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鐵路信號系統工作正常時,列車仍然會發生撞車事故?為什么所有操作人員都警覺地堅守著工作崗位,核反應堆依然會發生災難性的熔化事故?為什么我們制定得甚好的那么多專業和個人計劃,會如此頻繁地出岔子?
迪特里?!さ聽柤{,德國較高科學獎獲得者,在此考慮為什么——假定具備所有的智能、經驗和信息條件——我們卻仍然會犯錯誤,有時甚至引起災難性的后果。令人驚訝的是,他發現問題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緣于他所謂的"失敗的邏輯":我們思維模式中的某些傾向——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關系,還有線性思維_-它們適合于過去的簡單世界,對于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復雜世界卻有著災難性影響。當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我們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因為每件事都有多重結果;我們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慮問題,因為所有的情況都有副作用和長遠影響。
德爾納給我們找到了不少例子。為什么阿斯旺水壩的規劃者們,只想到會給埃及帶來廉價用電的好處,卻沒有意識到他們也將會中斷幾千年來維持尼羅河谷地肥沃富饒的一年一次的洪水漫灌?為什么第三世界健康計劃的規劃者們不能認識到提高平均壽命就要求增加食物供應,從而疏忽地終止對饑民的捐助?
德爾納指出,在未了解一個復雜系統中所有連鎖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動,即使我們懷著善良的意愿,也難免鑄成大錯。面對我們力不能及的問題,小錯誤累積起來,就會釀成嚴重的錯誤結論。過于頻繁地忽視問題的大局,卻只在我們知道如何做的范圍內尋求權宜之計——這只能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德爾納用他自己編制的引人人勝的計算機模擬程序,揭示了我們思維中的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時是開心的,有時是嚇人的——和他那令人撓頭的思想實驗,使我們認識到應該如何處理復雜問題。這些實例使本書成為一件矯正工具,一種明智的規劃和決策指南,使商業經理、決策者以及面臨由此及彼日常挑戰的每一個人的思維技巧更加敏銳。本書將改變我們構思變化的方法本身,使我們對成功之路的判斷能力得到提高。
為什么鐵路信號系統工作正常時,列車仍然會發生撞車事故?為什么所有操作人員都警覺地堅守著工作崗位,核反應堆依然會發生災難性的熔化事故?為什么我們制定得甚好的那么多專業和個人計劃,會如此頻繁地出岔子?作者用生動的事例、計算機模擬加上令人撓頭的思想實驗,發現問題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緣于他所謂的"失敗的邏輯":我們思維模式中的某些傾向——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關系,還有線性思維——它們適合于過去的簡單世界,對于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復雜世界卻有著災難性影響。
迪特里希·德爾納,德國班貝格大學心理學教授,認知行為領域的一位,1986年度德國較高科學獎萊布尼茲獎獲得者。他是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認知人類學項目主任,已出版《問題解決中的認知結構》、《作為信息再處理的問題解決》、《洛豪森:與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打交道》
對本書的評價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致謝
引言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
及時章 若干事例
第二章 要求
第三章 確定目標
第四章 信息和模型
第五章 時間序列
第六章 規劃
第七章 那么現在我們怎么辦?
