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探:川劇經典劇目訪談記》選取了川劇具有代表性的18出經典劇目,通過采訪這些戲的演員、與演出相關的音樂、舞美等創作人員及其研究者,結合資料、史料,還原每一出戲的來源、形成、發展直至成為經典的軌跡。它們凝聚了川劇在文學、表演、音樂等等方面的燦爛成就,同時在這條曲折而漫長的道路上,更留下了時代波詭云譎的影像,伴隨著一代代川劇人悲歡離合的命運浮沉。每篇文章配有講述者的照片和相關史料圖片。這是一本川劇藝術的通俗讀物,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可讀性較強。也是近現代川劇的一本口述史。
孟蔚紅畢業于蘭州大學新聞系,曾從事專題、文化采訪。現為《成都日報》副刊部訪談記者。創作有多部訪談錄,成都文藝界知名作家。
序
美的牽掛
旦角
看了《柳蔭記》從此愛川劇
老成都劇場遍布
柳蔭記》旗開得勝
新版本魅力無限
陳書舫綻放京城
柳蔭記》承載溫暖回憶
天地遺愛《白蛇傳》
戲班爭演《白蛇傳》
天上人間的奇情故事
"白娘子"唱做俱佳
情天恨海《焚香記》
差點錯過焦桂英
情探》膾炙人口
倩女幽魂動人心魄
以技服人的《打神》
憑《打神》拿到至今最有價值的獎
拷紅》:這個丫頭不尋常
筱舫10歲登臺
拷紅》精雕細琢
師爺口傳心授
此生不負川劇
趙盼兒》:俠肝義膽救風塵
從《救風塵》到《趙盼兒》
川劇"莎士比亞"徐文
競艷、曉艇配合默契
競派唱腔堪稱
從"小女子"到競艷
繡襦記》:誰演李亞仙誰就走紅
川劇玉女左清飛
任庭芳轉行學丑角
繡襦記》為何久演不衰
燕燕》:愛恨情仇顛倒眾生50年
1991年,王玉梅遭遇燕燕
1961年,徐棻的處女作
1963年,《燕燕》轟動全國
2010年,青春版重放異彩
生角
水牢摸印》:說得漂亮做得精彩
何謂"四條河道"?
川劇文生的犯工戲
出生梨園世家
三慶會何以成為班社之首
三慶會的掌門人
黑道暗算的《蕭方殺船》
打紅臺》征服專家
藏刀還是不藏
英俊小生扮演江洋大盜
演員型文人
喬老爺奇遇》:將錯就錯巧緣妙情
有情人終成眷屬
一本上品奇妙喜劇
書生傻事讓他占盡
曉艇出演喬老爺
得心應手駕馭角色
丑角
投莊遇美》:別開生面的才子佳人戲
這個老嫗不好演
梅媼令人拍案叫絕
脫俗之處在于分寸
老師正是周企何
笑中百味《金臺將》
悲劇喜演正劇趣演
站在臺上就是戲
這對師徒形神酷似
拉郎配》:幾度去蕪存菁腐朽化為神奇
從《鴛鴦絳》到《拉郎配》
川劇精品風靡大江南北
唐云峰演活董代
師從名丑劉成基
群角
沒有固定主角的《御河橋》
"演"出來的一出戲
風采動人的司徒慧聰
一輩子就是一個演員
亂點正著的《鴛鴦譜》
鴛鴦譜》成就鴛鴦
羅小生風靡一時
沙里淘金改川劇
至今猶迷《鴛鴦譜》
感天動地《夫妻橋》
熊正堃精心調度
群英薈萃《夫妻橋》
絕非偶然的成功
一臺好演員
一代曲宗李明璋
時裝
是誰害了她》:時裝川劇曾經風靡一時
社會賢達改良川劇
愛情悲劇反響強烈
穿著袈裟寫抗日劇本
嚴樹培妙筆生花
半世紀后再登舞臺
后記
年輕記者寫書的頗多,但以傳統戲曲為題材的并不多見。本書作者借具川劇代表性的經典折子戲《情探》作為書名,明白地表達了她對川劇藝術的欣賞熱愛,進而產生了誠摯的情愫,以筆代情,對川劇藝術再進行一些探索,與讀者諸君共享她采寫的信息和體味。"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我也是一個川劇愛好者。從不足十歲,到而今八十有余,可以說愛了一輩子。為什么?除了家鄉文化因素外,因為Jll劇美,數十年的欣賞,拋不開丟不下,一有好的演出,腳板就癢,忘記自己已老邁年高。
本書的作者孟蔚紅是成都日報的記者,為這本書提供圖片的是成都日報的攝影記者張鳴,她管孟蔚紅叫"孟姐"——年紀輕輕對川劇就有點癮了,我覺得這本書就像一朵"姊妹花"。
小時候,我家距棉花街永樂劇院(今成都大慈寺路東風電影院舊址)較近,小孩看戲不買票,鄰居大哥哥大姐姐看戲時總帶我去。七八歲懂什么?鑼鼓打得鬧熱,戲臺上紅臉進去,黑臉出來,將軍背上插著花花綠綠的旗旗,打仗的時候又吼又喊,又打又殺,又翻跟斗,"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看得人眼花繚亂,伙倒大人拍巴巴掌。看一回戲,激動幾天。過年得的壓歲錢,就拿去買關刀矛子,戲臉殼,和毛根兒朋友模仿著做打仗的游戲。戲看的次數多了,文戲也慢慢接受了,覺得天籟唱得好聽,競華、李文杰、司徒等演的《西廂記》好看,三花臉王國仁
演的戲笑人,張惠霞的《洪江渡》把人的眼淚都要唱出來……
……P3-4
美的賞會。奇怪,咋就門可羅雀呢,俺第一個評價。
不錯的書籍,贊!
選取了川劇具有代表性的18出經典劇目,通過采訪這些戲的演員、與演出相關的音樂、舞美等創作人員及其研究者,結合資料、史料,還原每一出戲的來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