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尋大眾文化的不安密碼
2.如何從不安的負面信號,搜索出肯定的信號
3.告別惶惶不可終日的不安心理,找回屬于自己的幸福
《為什么我們會痛苦:住在我們心里的15個怪物》
今天我們正承受著過去未曾經歷過的痛苦。我們被關進了無形的牢籠,要想從痛苦的牢籠里逃出,需要做些事情來敲醒我們沉睡的心靈,救贖我們的靈魂。不要逃避內心的痛苦,
推倒心中的高墻,
清除通往幸福道路上的絆腳石,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心靈之門正悄然打開。
《我為什么要聽你的教你識別、擺脫身邊的操縱者》
《我為什么要聽你的教你識別、擺脫身邊的操縱者》特點:
一本讓你驚出一身冷汗、讓你做回自己的心理學力作。
笑容可掬?斯文體面?熱情似火?這些可能都是操縱者的面具,以前的你幾乎無法抗拒他們的操縱。
博學行為心理學家伊莎貝爾為你揭露操縱者真實面孔,幫你告別被挾持、被控制、被綁架的人生。
金賢鐵 畢業于慶北大學醫科學院,之后在翰林大學醫院精神科進修,如今他就職于大東醫院,是EMDR治療師、大邱地方檢察廳西部支廳搜查審議委員、naver知識人答辯醫師、國際心理學會會員,目前正在參加韓國MBC廣播“金宇峻與眾不同的面談室”節目。著作有《沒有不哭泣的戀愛》。
崔名祺
伊莎貝爾 那扎爾-阿卡(Nazare-Aga,I.)
從1990年開始在巴黎開設私人診所,主要從事認知行為方面的治療和培訓。
她的研究和工作實踐側重與個人尊嚴、個人價值觀、人際溝通和壓力管理。
金賢鐵 畢業于慶北大學醫科學院,之后在翰林大學醫院精神科進修,如今他就職于大東醫院,是EMDR治療師、大邱地方檢察廳西部支廳搜查審議委員、naver知識人答辯醫師、國際心理學會會員,目前正在參加韓國MBC廣播“金宇峻與眾不同的面談室”節目。著作有《沒有不哭泣的戀愛》。
崔名祺
《為什么我們總是感到不安》
《為什么我們會痛苦:住在我們心里的15個怪物 》
《我為什么要聽你的 教你識別、擺脫身邊的操縱者 》
《我為什么總是看別人眼色》
《為什么我們總是感到不安》
及時章
失戀的人為什么會不安
不安是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會經歷到的一種生理反應和情緒。不少人會發出疑問,嬰兒哪里來的不安呢?根據研究結果我們發現,人們在未成年之前就已經經歷過多種不安,成年之前沒被克服的不安,在成人之后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在本章,我將向大家詳細說明人們在出生之后經歷到的不安,即“解體不安”。這種不安類似于弱小的孩子不小心跌倒后產生的恐懼感。當周圍沒人用寵愛的目光注視自己,或者沒人相信自己時,孩子感受到的就是這種“解體不安”。如果父母很少或是幾乎不會去擁抱或撫摸我們,我們就很容易產生“解體不安”。因此,如果父母采取放任或虐待的方式養育我們的話,我們成人后很可能在人際關系上遇到各種問題。在本章中我們將了解“解體不安”對人際關系有怎樣的影響,以及應該如何應對這種不安。
01
試著做感情的主人
允靜和鐵皮人
幾乎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能反映當時人們的情緒。2010年迎來創作70周年紀念的電影《綠野仙蹤》也是如此。羅格斯大學的休?羅考夫(HughRockoff)教授認為電影中的矮人代表的是普通美國人,統治他們的西方女巫和東方女巫是以華爾街證券交易所為代表的金融界及執政黨的權勢,和多蘿茜一起去翡翠城的獅子、稻草人指的是農民,鐵皮人指的是工人。其中沒有心臟的鐵皮人反映了19世紀末處于危機中的人們的不安,因此比其他角色更受關注和同情。
人們對于鐵皮人的關注直到70年后的今天仍在持續。這部電影在2007年出現了電視迷你劇版本,名字就叫《綠野仙蹤之鐵皮人》,可見鐵皮人所受關注程度之高。沒有心臟而空虛的鐵皮人和現在漫無目的地忙碌生活的我們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上班族允靜也是這樣,就像每天不停砍樹的鐵皮人一樣,她的每24小時都枯燥無味。只有在忙于工作時,她才會暫時忘記所有煩惱,但下班后,她又會被無盡的空虛感所包圍。允靜在職場朝氣蓬勃、受人歡迎,但下班后幾乎不出家門,只喜歡一個人一邊看體育比賽或者上網,一邊喝酒,這樣的她無疑就是《螢之光》中的雨宮螢以及《個人取向》中孫藝珍所飾演的干物女。干物女這個意味著放棄戀愛,認為很多事情都很麻煩的湊合著過的女性名稱,給了允靜些許安慰,而且她發現并不只有自己是這樣的。
