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溯流·洄瀾 : 天津科技史料探源與斷代述略圖書
人氣:53

溯流·洄瀾 : 天津科技史料探源與斷代述略

鑒史知往,才能啟后開來,就讓歷史去告訴未來吧。
  • 所屬分類:圖書 >自然科學>科技史  
  • 作者:[周長云] 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8914555
  • 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6
  • 印刷時間:2016-06-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追溯天津自遠古、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各個時期階段的科技歷程史略,發掘了一些彌足珍貴的史料圖片互文箋證,試圖梳理出地方科技發展的大體脈絡和典型案例,有編年體之大事記、紀傳體之人物志,也有紀事本末體之專題譚、戲仿筆記小說體之口述史,旨為天津科技史研究留下生動的素材資料。

編輯推薦

讓我們站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交匯點上,置身科技長河溯源與觀瀾,去感悟其中所蘊藏的立足現實、邁向未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去傳承創新文化,弘揚科學精神。

作者簡介

生于1982年9月26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人,現定居天津。2007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文學學士。同年11月,入職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從事科技宣傳與服務工作。工程師,天津市科教電影電視協會理事、中國科技報道視頻聯盟編導。執筆創作、參與攝制《北洋中堅》《科技先鋒》《回望——天津科技史話》等電視片,編撰《中國•天津科學技術起源與發展》(畫冊),參與策展《天津工業遺產啟示錄》(2012)、全國科技成果北戴河專題展《京津冀協同發展 天津在行動》(2014),發表有《淺談科教電視片創作及管理的多樣化表現》、《天津科技史上的追夢人》(合著)等作品。

目錄

及時章 孕育與衍生(1404—1859年) 1

及時節 鬼斧神工 1

第二節 科海擷珠 15

第二章 萌芽與興起(1860—1948年) 28

及時節 歐風美雨 28

第二節 星羅棋布 54

第三章 奠基與開拓(1949—1991年) 77

及時節 進軍號召 77

第二節 激流勇進 90

第四章 創新與勃發(1992—2005年) 103

及時節 敢為人先 103

第二節 世紀議程 118

第五章 跨越與騰飛(2006—2015年) 142

及時節 海納百川 142

第二節 引領未來 178

后 記 190

在線預覽

湯湯海河,巍巍佳城。永樂年間,燕王南下。

天子渡口,建衛天津。大明盛世,自茲太平。

俗諺有云:“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衛。”曾幾何時,九河下梢,三河交匯,橫貫沽上,人們傍水而居,依水興邦,始有天子津渡,建衛天津。城市文明的勃興、海河兒女的命運,就注定了要與這源頭活水息息相關,血脈相連……

天津衛志》載:“三岔河在津城東北,潞、衛二水會流。潞水清,衛水濁,匯流東注于海。”南運河(潞)、北運河(衛)與海河,三河交匯處,正是天津的發祥地。自此三岔口,湯湯海河東流去,閱盡沽上春色。就讓我們從這一脈流觴淵源,不顧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開啟追尋一座城市科技長河的旅程吧。

大運河畔 源遠流長

巍巍津城,在水一方。這水,是一條名冠古今、貫通南北、譽滿中外的大運河。

2014年6月22日,也就在本書開筆之初,西亞多哈來信傳悉,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通過,京杭大運河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道,也是中國在用的(或者說是“活的”)世遺項目。就是在此次大會上,中國協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同時也順利入選世遺序列,時機恰恰與不到一年前,“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宏大構想的提出與實施,相互輝映,更為媒體所濃墨重色聚焦。

更相形之下的是,大運河歷史之悠久、河道之長、流域之廣、影響之大,不在中華文明的另一大文明象征——萬里長城之下,早在1987年長城就被列入首批中國“世界遺產名錄”,而漫長的20多年過去了,在世界文化遺產不斷拉長的名單中,大運河確屬姍姍來遲。

環矚世界,蘇伊士運河被馬克思稱之為“偉大的航道”,巴拿馬運河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和“世界橋梁”;然而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較大的運河,比蘇伊士運河(190.25公里)長近10倍,比巴拿馬運河(82公里)長20倍;同時,其開掘始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后共持續了1779年,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京杭大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涉及27段河道和58處遺址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天津市內的北、南運河天津三岔口段河道榜上有名,全長71公里。其中北運河部分自武清區筐兒港減河與北運河連接處至三岔河口,長48公里;南運河部分自三岔河口至西青區楊柳青鎮鎮區,長23公里。讓人扼腕的是,大運河天津段實物遺存大多隨著世道滄桑風云變幻而消失殆盡。

