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任何地方都有心理學的影子,心理學正在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心理學就像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和攝入的能量一樣,是一種深深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同時又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物。
本書作者用精彩的文字、真實的故事和專業的觀點來講述心理學,讓讀者朋友通過他人的經歷來梳理自己的人生。此外,“拓展苑”欄目主要介紹心理學史上一些經典的實驗研究,如“個體受暗示性研究”等。“另眼看電影”欄目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電影中的情節和人物,從人格分裂、夢境、孤獨癥、偷窺等各個方面重新解讀電影,讓讀者朋友感受電影和心理學的雙重魅力。
生活原本沒有痛苦,是我們想要的太多;
生活原本沒有煩惱,是欲望讓我們迷失。
一本美好人生的行動指南,帶你進行一次生活發現之旅,
揭示潛伏在你身邊的心理學,用心理學來改變你的生活。
紀如景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對心理學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心理學與生活》,在中青年讀者群中影響頗大,深受讀者喜愛。
及時章 身邊的心理學
在憂慮中覺醒——約會前睡不著覺
保留私人空間——尋找靠窗的座位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為
注意來自選擇——雞尾酒會效應
自己也會欺騙自己——錯覺的引導
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改變心情
拓展苑
如何在信息爆炸中學習心理學
另眼看電影
還原購物狂的真實內心——解讀《天生購物狂》
時間掩埋的真情——解讀《雨人》
第二章 友誼中的百般滋味
發小變親人——歲月沉淀精華
所謂藍顏知己——要愛情不要曖昧
主動甄選朋友——友誼也需要選擇
人心如面——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友情中成長
敲定你們的相處模式——傾訴or傾聽
拓展苑
生活經歷會影響大腦發育?
另眼看電影
人生如戲——解讀《心理游戲》
徹底的善抑或徹底的惡——解讀《發條橙》
第三章 個人心理成長
人格發展的鏡子——主我與客我
做生活的主人——永遠保持樂觀
行為影響情緒——詹姆斯—蘭格理論
規劃人生——在生活中找到行程
是什么阻止你冒險——找到自己的性格缺陷
人生的終極命題——你為什么而活
拓展苑
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另眼看電影
愚人的幸福——解讀《阿甘正傳》
自由就是摒棄一切——解讀《搏擊俱樂部》
第四章 成長中的精神負重
找到自己的角色——家庭系統排列
哀傷失落的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耳邊不停的嘶喊——被虐待的陰影
被愛溺死的獨立人格——父母溺愛的悲劇
我是一個膽小鬼——背負一生的愧疚
孩子的內心需求——尋求關注的搗亂
拓展苑
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
另眼看電影
一切都是幻覺——解讀《穆赫蘭道》
第五章 態度的形成和轉變
積極或消極——行動前的態度評估
不道德的大腦——雙重標準
偏見從何而來——認知偏差
尊重來自距離——保持個人空間
越描越黑——生活中的言語誤解
學會駕馭語言——說話的魅力
善用幽默——態度轉變的關鍵
拓展苑
謝里夫的個體受暗示性研究
另眼看電影
人格逆戰——解讀《致命ID》
窺探的眼——解讀《后窗》
第六章 做一個快樂的人
你幸福嗎——定義幸福
不可言說之痛——撫慰受傷的心靈
你是個拖沓的人嗎——拖延癥的健康成本
沖動是魔鬼——控制憤怒
被死神鉗住生命的人——自殺的哲學思考
拓展苑
精神失常能成為脫罪的理由嗎?
