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打人、說謊、搞破壞、缺乏耐性、霸道自私;
如果你的孩子不聽建議,對抗管教;
如果你不知怎么搞定問題多多的孩子;
那么你需要閱讀本書。
它將告訴你:
1.孩子難搞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2.孩子的難搞行為表達了他怎樣的心理;
3.他的心理是不是符合成長曲線的;
4.怎樣用符合他心理認知的方法搞定他。
它將幫助你:
1.了解你的孩子,讀懂他的內心;
2.認識幼兒心理發展曲線,引導他的成長;
3.學習符合兒童心理學的教養方法,科學育兒;
4.借鑒成長心理學方法,糾正孩子的成長偏差。
閱讀本書四大理由:
1.針對性:
本書針對54個令家長頭疼的孩子的難搞行為開具藥方;
2.專業性:
博學心理學家為你剖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找準病因;
3.實用性:
告訴你符合兒童心理學與成長心理學的有效的教養方法;
4.性:
針對幼兒發展的八大方面定制專業測試題,更地了解孩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針對3~8歲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毛病”“問題”,運用兒童心理學和成長心理學的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幫助家長找到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并且給予專業的方法指導。
3~8歲是孩子性格、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在思想上和行為上都要求獨立、自由。孩子的這些要求,如果家長沒有注意,或者不加理會,孩子就會出現諸如暴力、反抗、叛逆等等行為。對于這些行為,家長如果簡單地加以壓制的話,必然會遭遇孩子更大的反抗,更加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
所以,3~8歲孩子的家長,在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時,需要做的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深入了解行為背后的深層的心理原因,運用科學的辦法加以引導,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孫玉梅,博學記者、編輯,現從事中外兒童教育理論研究和策劃撰稿工作,致力于先進家庭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普及類圖書的寫作策劃,在多所知名早教機構擔任顧問等工作。出版過多部孕教、育兒、親子類圖書,其作品見解獨特,理念新穎,語言詼諧、簡潔、質樸,讓讀者讀后既能莞爾一笑,又能產生共鳴,還能汲取獨到的教子經驗。著有《猶太媽媽這樣教孩子》等作品。
Part 1 關閉孩子的暴力門
寶寶暴力傾向測試
1.安安欺負小朋友——如何糾正敵意型攻擊
2.小秋又發飆了——如何安撫動輒哭鬧的寶寶
3.不給買就不起來——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么辦
4.不讓看就砸電視——如何疏導孩子的焦躁
5.我就不,我就不——如何面對孩子的倔犟心理
6.孩子跌倒大哭——遠離依賴心理是王道
Part 2 給淘氣寶寶把把脈
寶寶破壞傾向測試
1.家有破壞王——如何洞察孩子的破壞心理
2.愛拆東西的瑞瑞——滿足孩子的探索心理
3.“上躥下跳”的沙沙——好動背后的心理需求
4.將墻當成涂畫板——涂鴉背后的心理需求
5.孩子愛玩臟東西——呵護孩子的創造力與感知力
6.小強熱衷戰斗游戲——如何糾正孩子的戰斗欲
7.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如何促進孩子的思維發展
