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從體適能的概念研究范疇入手,揭示了體適能的概念、基本屬性、系統結構、功能以及發展現狀等。在此基礎上,從體適能訓練的基礎理論、體適能訓練項目選擇、體適能訓練的實施和效果評價等方面對體適能訓練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重新建構,接下來又運用運動訓練學理論對體適能訓練過程進行了分析,并根據這些基本原理和分析提出了體適能訓練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并對體適能的鍛煉方法提出了新的看法。
實現了東西方學者對運動與健康的理解和認識的良好對接,完善了我國全民健身理論體系的建設。
丁鋒,男,學士,山東梁山人,1979年出生;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與訓練;2002年畢業于聊城大學體育學院,現為山東省菏澤及時中學教師,2008年獲山東省品質課一等獎,2010年被評為菏澤市骨干教師,2011年被評為菏澤市教學能手;著有《東中原戰爭史話》(中國文史出版社)一書,在《中國學校體育》、《中國校外教育》、《遼寧體育科技》、《學校體育研究》等、省級刊物10余篇。
及時章 體力活動、體適能綜述研究………………………………………01
及時節 體力活動………………………………………………………01
第二節 體適能的興起…………………………………………………11
第二章 體適能訓練的研究概覽……………………………………………20
及時節 體適能訓練的研究范疇………………………………………20
第二節 體適能訓練中的國家法規……………………………………26
第三節 體適能訓練的發展現狀………………………………………29
第四節 體適能訓練的基本要素………………………………………31
第五節 體適能訓練的發展趨勢………………………………………34
第六節 體適能訓練與“健商”新概念………………………………36
第三章 體適能訓練的基礎理論研究………………………………………40
及時節 社會發展與人類健康…………………………………………40
第二節 體適能訓練的心理學基礎……………………………………41
第三節 體適能訓練的生理學基礎……………………………………48
第四節 體適能訓練的解剖學基礎……………………………………56
第五節 體適能訓練的營養學基礎……………………………………59
第六節 體適能訓練與科學的飲食習慣………………………………69
第四章 體適能訓練的項目選擇和安排……………………………………78
及時節 體適能訓練項目選擇的理論依據……………………………78
第二節 體適能訓練流行項目…………………………………………84
第三節 體適能訓練項目選擇的原則…………………………………86
第四節 體適能訓練的科學安排………………………………………89
第五章 體適能訓練的方法學與訓練原則…………………………………94
及時節 體適能訓練流行的鍛煉方法…………………………………94
第二節 體適能訓練的訓練學方法……………………………………98
第三節 體適能訓練的一般方法………………………………………104
第四節 體適能訓練的訓練原則………………………………………107
第六章 體適能訓練的實施與效果評價……………………………………111
及時節 體適能訓練前的準備工作……………………………………112
第二節 體適能訓練過程的注意事項…………………………………115
第三節 運動處方的制定………………………………………………116
第四節 運動裝備的選擇………………………………………………121
第五節 體適能訓練的效果與評價……………………………………128
第七章 體育健身與發展健康體適能的傳統方法…………………………132
及時節 健身運動與力量素質…………………………………………132
第二節 健身運動與速度素質…………………………………………138
第三節 健身運動與耐力素質…………………………………………141
第四節 健身運動與靈敏素質…………………………………………145
第五節 健身運動與柔韌素質…………………………………………147
第八章 體適能訓練與人體肌肉力量生成…………………………………149
及時節 人體肌肉力量的生成…………………………………………150
第二節 人體生理結構對力量的影響…………………………………153
第三節 肌肉工作方式、收縮形式和工作特點………………………156
第四節 體適能訓練與局部骨骼肌……………………………………160
第五節 各種力量練習方法的優缺點比較……………………………164
第九章 體適能訓練中的力量訓練…………………………………………168
及時節 力量訓練的作用………………………………………………169
第二節 力量訓練前的準備工作………………………………………171
第三節 伸展練習的方法………………………………………………172
第四節 身體核心部位穩定性力量練習………………………………183
第十章 健身運動與肥胖……………………………………………………209
及時節 肥胖的簡易標準和危害………………………………………209
第二節 肥胖的原因探析………………………………………………211
第三節 健身運動與減肥方法…………………………………………215
第十一章 健身俱樂部的籌建、經營、管理………………………………218
及時節 健身俱樂部的籌建……………………………………………218
第二節 健身俱樂部的定位和預售策略………………………………224
第三節 健身俱樂部的經營……………………………………………227
第四節 健身俱樂部的深度營銷………………………………………232
第五節 俱樂部的“淡季”營銷………………………………………234
第六節 我國健身俱樂部的發展趨勢…………………………………236
第十二章 健身運動中的新興項目…………………………………………240
及時節 走跑運動健身法………………………………………………240
第二節 踏板操…………………………………………………………242
第三節 搏擊操…………………………………………………………246
第四節 水中健身操……………………………………………………249
第五節 健身球和健身球操……………………………………………250
第六節 街舞……………………………………………………………252
第七節 普拉提…………………………………………………………254
第八節 動感單車…&hel
我國大陸學者長期以來一直以“體質”一詞來表述與體適能類似的概念,認為體質是人體形態發育、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身體素質的狀態與對環境的適應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并延伸出“身體鍛煉”“全民健身”“社會體育”“群眾體育”之說。體適能可以視為“體質”同類,但略有不同,顯然,體質概念的內涵比體適能更為寬泛。但是,目前國內開展的國民體質監測卻在內容上與體適能的檢測項目極為類似。體質的概念至今尚有爭議,且在英文中沒有相應的名詞對應。多年來我國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一直偏重競技運動,研究提高運動成績的生理、生化基礎為多,關注運動改善人體健康、增強體質為少,成為體育學科的缺憾。因此,系統引進、消化和借鑒國外體適能研究的理論體系、實踐規范及近期研究成果,實現東西方學者對運動與健康的理解和認識的良好對接,完善我國全民健身理論體系的建設,自然成為本書的編寫目的。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鍛煉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全民健身活動已蔚然成風,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和社會時尚。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社會體育指導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一些體育院校陸續開設了社會體育、休閑體育、健身健美和休閑健身等新的專業或方向。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為了適應當前學校體育改革申對“健康教育”和“終身體育”的需要,也開始注重體適能訓練教育。體適能訓練的理論建構和鍛煉方法的研究已經提到研究日程上來。
本書希望對于現有的健身原理方面的理論重新進行建構,統一于體適能訓練的理論建構并對現有的和新興的鍛煉方法進行了研究。本書首先從體適能的概念研究范疇入手,揭示了體適能的概念、基本屬性、系統結構、功能以及發展現狀等。在此基礎上,從體適能訓練的基礎理論、體適能訓練項目選擇、體適能訓練的實施和效果評價等方面對體適能訓練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重新建構,接下來又運用運動訓練學理論對體適能訓練過程進行了分析,并根據這些基本原理和分析提出了體適能訓練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并對體適能的鍛煉方法提出了新的看法。
還可以的,繼續購買書,充實書架
活動給力
書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