另眼看電影
原來一切都是假的——解讀《火柴人》
生命就像一盆無根的蘭花——解讀《這個殺手不太冷》
第七章 從心認識自我與世界
人貴有自知之明——你給自己打幾分
“鴨梨”變“凍梨”——從容應對壓力
光陰似箭還是度日如年——感受時間的流逝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世與入世
隨性而行——拋棄“我應該”,抓住“我想要”
拓展苑
新宗教運動的說服方法
另眼看電影
自由與制度的博弈——解讀《飛越瘋人院》
因為相信而看到——解讀《禁閉島》
第八章 情感中的科學講義
是淡漠還是非常淡漠——社交網絡中的人際交往
審美認知——性別中性化
情感搭配——相似or 互 補
愛情三元理論——親密、激情、保障
愛的方程式——男女間的寬容與嫉妒
真實的謊言——忠誠與背叛
拓展苑
少數派對群體決策的影響
另眼看電影
當愛慢慢消逝——解讀《我腦中的橡皮擦》
以愛之名的謀殺——解讀《驚魂記》
第九章 習慣創造生活
條件反射實驗—— 一條分泌唾液的狗
行為主義的經典研究——情緒化的小阿爾伯特
廣告效應——生活中的條件反射
每天必刷微博——我們都有強迫癥
拓展苑
人性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另眼看電影
黑暗中不滅的希望——解讀《肖申克的救贖》
墮落的天才——解讀《心靈捕手》
第十章 人在群體中的表現
去個性化——津巴多的“監獄實驗”
孤獨者的自白——尋求心靈庇護
互惠互利——利他行為的根源
人生要有所寄——過度自由的恐懼
拓展苑
從網絡開始的人際關系
另眼看電影
羔羊還在尖叫——解讀《沉默的羔羊》
來自心底的呼喚——解讀《午夜兇鈴》
是什么阻止你冒險——找到自己的性格缺陷
突然,有個人冒出來跟你講,你在一次幸運抽獎中獲得了前往南極探險的機會,你是否會興奮地大叫起來呢?
現在又有人跟你講,你是被公司派往南極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大冒險,你需要為這次冒險準備所有必需的設備:食物、帳篷、衣物、通訊設備等。此時,你會有何想法?是好奇,是欣喜,還是給自己增添了巨大的負擔?
如果這個人又告訴你,在這次冒險中,什么設備都不需要你來準備,你只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你將在冒險中遇到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和最奇異的人,還會遇到一大批形態怪異的生物。每24小時,你都將會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此時,你是想迫切地趕到南極,還是心生退卻,不愿意冒險?
,這個人告訴你,你不會遇到任何危險,更不會有不明生物威脅到你的性命,而且還會有人供給你食物和設備,的條件就是你需要在南極停留50年。至于50年后,你是否仍然需要停留在那里,視你的健康情況而定。這時你的想法又如何?是為了漫長的寂寞旅程而擔憂,還是為了自己最終無法接受條件而遺憾?
條件如此變化之后,你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你最終的決定又是什么呢?你會毫不考慮不斷變化的客觀條件而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嗎?還是面對令自己難過的條件時,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毅然決然地放棄這個機會?其實,你如何選擇并不是最重要的,你需要知道的是——是什么阻止了你的冒險。
歌德曾經說過:“性格就是命運。”一個人的性格不僅決定了他的人生軌跡,而且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人無完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什么都會,也沒有人能夠做到真正的。每個人的性格都優點,也有缺點。有句名言說得好:人生的悲劇歸根結底是性格的悲劇。性格中的優點會為你帶來很多幸運和機遇,同時,性格中的缺陷也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麻煩。
徐靖人長得一般,也算是工科碩士一枚,畢業后到一所設計院工作,如今收入穩定,日子清閑,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可是,徐靖本人卻一點都不快樂。他的性格偏軟弱,而且常常神經過敏,三年下來,不僅在科室里沒有自己的位置,還常常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搞得心神不寧。
在專業上,徐靖算是高手中的高手,即使面對院里自稱“技術一哥”的張野,他也敢說自己是及時名。因此,進入單位工作以來,他和張野一直都在暗中較量,想要比比到底誰更厲害。然而,他天生軟弱的性格卻給自己的工作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不利。
院里開會討論新的研究項目時,他本來的觀點有理有據,能夠直接指明要害,避免合作的伙伴走向彎路。可是在辯論過程中,一旦張野態度比較強勢,徐靖就會特別擔心得罪同事,就慢慢地將自己的態度軟化下來。結果,往往都是他向對方妥協。事后重新考慮的時候,他又會特別懊惱自己的軟弱,后悔自己為何不能像張野那樣同樣強勢地堅持自己的立場。時間久了,技術并不如他的張野發展順利,一年之后轉為工程師,而他只能繼續待在狹窄的辦公室里,日復一日地研究他的項目。
另外,徐靖還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他住在研究院的集體宿舍里,雖然一個房間里只住了兩個人,他也常常心神不寧,擔心室友對他有意見。室友睡覺的時候,他從來都是輕手輕腳地行動,生怕弄出點聲音來,影響了室友的睡眠。為此,室友常常跟其他同事講:“徐靖就像是一個幽靈,走路都沒有聲音的。”他聽在心里,雖然覺得委屈得很,卻也不敢去反駁。
三年下來,他在研究院里沒有交到一個朋友,他喜歡的女同事也不愿意做他的女朋友。有時候,徐靖疑神疑鬼,總是擔心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然而,即使真的有病他也不會去找心理醫生,如果那樣的話,同事們又會對他產生新的看法了。
徐靖的這種現象,屬于性格缺陷中的無力和不適應。這種人的精力不足,情緒常處于不愉快的狀態,受著精神壓力和意志軟弱的雙重折磨,對于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都比較差,一旦進入了不良的心理環境,特別容易發生不良行為。
不過,性格缺陷并不是始終不變、不可克服的,如果我們在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時,能夠找到避開性格缺陷的方法,那些缺陷的存在也不足為慮了。自省法是一個效果不錯的選擇。通過寫日記或者睡前回憶的方法,將24小時中自己的所作所為和經歷的各種場景回顧一遍,進行自我反思。找到自身的性格缺陷之后,可以通過與他人交往來加以糾正。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出現摩擦和爭執的地方是彼此意見不一致的地方,同時也是雙方的性格出現分歧的地方。可以對比他人的性格特點,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
人生的終極命題——你為什么而活
一個商人坐在海邊的一個小碼頭上,看著當地的一個船夫劃著一條小船靠了岸。在他的船上,有幾條非常品質的魚。商人對漁夫的收獲恭維了一番后,問道:“你每天需要多長時間抓住這些魚呢?”