Part 3 小嘴里的大乾坤
寶寶撒謊傾向測試
1.餃子不是我弄地上的——如何應對孩子的防御性撒謊
2.和超人共進午餐的菲菲——如何引導孩子合理想象
3.我家娜娜愛吹牛——怎樣引導孩子的好勝心
4.話太多的毛毛——孩子的表現欲該如何呵護
5.“臟話大王”晨晨——給孩子心理“清污”
6.小屁孩說大人話——警惕孩子童心早失
7.家有“頂嘴大王”——小心“獨立期”孩子的逆反
Part 4 拯救小小冒失鬼
寶寶細心度測試
1.家有“馬大哈”——讓丟三落四的孩子細心點兒
2.書包跑哪去了——避免給“毛躁”型孩子消極暗示
3.作業小錯不斷——多讓孩子做些“細活兒”
4.做事敷衍——如何激發孩子的責任感
5.孩子老丟鉛筆——怎樣幫助自控力低的粗心孩子
6.家有“冒失鬼”——如何讓“冒失”型孩子慢下來
Part 5 校正超級“小霸王”
寶寶霸道傾向測試
1.奇奇變成了小霸王——如何糾正“放縱溺愛型”霸道行為
2.我的蘋果不給別人吃——怎樣糾正孩子的“自私”
3.不給我玩兒,就要搶——警惕“兒童獨占癥”
4.我就要看少兒臺——如何幫孩子度過第二“反抗期”
5.好東西都是我的——怎樣剔除孩子的獨享意識
6.我的東西,誰也不準碰——孩子為何“唯我獨尊”
Part 6 警惕!孩子有怪癖
寶寶怪異傾向測試
1.我只是拿來玩玩——如何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為
2.喜歡美女姐姐——如何順利度過“性意識成長關鍵期”
3.孩子言行不一——用門檻效應糾正
4.蒙枕巾睡覺的晶晶——如何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5.對媽媽不親的子默——警惕孩子的緘默效應
6.佳佳網絡成癮——如何幫孩子走出禁果效應
7.愛啃指甲的昭月——如何糾正孩子啃指甲
8.孩子虐待動物——校正孩子的殘忍心
Part 7 寶寶愛涉險
寶寶涉險程度測試
1.愛從地上撿東西吃——如何應對“好奇型”異食行為
2.孩子喜歡按電源開關——正確引導“探險型”危險行為
3.讓暖水瓶“高高在上”——怎樣減少孩子對危險物品的探知欲
4.小小煙頭收集家——不要給孩子錯誤的心理暗示
5.孩子愛往高處爬——讓孩子遠離“攀高心理”
6.孩子愛玩馬桶——正確引導孩子的破壞心理
Part 8 學習成了大問題
寶寶注意力測試
1.孩子上學是為了爸媽?——如何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2.孩子不喜歡老師——怎樣幫孩子跨越情感隔閡
3.一提作業頭就大了——如何讓超限效應遠離孩子
4.總考第二名——用鯰魚效應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
5.你幫我報學習班,征求我意見了嗎?——巧妙應對孩子的叛逆心理
6.小龍的頭頂有點“禿”——如何幫孩子減少心理壓力
7.愛走神的樂樂——用紅蘿卜效應幫孩子提高注意力
8.老師讓默寫,她抄寫——如何應對孩子在學習上的應付心理
寶寶暴力傾向測試
想知道寶寶有沒有暴力傾向嗎?寶寶暴力傾向的程度怎樣呢?先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1.寶寶是否總是對你“大打出手”?
A.是 B.否
2.寶寶是否經常莫名其妙地“雷霆大怒”,并伴有長時間的哭鬧?
A.是 B.否
3.寶寶是否經常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A.是 B.否
4.寶寶是否經常故意把你剛剛收拾好的東西搞亂,看著你忙忙碌碌的樣子,他卻在一旁自得其樂?
A.是 B.否
5.寶寶是否經常對自己“施暴”,以此來博得你的疼愛?
A.是 B.否
6.寶寶是否對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特別感興趣,甚至超過了對其他玩具和游戲的興趣?
A.是 B.否
7.寶寶是否經常模仿其他寶寶之間、成人之間或影片里的暴力行為?
A.是 B.否
8.寶寶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是否會對別人“發怒”?