塔納蘭的切爾諾貝利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在考察游戲。我們分析了有些人如何在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計算機世界找到出路。當然,現在提出的問題是這種游戲結果對現實世界有何意義。在假想為格林韋爾市市長或者塔納蘭開發獨裁者的角色時,這些游戲參加者的行為與他們在實際情況下的行為有什么關系?他們幾乎不可能有朝一日(有幸)成為市長或獨裁者。參加者在對他們來說是異國他鄉的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是否反映出普遍的行為傾向,就是說,我們把人們置于以不確定、復雜性和不明朗為特征的環境中,總可以發現這些行為傾向嗎?或者,這些行為模式是否條件獨特,是一個我們強加于參加者的外星函數?這里,我將只講一個例子,其優越性是它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而不是計算機程序中。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原子能發電廠的4號反應堆爆炸了,炸毀了(數千噸重的)混凝土屋頂,放射性粒子污染了周圍及整個歐洲領土,激化了人們關于原子能利弊的討論,關于西方和東方反應堆技術的討論,以及關于這類災難是否會再次發生的討論。這些問題的確屬于最為重要的,但是這里我想考慮切爾諾貝利大災難的直接原因,因為心理因素可以對其進行解釋。這不是由于更成熟或不夠成熟的技術造成的差別,而是—別無他說——人的失敗。
切爾諾貝利怎么了?這里我不去詳細追述災難的過程,而僅僅集中在一些關鍵的方面,用以強調它所包含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在切爾諾貝利反應堆,中心的核反應由211根控制棒來調節。要減弱反應,就插入一些控制棒;要加劇反應,就抽出一些。為安全起見,至少有15根控制棒始終插在反應堆中心。切爾諾貝利反應堆的中心由重達1800噸的石墨塊組成,1600多條通道橫切石墨芯,供核燃料棒和水從中通過。核燃料棒產生大量的熱,而水則吸收熱量,從而冷卻石墨芯(冷卻也減弱反應)。如果熱量沒有被吸收,中心溫度會迅速升高到數千攝氏度,引起爆炸或被稱為熔化的核反應失控,此時放射性物質熔化金屬和混凝土并進人大地。如果水吸收了熱量,就會沸騰變為蒸汽。蒸汽由管道輸送去推動汽輪機發電,它是反應堆的主要產品。蒸汽通過汽輪機后,又冷卻成水,并再一次開始整個循環。只要系統被關閉,輻射就被遏制。除了這一主要循環系統之外,還有一個緊急冷卻系統。
發生事故時,反應堆恰逢年度維修檢查。維修前,工程師們想做一項實驗以幫助他們改進一種安全系統。計劃整套實驗要在五一節放假前完成。因此,1986年4月25日星期五下午1:00,工程師們開始減小反應堆的功率,打算降到機容量的25%,實驗將要在這一運行水平上進行。1小時后,下午2:00,緊急冷卻系統被關閉。這樣做大概是為了防止在實驗期間有人不當心踢到系統。但是,也是在下午2:00,基輔的調度員請求不要拿走反應堆的柵格,因為他們面臨一個意外的供電需求。當晚11:10之后,才把柵格取出反應堆。工程師們開始把反應堆降低到25%的容量,以便能夠進行既定的一系列測試。
但是,實際上反應堆不是降低到所要求的25%的容量,當夜12:30已降至1%。操作員已經關掉自動控制,而改用手動控制,努力使指針達到25%的讀數,但是,他沒有給反應堆的自身衰減行為以足夠的余量,所以,最終反應堆降低到1%而不是25%的容量。
這種"過度轉向"傾向是人與動力系統相互作用的特征。我們使自己不被系統中的發展所左右,也就是說,指導我們的不是相繼各階段之間的時間微分,而是每一階段,的狀態。我們調節狀態而不是過程,其結果是系統固有的行為與我們駕馭它的嘗試相結合,使得指針超出了所要求的讀數。(在第五章"時間序列"里,我們還要遇到這一類例子。)
一個切爾諾貝利型的反應堆,低容量運行是危險的。在較低容量的范圍,反應堆運作不均勻,就像柴油發動機空轉時會出現的情形那樣。反應堆運行不穩定,其結果是核裂變異常,可能發生局部的爆破反應,而這是危險的,因為它可以觸發整個反應堆發生突然性的核裂變。操作員了解這些危險,因此嚴格禁止反應堆在20%容量以下運行。
所以,當時操作員集中提高反應堆的容量,使其脫離不穩定的危險帶。半個小時后,他們使之達到了7%,但這僅僅是通過從中心抽出大量控制棒的辦法達到的。接著,他們決定繼續實驗。這可能是他們最為嚴重的錯誤。這一時刻之后,過程不再能被中斷了。在7%開機容量下繼續實驗的決定意味著,所有后來的活動都將在反應堆處于最不穩定的狀態區間發生。操作員顯然錯誤判斷了反應堆的工作狀態。為什么?有人提醒過他們,他們是應該知道不穩定會帶來危險的。操作人員決定繼續測試,更可能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一種原因可能是他們感受到的時間壓力。他們想盡快完成這項測試計劃,這是莫斯科電氣工程師們要求的。他們感到一開始就遇上了麻煩,基輔方面讓他們保留柵格的要求已經使實驗耽誤了近10個小時。別的原因或許是,雖然操作員在"理論上"可能對反應堆不穩定性的危險了解頗多,但他們不能具體地設想這種危險。理論上的認識和實踐中的認識不是一回事。
違反安全規程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操作員過去已屢有所犯。但是,正如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的,違反安全規程通常是積少成多的,就是說它要算總賬。其直接后果僅僅是違章者擺脫了規章的束縛,行動更加自由。安全規程的設計,往往不會使違章者立即被炸上天、受傷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受到危害,他們反而會覺得日子更好過了一些。這恰恰引導人們走向這條享樂之路。違反安全規程的實際后果,加強了我們違章的傾向,導致發生災難的可能性增加。而一次災難真正發生的時候,安全規程的違章者將來可能不會再有機會改正其行為。
P26-29
本書中史無前例的計算機模擬研究顯示,我們的失敗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不恰當的思維過程的產物。根據德爾納的觀點,避免失敗的關鍵在于要用系統,而不要用分量;要以整體,而不要以局部的方式進行思維。真是一部迷人的讀物! ——科維(Stephen R.Covey
長期閱讀的人在生活中很明顯:公眾場合偏于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情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長期閱讀的人在生活中很明顯:公眾場合偏于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情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書非常好,就是物流延誤多日,非常不給力
這本書內容非常好,值得一讀,謝謝當當!
