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裝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2008年3月刊與2011年5月刊合集。2008年3月刊以"埡口:景觀大道上的觀景臺"為主打,并講述古城疏勒;2011年5月刊主打"太行山"并介紹侗族和水族。
關于中國國家地理
一本記錄中國60年的雜志,一種 "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的精神傳承,一個親近自然、回歸內心的倡導者。傳播科學、記錄中國,將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和世事變遷真實地記錄并留給歷史。我們所倡導的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和感知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影響了上千萬讀者,他們沖出城市、投入山水之中享受著陽光、雪山、森林、江河、高原等等帶來的無以倫比的生命體驗。
本套裝為準備徒步旅行的你推薦兩條鮮為人知的徒步區:318國道西段和太行八陘。318國道西段上的埡口自古以來便是民族往來物資交換的必經之路,更多的埡口則是西南季風向亞洲東部耕云播雨的好通道,它們還是不少動物東去西往和南移北進的通途。太行八陘曾經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古人進行遷徙、貿易、軍事活動的通道,而今太行山上已有了無數通途,然而這些陘道并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逝。相信會為您的徒步旅行提供靈感!
2008年3月
P28隔絕與交流之門
中國人景觀大道西段的埡口
學者筆記/范曉 繪圖/范曉 攝影/劉正良 等
按《辭海》解釋,埡是"高大山脊的鞍狀坳口,常為高山大嶺的交通孔道"。從四川盆地的成都到青藏高原一路走去,大大小小的埡口不下數千個,不少埡口自古以來便是民族往來物資交換的必經之路,更多的埡口則是西南季風向亞洲東部耕云播雨的好通道,它們還是不少動物東去西往和南移北進的通途,動物們的遷徙游走又為不少植物的異地繁衍提供了運輸工具。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并非人們想象中的因山地阻隔而安靜寂寞。每個埡口都是一個門坎,這道門,既意味著隔絕又意味著交流。不甘沉寂的生命每每邁過門坎,經歷一次次重生。
P32 岷江—邛崍山脈—大渡河
撰文/張文敬
P38 大渡河—大雪山脈—雅礱江
撰文/劉乾坤 等
P46 雅礱江—沙魯里山脈—金沙江
撰文/張文敬 等
P54 金沙江—達馬拉山-寧靜山脈—瀾滄江
撰文/孫吉 等
P64 瀾滄江—他念他翁山脈—怒江
撰文/聶作平
P74 沿著雅魯藏布江
撰文/聶作平
P84尋找藍罌粟
撰文/孫敏 攝影/謝鴻妍 等
生長在中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高原植物綠絨蒿,自18世紀以來,就受到西方植物學家關注并采集。這美麗的花卉,不僅在世界上擁有炫目的觀賞價值,也在中國藏族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并且還是藏藥中不可缺少的藥材。在西方,她還有一個迷人的名字"藍罌粟"。
P102螢火蟲:浪漫昆蟲的生存困境
撰文/梁醒財 李學燕 侯清柏 攝影/陳燦榮
螢火蟲的熒光素酶在工業、醫療、防治污染等多個領域有著極高的利用價值。但是讓人憂心的是,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如今卻難覓蹤跡,它們的生存生態遭受了怎樣的破壞?科學家在經過幾年的研究之后,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讓人唏噓的螢火蟲世界。
P112一個"老南極"在北極
撰文?攝影/劉小漢
作為一個"老南極",12年前,科學家劉小漢曾經參與過中國首次北極考察的組織工作,4年前,他還曾參加了中國北極黃河考察站的建站討論。去年,他終于有機會一睹她的風采。
P122尋找神秘古城疏勒
撰文?供圖/楊鐮
中國史書上,西域有兩個古城最著名,一個是樓蘭,另一個是疏勒,分別是天山南北文明走向的路標。如今,樓蘭名揚天下,而疏勒則鮮為人知,一直迷失在史冊的書頁之間,甚至連具體地點也無定論。然而,沒有疏勒城,絲綢之路史就缺失了生動的章節。
P132寶興桂花:物種的守望
撰文/劉睿 攝影/孫有彬 等
"物之美者,招搖之桂",中國是桂花的故鄉,但數年前,國外一些植物學家認為中國已沒有"非人工栽培"的野生桂花群落存在這種妄斷自2006年春四川寶興縣東拉山大峽谷"驚現"野桂群落之后,便銷聲匿跡了。東拉山的野桂本身充滿謎團,值此北京奧運即將到來之際,桂花專家又建議用它們來制作獲獎運動員的"桂冠",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那條偏僻的山谷
P146大國東隅,與大洋息息相關
撰文/ 秦昭
盡管加拿大行政上的13個省和自治領地中有11個臨海,但只有新不倫瑞克、愛德華王子島和新斯科舍這三個省被冠以"沿海省份"(Marintimes)的特稱。僅此,便足以讓人明白這3個省與大西洋舉足輕重的關系。這3個省的農林漁業曾經讓他們輝煌過,但也讓他們尷尬過。
P160 天氣,奧運會中難以控制的"孩子臉"
撰文/ 林琳
北京小女孩陽陽有個夢想:"奧運會的時候,我希望北京的天是藍藍的,花是紅紅的,草是綠綠的,太陽是笑瞇瞇的"2008年的8月,在北京,中國人的奧運夢將最終實現,可是,立秋的北京面臨著暴雨、大風、雷暴、高溫等變幻莫測的天氣形勢,也讓這場盛會有了"懸念",小陽陽是否真能看見她向往的藍天和陽光?
2011年5月
50 太行山:高原向平原的轉折很壯麗
撰文/范曉
地質專家和攝影師沿著橫切山脈的數條太行古道曲折行進了千余公里,發現了太行山中許多無法用文字描述的景觀和秘密。除了刀劈斧削般的懸崖峭壁、幽深的峽谷和千折百繞的曲流之外,太行山還向我們展示了什么?
