心思 /
做善事,得善名 /
三、用人篇
用人的本事較大 /
互幫互助,合作共贏 /
總為人著想 /
對人才不妨慷慨一點 /
以情義打動人心 /
對下屬的能力給予一定的信任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豁達大度,成大事不拘小節 /
德看主流,才重一技 /
讓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效用 /
用人,先要把人的擔子減輕了 /
細心不失察 /
人用不好,受害的是自己 /
賞罰分明才能服人心 /
懷柔策略驅使“刺頭” /
用“情義”打天下 /
樂于助人 /
四、運籌篇
竭力維護市面平靜 /
眼光要超人一截 /
隨時隨地關注信息 /
錢越“用”越多 /
借雞生蛋,錢能生錢 /
從變化中找機會 /
當機立斷,絕不拖延 /
刀頭舔血又何妨 /
敢做別人之不敢做 /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
識時務者為俊杰 /
做大生意一定要看大局 /
壯起膽子闖一闖 /
善于在各種情況下看出商機來 /
做事不能太死板 /
事緩則圓,謀定后動 /
相機行事,急緩相宜 /
不做駝子跌跟頭之事 /
妥善做事,有進有退 /
對自己需有個正確的審視 /
把握時局是頭等大事 /
任何時候都要沉得住氣 /
虛實結合 /
推陳出新 /
移東補西不穿幫 /
不以慍怒興兵 /
盡量將得失心丟開 /
不把“免費的午餐”放在眼里
雪巖語錄]
你們說哪個人不愛財?可到口的不一定就是肥肉,在張嘴之前要好好想想這塊肉能不能吃。如果我當時昧心吃下了這塊“肉”,也就沒有今天的胡雪巖了。
一日的下午,胡雪巖像往常一樣到野外放牛。他把牛兒趕到草地上,自己便到路邊的涼亭去休息。走進涼亭,胡雪巖發現了一個藍布包袱,上前摸了摸,硬邦邦的,又掂了掂,分量很重。他好奇心起,打開了包袱,想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這一看可把胡雪巖嚇了一跳――里面都是沉甸甸的銀元寶。這個窮孩子何時見過這么多錢?他難免想把這些錢財據為己有,要知道,這可夠他們一家吃用幾十年了。幸好母親平日的教誨及時喚醒了他的道德。他意識到,這些東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時也一定是著急得要命,肯定在四處找尋遺失的包袱,所以他決定把東西還給失主。
他先將包袱藏到了草叢中,然后好像沒事兒一樣,坐在那里等人來認領。可是,一直等到夕陽西下也不見有人來,胡雪巖餓得饑腸轆轆,但他還是強忍著坐在那里等。
終于,有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了過來,開口就問:“小哥、小哥,你有沒有見到一個藍色包袱?”
胡雪巖這個時候顯示出了少年少有的沉穩,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包袱里都有些什么?”
來人一聽,知道東西算是找到了,連忙將里面的東西一一道來。胡雪巖見他說得分毫不差,這才將包袱取出還給了失主。
包袱失而復得,失主自然千恩萬謝,于是從里面拿出兩錠元寶,對胡雪巖說:“小哥,這個給你,略表謝意。”胡雪巖連忙拒絕說:“我不能要,這本來就是你的東西,我又沒有做什么,本來就是該還給你的。”
失主聽后非常感動,于是告訴胡雪巖說:“我姓蔣,在大阜開了一家雜糧店。你這么好的孩子在這里放牛可惜了,不如跟我回去吧,我收你做徒弟。”
這對于一個放牛的窮孩子來說,是個脫離苦海的好機會。但胡雪巖并沒有馬上答應,因為他心里還惦記著母親。他答復蔣老板:“我現在不能答應你,我要回去問母親。如果母親同意的話,我當然樂意跟你去。”
蔣老板一聽,更看重他了,便對他說:“你盡管回去請示令堂,我把地址留給你。如果她同意了,你隨時可以來找我。我一定好好教你。”
胡雪巖回家以后,將這件事告訴了母親。胡母聽后十分高興,兒子有這么好的機會當然不能錯過,于是胡雪巖在13歲那年,獨自一人離開了績溪胡里村,開始了在雜糧行的學徒生涯。
他當時并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舉動,徹徹底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很多年以后,胡雪巖在回憶起這件事時,仍頗有感慨地說道:“你們說哪個人不愛財?可到口的不一定就是肥肉,在張嘴之前要好好想想這個肉能不能吃。如果我當時昧心吃下了這塊‘肉’,也就沒有今天的胡雪巖了。”
智慧解讀]
的確如此,倘若沒有當初的理智克制,很可能便不會有日后的胡雪巖。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一個十幾歲的窮苦少年突然面對這樣的誘惑會有怎樣的反應?很可能,這個少年會揀起包袱立馬跑回家,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從此以后不必再辛苦勞作。很多人會把這當成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所幸胡雪巖沒有去接這個“餡餅”,如果他接了,可以確定他不會有什么大出息。
欲望,人皆有之,誰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取更多。很多人在欲望的支配下,沉迷在了金錢、地位、權力之中,乃至不顧道義、不擇手段。然而,正如胡雪巖所說的那樣,“到口的不一定就是肥肉”,奉勸諸位在張嘴之前好好考慮一下利弊,權衡一下得失,免得日后吃不下又吐不出來,為這塊“嘴邊上的肥肉”飽受折磨。
當然,沒有人可以徹底節欲,但適當修剪一下自己的欲望還是很有必要的。人,不能讓貪念支配自己的生活,那極有可能會錯過很多原本屬于你的機遇。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話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針對欲望越大人越貪婪,越易致禍而言的。“身外物,不奢戀”,這是思悟后的清醒。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活得輕松,過得自在。從古至今,只有能明事非、辨利害,才能忍耐住自己的本性,才能見利思害。讓自己多一些忍耐的精神,不要把那些“免費的午餐”放在眼里,才不會身受其害。
所以說,為人不可動貪心,貪心一動良知就自然泯滅,良知泯滅就喪失了正邪觀念,正氣一失,其他就隨意而變了。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貪”字,靈智為之蒙蔽,剛正之氣由此消除。在商品社會,許多人經不住貪私之誘,以身試法。“不貪”真應如利劍高懸才對,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不錯
一般
好評
很棒!!喜歡!!
不錯
書看起來不錯
不錯,挺好,挺好
紙張很好!
好評!內容還沒看,后續來追評!
本書對“紅頂商人胡雪巖”跌宕起伏的一生遭遇作了一次非常深刻的剖析,對我們青年人很有教育意義和啟發,無論從做人、做事還是自身不同社會角色的扮演都給到了很大的幫助,閱讀這本書,受益匪淺,值得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胡雪巖大起大落的傳奇一生,其中也包含著無數值得我們思索的哲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