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中)》主講醫學、四大發明、陶瓷技術、紡織技術。本系列叢書分上、中、下三冊,由2008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承擔的為領導同志講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史的講稿整理、集結而成。這一系列講座始自"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中國古代科學與技術"與"中國古代科技概況"的縱橫開篇。對于"科學目前若干問題與李約瑟難題"作了些比較深入的討論;其間貫以"天算農醫"等知識體系,"四大發明"以及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各個技術領域.共計44講。主講人以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各領域的知名專家為主。其他單位的參與者亦皆屬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
本系列叢書內容豐富、系統而,論說客觀有據,旁征博引之處甚多。可供各界人士閱讀,尤其是科技史、科學哲學等學科的教師與學生閱讀。
醫學
國傳統醫學概說
中醫經典與名家
中外醫學交流
四大發明
造紙術的發明、發展及其影響
印刷術
火藥的發明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指南針與羅盤
陶瓷技術
國古代制陶技術史
國古代制瓷技術史
紡織技術
國紡織科技史概述
織機與紡織品種
絲綢之路與東西紡織文化交流
……
將飲食勞倦提高到理論層面.予以特別重視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他曾寫過《內外傷辨惑論》,專門討論某些形似外感的疾患,實際上并非外感,而是內傷,需要通過調理脾胃加以治療;又撰寫《脾胃論》,申明胃氣即是"元氣",創制了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等一系列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的有名方劑。
不內外因不是理論研究的重點對象,通常是指創傷、蟲獸、中毒、遺傳等因素造成的疾病。
5.診斷學說
中醫的診斷方法謂之"四診",即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收集疾病的信息,在此基礎上作出疾病屬性、部位的判斷。《黃帝內經》等經典中討論很多的是"望"與"切"兩種技術含量高、且與理論密切相關的方法。
望,主要是觀察患者的形與色。而就察外以知內而言。"色"的觀察臨床意義顯然要比形體胖瘦、運動狀態等重要得多.望色之學,從總體上講離不開五行配屬。例如五行中的"火"與紅色、"金"與白色相配,所以色赤為熱、色白多寒;具體到臟腑,則黃與脾相系、黑與腎相關;涉及方位吋,中央屬"土",左、東方屬肝、木,右、西方屬肺、金,所以"酒糟鼻"為脾濕胃熱,左顴的色澤變化主肝,右顴的色澤變化主肺。另外在望色中還有一條重要原則,即"澤"比"色"重要——無論什么顏色,只要有光澤就好:沒有光澤,多為病態。
對于舌的觀察。在中醫診法中逐漸發展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專門。概括地講,對于舌體的觀察,主要目的是了解肌體氣血盛衰.如色淡血虛。胖大氣虛。對于舌苔的觀察,主要是了解邪氣的屬性,如白苔為濕。黃苔為熱;苔越厚重,邪氣自然也就越重;越靠根部,邪氣所居的部位也就越深等等。
望診的運用.又與經脈學說相關。例如位于人體前正中線的任脈穿過"人中"(鼻唇溝),所以人中無胡須或平坦無溝,皆為任脈經氣不足,在生殖功能方面常常會有問題。又如百姓基于生活經驗知道眉毛長、耳朵大的人多長壽。故有"眉壽"、"壽眉"之詞,"兩耳垂肩"之譽;而在醫學知識體系中,以"眉為髓之花"、"耳為腎之竅"。據此觀察骨髓是否飽滿、先天之本(腎氣)是否充實。同樣與壽命判斷有關。如此,醫學的診斷知識又與"相面之學"發生了相互交融的關系。在此不必討論"相學"的是非,也無法判斷孰先孰后的關系,只需知道古代的知識往往是沒有明確領域邊界的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