A.是 B.否
測試結果:
“暴力型”寶寶:A項出現6~8次,媽媽需要對寶寶的暴力行為引起高度重視。
“準暴力型”寶寶:A項出現3~5次,你的寶寶已經有了暴力的苗頭,不過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作結論。
“安靜型”寶寶:A項出現1~2次,媽媽大可放心,你的寶寶暫時還沒有與暴力親密接觸。
1.安安欺負小朋友
——如何糾正敵意型攻擊
周四下午,張強去幼兒園接5歲的兒子安安放學。可剛進幼兒園,安安班上的王老師就把他請到了辦公室——看來安安又惹事了。
最近安安的脾氣非常大,動不動就動粗。上周,安安就因為搶玩具把同班的小朋友珍珍打哭了。這次,兒子又惹什么事了?張強忐忑不安地進了王老師的辦公室。
“安安爸,今天安安又打人了,把班上的東東打哭了。這孩子最近已經打了好幾個小朋友了。我想和你聊聊,看看怎么幫助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
“唉,這小子,越來越不像話了。回家我好好收拾他!”聽說兒子又打人,張強的氣就不打一處來。
王老師一聽急了,說:“安安打別的孩子不對,但你也不能打他、罵他啊!以暴制暴,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張強點點頭,說:“王老師,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對,可有的時候孩子把我氣急了,就忍不住給他兩巴掌。尤其是最近,孩子越大越不聽話,挨的打就多了。”
王老師聽后,點點頭說:“這就找到原因了。孩子最近在幼兒園的打人行為,就是因為在家里挨了打。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別打孩子。越打越糾正不了壞毛病。”
張強聽了慚愧地點點頭:“好,老師,我聽你的!”
……
在教室里見到安安,孩子正被老師罰一個人坐在角落里5分鐘,不準說話和走動,也不準別的小朋友和他說話。張強到教室的時候,懲罰的時間還沒到。安安看到爸爸,小臉繃著,低著頭不敢看爸爸的眼睛。
這一次,張強沒有不顧孩子的面子當著別的小朋友的面訓斥他,而是坐在一邊的椅子上安靜地等兒子的懲罰結束,而后父子兩人一起回家了。
路上,張強問安安為什么打人,安安說:“我只是看他不順眼,我不喜歡他。”
張強忍了幾次,終于忍住了沒發火動手打安安,但心里卻對孩子的暴力行為百思不得其解:不喜歡別人就打人?孩子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這么小就這么暴力,長大了怎么辦?
案例深度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威拉德.W.哈特普曾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即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工具性攻擊常在年齡小的兒童身上出現,表現為爭搶玩具和其他物品,這種攻擊性行為會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消失。
但有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表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攻擊,這種攻擊不是為了搶奪物品,目的是對人造成傷害。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是敵意性攻擊。比如,故事中安安因為看別人不順眼而打人的行為就屬于敵意性攻擊。
敵意性攻擊顯然比工具性攻擊更加惡劣,但是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不管是哪類攻擊行為,都不能列為品德問題。所以,家長不要過于著急。只要引導得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就可以得到削減。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呢?
從兒童心理學來看,這種行為是一種必然。兒童兩三歲時,處于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自我意識較強。這一時期,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好玩的玩具與美食都是自己的。因為不懂得分享、合作,所以,爭搶玩具與美食的事時有發生。在爭搶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產生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
同時,這一時期,是孩子在自己所屬群體中探究與人交往、摸索各自特點、體驗交流方式方法,以及學習如何做人的時期。在與其他孩子交往或在一起玩耍游戲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誤解,產生矛盾,出現爭吵、打斗等攻擊性行為。這種行為,隨著孩子的長大、獲得經驗的增多,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自然就會逐漸減少。
但有些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比較“頑固”,甚至出現安安那樣無故打人的行為。這時,家長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分析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了。
1.父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從父母身上模仿來的。比如,父母經常打架,就會影響孩子,當孩子與他人相處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就有可能動手打人。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于嚴厲,經常打罵孩子,或使用體罰來懲罰孩子,也會給孩子負面效應,誘發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
2.不良環境的影響
有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也有可能是因為他長期處于缺少接納、關愛、贊揚和肯定的環境中。時間長了,必然會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或忌妒心理,進而引發攻擊性行為。
比如,一個孩子受到老師或父母批評時,心里覺得很委屈、失落,并由此產生自卑感。而此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贊賞,他必然會對得到表揚的一方產生忌妒心理。如果得到表揚的小朋友再嘲笑他,就可能誘發孩子深藏在心底的自卑,進而對對方大打出手。
電視媒介也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孩子經常看《晶碼戰士》《迪加?奧特曼》等有打斗內容的動畫片。看得時間長了,自然就會模仿,會學著動畫片中的人物,攻擊自己不喜歡的小朋友。
3.不良情緒的影響
很多孩子的攻擊行為,是因為心中有不良情緒,比如,憤怒、委屈、煩躁,而又找不到合理的發泄渠道,或得不到父母的幫助或疏導,長時間郁積在心中。時間一長,必然會引發與其他孩子之間的沖突。此時,與其說孩子打人,不如說他在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為恰當。