為什么鐵路信號系統工作正常時,列車仍然會發生撞車事故?為什么所有操作人員都警覺地堅守著工作崗位,核反應堆依然會發生災難性的熔化事故?為什么我們制定得甚好的那么多專業和個人計劃,會如此頻繁地出岔子?
………………內容有點……………………我還以為是一個一個小故事,結果是一堆的統計圖表什么的…………
失敗幾乎是必然的,人類面對自然顯示出的傲慢和無知,信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狂言,注定失敗。所以寧可錯過,也不必強求。
各大網站的推薦書籍,內容不錯,可惜的是實在是太薄太薄了
有點看不懂,呵呵,不過那個計算機模擬實驗我有點感興趣,呵呵
不知道原書是什么樣子,總這本翻譯的很一般啦
我是買來送朋友的。朋友很喜歡。具體的就不清楚了。
這書適合死理性派去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
邏輯沒有失敗,失敗的是過于簡化的邏輯,開卷有益。
如果真正明白錯誤在哪里,就就不會再犯一些太明顯的錯誤了。本書值得認真讀,思考之后,有助于我們減少錯誤的頻率。
書不錯,絕對正版 ,而且包裝上更加注意了(增加了泡沫包裹),繼續努力啊 ??!
光是各種圖表就很多了 適合有一定基礎的科普讀者
很好,整體感覺很不錯,要是包裝再厚實一點會更好,好評!
有幫助提升,把別人的正確變成自己的正確實踐
老師推薦的,還沒看過,但是對高中生應該會很好,有助于寫作
里面舉的例子很典型,但是整體看來,覺得有些枯燥無味。感覺也算是一本還好的,科普書吧。其中的道理還是值得去深思的。書皮用了很奇特的材料。摸起來手感很好。
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從失敗的角度觀察人的思維方式。頗值得仔細研讀。
很難讀懂,有兩種可能,一是翻譯水平不佳;二是讀者能力、閱歷尚無法消化這類著作
成功的原因說來的是各種“我覺得”,但是失敗總是有跡可循的,這本書的作者通過建模研究失敗的原因,找到了背后的邏輯,特別是其中對于目標的解讀,都是很深刻的。
世界爲什麼會有那麼多錯誤呢??明明已經用心去做了為何還會有漏洞??這本書給你答案~~
科學家寫的書,嚴謹有趣。作者Dorner是馬普研究所人類認知學主任,著述頗豐。第七章,《那么我們現在怎么辦》,是整本書的總結和精華,對解決方案的總體探討。 本章的開始,用很長的篇幅描述人類思維的特征,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人類思維過程緩慢,特別是對于未知現實所需要的思維活動太慢,不能同時處理許多不同信息。于是,有限的資源下,“節約”時間和精力,成為思維過程中許多失敗的基礎。
所有的失敗都是有其內在邏輯的,當失敗的結果呈現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將其歸因于各種外在影響,其實失敗的種子也許早就因為我們思考之初的錯誤邏輯就埋下了。如果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都能為我們所吸取,人類該變得多么完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