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藝術源遠流長,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彰顯了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經過最近二三十年的推廣和普及,目前已成為中國現代生活中的一種變化現象。可悲盼是,時下一些所謂的"根藝美術大師"心態浮躁,沉迷于"名片藝術家"的幻境,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原理都不愿認真探索求證。比如流行多年的"三分人工,七分天然"的三七開創作"原則",就有誤導之嫌。天然美和藝術美是相互依存、相互轉換的關系,任何人都不可能復制或再現天然美,而過分拘泥天然美又勢必影響藝術美的發揮。像這樣簡單的道理,現在也被一些人攪亂了。美學家王朝聞先生曾經說過,自然美是在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能引起人類感官愉悅的,未經打上人類勞動印痕的客觀形式和事物。當自然界的根材被藝術家發現并引起感官愉悅時,才會被取來做根雕藝術的載體。在這之前,根材在自然中客觀存在著,無所謂美與不美。只有經過審美發現、創意、構思、雕琢、打磨、上光、配座、命題等…系列勞動轉換過程,才可以成為藝術品。
純藝術品相對于工藝美術品也是有區別的,真正的藝術品不可復制,沒有實用的目地性,是純凈的。時下一些"根藝"工廠大量地,年復一年地生產達摩、觀音、羅漢等,既沒有朦朧含蓄的意境,同時又與傳統的東西相去甚遠,實際上并不能稱為根雕藝術晶。有一次我在展覽會上看到南方某省一"大師"雕的達摩,肩扛大刀,手執灑葫蘆。須知達摩渡江后,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是一典型的"苦行僧",怎么可能攜刀到處討酒吃?藝術本和名利無關,無非就是獲取情感愉悅和享受的一種精神食糧,這是所有真正有成就的藝術家都自覺恪守的座右銘。無視人文傳統,不研究藝術語言的追名逐利之輩,怎么也成了大師,甚至特級大師?這是中國文化的悲哀!作為文化人、藝術家,我們臉上無光。我們責無旁貸,應維護根雕藝術文化品格的純正,
惟根獨鐘
根雕藝境
自然之魂
神韻天成
審美品格
藝術精神
現代氣質
線型魅力
尋奇覓美
異想天
施藝要略
造型三題
治俗良方
寧巧勿拙
形式語
唯美傾向
創造和諧
構圖舉要
底座配置
工藝特性
實用造型
命題芻議
藝術借鑒
培植美感
品質鑒賞
審美準則
創作雜感
根苑哲思
藝業隨想
寫意人生
虔誠感悟
名人說根
◎惟根獨鐘
想當初,在機關掛閑職做"萬金油",將臨不惑而無所成就。眼看年華虛擲,青春不再,著實心有不甘。正值心惶惶、路茫茫之際,適逢鄉村大興開山種植,廢棄根木取之不盡。又遭友人蠱惑,遂一哄上鉤,痛下決心,認定根雕這最省本錢的行當。學那東施效顰,自封"鬼根齋豐",并請省城王京盙老先生篆書于廳堂。從今往后,只管耕耘而不問收獲,荒了釣竿,疏了牌友,涼了提琴,別了影院,恍惚惚做起純藝術的清秋人夢。
于是乎,義縐縐一介書生斯文不再。節假日,肩挎工具包,手拎編織袋,翻山越嶺,走村過店,搜尋奇根異木。途中倍受口渴腸肌煎熬,還常被村民疑為采藥材、捉蘄蛇、拾破爛,數遭野犬吠逐而逃夭。大傍黑負重返家,顧不得灰頭土臉,趁興頭趕緊摳土、剝皮、裁截。平常時日,除了辦公或操勞生計,稍有空閑,即趴在工作臺上擺弄根塊。一邊熏著煙草,一邊揣摹構思,依勢造型,極盡三雕七磨之能事。口復一日,轉遍了方圓數十里荒郊野嶺,背回了上千件大小根材;年復一年,手頭功夫漸入佳境,飛禽走獸和山川人物或奔、或駐、或立、或臥,儀態萬方、洋洋灑灑堆滿墻角幾架。偶被親朋碰翻,便像性命拿走一般直跳腳。到了這個份上,猶如農夫倉柜有糧,心底不慌,人前不再猥瑣,談吐底氣益足。雅興所至,登臨城隍頂,放眼五云城,頓生世人皆醉我獨醒之豪氣。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云。正當心高氣傲,躊躇滿志之時,某夜內人出差回家,瞥見屋中根屑狼藉,泥石成堆,螞蟻結群,電水壺焦臭撲鼻。忍無可忍,破口橫眉,歷數往日"積怨",直呼神經病!到底是婦人之見,分不清事情輕重,區區一壺豈可與藝術相提并論?曲高和寡,知音難覓,古人確有先見之明。沮喪之余,想想挨訓也是活該:誰讓你移情別戀,鬼迷心竅,深陷于盤根錯節而不思自拔?唉,與其說是人雕根,倒不如說是根雕人!
書的印刷質量不錯,但就是貴了點
根雕,太藝術了!欣賞中!
小書一本,有的圖列還行。
還算不錯
好書,修身養性。
下單及時,本來是平郵。快件到貨!贊一個
有用
這本書不錯 滿意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很喜歡的影片
價格太貴,內容空洞,插圖不豐富,沒有對 插圖的內容、材質說明、真的好失望,有些所謂的根藝命名完全不知所云!!!
封面布滿灰塵,折痕污損十分明顯,是舊書!我要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