4.缺少良好的溝通方式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擊對方,而是不知如何與其相處。尤其是1~3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不知如何與對方溝通,或向對方表示友好。于是,就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用手拍小朋友一下,或撞小朋友一下。他的行為看上去很像打架,其實,他只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而已。
心理學家支招
3歲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正常行為。3歲后,如果孩子還有這種行為,父母就應該加以引導了。如果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聽之任之,既會影響其個性的發展,又會影響其人際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觀察。如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出現,應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其糾正。
1.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間或與親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處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聲爭論。特別是愛爭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爭執,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犯了錯誤,不要打罵或體罰孩子。對于孩子錯誤行為的改正,打罵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通過講道理,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為為什么錯了,正確的行為應該是什么,這樣才能使孩子獲得進步。
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比如,受了小朋友的欺負或老師的不公正批評而生氣或委屈時,家長要及時安撫與疏導。父母的愛是最有效的良藥。
2.避免孩子接觸暴力環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盡可能避免孩子接觸暴力環境,如看有暴力情節的電視節目或玩暴力血腥的電腦游戲等。父母要盡可能幫孩子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或其他電視節目。
如果孩子堅持要看這類有暴力情節的電視節目,父母要陪孩子一起看。一邊看,一邊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暴力行為是不可模仿的。
3.教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
幼兒時期的交往,多以自我為中心,從三四歲開始,孩子才有分享、合作等意識。所以父母要適時對孩子的分享精神、合作精神進行引導,讓孩子懂得謙讓,體驗給予、分享的快樂。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邀請幼兒園或鄰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讓孩子當主人。讓孩子學習禮貌待客,主動把家里好玩的、好吃的拿出來,招待小朋友。這樣,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有了分享意識,也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了。
4.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好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忽視。良好的語言氛圍是寶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爸爸媽媽平時要多用平和溫柔的語言和寶寶交流,盡量為他提供語言表達和申辯的機會。多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勵寶寶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讓寶寶體會到用語言表達的效果和樂趣。
5.增強孩子的同理心
對于3歲以上的寶寶來說,家長可適時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時,家長要告訴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會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樣疼。
6.巧用“愛撫效應”
心理學上有“愛撫效應”,是指愛撫產生的感覺,可以讓人神經系統中的一些化學物質發生奇妙的變化,從而緩解緊張,改善人的不良情緒。
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爭搶玩具而生氣或與小朋友發生爭執而暴躁不安時,父母可以借用愛撫效應,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或者抱抱孩子,這樣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緒。而孩子的情緒穩定了,就不會再打人了。
7.屢教不改的孩子可用身體約束法
對于屢教不改的孩子,家長可以采用一些強制措施,比如用“身體約束法”來制止孩子“施暴”。
具體做法是,讓孩子坐下并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1分鐘后松開。這之后,告訴孩子錯在什么地方。連續一星期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見效。
8.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孩子施暴之后,家長切忌做以下三件事:
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有時候寶寶并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被訓斥,這樣只會加重寶寶的暴力傾向。
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這樣只能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
不要鼓勵寶寶報復打擊其他小朋友。
他山之石
媽媽姓名:王小麗
職業:公司職員
兒子姓名:浩浩,7歲
我家浩浩今年7歲了,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人見人愛。可一年前這孩子可是一個混世魔王,大人小孩都不喜歡他,因為他總打人。
浩浩的暴力行為最早出現在他兩歲左右,和小朋友搶玩具,因為搶不過,動手打了對方。發現浩浩打人之后,我和浩浩爸爸沒少給他講道理。雖然每次他都答應再也不打人了,可一與小朋友發生矛盾,他的小拳頭就又不老實了。
尤其是上了幼兒園之后,浩浩對于集體生活非常不習慣,與小朋友爭執、沖突更是常事,所以幾乎每天他都動手打人。老師提出,希望我們能給浩浩轉園。浩浩爸爸又急又氣,就動手打了浩浩。挨了打的浩浩只安分了兩天,過后依然我行我素。
顯然我們的方法不給力。怎么辦呢?
