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吃出來的》是前安貞醫院營養科主任夏萌總結自身患病經歷和10萬 臨床病例寫成。
夏萌,主任醫師,曾就職于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北京安貞醫院神經內科和營養科,曾任北京安貞醫院營養科主任,北京衛視《養生堂》《我是大醫生》等電視節目特約嘉賓。擅長疾病的營養調理和健康管理,在心腦血管疾病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尤其對大腦疾病的綜合治療頗有心得,摸索出一套西醫與營養學結合治療行之有效的方法。
序言 X前言 XIV
PART 01慢病時代——
飲食革命帶來防治新契機 001
我們活在快餐當道的世界,身體卻困在了石器時代 001
防治慢病吃什么:35%動物類食物 65%植物類食物 012
防治慢病怎么吃:注重結構型營養素和營養密度 019
PART 02不生病的奧秘——
七大營養素平衡 029
能量平衡:比例合理更重要 030
蛋白質平衡:選對品質蛋白,事半功倍 038
碳水化合物平衡:體力消耗量是重要參照 046
脂類平衡:每日攝入量不能低于總能量的30% 052
維生素平衡:極容易缺乏,很難過量 069
礦物質平衡:四兩撥千斤 081
膳食纖維平衡:粗糧吃多了會營養不良 104
水平衡:不是每天8杯水那么簡單 108
PART 03中國式平衡膳食 116
全世界平衡膳食標桿——地中海式飲食 116
人人都該懂點兒《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119
世上難求的藥:早餐、午餐和晚餐 134
選對食物是一門技術活兒 149
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食譜 158
PART 04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吃 176
肉蛋奶類:普遍吃得太少而不是過多 178
糧食:中國傳統飲食過于注重主食 195
食用油:聞油色變的我們往往忽視了油的質量 204
蔬菜:太多人不清楚什么是菜 210
水果:吃得實在太少了 221
PART 05病了怎樣吃?
知道這四點就夠了 231
上皮組織:人體80%以上腫瘤的發生地 233
結締組織:不只和美容相關 256
肌肉組織:腸胃、心臟等器官動力不足都可以由此入手 265
神經組織:容易被餓著的指揮系統 269
后記 278
有一種甲狀腺結節叫“水土不服”
上面說的甲狀腺結節多半是由于攝入的營養素不夠,尤其是碘的缺乏所引起的。還有一種結節,是跟營養素攝入過多有關。
記得在5年前,我曾經診斷過一位患者,他74歲,平時居住在內蒙古,一年前突然患了甲亢。
我一開始問診的時候,詳細了解了他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但一直找不到他患甲亢的原因。
我心里困惑,但不想放棄,便又和他深入聊了聊。他無意中提及,去年夏天,他們當地的老干部處帶著他們去青島度假,在那里住了一個月,幾乎天天都在吃海鮮。
我一下豁然開朗。
中國有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位患者是內蒙古人,平時很少吃海鮮,胃腸道日常習慣的食物也不包括海鮮,所以對碘的吸收率極高,突然暴飲暴食,頓頓海鮮,攝碘過多才會引起甲亢。
我告訴他,只要他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吃原來的飲食,甲亢也就不治而愈了。
他來找我的時候,已經吃上了甲亢藥,聽我這么一說,還有點半信半疑。我叮囑他要注意觀察自己的癥狀和T3、T4濃度,只要自我感覺正常,同時T3、T4也正常,就把藥往下撤。患者回到內蒙古后,嚴格按照我的建議去做,很快就把治療甲亢的藥給停了,病也好了。
從這個病例可以看到,營養學方面的治療往往從一個人的飲食、從疾病的本源去考慮問題,畢竟藥食同源。
在我多年的門診工作中,一直遵循著這樣的流程:先調查,再說話。每個人的營養問題非常復雜,影響因素眾多:比如人與人有體質上的差異,疾病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時段會需要不同的營養素,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工作性質和生活習慣會影響這個人的疾病進程,不同人群祖輩的生活印記也會影響他的營養和健康。另外,地理位置的改變對人的健康也是有影響的,這主要是由于我們的基因和環境不適應,就是常說的“水土不服”。
所以,關于營養素怎么補充,不是僅僅制定一個食譜那么簡單。對于每一個癥狀都要多思考,醫生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軌跡,找出導致生病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強的、安全的指導方案,這樣的方案才會科學有效。
胃炎到胃癌之路可以逆轉嗎?
如果說腺體的立方上皮像魔方,那么柱狀上皮(另外一種上皮細胞)就像高高的水杯,主要分布在胃、腸道、子宮腔內,具有強大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正常情況下,上皮細胞會不斷地老化和死亡,基底層細胞則會不斷地分裂和補充,按理講細胞的損傷與修復應該是平衡的,但當修復的速度低于損傷的速度時,就會出現我們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比如,常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就是這樣得的。
由于胃鏡的普及,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率持續升高。面對大夫的診斷,很多患者都非常苦惱,因為目前還沒有哪種藥能明確逆轉慢性萎縮性胃炎,我們最常聽到有關病理報告:胃黏膜細胞萎縮;出現了息肉;甚至出現腸上皮化生,這是將來會有癌變可能的信號。
聽到這里,很多人的直觀感受是:天哪,這該怎么辦?