94 太行古道:千年留痕路滄桑
撰文/哈雷
古時難行的太行八陘曾經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古人進行遷徙、貿易、軍事活動的通道,而今太行山上已有了無數通途,然而這些陘道并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逝。
140 印度河流貫巴基斯坦
撰文/馬麗華 攝影/張超音 圖注/王心陽
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岡仁波齊峰北坡的印度河,流經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以及巴基斯坦全境,在歷經3180公里的高原與平川后于卡拉奇匯入阿拉伯海。
116 用歌聲傳承思想的侗族
楊通銀 攝影/陳海汶 繪圖/于繼東? 解讀人 羅康隆
120 曾經被誤認為"彝族"的侗族
撰文/吳萬源
126 侗族大歌 沒落的天籟之音
撰文/鄧敏文
128 這是一個最愛他人的民族
撰文/羅康隆
134 神秘睿智看水族
解讀人 吳貴飆 攝影/陳海汶 繪圖/于繼東
178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中的藝術宮殿
撰文/邵寧 攝影/Patrick Landmann 等
190 走近貢嘎,尋找封面誕生地
撰文/劉乾坤 攝影/冉玉杰
太行山大峽谷之不同凡響,不在于某一段峽谷,而在于以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以及太行八陘為脈絡,構成了一個在南北長600公里,東西寬250公里的范圍內,氣勢恢宏、博大精深的太行山峽谷系。這也是國內外罕見的、具有獨立美學單元特征的、其杰出品質具有區域性的峽谷群。
太行山的山體在垂向上表現為多元結構,太行山中南段由下往上大致有三層:年齡在18億年以上古老變質巖——片麻巖,構成太行山的"基底";年齡約10億年左右的紫紅色石英巖;年齡約5億至6億年的石灰巖。峽谷主要形成在中上部的石英巖與石灰巖中,但在地貌形態上,整個太行山峽谷系卻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即都是在山西高原相對于華北平原的強烈抬升中,形成山體斷塊,并經流水快速下切侵蝕,形成了諸如嶂谷、甕谷、懸溝、長崖、階梯狀臺棧等典型組合,又由于巖石質地、色彩、紋理的變化,便揮灑勾勒出蒼涼冷峻、剛健質樸的太行山峽谷畫卷。
收到書后第一是驚奇,這樣的快的速度就到了我的手上。第二是驚喜,里面的文字讓我感動,正在閱讀中。
這個系列不錯,但真要去這樣徒步,現在而言,還是有難度的,先領略一番,《中國國家地理》你值得擁有,呵呵,不是打廣告。
這2本雜志非常好,非常喜歡,剛好過幾天假期看
了解中國的一些風景,名勝,還有地質奇觀,真的很增長見識,以后有機會就去這些地方旅游
我就住在太行山里的一座城市里,我也想徒步了,按照書上介紹的,去看嶂石巖,去看太行八徑。
很喜歡國家地理!文字很美,圖片也特別美,令人對那美麗的地方充滿向往!
太行山的部分人文介紹的有些多,我只喜歡地質的
喜歡徒步旅游朋友的福音來了,書中很細致的描述了徒步旅游的路線,很期待一直在路上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
中國國家地理 一直很喜歡,把這幾個特輯都買了
本來以為是一本書,結果發過來一看原來是兩本雜志,一個本是2008年的一本是2011年的 里面的廣告特別多。只能當雜志看看吧
看了國家地理,別的書的圖片都看不上眼了,非常美。
喜歡本期的主題 正版雜志嘛 一如既往的內容充實主題明確 紙質也是上乘
期盼已久的雜志,雖說是過刊,但是內容絕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給男朋友買的,他是個愛旅游的人,旅游也真的讓人成長很多,一次川藏的騎行經歷讓過分倔強的他成熟許多,喜歡能洗滌人心靈的書籍……
中國國家地理真心好,每次都愛不惜手。值得推薦
喜歡國家地理,了解了解這個向往的的世界,準備籌集了資金,練好了身體,各方面素質達到了之后就向遠途出發。
東西很好,一本很好的雜志,希望多點人文的介紹,就更好了
太行山這期很精彩,介紹的很全面!我從小生活在這片土地,深愛著太行山!
太好了,《中國國家地理》鮮為人知的徒步路線,讓人可以足不出戶就能領略祖國大好河山。
一直都很喜歡中國國家地理,書也一如既往的好!好
中國國家地理,一直都在看,這個是介紹徒步的,就是有一本是08年的。
喜歡看美麗的風景、喜歡了解各地風土人情就買國家地理,它還可以給孩子種下地理的種子。
裝幀很好,印刷精美,。早就仰慕已久想要閱讀。經典地理叢書,沒有什么好說的,希望能夠靜下心好好看完,有所領悟。值得購買!!!
具備一定深度、值得收藏的書!太行八陘講得非常透徹,身為中國人,了解了太行山的歷史文化,就了解了半部中原史,而若不知道太行八陘,是無法懂得那些蕩氣回腸的故事因何而起。
這兩本書雖然時間跨越比較大,都是幾年前的,但這絲毫不影響這兩本書的內容的可讀性,書里面介紹的徒步路線看了就給人一種想要去走一走的沖動,我試圖去想想這樣一個場景:我穿行在太行古道,不時地放下書包,拿著一本國家地理,看著地圖,評點著周圍的美景。。。
延續了國家地理一直以來的高水平制作,內容可讀性很強。現在著名的景點到節假日人滿為患,正發愁今年的十一長假不知道去哪玩,讀完2011年5月這本關于太行山八陘的介紹,準備帶上這本雜志去太行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