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國球形器考古發掘數據的基礎上,我在全球范圍內對世界各地球形器進化過程做了比較研究。為報道其結果,鄧宏海編著的《中國科技探源(人類與球形器協同進化百萬年史)(精)》分為三部分,分別用中國各地先秦遺址出土球形器的典型組合的數據、全國考古出土球形器的總體數據和世界各地考古出土球形器數據,對球形器作為非文字人工記憶系統的性狀、結構、紋飾、功能和進化過程及其同其他人工記憶系統和有關文化因素的協同進化關系,進行多學科的系統分析與綜合研究,使古球與歷法協同進化假說在貫穿球形器演替全過程的實物證據鏈的徹底支持下,通過各方面的檢驗,消融一切其他有關假說,在對其演變全過程而不只是其中的某個片段或局部的科學解讀中,將各地古球之謎通盤托出,恢復其本來面目。
鄧宏海,男,湖北松滋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兼加拿大Alberta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世界自然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力口拿大易經學會主席等職務。在全球率先開創以生態經濟數學模型研究省級宏觀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先河,得到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世駿、侯學煜和陽含熙的高度評價,被國家科委列為重要成果并予以表彰,被聯合國和各國學界轉載和引用;提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多次利用循環模式”,得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肯定和引用;構建農村現代化生態—技術—經濟計量系統,獲得中國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承擔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和林業部等多個項目并獲得其研究獎;出版中英文專著八種,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