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重要的事是什么?這是一個大問題,事關什么是對我們有價值的事情。
擁有內在力量的人會很在意自己所珍視的價值,始終擺在心頭,隨時隨地想起。清楚知道自己珍視哪些價值,有助于我們做出或大或小的正確選擇。
遵照自己看重的價值觀來活,你可以感覺更自信與安心,更有內在平靜,覺得事情在掌握之中。這些事可以讓我們的生命變得充實而豐盛。
本書作者是跨文化心理研究領域的專家,她帶著一顆理解、包容、支持的心帶你看百態人生。讓你懂得從多樣的角度看待一個問題,從而懂得欣賞生命中的小美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重磅推薦:
l那些小而重要的事,是我們內心快樂的源泉。
心理學家眼中的幸福人生是怎樣的?就是學會找到生命中被我們忽略了的但卻很重要的事情。這些是建立我們幸福感一點一滴的基礎,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l從心理學專家的視角解讀問題和誤解,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傷害。
發現世界有無限的可能,更多地理解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透過這些人更深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賦予自己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勇氣。
l鍛煉高情商,讓我們與人相處不累,久處不厭。
學會冷靜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以及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能夠幫助你從壞情緒中解脫出來,從而鍛煉高情商,我們可以做到:有你的地方,就有溫暖和陽光;有你的地方,就充滿著希望和幸福。
l探討生命中珍貴的價值,明確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安心生活。
如果你正年輕,請務必好好讀這本書,帶著它去做想做的夢,過你想過的生活,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如果你已走過青春,也請讀讀這本書,你會懂得該發生的總會發生,不管是否為此焦慮。
嚴文華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長期從事跨文化溝通培訓和學生心理咨詢。她就如同一面鏡子一樣觀察著身邊的生命,并用溫暖的筆觸記錄下在不同文化間行走的快樂。
讀她的散文作品如同一趟心靈之旅,這里沒有說教和批判,只有支持和理解,讓你有意愿、有勇氣、有方法直面自己內心的軟肋和局限,從而獲得新生的力量。在這里你能獲得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讓你自己有權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目錄
前
001 干凈與不干
013 安全與不安全
023 健康與不健康
031 高效與不高效:不同文化中的時間觀念
040 生活在真實中
043 美國奶奶的傳奇
050 “慢慢贏”先生
055 文化的流浪者
062 較真的曼妮卡
068 美國小伙和他的中國舍友
075 美國洋娃娃
081 傾聽者
085 蘭薩姆的告別
089 遲到的德國專家
093 做一個敢于說不的國際化職業人
098 社交達人碧揚卡
104 跨國旅行之傷:中國小伙和他的美國女朋友
110 中國學生與法國學生的斗智斗勇
115 法國學生的告別晚宴
119 教室里的空調:給美國學生上課
123 和美國學生吃火鍋
128 超級coordinator
133 大地方人的不懂
138 出租車里的菠羅香
143 把出租車開出寶馬的感覺
147 穿行在上海出租車中的八卦
152 寂 靜
156 葉永烈:尋找真相的人
161 那些缺陷是為了成就我
166 卑微的夢想
171 “我接納自己是個人”
175 小小哲學家
179 感謝林俊杰,與JJ 無關
184 暗戀的美人魚
188 一缽走天下
193 老姚水果店
198 羨 慕
204 舍離棄而不涼薄
209 想象力的種子是怎樣種下的
214 傻傻地熱愛
222 女博士身后的鐘點工
227 一個老外成就的自信
230 環保達人老爸老媽
235 老爸和電腦斗智斗勇
241 旅途中一杯水的溫度
246 保護自己不受打擾的時空
251 “我沒有撞人”
256 醫學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261 師傅,你在哪里?
266 一片葉子的禮物
270 石河子的西瓜大又甜
275 兩雙眼睛看北京
282 給老爸“斷奶”
287 成長是一場永遠的盛宴
干凈與不干
由于一些認知差異,人在社會交往時,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有時會激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蹲式廁所太臟了?
