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及時部既有高度學術價值、又能雅俗共賞的中國科學技術通史。本書匯聚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全國學者,撰寫各自領域研究最精深的專題,以百科全書“大條目”形式的專題串聯起來,展示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歷史全貌。全書上自遠古,下迄當代,按照大致時間順序分為五卷:《源遠流長》、《經天緯地》、《正午時分》、《技進于道》、《舊命維新》。每卷按照大致的時間順序設置大小不等的專題,每個專題都是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全書共300多萬字,包含天學、地學、農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博物學等中國科技史所有學科,同時配備“名詞簡釋”、“中西對照大事年表”,各卷末附全書總目錄,方便檢索使用。
1.匯聚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專家。
2.“條目式”結構,打造“百科全書式”中國科學技術史。
3.中國人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通史”能否媲美李約瑟的鴻篇巨制。
4.有總目,有年表;既好讀,也好用。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江曉原老師長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媒體開設個人專欄,發表了大量書評、影評、隨筆、文化評論等,著作也獲得中國好書獎,將學術書做成了暢銷書。江老師的科研成果及學術思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評價并引起廣泛反響,新華社曾三次為他播發全球通稿。
《中國科學技術通史》總目錄
Ⅰ-源遠流長
Ⅰ-中國古代天學概述 / 江曉原
Ⅰ-先秦:百家爭鳴中的科學技術 / 戴吾三
Ⅰ-中國農學及農學概念之演變 / 曾雄生
Ⅰ-《考工記》與中國古代手工業 / 戴吾三
Ⅰ-從簡帛醫籍到經典成立 / 廖育群
Ⅰ-簡牘文獻與中國數學史 / 鄒大海
Ⅰ-中國傳統計量的歷史發展 / 關增建
Ⅰ-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 / 鈕衛星
Ⅰ-中國古代建筑 / 傅熹年
Ⅰ-中國古代角度概念與角度測量 / 關增建
Ⅰ-中國造船與航運 / 席龍飛 施鶴群
Ⅰ-先秦時期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 / 王 璐 梅建軍
Ⅰ-曾侯乙編鐘與中國古代音律 / 關增建
Ⅰ-青銅王國的技藝:中國古代鑄造技術 / 譚德睿
Ⅰ-中國煉丹術 / 蒙紹榮
Ⅰ-《九章筭術》與劉徽 / 郭書春
Ⅰ-名詞簡釋 / 孫萌萌
Ⅰ-中西對照大事年表 / 毛 丹
Ⅱ-經天緯地
Ⅱ-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與歷法 / 江曉原
Ⅱ-敬授民時:中國古代歷法及其性質與功能 / 鈕衛星
Ⅱ-劉歆與上古天文歷史年代學 / 鈕衛星
Ⅱ-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 / 鄧可卉
Ⅱ-中國古代水文和水利工程測量技術 / 周魁一
Ⅱ-潘季馴與古代治黃規劃 / 周魁一 鄧 俊
Ⅱ-中國古代的地中概念 / 關增建
Ⅱ-候風地動儀:中國古代地震測報 / 李志超
Ⅱ-古代地學概論與地理災異觀 / 汪前進
Ⅱ-中國古代的世界地理思想 / 汪前進
Ⅱ-中國古代軍事地理思想 / 汪前進
Ⅱ-中國古代地圖的測繪 / 汪前進
Ⅱ-都江堰:蘊含文化魅力與創造力的水利工程 / 譚徐明
Ⅱ-中國大運河工程及其科技成就 / 李云鵬 譚徐明
Ⅲ-正午時分
Ⅲ-中外天文學交流與比較 / 江曉原
Ⅲ-籌算與珠算:中國傳統數學中的算具 / 馮立昇
Ⅲ-中國歷代官私農書綜覽 / 曾雄生
Ⅲ-醫學流派與理論學說 / 廖育群
Ⅲ-藥物知識與本草學的發展歷程 / 廖育群
Ⅲ-中國古代的博物學名著舉隅 / 劉華杰
Ⅲ-宋慈、《洗冤集錄》與司法檢驗體系 / 廖育群
Ⅲ-中國古代物理知識與物理實驗 / 劉樹勇 關增建
Ⅲ-天文與外交:官方背景下的中朝天文學交往 / 石云里
Ⅲ-天元術與四元術:中國古代的代數學 / 徐澤林
Ⅲ-垛積術與招差術:中國古代的級數求和與插值法 / 徐澤林
Ⅲ-李淳風與唐代數學 / 紀志剛
Ⅲ-中國傳統數學在漢字文化圈的傳播與影響 / 徐澤林
Ⅲ-朱載與十二平均律 / 徐 飛
Ⅳ-技進于道
Ⅳ-中國古代制陶技術 / 李文杰
Ⅳ-中國古代制瓷技術 / 李文杰
Ⅳ-指南針的發明與演進 / 關增建 白 欣
Ⅳ-中國古代紡織科技概況 / 趙 豐