允靜有一個交往了五年的同齡男友,但她并沒有和他同居。與其說是對性感到迷茫,不如說是她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因此她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性冷淡或者同性戀。這與她出眾的外貌不符,她的嗓音十分無力細弱,和她交流時,我必須集中精神才能聽清她在說什么。
說話嗓音低的人的共同點便是心理上的緊張。心理緊張很容易造成肌肉緊張,發出聲音必須通過聲帶和喉頭處的肌肉,而這兩個地方也會因心理上的緊張而產生問題,這就是為什么人在十分驚訝的時候往往會什么話都說不出來。這種導致說話聲音變小的緊張心理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我們經常壓抑或干脆直接否定自己的內心。
《為什么我們會痛苦:住在我們心里的15個怪物》
1依賴的牢籠
“獨自一個人什么都做不了”
35歲的羅依存女士從小就是個什么事情都依賴別人的人。她非常聰明,畢業于名牌大學,卻對別人過于依賴,害怕獨處。上學的時候,她從沒有一個人去吃過飯;只要朋友們說去看電影,就算那部電影她不喜歡看,也會勉強自己跟著去。
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她希望有人陪著自己,只有這樣她才能感到安心。所以她經常會約朋友見面,要是朋友太忙,不能赴約,她就會不斷地打電話給其他朋友,看看誰可以馬上來陪自己。她也知道朋友不愿意出來,有時候為了哄朋友開心,她會特意準備一些小禮物。她一邊訴說自己的委屈,一邊看朋友的臉色,希望能從朋友那里得到安慰。要是朋友聽煩了她沒完沒了的訴苦,找借口離開,她還會繼續打電話給其他朋友,直到自己得到安慰為止。
她交往過的男朋友剛開始都覺得她很可愛,不論發生什么事她都會給他們打電話。但是漸漸地他們發現,她遇到一點點小事也會打電話來發牢騷,最終他們受不了了,一個個地離開了她。她受不了分手后心里空落落的感覺,馬上又會交新的男朋友,即使她覺得那個男人配不上自己。有時候她擔心男朋友會離開自己,即使她不愿意也會和男朋友發生性關系。她瞞著父母曾偷偷做過兩次流產手術。她看上去很柔順,總是低著頭不說話,很難想象她和很多人發生過性關系。其實不是她喜歡和人發生性關系,而是那些男人利用了她的弱點,哄騙她和自己發生性關系。
她上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優異,大學畢業之后通過父母的介紹進入一家外國銀行工作。但是沒多久她就辭職了,因為在工作中她總是無法自己做決定。上司交代下來的工作她可以做得無可挑剔,但是讓她自己負責一個新項目,她就事無巨細地去征求上司和下屬的意見,導致進度一直跟不上,不得不由上司出面處理。后來比她晚進公司的人都升職成了她的頂頭上司。她就只好辭職了。
就連給5歲的女兒買衣服,她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一定要問過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再做決定。她和她老公是相親認識的,每次與老公鬧別扭,她都會打電話回家埋怨她媽媽讓她嫁給這樣的人。她24小時給老公打的電話、發的短信能有幾十個,芝麻綠豆大的事她也要征求老公的意見,要是老公太忙來不及回她電話或短信,她就會很失望。她希望老公能理解自己,對自己熱情一些,但是這些要求她根本不敢和老公說,擔心說了之后老公會和她分手。她在公婆面前也總是小心翼翼的,擔心自己違背公婆的意愿,老公會因此生氣而離開她。
結婚不久老公就抱怨她太沉悶了。老公當初娶她是覺得她學歷高,在外企上班,而且話不多,看起來很柔順。婚后她每件事都征求老公的意見,剛開始老公覺得這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和愛,但不久就對她感到厭煩了,經常晚歸。老公還不太想和她保持親密關系,時間久了她覺得老公可能有外遇了。但是,她擔心老公會離開她,又一句話都不敢說。
她為了抓住老公的心,會回娘家拿錢給老公買名牌衣服、買進口車。她父母對此頗有微詞,不明白女婿這么不顧家,女兒為什么還抓著不放。周圍的人也不理解,大家都覺得她既漂亮又聰明,娘家又很有錢,沒必要在老公面前這么委曲求全。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她擔心和老公離婚之后,要自己一個人帶孩子,這是她死都不愿意的。
有些小孩在2~3歲的時候會表現出分離不安的癥狀。在這個時期,雖然他們身體上可以自由地活動,但是整體上來看他們的表現還不成熟,有很多生活上的問題還需要依靠父母,看不到媽媽他們就會感到不安,甚至大哭大鬧。