這24小時上到“文化休克”這一講時,我問大家經歷過的文化休克事件。美國學生黛布拉帶著一臉嫌惡搶先講:“我覺得中國有些地方太臟了!”好大一個結論!接著她說起了學校里的蹲式廁所。聽了半天我弄懂了,她不是說廁所本身臟,而是上蹲式廁所抽水時水濺到她的鞋子和褲子上她覺得臟。我一時間糾結不已:我是接下去討論呢,還是跳過這個話題?我沒有想到一個淑女可以在全班面前神色自若地談上廁所這件事情,還連比劃帶表演。我感覺自己缺乏她那種理直氣壯。看到學生們興奮的神情,我決定還是和學生們討論一下上廁所這件事情,因為“干凈和臟”會是不同文化沖突的基本點之一。
“你覺得怎樣的廁所才算是干凈的廁所?”我用中立的口吻問道。
“當然是坐式馬桶啊!這還用問!” 黛布拉的眼睛瞪得很大,覺得我明知故問。
“大多數中國人家里會安裝坐式馬桶,但在公共場合,會安裝蹲式馬桶。你有想過為什么嗎?”
“中國人沒錢?!”另外一個學生答道。
“因為蹲式馬桶更衛生哦!”一個中國學生實在忍不住了,
“就算安裝了坐式馬桶,公共廁所里也不會有人坐。”她接著解釋了一句,但表情很別扭,讓她來談上廁所這件事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是嗎?為什么中國人不坐啊?” 黛布拉很驚訝。
“因為太臟了啊!那么多人用,如果有傳染病怎么辦?而且阿姨會拿拖地的抹布去拖馬桶墊圈。”中國學生好心而耐心地解釋道。
“什么傳染病?我可是每次都會坐的。” 黛布拉的臉皺起來,人馬上緊張起來。
“唉,就是這樣說說,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有問題。但我從小就被教育不可以坐。”中國學生安慰她。
“怎么會這樣?!怪不得我有時會發現墊圈濕乎乎的!” 黛布拉臉部表情非常糾結地問。“中國有些地方太臟了,太可怕了!”
她小聲地嘟囔著。坐她前面的中國學生臉馬上拉下來,回頭看了看,皺了皺眉,但沒有說什么。
看到大家有些敵對情緒了,我請大家拿出一張紙,寫下:我觀察到的別的文化中不干凈的做法或現象。匿名的書寫和分享可以減少敵對情緒。
別的文化中不干凈的現象
我把這些紙進行了整理,針對同一件事情的放在一起。然后和全班同學分享這些紙上寫的內容。
有人寫道:“我在德國留學時在學生餐廳吃飯,德國人會把面包直接放在餐廳的桌子上,這在我看來非常不干凈。尤其過分的是我們在外野餐時,德國人會把吃的東西隨手直接放在石桌上或野餐毯上,讓食物直接接觸石桌或毯子,不會墊餐巾紙或其他東西。作為中國人,我根本吃不下這樣放過的東西!”