漁夫回答說:“用不了多久,一會兒工夫就能抓到。”
商人問:“那你為什么這么快回來,何不再花些時間,多抓一些魚回來呢?”
漁夫不以為然地看著商人說:“這些已經足夠了。”
商人跟隨著漁夫的腳步,走出了碼頭,商人又問:“那你24小時豈不是很清閑,剩下那么多的時間你都做什么呢?”
漁夫笑著說:“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到海里抓幾條魚回來,然后跟我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可以去村子里喝點小酒,跟朋友們玩玩吉他。”
漁夫正為自己充實而忙碌的生活而感到自豪,商人卻提議道:“我有個建議倒是可以改變你的生活。你可以每天多捕些魚回來,這樣你就可以攢下足夠的錢去買一條大點的漁船。等你捕到了更多的魚,賺到更多的錢,買了更多的漁船后,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捕魚隊。那時,你就可以將捕來的魚直接賣給加工廠,而不是碼頭的那些魚販子。等你的捕魚生意收獲更多利潤之后,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這樣,你就可以控制整個行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然后你就可以離開這個漁村,搬到紐約那樣的大城市居住。”
漁夫疑惑地問:“然后我要做些什么呢?”
商人繼續為他規劃道:“然后你可以讓公司上市,將公司的股份賣給投資人,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找一個海邊的漁村度假,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然后陪孩子們玩玩,再睡個午覺。黃昏時,還可以去喝點小酒,玩玩吉他。”
漁夫莫名其妙地看著商人,笑著說:“我現在已經是這樣了呀!”
漁夫對自己生活的解釋,充分地詮釋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生活態度。商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是為了金錢、為了利益、為了名利雙收后的功成身退而活,漁夫則享受著此時的自在和愜意,自在游走,隨性而活。
你為什么而活?
我曾經向我身邊的朋友們提出過這個問題。雖然他們對提出這一問題的我嗤之以鼻,我還是得到了各式各樣的答案。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要為了什么而活,我只是覺得,既然活著就好好活。因為你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因為我暫時不敢去死,所以盡管像大齒輪上一片微不足道的鐵屑一樣,我依然要重復著悲催的生活。”
“信念、未來,為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為了責任,對家庭、親人與社會的責任。”、“你有什么想做的嗎?有想保護的人嗎?有想關心的事情嗎?我正是為了這些而活!”
也有人這樣回答我說:“這個問題太形而上了,如果你想揣測男友對生活的態度,那大可不必用這種連哲學家都無法回答的問題來測試!”
在不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身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有著不同要求的人紛紛給出了他們心中的答案。然而,盡管我問過了很多人,對于這個人生的終極命題,我依舊在思考。或許,你也如同我一樣,整日糾結在哲學家都無法完成的命題里,選擇用一種形而上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余華在《活著》中對“人為何而活”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句話貌似過于抽象,并不能給人清晰的答案。然而,時間讓我慢慢明白了這句話的深意。或許,活著只是活著而已,只是順其自然的一種存在,并不一定要為“活著”這件事找到一個確切的理由,畢竟,它首先已經是一個既定的存在。就像不需要為了月亮為何圓缺而糾結,也無需為了莊稼為何生長而愁心。若能在這一既定的過程中做出些驚天地的大事,自當是一種幸運的賞賜,然而輕松愜意的一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