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像人這樣長時間地依賴父母。這樣長時間的養育使得孩子與父母的分離變得很困難。兒時過分依賴父母,會造成成年之后也離不開父母。有的時候也是因為父母過多的干預,才使得孩子到了該獨立的時候不能獨立。
對幼兒、兒童、成年人來說,好父母的標準大相徑庭。對幼兒來說,總是陪在他們身邊照顧他們的媽媽是好媽媽。對于兒童來說,他們一方面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另一方面又想依賴父母。要想做兒童的好媽媽就要適當地把握這個度。而要想做成人的好媽媽,就不能過分地干涉子女,還要適時地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引導子女。
但是,在韓國有很多父母會讓孩子替自己去實現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如果你問孩子們為什么學習,10個有9個回答“爸爸媽媽讓我學習”“如果學習不好爸爸媽媽會發火”。雖然很多父母會辯解說“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讓孩子成才,才讓孩子好好學習的”,但是實際上孩子就是為了父母在學習。尤其是孩子上了初中、高中之后,父母會讓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有時候學習成績甚至成了判斷父母是否稱職的標準。
《我為什么要聽你的教你識別、擺脫身邊的操縱者》
熱情友善的操縱者
這及時張面具并非常常被用到。但其實,它是最危險的。因為它地隱藏了操縱者的險惡用心:他笑容可掬,開朗外向,姿態優雅;他經常對別人表現出關切之情;他侃侃而談,就站在那兒,站在自己的位置——那個原本屬于你的位置,現在卻自然而然地變成他的了。他入木三分地詮釋了這個形象,而我們也樂意效仿這個形象,我們希望自己也成為受歡迎的那個人。米歇爾 皮寇利在皮埃爾 格蘭尼亞-德弗利的電影《一樁怪事》中所飾演的角色,就是這類人的一個典型例子。這么一個充滿魅力、擁有如此多美好品格的人,他的實質居然是一個操縱者。對于我們來講,這確實是很難接受并承認的。但危險正在于此!
這些人操控他人的過程毫不引人注意,為了掩蓋這一目的,他們用另一套姿態混跡其中。這些姿態有可能展現出他們的風趣幽默和的人品,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
你有沒有發現,倘若面對一個表現得很友善熱情的人,我們更容易滿足他的愿望和需求;同樣的,通常情況下,比起陌生人的請求,我們更難以拒絕朋友的請求。因此,大部分的操縱者知曉如何利用這個簡單的辦法,來加強對他人的影響力。在動物界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現象:一些很可怕的魚類通過模仿某些彬彬有禮的魚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縱帶盾齒鳚便是模仿高手,它模仿的對象是條尾連鰭唇魚[Rason,又名XyrichtysNovacula,條尾連鰭唇魚,隆頭魚科。]。后者是一種清潔魚,平時的工作是為其他種類的大魚做清潔。清潔魚和大魚之間以特殊的移動作為交流的密碼,從而相互了解。自然而然,他們之間建立了信任。因此,大魚毫不設防,讓條尾連鰭唇魚靠近。然而,縱帶盾齒鳚地模仿了條尾連鰭唇魚,甚至復制了條尾連鰭唇魚最細微的動作,盡管這些并不是它們自身家族典型的動作。通過這種方式喬裝之后,縱帶盾齒鳚可以欺騙那些大魚,然后啄食其鱗片和魚鰭。
引發友善熱情的因素
那些的陌生人能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從我們口中得到“好”之類的回答,僅僅是因為我們覺得他們很友善熱情。他們就像最的銷售員。但他們是如何讓自己看起來熱情友善的呢?二十多年以來,社會學家潛心研究這個問題。他們發現,讓人看起來熱情友善的因素包括這些人外貌的相似性(和消費者有共同點)、些許的親切感、一些奉承話、積極的交流(取決于是否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或者他們認識的一些名人),等等。這些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大多數時候卻沒有意識到。
很大一部分操縱者(大約60%)已經習慣以最快的速度與他人建立友誼關系——尤其是處于一個職業化的背景下時,他們能確保及時次亮相就會讓我們覺得他們“友善”。他們面帶微笑、親切殷勤、大方慷慨(比如帶來小禮物或者幫個忙),口中皆是贊嘆和夸獎。