有人寫:“中國人不論吃什么都用餐巾紙墊放或包裹著,似乎餐巾紙是世界上最干凈的東西。但在我們國家大自然是最干凈的。餐巾紙本身并不是干凈的。”
有人寫道:“在美國做交換學生時,我最受不了的一件事情是美國學生會把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吃!動作那個順暢啊,撿起來就直接放嘴里,連灰都不吹一下!不知道小時候媽媽怎么教的!”聽完這一段大家笑起來,有一個美國學生說:“只要東西掉地上不超過5 秒,就可以撿起來吃掉,這樣的東西還來不及沾染細菌。我從小就知道這一點。”
有人寫道:“我看到美國人飯前不洗手,坐下來直接就用手拿著面包吃起來,不管之前在做什么!有時候我看見他們用手拿過錢,然后也不洗,直接拿起東西就吃。中國人哪怕是三歲的小孩都知道飯前要洗手。”對這一段,美國學生聳聳肩:“不是所有美國人在所有情況下都這樣做。我也見過不洗手的中國人。”
有人寫道:“美國人進家門不換拖鞋,我覺得把臟東西都帶進去了。這一點沒有中國干凈。”有美國學生回應道:“整個美國都比較干凈,走來走去也不是很臟,房間也定期清潔,不會臟的。”
有人寫道:“我到中國來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坐公交或地鐵時我前面的人頭發油油的,有氣味不說,還有頭皮屑掉在衣服上,讓我毛骨悚然,不知這樣的人怎么可以出門?在我們韓國,一個人保持清潔是對別人最基本的禮貌。”中國學生說:“這是個別人吧?要運氣好才碰得見。”
有人寫道:“當我得知我的中國同學不是天天洗澡時,我覺得他好臟。他晚上怎么睡得著呢?我每天要洗兩次澡。”從這時開始,已經沒有人再做辯解了。大家開始明白:有時,人們看到的并不是全部,只是以點概面。
有人寫道:“我的外國同學每次都噴了濃烈的香水進教室污染空氣,我覺得是由于他們太臟才會用這么濃的香水來遮蓋。”
有人寫道:“我和中國同學一起吃飯時,最難過的是他們邊吃飯邊吐骨頭,有時吐魚骨頭吐得很用力,呸-呸-呸地吐,我看得好惡心!在我們國家,進了嘴的東西就不能再吐出來。”
有人寫道:“中國人最不講衛生的就是隨地吐痰。我覺得這種做法太臟了,好幾次我處于危險之中,差點被路人吐到身上。”
有人剛好寫了相反的一條:“肯定有外國人說中國人吐痰是臟的,我覺得那些把痰咽下去的外國人才臟呢!那些把痰吐到手絹里然后再放回口袋里的人才臟呢!”
有人寫:“德國人當眾擤鼻涕是一件很臟的事情。他們自己不覺得,理所當然,用很大的聲音,很響。我最受不了是吃飯時有人來這么一下。在中國很少有人這么做。” ……
我們怎么形成臟和干凈的觀念
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停在了這里。我問大家:“你們覺得以上觀點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有一個同學說:“本來我很清楚什么是干凈、什么是臟,但聽了大家講的這些事情后,
我有些迷惑了,好像說的都有道理,但又和我的觀點不同。”他那種困惑的語氣和表情把大家逗笑了。
“有這種困惑是正常的。這是因為每種文化里對什么是干凈、什么是臟的界定不同,關注的方面也不同。我想問問大家:臟和干凈是的還是相對的?”大部分人回答是相對的。
“對的,臟和干凈是一種主觀感受,它是相對的。請大家看看教室里你們是如何放包包的。”環顧四周,大家發現外國學生的包包都放在地上,中國學生的包包都放在椅子上或桌子上。我走到法國學生跟前問:“你為什么把你的包放在地上而不放在桌上?”他聳聳肩說:“包是臟的,桌子是干凈的,所以放地上。”
我問中國學生:“你們的包為什么放桌上而不放地上?”“因為地上是臟的、桌子是干凈的,所以包在桌上。”大家再次笑起來。
“這不是繞口令,這是大家的清潔觀不同。在有些文化中,土被認為是最干凈的,所以潔凈的儀式要用土來做。在有些文化中,土被認為是臟的,只有水是干凈的。而在有些文化中,靜水被認為是臟的,只有活水才是干凈的。我們用一種文化中的觀點去判斷另外一種文化的對錯、優劣、好壞,其實就是種族中心主義,也是一種文化不公平。我們需要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敏感性,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去看待其他文化中的現象,試圖去理解為什么會有一些差異。”
黛布拉這時舉手說:“老師,我想更正一下我之前的發言。之前我說‘中國太臟’時,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只是一種感嘆。
我其實想說的是,作為一個美國人,我看到中國有些做法可能是不干凈的。但我現在理解了,其實不一定是中國的問題,有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
“你能有這樣的自我察覺是非常棒的。你的前一種說法很容易讓別人有情緒上的反應,因為你帶了太多的個人情緒,但第二種說法就更開放。大家知道為什么干凈和臟這樣的話題很容易引
起情緒反應嗎?”