一個周末,浩浩在公園里遇見了鄰居家的小朋友思思。兩人先還玩得好好的,可不知為什么就起了爭執,浩浩舉起了小拳頭,我見狀趕緊上前捉住了他的手。這次我沒有生氣,而是溫和地對浩浩說:“浩浩,思思是女生,是吧?男生要保護女生!”我一面緊緊拉著他的手,摟著他的肩膀,等待他的怒氣消失,一面告訴他,思思是你的好朋友,可以與你一起做游戲,一起玩耍。不管思思做了什么,都不能動手打思思。過了幾分鐘,浩浩的情緒平靜了下來。他不好意思地沖我笑笑,還主動向思思道了歉。我夸張地表揚了他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及事后主動道歉的行為。
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就把這個方法告訴了老師,希望老師在浩浩發怒時能夠協助他平息怒氣。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是有效的。一個月后,浩浩已經能夠在與小朋友發生矛盾時主動走開,到一邊冷靜自己的情緒了。幾個月后,浩浩與小朋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順暢,也懂得分享和合作了。
后來我才知道,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叫轉移法。當孩子打人時,先抓住他的手或按他的肩膀,讓他感受到你的愛,同時找一些話題,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并主動控制住自己的暴力行為。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暴力行為,我建議你,不管孩子是由于什么原因,一定要理解他,同時信任他,耐心地幫助他糾正。
2.小秋又發飆了
——如何安撫動輒哭鬧的寶寶
“媽媽,媽媽,我要媽媽,你在哪兒啊!”
“秋秋,媽媽去洗手間了。別哭了,爸爸在這呢!”一聽孩子哭鬧,秋秋爸以最快的速度,從廚房跑到了臥室的床邊。沒想到,自己的熱臉卻貼到了秋秋的冷屁股:“不,不要爸爸,就要媽媽!媽媽!媽媽……”秋秋大哭不止,還把枕頭扔到了地上。
看著涕淚橫流的兒子,爸爸只能在一邊干著急。好不容易,媽媽從洗手間出來了。秋秋一看媽媽來了,哭聲更大了,一邊哭,一邊喊:“壞爸爸,壞爸爸!”
“唉,這孩子!無法無天了,氣死人了!”爸爸也生氣了。
“哎,你怎么跟孩子計較!你先洗臉去,我來哄他。”媽媽也有點兒不耐煩了。
不一會兒,秋秋不哭了,去玩玩具去了。秋秋爸嘆氣:“唉,沒見過這樣能哭鬧的孩子!”
“是啊,你看這孩子剛上幼兒園兩個月,學識沒見長,脾氣卻越來越大,稍有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孩子長期這樣下去,怎么得了!”媽媽也心力交瘁。
“唉!真是讓人傷透腦筋,不知道用什么方式來教育這個孩子,看來我們要多想辦法了。”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就像一個脆弱的“小氣球”,家長感覺傷不起。
為什么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呢?面對動輒哭鬧的孩子,家長要怎么安撫呢?