九宣閘,或是可以臨風憑吊的地方。它位于本市大運河的最南端,也是大運河出津的一道閘口。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軍提督周盛傳率淮練軍30余營開挖減河,意在分泄南運河洪水。初建時為石質5孔大橋閘,現在保存基本完好,旁立清直隸總督李鴻章為此閘書寫的碑文,也保存得相當完好。

靳官屯曷而設閘也?以有減河故。南運河又曷為而開減河也?津郡處九河下游,三淀既湮,有川而無澤,三岔河為諸水交匯之區,每當伏秋盛漲,眾流薈萃數百里,浩渺,一望無際,不有河以分之,其患不止。余于上年,曾在三岔河以北之陳家溝添開減河一道,別通北塘以入海,亦止可稍殺北運河之水勢。而南運河上承山東、河南、山西汶、衛、漳諸大川之水,源遠流巨,泛濫湮沒,往往有害民生,其患尤倍于他水。從前,如四女寺、哨馬營、直境捷地、興濟等處,共開有減河四道,以資分泄。無如歲久未修,河道多廢,僅存捷地—減河,水患更甚。光緒五年,飭天津道等勘察水利,往復相度。據查津城東南,由青縣之靳官屯,經盛軍所住之新農鎮,至西大沽以出海,最為順軌,非特山東之德州以下,如交河、東光、滄州各處均免水患而盛流暢泄,即大清、子牙諸水漲時,亦由此掣瀉。是減河之開,較前此四女寺、哨馬營各處,尤為因勢利導而出水益便。其下游津、靜之交俗所稱南洼,彌望百里內外,盡為石田,亦可引淡刷堿,俾曩時不毛之地得以繁其生植。蓋南運河會漳河之濁流,本有石水斗泥之喻,俾得導引以資灌溉,其肥自能化堿以成腴,既殺盛漲,亦滌積鹵,均于減河是賴。不獨此也,津地迤西至東,仿南方稻田之制,廣為開辟,其阡陌縱橫,河渠復繞,尤堪限戎馬之足,于海防局勢亦不無裨益,所謂一舉而三善備焉。規劃既定,爰集準練軍三十余營,分段挑浚。盛軍既列戍青縣之馬廠,迤邐至津屬之新城。即飭周提督盛傳統率該軍領袖其事,通力合作,至六年夏間工竣。于是建石質雙料五孔大橋閘于靳官屯河頭,以資啟閉。沿河分建石鐵柱板橋四道,以便行人。計河長一百五十余里,其下游橫河六道,各長數里,溝渠左右縈帶,旁流分注,使入海之尾閭益暢,均歸盛軍始終經營。此地方百世之利也,獨是有其舉之莫之敢廢。此閘為全河關鍵,尤在后之人修葺以時,無□使圮壞(原文散佚)。承乏是邦者,尚其念畿輔之水災,農田之樂利,與夫海防之形要,無令此河此閘等于四女寺各處之減河,日久淤塞,而失前人創始之美意,則幸甚。是為記。

欽差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會辦海軍、督辦北洋海防兼通商事務、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隸總督兼理河道、一等肅毅伯、加騎都尉世職——合肥李鴻章撰并書

京杭大運河,不僅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而且也彰顯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經驗豐富于世界的成就。所幸的是,上善若水,天津科技的底色借此有了宏闊的源遠流長。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吴江市| 徐汇区| 伽师县| 揭阳市| 会宁县| 阆中市| 林州市| 潍坊市| 卓尼县| 左云县| 嘉义县| 南华县| 南和县| 鄂尔多斯市| 铜鼓县| 遵义县| 那坡县| 曲阳县| 明星| 奎屯市| 兴山县| 蕉岭县| 荥经县| 宝应县| 喀喇| 女性| 鄂托克前旗| 庆阳市| 长岛县| 延川县| 沿河| 涿州市| 临邑县| 唐海县| 鄂托克旗| 乌拉特后旗| 二连浩特市| 娱乐| 南丹县|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