“因為這是對一個人的判斷?”有人試著回答。
“對。因為涉及對人的判斷。清潔觀是我們從孩提時代就接受的觀念之一,它影響我們對人和事情的看法。臟不僅僅是對事物,也可以用來判斷人,用來判斷觀念。如果用來針對人,說一個人是骯臟的,那就是很嚴重的說法,是一種侮辱。如果說一種想法是骯臟的,那也是一個很致命的判斷。觸及根本觀念的判斷常讓人們會去防御和守衛。所以大家將來對待這一部分時要更加小心翼翼,否則很容易觸怒別人。”
安全與不安全
無人照看的孩子和行李安全嗎
在芬蘭旅游時,我們坐了一趟火車。女兒和鄰座的孩子很快打成了一片。兩個人語言不通,這并不妨礙兩個孩子手拉手到處跑。那個孩子拉著女兒要去另外的車廂,家長跟我解釋:“火車
上專門有給孩子設立的游戲車廂,我女兒想去那里。”好新奇,然后我跟著去看。果真有一節車廂專門是給孩子們游樂的,有給大孩子玩的滑滑梯,有給小孩子爬的地方。沒有幾個家長在,全是孩子自己在玩。“孩子自己在這里玩安全嗎?家長不擔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負或有人拐走孩子嗎?”我有些擔心地問。“很安全啊!為什么要擔心?!”那個家長很奇怪地反問。“我們兩家人都過來了,我們的行李還放在那節車廂,安全嗎?”我又問。“沒有人會對我們的行李感興趣的。”那個家長聳聳肩。在幾個小時的旅程中,孩子們一直在這節車廂里玩,我的心不時要跑到行李上。我覺得最糟糕的結果就是我們下車時找不著行李了。但等我們下車回到那節車廂時,行李好好地在那里。
自寄自取的行李安全嗎
還是和行李有關。在歐洲旅行時,我曾是背包客,投宿青年旅社。我經常需要把行李寄存在旅社里,而很多旅社的寄存方式讓我非常不放心:前臺工作人員只是讓我把行李放進一間行李房里,不給我任何單子填,也不需要我留任何個人信息,只是放在那里,取的時候我只需要自己打開門,把行李拿出來就可以了,不用憑單據,不用核對身份信息。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做法太不安全,既覺得自己的行李不安全,也覺得別人的行李不安全。但似乎所有的人都習慣了這樣做,沒有人像我一樣有不安感。似乎沒有發生過有人丟失行李的情況。
讓住客自行付賬安全嗎?
還是在北歐旅行時,有一次住在一個家庭旅館中。當我告訴主人第二天我要結賬時,他告訴我他們一家人明天要出去度假,我只需要自己把錢放在桌子上、走的時候把門帶上就可以了。“只是這樣嗎?你確定只是這么簡單嗎?”我非常不確信。“還需要做什么呢?”主人反而是有些困惑了。看來主人家不止一次做這些事情了。“就沒有人賴賬嗎?你不擔心有人拿了你家的東西走嗎?這樣會不會太不安全?”我一口氣問了好幾個問題。“你會賴賬嗎?你會拿我家東西嗎?”主人反問。“當然不會!”我嚴正申明。“別人也不會。”主人笑了。一方面我感動于主人對我的信任,可另一方面,我總覺得這樣做太不安全了!他們怎么識別壞人和好人?難道他們有特殊的檢驗方式,看幾眼就知道誰是好人?他們怎么知道誰會付賬、誰不會付賬?