Ⅳ-中國古代飲食技術與食材要素 / 方益昉
Ⅳ-澆紙法與抄紙法:兩種不同造紙技術體系 / 李曉岑
Ⅳ-中國古代制酒與民俗 / 方益昉
Ⅳ-中國古代“秋石”考 / 孫毅霖
Ⅳ-中國古代織機與紡織品種 / 趙 豐
Ⅳ-絲綢之路與東西紡織文化交流 / 趙 豐
Ⅳ-印刷術的發明及其演進 / 韓 琦
Ⅳ-中國古代的火藥與火器 / 鄭 誠
Ⅳ-《天工開物》: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峰 / 戴吾三
Ⅳ-《農政全書》與徐光啟 / 曾雄生
Ⅴ-舊命維新
Ⅴ-梅文鼎、王錫闡與薛鳳祚:清初士人對待西方科學的不同態度 / 劉 鈍
Ⅴ-《幾何原本》的翻譯與明清數學思想的嬗變 / 紀志剛
Ⅴ-南懷仁與《新制靈臺儀象志》 / 鄧可卉
Ⅴ-從“西洋新法”到“御制之法”:明清兩朝對西方天文學的官方吸收 / 石云里
Ⅴ-舍鑄務鍛:明代后期熟鐵火器的興起 / 鄭 誠
Ⅴ-玩器與“物理”:清代歐洲物理學玩具的傳入及其影響 / 石云里
Ⅴ-中國近代數學譯著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 薩日娜
Ⅴ-徐家匯觀象臺:歐洲觀象臺在中國 / 吳 燕
Ⅴ-晚清科學圖書發行及社會影響 / 韓建民
Ⅴ-晚清科學出版人物案例分析 / 韓建民
Ⅴ-中國現代科學教育的形成與確立 / 王 瑋
Ⅴ-中國現代工程教育的形成與確立 / 史貴全
Ⅴ-20世紀中國建立現代科技事業的曲折 / 王揚宗
Ⅴ-鼠疫防治:中國公共衛生的開端 / 張大慶
Ⅴ-北京協和醫學院與中國現代醫學發展 / 張大慶
Ⅴ-紫金山天文臺與中國天文學近代化 / 吳 燕
Ⅴ-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全合成 / 熊衛民
Ⅴ-兩彈一星 / 黃慶橋
Ⅴ-“李約瑟問題”與中國科技史 / 劉 兵
本書立意高遠,既有科學的嚴謹,又有文明的發展;既集中國科技史研究之大成,又關照了普通讀者;既有宏大敘事的志氣,又有扎實學問的作風,寫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科學史。中央特別重視科技發展、科技進步、科技強國,國家的政策和體制是完成這項重大工程的有力保障。本書適逢盛世,是修史之典范。作者隊伍集中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各領域的學者。體例結構敢于創新、易讀易懂,文風平實;裝幀大氣、樸素典雅、中西結合,具有大書風范。
——全國婦聯副主席、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原局長焦揚
本書出版過程雖歷盡千辛萬苦,但對文明積累是很有意義的。本書既是一部通史,又吸收如此多學者專家貢獻智慧形成著作,不僅僅是形式上,在學術上、內容上也多有創新。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名譽會長、《求是》雜志社原社長高明光
本書出得正當其時,我國的科技處于全民關注的時代,全民閱讀工作不斷開展,本書是重要的讀本。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聶震寧
《中國科學技術通史》深入淺出,博采眾長,是既有學術價值,又能雅俗共賞的科學史。本書注意了縱向時間貫通,橫向面上覆蓋,又特別注意了知識點的深入,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技通史。
——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傳媒研究院院長郝振省
這部通史云集了如此多的專家,與科學史學科研究的成熟和細化有關,科學史專家也在趨向專門化。今天夸好電視劇的流行說法是“良心劇”,這部書也是“良心書”
——清華大學教授劉兵
記得江曉原曾給我講如何選書來讀?及時看作者,有些作者無論寫什么都值得看;第二看題目,有些題目無論誰寫的都值得看。《中國科學技術通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別的書取過這樣的標題,而江老師寫的書,甚至是性學和科幻,都值得期待并認真閱讀。
——北京大學教授吳國盛
我很贊成這一種結構方式,真是蠻機智的,能規避風險,又切實可行。
——北京大學教授張大慶
我特別喜歡這五卷的標題,從《源遠流長》《經天緯地》《正午時分》《技進于道》到《舊命維新》,非常精彩。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潛偉
我們以往把歷史當作舊賬本,以為編通史有客觀存在,誰編都一樣。但歷史并不是一個舊賬本。為什么有的科技史著作不好看,因為作者掌握的史料很豐富,但是史學觀念很陳舊,對文明理解很膚淺,只能作為史料來看。我很愿意看到江老師編的史。而且這種編法讓看起來很厚的書,其實很薄。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