《我為什么總是看別人眼色》
原始人的生存工具——打獵與眼色
人怎樣才能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存呢?如果一個人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下仍能獲得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大概都是靠眼色。在你還未掌握當地的語言、適應當地的環境之前,你的生存要不就得靠眼色,要不就得靠運氣了。可以說,很長時間以來,眼色對人類生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原始先生”沒能和大家一起出去打獵。因為上一次打獵時,原始先生沒能跟上大家的節奏,擅自行動,放走了差點兒到手的野豬。到嘴的獵物飛走了,不會看眼色的原始先生受到了部落人的埋怨。
事實上,這不是原始先生及時次犯下這種錯誤。因為每一次去打獵,原始先生的這種錯誤都會反復發生,最終原始先生被勒令禁止和大家一起出去打獵。因為沒有參與打獵,原始先生分到的肉質量也越來越差。原始先生開始苦惱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原始人靠眼色生存
原始人獲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就是打獵。手持木棍或者長矛悄悄地靠近獵物,然后在適當的時候撲向獵物。如果這一過程被獵物發現,那么行動就會失敗。因此獵人都是交換著非語言性的信號,悄悄地靠近獵物。
打獵的時候不僅要觀察獵物的動態、風向、細微的聲音,還要掌握整個隊伍的戰略并迅速地采取行動。因此,獵人需要擁有在不發出聲音的情況下隨機應變處理情況的能力。
如果隊伍里沒眼色的獵人獨自行動或者做出細微的動作,不僅會使獵物丟失,還會成為被獵物攻擊的目標。因此,在這種既要觀察獵物,又要注意其他獵人的情況下,掌握情況和動態的能力關乎到能否獲得食物這樣一個生存問題。這種解決問題所需的、非語言性的溝通能力及察言觀色的能力叫作眼色。因生存所需,原始社會的獵人就具備這種打獵技術和眼色。
除打獵以外原始人類還有一種獲得食物的方法——采集。采集是指采摘、收集周圍的果實和堅果。從某種角度講,這可能只是自然的給予,但是采集也有一定難度。如果無法分辨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食物就會生病甚至喪命。隨群而遷,適應天氣,區別可食用食物和不可食用食物是非常復雜的,需要通過不斷摸索才能形成,而且如果獨自完成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采集食物需要運用集體的智慧,借鑒他人的經驗。原始人沒有語言性的、系統性的方法用來分辨植物。他們所學到的鑒別方法要不就是來自父母的傳授,要不就是通過別人的經驗。
、快速地掌握周圍的人或者動物吃什么、不吃什么是需要眼色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眼色,很快就會因為服食有毒植物而喪命。不僅如此,如果沒有眼色,無法和周圍人維持關系,就無法從他人那里獲得鑒別植物是否有毒的信息。因為原始人是不會和敵人或者外部人分享限量的食物的。
所以,無論今天的人類怎樣看待“眼色”,我們都是受惠于原始人類從打獵和獲取食物時形成的眼色的。
眼色這個東西是原始時期就已經形成的機制,很長時間以來它都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眾所周知,焦慮同眼色一樣也是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心理狀態。焦慮程度高,身體反應就會活躍,短時間內會讓人更興奮,進而使人發揮超強的肌力。焦慮源于身體處于危險時為提高生存可能性而做出的反應。遇到危險時,如果身體能對焦慮做出反應,那么這個人就會險中逃生;如果遭遇危險還陷入思考,猶豫不決,那么這個人就很難生存。原始人類為逃避危險而習得了焦慮這個情緒。
但是眼色和焦慮是有差別的。焦慮是為逃生而產生的情緒性反應,而眼色是為生存而積極地接近目標物然后解決問題的原始性的認知機制。這種差別是因為要想發揮眼色這個能力來獲取食物,就要觀察所要獲取的對象,接近目標,然后獵取獵物。有眼色的人可以攝取肉類和果實,但是沒有眼色的人就會被排擠淘汰。
因此,雖然這兩種機制都伴隨人類很長時間,但是從兩者的起源來看,它們是具有不同使用方法和目標的心理狀態。
……