掐著點出門來得及嗎
在德國,朋友送我去火車站。從一大早起來我就催著她出門,結果她不慌不忙,查看了輕軌時刻表,胸有成竹地告訴我:“提前半小時出門就可以。”我覺得她肯定弄錯了,這么遠的距離
還要進火車站、還要驗票,時間怎么夠呢?就算夠,這么短的時間不會太趕?我一點兒安全感都沒有。結果,我們走到輕軌站臺,輕軌就來了。輕軌是開進火車站的。火車站是不用檢票進站的,直接拿著票就上車了。朋友帶我剛站在站臺上,列車就停下來了,而且剛好是我要乘坐的那節車廂。我覺得是我們運氣好,才會這么湊巧,才能趕上火車。德國朋友隨口說:“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這樣的,掐著點出門,掐著點做事。”
孩子在游樂場瘋玩安全嗎
在德國隨處可見孩子們玩耍的游樂場,居民小區里、商場里、學校附近都有。我發現這些游樂場有兩個特點:一是經常只看見孩子、看不見家長。孩子們自己在里面瘋玩,很少看到有大人在管。孩子們在里面玩得很瘋,我見過一堆孩子在沙坑里比賽揚沙子,孩子們把沙子揚得漫天飛舞,每個孩子都是一頭、一身的沙子,沒有看到大人出來阻止孩子。那一陣,不論怎么洗澡,女兒的床上總是有沙子。孩子們發生爭執、打鬧,通常也是自己解決。二是有些游戲設施還是具有一定挑戰性和危險性的,如果是在中國,家長一定不放心讓孩子去玩,比如我見過一種巨大的圓盤,上面可以坐好幾個孩子,另外一些孩子在下面推,使的力越大,圓盤就轉得越快,我看得膽戰心驚,覺得上面的小孩隨時可能掉下來,坐在上面的孩子一邊尖叫著一邊讓下面的人推得再快些。還有一些攀爬的架子,小孩上去沒有任何保護的話也很容易摔倒或掉下來。但似乎沒有孩子和家長擔心這些問題,只要天氣好,永遠都會有孩子在那里笑鬧玩耍。
和吸毒的人同住安全嗎
在美國時去大學生宿舍,剛一走進樓道,和我一起的中國留學生馬上吸吸鼻子、皺起眉頭說:“又有人吸毒了。”我嚇了一跳,馬上問:“要報警嗎?”她聳聳肩說:“可能只是大麻。不用管了。剛來時有人告訴我空氣中這種氣味就是,我也像你一樣嚇了一跳。和父母視頻時隨口說了這件事情,結果我父母緊張得要命,說我和癮君子住在一起,那還得了!說這些人毒癮上來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他們為此整天提心吊膽,逼著我換宿舍。這不,我換到這里了。但我發現這里仍然有這種氣味。只是這次我沒有再和父母提這件事情。我和美國同學交流過這件事情,他們覺得如果只是吸食大麻,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只是一種吸煙。在中國人眼中,只要沾了這些東西,就會成癮,就會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永世沉淪,是非常危險的。但在一些美國大學生的眼中,他們只是在嘗試新的事物,可能確實有人會因此成癮,但也有人只是嘗試會就此決定不再吸食。好像在這里人們不把吸食大麻看成非常危險的事情。”
被警戒出的不安全感?
