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經典之作,作者回到十七世紀的英格蘭,從知識生產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情境出發,重新考察了傳統科學史認為已成定論的"實驗科學的誕生過程",揭開了玻意耳-霍布斯之爭的歷史黑箱。
本書對科學史和政治史兼具啟發意義,"利維坦"與"空氣泵"的并列出現暗示著如下主張:消除真空,就是避免內戰;解決了知識秩序的問題,也就是解決了社會秩序的問題。
本書首次將霍布斯拉丁文版《物理學對話錄》譯為中文(見附錄),是了解霍布斯與玻意耳論戰的一手資料。
本書因對歐洲社會科學研究做出的杰出貢獻,而榮獲2005年度伊拉斯謨獎。
史蒂芬·夏平(Steven Shapin,1943-),當代著名科學知識社會學家、科學史家。愛丁堡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歷任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研究部講師、高級講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社會學教授,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代表作有《利維坦與空氣泵:霍布斯、玻意耳與實驗生活》(1985
圖目
凡例
致謝
及時章 認識實驗
第二章 眼見與相信:氣體力學事實的實驗生產
第三章 雙重之見:1660年以前霍布斯的空間普滿論政治
第四章 實驗的麻煩:霍布斯對玻意耳
第五章 玻意耳的對手:為實驗辯護
第六章 重制及其難題:1660年代的氣泵
第七章 自然哲學與王政復辟時期:利益之爭
第八章 科學政體:結論
附錄 霍布斯《物理學對話錄》
參考書目
漢英譯名對照表
第二章 眼見與相信:氣體力學事實的實驗生產
羅伯特·玻意耳堅持適當的自然哲學知識應該通過實驗產生,而這類知識的基礎達不到由實驗產生的事實所構成。但托馬斯·霍布斯不同意。在霍布斯眼中,玻意耳的程序步驟還達不到稱為哲學事業所要求的確定性程度。本書即是關于這一爭論以及受爭論之解決影響的相關議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霍布斯的立場頗為奇異。一個理性之人怎會否定實驗的價值和事實的基礎地位?相對來看,玻意耳的綱領又似乎是自明之理,一派老生常談。一個理性的人怎么可能有別的看法?本章則旨在探討自明之理(self-evidence)的問題,我們會仔細解析玻意耳的實驗程序——人們一般認為該程序會產生知識,特別是那種稱為"事實"的知識——并展現實驗程序的運作機制。我們將看到,實驗生產事實的過程牽涉到大量勞力,并且是基于對特定社會及論述成規的接受,這更有賴于一種特定形式的社會組織的制造和保護。用維特根斯坦的話來說,實驗綱領是一種"語言游戲",是一種"生活形式"。接受或反對該綱領就等于是接受或反對玻意耳及其同仁所提議的生活形式。一旦指出這一點,實驗綱領的接受或事實的認識論地位,都不應再是不證自明的了。
我們今天所處的智識世界有項成規,即最穩固的知識莫過于事實。我們可能會修正對事實的詮釋,也可能調整其在整體知識地圖中的位置;我們所做的理論、假設,我們的形而上體系,都可能拋棄;但事實是無可否認且持久不變的。當然,我們會拒絕接受某些事實,但這種態度卻會使事實的范疇更強固。被拋棄的理論還是理論;有"好"理論和"壞"理論——那些目前大家都認為是真確的理論,以及再也沒有人信其為真的理論。然而,當我們反對某一事實時,我們會取消其被稱為事實的資格:它從來都不是事實。
沒有什么像事實一樣如此當然。在—般言語,如同在科學哲學中,事實的穩固和恒定就在于其發生過程沒有人的介入。人為介入只制造理論和詮釋,因而人為介入也可以取消這些理論和詮釋。但事實正被視為"自然之鏡"。像司湯達理想中的小說,事實是持鏡面向現實時被動產生的結果。人造的,人可以撤除;但自然所造的,沒有人可以質疑。指出某項知識的制造過程中人的能動性所扮演的角色,就等于指出有其他可能性存在。將能動性改換到自然實在之上,就是規定了普遍而不可變更的同意基礎。
……
錯別字太多!
在哲理與實驗的對立中尋找真理。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不錯,裝幀不錯。
看著書的質量挺好的,里面的內容做的也很認真,就是看不下去。
第一次閱讀此類書,感覺很有收獲。從中反思科學工具很有現實意義。
科學史經典著作,早就想買了,買了卻沒時間看,真是悲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