首先你要記住一點,盡管發脾氣的孩子一點兒也不可愛,但是0~6歲的孩子,很少會為了氣家長而發脾氣。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是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他們發脾氣多半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以此要求家長順從。
一般來說,這個時期孩子的哭鬧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除了吃好穿暖,孩子還有很多的心理需求。當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大發脾氣。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后,在4個月時就有了發脾氣、表達不良情緒的能力。而隨著其生理、心理的發育,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不過孩子對于自己所接觸的事物,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做出理性的認識或決策,而是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或行動。可是他的認識或行動,卻常常遇到父母的阻撓。孩子當然不會意識到父母的阻撓自有父母的道理,而是每遇到父母的阻撓或受到挫折打擊時,都會通過發脾氣來表達抗議,比如哭鬧、摔東西等。秋秋就是這樣,睡醒時,見媽媽沒在身邊,于是就大發脾氣,甚至遷怒于別人。
2.負面環境的效應
孩子脾氣大,有很多原因,比如,不良環境的影響。這種環境,既包括家庭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
先說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比如,父母經常爭吵或平時說話總是大聲喧嘩,像吵架一樣,這些會給寶寶的心靈造成傷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就會習慣采用簡單暴力的方法。反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和美的家庭,父母之間遇到問題,總是心平氣和地討論或協商,平時說話也輕聲慢語,那么孩子說話就不會粗聲大氣,遇到問題時也不會大喊大叫。
孩子成長的自然環境也會影響孩子。比如生活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孩子吃不好、睡不著,情緒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就會脾氣暴躁、動輒哭鬧。如果生活環境悠然嫻靜,孩子的心情也會很平靜。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不容易成為動輒哭鬧的問題孩子。
3.身體不適
除了心理需求與不良環境的影響,孩子的情緒也會受身體健康程度的影響。因而,當孩子身體勞累或不適時,孩子脾氣也大。特別是2~3歲的孩子,常常因貪玩而不睡午覺,結果導致睡眠不足、疲勞過度,從而使身體處于疲勞狀態。此時,孩子稍有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另外孩子肚子餓了或生病了,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導致孩子情緒失控而發脾氣。
4.其他原因
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導致孩子脾氣大。
比如孩子生病時,如果家長百依百順,當孩子病好之后,家長就取消了對孩子的特殊待遇,孩子往往會因此而感覺憤怒,大發脾氣。
心理學家支招
事實上,孩子發脾氣
書中針對這孩子們一些特有的壞脾氣,壞毛病等展開話題。我們家長對于孩子的錯誤看在眼中,急在心里。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可以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何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聽從家長的教導?如何才能讓孩子從實際出發去糾正自己的問題呢?在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相關的答案。
孩子正好快4周歲了,書上很多問題他都或多或少有些!也有時候很另人煩惱!書中分析的很透徹,解決方式也比較實用!想要改變孩子,必須要父母自己認識到,多站在孩子角度著想!多和孩子溝通!努力做個好媽媽中^^^^^^
作為一個媽媽,我覺得應該多看一些這樣的書,畢竟孩子的內心是復雜的,也是多樣化的。媽媽是孩子一生很重要的老師,而對于他的內心并不是和了解,對他的一些行為也很莫名其妙,有了這樣一些書來作為參考,我想在和他一起成長的道路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在這本家長教科書中,我們可以在第一部分中找到孩子相關錯誤傾向的測試。這里并非全盤的理論講解,更多的則是讓家長可以通過類似于問答卷的測試來找尋相關的答案。通過一些列孩子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為孩子進行相關的行為定位,然后再對陣下藥地找尋良方
孩子每天都在長大,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狀況需要我們家長操心,尤其是調皮的小男孩更加是長兩個心眼兒都看顧不過來.看了這本書后,我發現用大師的方法,能讓孩子平靜下來,該鬧的時候鬧,不該鬧的時候不鬧,感覺變的懂事了,真難得.我太開心了!!!!!!!!!!!!