有一次去南非開會,在它較大的城市約翰內斯堡,晚上參加了活動從賓館出來,因為離住地只有步行10 分鐘的路,所以想走回去,但門口的保安攔住我和同事說:“建議你們坐出租車回去。晚上太不安全了!”賓館門口的出租車要很高的價格,于是我們想走到街上去叫出租車,但巡警過來跟我們說:“你們還是到賓館門口坐車更安全。你們在這里站著攔車很有可能成為犯罪分子的目標,太不安全。”我們于是只好坐了高價出租車回住地。無比懷念在上海擁有的安全感。我可以自由地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不用考慮是在白天還是晚上,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后來白天我們去市里逛,路上向巡警問路,他不僅指了路,還非常嚴肅地跟我們說:“建議你們把照相機和地圖放進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現在你們這樣一手拿地圖、一手拿相機是在向別人昭示你們是游客。”散漫的我們心生警惕,一下子收斂許多。其實并不是我們真的遇到了什么危險,而是被不停地這樣警戒之后,自然心生警惕。
安全不安全的觀念,是被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塑造出來的。我們也會根據這些觀念來采取行動。安全感更會變成一件帶有主觀色彩的事情,而不是純粹客觀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很難說哪一種文化中的做法更安全,或哪一方的做法更不安全。安全感和整個社會文化鑲嵌在一起。在一個新文化中適應得好,其標志之一就是和當地人一樣擁有安全感。
花了幾天看完了,感覺有書中類似情況的人還是占很大一部分的,社會應該多關注一下這樣的人。
正處于教育孩子的時期,感覺孩子的成長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最近剛失戀,感覺世界都是灰色的,朋友推薦我這本書想讓我走出來,看來還是我自己內心的原因。
這本書買來是送朋友的,她一直對這方面的知識挺感興趣的,她挺滿意這本書的,平時也給我科普很多這方面的知識。
之前看的書基本上是單一文化下的研究,這本書是多元文化下的研究,看了之后感覺挺別開生面的。
這本書每個章節都是一個小故事,隨手翻開兩頁看看都不會看不懂,特別適合我這種隨性的人,我覺得這樣看書反而更能把書看完。
嚴文華老師一直致力于跨文化溝通與心理學研究,我也非常期待這次的新書,這本書還是嚴老師的風格,讀來淺顯易懂又溫暖人心。
其實關于書中的概念已經有很多書都講過了,但是這本書通過故事的方式來講,讓人非常容易讀進去,看下去,整本書不知不覺就看完了。
這本書里,作者介紹了很多不同國家的年輕人,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生動活潑,給人的感受點更是這個人而不是他的國籍,沒有千篇一律的臉譜化。
嚴老師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人對后面引申出的概念有更深刻的代入感,從而對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只對概念本身泛泛而談。
我感覺這本書的書名有點大,其實故事內容蠻有趣的,但是覺得最后還是沒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把握當下吧。
一樣米養百樣人,何況是文化背景這么不相同的一群人,相信國內還是不能出國、不認識外國人的人居多吧,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窗口了解世界。
這本書的風格感覺挺像小時候看的童話故事呢,每一個故事后面都引出一些概念,算是科普給大家知道吧,還是蠻有意思的。
本來只是沖著多了解一點心理學知識來看這書的,看了之后還收獲了不少對異國文化的了解,我才忽然發現,有很多東西即使互不理解還是可以互相尊重的。
朋友推薦的,一開始覺得這書名也太雞湯了吧,看了書之后感覺黑鍋應該書商要背,雖然最后也有些雞湯,但是內容里面還是干活更多。
看完這書感覺挺羨慕作者的啊,感覺生活很豐富,我們這些做不到這樣的人就只能多看書了,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總比一點也看不到的強。
作者是專業的心理學家,還是跨文化研究者,感覺視野比一般人廣闊很多,很多矛盾在她看來都是源于文化差異的不了解,看了這本書能增加一些見聞。
本書從個體的自我愛欲開始,寫到成長過程中愛的缺失,再到父母的愛,以及缺失的愛和生活的愛,生命中經歷過無數次愛與被愛,也需要讓收到過的傷痛來幫助我們繼續成長。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原本這句話只是一句話,但是在看了這本書之后我有了一些更深刻的了解,每種文化、甚至同種文化下成長的人都是千人千面的,文化是多種多樣的,人也是,世界也因此而奇妙。
借朋友的書找不到了,買一本還給朋友,結果書剛到就找到了,舊的我留著吧,反正這書挺好看的~
每天忙忙碌碌,忘記了讓自己發自內心的微笑,但事實是那些常被我們忽略的小事,有時候才是我們快樂的源泉。
朋友介紹嚴文華老師的這本書給我,說是非常有趣,我看了之后感覺的確如此,讓人能了解不同的文化,也能了解許多心理知識。
看了這書覺得全世界人民最終向往的美好還是一致的,希望大家能多加溝通,減少誤會吧,雖然很難,但總比什么都不做強,希望世界越來越美好。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其實身邊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