從萎縮性胃炎到胃癌,似乎我們只能看著病情往壞的方向發展,除了給點對癥的藥和定期做胃鏡外無所適從。大夫們的建議大多局限于吃東西時要小心,不要吃太刺激的食物,不要吃太多油膩性食物等,除此之外,似乎無計可施。
我們真的無計可施嗎?
有一位患者,找到我的時候剛滿34歲。她在4年前一次吃東西不慎,出現惡心嘔吐,很長時間沒有恢復胃功能,經常腹脹,沒有食欲,稍微多吃一點兒上腹部就會不舒服,經常反酸、噯氣,于是每天都在喝粥,不敢吃任何油膩的食物。可是病情還是越來越糟,全身疲乏,睡眠不好,下肢無力,甚至出現了閉經。
胃鏡檢查除了發現胃黏膜萎縮外沒有其他異常,因此診斷為萎縮性胃炎。她吃過一些中藥,還吃了一些抑制胃酸的西藥,但一直不見好轉。
從哪里下手來逆轉呢?
方法總比問題多,關鍵在于思路——啟動人體與生俱來的修復機制。這位患者必須補充胃黏膜所需要的營養素,并且足量,滿足胃黏膜柱狀上皮細胞結構和功能的需求。如果僅僅喝粥,碳水化合物最多只能提供能量,無法補充磷脂、蛋白質、膽固醇和維生素。
可是我也遇到了一個難題,患者的胃功能太弱,很多東西都消化不了。
于是,我開始按照自己常規的流程來處理這位患者的疾病治療。
及時步,了解病史。
除了前面生活習慣和病史的了解,還需要一些化驗和輔助檢查。血常規結果顯示她有輕度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生化顯示白蛋白輕度降低,其余均正常。
第二步,調查她現在的飲食結構。
她每天喝兩次粥,中午吃1兩(50克)主食,一周能夠吃50~100克肉和1個雞蛋,不喝牛奶和酸奶,因為喝牛奶脹肚,喝酸奶怕涼。魚一周吃1~ 2次,每次吃 50克。不吃內臟。蔬菜每天吃 100~ 150克。不吃水果,因為吃了水果后胃不舒服。
第三步,設置營養目標。
計算該患者所需的總能量:身高 161厘米,體重 39千克,目前的BMI=15,BMI正常值為 18.5~23.9,所以,眼前這個患者屬于低體重者。
那么她的能量目標設為 35千卡 ×標準體重,也就是說,她要攝入的總能量 [1]是35 ×(161-105)=1960千卡。
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主食,占總能量的55%。 1960×55%=1078千卡,由于每克碳水化合物產生 4千卡能量,因此 1078÷4=270克。
蛋白質:我們前面提過,應該占總能量的 15%,也就是 1960×15%=294千卡,由于每克蛋白質產生 4千卡能量,因此 294÷4=73.5克。平均每千克標準體重 1.3克,但這是非病人的設定,患者設定目標值要比一般人多一些,這位患者我給了 1.5克。(161-105)×1.5=84克,其中一半應該是動物蛋白,因此每天應該攝入的動物蛋白是 42克。
脂肪:總能量-碳水化合物的能量-蛋白質能量 =脂肪能量,計算結果為 1960-1078-84×4=546千卡,相當于占總能量的 27.8%。1克脂肪產生 9千卡能量, 546÷9=60克,也就是說,她每天應攝入脂肪 60克。但是這位患者不能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因為她目前的消化能力太差了。
維生素和礦物質:由于她長期每天僅吃100~150克蔬菜,不吃水果,不吃內臟,肉類也很少吃,因此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均缺乏,礦物質也比較缺。
第四步,實施方法。
這位患者可以自己吃飯,有積極主動的意識,這是最重要的。
她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那就是她不拒絕雞蛋和肉,這就好辦了。
我們吃東西的目的是為了讓身體獲得營養素,她的營養目標和消化能力之間差距較大,胃腸道不爭氣,消化能力不夠,那我們就要靈活變通,變換方法將營養素給夠。
胃有兩個功能,及時是容納食物,第二是消化食物。容納能力不夠,那我們就把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24小時不吃三頓飯,改吃六頓飯;消化能力不夠,我們就在加工食物上下功夫,把不好消化的食物變成好消化的食物,把每一碗飯都做得很精細。
可是我們怎樣才能把每頓飯做精細,變得容易消化?這似乎是困擾很多人的一個難題,因為這么多年來,大家都已經只習慣熬粥了。
可就算是熬粥,小米粥里還可以加一些瘦肉和豬肝;就算是吃雞蛋,也可以選擇雞蛋羹。這樣不但營養密度增加了,同時也更利于消化吸收。
我們剛才設定的目標是42克動物蛋白,怎么才能保障足量攝取呢?