受益匪淺,只有媽媽弄懂了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得到治服孩子的辦法。所以我真幸運,及時看到了這本書,在還沒有遇到更棘手的問題時,發現了心理學對于孩子也是同等的重要。我已經把這書力薦給我的閨蜜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暴力、破壞、撒謊、冒失、霸道、怪癖、冒險和注意力等問題都是這一年齡段孩子常見的問題。每一大類的問題作者都詳舉了很多實例再透過對案例的深度解析,我們能很清晰地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后的心理及以成因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寶貝(現在3周歲)的一些“任性”行為是怎么回事?原來與我們的想象不一樣,我們做父母的真需要了解一些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好在在她三歲的時候看到了這本書,知道了三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期。受益匪淺啊!
市面上關于孩子心理的書太多,不知道怎么選擇,當初是被這本書的case study所吸引,買來一看果然是我想要的那種書,每個話題都是先有事例,然后有案例分析,然后再是心理學家支招,有的事例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感覺挺受益。
不錯的一本書,剛剛面臨孩子的一個突發狀況,迫不及待的讀完本書,孩子的每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原因引起,但其中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或者父母陪同太少,會是孩子各種問題的誘因之一。
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 作者還通過漫畫歸納育兒的技巧和方法. 我和朋友們專門成立了家長小組對這本書進行了集體學習和交流. 大家都感覺受益匪淺. 強烈建議為人父母者閱讀.這本書的確是能幫助你理解和了解孩子,有效和孩子交流的好工具!.
里面不僅包括了孩子做這些壞事的深層次原因,里面同樣更涵蓋了孩子通過自己的破壞行為所要表達的內心世界。于其強扭的瓜不甜,家長更應該透過孩子的表象行為了解他們的內心深處。一旦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因勢利導的手段之下我們才可以用孩子們所能接受的方式教養他們。
孩子好哭!孩子追著你問為什么!孩子撒謊了!孩子的作業小錯不斷!孩子愛啃手指甲!孩子總愛觸碰危險物品!孩子不愿上學!……等等,家長遇到這些問題是不是很頭疼?那是因為我們不明白孩子們這些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活動。每天懂一點孩子的心理,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接觸到這本書,是從朋友那,很多新手媽媽或者爸爸,對于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非常棘手,如何與孩子斗智斗勇,又不傷害孩子的幼小心靈,使得家長和孩子達到和諧,平衡。我想,這本書中會有答案,最近也很多媽媽們在學習,這本書可以作為一個概括了解。
剛剛看到第四章,就迫不及待來寫評論。很慶幸在孩子5個月的時候就接觸到這本書。如果沒有看書的話,在某些方面我們會沿襲老一輩錯的方法教育孩子,比如,有人以為僅僅是逗孩子的時候其實是捉弄孩子,無形中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這本每天懂點孩子心理學 寫得非常的不錯,從每個例子中知道我們其它我們的孩子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特別是讓家長們頭痛的事,孩子的學習。我們家長只是一味的要孩子去學,但從來 沒有想過孩子到底適合什么。。是本不錯的書,值得摧一下
這本《每天懂點孩子心理學》內容特別實用,不但讓我更加了解孩子,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更加清晰,還教會了我很多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方法更加貼合實際,真的可以拿來就用。因為這么好用,我又買了一本送給孩子的幼兒園老師。
《每天懂點孩子心理學》就是要教你,透過孩子的種種行為,了解他的內心。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行為背后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你需要針對孩子獨特的心理狀態去引導他,影響他,讓他變得更加積極、陽光,成長得更加茁壯
自從上天賜予我們的孩子呱呱墜地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即榮升為人父母。但是隨之而來的,除了身份上升一級的榮譽,其實還有無數難以想象的考驗和非常重大的責任。說實話,如果是自己親自養育孩子,那么在最初的幾年確確實實是要體驗辛苦的。因為嬰兒這個小肉團團,會哭會笑會叫會鬧,要吃要喝要拉要撒,但是偏偏在這個嬰兒來到世界的最開始,他/她卻不會說話。于是,就只有哭聲,那有各種分貝各種高低包含了各種需求的哭聲,才是小小嬰兒最初的語言。最開始也是通過不停的猜,才能試中正確答案。于是慢慢地通過日久天長的相處,一般,只有最親近這個嬰兒的人,比如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