我讓這位患者每天吃100克瘦肉,分成4次吃,一次只吃25克。瘦肉不一定是豬肉,可以是雞、鴨、魚肉。一周吃兩次豬肝或者其他內臟。由于她喝牛奶脹肚,我讓她喝酸奶,怕涼,就放在溫水里溫一溫,或者在室溫下放置幾個小時之后再喝,每次 100毫升,24小時喝 4次,這樣從酸奶里又攝入了 12克蛋白質。
還剩下 10克蛋白質,由雞蛋提供。她每天應該吃兩個雞蛋,可以一個做雞蛋炒西紅柿,另一個做雞蛋羹。
平時還可以增加一些奶酪,這樣蛋白質的攝入會更有保障。
至此,這位患者的蛋白質攝入目標已經完成,脂肪和糖類的攝入方法也都大同小異,倒是維生素要好好說說。面對一個能吃蔬菜,但是消化能力差的人,怎樣吃才能讓她獲得充足的維生素呢?
其實也不難,多吃葉菜,少吃根莖類蔬菜。盡量把菜切得細一些,別喝湯,別吃咸菜。
還可以買一些營養品,比如維生素類營養補充劑或者全營養素類營養品等,定時補充,但還是要以食物為主。
一年后,這位患者再次來到醫院時,身體已經恢復,胃黏膜萎縮消失,月經也正常了。她的體重增長到了 49千克,比一年前增長了 10千克。
你看,人體的自愈能力其實很強,只要你給對了食物,并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讓你驚喜。
一定要警惕缺水導致的腦血栓
當人體中缺水量達到人體體重的2%時,會感到口渴;到10%時,會煩躁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達到20%就會有生命危險。
有的人會問:“水喝多了,會不會中毒?”其實大家都有經驗,水喝多了會怎么樣?往廁所跑唄。
只有在某些特殊疾病情況下,才要注意水的攝入。比如腎功能不全的人、心功能不好的人要注意水是否攝入過多,因為體內水多了會加重心、腎的負擔;而腦缺血、運動中出汗多的人,要注意水是否攝入過少,因為他們正是最需要水的人群。
有一位50多歲的男性,平時身體還好,血壓正常,血糖正常。他不吸煙,很少飲酒,吃飯小心謹慎,少油少鹽,平時一周散步兩三次,每次大約30分鐘,身材保持得還不錯。
有一年7月,他去南方出差,和幾位同事一起爬山。爭強好勝的他不肯落后,出了很多汗,氣喘吁吁,仍然保持在隊伍的前列。
當時為了趕時間,他雖然已經很渴,但依然不肯停下來喝水,想著到了山頂再喝水也不遲。
可就在離山頂還有300米的時候,他的左腿開始變得無力,緊接著左胳膊也抬不起來了。他感到頭暈目眩,被同事扶著坐到地上,隨后立即被用擔架抬到附近醫院,一檢查是腦血栓。
后來我看了他的CT和核磁片子,在右側大腦中動脈與前動脈分布區的交界處(額頂部皮層)有個明顯的缺血灶。
這個部位是全身較高處,也就是說當時由于氣溫高、運動量大、出汗多,造成了他血容量不足,血管內壓力比較低,人體較高處處于缺血狀態。
一個正常人血管里的血液大概有5升左右,其中將近一半是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剩下的是血漿。血漿中90%是水,如果缺水,血漿總量首先會減少,從而引起血容量減少和血液黏度增加。
試想一下,人體血管中,如果液體量減少,壓力減低,黏度增大,細小的血管肯定灌注不良。人運動時,如果血管中液體量少,壓力達不到頂部,黏度又高,大腦的兩個血管交界區是兩個大血管之間的小血管集中部位,就很容易發生缺血。
他問我是不是要輸液,是不是要吃活血藥,等等。
我告訴他,病因很清楚,只是缺水,以后不再出現類似缺水的情況就可以了。注意補水,補營養,經常運動,他就不會出現類似的癥狀。后來隨診發現果然沒有再出現這種癥狀。
那24小時到底喝多少水合適呢?8杯水還是12杯水?
正常情況下,普通人每天應該飲水1200~1500毫升,但是天熱時要注意多喝水,排汗多或者運動較多的人也要多喝水。中國人喜歡喝粥、喝湯、吃熱湯面,這樣能在飲食中攝入較多的水分,那么單純從飲水中獲得的水可以相應減少。
怎么判斷自己24小時的飲水量是否合適呢?
主要觀察兩項指標:
一個是看自己渴不渴,渴了才喝水是不對的。飲水量合適的情況下,人是不應該感覺口渴的。
另一個是觀察尿液的顏色和排尿量。正常情況下尿液是淡黃色的,24小時的排尿量是1500毫升左右,一般3~4小時排尿一次。如果半天不想上廁所,或者排出的尿液是深黃色的,那就說明飲水量不足了;反之,如果頻頻如廁,且尿液像水一樣清,那就喝得有些過多了。
有一次,一位60歲的女性患者前來咨詢,問了許多問題,問到應該喝多少水時,特意問我每天喝8杯水到底夠不夠?使用什么樣的杯子喝?多長時間喝一次?
她問得這么仔細,可見對自己的健康非常在意。可是到底是8杯水還是12杯水,這是因人而異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數量。還是參照我前面說到的兩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